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No. 0220_ 玄奘譯 ) in Vol. 06

[First] [Prev+100] [Prev]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聲香味觸法界想爲二。聲香味觸法界想空
爲不二。善現。眼識界想爲二。眼識界想空爲
不二。耳鼻舌身意識界想爲二。耳鼻舌身意
識界想空爲不二。善現。眼觸想爲二。眼觸
想空爲不二。耳鼻舌身意觸想爲二。耳鼻舌
身意觸想空爲不二。善現。眼觸爲縁所生諸
受想爲二。眼觸爲縁所生諸受想空爲不二。
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想爲二。耳鼻
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想空爲不二。善現。
地界想爲二。地界想空爲不二。水火風空識
界想爲二。水火風空識界想空爲不二。善現。
因縁想爲二。因縁想空爲不二。等無間縁所
縁縁増上縁想爲二。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
想空爲不二。善現。無明想爲二。無明想空爲
不二。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
苦憂惱想爲二。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想
空爲不二。善現。布施波羅蜜多想爲二。布施
波羅蜜多想空爲不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想爲二。淨戒乃至般若波羅
蜜多想空爲不二。善現。内空想爲二。内空想
空爲不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
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
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
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想爲二。外空乃至無
性自性空想空爲不二。善現。四念住想爲二。
四念住想空爲不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想爲二。四正斷乃至
八聖道支想空爲不二。善現。苦聖諦想爲二。
苦聖諦想空爲不二。集滅道聖諦想爲二。集
滅道聖諦想空爲不二。善現。四靜慮想爲二。
四靜慮想空爲不二。四無量四無色定想爲
二。四無量四無色定想空爲不二。善現。
八解脱想爲二。八解脱想空爲不二。八勝處
九次第定十遍處想爲二。八勝處九次第定
十遍處想空爲不二。善現。一切三摩地門想
爲二。一切三摩地門想空爲不二。一切陀羅
尼門想爲二。一切陀羅尼門想空爲不二。善
現。空解脱門想爲二。空解脱門想空爲不二。
無相無願解脱門想爲二。無相無願解脱門
想空爲不二。善現。極喜地想爲二。極喜地想
空爲不二。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
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想爲二。
離垢地乃至法雲地想空爲不二。善現。五眼
想爲二。五眼想空爲不二。六神通想爲二。六
神通想空爲不二。善現。佛十力想爲二。佛
十力想空爲不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
佛不共法想爲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
佛不共法想空爲不二。善現。大慈想爲二。
大慈想空爲不二。大悲大喜大捨想爲二。大
悲大喜大捨想空爲不二。善現。無忘失法想
爲二。無忘失法想空爲不二。恒住捨性想爲
二。恒住捨性想空爲不二。善現。一切智想
爲二。一切智想空爲不二。道相智一切相智
想爲二。道相智一切相智想空爲不二。善現。
預流想爲二。預流想空爲不二。一來不還阿
羅漢獨覺想爲二。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想
空爲不二。善現。預流果想爲二。預流果想
空爲不二。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想
爲二。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想空爲
不二。善現。菩薩摩訶薩想爲二。菩薩摩訶薩
想空爲不二。如來應正等覺想爲二。如來應
正等覺想空爲不二。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想
爲二。菩薩摩訶薩行想空爲不二。無上正
等菩提想爲二。無上正等菩提想空爲不二。
善現。有爲界想爲二。有爲界想空爲不二。無
爲界想爲二。無爲界想空爲不二。善現。乃至
一切想皆爲二。乃至一切二皆是有乃至一
切有皆有生死。有生死者不能解脱生老病
死愁歎苦憂惱。善現。諸想空者皆爲無二。諸
無二者皆是非有。諸非有者皆無生死。無生
死者則能解脱生老病死愁歎苦憂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
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遍學道品第六十四之七
善現。由此因縁。當知一切有二想者定無
布施波羅蜜多。亦無淨戒波羅蜜多。亦無
安忍波羅蜜多。亦無精進波羅蜜多。亦無
靜慮波羅蜜多。亦無般若波羅蜜多。無道
無果亦無現觀。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有
色遍知。況有受想行識遍知。況有眼處遍
知。況有耳鼻舌身意處遍知。況有色處遍
知。況有聲香味觸法處遍知。況有眼界遍
知。況有耳鼻舌身意界遍知。況有色界遍
知。況有聲香味觸法界遍知。況有眼識界遍
知。況有耳鼻舌身意識界遍知。況有眼觸遍
知。況有耳鼻舌身意觸遍知。況有眼觸爲縁
所生諸受遍知。況有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
生諸受遍知。況有地界遍知。況有水火風空
識界遍知。況有因縁遍知。況有等無間縁
所縁縁増上縁遍知。況有無明遍知。況有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
惱遍知。況有布施波羅蜜多遍知。況有淨戒
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遍知。況有内
空遍知。況有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
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
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
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遍知。況有四念住
遍知。況有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
支八聖道支遍知。況有苦聖諦遍知。況有集
滅道聖諦遍知。況有四靜處遍知。況有四無
量四無色定遍知。況有八解脱遍知。況有八
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遍知。況有一切三摩
地門遍知。況有一切陀羅尼門遍知。況有空
解脱門遍知。況有無相無願解脱門遍知。況
有極喜地遍知。況有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
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
地遍知。況有五眼遍知。況有六神通遍知。況
有佛十力遍知。況有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
八佛不共法遍知。況有大慈遍知。況有大
悲大喜大捨遍知。況有無忘失法遍知。況
有恒住捨性遍知。況有一切智遍知。況有道
相智一切相智遍知。況有預流果遍知。況有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遍知。況有一
切菩薩摩訶薩行遍知。況有諸佛無上正等
菩提遍知。彼尚不能修諸聖道。況得預流一
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況復能得一切
智智。及能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
  初分三漸次品第六十五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住有想者。若
無順忍無道無果亦無現觀。住無想者豈有順
忍。若淨觀地。若種性地。若第八地。若見地。
若薄地。若離欲地。若已辦地。若獨覺地。若
菩薩地若如來地。若修聖道因修聖道斷諸
煩惱。或聲聞相應。或獨覺相應。由斯煩惱所
覆障故。諸菩薩摩訶薩豈能入菩薩正性離
生。若不能入菩薩正性離生。豈能證得一切
相智。若不能證得一切相智。豈能永斷一切
煩惱習氣相續。世尊。若一切法都無所有無
生無滅無染無淨。如是諸法既都不生。豈能
證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
説。住無想者亦無順忍。無淨觀地。無種*性
地。無第八地。無見地。無薄地。無離欲地。無
已辦地。無獨覺地。無菩薩地。無如來地。無修
聖道因修聖道斷諸煩惱。或聲聞相應。或獨
覺相應。由斯煩惱所覆障故。諸菩薩摩訶薩
應不能入菩薩正性離生。若不能入菩薩正
性離生。應不能證得一切相智。若不能證得
一切相智。應不能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
善現。若一切法都無所有無生無滅無染無
淨。如是諸法既都不生。何能證得一切智智」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爲有有想有無想不。爲有色
想有受想行識想不。爲有眼處想有耳鼻舌
身意處想不。爲有色處想有聲香味觸法處
想不。爲有眼界想有耳鼻舌身意界想不。爲
有色界想有聲香味觸法界想不。爲有眼識
界想有耳鼻舌身意識界想不。爲有眼觸想
有耳鼻舌身意觸想不。爲有眼觸爲縁所生
諸受想有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想
不。爲有地界想有水火風空識界想不。爲有
因縁想有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想不。爲
有貪想有瞋癡想不。爲有無明想有行識名
