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義誘蒙 (No. 2302_ 聞證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302
三論玄義誘蒙序
握八不中道之鉗鎚。摧九十六種之邪窟。
裂五百異部之見網。徑令趣涅槃之正途。
乃是諸佛之心髓三論之要旨也。慧日吉藏
法師妙悟眞乘敷演經論。無礙辯才雲興泉
湧。四方嚮化聽徒川臻。平昔凡講三論百有
餘遍。既而復著玄疏。並行於世。總括空宗
之奧義。旨趣煥然而明暢。實乃破邪顯正之
慧鏡。而學者可不留神硏究乎。然玄義之
爲作也。文義淵微容易難解。古來賢悳箋
之者尚矣。茲聞證上人以安養爲指歸。兼
涵唯識于胸。次轉三論于舌端。梵誦之暇因
閲舊鈔而考其之所未考。蕪者剔之疑者
正之。悉摭精華集而大成。題曰三論玄義
誘蒙。凡三卷。命予序之。庶免後學負笈千
里求師之意。是大有補於教乘也。且上人
清素持身。慈而有忍寛而有量。護念法門
嘗切於懷。余雖不敏。見斯盛擧安得不爲
之加嘆者也
貞享丙寅歳仲秋穀日
京師善導教寺沙門如實合十撰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三論玄義 上二字是所釋。下二字即能釋
也。攝所歸能竝屬玄題。三論謂中論・百論・
十二門論也。離諸戲論。謂之玄。或玄通也。
離文通釋。非隨文判釋也。義宜也。裁制事
物使合宜也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 慧日道場在
揚州。隋煬帝之所建也。師俗姓安。本安息人
也。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眞諦。仍乞詺
之。諦問其所懷。可名吉藏。遂名也。年氣
漸衰屬増疾苦。勅賜良藥。一日至于清旦。
索湯沐浴。著新淨衣。侍者燒香令稱佛
號。藏跏坐儼思。如有喜色。齋時將及。奄然
而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徳六年五月也。遺
命露骸。而色愈鮮白。乃送於南山至相寺。
時屬炎熱。坐于繩床屍不摧臭。跏趺不散。
弟子慧朗樹續風聲。收其餘骨。鑿石瘞于
北巖。就而碑徳。講三論一百餘遍。法華三
十餘遍。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各數十遍。竝
著玄疏盛流於世。及將終日製死不怖
論。落筆而卒。種種徳行詳于續高僧傳也
總序宗要開爲二門。一通序大歸。二別釋
衆品。初門有二。一破邪。二顯正 初門有二
下至觀論亦然類前可知。通序大歸。次明經
論相資下。別釋衆品也。或通序大歸總指
玄義。別釋衆品是指三論疏耳
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考聖心以息患爲
主。統教意以通理爲宗 按中論疏。此
一節是興皇寺法朗大師語也。發端須此語
者。蓋表法有師承也。無方無有方所也。
易繋辭云。神無方而易無體。涅槃無名論云。
應化無方未嘗有爲。陶誘陶冶誘引也。又陶
正也化也
但九十六術栖火宅爲淨道。五百異部縈
見網爲泥洹。遂使鹿苑坵墟鷲山荊棘
華嚴十八云。九十六種諸邪見幢・五百異部。
出于智論六十三。其文在下。華嚴二十四
云。入大邪見網。墮於世籠檻。坵墟荊棘皆
謂其荒蕪也。曹大家東征賦云。覩蒲城之
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梁高僧僧導傳云。導
登高座曰。昔王宮託生。雙樹現滅。自爾
已來歳逾千載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
丘墟。鹿園蕪穢。九十五種。以趣下爲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爲淨國。豈知上聖流涕。
大士恓惶者哉。因澘然泫涙。四衆爲之改

善逝以之流慟。薩埵所以大悲。四依爲此
而興。三論由斯而作 涅槃六云。有四種
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能多
利益憐愍世間。爲世間依。安樂人天等。中
論序疏云。且依一判。如小乘見道前具煩
惱人是一依。須陀洹斯陀含是二依。阿那含
是三依。羅漢第四依。約大乘。望十回向是
一依。初地至七地。是二依。八九地是三依。
十地是第四依等
但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
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故
振領提綱理唯斯二也。但邪謬紛綸難可
備序。三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
毘曇。三排成實。四呵大執 衣之領網之
綱皆其要者也。書經盤庚云。若網在綱。有
條而不紊。禮記檀弓云。是全要領。班孟竪
東都賦云。紛綸後辟。註良曰。紛綸衆也
問。以何義故遍斥衆師。答。論主究其原
盡其理也。一源不究則戲論不滅。毫理不
盡則至道不彰。以無源不究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玄道始通。是以斯文遍排衆計
 禮記學記云。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莊子在宥云。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
之精。涅槃無名論云。玄道在乎妙悟。又云。
玄道獨存
問。既無法不究。無言不盡。應遍排群異。
何故但斥四宗耶。答。初一爲外。後三爲内。
内外竝收。毘曇明有。成實辨空。空有倶攝。
斯二爲小。方等稱大。大小該羅。略洗四迷
則紛累都盡耳 無量壽經云。於佛教法該
羅無外。涅槃無名論云。萬累都盡而靈覺獨

問。此之四執優降云何。答。外道不達二空。
横存人法。毘曇已得無我。而執法有性。跋
摩具辨二空。而照猶未盡。大乘乃言究竟ナレトモ
但封執成迷。自淺至深。四宗階級。問。外道
邪言可得稱破。餘爲内教。何得亦破。答。
總談破顯凡有四門。一破不收。二收不破。
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言不會道破而
不收。説必契理收而不破。學教起迷亦破
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諸法
實相言忘慮絶。實無可破。亦無可收。泯上
三門歸乎一相。照斯四句破立皎然自此以
來總明
申破。從此已
去別斥四宗
梁高僧傳明律論云。綱目不無
優降。齊朝玄暢法師撰訶梨跋摩傳云。訶梨
跋摩宋云師子鎧。佛泥洹後九百年出。中天
竺國婆羅門子。初依薩婆多部出家。學阿
毘曇。後乃背彼師宗。造成實論。具辨二空。
在彼論身見品也。階級猶次第也
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虚通目之爲道。心
遊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陳其二。一
天竺異執。二震旦衆師。總論西域九十六
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
二執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
無果。問。云何名爲邪因邪果。答。有外道云。
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故
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則六道
咸樂。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蓋是邪心所
畫故名邪因邪果自在既爾
七計例然
中論擧八計
邪因。大自在天能生萬物。其第一也。彼論一
云。有人言。萬物從自在天生。有言。從韋
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
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
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
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説我我所。不
知正法
難曰。夫善招樂報。惡感苦果。蓋是交謝之
宅。報應之場。以不達義理故生斯謬。又夫
