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本文抄 (No. 2262_ ) in Vol. 65

[First] [Prev+100] [Prev]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三目次

  六轉依段
決定應受
令眞非眞
廣大轉依
安立斷惑
此唯二乘
轉齊二釋
乘性別故
  四涅槃段
清淨涅槃
通相眞如
中二擇滅
通障二果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三

  六轉依段
  問。付損力益能轉可轉決定應受業耶
論云。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
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
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
名爲轉云云
要云。損力益能轉中。有懺悔罪滅。應叙。六十
卷業有四。謂異熟決定・時決定・二倶不定・二
倶定。及阿羅漢受殘苦等。處阿闍世王五逆
業滅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業。爲二解
和會應知云云
賓記云○應叙二字至五逆業滅字。方言也。
如大論六十卷云○爲二解和會應知者。准
法花經疏。有二解云云
要決云○忠安記云。今詳。樞要意當金光明
經所説。信相菩薩夢中所聞懺悔之義。以入
聖道先懺悔業故云云
玄賛第十云觀音品有苦稱名即脱○即是三
途八難一切苦難。且如法琳歸命勉七日之
刑。濟歡歸依脱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説。業有
二。一定異熟業。謂故思業。若作若増長業。二
不定異熟業。謂故思已作。而不増長業八十
九説。諸作不増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尚
可受果。名増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増長業。或
先増長業。由追悔等。名不増長業。如未生怨。
未追悔前。名増長業。追悔已後。名不増長業。
第六十説。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業故。言解
脱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學等。即同
涅槃經。未入佛法。名決定業。若入佛法。名不
定業○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説。恐繁且止。故
念觀音。良縁滋潤。自心悔愧。苦惱皆脱。亦有
釋言。其不増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時
決定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令
滅盡。先世罪業應墮惡道○即爲消滅○不
云全滅。又賢愚經。鴦堀摩羅雖得阿羅漢。爲
現業有果故。爲火所焚。又説。迦毘羅城。除一
童子自餘男女。盡是初果聖人。不應爲彼瑠
璃所殺。其決定造業佛尚不排。況受果耶。在
解脱人名不定者。依不定業説。此亦不然。若
得阿羅漢。一切不善盡。何受果耶。在初二果。
不善未盡。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經中。不
説滅盡。擧心微者。至誠懇切受持彼經。一切
不受。若不爾者。五無間罪皆決業。未生怨王
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論云。一感報定。二
作業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者。説自不發悔
愧之心不入聖道者業果決定。非悔愧已可
名定業。法句經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嚴穴間。
無有地方所脱之不受難。亦據不逢佛菩薩
等起悔愧之心而入道者決定業報。由此業
報差別經説。若業増上心作無慚無愧。作已
更作無心改悔。是業決定。若業非増上心作。
雖作惡業。常懷慚愧。是業不定。但知諸業非
悔。非道之所損伏。可有受果被損。便無受果
之義。然經説指鬘及阿羅漢猶受業果者。時
猶住凡。或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羅漢。從當
爲名。非受果時名阿羅漢。又遇良縁。要自發
心。悔愧入聖道。罪業方排。雖過良縁。無心悔
愧。亦不入聖。乃至諸佛亦不能轉。迦毘羅城
釋種被殺。雖得初果。別報業在初果不排。又
非聽聞大乘悔愧懇切深心。故受先業。脱聞
大乘。勵懇深悔。亦不被殺。得阿羅漢。一切不
受。設有被殺。非業果故。不爾。指鬘殺人滿千
唯少於一。云何何得聖。又無悔愧及斷伏滅
