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決定義經 (No. 0762_ 法賢譯 ) in Vol. 17

[First] [Prev] 650 651 652 65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762[No.763]

佛説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
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衆千二百五十人倶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爲汝。宣説甚深。決
定正義。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時
諸苾芻。白佛言。善哉世尊。何等名爲決定正
義。我等樂聞。惟願世尊。爲我解説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決定義者。所謂五蘊。五
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縁生。四聖諦。二
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
定。四無量行。四無礙智。四三摩地想。四念
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
道。如是等法。是名決定正義。五蘊者。謂色蘊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等名爲五蘊。五取蘊
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此等名爲五取蘊。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
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
界意識界。此等名爲十八界。十二處者。謂
内眼處外色處。内耳處外聲處。内鼻處外香
處。内舌處外味處。内身處外觸處。内意處
外法處。此等名爲十二處。十二縁生者。謂
無明縁行。行縁識。識縁名色。名色縁六處。六
處縁觸。觸縁受。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
縁生。生縁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
集。由此縁故。即有蘊法。若無縁故。蘊法即滅。
所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
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
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
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則一大苦蘊滅。此等諸法。無明爲縁乃
有。生滅爲縁者何。所謂先際不了。後際不
了。中際不了。内法不了。外法不了。内外法倶
不了。善業不了。不善業不了。善不善業倶不
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倶不了。已生縁法不
了。未生縁法不了。現生縁法不了。於佛不
了。於法不了。於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
了。滅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
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可行法不了。不可行
法不了。高下法不了。有爲無爲法不了。如
是不了。不能於黒白法等。起無相智。由此無
明不能覺了而爲過失。乃至障如實智。不能
證得寂靜涅盤。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癡
法。猶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諸塵垢損減智
慧。於諸障法不能出離。而此無明與明爲
障。無明爲苦痛。無明爲毒器。無明爲繩縛。無
明爲毒根。無明爲毒樹。無明爲根本煩惱。
無明爲隨煩惱本。無明是顛倒處。無明爲黒
闇室。無明是癡闇。如是等義。名爲無明。
由此爲縁。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種。謂身
行語行意行。身行者。謂出入息。依止於身。繋
屬於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語行
者。謂論難分別。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
行。意行者。謂貪瞋癡心所法等。依止於心。
繋屬於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復有三行。何
等爲三。謂福行罪行不動行。是名三行。由
行爲縁。識法得起。識法者。識有六種。謂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名六識。由識爲
縁。名色得起。名色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
蘊識蘊。色者謂内五塵。皆四大所成。四大
者。謂地水火風。地體堅重。水性流潤。温煖爲
火。動轉名風。如是四大所成五塵。名爲色蘊。
而此蘊法。四蘊名名。一蘊名色。如是五蘊。名
爲名色。名色爲縁六處得起。六處者。謂内六
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此名六處。
六處爲縁。觸法得起。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
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此等名觸。由觸爲縁。受
法得起。受有三種。謂苦受樂受捨受。如是
眼觸縁此三受。乃至意觸。亦復如是。此名爲
受。由受爲縁。愛法得起。愛有六種。謂眼觀色
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別法。由
貪六法。得名爲愛。由愛爲縁。取法得起。取有
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由愛増故。
得名爲取。由取爲縁。有法得起。有法有三。欲
有色有無色有。欲有者。謂十惡趣及人天。
十惡趣者。謂八地獄。一等活。二黒繩。三衆
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炎熱。七極炎熱。八
無間。九傍生趣。十餓鬼趣。如是十種。名爲惡
趣。人趣者。謂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身洲。
西牛貨洲。北倶盧洲。南贍部洲。其量縱廣七
千由旬。此洲之相。北闊南狹。猶如車形。東勝
身洲。其量縱廣八千由旬。彼洲之相。猶如
半月。西牛貨洲。其量縱廣九千由旬。彼洲
之相。猶如圓月。北倶盧洲。其量縱廣十千由
旬。彼洲之相。四方徑直。猶如池沼。如是四
洲。名爲人趣。天趣者。欲界六天。謂四王天。
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
天。如是名爲欲界六天。此等諸趣。名爲欲有。
色有者。有十八天。謂梵衆天。梵輔天。大梵
天。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無量淨天。
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
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此
等諸天。名爲色有。無色有者。有四種天。謂空
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
非想處天。此等諸天。名無色有。如是三有。得
名爲有。由有爲縁。生法得起。生者。謂諸有情
捨此蘊已。隨業果報。復於界趣。蘊相出現故
名爲生。由生爲縁。老死得有。老者。謂諸有情
蘊法果熟。心識迷亂。多所忘失。髮白面皺。身
力羸弱。擧動策杖。喘息呻吟。漸漸力微。諸根
衰朽。是名爲老。復何名死。謂諸有情隨能招
業。壽量終盡。識捨執受。命根謝滅。諸蘊離
散。是名爲死。謂老無定相。附死立支。二法合
一。故名老死。如是名爲十二縁法。復何名
爲四聖諦法。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如是等苦。名爲苦諦。集
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
故。發業潤生。招集爲因。是名集諦。滅諦者
謂貪愛法及餘煩惱。悉皆斷盡。證寂滅理。
是名滅諦。道諦者。即八正道。謂正見正思
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正
道。名爲道諦。如是四諦。聖智可觀。名四聖

