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支迦佛。以是爲異五左 問。四大弟子聲縁
中何攝耶。答。大乘義章第十七云。一是聲聞
而非縁覺。所謂聲聞聲聞人。是義如上解。
二是縁覺而非聲聞。所謂縁覺縁覺人。是亦
如上釋。三是聲聞亦是縁覺。所謂七生須陀
洹人。於最後身不値佛世。獨悟者是。四縁
覺亦是聲聞。謂最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法
悟解者是末之二
十八
迦葉等大聲聞雖縁覺種性。
値佛世聞十二縁法開悟故名聲聞衆。即
是第四句攝也。同章云。此縁覺中細分有二。
一縁覺縁覺。是人本來求縁覺道。常樂觀察
十二縁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不値佛世。
藉幻事縁而得悟道。本縁覺性。今藉事縁
而得覺。故説之以爲縁覺縁覺。二聲聞縁
覺。是人生來求縁覺道。亦樂觀察十二縁
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
法而得悟解。從佛聞聲而得覺。故説之以
爲聲聞縁覺。摩訶迦葉即其人也。經中所云
爲諸縁覺説十二縁。正當斯耳末之二
十七
四教
義云。若生佛世聞生滅十二因縁三藏之
教。即發四辯還名羅漢。在聲聞衆數。猶如
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根性人也。亦名辟
支佛。若不爾者那得次第爲求辟佛乘
説十二因縁。此人設不値佛亦自有得道
○問。若宿習自然覺悟者。何須佛爲説十二
因縁。答曰。聞説則疾得。不説自悟少遲。如
菓熟雖應自隨墮。若須急取動搖即落大本
六之
十六右
二十左
此等文其證也 淨除於業生者。密鈔
六云。淨除於業生者。謂能淨除因縁造作之
生。令得大空智生。故曰淨除於業生也十三
私案。經説。縁覺云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
子生十二因縁。依此經文高祖立拔業因種
心之稱。業者當拔業之業。生者當因種之
種。生十二因縁之種故云因種。種子有能
生功。故立生名。其體是無明也。業惱株杌無
明種子縁覺獨斷之。故云淨除業生也已上
光云。鈔主今案勝於演密解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經中次説眞言如實相乃至故重言之也者。
從是以下明眞言相。就中大有二重。初明
眞言如實相。當段所釋是也。後明隨類加持
相。祕密主成等正覺以下之文是也。十住心
論第十引當段經疏文而注釋云。已知法爾
而住無人能作。若然誰傳○最初説相云何。
經云祕密主成等正覺等十四右法爾隨縁二
段起盡可思之 以如來身語意等者。釋
此眞言相之句。大日經開題引此經文而注
釋云。眞言者。蓮華覺智。相者。佛部即如來身
也。金剛部即心也。此文擧兩幷一。祕意可
五右按此釋意今此眞言相文眞言可訓
之。此句攝收三部三密也。當段且作即順
常途之釋也。謂百川入海爲畢竟處。若入
海已皆成同一醎味也。如來身語意亦復如
是。三密悉入性海。則畢竟平等也。以之爲
聲字皆常之所由。故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
等故。意云。如衆水在河池時隨縁増減生
滅。若入大海更無所去常住不滅。如來三
密究竟入法性平等海。聲字皆常無有變
易。是故畢竟平等以爲所由。成聲字皆常之
義也 是故佛不等者。釋非一切諸佛等文
 是故此眞言等者。譯若諸如來出現等文。
三説雖經不説義而具之。謂已説現説屬
佛出世。未説屬不出於世也。問。何故何以
故等十一字不釋之乎。答。何以故等十一字
表。若諸如來下釋。表文其意自在釋中。故不
用別釋也 法住法位等者。釋諸法法爾
如是住之句。密鈔六云。疏法住法位等者。眞
如住在諸法之中名爲位住。法有染淨。離
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此約理事差
別。或眞如法即所住即法位。唯約理明。言
性相常住者。謂眞言如實體性。眞言如實行
相。有佛無佛而常有故。亦可性是常住。相是
無常。既爾云何言性相常爾。答。性相無二
故。又性常是常。相常是無常。不由如來出
世故。問。常住音聲可爾。無常音聲言説豈
非如來説耶。釋曰。法本無常。但由佛顯故
三左此解未詳。法住法位等。此依法華是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文歟。初法者眞言聲
字諸法。次法位者大空位。即身義釋遊歩大
空位之文云。諸法所依住故號位已上又天
台疏記云。位據理性四三之二
十一右
而演密解法者
眞如。法位作事理二釋。倶以害祕意也。性
相常住者。是又祕藏記一箇篇目也。具如彼
釋。演密亦可之釋恐不合疏主之意歟 即
此大悲等者。釋謂諸眞言等文。此有二義。
一義云。下釋眞言眞言相句云。初眞言指
世諦字輪相。次眞言實相云云。當段又同此
意。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者。釋初眞言。是
指世諦字輪相。世諦字輪相者。眞言形音也。
眞言之相者。指眞言實相。實相者。即是義
也。依此料簡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眞言一
一眞言之相可訓之。一義云。下釋約堅示
重言所由。今文約横顯眞言非一。謂大悲曼
荼羅諸尊眞言其數非一。故重言之也。若
依此料簡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眞言。一一
眞言之相皆法爾如是可訓之已上光云。後
義似鑿
若如是者則是諸眞言相乃至如來之本意也
者。從是已下明眞言隨縁相 此意言等
者。明法爾隨縁之承來也 今此眞言門等
者。釋成等正覺等文。於中初釋大意。後如
來無礙知見下具釋經文。眞言有形音義。是
名眞言門祕密身口意。其身口意即本地法
身平等身口意。故云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
也。世間成就品義釋云。當知此尊即具三
密。以衆字形色故具足身密。以衆字音聲
故具足語密。以衆字義趣故具足意密。以
三事等故。當知行者一縁不亂善住三密之
觀中八之
六左
當知今所云眞言者。即是法身佛
也。人法不二之極處。本地無作之根源也。一
切衆生雖同住此處而自不知。是故如來
以加持力出現於世。説此眞言形音義。若
衆生由此觀修還住本位。難思妙業祕密深
益。只在此法。誰不仰耶 如來無礙知見等
者。釋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之句。相續者。陀羅
尼義云。一切衆生相續者第八識也十八左
第八識任運相續無有間斷。即簡有間斷之
識故立相續之名也。或云。指衆生依身云
相續也。也釋論第五云。無明雖一相續別故
十七左仁王經疏法衡鈔遇榮 第一云。相續者
身義。身有三義。謂體義名身。積集義名身。
相續義名身。今取相續義。前滅後生常相續
四十
一右
即其證也 以於此眞言等者。眞言形
音義云體相。義體形音相也。或形體音義相
也。或音體形義相也。若剋實皆體皆相也。此
形音義即是法佛平等三密也。法佛三密遍
法界相應故。一切衆生本自成就。而彼衆生
自不覺故爲生死人。若能自知見名一切智
者一切見者。聲字義云。平等三密遍法界而
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無缺。悟者號大覺。
迷者名衆生一右即此意也 是故如是等
者。如來無礙知見一切衆生法爾成就者。本
覺也。雖然迷者不知。覺者獨知見者。始覺
也。其始覺知見即前本覺知見。故非佛自所
造作。亦非他所傳授者。即是始本不二智
也 佛坐道場等者。釋出興于世等文也
云何衆生等者。隨教權實去道有遠近。倶
舍法相意談迷悟體別。故衆生去佛道甚
遠。是故時經三大。其道邈懸。位盡五位。其
理彌高。一乘兩宗意非如是。迷悟不二生
佛即一故。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
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譬如莊周夢成胡
蝶輪王夢成蟻子。而曾不動本身。望彼權
門所談。去道稍近。對此祕旨。猶是還遠。謂
如莊周夢成胡蝶。實雖不動本身。而當夢
情所見。唯是胡蝶非莊周也。今此宗意則
非如是。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皆自心。佛名字
故凡情所見即是法體。然雖日向法體未
知法體未知法體故云去佛道。直向法體
故云甚近。教之優劣宗之淺深。智者察之
如來出興于世者。釋出興于世四字 還
用如是等者。釋而自此法四字 分作種種
等者。釋説種種道 開示種種乘者。此攝
道言。道約所履。乘約能履。能所不離。故擧
道攝乘也 隨種種等者。釋隨種種樂欲等
文 以種種等者。釋以種種句等文種種諸
趣音聲句也。其義易知。故不釋 自在
加持等者。釋而以加持等文 雖從機感等
者。總釋一段大意。其大意本迹不二義也。
此中有二。一約衆生機感因縁釋此義。二
約諸佛巧智方便示此意。此中善巧方便無
所不爲者。約身業。善巧方便普門異説者。
約語業上句善巧方便
言貫通下句
善巧方便者。權智異名。
即是心業也。如來權宜不出三業。故作此
釋也。或又當段文爲三節。而各初安雖字。
是約三業徳也。謂雖從機感等者。約意業。
感者内心所發故也。雖善巧等者。約身業。云
無所不爲故也。雖普門等者。約語業。其義
易知 若行者等者。如來三業應迹。皆以無
相現相。不生而生。故與十縁生句不異也
 眞言十喩者。且於第一幻喩有三重。即
空即心即不思議是也。淺深雖異皆是常途
所論也。更有金剛幻。住心品釋云。即事而
眞。無有終盡云云。雖云幻如金剛。離有
爲生滅。若妄見實生實滅相。更増心垢非
佛本意也 更増心垢者。行者不遇此教
之前。已有煩惱心垢。而依教修行中又生
妄見。故云更増也。問。上來所明法爾隨縁
二義之中。今經於何位説之耶。答。於法爾
位説之。何以知之。十住心論第十引兩部
大經五成就文已發問云。今所傳眞言教法
誰作。答此問。引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
作乃至眞言法爾故文。明離造作。當知此
經集會説法之相法爾非隨縁也。更發問云。
已知法爾而住無人能作。若然誰傳。答此
問。擧七箇大阿闍梨。爲明最初傳者。引成
等正覺乃至説眞言道文。是傳者非説者。爰
知於大日有二重。約説者當經教主屬法
爾位。約傳者。流傳初祖屬隨縁位。於一佛
望内望外有二重異。學者不可亂之
復次世尊以未來世乃至隨於顛倒非眞言也
者。是釋祕密主云何如來等經文也。一段經
文大分爲二。初明所加持處。後祕密主如來
下説能加持法。所加持處者。即是世間書寫
文字也。即俗而眞深旨親出如來金言。豈可
捨俗求眞耶 以世間文字等者。世間文字
語言本無實義者。如來縱以不思議神力
不可加持之。而世間文字本帶實義。故如
來即以眞實義加持之也 若出法性外等
者。以上明正義。以下破邪謬 而佛以神
力等者。古來有二義。一義云。破邪謬中有
二重。初破計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謂若
法性外有世文字。妄心謬見也。後都無實體
下謬見者重作會通云。於世間文字都無
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横加持之。故得名
眞言也。若其如是言之。即墮顛倒非眞
言也。若依此義者。而佛以神力加持之
可訓之。此是小野僧正點也。一義云。可讀
爛脱。謂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眞言
也。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
已知所加持處等。是此爛脱石山内供點本
幷華藏院寛智律師所持之本註之。一二爛
脱易知。第三而佛以神力加持之者。其詞
不足。若潤色之。以世間文字實義而佛以
神力加持之。若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
如來以神力不可加持之爲言但此爛脱
非肝要歟。石山本註云。日藏公點也。有乖
文義。無順玄理已上恐是似破此爛脱矣
已知所加持處乃至開示眞言教法者 已知
所加持等者。躡前徴後 故佛次言等者。正
示其法 謂以如來等者。釋如來無量等文
 皆如因陀羅等者。密鈔六云。言皆如因陀
羅宗者。謂天帝釋自造聲論。彼中有如是
義故。又或如天帝釋殿上網互相渉入重重
無盡。故言皆如因陀羅宗也十四右又釋違疏
上文。又不合宗字 又此一一等者。釋眞實
諦語等文。一一功徳者。眞實諦語四聖諦等
功徳也。此一一功徳即同眞言相。眞言相者。
上釋云。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已上既同常言
故。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其所同眞言阿等
字非一。今且約阿字一言辨其義也。於中
有二。初就眞言通相作釋。後復次世尊於
法自在下。約眞言別相作釋 如行者等者。
