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附、華嚴五教章科 (No. 2345_ 普寂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隨下同教亦即下別教云云。破苑薪約布
融性相。寂曰。其約布融釋者甚善矣。其約
性相義亦可通。匡眞以同教釋者。大失章
旨。可知。夫種性義。甚深祕妙。補處尚知其
麁相。何況於凡夫二乘及小菩薩乎。佛性論
第一云。爲除五過失生五功徳。説一切衆
生有佛性。何等除五過失。一爲令衆生離
下劣心故。二爲令離慢下品人故。三爲
離虚妄執故。四爲離謗眞實法故。五爲
離我執故。何等生五功徳。一起正懃心。二
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闍那。五生大悲
取意又涅槃經中。廣明佛性義。或説此諸佛
所知。非聲聞縁覺所知。或説非十地所知。
誡妄説有佛性。爲犯波羅夷。豈容輒爾
談佛性義哉。惟至相賢首所判。圓教種性
高且深矣。是乃蕩却妄情。空慧深邃者。宜
禀學焉。不則高妙極處。定陷邪阬乎。何以
故。圓宗種性。唯智境界。内外自他。有無一
異。泯融無礙。一切法無性。無性即如來藏。如
來藏即佛種性。一法界大縁起。總是佛種性。
無地分別情非情自他能所等。是名眞佛
性。如今所述。乃華嚴第一義空之容光耳。
欲知眞實義處者。要須修入於六相因陀
羅微細法智矣。地經云。諸佛子菩薩。願善決
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如法界究竟如虚
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刹。護一切衆生。爲
一切諸佛所入三世諸佛智地云云。此六決
定。在於地上。然圓教種性五位融即故。信&MT90041;
已上論此種性。信&MT90041;即當三乘教中第八地
故。圓佛種性初説六決定。不足怪矣
問云何種隱顯齊致也 分科可知。義苑
云云。寂曰。隱顯齊致之言。其旨深矣。若其圓
宗。則教理行果唯一法界故。一切法門全是
一法。但由機感不同。隱顯有異耳。譬如月
輪隨時半&MT90041;異觀。而唯是隱顯之異。而其質
無有虧盈。全是團圓一輪也。法亦如是。半
&MT90041;權實數過塵算。唯是隱顯有異而已。其體
即淨法界等流。一大教海也。種性義門。亦
可準知矣
二明得法餘可準知 上明法隨機隱顯。
今明機得法分齊。義苑明&MT10755;教中。引涼疏。
&MT10755;圓釋義有異。匡眞評量。言清涼所謂
圓教。與&MT10755;教判種性而理齊。寂曰。清涼所
判。雖不全符順至相賢首之正宗。非&MT10755;
圓二教分齊無差別。苑所揀別非可敢譴。
匡直嫌忌清涼所云圓教釋。與自己所立圓
教判種性。其異也水火不啻。作此貶量而
已寄語同志。寧可如清涼&MT10755;圓混淆。勿效
匡眞作與婆吒霰尼相似之圓教釋矣。上
來明種性竟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四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五

  東都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第三行位三明行相 分科可知。義苑云
云。寂曰。位相行相章文異科。何爲釋之。以
行由位成焉。匡眞引楞伽玄。以卷舒釋云
云。寂曰。此釋鑿矣
初者依小修及究竟 初明位相中。今初
明小乘。義苑云云。寂曰。苑判見修謬矣。折
薪得正
又説小乘如小論説 瑜伽四十七・倫&T047368;
十二上景解云云次出泰解。謂初住乃五停
心總別念住解脱分善。此就習種性説。若
解性種。無始乃至第二住煗等四位乃至第
三住是見道云云。寂曰。按前章判位。即當
於泰師解。匡眞以景解辨者。雖無巨害。恐
非章旨。九地十一地等。如匡眞辨
不退者不待説也 明不退云云。問答可

若依初教餘名同前 第二明初教分科
可知
又亦爲説不在後也 孔目三云云。演義
五十八云云。折薪釋云。今章二意。初示聲聞
極於第七。辟支窮於第八。望上不足。使二
乘悕向於大乘。此與演義意不同也。又彼
下第二意。謂今此十地安立佛果。於十地
中。順同二乘現身得證。方便誘引。此與涼
疏旨相同也。復古云云。大乘義章十四。明
三乘共十地云云
又此位相雜集論説 瑜伽第二十一至三
十四。及雜集之八云云。復古引孔目第三云
云。寂曰。孔目擧歡喜等十地。明十地能攝
五乘因果之妙理。今則聲聞囘心教之分齊。
麁妙夐殊。何引彼證此焉。應思
問何故瑜聲聞乘也 苑薪云云。寂曰。苑
薪無失。匡眞不肯者何也。復古引探玄第
一。明三種聲聞中第二稱實聲聞藏。即當瑜
伽等初教聲聞云云。匡眞評斥云。答中二
義。如次稱實及假立藏。寂曰。復古最善矣。
匡眞甚謬矣。假立藏乃&MT10755;教聲聞。如涅槃等
所説聲聞。非今所論。吁匡眞何鑿之甚哉」
二爲直進十地差別 義苑云云。匡眞引
要問答上云云。復古引孔目三云云。匡眞
問答云。直進教引小乘直進菩薩。寂曰。此辨
蓋乃胸斷耳。未見典據
又以十地似小乘故 演義鈔五十八云云」
又彼地前有十回向 苑薪云云。探玄云四云

又亦爲似見等同前 義苑云云。探玄七云
云。唯識疏引對法八云云。彼中前順決擇分
等者。決擇二字。可作解脱
問何故此不名引故 義苑復古云云
問若引二爲始教也 義苑云云。折薪意。
謂初義則爲淺機。第二義則爲引小。凡以
大乘下。通結上二義。然則二凡之間。蓋脱
以此引小之一句也。集成引易簡云云。匡
眞云云。寂評曰。義苑無失。集成易簡不允。
折薪所辨。雖是義推。頗得章旨。匡眞鑿説。
不足評義。其義不正。其尚可恕。謂他盲
摸。孰堪聞焉
即如何等得般涅槃 苑薪復集。如匡眞
圖。瑜伽倫&T047368;九下。叙出衆説。景基二師。粗
如匡眞所圖。西明所判。不同甚師。西明
擧二説。一舊人判。以四善根爲下品。以有
學爲中品。上品可知。二三藏判。下品則第
一生種解脱分。第二生住煗頂。中品者増上
忍已去。乃至那含經生云云。上品者六十劫
修成人。一生得果。入涅槃。熟按瑜伽論旨。
此三品成熟。明補特迦羅成熟分齊三類不
同。下品成熟。則現身修道極至煗頂。不能
入不退位。中品成熟。則今身修道入不退
位。極至阿那含。不能證無學果入涅槃。
上品成熟。則於現身中成阿羅漢。證得涅
槃。準此論意。三藏所判。憬興所辨。粗當論
旨。足爲依憑。其餘不合瑜伽所説。可知。
雖然瑜伽所説幽遠&MT10769;解。不可輒爾評定
是非
如説聲聞乃至廣説 文意可知。倫&T047368;
下云云
於菩薩位耳準知之 明菩薩三成熟。匡
眞引瑜伽三十七。擧能成熟補特迦羅六地。
次若諸菩薩下。明成成熟補特迦羅三品。寂
曰。能成熟補特迦羅。乃是菩薩爲能化。能
成熟有情之六地。與已成熟三品。旨趣大
殊。何混一之。倫&T047368;十一下。明勝解行地。衆
説紛紜
倫記 種性地  性種  無始凡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瑜伽論文髣髴&MT10769;視故。諸解不同。論中有
似以十信成&MT90041;名爲十信。或有通指十
信而爲十信故。或處似以十信已去三賢
爲勝解行地。以十信已前爲種性地。或處
似以三賢爲勝解行地。以十信及十信已
前爲種性地。雜集論十三。唯識論第九等
意。以發心已去爲勝解行地。發心已前屬
於種性。孔目第二云。一種性地。即十解已前。
二解行地。十行十向云云
二不退位三乘人也 此明不退位。義苑
云云。匡眞問答云云。寂曰。答釋恐非。苦忍不
退。是約眞實。増上忍已去。是約上忍已去
不出觀。直發苦忍眞明。可知。匡眞引探玄
第七。次引第四三十五寂曰。匡眞所見蓋
錯本乎。現本云。雖是薩婆多説。然非彼宗。
以説有十回向名位。小乘無此位也。然佛
性論第一。擧分別部薩婆多部二計。次出不
退三位。雖是似始教所判。準一論意。應是
&MT10755;教判位。何以故。一論旨趣既當&MT10755;教。判位
何不然。諸經論所説位相。非皆可以賢首
一家所判。定爲其分齊也。但今師準一家
教格。以爲始教中之三人。理亦無違
又亦可如是等也 出瑜伽意。義苑云

