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善戒經 (No. 1582_ 求那跋摩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今若能供養三寶乃至婆羅門者。我當給汝
衣食所須乃至一切資生之具。亦當救汝憂
懼之事。若有病者亦復語言汝今若能供養
三寶乃至婆羅門者。我當爲汝求覓良醫瞻
病好藥衣食乃至資生之具令汝病愈。如是
衆生若能信受菩薩語者。菩薩當作種種方
便必令如意。若不受者菩薩爾時則修捨心。
若有信受。菩薩不爲稱意作者得罪。菩薩先
教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持戒精進。爲調令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先受語後不受者。
以憐愍故則現瞋呵非實惡心。若不施物不
爲作使非實嫌恨。爲調伏故。是名無障不動。
心相似者。菩薩若得自在之身。若王大臣多
有眷屬。先唱是言。若我境内及家中人。其有
不能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毀戒懈
怠。我當斷其衣服飮食。打罵繋縛閉之牢獄。
若殺若擯。囑付大臣使令鑒察。知誰持戒
知誰毀戒。誰能供養父母三寶。誰不供養父
母三寶。爾時衆生以怖畏故。遠離諸惡修
*集善法似菩薩心。是名相似方便。報恩者。
菩薩若受檀越衣服飮食臥具病藥房舍。若
多若少。或遭恐怖有人救解。或遭病苦有療
治者。或聞説法破壞疑心。菩薩摩訶薩以念
恩故。悉教是等行於善法。是名報恩。菩薩説
法衆生聞已。即能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沙門
婆羅門等。持戒精進。是名報恩寂靜者。菩薩
摩訶薩安住畢竟菩提地中。修*集寂靜菩提
之道生兜術天。當知不久下閻浮提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衆生聞已悉發願言。如是
菩薩成佛之時。我等當於是佛法中出家學
道。爾時菩薩下閻浮提。託生刹利婆羅門家。
爲衆生故捨五欲樂。出家學道修行苦行。爲
苦行者生於恭敬。破苦心故。修苦行已。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壞聲聞縁覺菩提心故。
既成道已默然而住。釋梵天王來勸請故。梵
天啓請。爲令衆生於正法中生尊重故。爾時
世尊即以佛眼觀諸衆生然後説法。佛眼觀
者爲破惡名故。所謂衆生説言。如來但爲梵
王勸請非爲憐愍。若以佛眼觀於衆生轉法
輪者。爲破衆生邪惡輪故。轉法輪已集衆
制戒。爲令衆生得解脱故。是名菩薩寂靜
方便。爲令衆生得信心故。未入佛法者令
得入故。未熟衆生令得熟故。已熟衆生得解
脱故
菩薩善戒經卷第六



菩薩善戒經卷第七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
云何菩薩摩訶薩陀羅尼。陀羅尼有四種。一
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辭陀羅尼。
四者忍陀羅尼。法陀羅尼者菩薩心得憶念。
以念力故得大智慧。大智力故知諸法界。言
辭字句堅心受持。經無量世無有忘失。義陀
羅尼者。如法陀羅尼隨順解義。於無量世受
持不忘。辭陀羅尼者。菩薩摩訶薩爲破衆生
種種惡故。受持神呪讀誦通利利益衆生。爲
術故受持五法。一者不食肉。二者不飮
酒。三者不食五辛。四者不婬。五者不淨之家
不在中食。菩薩具足如是五法。能大利益無
量衆生。諸惡鬼神諸毒諸病無不能治。忍陀
羅尼者。菩薩摩訶薩智慧力故。心樂寂靜不
與人居。默然不語獨處無伴。於食知足食一
種食。坐禪思惟夜不眠寐。時佛即以陀羅尼
呪。教之令誦
  乙致 蜜致 &T057509;致毘 羼提 般檀那
莎呵
菩薩爾時從佛受已。深心觀察知字無義。以
無義故無有義語。若無義語辭亦無義。法亦
無義。以無義故一切諸法悉不可説。義者一
切諸法無義義也。以忍力故了了能知四陀
羅尼。以了知故則得具足忍陀羅尼。以能具
