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善戒經 (No. 1582_ 求那跋摩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是名不可思議
菩薩善戒經卷第二



菩薩善戒經卷第三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調伏品第七
云何名爲菩薩調伏。調伏者有六種。一者性
調伏。二者衆生調伏。三者行調伏。四者方便
調伏。五者熟調伏。六者熟印調伏。性調伏者。
有善種子故修善法。修善法故壞二種障。一
煩惱障。二智慧障。修善法故身心清淨。身心
清淨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若不値遇能壞
煩惱智慧二障。如癰已熟若遇醫師及以不
遇悉得除愈。譬如瓦器任用之時。名之爲熟。
如菴羅果等任噉食時。亦名爲熟。一切衆生
亦復如是。修集善道畢竟欲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時。是名爲熟。是名性調伏。衆生調
伏者有四種。一者有聲聞性得聲聞道。二者
有縁覺性得縁覺道。三者有佛性得佛道。四
者有人天性得人天樂。是名爲四。是名衆生
調伏。行調伏者有六種。一者根調伏。二者善
根調伏。三者智慧調伏。四者下調伏。五者中
調伏。六者上調伏。根調伏者。以調根因縁故。
得長命好色種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
身無能勝者。具足成就是報果者。任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常爲衆生修集苦行。其心
初無憂愁悔恨。是名根調伏。善根調伏者。性
不好樂造作惡業。五蓋輕微諸惡覺觀漸漸
羸弱。樂受清淨純善之言。是名善根調伏。智
慧調伏者。菩薩摩訶薩修*集智慧故。心行
曠大善能受持讀誦經典。解善惡義思惟分
別廣爲人説。以修*集智慧故。任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若能具足根調伏善根調伏智
慧調伏者能淨智障。若具根調伏能淨報障。
若具善根智慧調伏。能淨智障及煩惱障。下
調伏者有二種。一者不於無量世中修*集善
法故。二者不樂推求善根智慧故。名下調伏。
中調伏者。於無量世修*集善法。得善根調伏
不得智慧。名中調伏。上調伏者。具上三事。
是名上調伏。方便調伏者。有二十二。一者
界増長。二者現在因。三者入於出家。四者初
發。五者非初發。六者遠淨。七者近淨。八者莊
嚴。九者至心。十者施食。十一者施法。十二者
爲示神通生信心故。十三者爲説法得生信
心。十四者説深密藏廣分別法。十五者下莊
嚴。十六者中莊嚴。十七者上莊嚴。十八者聽
法。十九者思惟修*集。二十者攝取。二十一
者呵責。二十二者不待請説及待請説。界増
長者。具善種子。具善種子故他世善根復得
増長。現在修*集法種子故。他世法種子亦
得増長。是名界増長。現在因者。現在世中説
法不謬。聽法不謬如法受持。因先世因増現
在因。因現在因増未來因。又現在因増現在
因。是名現在因。入出家者。親近善友諸佛菩
薩信心得生。得信心故捨離世法。受持修行
出世之法。出世法者。謂菩薩戒。若不能受名
字沙門不名出家。斷欲法故乃名出家。不受
如是菩薩戒者。不名畢竟永斷欲法。斷一切
愛名爲出家。受畢竟樂名爲出家。樂易行道
名爲出家。増長佛法名爲出家。樂持禁戒名
爲出家。是名入出家。初發者。初發心時不樂
生死。不樂生死故信心得生。修*集於道増益
佛法。是名初發非初發者。發心已後親近諸
佛及佛弟子。受持禁戒讀誦書寫廣爲人説。
乃至増長上上善法。是名非初發。遠淨者。如
不受持菩薩禁戒。不能讀誦書寫解説。不隨
師教嬾墮懈怠。經無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名遠淨。近淨者。受持禁戒讀
誦書寫爲人解説。隨順師教懃修精進。速疾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近淨。莊嚴
者。至心懃求無上佛道。爲菩提故持菩薩戒。
爲怖畏王師長和上。爲名稱故持菩薩戒。是
名莊嚴。至心者。於佛法中至心繋念。無有疑
網不忍之心。護持正法。以菩薩藏菩薩摩夷
教化衆生。於師和*上耆舊長宿有徳之人深
生恭敬。懃供三寶無有休息。深信三寶常住
不變。是名至心。施食者。菩薩摩訶薩見飢饉
者施以飮食。隨前所須一切供給。是名施食。
