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No. 1440_ ) in Vol. 23

[First] [Prev]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輪王身。小王無所礙也。有主物者。一切有
主物。縱使空地有物。地中伏藏若是王地。
盡屬於王。無主物若疑心取。偸蘭遮。若塔
中得物。若塔外得物。若有鳥死在塔地中。
現是佛物。盡供塔用。若物在僧地亦爾。若
房中得物。亦供房用。若知是物是死比丘
物。衆僧應分。若山野中或山崩樹折。熱風寒
風有鳥獸死。無食噉處得取。無罪。一切鳥
*獸食殘取。突吉羅。師子殘無罪。若盜佛
像。爲供養故。無罪。若爲得錢。轉賣得錢。偸
蘭遮盜經。不問供養不供養。計錢得罪。若盜
舍利偸蘭遮。物離本處有二種。一擧離本處。
二擧離本處還著本處。即持去者。得二種罪。
一得業道罪。以盜他故。二波羅夷罪。以佛結
戒故。還著本處者。得一罪。先離本處。無業道
罪。不損他物故。得波羅夷。五寶者。一者金。
二者銀。三者眞珠。四者珊瑚。五者毘琉璃。五
似寶者。一銅。二錢。三水銀。四白鑞鉛錫。五
合作種種莊嚴具。若捉五寶得突吉羅。若離
地得波逸提。若捉錢離地不離地。盡突吉羅。
若比丘有通。以通力飛過諸國。若所發處若
所至處。應輸税不與得重。其間所經諸國
無過。若販賣者而隨王使。王使認名比丘無
罪。若不*認名計錢得重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二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三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盜戒因縁第二之二
國中以王舍城優填王國。於十六大國最爲
第一。於閻浮提内。中國邊方一切統攝。而
優*填王國。用王舍國法。以此義推於閻浮提
一切國法禮義。以王舍城爲正。阿闍世王於
人王第一。佛爲法王。衆聖中尊故。佛在王舍
城依人王制戒。王舍國法。五錢以上入重罪
中。佛依此法。盜至五錢得波羅夷。如是閻浮
提内現有佛法處。限五錢得罪。若國不用錢
准五錢成罪。律師云言。更有一義祕不欲廣。
若自盜他物。欲取五錢已上。從始發足歩歩。
輕偸蘭遮。乃至選擇取三錢已還。得輕偸蘭。
四錢成重偸蘭。若取一錢乃至四錢。亦從始
發足乃至取三錢。亦輕偸蘭。得四錢重偸
蘭。若遣使取他物。當教時得輕偸蘭。若取物
五錢已上離本處時。此比丘得波羅夷。隨教
取物故。若受使比丘在彼取物時。狂心亂心
病壞心取物比丘不得罪。遣使比丘得罪。若
教取金乃取銀。此比丘不得波羅夷。以異教
故。得偸蘭。以先方便故。若受使人隨教不
教從此至彼。受使人若是比丘。歩歩輕偸蘭。
教他比丘無罪若盜僧物五錢*以上。得重偸
蘭。四錢以下得輕偸蘭。而報罪甚深。若
不離僧地。得輕偸蘭。若入比丘所拔房。得
重偸蘭。若舍屬一主物不異主。若不離地未
出家界。歩歩輕偸蘭。若入女姉妹奴婢房中。
得波羅夷。若入兄弟兒房中。得輕偸蘭。若
出主地相亦波羅夷。若比丘冬夏拔房房即
屬此比丘。隨房所得地遠近。即爲房界。若
僧房中住而不*拔此房。則是異主異房。若
物在地。物是一主。地屬異主。若地無異相。隨
物周圓邊際爲相。若出邊際則離本處。若在
上有異色。物在一色移在異色即離本
處。無主水中有主鳥。若沈令水覆背上。名
離本處。若擧離水。名離本處。若移鳥令離
周圓邊際。名離本處。若流水中捉鳥住。令後
水過前頭亦名離本處。有主水中有主鳥。若
擧離水。名離本處若水是一主。岸上地是
異主。若曳上岸。名離本處。若地與水同是一
主。縱令上岸不名異處。若未入王界。有一比
丘語此比丘。彼國税重。聞重便還。若税實
重。二倶無過。若税實輕。妄説言重教他比丘。
得重偸蘭。受教比丘無罪。若入王界語言税
重。聞重即還。若税實重。二倶無咎。若税實
輕。妄説言重教他比丘。得波羅夷。受教比
丘無罪。若瓶中有寶。欲盜此寶。合瓶持去
若近若遠。得輕偸蘭。若取寶擧出離瓶底。
得波羅夷。取非人五錢已上。重偸蘭。若四錢
以下輕偸蘭。天與畜生盡名非人。云何名
無主物。若二國界中間各自封相。其間空地。
地若有物。名無主物。又如一王征破異國。所
破國王若死若走。後王未統攝此國。爾時地
若有物。名無主物。若無主物有主心取。輕偸
蘭。若有主物無主心取。突吉羅。若物有人
守護。無我所心盜取。於物主邊得波羅夷。田
地相言得勝波羅夷。不如得輕偸蘭。若牛馬
珍寶相言得勝。未離本處得輕偸蘭。相言得
物離本處波羅夷。若相言勝負未定。先牽牛
馬。去得輕偸蘭。後相言得勝得波羅夷。以
先離本處故。若比丘白衣時有田地。先出家
時一切盡捨。不屬比丘也。若先不捨者。故屬
比丘若國罰負比丘。若先失物。作心未捨還
取此物。若己物外更取他物。計錢成罪若先
心已捨。正使己物亦不得取。取亦計錢。若國
禁物若持出王界者。入死罪中。若比丘持出。
律師初言得重。後更問之似不入重。然違犯
王教突吉羅。盜王民有死罪有重罰負。若盜
心持去離本處得波羅夷。若王人正使出家
出國。既無死罪亦無罰負。王直不聽。若無盜
心將出國。違王教突吉羅。拘耶尼用牛馬市
買賣牛得錢。錢滿得罪。弗婆提用衣市買。
其法亦爾三天下同。有比丘盜罪。凡是三寶
物他寄物。自爲衣服醫藥父母。除販賣一切
無過
殺戒因縁第三
有魔天神者。魔王在第六天。一切欲界衆生。
皆屬於魔。有内眷屬外眷屬。内眷屬受魔教。
外眷屬不受魔教。此天神受魔教。即生惡邪
見者。或言見盜。或言戒盜。問曰。阿難言者。
問曰。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
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
教。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法教無有
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故無咎也。佛深知衆
生根業始終。必以此法因縁後得大利云。六
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不能專修多
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罪畢得生
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縁故。應受此
法。既命終已得生天上。於天來下從佛聽法
得獲道迹。以是因縁佛無偏也。得大果大利
者。一現漏盡結。二不墮惡道。三生天人中。
四善法増長。五不墮下賤家。阿那波耶者。
出息入息。始習此法繋心鼻頭。若觀六界繋
意頂上。若不習不淨。注心眉間。所以習不
淨觀先在面上者修此觀法。爲除貪欲心。欲
心生。要從面起故。先觀於面。結跏趺坐者。
所以結跏趺坐。爲正身故。所以正身。爲正心
故。是正於心必先正身。又云。九十六種外道。
皆不結跏趺坐。欲異外道故。爲此坐法。又云。
欲止睡眠故。又云。欲生前人信敬心故。如一
時有異國來罰罽賓。入其界内。見諸比丘在
山林樹下結跏趺坐正身正意。即生信敬尋
歸本國。又云。佛坐道樹時結跏趺坐。利根辟
支佛亦結跏趺坐。以是諸縁故。結跏趺坐。
得波羅夷罪者。問曰。何以但害人得波羅夷。
答曰。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又
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
中得漏盡故也。是以害人波羅夷。餘道不得
波羅夷。若爲殺人作刀杖弓箭突吉羅。若
執刀欲殺人發足。歩歩輕偸蘭。乃至未傷人
已還。盡輕偸蘭。若刀著人不問深淺。命未
斷以還重偸蘭。若死波羅夷。若爲殺人故作
坑。未成時突吉羅。作竟輕偸蘭。若人墮中勇
健便急即能出坑。得重偸蘭。若墮坑中不死。
亦重偸蘭。作弶作撥亦爾。若遣使殺人。當
教時得輕偸蘭。使若殺時。此比丘得波羅夷。
遣使殺人亦三心中得波羅夷。若遣使殺人。
遣使殺人比丘。若誦經禮佛。使殺。彼時
遣使比丘得波羅夷。是善心中得罪。不善心
中無記心中。義推可知。若遣使殺人。教彼人
若來者殺。而受使者彼人去時殺者。比丘得
輕偸蘭。若教刀殺而用杖殺。若殺此而殺彼。
凡不如本教更異方便。盡輕偸蘭。若教一人
殺彼人。而受使者更使異人。如是展轉乃至
十人。最後人殺時。盡得波羅夷。若比丘善知
星暦陰陽龜易解國興衰軍馬形勢。若以比
丘語故。征統異國。有所殺害兼得財寶。皆得
殺盜二波羅夷。若優婆塞。以王故。同心共
征異國。若破他國。有所傷殺兼得財寶。雖手
不作。以同心故。亦犯殺盜二戒。若二人相刺
一時死。無犯戒罪。以受戒誓畢一形故。若以
刀杖欲殺人故。或杖打刀刺。不尋手死十日
應死。後更異人打。即尋杖死。打死比丘
得波羅夷。先打比丘得重偸蘭。若遣使殺人。