足忍陀羅尼故。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菩薩摩訶薩初阿僧祇劫修集行時。得
是法義二陀羅尼。因此法義二陀羅尼修
三昧。因修三昧發誓願故。復得辭忍二陀羅
尼。菩薩若能具足四事得四陀羅尼。一者不
貪五欲。二者於衆生中無嫉妬心。三者能施
施已無悔。四者樂聞正法受持讀誦書寫解
説。菩薩法藏菩薩摩夷。云何菩薩發大誓願
有五種。一者發心發願。二者有發願。三者行
發願四者善發願。五者大發願。初發菩提心
時名發心發願。爲利衆生生人天故名有發
願。爲衆生故修無量心名行發願。修*集一切
菩薩善法名善發願。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名
大發願。菩薩若以十種供養佛法僧寶護持
正法。見持法者供養恭敬。是名大發願。菩薩
摩訶薩生兜率天乃至大涅槃。是名大發願。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名大發願。菩薩摩訶薩爲度衆生
遍在諸有隨而受身。是名大發願。菩薩摩訶
薩常以大乘菩薩法藏菩薩摩夷教化衆生。
是名大發願。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説無不利
益。無善根者令生善芽。是名大發願。云何
名爲菩薩摩訶薩修空三昧。菩薩深觀一切
諸法有可説性。是可説性不可説性中無故
名空三昧。云何無願三昧。菩薩摩訶薩以一
切法可宣説故有我有我所。有我有我所故則
名爲苦。菩薩摩訶薩破邪想故。知一切法不
可宣説。是故不著我及我所。無我無我所故
更不願求。是名無願三昧。云何無相三昧。菩
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可宣説。以不可説故
悉無一切煩惱之相。以無相故名爲寂靜。修
寂靜故是名無相三昧。如來何故説三三昧。
一切諸法凡有二種。一者有爲有。二者無爲
有。有爲有者謂我我所。無爲有者。所謂涅槃。
有爲有者。菩薩摩訶薩觀一切苦不生願求。
是名無願三昧。無爲有者所謂涅槃。菩薩摩
訶薩於涅槃中不生樂想是名無想。無爲者
亦有亦無。是故菩薩非願非不願。菩薩摩訶
薩見有有見無無。有中無無無中無有。是名
爲空。菩薩爾時修空三昧得眞實智。如是三
昧聲聞縁覺。亦修亦學而不能説。一切諸
法不可宣説。諸佛菩薩爲令衆生得寂靜故
説是四法。一切有爲法無常苦無我涅槃寂
靜。諸佛菩薩爲諸衆生説是四法。當知已説
一切法界諸法根本。是名優陀那優陀那者。
過去無量一切諸佛亦如是説。能作上者名
優陀那。増長善法名優陀那。云何菩薩見有
爲法悉是無常菩薩摩訶薩知有爲法可説無
常。是故一切有爲無常。知諸法性眞實義中
無因果故不可宣説是故作相言一切法悉是
生滅。以是過去有爲亦生亦滅。是故過去之
法不見有因不見有性。以不見因性故。説過
去法悉是無常。現在法知生而不知滅。現在
之法不見其因見果見性。不滅故知性不知
因。未來有爲法不見生滅。是故知因不知果
不知性。以未生故。是故菩薩知因不知性。爾
時觀三世一一念有三相。若過一念則有四
相。先滅法已次第生相似法。是名爲生。生已
作事。是名爲住。先滅法相滅法已見相似。
是名爲老。生已不住至於二念。是名爲壞。菩
薩見有爲法相一種。如生住老亦如是。唯壞
相異。何以故。不共三相住故。如是四相見有
二種。一者有。二者無。有者三相無者第四相。
菩薩見有爲法不見生不見住不見老不見
壞。何以故。生住老壞無眞性故。菩薩摩訶薩
見色法生色法住色法老色法壞。不見生住
老壞。菩薩摩訶薩以方便觀不見四相。方便
觀者菩薩觀。若離色法別有生者。色法生時
生亦應生。若爾者一切諸法皆應二生。一者
色生。二者生生。如是二生若即法若離法。若
不離者則無生生。若言離法別有生者。是義
不然。若不離者爾時色無有生。生因縁故生
住老壞亦如是。若壞自性有者。當知是壞亦
生亦壞。若壞生者當知一切有爲之法悉無
有滅。入滅定時心心數法常應還生。色法滅
時亦應還生。何以故是壞生故。是故諸法悉
應是常。是故菩薩離色法已不見四相。知有
爲法性無常故。亦常宣説有爲無常。菩薩觀
見有爲之法有三種苦。苦苦行苦壞苦。是故
如來説有爲法一切是苦。云何菩薩見有爲
法無我。無我者有二種一者衆生無我。二者