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想
不。爲有布施波羅蜜多想有淨戒安忍精進
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想不。爲有内空想有外
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
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
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
自性空想不。爲有四念住想有四正斷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想不。爲有
苦聖諦想有集滅道聖諦想不。爲有四靜慮
想有四無量四無色定想不。爲有八解脱想
有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想不。爲有三摩
地門想有陀羅尼門想不。爲有空解脱門想
有無相無願解脱門想不。爲有極喜地想有
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
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想不。爲有五眼想
有六神通想不。爲有佛十力想有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想不。爲有大慈想
有大悲大喜大捨想不。爲有無忘失法想有
恒住捨性想不。爲有一切智想有道相智一
切相智想不。爲有預流果想有一來不還阿
羅漢果獨覺菩提想不。爲有菩薩摩訶薩行
想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想不。爲有一切智
智想不爲有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想不。
爲有色想有色斷想不。爲有受想行識想有
受想行識斷想不。爲有眼處想有眼處斷想
不。爲有耳鼻舌身意處想有耳鼻舌身意處
斷想不。爲有色處想有色處斷想不。爲有
聲香味觸法處想有聲香味觸法處斷想不。
爲有眼界想有眼界斷想不。爲有耳鼻舌身
意界想有耳鼻舌身意界斷想不。爲有色界
想有色界斷想不。爲有聲香味觸法界想有
聲香味觸法界斷想不。爲有眼識界想有眼
識界斷想不。爲有耳鼻舌身意識界想有耳
鼻舌身意識界斷想不。爲有眼觸想有眼觸
斷想不。爲有耳鼻舌身意觸想有耳鼻舌身
意觸斷想不。爲有眼觸爲縁所生諸受想有
眼觸爲縁所生諸受斷想不。爲有耳鼻舌身
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想有耳鼻舌身意觸爲縁
所生諸受斷想不。爲有地界想有地界斷想
不。爲有水火風空識界想有水火風空識界
斷想不。爲有因縁想有因縁斷想不。爲有
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想有等無間縁所縁
縁増上縁斷想不。爲有貪想有貪斷想不。
爲有瞋癡想有瞋癡斷想不。爲有無明想有
無明斷想不。爲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
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想有行乃至老死愁歎
苦憂惱斷想不。爲有布施波羅蜜多想有布
施波羅蜜多斷想不。爲有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想有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
多斷想不。爲有内空想有内空斷想不。爲
有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
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
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想有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斷想
不。爲有四念住想有四念住斷想不。爲有四
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想
有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斷想不。爲有苦聖
諦想有苦聖諦斷想不。爲有集滅道聖諦想
有集滅道聖諦斷想不。爲有四靜慮想有四
靜慮斷想不。爲有四無量四無色定想有四
無量四無色定斷想不。爲有八解脱想有八
解脱斷想不。爲有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想有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斷想不。爲有
三摩地門想有三摩地門斷想不。爲有陀羅
尼門想有陀羅尼門斷想不。爲有空解脱門
想有空解脱門斷想不。爲有無相無願解脱
門想有無相無願解脱門斷想不。爲有極喜
地想有極喜地斷想不。爲有離垢地發光地
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
地法雲地想有離垢地乃至法雲地斷想不。
爲有五眼想有五眼斷想不。爲有六神通想
有六神通斷想不。爲有佛十力想有佛十力
斷想不。爲有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
共法想有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斷想不。爲有大慈想有大慈斷想不。爲有大
悲大喜大捨想有大悲大喜大捨斷想不。爲
有無忘失法想有無忘失法斷想不。爲有恒
住捨性想有恒住捨性斷想不。爲有一切智
想有一切智斷想不。爲有道相智一切相智
想有道相智一切相智斷想不。爲有預流果
想有預流果斷想不。爲有一來不還阿羅漢
果獨覺菩提想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
提斷想不。爲有菩薩摩訶薩行想有菩薩摩
訶薩行斷想不。爲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想
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斷想不。爲有一切智
智想有一切智智斷想不。爲有所斷一切煩
惱習氣相續想有所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斷
不。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
善現。若無有想。亦無無想。當知即是菩薩順
忍。若無有想亦無無想即是修道。若無有想
亦無無想即是得果。善現當知。無性即是菩
薩摩訶薩道。無性即是菩薩摩訶薩現觀。善
現。由此因縁應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其自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無性
爲自性者。云何如來於一切法無性爲性。現
等正覺現等覺已。於一切法及諸境界皆得
自在。佛言。善現。如是如是。一切法皆以無性
爲自性。我本修學菩薩道時。無倒修行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離欲惡
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
住。尋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
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正念
正知。身受樂聖説應捨。入第三靜慮具足住。
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
第四靜慮具足住。我於爾時。於諸靜慮及靜
慮支。雖善取相而無所執。於諸靜慮及靜慮
支都無味著。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都無所得。
我於爾時。於諸靜慮以清淨行相無所分別
具足安住。我於爾時。於諸靜慮及靜慮支善
淳熟已。令心發起神境智證通。亦令心發起
天耳智證通。亦令心發起他心智證通。亦令
心發起宿住隨念智證通。亦令心發起天眼
智證通。我於爾時。於所發起諸智證通。雖
善取相而無所執。於所發起諸智證通都無
味著。於所發起諸智證通都無所得。我於爾
時。於所發起諸智證通。以如虚空見無所分
別具足安住。善現。我於爾時。以一刹那相應
妙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謂現等覺。是苦聖
諦。是集聖諦。是滅聖諦。是道聖諦。都無所
有。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
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邊功徳。安立
三聚有情差別。隨其所應方便教導。令獲殊
勝利益安樂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應正等覺
能起無性爲自性。四靜慮能發無性爲自性。
五神通能證無性爲自性。無上正等菩提能
立無性爲自性。有情作三聚已。隨其所應方
便教導。令獲殊勝利益安樂。佛言。善現。若
諸欲惡不善法等。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爲自
性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不應通達一切欲
惡不善法等。皆以無性爲自性已能入初靜
慮具足住。能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
以諸欲惡不善法等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爲
自性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欲惡不善
法等。皆以無性爲自性已能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
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
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正念正知。
身受樂聖説應捨。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
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
