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vra字注也。二重説vravra淨除義。除阿修羅
染欲與瞋故。重言之也 句中有染欲瞋言
者。眞言初句。囉者垢是染義也。吒者戰。謂
修羅矯慢戰敵爲業。是瞋恚也。二重説囉
吒。是欲瞋中極欲瞋也。光云。此眞言中亂脱。
初學之人。猶其叵解。今迴其文示之。特懵
二合。法界無
縛。猶如虚空
如如
猶空
沒羅沒羅言語道斷
離諸垢也
 次摩睺
羅○藍相也者。眞言意云 初蘖囉者。生死垢
也。蘖來去。死此生彼是來去也。囉者垢也
次蘖囉者。煩惱業垢也。謂煩惱業繋縛衆生
故云縛也。三道輪回。皆由有相。是其藍也。
由空點故。即同無相大空。是三道解脱也
次緊那囉○亦能與人也者 眞言上句訶者
行也喜也。云何行云何喜。謂修我空行。證
大空理故。自歡喜也 散者sa堅我執也。由
空點故。除我執也 難者na字空也。空點
又空也。空亦空是大空也。證大空故。踴躍
無量也 下句微者縛也。縛是慳也。無縛無
慳也。無慳是與義也。是故云與人歡喜也
諸人眞言○別相竟者 眞言中壹車等者。
壹定車影像。阿點行也。凡夫執人作實我
想。今觀之如影像無自性。是其定行也。若
能觀人我無性 則入第一義諦。是鉢也。若
入第一義諦。塵垢不可得同大空。是㘕也
麼弩麼者。此有句義。有字義。若約句義。摩
弩此翻人。麼空通前人空也。若約字義麼
空也。弩空也。麼空也。重重説之。是極空義
也 曳迷等者總結也。謂人空法門。名人乘
定也。曳乘也。麼人也。翳點定也。是故注曳
迷云乘人定也。義釋七云。又一切人眞言
如來。爲彼常樂生人中者。説此人趣乘。若
衆生誦習之者。永離惡道種種不閑處。亦
離上界諸天多諸放逸長壽之難處。即於
人趣法門得自在故。成大悲胎藏曼荼羅
也。復次如來生身。一切示同人法。是故此趣
乘。於祕密藏之中能建大義七十右
次毘盧遮那乃至別行也者。義釋七云。如此
經文。本十世界微塵数金剛菩薩衆等。及無
量無邊隨類之身。於一一門。各有根本眞言
心眞言隨心眞言等。猶如普眼法門。不可
勝載。如來以普門身。各各差別説已。還復
攝入a字門○若悟阿字門是一切諸眞言
心者。則悟一切字門。皆是一切眞言心。皆
是一切眞言住處。皆悉最爲無上也七十
一右
 猶
住此故誦之即生者。第十七阿闍梨
智品
云。若口無
阿字之聲。則不成字。當知此字光云。指
迦等也
本無
言語名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十五
又第十九
百字成
就品
云。若無阿聲在中。即不開口。亦自無
有聲也十七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五
  此卷之中鈔解未詳者。其不爲不多。故
今抄義釋文。記師傳説。以便初學而已。
寶永第三季夏之吉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卷之餘釋經三世
間成就品
世間成就品第五者。此品亦有來意釋名入
文料簡三科。初來意者。義釋八云。經本是第
三卷初世間成就品者。祕密主前問云何持
眞言云何彼成果。世尊因此廣説所持眞
言。自此已下。正明受持眞言次第儀軌。及
作成就法也一右演密鈔第七云。其來意者。
上來金剛手問佛三事。一問云何淨除諸爲
障者。二問云何持誦眞言。三問云何成果。
世尊次第答初問及第二問中所持眞言。未
明持誦之事。故此品來四十
七左
開題云。第五世
間成就品者。前息障品問佛。云何眞言果佛
今騰前。答之故無問自説也。佛意言。若有
衆生欲得成就如上大果者。先當依此
品次第而修行之。 言字字句句眞言之聲。
次第不斷而入其身。遍其身遍其體内。
能令身心掃除垢濁。如火起時諸塵悉淨。
以三事等故。身口意皆住一見。衆縁具
故。則有成就之樂也。故云世間成就品也
一之
二十七
 次釋名者。義釋第八云。以甚深祕密
藏不可以言説示人故。假藉世間有爲事
相。以況喩法界藏中甚深縁起。若有衆生
通達此中世諦者。自然以加持力超悟第
一義諦時。則於世間實相倍復明了。故名
世間成就品也一右密鈔第七云。世者遷流念
念生滅。籠鎖有情不待出離。名爲世間成
就者。獲得義。此言含總。謂今此中眞言行
者所希之事。或求世間。或出世間。今明有
相世間成就。是世間成就故。曰世間成就

後入文料簡者。光云。故和上言。此中牒經。
間有未會之文
第三經云乃至發足處也者。初牒經 前已
問佛下隨釋也。前者指息障品。問者即三問
中後二問。是釋無問自説所由也已上 光
云。騰前者乘前之義也 如眞言教法等者。
以下經文大分爲二。初二句標。當字字下釋
也。如眞言教法者。答云何持眞言問。成就
於彼果者。答云何彼成果問也。謂眞言行
人等者釋初句。此行善成等者釋後句也
佛意言等者。明持誦成果爲最初發足處
也。下釋云。佛法法爾。先以事中成就。然後
用淨慧大空而觀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
三十
三左
千里之行必自一歩。若不得世間悉地。
不可入出世悉地。是故先説此品。而示最
初發足相也 如上大果者。住心品所明一
切智智妙果也已上就
今疏文
光云。近則指前品所説
一切眞言之心阿字門。云大果也已上若依
義釋。如眞言教法等二句。擧諸經通途説。當
字字相應下。示當經不共旨。彼釋云。傳法
聖者。出此三千之偈。經爲存略。故於此品
之中。若諸阿遮梨等共所通解者。不復共
出。但擧經中攝頌。云如眞言法教成就於彼
果。自此已下心想念誦法。餘經所祕。今則
具言之也一左即此意也。光云。吾祕密教所
談世間出世有相無相等義。太異常途而
無定準。此中所明。一門三昧以爲世間。亦
名有相。普門三昧以名出世。亦爲無相。後
來學者。得意可解
當字字相應乃至相應也者。自此已下。經文
意深。疏釋言幽。旨趣易迷。義理難解。今依
義釋。則當品明四種念誦。一品首尾偏在於
此。然以彼釋案此經文。自存四種念誦義
意。但照兩釋大同小異。當隨文次委悉辨
之。凡四種念誦者。源出于經第七。一意支
念誦。二先持誦法亦名先
承事法
三具支念誦。四作成
就法。經第七持誦法則
品第四
云。諸有修福聚成就
諸善根。當習意支法。無有定時分。若樂求
現法上中下悉地。應以斯方便先作心受
持。正覺諸世尊所説法如是。或奉香花等
隨力修供養。是中先持誦法。略有二種。一
者依時故。二者依相故。時謂所期數滿。及
定時日月限等。相謂佛塔圖像。出生光焔音
聲等。當知是眞言行者罪障淨除之相也。彼
如經所説。先作意念誦已。復持滿一洛叉。
從此經第二月。迺修具支方便。然後隨其
本願作成就法明本二
十七右
此文初諸有修下明
意支。次若樂求下明先持。於中初二句。爲
明先持示第四作成就。次或奉香花等二
句。明具支已上
偈頌
次是中下。更明先持。彼如
下明四種念誦相續次第。謂先作意念誦已
者。第一念誦。復持滿一洛叉者。第二念誦。從
此等者。第三念誦問。若第三念誦何云第二月乎。
答。第二者次義也。例如云第二曼
荼羅。第三月是第二月之次故也已上光云。四種念誦後
三念法即與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誦意同然乃第三念