三明位中勝解行住 三明行相。倫&T047368;
一下云云義苑以順決擇分順解脱分釋者。
甚不應理
解云此是皆如彼説 十二住義。如上已

若依&MT10755;修等名説 此下明&MT10755;教。義苑
云云。折薪云。亦説者。由前直進説十地故。
致亦言。此是示同。亦不下揀異。亦字應而
字寫誤。匡眞不肯。引孔目云云。寂曰。折薪
得旨。匡眞甚非。以二箇但字。而遂其非可
詧。孔目一云。就聲聞縁覺二乘回心。竝約
見修。即至究竟成佛。成羅漢。從小乘位。
十二住即合四果等。共成十二住。十二住
者。一聲聞自種性住。乃至十二一切種阿羅
漢住。直進菩薩。一人即有十地。并説見修
後方得成佛。次叙大乘十二住云云。復古
引孔目三云。約大乘&MT10755;教。有其十門。顯十
地故。亦不假似彼。寂曰。復古意下亦字。
亦於上句説十地差別。是亦一理可考。匡
眞妄彈可辨。復古但云十門中顯十地。不
謂十門各顯十地。何咎之有
又於地前廣如彼説 探玄第七云云。復
集引探玄四云云。此判乃賢首宗之教格也。
相宗亦有以十信爲行之説。豈可局執乎」
又仁王經及凡地耶 此明不退。義苑云
云。匡眞引攝論云云。寂曰。梁論四十三四
十八等。有三十三阿僧祇説。與今所引異。
且彼説頗異常途。引彼證今。引據失處。法
華玄論及玄賛二。出此説云云
設本業經得不退也 會釋六住退。今宗
判爲示現退。此據起信論。理亦無妨。若依
台宗。則彼宗判瓔珞經以爲別教。別教判
位。初住已上爲不退位。所以於六住退。乃
有妨&MT10769;。在昔慧心問之四明。四明會以妙
&T047368;五之一別途別教見思倶斷。至第七住
之説。凡會此説。衆説紛紜。或解。是第六住
退。此據戒疏所出止觀師説。或説。六住有
漏智斷五部合斷。至七住發眞。或説。別途
別教。如文句&T047368;述。或釋。十住斷結經二。身
子説自六住退。又處胎經説。於六住十二
劫退轉。淪生死淵。又分別功徳論云。七住已
上施頭目等。堪任不退。六住已還於財施。
仍退云云。仁王測疏云。説不退有二。一依
龍樹宗種性菩薩不退。地持云。性地菩薩退
入阿鼻。是怖地前。樂莊嚴經云。性地菩薩
決定不退。不増不減經。性地菩薩。不墮二
乘。依慈氏宗。種性菩薩。有退入惡趣。如本
業經等。證眞擧八證。以妙樂爲正。謂戒疏
及起信示現退等。是就初住盡見惑者判
之。妙樂約見惑至七住者論之。寂曰。其
判爲示現退者。有教有理。無所間然。其
據妙樂。以別途別教會釋之説。亦有理教。
乃可依用焉。寂曰。瓔珞經文句逗&MT10769;辨解
者致謬。如餘處辨。凡經論之中異説&MT10769;
者。如葦如麻。豈容一一加會釋耶。一往以
義會釋者善矣。以情牽合局定者非矣。妙玄
四之二云。諸聖上位非凡所測。豈可妄説。
粗知大意。爲破行人増上慢心。又爲消經
文引物悕向。不可偏執諍競是非也 於
乎四依明斷可尚。匡眞斥四明所判。自解
爲名別義通等。竝皆不穩當。可知。義苑復
古云云
其行相者皆如彼説 義苑云。此是解行發
心相。寂曰。今斯文乃信成就發心之文。苑所
云蓋諳&T047368;之差耳。其所修下是解行發心之
文。匡眞引四明云云。寂曰。匡眞不領台教
是同教門故。所立圓教以登地已上乃至佛
果爲所依理。今宗乃別教門故。據八地上
理建立圓教。理原殊故。於起信論等。二宗
判屬不同。其所會釋全無條理。且其言始
教尚許十信位八相作佛。次下五十紙言三乘
初教中。總無信位化現成佛。不越十紙。有
此相違者何耶。探玄四引大集經十四。明
灌頂正位成佛。與今少異可知
又梁攝論倍前準知 梁論十三云云
是故當知差別顯矣 結釋義苑云云
問此教豈假似彼也 此教甚深所引二乘
純熟高勝。機是即假立聲聞故。不怖深教
故。不假似小教。如勝鬘涅槃等所説
若依頓教即是倒故 義苑復古云云。匡眞
偏執起信一文云云其義不穩。復古引古
徳。是玄談第五之文。玄談正明頓教。次揀言
不同後圓融。匡眞云涼師謂是圓頓者何
耶。又引法數章云云次引佛境界章。以無
不字爲正。寂曰。應以有不字爲正本。何
者頓教也者。以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爲其宗
致故。擧念即乖。如少林提唱。匡眞所言。雖
有一理定非今意
若寄言顯如是等也 義苑復古云云。寂
曰。頓教絶離。雖不立位。其修入者。成無位
位。妙玄四之二云。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
不悟。孰辨淺深。既論悟與不悟。何妨於淺
深。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
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説無示。行位&MT10755;日炳
然。又云。實相平等雖無位次。見實相者判
位次。何咎云云。擧海喩。是遮闇證禪者偏
執無相平等。撥無位次階差之僻見。此乃
明無修之修無位之位之明鑑也
若依圓教方便故 此明圓教。義苑復古
云云。匡眞引孔目云云。&MT10769;二家。寂曰。苑古
以別教中該攝釋。此由初牒圓教也。匡眞
以爲。今明同教一乘云云。此釋允當。同教
一乘雖非圓教。而圓義定有故。不可言圓
教有二。可得言圓教有二義。此旨甚深。人
多不解。不領今家云圓教有二義。與演義
云圓教有二。其語相似而其意則殊故。於
是乎生過不及之失。可思
二據別教圓融故 此明別教。圓教六位。
横照法界故。初後不二圓融無礙。探玄第四
&MT10769;&T047368;同卷賢首品云云。廣解匡眞引玄
談第二之文。&MT10769;其云以初攝後。寂曰。此&MT10769;
不當。涼疏釋信&MT90041;攝一切位故。云以初攝
後。非是偏局可知。涼疏次叙五位互攝。意
謂初住攝初行初向初地。乃至第十住攝第
十行第十向第十地云云。寂曰。此解恐非二
祖正旨。探玄第四云。若依普賢自法。一切皆
無位。若依寄法。則同&MT10755;教。然信&MT90041;入位之
際。通攝一切諸位皆在此中。無不具足。此
即約行攝位。同卷云。若一乘圓教中。實則
不依位。寄&MT10755;教位相以辨之。於信&MT90041;不退
際。則明得彼普賢法界行徳。具攝因果圓
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是菩薩。若果門
取。則恒是佛。由此鎔融有其四句。或唯是
菩薩。或唯是佛。或倶不倶等。思準之 問。
此果中成佛。與&MT10755;教化現何別 答。彼但
於一位。依一世界化現一佛。此中具足十
地等。攝一切位云云。旨歸云云。準此等諸
文。涼疏互攝。非宗正意。孔目三云云。如匡
眞引。匡眞破圭峯圓覺鈔云云。寂曰。此破
的當
經云在於是其事也 義苑復古云云
又以諸位是其義也 探玄二文。如上已引」
二約報明但有三生 孔目一探玄十五第
十八。如匡眞引
一成見聞性起品説 舊經三十四演義五
十二五十八紙云云。又五十二五十三紙引如來
祕蜜藏經云云
二成解行小相品説 晋經三十三云云。離
垢三昧。如匡眞引探玄十六明。孔目四云

又如善財是此義也 義苑云云。匡眞彈斥
云云。寂曰。此彈當矣。依探玄第十八四十九紙
之文旨。因位窮&MT10755;者。是證入位之分齊也
三證果海説當見我 探玄第十八。孔目第
四。明善財三生。探玄第二十三十九紙明善財
位。然善財詢求。乃華嚴經中最甚深祕密法
門。冀學者豁開一雙眼。辨其端的也。莫以
童蒙之知見。而輒解輒説之哉
三約行明分齊處説 地論及探玄所釋。
多分約自分勝進明故。云通前諸位等。前
諸位者。通指諸位。解行下。別揀其位。得法
者將證入者。見聞位者。非可論自分勝進
故。約解行已後。諸文如匡眞引
如普莊嚴童子等是也 探玄第三云云。彼
云。又王及長子是福分童子慧分。是故成入
道之器。徳周法界曰普。普徳交飾爲嚴。普
即嚴乃至離染貞潔。表爲道器故云童子。
乃至見佛得定。爲自分始。聞經得定。爲
自分&MT10755;云云。同六十九紙明勝進益
其身在於世界海等 普莊嚴童子。出舍
那品。探玄三&MT10755;云云。兜率天子出小相品。探
玄十六初云云
若三乘肉知不同也 義苑云云
又彼能於皆亦如是 苑薪云云
其福分感因門示故 小相品説。苑薪云云」
若約信&MT90041;乃至廣説 賢首品云云。探玄四
七十八紙明十種三昧云云匡眞引探玄第四
卷之二文。次引演義十四評斥云云演義意。
謂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徳品所説是初住發
心。今賢首品乃十信發心。今發心是開發義
兼發起。後品發心。是發起義兼開發。寂曰。
所判雖有一理。恐非祖意。匡眞所辨。亦
不穩當
是故當知作是説也 復古云云。以此文
證建立乘三一對辨中。所謂三乘定攝&MT10755;教。
&MT10755;教所説行位等。爲信解阿含門故。孔
目四三十一紙云云。寂曰。同別一乘義門不同
故。所對三乘攝教有異。如上已辨。言信解
阿含者。即指教門方便。前三乘教。雖於自
宗各有智斷行位。而歸入説一乘大教海。
則都爲一乘方便故。非實智斷行位。而其
功績倍勝妙故。似抑而却揚。似損而翻益。
譬如戰國時諸侯僣稱王。聖王興起四海一
統。則僞主降服去其僣稱。復其本位。而社
稷不絶封疆不削。唯其名分改而勢威不少
衰也。三乘歸一。則三即爲一故。似奪而其
實者。使三乘一一成勝妙。何以故。一由三
而顯。三由一而妙。三之與一竝是華嚴一乘
大教海故。此旨甚深宜細思籌
問前&MT10755;該六位故 探玄第四釋之。大
旨同今。又七十九紙云。此中十信菩薩現成佛
者。爲是暫時化現。爲是實成。答。三乘初教
中。總無化現成佛。以未得不退故。若&MT10755;
十信勝進分。上入十住位。則得不退位故。
暫時化現成佛。如起信論説。若一乘圓教云

