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 (No. 2340_ 審乘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云事。次華嚴經普被地前地上之機。廣説住
行向地等之法門。然今論但爲十地菩薩説
云云以知非華嚴經云事 答。一義云。雖在佛
邊而不聞者。指本會五百聲聞。或時得聞而
不能用者。指末會。舍利弗歟。將六千比丘諸
文殊所。雖讃文殊徳用。不迴入一乘故。次但
爲十地菩薩説等者 問。梁攝論心善成立
之言通小乘三乘歟。限第三一乘歟 答
攝論第八眞諦
云。論云佛説正法善成立。釋
曰。一切三世諸佛共説。此能所説理同不相
違背。故名正法○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
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
最勝。故名善成立
三十一。問。宗家心可許一音異解之義耶 
答。可許也。付之。當章心説華嚴時。何不異解
得小果耶破。不許一音異解之義如何 答。
當章並玄記等中。擧數家立教之時。一音教
第一師也。而不分一音異解與大小。並陳二
種一音教。於諸徳立教。直讃各聖説契云云
冷大師分二種一音教。而各判順違。准知宗
家心於二種一音教。倶可有順違歟。但當章
起盡。大品經自本對三乘之機。説三乘各別
法。華嚴經別教一乘故二乘隔見聞。爾者非
聞大悟小。聞小悟大等一音異解。故非無一
乘三乘等之差別破也。若依一音教。亂三一
等教者。清冷大師所破。當章所破一同也。若
以一代時教云如來一圓音者。宗家清冷大
師共所許也
三十二。問。第八會聲聞於華嚴會座。可聞自
分法門耶 答。可聞自分法門也。付之。章諸
華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耶者。於華嚴會座
者如聾盲。不可聞自分法。若聞自分法者。豈
不得小果耶 答。今章心聞華嚴經。不異解
云心也。第二七日鹿苑等小乘説聽。融在華
嚴會座。故聞自分阿含等之經事。全不可遮」
玄第十八云。一鬼對恒河喩○往詣恒河求水
飮者。趣祇洹處求解脱味水也。或見枯竭等
者。唯證斷涅槃不見法身淨土法界之徳水
大疏九云。身在法會名住河邊。不觀神
變名不見河。雖觀世尊但丈六爲見枯竭
抄二十云。雖觀世尊下此明二乘。但見自
分境界耳
問。明三乘之中。有幾三乘耶 答。明三乘有
三種云云付之。章文唯有二種三乘。何云三種

指事云。上云此第三段中有二義。一近爲第
二段中三段。作第三段。二遠爲三明三乘。亦
有三種。而作第三段也。若不爾者。無初三段
中第三段故也。又非直壞上三字之即不成
下三字故。若爲此説上下三字倶成立故
一乘義私記下云。上明三乘有三種之釋。第
一第二段云。第三段釋文缺不述者。何云事
 答云。是有先徳二傳也。有人言。寫章人寫
漏所以云第三段闕也。有人云○後釋同指事。
故私略之
三十三。問。付明五乘。且有何所以分天乘梵
乘耶 答。天者欲天。梵者色天。因果等各別
故分之也。付之
孔目第一釋。五乘了云出楞伽經
楞伽四云。天乘及梵乘聲聞縁覺乘諸佛如
來乘
尋云。天乘中可攝無色天耶 答。義一云。無
色界無體故云云不攝也。義一又云。佛與愚法
聲聞縁覺欲天及梵世爲五云云章無量乘云云
宗密禪師云。無量乘中有其二意。一以隨機
説教多門名無量。二以彼宗一切諸法一一
皆能顯義益物。一一無不該攝名爲無量
大疏一云。故此圓教語廣名無量乘。語深
唯顯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二別教
一乘此等釋無量乘者。通同別二教今且
取同教之義邊歟
章。二融本末等文本者一乘。末者三乘等也。
復古云。本末則同教所攝。一三乘等融通無
二也。吾祖曰○又曰。若攝方便如前諸教並
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別諸乘。後明融
本末也
章。由此鎔融下。此總結此一章大意也
 賢首門淨性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

  教義攝益 立教義 分教開宗
  教義攝益
  一。別教三乘相望教義
二。同別二教相望教義
三。出出世益因果
四。先於一乘已成解行
五。界内見聞等依身業繋
  立教義
  一。菩提流支一音教
二。誕法師頓教限花嚴歟
三。遠法師立教
四。光師三教攝花嚴事
五。光師圓教所被
六。耆闍法師立教第三第四別
七。天台圓教事事無礙
八。天台化儀化法相當
九。三無性了密
十。深密第三時攝法花花嚴
  分教開宗
  一。宗教各別
二。終頓淺深
三。圓滿修多羅得益
四。中間三教機
五。頓教言説
六。文殊不二
七。深密第三時終教
八。深密第二時通終教不
九。空眞如始教
十。二十部攝六宗
十一。犢子所計我人法二執
十二。犢子部出三界
十三。小乘法空拆體
十四。小乘中分通大義

  教義攝益上明乘差別。今
明乘攝益差別
問。教義者能詮之教義歟。權實教義歟 答。
復古釋別教之義云。圓果普因云云界内示教
得出爲義。是又因果也。三一相望權實即教
義也 尋云。此中何不出愚法教義也 答。
一義云。攝迴心故。一義云。終教以去不許出
界故無義也。孔目第三教義二大釋如引一
乘義 章。教義無分齊 復古云。引而得
出義也。誘而引之教也。是二不二故四無分
指事云。今解云。三乘教義望於自宗。假雖
教義以一乘所流故。爲彼所目故。仍無自三
乘教義。分無是故云也。又三乘教義。謂界内
示三車爲教。得出爲義。法義亦教無三義故。
與界内教無差別分齊故云無分齊章。開合
折云。約教義説開合也。如別三句中。具教
義則開。唯教非義則合也。總中倶教倶義則
合。具教義等則開
心云。三乘教一乘義也。三一相對教義合也
 尋云。別三句中倶非教義句。開歟。合歟 
答 問。示相之科可有三乘別教相望之義歟
 答。無此義也。付之。既示相之上辨開合之
中三別相望。示相之科何不釋三別相望之
義歟 答。示相者出開合之法體。倶非教義
等已開之義故。示相之科不釋也
一。問。三乘別教相望可有爲教義之義歟 
答。章倶非教義云云付之。三一相望教義。以
方便眞實爲教義。縱雖別教一乘。何無以三
乘爲方便之義歟。是以章下文云乘教
開合
一本教。
謂別教一乘○二末教。謂三乘小乘。從彼所
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
悉爲方便故此釋無爭三別相望名究竟方
便。既以三乘望別教名方便。何無爲教之義
歟。加之。上章此別教一乘別於彼三乘表。釋
十別之時。權實差別教義差別等云云是豈三
別相望非爲教義歟。是以當處起盡見。總辨
教義時。初二句三一相望教義。一乘者別教
一乘至第三之句釋約同教説。故云何 答。
一義云。准下決擇其意文云。七三乘根不定。
進入同教一乘者。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
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故。如花嚴經同教
中説。又如法花中迴三入一乘等是也。八三
乘根不定。雖入別教。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
異別教。爲彼所目故。如會三歸一等。九直往
別教機。一切佛法並是本來唯一別教。本來
不見三乘等云云取義今倶非教義者。依八九
二門。倶上分相門立教義差別。下乘教開合
名究竟方便等事。有一乘三乘相望釋權實。
有本末相對顯開合。付本雖表別教兼同教。
本意三一之差別顯。不簡同別之一乘故。以
知。決擇其意七八二門合名別教。名本教。名
一乘也。同別二教車體同故。況第七門如花
嚴同教云云以花嚴名本教。名一乘之時。豈可
除花嚴同教歟。若於花嚴之中。揀定同別二
教之義之時者。於別教者三乘相望不可爲
教義。今章依此義云倶非教義等也。次當處
總辨科。初二句一乘者。可同教一乘。既上示
相別釋等科。全無三別相望教義。總者總別。
何至總辨科。始可作三別相望教義歟。但至
第三句釋約同教説事。第一句三乘爲教。第