施法者。菩薩若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
一藏。廣爲衆生演説其義。爲菩提故教令行
善。是名施法。爲示神通生信心者。菩薩摩訶
薩以大神通示諸衆生。爲憐愍故。欲令衆生
心清淨故。爲知衆生信心淨故。爲見衆生淨
莊嚴故。爲令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故。是名神通。説法生信心者。菩薩自知未
有利益。爲利他故而演説法。亦復知因利益
他故。能滅己罪而演説法。又復自知爲他説
法。亦得増長已所修善。是名説法。説深密藏
廣分別法者。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能爲衆
生開示如來甚深密藏。爲令衆生解其義故。
爲有智者増善根者説深義故。是名説深密
藏廣分別法。下莊嚴者。不能至心常行無上
賢聖之行。是名下莊嚴。中莊嚴者。雖復至心
修*集聖行不能常行。是名中莊嚴。上莊嚴
者。亦常亦至心。是名上莊嚴聽法者。若修無
上佛法之時。至心聽採十二部經。受持書寫
讀誦解説。是名聽法。思惟修*集者。既聽法
已身心寂靜。思惟其義破壞疑心。修*集三
想謂定慧捨。是名思惟修*集。攝取者。以無
貪心爲人説法。受畜弟子善爲教誡。施其衣
鉢病給醫藥。知煩惱起隨病説法。是名攝取。
呵責者。若自知見所起煩惱呵責身心。起煩
惱者。不能自利及利益他。輕罪見中中罪見
重。如人亂心墮墜坑陷。已墮之後不宜復墮。
煩惱若起應當調伏。若見弟子起微煩惱應
當呵責。不應受其禮拜供養乃至楊枝澡水。
若犯大罪應作擯出羯磨。若呵責者自利利
他。是名呵責不待請説者。爲自利益受持讀
誦解説深義。爲破衆生所起煩惱。爲増衆生
所行善法故爲説法。如已所持如持而説如
法而住。何以故。菩薩若不如法住者。衆生輕
慢而作是言。汝自不能如法而住。云何教他。
汝今方應從他受法。云何反更爲他説法。是
名不待請説。待請説者。如持禁戒懃修精進。
具足善根樂處閑靜。常爲一切之所恭敬。所
可演説人皆信受。知義知辭善能説法。若有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作如是言。唯願
大士。爲調衆生開甘露門。是名待請而説。如
是等二十*二事誰調伏耶。謂六種菩薩住六
地者。如是菩薩則能教化調伏衆生。何等六
地。一者至心專念菩提行地。二者淨心爲菩
提道地。三者如法住地。四者定地。五者畢竟
地。六者成就菩提道地。是名爲六。爲欲調伏
無性衆生。説人天樂令得不退。爲有性説令
得調伏増長善法。是名熟調伏。熟調伏印者。
聲聞之人於無量世修*集善根。是名下熟調
伏印。復有下熟調伏印。謂下軟心下莊嚴下
善根。不能破壞三惡道報。現在不得四沙門
果及以涅槃。是名下熟調伏印。云何中熟調
伏印。若得中心中莊嚴中善根破三惡道。現
在不得四沙門果及以涅槃。是名中熟調伏
印。上熟調伏印者。有上心上莊嚴上善根破
三惡道。現在能得四沙門果及以涅槃。是名
上熟調伏印。縁覺亦如是有二事勝。一者修
*集道勝。二者無師得道勝。菩薩摩訶薩住此
專念菩提行地。是名下熟調伏印。住第二地
名爲中熟。住第三地名爲上熟。初地菩薩其
心微軟。莊嚴亦爾墮三惡道。修行已經初阿
祇。初阿僧祇劫未能具足無動無上清淨
三十七品。中熟調伏印者。菩薩中心中莊嚴。
不墮三惡。修行已經第二阿僧祇劫。雖得清
淨不動轉善具三十七品。未得具足最大寂
靜三十七品。是名中熟調伏印。上熟調伏印
者。菩薩摩訶薩住上熟調伏印。上心上莊嚴
不墮三惡。修行已經第三阿僧祇劫。具足清
淨不動轉善。獲大寂靜三十七品。即是菩薩
無上道故。名爲大淨不動純善最大寂靜。是
名上熟調伏印。下熟調伏印有三種。下下下
中下上。中熟有三。中下中中中上。上熟有三。
上下上中上上。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等調
伏者。則能増長無上佛法。教化衆生調伏諸
根。智慧猛利能爲衆生開示三乘
  菩*薩地菩提品第八
云何名菩提。菩提者。謂二種解脱。二種智慧。
二解脱者。一煩惱障解脱。二智障解脱。智慧
二者。一者能壞煩惱障。二者能壞智慧障。又
復無上菩提者。所謂淨智無礙智一切智。斷
一切習。斷除一切無記無明。淨智者。斷一切
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間一切
時一切對治。界有二種。一者世界。二者衆生
界。法亦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行亦二種。