法無我。衆生無我者衆生非是有法。非是無
法。非是離有無法。是名衆生無我。法無我者。
一切諸法可説。可説性無故。是名法無我有
如是等二種無我。是故如來説有爲法一切
無我。如是有爲斷現在因障未來因。是名涅
槃。無煩惱結故名寂靜。若是菩薩以不淨心
觀於涅槃。聲聞未得道果觀於涅槃。倶亦未
實知涅槃性。亦是涅槃相。譬如大王爲子息
刻木造作象馬鹿兎。王子亦於非眞實象
馬作眞實想是王或時讃歎象馬。諸子各謂
讃己象馬。其後出舍見眞象馬即生慚愧。我
等云何於非象馬生象馬想。云何於此同名
同相生眞實想。如來亦説。菩薩心不清淨。聲
聞之人未證道果。住生死舍。如來爲説涅槃
寂靜。菩薩聲聞聞已亦生眞涅槃想。實不能
知眞涅槃也。聞佛説時生心作想言是涅槃。
其後修*集八正道已。得淨智慧出生死舍。
爾乃眞實知涅槃性方生慚愧。我等云何於
非涅槃生涅槃想。譬如病人往良醫所。爾時
良醫爲破病故隨病授藥。病者得已心生歡
喜。作眞藥想即便服之。既服藥已所患雖除
更發餘病。爾時良醫斷先所服更與餘藥。病
者復言。大師先藥佳良力能治病。非是藥
能。良醫雖説如是藥好。而此病者猶故不信。
爾時病者服藥病差。方乃信藥生慚愧心。佛
説法時亦復如是。衆生聞已壞小煩惱。即便
生於眞實之想。更起煩惱言佛無常。如來復
爲説甚深法。雖復聞之猶不生信以本爲實。
菩薩若得清淨之道。爾時方生慚愧之心。如
來實常。我云何言如來無常。是故如來説有
爲法一切無常苦無我等涅槃寂靜
  菩薩地功徳品第二十
菩薩摩訶薩修菩提行有五事不可思議。一
者憐愍一切衆生。二者爲利衆生受生死苦。
三者以善方便調伏衆生。四者發心欲知甚
深難義。五者欲知不可思議神足。如是五
法不與一切衆生共之。是故得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復有五事不可思議。菩薩摩訶
薩爲利衆生受於苦因。以受苦因故得受安
樂。以受樂故具足成就不思議法。復次菩薩
觀生死過涅槃寂靜。爲衆生故不樂涅槃流
轉生死。是名受樂。以受樂故具足成就不思
議法。復次菩薩樂於空閑寂靜默然。爲諸
衆生演説正法。是名受樂。以受樂故具足成
就不思議法。復次菩薩摩訶薩爲衆生故。行
六波羅蜜。亦復不求六波羅蜜果。是名受樂。
以受樂故具足成就不思議法。復次菩薩摩
訶薩營他事業如造已務。甘心喜樂不辭懃
苦。是名受樂。以受樂故具足成就不思議
法。是名菩薩五事不可思議法。菩薩復有五
事於諸衆生其心平等。一者初發菩提心時。
普爲一切非爲一人。是名平等。二者菩薩修
大悲時。普爲一切非爲一人。是名平等。三者
菩薩修集一子地時。普爲一切非爲一人。是
名平等。四者菩薩普觀十二因縁一切等有。
是名平等。五者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時。普爲一切非爲一人。是名平等。菩薩摩
訶薩復有五事爲利衆生。一者教修正命。二者
教習世事方便。三者見貧窮者方便教令破貧
窮苦。四者爲上善者説正實道。五者爲三乘
故説三乘法。是名五事利益。衆生有五事法
報菩薩恩。一者受持善法一切禁戒。二者貧
者受已如教修行破於貧窮。三者供養三寶。
四者於菩薩所聞法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説
轉以教他。五者見持法者恭敬供養。菩薩摩
訶薩行菩提道。至心立願常求五事。一者
常願世間有佛興出。二者常願具足六波羅
蜜。三者常願求覓菩薩法藏菩薩摩夷。四者
常願當得解脱。五者常願眷屬成就。是名爲
五。菩薩復有五事利益衆生。如自利利他品
中説。菩薩復有五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一者護法。二者修行善行。三者智慧力。
四者專心寂靜。五者定得菩薩性。是名爲五。
護法者。菩薩具足護陀羅尼。從他聞法速得
解了。復次菩薩具足護念。以護念故受法不
忘。復次菩薩具護智慧。以護智故分別法界。
復次菩薩具足護心調諸根故。復次菩薩具
護他心隨他行故。是名護法修行善行者。菩
薩於法順解順説。常修善法四無量心願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善行。智慧力者。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名智慧力。專心寂靜者菩薩摩訶