人類生人。物類生物。人類生人則人還似
人。物類生物物還似物。蓋是相生之道也。
而謂一天之因産萬類之報。豈不謬哉 初
以正因正果破邪因邪果。謂三界依正生
死交謝。苦樂報應之宅場。何云自在天生萬
物。邪物不遷論云。生死交謝。寒暑迭遷。維
摩經佛國品注肇云。衆生心識相傳美惡由
起。報應之道連環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
影端。此自然之理。無差毫分復何假常我
而生トセンヤ之哉。又夫人類已下。引現見法破
一因生也
問。云何名爲無因有果。答。復有外道窮推
萬物。無所由籍故謂無因。而現覩諸法。當
知有果。例如莊周魍魎問影影由形有。形
因造化。造化則無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
因他。是故無因而有果也 史記云。莊子
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
王齊宣王同時也。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
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
寓言也等。齊物論云。罔兩問景曰。曩
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
歟。景曰。吾有待而然者ナランヤ邪。吾所待又有
待而然者ナランヤ邪。吾待虵蚹蜩翼邪。惡識所
以然。惡識所以不然。郭象云。罔兩景外之
微陰也。大宗師云。今一以天地爲大鑪。以
造化爲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問。無因自然此有何異。答。無因據其因
無。自然明乎果有。約義不同猶是一執。難
曰。夫因果相生猶長短相形。既其有果。何
得無因。如其無因。何獨有果。若必無因
而有果者。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問曰。有
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
然有。故無同前過。答曰。蓋未審察之。故
生斯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論自者。謂
非他爲義。必是因他則非自矣。故自則
不因。因則不自。遂言因而復自。則義成鉾
楯 字林曰。鉾古矛字。韓非子曰。楚人有
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不能應

問。云何名爲有因無果。答。斷見之流ヲハ唯有
現在更無ト云後世。類如草木盡在一期。難曰。
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經丘而未曉。理
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致。經云。如
雀在缾中羅縠覆其口。縠穿雀飛去。形壞
而神走。匡山慧遠釋曰。火之傳於薪。猶神
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
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後形。
則悟情數之感深。不得見形朽於一生。便
謂識神倶喪。火窮於一木。乃曰終期都盡
矣 涅槃無名論云。經稱有餘無餘涅槃者。
蓋是返本之眞名。神道之妙稱。又云。聖旨幽
ナレハ殊文同辨。丘孔丘也。旦周公旦也。按
七女經。七女相從而到塚間。即見死屍之
多。各述一偈。其第二女説偈云。雀在缾中。
覆蓋其口。不能出飛。今缾已破。雀飛而云。
匡山即廬山也。按廬山記。殷周之際。匡裕先
生結廬隱居於此。故名廬山。亦名匡山。慧
遠道跡詳于梁高僧傳。遠師著不敬王者論
五篇。今所引者。第五神不滅論文也。矣論
作耳。情數感深神不滅論云。神也者圓應
無主。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
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數。
故數盡而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
可以數求。數有精麁故其性各異。智有明
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則知。化以情感。
神以化傳。情爲化之母。神爲情之根。情有
會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徹者反本。
惑理者逐物耳。指窮莊子養生主云。指窮
薪。火傳レハ也不知其盡也。郭象云。窮
盡也。爲薪猶前薪也。前薪以指。指盡前薪
之理。故火傳而不滅。心得納養之中。故命
續而不絶。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夫
時不再來。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
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前火非
後火。故前薪而火傳。火傳而命續。由夫養
得其極也。世豈知其盡更生哉
問曰。後學稱黄帝之言曰。形雖糜而神不
化。乘化至變無窮。雖未彰言三世。意已
明未來不斷 問曰二字蓋衍文也。史記云。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ナカラニ&MT06279;
而神靈。弱而能等。不敬王者。論第五篇
云。文子稱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
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
云何名爲無因無果。答。既撥無後世受果。
亦無現在之因故。六師云。無有黒業。無
有黒業報。無有白業。無有白業報。四邪
之間最爲尤弊。現在斷善。後生惡趣 於
云何上合有問曰二字。蓋脱耳。六師之語
出于涅槃經也。謂罪報粗現闍王憂惱。有
六惡臣。各各擧己之所崇歸。以説闍王。速
往彼處當治逆業。今所引者。第一月稱大
臣之語也。彼經十八云。時有大臣。名曰月
稱。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今有大
醫。名富蘭那。一切知見。得自在定。畢竟修
習清淨梵行。常爲無量無邊衆生。演説無上
涅槃之道。爲諸弟子。説如是法。無有黒
業。無黒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黒
白業。無黒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是
師今在王舍城中。唯願大王屈駕往彼。可
令是師療治身心。餘五惡臣在第十九卷
也。四邪即上四執也
問。斯之紛謬起自何時。答。釋迦未興。盛行
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謬計。佛滅度後柯條更
繁。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郭璞爾雅序云。竝
多紛謬。百論疏上云。優樓迦此云鳩鶹仙。
亦云鵂角仙。亦云臭胡仙。此人釋迦未興八
百年前已出世。而日造論遊行。又
引金七十論云。迦毘羅此云赤色仙。劫初
時從空而出。自然有四徳。又出迦毘羅・優
樓迦・勒沙婆已云。此三師並是釋迦未興盛
行天竺。釋迦出時但値十八一切智人。柯枝
柯也。條小枝也。雜阿含二十三云。柯條葉
柔軟。詩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註云。剪剪其枝葉也。伐伐其條
幹也
次排震旦衆師。一硏法。二竅人。問曰。天竺
四術既是外言。震旦三玄應爲内教。答。釋
僧肇云。毎讀老子莊周之書。因而歎曰。美
即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見
淨名經欣然頂戴。謂親友曰。吾知所歸極
矣。遂棄俗出家。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
極。伯陽與牟尼抗行。乃喟然歎曰。老莊
入玄故。應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