一者壞煩惱障。二者壞智慧障。世間二種。一
者智。二者愚。時有三種過去現在未來。對治
三種。不淨觀慈觀十二因縁觀。是名淨智。無
礙智者。不假莊嚴思惟入定。而能通達一切
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間一切時一切對治。
是名無礙智。復有無礙智。謂百四十不共法。
如來所有無諍三昧願智四無礙智。是名無
礙智。名爲菩提。云何名爲百四十不共之法。
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淨行十力四無所
畏三念處三不護大悲不忘斷一切習一切行
無勝智。是名百四十不共法。後住品中當廣
説。云何名爲無上菩提。具七無上故名無上
菩提。一者身無上。二者受持無上。三者具足
無上。四者智慧無上。五者不可思議無上。六
者解脱無上。七者行無上。身無上者。三十二
相莊嚴身故。受持無上者。諸佛菩薩自利利
他能施衆生人天樂故。具足無上者。諸佛菩
薩有四具足故。所謂壽命具足。見具足。戒具
足。行具足。智慧無上者謂四無礙。不可思議
無上者。所謂具足六波羅蜜。解脱無上者。如
來能壞二種障故。行無上者。所謂聖行天行
梵行。聖行者。謂三三昧空無相願滅盡定天
行者。謂四禪四無色定。梵行者謂四無量心。
是三種行出佛四行常樂修*集。云何爲四聖
行有二。一者空三昧。二者滅盡定天行有一。
謂第四禪。梵行亦一所謂大悲。如來以是大
悲因縁。晝夜六時常觀衆生。誰無善根當施
種子。誰種善根當令増長。乃至誰未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當令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如來以是無上身故名大丈夫。受
持無上故名爲大悲。具足無上故名到彼岸。
智慧無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議無上故名
阿羅呵。解脱無上故名大涅槃。行無上故名
三藐三佛陀。以是義故如來具足十種名號。
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
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虚妄故名
爲如來。良福田故名爲應供。知法界故名正
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來還故名爲善
逝。知二世間故名世間解。一者國土世間。二
者衆生世間。能調伏衆生身心惡故。名無上
士調御丈夫。能爲衆生作眼目故。能令衆生
正知正法正義正歸。爲諸衆生廣説義故。能
壞一切煩惱苦故。能破衆生疑網心故。開示
諸法甚深義故。一切善法根本故。是故名爲
天人之師。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
法聚。是名爲佛壞魔波旬故。能得難得如來
身故。名婆伽婆。無量劫中乃至無有一佛出
世。是故難得。無量世界有無量佛。十方世界
有無量菩薩。同時同願修集莊嚴。同時倶發
菩提之心。一時一日一月一歳。同施同戒同
忍同進同禪同智。以是義故。十方世界應有
無量無邊佛土。一土之中終無二佛一時出
世。若無十方無量世界。如是無量無邊菩薩
同修善行可無果耶。以是故知。有十方無量
無邊諸佛世界。何以故。一土之中無二佛故。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作如是言。唯我一人
能令無量無邊衆生斷煩惱苦入於涅槃。以
是願力獲得果報如來能爲三千大千無量世
界。説法教化調伏衆生。是故一土無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衆生不能樂修善法。不
生恭敬難遭之想若見一佛則得生於不思議
心佛或涅槃。我等當共及時修善。懃行精進
轉離生死。生難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羅蜜
乃至修*集般若波羅蜜是故一土無二佛出。
十方諸佛唯除四事。其餘一切平等無二。一
者壽。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菩薩終不以女
人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
摩訶薩初阿僧祇劫已斷女身。女人之身貪欲