二句一乘爲義。第三句取上二句三乘一乘
爲同教。同教者具前諸教故。第一第二句一
乘雖同教一乘。唯三唯一。三乘不名同教。第
三句三一共名同教也。復古云。復總下總論
三一也。第三句云。或具者具教義也。三乘爲
教。一乘爲義。餘文可知指事釋異義同也 
難云。別釋科一乘三乘三句。共三別相望倶
非教義云云而總辨科無倶非教義之句。以知。
三別相望爲教義云事。若三別相望不爲教
義者。何如別釋。不作倶非教義之句歟 答。
三別倶非教義事。別釋之科委細故。爲滿四
句之次第除之歟
一義云。總辨初二句一乘者。同別不分一乘
也。故不作倶非之句歟。別釋中唯別教故云
倶非也。總別影略歟 義苑云。或教義倶教
者○或教義倶義者。以其一乘之教。稱實所
流究竟攝益故。望三乘法亦成義應合。更云。
或倶非教義。約三乘望別教一乘説。今所闕
者。竊恐脱故。若不爾者。何以次下文牒云。或
具三句 約同教説。應難云。上言別教。何以今
具却成同教耶。答。上是以三乘望別教。非是
直顯別教耳。或可便將同教。當其一句足上
成三亦有理在宋本章云。或具此三句約同
教説
二。問。同別二教相對爲教義之義可有歟 
答。同別共眞實一乘故。此義不可有也。付之。
一乘三句中。唯義非教。約同教説云云准上下
之釋義。唯義非教者指別教。約同教説者出
所對例三乘第二句唯教非義者三乘。約同
教一乘者如所對。加之。總辨第三句具此二
句。約同教説者。若望別教。教義共教。若對三
乘。教義共義釋非歟 答。法花花嚴同教共
所入別教一乘也。所入則實義也。全不可有
教義共教之義故。總辨科具此二句者。三一
相對。如上會。次一乘三句中第二句。若云約
三乘説者亂。三別相對有教義故。出能對同
教一乘也
孔目第四云。同教者入一乘遠方便攝
三。問。出出世益者。唯指佛果歟。通諸位歟 
答。兩方也。若云限佛果者。以三乘名出世。以
一乘名出出世。而三乘機迴心入一乘信位
尤指諸位可云出出世。是以上文引梁論。八
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此文又不限佛
若依之云爾者。當章起盡直往別教之人。
唯證入名出出世。出出世言不通解行
許通諸位者。於直往人何可分出世出出世
歟 答。一義云。三乘出世云。一乘名出出世。
源依梁攝論等寄在之義。而梁論心以八地
以上乃至佛果。總可寄一乘因果也。故花嚴
問答下云。一切世間人天因果。皆有初三地。
一切二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四五六三
地。一切三乘大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第
七地。一切一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有八
地以上三地。若以此門者。不相參當自位也
准此釋。三一相望時。出出世者通一乘諸
位也。但於直往人者。解行位名出世。證入名
出出世。而其證入生者。雖通地上等。付事可
取佛果也。例三一相對之義。作出世出出世
之名目也
四。問。章文若先於一乘已成解行爾者已
成解行身。地獄已前之身歟。兜率之身歟 
答。兩方也。若云地獄已前之身也者。既云已
成解行。尤可生天已後之身。若依之云爾者。
今章心攝界外之機。令得出出世之益之中。
今者直往別教之機。兜率天子之事也。而出
世身上者。無爭指兜率解行之身。解行故名
界外出世對之先於一乘等云云知墮獄已
前見聞之身也。云事 答。一義云。先於一乘
已成解行者。墮獄已前見聞之身也。後於出
世身上者。生天已後之身也。證彼法者十地
證位也。但已成解行者。私記末云。言已成解
行者。唯是界内信解行。非是界外十信以上
證解行也。言後出世身者。證彼法者。兜率天
子從地獄出。即生兜率天。名出世身上。即是
出世身上證得普法。名爲出出世間。此是已
入住位。便成正覺説曰證彼法可准此意。
此記心十信終心初住已上界外出世身名
尋云。光觸已後地獄依身攝解行生歟。攝見
聞之生歟。若云見聞生者。晋經第三十四小相
云。又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放大光明曰。憧
王○遍照彼處。地獄衆生滅除苦痛。令彼衆
生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見光明已。皆大歡喜。命終皆生兜
率天上准彼經文。既於地獄身得十眼耳等
之益了云云十眼耳等之益地上解行之益也。
光觸已彼尤可解行生。若爾者先於一乘已
解行者。尤可取光解已後地獄之依身也。若
云解行生者
自防遺妄集第三云。末入地獄已前名見聞
生。自獄而出生天上。空音屬耳。隨悔宿愆得
離諸三昧。名解脱行生。不離天處見佛法身。
名證入生。何以故。天子解行之生不通地獄
云何 答。光觸已後地獄之依身。見聞生
之終也。縱雖得十眼等益。非十地等之益。生
天聞法之後得十地之益故。只淨種之益也。
疏八下云後彼世界下光明所成益。於中二。先
令離苦淨宿善益。後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
聞法益。於中初示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普
法成金剛種。心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
通見聞等。次毘盧下顯其現縁抄無釋。准
此釋淨種益也。玄十六云。就此因用二。初令
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上已以下令不
著天樂成饒益行。亦是前身光觸益。後是空
聲益。前中令淨十眼等者。以彼衆生宿有見
聞普賢法種。後遇舍那法界光觸故。得十眼
普賢之益。二天上益中 一義云。初住已
上等覺已還之益。皆解行之益也。而准經文
玄疏等釋。光觸之時於地獄之身得益無異
端。生天聞法之益。十地因滿諸位相攝之益
也。故玄記云。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得是普
賢諸位相攝○已聞此法即得十地。明與三
乘漸次教下同也若爾者。地獄光觸益雖地
前益。猶是解行之益。故獄中光觸之益指云
先於一乘已成解行。指兜率解行之益云出世
身上歟 疏八下。後爾時下正辨當機益。於
中二○前中亦二。先明得法益。後以衆生下
見佛益。今初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爲因。則見
佛爲益。而前來末有得十地等處。爲何所牒
抄十八云。疏今初皆有故字等者○一牒
經義。釋言義似牒前爲因者。則似由聞迴向
及得十地并得三昧。此三爲因見佛爲益
釋自生天聞法以前無得十地之義知獄中
益非地上等也
  三生配位事
玄十八云。問。此善財是何位菩薩。答。經無正
斷位相難明○依圓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
位。即是善財。此前生身○二是解行位。頓修
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三證入位○
善財來生是也大疏十上引玄記全文了云。
此之一解甚順經宗。但更有一理。謂歴位而
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
抄二十上云。一時頓具即是第三證入生故。
亦成漸頓得交徹故已上釋初住以上至等
覺皆解行生也
孔目第三云。若一乘義十信地見聞終心成
解行。十信終心勝進向。十解得究竟終。餘義
如別章
談玄決擇記云。三生之義各在何位。准賢首
説。長流凡夫見聞成種名見聞生。四十心位
十地聖人眞解眞行名解行生。妙覺如來因
縁果滿名證入生。准清涼義。但取十地爲證
入生。餘同賢首
玄十五釋壽命品十重佛刹云○三約別教。
娑婆是見聞解行處。中間諸土唯解行處。末
後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是故信滿位處
亦名賢首故也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者。
