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指事 (No. 2337_ 壽靈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7 [cf. No. 1866]

華嚴五教章上卷指事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始稱華嚴一乘教分 &T047368; 者。擧一部通名。所
言卷上者。表此卷之別目矣。初通名中。言
華嚴者。所釋之經稱也。一乘教分 &T047368; 者。能釋
之章目也。初中言華嚴者。擧喩況。而標行
徳矣 問。華有幾義。復何所表。以華爲嚴
 答。華有十義。所表亦爾。一微妙義。是華
義。表佛行徳離於麁相故。説華爲嚴。二開
敷義。表行敷榮性開覺故。三端正義。表行
圓滿徳相具故。四芬馥義。表徳香普熏益
自他故。五適悦義。表勝徳樂歡喜無厭故。
六巧成義。表所修徳相善巧成故。七光淨義。
表斷障永盡。極清淨故。八莊飾義。表爲了
因嚴本性故。九引果義。表爲生因起佛
果故。十不染義。處世不染。如蓮華
矣。後能釋名中。言一乘者。有其多義。一存
三之一。如般若等經。不破三乘之疑執。亦
不會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説一乘故。
如十義一乘等。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經。
會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別執。説一乘故。
三直顯之一。如華嚴經。不對二乘。無
破故。爲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儀故。今標
如是一乘義。故名一乘矣 問。既題華嚴
一乘。唯可標第三直顯一。何兼餘義 答。
圓教故。攝方便故準下同教可知。言教者。
是五教也。謂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
教。圓教也。分者齊也。謂五教分齊。各別故。
&T047368;者録也。言卷上者。此教分 &T047368; 三卷之中。
此卷次居初首故名卷上。言建立乘一至
所詮差別十者。初依海印三昧。盡建立
諸乘差別。乘爲本故。是故初有建立乘門。
已建立差別訖故。次可明其之教義攝
益。是故第二有教義攝益門。既雖明教義
攝益。而未知彼教義一時攝益。多時攝益。
是故第三有古今立教門。已雖顯他立教。
未明自立教。是故第四有分教開宗門。上
來雖明乘差別辨教類別。而未明乘教
開合。成大教網分齊。是故第五有乘教開
合門。已雖知乘教開合。成教網。未知其教
網同時起。前後起。是故第六有教起前後門。
既雖知教起前後。未知其教前後起所由。
是故第七決擇前後意門來也。上來既雖明
一乘三乘教義差別。*辨教起前後等。未知
依何異相三乘外別立一乘。是故第八施設
異相門來也。上來已雖知異三乘別有一
乘。未知其別教之義理分齊。是故第九有
義理分齊門。上來多分約理淺深。明教類
別。今約所詮法義差別。明能詮教類差別
是故第十有所詮差別門。義海雖無盡。而且
擧一周圓教。顯無盡義門
言釋迦佛海印三昧等者。問。説此經佛。是
即一大法身十身舍那佛。如何不言舍那海
印三昧。言釋迦佛海印三昧。以釋迦身爲
化佛故。釋曰。此釋迦身。隨教淺深。故下卷
云。此釋迦佛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説。
或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説。但深
淺爲異也。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説。或亦
法亦報化。總如三乘説。或非法非報化。如
別教一乘。是十佛故也。又經云。或名舍那。
或名釋迦故。今欲明約一乘教。此樹下化
身釋迦。即是一大法身舍那十身。故云釋
佛海印三昧等也
言海印三昧者。賢首品疏云。海印者從喩
爲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内。印
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
彼兵像。故大集經第十四云。喩如閻浮提一
切衆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
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薩亦復如是。得大
海印三昧已。能分別見一切衆生心行。於
一切法門。皆得惠明。是爲菩薩得海印三
昧見一切衆生心行所趣。解云。此中見字亦
是現字。謂由見故現也。綱目云。然此八會人
法教義等。皆依如來海印三昧之所顯現
故。賢首品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
勢力故。三昧者。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惠
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
持也 問三乘宗中。依如來後得智。起言
説法。如何今依海印三昧耶 答由三乘
淺故。定内不起言故。以一乘深故。定内起
用故。寂用無礙故。由斯即知三乘與一乘
別如第八異相中述知之
言一乘教義者。於中有二義。一別教一乘
教義。二同教一乘教義。初如露地牛車。自
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如華嚴經
説。後中有二。一者臨門三車。自有教義。謂
界内示教。得出爲義。如解深密經及瑜伽
等説。攝方便故。所流故。三乘等皆爲一乘。
二以臨門三車。爲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牛
車。爲示眞實義。此如法華説。廣如下同教
門及教義攝益門説也
言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
同教者。終南云。夫圓通之法。以具徳爲
宗。縁起理實。用二門取會。其二門者。所謂
同別二教也。今述彼本義。故云然此一乘
等也
言別教者。天台云。別者不共之名也。此教
不共二乘人説。故名別教。略明有八。一教
別。二理別。三智別。四斷別也。五行別。六位
別。七因別。八果別。故名別教也。教別者。佛
説恒沙佛法。別爲菩薩。不通二乘。理別者。
藏識有恒沙俗諦之理也。智別者。道種智
也。斷別者。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行
別者。歴劫修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也。
位別者。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眞。
斷無明。是聖位之別也。因別者。無礙金
之因也。果別者。解脱涅槃四徳。異二乘也。
終南云。別教者。別於三乘。故法華經云。三
界外別授大牛之車故也。今若準下文。述
章主之意。略有十門。一者時別。謂此一乘要
在初時第二七日。攝前後際演説。二者處
別。謂此一乘要在華藏界中衆寶樹下。即攝
七處八會等塵數世界也。三者主別。謂十佛
也。四者衆別。謂普賢等及佛境界中諸神王
衆等。五者所依別。謂依海印三昧中出。六
者説別。謂此方説一事一義。結通十方。七
者位別。謂所有位。上下皆齊。八者行別。謂一
行即一切行。九者法門別。謂十十法門。十
者事別。謂舍林等事。皆是法門故。如是法
門。別於三乘。是故云別教也
言同教者。天台云。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
名爲通。略出八義。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
四斷通。五行通。六位通。七因通。八果通。教
通者。三乘同禀因縁即空之教。理通者同見
偏眞之理。智通者同得巧度之一切智。斷通
者界内惑斷同也。行通者見思無漏行同也。
位通者。從乾惠地。乃至辟支佛位皆同也。
因通者。九無礙同也。果通者。九解脱。二種涅
槃之果同也。終南云。同教者。經云。會三歸
一。故知同也。又言同者。衆多別義。一*言