使若往殺下刀。不問深淺。前人不死遣使比
丘受使比丘。倶重偸蘭。若墮胎殺者。在母
腹中諸根成就*以來。隨以種種因縁而得殺
者。名墮胎殺。按腹殺者。若在腹中諸根未
成。如薄酪生酥若*按腹令散。若彼死者。
名*按腹殺。乃至腹中初得二根者。始處縁
時。父母精合識處其中。得身根命根。爾時
作因縁殺者。得波羅夷。此是窮下之説也。
有四人不可殺。入滅盡定無想定。佛使入慈
三昧
妄語第四
若爲利養名聞故。言我得不淨觀阿那波那
乃至世間第一法。得向四沙門果四禪四無
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盡波羅夷。乃至自言
持戒清淨婬欲不起。若不實者偸蘭遮。若自
言諸天龍乃至羅刹鬼來至我所彼問我我答
彼。是事不實者波羅夷。所以得罪者。自現内
有勝法能感諸天龍神。又自顯斷恐怖故。龍
神來至我所。我無恐懼可名過人法。不名過
天。佛在人中結戒故。人中有波羅提木叉戒
故。又人中多入聖道多修善法。勝於天故。
但勝人已勝於天。又言。但勝人得波羅夷。天
故無所論。若不誦四阿含。自言誦四阿含。非
阿毘曇師。自言阿毘曇師。非律師自言律師。
實非坐禪作阿練。若自言我是阿練若。
偸蘭遮。大而言之。無所習誦。而言我有所誦
習。悉偸蘭遮
十三事初
與諸比丘結戒者。問曰。一切善法不言結。何
以但言結戒。答曰。戒是萬善之本。但結戒即
一切結也。佛所以制此故出精戒。爲令法
久住故。又欲止誹謗故。若作此事。世人外道
當言。沙門釋子作不淨行。與俗人無異。又
欲生天龍善神信敬心故。若作此事。雖復私
屏。天龍善神一切見之。又佛平等不問親疎。
有事則制無事則止。又諸佛法爾。婬是惡行。
法應制之。僧伽婆尸沙者。秦言。僧殘。是罪屬
僧。僧中有殘。因衆除滅。又云。四事無殘。此
雖犯有殘。因僧滅罪。故曰僧殘。問曰。四篇皆
是有殘。何以獨此戒言有殘。答曰。四篇雖
是有殘。不一切盡因僧滅。如三十事中。三事
因僧滅。餘則不因。九十事中。七事因僧。餘則
不因。十三事一切因僧。又犯此戒。行波利
婆沙亦在僧中。摩那埵亦在僧中。出罪亦在
僧中。餘戒不爾。故名僧殘。又此戒不共。如比
丘犯得僧殘。比丘尼犯得波逸提。問曰。何以
不同。答曰。爲令二衆有差別故。又云。女人
煩惱深重難拘難制。若與制重則罪惱衆生。
又云女。人要在私屏多縁多力苦乃出精。男
子不爾隨事能出。故不同也。若比丘作方便
出精。精未出變爲尼然後出。無罪。以尼無出
精方便故。若比丘故出精一心即變爲尼。
即清淨住。若比丘作六夜摩那埵未竟即變
爲尼。亦清淨住。若行波利婆沙未竟即變
爲尼。亦清淨住。若比丘尼變爲比丘亦如是。
不共戒如是。共戒云何。若比丘先作僧殘。未
成變爲尼。然後成事。先比丘得偸蘭遮。尼
得僧殘。以罪同故。若比丘尼變爲比丘亦
爾。若比丘犯僧殘。一念變爲尼。乃至十年
五年覆藏。然後變爲尼。一種十五日除罪。
若比丘尼犯僧殘。一念不覆藏乃至發露。行
十五日法中。一日二日若變爲比丘。但作六
夜摩那埵。然後出罪。若先犯罪有覆藏日。即
變爲比丘。隨本覆日。行波利婆沙。夢中出精
者。有三事能發煩惱。一因縁。二方便。三境
界。衆生先善業故。生富貴處。但以婬欲爲
先。若生天上亦復如是。人天富樂是婬欲因
縁也。二方便者。若見聞女色。後方便思惟。然
後起欲。是名方便。三境界者。若見上妙女色
即生欲心。是名境界。是比丘先富貴家子。雖
得出家。以先欲因縁重故。夢中失精。復以是
事因縁故。遊諸聚落。或見好色。或方便思惟。
以是因縁故。夢中失精。一面立者。阿難恭
敬佛故不坐。問曰。舍利弗目連深恭敬佛。
何以坐耶。答曰。此二人恭敬法故。阿難兼
以俗親故。是以不同。又云。阿難受他使故不
坐。又云。諸佛法爾。凡侍比丘法不應坐讃戒
讃持戒者。爲折伏破戒故。令持戒者増善根
故。如佛讃多聞智慧懃精進。若破戒者。若
愚癡者。若懈怠者。知佛語無二必有深利。
作如是説。不持戒者懃加持戒。愚癡衆生懃
求智慧。懈怠衆生懃加精進。是故讃持戒

第二摩捉戒
迦留陀夷持戸鉤在門間立。此人婬欲偏多。
伺見女人共語笑抱捉。解釋欲心。問曰。若
欲心多者。何不作大事破戒。答曰。此人根
熟應得漏盡故。又應度此舍衞城中具足千
家正少一人。是故不作大事。諸女人何以
來看。一以世間多事多諸忽務。出家人所住
處寂靜安樂故。二親近善知識欲聞法故。
三衆僧房中種種嚴飾。采畫房舍床榻臥具。
觸目可樂。是故來看。何故正食後來。又言。
無有定義。若食前來。復當言。何以不食後來。
進退有疑耳。又云。俗人食前多事多縁。或
作飮食分處奴婢。夫婿兒子各隨縁已。然後
共相依。隨登山遊澤或詣僧坊。又云。所以
至僧坊者。爲欲親近善人樂聞法故。若食前
來。諸比丘各乞食。隨縁不在僧坊。是故食
後來。諸女人何以隨比丘入房舍中。答曰。
謂出家之人斷欲清淨。信敬故隨入無疑。有
善者默然。問曰。何故有默有不默者。有云。
欲心多者默然。欲心少者不默然。有云。若
知識者默然。非知識者不默然。不相錯故。有
云。人性不同。有樂覆罪過者默然。有不
樂藏過者不默。有云。無有父母兄弟夫婿兒
女。無所畏難故默然。有父母兄弟夫婿兒女
者。有畏難故不默然。諸比丘爲諸女人説法
者。爲説佛法衆僧是良祐福田可信可敬。莫
以小縁故自破善根。又云。讃歎迦留陀夷種
種功徳智慧。當得漏盡度千家作大利益。莫
見小因縁故自失敬信也。佛所以結此摩捉
女人戒。一以出家之人飄然無所依止。今結
此戒與之作伴。令有所依怙。二欲止鬪諍
故。此是諍競根本。若捉女人則生諍亂。三
息嫌疑故。若比丘設捉女人。人見不謂直捉
而已。謂作大惡。是故止之。四爲斷大惡之
源。欲是衆禍之先。若摩捉女人。則開衆惡
門。禁微防著。五爲護正念故。若親近女人
則失正念。六爲増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絶欲
穢。栖心事外爲世揩軌。若摩捉女人。與惡
人無別。則喪世人宗敬之心。此是不共戒。
比丘犯僧殘。比丘尼犯摩捉波羅夷。若比丘
欲摩捉女人。根變作尼。變竟後捉無罪。以
尼無方便心故。即清淨住。若比丘已犯摩捉
僧殘根變作尼。即清淨住。若尼犯摩捉波羅
夷。根變作比丘。即清淨住。若比丘捉女人。未
著女人。即變爲男子。手著時非女人。不得僧
殘。得先方便偸蘭遮捉已變得僧殘。若尼欲
捉男子。手未捉根變爲女。變爲女竟捉
得波羅夷。得先方便偸蘭遮。未變捉。捉竟變
得重
第三惡語戒
此是不共戒。比丘惡語得僧殘。比丘尼惡語
偸蘭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此五
篇戒各有種類。十三事中初五戒。三十事中
三戒。從非親里尼。取衣浣故衣。染羊毛。九
十事中十五戒。與女人過五六語。教尼至
日沒時。次第後十戒。食家中前後二戒。
與女人同室宿。議共道行。四悔過中第四戒。
衆學法中不眄視不高視。戒是婬戒種類。十
三事二房舍。三十事中七戒。畜寶戒。種種
用寶戒。販賣戒。自乞縷。使織師織。還奪他比
丘衣。知物向僧自迴向己。九十事中三戒。藏
針筩等戒。與五衆衣輒還用。與賊衆議共道
行。四悔過中第三戒。衆多學戒中。以飯覆
羹淨草淨水。如是等戒。是盜戒種類。十三
事中汚他家。三十事中憍奢耶敷具。九十事
中。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使人澆。知水有
蟲取用二戒。打他比丘搏他比丘二戒故
奪畜生命。四悔過中初戒。衆學中大塼飯
淨草淨水。如是等戒。殺戒種類。十三事中
二謗戒。破僧相助三戒。戻語戒。三十事中
三戒。一二居士作衣。若王大臣遣使戒。九
十事中初十戒。四悔過中第二戒。衆多學一
切説法戒。如是等戒。妄語戒種類。二百五
十戒。以類而言。有四種類。以罪而言。罪有五
差偸蘭遮。十三事初房舍
佛在阿羅毘國。此是鬼神名。此國是阿羅毘
所住處。故因之爲名。諸比丘者。有二種。一世
諦比丘。二第一義諦比丘。住波羅提木叉戒。
是世諦比丘。住無漏戒。是第一義諦比丘。
大迦葉者。迦葉名多故。以大辯之。一大富
貴長者所生故。二能捨大富貴豪族出家故。
三能行頭陀少欲知足大法故。四國王帝主
天龍鬼神多知多識所供養故。五捨世間大
利養。少欲知足行乞食故。如大舍利弗。成
就大智慧故。如大目連。成就大神通故。以成
就大功徳故。兼行少欲知足頭陀法故。名大
迦葉。與少不足。名爲多欲。得一求一。名不知
足。又復得内供養無厭。名爲多欲。得外利
養無厭。名不知足。與諸比丘結戒。一以爲法
久住故。二爲止誹謗故。三不惱害衆生令信
敬増長故。四爲少欲知足行善法故。此名不
共戒。比丘犯僧殘。比丘尼犯偸蘭。下三衆犯
突吉羅。是舍私作。無檀越主。自乞自作。
以多縁多事惱亂在家人故。制令應量。長十
二搩手内廣七搩手者。佛一搩手。凡人一肘
半示處者。僧應示作處。集僧已能盡往示
處者益善。若不往僧應差四人示處。教應
量已印封作相。若僧不教應量不示難處妨
處者突吉羅。難處者。蛇窟乃至鼠穴。是名難
處。齊幾名無難處。但使齊房四角已還。無難
處得作。又云。但使出入道徑無難。名無
難處妨者。是舍四邊一尋内。有塔地若王地。
以王來入僧房内。王或欲止息眠戲。不欲在