諸罪業者。有情便無得受聖期。由此故知初
説爲善。應同涅槃瑜伽爲正云云
攝釋云。疏由此故知初釋爲善者。即前亦有
釋言。以上疏引瑜伽對法而成立者。並名初
云云
玄賛三云○復有無學迦留陀夷。埋足糞壤。
鴦堀摩羅獄火焚身。遂有難言○我於此難
○爲現惡因必有苦報。由此聖者有相現受
苦起後教故。或苦異熟無學不受。惡業盡故
○彼言無學受彼苦者。現居有學。猶未離欲。
定成無學故與其名○或無學苦非是業招○
如涅槃經第二十九。解三時業。至無學位。排
諸惡業。一切不受。説未入聖。名爲定業。其
入聖已。不名定業。廣如彼説。故阿羅漢定無
苦果云云
燈四云。又已解脱聖人身中。無苦異熟。經説
有者。現業果化。設非無學。見道惑亡。因無果
亡。設有苦者。等流増上。非是異熟。如地獄
云云
瑜伽六十云。復次如先所説作及増長業。若
先所説由五因縁成極重業。名定受業。與此
相違。名不定受業。復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
分定。三二倶定。四二倶不定。諸阿羅漢所有
不善決定受業。或於先生所作。或於此生先
異生位所作。由少輕苦之所逼惱。便名果報
異熟。若已轉依果報種子皆永斷故。一切不
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續。建立
定受業故云云
伽抄第四云。若未悔未解脱。名定業。若已悔
已解脱。名不定業云云
十一面經。大般若處處。不轉定業之文有之」
鴦掘摩羅經第四云○佛告大王○南方去此
過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
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彼如來者
豈異人乎。鴦掘摩羅即是彼佛。諸佛境不可
思議○爾時諸天世人○聚落人民。如來佛
威神悉皆來集。稽首敬禮鴦掘摩羅足。一心
同聲説偈歎言云云
要賢第一云。鴦掘摩羅所受苦果。一云。業果
時○一云。權非實也。一云。由習氣受等流苦
○此欲界人趣意識故。唯遣損捨倶威儀工
巧。但有漏善倶也云云
尋云。今轉定業者。轉重輕受歟以上釋文
可知之
因尋云。轉重輕受者。轉總業成別報歟燈六
三業
所順
五趣
  問。攝大乘論中通達轉在前六地云云
有何故耶
問。論中引攝大乘論説。令眞非眞現不
現故云云
爾者可有以眞俗二智境界爲眞非眞體
之義耶
論云。攝大乘中説。通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
觀通達眞俗間雜現前。令眞非眞現不現故
疏云。以有相無相觀。通達眞俗間雜現前。或
眞現非眞不現。謂入觀時。或非眞現眞不現。
謂出觀時。令眞非眞現不現故。又未能即空
而觀於有。有相觀現眞不現。無相觀現非眞
不現。由此理故。説通達轉在前六地。我今此
論。約初通達分別二障遍行眞如故。説初地
爲通達轉。世親攝論云。前六地眞如爲眞俗
觀現不現因故。説通達轉在前六地。亦不相
云云
論云。説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
前。勇猛修習斷餘麁重。多令非眞不顯現故
云云
疏云。述曰。攝論又説。修習轉在後四地。由純
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麁重。多令
非眞不顯現故。四十八説。由第七地猶名爲
雜煩惱。未名不雜煩惱。非眞猶有現時。但無
相觀長時故。説多令非眞不現。非八九十地
非眞有現時。得無相觀長時。種類同故。説後
四地爲修習轉。我以十地斷倶生二障麁重。
漸證眞如義等。説修習轉在十地中。亦不相
違也。然此論中。乃言多令非眞不現者。爲簡
七地。二攝論釋。皆言唯有眞實現非眞不現。
從長時説。然攝論本。通得二解。不言非眞定
不現故云云
尋云。即空起有行者。即眞俗合觀歟
義演云。疏又未能即空而觀於有等者。此約
多分説。至第五地中亦能少分眞俗雙觀云云
肝心云。文論令眞非眞現不現故。問。五地已
能眞俗雙觀。如何今者令眞非眞現不現故。
答。五地雖得。不時長也云云
三身章周記云。章云。第七地得不思議身等。
此地之中。喩能即空方便智發有中勝行。而
能化物。第六地等准能空有二種雙行。未能
已空發有廣利於物云云
論九云。七細相現行障○由斯七地説斷二
愚○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勤
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云云
疏十本云。論純於○勝行。述曰。前地尚取還
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
起有勝行。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於無相不
專勤求。乃於空中起有勝行。所言空者。無相
空理。於空中作有行。即眞觀中起於有觀。冥
眞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
不同五地云云
無性攝論第九云。論曰○二通達轉。謂諸菩
薩已入大地。於眞實非眞實顯現現前住故。