言。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推之似盡。而
未誰至也。略陳六義明其優劣。外但辨乎
一形。内則朗鑒三世。外則五情未達。内則
説六通窮微。外未即萬有而爲太虚。内
説不壞假名而演實相。外未能即無爲
而遊萬有。内説不動眞際建立諸法。外
存得失之門。内冥二際於絶句之理。外未
境智兩泯。内則縁觀倶寂。以此詳之。短羽
之於鵬翼。坎井之於天地。未足喩其懸
矣。秦人疑其極。吾復何言哉 顏氏家訓勉
學曰。莊老周易總謂三玄。僧肇羅什之門弟
也。傳出梁高僧傳。此之所出見于傳中。羅
什亦出梁傳。今所引之語未知出何書。伯
陽老子之字也。傳出史記。莊子之齊物論云。
夫子以爲孟浪之言。而我以爲妙道之行。唐
陸徳明音註云。孟浪一音漫瀾猶率略也。五
情未達。眼等五情祇同汎人也。大品經散華
品云。不壞假名而説實相。又實際品云。以
不壞實際法。立衆生於實際中。二際謂生
死涅槃是非得失等諸二法也。絶句謂絶四
句也。莊子逍遙遊略云。鵬之背不知其幾
千里也。是鳥也海則將徒南冥。南冥
者天池也。水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鷽鳩笑之曰。我
決起而飛槍楡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
已矣。壑以之九萬里而南スルコトヲ爲。又秋水略
云。埳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且夫
擅一鼈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
東海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
巡而却告之以海之無窮。於是埳井之蛙
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秦人當東晋
穆帝以來。二秦相繼。而前秦符姓。後秦姚姓。
史官以前後字別之。非自號前後。今指肇
什而曰秦人則後秦也
問。伯陽之道道曰太虚。牟尼之道道稱無
相。理源既一則萬流並同。什肇抑揚乃諂於
此王弼舊疏以
無爲爲道體
答。伯陽之道道指虚無。牟
尼之道道超四句。淺深既懸。體何由一。蓋是
子佞於道。非余諂佛 老子體道章云。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虚用章云。天
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歸根章云。至虚極也。守靜篤也。虚心章云。
道之爲物唯怳。唯忽忽兮怳。象元章云。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寒兮。去用章云。天
下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國志魏書鍾
會傳附生弼云。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辨。注
易及老子。爲尚書郎。年二十餘卒。宋譯楞伽
二云。如來説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倶不
倶・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問。牟尼之道道爲眞諦。而體絶百非。伯陽
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彌驗體一。奚有
淺深此梁武帝新義。用佛經
以眞空爲道體
答。九流統攝。七略
該含。唯辨有無。未明絶四。若言老教亦辨
雙非。蓋以砂糅金。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
並斥老有
雙非之
義也
諸大乘經多明百非。無量義經中。大
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倶同説偈。讃世尊
云。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縁。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長短。非出。非沒。非生滅。非
造。非起。非爲作。非坐。非臥。非行住。非
動。非轉。非間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
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
青。非黄。非黄白。非紅。非紫種種色。杳冥
窈冥也。杳窈同音。今且假借耳。老子經虚
心章云。道之爲物唯恍。唯愡愡兮恍。其中
有象。恍兮愡。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梁武帝諱衍。字叔
達。造老子講疏。傳詳梁書。九流七略出于
前漢書藝文志。九流謂全身保國凡有九流。
一曰儒流。謂順陰陽陳教化。述唐虞之政。
宣仲尼之道也。二曰道流。謂守弱自卑。陳
堯舜揖讓之徳。明南面爲政之術。奉易之謙
謙也。三曰陰陽流。謂順天歴象。敬受民時
也。四曰法流。謂明賞勅法。以助禮制也。五
曰名流。謂正名列位。言順事成也。六曰墨
流。謂清廟宗祀。養老施惠也。七曰縱横流。
謂受命使乎。專對權事也。八曰雜流。謂兼
儒墨之詮。含名法之訓。知國大體。事無不
貫也。九農流。謂勸勵耕桑。備陳食貨也。
遵其道可以安庶品。行其事可以利國
家。爲政備矣。於民足矣。縱先生通方之説。
古學盡善之詞。恐類風牛。不相及也。七略
謂劉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一輯略。謂諸
書之總要。二六藝略。謂六經也。三諸子略。四
詩賦略。五兵書略。六術數略。謂占卜也。七
方技略。謂醫術也。以砂糅金。屈原懷沙賦
曰。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涅槃經二十
六曰。如是之人以金易鍮石。梁高僧傳羅
什乃歎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
石。爲妙。盜牛之論出涅槃經。謂道士雖盜
雙非之語。不知其旨。譬如群賊盜牛未辨
醍醐。周弘政傳見南史。造老子疏五卷。張
機之機當作譏。傳亦出南史。造老子義十
一卷
竅人第二。問。佛名大覺。老曰天尊。人同上
聖。法倶妙極。苟欲存異。將非杜不二之玄
門。傷得一之淵府哉蓋是道士用三洞
靈寶等經立義
答。悉達
處宮方紹金輪聖帝。能仁出俗遂爲三界
法王。老爲周朝之柱史。清虚是九流之派。子
若欲令人一法同。何異塠阜共安明等高。
螢燭與日月齊照 涅槃一云。大覺世尊將
欲涅槃。道教衆經中天尊之語非一。寶玄
經云。自然應化有十種號。一號自然。二號
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尊。五號大上。六號
老君。七號高皇。八號天尊。九號玉帝。十號
陛下。統領一切。立君臣之道。老子經云。玄
之又玄衆妙門。涅槃無名論云。擬議玄門。又
云。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
元康疏曰。淵池水深。府庫財多。三洞經靈憲
經等皆道經名也。史記老子傳云。周守藏室
之史也。索隱云。按藏室史乃周藏書室之史
也。又張湯傳云。老子爲柱下史。即藏室之柱
下。因以爲官名。塠與堆字同。聚土也。阜大
陸也。涅槃九云。高原堆阜水所不住。憲窟
云。須彌此云妙高。亦云安明。亦云善積。付
法藏傳龍樹章云。無異螢火齊耀日月。以
須彌山等葶藶子
問。同人者五情。異人者之神明。迹爲柱史。
本實天尊。據實而談。齊之一貫。答漢書亦
顯品類。以伯陽爲賢。何晏王弼稱老未及
聖。設令孔是儒童。老迦葉。雖同聖迹。聖
迹不同。若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人稱大覺。
法名出世。小利即生人天福善。大益即有
三乘賢聖。如斯之流爲上迹也。至如孔稱
素王。説有名儒。老居柱史。談無曰道。辨
益即無人得聖。明利即在世間。如此之
類爲次迹矣 不眞空論云。物不能累其
神明。論語里仁云。一以貫之。前漢書古今
人表。以孔子爲上上流。是聖。以老子爲
中上流。是賢。彼叙云。以列九等之序。究極
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云。註張
晏曰。老子玄默仲尼所師。雖不在聖。要爲
太賢。王弼見上。何晏亦見三國志魏書。曹
眞傳附之云。作道徳論及諸文賦。著述凡