合釋眞實諦語四聖諦二句。就之案之。經
眞實諦諸法一實理也。四聖諦者世出世間
因果也。譬如全水成波。疏攝苦集滅道歸
眞實諦。如攝波歸水。經疏互顯歟。密鈔六
云。疏無苦集等者。謂入阿字本不生門故。
即了苦集滅道本來不生。而但有眞諦。如
水結成冰冰即是水無別水也。但以衆生迷
於苦集失法性水。若入阿字門了達苦集
本來不生。即會法性。而但有眞諦。故云無
苦集等十四左 見此有一實諦等者。涅槃經
第十三聖行品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
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劍
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
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衆生。
種種分別而爲説之。或説一種。所謂諸佛一
道無二。復説二種。所謂定慧。復説三種。謂
見慧智。復説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佛道。復説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
脱道・見到道・身證道。復説六種○復説七
種○復説八種○復説九種○復説十種
○復説十一種○復説十二種○復説十
三種○復説十六種○善男子是道一體如
來昔日爲衆生故種種分別十二右
十三左
四聖諦即
一實諦義。涅槃聖行品中廣説之。當段釋準
彼品意也 又知八倒等者。密鈔六云。疏
又知八倒等者。一切衆生由迷倒。故計一切
法是淨是樂是常是我。今觀念處是不淨是
苦是無常是無我。如是念處除四倒已。若
執不捨復成四倒。今入阿字門。故了知念
處本來不生。但是法界成眞實念處。故云又
知八倒等十四左 知四如意足等者。智論第
十九云。行四正勤時心小散。故以定攝心。
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鹽則無味得鹽
則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復得好馬好
車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
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増多。定力小
弱得四種定攝心故。 智定力等所願皆得。
故名如意足二十
二左
圓覺經略疏宗密云。四神足
者○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二之二
十三
折玄記
下云。四神足者。一欲神足。心所中欲。以希
求爲義。二勤神足。心所中精進。以策修爲
義。三心神足。定倶心王。所依爲義。四觀神
足。心所中慧。以覺察爲義。言神者。謂神變
能現種種變化之事有靈妙之徳。故名神。
言足者。依止義。謂由定爲依止起種種變
現事。故即神從定足而生。定與神變爲足。
故名神足。或有云。足爲脚足。此四神用如
脚足不殊。能運動有情得至聖果。故名神
足。問。神足體既是定。何得欲等四名。答。但
從因爲名故。謂由欲勤等四法爲因資益
於定起神用故。問此四爲與定倶時前後
耶。答。然與定倶起不前後故。問。定心倶時
有通大地十遍善地十等多法相應。何以偏
説此四耶。答。爲此四法資益於定功用勝
故偏説也。又有解云。此四約加行位立名。
即在定前而起。於加行位由有欲欲起
此定故能引發於定。由有勤勤修此定故
引發於定。由有心心是定所依。故引發前
定。由有觀觀察諸境。故引發於定。然加
行位隨有多法。此四爲加行引發勝故偏明
已上密鈔六云。言知四如意等者。四如意
者。欲勤心觀也。一切神通由此發。故仁王疏
云。 欲勤心觀以定爲體性○謂如是神足
以阿字門。四句求之皆無所得。即知本來不
生全是法界故。得成就法界神通爾十四左
十五右
 知是處非處等者。密鈔六云。言知是處非
所等者。知是處非所即佛十力第一力也。
若出體時剋性以慧爲性十五右十智力相具
如住心品疏第一鈔 知六蔽等者。密鈔六
云。言六蔽本不生等者。乖違理性障蔽眞
心。即是六度所治貪等六種煩惱。但從妄起
推入阿字達本無生。離彼中流故昇彼岸
十六右貪等六種煩惱者何耶。且依五重結
護。布施治貪。戒治慢。忍治瞋。進治懈怠。
禪治散亂。慧治愚癡。又依眞言問答。貪婬
瞋怠亂癡如次配之。此本乎六波羅蜜經意
也 知七菩提分等者。智論第十九云。七覺
分者。菩薩於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
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
得。是名擇法覺分。不作三界。破壞諸界相。
是名精進覺分。於一切作法不生樂著。憂
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於一切法中除心
縁。不可得故。是名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
不亂不散。是名定覺分。於一切法不著不
依止。亦不見是捨心。是名捨覺分三十二
玄記下云。七覺支者。一擇法。二精進。三喜。
四種安。五念。六定。七行捨。此七名覺支者。
覺體即是果中盡智。無生智名覺。支者分義。
此七能助捨覺。是覺之分故。依主釋已上 知
四梵住等者。慈悲喜捨名四梵住本出智度
論。如第六卷鈔已引之 知十八種法等者。
智論第二十六云。十八不共法。一者諸佛身
無失。二者口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
想。五者無不定心。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
欲無滅。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
慧無減。十一者解脱無減。十二者解脱知見
無減。十三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
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
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
知未來世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世無
礙。問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獨
以十八爲不共。答曰。前十八中聲聞辟支
佛有分。於後十八中無分一右寶積經。
一諸業無有誤失此中攝
三業
二言無卒暴。三念無
忘失。四無不定心。五無諸異想。六無揀擇捨。
七志欲無減。八正勤無減。九念無退減。十三
摩地無有退減。十一智慧無減。十二解脱無
減。十三以後立名全同智論説文。即密鈔六
十六
以下
引載之。又依倶舍論第二十七。十力四
無畏三念住大悲名十八不共法也。又瑜伽
論七十九有文往見。問。八倒六蔽是妄法故
云本不生。誠有其謂。四神足十力等何云
本不生乎。答。案有二義。一本不生言有遮
有表。妄法自性都無故云本不生。眞法自性
本有故云本不生。彼八倒六蔽約遮。四神
力等約表。遮表雜擧二義竝示歟。二四如意
十力等。或通三乘。或渉顯密。顯佛所得十
力等望祕旨還作戱論。是以八倒六蔽一列
擧之而簡權佛十力。成實佛自然十智力
餘準知之 復次如此經等者。以上横擧衆
徳明種種法門。以下竪約淺深示種種法
門 若了知等者。約初劫明本不生義。此
有二義。一義云。初若了知等者。擧初劫始
終。謂了知唯蘊無我者。當謂如是解唯蘊無
我句。證寂然界者。當如是證寂然界句。乃至
言攝中間諸句。當約我人等者。約唯蘊拔業
二乘明本不生義。以五喩等者。約證寂然
界明不生義也。一義云。一段釋以時字示
淺深重位。了唯蘊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
約我空明不生義。以五喩觀察性空時。
約法空明不生義當知證寂然界者。非如
是證寂然界句。此如是湛寂句。然得意云
證寂然界。例如第三釋六無畏中無我無畏
云如上所説乃至證湛寂之心。湛寂寂然言
異意同。是故互通其詞。學者無守株可 觀
察蘊阿頼耶等者。約第二劫明不生義。然
第二劫有二箇住心。他縁覺心是也。今所擧
通二心始終。比挍初品經文可得其意
心之影像等者。七卷楞伽經第一云。了達三
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絶衆影像成就智
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喩三昧。當得佛身。恒
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二十
五右
解深密經
第三云。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縁還
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
有所行影像顯現三右攝論釋云。由迷亂
故謂我見影光云。攝論有數本。此玄奬
譯。無性攝論四之八右
當劫大意
則以萬法唯心爲宗。諸法皆心之影像也。
離心更無別體。譬如鏡中像離鏡更無別
體。是故他縁乘有爲識體之上明影像不生。
覺心乘無爲心理之中明影像不生。有爲無
爲雖異心之影像其義大同。故云當約心之
等也 極無自性心等者。約第三劫明不生
義。此劫中有初後。初明有爲不生。住無爲
理。後觀無爲亦不生。住不思議心。約後位
立極無自性心稱。後必兼初。是故初位亦
在此中。於中一道但留極無初位。極無初
後竝具。然乃極無自性心生句中兼攝一道
無爲心也。他門祖師就當段釋謂。第三劫
唯有極無自性心。而無一道無爲心。然高祖
開立二箇住心即違此文。此難未得疏意
故也。或料簡云。第三劫中有兩住心。當段釋
擧後顯初。三劫寶珠三劫阿闍梨釋。或擧
後顯初。或擧初顯後。其例非一。兩義用捨
在學者意 淨菩提心者。若依一道心。指
心之實際。云淨菩提心也。若約極無心。指
離有爲無爲界不思議心。云淨菩提心也
乃至者。通十地位 如來地者。約佛地明
不生義 大悲胎藏等者。如下釋阿字門
之段云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羅。委釋在彼段。
學者可悉之 如阿字等者。擧阿字例餘
字 如一一字等者。擧字例名成立 乃至
者。字名中間無可攝略之法。而今推之。如
一一字者一名二名等乃至一一名次第漸
廣。故云乃至歟。成立準之知之 復次世
尊等者。文次第云。以増數字相攝増數法
門文七左以上約通相。以下約別相。是則約
字數多少明攝屬表示。例如準胝儀軌念誦
結護等約尊手多少説法門幖幟。陀羅尼義
云。問。以一字攝菩提心等種種法門。乃至
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法門者。通相別相
二門中何門意耶。答。別相門意。通相門意而
持一阿字時。隨機悟各別法門故。知爾者
疏曰。若就眞言通相。今行者持一阿字門
時。隨彼性欲機縁。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
足等。各各不同二十
一右
 菩提心等者。陀羅尼義
云。問。菩提心等種種法門者。何者。何餘亦爾
耶。答。菩提心者。菩提行菩提因菩提果。止鏡
者。止者等持引乃至有心無心定。鏡者能
鏡智。謂正體後得加行幷眷屬非色四蘊。三
空者。空無相無願是二十右
  一 増數法門本據
智論第十八云。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不合不
散無色無形無對無示無説一相。所謂無相。
如是等諸法一相。云何觀種種相。一切法
攝入二法中。所謂名色色無色可見不可見
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二百二法門。
如千難品中説。復次有二法。忍辱柔和。又
二法。親敬供養○二法。法隨法行。二智。盡智
無生智。 如是等無量二法門。復次知三道。
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性。斷性離性滅性。三修。
戒修定修慧修。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
提聲聞菩提更不復學智
滿足之名也
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
聲聞乘。三歸依。佛法僧。三住。梵住天住聖
住。三増上。自増上他増上法増上。諸佛三不
護。身業不護口業不護意業不護。三福處。施
戒善心。三器杖聞器杖離欲器杖慧器杖。三
輪。變化輪示他心輪教化輪。三解脱門。空解
脱門無相解脱門無作解脱門。如是等無量
三法門。復知四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
足四聖諦四聖種四沙門果四知四信四道
