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善戒經 (No. 1582_ 求那跋摩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82[cf.Nos.1579(I,15),1581]

菩薩善戒經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須達多精舍祇
陀林中。與大比丘僧五百人倶。菩薩千人。爾
時世尊即告無量諸菩薩言。誰能於此後惡
世時。受持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能
護法。誰能教化一切衆生。爾時彌勒菩薩即
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
言世尊。我能於後惡世之中。受持擁護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護正法。能化衆生。師子
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種種方便攝
持衆生。金剛菩薩言。世尊。若有衆生當墮三
惡道。我能遮持令不墮落。文殊師利復作是
言。世尊。若有衆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
具足。智幢菩薩復作是言。我能惠施衆生大
智。法幢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
衆生。日光菩薩言。世尊。我能施於衆生安樂。
月光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衆生令修
福徳。善護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衆生
令不放逸。無盡意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
切衆生。悉令知見無盡界義。月子菩薩言。世
尊。我能惠施一切衆生無上安樂。善月菩薩
言。世尊。我能施於一切衆生安樂之因觀世
音菩薩言。世尊。我能救護衆生怖畏。得大勢
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未度者度。衆善菩薩
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調者調。善意菩薩言。世
尊。若有衆生墮在畜生。我能教化令其調伏。
不樂菩薩言。世尊。我能施於愚者智慧。光聚
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不諦菩薩言。世尊。我能示彼狂者正道。樂見
菩薩言。世尊。我能施於無量衆生無量安樂。
幢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受苦衆生常憶
苦事。不可思議解脱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
餓鬼衆生遠離飢苦。聖光菩薩言。世尊。我能
令彼不調者調。維摩詰菩薩言。世尊。我能壞
彼衆生疑心。光明菩薩言。世尊。我能閉塞三
惡道門。金剛功徳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異
解衆生悉作一解。無量行菩薩言。世尊。我能
施彼衆生無漏之道。無所畏菩薩言。世尊。我
能壞彼種種怖畏。寶功徳菩薩言。世尊。我能
顯示一切衆生功徳寶藏。善意菩薩言。世尊。
我能以此微妙軟語調伏衆生。淨光菩薩言。
世尊。我能以愛調諸衆生。寶賢菩薩言。世尊。
我能令彼一切衆生憶過去世。高貴徳光菩薩
言。世尊。我能令彼懃修精進。善功徳菩薩
言。世尊。我能令彼苦惱衆生悉得解脱。寶手
菩薩言。世尊。我能施彼無量衆生種種諸寶。
意珠菩薩言。世尊。我能壞彼衆生貧窮。破結
菩薩言。世尊。我能壞彼衆生煩惱。金光明菩
薩言。世尊。我能示彼邪僞衆生眞實之道。功
徳色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諸乘衆生皆住
一乘。法意菩薩言。世尊。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剛子菩薩言。世尊。我能壞彼衆生惡業。法
増菩薩言。世尊。我能如法攝持衆生。無名菩
薩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衆生遠離三毒。月
勝菩薩言。世尊。我能示彼衆生善方便。師
子意菩薩言。世尊。我能以法施於衆生。師子
吼菩薩言。世尊。我能破壞衆生疑網。香象王
菩薩言。世尊我能於後惡世之中示衆生夢
令壞煩惱。爾時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
諸菩薩事不可思議。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
薩懃修精進具足方便。而能種種利益衆生。
世尊。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衆生云何乃從是
人乞索頭目髓腦血肉及諸所須。世尊。我今
定知。如是乞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也。佛言。善
哉善哉。舍利弗。實如所言唯諸菩薩乃知菩
薩。實非聲聞縁覺所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
雖復現佛種種神足。終不捨於菩薩之心。舍
利弗。若有長者生憍慢心。菩薩現作長者之
像。破彼慢故。若至那羅延及端正人有憍慢
者。悉現其身壞其憍慢。若得聖法示以大乘。
何以故。離一解脱更無異解脱故。是故名如
來。舍利弗。在家菩薩修集二施。一者法施。
二者財施。出家菩薩修*集四施。一者筆施。
二者墨施。三者經施。四者説法施。出家菩
薩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調其心破壞憍慢
修*集忍辱。舍利弗。出家菩薩具足忍辱。則
能受持菩薩禁戒。又復具足三種惠施。乃能
受持菩薩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無上
施。施者。於四天下尚不悋惜。況於小物。是名
爲施。大施者能捨妻子。無上施者。頭目髓腦
骨肉皮血。菩薩具足如是三施乃具於忍。具
是忍已則能受持菩薩禁戒。舍利弗。菩薩欲
受菩薩戒時。先當調伏柔軟諸根。於生欲處
不生欲心。於生瞋處不生瞋心。於生癡處不
生癡心。於生畏處不生畏心。若自知具如是
