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那。即本地身此經教主也。以五智所成四種
法身歎教主徳。此本地法身具自性等四身。
是此四身各以五智成故云五智所成四種
法身也 於本有金剛界等者。正明住處
心殿中者。經於中兩字第七轉境於聲也
與自性所成眷屬等者。明眷屬成就也。故注
云自性法身内眷屬智。一一眷屬皆悉金剛
自性毘盧遮那法身互體故。云皆已微細法
身等。夫法身者。具無漏微妙色相故。牆壁
不礙猶如虚空故云微細。藏&T047368;云。凡佛者
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身。瑜伽十
二明三摩呬多地中云。微妙者。自地煩惱
不愛味故得安穩道者所得道無退轉故
微細梵云suk@smi亦云微
妙安穩亦suk@smi義也
婆沙七十三云。問中有微
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
爲相礙耶。有作此説。此彼中有亦不相礙。
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應知微細
即無礙義。中有色相其尚如是。而況法身微
妙色相乎 各於五智光明峯等者。明無際
智。以此等故今引此經證於五智三十七
智及塵數眷屬等義也 諸地菩薩等者。杲
師云。顯教十地菩薩等也。慈覺釋云。諸地菩
薩倶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
密根凡夫具縛尚得圓智。何況祕教諸地菩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卷第三
 沙門曇寂撰 
又云。大日金剛峯。微細住自然。光明常遍
照。不壞清淨業。言大日金剛峯者。毘盧遮
那法界體性智是。微細住自然者。金剛自性
大圓鏡智阿閦佛是。光明常遍照者。南方寶
生平等性智自證徳是。清淨者。本來清淨心
妙觀察智無量壽佛也。不壞業者。無爲作業
者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也
解云。又引經次偈證五智義也 毘盧遮
那法界體性智者。毘盧遮那擧其梵名。下釋
峯爲頂義故。金剛峯即金剛頂。金剛頂即法
界體性智也。二教論釋本有金剛界云明性
徳法界體性智。即與此同也。法界體性智
總具五智。金剛亦有五色別見慈覺疏
第一卷
五色金
剛即是五智故。以法界體性智釋金剛也。
峯云k@u@ta。積集義。維摩經寶積佛。新經云寶
言積聚五智及無盡衆徳超出一切故
云金剛峯。若配五字門是第五@a@h字義也。
本體a字是金剛義。具足衆點即峯積集義。
應知@a@h字即大日金剛峯法界體界性智也。第
二十卷釋@a@h字云超八葉絶方所即此義
也。金剛自性者。即初a字義。第十二云。阿字
如來金剛性。金剛性者。所謂阿字門本初金
剛。即是阿閦佛金剛不壞菩提心故。禮懺云
金剛堅固阿閦佛。此中釋微細云金剛。釋
住自然云自性。微細梵云suk@smi亦翻微妙。
義釋第八三十九釋出現品不分別如鏡現前
住微細句云。知世間萬法畢竟不出阿字
門。今觀圓明種子亦復如是。以見初起時
極微細故。則知但從心生畢竟無住無本。
乃至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
慧。以出過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
在心加持無所不見。是故義云微細非細
小之謂也諸佛微細慧者。即阿字門。金剛
般若故云微細云金剛。金剛自性者。釋
自然義。謂金剛自性本來有處煩惱而不
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増。故云住
自然 平等性智自證徳者。光明常遍照即
眞如本覺自性光明故。出生義云南方寶光
明功徳界寶生如來。起信論云。所謂自體有
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故。是第二@a
義。第十四二十四@a@m字云。兼有長聲爲
行。行即火輪 火輪即光明遍照也 清淨
者等。西方主清淨法門故。理趣經欲清淨等
爲四理趣。其佛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即
a@m字門。本體a字自性清淨。上點入證義。入
證即得義。可思之 不壞業等者。無爲釋
不壞義。無爲即無分別義。無爲無分別無有
一切能壞者。故以無爲釋不壞義。理趣釋
第二章云。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
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由如來無漏五識與
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
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
a@h字義。a字是無爲。傍二點涅槃寂
中事業也
此五智佛及三十七智佛。乃至無量倶胝佛
不觀修行不待對治本來住此法爾佛位。
具四種法身備塵沙莊嚴。言四種法身者。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是。如此四種
法身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本覺佛
解云。此五智佛等者。重略擧上經文結歸
先成就本覺義也。此五智佛者。指五智四種
法身等文。及三十七等者。指自性所成眷屬
等文。乃至無量等者。指各於五智等文。此正
明覺體也 不觀修行等者。明本覺相。觀
謂觀待。不觀修行法爾具足此等佛徳。謂
之本覺。是取釋論第五五重問答中第二問
答意。論云。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
非得他力。性徳圓滿本智具足 本來住此
等者。正明先成就義也。具四種法身等者。
謂此等法爾佛位各具四種法身等也
此本覺又有三種差別。一三自一心門本覺。
二一一心眞如門本覺。三不二摩訶衍一心
本覺。初三自一心本覺中有四別。染淨本覺
清淨本覺一法界本覺三自本覺是。眞如門
本覺又有二別。清淨眞如本覺。染淨眞如本
覺。如是本覺重重無量。今此經所示本覺通
攝一切本覺。別表不二門本覺。此本有法
身其數無量故云一切如來
解云。此依釋論明本覺有多種也 此本
覺者。指如上先成就本覺也。杲師云。依論
意前重一心下開眞生二門。謂三自一心生
滅門一體一心眞如門也。今云三自一心本
覺者。三自一心生滅門也。一一心眞如門本
覺者。一體一心眞如門也。雖約爲根本出
前重一心下三自一心一體一心名字。實此
二門總攝前後兩重生滅十六門法眞如十
六門法盡。今釋本義故用一心下名字也。
三自謂體相用。寶鑰第九住心下云。輪華能
出體大等 論第九釋輪華畢云此表三自
門法 一一心眞如門者。一一白白而無異
故云一一眞如。生滅門有能證所證等。眞如
門理理自理故法界唯一理也 不二摩訶衍
一心本覺者。杲師云。眞如生滅是而二也。生
滅門智也有能證
智故
眞如門理也。理智相對故而
二也。不二者。超此二門理智泯絶故云不
二也。問論中唯於生滅門立本覺名。今何
於眞如門及不二門立本覺號耶。答此論
以一代百億契經爲所依故。若約顯教眞
如門唯理非事故不立本覺名。不二門是果
海故絶于言語。亦不可云本覺。今此論雖
外屬顯内含密意。是以大師以眞言教合
不二摩訶衍。眞言既有本覺不二何無。問何
處有眞言本覺名乎。答無障礙經云。歸命本
覺本法身云云 問釋論云含密意何處不二
位樹本覺名耶。答五重問答從一切衆生無
始已來皆具本覺無捨離時。若如是者云
染淨始覺爲明無明。清淨本覺爲明無明。一
法界心爲明無明。三自一心爲明無明等
故。此問最初從本覺中而起問故。今大師
増廣此意云不二本覺。已有不二本覺何
無眞如本覺。故於不二及眞如門亦立本
覺也 今云。論第五二十紙明五重問答畢
云。已説有覺門次説無覺門。何故一切衆
生無有本覺耶。無本覺故。何故無本覺
耶。無衆生故。何故無衆生耶。無本覺故。
率此二門應廣通達 此文分明五重問答
名有覺門。眞如及不二有本覺稱。豈有何
疑乎。又明其理者。諸顯教中眞如名法界
體性不立智名。且如佛地論第一釋佛地
名云所説清淨法界大圓鏡平等性智成
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
攝故名佛地是也。今此經云法界體性智其
人名毘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亦翻爲日。
一切衆生等具此智。是此本智非本覺而何
耶。六度經第九云。一切有情本智如日。無明
覆蔽忍光不現應思之。此三種本覺依寶
鑰引證。第一極無心。第二空性心。第三祕密
莊嚴心也。初三自一心等者三自本覺是生
滅門故。此中四種本覺皆是生滅門之攝也。
染淨本覺者。論第三二紙云。本覺門中則有
二門。云何爲二。一者清淨本覺門。二者染淨
本覺門。乃至云何名爲清淨本覺。本有法身
從無始來具足圓滿過恒沙徳常明淨故。云
何名爲染淨本覺。自性清淨心受無明熏流
轉生死無斷絶故又第五論明五重問答
中第二云。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
非得他力性徳圓滿本智具足云云 寶鑰引
此文證
第七住
心也
 一法界本覺者。論第三問答云。一法