誦。正當第二月也。
鈔主會通。恐似鑿乎
 然後等者。第四念誦也。又
云。若作眞言念誦時。今當次説彼方便。智
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於其心
月圓明中。悉皆照見眞言字。即應次第而受
持。乃至令心淨無垢。數及時分相現等。依
隨經教已滿足。志求有相之義利眞言悉地
隨意成。是名世間具相行明本二
十四右
若作眞言
等二句總標。智者如前等六句明意支。數及
時分相現者明先持。等一字等取具支。依隨
經教等一句。明先持幷具支依本教可作
之。志求有相等二句。明作成就。是名等一
句總結也。當品世間成
就品
所説四種念誦同之。若
依持誦不同第四。爾時世尊乃至作先持誦法
者。明意支念誦。善住眞言者乃至説此先受
持者。明先持誦法。次當隨所有乃至眞言當
無畏者。明具支念誦法。次滿此月已乃至
應當憶念者。明作成就法也四葉左
以下意
若經第
七與當品相合作釋者。義釋八云。第四當
起利益無盡衆生心如法持誦。即此品中
當字字相應已下。具説方便二左第四者。指
第七卷持誦法則品第四也。此品者指世間
成就品也。兩品相合。是其證也。先釋四念
誦大意者。義釋八云。行者先當一心修習
心持誦法。使分明諦了任運純熟。欲於現法
之中作成就故。當依數時相現等方便。以
自期致心如法作先持誦。能證知障蓋消
滅。方作具支念誦。又自證知悉地前相。然
後應起成就曼荼羅三右又長宴帖決云。大
日經世間品有四種念誦。一意支念誦者。謂
先觀本尊相好了了分明也。而於尊心月。
先觀種子字。種子字分明。即眞言字一一加
乃至一眞言字皆分明也。故胎界諸眞言
中。先種子字次諸字也。是觀次第也。如不動
明。種子在終。雖然必先觀種子。一一字了
了分明。即觀一一字義。更分明也。而即諸字
有聲。一一字旋轉流灑。一一有聲。謂如a
字唱阿聲也。眞言諸字。皆有聲唱字名
也。此念誦純熟後。作先持念誦。謂其本尊眞
言。依教若一洛叉等之數遍滿之持之也。
而後三具支念誦也。謂辦香華等諸事供。供
養本尊等也。次四作成就法。謂前三念誦已
成就已。更作成就法。謂祈境界。謂若我以
何物可爲成就物乎。可祈之也。若可成
就物杵。若劍若蓮花。夢種種異物。隨其境
界作儲其物。然後即以其物修成就法。即
依其物發神通。手持其物。往返十方佛刹。
爲持明仙乃至登覺了即今此三摩地所成
物。謂之三摩耶形也。即本初入門中三摩地
所成幖幟也二之二
十五左
後來學者。留意思之。問。
第二先持誦法。唯滿洛叉數遍。不用供養
作法如何。答。第二念誦亦兼供養。如下明
之。問。若修供養。是與第三念誦云何異乎。
答。第二理供養。第三事供養。以之爲異。是
又如下明之。總而言之。後三念誦法則。全
如第一意支念誦。義釋八云。今此經文。從
字字相應迄至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
持誦法。迄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
眞言也三左可思之。次釋一一文者。當字
字相應下。明意支念誦。大分爲二段。初明
本尊心上形音義流入行者身淨除垢濁。後
第三句當知下。明行者自成佛身還對本
尊出入旋轉法。初中亦二。初明本尊心上
形音義。後面於自處作一句。總結歸行者自
身。初中亦三。一當字字相應下明字形。第二
名爲聲下明字音。句想爲本尊一句明字義
 釋字形中如上一一等者。釋當字字三字。
如上者指藏品所説也 又此諸字等者。釋
句句二字也 是故等者。釋相應亦如是五
字也。如是字句等。於本尊心上即觀作之。
義釋八云。當於此尊心上而觀圓明。如淨
滿月輪空明瑩徹。於中現種子。或從南謨
乃至娑嚩賀字。次第而現。以一心住於縁
中故。名爲字字相應。或此字合而成句。一
時炳現猶如輪像。或如鬘形。明白無垢。循
環右布。亦一心住縁中故。名爲句句相應
四右即此意也。問。眞言字布心上有用心
乎。答。義釋八云。行者初修習時。恐心散亂。當
但觀種子。久後純熟當稍加之同上是其用
心也 如是令現前等者。釋作心想念誦一
句也。義釋八云。見此一一眞言字。如淳淨
乳。如貫明珠。遍有光鬘。次第流注。入行者
口中。或從頂入。阿遮梨言。亦可隨其面門
趣從一處流入。然以灌頂爲善也。如是流
入時當觀。遍布身分。充盈浹洽。恬怡内暢。
如甘露灌灑。能令無始時來身心垢障漸次
消除。如觀字者。或觀契印或觀本尊。流
入行者身中。當知亦爾同上 頭尾相接者。
眞言字始末也 身心者。身中心也從中心。
流布灌身分。身分者手足支分也 所謂一
洛叉等者釋善住一洛叉句。洛叉者梵音。此
有二義。一億義數遍量也。二見義。今一洛
叉者。非取億數。是一見義也。若依義釋。當
段又通與見。彼釋云。持滿一洛叉者。謂
以金剛語持之。令滿十萬遍。然一是衆數
之母。自餘一切法數皆在其中。若滿一洛叉
未證驗。又當更作一洛叉要令成就。一月
二月等義。皆如此也。若深祕釋。洛叉是見義
四左此釋難思。數遍是第二念誦也。依之經
第七説第二念誦。或云數及時分。或云所
期數滿。又説初二念誦相續次第。云先作意
念誦已復持滿一落叉。是滿數遍法。唯在
第二念誦。何於初念誦作數遍釋乎已上
云。今案經疏。初意支念持誦軌儀。以廣通
後三念誦故。即是義釋。亦於初念誦中。兼
作數遍釋耳已上問。唯是有見而無聞等益
乎。答。義釋八云。復次非但見之而已。亦復
聞之。如下句説。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云。
玄音之叩心聽即同此義。非但聞之而已。
亦復觸之。所謂先時多病。今悉除愈。先時
火大増盛者。令得清涼。先時水大増盛者。
令得温養。乃至入口時如甘露味。又於縁
中自然得悟十縁生句。即是證知義也五右
 復次此字者等者。釋初字菩提心句。上來
所明。皆約字形。故結云初字菩提心也。形
音義中字形最初。故云初字。菩提心者。以
形音義。如次相配因根究竟三種。至音義
者。雖無大悲爲根方便究竟之言。而以形
配因句。自令例知後二也。故義釋第八云。
經云。初字菩提心第二名爲聲者。最初觀圓
明中字。此字喩如菩提心。以眞言妙用因
此生故。第二從此字出眞言聲。猶如從
菩提心起大悲萬行。聞眞言聲時。即隨其
義。猶如藉大悲萬行得悟菩提也同上
此意也。問。上文非啻明字。兼復明句。句句
亦如是是也。何總結云初字菩提心乎。又
上文釋字云各有字義。釋句云則有句義。
何偏云字形乎。答。上文明字形。或云輪像
或云鬘形。如是字輪流注行者身中。淨除
無始罪障。從此字句出聲云第二名爲聲。
次下釋此句。云又當觀想字字句句眞言之
聲。前後比挍。上來所明。字句雖異專約字
形。但上文言字義句義。若約説次。形音義
雖前後。若約觀時。此同時無前後。爲顯此
義。釋字形段。兼示其義也。次上所明。雖
通字句。合字爲句。以句未離字故。約所
依字。 總結云初字菩提心也 由一一字
等者。釋爲淨菩提心之所由也。實相法界
菩提。名異體一。然實相體。離作業乃至離
因業。一一字門皆詮此義。是故行者。若能
觀此字義。則除有爲妄想之垢。漸入菩提
清淨門故。以字爲淨菩提心也 所云字
等者。約梵音明義也。第十四云。又字輪者。
梵音云噁刹羅輪。噁刹羅是不動義。不動者
所謂阿字菩提心也十三右即此意也
