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寶雨經 (No. 0660_ 達摩流支譯 ) in Vol. 16

[First]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八者善行利養尊重名聞念處。九者善行如
來施設學處念處。十者善行煩惱及隨煩惱
雜染念處。云何菩薩行身念處。善男子。菩薩
以正般若簡擇諸法。與身倶者能捨惡法。觀
察是身從頭至足無我我所。性不久停終當
壞滅。筋脈纒縛臭穢不淨。菩薩如是觀察之
時。而不於中樂欲貪著。以是義故。身中所有
諸可惡法。唯除菩薩自在能捨。非諸有情。是
名善行於身念處。云何菩薩行受念處。善男
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悉皆是苦。愚夫
顛倒爲之爲樂。一切智者知樂即苦。是故勇
猛修行斷苦。令他有情亦如是學。菩薩摩訶
薩觀察受時。終不染著亦不瞋恚。是名菩薩
善行受念處。云何行心念處。善男子。菩薩
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爲常。實是其苦執
著爲樂。本無有我執著爲我。本來不淨執著
爲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於諸雜
染能爲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三毒。
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縁。爲主爲導。又能積集
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
火焚燒。如水増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菩薩
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已於諸法
中亦無罣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云何菩
薩行法念處。善男子。菩薩如實了知諸不善
法貪瞋癡等。及依止此所起餘法。及能修習
煩惱對治。令諸惡法皆悉永斷。既能了知一
切善法。於中安住要期發願。復能安立一切
有情。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法念處。云何
菩薩行境界念處。善男子。菩薩於可意不可
意色聲香味觸法中無染無著。亦不發起瞋
恚之心。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都無法中
而生貪染。我若生染即是愚夫及愚癡性。爲
不了性。爲不善性。如世尊言。若爲貪愛所染
即便頑鈍。不能了知善不善法。由此因縁墮
於惡趣。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空法中發
起瞋恚。我若起瞋。即不能忍是瞋恚纒。爲諸
聖人之所訶責。及梵行者之所譏嫌。菩薩觀
察境界之時。不爲境縛亦無執著。復教化人
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境界念處
*佛説寶雨經卷第七



*佛説寶雨經卷第八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云何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善男子。菩薩
作是思惟。住無諍行及住寂靜行。若有天龍
藥叉健達縛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
法。是故我應如理作意。遠離不如理作意。於
如理法中増廣修習。是名菩薩善行阿蘭若
念處。云何菩薩善行村邑聚落國土王都念
處。善男子。菩薩若有非法之處當須捨離。所
謂酒肆婬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戲歌舞。非是
出家之所行處皆應遠離。是名菩薩善行人
間念處。云何菩薩善行利養承事尊重讃歎
念處。善男子。菩薩能於利養等中發如是心。
爲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終不耽著生
於愛染。亦不爲己執我我所。所受之物與一
切有情共之。迴施一切苦惱之者。由此因縁
菩薩所得利養等事。終不倚恃而生我慢貢
高之心。作是思惟。所得名聞利養等事。體性
空寂都不可得。終當磨滅敗壞之法。不可信
也。誰有智者於無常法中而生愛著。復起憍
逸我慢貢高。是名菩薩善行利養等念處。云
何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善男子。菩
薩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習是學處。既能修
習已現等覺入般涅槃。未來諸佛如是修習。
當現等覺入般涅槃現在諸佛既修習已。今
現等覺入般涅槃。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所
學之處。發起信心尊重勇猛。依之修習。是名
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云何菩薩善
行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善男子。菩
薩於煩惱及隨煩惱雜染法中善能念之。從
何因起何縁所生。如是縁起。如是縁生。悉皆
捨離。是名菩薩善行煩惱及隨煩惱念處。善
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恒常證得三摩呬