問義既不先作此説 義苑云云
問既一位初後亦爾 要問答上云云。五位
成佛有二。一則住行向地及究竟。二則孔目
第四明五位成佛。一依勝身一生即得。從
見聞位。後一生至離垢定後身。即成佛。乃至
五依無念疾成佛云云。苑薪云云
問若初即不得初耶 苑薪云云
答實爾但不得初也 若夫圓教者。信&MT90041;
退際位。即會法界爲已。一切諸法同一縁
起大樹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初則必得
後。得後則必得初。圓融具徳無礙自在 
問。初既得後。何須説後位耶 答。圓教證
入已去。六相圓融初後不相離故。六位全智
所照。非凡夫二乘及七地前菩薩之所測
也。勿妄揣度
問若爾云不相違也 苑薪云云。復古以
能同所同辨。是依涼疏。非宗正旨。探玄第
四孔目四云云
問若是信但是行故 苑薪云云。孔目一云
云。要問答上云。依三乘教實行修道。皆悉
成佛。若對異機現不成佛。若約正理無成
不成。依一乘教皆對前機。若須成佛。則數
數成新新斷結。亦不住學地成佛。若對不
成機。則常不成。由如大海於諸位中無有
&MT90041;。即楞伽經菩薩一闡提是也。若對異病
機。則無成不成。若對普賢機。則亦成亦不
成此文奇矣
問若爾應餘義準也 苑薪云云。位位成
佛。即信行徳因中成佛。乃行佛非位佛。探玄
四云。問。何故此中信位菩薩。得有如是廣
大功徳。答。此是普賢法界行位。但就信門
於中顯現寂曰。圓宗證入分甚深&MT10769;思。以
三乘三賢十聖攝爲行徳。寄其行&MT90041;。顯現
成佛故。約行成不云位佛。證入已去六位。
因陀羅行布即圓融。圓融即行布。唯智境界
不可思議
第四修行時分六十劫 分科可知。婆沙
七倶舍論十八。明三分善。謂順福分。順解脱
分。順決擇分。言聲聞三生者。倶舍二十三。
以順解脱分爲第一生。以順決擇分爲第
二生。以入聖爲第三生。正理論六十所判。
與此不同。可知。婆沙第七及百一等。唯云
三生不明三生是何故。有此異説耳 問。
三生六十劫。誰利誰鈍耶 答。匡眞出二説
云云。寂曰。婆沙分明。以速爲鈍。以遲爲
利。婆沙三十八及百七十八。以三生爲狹
少道。以六十劫爲廣大道。名廣慧聲聞。以
麟角百劫爲最利根。倶舍亦同。今章雖不
分明判之。準下問答。與婆沙同。如金剛仙
論入楞伽疏等。意趣不同。以厭苦至誠進
修不退速得果證爲利。以厭苦緩慢。修道
倦怠。久不得果爲鈍。雖此有理。恐非正
義。何者一利鈍言相翻指配。則文義混淆。使
人泣岐。豈非致濫耶。宜以婆沙爲定量
矣。折薪云云。匡眞彈斥。寂曰。彈當矣
中根者謂獨三僧祇劫 折復引折玄。辨
獨覺四生云云。寂曰。折玄所辨。是胸臆説。
非是正理。獨覺四生是相宗所判。相宗許
聲聞證果後轉向獨覺故。作四生説。聲聞
三生入聖者逕時極少。經一生證獨覺果
故。云極速四生。意趣顯然。婆沙之中。無獨
覺四生之説。倶舍光寶二疏。錯於婆沙倶舍
釋義中。擧獨覺四生。自爾已降。人多不察。
輒謂婆沙倶舍中。有獨覺四生之説。豈非謬
耶。匡眞引舊婆沙六十四倶舍二十三云云
撿二論。全無此文。蓋斯勦説耳。瑜伽倫&T047368;
八上。明獨覺四生。乃出二説。竝未穩當
製獨覺辨。不遑載于斯焉。上根者明菩
薩。匡眞彈復古。寂曰。此彈當矣
此中劫數三僧祇也 苑薪云云。婆沙百七
十七有七説。以火災劫八十増減爲如是
説。今言水火等劫。亦取八十増減。非謂六
十四轉等。孔目四云云
問何故下是故多也 利鈍辨。與婆沙同
可知
又依婆沙成正覺時 四階成佛。如大乘
義章第十辨。匡眞引婆沙百七十八及法礪
律疏云云。有當有不當。非今所要。略而不

生身者但餘如彼説 倶舍第十八・孔目
四・探玄第六第八云云。匡眞辨伽耶城云
云。寂曰。迦毘羅與舍婆別。迦毘羅衞。此云
能仁住處。是佛生處也。舍婆提。正云室羅筏
悉底。舊云舍衞。此與迦毘羅相隣。或處云
佛生舍婆提。古人以相隣會釋。應思。今章
云伽耶。是依古説耳。非是寫誤。匡眞出或
云。此辨甚非。可知。伽耶者山名。即靈鷲山
也。斯山有城。名曰伽耶。此非佛生處。舊來
有佛生伽耶之説。蓋乃譯場之差。展轉相
傳乎。不須強會
若依始教三阿僧祇 苑薪云云。言阿僧
祇者。此翻無數。晋經第三十。説阿僧祇品。
探玄十五・演義鈔四十五初釋之。三阿僧祇。
如瑜伽倫&T047368;十二上・演義第八等相。匡眞出
圖。智論第四八紙第五二紙所説。然第五所説。
非是論僧祇劫。且以此二文判始&MT10755;二教。
全是鈔主臆斷。何足依用。次出婆沙三説。
初二説不順論文。可知。第三説同雜集。亦
不允當
仍此教中三菩提心 苑薪云云。此説與
婆沙少異。以百劫修相好。攝於第三劫中
等。如匡眞辨
又依本業非實修也 折薪復古云云。匡
眞夾注。引倫&T047368;十二上云云
又由以一即成佛也 苑薪云云
問三無數作是説也 寂曰。此依優婆塞
戒經及智論等意。就化身説成佛相。若依
瑜伽唯識等説。三無數大劫。積集六波羅蜜
福慧萬行。八地已上。定受變易身。第十地&MT90041;
往摩醯首羅智處。永斷一切麁重。頓證圓
&MT90041;轉依。得四智四涅槃。成四身四土。非唯
就化身而説成佛也。然是説當直進教。隣
&MT10755;教故。今據智論等囘心教分齊。就變
化而明成佛相耳。今章明始教中。多引瑜
伽等證明。而今此一章。全不出彼説。是乃
顯始教有囘心直進二門故。教判不必一
途。亦示教判據義分別如來悉檀不思議之
教迹。不可局執於一途之微旨。學者可察」
若依&MT10755;化儀説故 折薪云云。匡眞評
駁。寂曰。以數多少分始&MT10755;教。恐非章意。前
明始教中。引華嚴阿僧祇品明。何必以數
多少。判始&MT10755;分齊也。應思
又此教中分別故也 言實修行者。復古
匡眞云云。寂曰。此釋不允。今唯對上示現。
云實修行耳。匡眞引要問答上云云。集成
叙演義八十之文。遮台家以帶別覆本。抑
華嚴之非。此辨如上已述。竺道生云。其色
身佛應現而有。無有實形。既形不實。然則
萬形同致。古今爲一。古亦今也。今亦古也。
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若有時不有。有處
不在者。於衆生然耳。佛不爾也。是以極談
長壽。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
耶既非彼長何獨是乎。長短斯亡。長短恒存
演義匡眞所引
寫誤剩缺可知
清涼所云雖不當於台家宗
極。而於抗敵台末師貶抑華嚴者。則頗有
道理。匡眞呵曰笑柄者何耶。四分疏&T047368;
云。亦有道理。天台已前地人等。尊尚華嚴。
以法華爲不了者多矣。天台宗於法華。對
前四時。以法華爲無上醍醐。其對辨於華
嚴之文。多似抗敵前揚華嚴抑法華之
徒。賢首宗於華嚴。製述章疏。以法華同於
&T047368;教。由智回向爲同教一乘。是亦應有抗
對於台判之意也。眞言判法華爲&MT10755;教者
不允
亦云無百無別修也 匡眞引要問答云