界心非百非背千是云云 鑰引此文證
第八住心
 三
自本覺者。又論第四問答云。三自一心摩訶
衍法一不能一等云云 鑰引此文
證第九住心
就此四種
本覺杲師有二解。一者如次配第六七八
九四箇住心。二者此四本覺不必配四家大
乘。只是明本覺有多種類也。今取後義。初
義有難。何者前綱緒中云摧轅染淨之岳。既
指法花云染淨之岳。染淨本覺豈是第六住
心乎。又寶鑰引第一問答證第六住心。第
一問答中云。一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
善。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
云云是正明始覺相第六住心是始覺
門非本覺義也
又此文
中無染淨語明染淨本覺非第六住心也
眞如門本覺有二別者。論第三二紙云。云何名
爲二種眞如。一者清淨眞如。二者染淨眞如。
虚空之理亦復如是。云何名爲清淨眞如。二
種淨覺所證眞如離熏習故。云何名爲染淨
眞如。二染淨覺所證眞如不離熏故。虚空之
理亦復如是。以何義故強名本覺。字事差別
其相云何云云 次明本及覺各有十義畢云。
如是十種本覺字義唯依一種本性法身隨
義異釋。據其自體無別而已。此中所説二
本覺中當何本覺。謂清淨本覺。非染淨本覺
已上清
淨本覺
染淨本覺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染
淨本覺中。或各有十義。前説十義中。各有離
性故。論曰此本覺中或各有十義所以者何。
前十義中各有不守自性義故。字事配屬依
向應知。如是二覺同耶異耶。非同同故。非異
異故。以此義故或同或異。或非是同或非
是異。是故皆是皆非 今此經下。正明今經
本覺也。此經本覺正是不二本覺二教論引
五重問答畢云。喩云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
圓海徳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
夫不二者諸佛自證離機根法。正是祕密莊
嚴之宗極也。是以毘盧遮那眞言vajradhatu
va@mvajradhatu金剛界者。前釋金剛峯云法
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者體具五智。十萬廣
本其説雖廣。要以五智爲體。故知vajradha
tu者是不二法體此經宗極也。其種子va@m
本體va字是不二義。出生無邊門云。縛者
愚者法聖人法隨入無二。又守護經云。嚩
字不二之道言語道斷故上點入證義。證不
二者名爲毘盧遮那故經云金剛界如來。正
是不二之稱號也。又非只此經胎藏大日亦
不二爲體。其種子a字。守護經云。婀字者是
菩提心義無二義於中a是不二理。va
不二智。即是理智兩部不二義也。興教大師
云。彼不二法身頓斷無明現見不二一如理
也。凡此宗宗極印璽皆示不二義唯受師傳
者當自知
宗家以論不二摩訶衍爲祕密莊嚴意在
此矣 通攝一切本覺者。總有七種本覺。謂
生滅門四。眞如門二。及不二本覺。最後本覺
攝前六種故云攝一切。稱云攝眞實大教
王即斯義也 此本有法身下。結歸一切如
來語也。本有法身即本覺也。釋論&T047368;云。不
從縁生説爲本有。功徳依止説爲法身
今指毘盧遮那法界體智不二本覺云本有
法身。此攝四佛及遍法界無盡無餘佛故云
其數無量。其數無量稱云一切如來。一切如
來者五佛及遍法界諸佛故
此如來餘一切門之所不能攝。然此不二本
覺能攝一切門之佛故名頂。如來頂則最上
最勝義故
解云。此下辨攝不攝義也。猶如王能攝臣
臣不能攝王。其義可知。總指眞生二門之
即是一切
顯乘佛也
云一切門之佛。是此二門開爲
無量門故云一切門之佛也。故名頂者。以
上頂字流如來句以顯超出於諸餘經。五
佛云一切如來。即是法界體性智法無上故
云如來頂也
次言眞實者。眞眞如。實實知實相。眞有十
種。一根字事眞。二本字事眞。三遠字事眞。四
自字事眞。五體字事眞。六性字事眞。七住字
事眞。八常字事眞。九堅字事眞。十總字事眞。
如又有十種。繁故略之
解云。已下釋眞實兩字。眞眞如等者。初略
辨眞實名義可知 眞有十種等者。引釋
論而明其義。論第三四紙云。頌曰。性眞如理
體。平等平等一。無有一多相。故名爲眞如。
論曰性眞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無一
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縁。無多
相故遠離異縁。以此義故名爲眞如。如是
眞如二種淨智親所内證。復次眞如各有十
義。云何爲十眞。一者根字事眞。乃至第十總
字事眞。如是十眞十種本義相應倶有不相
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一者鏡
字事如。乃至第十覺字事如。如是十如十種
覺義相應倶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
已。所以者何。十種眞理本有法身有徳方便。
十種如理薩婆若慧有覺方便。以此義故更
重言詞作如是示 解云。論次前明本覺
義中具明十義故此略不出。今引前論文。
二紙頌曰。本覺各有十。體雖同字事。各各
差別故。謂根鏡等義。論曰本覺各十。云何十
本。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
功徳。譬如樹根能善住持一切枝葉及花果
等不壞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
無始來自然性有不始起故。三遠字事本。本
有法身其有徳時重重久遠無分別故。四者
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自成我
故五者體字事本。本有法身爲諸枝徳爲依
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
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
無去來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
際無流轉故。九者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
風相堅固不動若金剛故。十者總字事本。本
有法身廣大圓滿無所不偏爲通體故。是名
爲十。云何十覺。一者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
淨明白無塵累故。二者開字事覺。薩般若慧
通達顯了無障礙故。三者一字事覺。薩般若
慧獨尊獨一無比量故。四者離字事覺。薩般
若慧自性解脱出離一切種種縛故。五者滿
字事覺。薩般若慧具足無量種種功徳無所
少故。六者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
遍照一切無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覺。薩般若
慧常恒分明無迷亂故。八者顯字事覺薩般
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九者知
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十
者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徳唯有覺照
無一一法而非覺故。是名爲十。如是十種
本覺字義唯依一種本性法身隨義異釋。據
其自體無別而已
眞者眞理。如者如理。此眞與如各具二十種。
十種清淨眞理與十種清淨本相應。十種清
淨如理與十種清淨覺相應。十種染淨眞理
與十種染淨本相應。十種染淨如理與十種
染淨覺相應
解云 眞者眞理等者。眞如名一理體。今對
本覺分眞與如以爲二理云眞理如理。起
信論云。此眞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
皆眞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如故
離捨名眞離取名如。而實二名一體耳
此眞與如各具二十種者。標也。謂清淨眞如
中眞與十種本相應。如與十種覺相應。染
淨眞如中亦眞與十種本相應。如與十種
覺相應。是以清淨具二十種。染淨具二十
種。故云各具二十種也。十種清淨眞理下。
述釋也。通法疏云。此眞十義梯本十義人法
不離故本與眞同名表示。解云。前論明十
本中云本有法身。故解本爲人法即眞也
十種清淨如理等者。又疏云。又如十義梯覺
十義理智相應故覺與如同名表示如理也。
覺智也。故云理智相應也
今所言眞如通攝染淨清淨二種眞如。別顯
自門祕密眞如。本能攝末故攝二種耳
解云。此正約今經釋 通攝等者。初明攝二
門眞如可知 別顯自門祕密眞如者。正明
今經眞如。此經宗五字五大稱爲眞如。謂
之祕密眞如。藏&T047368;云。率都婆五字所成任取
一一可觀自性清淨心眞如佛性如來藏法
 又法界體性智總具五智即是眞如。心
要云。此大菩提五智圓滿法界體
性智
即毘盧遮那
如來眞如法界智處中位中位也也。出生義
云。印成法界體性智自受用身即塔正中毘
盧遮那如來也 毘盧遮那塔爲三形以表
法界體性智。即是藏&T047368;所謂率都婆。率都婆
即眞如故云眞如故法界智處中位。又第六疏
釋五色云。實相色亦法界不思議色。不思議
