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 (No. 1598_ 無性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一物等種種勝解者。謂隨種種金銀草等。
差別勝解。種種所見者。唯所見事説名所見
於業多説魯吒縁故。皆得成立者。謂隨所見。
種種金銀草木等別皆得成立。難斷難遍知
者。謂所應斷故名爲斷。所應遍知故名遍知。
斷與遍知極大勤苦。事猶不辨故説爲難。結
者如結難可斷故。所以者何。以共有故。是共
因義。言心異者。種種勝解各不同故。由外相
大故者。是器世間。大安布義。言淨者者。謂已
轉依。雖不滅者。謂即於此。其餘有情分別
持故不可全滅。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者。
謂即於彼未斷色等分別。異生所見淤泥沙
石瓦礫高下。不平株杌毒刺不淨。糞土諸穢
土中。已斷色等分別。如來見金銀等衆寶所
成清淨佛土。如處穢磧見淨園林。此若無者
者。謂若無此共不共相。阿頼耶識諸器世
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者。淨穢差
別苦樂差別皆不應成
論曰。復有麁重相及輕安相。麁重相者謂煩
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
依差別應不得成。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
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
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
種戲論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
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
生起應不得成。復有譬喩相。謂此阿頼耶識。
幻焔夢翳爲譬喩故。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
種子故。顛倒縁相應不得成。復有具足相不
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
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
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
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此若
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釋曰。
麁重相者。惡故名麁。得此沈沒故名麁重。即
是煩惱及隨煩惱所有種子。此若無者所有
麁重無堪能性不應得有。輕安相者。如説相
違輕而安隱有堪能性。是輕安相。有受盡相。
謂已成熟異熟果等者。善惡種子既成熟已。
不可重熟受用盡故。猶如種子既生芽已不
可重生。無受盡相謂名言熏習種子者。即彼
種子隨縁増長。能起名言戲論因故。此若無
者*者。若無二相阿頼耶識。已作已作者。謂
已作善及已作惡。與果受盡者。是已與果受
用壞義。此破若無有受盡相。又新名言熏習
生起應不得成者。謂都無有本無今有世間
名言。一切名言皆因本舊名言種子。此破若
無無受盡相。譬喩相者。謂由幻等能譬喩事。
顯所喩相。如幻事等是能生起不實見因。阿
頼耶識亦復如是。此若無者*者。謂若無有
喩所喩相。阿頼耶識應無不實顛倒縁相。唯
應能作實見縁相。餘文易了不須重釋
論曰。何因縁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
果無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
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若異熟果善
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
無覆無記 釋曰。如是已釋阿頼耶識所有
句義。異門訓詞體相決擇及與差別。復欲顯
此能順正行。故起問答。何因縁等無覆無記
者。是無染無記義。由異熟果等辨無記因縁。
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者。是共依故
作無間業等世間離欲等。皆同有故。是故異
熟識非善不善。勿與此二因果相違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



攝大乘論釋卷第四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相分第三之一
論曰。已説所知依。所知相復云何應見。此略
有三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
實相 釋曰。已説所知依者。謂不復當説。此
者此所知相。略有三種者。謂一切法要有所
應知所應斷所應證差別故。依他起相者。謂
依業煩惱所取能取。遍計隨合他而得起故。
如是相者何所表知。謂依他起相。遍計所執
相者。謂永無相。永無相者是遍計所執。所取
能取補特伽羅。及法有性之所相故。云何非
有可爲所相。謂即如是而分別故。由薄伽梵
説如是言。乃至實有不知實有。乃至非有不
知非有。如是實有知爲實有。若非實有知非
實有。圓成實相者。謂即於彼遍計所執所取
能取。或我或法無性之性。用彼爲量所了境
性。於彼遍知方能了別。遍計所執決定非有。
有相違性故非爲境性故
論曰。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頼耶識爲種
子。虚妄分別所攝諸識。此復云何。謂身身者
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
言説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
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
數識處識言説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
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
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
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虚妄分別皆得顯
現。如此諸識皆是虚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
是無所有非眞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
他起相。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
有識中。似義顯現。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
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釋曰。
謂身身者受者識者。如後當説。眼等六内界
爲性。如其所應眼等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
識。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彼所受識
者如後當説。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者如
後當説。是六識界。世識者謂似三時影現。數
識者。謂似一等算數影現。處識者。謂似聚落
園等影現。言説識者。謂似見聞覺知言説影
現。自他差別識者。謂身等識。我我所執相續
不斷執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別故。善趣惡
趣死生識者。謂似天人及奈落迦傍生餓鬼
死生影現。此中若身身者等乃至言説識。此
由名言熏習種子者。謂彼身等皆由名言熏
習種子。識所變現無別事故。若自他差別識。
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者。謂染汚意我見熏習
爲因變現。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
習種子者。謂由有支熏習爲因變現。如此諸
識皆是虚妄分別所攝者。如前所説身等諸
識所取能取。虚妄分別安立爲性。唯識爲性
者。由邪分別二分顯現。實唯是識。善等法中
雖無邪執。縁起力故二分顯現。亦唯是識。是
無所有。非眞實義。顯現所依者。所取色等名
無所有。能取識等名非眞實。此二皆是遍計
所執並名爲義。虚妄分別所攝諸識。是此二
種顯現因縁故名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者。如上所辨阿頼耶識爲種子等。皆説名爲
依他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者。實無所取及能取義。唯有虚妄分別所攝。
種種識中遍計所取。*似義顯現。謂即於彼依
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者。謂於縁起心
及心法。所現影中由横計相。永無所顯。眞如
實性。此即名爲圓成實相。又一切法從因縁
生。唯識爲性。當知皆名依他起相。顛倒横計
似義顯現。當知皆名遍計所執相。依他起上
遍計所執永無所顯。眞如實性。當知皆名圓
成實相。譬如鹿愛自相續力。安立似水所取
能取邪遍計性。當知名爲依他起相横計實
有。水事顯現。當知名爲遍計所執相。即於如
是鹿愛事中。横計水相。畢竟無性。當知是名
圓成實相。又遍計所執相即是遍計所執自
性。依他起相即是依他起自性。亦名分別自
性。圓成實相即是圓成實自性。亦名法性自
性。如是三種即是宣説。應知應斷應證三法。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亦説。佛告慈氏。若
於彼彼行相事中。遍計爲色爲受爲想爲行
爲識。乃至爲一切佛法依止。名想施設言説
遍計。以爲諸色自性。乃至一切佛法自性是
名遍計所執。色乃至遍計所執一切佛法。若
復於彼行相事中。唯有分別法性安立。分別
爲縁起諸戲論。假立名想施設言説。謂之爲
色乃至謂爲一切佛法。是名分別色乃至分
別一切佛法。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
法性安立法界安立。由彼遍計所執色故。此
分別色於常常時。於恒恒時是眞如性。無自
性性。法無我性。實際之性。是名法性色。乃至
由彼遍計所執一切佛法故。此分別一切佛
法於常常時。於恒恒時。乃至是名法性一切
佛法。廣説如經
論曰。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
内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
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
是此諸識差別 釋曰。此諸識者。謂如前説
身等爲初。能受爲後。言差別者。是此諸識差
別性故。謂即於此有爲識中。皆有已行現行
當行差別性故。依之建立世影現識。於此諸
識皆有一等差別性故。依之建立數影現識。
於所受識有上下等差別性故。依之建立處
影現識。餘類應知
論曰。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
何爲喩顯示。應知夢等爲喩顯示。謂如夢中
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
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
喩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
言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喩。若於覺時
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
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眞智
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
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眞智覺時此覺不轉。
得眞智覺此覺乃轉 釋曰。一切唯識都無
有義。擧夢等喩以顯示者。共成立故如夢中