四攝法四依四通達善根四道四天人輪四
堅法四無所畏四無量心。 如是等無
法門。復知。五無學衆五出性五解脱處五根
五力五大施五智五阿那含五淨居天處五治
道五智三昧五聖分枝三昧五如法語道。如
是等無量五法門。復知。六捨法六愛敬法六
神通六種阿羅漢六地見諦道六隨順念六三
昧六定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六法門。復知。
七覺意七財七依止七想定七妙法七知七善
人去處七淨七財福七非財福七助定法。如
是等無量七法門。復知。八聖道分八背捨八
勝處八大人念八種精進八丈夫八阿羅漢
力。如是等無量八法門。復知。九次第定九名
色等滅從名至生
死。爲九也
九無漏智九無漏地九地思
惟道。如是等無量九法門。復知。十無學法
十想十智十一切入十善大地佛十力。如是
等無量十法門。復知。十一助聖道法。復知。十
二因縁法。復知。十三出法十四變化心十五
心見諦道十六安那般那行十七聖行十八不
共法十九離地。思惟道中一百六十二道。思
惟道能破煩惱賊百七十八沙門果。八十九
有爲果。八十九無爲果。如是等種種無量異
相法。生滅増減得失垢淨悉能知之二十左至
二十三右
三空者。仁王疏良賁上云。三空門觀者。所謂
空觀無相觀無願觀一之三
十八
 八直道者。八正
道也。智論第四十八云。八聖道分何等八。正
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六右同論第十九三十三
右以下
廣釋之八直道名目
本文可考之
大乘
義章第十六云。何故偏説正見等八以爲
正道。餘皆不立。如雜心釋○又復此等入
聖之初翻對八邪。故説此八以爲正道。餘
無此義故廢不立。言八邪者。所謂邪思惟
二十三九定者。九次第定也。陀羅尼義云。九
定者。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更加無想定是
二十
一右
具如第三卷鈔勘之 十力者。陀羅尼
義云。十力者。如來一切智力如來福智力自
在智力一法界加持力等。又有十種力。處非
處智力等也二十
一右
此中初釋依當段文。然十力
不足如何 若就眞言等者。以上釋通別二
相已。以下還明其通別悟入相。通相者。一
一言名成立成就衆義。而隨根機性欲一法
爲門。各能悟入法界。若言若名。皆通如是。
更無其別。故云通相。別相者 四字唯表四
念處。五字唯表根力。法門標幟字數多少各
各別別。故云別相也。 問。眞言行者四念
處門觀想如何。答。三十卷不空羂索經第十
四曰。蓮華手是受持者住四念住。何等爲四
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修行陀羅尼眞言以無所得而爲方便。雖
于内身住循身觀。雖于外身住循身觀。
雖于内外身住循身觀。雖于内受住受循
觀。雖于外受住循受觀。雖于内外受住
循受觀。雖于内心住循心受觀。雖于外心
住循心觀。雖于内外心住循心觀。雖于内
法住循法觀。雖于外法住循法觀。雖于
内外法住循法觀。而竟不起身倶受倶心
倶法倶尋思。熾然精進具念正知。爲欲調
伏世貪憂故。是受持者四念住處。蓮華手
如是修者當知。是人又等於我發初因地
作菩薩時。修行種種苦行善根。成就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金剛座轉大法輪功
徳。無異十九當段釋意。眞言行者四字門觀
道成就時。自然悟四念處門也 常途名
義等者。四念處等得名所由。如智度論等廣
説。謂四念處四神足第十九卷釋之。十如來
力第二十四卷釋之。六波羅蜜第十一卷至
第十八卷釋之。七菩提分第十九卷釋之。
四梵住第二十卷釋之。十八不共法第二十
六卷釋之 復次如來等者。釋祕密主以要
言之等文也。一段經文所擧功徳力凡有四。
一一切智智。二自福智力。三自願智力。四法
界加持力。今案大分爲二。初三智。後一理。
智中更分福智。初一切智智者智。次自福智
力者福。福智雖異至果海中皆同名智。譬
如衆河入海皆同名海。自願智力者。此通
上二。若福若智。皆是依願成就。此願至果海
中亦同名智。三種雖異皆得智名。故總以
配智也。法界加持力者。法界有二。一事法
界。二理法界。今即約理法界。故以此句配
理也。謂以如此理智功徳作加持。故隨衆
生所樂世出世間殊勝悉地無不成辨。故
示於一切衆生等也。賢寶私云。經文分爲
三。是常途所云三力也。初一切智智者。已
成如來加持力也。次自福智力自願智力者。
現成如來因地所修萬行方便。約行願二門
出自福自願二力。二力同當以我功徳力
也。後法界加持力者。眞如本覺如來藏力也。
此三力共而作加持。故成世出世間勝事也
經云祕密主云何乃至作一途明義耳者。從
是以下正説字門也 雖相不異體等者。聲
字爲相。實義爲體。體相不異。故聲字相亦
非造作所成。則雖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
解脱者
體也
現作聲字聲字者
相也
不離解脱作聲
字故。一一聲字皆作入法界門也。下釋云。
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有文字。而維摩詰不
離文字説解脱相。故名不思議解脱。今此
字輪亦爾三十
一左
可思之。問。不離解脱現作
聲字者。其意如何。答。經第六百字持
誦品
云。祕密
主如是阿字住於種種莊嚴布列圖位。以
一切法本不生故顯示自形十右第十九釋
云。諸法本不生故顯示自形。自形即是阿字
也。於自形中顯示本不生也十六右當卷下
釋云。且如阿字門。若聲若字。擧體不生。聲
字之義即全擧體不生也二十
九左
且約阿字云
之。阿聲響於喉内最初開口發聲。即表諸
法本初其形方示地大不動。若聲若字。擧體
表示不生實義。故云不離解脱現作聲字
也。祕藏記云。梵字從本有理起。漢字從妄
想起上之
十六
又此義也 至論眞言等者。通妨釋
也。謂隨順衆生。如其種類開示眞言。是故
眞言法教可遍諸趣名言。何以今出眞言
教體唯用aha字等梵文乎。會通云。但
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法聖者且約
梵文而明其義。如彼諸趣名言非此土行
用也。蓋夫普通眞言藏品所出遮文。拏拏枳
抳等餓鬼畜生趣眞言。通用梵文。是傳法者
所爲非本土用音歟。教時義第三引當段
釋了注釋云。問。若爾六道衆生種種言意皆
是眞言。何況五乘所説教法言音當非眞言。
是故諸顯教中經論章疏。天竺大唐日本諸宗
學徒是非言音。寧非眞言。答。皆眞言。但彼
不覺故○若於眞言體相。如實覺故各於
自宗開爲眞言。即是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
人。若於眞言體相。不如實覺。増上慢故各
以所學爲眞言體法。即此文中所指生死
中人耳十三菩提心義第二云。又義釋云。以
佛出世跡降五天。且以梵字爲眞言體。若
約實義一切世界六趣言音悉爲眞言○故
知迦婁蒼頡文字豈非佛身。因果經云。太子
答師。南閻浮提有梵書迦婁書蓮華書六十
四種書云云今謂。皆爲種子。何至佛身本之
十左
悉曇藏第二云。二方三書文字音聲。莫不皆
成大日如來一切智智一味解脱會入法界
之門者也三十二此文三書者。指梵書伽婁書
蓮華書。梵文雖傳自餘二書非此土用未
傳。雖然爲眞言一分也。問。阿字等天竺文
字與隨方諸趣言音。共是眞言不可有勝
劣歟如何。答。教時義第三云。其阿字等五十
字母是梵天趣言音。梵王以降五天。五天以
爲梵字。如是諸趣言音所説眞言及其諸趣
文字語言。皆是法爾常住之法。非佛所作。不
令他作。亦不隨喜十四又云。若論實義一
切諸趣萬物音聲。皆可開示其眞言音。但
以佛迹始於天竺且約此義。故學梵音。此
等天竺梵字梵音彼國世間小兒亦皆學習。
然以不知其眞實義不知眞言。故知一切
諸趣萬物音聲。若不知實義皆非眞言。若
知實義皆爲眞言三十此等釋意梵字者。梵
天趣言音故亦是諸趣隨類一分也。爾乃不
可有優劣之異也。又金輪時處儀軌説字
輪觀云。所謂觀諸字皆瞻於梵字。非是
隨方文十七左大師字母釋云。此悉曇章本有
自然眞實不變常住之字也。三世諸佛皆用
此字説法。是名聖語。自餘聲字者。是則凡
語也。非法然之道理。皆隨類之字語耳六七
全眞和尚次第記云。言常住者。梵字獨得
其稱。諸國文字不同此例。何者如東夷南
蠻西戎北狄及諸胡國所有文字。竝是小聖
睿才隨方語言演説文字。後遇劫盡三災起
時。悉皆磨滅不得常存者。所謂外道俗書
者哉。唯有此聖梵文。在五天竺國○設經
百劫亦無差舛。故皆從毘盧遮那佛心生
也。故云常住光云。悉曇藏一
之二十一引之
依此等釋。於梵
文者殊存眞實常住之義。不可同隨類言
音也。具如別論 經云謂阿字門乃至非佛
有隱也者。從是以下説三十四字。所謂a
ka等二十ya等八字。@ga等五字也。今初説
a字義也。於@ga等五字者。不説字義。子細
如下釋。十住心論第十云。云何眞言教法。謂
a@akakhagagha@ga乃至za@s@asaha等字爲本
母。各各有十二轉生字。此各各十二爲本。
有一合二合三合四合等増加字。都計餘一
萬。此一一字門具無量無邊顯密教義十七
當段摩多中説最初a字。不説自餘。而實
可通餘字。是故論文則擧a@a二字爲準
據也。凡大日如來普門隨類加持方便遍應
諸趣。故雖眞言文字流派無盡不論數限
乃至遍在顯密一切教義。且就本母而云
之。則不出五十字門。金剛頂釋字母品大
日經字輪品。所説字輪字母等是也。當品於
摩多中且擧最初一一字攝在自餘。是即
a字男聲智慧之字。而與體文。相類。故殊擧
之。自餘字門皆三昧聲屬所從聲。故且省
之。若復定慧合論。則可具説五十字母也。
聲字義云。雖云眞言無量差別。極具根源
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眞言。彼眞言王云
何。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説字輪字母等是也。
彼字母者。梵書阿字等乃至呵字等是五右
知之 阿字是一切等者。此爲明a字不
生義。先擧聲字爲例。a字即衆聲之母。亦
衆字之母。故遍於衆聲字之中也。第十云。
若離阿聲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
切眞言生處也二十
七右
又第十七云。阿字遍一
切字。若無阿字則字不成。要有阿字。若字
無頭即不成字。阿爲頭也十四左 當知阿
字門等者。此正明阿字義。如阿字遍於衆
聲字之中。眞實義亦復如此遍於一切法義
之中也 所以者何等者。釋其所由也 有
始有本者。因縁生法展轉從縁。而於其中
望上望下則有本末之異。但爲其所生末
之邊云始。爲其能生本之邊云本也。今觀
此能生本亦從衆因縁生。展轉觀之其最
極是不生際也。當知本不生際是萬法本。萬
法本故一切從縁生法皆離不生而無其體。
若開此眼向一切法。能見本不生際。是故
從縁生法但運不生本源造作之也。而凡
夫只見其假相生滅未觀不生實理。故輪
迴生死不能自出。今遇此教了達一切生
法即是諸法本源不生實體。則不動當處而
能成立大悲曼荼羅也。此是一段大意如此。
冀學者得意而領解之耳 猶如聞一切
等者。第十七云。然此阿字能説一切世間語
言。復因此語言得解一切出世之理也。所
以者何。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間之語言。
然此語言不離阿字。以不離阿字故。即知
是不離於法體不生。是故因阿字門。是有
世間一切法。因世間一切法。得悟阿字門
十四左又云。凡一切語聲中有阿聲者。不
得離此字也十六右 即是如實等者。下釋
云。若無自性當知是生即不生。至於本不
生際但是心性海耳二十左眞言問答云。阿字
本不生故知自心本不生。謂之知自心也
○指阿字本不生之理云實。此本不生之理
爲自心性故也○非謂心性都無 自性清
淨無改轉。故云本不生。如虚空性非有非
無。此心亦復如是。不生不滅自性如故云
本不生也五右va@m上人a字祕釋云。h@u@m字義云。
若見本不生際者。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
自心。即是一切智智。疏亦同之。此等文意
云。三密不二一心本來本有非始生者。遠離
生相故住異滅相亦無。四相離故一如不動。
如是自心性本來不生不滅無爲法知。如實
知自心佛名二右 唯以此一字等者。經第七
云。大日如來種子心曰。南磨三曼多勃馱暔
阿阿字門所謂一切法本不生故○如前轉
阿字而成大日尊二十七第十云。次毘盧遮
那説眞言心者。以如上諸眞言等隨一一
中則有根本眞言心眞言隨心眞言。如是等
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今總説諸眞言之心。
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諸法本不生義○此字
於眞言中最爲上妙。是故眞言行者常當
如是受持也二十七右觀智儀軌云。所謂毘盧
遮那如來心眞言種子阿字想在己身蓮華
中○即思此字眞實義門。阿字者。謂一切法
本不生故。 一切佛法自性本源清淨法界之
所流出。一切言教皆以此字而爲根本
 如彼無智等者。一段釋相準涅槃經第二
十二十七左説乎。往見。佛性論第四天親造
眞諦譯
云。
以分別性所起色等六塵執爲實苦。是爲
一邊。生怖畏心復爲一邊。此是因依他性
執分別性。於中計有實苦而生怖畏爲
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佛以畫師
爲譬。迦葉譬如畫師作羅刹像。像甚可畏。
