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地持經 (No. 1581_ 曇無讖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清淨。是名十種清淨利安衆生。云何菩薩
同事。是菩薩此義此善。若等若勝。受與衆
生悉與己同。是名同事菩薩。得此同事調
伏衆生。堅固決定終不退轉。於勸授善法。
何以故。彼作是念。是菩薩與我同事。必能
令我安隱快樂是菩薩所授我者。自修行
故。非不樂因而自修行。若以同事教授衆
生。彼終不言汝自不行。云何勸授教誡於
人。汝應從人諮受教誡。有菩薩同事。如
是同事不示他。有菩薩不同事。如是同事
示他。有菩薩同事。亦示同事。有菩薩不同
事。亦不示同事。不示他者。諸菩薩等功
徳。住菩薩道等功徳。菩薩隱覆眞實功徳。
不爲顯示他者。下劣衆生怖畏深法。菩薩
思惟方便調伏。現同彼法如旃陀羅。疾得
利益息惱調伏故。現與彼同。示亦同事者
爲調伏彼受動搖善根衆生故。菩薩以住
善根若上善根。顯示同事。亦不示同事者。
心自放逸。棄捨他利從種種施。如前説。乃
至同事諸波羅蜜。自成熟佛法。成熟衆生。
是名略説菩薩善法業從種種施。乃至同
事。是無量善法菩提分。當知三種行。二種
勝。三種淨身口意行。是名爲行上妙無染。
是名爲勝上妙。有三種衆生等事等時等。
衆生等者。是菩薩爲一切衆生行施等善根。
不自爲己。事等者。是菩薩行施等一切種善
根。時等者。是菩薩不離方便。時節日夜今
世後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無染有
四種。是菩薩歡喜心修習善法。不因是故
生憂苦悔恨。是菩薩不惱他人。不著諸見
不雜惡行。行施等善根。是菩薩一切自己
功徳。專至顯現堅固顯現。寂滅決定不由
於他。行施戒等諸善法。是菩薩不於施等
善法而求果報。若轉輪聖王帝釋魔梵。不
求他報。不依此等求名利身命。於此等行
淨歡喜。倶不惱亂他。專至無依。從施等乃
至同事諸善法行。是名無染熾然不動快
淨。是名清淨菩薩入淨心地。一切善根熾
然不動。是名熾然淨心地。菩薩一切善法不
思惟起。是名不動淨心地。菩薩隨所得所
修善法則不退轉。於未來世必定不退。如
明分月。日夜増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代
究竟地菩薩一生相續若最後身所得善根。
是名快淨。於上更無菩薩淨地故。是名三
種行二種勝。三種淨當知從檀波羅蜜乃至
同事。一切施乃至一切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具足充滿無上菩提。金剛法身正法久
住。果報生。難施乃至難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平等奇特未曾有法成就。果報生。一切
門施乃至一切門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
切取勝天人供養。果報生。善人施乃至善
人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無足二足四足
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一切衆
生。最上果報生。一切行施乃至一切行同
事。修習清淨如來。種種無量功徳攝受。三
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果報生。除惱施
乃至除惱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菩提樹
下。一切魔怨不能傾動。果報生。此世他世
樂施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修習清淨如
來。最勝禪解脱三昧正受安樂。果報生。清
淨施乃至清淨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切
種淨。所謂四種身淨縁淨心淨智淨。果報
生。三不護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一切不共
佛法清淨。果報生。是名菩薩施等。善法果
報無上無量。菩薩無罪行之所出生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
  北涼中印度三藏
曇無讖於姑藏譯
  ◎菩薩地持菩提分品之餘
云何菩薩壞佛法者除其暴害。處中者令
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脱。是菩薩於此
四種成就衆生。當知略説六種巧方便。一者
隨順。二者立要。三者異相。四者逼迫。五者報
恩。六者清淨。菩薩隨順巧方便者。是菩薩