四事。則爲十方諸佛所知。其人亦能知十方
佛。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事。受菩薩戒者。
是人亦不得菩薩戒。亦誑十方現在諸佛及
諸菩薩。舍利弗。菩薩有二種。一者從瞋因縁。
二者從癡因縁。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獄
因縁。癡者能爲諸惡煩惱因縁。以是瞋癡二
因縁故能毀菩薩戒。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薩
戒者。應先遠離欲癡瞋畏。六月晝夜獨處
閑靜纖悔諸罪。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歸依十方現在諸佛及菩薩僧。歸依釋迦
牟尼如來。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十方
佛及菩薩僧。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無
壞身。南無寶光。南無無量自在王。南無無上
林王。南無無上歡喜。南無寶火。南無寶月
光。南無清淨。南無手懃精進。南無梵徳。南無
善功徳。南無栴檀功徳南。無光功徳。南無阿
叔伽功徳。南無那羅延力。南無華功徳。南無
蓮華。南無財功徳。南無念功徳。南無善名。南
無釋種王。南無無勝。南無無邊身光南無無
邊身南無無動。南無大山王如是等無量世
間諸佛菩薩。常住在世宣説法化。唯願
哀留心見念。若我過去無量世中及現在世。
所作衆罪不善惡業。若自作若見他作心生
隨喜。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現在僧
物。若自取已若見他取心生隨喜。若自造作
五逆之罪。見他造作心生歡喜。若自造作十
不善業。若見他作心生歡喜。以是不善業因
縁故。當生畜生餓鬼地獄。若邊地人身長壽
天身諸根不具。親近邪見不値佛世。如是等
罪今悉誠心求哀懺悔。如於現在釋迦佛前。
如來世尊眞實知見。其智無礙淨眼無障。常
爲一切衆生證人。*唯願觀我誠心懺悔。我
從今日更不敢作。復次十方諸佛及諸菩薩
至心諦聽。若我過去無量世中。及現在世所
修惠施乃至施於畜生一把。若我持戒乃至
一念如是功徳。悉以迴向無上菩提。如過去
佛及諸菩薩發願迴向。如未來佛及諸菩薩
發願迴向。亦如十方現在諸佛諸菩薩等發
願迴向。舍利弗。菩薩如是至心禮拜恭敬諸
佛過六月已。若去若立若行若坐。十方諸佛
示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雖示菩
薩如是相好。而於法界初無動轉。何以故。如
來眞實知其心故。十方諸佛定知是人堪任
受持菩薩禁戒修*集慈悲。能壞魔衆轉正法
輪。能調衆生宣説法界。以是義故。十方諸佛
爲是菩薩示現其身。舍利弗。如師子吼猫狸
能不。不也世尊。若有不於無量世中無量佛
殖諸徳本能得受持菩薩戒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負擔驢能勝不。不也
世尊。舍利弗。如日月光螢火及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毘沙門所有財寶貧者等不。不也
世尊。舍利弗金翅鳥飛烏能及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若有能於無量世中無量佛所深*殖
徳本。是人乃能受菩薩戒了了見於十方諸
佛。舍利弗。受菩薩戒已。若有客塵煩惱因縁
犯可懺法應當向諸佛懺。菩薩終不造五逆
罪。若貪不息乃至生子。應於十方現在佛前
滿足二年晝夜經常以慇重心求哀懺悔。若
爲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懺
悔。舍利弗。菩薩若以瞋恚因縁毀禁戒者無
有是處。以瞋因縁毀破禁戒得懺悔者亦無
是處。爾時優波離於其晨朝從禪定起。即詣
佛所頭面作禮。右遶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戒經中説。若我弟子有信者。於所受
戒乃至失命終不毀犯。世尊。現在若入涅槃。
我當云何分別了知聲聞禁戒縁覺禁戒菩薩
禁戒。世尊。説我於持律中爲最第一我今不
知毘尼方便。云何當説。今者多有大比丘僧
諸菩薩僧。唯願如來具示廣説佛言。善哉善
哉。優波離。至心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説。優
波離。聲聞戒因縁異。菩薩戒因縁異。聲聞戒
心異。菩薩戒心異。聲聞戒莊嚴異。菩薩戒莊
嚴異。聲聞戒方便異。菩薩戒方便異。優波
離。聲聞戒淨非菩薩戒淨。菩薩戒淨非聲聞
戒淨。聲聞之人乃至一念不求於有名聲聞
戒淨。菩薩若不求於有者名大破戒名不淨
戒。聲聞求有是名破戒名不淨戒。優波離。菩
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常處有中。心不生悔名
菩薩戒淨。非聲聞戒淨。以是義故。優波離。
汝應宣説。聲聞戒急菩薩戒緩。聲聞戒塞菩
薩戒開。聲聞戒中應説因縁。菩薩戒中則不
應説。優波離。菩薩之人隨衆生心非聲聞也。
是故菩薩於戒小緩聲聞護急。優波離。菩薩
若於晨朝犯戒。猶故應念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自知罪過晝夜三時皆應如是。是名菩
薩戒。優波離。菩薩若時時犯不名破戒。聲聞
若時時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
門道果。何以故。聲聞之人爲壞煩惱懃行精
進不應毀犯。優波離。菩薩若於恒河沙等劫
受五欲樂。亦不失於菩薩禁戒。不名破戒。不
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優波離。菩薩不
能於一世中盡諸煩惱。當以方便漸漸令盡。
優波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須無上大
莊嚴力。然後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來不説
菩薩於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説永斷貪
愛。爲説喜法甚深法無疑法。空法聞是法已
樂於生死。優波離言。世尊。犯有三種。一者
貪。二者瞋。三者癡菩薩所犯何者爲重。何者
爲輕。佛言。優波離。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
貪。如是菩薩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縁毀戒。
