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本行集經 (No. 0190_ 闍那崛多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是縁故。父母養子。若無因縁。自許眷屬。猶
不親近。況復他人。凡親近人。貪求利故。而
昵於人。終無處覓。阿羅邏仙。復更讃言。善
哉仁者。仁今已知世間諸法。瞿曇沙門。乃爾
明證一切諸智
時彼衆有一摩那婆。亦是羅邏仙人弟子。白
菩薩言。仁者瞿曇。仁今*已得是最上樂。何
以故。能漸爾於一切愛相。即得世間諸無惱
法。所以者何。我見世間。少有人能不怜婦
兒。不求財物。不擧兩手。哭於世間。多見有
人。以不少欲。不知厭足。愛惜資財。常起貪
心。染著世利。家家盡皆擧手大哭。而説偈言
    世間罕見知足人 少欲無求不受苦
    所有哭泣恩愛者 多是貪著聚資財
時阿羅邏。白菩薩言。希有仁者瞿曇。如是廣
大智慧。是故仁今辨是勇猛。制伏諸根。不令
増長於諸*欲染。勿爲所牽。是時菩薩。問於
尊者阿羅邏言。大仙尊者。諸根何故。如是不
定。欲降伏者。方便云何。唯願尊者。爲我解
説。其阿羅邏仙人報言。沙門大士。凡人在世。
欲厭離生。我今當爲大士略説方便之相。大
士諦聽。而有偈説
    大尊仙人阿羅邏 發遣菩薩神智心
    於自己論悉檀中 分別要略而宣説
瞿曇大士。凡欲除於諸根體相。及根境界。應
須如是思量分別。何以故。是諸根等。一切境
界。既分別知。悉須捐捨。乃至諸根境界之内。
有諸愛染。彼愛所染。即能令著。以此著故。則
令衆生沈沒世間。不能得出諸凡夫人。受於
貪愛繋縛等苦。一切皆由境界故。得如是等
事。大士當知。何因縁爾。而説偈言
    山羊被殺因作聲 飛蛾投燈由火色
    水魚懸鉤爲呑餌 世人趣死以境牽
爾時菩薩。聞此偈已。復更問言。尊者今説調
伏諸根方便相貌。共因縁生。體性虚空。誑惑
無實。猶如火坑。猶如夢幻。如草上露。我今心
想。以如是知
時阿羅邏仙人。復問菩薩大士。仁何故言。諸
境界内。無利益想。菩薩報言。凡人欲依諸境
界住受果報者。猶如有人造立屋舍。欲蔽日
光。或避風雨。如人以渇故求於水。又如人飢
故求覓食。如人垢穢欲洗浴身。如人露形求
衣覆體。如人困乏故求乘騎。欲得除寒故求
於暖。欲得除熱故求於涼。欲去疲勞故坐床
鋪。如是等事。諸所求者。皆爲以苦來逼身
故。所以推求。如似病人。爲患重故。方覓良
醫。世間之人。一切悉皆如是悕望
時阿羅邏讃言。瞿曇。希有此心。大徳。云何於
世間中。能作如是速疾。即生無常之想。希有
希有。能見眞實。大徳利根。聰敏易悟。若能
如是明了見者。是名眞見。若異見者。是名誑
惑。如仁所言。爲飢求食。避藏風雨。以此寒
熱。暫易奪故世間人心。即生樂想。又復歎言。
仁者瞿曇。眞是法橋。任持大器。我雖傳聞先
觀弟子。堪受法不。若能堪受。然後爲説種種
諸論。如我所見。仁者今日。則不復然。俯仰云
爲。深得進止。不假須觀。如我論中。有眞實
義。盡爲仁説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仙如是語已。生大歡喜。
而重問言。尊者大仙。今日未知我之孝心。忽
爲我作如是妙説。我知是相。雖未即益。今
*已得利。所以者何。譬如有人。欲見於色。而
得光明。如人遠行須得善導。如度彼岸須得
船師。尊者今日顯示我心。亦復如是。唯願尊
者。更爲我説尊者所知。云何度脱生老病死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一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問阿羅邏品
爾時尊者阿羅邏仙人善知菩薩心有至徳。
更述已論決定悉檀而説偈言
    瞿曇沙門善諦聽 我論中説總悉檀
    如今雖在煩惱中 如後自然還解脱
爾時*阿羅邏。説是偈已。作如是言。凡衆生
者。此有二義。一者本性。二者變化。合此二
種。總名衆生。言本性者。即是五大。其五大
者。所謂地大水火風空。我及無相。名本體性。
言變化者。諸根境界。手足語言。動轉來去。及
以心識。此名變化。若知如是諸境界者。名知
境界。言能知彼諸境界者。是我能知。思惟我
者。是智人説。而説偈言
    若有能識諸根塵 是名善知彼境界
    言知一切境界者 智慧人説思惟知
爾時*阿羅邏。作如是言。思惟我者。其人即
是迦毘羅仙。及其弟子。以自度量此意境界。
波闍波提仙人之子。名曰深意所見亦然。如
人數數生老病死。受諸苦毒。深諦知已。爲他
解説。念其遠離。思惟此理。應當了知一切
無相。又復説言。因煩惱者。所謂無智。愛著諸
業。如是等業。屬煩惱因。此煩惱因。則有四
種。此人不能解脱生死。以其未離諸煩惱故。
四種云何。一者無信。二者著我。三者有疑。四
者無定。以有餘殘。則無方便。深著世間。恒常
墮落。以如是故。處處受生
言無信者。常行顛倒。應如是知。而反不知。是
名無信
言著我者。云此是我。稱彼非我。我如是説。我
如是受。我行我住。我相我身。如是名我。不自
覺知。是名著我
言有疑者。此是以不惑疑一切。止是一物。猶
如泥團。是名爲疑
言無定者。如是如是。是是亦然。非是亦然。心
意覺想一切諸業。是衆是我。是彼是此。是
名無定
又餘殘者。未知勝處。未覺始覺。未證自性。始
證知故。是名餘殘
又復説言無方便者。即是無智。以無智故。不
解方便。無方便故。不能顯示。以是義故。名無
方便
又染著者。謂無智人。見聞觸覺。即生染著。或
時意著身著語著。或意業著一切境界。應不
著處而惑著之。是名爲著
又墮落者我是彼處。彼處是我。若有如是思
惟念者。是名墮落。以是因縁。墮於煩惱。是名
無徳。是名無智。是名五處。苦惱無樂。此無
樂處。所謂黒暗愚癡大癡。有二雜住。是名五
處。言黒暗者。所謂嬾惰。言愚癡者。所謂生
死。言大癡者。所謂行欲。所以者何。此處假
使有大徳人。猶尚迷惑。不知醒悟。故名大癡。
二雜住者。所謂瞋恚。復二雜住。所謂懈怠。
無明衆生。不如是修。迷沒染著此五處所。住
於煩惱苦海之中。順生死流。我見我聞。我證