靜慮具足住。善現。若諸神通有少自性。或復
他性爲自性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不應通
達一切神通。皆以無性爲自性已發起種種
自在神通。以諸神通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爲
自性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神通皆以
無性爲自性已能令心發起神境智證通。亦
令心發起天耳他心宿住隨念天眼智證通。
於諸境界自在無礙。善現。若佛無上正等菩
提。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爲自性者。我本修行
菩提行時。不應通達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皆
以無性爲自性。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以佛
無上正等菩提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爲自性
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無上正等菩提。
皆以無性爲自性。已能用一念相應妙慧。證
得無上正等菩提。如實覺知苦集滅道聖諦。
都無所有。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
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邊功
徳。善現。若諸有情。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爲自
性者。我成佛已不應通達一切有情皆以無
性爲自性。已安立三聚有情差別。以諸有情
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爲自性故。我成佛已通
達有情皆以無性爲自性。已能立三聚有情
差別。隨其所應方便教導。令獲殊勝利益安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
依無性爲自性法。起四靜慮。發五神通。證得
無上正等菩提。安立三聚有情差別。隨其所
應方便教導。令獲殊勝利樂事者。云何菩薩
摩訶薩。於無性爲自性法中。有漸次業漸次
學漸次行。由此漸次業漸次學漸次行故。證
得無上正等菩提。佛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
最初從佛世尊所聞。若從已多供養諸佛菩
薩摩訶薩所聞。若從獨覺所聞。若從阿羅漢
所聞。若從不還一來預流所聞。諸佛世尊以
無性爲自性。究竟證得以無性爲自性法故
名佛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亦以無性爲自性。
漸次證得以無性爲自性法故名菩薩摩訶
薩。一切獨覺亦以無性爲自性。漸次證得以
無性爲自性法故名爲獨覺。諸阿羅漢亦以
無性爲自性。漸次證得以無性爲自性法故
名阿羅漢。一切不還一來預流亦以無性爲
自性。漸次證得以無性爲自性法故名爲不
還一來預流。諸賢善士亦以無性爲自性決
定信解以無性爲自性法故名賢善士。諸餘
有情一切行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乃至
無有如毛端量若行若法。實有自性而可得
者。是菩薩摩訶薩聞此事已作是思惟。若一
切有情。一切行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證
得信解以無性爲自性法故名佛菩薩獨覺聲
聞賢善士者。我於無上正等菩提。若當證得。
若不證得。一切有情一切行一切法。常以無
性爲自性。故我定應發趣無上正等菩提。得
菩提已。若諸有情行有想者。方便安立令住
無想。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既思惟已。發趣無
上正等菩提。爲普救度諸有情故。作漸次業
修漸次學行漸次行。如過去世諸菩薩摩訶
薩發趣無上正等菩提。先修漸次業學行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
是。先應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次應修行淨戒
波羅蜜多。次應修行安忍波羅蜜多。次應修
行精進波羅蜜多。次應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後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布施波
羅蜜多時。應自行布施波羅蜜多。亦勸他行
布施波羅蜜多。稱揚顯示布施波羅蜜多功
徳。歡喜讃歎行布施波羅蜜多者。由此因縁
布施圓滿。生天人中得大財位。常行布施離
慳悋心。隨諸有情須食施食。須飮施飮。須衣
施衣。須乘施乘。須香華施香華。須瓔珞施瓔
珞。須房舍施房舍。須臥具施臥具。須燈明
施燈明。須財寶施財寶。須僮僕施僮僕。隨餘
所須。種種資具。皆悉施與。是菩薩摩訶薩由
布施故受持戒蘊。生天人中得大尊貴。由施
戒故復得定蘊。由施戒定故復得慧蘊。由施
戒定慧故復得解脱蘊。由施戒定慧解脱故
復得解脱智見蘊。由施戒定慧解脱解脱智
見蘊圓滿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
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已。便能嚴淨
佛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得圓滿
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
菩提已。便能轉正法輪。由轉正法輪故安立
有情於三乘法。有情安住三乘法已。解脱生
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布施故。
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
觀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無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淨
戒波羅蜜多時。應自行淨戒波羅蜜多。亦勸
他行淨戒波羅蜜多。稱揚顯示淨戒波羅蜜
多功徳。歡喜讃歎行淨戒波羅蜜多者。是菩
薩摩訶薩由此因縁戒蘊清淨。生天人中得
大尊貴。施貧窮者種種財物。既行施已安
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脱蘊解脱智見蘊。由戒
定慧解脱解脱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
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
位已。便能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成
熟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已。便能轉正法輪由轉
正法輪故安立有情於三乘法。有情安住三
乘法已。解脱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
訶薩由淨戒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
學行漸次行。而觀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
一切法自性無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安
忍波羅蜜多時。應自行安忍波羅蜜多。亦
勸他行安忍波羅蜜多。稱揚顯示安忍波羅
蜜多功徳。歡喜讃歎行安忍波羅蜜多者。是
菩薩摩訶薩行安忍時。能以財物施諸有情
皆令滿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安住安忍。安
住定蘊慧蘊解脱蘊解脱智見蘊。由戒定慧
解脱解脱智見蘊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
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位
已。便能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成熟
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證
得無上正等菩提已。便能轉正法輪。由轉正
法輪故安立有情於三乘法。有情安住三乘
法已。解脱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
訶薩由安忍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
學行漸次行。而觀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
一切法自性無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精
進波羅蜜多時。應自於諸善法發勤精進波
羅蜜多。亦勸他於諸善法。發勤精進波羅蜜
多。稱揚顯示於諸善法。發勤精進波羅蜜多
功徳。歡喜讃歎於諸善法。發勤精進波羅蜜
多者。是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能以財物施
諸有情皆令滿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蘊。安住
安忍。安住精進。安住定蘊。慧蘊解脱蘊解脱
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見蘊清淨故。
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
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已。便能嚴淨佛土成熟
有情。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
得無上正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已。
便能轉正法輪。由轉正法輪故安立有情於
三乘法。有情安住三乘法已。解脱生死證得
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精進故雖能如