又復何名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樂受根苦受根
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
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名
爲二十二根
復何名爲十力。謂如來智。於諸有情處非處
法。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
如來復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中。所有衆生諸
業行法。處處所生因縁果報。佛以智力。悉皆
了知。是名如來第二業報智力
如來復於諸禪定法解脱三摩地三摩鉢底。
盡諸漏法。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
三定力
如來復於諸衆生類根性勝劣種種差別。佛
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四根勝劣智
力。如來復於諸衆生類所有信解種種不同。
佛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五信解智

如來復於諸衆生類所有種種界趣差別。佛
以智力。如實了知。是名如來第六界趣智力」
如來復於諸衆生類所有樂欲。佛以智力。如
實了知。是名如來第七樂欲智力
如來復於過去無量無數世中所有衆生種種
之事。謂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
無數百千萬生。如是無數成劫壞劫。其中
衆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貴賤名
字。飮食苦樂。壽量長短。具如是相。如是因
縁。如是過去無量世中種種之事。佛以智力。
悉能了知。是名如來第八宿命智力
如來復以清淨天眼。觀見衆生貴賤上下好
醜生滅。或生善道。或墮惡趣。而彼衆生所作
行業。謂身不善業。作諸邪行。口不善業。毀謗
賢聖。意不善業。起於邪見。由是因縁。命終之
後。墮惡趣中。又復衆生。身作善業。不行邪
行。口作善業。不謗賢聖。意作善業。起於正
見。由是因縁。命終之後。生人天界。如是等
事。如來天眼。悉能觀見。是名如來第九天眼
智力
又復如來。知彼衆生諸漏已盡證無漏解脱
智慧解脱。以自通力。證如是法。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之法。佛以
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來第十漏盡智力。如
是十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十力故。於大
衆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
復何名爲四無所畏。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於大衆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實道。來
成正覺。作師子吼。轉妙法輪。無有沙門婆羅
門天人魔梵而能等者。是名如來一切智無
畏。如來已得安樂寂靜無上勝處功徳果法。
諸漏已盡。種習倶亡。是名如來漏盡無畏
如來復爲諸聲聞衆。開示苦道。説離煩惱盡
苦邊際。是名如來出苦道無畏
如來復爲諸聲聞。説所有障法。令彼出離。是
名如來障道無畏。如是名爲四無畏法
又復何名爲四禪定。謂離諸欲及諸染法。斷
除疑惑分別之想。是名第一離生喜樂定
復次離欲斷除分別想已。當於外法悉皆泯
絶。内復寂定。攝内外法。悉皆歸一。是名第二
定生喜樂定
復次捨於喜樂思念之想。於身喜樂。而無所
受。是名第三離喜妙樂定
復次捨苦樂法。無憂喜想。諸法清淨。是名第
四捨念清淨定。如是名爲四禪定法
復何名爲四無色定。謂修彼定。厭下色相。忻
上無色。由無色故。唯有虚空。乃觀虚空無有
邊際。作如是想。是故名爲空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所縁空無邊處已。復想能縁識亦
無邊。是故名爲識無邊處定
復次離彼能縁識已。當復想於能縁所縁倶
無所有。是故名爲無所有處定
復次離彼無所有已。當復想於無彼麁想。不
無細想。是故名爲非想非非想定。如是名爲
四無色定
復何名爲四無量行。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
量捨無量。若有苾芻。具大慈心。於諸有情。無
怨無親。等能與樂。如是常行慈無量心。是故
名爲慈無量行
若有苾芻。具大悲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等
能拔苦。如是常行悲無量心。是故名爲悲無
量行
若有苾芻。具大喜心。於諸有情。無怨無親。
等施歡喜。如是常行喜無量心。是故名爲喜
無量行
若有苾芻。於諸有情。無怨無親。平等安住如
是常行。是故名爲捨無量行。如是名爲四無
量行
復何名爲四無礙智。謂辭無礙智。辯才無礙
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者。縁聲爲
境。於諸音聲。言辭無礙故。名辭無礙智。辯才
無礙者。謂四辯七辯。凡有論難。迅捷無滯。是
故名爲辯才無礙智。法無礙者。縁名句文。隨
何教法。無所不通。是故名爲法無礙智。義無
礙者。縁義爲境。隨所詮義。無所不曉。是故名
爲義無礙智。如是名爲四無礙智
復何名爲四三摩地想。若有苾芻。作如是觀。
我今此身。從頂至足。所有髮毛爪齒皮肉筋
骨。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所共合成。譬如倉廩
廣積糧斛。人入其中。善能分別。是米是麥。如
是積聚。名爲倉廩。苾芻觀想於自身中。亦復
如是。作此觀者。即得斷除貪欲之法。是名第
一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觀想身已。於三摩地。得輕安味。復
作是觀。此三摩地所得樂味。亦無有想。譬如
蓮華從水而生。彼無有想我從水生而有清
涼。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即得見法
輕安樂味。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於三摩地。作於明想觀察。如日
無餘闇冥。如是觀察。相續不斷。晝夜明闇。
皆無有異。作是明想。清淨無雜。譬如秋時雲
翳陰闇日光不現。若明眼人。觀想日光。清
淨無雜。苾芻觀想。亦復如是。能觀想者。是人
即得明智現前。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復苾芻在三摩地。作是觀想。斷除苦樂乃
至憂喜。唯有捨念二種清淨。譬如有人能馭
車乘。平坦地中行無所礙。苾芻觀想。亦復如
是。能觀想者。即得智慧勝利現前。是名第四
三摩地想。此等名爲四三摩地想
復何名爲四念處法。謂身受心法。若有苾芻。
觀身不淨穢惡充滿無有眞實。如是觀察。
名身念處
又復觀於内外二法。所有諸受。悉皆是苦。作
是觀者。名受念處
又復觀於心心所法。皆悉無常。作是觀者。名
心念處
又復觀於内外二法。於是法中。不生我想。作
是觀者。名法念處。如是名爲四念處法
何名爲四正斷法。謂已生惡法。當起精進
勤行除斷。皆悉令滅。是名第一正斷之法
又復未生惡法。當起精進防護除斷。皆令不
生。是名第二正斷之法
又復未生善法。當起精進令諸善法皆得生
長。是名第三正斷之法
又復已生善法。當起精進而令増長堅固圓
滿。是名第四正斷之法。如是名爲四正斷

