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 (No. 2342_ 靈波記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42

五敎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靈波&T047368;
  五敎章上卷問題
一。問。建立乘者。建立無量乘歟。爲當建
  立一乘耶
二。問。建立者。爲祖師建立。爲依佛菩薩
  之願力耶
三。問。海印三眛者。本有修生中何耶
四。問。八會所入三眛直可名海印三眛耶
五。問。圓敎意。釋迦等別目。爲十身通稱。
  爲三別耶
六。問。絕機敎離言詮處。許色相言音說
  歟耶
七。問。從小敎至頓敎。皆忘言詮。豈不與
  敎相應義耶
八。問。妙智正證十地者。因果二分中。何攝
  耶
九。問。十地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之中。何耶
十。問。分相總說段。引法華文何。不引華
  嚴文耶
十一。問。宅內者約法。以何云宅內耶
十二。問。宅內同異如何耶
十三。問。誘引諸子者。昔遇佛化衆生。名
  諸子耶
十四。問。四衢露地者。其異如何耶
十五。問。法相意。於菩薩可有索車義耶
十六。問。長者宅內許諸子內外三車等耶
十七。問。法華文乃至三種寶車法相意
  此何耶
十八。問。此中三車○說彼三中。菩薩果
  者。爲佛果耶
十九。問。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耶
二十。問。爲欲迴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
  意如何耶
二十一。問。臨門三車。爲實不實等之問意。
  如何耶
二十二。問。敎義差別。其意如何耶
二十三。問。章云。亦不可說。○以經不簡
  故如何耶
二十四。問。章云。非本所望非本所望約
  二乘耶
二十五。問。法華一部意。開會三乘說一
  乘是何道理耶
二十六。問。德量段消文意。如何耶
二十七。問。寄位差別段。所引經論三一等
  辨義如何耶
二十八。問。信如來智慧者。因智果智中何
  耶
二十九。問。餘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耶
三十。問。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敎一乘故不
  同彼意如何耶
三十一。問。第七差別者。如何
三十二。問。約機顯理差別者。上八內自有
  此理何別爲一門耶
三十三。問。三一各有因果。何爲說菩薩
  道爲權無盡佛法爲一乘耶
三十四。問。就第九地文。性宗意。立四乘義
  道理如何耶
三十五。問。善財悲增菩薩也。悲增功德歎
  可云耶
三十六。問。菩薩法。佛法者。約三一歟。於
  三乘中分因果耶
  已上

一。問。今建立乘者。建立一乘乃至三乘無量
乘等歟。將建立一乘歟 答。師云。建立本
旨。雖限一乘。亦三一對辨。三權一實義顯
故。通三乘等諸乘建立之
二。問。今建立者。祖師私建立歟。將佛菩薩
等。依願力建立歟 答。一義云。祖師之建
立也。玄奘渡天已前。漢朝多雖學空性二
宗。同是一性一乘之道理也。玄奘渡天。逢戒
賢學五性宗。漢朝盛弘五性宗。我祖歎權
宗弘。興立一乘眞實旨也。故祖師建立。專
在一乘爲言圓覺略抄二上云。然大乘與一
乘異者。法相宗中學人多不信之。故華嚴
藏和尚。製五敎義分齊。文中料簡大乘一乘
有十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故
知學識寡淺者&MT10769;免謗法。一乘所攝者此是
四乘之中一乘。此釋專可爲唯擧也。一義
云。佛菩薩願建立也。依憑孔目在之。諸師
諸集要文雜紙在之故略之。一義云。佛菩
薩行願建立依據祖師重建立一乘也爲言
義之趣。皆是師講說也
三。問。海印三眛者。本有修生中。何三眛乎
 答。如來佛智。妄盡心澄靜之位。事理等
一切依正我法。皆悉印現可海印也。是故。
以修生爲本歟 尋云。還源觀云。海印者。
眞如本覺此釋意。以眞如本覺爲海印。
豈是本覺修生法耶。若凡下一念。不具海
印。成佛之時。初此三眛顯現者。豈非本無今
有法乎 答。海印者。卽印現之義也。出障圓
明之位。此德初印現。故得印名。是故。此三
眛局佛果云事明也。雖爾。此三眛非本無
今有法。其故。所印現萬像差別。一切衆生
心念根欲處。本來所攝持差別也。是故從
因位雖具之。非出障位者。此德不印現。
依之。海印名不通因位也。如其據果。亦名
海印三眛釋此意也 尋云。若爾者。一心法
界。廣海印三眛狹歟 答。爾也。一心法界。
通因果也。生佛本源也。海印三眛。限佛果
之所依三眛也 尋云。源還觀釋。以眞如本
覺。直名海印見。若爾者。印現義卽通見如
何 答。此釋意。生佛本源。眞如本覺處所
攝持一切差別。差別法內今出障圓明位印
現海印者。眞如本覺釋也所詮釋意非本無
今有之義道理也
四。問。以八會所入三眛。直名開印三眛歟
 答。一義云。入如來淨藏等別定者。卽入
海印三眛也。所入定體無別故爲言尋云。
第二會無入定。若爾者。海印三眛。第二會
不可有之歟。爾者如何。若依海印諸會通
有釋耶 答。海印三眛者。是定散總體也。第
二會不入定法門。亦是海印三眛別德也。此
會所歸法門。卽海印三眛。是故。若依海印。
諸會通有釋歟
五。問。圓敎意。釋迦等別目。十身通稱歟。將