數十篇矣。老未及聖之語。未詳何晏王弼
之書中在何。清淨法行經云。我遣三聖。化
彼震旦。禮儀開前。大小乘後。迦葉菩薩往
彼稱老耼。光淨菩薩往彼名仲尼。儒童菩
薩往彼名顏回。莊子天道云。以此處上帝
王天子之徳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
也。春秋左氏傳序云。説者以爲。仲尼自衞
反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爲素臣。註云素
空也。謂無位而王也。麟爲王者至。今爲
孔子而至。故知。爲素王也。孔子修春秋
爲素王。故知。丘明傳春秋。爲素臣也。禮記
儒行註云。儒之言優也。和也。言能安人。能
服人也
折毘曇第二。一立宗。二破斥。有薩衞門人。
序其宗曰。阿毘曇者名無比法。無漏慧根
會理隔凡。其功冠絶。故云無比。超四執之
外。越三界之表。群聖之所讃歎。六道之所
歸崇。敢有抗言。當屈之以理 薩衞即
薩婆多也。冠絶者。絶冠也。超也。抗擧也。敵
也。屈治也。服也
問。夫欲立理。先須序宗源。未知毘曇凡
有幾種。答。部類甚多。略明其六。一者如來
自説法相毘曇。盛行天竺。不傳震旦。二者
隣極亞聖名舍利弗。解佛語故造阿毘曇。
凡二十卷。傳來此土。三者佛滅度後三百餘
年。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姓迦旃延。造八
犍度。凡二十卷。傳來此土。所言八者。一雜。
二使。三智。四業。五大。六根。七定。八見。言犍
度者。翻之爲聚。以其八義各有部類。因
之爲聚也。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
旃延弟子。於北天竺共造毘婆沙釋八犍
度。毘婆沙者。此云廣解。於西凉州譯出。凡
有百卷。値兵火燒之。唯六十卷現在。止解
三犍度也。五者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嫌
婆沙太博。略撰要義。作二百五十偈。名阿
毘曇心。凡有四卷。亦傳此土。六者千年之
間有達磨多羅。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更
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爲雜
心也。其間復有六分毘曇。釋論云。目連和
須蜜及餘論師共造。竝不傳此土。唯衆事分
毘曇是六内之一。此土有之。復有甘露味毘
曇二卷。未詳作者。並傳此土。毘曇雖部類
不同。大宗明見有得道也 如來自説法相
毘曇。蓋藏師之時未有流布。故云不傳震
旦。開元録十三云。佛阿毘曇經二卷。亦云佛
阿毘曇論陳天竺三藏眞諦譯。群録並云九
卷。未詳所以。又云。舍利弗阿毘曇二十二
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姚秦罽賓三藏曇摩
耶舍共曇摩崛多譯。又二十云。阿毘曇八犍
度論三十卷。或無論字或云迦旃延阿毘曇。
或云阿毘曇經八犍度。或二十卷。符秦僧伽
提婆共竺佛念譯。又三云。與唐譯發智論
同本。婆沙論序品初云。若説種種不相似義
立雜犍度。若説使相立使犍度。若説智相
立智犍度。若説業相立業犍度。若説四大
相立四大犍度。若説根相立根犍度。若説
定相立定犍度。若説見相立見犍度。開元
録十三云。阿毘曇毘婆沙六十卷。或八十四
卷。或一百九卷。北凉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
道秦等譯。此論創譯百卷成部。沙門道挻
製序。屬魏併凉。失四十卷。今唯六十卷。其
八十四卷本及一百九卷者。後人分此六十
成。非是元來不闕。今云西凉者。未詳所
以。止解三犍度者。謂雜・使・智也。開元録十
三云。阿毘曇心論四卷。尊者法勝造。或無論
字。東晋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又三云。
太元十六年在廬山。慧遠法師譯。道慈筆
受。又十三云。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亦云雜
阿毘曇毘婆沙。尊者法救造。或十四卷。宋天
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其間謂在世滅後之
其間也。六分毘曇亦名六足論。藏師之時未
有翻譯。是故云並不傳此土。六足論。謂集
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品
類足論。界身足論。唐玄奘唯譯五論。未翻
施設足論也。智論二云。有人言。六分阿毘
曇中。分別世處分。是目犍連作。六分中初分
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
羅漢作。餘五分是諸論師所作也。衆事分阿
毘曇尊者世友所造也。開元録五云。衆事分
阿毘曇十二卷。或無論字。沙門求那跋陀羅
中印度人也。共弟子菩提耶舍譯。與唐譯
品類足論同本。甘露味毘曇。開元録十三云。
阿毘曇甘露味論二卷。或云甘露味阿毘曇。
尊者瞿沙造。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破斥第二。凡有十門。一乖至道。二扶衆見。
三違大教。四守小筌。五迷自宗。六無本信。
七有偏執。八非學本。九弊眞言。十喪圓
旨。蓋無比之名有餘。所明之理不足。非但
遠乖方等。亦近迷三藏。略擧十門顯其虚
實。乖至道者。夫道之爲状也。體絶百非。理
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眞。知之者反其愚。有
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體故七辨惙音
五眼冥照。釋迦掩室。淨名杜口。豈可以有
而爲道哉 涅槃無名論云。然則言之者
失其眞。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
之者傷其躯。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
杜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説以顯道。釋梵
絶聽而雨華。斯皆理爲神遇。故口以之而
默。豈曰無辨。辨所不能言也。七辨見
于大品經幻聽品。五眼見于大品經序品。捷
疾辨。利辨。不盡辨。不可斷辨。隨應辨。義辨。
最上辨。謂之七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謂之五眼。掩室杜口並不説之謂也。法
華方便品説。如來成佛ヨリ三七日中而不説
法。智論七云。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説法。維摩
經入不二法門品云。維摩詰默然無言
第二扶衆見。然道實非有。遂言見有得道。
乃是見有。非見道也。故淨名云。法名無染。
若染於法。乃是染著。非求法也。又夫見有
者。名爲有見。非見道矣。故法華云。入邪見
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
二。問。若執有無此有何失。答。正觀論云。淺
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等。是則不能見滅見
安穩法。於彼有大過矣 維摩經不思議品
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
著。非求法也。法華文出方便品也。大品佛
母品。開十四難。爲六十二。十四難者。神及
世間常・無常等四。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
死後ニハ如去・不如去等四。合爲十二。及身與
神一ナルト。身與神異ナルト。合爲十四。常無常内。
約五陰作之。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二
十。邊無邊亦約五陰。故成二十。如去不如
去亦成二十。合爲六十。一異爲本。合爲六
十二。正觀論文出觀六種品也。若無等論
作若無相。於彼等六字非論文也
第三違大教。思益經云。於未來世有惡比
丘。説有相法得成聖道。佛垂此勅懸誡將
來。既曰惡人。理是邪説。違背大教。宜須破
之 思益經四諦品云。梵天當來有比丘。不
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説
生相是苦諦。衆縁和合是集諦。滅法是滅諦。
以二法求相是道諦。佛言。我説。此愚人是
外道徒黨。我非彼人師。彼非我弟子。是人