等。其文易了無勞重釋
論曰。其有未得眞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
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
薄伽梵説。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
深密經亦如是説。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
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
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説識所縁唯識所現
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
異者。云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
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
顯現。如質爲縁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
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
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即由此教理
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
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
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
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
憶持識見所縁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
持識。亦以過去爲所縁故。所現影像得成唯
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眞智覺。於唯識中
應可比知 釋曰。由教及理者。由至教量。及
由比量。雖未證得唯識眞智。應可比知唯識
無境。十地經者。於彼經中宣説菩薩十種地
義。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識所變現
聚集爲體。謂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爲
増上縁。聞者身中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如是
展轉傳來于今。説名爲教。唯有心者心識是
一。唯聲爲遣所取境義。由彼無故能取亦無。
不遮心法由彼與心不相離故。如説若無心所
有法。心未曾轉。若爾滅定何故唯心。是彼宗
過。我大乘宗。若處有心必定亦有心相應法。
若處無有心相應法心亦定無。如是三界皆
唯有心。此言顯示三界唯識。言三界者。謂與
欲等愛結相應。墮在三界。此唯識言成立唯
有諸心心法。無有三界横計所縁。此言不遣
眞如所縁依他所縁。謂道諦攝。根本後得二
種所縁。由彼不爲愛所執故。非所治故。非迷
亂故。非三界攝亦不離識故不待説。若爾應
説如是二界。無色界中經部唯有心心法故。
此難不然。識所取義皆無義故非但色無。説
名唯識。何者亦無。餘虚空等識所取義。經部
諸師許無色界。諸心心法。是無色相。無體無
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恐彼執爲非心心法。
故説三界皆唯有心。解深密經所明意趣。如
十地釋。經謂教法。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一
境性。心法爲體。此所縁境説名所行。本境名
質。似彼現者。説名影像。我説識所縁唯識所
現故者。我説在外識所縁境。唯是内識之所
顯現。即是所縁境識爲自性義。此意説言識
所縁境。唯是識上所現影像無別有體。云何
此心還取此心者。此顯作用於自相違。慈氏
無有少法能取少法者。此釋前難。無作用故。
謂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如是生時者。
縁起諸法威力大故。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
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心法由縁起力。其性
法爾如是而生。如質爲縁還見本質等者。譬
如依止自面等質。於鏡等中還見本質。由迷
亂故謂我見影。由鏡等縁威力大故。雖無異
影而似別有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
等者。謂心心法種種憶念。分別等縁功能大
故。如是生時。雖無有異三摩地等所行影像。
而似別有影像顯現。即由此教理亦顯現者。
謂此教中亦即兼顯比量道理。所以者何。於
定心中等者。序述教中有別理義。謂青瘀等
不離於心。隨所樂欲而顯現故。譬如夢中所
見青瘀等。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等
者。恐彼異計故作此説。謂若有人作如是計。
由彼先於淡泊路等。見骨鎖等今猶憶持。爲
三摩地所行影像。爲遮此計故言。又於如
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縁境現前住故。
若此所縁即是昔日所憶持者。如昔所見方
處決定。如昔所受應如是憶。然不如是修所
成智。是眞現量所見境界分明現前。非憶持
識有如是事。若爾聞思所成兩慧相應之識。
憶持本事彼二所行。應離於識此亦不然。由
彼聞等二憶持識。縁過去故。過去無故。所
縁影像並唯是識。譬如憶昔自己少年。是故
此識現所憶持。並唯有識所念空故。如觀行
者所想現前。不淨骨鎖女人影像。由此比量
等語義分明不須重釋
論曰。如是已説種種諸識。如夢等喩。即於此
中眼識等識可成唯識。眼等諸識既是有色。
亦唯有識。云何可見。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釋曰。教即十地解深密經。理即經中所説道
理。謂三摩地所行影像。及夢等喩皆如前説」
論曰。若此諸識亦體是識。何故乃似色性顯
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與顛倒等諸雜染法
爲依處故。若不爾者於非義中。起義顛倒應
不得有。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
得有。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是故諸
識應如是轉。此中有頌
    亂相及亂體 應許爲色識
    及與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
釋曰。若此諸識亦體是識等者。此問色識一
類堅住相續轉因。言一類者是相似義。前後
一類無有變異。亦無間斷故名堅住。即此説
名相續而轉。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
者。等即等取煩惱業生諸雜染法。眼等諸識
與顛倒等諸雜染法。作所依處。所依處者即
是因義。故者須也。觀彼問意而作此答。謂無
義中顯現似於眼等諸識。一類堅住相續而
轉。由此起彼顛倒等法。若不爾者。若不如是
轉。於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若無顛倒。
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無因縁故。若
無雜染清淨亦無。要息雜染顯清淨故。是故
諸識應如是轉者。眼等諸識應如是轉。爲不
因力諸法得生非須力耶。不爾隨問興答言
故。彼問所須不問因種。由彼不執別有諸色。
但問何須。阿頼耶識變作諸色。不唯作識故
作此答。亂相許爲似色變識。亂體許爲非色
變識。順結頌法故文隔越。其義相屬。若無似
色所變因識。非色果識不應得有。以若無境
有境亦無
論曰。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於
一切身中倶有和合轉。能圓滿生受用所顯
故 釋曰。何故身等如前爲問。能圓滿等如
前而答。由此五識一切身中無不具足。受用
所顯若闕一支即不圓滿
論曰。何故如説世等諸識差別而轉。無始時
來生死流轉無斷絶故。諸有情界無數量故。
諸器世界無數量故。諸所作事展轉言説無
數量故。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
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
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釋曰。何故如説世
等識等如前爲問。等者。等取數處言説自他
差別。善趣惡趣及與死生。六變現識無始時
來。乃至所受死生差別無數量故者。如數次
第顯世等識須説之果
論曰。復次云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
由三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
有見二識別故。三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
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
有相見故。得成二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
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若意
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
意識識爲見。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
而生起故。此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 觀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 彼亦能伏離
釋曰。復次云何安立。如是諸識等者。謂依前
理更以別理。種種徴問。由唯識者。是無義
義。故次説言無有義故。所説唯言專爲遣義。
無義之理少分已説。少分當説。由二性者。謂
相及見。於一識中有相有見。二分倶轉相見
二分。不即不離。始從眼識乃至身識隨類各
別。變爲色等。種種相識。説名相分眼等諸識
了別。境界能見義邊説名見分。又所取分名
相。能取分名見。是名二性。由種種者。種種行
相而生起故。於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
一分變異似能取見。此之二分各有種種差
別行相。倶時而起。若有不許一識一時有種
種相應。無一時覺種種境。若意識以一切
眼爲最初等者。謂彼意識有能一時取一切
義。増上勢力眼識爲初。法識爲後。所安立相
是其相分。即此意識了別義邊説名見分。由
此意識遍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是故
意識説名相名見。亦名種種。於伽陀中諸瑜
伽師能入唯識二性種種。遣外境界。竟爲伏
離能取之心。所縁無故。能縁之識亦不得有。
了別無故了者亦無。非無了別而有了者。勿
境界相無分別事。亦名有境能分別心。若出
世心雖離分別能取所取。然有内證聖智所
依。能縁所縁平等性在
論曰。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説一意識。彼彼依
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 釋曰。又
於此中有一類師説一意識等者。此顯諸師
所見差別。謂有一類菩提薩埵。欲令唯有一
意識性。依於彼彼眼等生時。得彼彼名。所謂
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無別餘識種類。此如何
等如意思業。如一意思在身處所。發動於身
則名身業。在語處所發動於語則名語業。與
意相應名爲意業。意識亦爾
論曰。又於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
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又一切處亦似
所觸影像而轉。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
故。如餘色根依止於身 釋曰。或謂若爾如