十信終心即證入生云也。其故第十佛刹名
賢首佛刹説十信終心。品名賢首品故也 故
玄第四云。於此信滿入普賢位。具有二義。若
約果則下文賢首佛刹等。此中約因故云菩
問。攝界外機。今云令得出世益二類中初義。
與攝二機令得二益二種之中初類。可有差
別歟 答。攝界外之機。令得出出世益之中
初義。三一各別三乘益非一乘益。攝二機之
中初義。三乘益即一乘方便故。三乘益即一
乘益也。先攝界外機。下云攝界内故。後攝二
機故 問。先以三乘引出之後得一乘之義。
可通別教歟 答。當處釋不通別教也。付之。
下決擇其意科。三乘根不定而進入別教云云
何不出法義歟 答。進入別教之機三乘本
來一乘之所目見故不出之
五。問。章文若界内見聞等云云爾者界内出世
等者。依身歟。業繋歟。兩方也。若云約依身
者。兜率天子既兜率界内之依身也。何可釋
出世身歟。若約業繋者。章文或界内通見聞
解行云云解行之人豈三界業繋歟 答。一義
云。今界内等者。非依身業繋等之義。只約三
生。見聞界内解行出世。證入出出世配釋也。
其故若約依身者。圓教心不立變易。以分段
身至佛果云云既云分段。尤可三界依身。爾
者界内可通證人。而界内不通證入。知不約
依身云事。雖然界内見聞出世得法。爾者自
當業繋之界内外。但界内通見聞解行者。非
眞實之解行。見聞中領解曰解行歟。故私記
云。或界内通見聞解行者。前生之中見聞一
乘。則是信解之行也。出世唯解行者。即此現
生中因位究竟。而雖解行滿也 一義云。
三生建立別教不共之行布也。故唐經七十
八云。此長者子一生内等云經文。疏十下釋
云。謂凡身一生亦解行一生
抄二十下云。疏凡身一生者。約圓融説。解行
一生者。約行布説而以此圓教行布。寄在
始終二教。若寄終教者。初住已上離三界繋
故。解行唯出世也。若寄始教者。初地以上離
業繋。地前猶界内也。今云。界内通解行者。初
住已上雖解行生。寄始教之時。地前猶界内
故云界内通解行也 一義云。玄十五云。娑
婆是見聞解行也。中間諸土唯解行處
出世唯解行也。末後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
者。出出世唯證入也 難云。若依此義。善財
兜率天子界内通見聞解行之人也。何以兜
率天子釋出世身歟。又末後佛土通解行證
入。尤可有出世證入之義。而今章出世不通
證入。知非十重佛刹之釋義。如何 答
問。可有出世見聞之機歟 答。章文不出此
類也。付之。定姓二乘無餘還生生後進入一
乘者。豈無出世見聞之義歟 答。三生門建
立付直往之機談之。還生進入之類煩惱已
斷。無漏已生故進入一乘。即得解行故。無界
外見聞之義也
  立教義
一。問。菩提流支心立一音異解之義歟。爲當
立大小並陳一音教歟 答。一義云。一音異
付之。疏大小並陳云云如何 答。會解記
云。然據教章並探玄。皆云流支○一音
異解
引證與
今同。今疏所叙乃什師所立。豈彼二文皆錯
也。但恐今疏後人傳寫誤。以流支書於前。什
師書於後。爾不然者賢首太誤 難云。刊
定記第一。大乘義章第一。大疏一上。抄二
等皆菩提流支大小並陳云云豈皆傳寫誤乎。
記釋難依。一義云。今章探玄記但云如來一
圓音隨根異解種種差別云云全不簡大小並
陳與一音異解之義。至疏文二師之義各別
也。而二師共於一圓音教之中。開並陳與異
解之義。是即圓音之十義中其二義也。縱雖
大小並陳。可據機根異解故。釋隨根異解也。
非謂簡大小並陳而隨根異解。所引維摩經
上卷佛國品文也。隨類各得解之文可含大
小並陳一音異解之二義也。依隨類得解之
義有大小並陳故也。今章疏釋同。菩提流支
大小並陳之義可得心歟
復古記云。然此一音或名教本。或謂本末鎔
融一大善巧法○今章與探玄獨引菩提流支
證一音教。引維摩經前偈佛以一音演説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語斯則神
力不共法○探玄云。一約類。或爲天衆現一
天音。能令餘類各別得解。對人亦爾。餘類皆
然。清涼曰。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互
六雙引流支羅什。於羅什下引經次偈。佛以
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
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探玄云。二約法。或
爲衆生説施一音。亦令人解戒定等。清涼曰。
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
謂言音本陳大小。又云初則佛音具異。後則
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有謂與清涼異者
誤矣此文能可料簡。一義付此文。流支羅
什互可存並陳與異解之義。表裏之差別也
云云若爾者付菩提流支之義。今章一音異解
大疏大小並陳釋。何義可爲本哉。故難信」
玄記第十一云。四種種説法業。謂以一音異
解者。釋有二義。一約實。謂就眞爲一。機感爲
異。如一眞身應物現異。二就應復有二。一約
類。或爲天衆現一天音。能令餘類各別得解。
對人亦爾。餘類皆然。故經言。一音説法。衆生
隨類各得解。二約法。或爲衆生設施一音亦
爾。餘人解戒定等如是一切。故經云。一音説
法。衆生各各隨所解也。隨機異解各得成益
故。故以一音乃至歡喜 疏一上云
二。問。誕法師所立之頓教者。限花嚴經歟。通
餘經歟 答。當章文云。即花嚴經是也云云
付之。探玄記中釋眞諦等漸頓二教之時。述
頓教云。即花嚴等經
知等餘經云何 答。當章心漸頓二教各有
二義。漸二義者。一約機漸。謂從小入大之機。
所得大小乘教共名爲漸。二約法漸。謂一經
中倶陳大小。如涅槃等。頓二義者。一約機頓。
謂直往菩薩所得法門不論權實。即名爲頓。
二約法頓。不雜小乘。唯説菩薩乘故。漸頓各
有二義事。折薪第二此中涅槃漸者。二義
倶漸。花嚴頓者。二義倶頓。故今章探玄漸中。
云即涅槃等。等取法花等。探玄頓中云即花
嚴等。等取梵網等歟。圓覺略抄第一云云頓者
有二。一化儀頓。謂花嚴經○二逐機頓。謂對
上根具足凡夫頓。指絶待中道眞性。不同法
花涅槃之類○即勝鬘密嚴金剛三昧如來藏
普光明藏圓覺等四十餘部○此是逐機顯體
之頓。非化儀之頓矣文
三。問。遠法師心立幾教歟 答。當章文釋誕
法師之漸頓二教了。遠法師等多同此説
之。大疏中釋曇無懺三藏半滿二教了云。隋
遠法師亦同此立。然聲聞義爲半字教。菩薩
藏滿字教云云今章漸教之中具大小乘。頓教
唯菩薩乘名字。義勢共相違。如何 答。遠師
漸頓二教今章分明也。加之。探玄記中釋眞
諦漸頓二教了云。後大遠法師等後代諸徳
多同此説但大疏之中指同半滿二教者。此
師存半滿二教。立漸頓二教歟。其故大疏之
中立二教有四家。第一釋半滿二教了。隋遠
法師亦同此立又云。二隋遠法師立漸頓二
二教釋相大同章玄記等。但高麗印本鈔
隋延法師云云遠師涅槃疏十地論疏等之中。
半滿二教漸頓二教倶存故隨一義各指同
之歟
抄二云。隋遠法師亦同此立者。彼涅槃疏。
聖教雖衆略有二種。聲聞藏二菩薩藏是也
 會解記云。隋遠法師者。即大遠也。名惠遠。
姓李氏。燉煌人○今判半滿。依彼涅槃疏
指事云。言遠法師等後代諸徳多同此説者○
十地論遠疏云。聖教萬差略要唯二。謂聲聞
藏及菩薩藏○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
入。二是頓悟。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習大法。
中退學小。後還入大。大從小來。謂之爲漸。言
頓悟者。有諸衆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始
見佛則然入大。大不由小。名之爲頓。故云多
同此説
四。問。付光師三教。且花嚴經何教所攝歟 
答。當章文圓教攝云云付之。光疏第一云。今
此經者三教之中。蓋是頓教所攝 答。當
章并鈔文。圓教者即花嚴云云 探玄第一云。
即以此經是圓頓所攝方軌第一云。一化始
教門有三。一曰漸教。第二頓教○第三言圓
教者○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三教釋相大