欲爲衆生説法。先如是柔軟身口行。以施將
順自捨恚恨。除恚恨已。彼生愛敬樂欲聞
法。然後乃爲如應説法。易入易解。時説次第
諦不顛倒。以義饒益而爲説法忍。諸問答調
伏衆生。第一利益哀愍成就。若以神力示現
他心而爲説法。或請餘人。令種種現化調伏
衆生。若有略説義饒益論廣爲分別。若廣大
論能爲略説。授彼令誦自恣問難。彼受誦已
廣爲説義。以一切縁三昧度門隨順教授。隨
順教誡攝取衆生。令其行義。彼諸衆生於
如來説甚深微妙空相應經。如其旨趣。彼經
中説。離自性法及離諸事不起不滅。如虚空
如幻如夢。不知義者聞則驚怖。謗彼深經言
非佛説。菩薩爲彼衆生隨順巧便。於彼深經
如來旨趣。隨順其義分別解説而攝取之。如
是隨順爲彼説言。彼經不説一切都無所有。
但言説我自性空無所有。是名離自性離言
説。有事依言事轉。是故言説有自性。亦非第
一義。有彼自性。是故説言離一切事。言説
自性。從本已來一切都無所有。云何有生有
滅。是故説言不生不滅。譬如虚空有種種色
及諸色業。悉容受彼爲作依處。謂虚空行
住去來屈申俯仰。又如除彼色及色業。已謂
無色自性分。名清淨虚空。如虚空處色等業
轉離言説事。種種施設言説妄想虚僞隨轉
亦復如是。又如虚空容色等業。離言説法容
受妄想亦復如是。若菩薩以智慧。除一切言
説所起。邪惑妄想諸虚僞轉。是菩薩以第一
聖智離言説事。一切言説自性非性。如虚空
清淨。亦非彼展轉有餘自性。是故一切諸法。
譬如虚空譬如幻。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無
幻事。如是一切法不如言説。愚癡計有亦非
一切都無所有。第一義離言説自性。如是方
便入非有亦非無。是故知如幻故説如幻。如
是菩薩於一切法界。不取不捨不増不減亦
無所壞。如實了知。如其所知爲人顯示。是名
菩薩隨順巧方便。云何菩薩立要巧方便。若
有衆生來從菩薩。求索十種資生衆具。爲立
要言。汝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廣説如上。
乃至受戒。若能如是我當施汝。如其不能則
不施與。所謂田宅市肆官爵國土錢財六畜
工巧醫方。若結婚姻。若食不食。所作同事。爾
時菩薩爲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施汝飮食。乃至同事。復次菩薩。若有衆
生犯罪謀逆。作不饒益事。爲他殺縛斷截捶
打。毀辱呵責驅出質債。爲他所執。爾時菩
薩爲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
救汝令脱衆難。復次若有衆生王賊水火人
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恐怖等。爾時菩薩爲立
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
脱恐怖。若有衆生欲恩愛集會遠離怨憎。爾
時菩薩爲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方便從汝所願。復次若有衆生疾病困
厄。爾時菩薩爲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
至受戒。我當令汝病苦得除。菩薩如是立要
已。彼諸衆生疾修善法遠離諸惡得隨所欲。
是名菩薩立要巧方便。若菩薩與衆生立要
已。彼諸衆生不隨要者。如上所許亦不施之。
爲度彼故非不欲與。諸難恐怖及諸病苦。愛
念和合。不愛別離。爲度彼故一切放捨。示
作如是決定之相。非其實心有放捨念。漸漸
要令斷不善法建立善法。若復衆生無所須
欲亦無衆難。乃至無病。而與菩薩先爲親厚。
隨宜勸導令修善法。所謂供養父母。乃至持
戒。若彼衆生不隨其教。爾時菩薩現瞋責
相。爲度彼故。心無恚恨於諸所作悉現乖
異。爲度彼故。非實違背。或現加彼不饒益事。
欲度彼故。非其實心。菩薩方便現此異相。欲
令衆生修諸善法斷不善法。是名菩薩異相
巧方便。云何菩薩現逼迫巧方便。若菩薩爲
主爲王。於自眷屬作如是教。若我眷屬有不
供養父母。乃至犯戒者。我當斷其供給。或加
謫罰或至驅擯。立一士夫常令伺察。彼諸
衆生以恐怖故。勤修善法斷不善法彼雖不
樂強逼令修。是名菩薩逼迫巧方便
云何菩薩報恩巧方便。若菩薩先於衆生施
諸恩分若施財物。若度衆難若度恐怖。和其
所念離所不念。救療衆病令得安樂。衆生知
恩欲報徳者。爾時菩薩勸令修善。不須世間
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
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
云何菩薩清淨巧方便。住究竟地菩薩。淨菩
薩道生兜率天。衆生念言某菩薩生兜率天。
不久當下生閻浮提。當成如來無上等覺令
我愛樂。莫令不樂彼所生處。我亦隨生。無量
衆生樂修是願。又復菩薩。從兜率天來生世