界者即中胎藏心。應思之。本能攝末者。若
約釋論法界體性智者所謂不二摩訶衍。故
能攝二門眞如。不二是本二門即末也
實知實相者。三自門實知實相。一心門實知
實相。性徳圓圓海實知實相。各各重重差別。
今所謂實知實相不二門實知實相是。然通
攝二門實知實相。言實知者能達知。實相者
所達境。又實知是心密。實相是身密。復次智
則境。境則智。又非智非境。而智而境。然非
九種心量之所縁。一一心之所縁而已
解云。前釋實字云實實知實相。故今具明
其義。實有其二。實知者謂能達智。實相即所
達境。釋論第四九右云。實知法者謂一切覺。則
能達知。眞如法者謂平等理。則所達境 三
自門下。明此有三種別 三自門等者謂生
滅門實知實相。生滅門中三自勝故云三自
門等 一心門等者。眞如門實知實相。其一
心名雖通二門。一心具一體義故今以一
心稱眞如門也。性徳圓圓海等者。不二門
實知實相。二教論上云。又曰何故不二摩訶
衍法無因縁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
根故。何故離機。無機根故。何須建立。非
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於諸
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
是。性徳圓滿海是焉云云喩曰。所謂不二摩訶
衍及圓圓海徳諸徳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
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王云云 今所言
等者。明今經實智實相通攝二門。亦是攝眞
實之意也 言實知者下。明今所言實知實
相亦有多種義。一能達所達。如前引論辨。
二身心二密。心即能達。身即所達也。復次
下。三明境智無二義。上分心身爲能所達。
而實心身不二一體。故第十七云。布諸支分
者。支分即是自心也。由此心即攝一切身
分。離心無身離身無心。亦同於阿字故互
文也以此義故智境無礙。故云智則境境
則智。則身義云。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爲非
情。密教則説此爲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
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
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
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絶能所。法爾道
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
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 又非智非境等
者。述釋上義。即雙非句。謂智則境故智非
唯智。故云非智。境則智故境非唯境。故云
非境。而智而境者正明無礙圓融義。謂智非
唯智故若言智則境智都歸智。故云而智。
境非唯境故若言境則智境都歸境。故云
而境。而智而境即是即智即境也 然非九
種心量下。明如上境智圓融非顯人所知。前
具引第二論文云。十中初九種心不縁眞
理。後一種心得縁眞理而爲境界 是
約二門分別明義。言第十一一心識即眞
如門本覺故云縁眞理而爲境也 又非一
一心等者。是約三門分別爲義。以不二門
爲眞言故。重箇眞如門唯取不二門。即是
此宗祕密實知實相故
復次金剛頂一切如來金剛頂一切三摩地。
皆悉離戲論分別之虚僞證平等不變之眞
理。故名眞實。約自他本覺辨眞實。准前可

解云。已上約智釋眞實義。此下約人及定
而釋 一切如來者。人也。三摩地即定也
悉離戲論者。釋實義。如上引即身義以四大
等爲非情。色心不融即戲論也 證平等等
者。釋眞義證色心不二。是云證平等等
自他本覺者。前二種本覺爲他。第三不二門
爲自。具如上釋一切如來中。意明二門本覺
非是眞實不二本覺以爲眞也
次言攝大乘者。此有二。初能攝大乘。次所
攝大乘。能攝大乘者。根本總體不二大乘。所
攝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本能攝末故云
攝大乘。又三十二大乘各各有本有末。各各
本法能攝末法。故云攝大乘
解云。此釋攝大乘三字。論第一二十八頌曰。
有三十三種。十六所入法。十六能入門。及不
二別故。論曰。立義分中法門名數總有三十
三數差別。云何爲三十三差別。所謂十六所
入本法。十六能入門及不二摩訶衍各差別
故。何故摩訶衍成十六種。根本摩訶衍中開
八種故。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
何故能入門成十六種。一心法界及三大義
各二種故。或各開二種門故。是名爲本數
此中根本總體不二大乘者。正當此經。是
爲能攝以攝三十二大乘。三十二者。即顯
諸大乘也。又金剛界三十七尊。於中五佛理
智二身。理智不二是乘所趣之處。三十二尊
是所乘智。即對論三十二門稱此云大乘。
乘此大乘到所趣處。故經云眞實大乘。是
云根本不二大乘也。彼論亦説三十二大
乘。故稱云摩訶衍論。本末雖異倶具三十
二也。又彼論三十二外別説不二摩訶衍。此
經云攝大乘即是也 又三十二大乘各各
等者。此有二義。一前重八法八門爲本。後
重八法八門爲末也。一前後兩重所入爲本。
兩重能入爲末也
現證者此有二。初法爾現證。次隨縁現證。法
爾現證又三。二門及本體。三種門本覺佛。自
爾現覺一切法證得諸功徳。隨縁現證者。
隨縁本智流轉生死背源時久。若遇内熏
外縁力。厭生死欣涅槃。發始覺日光照無
明闇夜。遍知本有寶藏悉得自家功徳。名
之現證。三門現證雖云差別無量而不過
法爾隨縁。所謂現證通別准前知之
解云。此釋現證兩字 又三二門及本體者。
前所謂三種本覺也 自爾現覺等者。明本
覺相。前所引論第三三紙明十覺中云。四者
離字事覺。薩般若惠自性解脱出離一切種
種縛故是當現覺
諸法也
五者滿字事覺薩般若惠具
足無量種種功徳無所少故是當證得
諸功徳也
隨縁
現證者下。約流轉還滅二相釋。初流轉義
隨縁本智者。謂隨染本覺。智即覺也。故論第
五五重問答中明清淨本覺云本智具足
言流轉生死三細六麁次第轉起。背源赴
末故云背源時久 若遇内熏下。明還滅
相。内熏謂眞如。外縁即諸佛加被。論第五
七紙云。乃至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
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縁。能
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
縁之力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
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縁具足者
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
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
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則値諸佛菩薩示教
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發始覺日光者。
謂以内外熏力故頓破無明覺智顯發也。
起信論云。又是菩薩功徳成滿。於色究竟處
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
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
現十方利益衆生。&T047368;釋云。謂一念始覺至
心源時契於本覺故云相應。以無明盡故
顯照諸法。名一切種智也此中即爾。始覺
日光即一念始覺也 遍知寶藏者。謂始覺
至心源時始本冥應。謂之遍知本有。上云
欣涅槃故此中暗取涅槃經意而釋也 現
證通別前准知之者。指上所謂此本覺又有
三種差別中上云今此經所示本覺通攝一
切本覺別表不二本覺。今亦爾。通攝隨縁
中二種現證別表法爾現證也
大教王者。大有三種。一體大。二相大。三用
大。初體大中又四。一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
増不減體大。二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増不
減體大。此二法有二門大故成四。相大又
四。一如來藏功徳相大。二具足性功徳相大。
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爲四。用大又四。一
能生一切世間善因果用大。二能生一切出
世間善因果用大。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爲
四。數三種大義各具四大都有十二大。此
十二大皆是生滅門法門。約眞如門。又具三
大義。如是二門大義能含一切教法故曰
大教。此大教各於自門得自在故名之王」
解云。此釋大教王三字。初體大中又四等者。
論第一三十三云。一者體大者總標所入二種