薩以十淨法供養如來。如上所説。是名
靜。定得菩薩性者。所謂菩薩住一子地不退
轉地。是名菩薩定得菩薩性。菩薩摩訶薩有
五事善法損減。一者不能供養於法及説法
者。二者放逸懈怠。三者樂起煩惱心掉不息。
四者於同菩薩心生憍慢。五者於菩薩藏顛
倒解義。菩薩有五法善法増長。一者供養於
法及説法者。二者攝心精進。三者所起煩惱
心樂除滅。四者於同菩薩心生恭敬。五者於
菩薩藏隨順解義。有五事實非菩薩假名菩
薩。實非沙門假名沙門。非婆羅門假名婆羅
門。不得菩薩戒不中同止。一者惡性。二者護
毀禁者。三者不得禪定示得禪相。四者邪命
自活。五者見有智者生嫉誹謗。有五事眞名
菩薩。眞名沙門。眞名婆羅門。得菩薩戒得與
同止。一者善性調和。二者治毀禁者。三者實
得禪定不示其相。四者正命自活。五者見有
智者生喜讃歎。菩薩摩訶薩教化衆生有十
種。一者爲破惡法故。二者爲知法界故。三者
不作犯故。四者犯已慚愧悔故。五者調伏諸
根故。六者不放逸故。七者遠離惡知識故。八
者住寂靜處故。九者遠離煩惱故。十者得解
脱故。是名爲十。授菩薩記有六事。一者定有
菩薩性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者
未有菩薩性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者有菩薩性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四者於無量世爲菩提故修行善行。五者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説時定。六者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説時定。是名
爲六。有三事菩薩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一者定有性。二者得不退心。三者凡所作
事悉爲衆生生善法芽。菩薩以是三定爲佛
記。菩薩摩訶薩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一者不發菩提之心。二者不得
憐愍之心。三者不懃精進。四者不敬重戒。
五者不知一切世事菩薩若不具足如是五
事。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説言。離
是五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
處。有五事菩薩常所修*集。一者不放逸。二
者爲破衆生貧窮困苦。三者供養三寶。四者
至心持戒有犯尋覺。五者所作善事悉以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有十
法勝一切法。一者菩薩性勝一切性。二者初
發菩提心勝於一切世間出世間發心。三者
毘梨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勝於一切諸波羅
蜜。四者軟語攝法勝於諸攝。五者如來勝於
一切衆生。六者悲心勝於一切無量心。七者
所修四禪勝一切禪。八者空三昧勝一切三
昧。九者滅盡定勝一切滅定。十者淨方便勝
一切方便。是爲十法。有四事唯佛菩薩獨能流
布。非餘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所能流布。若
從佛聞則能流布。一者法流布。二者實流布。
三者方便流布。四者乘流布。法流布者。次第
演説十二部經。實流布者有一種。謂不妄語。
復有二種。謂世諦。第一義諦。復有三種。相
實口實行實。復有四種。謂苦集滅道。復有
五種。一者因實。二者果實。三者智實。四者知
境界實。五者無上實。復有六種。一者實實。二
者虚妄實。三者智實。四者遠離實。五者證實。
六者修實。復有七種。一者愛實。二者苦實。三
者解脱實。四者法實。五者解實。六者聖實。七
者非聖實。復有八種。一者行苦實。二者苦苦
實。三者生苦實。四者滅實。五者煩惱實。六者