間。若生王宮若婆羅門家。捨上妙樂出家學
道。令諸衆生捨離憍慢。又於樹下苦行六
年。令餘衆生信苦行者斷其信樂。又復既成
無上菩提。令餘衆生堅固信樂同求佛道。又
成佛已。默然待請。爲令衆生敬重法故。梵天
勸請然後乃説。又以佛眼觀察世間。莫令衆
生作是謗言。但以梵天勸請力故。非是如來
大悲故説。爲除衆生邪攝受故轉正法輪。諸
餘世間所未曾轉。及制戒律。是名菩薩清淨
巧方便。如是巧方便無餘無上。是名菩薩六
種巧方便。略説廣説。壞法衆生除其暴害。處
中者令入佛法。入者令熟熟令解脱。無餘無
上。是名菩薩巧方便
云何菩薩陀羅尼略説四種。一者法陀羅尼。
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呪術陀羅尼。四者得菩
薩忍陀羅尼。云何法陀羅尼。菩薩得如是憶
念智慧力。於未曾所聞未曾修習名句味身。
次第莊嚴次第所應。無量章句。經無量劫憶
持不忘。云何義陀羅尼。如前所説。於此諸法
無量義趣。未曾讀誦未曾修習。經無量劫憶
持不忘。云何呪術陀羅尼。菩薩得如是三昧
力。以呪術章句。爲衆除患。第一神驗。種種
災患悉令消滅。云何得菩薩忍陀羅尼。菩薩
精勤修習。因起智慧。獨一靜處。燕默少言亦
不遊行。知量而食不雜種食。常一坐食思惟
禪定少睡眠多覺悟。於如來所説得菩薩忍
術。所謂
伊致 密致 吉胝鼻 羼提跛大㗩波呵
穌急
於此諸呪術章句義思量觀察。如是呪術章
句。如是正思惟。如此義尚不自聞。何有所得。
如呪術章句。義不可得。是則無義。如是諸義。
所謂無義。是故亦無餘義可求。如是名爲善
解呪術句義。善解呪術句義者。以如是義。比
知一切諸法義。皆悉善知不從他聞。又知一
切言説。一切法自性。義不可得。以此等無言
説自性義。則知一切諸法自性義。是名第一
義最勝義。得最上歡喜。是菩薩得此陀羅尼
呪術處。名得菩薩忍。得此忍者。不久當得淨
心増上解行地忍。是名菩薩得菩薩忍陀羅
尼。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菩薩是度初阿僧
祇劫入淨心地所得。必定不動最勝最妙。若
中間所得。或因願力。或禪定力。不定不
亦不勝妙。如法義陀羅尼。呪術陀羅尼亦如
是。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説。如是一切陀
羅尼具四功徳者。乃能得之非不具足。云何
爲四。一者不習愛欲。二者不嫉彼勝。三者一
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樂法深樂菩薩藏。及
摩得勒伽藏
云何爲菩薩願。略説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
生願。三者境界願。四者平等願五者大願。彼
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
世爲衆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
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
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
大願者。即平等願。又説十種大願。一者願一
切種供養無量諸佛。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
正法。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四者願生兜率
天。乃至般涅槃。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七者願一切世界悉
能現化。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
度。九者願一切正方便無礙。十者願成無上
正覺
云何菩薩空三昧。菩薩離一切言説自性。觀
無言説自性心住。是名空三昧。云何無願三
昧。菩薩於無言説自性事。邪見妄想所起煩
惱。苦常見其過。於未來世不願心住。是名無
願三昧。云何無相三昧。菩薩於無言説自性
事。離一切妄想。虚僞相滅。觀察如實寂靜心
住。是名無相三昧以何等故説三三昧。不増
不減。有二種。有及無有。有爲無爲名爲有。無
我我所名無有。於有爲有不願不隨故。立無
願三昧。於無爲涅槃願樂攝受故。立無相
三昧。又於此諸事非願非不願。然於有不有
見以是見故。立空三昧。菩薩修此三三昧。如
是建立如實知。若有餘行。悉入三三昧門。所
謂聲聞所學所行
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爲令衆生清淨故
説。云何爲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