本法。云何爲二。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
増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
増不減摩訶衍。謂一切法眞如平等不増不減
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爲二。所謂如
本法名門亦爾故。二者相大者總標所入二
種本法。云何爲二。一者如來藏功徳摩訶
衍。二者具足性功徳摩訶衍。謂如來藏具足
無量性功徳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
何爲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用大
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云何爲二。一者能生
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
間善因果摩訶衍。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
善因果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爲二。
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大各具四門。
初二門約所入。次二門約能入。能入所入其
名不異故云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大各具
四總成十二門也 此十二大皆是生滅門
者。杲師云。問上列擧三大名云。初體大中
又四一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増不減體大二
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増不減體大此二法又
有二門大故成四於體大下開二種。無量無
邊等者生滅。寂靜無雜者眞如也。於此生滅
眞如各開門法故成四也。相大用大亦復
如是。故成三四十二法種也。然結之此十
二大皆是生滅法門云云難思云何。答寶性院
義云。前後兩重三大義復云十二大具可二
十四大。仍生滅方十二故判爾也。性智院義
云。一心三大形眞如二門。仍一心下列兩
門眞如爲前生滅爲後。三大義下各生滅爲
前眞如爲後。今十二大三大義故皆是生滅
門也云云今助一義云。十二大中六是生滅
門。六是眞如門。然是明生滅門總結故。且
言總云十二皆是生滅門。故次別擧眞如門
云約眞如門等也。約眞如門又具等者。問眞
生二門三大義云何別耶。答論第六十八云。如
是三種甚深大義二種門中云何安立。謂眞如
門中三種大義者唯各立一無雙立故。若生
滅門中三種大義者三種大義具足雙立無
前後故以之爲別&T047368;釋云。眞如門中唯各
立一無雙立者。謂立體大相用皆體。或立
相大體用皆相。若立用大體相皆用。無有
對待雙立義故。生滅門中體相用三由觀待
故三法齊立此大教下。釋王字。其義可知」
又上攝字流被此大教王字。攝大教王者此
有二別。具能所故。能攝大教王者此經是
也。所攝大教王者二門大乘教王是。即是應
化身所説大乘教王一乘教王是。王是自在
主宰之義。何故有能攝所攝差別。王之名通
大小故。譬如四種輪王及諸粟散王。共得
王名然猶尊卑有差。如是教王亦復然矣。
法身所説教王能攝一切應化身所説教王。
法身所説者此經是也。應化身所説教王者
所謂諸顯教是。雖云於自乘得王名而
望法自證最勝頂輪王教猶如粟散王等輪
王之所攝。故名攝大教王
解云。已上依釋論總明教王相畢。自下明
此教王攝一切教王。故上攝字流于此中
而明顯一切教王攝此教王也 二門大乘
教王者。前所擧眞生二門。諸大乘教其數雖
多要不出二門。都是應化身所説。應化者謂
應身及化身也。大乘教王者。金光明最勝王
經等是 一乘教王者。謂法華華嚴等是。法
藥王云。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
亦復如是諸經中王今此教王攝此等大乘
一乘諸教王故稱云大教王。此經是能攝。前
引諸佛境界經云一切佛法攝入此經即此
義也。又大日經云大廣博因陀羅王。應知兩
部大經並是能攝教王也。慈覺疏云。大教王
者或諸大乘經雖説成佛義而經歴劫數或
得或不得。或大乘經雖明現證但理無事。
或大乘經雖粗明眞言印契等而支分不具
未盡佛意。今此經具説五部三密五智成佛
等事理具足盡佛大意故云大教王也
師意簡法華等理密云事理具足。然台教末
徒雖見此釋漫懷高擧自墮謗法。實可悲
矣 王是自在等下。論辨決擇成立能攝義
也。四種輪王者。謂金銀銅鐵四輪王也。仁王
菩薩
行品
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
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
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徳
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青龍疏。此十善位
經十千劫入伏忍。忍方便故。粟散王者小
王衆多如彼粟散。從喩立稱。又如劫初分
香稻者。以粟散布名粟散王測疏云。依本業
經十善有三。
上品鐵輪。中品
粟散。下品人王
十住菩薩作銅輪王。十行銀輪。
十迴向位作金輪。然四輪王王化別者一二
三四洲化境爲異故 此中意四輪王總喩
密教。粟散王比諸顯教也 法身佛所説等。
又約二身辨能所攝。法身是本化身即末。
本能攝末其義可見 法身自證等者對化
身隨他云法身自證 最勝頂輪王者。謂毘
盧遮那金剛頂也。若約喩則四種輪王。故次
明所攝云猶如粟散王等
若約竪次第有如是淺深差別。若約横平
等悉皆平等平等一。然終不雜亂。又一一經
互爲主伴。若擧一門爲主故各得王名。擧
主攝伴故。又若約字門義無有高下淺深。
悉皆法曼荼羅法智印平等無二
解云。此約横竪二門明差別無差別義。何
者若約竪門淺深差別故。能所攝其義分明。
若約横門一切顯教皆從密教出終歸密
教故皆云平等等。雖是平等非昆而一。全
差別相而無差別故。無差別時常自差別
故。云終不雜亂。猶如曼荼羅。乃至世天等
悉毘盧遮那而三重相終不雜亂也。此中取
第一論意釋。論三十紙云。頌曰。平等平等一。
皆無有別異。各攝諸法故。然終不雜亂。論
云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滿遍滿平等平等一
味一相皆無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法畢
竟盡故。若爾本末及與總別皆悉渾洞應雜
亂耶。終其本末不相雜。其總別門初後非
無。各各別別皆悉等量故曰平等。非謂一
法故稱平等即此意也 又一一經下。明
體平等故互爲主伴。例如祕密曼荼羅品。若
觀音爲主都會諸尊爲其伴。即此義也 又
若約字門下。約字門眞實義明平等無二
義。如上所謂經者。衆字聚集成名句文。皆
是字相。今是對彼明字義門。一一字門皆本
不生不可得故云無高下淺深也。即身義云。
三法曼荼羅本尊種子眞言。若其種子字各
畫本位是。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義
等皆是一一字門各各差別皆是諸佛法曼
更無淺深故云也
經者貫串義攝持義。譬如以線貫花不亂
不墮。如是能以教線貫人天花。不亂墮
三途。又如以經絲能攝持緯成綾羅錦繍
莊嚴男女身。如是眞實語爲經方便説爲
緯織成法曼荼羅錦繍綾羅莊嚴遍一切處
定惠身。故云經也。又如以絲結網能羅殺
禽魚長養四大。如是以法智印絲結顯密
教網。羅殺無明煩惱之禽魚。長養四種法
身亦復然矣
解云。此釋經字總有三義。三義各具法譬
二義。第一是常途義總通顯密也。貫串義等
者 佛地論第一云。貫穿攝持所應説義及
所被機故名素怛藍串與穿同。字彙云。串
樞絹切。音釧。穿也貫也 譬如下。擧喩明
上二義可知 如是下。法説。四分律云。如
種種花置於案上以綖貫持。雖爲風吹而
不分散。故佛説教其猶衆花衆生識心有如
案矣。若不以綖連綴攝持邪見暴風或當
飄散故。故結集者連綴佛言如綖貫花如
經持緯仁王青龍疏云。貫穿即綖。攝持即
經。然其經字即同此方經籍之名。俗釋。經常
也法也。古今不易故謂之常。揩定是非稱
之爲法 又如以經絲下。第二約曼荼羅
義釋。是祕密不共義也。義釋第七普世眞言
釋云。尾怛喞囉蘖底是種種行。是巧色義。西
方謂錦繍爲喞怛羅。此錦繍之行名一切
衆生所喜見身云云又千字文錦云citra
 sutracitra通同故以citrasutra
義也。疏普世眞言釋云。vicitragata種種行
也。亦是巧色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
名巧色。亦是雜色義。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
門而除世間之暗。即諸明中無比義也此釋皆
曼荼羅
中義
又大日經開題云。經者以語密爲經以
心密爲緯爲海會之錦。錦文千殊同名爲
錦。佛相萬差共得稱佛。經被雜色衣執金
剛者即表此義被雜色衣梵云vicitra雜色
a@mvara衣也dhara被著也
疏第
一云。被雜色執金剛者。如萠牙増長莖葉花
實漸次滋繁。菩提心樹王萬徳開敷亦復如
是。故云具種種色。復次以種種法界色染
