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等大集經 (No. 0397_ 曇無讖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100] [Prev]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善男子。是諸三昧能知八萬四千種衆生諸
所行法。以能顯現八萬四千法聚。善男子。是
爲略説諸菩薩行。及諸佛法藏少分。而諸菩
薩行無量無邊。諸佛法藏不可思議
爾時虚空藏菩薩説是法時。有萬六千菩薩
得柔順忍無量三昧而現在前。復有八萬四
千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世
尊讃虚空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説
是諸三昧法門。善説如來勝智。如汝自身證
行此法不從他得。爾時生疑菩薩合掌白虚
空藏言。希有大士。乃能成就如是不可思議
功徳。不從他聞。而能入於如來勝智行處。我
亦願樂欲令一切衆生得此不可思議法如
來行處。爾時大徳舍利弗問生疑菩薩言。善
男子。誰爲汝作此生疑名也。生疑菩薩答舍
利弗言。菩提心爲我作此生疑名。所以然者。
若不發菩提心。於佛法中終不生疑。其有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其人於一切佛
法則生疑惑。爲欲現知明了一切佛法故。譬
如灌頂刹利王最大太子成就王相。應作國
主次父之後應紹王位。是故其子毎常諮問
治國之法。我當云何監領國事。大徳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畢竟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次如來後亦應紹繼無上法
王尊位。亦常思惟諮問一切智相應之法。我
等應當云何持無上法王法也。是故亦於一
切佛法毎常生疑。大徳舍利弗。當知以此因
縁由菩提心故立此生疑名也。生疑菩薩復
語舍利弗言。大徳。我從昔來不憶値諸佛菩
薩及善知識。未曾不問諸佛妙法。是故我眞
名生疑也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六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七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虚空藏菩薩第八之四
爾時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行處不
可思議。菩薩所應行法亦復無量。是故此行
不可以少誓莊嚴。不可以少言説。不可以小
乘道而得成就。快哉世尊。唯願説諸菩薩大
誓莊嚴及道莊嚴。菩薩以大誓莊嚴及道莊
嚴故。能乘大乘行眞實最上出世間道。爲當
得出世無上大乘。成就一切自然大智。雖未
成一切智。能作佛事利益一切。佛告虚空藏
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
汝分別解説諸菩薩大誓莊嚴乘莊嚴道莊
嚴。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善男子。菩薩
有二十莊嚴法以自莊嚴。自莊嚴已能乘大
乘。何等爲二十。善男子。若有菩薩畢竟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衆生生最勝大
悲。生利益衆生心。利益衆生心已。便能
莊嚴無上大誓。何謂大誓莊嚴。爲度未度者
大誓莊嚴。乘大船舫故。爲解未解者大誓莊
嚴。脱虚妄顛倒故。爲安未安者大誓莊嚴。安
止無畏道故。爲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
莊嚴。捨五陰重擔故。爲常勤給足衆生大
誓莊嚴。精進不懈怠故。爲不捨無量生死大
誓莊嚴。不疲厭故。爲悦可一切諸佛大誓莊
嚴。現前供養恭敬故。爲受持一切佛法大誓
莊嚴。不斷三寶種故。爲受持一切所聞不忘
大誓莊嚴。得陀羅尼故。爲善説法悦可一切衆
生大誓莊嚴。得辯才故爲集無量。功徳資糧
大誓莊嚴。成就相好故。爲悦可一切善知識
大誓莊嚴。堅固所行故。爲遮馳散心大誓莊
嚴。生諸禪解脱三昧故。爲在阿練若處捨離
身命大誓莊嚴。得六通故。爲欲大師子吼無
所畏懼大誓莊嚴。現前得無我法故。爲欲至
一切世界大誓莊嚴。欲知一切諸法如幻如
夢如影故。爲普照嚴飾一切世界大誓莊嚴。
淨戒衆受持成就力故。爲成就如來十力大
誓莊嚴。滿足諸波羅蜜故。爲得四無所畏大
誓莊嚴。如所説行故。爲盡得十八不共法大
誓莊嚴。如所聞菩薩地法不戲論故。善男子。
是爲諸菩薩二十大誓莊嚴。以此莊嚴力故
能乘於大乘。菩薩以此自莊嚴力故。斷三惡
趣因縁。是名莊嚴。具足善爲諸佛所護持。是
名莊嚴。隨所欲至便得往生。是名莊嚴。捨一
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是名莊嚴。能行無諍
身口意業。是名莊嚴。住不放逸行爲諸天世
人之所恭敬。是名莊嚴。善通達三脱門而不
證實際。是名莊嚴。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
猶不捨大誓莊嚴。是名莊嚴。是爲菩薩具
足大誓莊嚴。云何云爲莊嚴菩薩乘。善男
子。乘者謂無量也。無邊崖故。普遍一切喩
如虚空。廣大容受一切衆生故。不與聲聞辟
支佛共。是故名大乘。復次乘者。以正住四攝
法爲輪。以眞淨十善業爲輻。以淨功徳資糧
爲轂。以堅固淳至畢竟爲輨轄釘鑷。以善成
就諸禪解脱三昧爲轅。以四無量心爲善調。
以善知識爲御。以知時非時爲發動。以無常
苦空無我之音爲驅策。以七覺寶繩爲鞦紖。
以淨五根爲索帶。以弘普端直大悲爲旒幢。
以四正勤爲網。以四念處爲安詳。以四神足
爲速進。以勝五力爲鑒陣。以八聖道爲直進。
於一切衆生無障礙慧明以爲軒。以無住六波
羅蜜迴向薩婆若。以無等四諦度到彼岸。是
爲大乘。此乘諸佛所受。聲聞辟支佛所觀。一
切菩薩所乘。釋梵護世所應敬禮。一切衆生
所應供養。一切智者所應讃歎。一切世間所
應歸趣。一切怨憎不能輕毀。一切諸魔不能
破壞。一切外道不能測量。一切世智不能與
競。此乘殊勝無能遏者。一切賢聖之所守
護。此乘隨願能至一切佛界故。此乘普照能
放縵網光明故。此乘有大名稱能出法門故。
此乘強志不退還故。此乘堅牢不懈緩故。此
乘正住不傾動故。此乘衆事備具。能滿一切
所願故。善男子。是名大乘諸大誓莊嚴。菩薩
乘此乘。乘此乘已能從一地至於一地。是其
莊嚴。能捨諸地過患是其莊嚴。能捨諸魔業
是其莊嚴。能化度衆生是其莊嚴。能淨佛世
界是其莊嚴。能現菩薩神變是其莊嚴。能度
生死大飢饉是其莊嚴。能入如來行處是其
莊嚴。善男子。云何菩薩莊嚴道。善男子。菩
薩大誓莊嚴及乘大乘。已捨一切邪道。捨一
切邪道已趣於眞實正道到薩婆若。何謂正
道耶。所謂不捨善法故行於大欲。不退菩提
道故勤修精進。善根不失故行不放逸。不
動淳至不沒於所作。必能究竟仰攀上法。求
功徳資糧無有滿足。求智慧資糧終不廢捨。
是爲菩薩正道。復次善男子。菩薩道者。所謂
四禪。四無量心。四空定。五神通。三福業。三
學。六應敬。六念。四攝法。四念處。四正勤。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脱
門。知陰方便。知界方便。知入方便。知諦方
便。知因縁方便。是名爲道。菩薩得成就此道
方便。皆能隨順入六波羅蜜道。所以然者。以
菩薩六波羅蜜道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
故。此道一切諸佛皆所稱歎。從諸如來口出
成就方便。菩薩能知一切法實性者。能住出
世間六波羅蜜聖道。云何爲住。善男子。若有
菩薩。成就自然*慧方便而求菩提。於此五受
陰中爲如實覺故求於菩提。是菩薩知色無
常而行布施。知色苦知色無我。知色鈍知色
無智。知色如幻。知色如水中月。知色如夢知
色如影。知色如響。知色如旋火輪。知色無
我知色無衆生。知色無命知色無人。知色無
主知色無養。知色空知色無相知色無願。知
色無作。知色無生知色無起。知色無出知色
無形。知色寂靜知色離。知色無終知色無成。
知色與虚空等。知色如涅槃性而行布施。菩
薩如是行施時。以施離故知色亦離。以色離
故知施亦離。以色施離故知願亦離。以願離
故知色施亦離。以色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
以菩提離故知色施願離。而知一切法同菩提