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觀一切
都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無故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靜
慮波羅蜜多時。應自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
色定。亦勸他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稱
揚顯示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功徳。歡
喜讃歎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者。是菩
薩摩訶薩安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能
以財物施諸有情皆令滿足既行施已安住戒
蘊。安住安忍。安住精進。安住定蘊慧蘊解脱
蘊解脱智見蘊。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見蘊
清淨故。超諸聲聞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
離生。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已。便能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得圓滿已。便
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已。便能轉正法輪。由轉正法輪故安立有情
於三乘法。有情安住三乘法已。解脱生死證
得涅槃。善現。是菩薩摩訶薩由靜慮故。雖
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觀
一切都不可得。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無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般
若波羅蜜多時。施諸有情種種財物。安住戒
蘊。安住安忍。安住精進。安住定蘊慧蘊解脱
蘊解脱智見蘊。自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亦勸他行布施淨戒安忍
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稱揚顯示布施淨戒
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功徳。歡喜讃
歎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者。是菩薩摩訶薩由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力故。超諸聲聞
及獨覺地。趣入菩薩正性離生。入菩薩正性
離生位已。便能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嚴淨佛
土成熟有情得圓滿已。便能證得無上正等
菩提。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已。便能轉正法輪。
由轉正法輪故。安立有情於三乘法。有情安
住三乘法已。解脱生死證得涅槃。善現。是菩
薩摩訶薩由般若故。雖能如是作漸次業修
漸次學行漸次行。而觀一切都不可得。何以
故。以一切法自性無故。善現。是爲菩薩摩訶
薩依行六種波羅蜜多。作漸次業。修漸次學。
行漸次行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
行漸次行時。從初發心以一切智智相應作
意信解諸法皆以無性。爲其自性。先應修佛
隨念。次應修法隨念。次應修僧隨念。次應修
戒隨念。次應修捨隨念。後應修天隨念。善
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佛隨念。善現。是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以色思惟
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
應正等覺。何以故。善現。色無自性。受想行
識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
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思惟是
爲佛隨念。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應以三
十二大士相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眞
金色身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身有常
光面各一尋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八
十隨好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善現。
如是相好金光色身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
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
現。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應以戒蘊思惟如
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定蘊慧蘊解脱蘊解脱
智見蘊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善現。如
是諸蘊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
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
思惟是爲佛隨念。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
應以五眼六神通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
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大慈大悲大喜
大捨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無忘失法
恒住捨性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一切
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
以故。善現。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
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
現。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應以縁起之法思
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善現。縁起之法都
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
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思惟是爲
佛隨念。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應如是修佛隨念。若如是修佛隨念。
是爲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
行。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作漸次業修漸
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亦能圓
滿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
支。則能圓滿空解脱門。亦能圓滿無相無願
解脱門。則能圓滿初靜慮。亦能圓滿第二第
三第四靜慮。則能圓滿慈無量。亦能圓滿悲
喜捨無量。則能圓滿空無邊處定。亦能圓滿
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則能
圓滿八解脱。亦能圓滿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
處。則能圓滿一切三摩地門。亦能圓滿一切
陀羅尼門。則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亦能圓
滿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則能
圓滿内空。亦能圓滿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
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
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則能圓滿
眞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
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
議界。則能圓滿五眼。亦能圓滿六神通。則
能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
大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
滿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
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覺
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
善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佛隨念。謂於其