此無垢菩提心成大悲漫荼羅故名被雜色
衣。皆約曼荼羅
義釋可見
曼荼羅無盡莊嚴者。即普現色
身三昧。謂之vicita種種雜色。此經文文句
句皆悉宣説曼荼羅海會諸尊三昧。故以曼
荼羅無盡莊嚴義釋經義也 如是眞實語
等者。謂以二諦織成曼荼羅也。疏第六云。
眞言相如是常依於二諦者。是結成不思議
二智領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以知名相
即實際故。能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
淺略即是深祕故。能以深祕爲淺略隨衆
生所成義利皆實不虚。若能解此世諦時
自當通達第一義。故云諸佛説法常依二
諦也又上釋不思議二諦云。復次智謂心
蓮華臺具足。方便謂葉蘂開敷。二種倶不可
思議故云希有也 莊嚴遍一切處等者。莊
嚴者謂三重曼荼無盡莊嚴。遍一切處即中
央毘盧遮那也。莊嚴亦名眷屬義。三重諸尊
圍繞中胎云莊嚴遍一切等。即是都會曼荼
羅也。中央自性法身體具定惠。故云定惠
身也。第三疏云。如眞言中有質多字。淺釋
只名爲心。若作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昧
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
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
惠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得義。
若如是説心乃名妙極之語也金剛界大日
cita月輪爲體。故云定惠身。應思之
 又如以絲下。第三約網喩釋。千文糸云pa
@t@tasutra@m怛覽二合pa@t@ta絹也見千文sutra@m
糸也。以糸經緯相成爲網。網梵云pavala
長養四大者。第十卷釋虚空藏尊云大悲胎
藏義。眞言中vicitra者。即是胎藏長養義。
故知此中亦以vicitra義釋也。法喩分明可

復次約順相縁釋者。金剛即是最上故頂。金
剛頂無量故一切。一切金剛皆是證如實理
故如來。如來如知皆是離一切虚僞故眞實。
眞實如來故能攝大乘。能攝大乘故現證
大菩提現證大菩提故能攝大乘教。能攝
大乘教故諸法之王。諸法之王故能爲一切
法之經緯。故名金剛頂乃至教王經
解云。此約相順義釋 金剛即是等者。金剛
喩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乃至不可
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故金剛智是諸
法中最上義故稱云頂也 金剛頂無量者。
所謂無量智成就故云一切。大日經祕密曼
荼羅品云。次得世尊身語意平等。身量同虚
空。語意量亦如是 逮得無邊智生於一
切法自在而演説法云云即身義云。一切智
智者。智者決斷簡擇義。一切佛各具三十七
智乃至刹塵智。不同顯家一智以對一切
得此號 一切金剛等者。釋如來義。三十
七尊名初皆有金剛字。云金剛薩埵乃至金
剛拳。故知一切金剛即海會諸尊。諸尊即如
來故以一切金剛釋如來義。此一一金剛皆
如智證如故名爲如來也。第三疏云。又令普
現隨類身而言悉現如來身者。明本迹倶
不思議加持不二豈欲令獨一法界作種種
形耶云云 如來如知等者。釋眞實義 如
來如知者。略擧二名。皆tath@agata義。如來可
知。又tath@a如也。gata知也。故云如知。具如
疏第一釋 離一切虚僞者。即離無明也。
第十九釋如來名云。此慧能害無明故云
慧害。雖不云無明然所害即是無明 又
眞實如來故下。釋攝大乘。大乘眞如爲體。
是一切如來之所乘故云眞實如來故能攝
大乘。起信論云。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是心眞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乃至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
如來地故 能攝大乘故下。釋現證義。謂
乘大乘者。自證眞如。自證眞如即是現證
菩提故云也 現證大菩提故下。釋大乘教。
又大乘者。謂大空大菩提心爲體。故菩提心
生或云大空生。或云大乘生。故云證大菩提
故能攝大乘教 能攝大乘教下。釋王義。謂
人之無上名爲佛陀。法之無上稱云大乘。故
十二門論云。諸佛大人乘此乘故。故名爲
大。故云諸法之王。王即尊勝義也。仁王青
龍疏云。言王者主也。順正理論於劫初時
爲分香稻共立田主三曼多王此云共許。
若言天子者。金光明偈云。雖生在人世尊
勝故名天。由諸天護持亦得名天子。依書
解者。韓詩曰。王者往也。天下往之。善養人
也。故人尊之。善治人也。故人安之。善悦人
也。故人親之。善飾人也。故人樂之。具此四
徳而天下往 諸法之王故下。釋經字。謂
一切諸經皆從此經而出故。此經能爲一切
諸經之經緯而織成一切法教。故總名金剛
頂乃至教王經
若約逆相承釋者。此經能統論一切故爲
諸經之王。爲諸經之王故即是大教。大教故
現證佛菩提。現證佛菩提故能攝持大乘
之理。能攝持大乘之理故名如來。如來無
數故名一切。一切如來最上人故曰頂。佛頂
輪王能破四魔能勝難勝常恒不壞堅固不
動故名金剛。如是題名文句即是字輪旋陀
羅尼。互相釋相生有無量無邊義。恐煩故止

解云。此約逆相承釋。其義與前順義不異。
准上知之 佛頂輪王下。釋金剛義。上釋
金剛云如來實智。今佛頂輪王表佛智無上
義。與上不異。五佛頂者是如來五智之頂。
金剛亦有五種。慈覺疏第一云。又金剛頂有五
種。一者青色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黄色
金剛。能昇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
火。四者白色金剛。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
者碧色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
義咸備功能。以譬如來五智利用碎壞煩
惱滿有情願又一本開願云。帝釋有金剛
寶。其色白黄赤青紺。隨一一色功徳差別
云云應知五種金剛即五佛頂。謂之五智之
頂也。出生義云。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
輪王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
五頂智焉。至如方不得而究者佛頂相也。
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
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眞言尊宰割之主也。故
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爲之最。不然孰
知勝絶唯一法哉 常恒不壞堅固不動
者。是金剛四義。如次東南西北四智四佛。
對上四魔爲能破智。金剛是總徳故即中央
智。總成五佛頂輪王也。疏第一擧智論第
一第一義悉壇文釋金剛義云。金剛喩實
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示
諸法無初中後不盡不壞。離諸罪過不可
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 不盡不壞不
變不破即與此四義同。第一義者。謂眞實
智。是金剛體中央總徳也 如是題名等者。
此宗以十六玄門釋一切經。今具擧順逆
二門而自顯餘。故結云無量無邊等。法華
開題云。第二祕密者。據大日經及金剛教王
祕法曼荼羅旋陀羅尼字輪海印三摩地釋
一切經具有十六門。謂遮情表徳。淺略深
祕。字相字義。一字攝多。多字歸一。一字釋
多。多字釋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
多。多字破一。順旋轉。逆旋轉是也。又有四
種曼荼四種智印。依此等門説一切教。釋
一切經。是則諸經之根源。諸教之帝王。故名
眞實攝大教王。又疏第七釋成破三各開二
義更加順逆旋轉總成八門。彼明八種旋
轉畢云。如是八種義門自在旋轉説之。復次
今言一切法者是總相耳。若依摩訶般若
經色乃至一切種智一一別異説之。義則
無量。又一一門當約眞言住心品中淺深之
相次第分別。以字門轉故義亦不同。以是
義故能出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 今此
中亦爾。互相釋相成成無量無邊旋陀羅尼
也。杲師云。今就經題金剛頂等句順逆釋。
是何云十六玄門中順逆旋轉等。答擧理趣釋
第三章五
無戲論義
云云
今云。此答未快。文既云如此題名
文句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何遠求他釋乎。夫
題一部總攝故。此一題攝一經盡。是此經毘
盧遮那甚深祕藏内證法門故稱陀羅尼藏。
是以題目文句即是字輪。故云字輪旋陀羅
尼。豈容疑此間耶。今且依顯文於句義中
爲順逆釋。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也。互相釋相
成者 一字釋多多字釋一。是相釋。一字成
多多字成一。是相成也。今且擧順逆二門
以顯一切故云無量無邊