性。善男子。是爲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受想
行亦如是。知識無常應行布施。知識苦知識
無我。知識鈍知識無智。知識如幻知識如野
馬。知識如水中月。知識如夢知識如影。知識
如響知識如旋火輪。知識無我知識無衆生。
知識無命知識無人。知識無主知識無養。知
識如空知識無相知識無願。知識無作。知識
無生知識無起。知識無出知識無形。知識寂
靜知識離。知識無終知識無成就。知識與虚
空等。知識如涅槃性而行布施。菩薩如是行
布施時。以施離故知識亦離。以識離故知施
亦離。以識施離故知願亦離。以願離故知識
施亦離。以識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以菩提
離故知識施願離。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善
男子。是爲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復次善男
子。菩薩知色無常而護於戒。乃至知色如涅
槃性而護於戒。知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
而護於戒。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護於戒。以
戒離故知識亦離。知戒離故乃至於識亦離。
乃至知一切法同菩提性。善男子。是爲菩薩出
世間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
蜜。禪波羅蜜亦如是。知色無常而行於慧。乃
至知色如涅槃性而行於慧。知受想行無
常而行於慧。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行於慧。
以慧平等故知識平等。以識平等故知慧
平等。以慧識平等故知願平等。以願平等故
知慧識平等。知慧識願平等故知菩提平等。
以菩提平等故知慧識願平等。即知一切法
同菩提性。善男子。是爲出世間般若波羅蜜。
是爲菩薩出世間波羅蜜道。悉能攝取一切
諸道。當知一切諸道皆入在中。何故名之爲
出世間耶。善男子。五受陰名爲世間。菩薩善
分別五陰。觀是無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
道中無有世間及世間法。知此道是無漏是
出世間無所繋著。是名出世間。善男子。是
名菩薩道。復次道者。所謂如實求一切諸法。
分別選擇不見一切諸法。相續積聚無二無
別。是故名道。而此道者無有憎愛。無憎愛故
名爲平等。離思惟觀察餘乘故名爲廣大。去
諂故名爲端直。去離曲心故名爲無姦。斷
除諸蓋故名無繋滯。去離欲瞋恚害覺故
名無塵垢。不愛色聲香味觸故名爲安樂。去
離諸魔事故名爲清涼。去離煩惱衆賊故名
爲無畏。能到涅槃故名爲出要。成就靜定故
名清涼水。慧善解故名爲常明。善修慈故名
爲涼樂。不捨大悲故名進無厭。常行喜故名
爲悦豫。成就捨故名無過失。順攝法故名爲
大富。成就施食波羅蜜力故。得薩婆若智辯。
諸佛善護持故名過四魔行法。不捨本願故
名進無滯礙。渡一切煩惱流故名無有上。一
切世間無能降伏故名無詶對。善男子。此道
成就如是等及諸餘無量功徳。一切大士乘
此道故能往來教化無量衆生。是爲莊嚴。無
諸煩惱現入煩惱。是其莊嚴。觀於生死而
不證實際。到空無相無作門。而能教化行諸
見諸相諸願衆生。是其莊嚴。現入聲聞辟支
佛涅槃而不捨生死。是其莊嚴。現諸趣受
生而不動於法性。現説一切言教而不動於
無言。是其莊嚴。能現一切佛事而不捨菩薩
行。是其莊嚴。善男子。是爲菩薩大誓莊嚴大
乘莊嚴道莊嚴。菩薩以大誓莊嚴自莊嚴故。
能乘大乘順出世間聖道。未得薩婆若爲衆
生故能作佛事
爾時衆中有菩薩名曰寶徳。問虚空藏菩薩
言。善男子。汝已修此出世間聖道耶。虚空藏
答言已修。寶徳言。云何修。虚空藏答言。如
得清淨道如是修。寶徳問言。云何爲清淨道。
虚空藏答言。善男子。我淨故道淨。寶徳問
言。云何爲我淨。虚空藏答言。如世淨。寶徳問
言。云何世淨。虚空藏答言。善男子。色過去際
淨。所以然者。以色本際無來故。色未來際亦
淨。所以然者。以色未來際無去故。色現在際
亦淨。所以然者。以現在色無住故。善男子。是
爲世淨。受想行識過去際淨。所以然者。以識
本際無來故。識未來際亦淨。所以然者。以識
未來際無去故。識現在際亦淨。所以然者。以
識現在際無住故。善男子。是爲世淨。善男子。
以世中世淨故則我淨。以我淨故是名道淨。
寶徳言。善男子。如是淨道能何所爲。虚空
藏答言。能作大智慧光明。以此慧明力故。能
知一切法過去未來際。寶徳復問言。何謂過
去未來法際。虚空藏答言。一切法於過去際
無生。於未來際無滅。是名知過去未來際。寶
徳復問。若見過去未來際者。爲何所見。虚空
藏答言。見二倶離。寶徳復問。何謂二倶離。
虚空藏答言。離斷常者。善男子。若有見法生
及著法者。則是斷常見。所以然者。由有生
故則有滅。有生滅故則有斷常之見。若不見
有法從自性他性生者則見因縁。若見因縁
則見法。若見法者則見如來。若見如來者則
見如。若見如者則不滯於斷亦不執於常。若
不常不斷者即無生無滅。寶徳復問。善男子。
若無生無滅。云何有名數。虚空藏答言。假言
説故名之法耳。善男子。猶如有空故。有色
差別名。所謂青黄赤白色。紫色頗梨色。琉
璃色。麁色細色。長色短色。方色圓色。虚空不
爲如是等法所染。然一切色自性亦空。一切
諸法亦復如是。同虚空性。但假言説有名數
耳。所謂善法不善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應作
法不應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
而菩薩亦不作一切非福行。所作福行皆是
虚誑。非眞不堅固。是菩薩知一切行非行。平
等捨離一切相。成就般若波羅蜜力故。迴向
菩提而亦不見菩提有増有減。不於色中求
菩提。亦不於受想行識中求菩提。菩薩以無
求故。住於清淨戒衆。修無願解脱門。滿足
一切諸願。知生死性同涅槃性。雖入究竟涅
槃爲斷除衆生虚妄顛倒故行菩薩行。亦無
行法可行。善男子。如是菩薩入於涅槃行菩
薩行。善男子。凡有所作皆是生死。無有所作
是名涅槃。菩薩所行是無所作。是故菩薩名
入涅槃行菩薩行。善男子。凡有染著樔窟妄
想戲論取相。是名生死。涅槃者無染著樔窟
妄想戲論取相。是名涅槃。菩薩以修無
著樔窟妄想戲論取相。行菩薩行。是名菩薩
入於涅槃行菩薩行。當説此法時有五百菩
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讃虚空藏菩薩言。善哉善哉賢士。
快説法性稱菩薩行眞實不異。虚空藏白佛
言。世尊。此是如來快也。所以者何。由世尊
慧明故。我等得斯辯分。世尊。喩如日光照閻
浮提。由日威徳力故。有眼之者得見色像作
諸事業。由於如來大智力故。照一切衆生及
諸世界亦復如是。諸法實性不可言説。諸言
説性與虚空等。是故諸法不可得數。凡有數
法則有限量。凡有限量則是有爲。凡有有爲
則可知可斷可修。凡是可知可斷可修則有
得有證有名數法。思惟籌量分別。不見有法
可知可斷可修可證可得故。即無有得。所以
然者。以一切法無生故。能如是正見諸法。於
諸法中不生愛染。以無愛染故則無有著。以
無著故則無近。以無近故則無受無取。何謂
無受無取。謂色若常若無常無受無取。受想
行識。若常若無常無受無取。色若苦若樂。若
有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無受無取。受想行
識若苦若樂若有我若無我無受無取。色若
空若非空。無受無取。受想行識若空若非空。
無受無取。色若離若非離。無受無取。受想行
識若離若非離。無受無取。菩薩以無受無取
故。得諸法無受三昧。住是三昧已。諸佛世尊
以無上心通授是菩薩記。是菩薩雖入涅槃
見一切衆生究竟同涅槃性。爲教化衆生故。
不捨大誓莊嚴及菩薩大悲。云何菩薩入於
涅槃行菩薩行。善男子。凡有所作名爲生死。
凡無所作名爲涅槃。菩薩以正智慧。見一切
諸行離相。菩薩以法明眼明了見故。能説
如來智明
爾時寶徳菩薩問虚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汝
何爲自隱己智言盡是如來力耶。虚空藏答
寶徳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説隱善顯惡也。善
男子。我還問汝隨意答我。善男子。於汝意云
何。若無阿那婆達多龍王時。阿耨大池能出
四河。使諸衆生得受用不。寶徳答言。不也。虚
空藏言。善男子。若無如來則無法律。菩薩無
由得成大智之海。亦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以