我作。我教他作。我如是至。以如是心如是意
故。輪迴沒溺於煩惱海。如是四種。纒繞裹結
於煩惱中。言無因果。大徳瞿曇。仁應當知如
是諸事。而説偈言
    若人欲得正見知 四禪清淨解脱處
    心若覺了彼智已 知諸眞聖及非眞
    如上分別應當宣 是故名爲四禪解
    能捨諸行及無行 此即知無字句名
    以是彼處大梵天 説於世間諸梵行
    若能行此梵行者 即當得生於梵宮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如是語已。復更重問其
方便行。若行方便所至之處。及以梵行修行。
當行行處行法。尊者爲我。一切解説
爾時*阿羅邏。依已總論義例宗體。一切皆向
菩薩而説。仁者瞿曇。凡欲修行。應捨宮宅。依
出家儀。乞食活命。發弘大誓。修持戒行。
於知足。隨所堪辦衣食臥具。閑靜*住處。獨
行獨坐。如諸論中。智所知見。貪*欲瞋恚。愚
癡過咎。見已遠離。厭惡諸*欲。受最快樂。調
伏諸根。入於禪定。當於爾時。遠離諸*欲。遠
離諸患。空閑之處。生離分別。即得初禪。得
初禪已。還復思惟。如是分別。漸漸得樂。既得
樂已。住是寂定。還依因此寂定之力。意重
厭離欲瞋恚等。既數厭離。心轉喜歡。既加
喜歡。増長於智。是時即得生大梵宮。生彼處
已。還更如是思惟分別此亂我智。還復棄捨。
既棄捨已。得第二禪。生大歡喜。得歡喜已。見
心被大歡喜所逼。轉求勝上。即至光音。至光
音天。見受樂處至彼處已。厭離喜樂既離喜
樂。即得三禪。到三禪中。即轉勝下遍淨諸天。
一向受樂。若能如是得樂已捨。不受不著。即
遠離諸苦樂之處。得第四禪。既離苦樂及攀
縁心。一切皆捨
復有人。以自慢心故。求解脱相。欲得出過四
禪果報故。内思惟此四禪法。廣果天中所受
果報。此是麁智思惟觀之。又如是言。彼人思
惟如是事已。從三昧起。見其身色。有諸過患。
欲捨色身求上勝智。故發是心。彼人如是捨
諸禪已。進求勝處。而發此心。如前所説。捨諸
*欲事。如是捨離麁色身故。發厭離心。彼時
即得身中所有虚空無邊分別。於此一切色
相。又色相内。及樹木等。所有諸物悉皆分
別。無邊虚空。得如是等一切色處。明了分別。
無邊空已。即證勝處。而有偈説
    如是微妙大梵處 一切無相常無言
    智人説彼解脱因 即此名爲涅槃果
爾時*阿羅邏。説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
曇。此即是我解脱之處。及其方便。我今爲仁
顯示已訖。仁若心意喜樂此法。如我所説。
仁可領受。而説偈言
    如是清淨解脱法 我今知已復廣宣
    仁者心意若喜歡 唯願依此領納受
時阿羅邏。復更説言。乃往昔時。耆沙仙人
隋言
求勝
毘踰闍那仙人*隋言離
別老
波羅奢羅仙人
隋言
他箭
等。及餘諸仙。皆共稱説是解脱法。亦復
同乘此解脱法。而得解脱。仁者既是大智丈
夫。堪行此法。行此法已。能得善處解脱報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仙人所説梵行之法。受
持而行。欲沙門行。求沙門果。故行此法。即便
證知。而菩薩從*阿羅邏口下。聞説法已。信
行此法。不違不背。亦復不言。我先自知。但
受持已。思惟此法増進。更發堅固智心。求於
勝處。既見勝處。亦不生慢譏毀彼仙。但自思
惟。非獨*阿羅邏有此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
行。非獨*阿羅邏有精進行。正念三昧。及諸
智等。我亦有之。乃至智等。我今可求如阿
羅邏所知證法已。向他説分別顯示。及作
勝處
爾時菩薩。於阿羅邏所説法行。皆悉證已。知
見而行。然菩薩聞彼等諸法。無多勤勞。須
臾時頃。而盡得之。如行能説宣通顯示。一
種無異爾時菩薩。即更前至阿羅邏邊。作如
是言。尊者*阿羅邏。尊能如是自證法智。向
他人説。所謂求生無*想之處。作是語已。時
阿羅邏。報菩薩言。長老瞿曇。如是法智。我自
證已。向他顯説。宣通開示
菩薩復言。我從尊者。聞此法已。如尊所説。我
信知行已證此法。若有智者。知行境界。亦應
不捨如此之法。但我所見。此法雖妙。未盡究
竟。所以者何。我意如是觀察思惟。此法猶有
變動之時。但此境界。本性如是。知已此智。
雖是無智。更欲生別其餘諸法。然尊者説雖
言我得清淨解脱。若分別觀是因縁法。遇縁
還生非眞解脱。猶如種子非時而種。藏在地
中。若未順時。無有水雨。芽則不生。若依時
種。潤澤調適。諸縁具足和合則生。今此亦
然。但以無智。著於愛業。如是等法。捨已分
別。言我解脱。但有著我。皆悉須捨。即便捨是
無智愛等業無合處。此等捨已。雖得勝前。未
至眞處。但行分別有我之處。彼等微細三事
會有以彼微細諸煩惱故。復更別有不用之
處。壽命長遠分別故。言我得解脱。而説偈言
    因諸過患微細故 所以受不用處身
    壽命劫數既久長 便即説我得解脱
菩薩復言。如尊前説。我已捨我。既自稱言我
已捨我。是則不名眞實捨我。若依分別未解
脱者。彼不可言無有患累。以是當知。有患累
處。亦不可言得於解脱無我之處。有我之患。
不可作異。猶火色熱。熱不離色。色不離熱。此
二各體以先無故合。若有者無有是處。如我
既然。一切諸患悉皆如是。此解脱已。至於彼
處。還復被縛。爲以於智取境界故。彼滅色
已。但有於識。彼知我識。即名是有。以是有
故。不名解脱。是我悉檀。境界大小。如是知
彼。還得如是。求勝處所。以是義故。何須分
別。此我非我。如木如壁。重重相捨。既各重
重。有於智故。故我思惟。悉須放捨一切境界。
令得自利。而説偈言
    重重次第悉皆捐 是乃名爲捨境界
    一切根塵悉放故 是名自利及利人
爾時*阿羅邏徒衆之中。有一弟子。白菩薩
言。大徳瞿曇。今來至此。我等住處。悉成好
器。又復得於八種自在。菩薩報言。此處云何
得有自在
時阿羅邏止弟子言。汝今且莫思量此事。所
以者何。言自在者。於諸事中。能作決定。不共
他人。無有等侶。内身自證寂定得故。乃生歡
喜。菩薩報言。此事不然
阿羅邏言。其義云何。菩薩即言。如是如是。阿