目。故*言同。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
別取一義。餘無別相。故*言同耳。所言同
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
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又言同者
小乘三乘・故。前徳已述通別二教。而未見
釋相。今以理求。通之與同。義無別趣也。若
准下文。述章主意。略有六重。一者同教一
乘。於中有七。初約法相交參明一乘。謂
如三乘中亦有説因陀羅微細等。而主伴
不具。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謂如十
眼中。亦具有五眼等。乃至七約十義方便
明一乘。二者同教二乘有三種等云云三者
同教三乘。亦有三種云云四者同教四乘。
有三種云云五者同教五乘。亦有三種云云
六者同教無量乘。謂一切法門。又疏云。一同
教一乘。如法華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
云。同義雖多。非過三義。一三乘人。共
所得故。二一乘同於三乘故。三三乘同於
一乘故。名爲同教
言一是性海果分等者。謂究竟果海。十佛境
界。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説
其状相。又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即當
地論之果分不可説
言何以故者。此徴上義。謂如何其果海。當
不可説耶
言不與教相應故者此即釋也。謂究竟果海
義。唯佛内證境故。對於機縁。發起言教。不
可説其相状故。故云不相應也
言即十佛自境界也者。此顯上果海十佛自
境界。元曉云。欲明十佛。略開三門。一者列
名。二者辨相。三者顯六相。初列名。如離
世間品言。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見佛。所謂無
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願佛。出生故。業
報佛。信故。持佛。隨順故。涅槃佛。永度故。法
界佛。無不至故。心佛。安住故。三昧佛。無量
無著故。性佛。決定故。如意佛。普覆故。次辨
相者。初無著佛者。亦名正覺佛。著衆患
之本。正覺者諸徳之元。無耶患而不離。
故言無著。無正徳而不圓。故言正覺。二願
佛者。謂如理智。窮無生際。方能出生無量
佛事。即是大願故。名願佛所以願得無生
智者。爲欲出生無量佛事。今擧所爲。以顯
願佛。三業報佛者。謂無量相好莊嚴色身。無
量身業所感之報故。名業報。所以感得妙色
身報。爲令見者咸歸信。故擧所爲意。以顯
業報佛。故言信故。四持佛者。謂佛圓意。周
遍三世。住持佛法。無窮無盡。順一切智。無
窮盡故。五涅槃佛者。説門之中。名爲化佛。
化現滅度。非實滅故。所以涅槃非實滅
者。永度生。非生滅法故。六法界佛者。謂
無礙法界。即是佛體。名法界佛。智慧光明。
亦同法界。無處不至。是故亦名爲法界佛。
七心佛者。謂正直心。安住所縁。故言心佛
住也。八三昧佛者。謂佛三昧。無量無邊。
思議路絶。故言無著。九性佛者。謂如來性。
即是本覺。本性自覺。非修所成。故言性佛。
十如意佛者。謂神力自在。名如意佛。周遍
一切。故言普覆。後六相者。如論説言。一切
十句。皆有六相。何者爲六。一者總相。二者
別相。三者同相。四者異相。五者成相。六壞
相。今就十佛。顯此六相。言總相者。謂初一
佛無九佛不攝故。二別相者。謂九佛於
一開九故。三同相者。十皆離著故。四異相
者。五對各別故。五成相者。攬九成一。一佛
圓滿。六壞相者。無不一作九。九外無一
故。又章主法身章云。通攝一切三世間故。
衆生及器無非佛故。一大法身。具十佛故。
三身等竝在此中智正覺攝故。案云。夫如
來法身。無障無礙。融三種世間。爲一佛身
體。分一佛身。爲十佛身。何者十身。一衆生
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獨覺
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
虚空身。具如論説。此十佛身。一即多。多即
一。具足六相。無礙相即。謂初衆生身。無
身不攝故。是爲總相。後九身。於一開九故。
是爲別相。十身皆有衆生身故。即是同相。
十身各異。是故異相。攬九成一。一身圓滿。
是成相。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是爲壞
相。是故初衆生身。具總別十身。全爲一衆
生身。初是總衆生。九是別衆生。以別總成
故。於總開別故。是故別必帶總。謂國土身。
帶衆生身。乃至虚空身。帶衆生身。以初衆
生身。望後國土等九身。爲異體也。望後九
衆生身。爲同體也。然初總身守自位故。爲
衆生身。以攝別故。即是國土身乃至即是
虚空身。後九別身。守自位故。爲各別身。
以同有總故。倶爲衆生身。欲明一切衆生
身。周遍法界。因陀羅網。無邊際也。乃至十
虚空身爲總。餘九身爲別。是故虚空身中。
具足十身。全爲一虚空身。餘准上也。是故
十身門中。各攝十身。合爲百身。於中亦有
同異二門。各攝一百。合爲二百。異體門内
百身。復自即入。重重無盡。同體門内百身。復
自即入重重無盡。是故同異二門。各有十無
盡。圓融自在。作因陀羅。高出思議之外。玄
超識知之境。此謂毘盧舍那如來。依正無
礙。一多自在。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周遍法
界。不可思議。圓滿究竟。十種法身也
言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地論第二。釋
經偈云。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聞説。
今言我但説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
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説者。謂解釋。一分
者。是因分。於果分爲一分故。言我但説一
分。此文既云但説一分者。是因分故。知果
分不可説也。故今取論意。云因分可説。果
分不可説也。探玄 &T047368; 第十卷。釋此二義。有
五説。第五説云。今釋有兩重。一此十地有
二分。一就實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
爲果分。上論云。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智所
行故。又上文云。智起佛境界故。又上加分
中。言不思議佛法。又如鳥跡所依大空爲
果海等。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薩所行。
名爲因分。是則果分玄絶。當不可説。因分
約機。是則可説。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二
云。十地有二分。一約妙智正證。智如境故。
離相離言故。名果分。則不可説。如彼鳥跡
同於虚空。不可説也。二約方便寄法。顯地
差別。如下文。初二三地。寄同世間。四五六
地。同二乘故。又寄禪支道品諸諦縁生。以
顯地別。令衆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
如空中跡約鳥説異。名爲因分。同空無
別。名爲果分。一跡通二。故爲二分 問。
約鳥約空。跡皆離相。云何有可説。有不
可説 答。跡雖離相。就鳥得説。所説常
離也。跡同虚空。理不可説。所況地智。准此
可知。此釋局斯地品
言二是縁起因分等者。謂不可説性海果分。
隨因位機縁。以小分起故。隨彼機縁。發起
言説。令解其状故也。與教相應故。云縁起
因分
言普賢者。徳周法界曰普。至願成善稱
賢。凡證普法皆稱普賢。非直一人目普
賢也。即此因位普賢等機之所知境界也」
言此二無二全體遍收等者。因分果分。以
爲此二。謂因分不異果分。如鳥跡空不異
太空。果分不異因分。如大空不異跡空。故
爲無二。然大空不異跡空故。跡空全攝大
空。跡空不異大空故。大空全攝跡空。故云
全體遍
言其猶波水者。波隨縁起。有分齊故。譬
於因分。水不隨縁。無分齊故。況乎果分。
然波不異水故。水門全攝波水不異波故。
波門全攝水。故云猶波水也