中尚無少念況有念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
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三漸次品第六十五之二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法隨念。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思
惟善法。不應思惟不善法。不應思惟無記
法。不應思惟世間法。不應思惟出世間法。
不應思惟有愛染法。不應思惟無愛染法。
不應思惟有諍法。不應思惟無諍法。不應
思惟聖法。不應思惟非聖法。不應思惟有漏
法。不應思惟無漏法。不應思惟欲界繋法。不
應思惟色界繋法。不應思惟無色界繋法。不
應思惟有墮法。不應思惟無墮法。不應思惟
有爲法。不應思惟無爲法。何以故。善現。
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
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
念無思惟是爲法隨念。善現。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法隨念。若如
是修法隨念。是爲若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
漸次學。行漸次行。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
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
四念住。亦能圓滿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則能圓滿空解脱門。亦
能圓滿無相無願解脱門。則能圓滿四靜慮。
亦能圓滿四無量四無色定。則能圓滿八解
脱。亦能圓滿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則能
圓滿一切三摩地門。亦能圓滿一切陀羅尼
門。則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亦能圓滿淨
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滿
内空。亦能圓滿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
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
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
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則能圓滿眞
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
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
界。則能圓滿五眼。亦能圓滿六神通。則能
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大
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滿
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相
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覺一
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
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法隨念。謂於其
中尚無少念況有念法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僧隨念。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作是
念。佛弟子衆具淨戒蘊定蘊慧蘊解脱蘊解
脱智見蘊。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一切皆是無
性。所顯皆以無性爲其自性。由是因縁不
應思惟。何以故。善現。佛弟子衆皆無自性。
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
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思惟是爲僧隨
念。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應如是修僧隨念。若如是修僧隨念。是
爲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
行。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作漸次業修漸
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亦能圓
滿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
支。則能圓滿空解脱門。亦能圓滿無相無
願解脱門。則能圓滿四靜慮。亦能圓滿四無
量四無色定。則能圓滿八解脱。亦能圓滿八
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則能圓滿一切三摩地
門。亦能圓滿一切陀羅尼門。則能圓滿布
施波羅蜜多。亦能圓滿淨戒安忍精進靜慮
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滿内空。亦能圓滿
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
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
性自性空。則能圓滿眞如。亦能圓滿法界法
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
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界。則能圓滿五眼。
亦能圓滿六神通。則能圓滿佛十力。亦能
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則
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大悲大喜大捨。則
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滿恒住捨性。則
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相智一切相智。
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
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
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菩薩摩訶
薩應如是修僧隨念。謂於其中尚無少念況
有念僧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戒隨念。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從初發心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恒住淨戒無缺無隙。無
瑕無穢無所取著應受供養。智者所讃。妙善
受持。妙善究竟。隨順勝定。思惟此戒。以無
性爲自性。由是因縁不應思惟。何以故。善
現。如是淨戒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
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
現。若無念無思惟是爲戒隨念。善現。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戒
隨念。若如是修戒隨念。是爲菩薩摩訶薩作
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善現。是菩薩摩
訶薩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
則能圓滿四念住。亦能圓滿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則能圓滿空
解脱門。亦能圓滿無相無願解脱門。則能圓
滿四靜慮。亦能圓滿四無量四無色定。則能
圓滿八解脱。亦能圓滿八勝處九次第定十
遍處。則能圓滿一切三摩地門。亦能圓滿一
切陀羅尼門。則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亦能
圓滿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則
能圓滿内空。亦能圓滿外空内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則能圓
滿眞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
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
思議界。則能圓滿五眼。亦能圓滿六神通。則
能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
大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
滿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
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
現。是菩薩摩訶薩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
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
想。善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戒隨念。謂
於其中尚無少念況有念戒。善現。云何菩薩
摩訶薩修捨隨念。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
修捨隨念。若捨財若捨法倶不起心。我施我