多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受糞掃衣。
何等爲十。一者誓願堅固。二者謙下自卑。三
者無厭棄。四者無所著。五者離過患。六者見
功徳。七者不自讃。八者不毀他。九者戒具足。
十者諸天之所親近。善男子。云何菩薩誓願
堅固乃至諸天之所親近。善男子。菩薩得信
及意樂具足。於諸佛所深起信心。設因護命
不毀誓願亦無轉動。由誓願堅牢故得謙下
心。心謙下故得無我慢。人所棄捨糞掃之
服。盡皆收用洗濯縫綴。乃無疲倦亦不棄捨。
由是義故無所執著。雖云此衣麁弊爛壞復
生汚垢多諸蚤虱不以爲患。見其功徳糞
衣仙人服用。如來所讃佛説吉祥。遠離慳貪
隨順聖種。以是因縁得不自讃。亦不毀他得
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來下而親近之。恒爲
諸佛之所稱歎。諸大菩薩而訓誨之。復得人
非人等之所擁護。若聚落城邑刹帝利婆羅
門等頂戴尊重。同梵行者常所諮嗟。善男子。
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受糞掃衣。止蓋菩薩白
佛言。世尊。諸菩薩等其心廣大。何因縁故行
下劣行
佛言。善男子。諸菩薩等有大勢力。方能行此
下劣之行。無勢力者則不能行。何以故。大力
菩薩爲護世間。而能對治未起煩惱。非無力
者行下劣也。善男子。於意云何。如來行解爲
廣大耶爲下劣乎。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
今於此不堪詶對。何以故。如來無所證無行
解。以不見法故不可測量。我今何能辯如來
所行優劣。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如來於
四洲中一切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等。示現
如是下劣之行。復爲如是衆生讃歎杜多功
徳。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爲調伏初
發趣大乘。對治一切有情未起煩惱故。示現
下劣苦行。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有大勢力
諸菩薩等。爲欲調伏諸有情故。著糞掃衣而
無下劣亦復如是。善男子。是名菩薩受糞掃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成就十法受用三衣。何
等爲十。一者知足。二者少欲。三者遠離希求。
四者無積聚。五者離損失。六者離積聚損失
苦惱。七者離憂惱。八者離愁歎。九者無所取。
十者勤修習故盡諸有漏。善男子。菩薩於下
劣衣而得知足。以知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
故無所希求。不希求故曾無積聚。無所聚故
無損失。以不損失故即無苦惱。無苦惱故無
有愁歎。無愁歎故亦無所受。無所受故能勤
修習盡諸有漏。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十法
得受用三衣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隨他行。
何等爲十。一者不隨貪愛行。二者不隨瞋怒
行。三者不隨愚癡行。四者不隨損害行。五
者不隨慳悋嫉妬行。六者不隨我慢行。七者
不隨令他了知名稱行。八者不隨尊重利養
行。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行。十者不隨貢高行。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故説名不隨
他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名爲乞食。一
者爲攝受諸有情故而行乞食。二者爲次第
故而行乞食。三者爲不疲厭故而行乞食。四
者爲知足故而行乞食。五者爲分布故而行
乞食。六者爲不耽嗜故而行乞食。七者爲
量故而行乞食。八者爲善品現前故而行乞
食。九者爲善根圓滿故而行乞食。十者爲離
我執想而行乞食。善男子。云何菩薩攝受有
情乃至爲離我執想。善男子。菩薩見一切有
情受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而此善根
暫時非久。爲欲攝益如是有情故。而行乞食。
菩薩入於城邑聚落之時。住於正念具足威
儀。諸根寂然亦不高擧不令放逸。得次第故
終不捨彼貧窮之家入富貴家。所謂婆羅門
若刹帝利。居士大家次第乞時。從一家詣一
家。乃至事畢終無違越。唯除惡處不應乞
食。所謂惡狗家新産犢家惡種類家。若男子
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起煩惱處。及譏嫌處。
諸外道處。如是之處皆應捨置。菩薩次第乞
食之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於彼有情無所
憎愛。由不疲厭而生知足。於好於惡隨應受
取。若得食已至於住處。收鉢多羅及以衣服。
於如來像前。或制多前。或窣堵波前。供養恭
敬尊重讃歎。以所得食分爲四分。一分施與
同梵行者。一分施與貧窮之人。一分施與惡
趣有情。一分自食。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
無染亦無愛著。唯爲活命而受於食。不使身
羸亦不令重。所以者何。身若極羸廢修善品。
身若極重増長睡眠。菩薩食已能令善品増
長現前。由勤修故無有懈怠亦無嬾墮。而得
圓滿菩提資糧。由彼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
離我執。得無我故能捨身肉施與有情。善男