羅邏言。仁者但説。莫祕此語。菩薩報言。若依
尊者。説言此行。無有迴也。阿羅邏言。仁者
何故立於此問。何處有疑。菩薩報言。我今心
已厭離生故。欲問眞正
阿羅邏言。仁者瞿曇。欲得聞者。我當爲説。凡
欲開化於世間者。即我是也。唯有名字。不生
不老。不退不還。無邊無中。無前無後。是名爲
我。自在能入輪轉。在於生死之内。亦不暫住。
彼法非法。彼天彼人。及諸有趣。彼能遠行。
彼能作乘。乘彼乘者。能渡深有海。流轉去
來。能作生死。亦能變化。自在最勝。最妙最
大。能作世主。攝化一切
菩薩問言。如此化者。是有以不。阿羅邏言。我
觀仁者。所問音聲。必欲不受如此之義。或當
仁者意不貪樂。菩薩報言。我無有患。阿羅邏
言。大徳瞿曇。勿作疑心。隨意所樂。但自論
説所向之義。善思惟入。以自明照。若自見知。
不被他誑。不受他教。不隨他義。如是證者。名
得自利。餘人不能。若不定心。隨諸論師。而取
義意。其智減損。仁者聞已。眞正思惟。各各讀
誦。觀察深義。審自證知。知已有疑。隨意問
我。我當爲説
菩薩復問。尊者所言。能化作世。得自在者。於
是義中。我心有疑。阿羅邏言。如仁者意。此義
不然。菩薩復言。我如是見。阿羅邏言。何因如
是。菩薩復言。此縁唯一。所以者何。若自在
化作此世者。則不得依次第相生現見來者。
其煩惱輪。不應如是次第而轉。亦應衆生心
不喜利。而自然得。應一衆生不得雜患。應諸
世人。供養自在。如父如母。自餘諸天。不得供
養。其貧窮人。應不説彼所有毀辱善惡之業。
悉應在彼。應諸衆生無處依著。應無處求。應
無所作。世人應不如是思惟自在有也。自在
無也。世人如是分別。有無應作。不作諸業。應
得自然果報。彼自在天。若行苦行。得成自在。
世間亦應共受此業。一切亦應倶名自在。若
彼無因作自在者。無處無人。非不自在。彼若
非是自在建立。亦不名有。豈可得言自在建
立。其阿羅邏。讃菩薩言。大徳瞿曇。智慧深
遠。善能顯示。承受諸論。總言總體。悉以智
力。分別能知。是故平等見諸悉檀眞實之路。
願爲我説。莫辭疲勞。慳惜法寶
菩薩復言。我今應當供養尊者。阿羅邏言。
師有多種。仁者供養。何由可遍。然今仁者。
既爲上首。亦可堪能供養彼等。菩薩復言。
尊者但當爲我解説如此等義。阿羅邏言。
彼等實勝於一切世間。未有彼等先生。仁
者善意深自思惟。爲業在前。爲身在前。菩
薩報言。此義云何。阿羅邏言。此是大患。所
以者何。若業在前非身先者。應不受身。身
應無業。業自不生。誰造此業。若身在前
非業先者。應無有業。若無有業。何故復有
衆生受身。誰復有能開化世者。彼應不損
一定常存三界所縛。是諸衆生生本。應生
自身。若不能自在者。其一切人。所愛樂身。
應自具辦。若自具者。於一切處。應當自有。
菩薩報言。我如患人求醫師療。我今亦復
不難此義
爾時衆中。有一苦行。是阿羅邏仙人弟子。
白菩薩言。善哉瞿曇。尊師語言。唯願仁者。莫
難其義。如此之義。計不須爭。若其爭者。此非
利益。仁但受取如尊師説。菩薩報言。我不難
也。但欲問彼相承所來須知其義。彼仙人言。
隨此因縁。仁者受持。取其眞義。若欲生疑心
中諍論。是大非法。未來得罪。時彼苦行仙人
弟子。即説偈言
    凡人聽受諮禀時 心意不亂義乃定
    若當持疑懷諂曲 是則爭競覓人非
    二彼求過即成怨 兩怨相爭口言惡
    智者欲斷口業過 説理不作相競心
    論議求勝是名貪 爭名伏他使人恥
    多言顯過此大患 諂意聽義成自憍
    慢心瞋恚其罪増 各説是非相毀呰
    應作不作不作作 二相競故是大怨
爾時菩薩。聞是偈已。語彼仙言。實有如此。相
爭競過。非道言無。但我欲尋本來相承成就
之事。非故窮盡。説是語已。時彼仙人。心猶不
忍。阿羅邏言。大徳瞿曇。解脱道路。仁者憎
乎。如此事縁。非本來也。菩薩報言。若欲求彼
解脱之時。須如是求
爾時阿羅邏仙人弟子。復作是言。沙門瞿曇。
仁者離此。欲求解脱。徒損身耳。菩薩報言。人
求世間無常樂故。猶尚有乏。況復欲求不
還解脱。時阿羅邏仙人弟子。復更白言。仁者
今既言不還來。可常行也。菩薩報言。今行之
處。既是意樂。今至彼處。當復何還。阿羅邏
言。莫行至彼。莫還來此。可不得乎。菩薩報
言。希有此事。尊者前説。後受於有。何故復
言更不還也。阿羅邏言。實然仁者。此大希
有。而彼眞如寂靜之體。無始無終。無有邊際。
無初無後。不定其行。不可盡形。然無相師禪
定主者之所建立。大梵天是
菩薩復言。我今更問大仙尊者。若劫盡時。此
諸大地。及以叢林。須彌山等。帝釋宮殿。悉被
劫火之所焚燒。爾時彼天。復在何處。是誰字
誰。云何語言。功徳果報。云何而住。又劫盡
時。諸物皆盡。彼何不燒
爾時羅邏。默然微笑。時阿羅邏仙人弟子。
白菩薩言。仁者智慧。今既最勝。仁者可不自
知過去一切諸仙得正道也。所謂尊者波羅
奢羅仙人。頗羅墮仙人。阿須梨耶仙人。跋陀
那仙人。迦妬婆陀那仙人。陀那達多仙人。
達利多耶那仙人。般遮羅波帝仙人。阿沙陀
仙人。跋摩達多仙人。那侯沙王子耶耶坻仙
人。韶波梨仙人。波羅婆遮那仙人。脾提阿仙
人。闍那迦仙人。阿槃低國羅低提婆仙人。闍
祁沙毘耶仙人。提毘羅仙人。毘陀呵毘耶仙
人。婆奴仙人。提婆耶那仙人。泥沙多那耶仙
人。耶若多那仙人。尼耶薄都仙人。呵梨低
仙人。跋闍羅婆睺仙人。諸如是等。一切仙人。
皆入日光。而取正路
爾時菩薩。報彼仙言。今者既云入於日光求
解脱者。此義是何。我今應當禮彼諸有。我實
不用如是自在。是時菩薩。作是語已。内自思
惟。阿羅邏法。非是究竟。心不喜歡。時阿羅邏
仙人弟子。量度既知菩薩心已。即從座起。
白菩薩言。仁者今於此法已外。意欲更求勝
解脱也。菩薩報言。我意願當證如是法。無地
無水。無火無風。及無虚空。無色無聲。無香無
味。無觸無相。無安無畏。無死無病。無老無
生。無有非無有。無常非無常。非語言説。無有
邊際。而説偈言
    本無生老病死過 并及地水火風空
    湛然三世無師教 常淨自然證解脱
爾時*羅邏仙人。聞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
瞿曇。我今所有自證之法。以向他人宣揚顯
説。仁者今亦自證此法。向他人説我所解法。