如來出世故則有法律。諸菩薩得成大智之
海。亦能度化一切衆生。善男子。是故當知
一切菩薩所得辯説。能以利益衆生。皆是如
來神力。寶徳復問。善男子。諸如來辯。可得轉
至菩薩心不。虚空藏答言。不也。寶徳言。云何
由如來力故得辯説也。虚空藏答言。善男子。
喩如巧種果樹。因縁和合便得果實。然樹非
即果。果不離樹。善男子。如來所説法。菩薩於
此法中善順行故。便生大智明辯。因佛説得
亦無有轉。寶徳言。希有善男子。因縁生法如
是甚深難測。虚空藏言。善男子。一切諸法
究竟無生。寶徳言。善男子。諸法謂從縁生。
虚空藏言。善男子。生已生也。未生生也。寶徳
言。善男子。生已不生。未生亦不生。虚空藏
言。善男子。是故無生。寶徳言。善男子。縁
中有因耶。虚空藏答言。無也。寶徳言。因中有
縁耶。虚空藏答言。無也。寶徳言。於汝意云
何。若因若縁自實有性耶。虚空藏言。無也。
寶徳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諸法無因縁生
耶。虚空藏答言。不也。善男子。是故一切法無
自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縁不生因。因不生
縁。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亦不生他性。自性不
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説一切法自性
無生。所以者何。以如無生無滅。法性實際亦
無生無滅。如如法性實際。如來所覺一切諸
法亦復如是無生無滅。寶徳言。善男子。如來
亦不出世也。虚空藏答言。此不應説*也。所
以者何。如來於一切法。盡不可説不可言
出。不得言不出。若有人問言。如來出世耶。
不出世耶。智者爲不謗如來故應置不答。寶
徳問言。云何應置。虚空藏言。如法性住。應
如是置。寳徳言。云何法性住。虚空藏答言。如
虚空性住。住無所住。法性亦如是住。如法性
衆生性亦爾如衆生性一切法亦爾。如一切
法如來亦如是住。住無所住。無住處故無住
無不住。是故不得言生。不得言滅。寶徳言。
善男子。如來出世事。甚深甚深。虚空藏答
言。善男子。若能如實解了縁生法者。名爲佛
出世。寶徳言。善男子。誰當解此説*也。虚空
藏答言。若於一切法中不得増減者。寶徳問
言。何謂爲増。虚空藏答言。増者所謂増上
句。謂於無中妄生増上。無増上句者是平等
句。無等句無文字句。無句無教句。無教之
中。無句無増上。亦無心意識。以是故非句。
喩如空中鳥跡究竟已無。當無而言鳥跡。於
一切法中無有字句亦復如是。無句而假名
爲句。如無跡假名爲跡。如來出世亦無有出。
假名爲出亦復如是。是故智者不應取著。以
無取著故假名爲出。而常依無出。所以者何。
以無生是一切諸法實性故。無生者則無所
有。是故名一切法無所有性。無所有性無有
住處。無住處故是無住際。一切諸法及無住
際。即是實際實際即是一切法際。是故言一
切法與實際等。言實際者是三場分斷際。不
可壞際。不斷不常際如實際。三世等際。以如
是等際等一切法際。所以者何。實際及我際
無二無別。實際及衆生壽命養育人際。無二
無別。實際及我見際無二無別。於我見中無
有實際。能如是如實知者則無有二十種我
見。所以者何。以實際中無一無多故。實際與
平等等。無來無去無盡無減。實際究竟空
故。是故言一切法是無盡門無盡際。涅槃者
無盡。所謂空故無性故。如涅槃無盡無不盡。
一切法亦復如是。以是故言一切法與涅槃
等。諸法無等無不等無儔匹故。喩如虚空無
有*儔匹。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見有詶匹。
言有涅槃者。已言有涅槃。便求涅槃則與賢
聖相違。已言有涅槃故。便言此應知此應斷
此應證此應修此應生此應滅。如是行不具
者。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則不識不解。不
知不見。不識不解一切法故。則著於文字。於
諸法中妄生諍競。生諍競者於佛法中則爲
可愍。所以然者。如來説言。沙門之法不應諍

爾時大徳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賢士才
辯乃能如是甚深明了難解難測也。於一切
法不從他受。如身自證能如是説。虚空藏菩
薩即謂阿難言。大徳。我已自身證知。是故如
所證知能如是説。何以故。我身即是虚空。以
虚空證知一切法。爲虚空印所印。大徳阿難。
凡諸菩薩修身善解身相者。能以此身作諸
佛事。現種種色像。而亦不退於眞法身。亦復
不離結業生身。又復不過於平等性。現變
化身悉得自在。於一切佛國普能示現。終已
不隱應化之身。如是行者皆可名之爲身證
行。阿難問言。善男子。汝於法頗有證耶。虚
空藏答言。大徳阿難。我不見法離於身身離
於法。阿難言。善男子。汝若身證者汝得阿羅
漢果耶。虚空藏言。大徳。無得不得無所得故。
於一切法無惱行故。離貪欲瞋恚愚癡故。是
謂阿羅漢。阿難言。善男子。汝何時當般涅
槃耶。虚空藏言。大徳。阿羅漢者無般涅槃。
知一切法究竟是涅槃亦無涅槃相。凡愚之
人有如是分別戲論行。言此是生死此是涅
槃。阿羅漢者無是戲論也。大徳阿難言。善男
子。如我解汝所説義。夫菩薩者。不應言是凡
夫。亦不應言是學。不應言是無學。去離二
相故。虚空藏言。大徳阿難。善哉善哉。以非
凡夫非學非無學故。在在處處皆能示現。於
一切處亦不取著
爾時五百大聲聞。各以己身所著憂多羅
繒奉上虚空藏。奉上衣已。一時同聲説如是
言。其有衆生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快得善利。於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墮其外。
所上之衣即便不現。彼諸聲聞問虚空藏言。
衣何所至也。虚空藏答言。入我藏中。又言。如
來知之汝等可問。爾時諸聲聞即白佛言。世
尊。衣何所至也。佛告諸比丘。東方去此過
無量阿僧祇諸佛刹土。有世界名曰袈裟幢。
其界有佛號曰山王如來。虚空藏已遣此衣
至彼世界。諸聲聞即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縁
遣衣至彼耶。佛言。欲以此衣於彼世界施作
佛事。虚空藏菩薩於此所説。如虚空藏等三
昧印法門。此三昧於彼衣中當演其義音。彼
世界無量阿僧祇諸菩薩。聞此法故當得無
生法忍。諸比丘當知。菩薩作如是種種方便
利益衆生。説此法時於上虚空中雨無量金
色華。以此諸花遍覆妙寶莊嚴堂。於諸花中
出如是法音。其有衆生信此虚空藏所説法。
善順思惟分別其義者。皆當爲不退轉印所
印。畢定得至無上道場。爾時阿難白佛言。世
尊。是何瑞應乃雨此花。出如是妙音安慰衆
生。佛告阿難。有梵天名曰光明莊嚴。從梵天
上與六十八百千梵衆倶欲來詣此。如來説
此語已。時諸梵衆忽然來至妙寶莊嚴堂上。
頂禮佛足右遶七匝。遶七匝已在一面立。合
掌向佛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虚空藏菩薩不
可思議。戒衆。清淨善修諸定。善分別大智
慧。善能遊戲諸大神通。善能滿足大弘誓
願。善能成就大權方便善能莊嚴身口及意。
善能於諸法中成就大自在力。是虚空藏菩
薩。身口及意都無所作。無有分別憶想。而能
現此不可思議莊嚴神變。又能顯現無量百
千法門。亦能出入百千諸三昧門。從昔以來
常樂修習成就諸善法故。世尊。諸菩薩不應
於往昔所修善根不知其因。集諸善根亦應
無厭。所以者何。是因往昔所種善根果報故。
能現如是不可思議神變。佛告梵天。如是如
是。如汝所言。諸菩薩已成就善根資糧及出
要智方便故。能現如是不可思議功徳莊嚴
之事。無憶想分別。亦無不分別。梵天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集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
佛告光明莊嚴梵天言。善根有三種。何等爲
三。所謂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是
名善根。資糧者。所謂捨一切所有修慈觀諸
法。是名資糧。方便者。所謂去離凡夫地。不
願樂聲聞辟支佛地。進入諸菩薩地是名方
便。智者。所謂知捨不善法智。知集善法智。知
迴向菩提智。是名智。菩薩能住如是等正行
者。是名出要。復次善根者。能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資糧者。所謂求一切善法。方便
者。所謂已作未作善根終不廢忘。智者。所謂
知心如幻化。如是等法現前了知。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淳至。資糧者。所謂發動。