三身別名歟 答。一義云。略策云。卽實權釋
迦。標號卽權。實卽是遮那准此釋。權實
相卽。權迦名釋迦。實迦名遮那。故於名權
實。於佛體可相卽云云一義云。三身是十
佛通稱ナルヘシ。圭山大師釋在之。略之。下可勘
之。師主以後義可爲正云云略策云。第三
解釋佛名門。諸經論內。多說釋迦。或談遮
那。卽三身別稱。此經何理。卽此釋迦。或
名毘盧遮那。須出所以。兼釋梵名。答。夫
敎隨機異。權實多途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
敎內也。今一乘玄旨。一體不分。卽實權釋
迦。標號卽權。實卽是遮那。故經云。或名毘
盧遮那。或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釋迦此
云能仁。牟尼此云寂然。毘盧遮那。此云光
明遍照。身智二光。事理齊照。圓明獨朗。假立
其名。實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窮法界
中。名名無盡。隨宜攝物。一多在機。亦
無盡名。彰無盡之德了。謹對師云。以
後義。今文了簡。上旣分三身名辨權實卽
三乘敎意。今一乘玄旨。三身名目卽一體
不可分。而三乘敎意。釋迦遮那各別談。卽
實權迦且與釋迦名。卽權實邊且名遮那
也。今一乘不共玄旨。更於名不可分三名
不同。是故經云。或名毘盧遮那。或名釋迦
牟尼。名無二也。結釋。此釋最初一乘玄旨。
一體不分。總標釋符合。次於翻名各別。今
旣擧三種變名了。假立其名。實卽一娑婆
界有百億十千名。窮法界中。名名無盡
爾者。變名建立。且一相廢立也。隨機益物
善巧歟。實義心。毘盧遮那變能仁。以釋迦
變光明遍照。亦有何妨乎。行願&T047368;第二云。
若准梵文。但新舊別。非分法報異故譯。華
嚴總名毘盧遮那。唐&T047368;中皆毘盧遮那云。卽
三身十身通毘盧遮那。今此中。卽法報通
稱。此最爲正。況此宗中。法報無異。同一
源。不同餘敎有爲無爲別。又據此大經及
一字頂輪王經。釋迦。毘盧。一切義成就等。
皆是異名。故知。三身更無別稱。但此古
德義說也今專以此文可爲後義殊勝
也。一乘敎義一義云。敎敎大。義敎大也。
一義云。敎能詮。義所詮義也。師云。以後義
可爲正義也云云
六。問。絕機敎離言詮之處。許色相言音
說歟 答。師云。本無內外。不屬一多法
門。佛智見境界。更非言聲色質之法明故。
不可有表詮相對義者。何以可云說法
耶。抑絕機敎之處有說法者可有名句等
詮義。若有卽解釋故可云因分。若無者如何
異風林河等之聲乎 尋云。若爾者。佛智內
證之處。有意業不可有身口二業歟 答。
爾也。本無內外。一心直是證智境界故。更
不可渡身口二業也。設自證處絕機敎。
雖震四辨八音。旣立名句文義分早一點
解釋下法門。何異因分可說之談乎。是故
佛果海。是意業證知境界也。因分敎詮法門。
身口二業之誠說也爲言尋云。綱目中云。若
約細。凡一一會會文文句句皆是果分
釋心。無淨佛果海中可立名句詮表之義
見。爾者如何 答。凡一切我法。無非佛智
證境界之故。會會品品文文句句等。皆是如
來證知境界也。故云皆是果分歟。雖爾。自
證處直非立名句等詮義相對義分也 尋
云。以名句文等爲證境界者。意業內證智
所證成云事歟 答。爾也。以自證遍知之智。
名句等詮義差別サナガラヲサヘテ。文字
性離言照故云證境界也爲言
七。問。始從小乘我空離相。&MT10755;至頓敎離言。
皆是絕思議亡言詮之法門也。豈是不與
敎相應故。非究竟果分義耶。如何 答。不
爾。前四敎意。未盡十佛窮極果分。故但是
當分當分證理離言。豈及圓極證海之果耶。
是故。前敎離言。尚是因分之分齊。不足云
果分歟
八。問。妙智正證十地者。當段因果二分中。
如何攝之耶 答。探玄&T047368;中。於果分中。開
兩重故。妙智正證同果海中可攝之歟。但
先處處解釋。以就實十地爲本釋之故。文
相多分。似局就實十地。雖然。妙智正證所
冥同體。是佛果海之故。果分之中可攝之也
 尋云。爾者如何可異就實耶 答。就實
佛智同境界之故。更不可開同智證入也
爲言尋云。探玄&T047368;中云。問。若爾者。菩薩證
智。豈可說ナラン耶 答。敎說修中滿足修
准此釋。以菩薩證智。敎說滿足中可
攝見。爾者。妙智正證十地。旣是菩薩證智
也。最滿足修中可攝之也。若爾者。果分中
不可攝之見。如何 答。一義云。此問心。菩
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爲因分云者。菩薩證智
豈可說乎。問答之敎說修成就人中滿足修
等マデコソ可說。菩薩證離相離言同果
海之故。妙智正證卽果海不可說中可攝之
爲言
九。問。十佛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中何乎 
一義云。行境十佛也。其故。解境者。猶是前
五句中法門。不泯絕故未同果海。行境
者。已前五句泯絕全同果海故。今性界果分
義。第六句泯同果海義親。是故今十佛者
行境。解境是因分。行境是果分故也 一義
師義以解境十佛可爲本也。從本今解
境智。卽前五句中非解境。五句泯絕。解相
空處。有解行相融解。此位解性相離言三世
間圓融身體。是云解境十佛也。是第六句
行境上立歸圓融無礙解爲言兩義中。以後
可爲正義云云緣起因分等云云緣起有三。
一機緣緣。二緣起緣四緣
等緣
三緣修緣者。十地
論三成就大中。敎說修成就大。此敎說中。指
滿足修也。是加行智至極歟。師云。分相門古
來有二子簡。一義云。全一三。全三一。差別
釋云分相門也。一義云。以屬之三乘。望直