乃至六地○釋曰○通達轉等者。謂。已證入
菩薩大地於眞非眞或現不現。無分別智有
間無間而現行故。或時眞現。謂入觀時。或非
眞現。謂出觀時。非眞與眞於此二時。如其次
第説不現此現不現乃至六地云云
世親九云○應知顯不顯眞非眞義者。謂圓
成實眞義顯現。遍計所執非眞實義皆不顯
云云
西明疏云
文義記云。言攝大乘等者。基三釋。一云。有相
無相觀○一云。未能即空觀於有故○一
云。四十八説。第七地猶名爲雜煩惱。未名不
雜。非眞猶現等云云如疏文也。測師亦有三釋
云云
私記云○問。其眞非眞者。體何物耶。答。無性
論云。遍計所執爲非眞。圓成爲眞云云本疏二
釋中初釋意也。本疏第二釋。正智無觀爲眞。
後智相觀爲非眞。此即依世親攝論而説也。
西明有二釋○此二釋亦大意同本疏二釋也
云云
  問。付六轉依廢立。且廣大轉可通因位

論云○五下劣轉。謂二乘位○無勝堪能名
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位。爲利他故趣大
菩提。生死涅槃倶無欣厭。具能通達二空眞
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頓證無上菩提涅槃。
有勝能名廣大轉云云
疏云。攝大乘説。即諸菩薩能趣證轉故。如來
已轉故彼不説。此六翻前准前應悉云云
論云。此中意説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
云云
疏云。第三料簡。頌中所取轉依體者。唯廣大
轉。捨二麁重而證得故。不言圓滿轉者。圓滿
轉對菩薩説。廣大轉對二乘説。又圓滿轉唯
如來。廣大轉在菩薩。今明十地取廣大轉。要
地地中捨二麁重方證得故。又解。既言取廣
轉。明圓滿轉亦在中。略擧一隅故。即六
轉依中第一假立轉。未得眞故。餘五眞名轉。
眞實證得故。第一約位解轉依訖。下第二正
解轉依。於中有三。第一總解轉依。第二雖轉
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依得。等者
簡別本頌所説轉依之言。第三辨此修習位
能證非已證云云
論下文云。此修習位説能證得。非已證得。因
位攝故
疏云。自下第三明此十地能證二轉依。非已
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斷障爲
因。解脱道方證於彼故。上來解五位中第四
頌。雖有廣略不同。總是解十地修習位訖云云
論又云。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此即無漏
界○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
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
界攝云云
疏云。無漏界攝。即菩提涅槃二轉依果是究
竟位云云
論云。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
行。斷十重障。證十眞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疏云。是初牒前。起下
所證二轉依果云云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二通
達轉○證得一分眞實轉依。三修習轉○漸
次證得眞實轉依云云
論九云。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
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眞如。二種轉依由此證
云云
疏云。由此四種因故。二種轉依果由此證得
○次乃明十種眞如。即廣頌中捨二麁重之
時轉依。雖已分證。未名圓滿。此乃因位廣前
三句。即是漸次悟入。二種轉由斯證得。明所
得果。即廣前頌第四句文。正明悟入云云
論九云。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
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
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
得如斯二轉依果云云
論云。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能伏道
能斷道
二所轉依持種依
迷悟依
三所轉捨所斷捨
所棄捨
四所轉得所顯
得謂
大煩惱所生
得。謂大菩提
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
所轉得。頌説證得轉依言故云云
疏云。餘三轉依不可證故。設有眞如及無漏
道。不是證義故不説之云云
太抄云。疏圓滿轉對菩薩説。廣大轉對二乘。
解云。此第一解即盡理也。故此中唯取因位。
廣大轉菩薩。名廣大轉故。即能證道故。捨二
麁重方得佛果已上
演同
疏又圓滿如來廣大轉故
在菩薩。解云。此第二解不盡理。不及初釋。何
以故。菩薩既名廣大轉故。即如來應不下劣
轉。初解爲勝云云
疏云。實證得位。謂通達位。修習位等。故此非