行苦是憂檀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
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此法。
復以此法傳授衆生。是名憂檀那。過去寂默
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憂檀那。増上勇出
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憂檀那。云何菩薩
觀一切行無常。菩薩觀一切行言説自性常不
可得。若復不知眞實無言説事故有生有滅。
若彼觀無言説自性一切行無常。觀過去行。
無生無滅。彼亦無因亦無自性可得。是故亦
無因亦無自性。觀現在行無生無滅。彼因不
得而與果。故自性可得。是故觀彼自性而無
因。觀未來行無生無滅。彼因可得而不與果。
故無自性。是故觀因而無自性。如是見三世
分段諸行相續轉時。一一行刹那有三有爲。
有爲相。於刹那後。有四有爲相。彼前諸行相
自性壞。次未曾行相自性起名爲生。起已未
壞名爲住。顧念前滅行相自性彼起異。異名
爲老。是故生刹那後。即彼起行相自性壞名
爲滅。若觀起自性行相。即彼自性生住老相
無餘自性。是故刹那後如是行相自性滅。如
是諸生等行相如實觀。此四有爲相略説二
種。有性及無性。如來以起故立一有爲相。
以自性故立第二有爲相。諸行住老故立第
三有爲相。彼菩薩觀有爲行分齊。非生非住
非老非壞。一切時別有事起。何以故。諸行分
齊起時。更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諸行分齊
住老壞時。亦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一念頃
名爲一

菩薩如實觀者。不別有生等事可得。若可
得者。離色等諸行應別有生。如色等行自性
起。彼亦應起。若然者。應有二生行生及生
生若有行生及生生者。或一或異。若一而謂
別有生者。彼空無義。若別有生者。此事不然。
若異者。彼行生非相生所爲。行生相生所爲
者。此事不然。如生住老亦如。是若壞有法自
性者。彼應生滅。若壞生時。一切行應即滅。如
入滅盡正受。以少方便心心數法滅。若壞滅
時。彼一切行應生。以壞無有故。言壞有生滅
者此事不然。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切時常有
自性者。不應有厭離。離欲解脱異者應爾。
以此事故。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如實知。復
次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相續轉時。觀三苦
相。行苦變易苦苦苦。如是菩薩於一切行苦
如實知
復次菩薩。於一切法有爲無爲無我我所如
實知。衆生無我及法無我。彼衆生無我者。有
法非衆生。離有法亦非衆生。法無我者。一切
言説事亦無言説自性法。如是菩薩於一切
法無我如實知
復次一切行起因斷無餘。諸餘畢竟滅名般
涅槃。煩惱寂滅衆苦永息。未入淨心地菩薩。
未見諦聲聞。於涅槃作意解想。説言寂滅涅
槃。當知是等不得眞實涅槃知見。唯有正思
惟。譬如國王長者巨富無量。爲諸子故造作
戲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彼諸子等歡喜愛
樂。作眞鹿馬象車等想。其父知子漸已長大。
爲説眞實牛鹿象馬。諸子謂父歎已象馬。父
於後時知子轉大。將出宅外示眞象馬。彼見
實已乃知其眞。定知其父常所歎説非是我
等先所翫好。先所翫好非眞象馬。如是諸行
以爲屋宅。未住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
如彼童子。諸佛如來及入大地菩薩明見涅
槃。爲彼菩薩及諸聲聞歎説涅槃。彼既聞已
隨説意解。若彼漸學道品具足。入淨心地。
及見諦聲聞。彼於涅槃生現知見。如是諸佛
菩薩所歎説者。非如我等愚癡智慧意想所
解。我等所想相似非實。於彼所解生慚愧心。
依後知見。譬如病人遇得良醫。爲治病故説
隨病藥。彼諸病者常習此藥。便作信解。樂著
此藥縁是病差。更起餘病應服餘藥。良醫教
彼棄捨前藥。更服餘藥。彼諸病者信前藥故。
不肯棄捨。良醫方便令服後藥。如是菩薩住
淨心地。見諦聲聞諸煩惱病。諸佛如來住大
地菩薩爲彼説法。上法上上法。深法上深法。
上上深法。勝法上勝法。上上勝法。教授教誡。
入淨心地菩薩。見諦聲聞。聞佛所説信受不
疑。乘如來所説具足法乘。善能調御遊平等
道。疾疾正向無餘涅槃
  菩薩地持方便處菩薩功徳品第十八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五奇特未
曾有法。云何爲五。一者於諸衆生無有因縁
而起愛念。二者爲諸衆生受無量苦。三者煩
惱熾盛難化衆生方便調伏。四者入第一難
