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No. 0400_ 惟淨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補特伽羅建立宣説。由於不可説義中如實
覺了。是故。諸佛難作能作。海意。若復有人
於此甚深佛法之中。不驚不怖不生恐畏者。
當知是人於先佛所深種善根作諸勝行。是
故。於此甚深佛法不生恐畏。若復有人於此
甚深經典一切世間難信解法如實知已。受
持讀誦廣爲他説者。當知是人能持如來一
切法藏。能持一切衆生諸善法分。又復海意。
若有菩薩得佛眼照明。能於無量諸佛刹中。
滿積珍寶持用供養。彼彼如來廣行布施。於
汝意云何。而彼菩薩以是縁故得福多不。海
意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此之福蘊無
量無數。乃至譬喩所不能及。佛言海意。我
今語汝。如汝應知。若有菩薩能於如來法中
善爲作護。令三寶種不斷不絶。於諸衆生不
捨大悲。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如來大智法中
能了知已。受持讀誦。何況是中如理修行。而
此菩薩所得福蘊倍多於彼。何以故。所有財
施。但是世間之所愛樂。若法施者。彼即出過
一切世間
復次海意。若有菩薩能護持正法者。而此菩
薩得四種攝受。何等爲四。一者得佛攝受。
二者得天攝受。三者得福攝受。四者得智攝
受。若諸菩薩得佛攝受者。當得四種最勝之
法。何等爲四。一者常得不離瞻仰如來。二者
一切魔衆伺不得便。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
門。四者速具神力住不退轉地。海意。諸有菩
薩爲佛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最勝之法。又
諸菩薩若得天攝受者。當獲四種清淨。何等
爲四。一者天衆神力。令其菩薩衆會清淨。二
者使令聽受正法專注一心。三者遣除一切
魔外之衆。四者由天威神。能令一切無不清
淨。悉得淨心。海意。諸有菩薩爲天攝受者。
獲得如是四種清淨。又諸菩薩若得福攝受
者。當獲四種莊嚴之相。何等爲四。一者身莊
嚴。謂相好圓滿。二者語莊嚴。謂勝出一切衆
生語言音聲。三者國土莊嚴。謂諸所施作悉
能顯示。四者所生莊嚴。謂在所生處或爲梵
王帝釋護世天等。海意。諸有菩薩爲福攝受
者。獲得如是四種莊嚴。又諸菩薩。若得智攝
受者。當獲四種照明之法。何等爲四。一者照
明一切衆生根性。如其所應即爲説法。二者
照明一切煩惱之病。積集法藥隨爲治療。三
者神力照明。餘佛刹中悉能遍往。四者法界
照明。於一切法如實了知。海意。諸有菩薩爲
智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照明。以是縁故。
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攝受稱讃功徳法者。
應當勤行護持正法。若諸菩薩而能勤行護
正法者。當獲無量最勝功徳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重説頌曰
    諸佛正法能護持 當得種種善稱讃
    彼稱讃法我略宣 如大海中水一
    知諸佛恩能報者 諸佛付託持法藏
    諸佛正法能護持 是即普供十方佛
    佛眼照明觀佛刹 妙寶供養諸世尊
    諸佛正法護持時 比前福蘊此最勝
    雖以世財供養佛 不能解脱世間行
    出世勝法若求時 智者出離世間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即得諸佛所攝受
    諸天龍等亦攝持 福攝智攝皆獲得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念慧行悉具足
    廣大勝慧普遍知 智者拔除煩惱種
    諸佛正法護持者 非彼諸魔伺得便
    惡作疑惑悉蠲除 彼無諸障亦無縛
    諸佛正法護持者 所生刹土不空過
    一切生中見佛身 見已即得心清淨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得宿命大智法
    出家善利數能成 所修眞實清淨行
    諸佛正法護持者 戒聞勝生諸梵行
    得五智通妙輕安 禪定解脱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趣入甚深諸法中
    佛境界空無所疑 信解衆生無我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無礙解捷利慧
    得無礙言無畏門 破諸衆生疑惑網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大總持勝善利
    不能聽受百劫中 由具辯才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諸智者常稱讃
    天阿修羅等悦心 諸佛讃護如佛子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帝釋梵王得非難
    及彼人中轉輪王 乃至菩提勝妙樂
    諸佛正法護持者 具三十二殊妙相
    大智圓成無壞身 一切觀者無厭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善知識亦非難
    彼爲宣明法印門 聽受無盡正法藏
    諸佛正法護持者 身語心業皆清淨
    戒定慧淨亦復然 得解脱智善清淨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常不捨離菩提心
    波羅蜜行不棄捐 而能普攝多善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若廣稱讃彼功徳
    正使住壽一劫中 亦不能説其邊際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功徳光王。從座而起。