云云釋損力益能轉所也
蘊云○問。如下論云。此修習位説能證得。非
已證得。何故此説通達修習名實證得。答。彼
約圓滿。此據證得。一分轉依故不違也云云
樞要上云。生正解者。損力益能轉。在地前
故。斷二重障。是通達轉。見道位故。由我法執
乃至彼障隨斷。是修習轉。在十地中修道位
故。斷障爲得二勝果故。下是果圓滿轉。在佛
位故。總形下劣。名廣大轉。即此文中通攝五
云云
文義記云。言此中意説等者。基説○如疏測釋
據實。亦據果圓滿轉。對小乘故。且説廣大。又
廣大轉通説因位故。略不説果圓滿轉。觀解
果圓滿轉爲廣大轉。捨二麁重故云云
疏十本云。論此能捨彼至廣大轉依。述曰。由
十地修智究竟故。至佛證轉依。解第四句頌。
於中有二復次釋也。即爲二也。論依謂所依
至二轉依果。述曰。今第一解。總爲別依斷染
故。無所執生淨故得二果。餘文易了。同攝論
果斷分解轉依。無性第九卷等同之。彼文稍
廣。言轉依者。轉謂轉捨轉得。依謂所依。即轉
之依云云
  問。安立諦智斷惑者有何過耶
要云。初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能斷
隨眠者。故六十四云○由安立諦取於有相
○相縛未脱○於麁重縛亦未能斷。由此准
知。唯無分別智斷諸隨眠。第二有義。後得無
分別斷迷事隨眠者。解前文云。先據斷迷理
隨眠。非斷迷事。又前約斷究竟○又前約有
漏安立及無漏安立諦語。非後得縁非安立
語。亦無分別相。故即論云。若不要縁非安立
者。有於淨定心順決擇分者轉縁諸諦時。應
斷隨眠等。彼既不爾。故但簡有漏等。非爲盡
理。不果彼彼文應尋之。疏中但有二乘用之
非菩薩。今更解。菩薩亦用此智云云
要云○於字誤。應作極字。下者字誤。應作善
字故六十四云
瑜伽六十四云。問。若安立諦建立爲諦。何因
縁故更復顯示非安立諦。答。若離非安立諦。
二種解脱不應道理。謂於相縛及麁重縛。所
以者何。若有行於諸安立諦。彼一切行皆行
有相。行有相故於諸相縛不得解脱。於諸相
縛不解脱故。於麁重縛亦不解脱。若有行於
非安立諦不行於相。不行相故於諸相縛便
得解脱。於諸相縛得解脱故。於麁重縛亦得
解脱。問。若唯由彼非安立諦。於一切縛解脱
清淨。何縁顯示安立諦耶。答。爲令資糧及方
便道得清淨故。問。若即由彼行有相心於二
種縛解脱清淨。有何過失。答。若有極善定心。
依第四靜慮順決擇分善法中。轉縁諸諦境。
彼諸行者。於二種縛應得解脱究竟清淨。然
不清淨故不應理。又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
差別。應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無相有差別
故。不應道理云云
三惠章云。第六諸智相攝者。勝鬘經中説一。
謂心法智○又説二智。初聖諦智。二無二聖
諦智。彼唯修慧。初是安立諦智。後是非安立
諦智。彼説。二乘以初諦智斷諸煩惱。諸佛世
尊以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故非聞思攝云云
要決引倫法師釋有問答。可見之
  問。後得智斷迷事隨眠者。唯約二乘論
之歟。將通菩薩歟
問。後得智斷迷事隨眠者通菩薩云解。
本疏可有耶
樞要云如上
疏云。問。何爲亦是根本斷。亦是後得斷。不違
理故。此唯二乘。非菩薩。菩薩修道不斷迷事
隨眠故。即唯所知障是根本智斷。煩惱障中
通二智斷○又解。用後得智斷。菩薩亦能。十
地斷所知障中。有執非執。非執者亦名迷事。
故亦許斷。以障智故○此等分別妙絶古今。
於諸論師實未聞也云云
太抄云。此第二解極縁盡理云云
賓記云。疏中但有○亦用此智者。疏中後得
智亦斷迷事隨眠。此唯二乘非菩薩。以菩薩
修道中不斷迷事隨眠故。唯所知障是本智
斷。煩惱障中通二智。今更解。菩薩亦用後得
智斷迷事惑。何者。十地中非念念唯斷迷理
法執。亦有斷非執迷事障故云云
貶量抄二十云。又樞要云。疏中但有二乘用
之者。此言大謬。倶迷述二解故。應知指前疏
云今更解云云
  問。就所棄捨轉齊轉滅義何
問。約轉齊有二釋。以何爲正耶
問。無漏種子新古今生者見道第二念

燈云釋所棄捨。於中二釋。一約轉齊。本有無
漏種子三品。如加行位下品種増生初見道
無分別智。即此現行無漏有力。資中品種令
能生現。亦令自種轉成中品。名爲轉齊。又解。
由中品種生現行已。資下品種轉成中品。與
本有種中品之者。及新熏生亦爲中品。與能
生自本有之種。三合生一後念現行。或各別
生。倶許無妨。中上品生轉齊亦爾。言轉滅者。
即本有種唯有一個。加行位中名爲下品。入
見已去能生現行。現行熏種即成中品。并有
力能令本種子生後中品。下品即滅。名爲轉
滅。不同轉齊令生自種亦成中品。故名轉滅。
或雖本有三品種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亦
不能生後念中品。新生中品。但由現能。若爾。
即違雜集論説行修習文。彼許初習自下地
中種子増故。不可唯説但中上増不通下品。
無別因故。違比量故准此即應三品各一。但
令本種生後中品。即下品種生現行者。自體
不増若爾。既許下品種在。何名轉滅若以不
生即名爲滅。豈諸種子皆定生現。准此道理。
轉齊應勝云云
三身章云。轉滅義者。如大乘位。無始以來加