第二名爲聲乃至無有益也者。上來明字形
故。一段牒釋之。以下明聲句故。一處牒釋
之 又當觀想等者。釋第二名爲聲句。義釋
八云。行者初修習時。既見圓明中字。次從
字句出眞言聲。譬如和風諧韻鈴鐸。亦如
叩撃鐘磬初字既出聲已。運運漸微。次字
續即發如是循環無有間絶。流入身中。冷
然猗樂光云。演密猗
輕安之義
不可爲喩。如清飈扇物
昏蓋消除。善住之義亦如前説五左 亦如
前説者。此指字形段也 又句中義等者。
釋句想爲本尊句。於句有形有義而今取
其中義故云句中義也 本尊之體者。義釋
八云。句是住處義。即眞言聲中實義所歸趣
處。猶如百川赴海。亦如大悲萬行皆趣涅
槃。故名爲句。句即爲本尊身者。如如來一
一相好。皆具無量福徳。集此相好乃成佛
身。此中義亦如是。一一眞言聲具無量義。
集此衆義成眞言身六右若依此釋。句爲
本尊。則寄喩得號也。祕藏記云。我本來自
性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
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
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上之
十八
若準此釋。義
者實相理。此理最尊故云本尊也。問。句者
是言字句中句如何。答爾。若字若聲。倶雖
帶義。句衆字衆聲聚集成體故。於此詮義
究竟。是故以句配義也。或又句住處義形音
所依住故。於義而立句名。必非字句中句
也 先想本尊等者。以下釋而於自處作句。
於中有結前生後二重。至下可悉。結前生
後亦有標釋。先想本尊等者標。上來所明。
於本尊心上觀此三。此下於行者心上觀
此三故。 云次即自觀等也 令内外等者
釋。還明本尊心上觀此三也。内者能觀心。
外者所觀境。何以知然。次下云内有明眼
外觀淨境故也 字眞言觀等者。此以形音
義。如次配身語意也已上光云。以形
前則如次配意語身。今則如次配身
語意。各有深旨更問 眞言主者。今所言
形音義。於眞言中分之。然言以聲爲體故。
以音云眞言主也 三事清淨等者。謂内
外明了而無暗昧。故云清淨。三密倶現而
無隱顯。故云平等。能觀心喩内有明眼。所
觀境類外觀淨境也 又無暗障等者。以下
次第相釋。謂躡前起後也。又無暗障乃至
事等故者。即躡前三事清淨平等等文也
身口意等者。謂以三事明了現前。縱使雖
有種種魔境。其心不頃動故。云住一見。此
位以衆縁具足故。有成就之樂也。成就之
樂者。即住一境不轉他境。是以其心倍復
歡喜。故云樂也 此三事等者。次明於行
者身上觀此三。是又躡前起後。謂已於本
尊處明見三事。當於行者自處作此觀也
 又即自觀等者。示自處觀想也。謂自身
心上觀此三。如本尊心上三事平等觀。故
云亦同本尊等也 爾時等者。此明成就相
也。凡一段意云。上來明行者爲凡身本尊
爲聖者。本尊心上形音義流入行者身。除
身心垢障之法。而以罪垢既淨。即於行者
心上三事宛然炳現。是故結歸行者身。云
而於自處作。行者心上三事炳現。則是自身
轉成佛身故。云第三句當知即諸佛勝句。
然乃而於自處作一句。是結上起下之言也。
光云。上來所明就本尊三事觀 即如道場
壇上本尊觀也。約行者三事觀。亦如入我
我入自身觀也已上問。行者心上所炳現之
三事。自本有之。將又本尊三事流入身中
有之如何。答。此有三傳。一本尊三事。自行
者頂流入身中。炳現身上也。二行者本有
三事。爲罪垢被覆蔽。不得顯現。今以本
尊三事流入身中。罪垢消滅。而彼本有三事
忽顯現也。三本新合成。謂以本尊三事與行
者三事本來平等故。本尊三密流入身中。
冥合本有三密。而現其體也。問。當段於四
種念誦中意支念誦有三重中。初重觀也。
其未至成就位懸遠。何以云世間成就乎。
答。世間成就言有二重。約滿第四以名成
就。約分四種各有成就。今言世間成就者。
即是初重一分成就也。或又機有頓漸。漸機
具作四種念誦。頓機但作意支念誦即得
成就。不可必作先持具支等念誦法。故經
第七云。若有障者。先依現相門。以心意持
誦。然後於第二月具支供養二十
七右
私案此文。
若無障者。不可作先持法念誦又云。或奉
香花等。隨力修供養同上或字所顯具支念
誦。有無不定。是故今言世間成就者。此約
頓機不作後後念誦作釋也
第三句當知乃至亦當淨之者。自此已下。明
行者自成佛身。還對本尊出入旋轉。於中
有二。初明行者自成佛身。後中置字句等
下。明還對本尊出入旋轉法也 次當觀
佛者。此釋第三句當知等二句也。謂於行
者心上。字形音義明了現前當面於自
處作一句
此字三
事轉成佛身當第三句當
知等二句
字有形故轉成佛形。
字有音故轉成佛語。字有義故轉成佛心。
義釋八云。當知。此尊即具三密。以衆字形
色故。具足身密。以衆字音聲故。具足語
密。以衆字義趣故。具足意密六左即此意
也。就自身成佛身。隨息災増益等事形色
不同。故云隨彼所欲等也。問。第三句者其
意如何。答。義釋所覽本作第二句光云。現行
印本作第三
今疏所覽本作第三句。今私案之。第二第
三倶有其謂。謂第二者上來明二種觀形音
是初重也。此下明佛身觀是第二重。故云
第二句也。第三句者。先於本尊心上觀三
事是初重。於行者自心觀三事是二重。觀
行者身即爲佛身是三重也。句者住處。行者
安心之處故也。問。第三句當知者。此似指上
句想爲本尊之句。而今何作此料簡乎。答。
下釋云。如上先觀字觀聲觀本尊或云句
更問
後觀佛。佛即本尊也已上前後其意異也。不
可混之 又想月輪等者。釋行者觀住彼
等二句。此二句直臨經文見之。則似行者
身住淨月輪中與本尊無異。故云行者觀
住彼等也。依之義釋八釋此兩句云。爾時
行者但見自身。在此淨月輪中。一如本尊
無異七右即此意也。但依疏釋。想心上月輪
其中觀字輪。經釋似異。而今案之。極圓淨
月輪於中諦誠想二句。望上臨下文含兩
勢。謂望上行者觀住彼句。本尊此指行者
云本尊也
所住
月輪也臨下諸字如次第句。本尊心上月輪
也。是以疏釋存二意歟。又想月輪圓明清淨
者總標 觀字輪等下別釋。初明心上月輪
 後此即下明所住月輪。謂想月輪圓明清
淨。其中觀布字輪。是心上月輪也 復想月
輪圓明清淨。此即淨菩提心義也。是行者成
佛身所住之月輪也。 此佛具足三業平等
清淨。故云由三業等也 淨菩提心者。所住
月輪 念佛三昧者。能住佛身。能所相應明
了無礙也 云於中諦誠想等者。此一句又
含兩勢。謂連上行者觀住彼等二句。於圓
明月輪中。而想本尊諦誠。故云謂觀圓明
本尊也。連下諸字如次第句。於心上月輪
中。而想文字諦誠。故云及字也。若依義
釋。於中諦誠想等二句。唯明心上圓明觀布
諸字法也。彼釋云。亦於心上具有圓明。明
中以誠諦心而觀諸字七左即此義也。次諸
字如次第一句。其義易知。故不用別釋也
 云中置字句等者。以下正明出入命息念
誦法也 即是如上等者。總釋從上以來大
意。是故中置字句等二句。雖牒經文無相
當釋。若私釋之。中者已成本尊與今行者
相對。眞言字句從本尊口出入行者身。從
行者口出入本尊身。故云中置字句。中者
本尊與行者之中也。其中字句連環不絶。
故云置字句也。其時行者息風即成眞言。
一一眞言入清淨門故。云而想淨其命。命者
即息風也。是此二句標。命者所謂風等二句
釋。至彼釋段具明其義。故於標文不用