僧房内。別結此地屬王。故名王地居士者。以
居士作僧房。壇越數來往僧中。止息戲笑。
不欲在僧房中。故別結此地屬居士。外道
地者。居士有親里外道出家。來往僧中故。
別結此地屬外道。比丘尼地者。居士親里女
出家作尼。來往僧房中故。別結此地屬尼。
大石者。若近在房。行來進止作諸惱害。或破
器物故。名妨處。流水者。若近流水。或水長漂
沒房舍。或水流食岸毀壞不少。池水者。池
水浸潤不得久固。大樹者。飛鳥所集有諸音
聲。多所惱亂兼屎尿不淨。并枝折落有所傷
破。深坑者。頽損崩壞。令房不得久故。不
問處過量難處妨處。四事不如法。若平地時
封地作相。時以得偸蘭遮。從二團泥未竟
已還。盡輕偸蘭。餘一*團泥在。未竟重偸蘭。
竟僧殘。若三事不如法。一事如法。二事不
如法。二事如法。一事不如法。三事如法。從平
地封地作相。乃至一*團泥未竟已還。盡輕
偸蘭。作房竟得重偸蘭。作房比丘。先自看作
房處。然後集僧。集僧已從僧三乞。僧應先
示處次封作相竟然後羯磨。若封相風吹雨
水壞滅者。應更作相。已羯磨時相壞亦成羯
磨。半已相壞亦成羯磨。若羯磨已相壞亦成
羯磨。若印封作相已。不得餘處作房。若異
比丘不得此處作房。正應此比丘作。作房已
不得嫌小更大。作房不如法。隨作時得偸蘭。
若房主比丘死。若遠行者去絶不還。隨意處
分。若與三寶。若隨親與。若與白衣。若自賣作
錢自在隨心。若賣房不得賣地。若衆僧不聽。
衆僧得罪。若房主比丘不自分處者。屬四方
僧。衆僧次第應住。若此房上。更異比丘欲
作房。不須白僧。但房主比丘聽作。自在得
作。不聽不得作此房。亦隨主自在分處。若不
分處。即屬四方僧。如先比丘法。若比丘作房
不如法。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不得作別波
演。若作得罪。亦不得四方僧地中爲佛法自
爲種殖。若僧和合。聽四方僧地中作塔得
作。若不和合不聽不得作。若僧地中有種種
花。應淨人取。作次第與僧隨意供養。不得
私取自供養三寶。若花多衆僧取不能盡。若
僧和合。聽隨意取之。若荒餓後三寶園田無
有分別。先舊比丘及以白衣。一切盡無問定
無處。若衆僧和合。隨意分處非僧地。地應
屬王。若比丘作房者。應以白王然後作房。
不白不得作。若僧坊中内。不得起塔作像。
以近人臭穢不清淨。若重閣舍。若經像在下
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花不得供養僧。法
正應供養佛。此花亦得賣取錢以供養塔用。
若屬塔水以供塔用。設用有殘。若致功力是
塔人者。應賣此水以錢屬塔。不得餘用。
用則計錢。若塔無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
殘水多少善好籌量。若學問坐禪比丘各有
定業。若學不根本如學問法者。取學問臘。則
不清淨。若禪不根本心如禪法者。取坐禪臘。
則不清淨。後房舍
佛在倶睒彌國。長老闡那者。是佛異母弟。
優*填王妹兒。生大豪族出家爲道。多住此
國。性㑦自用作種種過惡。多在此國。與諸
比丘結戒者。所以因縁如上説。此是不共戒。
若比丘犯僧殘。若比丘尼犯偸蘭。下三衆罪
犯突吉羅。有主者。有檀越主人。爲比丘出錢
作僧房。以僧房故不問量。若檀越欲作大房。
語主人意小作者。則應少欲法。若檀越意爲
福徳故。欲令容受多人故。欲作大房。欲多重
作房。不應違施者意若違損他福徳。若主人
意。欲如耆闍崛山祇桓精舍廣大嚴淨者。應
好示語檀越意令開解然後小作房。律師云。
後房舍。有檀越主。與比丘物爲衆僧作房。但
以衆房不限量數。自餘作法如前房説。若
不問僧作處難處妨處三事。不如法從平地
印封作相。二團泥未竟已還。盡輕偸蘭。一
團泥未竟重偸蘭。作房舍竟僧殘。若二事
不如法一事如法。若一事不如法二事如法。
從平地印封作相。一團泥未竟已還。輕偸蘭。
作房竟重偸蘭。若自物與僧作房亦如是。若
祇物一人作僧房。不問作處難處妨處。
而作房處無難無妨。作房竟突吉羅。若有
難處妨處。平地印封作相。乃至二團泥未竟
以還。輕偸蘭。一團泥未竟以還。重偸蘭。作竟
僧殘。若自物施主物。自物作房。如初房舍
法。若初房舍若後房舍。倩他作作不如法。
二倶得罪。若僧房自房。作法白僧三乞。次第
如初房説。優婆塞者秦言離惡修善。亦名親

第八無根謗戒
佛在王舍城者。迦維羅長養色身。摩竭提國
長養法身。是故佛多在王舍城。陀驃力士子
成就五法故。僧羯磨作知臥具人。問曰。五
法成就者多。何以正差陀驃。答曰。以陀驃舊
住王舍城瞻待客比丘故。又云。爲滿本願。
過去迦葉佛時。亦爲衆僧作知臥具人。稱可
僧意。爾時作願願我將來亦爲衆僧作知臥
具人。及在彼世時。亦知臥具稱悦時人。是
今佛還知臥具。佛所以令徳行具足者使
知臥具現無悋法故。外道法。凡有所知見。
盡不與弟子。恐弟子徳行與己齊等。無師相
承故。佛法不爾。一切無惜。隨弟子優劣隨事
稱差。又欲現長幼智徳階差。知臥具者其徳
如是。況受用者。又欲莊嚴將來彌勒佛法故。
如今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足第一。迦旃
延解契經第一。富樓那四辯第一。阿難總持
第一。五百弟子各爲第一。陀驃知臥具第一。
時人見佛弟子各稱第一。皆發勝願自誓立
行。願我於當來佛法中。亦得第一如是。佛出
世莊嚴未來。五百佛法隨所應與。阿練若阿
練若共。持律持律共。説法説法共。讀修
路讀修*妬路共。問曰。若如是隨同者。共不
有所偏私耶。答曰不爾。衆僧先已自唱隨同
業者。共以業同故。不相擾亂得安樂住。問曰。
是四人其業各異。何以常不相離。答曰。阿
練若。禪法有所疑滯。諮問有處。兼欲數聞説
法増修。是以相近。持律者。凡欲知戒相輕重。
決了罪過斷解僧法。是以相近。法師者。義論
説法稱揚三寶。能増長善根。契經者。誦諸大
經多知廣見隨事能答。故相親近。若僧坊中
尠少。若有四房。先唱與阿練若。次第唱
與。若別波演有四房。亦次第唱與。若舍有四
重。亦次第唱與。若無四房。隨宜分處。不須燈
燭者。凡光明神力要入定心。若分臥具必出
定心。云何不定心中而有光明。答曰。諸佛
不可思議。禪定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業
報不可思議。又云。此人利根。禪定亦利。當分
臥具時。或入定心。或出定心。其間駃速謂但
是散心。如撃鼓人手自撃鼓口並叫喚。撃鼓
心非縁叫喚心。二心各異。但以其駃疾故。謂
是一心。又如浮人手捉浮瓠脚並&T050460;水。捉浮
瓠心脚&T050460;水心。二心各異亦復如是。又云。
先入定心手出光明。出光明已然後出定。以
入定勢力故。雖在不定心中。光明不滅。猶
如陶師轉輪作器。以一轉力故。十匝五匝。
勢故不盡。此亦復爾。一定力故光明久住。
如過去然燈佛。出現於世爲衆生説法。時世
衆生樂著世樂。懈怠慢恣不受佛法。定光如
來。以神通力化作一城。莊嚴清淨。其中人
民富樂充溢五欲自恣。如是經由十二年中。
定光如來亦十二年常在禪定。過是*以後。
大水忽至漂沒此城。城中人民一切散滅。時
世人民樂著富樂者。或悟無常。我不久亦當
如是。定光如來即從定起。踊在虚空作種種
神變。從虚空來下爲衆説法。時會衆生。或
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或種辟支佛道因縁。
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量衆生
大得法利。以神通力常得停住。十二年中
以定力故。光明暫住。何足爲難。問曰。佛
法。罪當發露功徳覆藏。陀驃何故常放光明
自顯功徳。答曰。自顯功徳凡有二種。一爲利
養名聞。二爲佛法衆生故。若爲佛法衆生。隨
時自在無所障礙。陀驃所以放光明者。正爲
止誹謗故。如佛爲婆羅門女所謗故。作師子
吼。自説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以
表清淨。如舍利弗目連。爲瞿迦離所謗。作師
子吼。我有七覺意寶。如長者家其庫藏中有
種種衣服種種器仗自在取用。我有七覺意
寶。亦隨意取用之。以表清淨。目連亦作師
子吼。自説我生已盡不復當生。所作已辦梵
行已成。以表清淨。阿那律爲人所謗。自説我
入智慧樓觀自在遊戲。以表清淨。如莎伽
陀爲人所謗言其飮酒。自言我禪定能令從
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滿其中火。以表
清淨如輸毘陀爲人所謗。自説一念能知五
百劫事。以表清淨。陀驃爲慈地所謗故。常
放光明。以表清淨。復次除輕毀心故。如學問
比丘輕毀坐禪勸佐衆事比丘。坐禪比丘亦
輕毀二業比丘。勸佐衆事比丘亦輕毀坐禪
學問比丘。是故陀驃。以坐禪力常現光明。
兼知臥具勸佐衆事。滅相輕毀勝負心故。三
爲折伏山林樹下比丘高慢心故。常謂城傍
比丘在散亂心中多言多事行道修業無所能
成。自謂靜處無能過者。是故陀驃。雖在事
亂得大神力。手放光明。以分臥具。伏彼高
心。四爲現精進果報。以精進力得此神通。以