顯一乘。顯十門差別也。是非全三全一等
義也。尋云。就初義不明。下該攝門中釋。
不可云此卽一之三與上卽三之非一門
爾者。今分相門意。三一無偏頗。共
約表德談之故。於三一無表裏也。今分
相門。全一之三卽是權。全三之一卽是
故。立一實破三權之故。專成表裏。非此
十門差別也爲言
十。問。今分相總說段。引法華文。不引華
嚴文。是何有道理耶 答。此有三義。一義
云。華嚴是直顯一乘故。更於三乘無相對
義。是故三一對辨之時。不引華嚴文云云
義云。法華喩說。人多易知故引之證之云云
一義云。同別二敎。雖詮義差別。同是一乘體
故。以法華文證別敎義也。重意。所入一
乘。卽是華嚴別敎者。卽此意也巳上師主講三
義說之趣也
十一。問。宅內者約法。以何云宅內耶 答。
異熟賴耶云宅內 尋云。此異熟識是誰宅
內耶 答。諸佛爲利生以異熟賴耶爲宅
內也爲言唯識論中。以第八識名宅識。卽
此意歟
十二。問。宅內同異如何耶 答。一義云。宅
內是門也。此義以宅識爲門也。一義云。宅
內是宅識。門者卽三乘敎門也爲言后義可
爲正云云指事上本云言如法華中宅內所
指門外等者。宅內者是分段三界火宅內也。
卽以異熟賴耶爲其體性。言門外者。三乘
之敎行。合名爲門。能出三界火宅故。理出
敎外。故名門外也已上基玄賛第五云。釋
多有田宅之宅云。喩諸衆生異熟本識故。
說本識亦爲宅識。如世國王四海爲家光
宅天下。佛亦如是。以諸衆生而爲其家。體
卽本識。故無垢稱云。諸有情土是爲菩薩嚴
淨佛土又云。三乘之敎行。合名爲門。理
於敎外故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同行也。
出因中故名門外已上釋。慈恩大師心。
門宅各別義也。嘉祥大師義疏云。第五云。今
門外者。門者宅也。立此三車。同遮生死
外所以然者。三果雖異。惑盡義同。故同在
門外又云。如世人總擧一宅。名之爲
門或稱一家。或言一戸。今亦然也攝釋
第三。釋此釋云。惑曰甚有理也已上釋
義。宅門一致義也三論
意也
十三。問。誘引諸子者。以昔遇佛化衆生
名諸子歟。將元來未遇佛化衆生等。可名
誘引諸子歟 答。可通二類衆生。法華譬
喩品云。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又云。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嘉祥義疏第五云。列五百人。
復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衆生。三十子
別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別二種衆
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准此釋。不遇
佛化五道衆生誘引。又遇佛化三乘行者誘
引也。是故諸子。者可通二類也 尋云。以
何道理。五道譬五百人。三十喩三乘人乎
 答云云尋云。二類機同以三乘法度之。
答。爾也。昔遇佛化三乘諸子。昔未遇佛
化諸子。以三乘敎法度之爲言
十四。問。四衢露地。其差別如何 答。一義
云。斷見濁煩惱濁命濁衆生濁四濁處云四
衢也。約提論之劫濁斷。是名露地也。是卽
約竪論之。是光宅師心也。一義云。四諦理
證云四衢。此四諦理上。見修二惑。空寂名
露地也。是淨影大師意也。一義云。於煩惱
斷見惑。證四諦理。故云四衢。其上修惑斷
云露地也。是天台意也。師云。三義中。第二
淨影義爲正云云師云。云如何出竟至復
更索耶者。是總破法相三論二師也。次亦
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等者。破轉救
也。但此轉救。是三論宗義也。故破三論輪救
爲言
十五。問。若爾者。法相宗意。於牛車可有
索車之義耶 答。彼宗意。可有二義歟。法
華玄第五云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
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
之人。離分斷死已得解脫。證於四諦。入於
化城。已名出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
智了達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
依此本論。初地已上。雖離分斷。未證解
脫。不入化城。不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說
菩薩入化城。故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
縱名入城。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上羊
鹿。故知如初解。爲善已伏煩惱。出分段
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
智亦名於文索其牛車尋云。准上釋。
若第一釋意。亦不可說等。但是二乘之破轉
救之&MT10769;。專可指法相人師也。如何局三論
一師耶 答。實如所&MT10769;。若第一釋意。於菩
薩。無索車義之故。不可入化城。是故索
車。限二乘得心也。此釋前破轉救。亦不可
說等。但是二乘等&MT10769;。三論法相兩師渡也。若