二不定三天王經説 演義第八云云。其鈔
文釋華嚴世界品故。引勝天王寶雲二經。
證一乘義。今以勝天王。證&MT10755;教義。義門別
故耳。探玄第三引瑜伽爲三乘。次引寶雲
六云。此是約會三歸一説云云。瑜伽四十
八説三無數劫云。若約日月劫。應言無量
無數。若約大劫。則實唯三無數。此與寶雲
大別。可知。起信論中。亦以三僧祇爲定量
云云。其於&MT10755;教義不一準。可知。如是道
理。乃諸佛如來之境界。非因智之所測。只
須準至教量辨別大旨矣。匡眞破復古云
云。寂曰。復古引演義。而不甄別彼約一乘。
今約&MT10755;教之異者不允。樹形等言。於一家
判則似有妨。而直就經文。則非可敢責
焉。匡眞拘拘教格。動咎他釋。偏局哉
二據佛徳非但三也 探玄第三演義第八。
如前已述。探玄擧寶雲。云會三歸一。今引
寶雲以證&MT10755;教。同教一乘。與&MT10755;教教相無
別。可以此知。匡眞謂&MT10755;教與同教一乘異
猶天淵。強設會釋可見
問。何故前作此説也 苑薪復集云云。寂
曰。折薪以&MT10755;教爲局三乘云云者。不及也。
集成直爲同教一乘者大過也。&MT10755;教與同教
一乘。會三歸一教全是一。但由智回向有
別。&MT10755;教乃別機所感。同教一乘乃普賢所
知。智融法界其異可知。復古云二教同總
勸三機等者不允。始教非會三歸一教。何
得一混焉
若依頓教餘可準思 義苑復古云云
若依圓教餘義準之 玄談第五演義第八
廣釋。旨歸云云。義苑復古云云
第五修行依身者 此明所依身。所依身不
出分段變易二身。唯識論第八・疏八末・瑜
伽倫&T047368; 十九上・勝鬘寶窟中末・大乘義章第
八本等廣解云云
若依小乘是實非化 影章八本云云。孔目
三云。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
若始教中化非實也 般若及智論等。明
分段身成佛者是也。折薪擧下寄對門。引
對法證云云匡眞評斥。寂曰。此評當矣。雜集
論旨。非明分段成佛。雖煩惱障盡位成佛
果。是約惑種子。八地已上煩惱永不現行。
必受變易身故。復古引孔目三云云匡眞
引要問答上。寂曰。此要問答未詳。小乘教
中。有十地言。未見典據。可考
若直進中上有變易 折薪云。此中二義。
初一是相宗正義。今約作實位説。二是吾
祖自意。以相宗不許分段至金剛故云云。
寂曰。第二説。非是祖師自意。諸經論説始
&MT10755;教分齊中。往往有分段至金剛之説。如
十住斷結經。雖是直進教不可一準故。以
二義而辨之。何敢用私意。應思。匡眞彈義
苑云云
二就實報是此義也 復古云云。折薪問答
意。謂是受變易耶。不受變易耶。若不受
則與回心教有何別耶。若受則不知。何時
受耶。答。有二意。一説受變易。本業經云云。
金剛已後應受變易。第二説不受變易。而
所以異回心教者。彼約化身。此約實報。寂
曰。前義則雖引經。其實則義推耳。十住斷
結經第十三云云。中陰經出於景帙。匡眞問
答云云。次引孔目三
問。八地已留彼種子 問中匡眞引唯識
&T047368;八末云云。彼明四句分別。八地已上乃
唯變易。非分段之句所攝故引證。答中種現
潤生。苑薪復古云云。瑜伽五十九。略纂第十
五。倫&T047368;一上十七上。對法第五。唯識述&T047368;
本。樞要下末。了義燈五末等云云廣明
潤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樞要有五番問答。匡眞出第三問答。寂曰。
瑜伽五十九。説見諦迹唯潤。智論第一云。諸
衆生將命&MT10755;時。我愛現行初二果。我愛現行
智力制故不著。對法第五。擧凡夫自體愛
故生已云。未離欲聖亦爾。乃至其中能起此
愛現行。然能了別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
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
復現行。彼由隨眠勢力。令生相續異説
如是。要集依瑜伽判。慈恩據對法及智論
等意。西明云。三藏解云。瑜伽約潤中有。對
法約潤生有。寂曰。此會不順對法文旨。景
云。潤生有二。一將命終是倶生有覆心。二中
有未心上三品。乃不善中下品乃有覆心 
問。潤生愛乃當生繋。何云種潤耶 答。依
唯識述記七本意。謂當生地繋惑。爲道力所
制故。不能起。而有生地惑氣分相潤。是
爲種潤。結生相續異説頗多。不遑縷述
解云聖非此云何然 相宗所立。則八地已
上。定捨分段身。受變易身。又有一類智増
上者。初地已上受變易身。今遮彼説故作
斯解。然此辨甚有深旨。若其二空教。乃謂
分段身至於金剛。是界内教故。若其如來藏
教。乃謂地上受變易。是界外教故。教限已殊
故。其所談亦異。如是而相宗所立。正當從
始向終之際故。今抑之令在于二空教之
當分。應知
若約回向通諸位也 義苑云云。折薪云
云。寂曰。薪解不允。相宗乃許有學受變易
故。勝鬘楞伽第四無上依經上佛性論第二
等。竝言無學受變易。不言有學。大乘義章。
亦不明有學受變易。但瑜伽論佛地論。説
初果已上皆受變易。雖然無學回心。通於
地前地上。受變易身。有學回心必入地位。
方受變易。由是觀之。有學受變易者。似
於直進智増菩薩。然則諸經論説義不相違。
述記八末樞要下末云云
二生死 散  十二縁生   三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問。若爾何故作是説 此叙相宗意&MT10769;。答
意可知。匡眞云云
然此寄對小乘教説 苑薪云云
二亦於佛以分大小 雜集十四云云。苑云

三第十地二乘教説 四依品云云。匡眞云

四七地已還變易身 苑云云。今此一門。
正當相宗所立。今章判爲寄對旨趣。如前
已辨
五初二三一乘法故 義苑云云。復古所
釋不允。如匡眞辨
六世間二分相而説 義苑云云
七於初地證分齊説 苑云云。匡眞引地
論第二。出於八過云云
八地前三退不退説 苑薪解釋云云。苑意
以爲。起信約不退説超過。仁王約退位説。
薪意以謂。準涼疏意。仁王十心即指住位。
經論同於不退際爲過二乘。寂曰。按章文
勢。折薪得旨
九信&MT90041;約一乘説 義苑云云
十初在凡及三乘説 此説出於智論七十
八及成實論第七&MT10755;。演義鈔十四下云云
由有如是準此而知 結寄對門。苑云云
若依&MT10755;斷惑中説 義苑云云。寂曰。苑
釋不允。&MT10755;教之中。雖不以分別倶生見修
等名而分麁細。於正使習氣。亦別麁細。豈
可言無麁細乎。匡眞所出舊説二義。亦不
允當。下順下章判。至下當辨。影章十五
云云
問。若於地自在同生 義苑云云
問如説八有増減耶 慈恩家談智増悲
増。如唯識述&T047368;七本明。彼於始教分齊判
之。不足怪矣。今則約&MT10755;教菩薩根性熟利
悲智雙行。不相離者而説之。彼此不相妨
可知
若言彼智亦如下指 苑薪云云
若依頓教室利分説 苑薪云云
若依圓教因位故也 孔目第三云。變易生
死本教興意。爲顯佛法漸漸深遠。將變易
死。在分段後。顯其&MT10755;教漸漸深遠。據理論
之。變易只是分段細相。所以知之。中陰元
立爲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陰。如十住
經説。中陰之身。乃至菩提涅槃。亦有中陰。
但微細漸深。唯佛境界云云。匡眞詰密徒。又
擧有人言評斥。寂曰。兩評不當。有人所云。
雖於今宗所立而不全同。於大道理爲善
成立。何言三小膠習乎。孔目第二三界章中
云云
問。何故此餘準思之 義苑復古云云。寂
曰。圓教取三乘教三賢十聖。爲解行分故。
解行位中。不可無變易身。但準教格。不
立變易之名耳。匡眞極力。稱讃圓教者善
矣。輒引普莊嚴童子善財童子。擬同今時凡
愚學解圓教者。則謬之甚矣。可知
第六斷惑分齊者 匡眞引義苑云云
若依小乘如餘別説 宋本寫脱一句。折薪
以爲。寫脱一段。復古云云。寂曰。折薪知是
寫脱者善矣。不知唯脱一句故。勞多工
夫耳。復古甚非。匡眞擧四所以云云。可謂
鑿説矣
若依三乘煩惱所知 分科可知。明始教
中。苑薪云云。寂曰。折薪所云甚非。言&MT10755;
不許二乘斷惑者。不許愚法二乘斷惑也。
非謂一切。下章明&MT10755;教中。有亦可之釋。按
&MT10755;教自宗。雖有淳熟高勝二乘。能斷諸惑。
此教二乘聖智通宏内證與菩薩同故。不別
立二乘斷惑耳。復古所釋亦不允當。始教
回心二乘斷惑行位。與小乘別。何言同小
乘也。次問答中。其知&MT10755;教有自教二乘者
善矣。其言教深細言其不能斷等者非也」
先辨二乘分別六通二 分科可知。如匡
眞釋
末那唯四是故唯四 明末那煩惱唯倶生
起。末那所縁。唯識諸論師解釋不同
縁   識體   爲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今章云執我。云非第六引等語意。依護
法師可知。藉三因者。唯識六云。疑後三
見唯分別起。要由惡友或邪教力自審思云
云。非第六所引等者。匡眞擧開導依辨。蓋
乃證非第六所引之意耳。是不允當。今言
非第六所引者。是乃明五識有分別起惑。
是由同時倶起意識分別起惑所引之義。非
關開導依也
其第八識&T047368; 性故 匡眞引唯識云云」
此分別倶&T047368;性故 唯識論第六云云
其分別起二十八也 唯識第六論及疏廣