同光師。唯方軌探玄等頓圓二教之所攝也。
但光疏約化儀頓教所攝云云非遮化法圓歟。
略文義可見
五。問。付光師立教。且圓教所被機者限地上
歟 答。通地前地上也。付之。既云分階佛境。
知初地以上云事。是以智論第百中。不共般
若被唯地上菩薩不通地前不共般若豈非
花嚴經歟 答。抄第二下上達之言義兼地
前分階佛境。即是地上○況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豈非分階佛境之人次智論文。智論
第百云。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説。二者但
爲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説。非九住所聞。何況
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
各不同
六。問。付耆闍法師六宗教。且第三第四云何
異歟 答。復古記云。六耆闍法師第三不眞
等。但約俗諦説諸法如化。第四約眞諦説空
理眞實可依此釋 抄二下釋成耆闍六宗
疏中。不出之義云。又三與四但法喩之別。故
並不引此釋第三第四無差異故不用
取大部爲所破。若許法師之義者。可如復古
釋也 問。南岳大師建立四教歟 答。章云。
依南岳及智者云云付之。補行記一云妙樂
岳委知而不細判。至天台來分別始盛又南
岳四十二字門釋大品經
四十二字
後三教義。故妙樂指
四十二字門云。亦作三教義釋天台宗此論
云云
七。問。天台圓教可談事事無礙歟 答。章法
界自在一即一切等云云事事無礙付之。兩
方也。若云許事事無礙者。凡事事圓融之深
義。自宗圓極之所談也。何可通餘宗歟。是以
大疏之中。釋天台圓教之義。述事理具足不
偏不別。不許事事無礙之義若依之云爾者。
當章既一即一切即一等花嚴是也無諍事
事無礙之義也云如何 答 抄二云。彼
判諸經云。花嚴兼謂兼別教。是則迷其行布。
謂爲別教。但取圓融以爲圓教。雖成二教各
失一邊。合而融通方成了義。順花嚴宗。由行
布圓融二互相攝○若與之者。則名異義同
故無大過。若奪之者。則失花嚴本意故今不
依此釋者。天台心取花嚴圓融名圓教。
花嚴圓融豈非事事無礙歟。知彼宗圓教之
中花嚴圓教事事無礙之義可談也。但大疏
事理具足不偏不別等者。事理無礙之義
然釋彼宗圓教大都計也。不妨圓教之中有
事事無礙之義歟。一義云。通途之義一即一
切等者。付事理釋之云云但當章探玄一同事
事無礙義
八。問。付天台立教。且漸頓祕密等四教。藏通
別圓異名歟 答。進云。當章文異名也
之○

    IMAGE頓 IMAGEIMAGE
 化儀 IMAGE漸 IMAGEIMAGE化法抄二下
委細也
    IMAGE不定IMAGEIMAGE
    IMAGE祕密IMAGEIMAGE
一義云。章亦名漸教等者。付増相一往配釋
也。非剋定之異名歟
尋云。縱雖一往配釋。何不配不定教歟 答。
付増相故。謂通教漸教之根本也。頓教自本
限別圓。故配別教。花嚴圓教但雖通頓祕密
二教。以別教之義邊配頓教。故以圓教之義
邊配祕密教也。祕密教雖通四教。花嚴經在
座不聞之類。各不相知之義顯故配祕密教。
不定教通四教。而増微故不別配也
九。問。唐三藏心第三時顯了説。通三無性歟。
限三性歟 答云云章云。顯了意説三性及眞
如不空理等此釋不通三無性探玄記一
云。第三時中方就大乘正理。説三性三無性
等唯識二諦。方爲了義 大疏一上云。第三
時中就大乘正理。具説三性三無性等。方爲
盡理○是故於彼三時。初墮有邊。次墮空邊。
倶非了義。後時具説遍計性空。餘二爲有。契
會中道。方爲了義。此依深密所判依玄疏
釋者。第三時具説三性三無性爲了義也。章
文略故但云三性不空等歟。又第三時雖通
三性及三無性。第二時唯三無性也。對第二
時爲顯勝故。但標三性爲眞如不空歟 難
云。唯識論本頌云。故佛密意説一切法無性
慈恩大師疏云。總密意説三種無性如何 
答。三無性顯了密意事。唯識論第九卷同學
抄論義也。雖有異義。同學抄之義三無性唯
密意傳歟。但依自宗者。本頌密意三無性者。
第二時別説三無性也。第三時具説三性三
無性。故共顯了説也
義林章云。以顯了言説三無性非空非有中
道教故同學抄會云。但章釋者以三性顯了
言。説般若無性。爲三無性非空非有之故教
爲言
十。問。三法輪中攝終歟教 答。但攝小乘始
終二教付之。深密第二第三時同許定性不
成。何可攝終教歟 答 指事云。問。經疏云。
解深密經以爲始教。云何今説爲終教歟。答。
義門不同。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解深密教
以爲始教。○若約空不空門。名爲終教。明不
空教義。望不同故不相違委細次下分教開
宗科可料簡 問。三法輪中攝花嚴經歟 答。
不攝花嚴云云付之。述記第一云。又今此論處
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徳莊嚴・
阿毘達摩・楞伽・厚嚴・十一部論瑜伽・顯揚○
因果行位了相大乘。故知第三時中道之教
燈第一云。若對漸悟説教三時。若對頓悟無
三時別。又所説教非定。如是文前後次第判
爲三時。並約所説義類相從又云。此有二
義。一約前後。二約義類 深密第二云。世
尊初於一時在波羅奈○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依經文初昔今之文
相。無諍年月前後故自宗心不許義類也 
問。深密三時之中。法花攝何時歟 答 問。
深密第三時教。攝法花涅槃歟 答云云兩方
也。若云攝者。第三時五性三乘也。法花涅槃
一乘一性也。是以探玄大疏等中。深密三時
教法花以前若依之云不攝者。説時既後時
也。尤可第三時教。是以當章文。但釋不攝花
嚴法門。不棟法花涅槃。知可攝云事。如何 
答。一義云。依相宗自立者。法花涅槃第三時
中道教也。若依自宗意者。性相十別天地懸
隔也。以法花等不可攝深密第三時。但當章
爲破約時之立教云不攝花嚴。非謂花嚴之
外皆第三時也
探玄第一云。法花既當第二時教。即是密意
權説○是故理實但約不定種姓又云。合此
二經總有四門。一初時小乘二經同説。第二
時唯大乘唯深密説。第三時具三乘。此是深
密第三妙智第二。第四時唯一乘。妙智第三
時説。是故當知妙智經在深密後説
大疏一上云。若謂法花是第二時教。爲引不
定二乘故。説一切悉皆成佛。而猶未説定性
不定。故名密意非了義者。何以自判法花爲
第三時教乎。誰敢判於法花爲不了耶
抄三上云。言是第二時者。彼不立爲第二時
教。由謂一乘是密意説義。當深密第二時故
○彼法花疏引經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
先所望而今自得。即第三時教也。又下結云。
爲顯第三時眞實之教故説此經。據上二文
則判第三時
問。三法輪之次第依金光明經歟 答。當章
深密金光明等云云付之。金光明之次第轉持
云云章轉照持云云次第相違如何 答 觀
音思禪師相似即初住位也藥王天台觀行五
品十信位也
  分教開宗已顯他師立教。
次顯自宗教宗
一。問。宗教各別建立事有何故歟 答。依清
涼大師解釋。依斷證次位差別立五教。付空
有等之所尚不同開十宗也。付之。依次位差
別建立五教者。終教已上同菩薩位也。何可
開三教歟。若付所尚不同開十宗者。始教之
中有空有二門。圓教之中分同別二門。事理
無礙與事事無礙義門既別也。何各不開二
宗。而於小乘教可開六宗歟 加之。小乘六
宗之中。三四五六之四宗付法空小分之差
異分之。例始教等之中尤可開二宗歟 答。
○先終教已上雖同菩薩位。終教定經三僧
祇。頓教不立位。圓教諸位即入故立三教也。
次始教之中雖有空有二門。第二時空門始
教者。第三時之三無性門也。更無異性故不
開一宗。次圓教之中同教事事無礙之中事
理無礙也。取圓教一分之義名同教。同別二
教無二體故不開之也
抄四下云。疏然十宗五教下。第二釋通妨難。
謂有難云。十宗何異五教而重辨歟。故爲此
通。然有二義。一則通爲不同。二乃體式有異
○言教則一經容有多教者。顯明教通。如一
維摩。則具五教。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而影