約第二釋之時者。菩薩入化城。亦有索車
義故。此釋前亦不可說等&MT10769;。只局三論一
師也。三論意。更於菩薩。不可有索車之
一向此一
義計也
然法相如今渡兩釋。是故不定
故。先指三論一師云也
十六。問。長者宅內。於諸子許門外三車。
爾諸子。界內所期三車乘之處至。三乘皆得
自乘究竟三果。抑亦何有不足。亦重索三
車耶 答。二乘依自乘敎出三界。雖盡煩
惱障。猶有所知障。故於盡智信解已不定。
雖斷分段。猶有變易。故不受後有。信解亦
&MT10769;立。又於自乘梵行者。已雖成就。菩薩
六度萬行塵沙有之。見此梵行已立猶卽&MT10769;
成。次菩薩依權乘之敎門。雖至出世不退
位。對二乘三果各別執心深破之。權乘菩
薩。自有此三果差別執故。無力被破也。是
故。此菩薩於自乘權果。信解未決定然間。
抑界內所許殊勝翫好三車。我未得之。願
時賜與言索三車也。所詮界內餘殊勝車體
可得思。於出界果。生下劣相。如何直不求
大白牛車乎 答。於三果雖生下劣想。未
聞一乘授&T047368;作佛義。直有一乘玄旨。不知
之故無力。還索三車本意。自索大白牛車
爲言問答抄在之。一義云。羊車鹿車牛車者。
是三乘機擧也。非所乘法擧。重意。三乘機四
十餘年間。陶練一乘機敎。三機宜叶聖處義
以。願時賜與云也爲言是卽機索義也。此義
不索三車。直索大白牛車了簡也。是決擇
&T047368;之意也。第一義機索也。羊鹿牛者。所乘
法故。三乘機索之也。是機索之義也 尋云。
第一機索義不明。經文已先所許翫好具。羊
車鹿車牛車等文。此能詮文勢。羊鹿牛者。指
所得法見。加之法華譬喩品云。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准此經
文。上長行羊鹿牛車者。指所得法云事分明
也。我等者。指三乘機。三種寶車者。指所
得法故也 答。可思之
十七。問。法相宗意。付此文。如何可得心
耶 答。古東士德一會釋云。言總意別得心
也 &MT10769;云。通途經論言總意別者有二物說
三等此等言總談亦此經文直別別列三車
得名如此言總其證未見之。其上同至下
長行中。於三乘別別約法喩合三段列說
之此豈言總意別耶 答。法華第二譬喩品
下長行
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
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
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
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
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MT10773;修精進。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
摩訶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於火宅
師云。豈向此經文。設言總意別會釋耶。恐
東士德一了簡。不順經文歟
十八。問。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
彼菩薩所求果者。指佛果歟。將出世不退歟
 答。師云。此題古來異義也。所詮今次下。
以是元意所標趣故釋付。機元意歟。長者
元意歟云論義。專依此義趣。所求果說義
可得意也。若機元意得意者。可通分果滿
果也。其故界內機元意。佛敎所說三身圓滿
果所求。亦出三界證果分果所求也。若佛元
意。界內佛敎門。雖說有三身圓滿果。元意
只以出世不退。說所求實果給也。是故約
機。於所求果分滿不同也
十九。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 答。通伏
&MT10769;也。其故上解釋。皆約界內外。於三界之
分。有因乘有果乘然也。一向果乘處無。如
何釋約彼三乘所求果說耶云伏&MT10769;&MT10769;
云。實義意有因乘。以果乘處無。已望自乘
得果故。約此義所求果說釋歟。次今言倶
不得等者。若望自宗得果。如何上而不得
故復更索耶伏&MT10769;。此義通云。以望一乘故
云云
二十。問。爲欲迴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
意如何 答。是兼法相人師伏&MT10769;通也 尋
云。法相人師伏&MT10769;趣如何 答。法華譬喩品。
初以三乘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
莊嚴安穩第一已經文意。並以三乘敎
門。引三機令出三界然出界然後。但以菩
薩乘。誘引不定性二乘等。同令乘大車
三乘中。以但一乘簡二乘。以菩薩乘誘引
二乘機見。若爾者。經意迴二乘令入一乘。
更不迴菩薩乘說。然性宗學者。誤立四乘
之義云伏&MT10769;。今此&MT10769;通云。經文意。必迴彼
三乘機令入一乘之故。大乘菩薩。&MT10755;迴入
一乘也爲言問。若不爾者。已下反詰有義
深意乎 答云云
二十一。問。臨門三車。爲實爲不實等。問
意如何 答。此問答意。權門不了雖無求。猶
於權門中。自分上有實不實義否問也。付
之望當分有實不實兩義答也
二十二。問。敎義差別者。其意如何 答。三
乘敎理行果。皆取名敎。一乘敎理行果。皆取
名義。異三一對也爲言