是意識應無分別所依鈍故。如眼等識。夫能
依者。皆順所依如染汚意爲雜染依。意識倶
轉亦成雜染。爲解此難説於一切所依轉等。
一切所依者。謂眼等。所依轉時者。生起時。似
種種相二影像轉者。謂似種種所取能取二
影像轉。爲釋此故次復説言。謂唯義等唯一
意識。一分似義影像顯現。第二於義分別而
生。是故無有無分別過。又一切處亦似所觸
影像而轉者。謂於定中領納分別輕重等觸。
而非散亂。隨順彼故。有色界中者。非於無色
界。何以故。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
止於身者。如餘眼等有色諸根依止身故。即
於此身能作損益。意識亦爾。有色界中依止
身故。即於此身領納分別。能作損益
論曰。此中有頌
    若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調此難調心 我説眞梵志
釋曰。説一意識菩提薩埵。引教證言。若遠行
等遊歴一切所識境故。名爲遠行。爲證此義
復説獨行。無第二故。言無身者。無形質故。寐
於窟者。居在内故。言調此者。於如是心作自
在故。難調心者性&T014461;悷故
論曰。又如經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
受意爲彼依 釋曰。復引第二聖教爲證。如
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者。謂此五根所
行境界。唯是意識一一各別能領受義。意爲
彼依者。由此増上彼生起故
論曰。又如所説十二處中。説六識身皆名意
處 釋曰。復引第三聖教爲證。説六識身皆
名意處者。所謂宣説意識事故
論曰。若處安立阿頼耶識識爲義識。應知此
中餘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
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縁相故。似
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如是名爲安立
諸識成唯識性 釋曰。若處安立阿頼耶識
識爲義識者。義是因義。即是安立阿頼耶識。
以爲因識。餘一切識者。謂身等識。是其相識
者。是所縁相是所行故。若意識識及所依止
者。謂第六識及所依止。無間過去意及與染
汚意。此二能作生起雜染所依性故。是其見
識者。能分別故。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縁相
故者。謂阿頼耶識所變異相。是二見識生縁
相故。似義現時者。謂意見識似義現時。能作
見識生依止事者。謂眼等識能與見識。作生
依事
論曰。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云何可
知。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
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
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
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縁識。現可得智。如
過去未來夢影縁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應
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縁義識。應無
顛倒不由功用。知眞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
智隨轉妙智。何等爲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
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
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
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
不顯現。由此所説三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
所説三種因縁。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釋曰。
復爲成立無有境義。故引餘教及餘道理。謂
諸菩薩成四法等。相違識相智者。更相違
反故名相違。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
説名爲相。了知此相唯内心變外義不成。故
無有義説名爲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
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増上力故。所見江河
皆悉充滿膿血等處。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
從道路。天見種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
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虚空無邊處定。即於是
處唯見虚空。一物實有爲互相違。非一品類
智生因性不應道理。云何於此一江河中。已
有膿血屎尿充滿。持刀杖人兩岸防守。復有
種種香潔舍宅。清淨街衢衆寶嚴地。清冷美
水波浪湍洄。虚空定境。若許外物。都無實性。
一切皆從内心變現。衆事皆成。如有頌言
    於一端嚴婬女身 出家耽欲及餓狗
    臭屍昌艷美飮食 三種分別各不同
無所縁識現可得智等者。過去未來皆非實
有。此與經部共許成就。夢境實無一切共了。
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已説非有。亦非憶持。水
境等中面等影像都無所有。如前已説。此中
無境而識得成。應離功用無顛倒智。本文雖
顯而少助説。若有欲令如所得義即眞實有。
應不用功自然解脱。一切有情皆見實故。得
心自在者。得心調順堪有所作。得靜慮者。謂
諸聲聞及獨覺等。若已證得清淨靜慮心一
境性。樂靜思慮名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
現者。謂隨増上意解勢力如所願樂。欲令地
等變成水等。皆悉顯現。得奢摩他者。謂已證
得奢摩他定。滋潤相續令心寂靜。所言*修
者。空境相應。或四聖諦所縁相應。止觀雙運
故名相應。與此相應故名爲*修法觀者。謂
此後得觀契經等。正法妙慧纔作意時。諸義
顯現者。謂契經等正法教中。隨於一種無常
等義。如如作意思惟刹那速滅等性。如是如
是非一品類境界顯現。無分別智現在前時。
一切諸義皆不顯現者。無分別智後當廣釋。
義若實有此智應無。非有分別。無分別成。義
若是實有。無分別智生不應不顯。現此智如
實縁境義故。由此無間所説道理。及前所説
三種因縁。諸義皆無道理成就
論曰。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顯現之
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縁故名依他起。
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縁起故名依他起。
生刹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釋曰。云何成依他起者。問所解法。何因縁故
名依他起者。問所釋詞解不解品。由此雙關
能了義故。餘二自性兩問亦爾。依此諸問兩
兩酬答。從自熏習種子等者。謂從遍計所執
名言熏習種生。依自種子他所生故。名依他
起。此説彼體依他而生。生刹那後無有功能
自然住者。此説彼體依他而住。由此二因名
依他起
論曰。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無所有。
似義顯現。云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縁故名遍
計所執。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
遍計所執。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
故説名遍計所執 釋曰。依依他起者。謂依
唯識依他起性。實無所有。似義顯現者。謂實
無體但似其義相貌顯現。若體實無云何名
義。爲避此難。是故説言似義顯現。謂由名言
熏習種子。雖無實體而似有義相貌顯現。是
故名義如幻像等。似有顯現。言顯現者。是明
了義無而似有明了現前故名顯現。即此似
義爲彼自性。如自性受。無量行相者。種種我
法境界影像。意識遍計者。謂即意識説名遍
計。顛倒生相者。謂是亂識所取能取。義相生
因故。名遍計所執者。謂即遍計所執義相。名
爲遍計所執自性。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
可得者。謂於實無我及法中。唯有遍計所執
影像相貌可得。由此故名遍計所執
論曰。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
云何成圓成實。何因縁故名圓成實。由無變
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縁性故。一切
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 釋曰。
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等者。應知此性。常
無變故。又由清淨所縁性故。一切善法最勝
性故。圓滿成就眞實爲性
論曰。復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
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
遍計所執自性。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
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
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識
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於一切分別計度故
名遍計。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又若由此
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
所執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義。復次云何遍
計能遍計度。縁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
著。由何起語。由何言説。何所増益。謂縁名爲
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
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説而起言説。於無
義中増益爲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釋曰。
復次有能遍計等者。爲欲分別遍計所執故
説此言。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者。由
有顯示隨念分別所雜糅故。用自名言熏習
爲種子者。無始生死所有意識。戲論名言熏
習種子。爲此生因。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
種子者。謂用無邊色等影識名言熏習種子
爲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無邊行相分別
而轉。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者。謂此一分
眼等諸相是所計業。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
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者。
謂由此品類縁相是名遍計所執自性。是如
此義者。是如此品類縁相義。復次云何遍計
能遍計度者。作問生起爲欲宣説遍計所執
自性差別。縁名爲境者。謂色受等天與等名
於義相應。起諸遍計。説異行相爲識其名非
無有名能於其義起諸分別。於依他起自性