不施。我捨我不捨。若捨所有身分支節亦
不起心。我施我不施。我捨我不捨。亦不思
惟所捨所與及捨施福。何以故。善現。如是
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
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
思惟是爲捨隨念。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捨隨念。若如
是修捨隨念是爲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
次學行漸次行。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作
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
念住。亦能圓滿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等覺支八聖道支。則能圓滿空解脱門。亦
能圓滿無相無願解脱門。則能圓滿四靜慮。
亦能圓滿四無量四無色定。則能圓滿八解
脱。亦能圓滿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則
能圓滿一切三摩地門。亦能圓滿一切陀羅
尼門。則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亦能圓滿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
滿内空。亦能圓滿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
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
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
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則能圓滿眞
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
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
界。則能圓滿五眼。亦能圓滿六神通。則能
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大
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滿
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相
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
薩摩訶薩。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覺一切
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復無無想。善現。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捨隨念。謂於其中尚
無少念況有念捨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天隨念。善現。是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性
爲自性。方便力故修天隨念。觀預流等。雖
生四大王衆天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覩史
多天或樂變化天或他化自在天而不可得不
應思惟。觀不還等。雖生色界天或無色界天
而不可得不應思惟。何以故。善現。如是諸
天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
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現。若無念無思
惟是爲天隨念。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天隨念。若如是修天
隨念是爲菩薩摩訶薩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
漸次行。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作漸次業
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亦
能圓滿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
聖道支。則能圓滿空解脱門。亦能圓滿無相
無願解脱門。則能圓滿四靜慮。亦能圓滿四
無量四無色定。則能圓滿八解脱。亦能圓滿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則能圓滿一切三
摩地門。亦能圓滿一切陀羅尼門。則能圓滿
布施波羅蜜多。亦能圓滿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滿内空。亦能圓滿
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
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
性自性空。則能圓滿眞如。亦能圓滿法界法
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
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界。則能圓滿五眼。亦
能圓滿六神通。則能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
滿大慈。亦能圓滿大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
無忘失法。亦能圓滿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
切智。亦能圓滿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
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以無性爲自
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
想亦復無無想。善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
天隨念。謂於其中尚無少念況有念天。善現。
是爲菩薩摩訶薩依修六隨念作漸次業修
漸次學行漸次行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爲欲圓滿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
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内空。應學
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
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
性自性空。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
眞如。應學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平
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
界。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四念住。
應學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
道支。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苦聖
諦。應學集滅道聖諦。以無性爲自性。方便
力故應學四靜慮。應學四無量四無色定。
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八解脱。應學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無性爲自性。
方便力故應學空解脱門。應學無想無願解
脱門。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布施
波羅蜜多。應學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
便善巧願力智波羅蜜多。以無性爲自性。方
便力故應學極喜地。應學離垢地發光地焔
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
法雲地。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五
眼。應學六神通。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
應學佛十力。應學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
佛不共法。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
大慈。應學大悲大喜大捨。以無性爲自性。
方便力故應學無忘失法。應學恒住捨性。以
無性爲自性。方便力故應學一切智。應學
道相智一切相智。以無性爲自性。方便力
故應學一切三摩地門。應學一切陀羅尼門。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學菩提道時。
覺一切法皆以無性爲其自性。於中尚無少
念可得。況有念色念受想行識。況有念眼處
念耳鼻舌身意處。況有念色處念聲香味觸
法處。況有念眼界念耳鼻舌身意界。況有念
色界念聲香味觸法界。況有念眼識界念耳
鼻舌身意識界。況有念眼觸念耳鼻舌身意
觸。況有念眼觸爲縁所生諸受念耳鼻舌身
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況有念地界念水火風
空識界。況有念因縁念等無間縁所縁縁増
上縁。況有念無明念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
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況有念布施波羅