問。何故前切境故也 匡眞出二圖。後圖
頗有紕繆。如四教儀集註考辨
第二斷得有其三人 凡位於惑伏不伏。
三類有異故。入見道位。得果不同。可知」
一若從具得預流果 義苑復古云云。入
見道義。唯識論第九廣説。今以圖辨
見道   一心師  頓悟頓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寂曰。雜集十六所説見道乃隨順理門。瑜伽
五十八・五十九・顯揚十七初・對法第九初・唯
識第九等所説。是眞實理門。今章依眞實理
門。而註家竝約十六心等釋者。恐不符順
章旨焉。可知。瑜伽倫&T047368;十六。明眞相見道
云云。具如唯識論疏明
二若倍離得彼果也 婆沙宗説六行世道
五部合斷。若依始教。世道唯伏惑耳。不能
斷惑。唯伏修惑。不能伏見。修惑之中。唯
伏麁惑不能伏細。倶生身邊見兩解。如匡
眞引 問。若爾者。倍離欲全離欲之人見惑
一向不伏。修惑亦不伏細。何以入見道時。
越證二果三果耶 答。界地繋縛。由迷事
麁惑。如欲界地繋婬食爲主。若見惑等迷
理諸惑。雖有時分別界地等。其實則混然
不分。何以故。唯是不了諦理之一法故。是
故前以世道伏迷事麁惑者。入見道則迷
理惑品任運除滅。不妨超得二果三果。此
義甚深。宜細思忖
三若己離得不還果 義苑云云。不穩。如
匡眞難焉。復古云云。倶盡之語不穩
如瑜伽説證三果故 引瑜伽二十八證。
折薪云云
斷倶生者阿羅漢果 苑薪云云。寂曰。今
乃明具縛者入見道得初果已。漸次斷三
界惑證後三果者。折薪約經生聖辨者甚
不允。經生聖者。諸惑任運斷。不可引彼明
斷惑進修之義門也。雜集十三云云
二頓出離云漸除也 此是大超即超中二
果之人也。苑薪云云。寂曰。折薪例涼疏所
出圓位者。引例不佳。匡眞擧賢聖章。有中
二果隨超一耶不之辨云云。次有超前三
果耶不之辨。答釋造語不穩。應言依他宗
則有大大超也。摩訶止觀六之一出四類。
謂本斷超小超大超大大超大大超者。超前
三果可知
若爾何故如彼説 義苑云云。寂曰。固守
漸次之言不允。彼根劣故。不能頓斷而已。
非固守漸次也。復古釋中間禪云云。寂曰。
大非。如匡眞咎焉
其末那煩次而斷也 苑薪云云。瑜倫&T047368;
七下云云。匡眞引唯識五云云。述&T047368;及斷障
義林出二義。一義則末那惑。九地各有一
品。細分則八十一品。而其勢力。與第六識相
應非想第九品齊等故。與彼惑一時頓斷。
一義則此惑。唯一與非要第九品同。而自類
有九品云云。基師以前義爲正。寂曰。準
瑜伽六十三及唯識第五等。依相宗意。前解
應正。若據通方。則後義頗有道理。何以故。
末那細惑内縁微細不可知轉故。不可如第
六識惑界地條然也。應思
問。何故前斷煩惱障 苑云云。匡眞引影
章十七云云。夾注擧復古彈斥。寂曰。此彈
當矣
其所知障非擇滅也 義苑云云。寂曰。不
穩。折薪復古云云。匡眞評斥。寂曰。二疏無
過。匡眞妄彈。趣寂二乘入無餘位心智滅故。
其所知障亦隨斷滅。是非擇滅也。不同利根
聖分滅定障。復古所揀。全無過失。匡眞自
解甚不應理。始教所談。趣寂二乘入無餘
依。一眞圓寂歸無爲滅。有何所依論於種
現也。匡眞引唯識云云。一一不允
其餘一切心得解脱 義苑云云。匡眞評
斥。寂曰。義苑云不障智慧者。甚通漫也。雖
不障自乘出離智慧。而非全不障智慧
故。匡眞所評亦非純美。可知。解脱障出於
婆沙百五十三。瑜伽二十六云云。六十四説
十二障云云。倫&T047368;十七下云云
故當知此斷種子故 義苑云云。寂曰。苑
釋不允。經部應有分通大乘之義。何得言
即屬大乘也。今以婆沙宗名爲小乘。定其
教限不依異部。是由異部中間有分通大
乘之義分齊&MT10769;定。然言愚法一向不斷所
知障等者。是約教限而奪之耳。其實則彼
亦談利根聲聞。斷定障解脱障。雖名不染
汚無知。體是所知障也。婆沙百四十一初。出
煩惱障所知障名。今但依教門施設。名義倶
奪。言彼全不斷所知障也。匡眞引倶舍及
密嚴疏。叙有部計。次引義林。明大乘斷種
子。雖其所引非今的證。於義無害
直進菩薩約界分品 苑云云。復古引孔
目云云。匡眞引唯識九云云。次擧復古彈
之。寂曰。此彈當矣
但於二障頓斷彼種 義苑云。資糧位中。
伏二障現行。加行位中伏二種隨眠。寂曰。
此釋不允。伏乃伏種子力。不令現行之義。
何分二伏。伏言多於現行言之。斷障義林
云。若伏斷者。折種子力。令不生現。名伏
現行。又唯識資糧位偈云。於二取隨眠猶未
能伏滅。長行云。住此資糧位中。二麁現行。
雖有伏者。而於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
未能伏滅伏乃伏現行
滅是滅種子
次又明加行位云。此
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但
能伏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倶生者及二
取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
伏除。全未能滅苑釋胸斷。可察。匡眞引
唯識疏云云
其倶生中大菩提故 瑜伽論四十九初・唯
識論第十云云。探玄第七。廣明留惑助道云

是故攝論至金剛位 梁攝論四十七云云」
其所知障倶至佛地 匡眞問答云云。等覺
智斷妙覺智斷。舊來諍論。莊嚴云等覺智斷。
開善立妙覺智斷。佛性論四地持論及大乘
義章。天台淨名玄嘉祥等。竝以等覺斷爲
正。其立妙覺斷者。以勝鬘經云佛菩提智
能斷。智論九十四云佛以一念相應慧。斷
一切煩惱習等之文證明之。唯識十云。金
剛喩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得
佛果圓滿轉依。又云。有義所餘有漏及劣無
漏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皆已棄捨。有義金剛
未捨彼。與無間道不相違故。乃至解脱
道時。方棄捨之探玄第十四釋第十地。
引唯識云。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
障。未名最極。謂有倶生微細所知障。及有
任運煩惱種。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由是佛地説斷彼麁重云云。二
智所斷交際&MT10769;知。豈容以言慮而定説耶。
若就生智之善巧。則兩説各有道理。但偏
取則失而已
故對法論及如來故 雜集十四云云
其末那倶佛地盡也 復古云云。匡眞評斥
云云。寂曰。今文依護法意。密嚴疏中。依安
慧意。護法所立順於始教。安慧所立隣於&MT10755;
教故耳。然匡眞此文。唯以所知障辨者不
允。今科是乃明直進菩薩中。上既明六識
分別倶生。倶生之中。辨煩惱所知已。今正
明末那。此亦應明煩惱所知。分科可考
問。其二障智得自在 分科可知。今文乃
明第六識相應惑。義苑云云。梁論四十七云

其第七煩有間故 匡眞云云。引探玄十四
云云。導本間出安慧義。不符章旨可知」
其所知障別斷故 苑薪依宋本釋云云。
今依義林章意出圖
二障   現行   漸伏        資糧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苑薪所釋。順總説及第六相應所知障。雖
釋未詳。大旨不違。匡眞設自解。甚不應理
可知。熟按二本。宋本應正。第六識相應所
知障。地地別斷。前地出心。乃斷障後地所
知障故。應思。其不別説第七識相應金剛
心斷。其旨易知。故略而不擧乎。匡眞引斷
障義林。文義明暢。可細披尋
問若爾何漏心等耶 前來明所知障。其第
六識相應者。地地別斷。其第七識相應者。乃
至金剛。八地已上。尚有所知障。何言八地
已上唯無漏。故起此問也。苑云云不穩。匡
眞爲三段問云云。甚鑿説矣
答若約第餘義可知 苑云云。匡眞評破。
寂曰此破當矣。今文正約現行。第六識相應
所知障。七地伏盡。以八地上恒入無漏觀
故。義林云八地伏盡。可知。匡眞云豈通後
地。造語不佳。又次云。若依相宗。乃至或約
今家。亦通十地故。意方起。寂曰。此釋恐非
章旨。今此章文。雖明現行。地上故留者。種
體也。八地已上尚有惑種故。雖起之而可
起矣。而純無漏觀相續故。無煩惱可起之
時。然則今言通十地者。是約容起種體
耳。所以知之。探玄第十四云。八地已上純
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
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
彼故此文明證也未見始教所談八地
已上第六識相應煩惱故意現行之文。若有
文證。則可許之。若無文據。則理定不成」
又此教中對法論説 唯識九云云。探玄第
十分相翻門相續門而辨之。今文即當彼
相翻門。可見。築押者。匡眞引楞伽玄云云。
匡眞夾注。評演義鈔。演義鈔三十四上四十六
三十四中二十二紙廣明見道。三十四中六十
八紙釋二眞見道。以三釋明。以大小二爲
正云云。匡眞評云云
又此障法準彼知之 苑云云。匡眞評斥。
寂曰。苑釋雖有一理。非是穩當。匡眞爲正。
孔目三云云
若依&MT10755;所知障 義苑復古云云不允。
匡眞夾注亦非。始教何處言聲聞不斷未
那煩惱耶。今辨&MT10755;教中。言聲聞不斷惑。
全約愚法耳。是乃由愚法二乘不證法
空故。人空智亦未淨之意趣故。非謂大乘
聲聞不能斷惑也。次下當辨 問。&MT10755;教分
齊。諸經之中往往説二乘得果。如勝鬘密嚴
涅槃等。今何不説&MT10755;教自宗二乘耶 答。
如所問二乘。是假名聲聞。其實菩薩證人
空者。而非實二乘也。所以知者。法華會三
歸一聲聞得法之後。言眞是聲聞眞是阿羅
漢。而内證皆成菩薩道故。又涅槃經陳如
品。十仙得道證須陀洹或阿羅漢。而是菩薩
大人故。又同品云。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
以故。菩薩者盡無生智故。須陀洹人。亦復求
索如是二智故。乃至須陀洹人。亦得名覺。
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乃至斯陀含阿
那含阿羅漢。亦復如是 如是明證。不遑
縷出。當知。&MT10755;教自教聲聞與菩薩道。無大
隔別。是故不別辨聲聞斷惑而已
故彌勒所亦如上説 此亦與上同致。匡
眞云云
問此説何故不同也 答。有二説。初則明
始教爲引二乘。又教尚未深故。以大就小
説煩惱金剛斷。又以小同大。説二乘能斷
煩惱分斷所知。今&MT10755;教就實説愚法二乘
不能究竟斷惑之異。後又亦下謂始教説
二乘斷惑。約三乘教中二乘。&MT10755;教之中言
聲聞不斷惑。是約愚法。二義少異。可知。苑
薪復古未詳
其菩薩人究竟淨 孔目三云。若約熟教。
地前漸伏初地頓斷。二地已去斷其習氣。探
玄十云。若約&MT10755;教。初地亦捨三界分段及惑
業苦。地上唯斷彼所知障及變易報。其煩惱
障地前漸伏。初地斷盡。所知障地前亦學伏。
初地斷一分。餘在諸地。各斷一分。佛地方
又十一三十七紙亦同探玄與今少異。可