行勝善・無漏善種。未逢縁故。皆唯下品○至
見道位生下現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見道
修習以爲縁故。至修道位。前刹那中見道下
種滅。修道中種生生中現行。現行復熏中品
種子。修道修習以爲縁故。至究竟位。前刹那
中中品無漏種滅。後刹那中上品無漏種。生
無所依故。道已滿故。更不熏習。本唯一品。劣
滅勝生。故名轉滅。後修習故。前之同類不能
爲同類因引後同類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
品諸無漏種。及諸位中加行勝善・下中上品
諸有漏種。皆應准知。至佛位中。唯有無漏上
品圓滿。無漏中下・一切有漏。並皆捨滅。故經
説捨無常色等。二者轉齊。法爾種子皆有三
品。初修下故。至見道位。下品無漏種生現行。
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若無修習。任運下生。由
修習故。至修道位。中品種子生中現行。現行
復熏中品種子。前之下品亦轉成中。若不熏
習。任運中生。由修習故。至佛位中。上品種子
生上現行。道已滿故。無所熏故。更不熏習。中
品種子並轉成上。前中下種不復相續。與後
勝齊故名轉齊。故經説言捨無常色等。望自
同品。可名轉滅。言轉齊名者望他異品云云
周記云。如修道位中品無子生中現行。熏成
種已。見道下種後念所引種子起。亦成中品。
與修道齊○轉齊者勝。一三道之種各別不
雜。二三僧祇劫所修無漏轉成上品。以爲佛
故。若轉滅者。三大劫中所修無漏修至佛果。
悉皆捨齊。理爲不可。轉齊之家亦復不違經
所説捨劣無漏云云
六卷私記五云。燈師義如何答○出燈釋一約
轉齊○名爲轉齊文初釋此釋意云。本有見修
無學道三品無漏種子。由資糧位聽聞正法
之聞熏。於加行位。下品見道無漏種増長。生
初見道無漏智現行。此下品現行能有功力。
資修道位中品種子。令生中品現行。亦令自
下品種轉成中品。齊中品種故名轉齊爲言。
下品
現行有二功力。一令生中品現行。二令生自
下品種。齊於中品。不同種子在隱無力也
文云。又解。
由中品種○轉齊亦爾云云後釋此釋意云。由
下品現行力。中品種生中品現行已。然後資
前下品種轉成中品。此是初刹那也。次前下
品種轉成中品。及初刹那中品現行新熏成
中品種子。並初生中品現行中品本有種子。
三類種子合生後後刹那中品現行。或復不
合各別生現行爲言。即新古合生之師云。修道第二
念以後。始有新古合生之義也
○問。付燈後釋。以中品例上品者。上品種生
現行已。資中品種齊上品者。即有佛果増減
之失。謂解脱道時。上品種子生現行已。後引
中品種。令齊上品。初刹那佛猶有中品種未
成上品。應滅後念佛及前佛功徳故。答。上品
生現引中品種。理實同時。如智生已斷惑之
言。如稱量頭低昇時等。明來暗去。皆是同時。
以義分二。是故佛無増減過○問。燈中釋轉
齊有二解。以何爲勝。釋轉滅有二釋。以何爲
勝。又凡護法轉齊轉滅二義中。以何爲勝。答。
轉齊二釋中。後釋爲勝。與解脱道捨非障有
漏・劣無漏義同故捨。劣無漏者。即轉中品種
成上品故。轉滅二釋中。初釋爲勝。與三身章
義同故。轉齊轉滅二義中。轉齊義爲勝故疏
中唯説轉齊義。燈云轉齊爲勝云云
十二卷私記第八云。後釋佛果有増減失○
故初釋爲正云云或燈
傳也
今謂。燈不判勝劣。推無
増減失。何者。上品現行生纔引中品種令齊
已故云云依三身章。中品種子生中現行。現行
復熏中品種子。前之下品轉成中云文。熏中
種種子。轉下品種子令齊已。此中品現行
也。故可依後釋云云
又云。問。中品種子生現行時。下品轉成中品。
爲當來生現行時。轉成中品。答。約此可有二
意。何者。燈説生中品現行有二釋文云。與本
有種中品之者○轉齊亦爾云云初釋意。中品
本有種下品新熏本有轉成中品。合三種生
一中品現行云云故就此釋。中品本有種未現
行時。下品現行轉下品新熏本有種成中品
後。中品本有種。三合生中品現行云云此下品
現行轉下品新熏本有令齊中品之義意也。
若上引後釋次文云。此文成後釋者。文義相
違。故知成初釋意也。後釋意。下品本有種生
已下品現行。中品新熏本有生已中品現行。
非下品種子轉成中品生中品現行。三道種
子各別故云云就此釋。中品新熏本有生中品
現行。纔轉下品新熏本有令齊中品。此即中
品現行轉下品種子令齊中品釋意也云云

燈下文云。論金剛喩定無所熏識等者。要集
云。由現行多聞能熏力故。法爾種子増長勝
用。故下文云。此四種姓雖皆本有○因位漸
増。果位圓滿等。今謂。此判見道可爾。以見道
前無現無漏熏起新種。至修道已有現能熏。
熏得新種。若言及其成佛法爾種生云云
同上文云論九論初獲聖性等。西明云。能生初
地無漏法爾種子及新熏種。爲其自性。今謂。
雖有新種。非勝不立。由正能生有所生現。證
理斷障故能生勝。不取新熏。未能生故云云
等流増上性同易感所。疏・祕可見之。古來以
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等文。可見道第二念
旨爲難歟
十五卷私記觀理作第十二云。眞見道初念唯
本有生。第二念已後新舊合生也。護法正義。
初念無漏唯本有生。第二念已後新舊合生
云云意云。眞無間道現行世第一法有漏。爲増
上縁。亦爲等無間縁。自本有無漏種子爲因
縁起。地前無無漏現行故。無新熏無漏種子。