前白佛言。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
不可説法中而成正覺。世尊。若法不可説。何
故今言護持正法。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
汝所言。我於不可説法中而成正覺。然善男
子不可説者。謂以世俗文字語言。於無爲法
中而不可説。若以文字語言詮總持門。施設
建立顯明開示。乃有所説。此即是爲護持正
法。又善男子。有説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
中。廣大受持爲他演説如理修行者。若人能
於此法師所恭敬尊重承事。種種供養密爲
護持。飮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縁醫藥善作供
施。能護善法善護語言。於非語言而爲藏覆。
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人能解
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於無加行中眞
實安止。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
人能於自所説無諍勝語。及他所説非法語
言。是二同於法中所攝。此即是爲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人能以無障礙心。相續普攝一
切衆生。入解脱慧中。不以世間財利之心爲
他法施。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
人能棄捨身命。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密爲作
護。居寂靜處依法修行。此即是爲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人能爲聽法因縁。或爲説法
因縁。乃至行於一歩。或一出入息間能專注
者。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了一
切法無所護無所取。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復
次功徳光王。如是等縁汝應當知。善男子。
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阿僧祇劫數之前。
彼時有佛出現世間。名大智力聲如來應供
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光。劫名喜
上。善男子。彼淨光世界琉璃所成。廣博清
淨光照十方。彼有清淨諸大菩薩摩訶薩衆。
依止遊戲大神通力。從甚深法之所出生。
彼菩薩衆諸所受用。皆如化樂天子。悉以天
子之状。於彼佛所聽受説法。無復在家出家
種種形相。時彼大智力聲如來。常爲彼會諸
菩薩衆。廣大宣説護持正法。作如是言。汝
等善男子。應當勤行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時
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法語。白彼世
尊大智力聲如來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能
護正法。又復云何是所護法。彼佛告言。善男
子。若於色心境界之中。善護諸障專注一境。
調伏止息住寂靜法。此即是爲護持正法。何
以故。眼根色境眼識此三非法非非法故。耳
根聲境耳識。鼻根香境鼻識。舌根味境舌
識。身根觸境身識。意根法境意識。非法非
非法故。若能了知眼色空已。即眼及色無所
分別。眼識無住此即正法。菩薩若於如實
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是爲護持正
法。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了知空已。
即意及法無所分別。意識無住此即正法。菩
薩若於如實智中。善令他得如是法者。此即
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有法於諸法中
而可轉者。彼法即無所護無所取。如是解者。
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復於諸見中。依止邪
見者。彼見即無所護無所取。如是解者。此
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復以其無智癡障故。心
不清白。若彼無智癡障中。無所護無所取。
如是解者。此即是爲護持正法。又善男子。若
法有集有散即非法非律。若無集無散即是
法是律。何等法集散。謂有爲道諸法集散。
若非法非律。何無集無散。是故當知。若無
取即無生。由無生即無集亦無散。以無集無
散故。即是法是律。何者是法是律。謂自性
不生。諸煩惱等不令生起。此即名爲是法是
律。若是法是律故。即不生不滅者即是無盡。
此無盡者。即是無生法律。如是無生法乃
無所護。此無所護。是即眞實護持正法。復次
功徳光王。彼大智力聲如來説是法時。彼衆
會中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法語菩薩
於彼佛所。得聞法已心意快然。踊躍歡喜前
白佛言。稀有世尊。善説如是護持正法甚深
法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如我所得。即
一切法無法。若無法即有法。何以故。世尊。
若一切法有所取著即無法。若無所取著即
有法。以法與非法二想。於一切法中。無法非
法。二想可知。世尊。一切法與非法。若於勝
義諦中。即無法可得。亦無非法可得。由無
法想亦無非法想故。即無法可數。以無法可
數故。即住實際。若住實際即是無際。何以
故。虚空際即是諸法實際。以其虚空無所從
來。是故無際。如虚空無所從來故無際。諸
法亦然。無所從來故亦無際。乃説諸法即虚
空際。世尊。若有菩薩。得聞如是實際法已。