解眞實之義。五者入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如
是奇特未曾有法。不與一切諸衆生共
菩薩有五事非奇特。能成奇特未曾有法。一
者爲安衆生故受於苦因。受苦因故得受安
樂。二者知生死過惡涅槃功徳。有淨衆生念
不自受樂。爲淨衆生故受諸生死。三者修靜
默樂。有淨衆生念不自受樂。爲淨衆生故演
説正法。四者修六波羅蜜善根。有淨衆生念
不自受樂。爲淨衆生故不捨一切衆生。亦
不捨果報。五者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衆
生。菩薩有五事。於一切衆生其心平等。一者
初發心願。爲一切衆生其心平等。二者修習
大悲心。與哀愍倶其心平等。三者於一切衆
生作一子想。與愛念倶其心平等。四者觀一
切衆生諸行縁起。一衆生法即是一切諸衆
生法。隨順一切衆生其心平等。五者如爲一
衆生行。如是一切衆生。利益心倶其心平等。
菩薩有五事饒益一切衆生。一者説正命饒
益。二者不隨順者説隨順法饒益。三者孤
獨辛苦貧乞無依者爲作依怙饒益。四者向
善趣者説道饒益。五者爲三乘人説三乘饒
益。菩薩有五事報衆生恩。一者自成功徳。二
者勸他令成。三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爲作
依怙。四者供養如來。五者佛所説法。若
誦若書持若供養。菩薩行菩提道常求五事。
一者常願諸佛出興於世。二者於諸佛所聽
六波羅蜜及菩薩藏。三者堪能一切種成熟
衆生。四者堪能無上成熟衆生。五者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菩提聲聞菩提。和
合聲聞
菩薩有五事利益衆生眞實方便。是菩薩先
欲安樂衆生。於彼安樂如實知不顛倒覺。
前供養習近無量品説。菩薩有五種方便攝
一切正方便。一者隨護方便。二者無罪方便
三者思惟力方便。四者淨心方便。五者決定
方便。隨護方便有五種。一者黠護。得倶生智
能疾受法。二者念護。念持於法。三者智護。得
堅固智觀察法義。以黠念智護離於退分。修
勝進分。四者自心護。守護根門。五者他心
護隨順他心。無罪方便者。於諸善法不顛倒。
熾然無量常修迴向菩提。思惟力方便者。是
解行地。淨心方便者。是淨心地具足行地。決
定方便者。是決定地決定行地。究竟地。是名
五種方便攝一切正方便。菩薩退分有五事。
一者不恭敬法及説法者。二者放逸懈怠。三
者習衆煩惱及諸惡行。四者稱量同己及餘
菩薩起増上慢。五者於法顛倒起増上慢
菩薩勝分有五事與上退分五事次第相違
者。是名勝分
菩薩有五事菩薩似功徳過。一者於諸凶惡
及犯戒者。作非慈饒益。二者現諂曲威儀。三
者説世俗諸外道經論。得生智慧能自思惟。
四者行於有罪施等善根。五者演説建立似
功徳法。菩薩有五事菩薩眞實功徳。一者於
諸凶惡及犯戒者起勝悲心。二者具足成就
眞實威儀。三者於如來説得生智慧能自思
惟四者行於無罪施等善根。五者演説正教。
毀相似法。菩薩調伏衆生有十種。名正調伏。
云何爲十。離諸纒離煩惱分惡戒
菩薩有六事。爲如來授無上菩提記。一者種
性未發心。二者已發心。三者現前。四者不現
前。五者時量時定得無上菩提。六者時無量
時不定受記菩薩有三種決定。一者種性名
爲決定。何以故堪能爲縁。有障決定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決定發無上菩提心不能
乃至不退乃至無上菩提。三者得力利益衆
生。如所欲如所作。如足不虚。彼最後決定故
如來受決定記
菩薩不作五種力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一者初發心。二者哀愍衆生。三者熾然。四
者精進。五者於一切明處方便不厭
菩薩有五事常所修集。一者常不放逸。二者
孤獨辛苦貧乞無依爲作依怙。三者供養如
來。四者持戒。有犯即覺。五者所作所行所可
憶念。一切迴向無上菩提
菩薩有十法菩薩等法第一最勝。一者菩薩
種性勝餘種性。二者初發心勝一切正願。三
者精進智慧勝餘波羅蜜。四者軟語勝餘攝
事。五者如來勝餘衆生六者大悲勝餘無量。
七者第四禪勝於餘禪。八者空三昧勝餘三
昧。九者滅盡正受勝餘正受。十者清淨巧方
便勝餘巧方便。菩薩有四種正施設。如是正
施設。是如來説。非餘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
如是聞。一者法施設。二者諦施設。三者方便
施設。四者乘施設。法施設者。十二部經修多
羅等。次第演説次第建立。諦施設者。有一種。
謂如實義諦。復有二種。世諦。第一義諦。復有
三種。相諦。説諦。作諦。復有四種。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復有五種。因諦。果諦。智諦。智
界諦。無上諦。復有六種。實諦。虚妄諦。知諦。
斷諦。證諦。修諦。復有七種。味諦。患諦。離諦。