解脱實。七者善行實。八者善果實。復有九種。
一者無常實。二者苦實。三者不淨實。四者空
實。五者無我實。六者有愛實。七者斷愛實。
八者斷二愛方便實。九者有餘涅槃實。復有
十種。一者非分強作苦實。二者貧窮苦實。三
者四大不調苦實。四者愛別離苦實。五者怨
憎會苦實。六者業實。七者果報實。八者煩惱
實。九者善思惟實。十者正見實。是爲十法名
實流布。方便流布者。如方便品説。乘流布者。
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是名爲四。菩薩
摩訶薩觀一切方便有五無量。一者衆生界
無量。二者世界無量。三者法界無量。四者調
伏界無量。五者調伏方便無量。衆生界者。有
六十一種。住喜地菩薩。觀衆生界轉爲無量。
世界無量者。有無量名故。如此世界名爲娑
婆。是故梵天名娑婆主。法無量者。善不善無
記轉爲無量。調伏無量者有一種。謂調伏故。
復有二種。具足煩惱。不具煩惱。復有三種。上
中下根。復有四種。婆羅門刹利毘舍首陀。復
有五種。多貪多瞋多癡多慢多惡覺觀。復有
六種。出家在家未熟已熟未得解脱已得解
脱。復有七種。一者聞已便解。二者以譬喩得
解。三者一句一句解。四者一字一字解。五者
現在熟。六者他世熟。七者隨因縁熟。復有八
種所謂八衆
復有九種。一名如來調伏。二聲聞調伏。三縁
覺調伏。四菩薩調伏。五難調伏。六易調伏。七
軟語調伏。八呵嘖調伏。九軟語呵嘖調伏。
復有十種。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
者欲界人天。五者中陰。六者色。七者非色。八
者想。九者無想。十者非想非非想。是名十種。
是五十五種觀作無量。衆生界調伏界有何
差別。衆生界者。都不分別有性無性。調伏界
者。分別有性無性調伏方便無量者。如初品
中説。是故菩薩五種無量攝取一切方便。菩
薩摩訶薩欲知眞實當求四事。一者推物。二
者推名。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別。如是四事亦
如前説。諸佛菩薩爲衆生説法有五事。一者
説時即悟四諦。二者説時即得解脱。三者説
時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者説時
得菩薩羼提。五者衆生聞已受持讀誦書寫
解説護持正法。是名諸佛菩薩爲衆生説法
得大功徳不可思議。云何名大乘。有七事大
故名大乘。一者法大。法大者。菩薩法藏於十
二部經最大最上故名毘佛略。二者心大。心
大者。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者解
大。解大者。解菩薩藏毘佛*略經。四者淨大。
淨大者。菩薩發心已其心清淨乃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五者莊嚴大莊嚴大者。菩
薩具足功徳莊嚴智慧莊嚴。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六者時大時大者。菩薩摩訶薩爲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三阿僧祇劫修行
苦行。七者具足大。具足大者。菩薩具足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法大心大解大淨大莊嚴大時大。如
是六大名之爲因。具足大者名之爲果。有八
法能攝一切大乘。一者演説菩薩法藏。説菩
薩藏義。説菩薩藏中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思
惟其義。修*集其義。得具足義。得修*集果。解
甚深義。是名爲八。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修學菩薩菩
提有十種。一者性住。二者入。三者不淨心。四
者淨心。五者不熟。六者熟。七者不定。八者
定。九者一生得。十者現身得定性淨心學諸
法。是名爲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
名爲入。入者未得淨地名爲不淨。得淨地已