作釋。凡明一段大意。具示持誦果也 如
上先觀等者。指當字字相應等文也 或云
句更問者。智證雜鈔不用曰。云中置字句
等而想淨其命。即是如上先觀字觀聲觀
本尊或云句更問觀尊爲自是決定慧用。即觀我爲尊
等五部各別。隨之觀也。自在慧用。
皆同
尊也
或云。句其意如何。更問如何。如自尊爲
一相等已上私案。以句爲本尊之所由更問
之意也。其義如上明之 然後觀佛等者。
指第三句當知等文也 先作是三種等者。
此示明二重觀一觀字聲
句。二觀佛
 之所由也 行者
初觀等者。明行者用心也。其意易知已上
云。古來訓點。猶如電光句爲譬説。暫得見
道句爲合譬。是未快也。今謂忽暫與相應。
五字是法説。猶如電光暫得見道。八字即
譬説也已上賢寶云。禪要十七右守護經二之
五左
地觀經八之
九左
等所明五種三昧中。前四地前。
第五入地也。前四中第一名刹那三昧。此當
今初重三觀歟。當段釋言忽暫與相應猶如
電光等故也 所以然者等者。擧例示著
執過也 所以説此等者。擧得反顯失也
又行者等者。此竝簡愛憂二見也。前云若
人見字。今云行者觀本尊。擧初後示中間。
謂前可云見字聲句幷本尊。今亦如是。而
前擧初顯後。今擧後顯初也 但當一心
等者。正示觀修。謂所見境雖起。不可愛味。
雖滅不可憂悔。但當一心行之。久修即得
諦了分別也 若見尊時等者。就觀行次第。
正示其諦了相也。意支念誦最初。欲作三
種觀時。先於身前觀見本尊。其尊住圓光
中。心上有月輪。月輪中有字。如是衆相。隨
念而現。洞然明徹也 若見字等者。示三
種觀。就中先明字觀。本尊心上所安布字。
流入行者身中。爾時字外皆有光炎。或於
輪上具有光明 乃至者。謂如云字。觀聲
觀句及觀佛身。然後中置字句。淨命息等
法皆攝略之也 觀此圓明等者。明持誦
得益也。義釋八云。眞言聲字本尊合爲一
體。息風淨除之後。觀此圓明。欲大便大。欲
小便小。所欲觀者皆現。所欲作者皆成。譬
如巧工得百練鑞變轉無礙隨意施爲八左
可思之 又所謂等者。釋念隨出入息一
句。義釋八云。然彼用此眞言爲出入息。息
若出時此字隨出。息若入時字亦隨入。轉調
轉寂息遍於身。爾時不見別有喘息。但以
眞言爲出入息。以此方便故。則能滅除種
種覺觀戲論。漸淨六根。又如是觀時。亦隨
義用差別。如欲内寂其心即白色。欲増功
徳即當黄色。欲調伏内障即當赤色。白是
本淨義。黄是金剛不壞義。赤是智光明義也。
如世人業壽之身。以息風運持故命根不
斷。亦因此息風運動身口作諸事業。行者
亦爾。以此祕密加持淨除其命。使無始已
來業壽之垢一切消除。成本不生眞之命。以
此持功徳身命不失壞。方可運動三密作
諸成就也七左賢寶云。五種三昧中第二流
注三昧。此當今出入息法歟。當段釋云流
注身心淨諸垢穢故也。問。自尊相對出入之
處如何。答。第十一云。復次世間持誦品中。先
觀圓明。中有環遶眞言字輪頭尾念誦時從
初字於口中入。流入身中猶如入息周
遍身分。此是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如是
念者。能除衆生一切業垢也。如是遍身已。
還從口出入尊足下。遍至本處。如是一一
字流入之時。以次字即相續不斷。次第連
環也。若初學人。恐心散亂不能如是成者。
當直觀種子字如前作之。乃至心串習已
漸加字也。移此一段入前品中六左 
經中等者。釋命者所謂風一句。但依會意
經。則此一句在念隨出入息句之上。若爾當
以又經等十八字回。安又所謂出入息者等
之上也。是經文未會故。古義云亂脱者。不
合文意也已 如是命根等者。此爲釋彼
等淨除已句。而先明其大意。次上所明出入
命息念誦。雖是淨妙。而以分別縁念之所
成故。散動猶未淨除。是故更明息風淨除
法也
所云彼等淨除已乃至成種智也者。彼等淨
除已二句牒經。初句結前。後句生後。或以
結前。屬生後。或以生後屬結前。兩説
在于聖教。然今以生後屬結前。是故持
誦不同四之
一左
以作先持誦法句。屬意支念誦
也 所云阿字等者隨釋。即明淨除相也。若
依義釋。斷息風云彼等淨除已歟。 彼釋
云。若指事而言。今此命者即是息風。如
此息風。令心散動。如風中燈照用不圓。今
作此隨息方便。靜散亂風。乃至綿綿漸微。
出入息斷。爾時圓明慧心。如密室中燈恬然
直上。魔事不入。照用無偏八右今疏釋住阿
字不生理。云彼等淨除已。謂上來隨事觀
尊。隨尊種子眞言各別也。上釋云。各有像
類法門二十
九右
是爲分別縁念之心未窮已者。
寄息災増益等種種門。説無量法門。此位
猶是隨縁生滅之相凡縁起法。必從法爾生
故。云以一切種子等也 若觀種子等者。若
觀假相種子各各種
子之字
爲相被隱不見阿字。
若種子與阿字竝觀之。即墮二相。二相違
不二理。是故唯觀阿字爲一切種子。以一
切法不出阿字門。譬如見波相不見水
體。若復竝觀水波即有二相。故唯觀水爲
諸波體。以一切波不出水故 斯謂先觀等
者。指前出入息念誦也 次至此中等者。指
彼等淨除已觀也 若入阿字門等者。若入
阿字門。則縁起假相於此漸盡。見不生眞
理。是其淨除法也 如是見已等者。示得益
也 即是究竟等者。前出入息念誦云漸得
諸根清淨。此彼等淨除已徳超彼。故云究竟
六根清淨也 六根清淨者。天親法花論曰。
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
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此義應
三十一右問。所云阿字者指何文乎。答。藏
品終説阿字爲一切眞言心。指之云所云
阿字也。其故先説藏品。更明持誦成就作
法。是當品大意也。然乃當品。躡彼藏品起
説。故今指云所云a字也。然藏品意。先説
諸尊眞言幷種子。最後説阿字。是以當品意
支念誦。亦上來就諸尊種子眞言。而示修行
方法。今最後觀阿字。云彼等淨除已也已上
光云。吾向所謂四種念誦後三念誦。即同三
月持誦是也。次下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
誦。皆就佛心a字等也。又今後三念誦。即觀
阿字。兼示觀諸尊各各種子之意也已上意
支念誦
善住眞言者乃至成就種子也者。正明第二
先持誦法。善住眞言者者。意支念誦成就之
人。已善住一見故立此稱也 次一月念誦
者。指第二月先持誦法。對初月意支念誦
故。云次一月也。光云。此解恐是未得經疏
意乎。凡言月者。多約等引地上念誦。豈初
心始行意支念關月位耶但如其意支已圓
極者。非今所論也。且又意支念誦。總示持
誦大方。然乃後三念誦。還復可依最初意支
所觀軌儀者也。故今言次者。是只對初念
誦之言。而自此先持誦法位。初入等引故
云一月。當知。後三念法。即同三月持誦意
也 謂一月等者。經雖云念誦。其軌則未
詳。故云當作如此等也。此是念誦。爲作成
就先持誦法。故云先也 又祕釋等者。此作
深祕釋也。今所云月者。非世間月。以十二
月配十二地。此中言一月者。即是初地一
月也。凡當品明地前凡位悉地故。云世間成
就。然離世間無出世故。就此文作深祕
釋也 還復本際者。此顯初地與佛地無
淺深。初地本有菩提心。佛地修生圓極果。修
極還本故。云得其元本也 一一句字等
者。行者作前方便時。於眞言字句。通達明
了。無有錯謬。是此念誦大意。故豫作此釋
也 行者前方便者。自此已下正釋經文也。