畫師見像自生怖畏。覆面敢看失心顛狂。
迦葉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流轉生
死。於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此譬爲
顯何義。爲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但以妄
想分別所作。如彼畫師自分別作羅刹惡
像見還生怖。是人亦爾。自於空中而生怖
十左唯識私記三末引中邊頌釋云。譬如
無智畫師畫藥叉形還恐害我。此亦如是。
自變爲色。返怖彼能招生惡趣而受逼迫
十四左大乘二十頌論龍樹菩薩造大宋西天
三藏傳法大師施護譯
云。
衆生本如幻復取幻境界。履幻所成道不
了從縁生。如世間畫師畫作夜叉相。自畫
已自怖。此名無智者。衆生自起染。造彼輪
迴因。造已怖墜墮。無智不解脱。衆生虚妄
心起疑惑垢染。無性計有性受苦中極苦
光云。明本星
函三之二十五
止觀第五云。正法念云。心如畫
師手畫出五彩。黒青赤黄白白白。畫手譬
心。黒色譬地獄陰。青譬鬼。赤譬畜。黄譬
修羅。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種陰止齊界
内。若依華嚴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界内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然界
内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
一切法。所謂心是一之六
十五右
私云。諸法根源者。
六大法界也。如來依此成立大悲曼荼羅。凡
夫以之造作生死牢獄也。正法念經五綵六
趣喩可思之 衆生自祕等者。二教論下云。
祕密且有二義。一衆生祕密。二如來祕密。衆
生以無明妄想覆藏本性眞覺。故曰衆生自
祕。應化説法逗機施藥。言不虚故。所以他
受用身祕内證。而不説其境也。則等覺希
夷。十地離絶。是名如來祕密十一衆生自祕
本説出涅槃經歟。可考之。教時義第四云。
問。凡眞言教名祕密教意何。答。義釋四説。
一諸佛所祕故。云苟無頓悟之機不入其
手。二衆生所祕。諸趣言音皆是眞言。衆生自
祕。非佛隱密。三言説隱密○四法體祕密○
五十
六左
菩提心義第二云。義釋處處釋祕密義
不出六義。一法體微密故名祕密○二諸
佛内證故名祕密○三非機不授故名祕
密○四衆生不覺故名祕密。如義釋云。衆
生身中皆有祕密藏。而不覺知。是衆生自
祕非佛祕也。五未入三昧耶者。不許爲説
聞持。故名祕密○六行人切祕不顯露行。
故名祕密○二十八
右以下
迦字門云乃至名爲眞實
義也者。以下體文字中先釋ka字。經言離作
業者。離一字字義。作業二字字相也。謂外道
及小乘所執作業皆屬字相也 迦哩耶者。
光云。karya 如諸外道等者。擧外道邪計
作者使作者者。外道所計十六知見隨一也
等一字攝自餘見計也。天台法界次第上云。
九作者。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身
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十使作者於
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使他。故名
使作者七左數論所立二十五諦中自性名作
者。唯識論第一廣釋之 諸部論師者。指小
乘中諸部也。中論疏第五曰。破生中又三。
初破展轉相生。破薩婆多。次破不展轉相
生。破僧祇成實。三雜破五百部異計○雖
有五百部而五部盛行。五部之中薩婆多偏
復興世又正障無生未之
五右
同第三云。此部唯
得人空。不得法空。見諸法有生。不信諸
法無生。故障大乘無生。如五百部聞大乘
畢竟無生。如刀傷心。此皆是薩婆多部之枝
流。今破毘曇定實有生則偏破五百部也

  一 四大論師
涅槃經義記第六云。外國有其四大論師。一
婆耶娑造四毘陀論。亦名違陀。本是一名。
傳之音異。此翻名智。能生智故○第二論
師名婆尼尼。造毘伽羅論。此名記論。辨明
一切音聲名字章句等法。第三論師名迦毘
羅。是黄頭仙。造僧佉經。此名本頂。明從冥
性生於二十五諦之義。第四論師名優樓
佉。是青目仙。造衞世師經。此名最勝。明六
諦義。主諦依諦總諦別諦作諦無諦。是其六
已上
有作有作者等者。此一段釋依中論説也。彼
論第二觀作者
品第八
云。問曰。現有作。有作者。有所
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報。是故應有作
者作業。答曰。上來品品中破一切法皆無
有餘。如破三相。三相無故無有有爲。有
爲無故無無爲。有爲無爲無故一切法盡無
作作者。若是有爲有爲中已破。若是無爲無
爲中已破。不應復問十三中論疏第六作者
品第
云。外人云。若三相品明有爲無爲一切空。
者。今現在造作施爲。云何一切空耶。外謂。
有六道衆生。是作者。 身口意是所用作法。
起罪福不動三業名爲作業。得六道苦樂
名果報也。三乘人爲作者。身口意爲所用
法。起三乘業爲作業。得三乘果爲果報。
現見九道如此。云何言畢竟空耶○二左
云。問。今破作作者。與十六知見中作作者
何異。答。十六知見但是破外道義。今此中通
破世間外道小乘大乘。身口意一毫以有所
得心有所造作。悉入此門破也 問。何以
故破一切造作耶。答。大品經云。菩薩有麁
細二業。若見有身口意名爲麁業。不得身
口意名爲細業。菩薩離於麁業。今欲辨菩
薩清淨業故。破一切有所得造作施爲也
若因般若方便者。此一句擧能破元由。但
是疏主之言也。自餘皆拾觀作者品要句也。
三論玄云。又釋論云。有四種門。一者阿毘曇
門。二者空門。三者昆勒門。此云篋藏。四者
非空非有門。不得般若方便學毘曇門。則
墮有見。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昆勒門。則
墮亦空亦有見。學非空非有門。則墮愚癡
論。若得般若心無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
人無相違背。而成實毘曇各執空有。互相
排斥。障道増見皆失佛旨也二十私云。以下
有正釋復次二段。正釋破無因。復次釋破
二事定有也 謂有決定等者。中論第二觀作
作者
品第
云。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業。作者及作
業即墮於無因。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業。
汝謂作者有作。即爲無因。離作業有作
者。離作者有作業。則不從因縁有。問曰。
若不從因縁有作者有作業。有何咎。答
曰。若墮於無因。則無因無果。無作無作
者。無所用作法。若無作等法。則無有罪
福。罪福等無故罪福報亦無。若無罪福報亦
無有涅槃。諸可有所作。皆空無有果。若
墮於無因一切法則無因無果。能生法名
爲因。所生法名爲果。是二即無。是二無故
無作無作者。亦無所用作法。亦無罪福。罪
福無故亦無罪福果報及涅槃道。是故不得
從無因生十四 復次作作者等者。同論云。
如是一切處求作者作業。皆不可得。問曰。
若言無作無作者。則復墮無因。答曰。是業
從衆縁生。假名爲有。無有決定。不如汝
所説。何以故。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更無有餘事。業先無決定。
因人起業。因業有作者。作者亦無決定。
因有作業。名爲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
作者。若從和合生。則無自性。無自性故
空。空則無所生。但隨凡夫憶想分別。故説
有作業有作者。第一義中無作業無作者
十六 今正觀察等者。以上破内外迷執。以
下示字門實義也
佉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佉字門眞實義者。此
一段文難解 梵音佉字等者。此爲明等虚
空義。先明世間虚空也 若一切等者。此正
明一切諸法等虚空義也 本不生者。a
也 離諸作者。ka字也。是展轉相釋之意也
 畢竟如虚空相者。釋等字也 今此空相
等者。此後釋不可得義也。中論第一破六種
品第五
云。若未有虚空相。先有虚空法者。虚空則
無相。何以故。無色處名虚空相。色是作法無
常。若色未生。未生則無減。爾時無虚空相。
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虚空相二十二
今釋全同此文。總意云。世間共許虚空無
生滅無造作之法一切法本不生離諸作。
其義甚深凡情難解。更無世間可比類物。
但除虚空少分相似。是故以法性難解之空。
類世間易解之空。云一切諸法等虚空。而實
非如世間虚空。恐凡夫聞諸法等虚空之
説而墮畢竟空寂之見。是故重遣空相亦復
不可得也。何以故。世間對色處無色處名
虚空。色既本來不生。豈有無色處可名空
乎。是以云一切諸法等虚空不可得也 中
論觀六種等者。密鈔六云。疏中論觀六種等
者。六種即是地水火風空識也。今正取空
二十
七左
 復次諸次等者。以下約二乘見。釋等
空不可得義。初擧二乘見。後如經説下破之。
成不可得義。二乘身心都滅如太虚空。以
爲入涅槃相。故云諸法如虚空相等也 如
經説等者。兩本義釋作是爲不誑相如涅
槃經説已上此再治之時如是迴文歟。但如
經説下出十二門論。彼論云。如經説。佛告
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如是有爲法空。故當知無爲涅槃法亦空。何
以故。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
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説名涅槃五右
乃不可輒改之者也 五陰滅等者。凡夫死
此生彼之間。今生所感五陰。已滅更餘五陰
相續而生。二乘羅漢則非如是。入涅槃時此
五陰滅更餘五陰不續生也。而是五陰本來
不生。豈有所滅名涅槃乎。是故云等空不
可得也
哦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初釋行
義。後今從阿字門下釋不可得義。展轉相釋。
其意易知 哦哆也者。光云。gatya中論觀
去來等者。彼論第一觀去來
品第一
云。行者如從穀
子相續至芽莖葉等。止者穀子滅故芽莖
葉滅。相續故名行。斷故名止。又如無明縁
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無明滅故諸行等
滅是名止十四 若法已行等文。彼品無之。
但釋去云。已去無有去。已去故○未去亦
無去。未有去法故。去時名半去半未去。不
離已去未去故○如破去法住法。行止亦
如是十右至
十四右
今案。疏主準彼去釋作行釋也
 復次若人等者。以上約遮情。以下約表
徳也
伽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畢竟無合也者。初明
合義之中。且擧二法爲例。謂塵身也。後中
論下明不可得義也。彼論第二三十
八右
觀合品
第十四意也 伽那者光云ghana諸論師
言者。彼論疏第七合品第
十四
云。問。誰計合耶。答。
略有四師。一世間人。常云六根與六塵合。
二外道。情神意塵四合生知。三毘曇人。云
別有觸數能和會根塵。四成論義。直明根
與塵合無別觸數。今求合義無從。故以目
末之
二右
又云同品所以有此品來者。具於六
義。一者○大品云。菩薩習波若時。不見合
與不合。亦不見應與不應。乃名與波若
相應也。攝論師立應身佛與法身相應。亦
作此責之。二者上來有四種著者。皆由有
心作解。所以故破著。是故此品更復就事
求撿身心及以人我竟不可得。誰作解耶。
復以何物生於著耶○末之
一右
 以見可見等
者。彼論第二云。如見可見見者無合。故染
可染染者亦應無合。如説見可見見者三
法。則説聞可聞聞者餘入等。如説染可染
染者。則説瞋可瞋瞋者餘煩惱等。三十
八右
見可見
等者。約眼所見。聞可聞等者。約耳所聞。乃
至言攝鼻舌身香味觸等。染可染等者。此意
識縁法塵之中。且約煩惱而明合義。染者
貪煩惱也。彼疏第七云所以偏破染等無
合者。由眼見色故起貪心。前明眼見色尚
無有合。貪從何生。故次破染。又上明眼色
無合。則五根無合義。今染等無合。則意根
無合義也末之
四右
 諸煩惱亦然者。又云。餘煩
惱者。瞋癡之流末之
四左
又云。問。何故觀六根不
與六塵合耶。答。顛倒衆生謂根塵爲二。故
根與塵合則生三毒煩惱。煩惱故業。業則有
苦果。今觀根塵本自無合。則煩惱不生。故
無業苦末之
一左
 答者云等者此異相不可得爲
其所因。而明合不可得義也。彼論第二云。
復次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相不成
故。見等云何合。凡物皆以異故有合。而見
等異相不可得。是故無合三十
八左
彼疏第七云。
上行品雖破異義。但是略破義猶未盡。
品中廣破一切諸法異義。所以破異者。合
起於異。無異故則無合。故破異也○含識
之流皆謂萬像爲異。起於惑障不得解脱。
今此品求一切法異義。無從則煩惱不起。
故有此品末之
一左
 以字門等者。此與先ga
相釋也 復次若諸法等者。釋合異倶不可