即無間道現行新熏種。所熏新熏種子。與本
有種合生第二念解脱道現行。解脱道智所
熏新種引舊之種合相見道初念現云云内遣
有情假縁智也。如此展轉可知也云云
顯幽抄・鏡水抄同此義
六卷私記云。轉滅義如何。答。文云。言轉滅者
○故名轉滅文初釋此釋意云。本有種子只有
一個。加行道中修習時。但名下品。現可生下
品見道無漏現行故。入見道生下品無漏現
行已。現行新熏増中品種子。并令自本有種
亦成中品。至修道位。二種子合生中品現行。
既本有種下品義已。故名轉滅。從此成上准
之可知爲言。此義專不關
護月難陀義
文云。或雖本有○但由
現能云云。
 後釋
此釋意云。雖有三品種子。修道中
品種子生現行已。見道下品種子即滅。不能
轉成中品生後念中品現行。故名轉滅。新熏
生中品種。但由中品現行力故爲言文云。若爾
即違雜集論説○三品各一云云此文難此第
二釋也。難中有二。初明違教。後明違理也。違
教難者。對法十云。復次依止修道分別修惑。
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繋所有善
法。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
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界
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准此文者。
菩薩見道無漏。在第四定見道之後修無色
無漏之時。可修増。在第四定見道無漏種子。
而何説言中品生已下品不生。是故此説違
對法論。故不可言但中上種子増・下品不増
爲言違理難者。比量云。下品種子應不滅。三
品中隨一攝故。如中上品。准此道理。三品應
同。何故愛中上品令増。憎下品令轉耶各一之
一字同
一之
義也
問。先徳量宗云。下品種應増。而何改能
別云應不滅。答。若又有上品種子。若攝同喩。
犯一分所立不成。若攝異喩。即犯不定。佛果
上品更不増故。問。古徳遮云。二乘無學許有
増義。燈文有其證。答。猶有佛果成失。故難信
之文云。但令本種生後中品。即下品種子生
現行者。自體不増云云此轉救也。救意云。令
中品種生後中品現行。下品種子生下品現
者。自體不増。故云轉滅。非謂種體已故名滅。
爲言文云。若爾。既許○轉齊爲勝云云此破轉
救也。意云。若言下品種不已但不増故名滅
者。種體既在。何名滅耶。若言不生現故名滅
者。豈一切種子皆定生現行耶。依如是理。審
定二釋。轉滅義有失。轉齊義爲勝爲言云云
對法論十云。復次依止○當知此中所説義
者。謂依止上地現前修習道時。下界下地所
有善根雖不現前。亦皆修習。何以故。於彼得
自在故。自在者。謂轉増勝現行自在故云云
伽論五十二云。復次若略説一切種子。當知
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
果不現前。五煗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
伏。九不被損伏○若住本性。名煗品。若修若
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
到究竟。名上品云云
伽抄十三云。九品種子中。若新熏。如何若住
本性名下品者。解云。此亦無始曾熏。然更近
不起現行。此舊種名下品。復熏已復從下轉。
名中上品。本有種。一切三品皆舊。何故至彼
練等已名中品者。此三品種子。本有皆自有。
然此中約一品種子上。義説熏不熏等有三
品。其體是一品。非三品種子轉下成中。此名
轉滅。一種子故。又轉齊無妨。此本有舊先有
復熏練。轉下品齊中品故。佛身中一切皆等。
無上中下三品種子。此中據轉齊。三品名別。
非一品轉成三位。新舊二師義云云
  問。付轉齊義。轉二乘可爲菩薩性耶
燈云。若爾。即應轉二乘種成大乘性。以轉齊
故。若云類別。不轉下中二乘種姓爲菩薩性。
亦應菩薩三品種殊。不轉下中成中上品。答。
乘性別故。不轉二乘成菩薩性。下中上三同
菩薩姓故。可轉令成中上品云云
十卷私記七云。問。轉下品齊中品者。不定性
二乘有三乘無漏種子。此轉二乘種姓物歟。
答。有傳云爾也。今云不爾。乘性別故○問。若
爾。何有處聲聞練根者成獨覺。獨覺練根者
成菩薩云云答。其言斷二乘根障時。從菩薩菩
薩種姓生現行。非謂轉二乘性成菩薩性也
  四涅槃段云所顯得
  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七眞如中何。又
在纒理歟。出纒理歟
論云。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眞
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
徳無生無滅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具有。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
思路絶。名言道斷。唯眞聖者自内所證。其性
本寂。故名涅槃云云
疏云○由此涅槃在纒未顯。離障方顯。故體
一如。約顯成別○論一本來自性至故名涅