蜜多念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況有念内空念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
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
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
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況有念四念住念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
支。況有念苦聖諦念集滅道聖諦。況有念四
靜慮念四無量四無色定。況有念八解脱念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況有念一切三摩
地門念一切陀羅尼門。況有念空解脱門念
無相無願解脱門。況有念極喜地念離垢地
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
地善慧地法雲地。況有念五眼念六神通。況
有念佛十力念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
共法。況有念大慈念大悲大喜大捨。況有念
無忘失法念恒住捨性。況有念一切智念道
相智一切相智。況有念預流果念一來不還
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況有念一切菩薩摩訶
薩行念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諸念及所
念法。若少有實無有是處。善現。如是菩薩
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雖作漸次業
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而於其中所有一切。心
所行業。心所行學。心所行行皆悉不轉。以一
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故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以
無性爲自性者。則應無色亦無受想行識。應
無眼處亦無耳鼻舌身意處。應無色處亦無
聲香味觸法處。應無眼界亦無耳鼻舌身意
界。應無色界亦無聲香味觸法界。應無眼識
界亦無耳鼻舌身意識界。應無眼觸亦無耳
鼻舌身意觸。應無眼觸爲縁所生諸受亦無
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受。應無地界亦
無水火風空識界。應無因縁亦無等無間縁
所縁縁増上縁。應無無明亦無行識名色六
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應無布
施波羅蜜多亦無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
羅蜜多。應無内空亦無外空内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應無四
念住亦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應無苦聖諦亦無集滅道聖諦。
應無四靜慮亦無四無量四無色定。應無八
解脱亦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應無一
切三摩地門亦無一切陀羅尼門。應無空解
脱門亦無無相無願解脱門。應無極喜地亦
無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
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應無五眼亦無
六神通。應無佛十力亦無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十八佛不共法。應無大慈亦無大悲大喜
大捨。應無無忘失法亦無恒住捨性。應無
一切智亦無道相智一切相智。應無預流果
亦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應無一
切菩薩摩訶薩行亦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應無佛亦無法僧。應無道亦無果。應無雜
染亦無清淨。應無行亦無得無現觀。乃至
一切法皆應是無。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
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中有性無性爲可
得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於一
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中有性無性倶不可
得。佛言。善現。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
性中有性無性倶不可得。云何汝今可爲是
問。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者。則應無色
亦無受想行識。應無眼處亦無耳鼻舌身意
處。應無色處亦無聲香味觸法處。應無眼界
亦無耳鼻舌身意界。應無色界亦無聲香味
觸法界。應無眼識界亦無耳鼻舌身意識界。
應無眼觸亦無耳鼻舌身意觸。應無眼觸爲
縁所生諸受亦無耳鼻舌身意觸爲縁所生諸
受。應無地界亦無水火風空識界。應無因縁
亦無等無間縁所縁縁増上縁。應無無明亦
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
憂惱。應無布施波羅蜜多亦無淨戒安忍精
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應無内空亦無外空
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
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
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
性空。應無四念住亦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
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應無苦聖諦亦無
集滅道聖諦。應無四靜慮亦無四無量四無
色定。應無八解脱亦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
遍處。應無一切三摩地門亦無一切陀羅尼
門。應無空解脱門亦無無相無願解脱門。應
無極喜地亦無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
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應
無五眼亦無六神通。應無佛十力亦無四無
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應無大慈亦
無大悲大喜大捨。應無無忘失法亦無恒住
捨性。應無一切智亦無道相智一切相智。應
無預流果亦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
提。應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無諸佛無上
正等菩提。應無佛亦無法僧。應無道亦無
果。應無雜染亦無清淨。應無行亦無得無現
觀。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時具壽善現白佛
言。世尊。我於是法無惑無疑。然當來世有苾
芻等或求聲聞乘。或求獨覺乘。或求菩薩
摩訶薩乘。彼作是説。佛説一切法皆以無
性爲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者。
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及於縛解
不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由破
戒見威儀淨命當墮地獄傍生鬼界受諸劇
苦。輪迴生死難得解脱。我觀未來當有如
是可怖畏事。故問如來應正等覺如是深義。
然我於此無惑無疑。佛言。善現。善哉善
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説。於一切法皆以無性
爲自性中有性無性倶不可得。不應於此執
有無性
  初分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
以無性爲自性者。菩薩摩訶薩見何等義。
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以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故。
菩薩摩訶薩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
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諸有情類具斷常見。
住有所得難可調伏。愚癡顛倒難可解脱。善
現。住有所得者。由有所得想無得無現觀。
亦無無上正等菩提。具壽善現白佛言。世
尊。無所得者爲有得有現觀。有無上正等菩
提不。佛言。善現。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
觀。即是無上正等菩提。以不壞法界故。善
現。若有於是無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現
觀。欲得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彼爲欲壞法
界。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無所得即
是得。即是現觀。即是無上正等菩提。無所
得中無得無現觀。亦無無上正等菩提者。
云何得有菩薩摩訶薩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焔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
地法雲地。云何得有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云何得有異熟生神通。云何得有異熟生布