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行乞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於一坐。何
等爲十。一者坐菩提道場。諸魔驚怖而獨不
動。二者證出世靜慮。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三
者得出世般若。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四者得
出世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五者證其空性。
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六者證諸法如實。諸魔
驚怖而獨不動。七者證正覺道。諸魔驚怖而
獨不動。八者證於實際。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九者證於眞如。諸魔驚怖而獨不動。十者得
一切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言一坐者。所謂
一切智坐。亦名法座。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
種法能得一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食。何等
爲十。一者不恣貪食。二者無染著食。謂得食
已於時非時。不應更受。若蘇油石蜜等種種
滋味。三者若見他人受蘇等時不起瞋惱。四
若他人受蘇等時不生嫉妬。五者菩薩行
一食時。若遇重病應受蘇等。六者菩薩行一
食時。必有命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七者菩
薩行一食時。若有廢修善法之難。應食蘇等
而便受之。八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如上三
難。食蘇等已而不追悔。九者菩薩行一食時。
若有三難。應食蘇等而不疑惑。十者菩薩行
一食時。若有三難。須食蘇等當作藥想。善男
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一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阿蘭若。何
等爲十。一者久住梵行。二者於毘奈耶而得
善巧。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足多聞。五者善
説法要。六者離我所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
得身遠住。九者得居寂靜。十者不厭離無蓋
覆。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
阿蘭若。善男子。菩薩捨家出家。於毘奈耶中
三業清淨具足尸羅。性多善巧樂習威儀。於
佛所説長幼法中。不假他縁自能解悟。及於
教義能得善巧。又能了知持犯之處。見持戒
者能生恭敬。見毀戒者便能捨離。又復多時
數數悔過。於所作罪追悔惡作終不覆藏。復
能了知所犯之罪有上中下。又能了知所造
惡業。招異熟果時分長短。菩薩修行清淨故
得諸根圓滿眼根不減。耳根無缺。身分具足。
方堪住彼阿蘭若處。獨靜無人不爲惱亂。乞
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花果枝葉皆悉
茂盛。清淨美水取不爲勞。龕室安隱無有惡
獸。山路幽靜去住無難。如是之處乃可依止。
菩薩依止如是處已。隨先所誦及以所聞。晝
夜三時恒常修習。誦經之聲不麁不細。善攝
諸根不令變異。所受用物皆悉清淨。了知
諸法差別之相。捨離惛沈思惟教理。其心不
動亦不外縁。若有王王子及刹帝利婆羅門
等至菩薩所。菩薩見已恭敬問訊讃言。善來
大王。如所敷設請王就坐。王若坐時菩薩亦
坐。王若不坐菩薩亦立。詳觀王等諸根躁動。
菩薩即應讃言。大王善能利益王之國内。多
有持戒福徳多聞智慧沙門。若婆羅門之所
居住。無有盜賊及官人等之所侵欺。復觀王
等諸根寂然安隱調伏。菩薩爾時當爲演説
種種諸法。王若不樂説種種法。菩薩即當隨
順説厭離法。王若不欲樂聞厭離之法。即應
爲説如來甚深廣大之法及大威徳。如是及
餘人間聚落婆羅門刹帝利諸有來者。隨宜
爲説亦復如是。菩薩以多聞故即能説法。
令聽聞者心皆歡喜。於菩薩所生淨信心。以
能説法修習善品對除煩惱。又以多聞力故
得離我執。復能遠離我執怖畏故。於阿蘭若
處不驚不懼得無所畏。菩薩住阿蘭若處。現
前觀察無所住著。非如野獸無所觀察。菩薩
住阿蘭若處。無有怖畏無有過患。非如野獸
恒畏中傷。菩薩住阿蘭若處。爲聚落中若男
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亂心故。爲攝受正法
故。爲無所住著故。非如野獸爲護命故。遠避
人間。菩薩由遠住故得現前寂靜。見阿蘭
有大功徳。復見寂靜無厭離無覆蓋。修習諸
法住阿蘭若。是名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
離不覆蓋。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阿
蘭若處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樹下坐。何
等爲十。一者不得依止極近聚落樹下而坐。
二者不得依止極遠聚落樹下而坐。三者不
得依止棘刺稠林樹下而坐。四者不得依止
蒙密蔓及獼猴處樹下而坐。五者不得依
止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得依止猿猴住處