方便者。所謂深心。智者。所謂無持無動。
行如是等法者。是名出要。復次善根者。所謂
欲善法。資糧者。所謂勝進。方便者。所謂安
住不放逸。智者。所謂捨一切依著。能行如
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正信。資糧者。所謂不捨本
願。方便者。所謂不捨念定。智者所謂慧。能
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智方
便出要。復次善根者。所謂悦可諸善知識。資
糧者。所謂給侍所須。恭敬供養尊重利益。方
便者。所謂於善知識生世尊想。智者。所謂知
時非時而問法。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
要。復次善根者。所謂善順聽法。資糧者。所
謂受持不廢忘。方便者。所謂隨聞能觀。智
者。所謂隨所聞而行。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
名出要。復次善根者。所謂値佛悦可。資糧者。
所謂護一切諸波羅蜜諸攝法及助道法。方
便者。所謂能從一地至於一地。智者。所謂得
無生法忍。菩薩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
就善根資糧方便智出要。爾時光明莊嚴梵
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能以四句義。總説
一切菩薩行。世尊。一切佛法應於中求。爾時
虚空藏菩薩語梵天言。一句亦能總攝一切
佛法。何謂爲一。所謂離欲句所以然者。以一
切佛法同於離欲。如佛法一切法亦然。梵天。
是爲一句總攝一切佛法。復次梵天。一空句
總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同於空故。如佛法
一切法亦然。梵天。是爲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所謂無相句。無願句。無作句。無生句。無起
句。如句。法性句。眞際句。離句。滅句。盡句。涅
槃句。總攝一切佛法。以一切佛法同於涅槃
故。如佛法一切法亦然。梵天。是爲一句總攝
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以如是等句皆非句故。
一切佛法非句。假名爲句。復次梵天。欲是離
欲句。所以者何。離欲性即是欲故。一切佛法
亦同是性。瞋恚是離瞋句。所以者何。離瞋
恚性即是瞋恚故。愚癡是離愚癡句。所以者
何。離愚癡性即是愚癡故。一切佛法亦同
是性。身見是實際句。所以者何。實際性即是
身見。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無明是明句。所以
者何。明性即是無明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苦惱是離苦惱句。所以者何。離苦惱性
即是苦惱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色是虚空
句。所以者何。虚空性即是色故。一切佛法
亦同是性。受想行識是無作句。所以者何。無
作性即是識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地大是
虚空句。所以者何。虚空即是地大故。一切佛
法亦同是性。水大火大風大是法界句。所以
者何。法界性即是風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眼是涅槃句。所以者何。涅槃性即是眼故。一
切佛法亦同是性。耳鼻舌身意是涅槃句。所
以者何。涅槃性即是意故。一切佛法亦同是
性。梵天。是爲一句總攝一切佛法。菩薩入如
是等一一智門。皆見一切佛法入於一句。梵
天。喩如大海能呑衆流。一一句中攝一切
佛法亦復如是。喩如虚空悉能苞容一切色
像。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復如是。如是等
一切佛法。若攝若不攝。若説若不説。不増不
減。究竟離相故。梵天。喩如算師數數以算籌。
布在算局上。然局中無籌。籌中無局。所以者
何。究竟不相應故。究竟離故。如是於上一一
句中假名數故。言一切佛法皆入一句。而諸
佛法不可名數算計。究竟不相應故。究竟離
故。梵天。如佛法名數。即是一切法名數。何
以故。一切法即是佛法。此法非法非非法。自
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究竟無性故。無性即
是虚空。虚空性同一切法性。此法性非生相
非滅相。非有處相非無處相。是故一切法名
無相無非相。説如是一法門時於彼梵衆中
有萬二千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復有昔殖徳本五千梵天得無生法忍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手。問虚空藏菩
薩言。希有善男子。一切諸法及如來法。甚
深難測不可思議。又善男子。何謂安一切佛
法根本耶。虚空藏菩薩答寶手言。善男子。菩
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
故。便得増長。寶手菩薩言。善男子。菩提心
者。何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虚
空藏言。善男子。菩提心爲二法所攝得不忘
失速至不退轉地。何等爲二。所謂淳至畢竟。
是名爲二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
地。寶手言。善男子。此二者爲幾法所攝。虚
空藏言。此二法爲四法所攝。何等爲四。所謂
淳至者。爲不虚詐不諂曲所攝。畢竟者。爲無
我及上進所攝。是爲二法爲四法所攝。寶手
言善男子。此四法爲幾法所。攝虚空藏。言善
男子。此四法爲八法所攝。何等爲八。所謂
不虚詐者。爲不猶豫及體眞淨所攝。不諂曲
者。爲正直及正住所攝。無我者。爲不退沒
及進所攝。上進者。爲功徳資糧及智資糧所
攝。是爲四法爲八法所攝。寶手言。善男子。
此八法復爲幾法所攝。虚空藏言。善男子。此
八法復爲十六法所攝。何等十六。所謂不猶
豫者。爲大慈及大悲所攝。體眞淨者。爲身調
及心調所攝。正直者。爲忍辱及柔和所攝。正
住者。爲無憍慢及無滯礙所攝。不退沒者。爲
堅固及力所攝。上進者。爲如所作及正行所
攝。功徳資糧者。爲始發及究竟不捨所攝。智
資糧者。爲求多聞及思惟所聞所攝。是爲八
法爲十六法所攝。寶手言。善男子。此十六法
復爲幾法所攝。虚空藏言。善男子。是十六法。
爲三十二法所攝。何等三十二。所謂大慈者。
爲無礙心及於一切衆生等心所攝。大悲者。
爲無厭惓及勤給足一切衆生所攝。身調者。
爲不觸撓及不加害所攝。心調者。爲定及寂
靜所攝。忍辱者。爲受正教及順行所攝。柔和
者。爲慚及愧所攝。無憍慢者。爲謙卑及禮
敬所攝。無滯礙者。爲無垢穢及不強梁所
攝。堅固者。爲不犯所行及成就本願所攝。力
者。爲住正意及不掉動所攝。如所作者。爲如
能行所攝。正行者。爲正發及正進所
攝。始發者。爲必勝及不退所攝。不捨者。爲
樂勝及上求所攝。求多聞者。爲親近善知識
及悦可善知識所攝。思惟所聞者。爲智慧及
善觀所攝。善男子。是爲十六法爲三十二法
所攝。寶手言。善男子。此三十二法。復爲幾法
所攝。虚空藏答言。善男子。是三十二法。爲
六十四法所攝。何等六十四法。所謂無礙心
者。爲護我及護彼所攝。於一切衆生等心者。
爲無別異及一味所攝。無厭惓者。爲如夢觀
及知。生死如幻所攝。勤給足一切衆生者。爲
諸神通及方便所攝。不觸*嬈者。爲羞耻及信
有業報所攝。不加害者。爲少欲及知足所攝。
定者。爲無發惱及無散失所攝。寂靜者。爲捨
吾我及離我所所攝。受正教者。爲求法及欲
法所攝。順行者。爲敬重及平等無疲惓所攝。
慚者。爲内心斷除及外不行所攝。愧者。爲信
樂佛智及在屏處不行惡所攝。謙卑者。爲不
慠慢及知自下所攝。禮敬者。爲身端心直所
攝。無垢穢者。爲具靜定及修智慧所攝。不強
梁者。爲不麁獷及不兩舌所攝。不犯所行
者。爲不捨菩提心及念道場所攝。成就本願
者。爲捨魔事及佛神力持所攝。正住意者。爲
不輕躁及不掉亂所攝。不掉動者。爲如石山
及不可移轉所攝。如説者。爲所作善業及無
熱惱所攝。能行者。爲無虚誑及不捨歸趣所
攝。正發者。爲離邊見及順觀甚深因縁所攝。
進者。爲善巧及方便所攝。必勝者。爲不
慢及勇猛所攝。不退者。爲大欲及増進
所攝。樂勝者。爲見如來及聞法所攝。上求者。
爲捨諸地過患及得諸地功徳所攝。親近善