二十三。問。章云。亦不可說以佛敎言但
約二乘。以經文不簡故依今解釋勘經
文。譬喩品云。以佛敎門。出三界苦怖畏險
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此念。我有無
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
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乃至舍利弗。如
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
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虚妄之
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虚妄。初說三乘。引
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准此
等經文等。說三乘引導三機。而後界外以
三中菩薩大乘法。亦引導二乘見。若爾者。
經文趣專約二乘。說以佛敎門出三界苦見。
如何向簡別經。還釋經文不簡別耶 答。
以佛敎言。專雖似約二乘。正披譬喩品。上
說。若有衆生○爲求羊車出於火宅若
有衆生○爲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衆
如上
爲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
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
亦復如是。爲一切衆生父若見無量億千衆
生。以佛敎門。出三界苦此經文。已三乘
機以三乘敎。出三界火宅畢。結說之時等
以大車而賜諸子知迴菩薩乘令入一
乘法見。然重三乘共敎。說顯無實義。以佛
敎門出三界苦結歟。爾者以佛敎言。不可
說約二乘也爲言但於所&MT10769;經文者。但與
大車寶物莊嚴第一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上下文相。此等皆說大白牛車之故。不可
有相違也 尋云。若如講答者。經文自簡
別分明。以佛敎門出三界苦中。三乘雙攝
見。如何釋以經文不簡故乎 答。他師。今以
佛敎門等經文次下。但與大車及等一大車
等文相連。以佛敎言。約二乘也得意故。彼
宗義受釋以經不簡故也。宗本旨實如所
&MT10769;。約三乘說以佛敎門等云事
二十四。問。章云。亦不可說非本所望言但
約二乘等付此經文勘。譬喩品文云。所
以者何。是大長者○而作此念我財物無極
下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
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
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經文。對羊鹿二機不應與下劣小車。
與諸子等○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
有。若爾者。非本所望言。專約二乘見。如
何 答。今所引文意爾。但今次上文云。是
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
中。露地而坐。復無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
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翫好具。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
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廣大。衆寶莊
准此。經文分明三機同索車。故三機
皆得大白牛車見。若爾者。非本所望言。可
通三乘云事。道理極成歟。但於不應以
下。出小車等經文者。先對二乘實意說之
故。非本所望言。似不通牛車。雖爾。准上
分明誠說。非本所望言。通三乘云事。無疑
者歟
二十五。問。總法華一部心。開會三乘說一
乘道理云事&MT10769;思。其故。正方便品中法華
第一
法說說思惟因緣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
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
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我癡所盲。
如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眷
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卽自
思惟。若但讃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
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
法○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