言如法華中宅内所指門外等者。宅内者。是
分段三界火宅内也。即以異熟頼耶。爲其體
性。言門外者。三乘之教行。合名爲門。能
出三界火宅故。理出教外。故名門外以上基
師釋也
智周師。引吉藏師釋云。復有義。此名三界
限城爲門。故後文云。即此三車。皆在門外。
復言所燒門。故知。三界以之爲門 問門
宅何別耶 答如世間人。總擧一宅。名之
爲門。或稱一家。或言一戸。今亦然也。議曰。
甚有理也。若經文勢。接言三車者。三乘所
求之果。以言教方便。開此三果。誘引三乘
之人。令得出分段生死繋業故。然此三車
體。釋者甚多。論云。第一人者。示世間中種
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喜。然後令入大
涅槃故。注云。二乘菩提。未出變易。世間相
從。名爲世間。善根體性。是五取五蘊。非一
衆多。今總標故。名爲種種善根。別擧定故。
名爲三昧。以權施設二乘菩提故。言方便。
大乘基云。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唯爲羊
鹿體。虚指二乘所得。有漏假智。世間三昧。名
爲種智。稱二車體。有名不見。亦不登遊。
不能分別諸法故。若自生空智。爲車體
者。二乘既得。云何經云言不得。故知。有漏
解行智。是二車體也。菩薩以無漏正體智。
爲牛體。以無漏後得種智。爲車體。有師
云。二乘之人。亦不有無漏種智。經文以無
漏禪定根力等。喩二車故。以小分無漏種
智。爲二車體。若以有漏後得計解智爲車
體者。豈佛開迷執。以爲所求果。以誘引二
乘哉 問若以小分無漏種智。爲二車體
者。羊鹿車體。亦可實有。二乘亦可登遊。若
爾何經云不得哉 答言不得者。以昔三
乘。望今一乘。故不得耳。非體無故以爲不
得。吉藏師云。今明。未得眞無漏已來菩薩
心。及十信等。地前方便。名爲世間。下論。釋
法師品中及分別功徳品。並明地前未得眞
無漏。故名世間。今説地前種種功徳。令其
歡喜。義一師云。初二乘故。不顯實理。隨世
間三乘根機。而爲説。故云世間。此中言説
盡無生二智及寂滅三昧功徳。隨世間根。又
隨欲暫令遊喜。權方便説故云世間。
盡智及無生智等。非一故云種種。靈範師
云。三車非一。名種種。即取有餘涅槃。以爲
車也。今在門外者。非想貪爲門。以涅槃是
無漏法非貪所繋。名在門外。玄一師云。今
詳二徳。皆有不盡。且基説不盡者。今此下
論文。明爲令七人得其利益。謂前論文明
治七人病。自下論文。明令得利第一人
利者即令得三車。既爾。何故唯説二車。不
説牛車。設爲彼救者。此經之宗。二是方便。
一是眞實。今言方便令喜者。即是方便教
門。是以且説二車。不説一車。又城體。實
是根本觀中所得擇滅者。亦可車體實是根
本智。若謂下根所不聞解也。故不取者。
涅槃亦可爾。若謂假解中所變擇滅苦不
息。故實不取者。亦可假解非種智。故不應
名車。若謂雖非種智。方便令希者亦可。
雖非苦息處。而方便令希。是以若約實者。
八證智及所得滅。如次名車城。若據現相。
假解及所變滅。如次名車城。又車未必是
種智。但明乘權實故。以車名耳。藏説不
盡者。今此方便令喜者。説令欣樂三車。然
發心及有學等。定非爲車體。如何得言發
心等也。應作此説。世間中。種種善根。三昧
功徳者。即*是三車所喩功徳。謂彼功徳。超
出世間。無間異生。 難可了知。是故如來
隨彼分別所可解。有所得世間之相。而示
三乘之實功徳。故名世間。由此義故。二乘
聖者。至無學位根未熟時。以有所得功徳。
而爲眞實。將熟機時。應非有所得而爲眞
實。爾時喩言索。若菩薩者。至初地時。了
違諸法空無所得。異於昔時有所得心中所
聞相故。更求無所得無障礙佛果。爾時喩言
索也。又説世間者。是世俗諦故。是以後得
智。名世間智。以知世俗故。正體智名出世
間智。以知勝義故。約此義故。瑜伽第四十
六卷。作四車喩。以大乘中地前地上所見
別開故。言四車者。一鹿喩聲聞是劣故。與此
不同。此中獨覺喩也
二牛喩獨覺勝
聲聞故
三馬喩地前所見涅槃
亦喩涅槃
&T001337;
喩涅槃地上所
見以最勝故
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見涅槃。
喩爲假車。見諦及初地以上所見涅槃。喩
於實車。解云。所喩雖別。而義意無別。故取
爲證。若約彼論言。二乘之車。各分應爲
二。然彼時近同有所得觀故。不別開二。既
開牛車。爲二故。三以外有一大車。其義無
傷。地前地上。所見雖別。明一佛果故。三以
外更無別車。亦有何過。又下信解品疏云。
經遙見其父者。由去大乘不退位遠亦去
眞理遠故。亦可此但聞見。非證見故。名
爲遙見。基云。此見化身淨土之相。今謂見
實徳 問。基意何故見淨土相 答。其實
徳相。甚深難見故。今將此意。而補本義。
謂佛實徳。無相無礙。甚深境界。始覺菩薩。不
能聽聞。不能尋思。是以雖希實徳。而説
淨土化身之相。令彼欣樂以彼麁相得可
聞故。即是初所示牛車。案云。若依此義。明
章主意。三乘始覺菩薩。不能聽一乘無盡
佛法。故彼權教中。且示一乘行布一相。智正
覺之一分佛身。令仰求故。喩爲牛車。爲
求彼車故。出三界之外。分見此佛身故。
望自宗皆倶得果。以機熟故。見自所求
三乘佛法。依一乘無盡教起。此彼阿含之方
便故。更進願求主伴圓滿無盡佛法。是故喩
名爲索車也。又若依章主。總出世益。以喩
三車。是故下云。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
得者。如何出世。又云。得出世益。以爲究竟。
又三乘教義。喩於三車。是故下云。無量寶
車。顯於一乘無盡教義。准此故知。臨門三
車。亦顯三乘教義 問。是三乘教。若通愚
法二乘教耶 答。有二義。一云。臨門三車。
亦通愚法。故下文云。一者一乘三乘名爲二
乘。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幷臨門三車。此中
合愚法同迴心。倶是小乘故。二云不通。故
下文云。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爲三乘。此
顯法本末故。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三
也。乃至是故當知。門外三車。不通愚法。以
法華非小乘故。依此二門不偏執也
言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者。
三乘人。同出分段三界之外。名爲界外。若
二乘者。斷煩惱障。到有餘涅槃露地故。若
三乘菩薩者。到十住以上不退位。離分段
繋業。分見法身故。名爲露地離煩惱障。
出分段生死。無權名露。各有所依果。滿
足位名地。三乘之人。到此露地。以機熟
故。爲説一乘。是故喩名授牛車也。然是一
乘體釋者云云灌頂 &T047368; 云。光宅云。取佛果究
竟盡無生二智。爲車體。天台云。諸法實相正
是章體。華法師云。地前若趣向大乘。無分
別智。爲乘體。故元曉師云。所乘之法。略而
説之。有其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乘
之因。一乘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運一
人。到薩婆若。故説此四。名一乘法。猶如四
互相應共作一運。故説四馬。名爲一乘。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准此義。顯章主意。
一乘一運。即一切運。主伴無盡理教因果。喩
於大車。是故下云。無量寶車。顯於一乘無盡
教義。又疏云。若依普門一位即一切位。故
亦一運即一切運。名不思議乘。乘此乘者。
十信滿心。即得六位。案云。此通教義因果
人法等一切法。以爲乘體。准思可知。此約
別教。若依起信論説。牛車體。即一心體大。
乘此本覺體大。到如來地故也。是故論云。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藏 &T047368; 云。即始覺之智。是能乘。
本覺之理。爲所乘故此約
同教
言一權實差別等者。鴻臚小卿。對希顏。權
實義序云。權也者。有二乘焉。有菩薩焉。
實也者。有菩薩焉。有如來焉。即如解深
密。佛地。阿毘達磨經等。瑜伽。雜集。唯識論
等。皆爲權宗。以其有爲無爲唯即別。末果
盡其至極也。若華嚴。涅槃。勝鬘。楞伽。密
嚴經等。智度。中觀。寶性。起信論等。皆爲實
教。以其有爲無爲鎔融即離。便可示其究
竟也。惠*華師云。大乘權實義云。言權實
者。略有二種。一者簡似。二者正顯。前中不
同。妙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又