激勵懈怠諸慢恣者。五爲檀越施主増長善
根。六爲現不退法。陀驃先徳行純備。後爲慈
地所謗。時人疑謂其退故放光明。明實不
退。七欲現衆僧大威徳故。分臥具比丘神徳
猶爾。況餘大徳名聞高遠者。八爲愛惜正
業不令虚缺。常在定心兼分臥具。令僧事得
辦。而不廢禪業。以是因縁故。常放光明。衆僧
羯磨作差會人。作差會人故。爲慈地所謗。
然後作知臥具人。以被謗故。手出光明。令諸
衆生滅諸惡法。以知臥具事亦勝故。移令在
前。差會在後。慈地比丘所以常得麁惡食者。
先業力故。又此人日夜無清淨心。天龍鬼神
與作因縁。令其所作事不如意。世尊知我者。
以實清淨故。不得言爾。以本業力故。不得言
不。佛何故不説陀驃清淨。一以佛平等心無
親無愛故。不即言一是一非。二以陀驃本業
果熟故。過去迦葉佛時作知食人。時有一塚
間比丘。是阿羅漢。儀容端政在路而行。有
一女人見生染愛。隨觀不捨。時主食人見其
如是。謂先與交通。尋作是言。是比丘必與此
女人共作惡法。以謗賢聖故。墮在地獄。罪
畢得出。以本善業値佛得道。殘業力故。受
此惡報。是彌多羅比丘尼自説作罪故。應與
滅羯磨。自言罪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
彌沙彌尼。自言作罪。若不改悔。應與滅羯磨。
若不與滅羯磨。但直爾驅出。若改悔者得偸
蘭遮。若不改悔者突吉羅。若比丘犯戒内爛。
擧衆共知。不須自言。直爾遣出。若與羯磨
使四遠同聞。折伏罪惡得作無過。凡五衆自
言作重罪。若一人前自説。若多人前説。盡應
遣出。比丘比丘尼應現前。三衆不現前。陀驃
比丘與憶念毘尼。如七滅諍中。滅羯磨法者。
不得衆共作一切僧事百一羯磨。皆不得同
衆。衆僧自恣臘面門臘。皆不得與。若死。衆僧
不得羯磨取物。應與所親白衣。自不得從他
受法。亦不得教前人法。不得受他禮拜供養。
説戒及一切羯磨。不得與欲清淨。有三種人。
必墮地獄罪。因誹謗故。兼説二人墮地獄罪。
佛不欲面稱人惡。衆中有此惡者。是故佛因
事説過。令諸罪人摧伏惡心深心慚愧。夫人
生世間。斧在口中生。此中佛自説本縁。過去
不可計劫有佛出世。名阿梨羅。彼佛法中有
兄弟二人。出家作比丘。兄坐禪故。得阿羅漢
三明六通。弟學通三藏闡揚佛法。時世四輩
宗奉二人。但兄以聖道故。利養偏勝。時檀
越持一端&T073554;。與兄不與弟。凡飮食衣服病
痩醫藥。皆偏不同。其弟比丘生惱疾心。欲
毀害誹謗。時檀越遣一女。至三藏比丘所。比
丘語女言。汝與我謗彼比丘。女言。此是聖人。
云何謗之。此比丘以種種方便。誘惑其心。
女人即可之。比丘言。我當索取彼*&T073554;。持以
與汝以證其罪。但言。與我行婬即索與之。女
即還歸家。問其意故。何以經久。即言。彼處
比丘留我戲弄。是故*經久。復言。與我此*&T073554;
於時世人咸生疑惑。羅漢比丘。見此二人作
大罪惡。即避異方。佛言。時弟比丘者。則我身
是。女人者。孫陀利是。以我前世謗漏盡無學
人故。今漏盡在無學地。還被誹謗。與諸比
丘結戒者。爲法久住故。爲止謗毀令梵行安
樂住不妨讀經行道故。此是共戒。比丘犯得
僧殘。比丘尼犯亦得僧殘。下三衆犯得突吉
羅。無根波羅夷者。無根謗有四種。一以無根
波羅夷法謗得僧殘。二以無根僧殘謗得波
逸提。三以無根出佛身血破僧謗得偸蘭。四
以無根波逸提謗得突吉羅。説他麁罪有三
種。一説他波羅夷僧殘。得波逸提。説他出佛
身血破僧偸蘭。説波逸提突吉羅。覆他麁罪
有三種。一覆藏他波羅夷僧殘。得波逸提。
二覆藏他出佛身血破僧偸蘭遮。覆波逸提
突吉羅。輕呵戒唯有一種。輕呵五篇戒。盡波
逸提。乃至輕呵最後一篇。亦波逸提。無根
謗。説他麁罪。輕呵戒。是三事諍亂法故。覆藏
他麁罪。匿藏罪惡染汚佛法故。復次無根謗
説他麁罪。妨廢讀經行道故。輕呵戒。破佛
法身故。覆麁罪。令佛法不清淨。長養惡法
故。無根者。有三種根本。一見二聞三疑。依此
三種。名爲有根。不見不聞不疑。是名無根。云
疑不成根。眼根者。必使清淨無病。見事審諦
可依可信。唯聽肉眼不聽天眼。以有天眼者
不説人惡。復次若聽天眼説過者。人誰無過。
但有大小天眼。無往不見。若聽説過者。則
妨亂事多。耳根者。必使清淨無謬審諦可信。
亦不可聽天耳。事同天眼。疑不可依。若説罪
過爲説定相。疑者。非是決定。或謂犯罪。或謂
不犯或不可依。故不得爲
第十破僧戒
破僧輪破羯磨僧。有何差別。答曰。有種種
差別。破僧輪破羯磨僧。倶偸蘭遮。而破僧
輪。犯逆罪偸蘭遮不可懺。破羯磨僧。犯非逆
罪可懺。偸蘭遮。復次破僧輪。入阿鼻獄受罪
一劫。破羯磨僧。不墮阿鼻獄。復次破僧輪下
至九人。破羯磨僧下至八人。復次破僧輪。一
人自稱作佛。破羯磨僧。不自稱作佛。復次破
輪。界内界外一切盡破。破羯磨僧。要
在界内別作羯磨。復次破僧輪。必男子。破羯
磨僧。男子女人二倶能破。復次破僧輪。破
俗諦僧。破羯磨僧。俗諦僧第一義諦僧二倶
能破。復次破僧輪。但破閻浮提。破羯磨僧。通
三天下。調達以五法誘諸年少比丘。令生異
見。破僧之要。以五法爲根本。問曰。此五法佛
常自讃歎。何故名爲非法。答曰。佛所以讃歎
者云。四聖種能得八聖道成沙門四果。今調
達倒説云。八聖道趣向泥洹反更遲難。修行
五法以求解脱其道甚速。是故説爲非法。非
法説法者。五法非法説是法。法説非法者。
八聖道是法説言非法。非律説律者。五法非
律。説言是律。律説非律者。八聖道是律。説
言非律。非犯説犯者。佛不制心戒。而説心起
三毒即是犯戒。犯説非犯者。不制剃髮
爪佛説犯戒。而言*爪髮有命。有不剃*剪
不。犯輕説重。如優鉢羅龍。以摘樹葉故。罪不
可懺。因此便言。殺草木者。一切是重。重説輕
者。見須提那達尼吒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
便言。婬欲盜是輕。有殘説無殘者。下四篇
戒。犯則有殘。而説言無殘。無殘説有殘者。
四重犯則無殘。而説有殘。常所説法説非常
所説法者。八聖道是常所用法。而説非是常
所用法。非常所用法説是常所用法者。五法
是非常所用法。而説是常所用法。四禁是輕
餘篇言重。此是非教。而説是教。四禁是重。餘
篇是輕此是正教。而説非教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三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第十二汚他家
馬宿滿宿。此二人二宿出時生。因宿作名。是
豪族家。深著世樂不能捨心。是故犯戒放逸
惡行汚他家者。作種種惡業。破亂他人
信敬善心是名汚他家。作惡行者。作此不清
淨業。穢汚垢濁故又得惡果故名爲惡行。又
汚他家者。若比丘凡有所請求。若爲三寶。
若自爲請求。如是一切。若以種種信物。與國
王大臣長者居士一切在家人。若出家人皆
名汚他家。何以故。凡出家人無爲無欲清淨
自守。以修道爲心。若與俗人信使往來廢亂
正業非出家所宜。又復若以信物贈遺白衣。
則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歡喜愛敬。不
得物者。縱使賢聖無愛敬心。失他前人深厚
福利。又復倒亂佛法。凡在家人。應飮食衣
服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反供養白衣。仰失
聖心又亂正法。凡在家人。常於三寶求清淨
福田。割損血肉以種善根。以出家人信物
贈遺因縁故。反於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
前人於三寶中清淨信敬。又失一切出家人
種種利養。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使起七寶
塔種種莊嚴。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是供養
如來眞實法身。若以少物贈遺白衣。正使得
立精舍猶如祇桓。不如靜坐。清淨持戒即
是清淨供養三寶。若以少物贈遺白衣。縱
令四事供滿閻浮提一切聖衆。不如靜坐。
清淨持戒即清淨供養一切聖衆。若有強力
欲破塔壞像。若以贈遺得全濟者。當賣塔地
花果。若塔有錢。若餘縁得物隨宜消息。若有
強力。欲於僧祇作破亂折減。若僧*祇地中
隨有何物。賣以作錢隨縁消息。若僧常臘若
面門臘。若有強力欲作折減。隨此地中所
有出物。以消息之。父母是福田則聽供養。
若僧*祇人。以爲僧祇*役故。此則應與若施
主欲與衆僧作食。欲知法則此應與一切孤
窮乞匃。憐愍心故應與。一切外道常於佛法
作大怨敵伺求長短。是應與。若爲身命衣鉢
隨縁乞求。而以與之以免禍難。共女人一
床坐者。比丘不得與女人同床坐。若坐突吉
羅。不得同席同褥。皆突吉羅。長床相接。但
異席異褥異氈。令中間空絶。氈褥各異得
坐。女人者。一切女人。母女姉妹不問親踈一
切不聽。以壞威儀故。以香塗身者。香薫
衣。四衆得突吉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女