仁者亦解。如我今日。作此衆師。仁者亦堪如
是之師。瞿曇今可共我同心。我等二人。領此
大衆。教化顯示。是時羅邏。雖名爲師。但取菩
薩平等行分。自以半座。分與菩薩。供養菩薩。
隨於菩薩意所堪須供養之具。生大歡喜。最
勝最妙。心意熙怡。遍滿其體。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如是思惟。此之法者。不能令人得
至涅槃。亦復不能遠離諸*欲越度煩惱。不能
寂定盡於諸漏而得神通。又復不能自覺覺
他作沙門行。不能滅除諸惡煩惱。所以者何。
行於此法。唯生非想。而作諸業。故知此法非
是究竟至極之果。作是念已。即便*背捨羅邏
而行。而有偈
    菩薩思惟此諸法 其心不甚大歡喜
    知非究竟好出昇 即背羅邏而行去
爾時*羅邏仙人徒衆。即共菩薩。分別相辭。
作如是言。唯願仁者。行行之處。常得吉祥
  佛本行集經答羅摩子品第二十七
爾時於此閻浮提地。復更別有一大導師。名
曰羅摩。其命已終。彼徒衆主。即摩長子。名
曰優陀羅羅摩子。主領彼衆。其優陀羅。常
爲彼衆。説生非想非非想法。近王舍城。一阿
蘭若林中而住。是時菩薩。遙聞其名勝前*羅
邏所説之法。聞已思惟。我今應當至優陀羅
*羅摩子邊。行於梵行
爾時菩薩。從阿羅邏居處而出。安庠而行。
渡於恒河。借問既知。即到其所。而白之言。
仁者優陀。我於仁邊。欲受教誨。行於梵行。
時優陀羅。告菩薩言。大徳瞿曇。如我所觀。見
於瞿曇。既是智人。堪受我法。而行梵行。若欲
受法行梵行。時須順我法清淨業果。而得
行報
爾時菩薩。於優陀羅*羅摩子邊受法行行。求
沙門法沙門事故。恭敬合掌白言。仁者未審。
仁者所行之法。至何境界。爲我解脱。其憂陀
羅。告菩薩言。大徳瞿曇。凡取於相及非相者。
此是大患。大癰大瘡。大癡大闇。若細思惟。即
得受彼微妙有體。能作如是次第解者。此名
寂定微妙最勝最上解脱。其解脱果。謂至非
想非非想處。我行於此最勝妙法。其優陀羅。
又復更言。於此非想非非想處。過去之世。無
勝寂定。現在既無。當來亦無。此行最勝最妙
最上。我行此行
爾時菩薩。聞此法已。思惟不久。即證此法。是
時菩薩。從於彼邊。隨口所出。聞已心信。隨順
彼語。而作是念。如此之法。我亦可得。我亦可
知。實語無虚。我今所可見。即能見知。即得
知。復語於彼優陀羅言。非但仁者。昔父羅摩。
獨有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彼獨有精
進正念禪定智慧。我今亦有乃至智慧。我於
今者。行彼法行。學於羅摩。自證法已。爲他顯
説。知彼法故。見彼法故。更欲求勝
爾時菩薩。證是法已。白優陀羅羅摩子言。仁
者父昔於此非想非非想處。自證知見。向他
説耶。優陀羅言。大徳瞿曇。我父如是菩薩報
言。仁者優陀。我今已通。證知奉行。其優陀
羅。白菩薩言。大徳瞿曇。若其然者。仁與我
父羅摩無異。大徳瞿曇。仁今若知此等諸法
已奉行者。可如我父羅摩仙人。領此大衆。教
示宣通。時優陀羅。既自修行。梵行不闕。但取
菩薩同行建立菩薩。若同法智増上供養最
勝供養菩薩。心生歡喜。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語優陀羅。作如是言。仁者此法不
能究竟。解脱諸*欲。滅於煩惱。寂定一心。盡
諸結漏。及諸神通。成沙門行。到大涅槃。此法
還迴入於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
處。報盡還迴入於煩惱。作是語已。其優陀羅。
白菩薩言。大徳瞿曇。可不聞知。我父羅摩。雖
證此法。而一切處。不覺不知。已生非想非非
想故。而還來入於生死者。無有是處。不取後
生。亦復不見生之處所。其優陀羅。雖得如是
寂靜之法奢摩他行。而不辦求最上勝法。唯
口稱言。我父羅摩。作如是説。菩薩如是思
惟。此法非是究竟。我今不應專著此法。捨
優陀羅。即便*背行。而有竟説
    菩薩思惟觀此無 羅摩往昔雖復行
    既非解脱究竟乘 即便*背行而捨去
  佛本行集經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
爾時菩薩。從優陀羅羅摩子處。辭別而行。安
*庠漸至向般茶婆山*隋言黄
白色
到彼山已。於山
麓間。求平整處。於一樹下加趺而坐。端身
住心。正念不動。譬如有人。頭上火燃。急疾
速滅。而擲於地。是時菩薩。心求斷除煩惱邊
際。亦復如是。爾時菩薩。内心如是思惟籌量。
我於何時。當得散此大煩惱聚。我於何時。當
得破此大愚癡藏。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又諸衆生。沒在生死。復於何時。悉令解
脱。如是念已。威徳儼然。時彼山中。多有雜
人或取草柴。拾*乾牛糞。或復捕獵。耕墾作
田。或放牧人。及行道路。彼等諸人。遙見菩薩
在*般茶婆山樹下坐。猶如雜寶妙金象光。
見已各生希有之想。共相謂言。汝諸仁者。此
非常人。從何方來。到於是處。或言此是般
*茶山神。或言此是般*茶婆山所居仙人。或
言此是何處神明。或言此是毘富羅山所護
之神。或言此是耆闍崛山守護之神。或言此
是大地之神。從地涌出。或復有言。此是虚
空上界天子來下於此。我等如是心各懷疑。
何以故。此神身體。光明熾盛。威徳巍巍。遍
照此山。猶如日月光明遍照。諸娑羅樹。花悉
開敷。此非是人人之光明。不能顯現如是之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二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勸受世利品
爾時菩薩。過是夜已。於晨朝時。正著衣服。從
般茶山。安庠而行。至王舍城。爲乞食故。觀
諸陰等苦空無常。欲求無餘大涅槃故。視地
一尋。調伏諸根。所染著處。皆悉除斷。不令點
汚。復作是念。我今乞食。無有鉢器。若我得
食。於何處盛。是時菩薩。左右前後。求器未
得。忽見一處有大花池。見已即語傍一人言。
仁者汝可乞我此中池蓮藕葉。彼人聞已。即