中取彼相貌者。是執自相義。由能取相説名
爲想。如其所想作是言説。或於依他起自性
中取眼等相。由見執著者。由五品類推求行
轉。起諸執著。取相貌已起執著故。是於相貌
堅執著義。由見推求於義決定。起執著已欲
爲他説。由尋起語者。如契經説。由尋由伺而
説語言。非無尋伺能説語言。由見聞等四種
言説而起言説者。由見聞覺知四種言説而
起言説。如縁似蛇繩等相貌。取盤曲等種
種相貌。自執著已爲覺悟他。説如是言。我已
見蛇。我已見蛇。此亦如是。他聞是已復更増
益。謂爲實有
論曰。復次此三自性爲異爲不異。應言非異
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
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
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
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
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縁相故。又是
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
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釋曰。非異
者。謂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有非有故。有
望於有。可得言異。非望非有兎角等無。非不
異者。有與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與圓成
實亦復如是。性不清淨性清淨故。今復依止
異門意趣。此三自性或成一性。或成異性。由
是遍計所縁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者。由
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計所執所依止故。又依
他起。是我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由此意
趣假説依他起。爲遍計所執。如所遍計畢竟
不如是有故者。於依他起如所顯現。畢竟無
故。如是即説三種自性不全成異。亦非不異。
觀待別故。若時觀待熏習種子所生義邊成
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餘二性。若時觀待遍計
所縁成遍計執。不即由此成餘二性。若時觀
待遍計所執畢竟無邊。成圓成實。不即由此
成餘二性
論曰。此三自性各有幾種。謂依他起略有二
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
雜染清淨性不成故。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
依他起。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
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所
執。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圓成實故。
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故成圓成實性 
釋曰。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者。由託因縁
而得生故名依他起。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
故者。由分別時成雜染性。無分別時成清淨
性。依二分故名依他起。自性遍計者。謂總執
取眼等有法事體。差別遍計者。謂別執取。常
無常等義別法義。自性圓成實者。謂有垢眞
如。清淨圓成實者。謂離垢眞如
論曰。復次遍計有四種。一自性遍計。二差別
遍計。三有覺遍計。四無覺遍計。有覺者謂
善名言。無覺者謂不善名言 釋曰。善名言
者。謂自意趣在語前行。領解具足故名有覺。
與此相違説名無覺
論曰。如是遍計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
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
謂如是義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計名自性。謂
遍計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
計度未了名義。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
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釋曰。依名遍計名
自性者。謂如生在椰子洲人。聞説牛聲不了
其義。數數分別如是牛聲。依義遍計義。自
性者。謂曾未習想與有想。更互相應欻見牛
身。數數分別如是牛義。依二遍計二自性
者。謂依假立能詮所詮分別二種
論曰。復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一根本
分別。謂阿頼耶識。二縁相分別。謂色等識。三
顯相分別。謂眼識等并所依識。四縁相變異
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
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捺落迦等諸趣變異。及
欲界等諸界變異。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
前所説變異。所有變異。六他引分別。謂聞非
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
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
法中聞正法類分別。九執著分別。謂不如理
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
別。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釋曰。
根本分別者。謂阿頼耶識。是餘分別根本自
性。亦是分別故名根本分別。縁相分別者。謂
分別色等有如是縁相。顯相分別者。謂眼識
等并所依識。顯現似彼所縁相故。縁相變異
分別者。謂似色等影識變異所起分別。老等
變異者。謂色等識似老等相起諸變異。何以
故。外内色等皆有老等轉變相故。等者等取
病死變異。樂受等變異者。由樂受故身相變
異。如説樂者。面目端嚴。等者等取苦及不苦
不樂受。貪等變異者。謂由貪等身相變異。等
者等取瞋癡忿等。如説忿等惡形色等。逼害
時節代謝等變異者。謂殺縛等令身相等生
起變異。時節代謝亦令内外身樹色等。形相
改變。如説寒等所逼切時。身等變異。捺落迦
等諸趣變異者。等即等取一切惡趣。彼處色
等變異共了。及欲界等諸界變異者。等取色
界無色界中。無似色等影像識故。於諸天中
及靜慮中。亦有有情及器色等種種變異。如
末尼珠威神力故。種種淨妙光色變異。顯相
變異分別者。謂由眼等所依根故。令似色等
影像顯現。眼識等識種種變異。即於此中起
諸分別。即如前説老等變異。隨其所應而起
變異。何以故。如説眼等根有利鈍識明昧故。
如無表色所依變異彼亦變異。由樂受等變
異亦爾。如説樂者。心安定故。如説苦者心散
動故。貪等逼害時節代謝變異亦爾。捺落迦
等及欲界等。依身變異識亦變異如應當知。
無色界中亦有受等所作變異。諸識分別他
引分別者。謂善惡友親近所起。及與聽聞正
非正法爲因分別。即是外道迦比羅等。及正
法中諸騷掲多所有分別。名不如理如理分
別。如是二種隨其所應。能生邪見正見相應
二種分別。薩迦耶見爲因所起六十二見相
應分別。即梵網經中前際後際中際分別。謂
我過去爲曾有耶。如是等分別名執著分別。
言見趣者。是品類義。散動分別者。散亂擾動
故名散動。此即分別。是故説名散動分別。此
即擾亂無分別智。何以故。由此擾亂般若波
羅蜜多故。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謂
諸菩薩十種分別者。謂諸菩薩能發語言他
引而轉。不稱眞理十種分別。何以故。證會眞
理若正現前不可説故
論曰。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増益散動。
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
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
如義取名散動。爲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
若波羅蜜多中説無分別智。如是所治能治
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釋曰。於一切
般若波羅蜜多中。具説如是十種散動對治。
且如説言。世尊。云何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多。舍利子。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何
以故。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
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子。此
但有名。謂之爲色。此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
淨。假立客名。別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
隨起言説。如如言説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
是一切菩薩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著。如説
於色乃至於識當知亦爾。此中爲對治無相
散動故。彼經説言實有菩薩等。謂實有空爲
菩薩體。爲對治有相散動故。即彼經言不見
有菩薩等。謂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爲對
治増益散動故。即彼經言色自性空等。謂即
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爲對治損減散動
故。即彼經言不由空故等。謂彼法性是實有
故爲對治一性散動故。即彼經言色空非色
等。淨不淨境性各別故。爲對治異性散動故。
即彼經言。色不離空等。謂遍計所執色自性
無所有。即是空故。爲對治自性散動故。即
彼經言此但有名謂之爲色等。爲對治差別
散動故。即彼經言無生無滅等。爲對治如名
取義散動故。即彼經言假立客名別別於法
而起分別等。爲對治如義取名散動故。即彼
經言。假立客名隨起言説。如如言説如是如
是生起執著。如是一切菩薩不見。由不見故
不生執著。此意説言。於名於義如實了知無
妄執著
論曰。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
三自性不成無差別。若由異門成依他起。不
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
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若
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
計所執 釋曰。此義如前不須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四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
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
違故。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
雜體相違故。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 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 雜體相違故
    法無而可得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 亦復似虚空
釋曰。如依他起。遍計所執分雖顯現可得。而
非稱彼體。爲顯此義故。説由名前覺無等。若
依他起與遍計所執同一相者。離取其名於