墮于邪道。破失法故。説言有諦
第四守小筌。夫爲未識源者。示之以流。
令尋流以得源。未見月者。示之以指。令
因指以得月。窮流則唯是一源。亡指則但
是一月。蓋是如來説小之意也。而毘曇之徒
執固小宗。不趣大道。守筌喪實。故造論
破之 莊子外物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
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
之人。而與之言哉。智論九曰。如人以指指
月。以示惑者。惑者觀指而不觀月。人語
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著指而
不觀月。此亦如是。語爲義指。語非義也
第五迷自宗。諸聖弟子有所述作。本爲通
經。而阿含之文親説無相。故善吉觀法空
而悟道。身子入空定而佛歎。阿毘曇人但
明見有。故自迷本宗 成實論身見品。引
第一義空經・大空經・有羅陀經皆是阿含部
也。智論三十一云。雜阿含中大空經。説二
種空。衆生空法空。羅陀經中説。色衆破裂
分散。令無所有。栰喩經中説。法尚應捨。何
況非法。波羅延經・利衆經中説。智者於一切
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則生戲論。若無所
依止。則無所論。諸得道聖人。於諸法無取
無捨。若無取捨。能離一切諸見。如是等三
藏中處處説法空。是名爲一切法空。又十一
略云。須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
夏安居已。還下閻浮提。閻浮提中四部衆集。
坐中有佛及轉輪聖王諸天大衆。衆會莊嚴
先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衆雖復殊
勝。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
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
時。即得道證。又云。舍利弗目連聞頞鞞所
説之偈已。即得初道。與二百五十弟子。倶
到佛所。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此二人在諸
梵志前者不。諸比丘言。已見。佛言。是二人
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
六無本信。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
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未來起。十八者。謂
十八部異執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
大衆部。二上座部。而阿毘曇是十八部内薩
婆多部。從大乘出。即大爲小本。而執小
之流聞大乘不信。是以破之。問。何以知執
小之人不信大法耶。答。智度論云。旃延弟
子答龍樹云。我聞大乘心不都信。故外國
執小乘者。與學大乘人分河飮水 文殊
問經文出分別部品也。智論四云。迦旃延子
弟子輩曰。摩訶衍中雖有此語。我亦不都

第七有偏執。大集經云。雖有五部。並不妨
如來法界及大涅槃。而阿毘曇人保執自宗
排斥他説。便違法界拒大涅槃。累障既深。
宜須傷歎 五部謂曇摩毱多。薩婆若帝婆・
迦葉毘・彌沙塞。婆蹉富羅也。大集經二十三
云。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
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云。欲知四縁。當學
波若。外人問龍樹云。欲學四縁。應學毘
曇。云何乃學波若。論主答曰。初學毘曇似
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問曰。學毘曇
云何乃成邪見。答。若言四縁生諸法者。誰
復生於四縁。若四縁更從他生。則他復從
他。如是無窮。若其四縁自然而有。不從他
生者。萬物亦應不由四縁。當墮無因。故
從則無窮。窮則無因。由此二門則不信因
果。故久學毘曇。成於邪見 大品經序品
云。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縁・次第縁・縁
縁・増上縁。當學般若波羅蜜。智論三十二
云。問。若欲廣知四縁義。應學阿毘曇。云何
此中欲知四縁義。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
阿毘曇四縁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
入於邪見。又云。復次諸法所因因於四縁。
四縁復何所因。若有因則無窮。若無窮則無
始。若無始則無因。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
因。若有始始則無所因。若無所因而有。不
待因縁。若然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縁而
有。復次諸法從因縁生有二種。若因縁中
先有。則不待因縁而生。則非因縁。若因縁
中先無。則無各各因縁。以戲論四論故。有
如是等過。如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空。無如
是等失。如世間人耳目所覩生老病死。是
則爲有。細求其相則不可得。以是故般若
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縁。是故言
欲知四縁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第九弊眞言。大集經云。甚深之義不可説。
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比丘於諸法獲得
眞實之知見。本起經云。頞鞞沙門即五人之
一。爲身子説偈云。一切諸法本。因縁空無
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身子聞之即
得初果。尋大小二經。皆明見空成聖。而阿
毘曇謂觀有得道。故隱覆眞言 大集經
文出第二卷也。陳如比丘經作憍陳比丘。
中本起經上略云。佛在羅閲祇竹園精舍。彼
有一郷。名曰那羅陀。有梵志。字曰沙然。
好仙弟子。凡有二百五十人。門徒之中。有
二人高足。難齊一名優波替。次名拘律陀。
是時世尊勅比丘頞鞞。汝行宣化。往必有
度。頞鞞受勅整服。持&MT04125;禮佛而行。時優波
替從諸弟子。相隨游觀。遙見頞鞞。二人倶
前相逢中路。便問頞鞞。章服反常。何所從
出。豈有師宗可得聞乎。於時頞鞞以頌答
曰。我年既幼穉。學日又初淺。豈能宣至眞如
來廣大義。一切諸法本。因縁空無主。息心
達本源。故號爲沙門。優波替方聞法義。尋
思至理。而自惟曰。未曾聞斯眞要之義。今
偶遊遇此寶藏。此言之妙。美於甘露。心悟
意解。便逮法眼。旋還精舍忻悦無量。優波
替具向拘律陀説所聞偈。一聞不解。再説
乃了。尋思反覆亦得法眼。師徒志合即出所
止。往詣竹園。佛告諸比丘。此二人者。願於
古佛。待吾道成。待衞左右。佛謂。優波替
高世之號。華而不實。復汝本字爲舍利。拘
律陀還字大目連。因本説法。逮得羅漢。又
云。父王昔遣五人。一名拘隣。二名頞鞞。三
名拔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南拘利。供
給麻米執侍勞苦
第十喪圓旨。涅槃經云。欲令衆生深識眞
諦。是故如來宣説於俗。若使衆生不因俗
諦而識眞者。諸佛如來終不説俗。毘曇之
流雖知俗有。不悟眞空。既惑眞空。亦迷
俗有。是故眞俗二倶並喪 涅槃十七云。善
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
何以故。諸佛世尊爲第一義故説於世諦。
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諦。若使衆生不得如
是第一義諦者。諸佛終不宣説世諦等」
排成實第三。一立義。二破斥。有訶梨跋摩
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實論者。佛滅度後
九百年内。有訶梨跋摩。此云師子鎧之所
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弟子。慨
其所釋近在名相。遂徒轍僧祇。大小兼學。
鑚仰九經。澂汰五部。再卷邪霧。重舒慧日。
於是道振罽賓。聲流赤縣。成是能成之文。