便入池。取彼藕葉。以奉菩薩。是時菩薩。受
彼藕葉。向城乞食。時王舍城。内外人民。觀見
菩薩如是詳審。復見菩薩威神巍巍。見已各
生大希有心。共相謂言。此是三目大自在天。
來至於此。其中或有遠行諸人。欲營事故。至
於他方。彼等既見菩薩。還迴向菩薩所。或復
有人。欲造作事。中道既見菩薩形容。便捨其
業。來向菩薩。若有坐人。見菩薩已。不覺自
起。速疾來詣向菩薩所。或復有人。合十指掌。
恭敬一心。向菩薩者。或復以頭禮菩薩者。或
復有以微妙音聲白菩薩言。善來善來。時王
舍城。所有人民見菩薩者。無有一人不生歡
喜愛樂之心。其王舍城。或多舌人。亂言綺語。
彼等諸人。在菩薩前。默然而住。隨菩薩行。
又王舍城。周匝四方。或男或女。丈夫婦人。欲
營餘者。悉捨來看。生希有心。觀看菩薩。眼
目不瞬。所觀菩薩。支節面額。眉目肩項。手足
行歩。於一一處。各皆愛樂。不能更看其餘
處相
爾時菩薩。盛壯少年。可喜端正。興樂花艷。
花色之時。捨宮出家。眉間毫相。宛轉右旋。眉
細脩揚。目寛長廣。威徳遍滿。其體光明。巍巍
堂堂。普照遠近。手足羅網。皆悉普縵。其二十
指。善能治化一切天人。菩薩威神。世間無比。
而有偈説
    菩薩行於道路上 所有一切諸看人
    但覩身之一分光 見已即便生愛著
    雙眉細揚若初月 兩目青紺似牛王
    身體常放大光明 諸手足指有羅網
    觀者以見微妙色 衆人不覺隨後行
    看此殊妙相莊嚴 各各心生大歡喜
爾時王舍守護城神。見於菩薩。有是威儀。心
生驚怖。戰慄不安。謂言。此是何處大神。欲來
我此間坐處
爾時菩薩。以彼無量無邊人衆左右圍遶。或
後或前。諸人觀看。安*庠徐歩。漸漸而行。
向王舍城。欲乞於食。擧動俯仰。進止雍容。
躡足前趍。不遲不疾。專注平視。&MT01490;攝諸根。
臂肘&T038599;齊。衣披整肅。擎蓮荷器。其葉不萎。寂
定一心。人見歡喜。最上最勝。得奢摩他柔軟
調和。如制伏象。無有濁穢。猶清淨池。離身一
尋。常光明照。如娑羅樹衆花開敷。若金象
形從地湧出。具足圓滿。諸相莊嚴。如夜虚
空衆星圍遶。菩薩日月朗於世間
時王舍城。有諸人輩。彼等皆悉生大歡喜發
希有心。見菩薩行於街巷裏。城内商賈估販
交關。一切自停。不復市買。若在店舍醉亂心
迷。悉得醒酥。不復飮酒。各捨一切讌會音
聲。奔走皆來向菩薩所。或復隨逐左右而觀。
或復在前。迴顧而視。或復在後。順菩薩行。
其王舍城。無量無邊。諸婦女等。或倚門側。或
立窓間。或在樓中。或居屋上。舊作生活。今悉
不爲。並廢事縁。遙觀菩薩。家家出戸。各各
喜歡。共相謂言。今此是誰。從何來到。是誰種
族。其名字誰。如是端正。可*喜行動。我等昔
來。未曾得見。或復沙門。或婆羅門。相貌如
是。容止異常。稱歎之聲。遍城内外
爾時摩伽陀國。王舍城主。姓施尼氏。名頻頭
娑羅。未作王時。曾乞五願。一者願我年少之
時。早得王位。二者若得王位已後。願我化内。
有佛世尊。出現天下。三者若佛出現世時。願
我自身承事供養。四者若得承事已後。唯願
爲我如應説法。五者佛若爲我説法。我聞法
已。願莫謗毀。得證法已。依而奉行
爾時頻頭娑羅王。在高樓上。與諸大臣。圍遶
而坐。遙見菩薩。爲諸大衆前後導從。安*庠
而行。入王舍城。頻頭娑羅。既覩菩薩。心生大
疑。即從樓下。出宮門外。見菩薩身。威儀擧
動。端正無匹。乃至猶如夜空衆星。爲諸觀者
之所愛樂。如摩尼寶。内外光明表裏洞徹。菩
薩之身。亦復如是。威徳熾盛。照耀巍巍。時
頻頭王。見於菩薩如是相已。勅諸臣言。我生
已來。未曾見人如是形貌。身色面目。頂額廣
平。皎潔分明。顯赫照曜。如蓮花葉在於水
中。而不爲水之所點著。是身威徳。毛悉右旋。
眉間毫相。如琉璃淨。亦如白珂。亦如泡乳
色炎光具如滿月輪。其二足趺。蹈地千輻。歩
擧文現。跡不差移。不怖不驚。不戰不慄。智慧
安靜。猶如須彌。從何所來。忽然至此。汝諸
臣下。應當觀看。此誰種姓。誰之兒子。何國土
生。名字何等。端正可*喜。歴此遊行
爾時彼諸大臣衆等。或有説言。此是天王。或
言帝釋。或復有言。是大龍王。或復有言。毘
摩質多阿*修羅王。或復有言。此是婆梨阿修
羅王。或復有言。是毘沙門護世神王。或復有
言。此是日天。或言月天。或復有言。大自在
天。或復有言。此是梵天
復更別有餘諸占相婆羅門言。大王當知。如
我等論先後所説。此人必成轉輪聖王。何以
故。今此大士身體。遍滿一切諸相
爾時諸臣大衆之中。別有一臣。而白王言。大
王當知。實有斯事。所以者何。去此不遠。十由
旬外。正在北方雲山之下。有一種姓。稱爲釋
氏。然彼釋氏。有一國界。名曰迦毘羅婆蘇都。
彼國土中。有一王治。名爲淨飯。是釋種王。彼
王生子。字悉達多。既釋種生。姓瞿曇氏。其彼
太子。初生之日。父王即便召集解相婆羅門
等。遣占相之時。諸相師既占看訖。白大王言。
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具二種相。若在家者。必
當成就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守護大地。乃
至如法治化世間。若捨王位。必定得成多陀
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名遍十方。大王
當知。此必是彼太子不疑。所以者何。其人現
今。剃除鬚髮。身黄金色。著袈裟衣。捨國出
家。遊行到此。而説偈言
    彼國相師説此言 不居王位定作佛
    斯決是彼釋種子 出家苦行求菩提
爾時大臣。説是語已。是時其王頻頭娑羅。内
心思惟。如我往昔曾發誓願。若如是者。我願
得成。時頻頭王。勅二臣言。卿若知者。速往
彼看此出家人居停何方。在於何地。汝等驗
已。速報我知。然後我當自至於彼觀看供養。
諮受未聞
時彼二臣。奉王勅已。即便相共隨逐菩薩所
向而行。不暫捨離
爾時菩薩。在王舍城。乞食之時。見彼大衆處
處充滿。内心思惟。如是方便。此諸大衆。無有
歸依。無救無護。常爲生老病死所纒。不畏不
驚。不怖不恐。亦復不知求究竟道。無有導師。
愚迷惛闇。沒溺煩惱。癡無有智。日日滅損。染