遍計所執應生其覺。如不可説自所領受。現
量所得依他起中。不待於名而生其覺。既無
此事。故依他起遍計所執。其體相稱與理相
違。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者。由意解力。
依他起中計度於義。於一義中立衆多名。如
犍荼。書一物立多名。於一牛上立種種
名。非於一物有多自性。而不相違故。依他起
遍計所執不同一相。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
故者。於多物類隨其所欲建立一名。又一種
名。隨處隨時別目諸義。若名與義同一相者。
義應相雜。既無此事故不如名而有其義。於
伽他中。初一*伽他。以句略攝上所説義。易
受持故。後一*伽他就遍計所執及圓成實。釋
通疑難
論曰。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
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圓
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
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
淨過失。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
皆無。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 恒時無染淨
釋曰。非一切都無所有者。非一切種顯現所
依所縁根本都無所有。又一切者。謂一切時。
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者。若無雜染清淨亦
無。問二性若無。圓成實性最應成就。何故
言無。答自性清淨。圓成實性可爾。離垢清
淨。圓成實性不爾。頌文易了不須重釋
論曰。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説方廣教。彼教中
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説無
所有。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焔
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圓成實
自性。應知宣説四清淨法。何等名爲四清淨
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眞如空實際無相勝義
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
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
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
此法教清淨縁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
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總攝
一切清淨法盡。此中有二頌
    幻等説於生 説無計所執
    若説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 清淨道所縁
    一切清淨法 皆四相所攝
釋曰。大乘教中。欲方便説三種自性。故先爲
問應知異門。説無所有者。説遍計所執即是
異門。説無所有畢竟無故。依他起性如幻焔
等義之差別次後當説。自性清淨者。謂此自
性異生位中亦是清淨。謂眞如者性無變故。
是一切法平等共相。即由此故。聖教中説一
切有情有如來藏。空者。謂於依他起上遍計
所執。永無所顯眞實理性。言實際者眞故名
實。究竟名際。際聲即是邊際言故。如弓邊際。
言無相者。永離一切色等相故。言勝義者。即
是勝智所證義故。言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
因故。此法界聲是法界因。言如金界等離垢
清淨。其文易了不須重釋。得此道清淨者。是
能證得離垢眞如清淨道義。言菩提者。永斷
煩惱及所知障。無垢無礙智爲自性。隨順彼
故説名爲分。即念住等三十七品。及與十種
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後當廣説。等者。等取一
切聖道。生此境清淨者。此即此前菩提分等
所説聖道。餘文二頌其義易了。不須重釋」
論曰。復次何縁如經所説。於依他起自性説
幻等喩。於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虚妄疑故。他
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他於此
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
除此疑説幻事喩。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爲除
此疑説陽焔喩。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
別。爲除此疑説所夢喩。云何無義。淨不
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説影像喩。
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此疑説光影喩。云
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説而轉。爲除此疑説谷
響喩。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
轉。爲除此疑説水月喩。云何無義有諸菩薩
無顛倒心。爲辨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
除此疑説變化喩 釋曰。虚妄疑者。於虚妄
義所起諸疑。云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
似所行境。爲遮此疑説幻事喩。如實無象而
有幻象所縁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雖無
色等所縁六處。遍計度時似有所縁六處顯
現。又如陽焔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
外器世間亦復如是。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
心法聚極成昧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義有愛
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又如影像於鏡等
中。還見本質而謂我今別見影像。而此影像
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爲縁影
像果生亦復如是。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
其光起種種影。定等地中種種諸識。於無實
義差別而轉。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
似聞多種言説境界。種種言説語業亦爾。又
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雖無有月而月
可取。縁實義境之所熏修潤漬爲性。諸三摩
地相應之意亦復如是。雖無所縁實義境界。
而似有轉。此與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
有差別。有説面等衆縁和合。水鏡等中面等
影生分明可取。如衆彩力頗胝迦等種種色
生。爲不爾耶所取差別。如離水鏡月面等影
分明可得。頗胝迦等所現衆色則不如是。故
非同喩。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義有法
不成。故非比量。又如變化依此變化説名變
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有顛倒。於所化事
勤作功用。菩薩亦爾。雖無遍計所執。有情於
依他起。諸有情類由哀愍故。而往彼彼諸所
生處攝受自體。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虚妄疑
事。所謂内外受用。差別身業語業三種意業
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無顛倒。於此八事諸
佛世尊説八種喩。諸有智者聞是所説。於定
不定二地義中能正解了
論曰。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説。如來不
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
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
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
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釋曰。世
尊依何密意乃至無差別密意者。若問若答
兩段本文。其義易了不須重釋。何以故。下釋
上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若遣遍計永無。復
餘不得生死。不得此時。便得觀見寂滅涅槃。
然此中説偏一不成無差別性。爲遣愚夫定
性差別顛倒執著。亦即顯示依他起義。依二
自性不決定故
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説法有三
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
作如是説。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
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
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説。於此義中以
何喩顯。以金土藏爲喩顯示。譬如世間金土
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
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
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
顯現時虚妄顯現。金顯現時眞實顯現。是故
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
時。於此識中所有虚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
所有眞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爲無
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眞實圓成
實自性顯現。所有虚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
現。是故此虚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
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釋曰。金土藏中
三法可得。喩三自性地界者。用堅鞕爲性藏
者。即是金土種子。金土者。是顯色形色。如其
次第大種所造爲三法體。土顯現時虚妄顯
現者。非彼性故。金顯現時眞實顯現者。是彼
性故。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者。是彼土金二種
分故。地界則喩依他起性。土喩遍計所執自
性。金者則喩圓成實性。識亦如是者。以法合
喩。由唯識性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是此性分。無分別智。火所燒時。眞實虚妄二
種性分。如其次第一則顯現。一不顯現
論曰。世尊有處説一切法常。有處説一切法
無常。有處説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
作如是説。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