得義。前引論文即約無異成無合義。今却
約異成無合義。此義亦出論文。彼論第二
云。問曰。何故眼等三事無合。答曰。見可見
見者是三各異方。如是三法異終無有合
時。見是眼根。可見是色塵。見者是我。是三
事各在異處。終無合時。異處者。眼在身内。
色在外。我者或言在身内。或言遍一切處。
是故無合○三十
七右
彼疏第七云。問。世間外道
大乘小乘但明眼色異而合。合者。根塵相會
故言合耳。今言異不合。乃似正是外義。何
名破耶。答。此有二義。一者。根塵體異無相
到義。故無合。若言懸合者。既不到近色
與近合。亦不到遠應與遠合也。此中破異
不得合。成實師假人與實異不得合。心與
眞諦頑境異亦不得合。攝論師應身體是
無常與法身異不得合末之
二左
此釋文義幽邃
叵解更可決本宗之人耳已上光云。此釋初
破合後破不合。而果成不可得義乎
遮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次第相承耳者。光云。遮
二合cyuni遮唎耶carya 中論等者。即第
三十
一左
觀行品第十三取意也。彼具文云。問
曰。云何知一切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諸行
虚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
諸行名五陰從行生故五陰名行。是五陰
皆虚妄無有定相。何以故。如嬰兒時色非
匍匐時色。匍匐時色非行時色。行時色非童
子時色。童子時色非壯年時色。壯年時色非
老年時色。如色念念不住故。分別決定性
不可得○諸法無有性。何以故。諸法雖生
不住自性。是故無性○若諸法決定有性。
云何可得異性。各決定有不可變異。如
眞金不可變三十一左至
三十五左
諸行名五陰者。彼疏
第七云。問。行但是因亦通果耶。答。具有二
義。若以流動起作念念不停以釋行義。則
一切有爲莫問因果。竝秤爲行。是故經云。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也。二者善惡等因將人
常行生死。故名爲行。問。此品云諸行名
五陰。爲是因行。爲是果行。答。五陰名行。具
有二義。一者五陰從業行所生。故名爲行。
二者即此五陰生滅起作故名爲行。問。十二
因縁行支五陰内行陰此有何異。答。十二因
縁行支但是因行。五陰中行陰具有二義。一
者行陰起作善惡之因。名爲行。二者除四
陰以外一切有爲法。皆攝在行陰中。故名
爲行。如雜心云。有爲法多故。一行陰非餘
○通言行者。凡有四種。一修習名行。則萬
行善法是也。二造作名行。通善惡三性。三
無常起作秤行。通因果三聚三性等。四行縁
名諸行。但是心用本之
八右
 本初不生等者。涅
槃經第八文字品云。阿者不流故。不流者即是
如來。九孔無所流故。是故不流。又無九孔。
是故不流。不流即常。常即如來十九左 復次
若一切等者。展轉相釋其義易知 車字門
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謂三界唯心義爲
字相。心影不可得爲字義也 車上野者。光
云。chaya 變似衆境者。唯識論第一云。如患
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縁此
執爲實有外境。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
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二左 如密嚴經者。
大乘密嚴經日照譯上云。一切諸世間譬如熱
時焔。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
生。所覺依能現。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
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於一心。
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
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心爲法自性明本一
之十一
妙身
生品
同經中云。藏識亦復然。衆境之依處如
人以己手還自磨握身。亦如象以鼻取水
自霑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如是自
心内現境還自縁。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
有。久修觀行者而能普通達内外諸世間一
切唯心現○明本二之四左妙身生品・此經有前後兩
譯日照與不空也。疏主所引是日照所譯
以心本不生等者。此約上來諸字字義
明不可得之義。先約阿字不生義。故云心
本不生等也 無所生故四字。恐是寫誤。兩
本義釋同云。以本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
生。乃至心無遷變故已上此本尤宜 乃至
者。略攝ka等字 無遷變故者。ca字也
惹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生際也者。明生義。
中初明外法之生。於中出五類。瓶疊舍酥
芽是也。次明内法之生。於中有十二因縁。
各前爲因生後也 喏哆也者。光云。jataya
 如泥團輪等者。此一段釋出十二門論。彼
觀因縁
門第一
云。衆縁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内。二
者外。衆縁亦有二種。一者内。二者外。外因
縁者。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有故瓶生。又
如縷綖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又如治
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
如酪器攅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
子地水火風虚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
生。當知外縁等法皆亦如是。内縁者。謂諸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
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内外諸法皆從衆縁生
三左 如説偈言等者。以下明不可得。十二
門論觀因縁
門第一
云。衆縁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
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三左 如中論廣破
者。彼論第一觀因
縁品
云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
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
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
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
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
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説我我所不知正
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
於聲聞法中説十二因縁。又爲已習行有
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説因縁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
空無所有○二左 復次阿字等者。約a
釋不可得義 又十喩等者。約cha字門釋
此義也。中間諸字例而可知
社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戰勝之名耳者。明戰
敵不可得之中。廣對明因果諸位也 社麽
攞者。光云。jhavala 世間善不善法者。約世
間八心最初 逆生死流等者。約出世間最
初初劫 布施慳貪等者。約大乘行初第二
劫 乃至者。總攝第三劫十地諸位 如來
出世者。妙覺也 一切法者。廣通上來諸位
也 我義不成者。古本無我字。義釋加之。
準涅槃經是義不然之文。無我字本宜歟。
彼具文如左引 智慧煩惱等者。且約出世
心破戰敵相也 毘婆舍那者。光云。vipa
zana已上涅槃經第二十九云。師子吼言。世尊
如經中説。若毘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
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
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
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毘
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
時無明。若有説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
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一右當段釋相
本乎此經文也。毘婆舍那者。翻譯名義集第
四云。毘婆舍那此云觀。涅槃云。毘婆舍那名
爲正見。亦名了見。名爲能見。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爲慧二十
六左
 若生
時等者。正生時半已生故明生。半未生故暗
存。明暗同時云破義能立者。是亦不爾。半
已生雖無闇。半未生故無明。明暗終不相
及。何破義之立耶密鈔六云。疏明暗畢竟不
相及者。謂相違法理必不倶。云何能破二十
八左
凡此生時破不破。中論具作問答。當段解釋
依彼論文。彼第二觀三相
品第七
云。問曰如燈能自
照亦能照於彼。生法亦如是。自生亦生彼。
如燈入於闇室照了諸物亦能自照。生亦
如是。能生於彼亦能自生。答曰。不然。何以
故。燈中自無闇。住處亦無闇。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燈體自無闇。明所及處亦無
闇。明闇相違故。破闇故名照無闇則無照。
何得言燈自照亦照彼。問曰。是燈非未生
有照。亦非生已有照。但燈生時能自照亦
照彼。答曰。云何燈生時而能破於闇。此燈
初生時不能及於闇。燈生時名半生半未
生。燈體未成就。云何能破闇。又燈不能及
闇。如人得賊乃名爲破。若謂燈雖不到
闇而能破闇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燈若未
及闇而能破闇者。燈在於此間則破一切
闇。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者。此處然燈
應破一切處闇。倶不及故三左至
四左
 又一切法
等者。以下約展轉相釋也 云何佛界如等
者。止觀第五云。魔事爲法界者。首楞嚴云。
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實際中尚不見
佛。況見有魔耶。設有魔者良藥塗履堪任
乘御一之二
十五
魔佛一如義大集經廣説之更詳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一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吒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正表此義也者。初釋
字相。後今觀下釋字義已上 光云。吒迦囉
者。@takara也 略説有七種者。守護經第三
云。一切衆生多起諸慢。謂慢・過慢及慢過慢
我慢・増上慢・卑慢・邪慢。云何爲慢。爲於下
劣衆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於己等者
言我過彼。慢過慢者。於他勝己計我勝
彼。言我慢者。於色計我及至於識亦計
於我。令心高擧。言増上慢者。増上聖法曾
未獲得。向他人説我得聖法。言卑慢者。
於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
於己邪見無徳之中爲己爲正。翻銘他人
以之爲邪十一左
十二右
法宗原云。七慢者。一慢。二
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増上慢。六卑慢。