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
現。梵音慰諭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
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
力。我等亦皆得微妙第一法。爲諸衆生類。
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少法。不自信作佛。是
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爲
敎菩薩○思惟此事已。卽趣波羅奈。諸
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爲
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次同譬喩品之中。
於喩說思惟因緣云。復更思惟。是舍唯有
一門。而復狹少。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
戲處見此兩品經文。於所度小乘。思惟
能度因緣見。若爾者。一部肝要。迴二乘令
入菩薩大道之故。以佛敎言。或非本所望
言。約二乘云事。經文顯相。誰可疑之乎。下
化城喩品因緣說文。准之可勘之。事廣故
略之 答。方便・譬喩・化城三品。卽是法譬
因緣三段也。然此三段。正機法說。以舍利
弗爲正機。喩說以迦葉。阿&MT10769;。目蓮。須菩
提。四大聲聞爲正。爲因緣說。卽以五百千
二百聲聞。爲正爲故。以二乘爲正爲。簡
彼權宗。說一乘道云事。更無餘義。然三乘
皆迴云事。佛對二乘帶三因三果各別之
執故汝等所得非眞滅破也。於法說者。利
根舍利弗。深別因果執被破。信開示悟入
四佛智見。覺一因一果一道也。然舍利弗。
覺一因一果道理之位。同於法說。上根菩
薩。昔日所信受。三果各別之執。一時消息
也。依此道理故。以二乘爲正爲之邊。望
法說思惟說故。約二乘之條勿論也。然除
菩薩疑網之邊望故。三乘共會云事無疑。如
今法說。喩說中根四人聲聞。於一乘法信
解。中根菩薩。亦覺一因果之旨也。亦如此
喩說。於因緣說。下根五百千二百聲聞。於
一乘道。覺佛智見之道之時。同下根菩薩。
三界各別執破也爲言若爾者。約事雖破二
乘實滅。約敎權敎大乘。自被破故。三乘皆
迴入一乘也爲言其證文云。法華第一方便
品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煩惱
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
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
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MT10769;。悉亦當作佛
譬喩。化城喩品可勘之。師云。所詮探玄
&T047368;。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敎亦破權敎
大乘之釋。以法華大乘得意。三乘皆無不
會一乘也爲言
二十六。問。德量段。消文意如何 答。但
言牛車不言餘德者。牛者卽根本無分別
智也。此智能引導引種智之車。如牛引車
故也。慈恩釋意也。指事引之。露地七寶大車
者。卽體大也。眞如平等不增減理也。其上
寶網等者。眞實識知故。遍照法界故。眞知
內恒沙之萬德呼。喩寶網等也。一乘是諸乘
本故。白色諸色根本故喩也。肥壯大力等
者。今經須由聞之卽得究竟阿耨菩提說。
或一切衆生皆成佛道說。故此法能導一切
衆生至佛果。非肥壯大力者難救歟。又須
由聞之卽得究竟。道理勝益頓速故。云其疾
如風等也爲言指事釋委細也。見之。多諸
儐從等者。指事云。言多諸儐從等者。基
云。以二智爲先。萬行神通。六度四攝。覺分
解脫。煩惱利生之法皆隨之起。名多諸僕
從。又佛地經云。其有無量天龍藥叉人非
人等。所翼從名僕從。儐音必刄切。相也。導
也○前導名儐。後隨爲從。所以知者。探
&T047368;第二卷。說衆生世間圓滿中云。異生衆
中。先辨金剛力士衆。以衞佛近故先列也。
表佛德緣起不壞相故。衆行所依。如金剛
際故。卽行眷屬。餘衆亦爾。由是故知。無
量天龍八部衆。所翼從名僕從也。謂以爲
一乘萬行之翼從故。名行眷屬七寶大
車事。又云。言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者。基云。
七聖財飾。名七寶車。各自修智圓滿。有爲
智非一。云其數無量灌頂云。若敎若行。皆
摩訶衍。卽財多也。今章意云。一乘敎理行
果。主伴具足。無盡無盡故。云其數無量。釋
籤第三云。各稱本執而入圓乘。本執不同。
圓乘非一此釋。就從三入一之機。隨本
執差別。其數無量義釋成也。今章家意不爾。
普法圓機。見聞覺知。皆是遮那十佛之相海。
擧手動足。悉卽海印三眛之作用也解故。已
所解法門無盡故。所得法體亦是無盡無盡
萬類是華嚴也。是故云其數無量也
  圓敎二。同敎體大約理。相大約智。用大
世出間一切善也。別敎體大。理智無二。相
大。本自具足用大。約機業用
二十七。問。寄位差別之段。所引諸經論。三
一對辯之義未分明。爾者專可依何論乎 
答。梁攝論八地已上出出世文。並莊嚴論
第七地近一乘道說以論判可爲規模誠
說也。等者莊嚴論等也。此義了簡。問答抄在