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
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説。如常無常無二
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
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
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
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
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諸
佛密意語言。由三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説常
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 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説無二義
    依一分開顯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説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説爲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説爲有
    自然自體無 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 故許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 自性般涅槃
釋曰。世尊有處説一切法常等者。謂依他起
法性眞如。體是常住。遍計所執自性分邊體
是無常。此常無故此性常無故名無常。非有
生滅故名無常。二分所依説爲非常亦非無
常。是無二性。樂者。即是圓成實分。苦者。即
是遍計所執分。無二者。是依他起分。如是淨
不淨。空不空。我無我。寂靜不寂靜。有自性
無自性。生不生。滅不滅。本來寂靜非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生死涅槃無二等。
如其所應皆依三性。以釋差別。爲令有情易
受持故。復説如法實不有等。長行結句易可
知故。如所顯現。非有性故非法。而顯現故非
非法。由此非法非非法故。説無二義。如是應
釋。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如所顯現。不如
是有而有顯現。故依二分説言非有亦非非
有。無二性故。如前應知。如顯現非有者。我性
法性所取能取。如是等體皆無有性。非量所
證故説爲無。由如是顯現者。如薩迦耶見。實
無我我所。但由無始時來戲論熏習轉變力
故。似有顯現。此亦如是故説爲有。由靜慮
門無二聲轉非如異類。若爾爲不同離繋論。
豈有相似彼依邪見。此依正見彼執非一互
相違性。但不欲違一切所見故説無二。此佛
法中依他起性。於二性中不定屬一故説無
二。是故彼此其理極遠。自然自體無者。依衆
縁故名自然無。前生刹那已故非新。名自體
無自性。不堅住者。一刹那後性滅壞故。此無
自性理共聲聞。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
此是不共無自性理。如有顛倒執有我等。如
是愚夫所執諸法都無所有故。大乘中許一
切法皆無自性。由無性故成者。由無自性無
生滅等道理成立。後後所依止者。由無自性
故無有生。由無生故即無有滅。無生滅故本
來寂靜。本寂靜故自性涅槃。應知此中後後
諸句。依前前句而得解釋。如是四種方便勝
行隨順。能入菩薩現觀。譬如聲聞無常等行」
論曰。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
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説言我
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二別
時意趣。謂如説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
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説言。由唯發
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趣。謂如説
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於大乘法
方能解義。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爲一
補特伽羅。先讃布施後還毀訾。如於布施。如
是尸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四種
意趣。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謂聲聞乘中。
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説有補特伽羅。及有
諸法自性差別。二相祕密。謂於是處説諸法
相顯三自性。三對治祕密。謂於是處説行對
治八萬四千。四轉變祕密。謂於是處以其別
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言
    覺不堅爲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釋曰。遠觀於他欲作攝受。名爲意趣。近觀於
他欲令悟入。説名祕密。平等意趣者。謂一論
佛由資糧等互相似故。説我昔曾於彼時等。
如有意縁互相似性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
非昔時毘鉢尸佛即今世尊釋迦牟尼。別時
意趣者謂觀懈怠。不能於法精勤學者。故説
是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得決定。由*唯
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
根。如世間説但由一錢而得於千。別義意趣
者。謂證相大乘法義。與教相大乘法義。甚有
差別。由此意趣。作如是言。若已逢事爾所殑
伽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極懸遠故。
於大乘法簡取聖者。自内所證簡去隨言所
解了義。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先爲慳貪讃
歎布施。後爲樂施毀訾布施。先爲犯戒讃歎
尸羅。後爲持戒毀訾尸羅。爲欲令修勝品善
故。一分修者。謂世間修。令入祕密者。謂有處
説補特伽羅及一切法自性差別。爲令悟入
世俗諦理。如聲聞乘中説有化生。諸有情等。
如大乘中爲化怖斷諸有情故。説心常等。相
祕密者。爲令悟入所知相故。對治祕密者。謂
爲對治所治貪等。諸行差別八萬四千。轉變
祕密者。謂於字義轉變差別。覺不堅爲堅者。
剛強流散説名爲堅。非此堅故説名不堅。即
是調柔無散亂定。即於此中起堅固慧覺。彼
爲堅善。住於顛倒者。謂於四顛倒善能安住。
知是顛倒決定無動。極煩惱所惱者。爲化有
情精進劬勞所疲倦故。如有頌言處生死久
惱。但由於大悲如是等。得最上菩提者。是得
諸佛三菩提義
切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
釋。一者由説縁起。二者由説從縁所生法相。
三者由説語義 釋曰。爲欲開曉諸造釋者。
解釋道理故説略由三相等言
論曰。此中説縁起者。如説
    言熏習所生 諸法此依彼
    異熟與轉識 更互爲縁生
釋曰。如是縁起及縁生法。所知依處已辨其
相已解三種縁起相故。今於此中復略顯示
阿頼耶識。與其轉識互爲因果。故伽他中説
言熏習所生等言
論曰。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
又彼以依處爲相。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
由此顯示三自性相。如説
    從有相有見 應知彼三相
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於依他
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
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眞者
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
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
此即不得彼。如説
    依他所執無 成實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釋曰。有相有見識爲自性者。此如先説。相識
自性。謂色識等及眼識等。見識自性謂根識
識等。又彼以依處爲相者。謂依他起相是二
自性所依處故。遍計所執爲相者。即是遍計
所執自性。法性爲相者。謂即於此淨分安立。
爲顯此義説半頌言。從有相有見應知彼三
相。未見已見眞者同時者。謂若爾時未見眞
者。於依他起自性中見圓成實無。遍計所執
有。即於此時已見眞者。見遍計所執無圓成
實有。何處誰無依他所執無者。於依他起中。
遍計所執無故。於中何有成實。於中有者。於
依他起中圓成實有故。此中妄見愚夫。由顛
倒見。非有見有。有見非有。眞見聖者。由無
倒見。有見爲有無見爲無。爲顯此義下半頌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論曰。説語義者謂先説初句。後以餘句分別
顯示。或由徳處或由義處 釋曰。如是不觀
説者。意趣釋諸義已。今當隨順説者。意趣釋
説語義。或由徳處或由義處者。謂由徳意趣
由義意趣。已得在已圓滿饒益故名爲徳。未
得在已隨順趣求故名爲義
論曰。由徳處者。謂説佛功徳最清淨覺。不二
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
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
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
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
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
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
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虚空性。窮未來際最清
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
乃成善説法性
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
二十一種功徳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
功徳。於有無無二相眞如最勝清淨能入功
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徳。於法身中所
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徳。修一切障對治功
徳。降伏一切外道功徳。生在世間。不爲世法
礙功徳。安立正法功徳。授記功徳。於一
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徳。斷疑功徳。令
入種種行功徳。當來法生妙智功徳。如其勝
解示現功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徳。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徳。隨其勝解。示
現差別佛土功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
徳。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徳。
無盡功徳等 釋曰。最清淨覺者。此是初句
由所餘句開顯其義。如是乃名善説法性。謂
以多徳辯説一徳。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
徳者。此即開示不二現行。謂佛一向無障礙