人染著深故。五衆盡不得。以香水灑地。除爲
三寶。自貫花鬘亦使人貫者。所以不聽者。
以此中所作惡行。或是先作。或以制戒。妨廢
行道故。正爲三寶亦不得作。又云。若以花香
瓔珞莊嚴之具。不得著佛身上。但散地供養。
若比丘以花供養衆僧。不得以散身上。若以
花著漿飮上。亦不聽飮。若令象鬪乃至雞鬪。
五衆盡不聽。若比丘比丘尼作殺心。令鬪死
者波逸提。不死者突吉羅。三衆令鬪突吉羅。
五衆盡不聽走。除有急難因縁。五衆盡不聽
啼哭。乃至父母喪亡一切不聽。四衆得突吉
羅。比丘尼得波逸提。以愛戀心深故。一切五
衆不聽大喚。以壞威儀故。除急難因縁。一切
五衆不得嘯謬語。以壞威儀。爾時阿難者問
曰。阿難是佛侍者。何以離佛遊行。答曰。阿難
隨有縁衆生應受化故。問曰。阿難何時得離
佛遊行。答曰。佛若入禪。得離遊行。又佛至他
方。阿難力不能去。爾時得離。又承佛使命。得
離遊行。阿難持空鉢入還空鉢出問曰。阿
難是佛侍者。有大功徳。兼是所生土地皆是
里。何故乞食空出。答曰。馬宿滿宿於中
作大非法。侵陵汚辱種種惡行。得*免惱害。
以是大幸。何況得食。又阿難少小出家。歳月
既久故。不識阿難也
第十三戻語戒
若如是者。諸如來衆得増長利益。以共語相
教共出罪故。問曰。經中説但自觀身行。諦視
善不善而云展轉相教不相違耶。答曰。佛
因時制教。言乖趣合不相違背也。佛以前人
心有愛憎發言有損。是以云但自觀身行。
若爲慈心有利益者。是故應共語相教也。若
鈍根無智言説無利。是故説言但自觀身。若
聰智利根發言有益。是則應展轉相教。若
少聞少見出言無補。是故云但自觀身行。若
廣聞博見有所弘益。則展轉相教。又云。若
爲利養名聞有所言説。是故云但自觀身行。
若爲利安衆生闡揚佛法。則應展轉相教。又
云。爲現法樂。是故言但自觀身行。若欲以
法化益衆生使天下同己。則應展轉相教。又
爲新出家愛戀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
觀身行。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則應展轉
相教
次二不定法初時毘舍佉即到掘多舍。問曰。
毘舍佉聰明利根大徳重人。知比丘與女人
屏處坐何故往。答曰。是人已入道迹深樂佛
法。佛常自説。聽法有五事利。一得聞未曾
聞法。二已曾聞清淨堅固。三除邪見。四得正
見。五解甚深法。是以毘舍佉樂法情深。不
以嫌疑自礙。佛説種種法者。在家人未入道
迹。多爲説布施功徳。出家人已入道迹者。
多爲説持戒功徳。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爲止
誹謗故。二爲除鬪諍故。三爲増上法故。比丘
出家迹絶俗穢。爲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
與女人屏處私曲鄙碎。上違聖意。下失人天
宗向信敬。四爲斷惡業次第法故。初既屏處。
染纒綿無所不至。是以防之。於如是人
終不爲身。若爲他人。若爲財利故者。此是成
就無漏信人。終不故作妄語。正使凡夫深樂
佛法。乃至失命因縁不作妄語。而況聖人。若
人語言。汝若妄語不害汝命。若不妄語當害
汝命。即自思惟。我不妄語。害此肉身滅此一
身。若妄語者。滅無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語。
人復語言。汝若妄語。活汝父母兄弟姉妹一
切親族。若不妄語。一切所親盡皆殺之。尋復
思惟。我不妄語。害此一世生死親族。我若妄
語流轉三惡。永失人天累世親族眷屬。又失
賢聖出世眷屬。是名不爲他而作妄語。又復
語言。汝若妄語。與汝珍寶種種財利。若不
妄語。則不與汝。即便思惟。我不妄語。失此俗
財我若妄語失聖法財。是名不爲財利而作
妄語。不定者。佛坐道場時。已決定五篇
輕重通塞。無往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
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
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爲作何事。爲共行婬。
爲作摩觸爲作惡語。爲過五六語。故言不定。
此與女人屏處坐戒。或已結或未結。作實
覓毘尼者。若比丘或初言爾。後言不爾。或
言我不往不作是罪。應隨可信人語與實覓
毘尼。所以爾者。欲令罪人折伏惡心。又令
苦惱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得安樂住。又肅
將來令惡法不起。實覓毘尼者。與人受具戒。
作依止。畜新舊沙彌。皆成。但得突吉羅。從不
教毘尼。乃至不應相言事。皆不成亦得突吉
羅。若作羯磨已若説先罪。應解羯磨隨
輕重治。若不説。盡形壽不解羯磨。第二不定
法。正以處二法爲異。一切盡同。與實覓毘尼
亦同二不定竟
三十事初結長衣戒因縁
六群比丘者。一難途。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
四闡那。五馬宿。六滿宿。云二人得漏盡入
無餘涅槃。一迦留陀夷。二闡那。二人生天上。
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
得生天也。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墮惡道
生龍中。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善解算數陰陽
變運。一難途。二跋難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
留陀夷。二闡那。二人善於音樂種種戲笑。一
馬宿。二滿宿。二人善於説法論議。一難途。二
跋難陀。二人深解何毘曇。一迦留陀夷。二闡
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説法論議。亦解阿毘
曇。一馬宿。二滿宿。又云。此六人無*往不通
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内爲法之樑棟。外爲
佛法大護。二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陀。二
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二人多癡。一迦留陀
夷。二闡那。又云。三人多欲。一難途。二跋難
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馬宿。二滿宿。
一人多癡。闡那是也。五人是釋種子王種。
難途跋難陀馬宿滿宿闡那。一是婆羅門種。
迦留陀夷。六人倶是豪族。共相影響相與爲
宣通佛教。著異衣者。畜積既多故。隨
時異所著各異。又云。直著一衣但隨時處異。
又云。一日之中隨所著衣。過後夜已。次日
更不重著。日日不同。*畜積如是種種餘衣。
問曰。何由得如是種種衣服。答曰。既是貴
姓。又多知識多人樂與。兼復多欲。是故衣
多。問曰。何以作如是*畜*積多衣。答曰。本是
豪族。先在家時。愛著瓔珞種種服飾。雖樂法
出家。以本習故樂好衣鉢。又世世已來性常
多欲。是以今故聚積無厭。問曰。此淨施者。是
眞實施。爲是假名施。答曰。一切淨施。九十六
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
施。是方便施。非是眞施也。令諸弟子得畜長
財而不犯戒。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
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
欲爲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衆生根性不
同。或有衆生。多須*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
法。是故如來先爲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
礙衆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
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
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
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
應而爲説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