遠爲成就作方便。近爲具支作方便。故
云前方便也。但其法則當段解釋未是委
悉。義釋八云。前方便正是先持誦法。當依
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法具足修之。所云一一
句通達者。即彼供養法中一一瑜伽道。皆使
明了現前。如初始莊嚴道場時。從風輪際
至金剛地上。種種莊嚴。如彼文所説。無不
成就。次用種子作本尊時。即見塵沙菩薩
衆等。皆悉坐蓮華臺。布列圓光之内。行者
爲習成就曼荼羅故。當如大悲胎藏圖位
而布列之。一一觀彼身相幷所持印。見眞言
字亦聞其聲。至供養時。即觀此一花作種
種花雲。普遍十方世界作諸佛事。供養一
切賢聖。行者圓明中。悉具見之。諸餘供物。
當知亦爾。如觀化佛雲時。即見自身漫荼
羅中一一諸尊。各放無量光明光中有無量
佛坐蓮華臺。往至十方。以一切衆生所喜
見身。隨衆生性欲而導利之。亦於圓明之
中。具足明見。次應如法持誦。畢已當如供
養法次第第五分中出道場時。行者更以諸
餘善品調伏其心。於一一時中不虧法
則。具如彼説也。當知。十方諸佛。爲令持
眞言者已得調牛良田。純熟耕墾。於現世之
田中布悉地種。堪任降大悲雨廣植供養
善根故。説此一月先受持法也九右若依此
文。具修理供養法。是故器界觀曼荼羅觀諸
會印明前供養正念誦後供養等。可具作之。
凡一座行法。不過供養念誦二事。約念誦
名先持誦法。亦稱心受持法。約供養名先
承事法。亦號心供養法。當段釋文。且擧供
養顯念誦也 一一句中解者。眞言一一字
句皆入心實相之門也。然於此中有解有
證義釋八釋證心云。爾時行者。若入a
字門時。即得本不生寶。乃至入ha賀字門
時。即得離因縁寶。獻塗香時。即得無障礙
戒寶。獻花時即得大慈生之寶。獻燒香時。
即得遍至法界之寶。獻燈明時。即得轉無
明之寶。如是入無量門。皆當廣説。由於一
一支分皆見深意故。名爲一一句通達也
十一右今先持誦法位。則雖解彼句寶。未是
證也。同釋云。然此只是觀心。未是證心也
十左即此義也。通達者證得義也。總意云。若
以一花一香獻佛之時。至心回向發願而
言。願以此功徳於一一句中。而得所解通
達也 竝下文者。此指悉地出現品轉明妃
文。第十一二十左釋彼眞言。而明周遍十方
普作佛事義也 設天大旱等者。此明得益。
謂種種勝願隨心成就也。於中初明滿世
間願。後復以下明成出世願也 前云一
月等者。此還釋前一月字義於中有二。初
約自證。後此月下約化他也。初中言心與
一境等者。能觀慧心無垢清淨如月。此心
與彼一境相應。不轉他境故云一月也。
爲明其心境相應義。更牒一一句通達句
而作釋也。一境者謂字輪聲輪及本尊種子
等也。如是淨境。於能觀慧月中。明了現前
無有錯謬。是其心境相應之相也 先觀佛
等者。此因明觀成句。謂觀已成能見一見不
假功勞。而復餘境自然成就。其中且約觀
佛明此義也。下但隨一成餘者。自成之八
字。可在自然成就之下。此八字意云。如佛
觀時餘境自然成就。若圓明若字輪等。但隨
一成餘者自成也。若不爾者。此是八字似
重言也 此月等者。如世月現水中。今法
性清涼月。能現衆生心月之中。故云一月
也 然所以等者。釋就月字所以作委釋
也 下文者。此指悉地出現品也。彼云是爲
最初月。又云次於第二月。又云又復於他月
共三之
五左
又持明禁戒品。明六月念誦法。皆準
今此所明觀月法用。而可解之。故云各有
用處等也 最初成就種子者。意支念位。雖
有種子而未成就。今始成就彼種子。故云
爾也。義釋喩種子根芽漸生也。彼釋云。當
知淨心種子力用漸彰。如根芽漸生。宜應方
便長養。故更作兩月供養法也十一左問。意
支念誦與先持誦不同如何。答。如前云之。
意支不滿數遍。先持滿之。其證如經第七。
又意支唯用念誦。先持具作器界觀以下供
養念誦等法也。又意支以觀心微劣故。未
見句寶。先持以觀心漸熟故。明見心寶。譬
如春池乃見寶珠雖未取之。分明見之
  一 觀心證心分別附春池喩
義釋第八云。今借涅槃經春池譬喩明之。
如學摩訶衍人。皆知此心識心中有實相寶。
但以無善巧故。各以有所得心。競持瓦礫。
謂是眞琉璃珠。歡喜持歸。返爲智人所笑。
今以眞言方便。一縁善住時。還由淨菩提心
力。三障消除寶性明現。然此只是觀心。未是
證心也。當爾之時不可攬。令波蕩。又不
可恣紛動。故而不取之。但當一心方便安
詳入水。如龍樹阿遮梨所説中道正觀。及
此眞言住心品中十縁生句。徐運慧手。一一
披析磔之令至寶際。要令明珠在掌。方
見是心明道人也十左演密鈔第八云。疏如
龍樹等者。即彼菩薩中論偈曰。因縁所生法。
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名中道義。謂
不可攬令波蕩者。即空觀也。又不可至不取。
即假觀也。但當一心等。即中道觀也。言及此
眞言住心等者。 即是住心品十縁生句。不
異龍樹中道正觀。言徐運慧手者即表假
智也。謂此寶珠。初有微垢。未得顯現。即
以假智之手。次第披分開磔。令至中道。故
得實相明珠。在於心手方可名爲見心明
道之中耳一左南本涅槃經第二哀歎品
第三
曰。譬
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
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
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
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眞。是時寶珠猶
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
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虚空月形。是
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
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
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實義。如彼諸人各
以瓦石草木砂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
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
應當知先所修習四法相貎悉是顛倒。欲
得眞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
謂我想常槳淨想二十二左 已上
先持誦法了
次當隨所有乃至謂成位故者。以下第三明
具支念誦法。義釋八云。經云。次當隨所有
奉塗香花等。爲成正覺故。回向自菩提。如
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者。謂於供養法中。
一一支分悉通達已。當隨其所有於日日
之時。辨塗香花燒香燈明飮食等。以普遍
心供養三寶。發大悲願。廣及衆生。由自