復何名爲四神足法。謂欲勤心觀。若有苾芻。
於諸染法。離其妄念。於諸善法。而起悕求。進
善無厭。名欲神足。復於善法。勤修諸行。正行
不退。名勤神足。復於諸法。離邪思惟。心正分
別。名心神足。復以正智。觀察内身。内身無
我。復觀外境。外境無法。我法體無。趣證二
空。名觀神足。如是名爲四神足法
復何名爲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名五根
復何名爲五力。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如是名五力
復何名爲七覺支法。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
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
是名七覺支法
復何名爲八正道法。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謂正見者。信有施
法。信有父母。有諸善行及不善行。如是善不
善業。當有果報。有今後世。於其世中。有諸
衆生。有阿羅漢。如理修行。以自通力。見如是
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
有。如是等事。名爲正見
何名正思惟。謂離邪思邪思法者。起不正見。
發貪瞋癡。遠離如是。名正思惟
何名正語。謂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語。是
名正語
何名正業。謂離殺生偸盜邪染等法。是名正

何名正命。謂具正見正法出家。被於法服。離
諸邪行。信於正法。乃至受用飮食坐臥。皆依
正法。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進。謂離邪勤。於眞實法。而起正勤。
是名正精進
何名正念。謂離邪念。常念正法。記憶在心。無
所忘失。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謂心心所。不起散亂。離諸攀縁。於
奢摩他毘鉢舍那。決定正觀。是名正定。如是
名爲八正道法
爾時世尊。説是法已。復告苾芻衆言。汝等當
知。我所宣説。決定正法。初中後善。其義深
遠。純一無雜。清淨圓滿。是時苾芻衆。聞佛
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説決定義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50 651 652 65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