故。二指智故。如是惡智。不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菩提者不可思議。何以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是故無上菩
提。無量功徳之所成就 指者謂女
人和合智也
  ◎菩薩地菩提力性品第九
菩薩摩訶薩欲學菩薩戒者。當修信解。常樂
求法常樂説法。見持法者深生供養。如法而
住。教誨弟子住正法中。善知身口意業方
便。云何菩薩修*集信解。明信三寶及其功
徳。信佛菩薩不可思議。信眞實義信有因
果。信諸衆生有種種業種種業果。知善方便
及非方便。自信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知得義。義者所謂無上菩提。智菩提。方便
菩提。方便者。謂菩薩戒乃至三十七品。菩薩
戒者聞説法時心忍信受。所謂十二部經。是
名菩薩戒。學菩薩戒者當修二事。一者慈心。
二者信心。菩薩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求
法者求何事。云何求何故求。求者謂菩薩藏。
聲聞藏。一切世論。一切世事。菩薩藏者。謂毘
佛略。餘十一部名聲聞藏。世論者有三種。一
者因論。二者聲論。三者醫方論。一切世事者。
如金寶工匠一切方術。方術有五。一者内術。
二者因術。三者聲術。四者知病因治病術。五
者知一切作事。菩薩摩訶薩常求如是五種
方術。内術者。謂十二部經。菩薩摩訶薩爲二
事故求十二部經。一者知因果。二者作業不
失不作不受。求因論者爲二事故。一者爲知
外道過故。二者爲壞外道諸論師故。求聲論
者亦爲二事。一者爲解一切法界義故。二者
爲正一切言辭音聲故。求治病術爲四事故。
一者爲知病相貌故。二者爲知病因縁故。三
者爲知病除愈故。四者爲知病愈之後更不
起故。求十二部經。爲知因果者。一切法有
十種因。説眞因相攝一切因。若生死若解脱。
若善若不善。若内若外。若衆生若非衆生。何
等爲十。一者流布因。二者從因。三者作因。四
者攝因。五者増長因。六者轉因。七者不共因。
八者共因。九者害因。十者不害因。流布因者。
所謂諸法因名得其體相得體相故故可宣
説。是名流布因。如因手取因足渉路因身
而有去來坐臥。是名從因。如從子得果。是
名作因。離子從餘而得果者。是名攝因。子
芽生從芽得果。名増長因。如從子生穀因
穀生子。是名轉因。隨種得果。名不共因。如地
水火風。名爲共因犯四重禁怨害善法。是名
害因。若不犯者。是名不害因害因有五。一者
聲害。二者生害。三者不共住害。四者怨害。五
者定害聲害者。猶如世論初説善好後説不
善。又復害者。如説諸法一切無常。猶如虚空
説一切常謂生老死。是名聲害。生害者。如説
無因而能生果有因無果。不共住害者。猶如
明闇貪恚苦樂。怨害者。如蛇鼠狼馬與水牛。
如狸與鼠。定害者。如不淨觀除貪慈心院瞋
悲除害心。八聖道分除一切結。復有二因。一
者眞實因。二者方便因。眞實因者所謂種子。
方便因者如餘外縁。方便因者有四種縁。一
者因縁。二者次第縁。三者縁縁。四者増上
縁。因縁者諸法生因。増上縁者。謂方便因次
第縁。縁縁者。謂心心數法。是名四縁。如是十
因。云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云何斷生
死。云何不斷生死。如世間中種種穀子。爲増
長命有種種名。所謂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粳
糧胡麻等。是名流布因。因於飢渇無氣力故。
爲除是患身得力故。求大小麥乃至胡麻。因
於美食。心生貪著。生貪著心故方便求索。是
名從因。如彼種子生相似果。是名作因。如
彼地水火風糞土人工等。是名攝因。從子増
長乃至於果。是名増長因。如子生果從果復
因。是名轉因。如麥生麥豆自生豆。是名不
共因。如離子已從餘生果。是名共因。如子遇
雹火燒鳥食。是名害因。離雹火鳥名不害因
以是義故。是十種因。出生世法及出世法。又
復演説十二因縁所有名相。謂無明因縁行。
行因縁識。識因縁名色。名色因縁六入。六入
因縁觸。觸因縁受。受因縁愛。愛因縁取。取因
縁有。有因縁生。生因縁老死憂悲愁惱大苦
聚集。是名流布因。無明縁行乃至生縁老死。
爲貪恚故。不斷十二因縁。是名從因。現在愛
取未來無明。是名作因。現在有。未來行。是
名作因。現在識。未來生。是名作因。現在名色
六入觸受。未來生老死。是名作因。不近善友。
不樂聽法。不思惟義。不如法住。以此四事。攝
取無明乃至生老死是名攝因。因惡業故。増
長無明乃至老死。是名増長因。無明三種。謂