七邪慢。若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
高擧。總説爲慢。若於等謂己勝若於勝謂
己等。令心高擧。總名過慢。若於勝謂己勝。
令心高擧。名慢過慢。若恃我令心高擧。名
爲我慢若於未證得殊勝徳中。謂己證得。
令心高擧名増上慢。若於多分勝謂己少
劣。令心高擧。名爲卑慢。若於無徳中謂己
有徳。令心高擧。名邪慢。以不定中慢爲
體也末之
十六
或説八慢。大乘義章第五云。八慢
之義出涅槃經。成實論中具廣解釋。自擧陵
他。名之爲慢。慢別不同。離分爲八。一直名
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
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増上慢。八名邪
慢。八中前五對人以分。後三就其所恃以
別。就前五中。初之一慢。於下境界及等處
生。次有一慢。唯等處生。後之三種上境處
生。初言慢者。方下自高。於等計等。此過輕
故直名爲慢。此無所陵。何故名慢。成實釋
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説爲慢。言大
慢者。於等自大名爲大慢。言慢慢者。於
上境所謂己勝彼。此過最重名爲慢慢。不
如慢者。他實過己。玄絶非伴。謂己少劣。名
不如慢。陵他多過。故説慢矣。言傲慢者。有
人於彼父母師長不能恭敬。名爲傲慢。此
前五種對人辯也。後三就其所恃以別。言
我慢者。有人於陰横計有我。執我自高。
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増上慢者。
實不得聖而謂已得。名増上慢。以其聖法
是増上故。言邪慢者。無徳自高。恃惡陵人
名爲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餘者是別
末之十右
十一右
 則知阿耨等者。金剛般若云。須菩
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十二左是故如來等者。此一段約曼
荼羅作釋。是横平等十住心也。如來者。中
胎八葉即佛地也。當第十住心也 金剛者。
第一重諸執金剛也 菩薩者。第二重諸大
心衆也。此攝四宗大乘。四行是菩薩三摩地
故也 四果聖人者。第三重中聲聞乘也。今
擧聲聞攝縁覺。果同羅漢故也。此攝第
四第五二箇住心也 凡夫外道者。第二第
三住心也 惡趣衆生者。三惡趣是異生羝
羊心果也 五逆邪見者。一向行惡行人。是
異生羝羊心因也。因果同是第一住心攝也。
十住心論第一。若能明察密號名字乃至
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四左即此義也
咤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有増長也者。此一
段其義易知已上光云。初釋字相。後然一切
法下釋字義 毘咤鉢那者。vi@thapana
稻芉經者。貞元録第二十一云。稻芉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晋録。稻𦼮喩經一卷。經内題云。
慈氏菩薩所説大乘縁生稻𦼮喩經大興善寺
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同新入目録。
了本生死經一卷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謙
自注解三譯一闕。右此一經與前稻芉經同
本異譯。莫辯先後。同二十四云。有譯無本
録。異了生死經一卷僧祐録云。安公録中
失譯。今附西晋録。右一經前後三譯。二存一
已上私云。不空譯後代也。今此所引當失
譯經。其文如左載之。貞録文三譯者。此除
不空新譯。指舊譯三本也。稻芉經失譯云。尊
者舍利弗問彌勒言。云何名十二因縁。彌
勒答言。有因縁是名因縁法○因縁生法
復有二種。有内因縁。有外因縁。外因縁法
從何而生。如似種子能生芽。從芽生葉。
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穗。從穗生
華。從華生實○如是名爲外因生法。云何
名外縁生法。所謂水火風空時。地種堅持。
水種濕潤。火種成熟。風種發起。空種不作
障礙。又假於時節氣和變。如是六縁具足
便生若六縁不具物則不生。地水火風空時
六縁調和。不増減故物則得生○内因縁法
從二種生。云何爲因。從無明乃至老死○
因無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則有老死
○是名内因次第生法。云何名内縁生法所
謂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爾時
彌勒重語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縁各各有因。
各各有縁○能以四縁。増長十二縁。何等
爲四。無明愛業識。識爲種體。業爲因體。無
明愛是煩惱體。能生長識。業爲識田。愛爲
潤漬無明覆植識種子。業不作念。我能生
識種。愛不作念。我能潤漬。無明亦不作念。
我能覆植識種識亦不作念。我從爾數因
縁生。復次業爲識田無明爲糞。愛水爲潤。
便生名色等芽初至
六右
經云識田依主得名。
疏言業田持業得名。非相違也 違世順
世等者。初劫乃至者。攝第二第三劫。淨菩提
心等者。初地以上三句配釋可知之 復次
從阿等者。光云。以下旋轉相釋。就中諸法畢
竟等。是@ta字義。無有増長即@tha字義也
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又以下釋字義 拏麽囉者。@da
mara也 如世間等者。怨對義與戰敵相監。
故釋其別。戰敵自他同時相戰。故云彼此相
加。怨對念昔日怨作其報答。以之爲其
別也 報傷異本幷義釋五之
四十
作報復 毘尼
中等者。梵網古迹下云。言以瞋報瞋等者。
如長壽王經云。以怨報怨怨終不滅。以徳
報怨怨乃盡耳。是故菩薩不瞋爲勇。言若
殺父母。至不順孝道者。問。俗禮之中君父
之怨不報非孝。何故今言於害王親報
之違孝。答。孝有二種。世間之孝以怨報怨。
如草滅火勝義之孝以慈報怨。如水滅火。
既信六道皆我父母。豈爲一親更害一親。
彼殺今親後墮地獄。但可悲愍。更無可報。
故以慈心平等解怨速令斷絶。孝中之孝
不忍違
犯戒章
 又説女人等者。密鈔六云。疏無量義
經等者。今疏指彼經釋成女人是梵行者
怨。彼經云。譬如健人爲王除怨。怨既滅已
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悉以與之。持經之
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爲勇健。六度法
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
半佛國寶封賞安樂。言半佛國寶者。即屬
菩薩七地位也。又彼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與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
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
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生死煩惱一時斷
壞。昇第七地大菩薩位。是爲半佛國寶也
十右
荼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今以下釋字義 轉聲爲湯者。
喉内空點也 其體則同者。有點無點雖異
字體即同也 又云蘖哩等者。出別名也
光云。蘖哩訶者。graha也 經云等者。法
華經第二云。鬼魅所著譬喩品第八云。南門外
施蘖㗚何。是魅鬼著人者六左 或云等者。
指正法華也 智度云等者。著人令生衰
惱。故云著衰也。論文可勘之 其日月等
者。分別蘖哩訶同名相濫也。謂以上約鬼
魅。自下約執曜也。第十四密印品釋諸曜密
印。云仡栗何印也。此別是一趣。非人非鬼
也。能恐怖人。非人所持者是也。今非此也。
是曜三左此釋與當段同也 九執者約言
總歟。第四云。諸執者執有九種。即是日月
火水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合爲九執
○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七右
會一處者。暦九曜内除羅計二星。唯取日月
五星。開闢以來運轉相續而領宿直。前星與
後星始終無續。故云相會 天竺暦等者。
依宿曜經下之
十五
晝夜八時晝四時
夜四時
之中。平明爲
曜直時。謂曉旦時直日執曜與宿相合。故云
正著時歟 此執持義等者。第四云。九執者。
梵音仡㗚何。是執持義。阿闍梨應觀彼心力
之手堪持何事則所傳密印不至唐捐。如
諸佛金剛慧印。唯有金剛心菩薩乃能執
之。若授與下地人則名執曜不相應也九右
第一云。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
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本之
六左
陀羅者。攝持義也。
蘖哩訶者。執著義也。故云不同也已上光云。
陀羅者。dhara
多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如解脱也者。光云。
初釋字相。後然生死下釋字義 梵云等者。
石山點本云。梵云哆他。多是云云。推此點
意。梵云多他。初多是如如義也。次他是助
多之語勢也。此語勢中兼有得聲。他者住處
義。謂住處如如。即是證得之意也。是故先
標哆他。次分釋兩字也。小野僧正點本云。
梵云哆他多云云寛智律師所
持本同之
按此點意。多他
掲多翻如來。初多他即如義。更加多云如
如也已上 光云。哆他多者。tathata也 證
得如如等者。尊勝陀羅尼云怛他多。法崇疏
注遍淨。證得如如時妄見悉滅。是遍淨義
也。凡釋字相之段大分三重。初約大乘宗
明如如義。摩訶衍中證得如如。解脱戱論。
其如如者。即是諸法實相也。唯識論九云。如
謂如常表無變易二左故今云常如本性不
可破壞也。此義雖似甚深。猶是眞妄相對
法門故爲字相也 次。然有一類下。約外
道見明如如義。外道所計如如性者。即指
冥初。是於神我轉立如異名也 後。龍樹
以爲下。約小乘教明如如義。寂滅涅槃名
如如。是皆非眞之如也 聲聞經等者。智論
三十二云。如雜阿含中説○如是生滅法有
佛無佛常爾。是處説如八右具文如上引之
然生死等者。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者。承前字
相。若知生死等者。正明後字義 是故一切
法等者。法華經第六壽量品云。如來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
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
已上文句第九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
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
也。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
退 無常果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
入涅槃之滅。此二倶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
度者。非於滅度之實。非於生死之虚。故云
非實非虚也。非於世間之隔異。非於出世
之眞如。故云非如非異。此四明中道也二之
十一
 中論亦云等者。中論第四觀涅
槃品
云。涅槃之實
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
可得故無毫釐差別二十
五右
 毫釐者。孫子算
經云。數之始起爲忽即蠶口
所出也
十忽爲絲。十絲
爲毫。十毫爲釐十釐爲分。十分爲寸光云。
戒疏
行宗記三上之
四十四左引之
 以無差別等者。光云。以下約
旋轉釋
他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如來大住也者。光云。
初釋字相。後然諸法下釋字義 初字相中。
薩他娜者sathana也 是住處義等者。此約
所依住處而釋。就中住處者。當體立名。住
義者。能住得名。立名所由二義雖異。倶名
所依之處。故如人從此下二義合釋不強作
簡別釋也。後字義中。正釋約遮情。而作旋
轉釋。復次釋約表徳。遮情偏簡住義。表徳
還成住義。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遍一
切處曾無所依。是眞實大住也。有所依而
住。住此不住彼。無所依而住。無所不遍。
故名大住也