復次約六合釋及六相義四悉檀三聲等釋
有無量無數義。煩故不釋
解云。此擧諸釋法廣示。六合釋者梵云殺
三磨娑。此云六合。殺者六也。三磨娑者合
也。亦云六離合釋。梵名中無離義。具如大
乘義林總料簡章。六相者。如華嚴略策等。四
悉檀者。如智度第一卷廣明。天台依論以
四悉釋。具如彼文句中。三聲者。八例句中
有男聲八轉女聲八轉非男非女聲八轉。謂
之三聲具如慈恩傳等
復次約佛釋者。金剛頂大日尊密號。大日金
剛峯故。峯則頂義。一切如來阿閦名。阿閦即
普賢。普賢名遍一切處佛故。眞實者平等性
智佛。眞如實法厭異捨別同同無二故。攝大
乘者則無量壽佛。摩訶衍法部故。現證大教
者不空成就佛也。能證圓寂之理兼示教
令輪作業故。王字通五佛。五佛共爲五大
之王。於諸法得自在故。此經説五佛三摩
地故以人名冠題額
解云。此約五佛釋。金剛頂者是總。總即法
界體性智故云大日密號。又金剛具五色。五
色即五智。五智即法界體性。法界體性非有
心境。所謂超八葉絶方所故云頂。應知金
剛頂即法界體性智大日密號。即中央尊也。
百八契印入法身觀門頌明中智云。稽首毘
盧舍那佛一切如來金剛頂。又祕經云。若持
此眞言及以密印力印心額喉頂如金剛頂
金剛頂即大日祕號可見 大日金剛
峯者。引祕經。具如上出。金剛峯者。即五&T037992;
杵故。又經云五智光明峯杵。五&T037992;是大日三
形。故金剛頂即金剛峯也。理趣釋釋大摩尼
殿云。皆從毘盧遮那佛福徳資糧出生大妙
金剛五寶所成金剛峯樓閣。其曼荼羅四方
八柱列八位四門。中位毘盧遮那遍照如來
内證之智解脱是也是與胎藏中胎九尊
同。金剛峯即中央毘盧遮舍那也 峯者則頂
義者。峯之與頂梵語有異。義即不異。異言
同義也。金剛頂第一云成五峰光明。略出云
光明以爲五頂。峯即頂義也。阿閦即普賢者
略出經云。勇猛阿閦鞞。禮懺云。金剛堅固自
性身阿閦佛阿閦此云不動。即金剛不可
壞勇健菩提心。普賢者。即主阿閦尊勇健菩
提心故。於東方四菩薩居於其初。故出生義
云。於一切如來菩提堅牢體而生金剛薩
埵焉。心要云。於輪光明中想五智金剛杵。
光明照徹。即易杵爲金剛薩埵。即普賢菩薩
之異名。此表東方阿閦如來金剛部也。應
知阿閦即普賢也 名遍一切處佛故者。普
賢者即遍一切處菩提心也。疏第一釋普賢
名云。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
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徳故以爲名
又遍一切處者即字輪。字輪即菩提心也。
第十四釋字輪品云。有法門名遍一切處。
彼菩薩字位住時。一切所作皆得成就者即
此字輪法門。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若住
此字輪法門者。始從發妙菩提心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由
入此法門故。一切皆得成就無有罣礙也
又第十七卷
十五紙廣明
又阿閦此云不動。不動即字輪菩
提心。第十四又云。又字輪梵音云惡刹羅輪。
惡刹羅是不動義。不動者所謂是阿字菩提
心也。又大悲空智金剛教王經第一云宋法
護譯
閦如來眞言曰。唵引一
波野設莎賀阿閦即字輪菩提心遍一切處
義也 眞實者等。satya此云眞實。又sa
等也。ta性也。即平等性智也 眞如實法下。
述明平等義可知 摩訶衍法部故者。起信
論云。摩訶衍者總。説有二種。云何爲二。一
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
義。何以故。是心眞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
衆生心者謂自性清淨心。此心爲大乘體也。
無量壽尊亦名得自性清淨如來。應知摩訶
衍法者即西方法部三昧也。又利菩薩百八名
中云大乘。此尊四菩薩中居其第二。主無量
尊大乘徳故稱云大乘也 能證圓寂之理
等者。述釋上義。能證圓寂述釋現證義。謂釋
迦尊是正法輪所謂涅槃智故云證圓寂等
 兼示教令等者。述明大教義。大教即降三
世教令輪。具如理趣第二段釋往見 爲五
大之王者。五佛即五大。五大即王。非是依主
之之也 於諸法得自在者。正釋王義。五大
周遍成一切法。猶如自在天能生萬物自
在無礙故名爲自在。故五大自在徳稱之爲
王。即五佛三昧也。又五佛周遍成曼荼羅
海會無盡莊嚴差別智印。五佛是曼荼羅宰
割之主故云王。又五色即五大色故。以五
色綵畫名大曼荼羅。五色即五大之王。疏第
六云。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五色。然更相
渉有種種深淺不同。巧慧者善分布之出
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
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
成種種差別智印。如來以普門善巧圖作
悲生曼荼羅。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之
形猶不窮盡。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
當觸類而長自在施爲。寂滅眞如中當有
何次云云應知約智云五智。約法稱五大。
約人名五佛。約字稱五阿。其體是一。此等
五法更互相渉成諸法故稱云王也。今此經
題即五佛名故結云人名冠題額
復次約修行門釋者。言金剛者法佛三密
是。身密即佛部。語密則蓮花部。意密則金剛
部。三密皆具福徳資糧即是寶部三密。又
具作業化用則羯磨部。眞言行者手作印
契則身業。與如來身密相應。口誦眞言則
與如來語密相應。心觀實相與如來意密
相應。辨種種供具供養諸尊則與寶部相
應。三密所作精進不怠與羯磨部大精進門
相應。若有善男善女四衆人等。修行此三密
法門。超過諸度於二乘六度等次第菩薩爲
尊爲上故云諸行之頂。次一切如來者。三密
五部中具三十七尊及塵數諸尊故云一切
如來。即是如來者表身密佛部。眞實者如來
語密。眞實語即是眞言。此眞言其數無量故
云一切眞實語。上句一切字被下句故。攝大
乘者。攝念大乘理趣與眞實相應。即是意
密。行者意密與本尊妙觀相應。則是現覺
大菩提故云現證。此眞言門三密法教爲諸
教之王故云大教王經
解云。此約修行門釋者。由三密修行故證
得上佛故次第也 金剛者法佛三密者。先
明行體。故菩提心論云。凡修習瑜伽觀行人
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所言三
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衆是也。
二語密者如密誦眞言令文句了了分明
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
圓滿觀菩提心也。疏第十二云。眞言諸行説。
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眞言之業。猶此
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云云 夫三密如
來行者即是法佛自證法門。故云法佛三密。
即身義云。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
能見聞。故曰密。若依釋經金剛拳章。三密
爲別金剛爲總。總別並擧爲四理趣。三密
與金剛相違立名。又五祕密軌云。三密金
剛以爲増上縁云云三密即金剛。持業得稱。
今即後義也。是此三密能摧難除猶如金
剛。故三密金剛 身密則下。三密配三部可
知 三密皆具等者。明寶部。如上三密皆
具福徳即南方行門也。福徳資糧者。即六度
萬行。由三密方便滿足六度即是寶部三
昧也 眞言行者等者。上明三密五部行體。
是正明修行相。初明行者三密與法身三
密相應。相應是即義故。行者三密與法身三
密相應即是即身成佛。三密即佛金蓮三部。
三部即自證也 心觀實相者。謂觀本尊形
相。形相即實相也。第十七八丁云。自眞實謂
自持眞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見
本尊。本尊者即是眞實之理也。非但見本
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
眞實也 辨種種供具等者。明與寶部相
應。種種供具者。香花等供養具也 則與寶
部相應者。寶部是供養三昧。眞言印契加持
供具則所獻花等遍滿法界。起無量供養
雲。上獻諸佛下施衆生。謂之相應 三密
所作下。明與羯磨部相應。三密所作即羯
磨部事業也。karma具精進義。故云羯磨大精
進門。禮懺明北方四菩薩云金剛大精進。
即自業精進也 精進不怠者。即與羯磨義
相應也 若善男下。釋頂字。超過諸度者。謂
三密加持力與羯磨大精進門相應故。一華
一香遍法界。其劫超過六度行菩薩三無數
大劫所修萬行。藏&T047368;云。眞言行菩薩超過十
地者其心如何。所修之行也。非謂所得之
果。如何其行超過。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
潅頂授法之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
也。非十地菩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
次一切如來下。釋一切如來四字。意明由三