知識者。爲無憎嫉及信樂所攝。悦可善知識
者。爲敬順及不逆教勅所攝。智慧者。爲無常
觀及無我觀所攝。善觀者。爲修無相及不怙
涅槃所攝。善男子。是三十二法。爲六十四
法所攝。寶手復問。此六十四法。復爲幾法所
攝。虚空藏答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爲百
二十八法所攝。何等爲百二十八法。所謂護
我者。爲斷一切惡及成就一切善根所攝。護
彼者。爲忍辱及柔和所攝。無別異者。爲猶如
水心及如風心所攝。一味者。爲法界觀及如
如觀所攝。如夢觀者。爲無移轉觀及無眞實
觀所攝。如幻者。爲適性示現及無自性觀所
攝。諸神通者。爲了義及了智所攝。方便者。
爲大悲及般若波羅蜜所攝。羞恥者。爲不覆
藏所犯及悔過所攝。信有業報者。爲不放逸
及畏惡趣所攝。少欲者。爲淨處有齊限及離
宿穢所攝。知足者。爲易稱及易養所攝。無發
惱者。爲究竟及究竟邊際所攝。無散失者。爲
得忍及不退轉地所攝。捨吾我者。爲不計我
身及與壽命所攝。離我所者。爲無貪及無愚
癡所攝。求法者。爲智及斷所攝。欲法者。爲
不著五欲及離煩惱所攝。敬重者。爲起世尊
想及療救想所攝。無疲惓者。爲身輕及翹勤
眠所攝。内心斷除者。爲身念處及受念處
所攝。外不行者。爲心念處及法念處所攝。信
樂佛智者。爲深敬重及淨信所攝。在屏處不
行惡者。爲自證知及諸神天證知所攝。不慠
慢者。爲不自歎譽不譏彼人所攝。知自下者。
爲不虚稱及不顯己徳所攝。身端者。爲不行
三不善業及不犯禁戒所攝。心直者。爲常省
己過及不説彼短所攝。具靜定者。爲寂靜心
及滅煩惱所攝。修智慧者。爲選擇諸法及知
無我所攝。不麁獷者。爲常行益事及順忍所
攝。不兩舌者。爲自足眷屬及和合別離者所
攝。不捨菩提心者。爲衆生及爲佛智所攝。念
道場者。爲欲壞於魔衆及成正覺所攝。捨魔
事者。爲正觀及不捨菩提志所攝。佛神力
持者。爲堅固行及善淳至所攝。不輕躁者。爲
堅護諸根及不捨境界所攝。不掉亂者。爲觀
苦及觀空所攝。如石山者。爲不高及不下所
攝。不可移轉者。爲斷愛及除恚所攝。所作善
業者。爲智所作業及捨魔事所攝。無熱惱者。
爲淨戒及淨定所攝。無虚誑者。爲誠實語及
不望果報所攝。不捨歸趣者。爲成就賢士業
及不行怯弱所攝。離邊見者。爲觀無生及不
敗壞觀所攝。順觀甚深因縁者。爲觀因及觀
縁所攝。善巧者。爲第一無諍競及不慠慢所
攝。方便者。爲離方便及無生方便所攝。不懈
慢者。爲身力及心力所攝。勇猛者。爲勝進心
及害怨敵所攝。大欲者。爲不求利養及不愛
身命所攝。増進者。爲無愚冥及不退還所攝。
見如來者。爲修念佛及清淨信所攝。聞法者
爲樂至講所及樂請問所攝。捨諸地過患者。
爲不散亂行及捨離惡知識所攝。得諸地功
徳者。爲方便迴向及不捨本行所攝。無憎嫉
者。爲能施一切及稱意而捨所攝。信樂者。爲
無垢行及不濁心所攝。敬順者。爲知世宜及
隨順行所攝。不逆教勅者。爲捨除不淨及淨
正行所攝。無常觀者。爲動轉觀及敗壞觀所
攝。無我觀者。爲不得作者及不得受者所攝。
修無相者。爲不縁境界及除覺所説所攝。
不怙涅槃者。爲除去無明及斷愛著所攝。善
男子。是爲六十四法。爲百二十八法所攝。爾
時寶手菩薩。從虚空藏菩薩聞分別如是等
法門已。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即白虚空藏菩
薩言。希有大士。汝乃能成就如斯捷疾辯才
及巧分別辯。事事所問盡能開解。如我今者。
解汝所説義趣及與文字。以如是方便。若一
劫若減一劫。説不可盡辯亦無斷。爾時佛告
寶手菩薩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
虚空藏菩薩若演一句之義。若一劫若減一
劫。説不可盡辯亦無斷。虚空藏菩薩有如是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盡辯才。爾時寶手菩
薩。以手遍覆妙寶莊嚴堂。於其手中出無量
花香瓔珞末香塗香衣服嚴身之具及諸幢幡
妙蓋。雨如是等上妙供具。供養如來及虚空
藏。於上空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於諸音中
出諸妙偈。以讃如來
    持徳開徳具百福 上意調伏念不動
    沙門賢士降天人 十力佛子十方
    大稱威徳自在尊 降伏有畏除癡闇
    能度漂流諸天人 閉惡趣門使清涼
    聖尊巧説音微妙 無錯無謬音恬靜
    三界無等無三垢 十方所説施衆樂
    意念堅固樂寂靜 最勝十方降彼力
    已捨諂曲得甘露 無有塵累衆歸仰
    世尊處衆不動轉 而化十方無量衆
    隨衆生行能隨順 佛子亦樂修此行
    如日無翳能普照 能令衆華得開敷
    佛智慧光照長流 諸子得悟亦如是
    如風無礙山不動 淨如虚空照如日
    佛子放光雨甘露 是故我禮佛及子
    大千海水尚可量 十方虚空猶可
    諸衆生心尚可同 世尊功徳不可盡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七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八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
  ◎虚空藏菩薩第八之五
説此偈已。時魔波旬嚴四種兵來詣佛所。到
已化作長者形。前禮佛足。在一面立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此諸大士。乃能成就如是不可
思議種種神變。又能示現不可思議莊嚴之
事。世尊。於未來世有幾所衆生。聞此不可思
議神變而得開悟。決定不疑者也。佛告魔波
旬言。於未來世中。少有衆生若一若二。聞此
不可思議神變經典。得信解者少耳。波旬。
喩如一毛析爲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
渧水。於汝意云何。取者多耶。在者多耶。波
旬言。世尊。取者甚少。在者甚多。佛復告波
旬言。如海中所取水甚少。衆生聞是不可思
議神變經典。能信解者少亦如是。如大海中
水在者甚多。不信解不可思議神變經典者。
多亦如是。佛復告波旬。若有一人於恒河沙
等劫。日日以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持
用布施。不如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
神變經典能信解者其福甚多。所以者何。波
旬若有信解是經典者。則知其人親從釋迦
牟尼如來。聞是經典信解無疑。何以故。波
旬。若未種善根衆生。聞此世所難信經典。能
信解者無有是處。波旬。我般涅槃後法欲滅
時。多有憍慢衆生。彼諸衆生著我所説文字。
不知方便故。各各生於諍競。捨思惟法捨已
爲利養名譽衣服飮食。自纒縛故。樂
論世俗種種諸事及世典文辭。而不論第一
實義不樂翫習佛無上道反向他人譏論如
是等眞實深妙經典。則爲誹謗諸佛。積集無
量大苦惱聚。魔神諸天佐助彼人。爲利養恭
敬及名聞故。重増放逸慠慢。彼諸人等以慠
慢故。若見有持戒賢行比丘受持讀誦此經
典者。而輕慢憎嫉横生謗毀。彼諸愚人則爲
現世破犯禁戒。其中或有畏不活者。或慚耻
於人者。假被袈裟。或有捨戒還附俗者。如
是等人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受諸苦報。佛
復告波旬。於未來世中若有求菩薩乘衆生。
著諸因縁善根微淺。新發道意但著文字不
能了義。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受持讀誦爲人
説時。則爲他人所見輕賤陵蔑。以爲他人所
輕賤陵蔑故。便捨如是等甚深經典。讀誦聲
聞辟支佛相應經典。爲利養名譽種種所須
之所纒縛故。反誹謗毀呰如是眞實甚深經
典。又復輕賤受持讀誦此經典者。乃至不欲
以眼觀之。常樂卑行退失菩薩大乘之法。所
謂退失淳至心及深心。魔神諸天得如是等
人便故。勤作方便壞亂其心。乃至使令不聞
如是等經。設當聞者。生大誹謗無有信心。此
人亦復積集無量罪聚。成就破法重業。永離
三寶不得見佛聞法及供養僧。所以者何。波
旬。以於如來所説法律中生疑猶豫故
爾時魔波旬。自見有過憂愁惶恐。前禮佛足
在一面立。時虚空藏菩薩問魔波旬言。汝何
以憂愁憔悸戰慄悚息。状如失志人。在一面
立耶。魔波旬答言。善男子。我從如來聞説如
是等可畏之事。是故以爲憂愁恐怖。當墮何
趣誰當救我。我於如來所説法律之中。數作
無量諸留難事。是故憂耳。虚空藏言。波旬。
佛法之中有出罪法。汝可來至世尊所。可誠
心懺悔所作諸惡。更莫復作。若能如是可獲
善利。爲不空過。爾時天魔波旬。即前五體
投地。禮世尊足下。仰視如來流涙涕泣而白