是名破戒何以故。優波離瞋恚之心能捨衆
生。貪愛之心能護衆生。若愛衆生不名煩惱
瞋捨衆生名重煩惱。優波離。是故如來於經
中説。貪結難斷不名爲重。瞋恚易斷名之爲
重。優波離。難斷非重。菩薩常有易斷重者。乃
至夢中尚不爲之。優波離。愚癡菩薩無有方
便怖畏犯愛。菩薩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
不畏犯愛。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毘尼
者名爲調伏。一切法性畢竟是調。如來何故
宣説毘尼。文殊師利。若凡夫人能知諸法畢
竟調者。如來終不宣説毘尼。以凡夫人不知
不解。是故如來爲説毘尼。文殊師利汝今何
故不説毘尼。優波離欲得聞之。時文殊師利
語優波離。優波離。一切諸法畢竟調伏。一切
諸法性不可汚。一切諸法性無顛倒。一切諸
法其性清淨。一切諸法不可宣説。一切諸法
無有取著。一切諸法不去不來。一切諸法不
可思議。一切諸法無有障礙。一切諸法本無
有性。一切諸法無行。一切諸法不出不滅。一
切諸法無有三世。一切諸法無有疑網。如是
等法佛悉覺知。優波離言。世尊。如文殊師
利所説非了了説。佛言。優波離。文殊師利常
樂宣説如是解脱。優波離言。世尊。云何名憍
慢。若菩薩言。我有菩提心。我爲菩提行六波
羅蜜。我爲般若修造諸行。菩提行深聲聞行
淺。菩提行淨聲聞行不淨。菩提行畢竟。聲聞
行不畢竟。若復分別是聲聞法是縁覺法是
菩薩法是諸佛法。此名爲淨。此名不淨。是名
爲道。是名非道。是名菩薩憍慢
  菩薩地善行性品第二
菩薩摩訶薩*修集聖行行於善果。菩提之道
有十法。則能攝取一切善法。何等爲十。一者
支。二者翼。三者淨心。四者行。五者有。
六者因。七者器。八者地。九者方便。十者
住。云何名支。謂菩薩性。菩薩性者謂初發心
及三十七品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
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因此發心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因初發心
決定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
菩薩摩訶薩因初發心故。得修行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離耶波羅蜜禪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故。則得修行智
慧莊嚴福徳莊嚴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故
菩薩發菩提心名之爲支。菩薩摩訶薩隨發
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
支。菩薩摩訶薩若無菩薩性者。雖復發心懃
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故當知非因發心懃修精進有菩薩性。以是
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爲支。菩薩雖有菩薩之
性若不發心懃修精進。則不能疾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有菩薩性發菩提心懃修精
進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
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爲支。又復支者名因
亦名爲梯。亦名増長。亦名莊巖。亦名依憑。亦
名次第。亦名進行。亦名室宅。以是義故。性名
爲支。云何名性。性有二種。一者本性。二者客
性。言本性者。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是名本性。言客性者。謂所修*集
一切善法得菩薩性。是名客性。而此經中
以是二種名之爲性。是二性者名之爲支。又
復性者亦名爲子。亦名爲界。亦名爲性。復有
二種。一細二麁。所言細者無因而得。無因得
果故名爲細。所言麁者有因而得。從因得果
故名爲麁。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二種性者。
勝於一切聲聞縁覺。況諸外道。以是義故。菩
薩摩訶薩得名爲勝。何故名勝。以清淨故。清
淨有二。一淨智障。二淨結障。聲聞縁覺淨結
障故名爲淨非淨智障。菩薩摩訶薩具足
二淨。以是義故。菩薩性者得名爲勝。菩薩摩
訶薩復有四事勝於聲聞辟支佛等。一者根
勝。二者行勝。三方便勝。四得果勝。言根勝
者。菩薩摩訶薩本性猛利。縁覺性中聲聞性
鈍。是名根勝言行勝者。聲聞縁覺爲自度故
修*集善法。菩薩之人不自爲己。但爲衆生修
*集善法。施衆安樂大悲憐慇。是名行勝。方
便勝者。聲聞縁覺唯能了知陰界諸入。不能
了知十二因縁及處非處。菩薩方便則能善
知一切諸法是名方便勝。言果勝者。聲聞自
得聲聞菩提。縁覺自得縁覺菩提。菩薩自得
菩薩菩提。是名果勝。菩薩性者有六種印。以
是印故一切衆生則得識知此是菩薩。何等
爲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以何
義故。檀波羅蜜名菩薩性印。菩薩摩訶薩本
性能得如是捨心。於諸財物若多若少心不
貪著。欲施施時及行施已。悉生歡喜隨所施
物若多若少心無疑悔。若少施時亦無羞愧。
若無財時常讃歎施。見有慳者能破其心。見
行施者心生欣慶。歡喜踊躍如見父母。見來
求者深自慶幸。若無財物應以身業供給長
老父母諸師。應以喜語軟語法語實語正語。
除破衆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若有人問
猶不説人長短過失。況於無問而自説耶。若
有衆生怖畏王賊水火之難能爲救解。知恩
念恩受恩能報。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
寶心不貪著。於己物中心無悋惜。能食能衣
惠施於人。能調欲心耽&T053733;之心調戲等心貪
伎樂心修集慚愧雖獲大寶不生貪喜。是名
檀波羅蜜菩薩性印。云何尸波羅蜜菩薩性
印。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性自淨軟。於衆生
中不起惡心恚害之心。若因客塵諸煩惱等
造作衆罪。作已心悔深生慚愧發露懺悔。於
諸衆生起憐愍心作一子想。終不以手若杖
若石加於一切。心常求覓眞善知識。志樂供
養父母師長耆舊宿徳。破壞憍慢先意問訊
知恩念恩。若有乞者軟語慰喩。不以幻術誑
惑衆生。終不樂以非法活命。常憙修集一切
功徳。教諸衆生廣修福業。見諸衆生所受諸