密行證三密果也 三密五部者。上所擧
行體。謂三密五部流現成海會諸尊差別智
印故。此中本自具三十七及塵數諸尊。一一
諸尊皆是毘盧遮舍那具體法身。故云一切如
來也 即是如來者下。次句亦配三密。其義
可知
復次就此題目字。釋攝經中諸文義盡者。
此經所説不過四智印。説大智印文義者。
如來字句中攝盡。説三昧耶智印文義者。金
剛字句中攝也。金剛杵三摩耶身故。又通所
有一切三昧耶形同名金剛故。説法智印
文義者。眞實及摩訶衍字句中攝。説羯磨智
印文義者。大教王字句中攝
解云。此明此題目攝經中諸文義也 此經
所説不過四智印者。謂此經文義雖廣不出
四智印。今此題名具四智印義故。攝經中諸
義盡也 説大智印文義者。謂一一佛菩薩
相好具足身名大智印。故如來句中攝也
又通所有一切等者。一一三形皆冠金剛號。
所謂金剛鉤金剛蓮花等是也。又五相中第三
成金剛心。於月輪中觀其尊三昧耶形。第
四證金剛身。三昧耶形成滿之位。應知三形
通名金剛也 眞實及摩訶衍者。上云。眞實
者如來語密眞實語即眞言。又云摩訶衍者
法部故 故此二句攝法智印也 大教王
字句中攝者。謂張大教網羅人天魚即是
羯磨事業。故攝羯磨智印也
此經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
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此三卷初一品
中翻出。四品則表四智印。於初品中有六
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并説毘盧遮
那受用身以五相現等正覺。五相者。一通達
本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剛心。四證金剛身。
五佛身圓滿。此即五智通達。第二説陀羅尼
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聖衆皆住波羅蜜
形。廣説入曼荼羅儀則。爲弟子受四種眼
説四種法。第三説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
十七。聖母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廣説
入曼荼羅儀軌。爲弟子令心堪住。令心調
柔。令心自在。説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慮
法。修四無量及三解脱門。第四説一切如來
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
衆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説入曼荼羅
法。互説受十六大供養法。第五説四印曼荼
羅法。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第六説一印曼
荼羅。若持大日眞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
尊餘皆具十三。亦説入曼荼羅儀。與弟子
受先行法修本尊三摩地
解云。此述明此經不過四智印義也此中略
擧指歸文。初標四大品名 一名金剛界
者。此品明由五相觀行而成金剛身。故云
金剛界品。金剛界者毘盧舍那之異名也。下
經明證金剛身文云。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
就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名號金剛界云云
佛身圓滿文云。一切如來入金剛如來彼薩
埵金剛中時世尊金剛如來當彼刹那頃云云
三摩地軌佛身圓滿文云。以證心清淨。自見
身爲佛。衆相皆圓備。即證薩婆若。定中遍
禮佛。願加持堅固。一切諸佛聞金剛界言
已。盡入金剛中。便説金剛心眞興科。成金
剛心爲無間道。證金剛身及佛身圓滿並爲
解脱道故佛身圓滿云金剛界。即修生大
日也。故五密軌云。金剛薩埵住大智印者。
從金剛界大日至金剛鈴菩薩以三十七智
成自受他受用果徳身云云三十卷第七初紙
云。中央跏趺相此名金剛界主宰 此等文
明。擧大日異名云金剛界。又金剛具五色
故。金剛界者即法界體性智毘盧遮那處中
位也。若配四種法是當東方息災也 二
降三世品者。已成正覺故即往須彌頂現
忿怒降三世身。降伏難調。是即abhicaruka
降伏三昧也。三十卷第九廣説至須彌頂
現三世身降伏摩醯首羅。即與理趣經第
三章同也。問南方是増益福徳門。何故今南
方爲降伏法乎。答南方有二義。若約虚空
藏三昧則福徳門。又具降伏義。故大日經南
方爲閻魔方。亦名下方。閻摩主死法門。即
降伏三昧。故諸軌中明降伏法云面向南
坐。今即此義也。又今此四品。第一佛部。第二
金部。第三蓮部。第四寶部。故第二是金部降
伏三昧也 三遍調伏者。此觀自在大悲攝
伏三昧。其實敬愛。理趣釋第三章云。以蓮花
面微笑而怒嚬眉者。聖者住内心與觀自在
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 以此義故
次三世品説遍調伏也。千手軌云。西方報
瑟置増益也不空羂索經第九云。若攝導
三昧耶應以面西。准提陀羅尼經云攝召。略
出經西方云降伏北方云阿毘遮羅。此降伏
者即今遍調伏也。三十卷第十八云。調伏一
切世間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即遍調伏也
四名一切義成就者。依三十卷第一所説一
切義成就品皆虚空藏尊三昧。此義具如上
辨。又前云。辨種種供具供養諸尊。則與寶
部相應。三密所作精進不怠。與羯磨部大
精進門相應 辨供養具是寶部三昧。其所
作業即羯磨故此二門不相離也 此三卷
者初一品中等者。是宗家加釋也。謂今所解
不空譯三卷經。於四大品中從金剛界品
中而翻出也。今按略出經及蓮心軌等。雖
有出沒皆是初一品中翻出。何故爾者。初
一品中明眞言行者依三密五相觀行隨分得
果之軌則。即與大日經三句法門同也。第二
降三世品等具明果後所用故。非今日行者
正所用法。是以初一品是最初發足處。於末
世行人最爲要法。故別翻出此一品也
四品則表四智印者。四智印者。謂毘盧遮那
内徳。是此四品如次説内四智印故云表
四智印。故要目云。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
内四智菩薩 問大曼表大智印。遍調伏表
法智印。一切義成就表羯磨智印。此義可爾。
何故降三世降伏三昧表三昧智印乎。答上
云。金剛杵三昧耶身故。又通所有一切三昧
耶形同名金剛故金剛摧破爲義。即降伏
義也 於初品中等者。此明初品中六曼荼
羅。是初總標也 所謂金剛界下。第一明金
剛界曼荼羅。所謂金剛界等者先標第一名
也。并説等者。正明所説相 毘盧舍那受用
身者。此品明毘盧舍那五相成覺相。故云受
用身等。謂自受用也 五相者下。列五相名。
五智通達者。明由五相故通達五智成自受
用覺位。五相即五佛三昧。故明藏蓮心軌。羯
磨會五佛出五相眞言。即明此義也。此中
所引略。指歸次文云。成佛後以金剛三摩
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説曼荼羅儀則。爲
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今經次五相成身
説羯磨會三十七尊。至中卷末説入曼荼儀
則。至文當悉。第二説陀羅尼下。明第二
陀羅尼曼荼羅也。三十卷第六二十九金剛祕
密曼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云。爾時世尊
大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如來金剛總持三
解云是明所入三昧
陀羅尼此云總持
出生金剛加持三摩地。
於是三摩地中從一切如來心成具徳金
剛手大執金剛者殊妙色相及普遍熾盛藏金
剛總持三昧印諸賢聖衆爲出現已熾盛梵
jvala
普遍云visphara。圓光普遍即百光遍照也。又jvala財富
義。即佛法財。法財即字輪百字明門也。諸賢聖衆陀羅
尼法智印聖衆非常教所談。是佛大智潅頂地三三昧耶
身。入自金剛總持三昧所出生三十七尊金剛加持三
摩地。圓光中現金剛總持陀羅尼三三昧耶身
口意聖衆已。是即大日經所云陀羅尼形也
所有一
切世界諸佛如來金剛總持智成辨已謂上光中
所現陀羅
尼聖衆即十方諸佛三十七智乃至無際智悉成辨已。以上
即百字果品世尊於大智潅頂地住三三昧耶句示現陀
羅尼形而
爲佛事也
乃現一切如來智印影像安立一切
如來金剛界大曼荼羅法用。於淨月輪中依
止而住説此頌曰。大哉無上菩提心。諸衆生
心悉歡喜。爲令無毘順伏故。由斯示現明妃
解云 住波羅蜜形者。即現明妃相。明
妃相者。即總持三昧也。於陀羅尼此云總持
亦云明
加女聲故云明妃。明妃表定故云三昧。第
十二十九云。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
之爲明。然明及眞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
者名眞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爲
明也。由増長義故女聲呼之。如王以尊
位故其妃亦復尊重。故云明妃也。又明妃
即波羅蜜形故。四波羅蜜皆女形也。藏&T047368;云。
四波羅蜜即是定。出生義云。由四如來智