樹下而坐。七者不得依止多有鳥處樹下而
坐。八者不得依止惡獸住處樹下而坐。九者
不得依止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得依
止麁惡人處樹下而坐。菩薩應當依止無障
難處樹下而坐。身得輕安心常悦樂。善男子。
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樹下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露地坐。何
等爲十。一者於春夏秋冬不應依止牆壁處
坐。二者不應依止林樹下坐。三者不得依止
&T065025;𧂐處坐。四者不得依止山腹巖坎處
坐。五者不得依止河岸坎中而坐。六者不得
以物遮寒而坐。七者不得以物障風而坐。八
者不得以物障雨而坐。九者不得以物障熱
而坐。十者不得以物承露而坐。若諸菩薩在
露地坐。身遇諸病又復無力。應入寺中作如
是念。如來爲欲對除煩惱。處處廣説杜多功
徳。我今雖復在於寺中。心不愛樂又不耽著。
勤修正法對除煩惱。作是思惟我住寺中。但
爲攝受諸施主故。不爲長養於自身故作露
地想。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露地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塚間坐。何
等爲十。一者謂諸菩薩於好住處極生厭離。
二者諸菩薩等於一切時恒起死想。三者諸
菩薩等恒常能起餘殘之想。四者諸菩薩等
常觀於身分起赤想。五者諸菩薩等常觀於
身分起青想。六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
膿想。七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膖脹想。八
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乾焦想。九者諸菩
薩等常觀於身起離散想。十者諸菩薩等常
觀於身起骨鎖想。善男子。菩薩於塚間坐爲
利益哀愍諸有情故住於慈心。亦爲持淨戒
故。成就軌則故。不起食肉之心。何以故。善男
子。塚間周遍多有非人之所依住。若見菩薩
食噉於肉。生不淨信起煩惱心。由是菩薩不
應食肉。善男子。菩薩住於塚間若入伽藍。先
當禮拜如來制多。次應禮拜長老苾芻。後復
問訊少年苾芻。不坐僧家床席等物恭敬而
立。何以故。善男子。菩薩爲欲隨順世間將護
有情故。不坐僧家床席等物。塚間菩薩順聖
者故。若違逆世間非聖者故。若一苾芻將自
坐物。請菩薩坐塚間。菩薩應審觀察彼苾芻
意樂後無追悔。及餘衆僧不起瞋嫌。然自應
起下劣之心。如旃荼羅童子方坐此座。善男
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塚間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常坐。何
等爲十。一者常坐爲不惱身故。二者常坐爲
不惱心故。三者常坐爲不惛睡故。四者常坐
爲不疲厭故。五者常坐爲欲圓滿菩提資糧
故。六者常坐爲心一境性故。七者常坐爲證
現前道故。八者常坐爲趣菩提道場故。九者
常坐爲利益一切有情故。十者常坐爲欲永
斷諸煩惱故。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
得常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敷坐。何
等爲十。一者於其敷具無所耽嗜。二者終不
自爲施設敷具。三者不遣他人施設敷具。四
者不現於相令他施設敷具。五者隨彼所有
若草若葉便即應坐。六者諸地方處若多毒
蛇蚊虻孔穴。即應捨離並不應坐。七者菩薩
欲臥身向右邊累足而臥。以法衣覆身。正念
正知起明了想。八者右脇而臥不著睡眠。九
者但爲長養諸大種故。乃至爲活命故。十者
菩薩於恒恒時及常常時令善品現前。善男
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敷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修習瑜伽
者。何等爲十。一者能常修不淨。二者能常修
慈悲。三者能常修縁起。四者於諸過患常修
善巧。五者能常修空性。六者能常修無相。
七者能常修瑜伽。八者能常勤修。九者得不
悔過。十者能具足戒。善男子。云何菩薩能修
不淨。善男子。菩薩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
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
縁。作是思惟。人中所有一切飮食。若淨若穢
若好若惡有味無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觸。皆
成不淨爛壞可惡。而不隨順一切世間諸愚
夫等耽嗜染著。我等聖者依毘奈耶法。能以
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然復我
心亦不生於厭離。是故菩薩能修不淨。云何
菩薩能修慈悲。善男子。謂諸菩薩於閑靜處
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加趺坐。現前觀察心
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縁。作是思惟。諸有
情輩多起瞋害作不善業。復常親近不善丈
夫。無状於我起怨讎想。或於過去。或於未來。
或於現在。起如是業。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
起瞋害皆得斷除。令彼坐於菩提道場。如是
之事不唯言説。實是菩薩甚深意樂隨順思
惟。是名菩薩能修慈悲。云何菩薩能修縁起。