苦。斷其命根打縛閉繋飢渇寒熱。菩薩爾時
觀彼受苦如己無異。護持佛戒乃至輕微尚
不故毀。況餘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樂
見聞諸惡衆生鬪諍罵詈。所有三業常爲衆
生終不自爲。若有衆生具戒忍慧。樂與同行
得柔軟心。無有害心無不忍心。心常敬重所
有諸戒。不誑衆生無有兩舌及無義語。雖無
問者尚讃人善。況有問者而當不説尊重宗
敬正實之語。是名尸波羅蜜菩薩性印。云何
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菩薩摩訶薩觀諸衆
生。若有來打我是身者。我則不應加惡報之。
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謂身者名爲眞實。眞實
之身則不可打。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
者所謂不淨。於和合中少分見打多無所損。
多無所損何故不喜。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
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若和合打和合受者
誰打誰受。譬如二物相觸出聲。若我瞋者應
自瞋。何以故。以業縁故而得此身。以是
身故受是楚毒。譬如有的箭則著之。我若増
長是瞋心者。則不能觀善惡等法。若不能觀
善惡法者。必定當墮三惡道中。以是義故若
打若罵不應於他生瞋恨心。如是觀已。是名
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復次若見有打罵者。
應於是人生一子想心無怨恨。是名羼提波
羅蜜菩薩性印。云何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性
印。菩薩摩訶薩懃修精進。晨起夜寐不樂眠
臥。終不觀於寒熱飢渇恐怖歡喜。凡所造作
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終不中廢。事
若未果終不中悔。雖得他人恭敬供養。於己
所修不休不息。於自己身不起輕心言不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見世間難爲之
事終不退縮。是名毘梨耶波羅蜜菩薩性印。
云何禪波羅蜜菩薩性印。菩薩摩訶薩至心
樂觀諸法實義。樂住寂靜及無人處。樂離惡
人増長善法。見樂靜者歡喜恭敬。雖有煩惱
本性輕微。所有善心終不爲於諸惡覺觀之
所破壞。修*集慈心視怨如子。若見衆生受大
苦惱生於悲心。隨其己力而爲除斷。願諸衆
生悉令安隱。身設受苦不生憂惱。若失身命
及以財物。若繋若縛若打若擯。能自曉喩不
失正念生於憂苦。專心聽法書寫受持讀誦
解説。若他忘失能爲誨示。以如是等至心因
縁。於後世中不忘法界。是名禪波羅蜜菩薩
性印。云何般若波羅蜜菩薩性印。菩薩摩訶
薩了知一切世間之事。知諸方術及諸衆生
所有言説。雖知此事心不迷謬亦不放逸。不
爲外道之所誑惑。不隨邪見所説義理。是名
般若波羅蜜菩薩性印。我今粗略説麁印相。
後細印相諸佛所知。菩薩性者不可思議。成
就具足諸功徳事。清淨眞實具足淨法。是故
名上。亦名不動。亦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印。菩薩摩訶薩若不覩見惡法過患。則不得
修一切善法。菩薩摩訶薩修上善時。若以客
塵煩惱因縁墮三惡道。猶故勝於惡道衆生。
何以故。菩薩性故。若以客塵煩惱因縁墮惡
道者。能速破壞疾得出離。如其不出不同惡
道受於重苦。若受苦時於諸衆生猶生大悲。
以性因縁故得悲心。是故菩薩勝於一切三
惡衆生。菩薩摩訶薩以四煩惱因縁故破壞
淨法。何等爲四。一者利重常恒。二者以是二
結親近惡友。三者若於師所王主怨賊而生
怖懼故失善心起於煩惱。四者爲身命故作
諸惡法。以是四法雖有菩薩摩訶薩性。終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事。雖有
菩薩摩訶薩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何等爲四。一者不値善友佛及菩薩不
謬説義者。二者雖値善友佛及菩薩。錯謬解
義不學菩薩所有禁戒。三者雖値善友佛及
菩薩隨順解義。不能學持菩薩禁戒。四者雖
値善友佛及菩薩隨順解義學菩薩戒。善根
未熟未得具足莊嚴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菩薩雖有菩薩之性。若不具
足如是四事。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雖復具足如是四事。無菩薩性而能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
  菩薩地發菩提心品第三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立大正願。作如是言。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當大利益一
切衆生。要當安置一切衆生大涅槃中。復當
教化一切衆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則名
爲自利利他。是故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爲
菩提因縁。衆生縁因。正義縁因。三十七助道
法縁因。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善
大善。名實眞實。亦名一切衆生善根。能破
一切身口意等三業諸惡。一切世間所有誓
願及出世願。無有能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如是誓願無勝無上。菩薩摩訶薩初發三
菩提心有五事。何等爲五。一者性。二者行。
三者境界。四者功徳。五者増長。是名爲五。
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爲菩薩摩訶薩。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
初發菩提之心。則能攝取一切善法。菩薩摩
訶薩發菩提心隨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是故發心是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薩摩訶薩見苦衆生
心生憐愍。是故菩薩因慈悲心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