實謂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諦建
章。五聚明義。説既精巧。歸衆若林。問。跋摩
既排斥八犍。陶汰五部。成實之宗正依何
義。答。有人言。擇善而從。有能必録。棄衆
師短。取諸部之長。有人言。雖復斥排群異。
正用曇無徳部有人言。偏斥毘曇。專同譬
喩。眞諦三藏云。用經部義也。撿倶舍論。經
部之義多同成實 鳩摩羅陀此翻童首。此
師滅後一百年出。今以訶梨跋摩稱其弟
子者。蓋末流也。僧祇具云摩訶僧祇。此云
大衆。即是窟外大衆也。論語子罕云。仰之彌
高。鑚之彌堅。九經即小乘九部也。澂清也。
汰淅&T024010;也。罽賓新云迦濕彌羅。此云賤種
北印度境也。赤縣史記孟軻傳載騶衍之説
云。以爲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
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
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
爲州之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
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
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如此者
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五聚
謂初發聚及四諦聚也。初發聚從初至第三
卷半。苦諦聚至第七卷半。集諦聚至第十一
卷半。滅諦聚至第十二卷半。道諦聚盡第十
六卷也。初發聚歸敬三寶。乃至明三寶義。
亦簡邪正。餘四聚可知。陶正也。汰浙&T024010;也。
大乘義章賢聖義云。依曇無徳。一時見諦。
依薩婆多。前後見諦。言一時者。案依彼宗。
先於見前煗頂忍中。別縁諦空。總令純熟。
次於世間第一法中。總縁四諦。各用虚假。
以此爲詮。後入無相。總見四諦一切法空。
念念増明。都無間絶。成實法中。存依此義。
唯識疏云。佛去世後一百年中。北天竺怛叉
翅羅國有鳩摩邏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論。
時五天竺有五大論師。喩如日出明導世
間。名日出者。以似於日。亦名譬喩師。或
爲此師造喩鬘論集諸奇事。名譬喩師。經
部之種族。經部以此所説爲宗。當時猶未
有經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眞諦三藏傳
見續高僧傳。接慧愷倶舍序。三藏造倶舍
論義疏五十三卷。此之所引蓋出其中乎
破斥第二問。成實爲是小乘之論。爲是大
乘。爲含大小。答。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
是小乘。有人言。探大乘意以釋小乘。具含
大小。夫玉精麁蓋是耳目所覩。尚有昏明
殊鏡。況妙道眞僞言忘慮絶。豈易識哉。今
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舊序
證。二依論徴。三無大文。四有條例。五迷本
宗。六分大小。七挌優降。八無相即。九傷解
行。十檢世人 謂成實是大乘者。梁三大
法師也。謂之小乘者。淨影寺慧遠也。謂具
含大小者。未詳其人也。瑉亦作&T031140;。禮記
聘義云。君子貴玉賤&T031140;。註鄭氏曰。&T031140;石似
玉。韓子云。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獻之
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曰。子何
欺我乎。王怒刖右足。後文王即位。卞和又
獻此玉。王令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怒削左
足。後成王即位。卞和抱其璞哭楚山之下。
使玉人治之方得寶。王即名曰卞和之璧

昔羅什法師翻成實論竟。命僧叡講之。什
師沒後。叡公録其遺言。製論序云。成實論
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
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所造也。
其論云。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假也。精巧
有餘。明實不足。推而究之。小乘内之實耳。
比於大乘。雖復龍燭之於螢耀。未足喩其
懸矣。或有人言。此論明於滅諦。與大乘均
致。羅什聞而歎曰。秦人之無深識。何乃至
此乎。吾毎疑其普信大乘者。當知悟不由
中而迷可矣。成實是羅什所翻。僧叡爲
講論之始。後學不應孤負前匠 梁高僧
傳略云。釋僧叡魏郡長樂人也。少樂出家。
至年十八始獲從志。依投僧賢法師爲弟
子。謙虚内敏學與時競。什後至關。因請出
禪法要三卷。始是鳩摩羅陀所製。末是馬鳴
所説。中間是外國諸聖共造。亦稱菩薩禪。
叡既獲之日夜修習。遂精練五門。善入六
靜。後出成實論。令叡講之。什謂叡曰。此諍
論中。有七處文破毘曇。而在言小隱。若能
不問而解可謂英才。至叡啓發幽微。果不
諮什。而契然懸會。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
與子相値。眞無所恨矣。著大智論・十二門
論・中論等序。并注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
自在王・禪經等序。皆傳於世。初叡善攝威
儀。弘讃經法。常迴此諸業願生安養。毎
行住坐臥。不敢正背西方。後自知命盡。忽
集僧告別於是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座
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煙
從叡房出。春秋六十七矣。製論序云等者
下。至而迷可識矣。蓋序文也。左太冲呉都賦
云。西蜀之於東呉。小大之相絶也。亦猶棘
林螢耀而與夫尋木龍燭也。註山海經曰。尋
木長千里。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爲
晝瞑爲夜。維摩經弟子品富樓那章云。無
以日光等彼螢火。孤負者。孤亦負也。李少
卿答蘇武書云。孤負陵心區區之意
依論徴第二。成實文云。諸比丘異論種種。佛
皆聽故。我欲正論三藏内實義。訶梨自云
正論三藏。故知成實理是小乘。若言斯論
亦明大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問。何
以知三藏是小乘耶。答。法華云。亦不親近
小乘三藏學者。恐大照未圓。小法容染故。
智形宜隔。行止勿共。誡於大士。勿親近小
人。則知三藏非大乘矣。智度論云。迦葉阿
難結集三藏。文殊彌勒集大乘藏。外人問
云。何故不於三藏内集大乘耶。論主答云。
小乘不受大。不應小内而集大。以此推
之。但是小乘耳 成實文出第一卷也。内
論作中也。法華安樂行品云。亦不親近増
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智論第一百
云。佛般涅槃後。阿難共迦葉結集三藏。又
云。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
阿難集是摩訶衍。又云。復次三藏正有三
十萬偈。并爲九百六十萬言。摩訶衍甚多無
量無限。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應在大中。
大物不得入小。若欲問應言小乘何以不
在摩訶衍中。摩訶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
不應如汝所問
無大文第三。原夫作論皆引佛言。如龍樹
釋大。而還引大經。訶梨解小經。唯將小
證。二百二品並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無方
等。以此詳之。即可知矣 長阿含・中阿含・
雜阿含・増一阿含。是其四阿含也。増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中阿含明眞寂深義。雜阿含
明諸禪定。長阿含明破外道
有條例第四。問。若成實釋小不許兼明於
大。亦應三論解大不應兼明於小。答。義
有條例。不應相濫。佛經有二。一者小乘。二