出宗局。維摩但是事理無礙宗。不通三性空
有等宗。故言宗則一宗容具多經者。顯明宗
通。以一事理無礙宗。内該法花維摩涅槃等
故。而影出教局也。如一經中具有五教。不相
通故。疏又夫立教必須斷證等者。二明體式
有異也。亦重通妨難。難云。若各有通局。何以
不得以宗爲教。以教爲宗故。爲此通教有斷
證等。宗不約此。位等無多故但有五。所尚各
別故有十宗。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宗。而
斷證等齊但爲小教。則教宗無違
愚法得名證據。貞元經第十卷云。阿陀那識
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佛能知。住持菩薩愚
法聲聞亦不能覺 唯識論第三云。阿陀那
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
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凡即無性愚即趣寂
二。問。終頓二教之前後依淺深之次第歟 
答。宗家心意淺深付之。兩方也。非淺深之
次第者。當章并探玄記等。處處解釋五教十
宗者。依淺深之次第是以立十宗之時。第
八終教。第九頓教也。前後既淺深之次第也。
終頓二教何非淺深之義歟。若依之云爾者。
清涼大師釋十宗之時。第八頓教。第九終教
之義建立。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豈非師
資之相違歟。加之。宗家起信義記中釋四宗
之義。二者眞空無相宗。即般若等經中等論
所攝是也。三唯識法相宗。即解深密經等
眞空無相既頓教之義也 爾者還自始教相宗
淺近義歟如何 答。當章并探玄等五教十
宗建立。始終頓圓之次第。前淺後深之趣玄
義一同也。不及異端。但於清涼大師之解釋
者。晨旦先徳之會釋之起盡往往也。且翻大
乘法師八宗之中七八二宗故。列始頓終圓。
就中眞空絶相之義。通始終頓三教故。約多
分宗教相配許也。次至起信疏四宗次第者。
准法界無差別論疏。第二第三宗深密第二
第三時也。爾者眞空無相宗全不開頓教之
義歟 一義云。清涼大師心始頓終圓前淺
後深之次第也。師資立義少異也。不可混亂。
文證如下 玄第一云。七一切皆空宗○八
眞徳不空宗○九相想倶絶宗。全同章
疏第一下云。七三性空有宗○八眞空絶相
宗○九空有無礙宗○十圓融具徳宗○然此
十宗後後深於前前○七即法相宗○八即無
相宗。後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初教。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十即圓教
抄四下云。疏然此十宗○一通明淺深故。後
後深於前前。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
大乘則有八宗。七名勝義倶空。八名應理圓
實。即以法相爲應理圓實。法性爲勝義倶空。
今迴七爲第八。八爲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
不同。今以符付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
 會解記第十觀復云疏八眞空下○此宗雖
局唯頓教。若約通義亦通始終教也○抄今
迴七爲第八八爲第七者。正明立意也。然賢
首探玄教章。皆第七名一切皆空宗。第八名
眞徳不空宗。第九名相想倶絶宗。七即始
教。八即終教。九即頓教。今不爾者。以前八
宗皆大乘法師所立。若如賢首却成順於彼
宗○今多反此。故立不同也○疏八即頓教
者。此約宗教義相當處配之。不必全取教
之次第也 問。若爾應終教深於頓教。不爾
何得前淺後深歟 答。以眞空絶相宗雖是
頓教。然亦通始教。但多分義配故云頓也。故
清涼云。況復宗者從多分説。今亦多分故配
於頓。前淺後深未爽通理 尋云。前淺後深
未爽通理者。釋頓教之次第歟。又終頓之次
第歟 答 復古記上云。而清涼國師七名
三性空有宗。八名眞空絶相宗。九名空有無
礙宗。此蓋以性陳相。迴大乘法師第七爲第
八。以符法性在法相之後爲深故也。小與五
教不次。又以性空通始終頓。遂以眞空絶相
收於頓教。又亦空有無礙徹於圓教。故云前
淺後深。若空有雙絶亦收頓教此記心云。
清涼大師十宗建立與五教不同有衆義。先
一爲大乘法師之八宗之中。第七第八相反
顯性宗深義故。次又以性空通始教頓等者。
第八眞空絶相宗者。雖通始終頓三教。付義
顯者第七始教。第九終教故。付隨一義第八
宗收頓教。次又亦空有無礙等者。釋前淺後
深之義。終教空有無礙徹圓迚教之義故。深
於頓教之唯理也。次若空有雙絶亦收頓教
者。第九空有無礙宗攝頓教之義釋也。故大
疏云。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絶而不礙兩
依此空有雙絶之義。又收頓教也。而唯
云終教者。多分義也 法界無差別論疏云
宗家現今東流一代聖教通大小乘及諸權實。
總有四宗。一隨相法執宗○二眞空無相宗。
謂般若等經中百等論。三唯識法相宗○四
如來藏縁起宗○釋此四宗略擧四義。一約乘。
初唯小乘。次二具三乘。謂此二宗同許定性
二乘不成佛。後唯一乘○二約淺者。初二唯
説六識。後二具説八識。於中初説六識有。説
六識空○三約法者。初唯説有。二唯説空。三
説亦空亦有○四説非空非有○四約人者
起信疏上四宗全同。但無四義重見唯有約
人一義可見 大疏一下云 抄四下云。第
五體淺深中○言淺深者。十體之中前前淺。
後後深故。下釋云。從淺至深。雖有淺深融通
並爲無盡教體○衆十中前五下三料簡總有
四重○一體性料揀○二又前四下大小乘料
揀○三前七下三乘一乘料揀○四前八約同
教下同教別教料簡
玄記第一云。第五能詮教體者○從淺至深略
有十門。一言詮辯體門○三遍該諸法門。四
縁起唯心門。五會縁入實門。六理事無礙門。
七事融相攝。八帝網重重。九海印炳現門。十
主伴圓備門疏玄共遍該諸法縁起唯心等
門。唯含始終頓圓之義。疏玄共十門總標云。
從淺至深知淺深之次第也。而探玄中不配
當教。准疏抄第五會縁入實頓教之義也。第
六理事無礙決定終教也。第七已下皆圓教
義也。是疏玄共非大乘法師之七八二宗相
反爲自宗義。始頓終圓淺深相連
抄三上云。未開合遍收理無不盡○若欲判
者。當漸開之。且分爲二。一方便教。二眞實教
○若就大乘分宗。亦可有四。一法相差別宗。
多説相故。二相想倶絶宗。多約性故。三性相
無礙宗。事理相即故。四圓融具徳宗。以理融
事故。故如來聖教意趣。無邊不可局執。今且
依古勢故如疏明耳上來開合者。指五教之
釋段。若欲判者。下抄至自義且依古勢者。
五教淺深之次第。且依藏和尚之義爲言。知
教體十門淺深並此四宗。清涼大師自義。始
頓終圓淺深之次第也
三。問。圓經所説圓滿修多羅者。圓教可云歟
 答。證圓教也 付之。正見經文。説圓滿修
多羅之時。三乘得益。何可云圓教歟 答。六
經五十五。八經七十三。貞元經二十五。三經
共説圓滿修多羅時。有三乘得益。雖然玄疏
抄并貞元疏等。無一乘三乘揀別之釋。但三
乘得益當機之益。太子得益一乘法門。善財
所得之法門也。故知。圓教必具無量眷屬經
故。三乘得益眷屬經益。太子所得主經益也。
 晋經第五十五云。過去勝光王太子名曰
善伏。聖法輪音聲虚空燈王如來所。五體
投地取意爾時如來知諸衆生應受化者。而爲
演説圓滿因縁修多羅時。彼大衆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皆起離垢清淨法眼得無學
地。一萬衆生得大乘道。滿足普賢菩薩行願
○時復太子得隨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法
八十經四十經雖文言異。大意無別。善
伏太子者。大願精進力夜神往事也。餘二經
名勝姓太子
探玄二十云。十四佛救太子。於中有八。一國
人已集○三見威光。四敬禮申請。五説法益
衆。六太子得法。七結會古今貞元疏第八
云。普照圓滿因者○普照者能證知也。圓滿
者所證理果也。因者能證行也。圓滿行因成
菩提智證深法界。擧一全收。即花嚴之類也。
四時彼會中下當機獲得益。於中二。先通益