下中上。下爲中因中爲上因乃至老死。是名
轉因。有無明墮地獄。有無明墮畜生。有無明
墮餓鬼。是名不共因。一切衆生平等共有十
二因縁。是名共因。無明因縁故無具足性。不
與如來共生一國。遠離善友不得聞法。不思
惟義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害
因。除無明故性得具足。性具足故得與如來
共生一國。親近善友得聞正法。思惟正義如
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不害因。以是
義故是十種因出生世法。云何十因生出世
法。若説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
名相。名流布因。因四念處。得四正懃。因四正
懃。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
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覺分。因七覺分得八聖
道。因八聖道。得涅槃。是名從因。無明滅故諸
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
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
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
滅。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得涅槃。是名從
因。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故得
涅槃。是名從因。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
生菩提。是名作因。親近善友至心聞法。思惟
其義如法而住。調伏諸根修八聖道。是名攝
因。三十七品能爲二種涅槃之因。是名轉因。
具聲聞性得聲聞果。具縁覺性得縁覺果。具
佛性故得無上道。是名不共因。如是三人
悉共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共因。性不具足
生處八難不聞正法。是名害因。壞害因故得
聞正法。名不害因。修*集八聖道因縁故得
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増長
因。是十種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如是二法
各有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若有説言離
是十因更有因者。無有是處。云何名果。果有
五種。一者報果。二者餘果。三者解脱果。四者
現作果。五者増上果。不善之法得三惡報。有
漏善法得人天果。是名報果。以造惡故樂爲
惡業。以修善故樂修善業。是名餘果。修八
聖道遠離煩惱。名解脱果。凡夫修道雖離煩
惱不名解脱果。何以故。非畢竟故若人現世
種種方便役力得財。是名現作果。眼根眼識
乃至意法意識。名増上果。菩薩摩訶薩以知
因果。増長作力修*集於道知不作。不受作
不失果菩薩。摩訶薩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經。
受持讀誦書寫解説。得第二業力。若有菩薩
不信衆生業因果者。終不能得菩薩禁戒。菩
薩何故求十二部經。菩薩至心念菩薩戒懃
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若見説者心生
恭敬歡喜樂聞。不輕於説法者。己身於説法
者不求其過。至心奉敬如從佛聞。若説法者
悋法不施。應以錢財乃至身命供事奉獻。若
有菩薩能如是者。名義菩薩。菩薩若能至心
聽受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
悴具菩薩戒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渇法情重
不惜身命。設蹈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爲患。菩
薩摩訶薩以一偈故尚不惜身。況十二部
經。爲一偈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以聞