者方等。若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
兼明大。故大乘經初有小乘衆。小乘經首
無菩薩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佛經
既爾。在論例然。大乘之論兼明小乘。小乘
之論不兼明大。若弟子之論探大釋小。如
來之經モ義亦應然。則巨細互兼。何名大小
 條小枝也。例比也。梁高僧慧叡傳云。條例
梵漢。智論四云。問曰。如聲聞經初但説比
丘衆。摩訶衍經初何以不但説菩薩衆。答
曰。摩訶衍廣大。諸道諸乘皆入摩訶衍。聲聞
狹小不受摩訶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
其狹小故。大海能受衆流。以其廣大故。摩
訶衍法亦如是
迷本宗第五。問。成實論文盛辨生法二空。
與大品明四諦平等。義既無異。故知應是
探大釋小。答。四阿含教内有二空。論明二
空。則還釋三藏。云何乃言探大解小。又身
子毘曇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訶梨之論
義亦應同。問。身子毘曇亦探大釋小。與成
實例同。彼既探大。則此非專小。答。身子所
造還釋佛毘曇。佛説既是小乘。彼論寧言探
大 成實論始終盛辨生法二空。大品經四
諦品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
平等相。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
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諦
平等相。舍利弗阿毘曇非問分道品。具辨二
空。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
空也
分大小第六問。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
差別。既同其二空。大小何異。答。雖同辨二
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小乘拆法明
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
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竝
空。空義即長。三者小乘但明於空。未説不
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聲聞之
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
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
乘名爲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不可得
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明二空。空義有
異故分大小 涅槃經二十七云。智者見
空及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
名爲佛性。聲聞縁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
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挌優降第七。龍樹釋波若累教品云。善吉
觀生法二空。欲比菩薩二空。譬如毛孔之
空比十方空。即小空爲淺。大空爲深。成實
所明。但是聲聞空。非大士所得耳 累教
大品經云囑累品。在第二十二卷。智論
亦云囑累品。論七十九云。須菩提所行空行
欲比菩薩空行。百分不及一。又云。二乘得
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渇者
飮河不過自足。何得言倶行空不應有
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
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
無相即第八。法華信解品云。四大聲聞自
述所得空云。我等長夜修習空法。無生・無
滅・無小・無大・無漏・無爲。於佛智慧不生
貪著。成實所辨。與此全同。故知非大也。問。
何以知然。答。法華之文辨聲聞證空不能
即空觀有。即有觀空。故無相即。成實所説
亦無相即。若明相即。應空有並觀。若空有
並觀。與大乘何別。問。何以知小乘義無相
即。耶。答。釋論云。小乘内不明生死即畢竟
空。唯大乘乃説。故知爾也 法華信解品
云。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都無欣
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空寂。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樂。
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得脱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智論三十一云。略説有二種空。衆生空・法
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説衆生空。我我所無
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爲説法
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聲聞説内空。
於内法中無我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
者。無受者。是名内空。外空亦如是。不説
内法相外法相即是空。大乘説内法中無内
法相。外法中無外法相。如般若波羅蜜中
説。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
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
相空。如是等一切諸法自法空
傷解行第九。涅槃經云。若以聲聞辟支佛
心。言無布施。是即名爲破戒邪見。小乘
人入於空觀。不見布施。破大乘行。故云破
戒。破大乘解故云邪見。而成實明不見布
施。是實法空。以爲宗極。欲爲大乘。勿起
小心也 涅槃經二十四云。善男子若有不
見施及施報。當知是人不名破戒專著邪
見。若依聲聞言不見施及施果報。是則名
爲破戒邪見。若依如是大涅槃經。不見惠
施及果報。是則名爲持戒正見。菩薩摩訶薩
有異念處。以修習故。不見衆生持戒・破
戒・施者・受者・及施果報。是故得名持戒正
見。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不觀福田及非
福田。成實論立假品云。世諦者。是諸佛教化
根本。謂布施持戒報生善處。若以此法調
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後爲説第一義諦。如
是佛法初不頓深。猶如大海漸漸轉深。故
説世諦。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乃可爲説
實法等。又云。罪福等業皆假名有。所以者
何。殺生等罪離殺等福皆非實相
檢世人第十。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泛
海至長安。聞羅什作大乘學。以正觀論等
諮而驗之。什公爲其敷拆。爲頂受絶歎不
能已。已白什公曰。當以此明震暉天竺。
何由蘊此摩尼乃在邊地。我在天竺。聞諸
論師深怪罽賓小乘學者鳩摩羅陀自稱朗
月之照。偏智小才非此喩也。而訶梨惜其
師以才自傷。以智自病。故作此論。以辨有
法之實。明其依實之假。故以成實爲名。
用天竺刹利之言驗之。跋摩師資皆小乘學
也。爰至齊司徒文宣王。誠信三寶毎感嘉
瑞。以齊永明十年十月。延請名徳五百餘
人。於普弘寺敷講。文宣王毎以大乘經論。
爲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樞鍵。而後生棄本崇
末。即請諸法師鈔此成實。以爲九卷。命
周顒作序。恐專弘小論廢大乘業。自爾
已後。爰至梁武。盛弘大乘排拆成實衆師。
不可具記 南齊書云。竟陵文宣王子良
字雲英。世祖第二子也。又云。與文惠太子