如實解者。彼即了達諸法無有二相。世尊。
我不見有少法可得。若法無所有。是故我
説護持正法。又復世尊。我説此法時。契順
如來所説語不。是法語不。法隨法説我爲正
説不。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説。眞實契順如
來之語。是實法語。法隨法説是爲正説。復
次功徳光王。彼法語菩薩説是法時。彼天子
衆中。有十千天子得柔順法忍。功徳光王。
汝勿生疑念。彼時法語菩薩者豈異人乎。即
汝功徳光王是。汝今於此大衆會前。勸請於
我。是故我今以彼阿僧祇倶胝劫中。積集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汝當受持。
廣爲他説宣演流布
爾時世尊説是法已。而此會中有六十倶胝
大菩薩衆。悉住佛前。異口同音咸作是言。世
尊。我等願爲護持如來菩提正法。廣演流

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修行住何法
已。乃於如來阿僧祇倶胝劫。積集菩提之法
而爲護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山自在王。前白佛言。
世尊。若護惜身命。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
不惜身命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吉祥峯王菩薩言。世尊。若於利養有所希求。
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名聞利養等事而
悉棄捨。非聖所許亦悉遠離。如是乃能護持
正法
大幢菩薩言。世尊。若法非法有其二想。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若離二想得法平等。如是乃
能護持正法
勝密菩薩言。若煩惱病之所逼迫。斯即不能
護持正法。我得諸聖智慧之力。勝伏煩惱。如
是乃能護持正法
持炬菩薩言。世尊。若處癡暗境界之中。斯
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無礙智光離諸癡暗。
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電天菩薩言。世尊。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我已證得現量之智。於諸法
中不起他信。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普密菩薩言。世尊。若世俗根性及散亂心。斯
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諸根諸門諸處。善調
深密。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淨光菩薩言。世尊。若衆生法有種種性及種
種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一切衆生起
平等心。及一切法亦得平等。如是乃能護持
正法
最勝歩菩薩言。世尊。若起散亂非等引心。斯
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等引不散亂心。如是
乃能護持正法
導師菩薩言。世尊。若不了知正道之法。修行
邪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正道智
法。邪道衆生置如實道。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善慧菩薩言。世尊。若猶豫心起於分別。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我今已離猶豫之心。斷諸分
別。復令一切衆生得除疑惑之病。如是乃能
護持正法
遍照菩薩言。世尊。若住非法壞修行道。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我住正法眞實修行。復置一
切衆生皆住如實道中。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明觀菩薩言。世尊。若具染慧離法光明。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我得決定慧圓善巧智具法
光明。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無礙慧菩薩言。世尊。若有礙心不能隨護衆
生之慧。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以無障礙心
隨護衆生令住勝慧。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行淨慧菩薩言。世尊。若不善解諸衆生根。又
不能知諸衆生行。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
一切衆生根行智解入已。如是乃能護持正

莊嚴王菩薩言。世尊。於法若有分別之想。依
止我人及依止法。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於
一切分別非分別。悉離遍計。三輪清淨。無
我無人無法依止。亦無造作。如是乃能護持
正法
師子幢菩薩言。世尊。世間衆生聞一切法無
生無起。咸皆驚怖。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
已了知一切法無生無起。無復驚怖。不見有
法。若近若遠如實住已。如是乃能護持正

慈氏菩薩言。世尊。若於菩提起懸遠想。斯即
不能護持正法。若有菩薩作是思惟。我雖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見菩提。若身若
心有所和合。非不和合。彼菩薩者如是乃能
護持正法
功徳光王菩薩言。世尊。若住非功徳離眞實