法利身得安樂。深生信心得柔軟心。直心正
見見説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爲衆生故
至心聽法終不爲己。爲増衆生所有善根。聽
受正法不爲利養。爲衆生故受菩薩戒不爲
自利爲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渇寒熱虎狼惡獸
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非
時不聽。至心聽法恭敬説者尊重於法。是名
菩薩具菩薩戒。云何菩薩至心聽法。聽法有
四。一者至心。二者一心。三者一切心。四者善
心。是名菩薩懃求十二部經。菩薩何故求十
二部經。爲欲流布諸佛正法故。爲欲増長諸
佛法故。爲令世間信佛法故。爲令一切無量
衆生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
薩求十二部經。菩薩何故求於因論。爲知因
論諸過罪故。爲破外道惡邪論故。爲弘方便
調衆生故。爲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
故菩薩求於因論。菩薩何故求於聲論。爲令
言辭淨莊嚴故。不淨之言不能宣説明了義
故。爲欲解知一切義故。壞不正語憍慢心破
邪見故。爲知方便調衆生故。是故菩薩求於
聲論。菩薩何故求諸醫方。爲令衆生離四百
四病故。爲憐愍故。爲調伏衆生故。爲生信心
故。生喜心故。是故菩薩求諸醫方。菩薩何故
求世方術。爲易得財利衆生故。爲諸衆生生
信心故。爲知世事破憍慢故。調伏衆生故。破
一切法諸闇障故。若有菩薩不能如是求五事
者。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
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求於五事。菩薩
成就菩薩戒者爲衆生説。説何事。云何説。何
故説。説何事者。謂十二部經。云何説者。成就
五事。何故説者。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説有二事。一者次第説。二者清淨説。
次第説者。初説惠施。次説禁戒。次説天樂。次
説三昧。次説受持十二部經思惟其義如法
而住。是名次第説。清淨説者。人在高處己身
處下不應説法。除爲病患。心不信者不應爲
説。不厭生死者不應爲説。人在已前不應
爲説。人覆頭者不應爲説。求過失者不應爲
説。其餘皆如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中説。何以
故。諸佛菩薩恭敬法故。若説法者尊重於法。
聽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
名清淨説。次第説者。一切説一切説一切
説。壞悋法心無有憍慢若一句一偈乃至半
偈。若辭若義。若法説義説及法義説。示教利
喜。或時呵責。或時直説。或時喩説隨所應説。
或淺近説。爲易入説。隨所樂説。是名菩薩次
第説也。清淨説者。菩薩摩訶薩於怨憎中修
集慈心。得慈心已於惡衆生及放逸人。以諸
方便而爲説法。乃至受樂其心憍恣及貪窮
人。方便開示而爲説法。不爲讃己毀辱他人
飮食利養名譽故説。是名菩薩清淨説法。如
法住者。身口意業修*集善法正思惟義。是名
如法而住。云何菩薩思惟於義。菩薩調伏身
口意業樂處閑靜。若自受持若從他聞。思惟
正義不思非義。至心思惟眞實之義。爲菩提
道繋心思惟依於實義。不依文字思惟分別
此是佛語此非佛語。捨非思惟懼心亂故隨
所聞聲。隨聲思義不隨他語。雖不解義終不
言非。何以故。此是諸佛之境界故。菩薩摩訶
薩依義不依字。能知如來甚深之義。知法
非法無能動轉。如是菩薩未得忍者今已得
忍。未得三昧今得三昧。是名菩薩如法而住。
云何名修*集。修*集有四。一者舍摩他。二者
毘婆舍那。三者愛樂修*集。四者隨所修*集
樂在中住。舍摩他者。菩薩摩訶薩修*集四禪
四無色定。專心縁定能破五蓋。因住定故
解眞實行。能離一切諸惡覺觀。其心不亂
能思内外法界之義隨順法相。心心數法安
住一縁。是名舍摩他。毘婆舍那者。修舍摩他
能觀法界分別法相。求於善法遠離惡法。智
慧正見不顛倒見善解於義。是名毘婆舍那。
愛樂修*集者。至心修*集如上二法。至心修
者常不放逸。是名愛樂修*集樂住修*集者
修舍摩他毘婆舍那時。不假方便隨意而住。
是名樂住修集。菩薩摩訶薩常修二法。亦名
樂住。亦名清淨。亦名身心寂靜。亦名廣智。菩