不同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説佛菩薩皆隱本
形現果位相。所以者何。今明。唯大乘菩薩
中。有權有實。非約二乘望菩薩也。後正
顯者。如大般涅槃經第七云。依了義經。不
依不了義經。不了義者。謂聲聞乘。聞佛如
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
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爲不了義
也。了義經者。名爲菩薩眞實智慧。隨猶自
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
義。乃至云。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不了是權
了義此實
三十六云。非佛性者。所謂一切壚壁瓦石無
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此正因佛性也。若言五種性
者。是不了義。違此文故
晋本第八云。一切
世界。諸群生。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縁覺
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
爲易權大
乘也
能信是法甚爲難實大
乘也
唐本三十八
云。若有衆生。心下劣。爲彼演説聲聞行。
名心明利。樂辟支。則爲彼説中乘道。若
有慈悲樂饒益。爲説菩薩所行事權大
乘也
有最勝智慧心。則示如來無上法實大
乘也
廣如
大乘權實義説。智鎧禪師云。問曰。尋至道
即是一。若格前方便。三教所明。補處佛果。
遂傳爾懸殊。此意難解。會曰。二義往釋。一
有教有人。二有教無人。若三教方便之説。
因中禀教之者。即玆有教有人。佛果補處。
及上位菩薩能説三教。此*玆有教無人。所
以者何。禀三教行人。因教各權利有教
無人也。能説之教主示現。爲三乘之佛。菩
人物。慕果行因。因行既成。則無復化
主。如斯乃縁憾感便應。縁謝便息。空拳誑
兒。引時還家。手中實無物也。三教化主。
亦皆如是。若是圓教有人者。因中禀教。乃
至法雲。有教有人。斷四十一品無明。法身
補處。此實非虚。妙覺法身。無説之説。即是
果上有教有人也。有教無人。名之爲權。有
教有人。名之爲實。問曰。若爾四教明果。可
分權實。四教因地。皆有教有人。何故得
分。至其權實。答曰。今明三教之人。名爲
權人。禀圓教之人。則人教倶實。故四教
明因。分權實也。問曰。三教之因。既立權
人。三教之果。何意不得辨權人答曰。三教
行人。可成圓人無有三教之佛。修因作
圓佛。故非類也。案云。三乘共教。爲引攝地
前初心菩薩。令長養彼根機故。且示一相
小分因果。令願求故。如其教施設。未得彼
果故。又定性二乘。許實滅故。以教不究竟
故。名爲權教。一乘實教。對乎普機。備開示
普別圓滿因果故。如教安立。得佛果故。寂
滅二乘。許成佛故。以教究竟故。名爲實
教。由此權實差別。顯一乘三乘別
言以三中牛車至務令得出者。此有二義。
一約事同二乘。出三界之外。未得佛果
故。倶同於二乘。唯得出世益故也。二約
教。同*於二乘教。許二乘實滅故。同二乘
教。非實教故。令同羊鹿等也
言是故臨門三車倶是開方便門者。元曉師
云。此名方便。略有四義。一者佛方便智之
所説教。依主立名。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
巧順三機。持業作名。名方便教。三者爲一
乘教。作前方便因。是後説一乘正教。對後
正教。名爲方便。四者於一乘理。權説方便。
非眞實説。是方便義。對眞實説。名爲方便。
依此四義。故名方便。此名爲門。有其二義。
一者出義。諸子依此出三界故。二者入義。
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門有二名。若言佛
門人門。則門非佛人。若言板門竹門。則門
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門者。同板竹門
云。即*是方便。是故名爲方便門也。開方便
門。有其二義。若望出義。説三乘時。開而不
閉。望其入義。説三之時。閉而不開。雖出
三界。未入一乘。故今説一乘教。言三是方
便。方開方便門。令入一乘故。如經下文
言。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此言正開方便之門
言四衢別授大白牛者方爲示眞實相者。四
衢者釋者云云大乘基等云。四衢道者。四諦
理也。三乘竝觀四諦理故大般若中。説四
衢道爲四諦故。淨師吉藏師疏。玄範。
皆與此同也。吉藏統略云。余昔依舊。釋四
衢。喩四諦。此解可約昔教出三界證四
諦便得涅槃。此是見車。得車不應更復
索。舊又明四衢及露地。明無五濁。亦同上
過也。望今教釋者。四達曰四衢。則四方皆
空。不見車。不得車。靈範師云。四衢道中
者。衢謂曰交道。喩於我生已盡等四智究竟
道中。灌頂 &T047368; 幷御製云。四衢譬大乘四攝四
等。言三乘人發大乘心化衆生之機。言大
白牛者。與三種大幷七種大相應故名大
也。無漏淨絜。能離繋縛故。名白矣
言示眞實相者。元曉*師云。此示亦二。先明
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眞實相。謂一乘人
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道。所不能
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名眞
相。而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
如是正觀。乃名眞實究竟一乘云云能示
之用。有其二種。一者同開之示如前。開
三是方便時。即知一乘是眞實。故如開門
時即見内物。二者異開之示。異前開三別
説一乘聞。是皆得悟一乘義。故如以手指
方見内物。如下文言。諸佛唯以一大事因
縁故。出現於世。如是等。言眞實相也
若三中至後更索耶者。此難吉藏師大
乘基等諸徳。唯説羊鹿。以爲權車。牛車是
實故也
言亦不可説等者。此除大乘基等諸徳。難
吉藏師等諸古徳。以唯説二乘索車故
言以此得知三車同索者。釋者云云 大乘基
師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
妙智。義同於文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
分段生死。已得解脱。證於四諦。入於化城。
已名出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達。
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依此本論。
初地以上。雖離分段。未證解脱。不名入
城。不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説菩薩入化
城。故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名入城。
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上羊鹿。故知。但
如初解。爲善。已伏煩惱。出分段死。亦證
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智。亦名
文索其牛車。灌頂 &T047368; 云。索是求請之別
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請索。在身名乞
索。如朦者求知。如飢者請食。如迷者問
道。凡居不達之地。何有不索之理。由索故
許與。許與故歡喜。上宮云。問曰。今三車中。
其二車實無故。第二第三二子宜索。而大車
即如許實有故。第一子但即乘。不應求索。
何故皆同索耶。釋曰。如上法説中釋等。第一
子。在火宅時。但聞三中有大車。未聞唯
有一大車。今出門外。既不見二車。因何得
知此是許我大車。所以亦索曰。何其許我
大車也。釋索。或云言教中索。或云意中索。
或云機中索。未審誰當。但私懷者。或是機中。
有如是可索耶。何則若就外譬作論。亦可
得言中索。亦可得意中索。然就實爲論。
三乘人。大乘機雖發。如來未明唯一之前。