謂諸菩薩若起貪愛及瞋恚心。作是思惟。由
我起於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從縁生。所起
貪瞋及貪等境亦從縁起。誰有智者於衆縁
生虚妄法中起我執著。是名菩薩能修縁起。
云何菩薩於諸過患能修善巧。謂諸菩薩爲
欲斷除自身過患故常修習。若他相續有諸
過患。堪爲説者令彼斷除。不堪爲者菩薩即
應捨離而去。云何過患。謂於佛法僧。於戒於
聖於梵行者。及於世間尊卑長幼性不恭敬。
此是過患。自恃己身常起我慢。輕賤於他染
著現前種種境界。背於涅槃起我見有情見
命者見補特伽羅見斷見空見執常無常。性
不承事一切聖者。親近愚夫。遠離持戒供養
破戒捨善丈夫近不善丈夫。誹謗甚深素怛
纜藏。於此藏門常懷驚怖。懈怠嬾惰輕賤己
身。性無辯才威光下劣。所不應悔而乃悔之。
所應悔者而不能悔。恒爲蓋纒之所繋縛。幻
惑誑諂之所隨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性常
愛樂恭敬利養。貪著種姓愛戀眷屬。樂國土
衆會。捨所受持法性樂。親近順世間呪。而常
厭離出世正法。串習不善不修諸善。讃出家
人惡。若於女人及諸丈夫童男童女諸外道
等皆悉讃歎。不樂住於阿練若處。食不知量。
於其尊者不樂親近。誦習之時自爲分限。非
所行處不見過惡。性不恭敬微細尸羅。於小
罪中心不驚怖。見愚癡者諸根暗昧歎爲寂
靜。見智慧者諸根明利撥爲囂擧。行於倨傲
顛倒執著。性樂麁言。於愛不愛諸色之中隨
順執著。見起瞋者不生慈心。見受苦者不起
悲愍。見有病者無厭離心。見彼死者無有驚
怖。不求出離焚燒之處。不觀察身不觀察戒。
於已作當作現作之法性不觀察。不應思惟
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生計度。不應悕求
而有悕求。於非出離作出離想。於彼非道而
作道想。未得謂得。應作不作。耽著惡法捨離
善品。惡説大乘讃歎小乘。毀呰深信大乘補
特伽羅。讃歎深信小乘補特伽羅。常爲諍論
恒起鬪訟。性懷麁獷好爲惡語。倨傲多言嚴
切暴惡。貪婪矯詐性多虚妄。語無倫次愛樂
戲論。此是過患。菩薩能於如是過患。得善巧
已勤修空性。爲欲捨離諸戲論故。菩薩雖復
勤修空性然心流散。於彼彼處而心樂住。菩
薩遍求於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所取
之境體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觀心
境了知是空。能觀察智體實非有。菩薩觀察
空性之時修無相性。菩薩雖復勤修無相。猶
有彼彼諸相現前。菩薩又觀現前諸相體性
皆空。如是諸相既不可得。觀内身相亦不可
得。於身念住亦不可得。心不執著外諸相中。
念住體性亦不可得。菩薩捨離如是諸相。常
能發起修習意樂。菩薩修習諸三摩地。於其
境界無間而住。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
觀察是毘鉢舍那。菩薩修習三摩呬多。心得
無悔又復歡喜。何以故。戒清淨故。以諸菩
薩戒清淨故得於瑜伽。具足戒者増長瑜伽
修習瑜伽。是故説名得瑜伽者。善男子。菩薩
成就此十種法能修習瑜伽者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素怛纜
藏。何等爲十。一者聽聞領受。爲守護正法故。
不爲資財故。二者聽聞領受。爲守護住持故。
不爲利養故。三者聽聞領受。爲三寶種不斷
故。不求供養故。四者聽聞領受。爲正攝受發
趣大乘諸有情故。不爲名稱讃歎故。五者聽
聞領受。爲欲利益無依無怙諸有情故。六者
聽聞領受。安樂苦惱諸有情故。七者聽聞
領受。爲諸有情無慧眼者得慧眼故。八者聽
聞領受。爲發趣聲聞乘諸有情等。演説聲聞
乘道故。九者聽聞領受。爲發趣大乘道故。
十者聽聞領受。爲自身證無上智故。不爲希
求下劣乘故。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
持素怛纜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毘奈耶
藏。何等爲十。一者能了知毘奈耶。二者能了
知毘奈耶義。三者能了知毘奈耶甚深理趣。
四者能了知毘奈耶微細。五者能了知應作
不應作。六者能了知自性違犯。七者能了知
施設違犯。八者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縁
起。九者能了知聲聞毘奈耶。十者能了知菩
薩毘奈耶。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
毘奈耶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軌則所
行境界具足威儀。何等爲十。一者善學聲聞
一切學處。二者善學縁覺一切學處。三者善
學菩薩一切學處。四者於諸學處得善學已。
能善軌則所行具足。五者軌則所行皆具足
已。便能捨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縁菩薩
不行非處非時。七者菩薩能於沙門所行威
儀軌則皆具足已。若沙門若婆羅門。皆無有
能非理譏毀。八者由此菩薩亦能令他善學
如是一切學處。九者菩薩所行軌則圓滿已。
得端嚴寂靜具足威儀。十者成就威儀而無
矯詐。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軌則
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佛説寶雨經卷第八



*佛説寶雨經卷第九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離慳悋嫉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