功徳。不求如來勝功徳者。斯即不能護持
正法。我已遠離諸非功徳。安住菩薩眞實功
徳。勤求如來最勝功徳。如是乃能護持正

妙吉祥菩薩言。世尊。如世狂亂之人作如是
言。我能護持如來正法。此非誠信。所以者
何。如佛世尊坐道場時。無法可得亦無所證。
是中云何有法可護。世尊。我於一切法都無
所護。離諸執著。而以大悲持諸法性。然於諸
法無所成辦。非不成辦
爾時世尊讃妙吉祥童眞菩薩言。善哉善哉。
妙吉祥。如是如是如汝所説。我坐道場時無
少法可得。無所得時乃作是言處于道場。妙
吉祥白佛言。世尊。爲於何時坐道場邪。若有
所坐。即於菩提而有所得。斯乃有二對礙有
別菩提有別。世尊。謂以佛及菩提無二對礙
故。佛言。妙吉祥。菩提場自性我了達已。是故
我乃坐菩提場。以我自性即是菩提場自性。
而菩提自性即一切衆生自性。彼一切衆生
自性即一切法自性。妙吉祥。同一自性等一
味故。我於菩提場成正覺時。觀菩提場。無
有少法而不解脱。謂以菩提平等故。現證諸
法而亦平等。然平等法中不墮諸數。數與非
數皆悉離故。彼平等法。是故如來説名無爲。
妙吉祥如來得是無爲。超越一切有爲之法。
如來説是法時。妙吉祥菩薩深生信解。及一
切衆會信解如來解脱之法。由信解故。普遍
皆於平等法中無所違越
爾時無量功徳寶無垢殊妙莊嚴世界。先同
海意菩薩。來此娑婆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
衆聞是法已。心意快然踊躍歡喜。咸皆忻樂
倶發是言。我等來此佛刹快得善利。見佛世
尊。又見妙吉祥童眞大士。得聞説此甚深正
法。見佛出世見此正法現住世間轉大法輪。
世尊。若此正法所在之處廣流布者。彼諸衆
生得大善利。又若有人於佛在世或涅槃後。
而能聽受如是正法。聞已信解。受持讀誦廣
爲他説。當知是人得大利益。佛言。諸善男
子。如汝所知。菩薩善得幾種大利。彼菩薩白
佛言。世尊。菩薩善得十種大利。此即不思
議善利所轉。何等爲十。所謂一者値佛出世
而能親近得此大利。二者得見佛已深心清
淨。三者起清淨心聽受正法。四者聞正法已
離諸疑惑。五者離疑惑已於中出家。六者既
出家已淨命自資。七者淨命資故能善説法。
八者善説法已發菩提心。九者由不忘失菩
提心故。而能聽受菩薩藏法。十者聞菩薩藏
甚深法已。依法修行得此大利。世尊。如是
等法。是爲菩薩十種大利。此即不思議善利
所轉若諸菩薩如是住者。此即説名善得大

時佛讃言。善哉善哉。汝諸大士。善説菩薩所
得大利。説是法時。會中有三萬六千人。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九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
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
多所饒益。修大乘者一切衆生。謂諸天人雖
受天人中樂。乃能親近無上涅槃最勝妙樂。
世尊。有幾種法而能隨轉攝受大乘。復有幾
於大乘中而能多作。復有幾法於大乘
中而極難作。復有幾法増長大乘。復有幾法
於大乘中而爲障難。世尊。復以何縁説名大

佛告海意菩薩言。汝當諦聽。我今爲説。海
意當知。有一種法攝受大乘。何等爲一。謂不
忘失大菩提心。復不放逸。海意。復有一法
攝受大乘。謂信所作悉墮業報。復有一法
謂起正見。於縁生法不相違背。復有一法離
愛非愛。於一切衆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隨
住大慈而自救度。復有一法。起大悲心不著
己樂。復有一法。希求佛身隨念於佛。復有
一法。依法眞修隨念於法。復有一法。住不
退轉衆中隨念於衆。復有一法。蠲除一切煩
惱隨念於捨。復有一法。常不忘失菩提心
故隨念於戒。復有一法。住清淨法隨念於天。
復有一法。隨住利樂令他歡喜。復有一法。
住堅固意極善樂欲。復有一法。起歡喜心爲
一切衆生施作解脱。復有一法。從甚深法如
理出生勤求正法。復有一法。不以財利之心
而行法施。復有一法。於聽法者作病人想。
復有一法。於所説法如良藥想。復有一法。
己説法者如醫王想。復有一法。常行衞護令
法久住。復有一法。令三寶種不斷不絶。復
有一法。無貪相續常生喜足。復有一法。捨
諸所有不起愛著。復有一法。雖自守戒。而
常將護諸破戒者。復有一法。諸惡作者不觀
彼過而住於忍。復有一法。諸善作者現起饒
益而住於忍。復有一法。於背恩者起悲愍慧。
復有一法。於知恩者起恭敬悲。復有一法。於
無智者不起慢心。復有一法。於有智者隨彼
受學。復有一法。深固善根心無厭捨。復有
一法。於諸善法心常隨轉。復有一法。無諂
曲故三戒清淨。復有一法。於説法者愛敬承
事如師尊想復有一法。捨諸外道文籍善聽
正法。復有一法。修諸善根雖復艱苦。於生
死中亦不疲懈。復有一法。於現住世及已涅
槃諸佛如來。承事供養而無厭足。復有一法。
與諸衆生爲不請友。復有一法。以無依無取
無著之心修四攝法。復有一法。了知在家諸
過失已常樂出家。復有一法。於正士之業常
自開發。復有一法。所作決定住菩提道増修
勝行。復有一法。於同住大乘者不生惱恚。
復有一法。教授菩提心法不生疲懈。復有
一法。善護祕密法使不流散。復有一法。常
當勤求法工巧智。復有一法。以眞實語建
立法幢。復有一法。所發誓願當令畢竟。復
有一法。以無變悔心鈞行布施。復有一法。常
當覺了諸魔事業。復有一法。常應發起離慢
智業。復有一法。遠於知識樂居寂靜。復有
一法。離増上慢及貢高心不起他謗。復有一
法。雖復了知諸煩惱已。而亦隨順世間行相。
復有一法。淨命自資離諸貪染。復有一法。深
固相應而常宴坐。復有一法。雖復多聞而常
寂定。復有一法。如理正修瑜伽行地。復有
一法。如實伺察空境界法。復有一法。於其
利衰心無高下。復有一法。怖畏憒鬧獨處園
林。復有一法。若得法利與他同分。復有一
法。善解四聖諦智。復有一法。於諸智法而
無祕惜。復有一法。爲未學者成辦學故心
無高勝。復有一法。若得若失。信業報故不
生熱惱。復有一法。恭敬聽法之者善爲説
法。復有一法。於親友中離諸貪愛。於一切
衆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於説法師所不起
諂心而常讃歎。復有一法。以調順心故
擔一切衆生。復有一法。於諸波羅蜜多相應
勤求。復有一法。精進長養菩提道行。復有
一法。建立信根令無動轉。復有一法。於國
城中不空受食。復有一法。積集七種聖財而