那得知無三。既未知無三。那得言中意中
爲索也。故云唯機中可索也
言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説者。若依經
云。聲聞獨覺不退菩薩。以爲所求果也。故
經頌三乘得益云。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
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縁覺不退菩薩。大乘
基云。合依吉剋難。心決定者。不疑四諦。
得證眞諦。具足六神通者。得阿羅漢。餘二
果可知。論説不退位。初地*以上。出分段生
死故。今依章意。一若依初教。初地以上。
出分段繋。得不退位。若依終教。十住以上。
出分段宅。得不退益。二若依此章上下文
云。總出世益。以爲所求果也。是故文云。
出世益。以爲所求果也。是故文云。若望自
宗。竝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又下
云。得出世益。以爲究竟
言以是元意所標趣故者。然夫佛於一佛
乘。分別説三。本意者。若爲界内初機劣不
能信受。恐墮三途。受重苦。故初且説三
乘。方便拔彼三途重苦。出三界火宅。然後
依一乘教。令到佛果故。是故初説三乘方
便。標趣於三界外。今如初所標。出三界外
故。故吉藏師云。示世間中善根者。此釋佛
意。佛意我本説世間善根。拔汝三途重苦。
令汝歡喜。然後令入大涅槃城。云何乃保
爲勝妙果報。爲治此故。故説火宅譬喩。此
之謂也
言若望自宗竝皆得果者 問。二乘聖人。
出三界外。得有餘涅槃。故望自宗。可言
得果。大乘菩薩。未得佛果。何望自宗。可
言得果 答。雖未得佛果。而由三乘教。
出三界之外。得不退位。分見法身。現八相
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故云望自宗並皆
得果
言若不得者如何出世者。若由三乘。不得
果者。何求三車。出門外耶。既出界外。明
知得果。即由此文故。知章主但出世益。以
爲三乘所求果矣
言今言倶不得者以望一乘故者。彼三乘人。
由彼自教。出三界外。根機熟故。見自所得
乘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阿
含施設故。又雖出分段三界。未出變易
故。是故云倶不得等
言是故以實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等者。彼三
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故。爲彼
所目故。更無異事故。會三歸一。映故也。
於敬反奪
也不明也
言爲欲迴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説
迴也者。此有二種。一或有衆生。此世三
乘根不定故。堪進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
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
阿含施設。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乘。二或
有衆生。於三乘法。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
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
教一乘。故進入別教 問。三乘中菩薩。界
内示佛乘。出三界外。亦示佛乘。非如二
乘迴入異乘。如何大乘亦説迴耶 答。昔
在界内聞説三乘。即執爲實。今至界外。
聞説一實。迴昔三乘別執。入今平等大
會。是故大乘亦説迴也 問。若説三乘
因果皆是方便故歸一乘者。爲歸一因。爲
歸一果 元曉解云。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云何。聲聞
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當知。
此二皆歸一因。歸一因故。終到一果。彼教
中。説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少分。如經
説言。我實成佛以來。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
當知。彼説佛乘因果。同歸於一乘果中。若
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修行。如
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故。
若准此義。釋章主意。一乘如前。權教大
乘。所説佛乘。因果分別。一乘圓教。所説三種
世間圓融。十無盡。一大法身。少分化用故。
彼佛乘因果同歸於一乘圓果。若有菩薩。
依彼教故。望色頂佛。發心修行。如是願行。
歸於一乘圓因。同彼二乘。未至佛果故。是
故經云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此實乘。直
至道場
言若不爾者至其何色人也者。此明三乘
菩薩。退不同凡二。進未得一乘。謂彼菩薩。
求牛車故。出三界外。到十住不退位。得出
世淨心。異外凡夫。故不同凡夫既以過
二地。不求二車故。不同二乘。然未會三
乘別行歸一乘無盡普賢圓因故。不同一
乘。是故梁攝論云。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
又云。十解以上。名聖人。不墮二乘地。由是
故知。此三中大乘。非露地一乘也
言以至自位至別教一乘者。此明三乘菩
薩。到出世自位究竟處。根機成熟故。進入
一乘也。即下文云。或有衆生。於三乘法。根
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即知彼三
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故。爲彼
所目故。更無異事故。如會三歸一等。此
之謂也 問。三乘菩薩。極至何階。根器成
熟。能信一乘 答。古徳云。極至三賢位。必
定信一乘。是故疏云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
菩薩 答。文無正斷。准其劫數。十千已過。
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
則能信此 答。極至此位。必定信入此一
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 問。若爾此位
未究竟位。云何名爲自位究竟 答。古徳
云。雖未到極位。依彼三乘教。出繋業三
界。得出世益。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到十
住以上。自位不退處。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
故。由此義故。名究竟不退。故名究竟也
所以者何。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者。若爲
界内初機之徒。直往宣説道場所得無盡佛
法。以根機劣。不能信受。恐墮三途受重
苦故。初且説三乘。方便拔彼三途重苦。出
三界火宅。然後依一乘教。令到佛果。是故
三乘權教。初引界内機。令得出世益。以爲
究竟也。一乘實教。後引界外機。令得佛果。
以爲究竟。是故經説三乘益云。得不退菩
薩。又説一乘益云。與諸菩薩及聲聞衆。乘
此寶車。直至道場。又説云。唯攝界内機。令
得出世益。即以爲究竟。又云。三乘人爲求
三車。出至門外者。即三乘倶是出世間自位
究竟也。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是
解云
又疏曰。心不退者。論説。釋自住處。
畢竟智謂大乘法。是菩薩住處。住於大乘心。
不退轉。名畢竟智解云。此明不退心。爲自位究
竟。由是明知。三乘菩薩。得
不退位。住於大乘自位。以畢竟
不退故。是故名爲自位究竟
又釋究竟有二。
一者有學究竟。二者無學究竟。今言究竟
者。有學究竟也。信位滿心。成就般若。斷界
内煩惱。得出世益故。地地滿心。皆爲究竟
故。是故梁論第七卷云。究竟道有二種。一有