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故。非如聲
聞等智有處有障有處無障二種。或二處現
行。此中無有如是所説二種現行。是故説名
不二現行。由此故名最清淨覺。有大功能智
斷滿故。後諸句中皆應如是互相配屬。於有
無無二相眞如最清淨能入功徳者。此即開
示趣無相法。謂此眞如有圓成實相。無遍計
所執相。由此道理名無二相。無有無相是實
有故。無有有相所執無故。最勝清淨能入功
徳者。謂即眞如最勝清淨。一切法中最第一
故。遠離一切客塵垢故。於此眞如自既能入。
亦令他入。是故説爲最勝清淨能入功徳。由
此如前應當配屬。自既清淨亦令他淨故。無
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徳者。此即開示住於
佛住。謂不作功用於諸佛事。有情等中能無
間斷。隨其所應恒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
聞要作功用。方能成辦利有情事。非如外道
雖有所住。而非殊勝天住。即是四種靜慮梵
住即是悲等無量。聖住即是空無相等。於法
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徳者。即是開
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無差別者。一切
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一切皆有利
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
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非如聲聞等
唯有所依故。修一切障對治功徳者。即是開
示到無障處。謂已串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
對治聖道。一切種智定自在性。已到永離一
障氣所依趣處。降伏一切外道功徳者。即
是開示不可轉法。謂教證二法皆不爲他所
能動轉。無有餘法勝過此故。生在世間不爲
世法所礙功徳者。即是開示所行無礙。謂若
於中常所遊履説名所行。雖行世間而於其
中非利衰等愛恚世法所能拘礙。如有頌言
    諸佛常遊於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熱風邪分別 不能傾動不拘礙
安立正法功徳者。即是開示其所安立不可
思議。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彼
彼自相共相故。如是安立非諸愚夫覺所行
故。出世間故不可思議。此所安立不可思議。
即是功徳如前配屬。授記功徳者。即是開示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
遍遊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
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於一切
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徳者。此即開示其
身流布一切世界。謂隨所化遍諸世界。示現
兩身利樂彼故。斷疑功徳者。即是開示於一
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
諸法自不決定能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
故。令入種種行功徳者。即是開示於一切
行成就大覺。當來法生妙智功徳者。即是
開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謂聖聲聞。言此
全無少分善根而棄捨者。佛薄伽梵知彼後
時善法當生。現證知彼餘生微少善根種子
所隨逐故。如其勝解示現功徳者即是開示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謂隨有情種種勝解。
現金色等。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珠
及簫笛等廣説如彼。如來密經無量所依。調
伏有情加行功徳者。即是開示一切菩薩等
所求智。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爲欲調伏諸
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増上力。聞法爲先獲
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囑。展轉相續無間
而轉。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平等法
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徳者。即是開示得佛無
二住勝彼岸。謂無二故名爲平等。依平等法
身波羅蜜多果位成滿故。或平等者無減無
増。於法身中波羅蜜多一切成滿。其中無有
或増或減。非如於彼菩薩地中波羅蜜多有
増有減。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徳者。即
是開示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究竟。謂觀
衆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
雜。世尊勝解現在前時。隨衆所樂悉皆顯現。
無不了知是故説名如來解脱。妙智究竟此
中勝解。説爲解脱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
徳者。即是開示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謂如世
界無中無邊。佛地亦爾。功徳方處無有分限。
或復世界方處無邊。諸佛三身即於其中稱
世界量。平等遍滿以法身等即住。如是諸世
界中非餘處故。或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遍
滿。無中無邊無有分限。此法身等遍一切處。
爲諸衆生現作饒益。然非自性無中無邊。窮
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徳者。即
是開示極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
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一切有
情。如其所應常能現作利益安樂。無盡功徳
者。即是開示盡虚空性。謂彼虚空無障爲性。
於有對物不障爲業。性者界也。持自相故。非
諸間穴明闇爲性窮盡。如是虚空自性如彼
虚空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
易。於一切時現前容受一切質礙。法身亦爾。
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爲相。盡一切界遍
作衆生諸饒益事。無有休息。等者。等取究竟
功徳。即是開示窮未來際。謂此功徳窮未來
際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顯佛功徳
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
由此功徳之所莊嚴。最清淨覺。顯薄伽梵異
諸聲聞獨覺菩薩覺最勝故。云何而得此最
勝覺故次説言不二現行。諸聲聞等於所知
境有二現行。所謂正智不染無智。佛無此故
智徳圓滿。爲顯如來斷徳圓滿。故次説言趣
無相法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以何方便得此
涅槃。故次説言住於佛住。由薄伽梵於空大
悲善安住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是佛住
與餘爲共爲不共耶。故次説言。逮得一切佛平
等性。諸佛一切行相展轉和雜住故。如是已
説自利圓滿。次當廣説利他圓滿。爲顯已得
一切所化障礙對治。故次説言到無障處。有
諸魔等。能退轉法。能轉有情所作義利。今
於此中無有是事。故次説言。不可轉法。於諸
所作有情利益安樂事中。無有高下能爲拘
礙。故次説言所行無礙。依此方便能作有情
諸饒益事。故次説言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如
是加行諸佛世尊爲性平等。爲各差別。不爾
何者遊於三世平等法性。三世諸佛利有情
事皆相似故。如是所作利有情事。爲於一一諸
世界中次第作耶。不爾何者其身流布一切世
界頓於一切諸世界中。現成佛故。爲顯能斷
於彼彼處所生起疑。故次説言於一切法智無
疑滯。所化有情種性別故。如其所應方便化
導。爲欲顯此巧方便智。故次説言於一切行成
就大覺。即依如是所化有情有能無能。善巧
差別。故次説言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即於所
化有情邪正及倶行中。所應現相不可分別。
爲現此事。故次説言凡所現身不可分別。引
發任持不定種*性聲聞菩薩。故讃大乘。爲顯
此事。故次説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爲遮所
化諸有情類於大師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
故次説言。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聞一切佛得
平等言。即謂一切應同一性。爲遮此疑。故次
説言。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究竟。非一非
異其相云何。爲答此問故次説言。證無中邊
佛地平等常無常等。一切皆是二邊相攝。云
何無相爲避此難。故次説言。極於法界。謂最
清淨離諸戲論。是法界相如是種類。利衆生
事。爲經幾時故次説言。盡虚空性窮未來際」
論曰。復次由義處者。如説若諸菩薩成就三
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
樂増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
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
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
至涅槃爲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
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
倦意故聞義無厭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
他作罪不瞋而誨故。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
菩提心故。不希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
有趣受持戒故。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
故。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捨無色
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
攝方便故。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慇
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練若故。於
世雜事不愛樂故。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
大乘中深見功徳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
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
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捨
故。言決定故。重諦實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於一切有
情起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此利益安樂増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