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縁。佛法通塞衆
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
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
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問曰。淨主比
丘不犯長財犯耶。答曰無犯。此方便施。是
他物故
三十事初。與諸比丘結戒者。一以爲俗利
則道利不成。又失檀越信敬淨心。比丘無厭
與俗無別。有違佛教四聖種法。此是共戒。比
丘比丘尼倶得捨墮。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突吉羅。長物凡有五種。一重寶。二錢及似
寶。三若衣若衣財應量已上。四一切不應
量若衣若衣財。五一切穀米等一切錢寶比
丘不得畜。若僧中次第付者。比丘即應向
比丘説淨若不説淨重寶。應捨與同意淨人。
如畜寶戒中説。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若錢
及似寶。除百一物數。一切亦應捨與同心淨
人如畜寶戒中説作突吉羅懺錢寶説淨有
二種。若白衣持錢寶來與比丘。比丘但言。此
不淨物我不應畜。若淨當受。即是淨法。若
白衣言。與比丘寶。比丘言。我不應畜。淨人
言。易淨物畜。即是作淨。若白衣不言易淨物
畜。比丘自不説淨。直置地去。若有比丘。應從
説淨隨久近畜若無比丘不得取。取得捨墮。
若得應量衣不應量衣。若即説淨益善。若不
説淨。乃至十日無咎。至十日時應與人。若
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
一日地了時。應量衣應捨。對手作波逸提懺。
不應量衣應捨。作突吉羅懺。若比丘得穀米
等。即日應作淨。若無白衣。四衆邊作淨。若
不作淨至地了時穀應捨。作突吉羅懺。沙彌
應畜上下衣。一常著衣當安陀會。二當欝多
羅僧。令清淨入衆僧。及行來時著。得畜。泥
洹僧一竭支一富羅。隨身所著物。各聽畜
一。自外一切盡是長財。沙彌若得錢寶。亦即
時説淨。若不即説錢寶應捨。作突吉羅懺。
若得應量不應量衣。亦至十日。過十日長物
捨。作突吉羅懺。一切穀米等亦不得過一宿。
同比丘法。五種衣中三種衣。過十日捨墮。一
牛嚼衣。二鼠噛衣。三火燒衣。此三糞掃衣長。
過十日得捨墮。二種衣不得捨墮。一男女初
交會汚衣。二女人産汚衣。過十日得突吉
羅。十日者。佛知法相。不緩不急不増不損正
制十日。初日得衣。即不見擯。不作擯。惡邪不
除擯若彼心。亂心。病壞心。若不解擯。不得
本心。乃至命盡。不犯此戒。後若解擯。若得本
心。還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上入天宮。北至
欝單越住。彼若至命盡。不犯此戒。後歸本
處。計日成罪。若初日得衣。至五日。若不見擯。
惡邪不除擯。若狂心亂心病壞心。上入天宮。
北至欝單*越。後還解擯。若得本心。若還本
處。有言。從解擯日次第十日成罪。有言。取前
五日數後五日。然後成罪。律師言。後是定
義西拘耶尼。東弗婆提。盡有比丘戒法。亦同
龍宮。物皆有主。是故三處不同天上觸物自
然。欝單*越物皆無主。二處兼無比丘戒法。
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
白衣淨人語意令解。我比丘之法。不畜錢
寶。今以檀越爲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
得淨主。已後得錢寶。盡比丘邊説淨。不須説
淨主名。説淨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
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衆
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徳者而作施主。後
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説淨主名。而説淨法。
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更求淨主。除不見擯惡
邪不除擯六罪人。一出佛身血。二破僧輪并
犯四重。於六中但犯一事。亦不得作淨主。得
戒沙彌聾埵盲瞎狂心亂心病壞心婆利婆
沙摩那埵五法人。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
明故。不生鬪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若説
淨錢寶。後貿一切衣財。作三衣鉢器。入百
一物數。不須説淨。自百一物外一切説淨。若
墮錢寶易得一切衣財作百一物。先畜錢
邊突吉羅對手懺先畜寶邊得捨墮罪。應僧
中懺已貿衣財作百一物。不須復捨已入淨
故。若百一物外。作衣不作衣一切説淨。若説
淨錢寶及以衣財。若人貸去。後時寶更還寶
錢更還。錢衣財不須説淨。若貸異物。後還
不相似物。更須説淨。以物異故。若説淨一切
衣財。作百一物數。更不須説淨。若作淨餘
長。應量不應量衣。若長器物。盡更説淨。若先
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盡捨。
作波逸提懺。若先不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
不應量衣。此衣盡捨作突吉羅懺。若先應量
捨墮物。更買得衣財。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
衣不捨。懺先波逸提罪。若先不應量捨墮
物。更買得衣財。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不
捨。已入淨故。懺先突吉羅罪。僧伽梨欝多
羅僧安陀會。所以作此三名差別者。欲現
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盡無此三名。
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又僧伽梨。下者九條。
中者十一條。上者十三條。中僧伽梨。下者
十五條。中者十七條。上者十九條。上僧伽梨。
下者二十一條。中者二十三條。上者二十五
條。下僧伽梨二長一短。中僧伽梨三長一短。
上僧伽梨四長一短。若下僧伽梨三長一短。
得受持得著行來。得突吉羅。中僧伽梨四長
一短二長一短。得受持著行來。得突吉羅。
上僧伽梨二長一短三長一短。得受持著行
來。得突吉羅。正衣量三五肘。若極長六
肘。廣三肘半。若極下長四肘。廣二肘半。若如
法應量三五肘。受時應言。此衣則成受持
無過。若言如是衣。則不成受持。得突吉羅。
壞威儀故。若過三五肘。受時應言。如是衣則
成受持無過。若言此衣不成受持。得突吉羅。
壞威儀故。又缺衣故。過十日無長衣罪。若減
三五肘。受時應言。此衣則成受持無過。若
言如是衣不成受持。得突吉羅。壞威儀故。
又缺衣故。過十日無長衣罪。三五肘若長如
法受。則成受持。若比丘死。三衣應與看病人。
三五肘外長隨多少。應白僧令知。僧和合與
者好。凡受衣法。若長應説淨。若不説淨。
入長財中。凡百一物中。三衣鉢必應受持。自
外若受則可。不受無過。若比丘不受三衣過
十日。無長衣罪。無離衣宿罪。有壞威儀罪。有
缺衣罪。若新僧伽梨極上三重。一重新。二
重故。名新衣。若純新作衣。二重新作僧伽梨。
尼師檀亦如是。若新衣作欝多羅僧安陀
會。倶得一重。若故衣極多。四重僧伽梨。
二重欝多羅僧。二重安陀會。四重尼師*檀。
三衣若破。不問孔大小。但使縁不斷絶。故
成受持。若衣久故失色。故不失受持。後更
上色。亦不失受持。更以異物補衣。若但直
縫不得成衣。若過十日則墮長財。除先説淨。
若反鉤刺則合成衣。應著三點。不須更受。
若是衣財先雖説淨。後若作衣受持。則失淨
法。此衣後捨應更説淨。若不説淨則墮長衣。
若比丘重縫三衣。設有因縁。摘分持行到於
異處。名不離衣宿。比丘若死。又言。本界内
羯磨此衣。又云。應與看病人。以本是一衣同
受持故。律師云。後是定義。若有因縁。一端
疊得爲三衣。令色如法。若受一衣若受爲二
衣。隨得受持。若十五肘外有長*疊。應説
淨。若不説淨。則墮長財。受三衣法。應三説。
不得言第二。第三亦如是。是中犯者。若初日
得衣二日捨。如是乃至九日得衣十日捨。十
日得衣此衣十日。若不捨不受持不作淨。至
一日地了時捨墮。捨墮者。前九日衣盡捨
作淨。但十日時所得一衣。以前次續因縁故。
得捨墮罪。凡此中言捨者。盡是作淨。以此義
推。自後諸句以類可解。若初日得衣初日捨。