佛言。世尊。我今誠心懺悔。從昔以來於如
來所説法律之中。數作無量諸留難事。唯願
世尊起大悲心。以慈愍故願受懺悔。佛言善
善哉。波旬。汝乃能自見所作諸惡。爲上
善哉。能如是悔過罪者。於佛法中則爲弘廣
如來法藏。諸佛亦受其人悔過。是故汝今勿
更復作。爾時世尊告衆菩薩言。諸賢士。汝等
各説過魔界行法。爲生憐愍魔波旬故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金山王。在衆中坐即
白佛言。世尊。若有防護内界者。則爲未過魔
界。若復有菩薩見一切諸界同佛界者。知此
佛界即是非界。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寶徳菩薩白佛言。世尊。有依倚樔窟
者。是爲魔界。若有菩薩不倚樔窟。知一切法
無得相者。則能爲諸衆生。説斷倚樔窟法。是
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寶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取我我所
者。是爲魔界。若有菩薩不取我我所者則無
諍競。以無諍競故則無心行。況當有魔界耶。
是爲菩薩能過諸魔界
爾時無諍勇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觸有離
則有諍訟。有諍訟者魔得其便。若無觸無離
自不諍訟。亦不令他諍訟。以得無我故。無惱
行者能過魔界
爾時寶思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妄想分別
則是煩惱。及有煩惱處則是魔界。若有菩薩
知一切諸法無相貌者。於諸煩惱則無妄想。
若内若外亦不別知。去離一切妄想分別故。
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樂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樂不樂
處。則有憎有愛。若有憎有愛則是魔界。若
有菩薩去離憎愛平等行者。於諸法中則無
二想。得入不可思議界。是爲菩薩能過魔

爾時離諍菩薩白佛言。世尊。魔界由我而起。
若菩薩能知我者。得無我忍即知我淨。知我
淨故知一切法淨。知一切法淨故。知諸法性
淨如虚空。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法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順煩惱
法爲愛所使者。魔則得其便。世尊。若有菩薩
於諸法中最得自在自然開悟。以爲諸佛之
所授記。於菩提法終不退轉。是爲菩薩能過
魔界
爾時山相撃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心有缺
漏則是魔界。若菩薩戒無缺漏心無缺漏。成
就一切諸空法行者。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喜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不見佛不
聞法者。魔得其便。若有菩薩常見諸佛而不
著色像。常聽諸法而不著文字。以見法故則
爲見佛。以無言説故能聽諸法。是爲菩薩能
過魔界
爾時帝網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恃有動則
是魔界。若菩薩善相順精進。知一切法究
竟。無成就相故不恃不動。是爲菩薩能過魔

爾時徳明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行二法
者。則魔得其便。若有菩薩知一切法同於法
性。則不見魔界與法性有異解。知法性與魔
界等。以不二相故。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香象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性弱
畏甚深法者。則魔得其便。若勇健菩薩善能
通達三解脱門。於甚深法不驚不畏。以能現
前證知諸法實性故。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喩如大海中水
同一鹹味。佛法海中亦復如是。同一法味。所
謂解脱味離欲味。若菩薩善解一味法者。是
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喩如虚空究
竟無垢究竟明淨究竟不爲一切煙塵雲霧之
所干繞。菩薩亦復如是。心如虚空。知一切法
性常清淨。亦復不爲客塵煩惱之所干繞。得
度般若波羅蜜彼岸離諸闇冥。於諸法得慧
光明者。是爲菩薩能過魔界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若
有言語則有滯礙。若有滯礙則是魔界。若法
不爲一切言説所表者。乃無滯礙。何謂法不
可言説。所謂第一義。其第一義中亦無文字
及義。若菩薩能行第一義諦。於一切法盡無
所行。是爲菩薩能過魔界。無所過故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汝聞説過魔界法不也。
波旬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聞。佛言波旬。若
有行如是等法者。一切諸魔無如之何。若有
諸魔。欲於行人起魔事者。終不能辦。而更
成就無量罪聚。是故波旬。汝可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於如是過魔界法。應堅持奉
行。汝若能如是行者。則能過一切諸魔國界。
波旬。喩如百千年垢膩可於一日浣令鮮淨。
如是於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
故善順思惟。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波旬。如
有乾草𧂐大如須彌。以少火投中速能燒盡。
如是以少慧力故。能除滅無量諸闇冥聚。何
以故。波旬慧明勇猛故。無明劣弱故。時魔
波旬即作是念。大慈世尊今憐愍我。而能爲
我説菩提心法。我今宜應於如來所種少善
根。於是波旬即化作八萬四千殊妙寶蓋及
無量華鬘瓔珞末香塗香而告己眷屬言。諸
佛世尊出世甚難。卿等諸人咸應共來至世
尊所爲供養故。爾時魔天眷屬中。有八萬四
千衆及魔波旬。各共持殊妙寳蓋及無量華
香瓔珞末香塗香。至世尊所設供養已。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餘魔眷屬諸天
不發菩提心者。形相嗤笑譏論。波旬復言。
希有波旬。乃能於沙門瞿曇前。詐現如是篤
信之相。状如至親。所以然者。波旬或欲於沙
門瞿曇所學呪幻方術。是故今於面前。現
善讃譽耳。爾時魔子醜面及餘魔子等。悉無
信心各説是言。假使沙門瞿曇。以諸方術迴
轉魔王者。我等共當設諸方便令如是等經
不得流布。設使流布者。亦當令少有護助。
信受行者亦令甚少。當爲多人之所薄賤輕
弄。常墮邊方不令中國之所宣傳。唯使諸無
威徳貧窮衆生當得聞之。常爲諸大威徳豪
富之人不信誹謗也
爾時世尊。告虚空藏菩薩言。賢士汝聞此諸
魔子出是惡言不耶。虚空藏白佛言。唯然已
聞。佛言。善男子。是故汝當安慰護助此妙
經典。爲降伏諸魔神故。於是虚空藏菩薩。即
白佛言。諸佛世尊。皆已護持如是等經。我等
亦當安慰受持。爾時虚空藏菩薩。即説呪曰。
所謂
阿跋低跋低毘跋低婆醯多&T072933;散提
頭樓陀羅尼涅伽多涅伽多尼鉢伽多尼
迷羅育低伽樓那涅耐提薩遮跋低
多勒差
達摩涅折低
達摩勒差
郁鳩離

尸鳩離
咻樓*咻樓*咻樓徳迦攡
多婆
婆帝低
尸羅&T072933;婆帝低
阿叉夜涅涕池
枳奢婆迦利
佛駄遏提魅低二十
達摩蔚
耆羅泥二十
僧伽&T072933;二十
&T072933;頭隷二十
不可濟度二十
壞魔眷屬二十
若犯此者二十
無諸刀二十
順已處行二十
聖衆所
吉吉等句三十
順流解脱三十
破諸外論三十
降伏魔衆三十
    四王常護 及天帝釋 梵王世主
    奉佛諸天 護菩提者 如是等神
    常當擁護 降伏諸魔 利衆生故
    受持正法 護説法師 盡當擁護
虚空藏菩薩説此呪已。即時此妙寶莊嚴堂
及三千大千世界六變振動。時諸魔子見上
虚空中。有五百蜜迹執金剛杵。熾然如火甚
可怖畏。時諸蜜迹。唱如是言。若有魔子及諸
魔神。若聞此呪。其有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者。吾等當撃破其頭令作七分。爾時