著諸陰。苦空無常。不知厭離
爾時菩薩。作是念已。起慈悲心。倍更増加精
進勇猛。折伏其意。作是念言。我今當作一切
世間歸依之處。我當救護苦惱世間。當爲世
間。説於生老病死盡處
爾時菩薩。擧目唯觀前一犁軛。默然諦視。徐
徐動歩。齊整容儀。遍王舍城。次第乞食。既得
食已。從王舍城。庠序而出。漸漸至彼般*茶
婆山。其山麓下。有一泉池。坐彼水邊。正念安
置。隨得麁細。如法噉之。食訖*斂衣。洗於手
足。即便進上般荼頂頭上已。向於山南觀
看。求覓林樹。妙好枝條。蓊欝扶疏。饒諸鳥
獸飛走遊戲。花果泉流。擇好樹間。安施草
鋪。向於東面。端身正心。結累加趺。儼然而
坐。猶如師子入孔穴中。不畏不驚。著袈裟服。
其光顯赫。巍巍堂堂。熾盛照曜。如日初出。
而有偈説
    彼山蓊欝饒樹林 鳥獸相娯受諸樂
    身披袈裟人月者 光明熾盛如日初
爾時菩薩。坐彼樹下。如是思惟。我此處學。更
無有人。無富伽羅。無衆生。無壽者。無命者。
無禪兜。無摩&T072933;闍。無摩那婆。無養育者。此之
五陰。一切皆空。無命無識。一切諸法。唯有假
名。名衆生耳
爾時頻頭娑羅王所使二臣。隨逐菩薩。恒不
捨離。其一臣。去菩薩不遠。於前而坐。一臣速
還摩伽陀國頻頭王邊。到已長跪。而白王言。
大王當知。彼出家人。從王舍城。乞飯食訖。到
般荼山。乃至端身。南面而坐。如前所説。大
王。今者若欲觀者。宜須疾往
爾時頻頭娑羅王。聞其使人如是語已。即便
裝束賢善好車。坐於其上。嚴駕而往。向般荼
婆。時頻頭王。既至彼山。遙見菩薩。可*喜端
正。心甚愛樂。乃至猶如夜空衆星。如暗山頭
大猛火聚。如大雲裏出閃電光。摩伽陀王。見
於菩薩在彼樹下。亦復如是。見已生大希有
之心。歡喜遍體。身毛皆竪。下乘徒歩。詣菩薩
邊。到已問訊。白菩薩言。少病少惱。四大安
乎。而有偈説
    王見菩薩如帝釋 身光明*曜心喜歡
    問訊起居四大和 少病少惱身無患
爾時菩薩。以微妙口和軟語言。如梵天音。辯
才字句。不染不著。告摩伽王。頻頭娑羅。慰勞
問訊。作如是言。善治大王。大吉大祥。從何遠
來。可坐憇息。營求何事。而詣此乎
爾時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語已。進菩
薩前。在一石上。安隱而坐。王欲度量菩薩意
故。白菩薩言。仁者今若不辭疲勞。我欲諮問
心内所疑。唯願仁者。爲我決斷。即便問言。
仁者何也。爲天爲龍。爲梵爲釋。爲人爲神
爾時菩薩。以無憍慢貪欲恚心。除斷一切煩
惱諸刺。不諂曲語。報摩伽陀頻頭王言。大王
當知。我非天也。非龍非梵。我是於人。大王我
以求寂靜故。所以出家。時摩伽王。頻頭娑
羅。白菩薩言。仁者比丘。我今見仁。甚大歡
喜。是故我今欲有發問。我爲愛敬於仁者故。
欲説一言。唯願聽受。所以者何。仁今壯少。
正在盛年。端正無雙。身體微妙。堪當嬉戲遊
縱之時。今者何爲發如是意。行作沙門。厭離
王宮。空山獨坐。又仁者身。如是相貌。止可合
塗赤栴檀香。不應著此袈裟之服。仁之二
手。乃可指劃治化世間。百味盈前。隨時飮噉。
豈可執器從他乞行。而説偈言
    仁身合塗赤檀末 不應服此弊袈裟
    手指正可撝世間 豈宜從他乞食活
時頻頭王。説是語已。白菩薩言。仁今若爲愛
敬父故。不取王位。捨出家者。我今請仁在我
境界。受於五欲種種所須。當隨仁意。須財
與財。及諸婇女。若佐助我。我當與仁。分國半
治。可居我境。受我王位。我承事仁。不令乏
少。何以故。仁者沙門。身體柔軟。不應住於空
閑蘭若。若坐草鋪。在於地上。損仁者身。恐畏
成病。但經少時。仁父衰敗。還可自受本國王
位。是故仁今若愛念我。憐愍我者。受我王
位。住我境中。如其仁者。稱大種姓。嫌我境
狹。土地穢雜。我及群臣。諸百官等。更別爲仁
開拓他國。使令寛廣。與仁共治。又我願得仁
者貴族。共作因縁。親厚眷屬。願不生疑。謂爲
非實。而説偈言
    仁者若稱大種姓 嫌我境狹不肯停
    我共諸臣及百官 當更呑併令寛廣
時摩伽王。説是語已。更復重白於菩薩言。我
於仁邊。有愛敬心尊重之心。仁者今既乞食
活身。但當努力發寛廣意。受法受財。受五
*欲樂。所以者何。受此三種。在於宮中。觀諸
婇女。歡娯受樂。亦能令人得現世報。未來亦
然。若人不受此三種法。但捨一事。彼人現世。
或復未來。終不能得具足果報。設其受之。必
有缺減。是故仁者。若弘廣心。所以應須具足
受此三種之樂。受三樂故。用年少時。端正
果報。受法受財。及受諸*欲。世間丈夫。受*欲
之時。生子繼立。此是大財。是故仁者。勿令空

又復仁者。如是臂髆。堪牽弓弩。莫令徒損。
如斯一世
又復往昔頂生之王。以勇健故。王四天下及
忉利宮。如是仁者。堪當此事。所以者何。我今
亦爲憐愍一切諸衆生故。如是勸請。我亦不
爲自王位故。勸請仁者。我今見仁。身體端正。
悲酸流涙。情懷不忍。爲是倍更生希有心。所
以慇懃如是苦請。仁今盛年。且行世*欲。待
後衰老。可行法時。乃可捨家
又復仁者。先祖以來。自種姓内。到年老時。乃
依國法。以王化事。付其太子。或復大臣。方始
捨位。出家入山
又復仁者。往昔諸仙。作如是説。凡年少時。先
行*欲事。中年求財。以自養活。至老耄時。乃
可棄捐修學於法。如是乃能建立一切。又人
年少。不行諸*欲。不求覓財。此是身怨。亦名
爲賊。毀敗諸根。難得攝受
又復仁者。假使年少。欲求法時。但爲諸根。牽
著五*欲。至於老時。内心思惟。斷絶衆事。能
攝諸根。心生慚愧。意得寂靜
又復仁者。世間少年。正放逸時。不見遠道。多
有過失至中年時。血氣漸弱。放逸已過。譬如
人行度於曠野。止而歎息。言我已越此之處
所。是故仁今正年少時。正放逸時。隨意多少。
願且受*欲
又復仁者。年少之時。諸根難迴。仁者若欲行
於法事。愛樂法者。依仁家法。祭祀諸天。因祭
祀故。亦得生天。在於家内。莊嚴自身。金銀諸
寶挍飾兩臂。衆寶放光。猶如明燈
又復仁者。往昔諸王。頭戴寶冠。嚴飾身體。常
在家内。祭祀諸天。行於法行。立無遮會。或有
入山。行大仙行。而求解脱。仁者今既學於彼
等。順時而行。其摩伽王。如是種種譬喩語言。
方便欲將勸請菩薩
爾時菩薩。聞摩伽王如此語已。不怖不驚。不