法諦。解諦。聖諦。非聖諦。復有八種。行苦諦。
苦苦諦。壞苦諦。生諦。滅諦。穢汚諦。清淨諦。
正方便諦。復有九種。無常諦。苦諦。空諦。非
我諦。有愛諦。無有愛諦。斷方便諦。有餘涅槃
諦。無餘涅槃諦。復有十種。自作苦諦。貧窮苦
諦。四大増損苦諦。愛戀苦諦。汚辱苦諦。業苦
諦。煩惱諦。正思惟諦。正見諦。正見果諦。四
種方便名方便施設。如前力種性品説。乘施
設者。聲聞乘。縁覺乘。大乘。一一乘七種施
設。四聖諦慧。如是慧。若依若縁伴業衆具。如
是慧若果。此七種名聲聞乘施設。如聲聞乘
施設。縁覺乘亦如是。離言説境界。一切法如
離諸妄想。平等慧。如是慧。若依若縁伴業衆
具。如是慧若果。此七種名大乘施設。過去未
來現在。一切菩薩正施設已作當作。一切四
種無餘無上
菩薩有五種無量生一切巧便行。一者衆生
界無量。二者世界無量。三者法界無量。四者
調伏界無量。五者調伏方便無量。六十一種
衆生名衆生界。如意地身分別則有無量。十
方無量世界無量。名如娑婆世界。名娑婆主。
善不善無記法分別則有無量。調伏有一種。
謂一切衆生調伏。復有二種具縛。不具縛復
有三種軟中上根復有四種。刹利。婆羅門。毘
舍。首陀復有五種。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覺
觀。復有六種。在家。出家。未熟。已熟。未解脱。
已解脱。復有七種。惡人。中人。小智人。大智
人。現在調伏。未來調伏。隨縁調伏。若得縁如
是。如是迴向。復有八種。謂八衆刹利。乃至婆
羅門。復有九種。一者如來調伏。二者聲聞縁
覺調伏。三者菩薩調伏。四者難調伏。五者易
調伏。六者軟語調伏。七者呵責調伏。八者遠
調伏。九者近調伏。復有十種。一者地獄。二
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欲界人天。五者中陰。
六者色。七者無色。八者想。九者無想。十者非
想非非想。是五十五種分別則爲無量。衆生
界調伏界有何差別。衆生界者。不分別一切
衆生種性處。調伏界者。彼種性處。如是彼彼
處轉調伏方便無量。如前成熟品説。彼亦無
量種分別。如是次第説五種無量。何以故。是
菩薩爲衆生修行。是故説初無量。衆生彼處
可得。是故説第二無量。衆生於彼彼世界煩
惱清淨法可得。是故説第三無量。觀彼彼衆
生隨所堪能脱苦。是故説第四無量。乃至方
便脱衆生苦。是故説第五無量。是故説五種
無量。生菩薩一切巧便行菩薩有四求。於一
切法如實知。一者名求。二者事求。三者自性
施設求。四者差別施設求。如前眞實品説。菩
薩有四事。於一切法如實知。隨名求如實知。
隨事求如實知。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隨差
別施設求如實知。如前眞實品説
諸佛菩薩有五事。爲衆生説法得大果福利。
一者爲衆生説法生離垢法眼。二者爲衆生
説法得諸漏盡。三者爲衆生説法發無上菩
提心。四者爲衆生説法得第一菩薩忍。五者
爲衆生説法聞已受誦。具足修習令法久住。
是名五種説法得大果福利
云何名大乘。有七種大故名爲大乘。一者法
大。謂十二部經。菩薩方廣藏。最上最大。二者
心大。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者解
大。謂解菩薩方廣藏。四者淨心大。謂過解行
地入淨心地。五者衆具大。謂福徳衆具智慧
衆具得無上菩提。六者時大。謂三阿僧祇劫
得無上菩提。七者得大。謂得無上菩提身無
與等者。況復過上。彼法大心大解大淨心大
衆具大時大。此六大謂因種得大謂果處。菩
薩有八法攝一切摩訶衍菩薩藏所説。謂信
菩薩藏。顯示一切法眞實義。顯示一切諸佛
菩薩不可思議第一勝妙神力。得聞慧思慧
思惟。依聞慧思慧思惟。方便得淨心。得淨心。
方便入修慧行。入修慧行。方便修慧果。成
如是修慧果。成畢竟出離。菩薩如是學得無
上菩提。菩薩如是學得無上菩提略説十種。
一者種性。二者入。三者未淨。四者淨。五者未
熟。六者熟。七者未定。八者定。九者一生。十
者最後身。種性者。名未得淨心。發心修學
名爲入。已入未入淨心地名爲未淨。入淨
心地名爲淨。淨者未入畢竟地名爲未熟。入
畢竟地名爲熟。熟者未入定地名爲未定。已
入定地名爲定。又熟有二種。一者一生。次第
得無上菩提。二者最後身。即此生得。如是從
種性乃至最後身得無上菩提。此十種菩薩
所學而學。於上更無所學。菩薩如所學而學。
於上更無菩薩學。菩薩如所學而學。得一切
功徳名。所謂菩薩摩訶薩。勇猛無上。佛子佛
持。大師大聖。大商主大名稱。大功徳大自在。
如是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因縁。自
想施設。當知若有言我是菩薩。不善學菩薩
所學者。當知是名字菩薩非實菩薩。若言
我是菩薩。善學菩薩所學者。當知是實菩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菩薩相品第一