槃。述曰○謂一切法相眞如理者。此出體也。
即七眞如中實相眞如理。彼云二空所顯。約
詮所辨。涅槃依得顯故以相即。如前第八卷
云云
蘊云。自性涅槃具足無數量微妙功徳。即是
依徳顯體○疏中得字應爲徳字云云
太云○然此文中。言相眞如理名字。即當七
眞如中實相眞如。據實體即眞如體即是初
涅槃。然七眞如即約詮以辨體。此中涅槃即
約詮以顯體。謂具十徳名涅槃名字。如疏自
釋。疏涅槃依得顯故者。解道中得此涅槃。
即名爲得。即是二十四不相應中得也云云
論八云○二實相眞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疏云○因二空門所顯如性。七十七説。即我
法性。我法性言我法之性。非即我法。我法無
故○舊中邊名相眞實云云
別抄云論八問。實相清淨二如何別。解云。實
相眞如通染淨法。清淨唯取離垢眞如。又解。
實相據體。清淨就相也云云
疏九本云。論四安立眞如至謂道實性。述曰
○七十七云。由流轉・安立・邪行三眞如故。一
切有情平等平等。此約除佛餘名有情故○
故不言佛。無苦集故。顯揚又説。無始流轉實
性。即是縁生。故流轉如亦非佛有。又設一切
有爲皆是流轉。然佛法身體離生滅。亦無流
轉。又流轉如雖通有爲法。唯約有漏故佛言
云云
論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答有前
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云云
又云。故四圓寂諸無爲中。初後即眞如。中
二擇滅攝○或無住處亦擇滅攝○初一即眞
如。後三皆擇滅云云
  問。西明意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
諸法通相眞如云云燈師何破之
燈云○本疏解自性涅槃體○有釋即云。是
一切法通相眞如。今謂不爾。眞如無二。豈有
一切法別相眞如。又七如中説有實相。不説
通相。據何得知。通相爲體云云
論・疏如上
忠安記云。論謂一切法相眞如等者基云七眞
如中實相眞如即如故測云謂一切法通相眞
如。又解。七相眞如理和上云測初解便唯論文
言一切法相眞如理。故以爲正云云
最勝疏二云。釋涅槃義略以五門○列別名
者○有漏總別相對。十地論中説二種。一名
同相。二名別相。即餘三涅槃云云
梁攝論六云。論曰。四種清淨法者。此法本來
自性清淨。謂如如由空實際無相眞實法界。
釋曰。由是法自性本來清淨。此清淨名如如。
於一切衆生平等有。以通相故。由此法是有
故。説一切法名如來藏云云
四種清淨者一此法本來清淨。二無垢清淨。
三至得道清淨。四道生境界清淨
別抄云。十地論頌曰。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
槃○滅者成不同相涅槃解云○同相爲本來
自性云云
無上依經云○自性清淨是其通相。無垢清
淨是其別相云云
佛性論三云。復次四然各有二縁義。應知初
有二因縁。故説如來法身有大淨波羅蜜。一
者本性清淨名爲通相。二無垢清淨故名別
相。本性清淨通聖凡有。故名爲通。無垢清淨
但佛果有。所以名別云云
是釋如來法身有四徳波羅事也。天親所造
  問無餘涅槃擇滅歟
論云。故四圓寂諸無爲中。初後即眞如。中二
擇滅攝云云
後師亦中二同之
疏云○中間有餘無餘依二擇滅攝。斷縛得
故。所依縛盡初得果時。名爲擇滅。所依後無
方顯涅槃。後依無時。由前擇力故云云此次文並
義蘊釋可

下文云○此二○明非擇滅○問。既言無間
道等。如何是非擇。擇者惠也。無間生等豈非
惠也。答。起無間道。若有漏亦非擇。若無漏不
斷漏種子者。定非擇滅。有何妨也○或復今
大乘起無間道別斷惑種。餘縛因此方永不
生故。是非擇滅攝。亦有何爽。既爾。定知無餘
先得。所依永無方顯先滅。名得涅槃。故擇滅
攝。如想受滅無爲。後時顯故。實得在前。無餘
亦爾。或由先擇斷惑復永不生故。此義應思
云云
燈云○然有餘無餘倶擇滅攝。本疏釋云。中
二擇滅攝。斷縛得故。所依縛盡初得果時。名
爲擇滅。所依後無方顯涅槃。後依無時。由前
擇力。要集云。大乘聖道斷煩惱故。所證擇滅
名有餘依。煩惱因滅。苦果任運滅位。別得擇
滅。遠由擇力而滅依故。故以下云。中二擇滅
攝。然入無餘。無別無間解脱道也。今謂不爾。
既云煩惱因滅苦果任運滅位。云何別得擇
滅。自不許有無間解脱。又佛地論云。菩薩初
證如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准此二乘
初得無學。亦應頓證二種涅槃。由此應依本
疏爲勝。若云雖不別起無間解脱。由前智故。
此後斷滅名爲擇滅。何不許前正斷障時已
得二種。無餘後顯故是擇滅。若云菩薩證如
來地時。捨有漏故得二涅槃。二乘苦在不得
無餘。故後時得者。後既任運諸苦不生。應非
擇。滅同黄門等見惑因盡。彼任運滅得非擇
云云
要集釋可勘之
  問。煩惱所知二障通障菩提涅槃二果歟
論云。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眞如出所知障○
彼能隱覆法空眞如○故斷彼時。顯法空理。
此理即是無住涅槃。○既所知障亦障涅槃。
如何但説是菩提障。説煩惱障但障涅槃。豈
彼不能爲菩提障。應知聖教依勝用説。理實
功能通障二果云云
疏云。論既所知障○菩提障。述曰。下第三問