十七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發心
名之爲支。發菩提心故行菩薩戒。是故發心
爲菩薩戒支。是故發心名根名因名攝名果
亦名爲子。菩薩發心復有二種。一者畢竟。二
者不畢竟畢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終無退失。不畢竟者則有退失。退有二
種。一畢竟退。二不畢竟退。畢竟退者。終不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
其法。不畢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是菩提
心有四種因。何等爲四。一者若善男子善女
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爾時則生
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薩事不可思議。若
佛菩薩不思議事是可得者。我亦當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至心念於菩提發
菩提心。二者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
唯聞諸佛菩薩祕藏。聞已即生敬信之心。得
信心故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
發菩提心。三者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
事。亦不聞法見法滅時。便作是念。無上佛法
能滅衆生無量苦惱作大利益。唯諸菩薩能
令佛法久住不滅。我今亦當發菩提心。令諸
衆生遠離煩惱諸大苦事。護持佛法久住於
世。爲住世故發菩提心。四者復有不見佛法
滅時。唯見惡世諸衆生等。具重煩惱貪恚癡
等。無慚無愧慳悋嫉妬。愁憂苦惱不信懶惰。
見是事已尋作是念。大惡世時衆生大惡不
能修善。如是惡時尚不能發二乘之心。況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今當發菩提之心。
發是心已乃當教化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薩於此惡世惡衆生
中發菩提心。復有四因發菩提心。何等爲四。
一者性具足。二者善友具足。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觀生死苦具足聖行。不畏菩提難行苦
行。性具足者。菩薩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
事。何等爲四。一者善友諸根完具具大智慧。
能示善惡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二者心
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閉惡道。三者自能具足
菩薩禁戒轉以教他。四者不以下道轉他上
道。不以小乘轉他大乘。不以修福轉他定慧。
具足慧心復有四事。何等爲四。一者或有
世界有苦惱處。或有世界無有苦惱苦惱之
處。菩薩發願往生其中。或見受苦若身自受。
生於慈心爲破其苦。二者生地獄中。或見受
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爲破其苦。三者生餓
鬼中。或見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爲破其
苦。四者生畜生中。或見受苦若身自受。亦生
慈心爲斷其苦。具足慈心復有三種。謂上中
下。上者復有四事。一者觀生死苦。二者修慈
悲心無有終始。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
心。復有四事。何等爲四。一不放逸。二具足
戒。三能忍辱。四者至心專念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復有四事何等爲四。一者等視衆生
猶如一子。二者於怨親中無有分別。三者得
堅信心。四者修行聖行。是爲四。修集慈心
有四種力。何等爲四。一者内力。二者外力。三
者因力。四者莊嚴力。菩薩摩訶薩至心專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内力。爲欲化度
諸衆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
外力。能於無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師事
諸佛及諸菩薩。是名因力。菩薩摩訶薩樂近
善友聽受正法。思惟其義如説修行。是名莊
嚴力。若菩薩摩訶薩以是二力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正心不動心不退心不
轉心。所謂内力因力。若以外力及莊嚴力。發
菩提心。是名不正心動心退心轉心。菩薩轉
心有四因縁。何等爲四。一者性不具足。二者
惡友具足。三者於諸衆生不具悲心。四者不
能觀察生死過患。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
有二事不可思議何等爲二。一者於諸衆生
作眷屬想。二者無衆生想。菩薩常以智慧觀
察。唯是衆生衆生屬誰。是名爲二因。是二
心能令菩薩無有退轉。初發菩提有二種心。
何等爲二。一者爲施衆生安隱。二者爲施衆
生快樂。以諸善法化諸衆生令離惡法。是名
安隱。能以財物賬。給衆生令離貧窮。所謂衣
食房舍臥具病痩醫藥。是名快樂。不退菩薩
有二種心。何等爲二。一者性莊嚴。二者專心
受持莊嚴。常念欲令衆生安樂。是名性莊嚴。
終不退轉菩提之心。因是至心能施一切衆
生安樂。是名受持莊嚴。不退菩薩出生福徳
有二處。何等爲二。一者菩提之心。二者衆生
受苦。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初發堅心・菩
薩又有二事。勝於一切聲聞縁覺何等爲二。
一者因勝。二者果勝。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
所修善法。是名爲因。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名爲果。如是因果勝於一切
聲聞縁覺。不退菩薩有二大事。何等爲二。一
者發是心已即爲一切無量衆生而作福田。
爲作父母師長和上生大憐愍。以憐愍故行
住坐臥若眠若寤。常爲諸天之所守護。如轉