衆會。後能勝性下別益太子。此中所得即向
自陳所得法門大疏二十下多分同也
貞元經第四云。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
林已○説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百
萬億那由他修多羅爲眷屬。説此經時有無
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龍王并其眷屬。聞
此法已○咸捨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
無數衆生。於三乘中各得成就
同疏第三云。明所益衆略有二類。先明諸龍
得主教益○復有無量不攝三乘機。得眷屬
教隨器益故
四。問。章文釋中間三教。以此皆爲三人所得
爾者終頓二教之中。可該二乘行位歟 
答。諸記之一義云。三人所得者。門外三車一
類三乘機所得法門也。但終頓二教雖三乘
聞菩薩乘。三乘教菩薩故攝門外三車。合存
三泯。二云二人所得也
復古云。以下釋所以。何以三教總爲三乘。以
此三教皆爲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獲得
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經典。雖有權實。皆是
通説三法。通益三機也。如上所別者。良三乘
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通説三乘法。具獲
三乘益。獲益即所得也。若云終頓。三人共得
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異遠同者。皆是億説。
且始教説三果。終頓得一果。此可釋存三泯
二不同。分之爲二也。今合爲一耳一義云。
如上所引者。上一乘義等門外三車一類三
乘之義引釋スルヲ指也
楞伽經漸頓事 復古云。即四頓之一也。菴
羅果四漸之一也
十卷楞伽云。大惠譬如明鏡。無分別心一時
倶現一切色像。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無有分
別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一時清淨非漸次淨。
冷住寂靜無分別處四漸四頓者。楞伽云。
一菴菓漸熟。二陶器漸成。三草木漸長。四伎
藝漸成。四譬倶合淨一現流。四頓者。一鏡像
頓現合現流頓淨。二日月頓照合勝境頓現。
三梨耶頓縁合淨處頓成。四三佛頓照合行
光頓照。四譬即合現流頓淨。而其法體義理
少別一向取義。今章各擧初也 折薪第二
云。菴勒果此方無故不翻。或云菴沒羅。又云
阿摩勒葉如小棗。花白而小。實如胡桃。味甘
可入藥。漸熟之由未詳
五。問。頓教心立言説歟 答。兩方也。若云立
之者。當章文不待言説。不待觀智云云若云不
立者。當章下卷段云。玄疏等之中指楞伽思
益等衆經。出頓教之言説。如何 答。大疏云。
頓詮此理故名頓教云云
抄三上云。但諸經中一向辯眞性處。即屬頓
大疏一上云。頓詮此理故名頓教
抄三上云。夫能詮教皆從所詮門立○若詮
事無礙即是圓教。豈以所詮是理不許能詮
爲教歟委細可見 一義云。不待言説等者。
頓教之言説直往法性言説故。言説即非言
説也。言ニモアレ無言ニモアレ。頓詮眞理名頓教也
六。問。淨名所説文殊不二終頓二教中何歟
 答。當處云。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決擇
前後意科云。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説不
二。並在言中後維摩所顯絶言之教以爲究
此釋無爭文殊不二終教
指事上末云。三十二菩薩等者入不二法門
品云。爾時維摩詰語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
菩薩入不二法門。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
生業二不生業。一
不二此爲第一
乃至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
○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第三
十二
如是諸
菩薩。各各説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
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捨一切法
無言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
門。捨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説已。
仁者當説○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
言。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爲眞入不
二法門難云。准此經文。文殊不二既云無
言無説云云尤可頓教。例如楞伽。初地即八地
等。思益不從一地至一地等即頓教。若文殊
不二終教者。楞伽思益等經文。又可終教歟。
進退不審也。次抄三上四重尺。文殊後印可
語。第四重淨名默上。尤可頓教。抄三上云。若
辯優劣。或三重四重。言三重者。一諸菩薩以
無二遺二。則是以言顯法。似有不二可説。便
是對二顯不二非絶待也。二文殊以言遣言。
明無不二可説。令亡言會旨。三維摩詰以無
言顯理。謂本自無言不須更遣。故爲三也。而
言四者。文殊師利以言印彼。又明言即無言。
非要離耳。若欲合者。然後三段反覆相成。但
爲一義。初文殊以言顯無言。次淨名以無言
印無言。後文殊以言印無言。三段二人共顯
言絶之理○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若更合
者○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言與無言雙亡。
皆眞不二矣○今取最後故。云如淨名默也
理歟。准此釋者。淨名印可之文殊語。決定可
頓教。但清涼大師之心。雖有始頓終圓之次
第。今依宗家釋。始終頓之次第釋科也。既印
第三重之無言。知頓教也。次文殊初不二雖
應頓教。維摩經心對後淨名之默。文殊不二
故。今章等攝終教。楞伽思益等不對默。故直
取頓教也。但今抄釋文殊初不二可通終頓
二教歟。一義云。文殊印可既默上。尤可同教
云云
孔目第二云。又維摩經云。時維摩詰默然無
言。文殊師利歎曰。是眞入不二法門。義當頓
又云。終教門者。復有二種。一始。二終。
言始門者。即維摩經中不二法門品三十二
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言終門者。即不二法
門品文殊所顯不二者是 此文又文殊印
可頓教但義當之言。非頓教之當中歟
而然文殊初不二既終教終門也。知後印可
應頓教歟
玄第八云。三十二菩薩不二終教初門。文殊
不二終教終門也云云取義
章寶積經論○名頓教修多羅云云 指事云。
論第一云。未聞者。未聖聞淺道故。未曾受持
者。雖聖聞淺道不受持諸頓教説。及諸修多
羅法謗以是義故。如來説此修多羅等故
寶積經論第一
七。問。深密第三時始終二教中何歟 答。當
章釋終教付之。玄第一云。二始教者。以深
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倶不
成佛故。今合之總爲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
理。是故立爲大乘始教。三終教者。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説立
爲終教 疏一上云。二始教者。亦名分教。
以深密私云。同