魔子及諸眷屬。驚怖戰悚身毛皆竪。即合掌
禮佛而白佛言。我等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善哉世尊。願救我等離此恐怖得無
畏樂。爾時世尊。告侍者阿難言。如向此諸
魔子所説言。我等當於來世於此經典作留
者。必當稱其本誓而作留難如斯經典。唯
當以佛神力及諸菩薩受持故。當得流布於
世。而無有多人受持讀誦分別解説。佛復告
阿難。汝見此諸魔子爲脱恐怖故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阿難白佛言。世尊。唯然
已見。佛復告阿難言。此語即爲諸魔子。當作
離魔事因。以不深心發菩提故。佛復告阿難。
於未來世。當有佛出現於世。名無垢相如來
應正遍知。此魔波旬。於彼佛所乃當不退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彼無垢相
如來。知其深心成就故。當授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記。當于爾時。亦當作魔王。深心敬信
於如來正法。如彌勒出時。有魔王名曰導師。
深心敬信佛法聖衆。此諸五百魔子。亦當於
彼生於魔中。當於彼佛所爲菩提故種諸善
根。乃至波旬成佛之時。當與授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佛告阿難言。此魔波旬。今雖
發菩提心。猶豫不定。如少疊毳。雖爾當漸
漸成就無量功徳。爲世之尊如今我身
爾時衆中有無量無邊諸天世人釋梵護世。
聞授魔波旬記當得成佛。歡喜踊躍怪未曾
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甚奇希有。其見佛
者必得成就無量功徳法寶之聚。所以然者。
或有不信衆生。爲欲撓亂如來故。而得見
佛。或有遇會得見佛者。即爲彼衆生作因。乃
至令得涅槃。又白佛言。世尊。自除如來應正
遍知。誰能如是分別。知衆生根。佛告諸天人
言。如汝等所言。其有得見如來者。無不蒙
益。汝等當知。或有衆生善根都盡。於無量阿
僧祇那由他劫。無人身分者。如是衆生見如
來故。即便得作善因乃至涅槃。如來乃能如
是。作無量不可思議無上福田。佛復告諸天
人言。心性常淨。而凡愚衆生不能如實知見。
以不能如實知見故。言是垢。能正知見故。便
言是淨。而第一實義中。無有一法可淨可汚。
汝等當知。諸煩惱者。無方無處非内非外。
以不善順思惟故便生煩惱。善順思惟故則
無煩惱。増減不等則生煩惱。無増減者則無
煩惱。虚僞妄想便是煩惱。無有妄想則無煩
惱。是故我言。如實知邪見則是正見。而邪見
亦不即是正見。能如實知者。則無虚妄増減
取著。是故名爲正見。佛復告諸天人言。喩
如大地依水界住。大水依風界住。大風依虚
空住。虚空無所依住。如是大地無所依住。而
假有依住之名。是故汝等當如是知之。苦依
於業業依於結。而苦業結都無所依。以心性
常淨故。如是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
所住。以假言説故。言有而實無也。是故説一
切法本性常淨。究竟無生無起。佛復告諸天
人言。是故汝等當知。此法門名爲性常淨法
門。菩薩通達此門者。不爲一切煩惱之所染
汚。而亦不恃此清淨門。以捨一切諸恃動故。
便得平等道。能過魔界入於佛界。亦能得入
諸衆生界。而不動法界知一切法無界無非
界。而能速生一切智界。當説此法時。有五
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申越長者在於衆
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爲我故
説如是等甚深經典。我先爲觸惱世尊故。作
大火坑及設毒飯。而大聖如來是不可害者。
故我於佛生信敬心。自爾以來。疑悔心結
常未能除滅。今者從佛聞此甚深微妙經典。
疑悔即除心無障礙得安樂行。世尊。是故我
信敬心轉復増長。今我家中多諸財寶。當以
供佛法僧及諸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下賤乞
兒。世尊。誰當聞是斷一切縛甚深經典。而於
一切諸物生貪著者乎
爾時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無
上菩提。甚爲甚深難可測知。若有菩薩於未
來世。捨己身命及利養名譽。而能侍佛菩提
者。甚爲難有。爾時衆中有六十八億菩薩。從
座而起合掌向佛。一時同聲而説偈言
    世尊滅後 我等能忍 捨身壽命
    爲護正法 捨利名譽 離諸貪著
    願護正法 爲佛智故 罵詈呵責
    及譏刺語 護正法故 當忍受之
    輕賤毀弄 唱説惡名 當以慈忍
    爲護此經 來世比丘 計著諸有
    與魔爲黨 誹謗正法 毀禁行惡
    樂著俗累 爲利所覆 不樂正法
    恃翫俗典 憍慢放逸 高歎己
    蔑正行者 常捨閑靜 樂處憒閙
    習世文辭 計著吾我 不營教化
    不業智慧 捨離坐禪 不親三寶
    無有智慧 群黨求利 動與結倶
    樂受他供 他慈心施 惜猶己有
    數往到彼 説諸世事 田宅居業
    及販賣事 勤求息利 猶言沙門
    驁慢著有 依邪嶮見 聞性空法
    當大驚怖 言後長遠 但求現報
    當虚妄説 非法言法 如是大災
    弊惡比丘 魔及魔子 復當佐助
    經文是一 説義各異 各是己論
    愚者當爾 諸深妙經 能與解脱
    當擁遏之 及説淺事 我勝汝劣
    由勝得果 於佛法中 當如是競
    如是競時 衆生數壞 爲非法王
    之所惱逼 於是末世 壞甚可畏
    我持正法 救世所説 我常慈心
    不捨法律 生正大悲 爲世作護
    毀禁作惡 不住正法 墜墮何道
    我常憂愍 見故作惡 謗毀正
    我終不共 與爲親黨 常任我力
    善護口過 見無用人 不説其短
    我住聖種 頭陀護戒 處定習慧
    常勤修行 離世憒閙 樂處閑靜
    無著如鹿 善調知足 若至聚落
    攝根少語 見説法者 共論正法
    愛語利益 以化衆生 又與説法
    令斷惡行 我爲正法 極遠當往
    爲彼説法 利益衆故 若見凡愚
    有缺失者 但當自護 住法行忍
    毀辱恭敬 當如須彌 不染世法
    爲世導師 毀禁比丘 若來呵責
    自省己行 將是業報 當爲是等
    嫉惡衆生 先意善言 現爲恭敬
    彼即生念 我亦沙門 成就是徳
    無若干惡 諸毀禁等 如失志人
    聞是經憂 如劓照鏡 其作方便
    不欲聞之 復教餘人 言非正法
    又教國王 壞臣民心 誹謗正法
    言非佛説 我等於時 以佛力故
    爲持正法 不惜身命 世尊知我
    言無有二 當堅護持 住是正法
    作誠實語 如説而行 悦可諸佛
    乃成菩提
爾時虚空藏菩薩讃諸菩薩言。善哉善哉諸
大士。汝等乃能發誠實願。受持如來甚深微
妙無上大法。甚爲快也。虚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其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典
者。得幾所福。佛告虚空藏言。賢士。譬如東
方十三千大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
十三千大千世界。盡末爲微塵。以爾所塵集
爲一聚。設有一人成就神足無量威徳。壽命
長遠。此人持諸微塵。過東方爾所塵數世界。
乃下一塵。如是展轉東行。盡此塵聚。而諸世
界猶不可盡。如東方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亦過爾所佛土乃下一塵。如是展轉諸方
世界。盡此塵聚而諸世界猶不可盡。虚空藏。
於汝意云何。是諸世界寧爲多不。虚空藏白
佛言。甚多甚多。世尊。無量無邊不可計知。
佛言賢士。是諸世界微塵所著處及不著處
盡此微塵所及世界已。還爲一大城。縱廣高
下悉皆同等。於其城中滿葶藶子。賢士。是
諸葶藶子。可數知不。虚空藏白佛言。世尊。
假設譬喩猶不能了況可數知。唯除如來無
能數者。佛告虚空藏言。如是如是。如汝所
言。唯如來能知是諸葶藶子。若百數千數
百千萬數。佛言賢士。設有一人成就神足
無量威徳。能以口吹是諸葶藶布散十方。
一葶藶子墮一佛世界。終不過一。賢士。於
汝意云何。是諸葶藶所及世界。寧爲多不。
虚空藏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乃非心力
所能分別。説分別者。令人心迷錯亂。賢
士。我今告汝。若有行菩薩道善男子善女