然彼地前皆此義也 義苑云云。寂曰。此
解善矣。但斷所知應作伏所知而可矣。又
言攝論證異小者不穩。應言證超權也。
折薪云云。問答云云。寂曰。此辨甚不穩當。
梁論既有明文。何咎不全同焉。且得人空
等之辨甚非。彼經云人空者。顯菩薩雖得
人空。而不如二乘取證故。偏言人空耳。
非謂不得法空也
以此菩薩正使倶盡 苑薪云云
故彌勒問此文爲證 苑薪云云。雖是&MT10755;
教。非無見修惑。但入見道位。於一切二
障。正使斷盡故。地上唯淨治習氣而已故。
不分見修而判之。復古云云。寂曰。此問答
不允。&MT10755;教雖以正使習氣而判之。而正使
之中自有見修。始教則二惑別時斷。&MT10755;教則
一時倶斷。義趣炳焉。何勞問答。匡眞批評甚
不應理。此全不領復古所揀辨之意趣。
以即空即如而評之。其非可知
其末那煩不言斷也 苑云云。匡眞叙安慧
護法異義云云。夾注引孔目一云。攝論教
興等云云。言人言者。乃當護法計。今章前
明始教中。依護法義。今明&MT10755;教中。依安
慧意。以安慧所立與&MT10755;教相合故耳
若言此是習氣障也 苑薪云云。匡眞引
有云。次自義云云。寂曰。匡眞大抵善矣。餘註
不穩。言論釋者。猶言論。論家稱地上。名
菩薩摩訶薩。是通格也
此中習氣間生習氣 孔目三明三種習
氣。探玄十四出十種習氣。若相宗説。則如
瑜伽倫&T047368;十三上及十八上明。匡眞引瑜伽
云云。麁重義異説頗多。瑜伽五十八五十九。
説十八麁重。對法第十説二十種麁重。唯識
&T047368;三末九末倫&T047368;一下十七十九上探玄第
十等廣明。了義燈三本明麁重有五。一二障
種子。二二障習氣。三二障現行。四諸有漏種。
五一切有漏種現。又燈五上七本有辨
問云何地此中無也 苑薪云云
又此教中十地論説 探玄十以相翻門相
續門明。若約一念惑體。則智與惑相翻斷
義不可得。若就相續斷義可得。而非初中
後。取初中後可知
又此教中宜可準知 苑薪云云
第二明寄有十八門 苑云云。寄對旨深應

一寄滅二亦同此説 苑薪釋寄對由云

二寄皮等僧祇斷心 皮肉心者。瑜伽四十
八七十三所説七十三説。正當今義。倫&T047368;
九下云云。匡眞引攝論。論第十云云云
三以此三心斷心等 梁論第十三九紙
云。復古釋三十三阿僧祇劫善矣。苑釋不
允。隋唐攝論無此文。相宗斥爲譯家添加。
匡眞評駁。寂曰。此評善矣
四以二障上及佛地 薪云云。唯識第十述
&T047368;二末五末十末廣明。寂曰。章判不順論
旨。蓋文寫誤乎
五以染心心是頼耶 匡眞云云。大乘義章
十九云云。義林第七云云。初現行次四住地
後無明
六寄於三能現法身 金光明經二云。是法
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
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寂曰。若以初法身
者三字爲衍文。則當今章判基師所
引亦同
若以後
能現法身四字爲衍文。則順復古所引經。
註家所覽經本。與章所引相違故。各加會
釋。匡眞漫謂之誤者何耶。眞饒法苑章與
今符合。安得偏以彼爲定量焉。今擧一
圖以備撿尋
三障淨顯三身   應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七以迷三修令淨故 經第二文。如匡眞
引。迷三無性者。唐本作迷三性。唐本應正。
或可。三性無性是所迷故。現本亦通。大乘義
章十九所出。與今義異
八寄四障金輪王報 佛性論二梁攝論二
十探玄明&MT10769;&T047368;云云。匡眞叙諸註。引演義問
明品鈔云云
又翻前四名佛子也 寶性論第三云云
梁攝論十九智論七十二。明佛子五義
又此四種四義應知 義苑所釋善矣。折
薪引寶性論四輪。不順章旨可察
第二以四云無有也 佛性論二云云。演
義鈔十二云云。匡眞擧了義燈評破云云。寂
曰。四種生死。乃變易生死之縁及因果。開以
爲四。其實則四不相離故。一切時中不可
缺之。淄州以此旨破古。然此破偏局。雖
四不相離恒時有之。義配諸地。甚有深旨。
例如戒定慧三法。雖地上菩薩恒時修學。以
戒配第二地。以定配第三地。以慧配四五
六地等。此例甚多。豈可爲皆非乎。匡眞所
評亦甚有理。淄州無地免過乎。章引梁論
四十二。而因縁方便二生死。與論前後不
同。折薪復古。以爲寫誤。匡眞云云。強會。寂
曰。章引梁論而與論不合。何會之有。若非
寫誤。則定暗&T047368;之差耳。無上依經梁攝論。如
匡眞引。唯識述&T047368;八末云云
此上義廣亦成證也 折薪云云
九於十地是出世故 匡眞評斥復古。破
當矣
是故十地&MT10755;教説 苑薪云云。苑意。謂
第三地末斷修惑正使故。後地唯有習氣。
是爲微薄。薪以爲。除斷欲色有縛故云微
薄。非指習氣而爲微薄云云。寂曰。義苑得
旨。欲知者宜討探玄十二三十二紙之文
十又於十顯彼位也 仁王菩薩行品。與
今所引少異。可知。匡眞引影章。配當五住
地。寂曰。所配甚非。今明地上所斷。何云見
一處住地。其餘亦不相當。應言。以欲愛色
愛爲色煩惱。以有愛爲心煩惱。以無明
爲色心習也。又匡眞解釋。前後相違。可知。
解云下。義苑所配不允。如匡眞匡之。復古
云云無失。匡眞破之者謬矣
十一於此無明滅盡 苑云云善矣。薪云
二習即色心煩惱種子者非也。可知
十二依三故云不見 折薪擧論解釋云云」
十三依雜返以顯之 寂曰。此乃當相宗斷
惑分齊。而今章以爲寄顯。凡&MT10755;教斷惑。不
立分別倶生見修等名。入見道位。一切惑品
正使都滅。如草木之截斷根莖。地上唯除
其習氣耳。所以今奪見修別時斷之説。屬
之寄對。然相宗所説亦甚有理。何者凡夫雖
聽受正法信樂無我。尚未能翻破一闡提
種子。五見疑等現行。或時不起。十信三賢。
各有分齊。種子全不能斷。入見道位。如
實證眞如故。迷理惑一時頓斷。經云。須陀
洹所斷惑。如四十里水。其餘煩惱。如一毛
滴水。由是觀之。始教斷惑云云。&MT10755;教斷惑
云云。其判釋則雖頗有異。其旨趣則應歸
一致也。不可偏認今章權實對辨之一理
爲定量。貶瑜伽對法等所説。言是寄顯而
非實斷惑也
又以任運故得知也 孔目第一。唯識章所
明。同安慧義。意謂末那煩惱雖是倶生。入
見道位。正使即滅修位唯治殘習。至於八
地究竟滅盡。言分別起是見道斷。倶生則修
道斷者。是寄顯語云云。今文全依彼意可
知。無相論等者。即轉識論所出文。如匡眞
引。今以此文。證末那煩惱麁分則見位頓滅
細習。乃至羅漢滅盡。一切煩惱亦復可然。
不以分別倶生分見修斷之旨也。慈恩淄
州等以爲。無相論文錯。翻譯不正。復古云
云。引孔目。八忍八智已下自釋。自釋云。斷
煩惱得者非矣。如匡眞辨。義苑云云。寂曰。
言但是分別正使者非也。如匡眞評
十四於分心二乘説 此説未詳。本據匡
眞。引唯識第九。述&T047368;九末云云
十五説於故作是説 是説粗與相宗所
判相同。今屬之寄對。此以實教意奪耳
十六又以故作是説 折薪云云。寂曰。不
穩。指事引三種隨眠云云。寂曰。三種隨眠
者。深密瑜伽所説。然三種隨眠斷位云云。如
唯識義林明。彼與今判少異。可知。佛地論
第二説。亦不全同。如匡眞引
十七爲顯約始教説 深密瑜伽攝大乘十
地唯識等所説。相宗實義。今約實教奪爲
寄顯耳。折薪於斷二愚。分根本後得。全無
典據。義苑云云。不允。孔目煩惱行使行稠林
章如匡眞引。探玄第十三十紙云云
以上諸門準思可見 復古引孔目三云
云。寂曰。章文旨深可察。天台云。諸聖上位。
非凡所測。豈可妄説。粗知大意。爲破行
人増上慢心。又爲消經文引物悕向。不可
偏執諍競是非也此言至矣。十地甚深非
凡所圖。寄斷惑等善巧施設。使人發起淨
信耳
若依頓教以此準之 苑云云。此教達一
切法如故。不見惑之可斷故。煩惱本來不
生故應知
若依圓教是此義也 苑薪云云。匡眞以
性惡法門解釋云云。寂曰。性惡法門。與今
宗意全不相符。如上已辨。謹按華嚴般若
法華涅槃等方等深經所説。一切衆生如來
藏心。本來清淨寂靜照了。但由無明倒想自
體成殼。爲無量煩惱藏之所隱覆。自繩自
縛。受生死苦。如來憫此迷倒。開説一乘三
乘小乘乃至無量乘。欲使無量衆生除惑業
苦。開發證得本性如來藏心而已。然三道
中惑是本也。業苦是末也。惑本若斷。則餘二
隨盡。當知。煩惱斷伏。則無量過患皆悉消
除。無量勝徳由是生成。是故聞説煩惱過
患。一念生厭背之心。尚應得無量功徳。何
況於伏滅之者乎。近代教家。間有僻解圓
頓者。將既透脱無明煩惱之妄窠。安住于
大寂滅海。顯現無謀神用。八地已上乃至佛
果大解脱之境界。來濫擬於凡愚之事。使人
任運起層慢。陷煩惱無過之見阬焉。匡眞
爲其主魁可&MT02777;
又此斷惑廣如經説 苑薪云云。薪引演義
鈔三十四中。今云。本來下者自釋也。匡眞評
斥云云。寂曰。演義鈔三十四中六十六紙已下
廣明斷惑。其所釋。與至相賢首所説稍有
所異。而推其所歸宿。無復大違。予竊謂清
涼之異於二祖者。猶如以銀換金乎。匡眞
之似於二祖者。恰若迦羅迦之似鎭頭迦
乎。學者勿惑
又前三乘斷惑門竟 義苑云云。意謂。又
前等九字。牒三乘經教。若一障下。以縁起即
性起。會歸圓意。若隨下釋成還不妨自教
施設。折薪意謂。三乘教中若有一斷一切斷
等義門。即攝入圓教之意趣耳。復古亦同
薪意。寂曰。兩義各有道理。以予言之。義苑
爲優。上來三乘斷惑。隨機施設。如空中鳥
跡。以普眼照之。則一切煩惱。唯是蓋如來
藏性之一覆障也。障已一則斷亦無二。是故
一切三乘所斷。即不離圓教一惑一斷。雖
一惑一斷。不妨三乘別障別斷也。然三乘
斷惑。乃隨情智法門。是三賢乃至第七地所
實踐之差別門一乘斷惑。即唯智法門。是八
地已上證入之圓融門。圓融斷惑。豈容輒解
輒説哉
第七二乘迴心者有六種説 二乘迴心。如
孔目四要問答下探玄第一玄談五大乘義章
十七末等明。匡眞引孔目云云。普敬認惡
者。信行禪師三階集録之邪説也。至相大師
解行超邁匪眞也人。其所製述旨趣玄深寂
深信嚮焉。但於其提擧普敬認惡法門。頗
懷疑怪。所謂千慮之一失乎。匡眞耳引用
之何也。豈可不歎息哉
一或一切小乘中説 苑云云。匡眞擧折
薪。寂曰。此釋應入於前 問。聲聞煗頂已
前尚有轉根。何言皆無迴心耶 答。今且
就性定者而判之耳
或一切皆&MT10755;教説 此明經論説有
三因故一切成佛。三因者何。謂佛性内熏。佛
力不捨。無明未盡。佛性内熏。如起信論四
熏習等廣明。佛力不捨者。如此經出現品及
正法華等説。無明未盡者。斯三種餘中之隨
一也。三種餘者。如無上依經佛性論等説」
問如瑜伽得生心也 問中擧瑜伽五十
一顯揚十七云云。答中有二。初明始教門
由二因故。説趣寂二乘不復起也。後明&MT10755;
教門由三因故。説一切皆當作佛也。初中
二因者。謂説頼耶麁相而未説眞如隨縁。
及與爲引小乘。而影似小乘而説也。如義
苑辨。匡眞評斥之。自義以爲三因。寂曰。匡
眞非也。其所言第三因者。今所立宗法。何
謂之因也。復古依孔目一云云。匡眞引孔
目一云云。評斥復古。寂曰。此評當矣。次引
瑜伽第八十倫&T047368;二十一下云云。&MT10755;教中義
苑云云。三因者。一謂根本無明動如來藏隨
縁故。二謂二乘於彼二未斷證故。所得涅
槃未究竟故。三謂由上四因故。四因者如
上一切皆迴心句中説。言二法者。指根本
無明與如來藏。匡眞云無明與梨耶識者
非也
問如生心但總相説 問中匡眞引孔目
四云云。答中初總相説後別相説。今乃初也。
楞伽云者。宋譯第二&MT10755;。唐譯第三所説云云。
此以劫不覺言通漫。謂之總相。起信疏中爲
速於十千劫。置諸第六位。應知。匡眞夾注
擧相宗説云云。瑜伽倫&T047368;十二上云云。匡眞
引楞伽明&MT10755;教意云云。總相説者。義苑云。
未分諸果之別時也。復古云云。寂曰。二疏
義通。但復古指四果支佛。名五乘者。語應
有濫。匡眞彈二家。而自義未出二疏之意。
蓋斯不得二疏之意故爾
若差別説耨菩提心 此下差別説影章云
云。意謂此五人出無餘界已。經八萬等。勝
於極凡。不及十信最利。所到乃性地菩薩種
性已上云云。相宗以不定言爲不定性義。
&MT10755;教意。以不定言。爲法無定性之義。如匡
眞叙。妙句四之一云云。如匡眞引
解云此明耨菩提心 義苑云云。此釋非
理。如匡眞匡之。復古以滅定爲八解脱中
滅定者謬矣。匡眞引影章云云。次引玄賛。
擧古師説云云。此遮人謂須陀洹等得果
已後逕八萬等。而顯五人皆得無學。入無
餘已經八萬等。次匡眞設問。引折薪云云。
寂曰。折薪以入滅定。爲通途滅盡定者甚
非也。如匡眞引法華論下。及寶法師一乘佛
性權實論而辨焉。次施問答。釋預流必經
八萬劫不之義云云。寂曰。柏庭所云甚善