怪不異。猶如山王。身心不動。寂然安住。守攝
諸根。不生餘意。三業清淨。報彼王言。而有偈

    摩伽陀王諫菩薩 猶諸朋友利相教
    菩薩清淨三業行 如花不著水報彼
摩伽大王。吐辭不善。此説猶如無智人語。不
稱天下王法之言。王若於我。有眞正心。此語
實誠。非深利益。亦非愍我。於我甚損。世有惡
人。無有慈心。猶如富貴怯弱之人。若欲利益
於世間者。應當教示如彼往昔相承來事。是
名朋友。是名増長。凡人若見至於厄難。不相
捨離。三業等同。是名知識。我意如是。富貴之
時。誰不能作朋友知識。若人得財。依法處
分。不令散失。是名知識。是人久後。能用財
寶。教授之時。彼不取語。或以先業。自失於
財。後不生悔。王若與我爲知識。意愛敬我者。
顯示是事。我或歎王。或不歎王。爾時菩薩。作
是語已。更復爲王。説如是言。大王當知。我今
求道。止爲怖畏生老病死。以是義故。欲求
解脱。故受此形。親族眷屬。實可愛戀。可敬
難捨。流涙滿面。啼泣懊惱。或爲我故。捨於命
者。我已棄背。來至此處。然其世間五*欲之
事。貪惜染著。多因不善
又復大王。我今實不畏彼毒蛇。亦復不畏天
雷霹靂。亦復不畏於猛火炎被大風吹燒野
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大王當
知。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劫徳。虚空無
眞。猶如幻化。現於世間。觀看謂實體是誑惑。
世人不知。強以心著。況復正行其五*欲者。
爾時菩薩。即説偈言
    五*欲無常害功徳 六塵相幻損衆生
    世間果報本誑人 智者誰能暫停住
    愚癡天上不滿意 況復人間得稱心
    *欲穢染著不覺知 猶如猛火然*乾草
    往昔頂生聖王主 降伏四域飛金輪
    復得帝釋半座居 怱起貪心便墮落
    假令盡王此大地 心猶更欲攝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厭 如巨海納諸流水
爾時菩薩。説此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往
昔有一轉輪聖王。其王名曰那睺沙王。統四
天下。及忉利天。化總天人。猶不知足。以是
義故。還墮世間
又復伊羅。轉輪聖王亦復如是。王四天下及
忉利天。不知足故。而取命終
又復婆梨阿*修羅王。既得王位。因共帝釋。鬪
戰不如。遂被侵奪。帝釋得已。又復轉爲彼
那睺沙轉輪王奪。那睺沙王。既獲得已。還復
更被天帝釋奪。如是天人境界。翻覆並皆無
常。誰功徳勝。至於彼邊。若有智人。能作如是
思惟觀察。無常境界。變易須臾。云何可信。唯
有山林居住諸仙。食諸藥草根果花葉。身著
樹皮。或復衣諸死獸毛革。形體尪羸。唯皮骨
在。欲得度脱出離世間一切諸苦。希求解脱
涅槃無爲。若縱五*欲之所纒逼。墜墮還來。
有智之人。誰樂貪此。若著五*欲。如自求怨。
爾時菩薩。更説偈言
    居住山谷諸仙輩 食*果飮水衣樹皮
    雖復&MT02371;髻身體羸 規求解脱離*欲故
    彼等不能自制伏 猶被五*欲之所牽
    如是無常諸*欲怨 有智之人不應著
爾時菩薩。説是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
*欲界之内。欲取味故。而作和合。得彼已後。
而不知足。若無智者。現受諸*欲。不知足故。
受大苦惱。復於來世。更受其殃。是故智人。不
取*欲想。是以智者見有人行黒業法者。受於
大苦。欲自安隱。莫作莫樂。一切諸*欲。應須
捨離。若有集會。即知離別。縱*欲恣情。則心
放逸。放逸若増。便造不善。不善成就。即墮泥
犁。過去世時作大苦行。現得諸*欲。得諸*欲
後。勤劬保持。不能守護。還當失落
又復大王。如是諸*欲。若有智者。作是思惟。
世間人天。猶如假借。既非常物。何故心貪此
之天人一切果報。如草上露。如毒蛇頭。如彼
空林死屍骸骨。又如婦女。初胎肉摶。如夢
如幻。猶如火聚。如是種種。多諸患殃。恒爲一
切苦惱逼迫。智人應不愛樂著心
又復大王。如諸論説。乃往昔時。寐梯羅城。
於彼城内。有一瞽王。其王名曰提頭頼吒王。
雖無目。多育諸子。滿一百人。並有才智。王弟
別復有子五人。伯叔弟兄。足一百五。其父各
沒。爭作國王。以*欲報縁。相殺害盡
又復大王。如檀荼迦空曠野澤被火燒時。其
頞誰那。殺諸雜類
又復如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
爲貪故。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鬪戰。傷害
倶死
又如世間屠膾之所。竪立諸木。懸於雜類諸
畜生形。而行宰戮。諸*欲如是。智者云何而心
貪樂。便説偈言
    往昔*修羅兩兄弟 爲一玉女自相殘
    骨肉憐愛染著憎 智人觀知不貪*欲
菩薩又言。大王當知。或復有人。爲五*欲故。
或*欲生天。或生人間。既得生已。著五*欲故。
投身透水。或復赴火。如是無常。誑或境界。爲
五*欲故。自求怨讐。何意戀樂。又説偈言
    癡人愛欲故貧窮 繋縛傷殺受諸苦
    意望此欲成衆事 不覺力盡後世殃
菩薩復言。摩伽陀王。我知五*欲如是種種多
諸過患。王今不可以是五*欲而勸於我。我今
欲行無畏道路。王若是我眞好善友。應當數
數勸諫於我。作如是言。仁之所發弘誓大願。
願早成就。速離煩惱。何以故。我既不被他人
趂逐。而入山林。亦復不爲怨敵所駈。亦非他
奪王位而走。又亦不求往昔古仙而*欲還退。
是故我今不取王語
又復大王。若有人執瞋毒蛇頭。既放捨已。復
還*欲捉可有得不。如猛火炬。以燒手放。放已
更捉。如是如是。我已捨彼五欲出家。今復還
取。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譬如明眼有目之人。豈可羨於盲
瞎人不。譬如解脱無事之人。豈可羨於牢獄
繋縛有事人不。譬如饒財巨富之人。豈可羨
於貧窮飢凍乞索人不。譬如明了黠慧之人。
豈可羨於狂顛人不。然其彼等。猶有可羨。我