人。日日以滿爾所等世界。無量珍寶持用
布施。無有休廢不營餘事。若復有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此甚深經典。不求
利養爲菩提故。乃至爲一人説。使其人聞
已。勸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發一
善念。欲令正法久住世故。此人功徳復過於
彼布施者上。百倍千倍百千萬倍。乃至非算
數譬喩所及。何況能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者。何以故。賢士。以能説如是無量善根。
成就諸菩薩。爲護持正法故。賢士。我不見
菩薩更有餘法能過於是。堅固正行攝諸善
法。教化衆生者也。爾時虚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希有如來不可思議。如來大法亦不可
思議。如如來大法不可思議。其受持此經典
者。所得功徳亦不可思議。唯願世尊。護持此
經爲當來世。令受持此正法。諸善男子善女
人手得是經。執在胸懷不離是經。若應離生
死者。不從他聞。自然得悟菩提。悟菩提已。廣
爲他説。佛言賢士。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
當爲護此經故。當説章句召護世四天王天。
帝釋梵天王等諸神。以此章句召故。護世
四天王天。帝釋梵天王。皆當擁護諸説法師
持此經者。説此世所難信甚深經典時。使無
能作留難。所謂若王大臣驅遣出國。若得重
病。若鬪諍時起。若國土疾疫。如是等事起
時。以呪術力故。即令消滅不得成就。何等爲
呪術章句。所謂
頭頭麗提提麗陀夜簸帝陀夜羅伽羅
泥帝提毘婆知&T049271;&T049271;彌多毘
羶帝低𡺸弩禰
&T072933;多麗
多羅尼
婆簸斯
鉢他陀尼
鉢陀&T072933;

鉢陀散提
般若牟麗
娑究麗

浮陀勒差
伊那薩枝二十
多婆薩枝二十
多婆鉢低二十
隨佛意 順法性 恭敬僧 世主信 護世
四王 爲諸佛子 受持此呪 護説法者
爾時四天王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當護此諸佛子受持經者。即説呪

首鞞首婆鉢低首提帝因哆擁陀梨
陀羅尼頗耽阿丘擁怯卑阿目
*仚阿羅尼陀擁藪首曬婆醯那
提脾陀頼散提
三咩
婆夜咩
三摩頼彌

波扇&MT05529;
休休
醯醯
丘樓丘麗
於時四大天王自在者。説此不可犯呪已
爾時天帝釋即從座起心淨悦豫。合掌向佛
而説偈言
    末世飢饉時 大稱諸賢士
    受持説此經 我當爲給侍
於是帝釋説此偈已。即説呪曰
彌低首脾摩訶彌低達摩彌低天多
加麗三摩彌低薩遮彌低那提咩
&T072933;多麗&T072933;頭離&T072933;勒差
薩婆薩
埵阿&T072933;伽醯
阿那&T072933;多卑
修冀低
阿毘
盧提
阿毘伽醯
浮提菩舍咩
膩魑
他尼低
泥提羅尼
阿那他婆差帝二十
二十
咩低闍耶私二十
修莎羅二十
    汝等起禪樂 來護持法者
    諸世界世尊 皆悉共受持
爾時梵自在天王即從座起。讃彼釋梵護世
諸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爲護正法持法
説法者故。發大莊嚴。汝等正應如是。甚得
其宜隨如來法律。住世久近。於爾所時中。當
有識別正行法行。於爾所時中諸天世人。甚
當熾盛充滿宮宅。此法滅後。諸天世人轉當
減少宮宅空荒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汝受持此甚
深經典。讀誦書寫廣爲人説。彌勒。我今以如
斯等甚深經典囑累於汝。令此大法久住世
故。降伏諸魔故。爲利益一切衆生故。令一
切外道不得便故。教勅一切菩薩。使親近此
經不遠離故。欲令佛法大明久住於世不衰
滅故。使佛法僧種不斷絶故。爾時彌勒菩薩
即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在世及滅度後。常
當受持此甚深經典廣宣流布。所以者何。受
持此法者。則爲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正
法。非但受一如來法也。世尊。我亦爲自護己
法故。世尊。我常與諸天人衆。普會處兜率
天宮。毎爲廣説如是等甚深經典。我復當令
人中。受持讀誦此經典者。使手得是經執在
胸懷不離經卷。世尊。若復末世法欲滅時。
其有受持此經轉爲人説者。當知皆是彌勒
威神之所建立。世尊。當於爾時雖多諸魔事
嬈亂行人。諸説法者。依煩惱魔爲魔所持
故。不樂此經不勤修習。互相是非。我等
當勤作方便。令説法者愛樂是經。常勤修習
讀誦通利。廣爲人説。爾時世尊讃彌勒菩薩
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乃能爲護持正法故
作師子吼。汝不但今於我前作師子吼。亦於
過去無量阿僧祇諸佛前作師子吼護持正
法。爾時世尊告大徳阿難言。阿難。汝受持此
經耶。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以佛神力故
我已受持。佛言阿難。汝常當廣爲四衆分
別解説。若有先種善根樂勝法者。如是等
人聞已。則能信解受持讀誦廣爲人説。其
人則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功徳聚。阿難
即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
言阿難。此經名勸發菩薩莊嚴菩提。當如
是奉持之。爾時功徳莊嚴菩薩。在於衆中
即從座起。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希有
世尊。如來爲擁護正法及説法者故。善能如
快讃此經。世尊。諸新學菩薩爲菩提故種
諸善根。以種種華香瓔珞末香塗香。勤供養
如來。而不受持此經。是人頗成以第一供養
供如來不。佛言。善男子。不成第一供養如來。
亦不能以此因縁得無量功徳。不如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此經者功徳甚多。爾時世尊即
説偈言
    我以佛眼 所見佛刹 周遍十方
    廣大無邊 爾所諸界 盛滿珍寶
    菩薩以此 恒用布施 若有於此
    甚深妙經 無所得法 諸佛所説
    而能受持 爲人演説 此人功徳
    復多於彼 華香瓔珞 塗香末香
    寶蓋幢幡 上妙衣服 以是供具
    普滿諸界 供養如來 迴向佛道
    若後末世 法欲滅時 於救世法
    勤修護助 受持正法 不放逸行
    此功徳聚 復多於彼 十方世界
    一切巨海 盡盛滿中 上妙香油
    作大燈炷 猶如須彌 然以供養
    一切諸佛 法炬若欲 斷滅之時
    知世衆生 無明所覆 若能然此
    大法炬者 此人功徳 復勝於彼
    我之所見 無量諸佛 雖億千劫
    種種供養 諸天上妙 適意供養
    不能受持 此妙經典 若於諸佛
    知有重恩 擁護三寶 爲報恩故
    爲欲饒益 一切衆生 受持此經
    福勝於彼 我以佛眼 所見衆生
    若有能教 盡成釋梵 所得功徳
    不如書寫 持此經者 功徳甚多
    大千世界 所有衆生 若有能教
    盡成二乘 若有能發 菩提心者
    護持此經 功徳復勝 持經功徳
    假令是色 悉當充滿 十方世界
    唯除如來 無上大智 更無能知
    此功徳者 如如來智 無有邊際
    虚空法界 亦無邊際 能持如來
    此經法者 功徳無邊 亦復如是
爾時功徳莊嚴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
信解如來所説義趣。後五百歳。法欲滅時。諸
發大乘衆生。其不受此經法者。將知是等
爲魔所持墮佛法外。世尊。我今堪任如來滅
後受持此經。欲令佛法久住世故。爾時世尊
爲囑累此經法故。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
阿僧祇諸佛世界。彼諸如來。亦爲囑累此經
法故。皆放眉間白毫相光。普照十方一切世
界。無不周遍説此經已。如來以大神力放光
明。時無量阿僧祇諸佛世界。六變振動。有
無量阿僧祇衆生發無上道心。無量阿僧祇
菩薩得無生法忍。復有無量阿僧祇菩薩。得
一生補處善根。又復過是無量阿僧祇衆生
得聲聞乘住學無學地。佛説經已。虚空藏
菩薩大徳阿難諸菩薩大衆。及諸聲聞諸天
世人。聞佛所説皆大歡喜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