功徳力與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和合故。
令此功徳雲海等同虚空不可窮盡。隨行
人心力勢分所作皆成。即以如實功徳回
向大菩提。心願成就悉地。以福徳圓滿故。
諸障消除。是故作成就之時。無能弊之者。
猶如枝條花葉具已滋榮。從此無間必成果
實。故云如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十一左第二
第三念誦。倶雖作供養法。第二是理供養。
第三是事供養。故云次當隨所有奉塗香花
等也。若準義釋。攝三力幷轉明妃也 
門常所説者。謂普通常途所説也 顯現自在
等者。此準義釋。枝條花葉具足成就。以喩
自在力用也 次云此中等者。花藏院本此
注爛脱。以此中等七字降。安即是之上也。
問。兩字深義者其意如何。答。言約意深未
詳。雖然仰察疏意。今此經意。蓋以三數盡
法首尾。所謂三句三部等建立也。第三究竟
極果。第一遠因第二近因。是故二者。及於成
果義也。爲顯此意。經云眞言當無畏。如第
一月。猶有退失畏。至第二月。可定得悉地。
其及此時無退失畏故。云眞言當無畏也
 大用者。先持誦法。則如根芽漸生。小用
非是大用。如具支念。枝葉花菓開敷成熟。
故云大用也 第二月者。兩月之言似亘
初二。是故爲顯唯局第二作此釋也。此
對何月云第二月者。則對先持誦云第二
月。上釋先持云。最初成就種子也已上故今
又云第一月謂成種子也 第二月等者。即
具支念誦也 位者是安住不動義。眞言已
成無畏。於此立位名也。問。具支念誦是第
三也。何云第二月乎。答。今此經宗不似常
途。多存隱語。第一者初義。第二者次義也。
望第三第二云初。望第二第三云次。不
必約數次也。説第二先持誦。云次一月念
誦。以意支念誦爲初月之義。已是分明者
乎。或又約念誦。則雖云四種。而約月唯可
云三月。是故約月次。以先持爲第一。約
念誦次。以先持爲第二。所望各別非相違
也。尋云。若就後義。則以意支不入月數。
是何意也。答。意支爲作三月持誦之練習
方便也。是故不入月數。又經第七説意支
云。無有定時分二十七右義釋八云。若滿一
落叉。未有證驗。又當更作一落叉要令成
就。一月二月等義。皆如此也四左其月不定
故。且不入月數也已已上具支
念誦了
 次滿此月已
乃至世間品竟者。以下第四明作成就深。於
中次滿此月已者結前。指次上如是於兩月
眞言當無畏二句也。行者入持誦者生後。指
作成就念誦也 世間説者。是對次下若出
世義。先安此標句也。但石山花藏二本云。
若成世間説者已上 初一月持誦等者。義
釋八云。若諸行者。欲作世間上中下品成就
事者。當參用蘇悉地等諸經。仍依此品修
習心持誦法。但能外觀使得明了。便可依
法作諸成就。不必轉爲自身。故供養法中
偈云。智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
○是名世間具相行。四支禪門復殊異也十三
四種念誦次第。此求無上菩提之法則也。
若求世間除災増益等諸悉地。則第一念誦
成就之後。可立成就壇也。而猶第三句轉
同佛身等。是以自身即佛之祕觀故。世間
有相行者不用之也。光云。今段言世間者。
是有爲有相悉地也。言出世者。即無爲無相
悉地也。應知今品所明三月。文明世間義
兼出世。此是出世。即同次品所説三月持
誦也 能得聞持等者。義釋八云。復次如上
所説次第念誦法則。爲世間大成就故。若
行者具依此法。得成就時。即得六根清淨。
或悟旋陀羅尼。總持不忘。即以此身遊諸
佛刹。住壽無量。供養親近諸善知識。廣利
衆生。或以手揮空。出種種珍寶給與諸匱
乏者然尚是生身。未得法性身。故名爲世
間成就十二左 力通明行者。即五力五通二
明六度也。私案力者身力。本微人更得大力
也。通者現大身現小身等也。明者分達三
世事也。行者出現品云。行於世界頂三之
七右
思之 於大空等者。於世間大虚飛行自
在也 若出世義等者。謂世間成就。唯成一
願。出世成就。成一願之時。成就一切願也。
例如地前一行中行一行。地上一行中行一
切行也。問。當品唯説世間成就。今云若出
世義等。其意如何。答。此品雖正明世間。兼
存出世意。義釋第八云。今此品所明雖是
世間成就。然甚深方便隱在其中。若求出世
成就時還擬儀此法。以成祕密之分。故持
明藏法。猶若因陀羅宗。能滿世間出世間種
種希願也十二左 所謂山峯等者。自此以下
説建立成就壇之勝地也。但此釋山峯或
牛欄一句也 觀義等者。先釋山峯。謂作
成就之時。最極高勝位故如山。中道超有
空邊。最尊最上。故云與中道山相應也 一
一事等者。總示事理相應之大宗也 謂不
動等者。別釋山峯二字。初釋山字。即是下
釋峯字。如人下還明觀義也 牛欄者等
者。次釋牛欄二字也。牛是等者釋牛字。能
却等者釋欄字。以牛淨下示牛淨功能也
五淨者。蘇悉地經卷二供養品
第十八
曰。次服五淨
眞言經百八遍。然後服之。服此五淨。半月
之中所食穢惡之食。當得清淨眞言増力
○取黄牛乳酪酥糞尿。各別眞言經百八遍
和置一處明本二
十七右
同經儀軌下云。牛五淨者。
謂黄牛尿及糞未墮地者。乳酪酥等。芧香水
一一持誦。經一百八遍。然後相和。更復持誦
一百八遍。於十五日斷食一宿。以面向東。
其牛五淨。置於蓮荷等葉之中。默飮三兩。十
五日中所犯穢觸及不淨食。皆得清淨十右
 此菩提心等者。此理釋也。能防等者合欄。
淨諸心地者合牛。以大悲水等者。合以牛淨
所養等也 兩河義等者。此釋及諸河灘等
一句也 上已説之者。第四云。河灘正翻
當云攅流處。謂有兩水或多水。於此處會
合。此側及中間。頻經泛漲蕩滌。無諸穢惡
一左兩河等者。事釋則讓上釋。以下作理釋
也。兩河者一河喩生死流。一河喩出世流。
於此生死涅槃中間。而作是法。是不住處
涅槃義也。謂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大
智故。不住生死。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
中道義也 言四道等者。釋四衢道三字也。
謂四諦觀。皆同達聖果之道故。云四道也。
法花第二譬喩品
第三
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天台委
釋四聖諦。更可考本文。新花嚴音義慧苑
云。四衢道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
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
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
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然以路多四達。凡
語故多用也十三左 一室者等者。釋一室二
字。是獨一室也 謂除諸境等者。作理釋
也。如如者平等一如義也。以類一室也。依
經此次有神室二字。今疏闕其釋。是當第
四所釋火神祠歟。披彼釋可知之 大天
室者。此當悉地品所説忙怛哩天室歟。涅
槃是理。菩提是智。然以理爲智所依處故。
以涅槃爲室也。天者自在義。故云自在力