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云何
得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異熟生法。成熟
有情嚴淨佛土。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上妙飮
食衣服華鬘。塗散等香車乘瓔珞。寶幢幡蓋
房舍臥具妓樂燈明及餘種種人天資具所獲
善根。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與果無盡。展轉
乃至般涅槃後。自設利羅及諸弟子。猶得
種種供養恭敬。善根勢力仍未滅盡。佛言。
善現。以一切法無所得故。得有菩薩摩訶
薩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焔慧地極難勝地現
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即由此
故得有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即由此故得
有異熟生神通。即由此故得有異熟生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即由此
故得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異熟生法。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上
妙飮食衣服華鬘。塗散等香車乘瓔珞。寶幢
幡蓋房舍臥具。伎樂燈明及餘種種人天資
具。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所獲善根與果無
盡。展轉乃至般涅槃後。自設利羅及諸弟
子。猶得種種供養恭敬善根勢力仍未滅異。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
無所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
蜜多及諸神通有何差別。佛言。善現。無所
得者。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
多及諸神通皆無差別。爲欲令彼有所得者
離染著故。方便宣説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
慮般若波羅蜜多及諸神通有差別相。具壽
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無所得者。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諸
神通皆無差別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
得受者。不得所施而行布施。不得淨戒而護
淨戒。不得安忍而修安忍。不得精進而修
精進。不得靜慮而修靜慮。不得般若而修
般若。不得神通而修神通。不得四念住而修
四念住。不得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
覺支八聖道支而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不得空解脱門而修空
解脱門。不得無相無願解脱門而修無相無
願解脱門。不得四靜慮而修四靜慮。不得
四無量四無色定而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
得八解脱而修八解脱。不得八勝處九次第
定十遍處而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
得一切三摩地門而修一切三摩地門。不得
一切陀羅尼門而修一切陀羅尼門。不得菩
薩十地而修菩薩十地。不得五眼而修五眼。
不得佛十力而修佛十力。不得四無所畏四
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而修四無所畏四無礙
解十八佛不共法。不得大慈而修大慈。不得
大悲大喜大捨而修大悲大喜大捨。不得無
忘失法而修無忘失法。不得恒住捨性而修恒
住捨性。不得一切智而修一切智。不得道相
智一切相智而修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得有
情而成熟有情。不得佛土而嚴淨佛土。不
得一切佛法而證無上正等菩提。善現。菩
薩摩訶薩應行如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無所得般
若波羅蜜多。一切惡魔及彼眷屬皆不能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
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心具攝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能具
攝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能具攝四念
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
支。亦能具攝空無相無願解脱門。亦能具
攝苦集滅道聖諦。亦能具攝八解脱八勝處
九次第定十遍處。亦能具攝一切三摩地門
一切陀羅尼門。亦能具攝内空外空内外空
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
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
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亦能具攝眞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
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空界不思議
界。亦能具攝五眼六神通。亦能具攝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亦能
具攝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亦能具攝無忘失
法恒住捨性。亦能具攝一切智道相智一切
相智。亦能具攝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佛
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所行布施波羅蜜多。不離般若波羅蜜
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行淨
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離般若
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
所修四靜慮。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
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修四無量四無色
定。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
多之所攝受。所修四念住。不離般若波羅
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修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
支。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
多之所攝受。所修空解脱門。不離般若波
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
修無相無願解脱門。不離般若波羅蜜多。
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住苦聖諦。
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
所攝受。所住集滅道聖諦。不離般若波羅蜜
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修八解
脱。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
之所攝受。所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
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
攝受。所修一切三摩地門。不離般若波羅蜜
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修一切
陀羅尼門。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
羅蜜多之所攝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
十四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之二
所住内空。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
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
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
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
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離般
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
所住眞如。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
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所住法界法性不虚妄
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虚
空界不思議界。不離般若波羅蜜多。皆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