不匱乏。復有一法。内意眞實安固命根。復
有一法。以方便善巧成熟衆生。復有一法。
行法施故而善攝法。復有一法。離諸諍論説
最上法。復有一法。以無所得心聽受正法。
復有一法。離沙門垢故而成沙門。復有一法。
以無染愛心入王城聚落。復有一法。常當伺
察過失善護一切衆生。復有一法。棄捨世間
諸雜藝者。復有一法。於善知識所常當誠
實。復有一法。自心清淨已起智復令一切衆
生心得清淨。復有一法。無虚假故内意清淨。
復有一法。趣向最勝道故深心清淨。而此一
法善作勝業方便清淨。復有一法。福清淨已
諸相清淨。復有一法。智清淨已煩惱清淨。
復有一法。衆生清淨已刹土清淨。復有一
法。雖觀無相而善迴向。復有一法。修隨順
忍。復有一法。於三解脱門常當伺察修習出
離。復有一法。住無所住。復有一法。證漏盡智
神通游戲。復有一法。住於止觀所作成辦得
明解脱。復有一法。勤修方便所攝之慧。復
有一法。住三界輪得菩提場莊嚴。復有一法。
謂一切法平等現成正覺。復有一法。攝受大
乘。謂一切法自性無性無生無起。如是知已
即得無生法忍。海意。此之一法而能攝受大
乘。如是等一法攝受大乘已。餘諸攝受依止
而悉捨離
復次海意。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
何等爲二。一者於佛法中生淨信解。二者不
樂聲聞縁覺乘法。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極
難作。何等爲二。一者自解脱已善護未解
脱者。二者隨爲彼説解脱之法。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常不壞滅大菩提心。二者伺察衆生
善爲建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菩提心猶
如幻法。二者觀一切衆生皆悉無我。復有二
法多作。一者心無厭離。二者所修方便而不
虚假。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内心清淨而爲根
本。二者無作無不作故修諸福行。復有二法
多作。一者勤修善根方便。二者所修方便而
令畢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戲論故而修
方便。二者所修方便住畢竟故其心寂靜。復
有二法多作。一者深心趣向勝道。二者於最
勝法中作最勝所縁。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説
悔自罪。二者出離他罪。復有二法多作。一
者捨諸所有。二者不求果報。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起平等心而行施捨。二者善能迴向。復
有二法多作。一者護戒無缺。二者不求生天。
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毀戒者起悲愍心。二
者自具戒徳不作貢高。復有二法多作。一者
善樂於忍。二者迴向菩提。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捨離高心。二者尊敬忍者。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發起精進求諸善法。二者於諸善根
生歡喜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身心寂靜。
二者心離依著。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積集禪
支。二者心業調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
著禪味。二者不厭欲界。復有二法多作。一
者勤求正法。二者常生法欲。復有二法難
作。一者伺察於法。二者於法寂定。復有二
法多作。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於師長所増加
尊重。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專勤承事。二者
善言隨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時非時而
常請問。二者隨所得義領納於心。復有二法
難作。一者修義智。二者修法智。復有二法
多作。一者聞財無厭。二者聞慧無厭。復有
二法難作。一者伺察深固之法。二者遠離不
深固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如理爲他説法。
二者於聽法者起悲愍心。復有二法難作。一
者於法不吝。二者不以財利之心爲他説法。
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止息外聽。二者攝受諸
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息除五蓋。二者修
七覺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獲得歡喜。二
者喜受相應。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知法知量。
二者知自境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信於業
報。二者善修勝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
了諸非業報。二者増長一切善法。復有二法
多作。一者出誠實言。二者不誑聖人。復有
二法難作。一者如説能行。二者不壞佛眼。
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身業清淨。二者離三不
善。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身猶如影像二者
觀如草木瓦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語業清