是名爲淨。淨者未入畢竟地時名爲未熟。入
畢竟地名之爲熟。熟者未入定地名爲不定。
已人定地名之爲定。熟有二種。一者一生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現身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十種菩薩摩訶薩能受
菩薩戒行菩薩戒。是十種菩薩攝一切菩薩。
若能至心受持修行菩薩戒者。是名菩薩。是
名摩訶薩。是名智者。是名勇健。是名上仙。
是名佛子。是名佛持。是名大勝是名佛戒。是
名無畏。是名大聖。是名商主。是名船師。是名
大名稱。是名憐愍。是名大功徳。是名自在。是
名法持。是名不可思議。是名能知十方無量
世界如觀掌中阿摩勒果。若有人言我是菩
薩。不受菩薩戒。不能至心行菩薩戒。然生信
心。當知是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言我是菩薩。不能至心受持菩薩戒。
心不生信。是名名字菩薩。久久乃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我是菩薩。受持菩
薩戒至心修行信菩薩戒。是名入十種菩薩
中。不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
言我是菩薩。受菩薩戒不能至心護持禁戒。
毀破所受心不生信。是名菩薩栴陀羅不名
名菩薩不名義菩薩
  ◎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一
眞實菩薩有五種相。菩薩具足五種相故。名
眞實菩薩。一者憐愍心。二者柔軟語。三者勇
健。四者不貪。五者解説深義。如是五法有五
種智。一者性。二者因縁。三者功徳果。四者次
第。五者攝取。憐愍性者有二種。一者至心。二
者如法。至心者。施衆安隱。是名爲性。如法
者。菩薩摩訶薩如已樂事以施衆生。是名如
法。柔軟性者。先意語歡喜語遠惡語利益語。
是名柔軟性。勇健性者。心無所畏猛健果敢。
能破衆生畏懼之想。是名健性。不貪性者。
一切施一切施一切施清淨施施已無悔。
是名不貪性。解説深義性者。四無礙智。是名
解説深義性。憐愍者有五因縁。一者受苦衆
生。二者行惡衆生。三者放逸衆生。四者邪見
衆生。五者樂煩惱衆生。受苦衆生者。常受苦
惱乃至無有一念之樂。是名受苦。又有衆生
雖不受苦。造身口意十惡業道。如十六惡律
儀。是名行惡衆生。復有衆生不行惡業不受
苦惱。貪著五欲耽樂嬉戲。貪愛已身不修善
法。是名放逸。復有衆生不受苦惱不行惡業
亦不放逸。爲求解脱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
名邪見。如外道等。復有衆生不受苦惱不行
惡業。亦不放逸亦不邪見。具煩惱繋煩惱障
故不修善法。是名憐愍因縁。以是因縁憐愍
之心遂得増長。柔軟因縁者有五種。一者善
先語。二者善喜語。三者善無畏語。四者善
語。五者善教語。此五因縁是名柔軟語。如四
攝品中説。勇健因縁者有五種。如上三十七
助菩提品中説。不貪者有五因縁。一者不分
別施。二者喜施。三者至心施。四者淨施。五
者如法得財施。是名不貪五因縁。如施
説。説甚深義有五因縁。一者説修多羅甚深
之義。解説空義。三世中陰退不退我我所。佛
性菩薩性如來涅槃三乘。色造色十二因縁。
是名修多羅義。二者能説毘尼義。是犯是非
犯。是可悔是不可悔。是輕是重。是性重是遮
重。是名説毘尼甚深義。三者説摩夷義。佛爾
時爲衆生故説名爲犯。爲他故説輕作重説
重作輕。爲令一人得懺悔故。乃至大衆中得
懺悔故。是名説摩夷甚深義。四者能自解説
正義。五者能知諸法名字。憐愍功徳果者。菩
薩慈心爲諸衆生。壞惡心故修*集慈心。能利
衆生心無悔恨。常修*集故得現世樂。是故
如來説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傷。眠無惡
夢諸天擁護。捨此身已得生初禪。是名憐愍
功徳果。柔軟語功徳果者。菩薩摩訶薩修柔
軟語。能破現在口四惡過。是柔軟語自利利
他。能令衆生愛樂喜聞。是名柔軟語功徳果。
勇健功徳果者。菩薩現在能破懈怠。受歡喜
樂樂於寂靜。護持禁戒心無悔恨。自修忍辱