  一 作成就壇處所表示
山峯作成就位亦
爲具支位
上成就時。安住菩提心上。超
  出覺觀戲論。以内外支分相應故經云如是
於兩月眞
言當無畏次
滿此月已等
能以不思議法力。轉成世間悉
地之果
牛欄先持誦位。亦爲
出入命息念位
牛是修觀行者。調柔通達
  之心經云一一
句通達
以生正法根茅。堪能續出
五種醇味。欄是以無戲論戒命風靜息
而想淨
其命
於功徳田中。而牧養之。比六根清
淨高山又爲其次
河潬轉身一
相觀位
今此宗於本處作本尊身經云而於
自處作第
  三句當知即
諸佛勝句
亦是修身觀義。亦能除業垢之
命。斷隔毘奈夜迦往來行處
四衢道意支念
誦位
能以聲字本尊融爲一相經云
初字
  菩提人心第 名爲
聲句想爲本尊
正住三密觀中。隨所趣向
所作皆通。故可成就如來使者之用
一室同上位雖未渾合三密。但能堅住一見
  經云當字字相
應句句亦如是
亦可隨分作小成就
神室天室同上位雖於一見之中未能不動
  不轉。但能修本尊觀。明白現前。亦堪作
小成就及降伏等
已上抄義釋文。彼拾四種念誦經文。配
釋作成就處文句。最有其謂。更往檢之。
又第十一云。隨上中下事。作成就法。上
事山峯。中事牛欄。下事林間二十左光云。今
此表示。是一往耳。諸餘深義更詳。
漫荼羅義等者。釋彼漫荼羅處一句。自此
已下。明於上勝地建立道場也。如上者即
指第四卷也 四角爲作等者。釋悉如金剛
宮一句。事理兩釋如文可解。凡成就壇曼荼
羅。具如悉地品説。依義釋。立三壇行此
法。所謂大壇護摩壇灌頂壇也。彼第八云。又
行者欲作成就時。當如蘇悉地方便。作光
顯増威等法。灌沐本尊。預辦具縁支分。自
作除一切障大灌頂漫荼羅。如法供養。然
後起首作成就法。當如初品方便。擇治淨
地。作漫荼羅。方正四門。其量八肘。或七肘
或五肘。唯開西門。於西面四肘之外。作灌
頂漫荼羅。等中胎量。唯開東門。其伴侶菩
薩準同前説。於大漫荼羅四角外。更置三
股嚩日囉二合中胎八葉花上及餘三重。各
置諸尊祕密印相。又於中胎佛位之前。置
本尊印。幷置一瓶。所餘灌頂四瓶在四隅際。
門外別置一瓶。以降三世加持。自餘供養
儀軌。皆如第二品中説。既供養已。應作三
種護摩。爲欲遣除毘那夜迦故。應用成辨
諸事眞言作阿毘遮嚕迦事。爲自利益故。
應以當部之心作補瑟徴迦事。爲息諸災
難故。以當部母作扇底迦事。如毘盧遮那
眷屬。即以虚空眼眞言。或依第二品中寂災
眞言。如護摩法。酥等諸物。以三事眞言各
供養百遍。或増加其數。次爲諸眞言主等。
各供養七遍。其上首諸尊。亦當加之或用
寂災眞言。通供養百遍。乃至不辨者應作
七遍或三遍已然後灌頂。其中胎寶瓶亦如
前。毎日以不動尊加持竟。在花臺上者。又
用正等覺心加持。在四隅者。四菩薩加持。
本尊前者。用彼眞言持之。當令助伴次第
爲其灌頂。或請阿遮梨令作灌頂。若依蘇
悉地法。先用軍荼利瓶。第四用所持眞言之
瓶。其餘二瓶隨意取用。如彼具説也。將
灌頂時。行者安住蓮華臺上。觀羅字門。自
焚其身。悉爲灰燼已。既灌灑竟 還用嚩字
門生之。以祕密瑜伽觀自身。作大悲漫
荼羅竟。應以牛黄塗香薫香芥子線釧衣服
等以自莊嚴。復當敬禮諸尊旋繞供養。爲
息障故更作護摩。然後發遣。以此因縁故。
諸尊歡喜。令悉地速成也十四左師口云。於
護摩壇可修三摩波多護摩。其法如第八
鈔注之 作護等者。釋是處而結護句。即以
不動降三世二尊印明。結界道場護淨諸
事。事理兩釋。如文可解 藥物力成者。此
未會經文。即當行者作成就一句也 空青
酥油等者。第十一云。牛黄者更有無量藥。謂
空青朱沙雄雌黄等二十
五左
大觀經史證類備急
本草第四云。空青味甘酸。大寒無毒。主睛
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
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涙出。利水道
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久服輕身。延年
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銅鐵鉛錫
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峻山。有銅處銅精
熏則生空青已上又云。千金方治眼&T030168;&T030168;也不明。以
空青少許漬露二
宿。以
水點之
又方治口喎不正。取空青一
豆許含之即効 已上
 如餘處説者。
指蘇悉地經等。彼經有備物品也 理説者
等者。藥力成就。分施三業神用。即是如來三
無盡莊嚴功徳也 佛法法爾等者。釋世出世
悉地前後。其意易知 藥及與等者。釋即以
中夜分等二句。經唯説上中時。不説下時。
是擧上中顯下。疏主得此意具出三時
也。義釋第八云。凡悉地成時有三種相。若初
夜成者爲下。夜半爲中。劑明相動至日將
出已來成者爲上。妙膊童子經云。此中有
三種相。所謂増長氣烟光現。次第獲得三種
成就。若得氣出。當得世人愛敬等益。烟出
得轉形悉地。光出成持明仙潔淨微細之身。
若作心成就者。或畫像動。或見嚴身瓔珞
花鬘等動。或從空降種種天花。或微風細
雨。或覺地動。或聞空中無形之聲。作如是
言。汝所求願。今當説之。或見燈焔増長其
色潤澤。曜如金光。或復油盡光轉増盛。或身
毛遍竪心大歡喜。或聞空中天樂。諸天瓔珞
之聲。或於空中見本尊身眷屬圍繞。即應
奉持閼伽五寶花香之水。讃嘆供養恭敬&T050352;
跪。自觀功力而求諸願。既得願已。歡喜禮
拜更獻閼伽。應對彼尊誦所受眞言。然後
如法發遣。彼中具説方便也十八右此文所
引妙膊童子經者。善無畏所譯蘇婆呼童子
經中卷漸近悉地持誦相分第六文也。妙臂
菩薩所問經法天譯第二知近悉地
分第六
云。專心誦持
不得間斷。直至三種相現。是爲得法成就。
三種相者。所謂熱相煙相焔相。若得熱相
者。當得世間一切愛重。若得煙相者。當
得隱身。若得焔相者。當得變成微妙之
身。成持明僊飛行虚空。壽命長遠。得悉地
相。如人至死。冷觸入身周遍其體。又如中
陰至胎藏孕者自覺。又如世間諸有香氣人
忽聞者香雖可得無有形影。又如火珠照
以日光日光入故火遂流出。諸有行人悉地
入身。亦復如是。前所成就是外諸物像。或
是内心求成就者。別有所表。彼持誦人專
注不間。必感靈驗。得悉地者。或見所供
養像而得振動。或得像面毫光照耀。或得
像身振動。或得空中降華。或無雲降微細
雨。或降妙香。或感地動。或聞天鼓自然之
音。或見天人阿修羅等住虚空中。或聞諸
人等言語之音。或聞種種天莊嚴具瓔珞環
釧之響。或見燈焔増長明淨金色。或其油盡
燈焔轉熾。或聞空中有聲令説所求之願。
或覺身毛一切皆竪。或現如是相已。定審
所求悉地成就。當以上妙淨器盛滿生華
及磨諸香水。幷著五寶和合作閼伽水。長
跪奉獻本尊。及誦眞言。乃至以妙伽陀而
伸讃歎。當發歡喜正信之心精進不懈禮
拜供養。如是作已。將所求事一一言説。聖
心不間有求。必應得如願。已一心專注。而
於本尊信樂讃歎。再以閼伽奉獻供養。更
念本尊眞言。又念諸部發遣眞言。當依儀
軌誦眞言已。禮拜請諸賢聖各還本位
二十
五左
依以上文。初夜中夜及日出時。三種相
現如次爲下中上悉地之相。是外藥物成就