又有義前得多別也 苑古云云。復古闡提
之言不穩。匡眞以有義。同於影章。寂曰。此
釋不允。影章十二及十七下云云。其意謂出
無餘。已逕八萬等。住無餘。不可計數劫。今
有義則從凡得小果。乃至回向菩提。入發
心住。已來總爲八萬等。此與影章延促大
殊。何得相同也
上來明遲&MT10755;教説 匡眞引起信疏。明
&MT10755;教意。次引妙句四之一云云。夾注引倫
&T047368;二十一下。出相宗意。然相宗會此經凡
有二義。一謂諸佛化作聲聞。數數涅槃。出
涅槃界。回心向大。以引不定性聲聞。二謂不
定性聲聞。受變易身。逕八萬等。以當入無
餘云無餘。又法華云餘國。乃受變易身。往
餘國。而非是生也。次引法華論。説四種聲
聞授&T047368;之文。瑜伽第八十。出四種聲聞。名數
相同。其義頗別。可知。法華玄賛五。會釋法
華論四種聲聞云云。淄州會云。決定聲聞定
不作佛。不輕&T047368;&T040879;。經文奄含理佛性行佛
性。決定聲聞雖無行佛性。有理佛性故。云
汝等作佛。論云根未熟者。若約増上慢聲
聞。則是未成熟也。若約決定性。則未乃不也
云云。寂曰。相宗學者。會法華勝鬘涅槃等之
諸文。往往作指鹿爲馬之辨。令殉已宗非
適于今也。如性宗諸師彈斥之。不遑詳
于斯矣
三一切二引二乘説 瑜伽八十五紙云云。
匡眞破復古。此破當矣。二論旨殊。何引彼
證。匡眞云云
四或非迴約頓教説 折薪云云。匡眞云
云。未允
五或合具攝方便説 復古云云。孔目云云」
六或倶絶乘別教説 匡眞約分該辨者
疎矣。今則應以相即相是而解之。以普眼
照。則一外無三故。無可迴也。三即一故。皆
已會竟。更不復迴
問如一乘義如別説 孔目四云云。匡眞
設問答。釋通法華不之義云云。寂曰。今此
章旨。辨別三乘教中迴心。一乘教中所説迴
心之異。三乘教中回心者。&MT10755;教等所説是也。
雖會二乘。仍順一相孤門。一乘攝方便中
迴心。如入法界品所説迴心。其相高勝。順
無盡教。雖法華所説同教一乘。智融法界。
迴心二乘不甚高尚。未説十眼十耳等。故
猶順同&MT10755;教。是今宗以無盡教爲圓之教
格耳。非以情謂定判甲乙也。宜細讀孔