輪王常爲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護。不退菩
薩亦復如是。以憐愍故若更受身無有病苦。
二者發心菩薩常爲衆生之所樂見猶如父
母。一切衆生於菩薩所。身口意業柔軟無惡
是名爲二。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不失正念。
於諸衆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誑。常以善
法教化衆生。衆生不受不廢不愁。能自調
伏。亦能調他。隨其所化衆生之處。皆悉能
令滋長福業。若以客塵煩惱因縁。墮三惡道
能速得出。雖同受苦不生楚毒。見受苦者心
生悲愍。菩薩初發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
功徳◎
  菩薩地利益内外品第四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云何名爲菩提之行。
菩薩若於此彼之處若學若教。皆爲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謂戒聞思惟是名菩提行。菩
薩摩訶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何等爲七。一
者内義。二者外義。三者眞實義。四者不可
思議義。五者調衆生義。六者自熟佛法義。七
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爲七。云何
内義。内義有十。何等爲十。一者眞實義。二
者爲他義。三者調伏義。四者安隱義。五者快
樂義。六者因義。七者果義。八者現在義。九者
他世義。十者畢竟義。菩薩摩訶薩爲他事故。
是名内義。眞實義者。知煩惱性及對治門。以
己樂具施於衆生。志常修集無上正道。凡所
求索以安衆生。既得財物心無貪悋。能以供
養佛法衆僧父母師長。於千萬里求佛經典
及菩薩藏。既得法已廣令流布不生祕吝。雖
解深義不生高心。爲生天上説持戒利。爲轉
輪王説布施徳。爲二乘道説修三昧。爲得世
間大果報故。教令供養佛法僧寶廣修福業。
爲貪心者而説貪事。爲欺誑者説欺誑事。爲
非法人而作僮僕。菩薩摩訶薩作是事已。是
名眞實義。菩薩摩訶薩所有自利悉爲衆生。
是名他義。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説。悉爲破壞
衆邪異見。謂無因果破戒之人不見過故。爲
説種種毀禁之過。爲破三惡而演説法。若有
退禪及善法者。爲不退故而爲説法。爲欲増
長諸善法故而爲説法。欲令衆生得自在故
而爲説法。欲令十方世界衆生得善神足而
爲説法。是名調伏義内義者名爲外義。外義
者亦名内義。内外義者名調伏義。調伏義者
亦名内外義。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法大悲三念處五智三昧。是名眞實義。眞實
義者名内外義。内外義者有二種。何等爲二。
一者自調。二者調他。菩薩摩訶薩善知方便。
是名調伏義。菩薩所行一切善行名調伏義。
云何復名内外義。内外義者有五事。何等爲
五。一者淨於他身。二者長他善法。三者現在
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壞他煩惱。若菩薩
摩訶薩隨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衆生同己
所得。是名調伏義。菩薩摩訶薩既自安隱。復
己安隱施於衆生。所謂若出世及以世間。若
欲界若禪定。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亦名内
外義。亦名調伏義。亦名眞實義。菩薩摩訶薩
内外義者。有現在樂非他世樂。有他世樂非
現在樂。有現在他世樂。有非現在非他世樂。
内外義者復有四種。有人受法現世受樂他
世受苦。有人受法現世受苦他世受樂。有人
受法現世受樂他世亦樂。有人受法現在受
苦他世亦苦。菩薩摩訶薩若説涅槃及大涅
槃八聖道分三十七品。説世間道出世間道。
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名内外義。内外義者
名爲正義。正義者名無上義無勝義安隱義
常樂義。菩薩摩訶薩受常樂者。能作内外義
正義調義。安隱義云何名快樂義。快樂義者
有五種。何等爲五。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
斷受樂。四者遠離樂。五者菩提樂。云何因樂。
因内外觸。因觸因縁故有受樂。是名因樂。因
行善法得他世樂。是名因樂。云何受樂。從
因因縁身得増長心得安隱。是名受樂。受樂
者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
漏有二種。一者學地。二者無學。有漏有三。欲
界色界無色界。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觸。六
觸有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共行名爲
身樂。意識共行名爲心樂。修集聖道斷諸受
故。道徳増長無有諸受。名斷受樂。永離煩惱
身心無患。名遠離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
或有説言。無想定者名爲斷樂。是義不然。何
以故不斷受故。遠離樂者有四種。一者出家
樂。二者寂靜樂。三者斷樂。四者菩提樂。世
間之人多有憂苦。永斷是苦名出家樂。斷欲
界貪名寂靜樂。永斷煩惱名爲斷樂受常樂
故名菩提樂。菩薩常能施衆生樂。名菩提樂。
菩薩摩訶薩自受常樂轉施衆生。名菩提樂。
何故名因樂。是樂因故名爲因樂。不名受
樂。受樂者不名因樂名爲性樂。斷樂者不名
因樂不名受樂。以斷多樂故名爲斷樂。遠離
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以觀生
死衆過患故。名智慧樂。菩提樂者不名因樂
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不名離樂。無邊常故名
菩提樂。名無勝樂。名無邊樂。名無上樂。亦名
常樂。名寂靜樂。菩薩摩訶薩能以如是五種
之樂施於衆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常壞
衆生諸惡之業示以正業。以正業故得無上
道。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爲衆生故受大苦
惱。以受苦故能調衆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