二日得衣。以不相續故。此二日衣。次第更
得十日。若初日得衣二日捨。二日更不得衣。
三日得衣。此三日次第得至十日。以不相續
故。此中十日衣。以日次第相續。若初日得衣
二日捨。二日得衣與初日相續。同日中一捨
一受故。若初日得衣初日捨。二日得衣。與
初日衣不相續。以異日捨異日受故。此二日
衣更次第十日。自後諸句以類推之。義可知
也。若比丘有應捨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
未斷若更得衣是後衣於前衣邊得捨墮。此
言得次續者。非是日次續。以心多求次續不
絶。是名次續。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心斷。
即日若先所求衣來。若意外衣來。不墮次
續。以心斷故。若即日捨衣。即日悔過。求衣心
不斷。乃至一月。若所求衣來。若意外來。盡是
次續。此衣故於先衣邊得捨墮。即得衣日得
罪。不須經日。若今日捨衣。罪已悔過。即日
心斷。後日更生求衣因縁得衣。不墮次續。
以中間心斷故。地了時捨衣。罪已悔過。次續
心斷。向暮更求得衣。衣捨突吉羅懺。若衣已
捨。次續已斷。罪未悔過。正使多日得衣。衣捨
突吉羅
第二結離衣宿因縁
外國明相。有種種名。婆羅門名日。諸富貴人
名易。諸山胡名却沙。種作人名種作時。捕
魚人名顯。如是諸相盡非明相。但於明相
上作是諸名。以少因縁者。大迦葉凡經營五
大精舍。一者耆闍崛山精舍。二者竹林精
舍。餘有三精舍。時治理竹園精舍。來詣竹園。
如舍利弗經營祇洹精舍。目連經理五百精
舍。問曰。諸弟子漏結已盡所作已辦。何故
方復屡有所經營作諸福業。答曰。一爲報
佛恩故。二爲長養佛法故。三爲滅凡劣衆生
作小福業自貢高故。四爲將來弟子折伏憍
豪心故。五爲發起將來衆生福業故。問曰。
大迦葉有大神力。何故不以神力去。而以天
雨爲礙。答曰。迦葉自治僧坊。自手執作泥塗
垣壁。自手平治地。自手平治地已。天則大
雨。以天雨故。便入禪定。自期雨止便起。
天雨竟夜曉則而止。即便出定明相已擧又
云。爾時佛爲諸比丘説枯樹經。或有比丘服
俗還家。或有憂惱不能自安。爾時迦葉。爲
諸比丘隨宜説法。竟夜不息。説法已竟天時
已曉。以是因縁不用神力。離僧伽梨宿。今當
云何。問曰。大迦葉是大智人有深大事猶能
了達此是小事何足問人。答曰。欲令將來衆
生不以小智小辯自信自用。常懷不及以諮
於他。爲物範軌示此迹爾。讃戒讃持戒者。
所以讃戒者。以心善故。又大迦葉。佛從始已
來未曾呵責。如舍利弗。佛亦呵言。汝何
以食不淨食。如大目連。佛亦呵言。汝何以授
未滿二十年人具戒如難陀。佛亦呵之。汝何
以教尼乃至日沒時。如優陀夷。佛亦呵言。
汝癡人乃與舍利弗論議諍勝。如阿難。佛亦
呵言。癡人汝何以觸惱上座。而大迦葉。未
曾爲佛所呵*責。以其徳行深厚無有過咎。
又欲令於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
不以致*責。欲令後世衆生深心尊重故。復
次迦葉。常樂行道時入禪定天曉乃起舍利
弗者母名。舍利弗者。秦言身子。舍利所生故。
名舍利子。又母懷妊時。夢見一人容儀端
政身著鉀胄手執大棒入其身内。相師占云。
當生智人聰辯絶世。必能摧伏一切論師。又
云。母懷*妊時神智過常。自求論師與共諍
勝。時人咸怪謂失本心。諸婆羅門言。此非已
力。以懷智人故使爾耳。既知審爾。如常侍
衞以防護之。月滿便生。舍利弗病者。佛弟
子中多病。無過舍利弗。常患風冷又病熱血。
有醫言。風病應服大麥漿。又言。血病應
大麥汁服之。又言。應燒石令熱著乳汁中
之。又言。應乳汁中煮蒜食之。又言。應取樹葉
捩取汁以塗身上。又言。著禪帶。舍利弗有
大功徳智慧。何以有如是病耶。又言。舍利
弗前世業縁故。以過去世惱亂父母及以師
僧。是故有病。又云。舍利弗智慧利根。深
染法味。常修智慧及論議法。又樂禪定勸作
衆事。精勤三業無時暫懈。臥起不時故有此
病。又云。此是後邊身。先世罪業一切受盡。
然後泥洹。故多病也。欲一月遊行者。問曰。舍
利弗病。何以欲遊行耶。答曰。有縁衆生應受
化故。如佛一日六時觀衆生。隨應度者不失
時宜。舍利弗第二轉法輪師。亦一日六時常
觀察衆生。知應度者隨宜度之。又舍利弗捉
持佛法。欲遊諸國隨可應爲隨宜消息。是
故應行。又以風冷病故。遊行自苦。病則損折
故。又求行道所宜處故。又諸國土。應降伏
者欲令降伏故。已降伏者令發信悟故。問曰。
何以正一月遊行。答曰。有縁衆生一月則
盡。是故一月。又云。應降伏者一月則訖。又
云。求索所須衣服臥具一月則足。又云。應
求病所須一月則辦。僧伽梨重者。問曰。舍
利弗有四如意足。能以三千世界手中迴轉。
何以乃言僧伽梨重。答曰。舍利弗所以遊行。
欲化衆生。而所應度者。不以神通得悟。是
以不現神力。正應歩行。而僧伽梨重。又云。欲
往降伏未降伏者。而諸論師可以理屈。若現
神力則長彼憍心。是故不現神足。若欲歩
行而僧伽梨重。又云。現大慈悲相故。爲將
來老病比丘無諸惱故。欲令如來作開通因
縁。與老病比丘。作一月不離衣宿羯磨。老者。
七十已上名爲老。問曰。佛何以結一月不離
衣法。答曰。爲度衆生因縁故。又爲行道因縁
故。不持重衣得離苦惱。隨時修業無所妨故。
又爲求隨身所須故。爲求病痩所宜故。爲
營精舍塔寺故。爲降伏未降伏故。已降伏
者生信悟故。曰得捨衣突吉羅懺
不離衣宿第二
此戒比丘比丘尼共。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
不共。無離衣宿戒。尼結大界。極大一拘屡
舍。結一月衣戒同也。僧結衣界。尼則不同。尼
結衣界。僧則不同。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者。
僧結大界。以界威力故。惡不得便。又在界内
善神所護。是以爲檀越故。通聚落結也。若
結大界。僧應盡集不得與欲。著上下衣遊行
諸國者。上衣欝多羅僧。下衣安陀會。一夜
者。又云。但以色陰晝夜。以明曉爲晝。黒冥爲
夜。又云。以五陰爲晝夜。日沒者。若日過閻浮
提界。名日沒。明相者。有種種異名。有三種
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黒色。若照樹葉。則
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於
三色中白色爲正。離衣宿至明相出。尼薩耆
波逸提。或有捨衣不得罪。如比丘出界至他
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捨衣還他。是謂捨
衣無罪。或有得罪不捨衣。如比丘出界至他
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即還他衣不説捨
法。還自受衣。以不捨衣更受自衣。壞威儀故。
突吉羅。是謂得罪不捨衣。或有亦捨衣亦
得罪。如比丘自有衣出界外宿地了時捨墮。
是謂亦捨衣亦得罪。或非捨衣不得罪。如比
丘自受持衣不離宿。是謂不捨衣不得罪。除
僧羯磨者。僧先結大界。後結衣界。大界者。極
大縱廣十倶屡舍。必使此中羯磨布薩時不
生疑心。設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結。但度岸
取相而後結之。降此已還。隨遠近大小無過。
若結衣界作羯磨應言。除聚落及聚落界。所
以除聚落者。聚落散亂不定。衣界是定。又
爲除誹謗故。又爲除鬪諍故。又爲護梵行故。
又爲除嫌疑故。又言。若有聚落。應言除聚
落。若無聚落不須言除。又言。羯磨法爾。若
有若無一切時除。所以然者。若結衣界時
無聚落。結衣界已。後聚落來入界中。不須
更結。已先結故。若本有聚落。結衣界已移
出界去。即此空處。名不離衣界。若聚落
先本小後轉大。隨聚落所及處。盡非衣界。
若聚落先大。結衣界已聚落轉小。隨有空
地。盡是衣界。又如王來入界内施帳幕住
近左右作飮食處大小行來處。盡非衣界。有
作幻人呪術人作樂人。來入界内所住止處。
亦如王法。盡非衣界。復次除僧羯磨者。如
舍利弗僧伽梨重。爲老病比丘。結一月不離
衣法。與羯磨竟病差。於此月内。即先羯磨遊
行。若羯磨竟病重不行。病差已復不行更得
病。即先羯磨同一月内。故得遊行。若化衆
生未盡。一月已盡。若求衣服醫藥所須。若
爲三寶有所營作。所求未辦。而一月已盡。
以事難故。至縁訖無罪。若比丘死。此衣應
看病人。以衣屬死比丘故。若失衣更求
得衣。不問輕重。應更作羯磨。若施三寶。更求
得衣。亦應更作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以
因縁故結一月。以一月因縁故結九月。問曰。
何以不多不少正齊九月。答曰。比丘結三月
一處安居以修所業。是故九月。問曰。爲一
羯磨。爲九羯磨。答曰。一羯磨。若僧伽梨。欝
多羅僧安陀會亦如是。以因縁故。聽僧伽梨。
因僧伽梨。聽欝多羅僧安陀會。問曰。正聽
離一衣。更聽離二衣。答曰。不聽二衣。所以制
三衣。以除寒故。一衣不能却寒。以除慚愧故。