第八佛果相好差別 第八章分科可知
前中若小修得故也 義苑復古云云
若三乘始倶常住等 苑薪云云。要問答上
八紙大旨同矣。莊嚴論三云云。匡眞引演義
云云。評量。寂曰。演義此釋頗異常途。義似
不穩應思
法身    常  凝然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若依&MT10755;乃至廣説 此明&MT10755;教中有二。
初別明後總説。今乃初也。折薪云云。此釋不
允。苑古云云。梁攝論云者。復四十六所出。
智論者出於第三十七。又攝論者第十七云
云。是故下章釋。復古云云。寂曰。此釋約法
身明者最佳矣。匡眞約三佛釋之理雖一
致。復古能順章文。可謂正釋也。起信中者。
&T047368;中末初廣説。智淨相乃法身也。不思議
業相。是報化二身也。今引論意。正顯報化
大用即法身全不相離也
總説者由隨義應知 苑薪云云。義苑釋
或非四句不允。折薪爲正。如匡眞辨
問若爾如思之可見 此問諸註異解。苑
以爲。此問由或非四句而起。薪擧非一非
異。爲問所由。復古意。謂於上鎔融無礙。而
起此問。匡眞於別明總説作釋。寂曰。復古
應正。餘竝不允。答中初由始教門。辨非一
異。苑薪復古並有道理。匡眞不允。後由&MT10755;
教門。辨非一異。義苑復古云云。雖未純美
義趣粗通
若依頓教如是準之 苑云云。孔目云云」
若依圓教無礙思之 三科可知。苑云云。
孔目第四云云。匡眞引要問答上云云。寂
曰。此文應至于下約體而引之。約徳中。要
問答上孔目二六紙探玄十五如匡眞引。上二
四義者。指上約用約體二門。各有常無常
等四句。宋本作二四句特善矣。匡眞云修
生本有二種四句者者不允。又引探玄十
五。夾注云。寄&MT10755;教者全臆斷也。約體中。匡
眞引探玄十孔目二要問答上云云
二明相好是實法也 分科可知。婆沙百
七十六。廣明相好。孔目云云
其三乘中引小説也 孔目四・要問答上・
瑜伽四十九・倫&T047368;十二下・涅槃經二十九・演
義第四及七十五云云。法華玄賛五引般若
云云
或約報身&MT10755;教等説 匡眞引觀無量壽
經夾注云云。寂曰。不允。孔目四往生章。探
玄三云云
問何故智得出因也 匡眞引苑薪云云
問何故攝&MT10755;教説 梁攝論四十六十紙
已下明三身。四十七五紙明三十二相八十
小相等皆法身功徳云云。苑薪云云。匡眞引
演義鈔七二十六紙云云。演義七二十四紙已下
統收法身。略辨十種。明法身土。今言三十
二相等法身。當彼第八門。復古云云。孔目四
云云
若依一乘相海品説 苑薪復古云云。匡眞
引孔目四・探玄十五云云。探玄次上文云。
此三十二相。小乘倶以色形爲體。若初教
大乘。依瑜伽。於二十二根中。四根爲體。乃
至若依&MT10755;教。依對法論。以定慧爲體。又攝
相歸本。唯是淨識爲體。又會縁歸實。唯是
眞如爲性。若圓教中相海。以無盡法界爲
次引觀佛三昧經。擧三種相云云。寂
曰。欲知十蓮華藏微塵數相好者。先須熟
讀此探玄文。知過眞如大白法界。而後有
圓佛。非是遍計名數之境矣
又觀佛三已廣分別 觀佛三昧經第九云
云。探玄十五演義四十八云云。匡眞叙台教
云云。評量。寂曰。佛三身者。最甚深祕密境
界。尚非二乘菩薩之所測。況於凡愚乎。然
近代學者。多以遍計妄情。計挍佛三身。其
言則似高。其旨則流俗。今應依聖教量。假
途於台門諍辨其一端焉。台山外諸師以
謂。若就諦判焉則假諦。是有相空中乃無相。
若就佛判焉。法身自報是無相。他報及應化
身。是有相。此是於性相分別而判之。若據
相即門言之。則倶有相倶無相。互不相妨
云云。四明盛談三諦有相法身寂光有相等
之義。自爾已降。法戰競鉾。情執分河。然四
明門下三支隆起兒孫如葦。推尚法智。爲
山家中興大宗師。以慈光奉先孤山等。名爲
山外。至於貶斥稱之邪計。如義例隨釋山
家緒餘集讀教&T047368;台宗二百題等載。寂曰。法
及自報身土。唯佛與佛自證智境。豈容以
有無一異等名數而計挍耶。涅槃經頻説無
色界色非色非凡愚之所知。無色界既爾。何
況界外變易身乎。何況於法及自報之境界
乎。然説之爲無相者。是遮遍計妄執之妄
情故。有益於機。可謂悉檀之善巧攝化
也。故聖教中。概以無爲無相詮法身等。今
且出台祖明文三五。妙樂九之一云。常寂光
土端醜斯亡。文句九之二云。法身無形亦無
起滅云云。止觀補行二之一。引般若論云。
非莊嚴莊嚴常寂光土清淨法身。無所莊嚴。
無能莊嚴。爲衆生故。而取三土。忘所觀
故。無形無相。法體云形。外表爲相云云。淨
名疏云。寂光無相故三皆泯。又云。以寂光中
色質永寂。又玄文七云。寂光理通如鏡如
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力所隔機感不
如此諸文。皆以無形無相。顯眞身眞
土。全非遍計情識之境。是悉檀之善巧攝化
耳。其實義。則四句永喪。百非洞遣。豈容以
有相無相而定執乎 問。説是法住法位
等。或説法性五陰。或説常住五陰。非是法
性法身有色相耶 答。不然。是法常法位
等之文。乃顯相即非相非非相。色心即非
色心非非色心之妙理。法住法位。豈容凡
夫遍計之有相耶。法性常住五陰亦非是遍
計所取之陰。例如文句九之一。言壽者受
也。眞如不隔諸法故爲受。又境智相應故
名受。乃至法如來以如理爲命。報如來以
智慧爲命。應如來同縁理爲命等。雖曰五
陰。非是凡夫二乘菩薩意言分別所及之五
陰。豈容將彼文來。以證寂光法身。有凡愚
所知之色等耶竊謂。山外諸師知見。雖未
至於台谿之淵奧。乏於高妙自在之旨。對
照諸本經及法華論。則是圓教始門之譚。不
可謂之邪僻也。例如清涼見處。雖於儼
藏兩祖有所不合。而覓諸本經論及帝心。
則亦非外於雜華之宗範矣。山家所提唱。
雖似高妙奇特。而考諸經論及台衡所説。
則頗有所不符順矣。安得遍是爲台衡正
宗乎。縱使四明具一知見。所説免過。而其
説轉爲僻邪之囮。使所學者似雨衆三徳之
説乎。艸堂内省墮負乎。以其有相。爲一時
救弊之説。讀教及匡眞等。謂之實義。呵斤
艸堂。以予思之。其謂之實義者。甚&MT10769;
首。其謂之救弊之説者。亦不應理。如上異
義。不能縷出。提其一端。辨其大旨而已。
孔目云。三十二相。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但
深淺異。凡夫有人。小乘無人。初教即空。&MT10755;
教即如。一乘無盡。具因陀羅及微細等。依
別教其相如十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塵數等
相。又次章云。八十種好人中不具。諸天分有
小乘實具。初教即空&MT10755;教即如。一乘無量具
因陀羅微細等。寂曰。今此二文理趣明白。台
華異義不遑此述。匡眞取台家有相之説。
附會諸今宗藏塵相好。將使十身盧遮那之
相好。全同凡夫遍計所知之有相焉。其可
謂之由打水中月。不覺失却掌中珠乎。
十蓮華藏微塵數相好者。普賢等大菩薩智
所照之境界。脱出我法之妄窠者。有相應
分。非未透過乎無我人即空即如者之所
得而知焉。妙玄第八云。實相之相無相不相
不相無相。名爲實相。此從不可破壞眞實
得名。又此實相。諸佛得法故稱妙有。妙有
雖不可見。諸佛能見故稱眞善妙色。實相
非二邊之有故。名畢竟空。空理湛然。非一
非異故名如如。實相寂滅故名涅槃。覺了
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來
藏。寂照靈智故名中實理心。不依於有。亦
不附無故名中道。最上無過故名第一義
此明文也。宜細披讀。近代學佛之徒。往
往以普賢眼唯智境界。混同於愚夫所行遍
計所起我法。令最極祕妙法門。彷彿乎數勝
所計。吁時弊極矣。孰得救之哉
解云此中餘義可知 結上。匡眞引探玄
十五云云
第九攝化境分齊也 第九章中。初明小
乘。匡眞引倶舍云云。今且依有部判之。智
論四云云
若三乘中今此不説 此明三乘。始教所
判。如法苑章明。&MT10755;教所判。如大乘義章明。
此中但明攝化分齊故。法及自報佛自境界。
置而不論可知
其釋迦佛始教以説 此明始教。匡眞今
解已下造語甚拙。旨趣亦昧。若夫始教所談。
則法性身土無爲無相四句永喪。百非洞遣。
自受用身土。雖有色等。亦叵思議。周遍法
界。無有方所。他受用身土。攝化十地。初地
所感。在於百千界頂。二地乃至十地所感。漸
次倍増。四善根所感。在於大千界頂。是勝應
身也。凡夫二乘所感。乃劣應身。一三千大千
界中。有萬億佛云云。匡眞引梵網疏五説
云云。孔目第四。廣明梵網經分齊云云。此
是今宗判教之洪格耳。梵網經説。諸宗異義。
如別録辨。謹按梵網心地戒品。以第二地
戒波羅蜜圓&MT90041;。爲教理原。乃爲閻浮提凡夫
癡闇之人。誦出一戒光明。是即化十信三
賢之義故。化意奄含始&MT10755;二教。今家以二
教判之者。由於是耳。雖然經意多含。況此
經諸品未渡。寧可得以今宗所判爲之定
量乎。要問答上四紙明蓮華所有佛爲報。摩
醯首羅天及閻浮提爲化云云
何以故爲二順彼説 探玄三云。若約一
乘。十佛化境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有三種。一
蓮華臺藏世界。雖遍法界。對地上菩薩機。
現有増減。寄在色頂。唯説一界。二即此遍
法界之華藏。一一皆遍法界。三樹形等雜類
世界。一一皆遍蓮華藏。竝似彼界。悉遍法
界。各有十。無盡無盡。此三中初約同教一
乘。後二約別教一乘寂曰。三中初即梵
網等所説。是三乘始教所判。報佛攝化分齊。
而智融法界。則是同教一乘
或有説釋亦非實報 涅槃經二十四云云。
匡眞引探玄三云云。玄籤第七。判横竪四
土。即以無勝爲同居淨土。與今有異。可

或説化境廣於前故 匡眞引智論第七第
八第五十及梵網疏云云。義苑復古解釋云

又唯約須非一乘也 探玄三云云。旨歸云
云。如匡眞引。此旨歸文。最爲要旨。宜細思
繹。
或説釋迦非別教也 法華壽量品云云。義
苑復古通釋云云
或有説此同教攝也 佛地經論云云。義苑
復古云云。探玄第二云云。二十一種功徳。如
梁攝論四十六。唐世親論三十五。無性論第
五。佛地第二初説
或有説此離念故 探玄第二云云。薪古云

若別教一顯無盡 探玄第二云云。苑釋不

然彼十佛二會初説 探玄第三云云。薪云

二世界海佛等境界 探玄第三。孔目第
一。如匡眞引。如次三位。如上已辨
二於三千輪王境界 探玄第三云云。經五
十七初云云。如匡眞引。探玄二十云云
三無量雜互不相礙 探玄第三云云
此上三位別不同也 匡眞引探玄第三
六十四紙云云。又云者同卷四十二紙之文。苑薪
復云云。寂曰。孔目第四要問答上云。蓮華藏
世界所有爲報。自在天宮及閻浮釋迦爲化。
此旨甚深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乃盧舍那及
普賢願行建立。因之與果。二而不二。不可思
議。唯是一眞法界性起因果。酬因之實報。其
於自在天宮及閻浮提成佛者。唯是衆生業
行所感。猶如幻作。麁細雖殊。歸之於化焉。
他爲實報者。奪而爲化。是今宗不共一乘
之乘格也。當知。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中所有
佛身。及同生異生衆。竝是毘盧遮那如來三
昧智身。融三世間不可思議。如入法界品中
有摩耶夫人瞿夷夫人。其業所感摩耶瞿夷。
雖已過去。其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中摩耶瞿
夷。古今儼在。欲見蓮華藏世界海中摩耶瞿
夷善財等諸聖衆。應須務破我法二執。入
因陀羅微細法智。不則智如身子。辨似&MT90041;
慈。無相應分而已。匡眞絶筆述懷云云。寂
曰。鈔主一片。護法之赤心。宛見筆端。其志
可賞。惜哉見處不正。胸臆自斷。違背祖説
深慨二祖之正道爲蘖説之所懷敗。弗
獲已而數加辨駁耳。寄語來賢。匡眞邪正。
不可不辨。匡眞好心。不可不知
第十佛身開合圓教説 第十章五教分齊
分科可知。佛身義甚深&MT10769;解。如法苑義林
章大乘義章等廣辨。今宗所判。如孔目要問
答探玄第三等明。所以略而不辨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五&MT10755;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