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有三際一切賢聖
生長養育之母 又此品名祕密曼荼羅。諸
尊眞言中皆有guhya語。陀羅尼者諸佛祕語
故。故知陀羅尼者。即guhya祕密義。所以陀羅
尼形者。即諸佛祕密身也
因辨。大日經百字果品云。祕密主入薄伽梵
大智潅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佛事。爾時
大覺世尊隨住一切諸衆生前施作佛事。
演説三三昧耶句。第十八釋云。大智潅頂地
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由住此第十一地
入大智潅頂。乃能作如來事故。翻此大智
地爲陀羅尼身明妃
相也
而作佛事。由此故能
爲一切衆生而作佛事也。陀羅尼形者。謂
總束眞言輪而以爲身。即成普門身也。由
住此總持身故於一切衆生前示所喜見
身説應機之法無有差謬同入佛智也
解云。入大智潅頂等者。當初金剛曼荼羅五
相成佛自受法樂故現三十七智。即是大智
潅頂也。陀羅尼形佛事者。即當第二陀羅尼
曼荼羅住波羅蜜形也 受四種眼者。三十
卷第七三紙明歡喜眼動搖眼忿怒眼慈悲眼
往見。要目云。又瑜伽中四種眼。法眼敬愛
盛眼鈎召忿怒眼降伏心殺
害煩惱
慈悲眼除毒
息寃
羂索第九
云。慈悲眼息災奮目瞻視數瞤眼瞼鉤召雙目
斜怒瞻視武略阿毘略出第一。慈悲眼息災
眼眼増益明目鈎召嗔怒眼阿毘受授也。具如前
辨 説四種法者。又第七四紙明敬愛鉤召
降伏息災四法往見 第三説微細金剛曼
荼羅等者。解云。經第七八紙所説金剛智法曼
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云。爾時具徳金剛
手菩薩摩訶薩。入一切如來微妙金剛智印
三昧曼荼羅加持三摩地。説此最上心明曰。
叉摩二合嚩曰囉二合倪也二合引那三
摩野吽引一句解云。是初説大日眞言也。速
叉摩此云微妙。亦云微細。嚩曰羅金剛也。
倪也那智也。三昧耶平等也。吽種子也。已下
諸尊眞言皆有速叉摩語。故云微細金剛曼
荼羅。此會諸尊皆住於定受微妙樂觸。故
云微細金剛。於金剛杵中各持定印者。即表
此義也。智界&T047368;本圓云。羯磨會三十七尊眞言
終皆説種子。約此種子立微細名云云恐不
得意矣。聖母者。指歸作聖衆。母字寫誤。於
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者盡字指歸作書。諸師所引
或盡或畫更不一准。今云
盡字爲
經無此義也。不空尊位云。微細會諸
尊皆花上敷三股坐五重結護云。云何微
細會諸尊背後有金剛杵。取此定中所作寂
心所辨故表定體也。九會密&T047368;云。微細會
諸尊皆以三股隨其身也。曼荼羅抄釋三
昧耶會中引指歸云。此會諸尊爲呈自性
堅固三昧耶以金剛杵爲座。深入禪定故
此抄解現圖云杵爲座
者恐不可。現圖背杵故
今檢現圖曼荼羅微細
會諸尊印契身色與羯磨會全同。但一一諸
尊皆背三股杵。而非爲座。結護及密&T047368;
現圖。故云背後有金剛杵。然指歸云於金剛
杵中故即以金剛爲座也。又指歸不云何
杵。依不空説明三股杵也。盡持定印者。與
現圖不同。現圖羯磨會諸尊皆持各各印。且
如大央大日持智拳印等是也。應知云各
持定印者與現圖永異。然曼荼羅抄引合
指歸文者。不解兩文有異也。又智界&T047368;
果寶説云。此金剛杵者可爲羯磨杵。所以
爾者微細會亦名羯磨會。然結護釋諸尊背
後杵義云定心所作寂心所辨故。是則羯磨
事業義也 此説違現圖又不知三股即羯
磨義故作此説耳。微妙曼荼羅經説有二
種羯磨杵。經第五云。有四面作十二股於蓮
花中出股頭不相著。此名羯磨金剛是杲師
所謂羯
磨杵
又云。或有三股亦是羯磨金剛疏第十
七紙云。作事業金剛。謂諸事業金剛即是
三股拔折羅印是也 應知三股即羯磨杵。
故若取三股即不違現圖。應思之 廣説
入曼荼羅儀軌者。經第七十四明之往見 爲
弟子令心堪忍等者。此明定中所得微妙樂
觸。身心垢盡堪受樂觸故云令心堪忍。已
受樂觸身心輕安故云令心調柔。已調柔故
隨心所樂廣歛卷舒而得自在故云令心
自在。十住婆沙十七八丁云。能自思量者。行
者作是念。我身不淨無常死相爲何所直。如
是念已即不自高下於他人。信解身及他
無我我所故無所得。猗者。得如是法故心
輕柔軟堪忍受法。以此猗樂心不自高。觀諸
法平等者。以空觀有爲無爲法一切悉等
無上中下差別。次第禪門第五釋瓔珞經第
二禪猗支云。猗名爲縱。縱名爲住。既内無
垢累椅任自在。不慮聲刺及覺觀所牽故
云猗。華嚴大疏三十五下明初禪義中云。
言身心猗息者。猗者美也。此輕安樂異解脱
 説微細金剛三摩地者。經第七十五
速叉摩嚩曰羅等四眞言廣歛等是也 四靜
慮法者。同十六四無量次有四眞言。恐當此
矣 修四無量者。同十五説之 三解脱門
者。同十七右説三滿多跋捺羅尾捨等三種眞
言。恐是三解脱眞言 第四説一切如來廣
大供養等者。經第八初紙金剛事業曼荼羅廣
大儀軌分是也。經云。爾時具徳金剛手菩薩
摩訶薩。復入一切如來無上供養廣大儀軌
舒遍羯磨三昧金剛加持三摩地。説最上心
云云 又經中從極妙樂至大塗香説十六
供養。謂之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 廣説入
曼拏羅法者。經七紙明之。結護云。是眞言門
菩薩。以大智心發行大佛事之行相也
第五説四印曼荼羅者。經第八十一現證三昧
大儀軌分是也。經初五佛各謂攝一切成就
一切如來印大明。謂之四印曼荼。各眞言中
有母瑟致語。此云拳。即成就義。故三昧耶
會拳眞言sarva一切siddhi成就也經云。獲得妙
悉地。拳即悉地成就三昧也。故此五印皆云
攝一切成就等。今云四種速成就法者。即此
義也。問經説五印。何云四印。答大日是總
四佛爲別。今但取別故云四印。結護云。次
四印會。此會印相有二傳。一云通用外縛
安心額喉頂。一云用三昧耶四佛印。此顯
四種曼荼羅義也 現圖中央大日。四方金
手空藏觀音金剛業四菩薩。心要所出四大
印者。即此四菩薩也。曼荼抄云。此會意大日
如來。爲四佛説四印會。説四印曼荼羅。四
佛即蒙本地覺王加持教勅。現四菩薩形像
爲自眷屬説四種悉地法。其四菩薩者。東
金南虚西觀北拳也。是則中央大日應用身
四印加持相爲名。而號四印會也。又云。或
説曰。東寺小野方意。普通五佛相傳。當流不
用之。金西四菩薩習也今按
所云小野説與三十卷經及結護説同。次説
即與現圖及心要同也。又按三十卷意。金
剛界曼荼羅是佛部故。阿閦等四佛爲四印。
降三遍調羯磨三品皆金虚眼業四菩薩爲
四印。恐簡佛部故以四菩薩爲四印。與現
圖其義不同耳 爲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
者。經十三紙
已下
廣明往閱。又指歸次文云。以此
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如上四曼荼羅中所求
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解云。求悉地成就
者。明一切悉地依此四印而成就也。如上
四曼等者。指所成就體。謂如上所説金剛界
等四曼荼中所求悉地皆由此得成就也
第六説一印曼荼羅者。三十卷經不説此曼
荼羅也。結護云。如是無量色相威儀。唯是不
過一法性内。是故有一印會。雖是獨一法
身。而塵沙萬徳法門眷屬來無不圍繞。爲
表最上無比之法。示現獨一會也。儀軌云。
衆會眷屬自圍繞者也。謂五部衆住於圓寂
大圓鏡智者。一印會。如是無量一一身無
不具四種曼荼羅。多必不多。一必不一。故
此一印會可有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四忿
怒八天及后等位也。四忿怒者。東北不動。東
南降三世。西南軍荼利。西北六足。八天如
常自身觀壇場時。頂以爲内院。自胸肩下爲
中院。臍上自胸下爲外院。或説。壇有四重。
頂爲内院。眉間爲中院。胸間爲第三院。腹臍
間爲外院。即忿怒尊天等位。臍下不入壇
例耳解云。上廣明四印表四種曼荼畢。
次明一印故。如是無量色相威儀等者。即
指上四種曼荼中諸尊一一色相。意明一一
色相威儀皆攝入一印也。次云此一印會可
有四波羅蜜等者。即述明此義也。自身觀
壇等者。謂行者自身爲壇觀布諸尊位。即自
身爲一印曼荼羅也。九會密&T047368;云。次至五
相成身觀自身淨月輪上一大蓮花中諸尊
皆悉攝入如鏡與影自身本尊也。然則一切
諸尊皆入本尊身。本尊外更無餘尊唯一尊
住智拳印。是一印會也。園城寺次第云。結
大日智拳印印四處。是一印會也。凡無量色
相威儀是不過一法性中。所以有一印會。
爲表最上無上之法體示現獨一法身會。
雖獨一法身塵沙眷屬本自攝入今云。如
上所明四曼荼表四種曼荼。故以四智
印攝一切法要盡。其四曼中一一諸尊無量
色相。皆從大日自體而出各表内證法。今
此一印即明其一一諸尊還攝入于大日法
身都爲一體。謂之一印。獨一法身住智拳
印者。即表此義也 若持大日眞言等者。
已無經文故不可知是何義。若強解者則
爲臆説故今不須解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四
 沙門曇寂撰 
第二品降三世會説十種曼荼羅。此中説大
佛頂光聚佛頂及一字頂輪法等
解云。此略擧文。此品指歸甚廣往閱。第二降
三世者。三十卷經從第九至第十六説之。
略指文處。第一大曼荼羅第十一
十九紙
第二祕密曼
荼羅第十二
四紙
第三法曼荼羅第十三
十五紙
第四羯磨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