一衣不能除慚愧。又爲入聚落故制三衣。一
衣不中入聚落。又爲生前。人歡喜心故制
三衣。一衣不生人善心。爲威儀清淨故制三
衣。一衣威儀不清淨。若比丘尼欲留二衣亦
不得。所以制五衣者。爲威儀故。三衣不成
威儀。餘如前説。若著欝多羅僧安陀會。一
切時得入王宮聚落。無過。若作一月羯磨。
有老比丘。僧伽梨重。若實不老不病。僧伽
梨重。爲作羯磨。則成羯磨。僧得突吉羅。前人
以不知法故無罪。若前人知法。亦得突吉羅。
若實不老不病。僧伽梨不重。而言老病重。
得波逸提。得成羯磨。或聚落界非家界。如二
聚落各有一家。是謂聚落界非家界。或有家
界非聚落界。如一大聚落更無異聚落。有衆
多家。是謂家界非聚落界。或有亦聚落界
亦是家界。如二聚落各有多家。謂聚落界亦
是家界或有非聚落界非家界。如阿練若處。
是謂非聚落界非是家界。聚落有一界亦有
別界。相接聚落。是名一界。不相接聚落。是
名別界。家亦有一界亦有別界。若房舍住
處。是名一界。若作食處。若取水處。若門處。
若大小便處。是名別界。自後諸句類可解也。
不相接聚落者。雞飛所及處。箭射所及處。
分別男女處。慚愧人大小行處。若聚落正有
一家。置衣在一家中。在箭射所及處臥。至
明相擧不失衣。設衣在箭射所及處。比丘在
家中臥。至明相擧亦不失衣。若聚落有衆多
家。若衣在家中。在箭射所及處臥則失衣。
以家界別故。若置衣在家界外。在箭射所及
處臥不失衣。相接聚落界者。四邊有聚落。
以十二桄梯四向到牆上得登出入。身在梯
根下臥。置衣在四邊聚落。則不離衣。以梯
四向相接故。若聚落正有一家。衣在家内不
失衣。若聚落有多家。衣在家内則失衣。若
衣在家界外不失衣。若有梯衣在四聚落不
失衣。若無梯衣在四聚落則失衣。以不相
接故。復有相接聚落界。如兩邊有聚落。中
間有道容車行來。若車軸兩頭到聚落。以衣
著一頭。人在一頭。設在車上倶不失衣。以
車連接故。設聚落正有一家。以衣在一家内。
在車上臥。亦不失衣。若無車者不成相接。必
使有車則不失衣。若無車者則失衣也。若聚
落有牆籬。圍遶四邊。容作事處。是聚落界。
以有牆障故。勢不及遠。若聚落有塹圍遶四
邊。擲糞掃所及處。是名聚落界。以牆*籬圍
遶及塹圍遶。此二界異前不相接。聚落界相
接聚落界。族有一界有別界。若父母兄弟兒
子。共一食一業。未作別異。是名爲家。若父母
兄弟兒子。異食異業盡皆別。雖同居一處。
事各不同。是名爲族。族有一界亦有別界。
各有所住處。是名一界。若作食處。若門處。
若取水處。若大小行處。是名別界。若衣在一
族。人在異族。則失衣也。若人在一處。衣在取
水處。若在作食處。則失衣也。自後車行聚落。
外道舍場舍園舍。若異主異見。則失衣。若
一主同見不失衣。義推可知。重閣舍者。若
衣在上重。人在下重。舍屬一主。不失衣。若舍
是異主。衣在上重。人在下重。衣在下重。人在
上重。則失衣。若衣在下重。人在中重。若衣在
中重。人在下重。若衣在上重。人在中重。若衣
在中重。人在上重。則不失衣。以中間相接相
通故。若比丘與師持衣。前後四十九尋。律
師云。亦得縱廣四十九尋。若比丘二界上臥。
身入二界内。衣在二界。倶不失衣。若二聚落
隔一牆。在牆上臥。衣在二聚落。倶不失
衣。若比丘在二界中間死。隨面向何處應取
衣。又云。隨所先見。則取此衣
第三非時優波斯那因縁
我欲四月燕坐。問曰。佛三阿僧祇劫立四弘
誓。欲濟無邊衆生。今既成道。云何寂然自守。
答曰。佛無時不度衆生。或以寂默而作佛事。
或以説法而作佛事。行住坐臥無非佛事。凡
靜默者。或離身亂。或離心亂。或身心倶離。佛
四月燕坐。或遊諸禪定。或至他方度脱衆生。
或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佛所以燕
坐者。以衆生常見佛故。寛縱懈怠。欲令衆
生生渇仰心故。又不欲令外道異見長譏謗
故。以常見佛馳騁諸國。謂直棲棲内無實
法。是故燕默亦其不空。又欲令將來弟子
作軌則故。佛功徳智慧一切具足。猶禪默不
廢。而況凡夫而生懈怠。又佛以法爲師。靜
默入定。遊入種種無量法門。即是法供養師。
四月燕坐者。佛在世時凡三燕坐。一初得道
已十五日燕坐。亦制諸比丘不得見佛。中
間二月燕坐亦復立制。問曰。佛何以初十
五日中二月後四月。答曰。初得道時始度
衆生。以化衆生因縁多故。正十五日中燕坐。
時所化衆生。以無量外縁漸少。是故二月。
後泥洹時到。所化衆生轉以向盡。是故四月。
又佛初成道時。衆生爲惡者少。但十五日則
見過罪。又至中間衆生作惡漸増。二月燕坐
亦見過罪。至其後時多作非法。四月燕坐乃
見過罪。往者隨意。問曰。諸比丘何以不語
優波斯那僧衆之制。答曰。優波斯那既是大
徳。捉持佛法。以畏難故。不敢向説。除一送食
比丘及布薩。食供養佛色身。布薩供養法
身。是故聽之。此是共戒。 比丘比丘尼倶捨
墮。三衆突吉羅。非時衣者。從四月十六日
至八月十五日。名爲衣時。若有功徳衣。至
臘月十五日。名爲衣時。從臘月十六日至四
月十五日。名爲非時。此四月中。若人自恣與
衣。是名非時衣。若四月内得父母兄弟姉妹
兒女本二所施衣。若五歳會若入舍會。不名
非時衣。此各有常定故。若自求已乞衣。不
名非時。三衣具足。不聽乞故。若得不具足衣。
停是衣欲令具。得至一月。過是停捨墮。此戒
體得不具足衣。欲使具足故。得至一月。必使
一月懃求成衣。令想念不斷。得至一月。若或
時斷想。不至一月。若初日得衣即作是念。我
此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不得過十日。若
過十日。若是衣乃至四肘無縫縁作。若直留
此過十日者捨墮。若不應量衣者。突吉羅。
此衣應捨。乃至十日。作是念。我此一日所望。
恐必不能得此衣。一日内不與人不作衣不
作淨。至十一日亦如前説。若初日得即停衣。
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二種衣十日内。
若不作衣不作淨。不與人不受持。至十一日。
是二衣下至四肘者捨墮。若不應量。此衣捨
衣突吉羅懺。雖不得所望。非望所得應成
衣故。若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
至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至十一日。
亦如前説。若初日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
衣。故至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一日
内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
日亦如前説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五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第四結從非親里尼取衣因縁
花色比丘尼者。容貌端政。色作優鉢羅花
色。此人前世久遠劫時。作一婆羅門女。父
母家人入海採寶。是女在後不能自活。便與
諸婬女共在一處。賣色自供。此女色貌不豐。
無人往來。常自咎責。何以獨爾。時世有辟
支佛。一切敬仰。有人語言。汝能供養辟支佛
者。隨心所欲世世如願。時彼女人即隨其
語。辦美飮食以優鉢羅花覆上。奉辟支佛。
即發願言。令我世世常作女人。端政無雙
爲人所敬。無能過此。又願得如沙門所得功
徳令我得之。是故今世猶作女人。顏貌第
一。以本願故。今得漏盡。安陀林者。名晝闇
林。是林廣大繁茂。林下日所不照。又林主長
者。名曰安陀。故因此爲名。以貴價疊裹一
剗肉懸著樹上。問。設有人取此*疊肉。誰邊
得罪。爲賊邊得。爲尼邊得。答曰。尼邊得罪。
何以衣服弊壞者。問曰。花色有大功徳名聞。
多人所識。何故衣服不充。答曰。世有二人
無厭無足。一得已積聚。二得已施人。花色
凡有所得求者皆與。是以供身所須常有所
乏。盈長衣中者。此是佛入靜室四月燕默。
多有比丘。捨居士衣著糞掃衣。是假衣

從非親里尼取衣第四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無犯。沙彌突吉羅。與諸
比丘結戒者。正以男子女人。不宜交往共相
染習。則致種種非法因縁。是以斷之。若是親
里不致嫌疑亦無非法。是故則聽取衣者。是
應量衣。若是白衣。若非法色衣。亦不得取。以
染應法故。取則捨墮。若多比丘取一衣。多人
犯。一比丘多尼邊取一衣。計尼犯。五種衣。三
種不得取。火燒牛嚼鼠噛。取則捨墮。二種
衣取突吉羅。取應量鉢捨墮。若取一切不應
量衣服鍵鎡器物。突吉羅。若從式叉摩尼沙
彌尼取衣與比丘尼同犯。除貿易者。令行道
者得安樂故。又使弟子無苦惱故。若比丘得
比丘尼所宜衣。比丘尼得比丘所宜衣。不貿
易者。以衣因縁故。種種馳求妨廢行道得諸
惱害。是故聽之
使非親里尼浣故衣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