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即是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根本。菩薩成就菩薩戒者得是二法。
是名修*集。云何爲教。教有八種。菩薩摩訶
薩成就三昧。欲教衆生先當入定。或與共住
然後能以八事教化。何等爲八。一者知心。二
者知根。三者善根。四者煩惱。五者對治。對治
者。有貪心者教觀不淨。有恚心者教修慈心。
有癡心者教觀因縁。惡覺觀者教令數息。是
名爲八。以如是等諸善方便教化衆生。破斷
常心説於中道。實無作相而作作相。眞實
不得而作得想。眞實無觸而作觸想。眞實無
證而作證想。是八種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復有三事。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縁。二者住
已能觀正法。三者知善方便。若知善方便若
知衆生心根善根及以煩惱。以是四事能令
散心住於縁中破斷常見而説法者。是名能
觀正法。破貪心故説觀不淨。破瞋恚心説慈
心觀。破愚癡故説因縁觀。破惡覺觀説於數
息。是名知善方便。若菩薩摩訶薩自於佛所
若菩薩所學是八事。復以是法教化衆生。是
名菩薩摩訶薩淨八種力。何等爲八。一者知
諸禪定解脱力。二者知根力。三者解力。四者
世界力。五者知至處道力。六者宿命智力。七
者生死智力。八者漏盡智力。是名爲八。又
復教者復有五種。一者教令遠惡。二者教修
善法。三者教犯戒者發露懺悔。四者教作憶
念羯磨。五者教不受語者作擯出羯磨。菩薩
摩訶薩以是五事教化衆生。以憐愍心故。清
淨心故。菩薩摩訶薩若以瞋心教化衆生。則
不能得菩薩禁戒。若受教者如法而受。應
當恭敬至心瞻視供養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
薩。何以故。以如法受教故。則能疾得聲聞菩
提縁覺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
菩薩教也。善方便者。菩薩摩訶薩一切所有
身口意業。悉爲調伏一切衆生。是名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種。一者惠施。二者軟語。三者
利益。四者同義。菩薩摩訶薩能施衆生衣服
飮食房舍臥具病痩醫藥。受施之人既受施
已。於菩薩所生愛念心。至心聽説聞已受持。
以受持故菩薩則以軟語讃歎。以讃歎故受
者歡喜。以歡喜故能壞惡心受持善法。壞惡
心故菩薩復言。我已具信戒聞施慧。汝亦當
具。菩薩若不具足五事。則不能教一切衆生。
衆生亦言。汝自不具。云何教他令具足那。
是故菩薩具足五事。是名菩薩以善方便教
化衆生。方便者。所謂善調伏。善調伏者所
謂不棄不轉不退是名善方便
菩薩善戒經卷第三



菩薩善戒經卷第四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施品第
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
莊嚴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
蜜。云何名爲菩薩檀波羅蜜。菩薩布施有九
種。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難施。四者
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
爲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靜施。性施
者。自利利他自他倶利。内發善心身口意業。
善於財物中心無貪著。是名爲施。菩薩行施
持戒精進。信十二部經。信因信果。隨諸衆生
所求之物心無悋惜。以如是等身口意業施
財物。如是五事即是五陰。是名性施。云
何一切施。一切施者有二種。一者内物。二者
外物。菩薩摩訶薩於無量世爲施衆生受是
陰身。是名内物菩薩摩訶薩爲食吐鬼。自服
食已吐施於彼。是名内物。離是二事是名外
施。菩薩摩訶薩捨身布施有二事。一者菩薩
不得自在。二者屬他。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不得自在。屬
他者。菩薩摩訶薩爲菩提故。身屬衆生如世
間人。以衣食故爲他僕使。菩薩摩訶薩於自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