薩觀察善惡。能示衆生善惡之事。以開示故
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壞大惡。是名因義。
菩薩摩訶薩因智慧故行六波羅蜜。乃至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義。菩薩摩訶
薩以壞貪心。壞貪心故能施衆生五種之樂。
而諸衆生得是樂故。名爲果義菩薩摩訶薩
憐愍衆生。欲令一切同已受樂。是名内外義。
内外義者有三種。因亦三種。果亦三種。報因
報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云何名報。報有八
種。何等爲八。一者長壽。二者受身完具。三
得上種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語微妙。
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無能勝者。
是名爲八。菩薩摩訶薩修*集慈心故得長壽。
是名因報。菩薩摩訶薩樂以衣食房舍臥具
病痩醫藥施於衆生。是故獲得具足之身。菩
薩摩訶薩破憍慢心。供養恭敬父母師長有
徳之人。是故獲得上族種姓。菩薩摩訶薩隨
而行破於非法。是故獲得自在無礙。菩薩
眞實不欺衆生。是故獲得言語微妙。菩薩摩
訶薩常呵五欲。是故獲得男子之身。菩薩摩
訶薩常樂供養佛法僧寶。是故其身獲得大
力。菩薩摩訶薩常能教化一切衆生供養三
寶。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名果報。不害衆生。
命得増長。是名報因。樂以衣食房舍臥具病
痩醫藥施於衆生。是故菩薩得具足身。能破
衆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能除衆生貧窮困
苦故得自在。能壞衆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
語故得妙語。讃歎男身呵責女身。以是二因
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復遠離非法欲故得
男子身。菩薩摩訶薩以清淨食施於衆生。見
危懼者能爲救解。是故其身獲得大力。受持
正法讀誦解説。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爲報
有八種。如是八種因三事故而得増長。何等
爲三。一者心淨。二者莊嚴淨。三者福田淨。菩
薩摩訶薩至心專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心淨。供養同學同法同師。是名心淨。若
見若聞同學同法。心生歡喜。是名心淨。修
*集菩提助道之事。常樂受持書寫讀誦菩提
法藏。復以此法轉化衆生。若有不受心不憂
悔亦不休息。是名莊嚴淨。以此二淨名福田
淨。云何菩薩報果。菩薩長壽名爲報果。菩
薩何故求於長壽。菩薩得是壽命長故。經無
量世修*集善法爲自利利他。是故菩薩求於
長壽。是名報果。菩薩何故求身具足。菩薩得
是身具足故。衆生樂見愛敬歡喜。以歡喜故
易得受化。是故菩薩求具足身。是名報果菩
薩何故求上種姓。上種姓故常爲衆生之所
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語。或爲姓故。或爲利
故。或爲畏故。復受其語。是故菩薩求上種姓。
是名報果。菩薩何故求於自在。得自在故則
能教化無量衆生。具足成就檀波羅蜜。是故
菩薩求於自在。是名*報果。菩薩何故求微妙
語。妙語者菩薩所出言辭衆生樂聞。同法同
義同行同師常能教化令其調伏。是名報果。
菩薩何故求於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
善法之器。堪忍衆苦能觀法界。於四衆中無
所畏難。於時於義能疾了知。隨有所至無所
罣礙。是故菩薩求男子身是名報果。菩薩何
故求於大力。菩薩成就是大力者。則能修行
一切善法。能懃精進救拔衆生煩惱諸苦。是
故菩薩求於大力。是名報果。菩薩何故求於
無勝。菩薩若得是無勝者。則能惠施一切衆
生所須之物。以是因縁能令衆生樂見聞法
信受其語。是故菩薩求於無勝是名報果。是
八報果菩薩具者。則能長養無上佛法利益
衆生。則見佛道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菩薩雖
復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無量衆生
令調伏者。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雖復教化令其調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
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
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衆生。自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所以
具足如是八果。爲欲教化調伏衆生。名内外
義具八果者名爲果義。報因報果亦名果義。
云何爲福。云何爲智。三波羅蜜。所謂檀那尸
羅羼提。是名福徳。般若波羅蜜。是名智慧餘
二波羅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若懃精進修
*集禪定。具足成就慈悲喜捨。以是四等因縁
力故獲得自在。是名福因若懃精進修集三
昧。深觀五陰諸入諸界。觀苦實苦。觀集實集。
觀滅實滅。觀道實道。觀實非實。觀善非善。觀
法非法。觀上觀下。觀白觀黒。觀十二縁。是名
智因。若懃精進修集一心。樂憙惠施。樂持
禁戒。樂修忍辱。是名福因。若懃精進修*集
一心。樂聞受持書寫讀誦解説菩薩祕藏經
典。以是多聞因縁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別
法界。分別法界是名智果。菩薩福因亦因亦
果。菩薩智因亦因亦果。菩薩福因亦福亦智。
菩薩智因亦智亦福。是故菩薩福因有六。智
因亦六。何等爲六。謂六波羅蜜。云何名爲福
因智因。福*因智因有三種。何等爲三。一者
信心。二者發心。三者親近善友。是爲三福因。
智因復有二種。一者善。二者不善。若近惡友
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壞如是不
善福慧。是名善福。若無信心及以發心不親
善友。終不能得福徳智慧若言遠離如是三
事得福慧者。無有是處。是名福徳因智慧
因。云何名爲福果智果。菩薩摩訶薩成就如
是具足福徳。不爲生死之所沾汚。是名爲果。
菩薩成就具足智慧。遠離惡道修*集善道。是