學究竟。二無學究竟。此位最清淨智慧。生處
故。最微細。或障滅盡。無餘故。故名究竟
位。諸地乃至如來地。皆有此究竟義 問。
依何教證。十住以上。出繋業三界。得不退
益 答。起信論云。菩薩發是心故。則得
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乃至亦非業繋。有大
願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説有退墮惡
趣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
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心
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又梁論
云。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又云。十解以上。
名聖人。不墮二乘地。又寂法師云。十解以
上。出繋業三界。亦得説云出三界。以十解
菩薩。得位不退。出繋業三界故。亦得云出
宅受車。是故經云。第四生貴眞佛子。捨離
生死。出三界。有説云。唯依三乘教。一乘根
機熟。以爲究竟。難云。若爲唯根熟名究
竟者。退位凡夫。一乘根亦熟。亦可言爲
自位究竟。若言爾者。隨縁退墮。忘本發心。
何爲究竟。如身子等。若出三界。得不退位。
根成熟故。名究竟者。二乘聖者。出三界外。
得有餘業。根未熟位。不退究竟。若未究
竟者。違得出世益以爲究竟也。又二乘
位。已究竟。如何不言自位究竟。是故不論
熟未熟。若熟若不熟。總得出世益。爲自位究
竟。深契當於章主本意。有説云。三乘菩薩。
居地前位。未出分段。而得第七地。出世間。
自位法故。名爲究竟。何以故。寄於五乘。顯
十地相。以第七地法。寄三乘菩薩故。此非
直違佛言亦甚違道理也。今徴難云。問。
地前位菩薩。得第七地法。爲聞佛教。信受
故得耶。爲當如實證得故得耶。若如前者。
何依教唯得信受第七地法。不得信餘
初地法乃至佛地法。*故若共信受。如何唯
得第七地法。若如後者。如實得故。居地前
位。可斷伏見修惑。證遍滿眞如。譬如身在
欲界。修得色界定人。斷彼界惑。得彼地法。
若言爾者。既如實證得彼地故。直爾可名
爲第七地菩薩。如何名地前。若身在地前
故。猶名地前人者。何有行相。名爲地前若
未得無漏法。未斷見修惑故。名爲地前。
若爾。云何如實得耶。此其一失也。又若地前
人。得第七地出世法故。名出世者。若約本
質。名爲出世。若約影像。名爲出世。若如前
者。世間凡夫。亦皆可名出世。以信受出世
法故。若言爾者。如何求三車。出三界外
耶。若如後者。隨能發心。爲世間有漏。何爲
出世。此其二失也。又若第七地。以爲菩薩自
位究竟。四五六地。以爲二乘自位究竟。寄位
同故。若此不爾者。彼亦可不爾。若爾。有
一乘無學位。豈非究竟位。又世間凡夫。寄
初二三地故。可名自位究竟處也。若言爾
者。五趣四生。輪轉不定。何爲究竟。此其三
失也。又八地以上。寄一乘故。唯八地以上
法。可名一乘法。七地以下。諸地法門。可非
一乘法門。約菩薩法等。難亦可爾也。此其
四失也。有迷者云。三乘菩薩。依彼權教。修
滿十地。證得佛果。後根機熟。方入一乘。是
故佛果位。以爲自位究竟處。又云。法華論
云。七種増上慢中。第一求勢力人者。示世間
中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喜者。三乘佛
果。望一乘。名爲世間善根三昧。又論云。四
者實無。謂有増上慢心。已有世間有漏三昧
三摩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思者。是即
爲以三乘佛果望一乘故。名世間有漏
等也。又論云。第六人者。説大乘法。以此
法門。同十地行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説故
者。二乘人等。到三乘第十地滿位。受佛故。
是故云同十地行滿。由此明知。三乘之佛。
迴一乘也。又云。三乘佛果。望於三乘。更
爲有漏愚癡凡夫故。更迴一乘。以入一
乘故。預一乘見聞位故。由預見聞位故。
退墮惡趣如是云云。
不能具述
竊依聖教。驗求義。
與諸聖教。皆不相應。又勘諸古迹。亦共相
違。既非佛教。亦違群人。誰背群典。獨信
愚情。但此迷權實之教義。謬述愚倩之妄
義。遂滅世間慧眼。永斷出世善種。現爲闡
提頂。當招無間苦。謗法重罪。亦莫過斯。願
諸智者。謬而許之。都無聖教。既違道理。不
足破難。直可諫止。是故律云。若比丘。如是
諸長老。我於某村某城。親從佛聞受持。此
是法是毘尼。是佛所説教。若聞彼比丘所
説。不應生慊毀。亦不應呵。應審定文句。
已應尋究竟修多羅毘尼。於授法律。若
聽彼比丘所説。不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
應。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説者。非
佛所説。或是長老。不審語。何以故。我尋究
修多羅毘尼法律。不與相應。違皆於法。長
老不復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應捨棄。
若聞彼比丘所説。尋究修多羅若毘尼法律。
與共相應者。應語言。長老所説。是佛所説。
審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
律。與共相應。而不違背。長老應若持誦習。
教餘比丘。勿令忘失
言問臨門三車爲實爲不實耶者 問。上已
明權實訖。何更問實不實 答。此非問權
實。但問虚實耳。是故苑云。問。若權教菩薩。
畢竟還須入實教者。權教所説。十地佛地。
豈虚設耶 答。權教所設。因果行相。非實非
虚者。爲攝引故。長養根器故。無實十地。
故非是實也。亦如小教説佛菩薩因行果
證。彼説非實。非不實也。即經云。如彼長
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
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虚妄之咎。如
來亦復如是。無有虚妄。初説三乘。引導衆
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此問答。明
此經意耳
言此二無二唯一相也者。三乘之教。各望
自宗。皆出三界之苦。得出世利益。故名爲
實。若望一乘。非究竟益。故云不實。望自
望上。實上實殊。故云此二。雖實不實殊。而
其體非二。故云無二唯一相也。餘説云云
能具述
言二教義者。者字或本作差別。准上下
例。其爲好也。三乘教爲教。一乘教爲義。
由此教義。明一乘與三乘各別 問。三乘
有教義。一乘有教義。云何一乘唯爲義也。其
三乘亦唯爲教耶 答。如手持一菓言有
三菓。引子唯有三言。無三言之所詮三菓。
三乘亦爾。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唯有三教。
無三教之所詮三義。是故三乘。唯爲教也。
如開三菓方便。令示一菓。實語實義一乘
亦爾。開三乘方便。詮示一乘實教義。是故
一乘教義。望於三乘。准爲義也。以教義共
爲三乘所詮故也。是故下云。以臨門三車。
爲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牛之車。爲示眞實
義。此之謂也
言尋教至義者。界内示教。得出爲義 問。
既有三教。無三教之所詮三義。云何至義
 答。如無三菓。言有三菓。引子至家。至
家無。三乘亦爾。唯有三教。無三教之所詮
三義。而由三教。誘子出家。假名爲義。非
實三義。言三所期差別者。臨門三車。是則
宅内。與子所期。露地大車。非宅内所期。由
此期非期。顯一三差別
言非本所望者。灌頂 &T047368; 云。本求羊鹿大牛。
期出分段。今得白牛。遣出變易。過本所
望。豈不歡喜。上宮王云。非本所望者。譬
非本所望。一佛果今忽得也
言聖言無失故者。若非本所望言。但約二
乘。非大乘者。聖言可有失。故若如來一言。
含無盡義故。三乘各隨機而聞故。聖言無
失。若爾。小乘一言。亦可名大乘耶。所言
一言。含無量之義者。是豐義昧辨。故雖一
言之中。有無量之義。而不相乖。是如來徳
豈相乖。各聞名爲一言哉 問。若爾。一音
隨類各聞。亦不成耶 答。一言與一音。其
義趣異也。所言一音。如來報感總徳。是故經
云。佛以過去行。得一微妙音。無彼亦無此。
而能應一切等。即其一音。含圓音教。言一