第二段
有四品
菩薩成就五種眞實相得入諸菩薩數。一者
哀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惠施。五
者説深法義。此五相。各五種分別。一者自
性。二者境界。三者果報。四者次第。五者攝

哀愍自性有二種。一者至心。二者具足。至
心者。安心樂*心。具足者。菩薩至心於諸衆
生。隨其所能隨其力。身口饒益。愛語自性者。
先語安慰。如前攝品説。勇猛自性者。於諸衆
生志強有力。惠施自性者。勝妙施無煩惱
施。説深法義自性者。四無礙智。出生正方
便智。哀愍境界有五種。一者受苦衆生。二者
惡行衆生。三者放逸衆生。四者邪趣衆生。五
者煩惱所使衆生。從地獄乃至一切苦受相
續。是名受苦。雖不受苦而多造作身口意惡
行。所謂十二惡律儀是名惡行。雖不受
造諸惡行而樂著五欲歌舞戲笑。是名放逸。
雖不受苦造諸惡行樂著五欲。而依邪見求
苦解脱。是名邪趣。捨離五欲於法出家。不受
諸苦乃至邪趣。而具煩惱或有不具。謂正方
便。眞實凡夫及諸學人。是名煩惱所使。菩薩
於此境界哀愍心生無餘無上
愛語境界有五種。一者正實語。二者正喜語。
三者正饒益語。四者正如法語。五者方便
法語。如前攝品説。菩薩於此境界愛語心生
無餘無上。勇猛境界有五種。如前菩提分品
説。菩薩於此境界勇猛心生無餘無上
惠施境界有五種。一者不分別施。二者歡喜
施。三者頓施。四者不染汚施。五者無依施。
如前施品説。菩薩於此境界惠施心生無餘
無上。説深法義境界有五種。一者於如來所
説修多羅。甚深空相應縁起隨順。二者於諸
戒律。善知犯不犯及與出犯。三者於摩徳勒
伽藏。不顛倒建立法相。四者於深法義以
想分別。五者於一切法法義種種言辭種種分
別。菩薩於此境界説深法義心生無餘無上」
菩薩哀愍於諸衆生修習慈心。利益親厚方
便不厭。多住無罪現法樂攝取衆生。如世
尊説。慈心福利。身常不被刀杖等害。此中應
廣説。是名哀愍果
菩薩愛語。於現法中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
言綺語。以此愛語自攝攝他。於未來世成就
正語。言輒信用。是名愛語果
菩薩勇猛。於現法中離諸懈怠心常歡喜。受
持菩薩律儀戒不毀不犯。以堪忍心攝受自
他。於未來世菩薩所作悉能修學。學已堅固。
是名勇猛界
菩薩惠施及説深法義果。如前力品檀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説。是名惠施説深法義果。次
者。菩薩先修哀愍攝取衆生。爲令
生出不善法安立善法。爲具足説教授攝
受。是故次説愛語。衆生造惡種種煩惱堪能
息。是故次説勇猛。或有衆生以財攝受。
或有衆生以法攝受。或倶攝受。是故次説惠
施説深法義
菩薩。有五種相攝六波羅蜜。此六波羅蜜何
所攝。哀愍相攝禪波羅蜜。愛語相攝尸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勇猛相攝羼提波羅蜜
離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惠施相攝檀
波羅蜜。説深法義相攝禪波羅蜜般若波
蜜。是名菩薩五種相五種分別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翼品第二
在家出家菩薩翼有四法。菩薩修學疾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者善修業。二者巧便。
三者攝取衆生。四者迴向。云何善修業。菩薩
於六波羅蜜。決定修。專心修。常修。無罪修。
云何決定修。檀波羅蜜。是菩薩於來求者。
饒益不饒益。有徳有過。要當施與。於諸惠
心不傾動。若人非人。沙門婆羅門。世間
同法。所不能壞。云何專心修。是菩薩*於
來者。捨内外物一切施與無有悋惜。云何常
修。是菩薩施無厭惓。一切時平等隨得隨施。
云何無罪修。如施品説。離煩惱施。是名菩薩
善修檀波羅蜜。如施如是戒忍精進禪定智
慧亦如是。隨其所應當知。云何巧便。略説有
十種。壞法衆生爲除惱害。方便巧便。中住者
令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脱。方便巧便。
世論巧便。菩薩戒律若持若毀觀察巧便。正
願巧便。聲聞乘巧便。縁覺乘巧便。大乘巧便。
如是一切巧便。隨所應彼彼菩薩地。分別
當知。此十巧便爲五種事。初四巧便。爲利
衆生。世論巧便。爲伏異論。菩薩戒律若持若
毀觀察巧便。爲不起犯戒。已犯者令如法悔。
受持清淨律儀。正願巧便。菩薩於未來世
一切所欲悉皆得之。三乘巧便。菩薩隨種性
根解譬喩。隨順説法具足説法。如是十種巧
便爲五種事。此五種事。一切所作皆悉具足。
現法後世利益方便。云何菩薩攝取衆生。
是菩薩依四攝法。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或有
衆生。以安饒益。以樂饒益。以安樂饒益。廣