之。莊嚴論第十三無著菩
薩造
云。偈曰。見眞見利
物。此處得歡喜○雖道隣一道。遠去名遠
行○釋曰。見眞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
於初地中。一見眞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
爾時始見。去菩薩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
他。一一刹那能成就而衆生故。由此二見
起勝歡喜故名歡喜○雖道隣一道。遠去
名遠行者。菩薩於七地中。近一乘道故名
爲遠去 問。誰是遠去 答。功用方便究
竟。此遠能去故名遠行師云。已於第七
地與近一乘名。知八地已上。名一乘事分
明也 尋云。於第七地。雖與近一乘名。更
於第八地。一乘得名無之。何以此文。八地
已上。證一乘義耶 答。今頌隣一道。一道
者於長行一乘道釋。然次上文云總如
無相
者顯第七住。相行離功用。而上參一道。多
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雖淨佛
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已於第七
地。云上參一道多住無相。豈以第八地。非
云一道耶。若一道者。非一乘道云者。如何
論隣一道名智。卽一乘道可釋耶。此文甚誠
證也。可祕之。總如房所勘有其理歟。抄十
地品下十三上云。凡約寄乘者。謂初地明
施。亦顯人主。卽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
天。是故天乘。三地八定。是無色天乘故。以
初三爲人天。四地初斷倶生身見。觀道品
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絕。寄阿羅漢。六地
觀緣。寄於緣覺七地菩提分法。方便渉有
故。寄三乘之中菩薩。八地已上。已是一乘。
故不云寄師云。此釋意十地位相甚深。
甚深位相&MT10769;說。是故以能寄世出世間。別
小乘三乘等差別。顯所顯一乘甚深甚深位
相也。然八地已上。是所寄法門。一乘甚深。
甚深十地。能寄法體。是一乘無礙。敎法故。
以一乘顯一乘之義。寄相自己。是故於八
地已上。更不可云寄也爲言師云。此釋甚
深甚深也。深可留心也云云尋云。十地法
門。專三乘通談法門也。如何耶 答。一乘十
地。位位皆行布圓融。其故於位位說四果。
一調柔果。二發趣是。三攝法果。此三是行
布門也。四願智果者。是圓融法門也。然兩
門。位位而互相攝故。十地界甚深甚深也。如
是位相不通三乘歟 尋云。八地已上故
不云寄釋。如何章主。於八地已上。寄一乘
法耶 答。若約十地論之時。八地已上。能
寄所寄共一乘故。不可云寄也。今章主。依
梁攝論莊嚴等論之故。於所寄十地必非
一乘法。只以自在無功用第八地爲所寄。
以一乘道爲能寄之故。寄乘義易成。依
此義。今章云寄。淸涼依十地一論。不云寄
也 尋云。今章地論梁攝論等文。若爾者。章
主意。約地論之時。於八地已上。可有寄
義見。如何。尋云。梁攝論。是陳代所翻譯也。
如何不云陳攝論乎 答。彼論翻譯。陳代
雖譯之。眞諦漢朝來梁代故。就來至時。云
梁攝論也
二十八。問。信如來智慧者。因智果智中
何耶 答。攝十三下云。法華雖請佛智者。諸
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MT10769;&MT10769;云云
是舍利弗。所請佛果智也。然廣說時。廣明開
示悟入之義。界是因性。本覺之義也 尋云。
今直如來智慧如何可云同性本覺之義耶
二十九。問。餘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 答。
今文意易知。三論意嘉祥淨名。維摩等經
中。不廢二乘故。此經不了故。可云餘深
法也法相意。慈恩以第二時般若空敎爲
餘深法也爲言一義云。法相意。餘者小乘。深
者第二時敎故。餘深法中。示敎利喜云事
也。天台意方便敎餘。非深圓敎。深非餘。以
別敎可云餘深法也 尋云。亦不可說以
彼小乘爲餘深法破何師耶 答。約容
有遮之若如是破人有也爲言示敎利喜之
事。指事云。章家起信&T047368;云。示其義敎其行
得義利行成喜故也問。根緣受者。其文
意如何 答。根緣受差別也。聞不聞根差別
上。已聞中於有信不信依結緣差別上。有
信中於受持不受持依受差別也。此義意。
今經未聞此經者根差
得意也。一義云。根
卽機根。緣卽以佛可爲增上緣也。了簡一
義云。指事云。言七根緣受者差別者。根機
成就。卽有受法緣。若不成就無受法緣。故
云根緣受者。謂菩薩摩訶薩。若根機未成
就。無受一乘緣故名爲三乘菩薩。若根機
成就。有信受緣。故名一乘菩薩
三十。問。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敎一乘故不
同彼也此文意如何 答。一義云。性起
品文。已三乘外說一乘者。此經是顯別敎
一乘故。不同彼三乘也爲言一義云。上今
經假名菩薩。法華中餘深法者。二經指同。然
人謬二經言一向譯全同也。故其亂簡也。
其故。華嚴是別敎一乘故。不可同法華同
敎一乘也爲言
三十一。問。第七差別者如何 答。第七差
別。機根機緣約聞不聞。論三一差別。第八
差別。依所說一乘&MT10769;易不同。論三一差別

三十二。問。約機顯理差別。上八門等。自有
此道理。如何別爲一門耶 答云云尋云。
如何第九地初說法利生之義。可在之 