淨。二者離語四過。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
悟不可説法。二者智了諸聲猶如對響。復
有二法多作。一者心業清淨。二者遠離貪瞋
邪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内心寂止。二者
外無所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慈心觀。
二者於諸衆生起平等心。復有二法難作。一
者心如虚空清淨無垢。二者自度度他而善
迴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厭離大悲之
心。二者勤修善根而無懈倦。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伺察無生。二者善護出離。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游戲法園。二者除厭離心。復有二
法難作。一者圓滿寂默之法。二者未具法者
而令修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捨離愛染。
二者斷諸損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於捨
行。二者觀察衆生而無艱苦。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修念佛觀。二者住於無念而起念
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於法身。二者成
辦諸相好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法觀。
二者成辦諸衆生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
察離貪。二者於其貪行衆生起大悲心。復有
二法多作。一者隨念諸菩薩衆。二者歸向不
退轉衆。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察無爲。二
者護得果者。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戒。
二者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復有二法難作。一
者伺察無加行戒。二者攝受將護破戒衆生。
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捨。二者捨己不
生變悔。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蠲除己之煩
惱。二者爲衆生説斷煩惱法。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隨念於天。二者不求生天。復有二
法難作。一者住正念慧。二者散亂心者令
住念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増修福行。二
者増修智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修無加
行智。二者於諸福行不生厭離。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超越諸著。二者於諸愛著悉能解
脱。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極善樂欲。二者不
生諂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知恩。二者報
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斷除欲貪。二者於
善法欲而無厭棄。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説悔
諸罪。二者不作諸罪。復有二法難作。一者
不起惡作。二者不起隨眠。復有二法多作。
一者隨喜他福。二者自福無厭。復有二法難
作。一者於一切罪起盡滅智。二者於一切福
起長養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勸請諸佛。
二者護持正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知法
界本無分別。二者智善分別説諸句義。復有
二法多作。一者善解迴向。二者隨所迴向
與一切衆生共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決擇
無相。二者修諸有相。復有二法多作。一者
雖觀於空。二者觀照衆生。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慧起悉無所樂。二者方便而有所樂。復
有二法多作。一者希求善根。二者爲諸衆生
成辦善根。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習無願。
二者積集所生之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無
著。二者無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慢。
二者愛樂。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樂居寂靜。
二者領納寂靜功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
寂靜行。二者自度復度一切衆生。復有二法
多作。一者少欲。二者知足。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省察己之煩惱。二者審觀斷除一切衆