娜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釋字相
中。梵云檀那等者。法界次第三云。檀那秦言
布施。若内有信心。若外有福田。有財物。三
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爲檀
下之
四左
光云。檀那者。dana也 不思議退失者。
釋論第七云。本覺大悲自然熏習。契經中作
如是説。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云何名爲節退
相者。此事殊勝不思議中不思議故。愚癡凡
夫初發意菩薩等之所不能知。爾時大明菩
薩至心勸請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節
退相者。謂信心發心住淨心地金剛心之此
四處皆名爲退分。各彼中間皆名爲不退分。
是故説言節退相焉。今此經文爲明何義。
爲欲顯示佛法大海廣大圓滿無邊際故
二十左此中退相至等覺位。是則微細之退無
起惡心邪見。凡夫初心菩薩不能思議。故
云不思議退失也 今觀諸法等者。以下釋
字義中。初約遮情。而作旋轉釋。後又如來
下約表徳也 即此三事等者。智論第十二
云。復次施者有二種。一者世間人。二者出世
間人。世間人能捨財不能捨施。出世間人能
捨財能捨施。何以故。財物施心倶不可得故。
以是故言具足無所捨法。復次檀波羅蜜中。
言財施受者三事不可得。問曰。三事和合。故
名爲檀。今言三事不可得。云何名檀波羅
蜜具足滿。今有財有施有受者。云何三事不
可得。如所施&T073554;實有。何以故。&T073554;有名則有
&T073554;法。若無&T073554;法亦無&T073554;名。以有名故應實
&T073554;○人功爲作。人毀爲破。禦寒暑蔽身
體名果報。人得之大喜。失之大憂。以之
施。故得福助道。若盜若劫。戮之都市死入
地獄。如是等種種因縁。故知有此&T073554;。是名
&T073554;法。云何言施物不可得。答曰。汝言有名
故有是事。不然。何以知之。名有二種。有實
有不實○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T073554;雖不如兔角龜毛無。然因縁會故有。因
縁散故無。如林如軍。是皆有名而無實。譬
如木人雖有人名不應求其人法。&T073554;中雖
有名亦不應求&T073554;眞實○問曰。若施者不
可得云何有菩薩行檀波羅蜜。答曰。因縁
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車。實法不可得十右
至十

 衆生心室等者。涅槃經所説宅中寶藏
喩之意也
馱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無法可得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夫法界下釋字義 達摩馱都者。
dharmmadh@atu也 界是體義等者。金剛頂開題
云。dhatu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二十
四右
差別義者。
即分義也。祕藏記云。三密差別數過刹塵。名
之法界本之
五十
此意也 佛之舍利等者。倶舍頌
疏第八云。梵云馱都。此云身界。即佛身界
也亦名室利羅。此云體佛身體也。舊云舍
利訛。餘可知耳十四右一切經音義二十二
云。馱都徒餓切。謂堅實也。則如來體骨舍利
之異名耳十二右同七云。舍利正言設利羅。譯
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二左新華
嚴音義云。舍利正云設利羅。或云實利。此
翻爲身三之
五右
蘇悉地經疏第四云。言舍利者。
譯曰身。亦云體也。有云。舍利梵云設利羅。
體也。舍利者訛二十
七右
駄都有分義。此合碎身
舍利也 夫法界等者。此釋不可得義。此
一段異上來釋例。謂上來簡字相入字義。
當段法界云不可得也。法界者即是心界者。
衆生自心本性即是諸佛所證平等法界故也
 以心界等者。約最初a字不生義。明法界
不可得義。法界若生滅合定可得法。法界本
不生故不可得也。可得者本不得法。今始得
云得。本自不生之中豈可有得相乎 乃
至者。攝迦等諸字 心界無得等者。約娜字
門釋不可得義。謂法界無得無捨也。捨得之
中捨勝得劣。勝捨猶無。劣得豈可有乎。故
云法界不可得 若法界等者。翻顯成義。法
界若可得者。是因縁法因縁生法都無自體。
若無自體何爲諸法體耶。當知法界自證
常心而無別體。是故不可得法也 復次如
來等者。相對娜字施義明此字不可得。彼大
施者。大悲外用曼荼羅也。今法界者。内證普
門實相也。如是實相以大悲神力不可示
人。故云不可得也
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光云。初
明字相。後若字門下解字義 波羅麽他者。
paramartha也 薩底也者。satya也 龍樹云等
者。智論第三十一云。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
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
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
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著セハ者即是
虚誑。復次諸法中第一法名爲涅槃。如阿毘
曇中説。云何有上法一切有爲法及虚空非
智縁盡。云何無上法智縁盡。智縁盡是即涅
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
○復次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
諸法實相。能使諸法實相空。名爲第一義
十四右此論文初諸法實相名第一義。是諸
法實相下明實相空。次涅槃名第一義。涅槃
中下明涅槃空。當段釋字相故。但引第一
義釋。至第一義空釋釋字義段重亦引之。
問。諸法實相與涅槃相云何異耶。答。諸法
實相者約本性。涅槃相者約修得。謂智縁縛
永寂名涅槃。若有智縁皆是縛。脱縛名爲
涅槃也 智論又云者。前引文次云。問曰。
若涅槃空無相。云何聖人乘三種乘入涅槃。
又一切法皆爲涅槃故説。譬如衆流皆入
于海。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寶無上法。是有
二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
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衆盡更
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不得言涅槃無。
以衆生聞涅槃名生邪見著涅槃音聲而
作戱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説涅槃空若
人著有是著世間若著無則著涅槃。破是
凡人所著涅槃不破聖人所得。何以故。聖
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十四右
頗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澄清之性也者。字相
字義釋相不分明。但喩中如大水下字相。然
從麁下字義。法中今世下字相。若是下字義
已上 光云。沛奴者。phainu也 不可撮摩者。
維摩經羅什譯上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十右無垢稱經賛第三云。身如聚沫者。瑜伽
八十四 云。速増減故。水界生故。思飮食味
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
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説言不可揉捼。故此
經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義。又實非聚現
故。乃能發起情解故已上 去丈就尺等
者。止觀第五云。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
所謂心是。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
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
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
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
識陰。識陰者心是也一之六
十六左
 夫心性海者等
者。光云。明表徳義。洪波震蕩喩加持身。澄
清之性喩本地身也
麽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不可得也者。初釋字
相。後以要言之下明字義。明字相中。縛有
五重。一世間縲紲縛。二帝釋微細縛。三波旬
羂網縛。四凡夫有漏縛。五二乘無爲縛也已上
光云。吾師意曰。此章大分法譬二段。喩中初
字相之喩。後若離下字義之喩。法中如天帝
釋下字相。後以要言之下字義也 滿駄者。
bandha也 縲紲者。密鈔六云。疏如人爲縲紲
者。論語孔注云。縲黒索紲攣也。所以拘罪
人也。今借喩之三十左若以方便等者。對縛
明解。若縛若解。皆屬字相也 若離身繩等
者。明縛解倶離身繩無別體也。智論第三
十一云。復次愛等諸煩惱假名爲縛。若修道
解是縛得解脱。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
爲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戱論是械是
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笑。於脚械外更求
解脱。衆生亦如是離五衆械更求解脱法
四左 此論文釋無別解。當段文明無別縛
解。寛狹雖異旨趣是同。故引爲例證也 如
天帝釋等者。長阿含經第二十一云。於是諸
天阿須倫衆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
忉利諸天捉阿須倫。以五繋縛。將詣善法
堂所。示天帝釋。時天帝釋彷徉遊行善法堂
上。阿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繋中惡口罵詈
○爾時帝釋即爲阿須倫而説偈言。我常
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即爲勝
彼愚。時天帝釋説此偈已。忉利諸天皆大歡
喜。擧聲稱善。時阿須倫衆默然無言十六右
戰鬪品
又云。阿須倫王見天上快樂生慕樂心。即
自念言。此處殊勝。可息居止。用復還歸阿
須倫宮。爲發此念時五繋即得解。五樂在。
若阿須倫生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繋還縛。
五樂自去十五右起世經第八鬪戰品第九闍那崛多
達摩笈多二法師共譯
云。諸比丘我念往昔。有諸天等共阿修羅
起鬪戰。時帝釋天王告其三十三天言。諸仁
者輩汝等諸天若共阿脩羅戰鬪之時。宜好
莊嚴善持器仗。若諸天勝阿脩羅不如。汝可
生捉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當以五繋縛。
已將向善法堂前諸天集會處所置之。三十
三天聞帝釋命依而奉行。爾時毘摩質多羅
阿脩王亦如是告諸阿脩羅言。若諸天等
共阿脩羅鬪。天若不如。即當生捉帝釋天
王。以五繋縛。將向七頭諸阿修羅集會之
處置立我前。時諸阿脩羅亦受教行。諸比
丘當於彼時。帝釋天王戰鬪勝故生捉阿脩
羅。以五繋縛。至善法堂天集會處。帝釋前
立。當於彼時。其毘摩質多羅王作如是念。
願諸阿脩羅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諸阿脩羅
輩。我在此共諸三十三天一處同受娯樂。
甚爲適意。當其毘摩質多羅王興此念時。
即見自身五縛悉解。諸天種種五欲功徳皆
現其前。又復有時作如是念。我今不用三
十三天。願諸天等各自安善。我當還歸阿脩
羅宮殿。起此念時其身五繋即還自縛。五欲
功徳忽然散滅八左密鈔六云。阿脩羅被天帝
縛念欲還宮縛不得脱。若息鬪心之時其
縛自然除矣。是知縛解但在自心。非由他也
三十左微細縛者。不用縲紲等。冥加縛故云
微細縛。譬如以呪力禁邪氣等也 五縛
者。或云。二手二足幷頭於此五處被縛。故
云五縛也 若波旬等者。以上明帝釋縛。
以下明魔王縛。涅槃經説六種縛。以魔縛
爲第一。是欲界頂魔王也。然望帝釋其力
甚勝。故云復過於此等也。北本涅槃經第二
十六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懸峻之處。人與獼