言者。是一名言。總圓音上。起別名言也。是
故不例
言四徳量差別者。其三中牛車不具徳。露
地大車具徳。由具徳不具徳。三一差別。言
寶網寶鈴等者。大乘基云。周遍四生。説七
辨。以弘濟。灌頂云。譬四衍下地也
言此則體具徳者。此章家釋經文。謂一乘
體。具恒沙性功徳。故云寶網等無量衆寶而
莊嚴等。是故論云。從本以來。離恒沙無量
煩惱業等妄染相。具不離不脱不異不思議
恒沙性功徳故
言白牛肥壯等者。基云。白牛體。即根本無
分別智。導引種智車。如牛引車故。白者衆
色之本。如白蓮華。經諸乘本故。萬徳主故。
正智之中。内徳圓滿故。云肥壯也。灌頂 &T047368;
云。譬無漏般若。能導諸度一切萬行。到薩
般若。白是色本。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
徳。如屆宛煩惱不染。如色潔。若依論説。
白牛體。即一心體大。此體大本覺理智。導一
萬行。到佛果故。此體大。爲諸乘之本
故。白者衆色之本。是故論云。一切諸佛。本諸
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章
主疏*曰。即始覺之智是能乘。本覺之理爲
所乘。故攝論云。乘大性故。名爲大乘。此體
大。本覺理智内。具恒沙性功徳故。云肥壯
也。是故論云。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徳
故。乃至有大智惠光明遍照法界義故。言
大力者。遍馳無方智力圓遍。無理不盡。又
能化十方。入生死險。無勞倦*故。又逢怨
必勝。破一切障。除生死故。具此三義。故名
爲大力。灌頂云。力譬五力也。言其疾如風
者。基云。正智證性。一刹那中。縁遍法界。大
悲所繋。内圓衆徳。外化群生。無遲滯故。
灌頂云。八正道中。引速疾到薩婆若故 
言用殊勝也者。此章家意謂。明一乘用大
殊勝。是故起信論云。三者用大。謂能生一切
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章主云。用大者。謂隨
染業幻自然大用。報化二身麁細之用。令諸
衆生始成世善終成出世釋也。此約同
教。若約別教。一念成正覺故云也
言多諸儐從等者。基云。以二智爲先。萬
行神通。六度四攝。覺分解脱。涅槃利生之
法。皆通之起。名多僕從。又佛地經云。其
有無量天龍藥叉人非人等。所翼從名僕
從。儐音卑刃切。相也。導也。出接賓曰儐。
入讃禮曰相。今前導爲儐。後隨爲從。灌頂
云。若僕從者。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
終侍。使令衆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
智用故。淨名云。皆吾侍也。又果地神通。運
役隨意。即僕從也
言行眷屬也者。此章家釋。今章家意。當大
乘基云又釋謂佛地經云。其有無量天龍
藥叉人非人等。所翼從名僕從。所以知者。
探玄 &T047368; 第二卷。説衆生世間圓滿中云。異生
衆中。先辨金剛力士衆。以衞佛近故。先
也。表佛徳縁起不壞相故。衆行所依。如金
剛際故。即行眷屬。餘衆亦爾。由是故知。無
量天龍八部衆。所翼從。名僕從也。以爲一
乘萬行之翼從故。名行眷屬
言此等異相竝約同教一乘以明異耳者。三
乘之外。露地一乘。自有二。一同教一乘。二別
教一乘。今此處經文。約同教一乘明異三
中大。或有惑此義云。法華一乘。以三中大
故。名同教一乘。華嚴一乘。以三外一故。
名別教一*乘。此不如一乘二義故。致是
惑耳。既迷文義。非難破例
言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者。基云。七聖財飾。
名七寶車。各自修智圓。有爲智非一。名其
數無量。灌頂云。若教若行。皆摩訶衍。即財多
也。今章意云。一乘教理行果。主伴具足無盡。
無盡故。云其數無量等得也部亦反。之也止
也往也歸也得也
 問。若依此文。法華中亦説別教義。華嚴
經亦有同教義。何以故。法華名同教一。華
嚴目別教一 答約多分義目同別耳。謂
法華中多説同義。少説別義。故目同教。又
三乘一乘和合説故。華嚴經中。別教義多。同
教義少。故名別教
言五約寄位差別者。此寄五乘。顯十地階
降。第七地寄大乘顯。八地以上。寄一乘顯。
若無一乘大乘別者。如何七地寄於大乘。
八地以上寄於一乘。是故由此寄位。顯大
乘一乘別。故云約寄位差別
言如本業經至寄一乘法者。下云。初二三
地。寄同世間。以得世間故。四地寄是須
陀洹等。以得品故。是初出世故。五地寄是
聲聞羅漢。以得四諦法故。六地寄是辟支
佛。以得十二縁生法故。七地以去。寄是菩
薩。以得無生法忍故。此如本業經説。上來
唯約三乘教説。以來到出一乘法故。又世
間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寄三乘菩薩。
以未自在故。八地以去。寄一乘法。以得自
在故。如涅攝論等説。此約一乘三乘等。分
相而説
言是故當知至七地者是也者。此明出世。
以爲自位究竟。案云。若二乘者。預流已上。
若大乘者。十住以上。倶爲出世自位究竟。何
以故。以其四地寄預流故。初出世故。住
於二乘自位。以究竟不退故。三乘菩薩。極
至三賢位。必定信受故。十住已上。初出世
故。住於大乘自位。以究竟不退故。共三乘
益。已究竟故。由是故知。未必無學位爲自
究竟。以預流果入究竟故
言六付屬差別者。法華經付屬品。如來付
屬一乘法云。若未來世。信如來智慧者。
當爲演説此法華經。是爲一乘教。若不信
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是爲大
乘教。若無一乘大乘別者。以何法。爲深法。
除一乘故。小乘不稱深故。是故由此付屬。
顯大乘一乘別。故云付屬差別
言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知是人。華嚴性
起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
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爲假名菩薩者
是也。案云。以不信法華人。不信華嚴故。
反此明知。信法華人。即信華嚴。或有惑
此義云信受法華。無量億劫。修行六度。猶
不信受華嚴經者。非直迷惑一代聖教。亦
爲聾盲此章文義。願諸智者。共垂愍矣
言示教利喜者。基法華疏第七云。示教利
喜。即新翻云示現教導讃勵慶喜。顯揚第二。
更加令離欲。謂呵毀諸行。令離愛染。名令
離欲。示現四種眞實道理。名爲示現。已得
信解。令正受行。名爲教導。若彼退屈。策發
令進。名爲讃勵。彼隨法行。讃令忻悦。名
爲慶喜。章家起信 &T047368; 云。示其義。教其行。得
義利。行成喜故也
言是故當知法華別意正在一乘者。佛説法
華之別意者。三乘五性。皆爲令得平等佛
慧。不同深密等大乘中。不説三乘五性皆
得平等佛慧故。謂守權教人。會法華實教。
亦令同深密等權教故。爲遮此亂。權教三
乘外。別立實教一乘。非謂三乘佛。令迴一
乘故。三乘外別立一乘。故云法華別意等
餘説云云。不
足信用
言七根縁受者差別者。根機成熟。即有受
法縁。若不成熟。無受法縁。故云根縁受
者。謂菩薩摩訶薩。若根機未成熟。無受一
乘縁。故名爲三乘菩薩。若根機成熟。有信
受縁。故名爲一乘菩薩。若無一乘菩薩大
乘別者。彼未熟菩薩。爲何色人也。既不信
一乘。故非一乘菩薩也。以摩訶薩故。非小
乘也。若非三中大乘人。更何人耶。是故由
根縁受不受差別。明一乘三乘別
言如此經性起品至假名菩薩者。疏云。此
明聞信難得。若菩薩依於三乘漸次教中。
縱經爾所劫。修習六度道品等行。以根未
熟故。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若不爾者。瓔
珞經等。十千劫中。修信成滿。豈可無量億那
由他劫。修行六度。猶不信此經。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薩也。此同法華中。若不信此
法。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亦同上
文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甚爲難 
問。所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愚。云何得
信 答。宿有種姓。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