同好釋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篤。數於
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衆僧。至於賦食行
水。或躬親其事。世頗以爲失宰相體。勸人
爲善。未嘗厭倦。以此終致盛名。又云。其年
隆昌元
年也
疾篤。謂左右曰。門外應有異。遣人
視。見淮中魚萬數皆浮出水上向城門。尋
薨時年三十五。又云。所著内外文章數十卷。
雖無文采。多是勸戒。司徒官名也。書經周
官曰。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註云。擾
馴也。地官卿主國教化。敷君臣・父子・夫
婦・長幼・朋友五者之教。以馴擾兆民之不
順者。而使之順也。文宣王諡號也。書經微
子云。若渉大水其無津涯。樞鍵樞機關鍵
也。易繋辭云。言行君子之樞機。老子經巧
用章云。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開。集韻云。
或作關鍵。周顒傳見南齊書也。大乘玄二
諦義云。攝山高麗朗大師本是遼東城。從北
土遠習羅什師義來入南土。住鍾山草堂
寺。値隱士周顒。周顒因就師學。次梁武帝
敬信三寶。聞大師來。遣僧正智寂等十師。
往山受學。梁武天子得師意。捨本成論。依
大乘作章疏。開善亦聞此義。得語不得意

問。若以十義證成實爲小乘者。與毘曇
優劣云何。答。求那跋摩遺文偈云。諸論各異
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
又釋論云。有四種門。一者阿毘曇門。二者空
門。三者昆勒門。此云篋藏。四者非空非有
門。不得波若方便學昆曇門。則墮有見。
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毘勒門。則墮亦空
亦有見。學非空非有門。則墮愚癡論。若得
波若心無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人。無
相違背。而成實毘曇各執空有。互相排斥。障
道増見。皆失佛旨也 求那跋摩出梁高
僧傳。此云功徳鎧。宋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
日。逝于祇洹寺。春秋六十五。未終之前。預
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説因縁云。已證
二果。遺偈具載僧傳也。智論十八云。諸佛
法無量有若大海。隨衆生意故種種説法。
或説有。或説無。或説常。或説無常。或説
苦。或説樂。或説我。或説無我。或説勤行
三業攝諸善法。或説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
等種種異説。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
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
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
三者空門。又云。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
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滅。
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三十
八萬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又
云。若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
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
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
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
勒門則墮有無中。又十五云。常無常非實
相二倶過故。若諸法非有常非無常。是爲
愚癡論。所以者何。若非有則破無。若非無
則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説
問。會空斷結方得道耳。鑒有之心何能隔
凡。故知毘曇乖宗。成實得理。答。若言見
空成聖。有不隔凡。三藏教門應無得道。
釋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設。待成實後興。方有
大利。豈可然乎。問。毘曇但明人空。成實具
明二空。云何兩論無有優劣。答。於小乘内
分三品。一者倶不得二空。如犢子部云四
大和合有於眼法。五陰和合別有人法。此下
根人也。二者薩衞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
空。爲次根人也。三者譬喩訶梨之流。具得
二空。爲上根人也。約空義淺深。則毘曇爲
小乘之劣。成實爲小内之勝也 智論一云。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説。如四大和合有
眼法。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毘曇中
説。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説五
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説法藏
中所攝。説一切有道人輩言。人一切種・一切
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龜毛常
無。復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自性。而
人此中不攝
問。釋論云。佛滅度後分爲二分。一但信人
空不信法空。二倶信人法二空。但應有
二。何得分三。答。犢子入眞觀故則見我
空。出於俗諦別有人體。龍樹約其入觀義
邊。故但分二也 智論三十五云。佛滅後五
百歳。分爲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衆生空」
問。三論斥外道毘曇。斯事可爾。而龍樹前
興。訶梨後出。時節遙隔。何由相破。答。倶令
執著即便被破。何論前後。若前論不破後
迷。亦應古方不治今病。扁鵲之術末世無
益矣 龍樹滅後五百餘年出。訶梨九百年
出。故云前興後出。史記云。扁鵲者。勃海郡
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等。正義曰。黄帝八十
一難序云。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
號之爲扁鵲。又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

問。若法勝訶梨著小論以通三藏。馬鳴龍
樹作大教以弘方等。巨細分流。何俟相破。
答。佛説小乘。本爲詮大。保冥之徒守指忘
月。經自斥之。故論主依佛。問有人言成實
論探大釋小。此有何過。答。上已明之。必
有此迷。今當更述。探大釋小。則小大不
收。進不馳於白牛。退失駕於羊鹿。騾論之
言驗之久矣 宋譯楞伽四云。如愚見指
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眞
實。保冥謂保執冥昧也。騾卑馬也。驢父馬母
所生也。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呵大執第四。初立宗。次破斥。有大乘師曰。
四術三玄竝爲外教。毘曇成實蓋是小乘明
理不周。在文不足。既障大乘。理宜須破。
自方等紘宗衆聖軌轍。教稱滿字。理曰無
餘。信之則獲福無邊。毀謗招莫大之罪。但
須伏膺甘露頂戴法橋不應破矣 紘當
作谹。左太冲呉都賦云。顛覆之軌轍。註銑
曰。軌轍車跡也。小乘名半字大乘名滿字。
見涅槃如來性品也。法華方便品云。無有
餘乘唯一佛乘。智論四十一云。般若波羅蜜
中説諸法實相。即是無餘涅槃。梁高僧竺道
生傳云。伏膺受業。賈逵曰。伏膺猶受也。又
伏潜也膺胸也。謂潜胸也。郭璞曰。伏膺喜而
伏從也。維摩佛道品云。甘露法之食。註什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