玄文
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爲初。
有不成佛故名爲分 指事上云。問。經疏
云。解深密經以爲始教。云何今説爲終教歟。
答。義門不同。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深密以
爲始教。以許定性入實類故。若約空不空門。
名爲終教。明不空故。義望不同故。不相違
復古上云。三或下○初開教會深密。約大乘
初淺後深故開爲二。會深密者。以三時收漸
教也。五時則於後開出法花涅槃常住妙典
爲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經甚寛。
又持法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説眞如妙有。
但奘師所宗宗於不變湛然有耳。今約通義
略分教准此記心。以深密第三時名終教。
可有二義。一第三寛攝法華涅槃等。故是終
教也。故上章但云不攝別教一乘。不云不攝
法華。次又持法輪下深密第三時。又説眞如
隨縁不空妙有。故又終教也。但説凝然者。奘
師宗義也。故清涼大師云。又唯識等亦説眞
如是識實性。但後釋者。定言不反失於隨縁
過歸後輩但玄疏等云未盡法理者。依奘
師所宗。又約五性差別釋未盡也。故抄三上
云。言未盡者。第二時中但明於空。空是初門。
第三時中定有三乘。隱於一極故。初教名並
從深密二時以得。云何空爲初門。法鼓經中
以空門爲始。以不空門爲終故○若爾第三
時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顯一極故特由
此義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爲分
尋云。章文引法鼓經了。約如來藏常住無上
名爲終教爾者法華涅槃等之隨縁如來藏
歟。深密第三時之凝然不作眞如名如來藏
歟 答
八。問。深密第二時可通終教歟 答。第二時
者始教也。付之。深密第二時可攝諸部般若。
而般若部中淺深可有。是以智光三教依般
若經。立第三時一切皆成之義。加之。至相大
師以大品般若。釋三乘終教云何 答。五
十要問答上云。涅槃經等及大品經三乘終
教。以根熟聲聞説故。金剛般若是三乘始教。
初會愚法聲聞清涼大師釋云。大品般若
大般若第二會同本異譯云云取意 尋云。深
密第二時攝諸部般若歟 答
九。問。起信論空眞如者。深密第二時之空門
始教歟 答。當宗心以空眞如當空門始教
付之。凡起信論是性宗終教之本論也。法性
眞空之理。何可同第二時之空門歟。何況准
法鼓經文。空門是有餘未盡理之教也。豈起
信論空眞如有餘未盡之説歟。如何 答。一
義云。五教之淺深專依眞如法性隱顯之義
建立之。而起信論絶言空不空等之義。眞如
門根本也。故依此建立始終頓之三教也。依
眞如空門建立始教。依不空門建立終教。雖
始終二教等有淺深。於眞如空不空之義。全
不可有淺深。例深密三時初時約依他説有。
第二時約遍計説空。第三時約三性説中道。
雖有空中三教有淺深。約第三時中道時。全
無依他之有淺遍計之空深之義。空不空二
義又以爾。空不空教所依也。全非淺深也。約
三性等建立三時教事。抄三上可見 難云。
指事若無能詮三教淺深差別。由何縁有所
詮眞如三淺深差別依此釋者。三種眞如有
淺深如何 答。論疏等釋全不見空不空
之二眞如有淺深。指事釋且能詮之三教爲
本定淺深歟
十。問。攝二十部立六宗事。依何依憑歟 答。
以義相從云云付之。正披宗輪論。不可限六
宗。如何 答。別可檢 大疏一下云。諸部異
計各是一宗。謂十八本二。各不同故。以義相
從 更復合之
抄四下云。言諸部異計即二十部○以義相
從者。合二十部兼諸大乘爲十宗故 章。犢
子部等
抄四下云。等取餘四部。謂此計中總有五。全
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犢子部。二法上。三
賢胃。四正量。五密林山○言一少分者。根本
經部補亡飾宗第一。靈祐述。法相宗也。依
深密三時。飾宗第一宗六部全也。全經部收」
十一。問。犢子所計我人法二執中何歟 答 
慈恩大師述記云。犢子部等我名能見
了義燈云。我執自性不越彼四。今據情解妄。
謂爲我故叙破之。實是法執彼四者。瑜伽
中廣出四種計我。而限即蘊離蘊。唯識論中
破我之時。廣出二我。即蘊離蘊非即非離也。
性即非離之我者。犢子部所計也。犢子所計
我者。約情解雖名我。實我法執也爲言同學
抄以實是法執之釋爲正義
西域記第五云。提婆設摩羅作識身論。説無
我人。瞿波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説有我人。因
此法執遂陳諍論但唯識論廣出三種我了。
生空智斷云云燈會云。彼文總説非別。別屬
文總意別。斯文大例
十二。問。依犢子部計出三界歟 答 玄第一
云。一諍論聲聞藏○對法二十互相違。諍所
計不同。不妨聖果疏一下云。第一我法倶
有宗○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爲
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
 抄四下云。以本經部亦執有勝義我。非
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死故名勝義
指事云。問。二乘聖者已斷人執證人空理。何
更立我。答。宗輪論云。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
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大乘基云。謂實有我。非有爲無爲。然與蘊不
即不離。佛説無我。但無即蘊離蘊○乃至成
佛。此我常在○測法師云○問。如下所説。犢
子部計非即離我。二障内何住所攝。若言煩
惱。如何羅漢起煩惱障。若所知障。如何論説
生空智斷。三藏解云。是我執故煩惱障障攝。
此部未得羅漢果。時所計我相○理實得已
斷我執。經部等計應准此釋二法有我無
宗。三全一小。一一切有部。二雪山。三多門。
一小者。化地部未計也。飾宗四部全有部。多
門。雪山。飮光也。三法無去來宗。七全一小。
一大衆。二鷄胤。三制多山。四西山住。五北
山住。六法藏。七飮光。一小者。根本化地部
也。飾宗七全取化地全。除飮光 尋云。折薪
集成等引疏主釋。法無去來宗中擧八全一
小分。謂加雪山部。如何 答。宗輪述雪山部
云。多同説一切有部 又會解記云。有本
云。雪山轉者非也知折薪等依謬本八全一
小分歟
十三。問。付小乘教之法空。限折空歟。通即空
歟 答。成實論中談即空。又空極微云云
抄二下云。又阿含中云下○無是老死。即老
死法空。無誰老死。即主老死我人空也。然諸
經論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
義故。一據多分小分説。小乘多分但明人空。
二從顯了不顯了。廣雖説法空未全顯了故。
云不説法空耳。若從不顯了説及小分説。則
亦明法空又云天台立
教段
言從段入空折體異
故者○又於此中一一極微。謂一眼色從八
微生。假合成色。折至極微都無實色。故曰色
空。此名折法成藏教也。若云○擧體即空不
須折破○故。故體法明空有通教起也 四
現通假實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説假部。一小
即末經部。其成實論即是末經部也。飾宗一
全除末經部。四五六三宗皆一部一宗也
問。現通假實宗心。假實之義通眞俗二諦歟
 答。諸法在蘊可實等云云處界門中攝眞理 
故。可通眞俗諦故
抄四下云
抄四下云。此謂俗眞諦中。皆有假實。蘊門明
義是實者。實即積集故。處界門明義是假者。
體假積聚故 尋云。今小乘六宗淺深依
空淺深。而第四宗假之義通眞俗。第五宗假
不通眞。若爾者淺深如何 答。第四宗不簡
別眞俗。共通假實未盡之義也。第五宗俗諦
一向假也。出世爲實者。出世者空故實也。非
實有之義故。抄釋第五宗云○似中論一半
故知。深於第四宗也 飾宗云。五俗妄眞實
宗。世法顛倒。但有假名。出世非倒法是眞實