今已離如是五*欲。無一可貪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住我境界。受我五*欲。
隨意娯樂。我與多財并及婇女。大王當知。我
今不取世間五*欲。如上所説。一切諸事
又復大王。我在本宮。多饒五*欲。已能棄捨
六萬婇女。出家入山。大王當知。諸*欲如是。
有於無量無邊患害。牽人直向大地獄中。餘
報復來畜生餓鬼現身。又離一切善根。不爲
聖人之所讃美
又復大王。世間諸*欲。猶如浮雲。無有暫住。
如猛風起。須臾不停。如山水流。奔濤迅急」
又復大王。若人愚癡。耽染五*欲。不知本際。
沈淪生死。被煩惱縛。不能得解。如遠行人。困
苦疲極。乃飮鹹水。更増其渇。如是如是。受五
*欲人。不知其患。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我今要説。若當有人。得天五*欲
及以人間上妙五*欲。清淨具足。是等諸欲。
一人得已。不知厭足。更復増長。諸處尋求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共我治化摩伽陀國。我
當減半分治天下。或復説言。受我王位。我悉
捨與。我亦承事。或復興兵。開拓境土。使令清
淨寛廣莊嚴
又復大王。我今已捨彼四天下。一切豐足。無
所乏少。舊有七寶。棄捨出家。我今豈更爲此
一國細小王位。而貪羨乎
又復大王。譬如大海娑伽龍王果報。既得大
海水。停以爲宮殿。寛博具足。七寶莊嚴。豈可
復貪牛蹄水耶。大王當知。如是如是。我
今既已發勇猛心。捨四天下七寶宮觀。染衣
剃髮。出家入山。今若還貪世間王位。亦復如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三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勸受世利品
爾時菩薩。又告王言。如王前説。仁者比丘。身
體柔軟。莫住蘭若空閑林中。眠臥坐止草鋪
之上。大王當知我在自宮。以妙種種諸寶爲
床。偃亞而坐。既厭離已。棄捨出家。所以者
何。大王須識。此身危脆。敗壞無常。非牢固
形。是破散法。隨有地處。捨之而行。猶如
摶。一種無異。又復大王。若有智人。既擲死
屍。可還拾不。若欲更收。終無是處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若於我邊。生憐愍者。
應須隨喜而忽嫌我乞食活命。此事不然。大
王當知。慈愛我者。莫作是心。何以故。我今欲
過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
比丘之形。爲求寂滅安樂處故。要須受此毀
好服形。又未來世。欲除一切諸過患故。大王
當知。若復有人。於現在世。受彼五欲功徳
果報。深著於愛。彼等諸人。事須憐愍。若當
有人。於現世中。不得寂定安樂之心。其未來
生。決受諸苦。彼等衆生。心須憐愍
又復大王。我今驚畏煩惱之苦。故捨出家。欲
求寂定涅槃眞實。假使我得帝釋天宮。意亦
不樂。況復人間麁弊果報。而説偈言
    我被煩惱箭所射 *欲求寂滅膏藥塗
    設使得天帝釋宮 意猶不貪況王位
菩薩復言。大王當知。如王前言。凡天下人。在
於世間。一切須取三時利者。如我意觀此。則
非是眞利益言。所以者何。求財得多。會必有
盡。求欲轉欲。無厭足時。若言求法。此是眞
利。利有深淺。要必須求。求之則有功能五種。
而説偈言
    若無生老病死患 此是眞實大丈夫
    求財嗜*欲悉世情 我捨二求唯取法
菩薩復言。大王當知。如王前言。但且治民。取
於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時。且可受彼五
*欲法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若少年時。是常
住者。一切衆生。應無有老。在在處處。應不爲
彼死命之鬼念念所牽。以諸衆生。壽命無定。
是故智人。若求寂定解脱法者。不可得取世
間王位五*欲之樂。是故一切。若在少年。若
在中年。或復老年。但須速求應所辦者。早
令得辦。欲求解脱。或求於禪。莫使淹遲。宜速
疾作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須依家法。作於祭祀。及
行布施。隨意規求彼未來世諸果報者。大王
當知。我今不取如是之樂。若苦來逼。爲切故
求。而得樂者。此非眞樂。凡夫求於後世果
報。祭祀諸天。并及火神。必須殺害他衆生命。
此則非理。所以者何。若人行慈。應不損害他
身命根。假使祭祀一切諸天及於火神。殺害
衆生。得彼常樂定果報者。猶尚不可殺害於
命而用祭祀。況復一切所得果報。皆是無常。
破壞盡滅。非牢固法
又復大王。凡人欲行解脱法者。無有別利。或
無行行。或無持戒。或無禪定。猶尚不可損害
他命。而求未來利益果報。又諸凡夫。在於世
間。以殺生故。假使得於安樂果者。此亦不
善。所以者何。以無慈故。況復未來望得善報。
終無是處。而説偈言
    假使人生在世間 殺害他命以得樂
    智者稱説此非善 況復來世求人天
爾時摩伽陀國。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
語已。便生希有奇特之心。在菩薩前。以慈悲
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沙門瞿曇。大有難行
苦行之徳。於世間中。能捨諸*欲。仁者比丘。
從於何方。忽然而來。何聚落生。是何種姓。父
母何處。自名字誰。作是語已。至心諦聽
爾時菩薩。正心直視。温和言氣。而報王言。大
王當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大聚落。名曰
釋種。彼有一城。名爲迦毘羅婆蘇都隋言黄
頭居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