劫難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爲怪
也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
斷。准其劫數。十千已過。僧祇未滿。應是
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則能信此 答。
極至此位。必定信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
而不信此 問。何故二乘。縱得阿羅漢。亦
未信入。三乘菩薩。不至地上。而能信耶 
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便故。不同二乘
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十信滿心。具一切
位。同時而得也。有迷者云。無量億那由他劫。
名爲三阿僧祇劫也。經三祇劫。得佛果
人。名假名菩薩。今難之云。若爾可云假
名佛也。又上古哲人。探諸聖典。斷定階位。
流通末代。末葉愚夫。何發誑心。不信此文。
反迷妄説。若無正斷故。不信此文者。何
聖教中。正斷此不信者。爲三乘佛果耶。願
示現教。決此疑難。若依寶積。作此説者。
驗彼經文。都無此文。若依法華。驗經亦無。
驗上古經疏。亦都無此文。天受所見。豈
勝上古。既無聖教。何作妄説。如思禪師。
智者禪師。靈山聽法。憶在於今。即作章
疏。流通末代。彼章疏中。不作此説。又此土
古徳。訓僧都等。名高一朝。學普六宗。近受
詳法師。遠依藏法師。傳彼一乘宗。都無如
是説。今汝依誰。爲此妄説。非直無現教。
亦無教授師。愚夫妄義。由何建立。又汝愚
云。五教云自位究竟者。以得佛果故。名
自位究竟。今亦難云。若藏法師。作五教時。
以佛果位。爲究竟處。作經疏時。豈説三賢
位信入一乘耶。若不見正文。謬説地前
者。未見正文。何作五教。以佛果位。爲究
竟説耶。如是徴難。都無走避。由此可知。
果迴之義。但是汝等之妄説耳
言當知是前至亦眞實也者。此如次上説。
亦由不信法華人。即不信華嚴。反知。信
法華人。即信華嚴。以處而説信法華不
信華嚴故。愚者迷甚多故。現示耳
言八難信易信差別者。難信法。以爲一乘
法。易信法。名爲大乘法。由此難信易信差
別。明一乘大乘別。故云難信易信差別
言求大乘者甚希有至能信是法甚爲難者。
疏云。此同性起品云億那由他劫。修行六
度。不信受持。猶爲假名菩薩。亦同法華中。
若不信此法。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案云。由此即知。此求大乘者。地前三賢
位。求三中牛車也。上權實差別中云。大乘
亦説迴也者。即是求大乘者。此第八卷末文。
如所引文。然初句少異。云一切世界諸群
生。疏云。顯信行者難具不説
言信位終心即攝一切位等者 問。何以故。
唯説信位終心。攝諸位。即成佛。不説信初
心。攝諸位。成佛 答。信位初心。未得不
退故。未出三界故。未得般若故。未見平
等界理故。由不見此理。不能解普法。是
説初心成佛。到信滿位。得不退心。出
三界外。成就般若。分見平等法界理故。得
解普法。由解普法故。初位攝後位。即成
正覺。是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定
惠身。不由他悟。由此明知。三乘菩薩。亦得
不退。信入一乘今時凡夫。見聞一乘。亦到
彼位。可得普法若不爾者。何初發心。即成
正覺
言九約機顯理差別者。爲別機而顯淺理。
以爲三乘教。爲普機而顯深理。以爲一乘
教。由此機理淺深。明一三別。故云約機顯
理等也
言若人根明利至説無盡佛法者 問。三乘
教中。亦説佛法。何唯爲説菩薩道耶。
一乘教中。説菩薩行。何故説無盡佛法 
答。三乘教中。雖説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
法。以未説主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
故。唯是菩薩所知。因分之少分故。隨初心菩
薩機。名説菩薩道。一乘教中。寄普賢門。顯
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故名説佛法。是故
下云。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謂
也。後句云無盡佛法。疏不説也
言一相一寂等法也者。如法華經第三卷
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脱相。
離相。滅相乃至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榮師
疏云。一相者。謂同一無相。一味者。同一解脱
味。解脱相。離相滅相等者。於一相中。更立
三名。竝是空之異名。同以人法二空。爲其
體故。云終歸於空。又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三
云。通達一切有爲無爲皆同一相。所謂無
相。案云。三乘教中。唯説如是一相佛法。以
未説無盡佛法故。不同一乘
言以此地中作大法師等者。若菩薩住此
地。始爲大法師。得四無礙辨。説法故也。是
故經云。是菩薩住此地。爲大法師。守護諸
佛法藏。入深妙義。用無量慧方便。四無
智。言辭説法
五教上卷指事



華嚴五教*章上卷指事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言十本末開合差別者。本者一乘。末者三
乘。開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合者會三歸
一。若無三乘一乘別者。如何三乘法入遮
那海。是故由此本末差別。顯一乘三乘。故
云本末開合差別
言如大乘同至智藏大海者。此經下卷云。
佛有十地。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徳地。乃至
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乃至聲聞辟支佛
解脱。如彼河水。如來解脱。如大海水。海妙
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諸大小河流入海
不。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説。何以
故。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
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
海。廣説十地名體。如寂法師章説 問。上
引元曉師説云。聲聞縁覺若因若果。皆於
一因。分別爲二。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
因故。終到一果。彼教中説佛乘因果。分別
佛地化身少分。當知。彼説佛乘因果。同歸
一乘果中。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
佛。發心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
乘。未至果故。如何今釋云三乘諸法。悉皆
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答。約一乘中。
自有二門。一因果差別門。二因果無二門。
前釋約第一門。今此約第二門。是故不違

言廣在經文略如下辨者。此指第八施設
異相門。彼云。此異相隨事繁多。約以十門
以顯無盡。一者時異。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
二日説。三乘等不爾。以隨逐機宜時不定
故。乃至十者事異。謂隨有舍林地山等事。
皆是法門。三乘等即不爾。但可説即空即
眞如等故云云
言二以一乘即三至更無一也者。此明准
上存壞四句作此隱顯四句謂 問。若據
後門。一乘即三者。未知。彼一爲顯爲隱。若
顯如何唯三。若隱彼一乘機。更依何法。而
得進修 答。有四句。一由即三故。不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