名爲果。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
化衆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爲果。
四無量心亦是菩薩福果智果。菩薩摩訶薩
報因若報果。是名福徳福徳因福徳果。亦
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若有説言是二法中
若離一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
是處。是名果義。果義者名内外義。云何現在
義。若菩薩摩訶薩遍學一切世間諸事。以遍
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衆生。衆生受
已修*集善法。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
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還得善法。是
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客塵煩惱故造作
衆罪。作已深觀定當得果。即生悔心慚愧不
作現壞惡業。是名現在義。若以惡業因縁力
故。或爲他罵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現在義。
若菩薩摩訶薩修*集禪定。以是因縁身受安
樂。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身得自在常
樂我淨。是名現在義。若菩薩摩訶薩修八聖
道。以是因縁獲得涅槃。是名現在義。如菩薩
衆生亦爾。云何他世義。以現因縁受他世身。
是名他世義。現在他世義是名内外義。云何
爲畢竟義。欲界福徳非畢竟義。色無色界世
間福徳雖得自在非畢竟義。如諸菩薩修八
聖道獲得涅槃。其身無礙無有邊際。善法無
量名畢竟義。畢竟有三事。何等爲三。一者性
畢竟。二者退畢竟。三者報盡畢竟。不畢竟亦
爾。性畢竟者是名涅槃性。不畢竟名有爲
法。退畢竟者名聲聞縁覺所修八道。不退畢
竟者名阿毘跋致。報盡畢竟者世間所有福徳
果報。報不盡畢竟者謂無上道果。是名十義。
菩薩摩訶薩常應修*集教化衆生。如過去世
諸菩薩學。現在未來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
薩不能修學是十法者。則不能得菩薩禁戒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



菩薩善戒經卷第二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眞實義品第五
云何名眞實義。眞實義者有二種。一者法
性。二者法等。復有四種。一者世流布。二者方
便流布。三者淨煩惱障四者淨智慧障。云何
名世流布。世間之法同其名號。衆生見地眞
實是地終不言火。火眞實火不言是地。水風
色聲香味觸衣服飮食瓔珞器物伎樂明闇男
女舍宅田業苦樂。苦眞實苦終不言樂。樂眞
實樂終不言苦。此是此非定以不定。一切世
間從昔已來。傳此名相自然而知。不從修
然後知也。是名世流布眞實義也。云何名方
便流布。如世智人先以籌量。然後造作經書
論議。是名方便流布。云何淨煩惱障。一切聲
聞辟支佛等。以無漏智無漏道壞煩惱故得
無礙智。是名淨煩惱障。以壞煩惱故智得明
淨。智慧淨故身心無礙。是名淨智慧障眞實
義也。云何復名眞實。眞實者名爲四諦。所謂
苦集滅道。觀此四諦得實智慧。是名聲聞辟
支佛。聲聞辟支佛分觀五陰。是故離陰都不
見我及以我所分觀十二因縁。是故離陰不
見衆生及以士夫。是名淨智慧障眞實義也。
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曰智障。若能壞障知
境界者。名淨智障眞實義也。眞實義者。謂佛
菩薩深觀一切陰入界故觀我無我。衆生非
衆生。士夫非士夫。是名淨智障。觀諸法界不
可宣説。知世諦故分別法界。知諸法界眞實
性故。名無勝慧。無勝慧者壞一切障。是故名
爲淨智慧障眞實義也。眞實義者復有二種。
一者有。二者無。有者名世流布。世流布者。所
謂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風。色聲
香味觸。善不善無記。出法滅法從縁生法。去
來現在有爲無爲。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識知
所得覺觀。修集受持乃至涅槃。是名世流布
有也。世間有者所謂法性。無者世流布有。從
色乃至涅槃其性無故是名爲無。衆生見故
名之爲有。法性本無名之爲無。諸佛如來所
説有無名之眞實。眞實者名爲中道。非有非
無名爲中道。中道者名無上道。如是中道諸
佛世尊除壞障礙。是故名之爲一切智。菩薩
摩訶薩雖學如是中道猶有障礙。是故不得
爲一切智。菩薩智慧爲方便故。名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因。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雖不具
足中道智慧。説生死相亦有亦無亦爲流布
無上佛法。雖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過患
心無厭悔。如其不知生死過者。則不能得壞
煩惱結。若心厭者則不能得教化衆生護諸
佛法疾得涅槃。若得涅槃則不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若不教化諸衆生者。云何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若在生
死之中修菩提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薩
若畏於涅槃者。則不能得具足莊嚴菩提之
道。亦不能爲無量衆生讃歎涅槃。於涅槃所
不生信喜專念之心。是故菩薩於涅槃所不
生怖畏。若是菩薩求涅槃者即能得之。如其
得者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
佛法教化衆生。若是菩薩不能深觀生死過
患。或生厭離怖畏涅槃。或求涅槃。是名菩薩
無善方便。若是菩薩能深觀察生死過患樂
處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是名菩薩有善
方便。善方便者解第一義空。菩薩摩訶薩修
*集如是第一義空。名菩薩戒大方便也。爲得
如來無上智故。若有修集是菩薩戒得眞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