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
業。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
無求染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繋故。
於恩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恒隨轉故。六
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於樂於
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九無退轉
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此有二
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三勝進行
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加
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滿加行業。
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善士故。聽聞正
法故。住阿練若故。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徳
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徳。故此復
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三句差
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
徳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
御衆功徳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
一故。無雜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
差別 釋曰。三十二法由十六業分別顯示
説彼業故。利益安樂増上意樂故者。或有利
益而非安樂。如盛貪者強修梵行。或有安樂
而非利益。如樂欲者。受用種種有罪境界。或
有利益亦是安樂。如薄塵者樂修梵行。此中
菩薩作如是心。云何皆令一切有情當得無
上利益安樂。言意樂者。欲及勝解以爲自性。
此意樂勝故名増上意樂。令入一切智智故
者。是展轉加行業之所解釋。譬如一燈轉然
千燈。由此業故。利益安樂増上意樂則得顯
現。如是於後一切句中。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皆應配釋。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者。是無顛倒
業之所解釋。或有利樂増上意樂而是顛倒。
故須自知。我今何假。由此智故説無倒業。謂
我唯有如是聞慧。了知教證自有堪能。起隨
所應無倒加行。如有頌言
    諸有自稱量 勤求所求處
    彼不逮劬勞 而能到所到
如是等頌應當廣説。摧伏慢故者。是不待他
請自然加行業之所解釋。他雖不請自然往
彼爲説正法。堅牢勝意樂故者。是不動壞業
之所解釋。生死衆苦不能動壞所發心故。非
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
至涅槃爲後邊故者。是無求染業三種差別
之所解釋。若有染繋由愛染因。假作憐愍暫
時攝受。若無染繋非假憐愍。於一切時恒不
捨離。若依愛染而作憐愍。於親非親。有愛有
恚心不平等。若無染心則於二品平等而轉。
若有愛染而作憐愍。但至命終憐愍隨轉。若
無愛染而生憐愍。於生生中憐愍之心恒常
隨轉。是故菩薩乃至涅槃永作善友。應量而
語含笑先言故者。此是二種利益安樂増上
意樂相。稱語身業之所解釋。無限大悲故者。
是平等業之所解釋。若唯於苦而起大悲。非
樂非捨非平等業一分轉故。菩薩大悲於樂
於苦於非苦樂。所攝有情皆被生死衆苦隨
逐。平等憐愍無有差別。是故説此名平等業。
於所受事無退弱故者。是無下劣業之所解
釋。專爲拔濟一切有情。猶如重擔。見此重
擔心無怯懼不捨勤苦。如擔而辦。是故説名
無下劣業。無厭倦意故者。是無退轉業之所
解釋。所化有情諸邪惡行不能退轉。利益安
樂増上意樂相應業故。聞義無厭故者。是攝
方便業之所解釋。聞謂所聞契經等法。非汎
所聞。義謂即彼所詮之義。於此聞義常無厭
足。此是能攝成熟有情巧方便性。是故説名
攝方便業。聞義無足如所堪能。應正道理而
化導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
而誨故者。是厭惡所治業之所解釋。此中所
治謂貪瞋等。欲令遠離故名厭惡。若於自罪
深見過失。速疾厭離方能制他所不應作。言
威肅故非餘能制。如契經言
    若自住邪行 便受他譏論
    是人終不能 制止他過失
世俗亦言
    若自犯愆過 經時不觀察
    不如理遠離 慢不取其徳
若懷瞋忿。誨他所犯以非利益非方便故。言
不威肅他轉違背。起諸邪行。如有頌言
    憐愍如一子 誨擧他所犯
    決定令受持 後不復當犯
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者。是無間
作意業之所解釋。普於一切所作事中。無間
修治菩提心故。如所行清淨契經中説
    若見坐時 發如是心 願諸衆生
    坐菩提座
如是等頌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乃至由四攝
事攝方便故者。是勝進行業七句差別之所
解釋。即六波羅蜜多及四攝事。離如所説所
治過等。於極喜等後後地中。轉得増勝趣向
成滿。因名爲業是所作故。此中四種波羅蜜
多易故不釋。有差別者。今當略釋。捨無色界
修靜慮故者。菩薩不生無色界中。於彼不見
能作利樂有情事故。亦不數入無色等至。不
見彼處。有多功徳之所依故。捨是離義方便
相應修般若者。大悲相應修習妙慧。能作有
情諸利樂事。此若無者。於諸有情利益安樂
此事應無。專爲此事求佛果故。如有頌言
    雙修習慧悲 能作他利樂
    利他行正道 一向趣菩提
四攝事者。布施愛語利行同義。由布施故能
攝受他。由愛語故方便開解爲説法相。由利
行故隨其所應勸彼修善。由同*義故於最後
時。令彼同得不共功徳。或由布施故令成法
器。由愛語故得法勝解。由利行故依法勝解
發起正行。由同義故令所起行轉得清淨轉
復微妙。由此具攝方便自性。於持戒破戒善
友無二故。乃至親近善友故者。是成滿加行
業六句差別之所解釋。由此加行能令成滿。
是故説名成滿加行。此即是業。由親近善
等六句釋經所説八句。作意功徳助伴功徳。
各釋二故有。善尸羅故名持戒有。惡尸羅故
名破戒。於此二種能説法者。爲聞法故恭敬
法故。起善友想無有差別。是故説言善友無
二。由是因縁於破戒者不應一向。謂非善友。
如有頌言
    若有戒足雖羸劣 而能辯説利多人
    如佛大師應供養 愛彼善説故相似
以慇重心聽聞正法者。謂如所説廣義等中。
由十六行應聽聞法。以慇重心住阿練若者。
遠離聚落。過倶盧舍名阿練若。於中居止説
名爲住。如應而住無有慢緩名慇重心。於世
雜事不愛樂者。不愛世間歌笑舞等種種雜
事。即是遠離欲等相應不正尋思。作意功徳
者。捨愛聲聞獨覺乘故。大乘功徳愛相應故。
助伴功徳者。遠惡友故。近善友故。恒修治四
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者。是
成滿業之所解釋。謂成滿相名成滿業。此中
業聲是相別名。無量清淨等三句。釋前恒修
治四梵住等三句。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名四
梵住。由此表知所有内徳。成滿清淨故得相
聲。遊戲五通名爲威力。漏盡智通是解脱智
名大威力。或取菩薩増上神通名大威力。如
是亦名成滿之相。證得功徳者。謂已證得現
前自在。此即解釋依趣智故。各別内證名依
趣智。不唯於義依趣於識非寂靜故。於住正
行不住正行等。是安立彼業。四句差別之所
解釋。由此安立利益安樂増上意樂。此即是
業。是故説名安立彼業。御衆功徳者。謂於持
戒犯戒有情驅擯攝受。倶欲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名不棄捨。言決定故者。謂決定無
疑教授教誡。言威肅故。言若不定即不威肅。
重諦實故者。謂財法二攝合成一種。積集財
法無異分別。平等分布如先所許。如是施與
除現所無。如有頌言
    財供養能令 衆生盡壽命
    法供養能令 究竟天寂靜
大菩提心恒爲首故者。是無雜染心之所解
釋。由菩提心所攝受故。凡有所作終不貪求
他供事等。唯求證得無上菩提
論曰。如説
    由最初句故 句別徳種類
    由最初句故 句別義差別
釋曰。此伽他中其義易解無勞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入所知相分第四
論曰。如是已説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應見。
多聞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如阿頼耶
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
所取事有見意言 釋曰。菩薩修習如是業
已。如入現觀所應知相。今當顯説。多聞熏習
所依者。謂於大乘而起多聞。聞法義已熏心
心法相續所依。其少聞者無容得入此現觀
故。如薄伽梵教授尊者羅怙羅經。説如是言。
唯願世尊教我現觀。世尊告曰。汝已受持正
法藏耶。羅怙羅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汝
今且應受持法藏。如是等非阿頼耶識所攝
者。謂此所依從最清淨法界流故。對治彼故。
非彼性攝彼相違故。如阿頼耶識成種子者。
如阿頼耶識能爲一切雜染法因。此所依性
能爲一切清淨法因。唯因性同故得爲喩。非
一切種。如有頌言
    爲欲利益常放逸 生盲不觀自樂者
    諸佛降靈現世間 爲彼宣説微妙法
    譬如無價末尼寶 能除衆毒不思議
言似法者。謂契經等如十地等。言似義者。
謂彼所詮無我性等。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説
爲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顯
現故。言有見者。謂耳識。倶言意言者。所謂
意識。或與見分倶所取能取性。此即安立所
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説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
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
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
智資糧菩薩 釋曰。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
問入者誰能悟入。答此問言大乘多聞熏習
相續等。謂依大乘法而起多聞熏習。相續已
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由此相續故。
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
勝解者。由逢事佛於大乘法深生信解。非諸
惡友引令猶豫。由此大乘多聞等三因縁故。
能善積集無量善根。是則名爲善備福智資
糧菩薩
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
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
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
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釋
曰。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於
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所生。決定行相
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
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或有能入。在勝
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但隨聽聞生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