教人行忍。修諸苦行莊嚴菩提心無退轉。是
名勇健功徳果。不貪解説深義二功徳果。如
上所説。次第者。菩薩摩訶薩先修慈心。爲調
衆生故。次説軟語。爲破惡業故。見諸衆生
受惡業者。心不怖畏。生救護故。名爲勇健。爲
調衆生故行惠施。次説不貪及以深義。菩薩
摩訶薩隨是五相攝六波羅蜜。憐愍相者攝
禪波羅蜜。柔軟語者攝尸波羅蜜般若波羅
蜜。勇健相者攝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不貪者攝檀波羅蜜。説甚深義
攝般若波羅蜜檀波羅蜜
  如法住禪品*第二
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倶有四法。有能
修學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善業方
便憐愍衆生。善業方便者。爲施波羅蜜故
修善行專心行常行淨行。善行者。菩薩若有
財物施乞者時。不觀有恩不觀無恩。不觀福
田及非福田。雖有人天沙門婆羅門不能
壞菩薩施心。是名善行專心行者。菩薩施時
有來求者。捨内外物一切施與心無貪悋。是
名專心施。常行者。菩薩施時有來乞者。不觀
時與非時隨得隨施。是名常行。淨行者。菩薩
施時有來乞者。不以名譽故施。非爲天樂故
施。如施品中説。是名淨行。如施四事尸波羅
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
波羅蜜亦復如是。云何菩薩善方便。若有生
心欲破佛法。爲調伏故行善方便。欲令中人
入佛法故行善方便。雖入未熟爲令熟故行
善方便。入已既熟令得解脱故行善方便。菩
薩爲説世間醫方技術諸論行善方便。爲欲
至心受菩薩戒堅持不毀故行善方便。善願
方便。聲聞乘方便。辟支佛乘方便。大乘方便
十方便能作五事。初四方便爲利益衆生
行。世術方便爲破邪論。菩薩受持菩薩禁戒。
終不毀犯。設犯隨懺。善發願方便隨所欲事
即能得之。菩薩三乘方便隨根説法。是故菩
薩如是十種方便能作五事。以五事故具足
必定。能得世間一切之事。若現在若他世。云
何菩薩利益於他。如四攝品中説。云何菩薩
善發願。菩薩所作一切善業。若過去未來現
在不求餘果。唯求無上菩提道果。是名善發
願。如來若爲出家在家説戒。一切攝取如是
四事。若出家在家。菩薩若過去未來現在。受
持菩薩戒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家
菩薩勝於在家。何以故。出家菩薩獲得一切
菩薩禁戒。在家菩薩不得菩薩一切禁戒。出
家菩薩能行寂靜清淨梵行。在家菩薩不能
修行寂靜梵行。出家菩薩能行三十七品。在
家菩薩不能修行三十七品。出家菩薩解脱
一切世間之事。在家菩薩爲世間事之所繋

菩薩善戒經卷第七



菩薩善戒經卷第八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如法住定心品第三
菩薩摩訶薩憐愍衆生有七種。何等爲七。一
者無畏。二者眞實。三者不愁。四者不求。五者
不愛。六者廣大。七者平等。菩薩摩訶薩憐愍
衆生。無所畏故。修三業善。爲破衆生諸惡業
故。是名無畏。菩薩摩訶薩憐愍衆生。非煩惱
愛故。非法住非毘尼住非妄語不教化於非
處。是名眞實。菩薩摩訶薩以憐愍故。爲諸衆
生懃修苦行心無憂悔是名不愁。一切衆生
不求菩薩。而諸菩薩自修慈心。是名不求菩
薩摩訶薩修憐愍時。於諸衆生無有貪心無
貪心者不求恩報及慈心果。是名不愛。菩薩
修慈設有衆生打罵惱害。終不捨於修慈之
心。是名廣大。菩薩修慈不爲一人。普爲無量
無邊衆生無量法界。是名平等。是爲七法。菩
薩具足如是七法。名爲菩薩至心清淨。心清
淨者有十五種。一者無上淨。二者如法淨。三
者波羅蜜淨。四者眞實義淨。五者不可思議
淨。六者安隱淨。七者樂淨。八者不放淨。九者
堅固淨。十者不誑淨。十一者不淨淨。十二者
淨淨。十三者善淨。十四者調伏淨。十五者性
淨。菩薩摩訶薩至心專念佛法僧寶。是名無
上淨。菩薩受持菩薩戒已。至心擁護不令毀
犯。是名如法淨。菩薩摩訶薩至心具足五波
羅蜜。是名波羅蜜淨。菩薩至心了知法界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