生煩惱。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安定。二者伺
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常省己過。二者不
觀他過。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離貢高。二
者不起他謗。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我無我。
二者觀衆生無衆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
常行施。二者容受他施。復有二法難作。一
者出離輪迴。二者度輪迴中一切衆生。復有
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波羅蜜多。二者隨諸所
求波羅蜜多如所説住。復有二法難作。一者
得現量智。二者成辦他智。復有二法多作。
一者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二者勤求正法。復
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爲作饒益。二者
已饒益者而令増極。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所
作大慈而無邊際。二者所行大悲而無間斷。
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已得度者而令證悟。二
者未得度者而爲濟度。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爲
諸衆生成就功徳。二者無徳衆生起大悲心。
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作饒益行。二
者已作饒益而無異想。復有二法多作。一者
常作身念處觀。二者身住清淨。復有二法難
作。一者雖作身中身隨念觀。二者不與身倶
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
作受念處觀。二者於苦樂等受而無領納。復
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受中受隨念觀。二者
不與受倶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常作心念處觀。二者心住清淨。復
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心中心隨念觀。二者
不與心倶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
作。一者常作法念處觀。二者常起決擇法智。
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法中法念處觀。二
者不與法倶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
多作。一者已生諸不善法悉令除斷。二者已
生一切善法而能守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
未生諸不善法防令不生。二者未生一切善
法當令生起。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修欲勤
心慧四種神足。二者應以神足得度衆生而
善度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獲無加行神
變。二者不動法界能於一切佛刹之中顯諸
神應。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所得信而無動
轉。二者諸未信者令具於信。復有二法難作。
一者自心而無雜染。二者染心衆生令得清
淨。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發起諸精進根。二者
安住念根不生散亂。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決
擇善觀諸精進根。二者不著空相而起於念。
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定慧根勤修諸行。二
者所修諸行不生疲懈。復有二法難作。一者
智無所行。二者成熟衆生而有所行。復有二
法多作。一者於諸煩惱觀離煩惱二者已生
煩惱勤求出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一切法
不和合本離煩惱故。二者於三界和合。爲斷
一切衆生諸煩惱故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卷第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
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
一者精進修七覺支。二者深心説覺支法。復
有二法難作。一者不住盡智。二者無生智忍。
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行正道。二者善知非
道不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向道智。二
者安立正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順縁生
之法。二者離二邊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
知一切衆生染因染縁。二者善知一切衆生
淨因淨縁。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覺知魔事。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