相也。蘇悉地經亦復同之。彼經第二補闕少
品第十五云。其三種相。謂煖氣相烟相光相。
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
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
於其初夜下悉地成就。於其中夜獲中成
就。於明相動時獲上成就明本四
之十七
同經第三
分別成就品第十八云。若欲成就藥物者
有三種成。光焔爲上。烟氣爲中。熅煖爲下
明本二
之九
第十一云。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三
相轉。謂初夜煖生。中夜烟起。五更焔出。中成
有二相。謂除焔出。下成有一相。謂但煙生
二十
二左
即此意也。又至如尊像振大地動等。皆
是内心成就相也。然依當段經疏。則初中後
三時。通外物内心成就也。文云藥及與心
成就之時有上中下相之故也。又其𤙖聲或
鼓音等。是於彼三時所現之相也。文云於
此時中或有𤙖聲等之故也 初夜是初入
等者。即勝解行地。此是地前故。云未證之
義也 半夜是菩提心者。是淨心地。淨菩提
心顯現。乃至十地。倍復増明。故云背暗向
明也。然是分證而非究竟。故云未即是大
明也 日出是成相者。如來所見圓明。故云
大日普照。瑜伽中云普照耀地即此意也
於此時中等者。釋智者應當知等二頌也
若理説者等者。就所現相作理釋也
一一法合者。謂一一相合法門也。其法門
者。即是得果相也 三乘之果者。此三密也。
第三釋通達三乘之文云。復次眞言門乘三
密印。至佛三平等名爲通達三乘二十
二右
可思
之 或轉法輪等者。釋經𤙖聲法合。是語密
也 乃至者。此攝鼓音。同語密也 長壽壽
量無數者。明若復地震動法合。阿字不生地
大。即表本地壽量長遠之義。是身密也 勝
進遊於等者。示及聞虚空中等二句法合。勝
進大空法界圓照無不明了。是意密也。此
是三密得益。即三乘之果也已上釋智者應
當知等二頌了
次諸
佛兩足尊等二頌。其義易知。是故疏家不
須別釋。義釋八云。爾時世尊。欲結會此中
大成就義故。更説偈言。諸佛兩足尊。宣説
於彼果。住是眞言行。必定當成佛。應一切
種類常念持眞言。古佛大仙説。故應當憶
念。此中一切種類者。即是開方便門示眞
實相。以一一眞言門悉具淨菩提三句義
故。當知。十方三世諸佛。種種方便究竟歸
會。皆趣其中。是故於一切種類。盡應照見
眞言實義。復次敦信勿令失墮於心也十九
可思之已上作成
就法了
  私料簡經疏文曰
意支念誦亦名心想念誦
此中又有多法
當字字相應 句句亦如是 作心想念誦
持滿一洛叉已上字句灌灑法。是雖三
密未融。堅住一見念誦
初字菩提心 第二名爲聲 句想爲本尊
  已上三密相融觀。
即於此中念誦
轉身一相觀
而於自處作 當知第三句 即諸佛勝句
  已上本尊三密轉同
自身。一相無相
出入息念誦
行者觀住彼 極圓淨月輪 於中諦誠想
諸字如次第 中置字句等 而想淨其命
命者所謂風 念隨出入息
  已上自心
圓明念誦
淨除息風法
彼等淨除已 作先持誦法已上堅住阿字
門。成六根清淨
  已上諸法。偏是持誦。未作供養之法。故
安然意。爲第一意支念誦中差降。今謂。轉
身一相觀已下。求菩提人不共觀門別立
可爲第二念誦。義釋等意分明。但義釋於
此位立先持誦稱。今見經文。先持名立
次下兩月念誦之位。爾乃只可號第二句
法也
先持誦法亦名先承事法。亦名前方便。亦名具支念
誦。但於此位。兼供養念誦二。此中有二。
謂初月心供養。
二月事供養也
善住眞言者 次一月念誦 行者前方便
  一一句通達 諸佛大名稱 説此先受持
已上初
月持誦
次當隨所有 奉塗香花等 爲成正覺故
回向自菩提 如是於兩月 眞言當無畏
已上第二
月持誦
  已上兩月念誦。幷前心想念誦當字字相應
至彼等淨除
已是
云三月持誦也。義釋八云。行者先當
一心修習心持誦法○自期致心如法
作先持誦。能證知障蓋消滅。方作具支
念誦。又自證知悉地前相。然後應起成
就曼荼羅。今此經文。從字字相應迄至
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持誦法。迄至
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眞言也三右
此釋作成就法已前。立持誦號。於具支念
誦中。可有二月持誦。若云四種念誦。則
加作成就法念也。但此名目本説未是分
明。今準義釋。具支已前二重持誦彼此合
論。則可有四種念誦也
作成就法
次滿此月已 行者入持誦 ○應當憶念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光云。向來料簡幷圖。恐未研窮經疏及義
釋意何者所引義釋文云。今此經文。從字
字相應迄至彼等淨除已。皆是汎明修習
持誦法已上吾向所謂意支念誦。總示持
誦大方是也。豈其以之加三月持誦之數
乎。是其未研窮之一也。又義釋文云。迄
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眞言也
矧經已云次滿此月已行者入持誦。
豈其惟作成就法已前。立持誦號乎。是其
義釋八云。二月滿已。即於菩提曼荼羅
成大成就十一左 圖 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未研窮之二也。又經説第三具支文。云
如是於兩月。疏釋云。此中釋兩字深義
第二月也。豈其具支念中有二月持誦
乎。是其未研究之三也。但義釋意。以作
成就持誦。尚屬具支言名爲二月供養。
以正成就特爲作成就法。言二月滿已
等。若不爾者義釋亦是疎謬。經已云入持
誦。何無持誦月乎。又經結先持云説此
先受持。亦説具支云次當隨所有等。豈
其先持誦法亦名具支者乎。是其未研
究之四也。又明義釋中所引經第七文。
云是中先持誦法等。即先持法中分別也。
豈以數時相現攝心想念者乎。是其未
研究之五也。今標私曰鈔家三師之中何
也。嗟乎當彼時無人疑難耶。余雖不敏。
禀受經疏以降。研覈于今二十年。少有
所得。凡今言世間成就品即有二意。一
謂成就一尊三昧。此以世間爲差別義。
二謂成就有爲希望。此以世間爲破壞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六
  此卷之中多加今案。以辨舊解。且補所
闕。如其四種念誦軌儀。即是從凡入佛要
義。疏中往往設事理釋。事則其二。理則其
一。而此一二相望。則成世出世義。是故四
種念誦之中。後三念文。出月名言。以同
次下悉地出現品所説三月持誦出世成
就也。謂先持誦法。是第一月菩提句。具支
念誦。是第二月大悲句。作成就法。是第三
月方便句也以作成就爲第三月意
見于經 持誦法則品
 亦是示世
間即出世一門即普門之義耳。尚爲初學
作圖以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路。冀後學者。研心遊意。于時寶永第三星
紀丙戌初秋之吉慧光記
又此卷所解本疏古存亂脱而未穩便。
蓋其所牒文似不次第者。是未會故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