菩提障。外人問。此師説。所知障亦障涅槃等。
可解。論説煩惱○爲菩提障。述曰。下此師答。
初却質。以煩惱障亦障菩提少分智故。名障
菩提。又爲有此。菩提不起。故亦爲障。何得以
所無爲難。文意可解。若爾。如何諸聖教説二
障障別。論應知○二果。述曰。諸聖教中。依勝
用説。此義不違。實各雙障。如第一卷初抄解
云云
論一云。斷障爲得二勝果故云云安惠造論縁
起文也
疏云○問。雖言斷障得二勝果。而未分別斷
彼二障得二果時。爲總爲別。故應分別
論云。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眞解脱。由斷礙
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云云
疏云。述曰。即顯障果別斷別證。如瑜伽論五
十九説。一切煩惱皆能續生○言解脱者。體
即圓寂○彼分涅槃○非眞解脱。又二乘等
雖得二滅。住此二中非爲不住。解脱非眞。以
是假故。十地證如眞非解脱。爲簡於彼。言眞
解脱。假體擇滅。實即眞如。有無餘依滅所顯
故○言所知者。即一切法。若有若無皆所知
故。了所知智説之爲解。礙是障義。由法執類
覆所知境○二所障體即四智品及四涅槃。
下轉依中自當廣釋。異生雖作二種無我眞
如觀等。大非菩提。二乘之惠菩提非大。又異
生外道雖有少智。非大菩提○又○菩薩之
智大非菩提○問。此言二障各障一果。爲定
別障。爲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別或通。此中
且説定勝障故。説各別障。至下當知云云
斷障章並義鏡可見之
唯識義私記九云○有人云。二障互障菩提
涅槃者。約功能爲言意云。凡夫身具有二障
故。煩惱障菩提功能。所知障有可障涅槃功
能故。談功能云。煩惱障障菩提。所知障障涅
者。約大涅槃爲言。意云。二乘人雖斷煩
惱障而不得大涅槃。有所知障故。約不得大
涅槃有所知障故。亦不得大菩提言此義
不明也 云云
又云。煩惱障正障涅槃。兼障菩提。所知障正
障菩提。兼障涅槃者。約種子現行習氣同有
二耶。答。約所知障可爾。若約煩惱障。種子
與現行正障涅槃。兼障菩提。約習氣。正障菩
提。兼障涅槃。同於所知障。問。何故爾。答。煩
惱障習氣非爲因受生物故。非涅槃障。問。何
以知。答。疏第十云。非能受生。但障於地云云
意云。受生者涅槃之障。受生物不得涅槃故。
此煩惱障習氣非受生物。故非涅槃障。此所
知障共而障地地法無我理耳。所以此正菩
提之障也。問。何故不能受生。答。煩惱障習
氣・所知障習氣同體。而隨遂所知障種子故。
不能受生。若此受生者。二乘無學得果。斷此
習氣可得果。既不障於果故不斷也云云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四目次

  品智段
圓鏡智名
衆生平等
雖獨法空
轉識得智
能熏勝種
諸處境識
成事非眞
或二倶説
事智間斷
  究竟段
親光等言
本説雖略
簡他受用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四

  四智段云所
生得
  問。圓鏡智名六種釋中何
問。以無爲名圓鏡智依主釋歟
問。以淨位第八名圓鏡智之時可有依
主釋義耶
問。要集意以淨位名智是有財釋云云
   爾者淄洲大師可許之耶
論云。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
分別。所縁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
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徳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士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
大圓鏡現衆色像云云
疏云○圓鏡即智持業釋。相應心品言通相
應法○如大圓鏡現衆色像。佛地經云。如依
圓鏡衆像影現。依佛智鏡。諸處境識衆影現
平等。平等故以爲喩云云
十卷私記裏書云。問。約大圓鏡智名。有餘師
作異説破之。如燈第七以云持業釋爲正。如
云妙法即蓮花也。意云。妙法以蓮華名妙法
蓮花。以妙法即蓮花名持業。如此以大圓鏡
名大圓智。此何名大圓鏡物即智也。大圓鏡
即智故。爲持業釋也云云
玄賛一云。法即是妙。是蓮之花。持業依主二
釋。如次亦可大法之妙是依主釋。妙法如蓮
花亦持業釋云云
燈云。論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本釋如疏。西明
云。從喩爲名。然云鏡智。即用相應心品爲體。
要集等云。或淨位第八亦名爲智。從喩相應
名圓鏡智。是有財釋。又云。或智用増。即別境
惠名圓鏡智。或依主。或持業。餘心心所或是
有財。或依主釋。所變種現唯有財釋。今謂本
釋但是總釋圓鏡智名。圓鏡雖喩。六釋之中
無從喩釋。然智及識諸相應品。亦總名智智
相應故。圓鏡即智。並持業釋。除種及相定道
戒等。不能現生身等影故。現雖種生現望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