説如前自他利品。云何菩薩迴向。菩薩三
門修習善根。謂善修業巧便。攝取衆生。
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淳淨心。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善根求餘果報







若世尊説。在家出家菩薩所學法。當知一切
皆是善修業巧便攝取迴向四法所攝。菩薩
善修業巧便。攝取集聚迴向。當知近菩提
座。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在家出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學當學今學。如是
四法。無餘無上
如是四法。在家出家菩薩成就。然彼出家
於在家者大有差別。出家菩薩。解脱攝受。
父母妻子眷屬等過。出家菩薩。解脱攝受。
田種治生王家等苦。出家菩薩。具修梵行
一切菩提分法。疾得神通若修善法疾得究
竟。出家菩薩凡所説法。人所受。是名在
家出家之大差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



菩薩地持經卷第九
  北涼中印度三藏
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淨心品第三
菩薩於諸衆生有七種憐愍。名第一眞實。一
者無畏。二者巧便。三者不厭。四者不求。五
者不貪。六者廣大。七者平等。菩薩不以畏故。
於諸衆生起憐愍心。修身口意業安樂衆生。
是名無畏。菩薩以巧便慧。於諸衆生起憐愍
心。非法非律非眞諦不教非處。是名巧便。菩
薩於諸衆生。一切方便而不疲厭是名不厭。
菩薩於諸衆生起憐愍心。無所怖求是名不
求。菩薩於諸衆生起憐愍心。不求恩報是名
不貪。菩薩於諸衆生起憐愍心不限衆生。於
衆生所得饒益不饒益悉不棄捨。是名廣大。
菩薩於諸衆生起憐愍心。等衆生界無有方
限是名平等。菩薩成就如是七種憐愍。是名
第一眞實。菩薩於佛法僧。方便觀察得決定
解。是名淨心。略説有十五種。一者無上心。二
者戒心。三者波羅蜜心。四者眞實義心。五者
神力心。六者安心。七者樂心。八者解脱心。九
者堅固心。十者不虚心。十一者不淨心。十二
者淨心。十三者快淨心。十四者調伏心。十
五者倶生心。專樂佛法僧寶淨心。是名無上。
受菩薩戒律淨心。是名爲戒。行施忍精進禪
定智慧淨心。是名波羅蜜。人無我法無我人
法無我第一義法甚深淨心。是名眞實義。諸
佛菩薩不思議神通力倶生力淨心。是名神
方。於諸衆生欲以善法饒益。是名爲安。於
諸衆生欲以攝取饒益。是名爲樂。於諸衆生
離於貪心及與受報。是名解脱。於無上菩提
其心堅固。是名堅固。利衆生方便開覺方便
不顛倒智倶解脱。是名不虚。解行地菩薩心。
是名不淨。淨心地乃至決定行地菩薩心。是
名爲淨。究竟地菩薩心。是名快淨。彼不淨心
是名調伏。淨心快淨心思惟。是名倶生。性自
眞實身心清淨故名倶生。是名十五淨心。此
十五淨心。隨一切地略説作十事。無上心。淨
修三寶惠一切種行。修一切菩提具第一眞
實。戒心。受菩薩戒律乃至捨命終不毀犯。若
有所犯即能除滅。波羅蜜心。諸善根法常勤
修習不放逸住。眞實義心。以不染心爲衆
生故。受於生死不捨涅槃解脱淨心。神力心。
淳厚淨信開覺。及修生死想念。多住聞思知
量知足。安心樂心解脱心。一切種利益衆生
而不疲厭。堅固心。熾然精進廣大精進。平等
方便不緩方便不斷方便。不虚心。疾得神通
彼彼善法不以少心下心而生足想。調伏心
生倶生心。倶生心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利益安樂諸天世人。調伏心攝不淨心。倶
生心攝淨心快淨心。若世尊説菩薩淨心。施
設顯示一切。皆是十五淨心所攝。過去未來
現在菩薩。得無上菩提已得當得今得。一切
皆是十五淨心無餘無上。如是十五淨心有
大果福利。依是得無上菩提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住品第四
已説菩薩種性乃至菩薩所學。而學菩薩相
菩薩翼菩薩淨心今當略説。菩薩十二住攝
一切住一切菩薩行。第十三如來住無上住。
云何菩薩十二住。一者種性住。二者解行住。
三者歡喜住。四者増上戒住。五者増上意住。
六者増上慧住。増上慧住有三種。一者菩提
分法相應。二者諦相應。三者縁起生滅相應。
菩薩眞實觀眞實智。謂知衆生生苦滅苦。是
故菩薩於三門三種慧三種住。九者有行有
開發無相住。十者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十一
者無礙住。十二者最上菩薩住。如是十二住
攝一切住一切菩薩行。如來住者。過一切菩
薩住。阿惟三佛住如來住。後安立品廣説。十
二住菩薩所建立今當説。云何種性住。是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