 指事云。問。云何諸法在蘊門實。在界處
假。答。基師宗輪疏云。以依積聚縁亦積聚。積
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以釋於蘊。蘊
體非假。無依縁故。義林章之聲名句等。若在
處等體非實有。以説依縁有積聚故。若在蘊
等聲等便實。雖有積聚不説依縁。以名蘊
 依縁者所依所縁也。謂根境識等相待
積聚義也 問。現通假實宗。攝説假部歟 
答。章云。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等付之。宗
輪論中出説假部之義。全不見現通假實義。
但説諸法皆假之義。如何 答 問。俗妄眞
實宗中。謂説出世部等等取何宗歟 答。
此宗但説出世部之一部也。付之。上四宗皆
等字等取餘部。例尤可等餘部。何現第六宗
唯一説一部。故不置等言。定知。説出世部等
者。等餘部云事。云何 答。一義云。等者等取
大乘一分歟。故抄釋第五俗妄眞實宗云。似
中論一判又釋第六但名宗云。亦如中論
 玄第一云。五俗妄眞實宗。説出世部等
○諸法但名宗。謂一説部等六宗共有等
字也。知第五第六二宗之等言等大乘一分

疏一下云。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五俗
妄眞實宗。即説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
謂一説部等六宗之中除第四宗餘皆有等
字 問。説出世一説二部准宗輪論。與大衆
部同一計也。全不見名別計。加之。釋彼計文
相全無俗妄眞實諸法但名等之義。有何故
分第五第六歟 答。宗輪論述記云。基師一
一説部。此部説世出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
名即是説意。謂諸法但一假名無體可得。既
乖本。上所以別分名一説部。從所立爲名也
十四。問。小乘六宗之中。幾宗分通大乘歟 
答。章至第六宗云。此通初教之始。付之。第三
宗以後分談法空。何不通大乘之一分歟。況
第四宗攝成實論。而成實論分通大乘者。南
山大智等律家列祖之定斷也。加之。乾闥婆
城喩大乘之法門也。而成實論中有此喩。尤
可通大乘。如何 答
抄四下云。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後出
家入佛法時。經部攝故○現通假實攝
抄二下云。言成實論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實
義。實義即空者。破第一時引其三文。此即第
一引小乘論。以成實論意云。我今成立小乘
中實義。故云成實。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
實義即空也。小乘已説空竟。何言見有得道
此等之釋不許成實分通大乘之義。他宗釋
用不可隨義歟
抄四下云。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下二大小
乘料揀。然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故云通
小大 意云。第四宗猶存俗諦現在一分實
有之義。故不通大乘。第五宗已後俗諦諸法
三世皆假。故通大乘也。今章且依至極。於第
六宗釋分通大乘之義也 智論第六云。一
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城喩 成實論第十一
云。又以愚癡故生我心。猶如盲人得瓦石等
生全玉想。又是人未得分別空智。癡故見我。
於幻夢乾闥婆城火輪等。而生有想法華疏
吉藏
三藏中所以不説揵達婆城者。爲三藏不
説一切法義性空乾闥城喩○而成實論亦有
此喩者。引菩薩藏中解。就小乘法中釋耳
疏一下云。然隋朝大衍法師總立四宗。一因
縁宗。謂薩婆多。二假名宗。謂即經部。三不眞
宗。謂諸般若。四眞實宗。謂法性眞理佛性等
教。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初二小乘。後三大乘。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但收義不盡。以十八部中但判二
 抄四下云。疏初二小乘。後二大乘。下
辨順達○今初言各初淺後深者○二破於定
性。但從縁有故爲深也○早欲參渉大乘。故
云經部依此釋經部通大乘而經部攝於
第一第四二宗。知第四宗可通大乘。如何
  文安三年十一月六日於東大寺戒壇院以
普一長老御本書寫畢     祐乘
 金剛佛子快舜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

  乘教開合
  一。終教中三乘始終同異
  教起前後
  二。花嚴説時
三。本末二教時處同異
四。大品經第二七日
五。一生補處多少
六。二佛並出
七。大品經十地益教證
八。五分律説時
九。普曜經大小
十。四分律説時
十一。興起行經説時
十二。十二遊經一年
十三。智論説時
  決擇前後意
  十四。直往別教機見三乘法歟
十五。直入一乘
  施設異相
  十六。十八圓滿土三一
十七。花嚴會座聲聞有無
十八。如海幢比丘

  乘教開合
當段來意事
玄第一云。第三明立教差別者。略題十類。一
叙古説。二辨是非。三述西域。四會相違。五明
現傳。六定權實。七顯開合。八教前後。九就義
分教。十以理開宗 第九就義分教段釋五
教畢云。然此五教有開有合。亦有五重云云
重開合與今章同。但於或分四段之中。又開
二義。謂一於共教中。約存三泯二爲二。二約
歴位無位如。今章此段於自宗 五教開合之。
又於第七開合科開合三乘一乘。今章第二
以教攝乘之科義也。此西域現傳等一乘三
乘異義開合。今乘教開合之科多同此二段。
知自他宗立教之差別開合也。大疏一上諸
宗立教段啓四門。一大意合離。二今古違順。
三分宗立教。四總相會通云云總相會通科云。
第四總相會通分爲二。先通會諸教。後會化
儀前後。今初諸徳立教各自所據。今雖立五
亦會取諸説。略有五重云云五重開合與玄
釋多同少異。今章乘教開合當總相會通二
科中。初通會諸教也
問。當段三科之相連。如何 答。第一約教者。
開合五教收取分教不分教之諸師之異義。
如大疏等。第二以教攝乘者。以五教攝四乘。
第三諸教相收者。辨五教互攝。明諸教相連

問。此中不出以乘攝教之義歟 答。一義云。
第二科既顯故不立別科歟 一義云。當科
本意以自宗五教會諸師立教故。初約教科
會此方諸徳立教。第二以教攝乘科會西域
現傳等一乘三乘之異義故也
問。別教三乘相望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歟 
答。付之。約教科云。從彼所流。諸教相收科
云。以攝方便故云云此等釋文起盡。以三乘
望別教一乘。而釋所流攝方便等如何 如
教攝益段抄
一。問。終教中三乘始終倶同歟 答。當章云。
始終倶同云云付之
玄第一云。初三乘者。一始別終同三○此約
初時小乘教説。二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
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若據聖諦縁
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爲始終各別。此是第二
第三時教説。三近異遠同三。謂法花等初以
三乘方便誘引。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 近
異遠同者。始別終同也。玄近異遠同者。同教
爲本。兼於終教也。開會一乘故。圓教爲本也。
以能入三乘爲近異。非謂同教終教等中有三
乘別因。但今章若約終教始同者。三乘之因
一如來藏一法性故。若約同教始同者。如章。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 尋云。今章始終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