答。菩薩入第八地者。觀智入無相一乘。純
一寂滅故。無相證智。當放捨諸緣。樂自證
涅槃。更不趣利生大用。是故諸佛此地來。
至出觀。捨自證涅槃。歡趣利他大用。菩薩
此出觀驚覺。捨自證入第九地。趣利生大
用故。隨四乘根。各各說相應法也。於此
地得說法自在卽得四十辨才故也 尋
云。如何四十辨才耶 答。法無礙辨。詞無礙
辨。義無礙辨。樂說無礙辨也。此四無礙。各
各有十德故。四十也爲言莊嚴論十三無著菩
薩造
云。於九地中。四無礙惠寂爲殊勝。於一刹
那頃。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智異義
問。此地菩薩。能以一音普答衆問。遍斷衆
疑。由此說善故名善惠地
三十三。問。三乘一乘。各有因果。何爲說菩
薩道。以爲權敎菩薩。說無盡佛法。以爲一
乘體耶 答。指事問答。指事云。言若人
根明利至說無盡佛法者。問。三乘敎中。亦
說佛法。何唯爲說菩薩道云耶。一乘敎中
說菩薩行何故說無盡佛法乎。答。三乘中。
雖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以未說主
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故。唯是菩薩所
知。因分之少分故。隨初心菩薩機。故云菩薩
道。一乘敎中。寄普賢門。顯主伴無盡果海
十佛境界。故名說佛法。是故下云。不同三
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謂也師云。一乘
普法機。從最初普解故。信卽佛信。解卽佛
解。行卽佛行。故更無他物。是故從最初。普
門機所修行。用一一無盡佛法。故因果皆同
性海也。指事釋義至委悉也。可見之
三十四。問。今第九地經文付。法相學者此文
會云。有大慈悲心。饒益諸衆生者。是約悲
增菩薩。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者。約智增
類也。然性宗學者。誤依此文。立四乘義。道
理不可爾云。爾者如何 答。說四乘此一
處局可爾。其餘經文。如上所引。其上至今
經。於菩薩開權實事。分明文在之。六十
華嚴經五十九云。善財。汝應證大歡喜。不
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
修行菩薩。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眞心
精進力故。其有欲得如是法者。當如善
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諸菩薩行滿一切
願達一切法。譬如慶雲隨所覆處能降甘
澤。隨智願具菩薩行。亦復如是。善財當
知。我所顯說。皆是普賢菩薩所行。應當了
知近善知識。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修習此
行。於無量劫。諸有爲中受無量苦。猶不値
遇過去諸佛。不具是行。善財。汝今皆得成
就。聞諸佛法。行菩薩行此經文。無量
菩薩。於無數劫者。是權宗菩薩說也。汝
今一生皆得者。一乘敎菩薩。卽善財童子是
也。次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乃至受無量
苦。猶不値遇者。是三乘權敎佛也。汝今皆
得者。一乘敎菩薩也。彌勒。已對善財。約權
因權果。讃歎之也。此文分明於菩薩分權
實。於佛果可分權實歟其上約果歎
之時。以三乘菩薩權果。望一乘敎菩薩。猶
可勝見 尋云。此經意。於佛果可分勝
劣耶 答。經約敎道施設。分權實故。如
是說之也。證道門之時。於佛非分勝劣也
爲言
三十五。問。善財童子。上根悲增菩薩也。此
大悲廣功德歎爲。望智增菩薩歎之也。次
亦此善財歎爲。智增所得佛果望歎之歟。只
善財廣大因行歎故。智增菩薩因果望。善財
悲增功德歎歟。如何 答。悲增者。修三祇長
遠修行。然今善財。一生皆得者。豈云悲
增耶。若爾者。諸菩薩。於無量劫修云。此等
行相。猶悲增之義。種種&MT10769;勢。不足爲指
南也爲言若又諸菩薩悲增故不成佛以。智
增成佛歎云者。在智增成云必因行修必可
送三祇長遠之修行故。成佛答長因成佛
也。今善財不爾。諸菩薩廣劫修因行。一生
皆得。說廣劫成佛果。一生皆得述故。知是
菩薩非智增。非增一乘修行之人。是故。今
經文。於菩薩有權實。諸菩薩是權乘菩薩
也。善財是一乘菩薩也云事。經文明也。其
上悲增者。是上根菩薩也。智增是漸悟菩
薩。豈上根菩薩。下下劣漸悟等
三十六。問。菩薩法。諸佛法者。約三乘一
乘論差別歟。於三乘中分因果差別歟 
答。一義云。聲聞十地。緣覺十地。如文易
知。菩薩法者。是權乘十地也。諸佛法者。是
一乘十地也。然付此四乘地。相待絕待兩門
アリ。諸佛十地中。第十地毘盧遮那智藏大
海地。除前九地。是三乘十地相待論一乘
十地也。第十一地。卽絕待不生建立故。一
乘十地中相待前九地。及相待三乘。皆是第
十毘盧遮那智藏大海流入也。其故彼同性
經。至第十一地。廣說眞性無生道理故也
爲言
  已上


五敎章見聞抄上卷第二

  二同敎已下
一。問。當宗意。同敎得名者。是何道理耶
二。問。同敎中分諸乘者。以何道理。名同敎
  一乘乎
三。問。於上同敎。會昔成今。彰今異昔之二
  重義相開。爾者。今分諸乘。融本末二科
中。何可攝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