猴倶不能行。或復有處獼猴能行人不能
行。或復有處人與獼猴二倶能行。善男子
人與獼猴能行處者。如諸獵師。純以黐膠
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癡故往手觸之。
觸已黏手。欲脱手故以脚蹹之。脚復隨
著。欲脱脚故以口嚙之。口復黏著。如是
五處悉無得脱。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
歸家。雪山嶮處喩佛菩薩所得正道。獼猴
者喩諸凡夫。獵師者喩魔波旬。𥻿膠者喩
貪欲結。人與獼猴倶不能行者。喩諸凡
夫魔王波旬倶不能行。獼猴能行人不能
者。喩諸外道有智慧者。諸惡魔等雖以
五欲不能繋縛。人與獼猴倶能行者。一
切凡夫及魔波旬常處生死不能修行。凡
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
彼獵師𥻿捕獼猴擔負歸家五左涅槃經義
淨影述第八云。後結別中有六。一爲魔縛。
二五欲縛。三倒見縛。四有見縛。五我見縛。六
邪業縛已上波旬者。新華嚴音義下卷云天魔
波旬具云提婆魔囉播裨。言提婆者。此云
天也。魔囉障礙也。播裨罪惡也。謂此類報
生天宮。性好勸人造惡退善。令不得出離
故也十右 業煩惱等者。以上明外天魔縛。
以下明内心煩惱縛也。密鈔六云。何況業煩
惱縛等者。業煩惱謂凡夫等。無爲縛謂二乘
也。意生縛謂菩薩也三十
一右
業煩惱者。有爲縛。
是分段生死因也。無爲縛者。變易生死因也。
變易亦名無爲生死。二乘幷地前菩薩未脱
無爲縛也。涅槃經六縛中。五欲縛邪業縛者。
業煩惱縛也。有見縛我見縛等者。當無爲縛
歟 若離諸因縁等者。因縁生法未離生滅
苦。是名爲縛。不墮諸法數者。大乘立百法。
小乘立七十五法。是皆有爲無爲相對。於有
爲中。或色心或王所或體用。皆是相對而立。
若相對法亦不安穩。故通名縛。有爲無爲二
種扼縛者即是也。若離因縁不墮法數爲
縛不可得也 中論云等者。中論第三觀縛解
品第十
云。或言衆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
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
以故。若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
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
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
離五離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説。已
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
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
何以故。縛者無有解。無縛亦無解。縛時有
解者縛解則一時。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
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
時有解。則縛解一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
違故。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脱。
云何言無。答曰。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還爲受所縛。若人作是念。我
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爲受所縛。復次不離
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
分別。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説離生死別
有涅槃。如經説。涅槃則生死。生死即涅槃。
如是諸法實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涅槃六左
如觀縛解品等者。中論疏第七縛解品云。又見
有縛解則名爲縛。撿縛解無從乃名爲
解。又内外大小乘乃除於縛不爲縛所縛。
猶未除解而爲解所縛。喩如雖脱鐵鎖。
猶著金鎖。論主今欲令其具脱縛解二縛。
故破縛解也○又諸大乘經甚深要觀皆明
無縛無解。如大品云。無縛無脱爲大莊嚴。
涅槃云。毘婆舍那不破煩惱今欲釋如此
等經。故明觀縛解○第一破縛解根本。二
正破縛解。破根本中爲二。前破縛本。次
破解根。以衆生及五陰爲生死繋縛本。滅
此衆生及以五陰稱爲解本。本者體也。大品
云。生死邊如虚空。衆生性邊亦如虚空。是
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脱者。即是明二本
空。此是菩薩正憶念之大宗也十八左 復次
等者。光云。約旋轉作釋
婆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爲破有法王也者。光
云。初釋字相 婆嚩者。bhava也 有謂三有
等者金剛界私記眞興云。言諸有者三。即欲
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煩惱。繋持有
情令不能離。故名有也已上四教儀集解中
云。所言有者二十五處所有因果而不滅亡。
故云有也六右釋氏要覽中云。三有婆沙論云。
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有者何義。謂一切
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
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集諦中是有四十
八左
鈔六云。疏有謂三有等者。言三有即欲・色・無
色也。 乃至者超越九有。謂六欲天及人爲
一。四禪・四空處共成九也。言二十五有者。
謂四州・四惡趣・大梵・六欲天無想・五淨居・四
禪・四空等也三十
一右
玄賛云。四域・四惡趣・梵王・
六欲天・無想天・淨居・四空及四禪七之
二十一
槃經第十三聖行品云。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
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
子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
能壞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得
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能
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斷瞿那尼
有。得熱焔三昧。能斷欝單越有。得如幻三
昧。能斷閻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能
斷四天處有。得悦意三昧。能斷焔摩天有。
得青色三昧。能斷兜術天有。得黄色三昧。
能斷化樂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斷他化自
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斷初禪有。得種種
三昧。能斷大梵王有。得雙三昧。能斷二禪
有。得雷音三昧。能斷三禪有。得注雨三昧。
能斷四禪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斷無想有。
得照鏡三昧。能斷淨居阿那含有。得無礙
三昧。能斷空處有。得常三昧。能斷識處有。
得樂三昧。能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能斷
非想非非想處有南本十三
之十一右
 若法定有等者。
中論第三觀有無品
第十五
復次定有則著常。定無則
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若法定有
相則終無無相。是則爲常。何以故。如説三
世者。未來人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
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爲常。又説因中先
有果。是亦爲常。若説定有無。是無必先有
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由是
二見即遠離佛法三左同疏第七末有無品云。
長行云如説三世者。此是薩婆多義。又説因
中先有果。此是僧佉執。前内今外。皆墮於
常。斷滅名無相續因者 前念爲因。後念爲
果。前念既滅則無後因。後念果起何所詶
耶。前破常破衞世與僧佉。今破斷破二世
無及優樓迦義。又前別破二家。今總破先因
後果義也十六左又云同品問。衆生何因縁故
起有無見。答。智度論云。愛多者著有。見多
者著無。一切衆生唯有愛見。如法華明毒
虫與惡鬼。又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
無。今明。如此等竝是麁論有無。學大乘人
精識菩薩微細礙相。若起有心則名爲有。
纔起無心目之爲無。今息如此有無。故云
破有無品十二左
  一 斷常二見
守護國界經第三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爲斷見常見。佛言。善男子言斷見
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
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
如燒木已成寒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
常見者。王常爲王。貴常爲貴。貧富男女端
正醜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
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
此等衆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爲彼
起大悲心。開示演説縁起之門。令其信入
因縁果報十左
今觀諸有等者。此約旋轉明字義也 三
昧王三昧者。智論第七云。云何名三昧王三
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縁
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
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
於諸三昧中最第一○復次三昧王三昧。
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
如閻浮提衆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
民皆屬國王十四至
十六
佛入此三昧王三昧已。
後説摩訶般若經也 能破二十五有者。三
昧王三昧功能也。涅槃經義記第五云。是名
得五有三昧斷二十五有。是總結也。如是三
昧名三昧王。歎勝也。三昧中勝故説爲王。
以是王一一之中。備攝無量百千眷屬三
已上 破有法王者。法華經第三藥草
喩品
云。破
有法王出現世門隨衆生欲種種説法已上
同義疏第八同品
第五
云。破有法王者。有人言。破
二十五有名爲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如來自破二十五有。出
生死外居法王位。今出世亦爲物破二十
五有。又言。破有者衆生多滯於有。故以空
藥破之。如中論云。大聖説空法。爲離諸
見故。然此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
者。破一切有所得也十七左密鈔六云。釋迦
如來住此三昧。而現出世加持之迹。能破
二十五有。衆生觀此號爲破有法王。然實阿
字門中二十五有。本來不生。更何所破三十
一左
  一 二十五三昧證位
涅槃經義記第五云。初言菩薩二十五三昧
壞二十五有。總以標擧。如楞伽説。入初地
時是三昧故破諸有。問曰。初地生死未盡。
何能破壞二十五有。釋云。生死有其二種。
一是分段。二是變易。分段之中有其善道惡
道之別。惡道殘氣初地時盡。善道之有麁有
細。麁盡初地。細至佛地。初地離麁。故説
能壞二十五有。曲細論之。如彼二種生死
章中具廣分別已上未見眞本。恐
今引文有脱字乎
又云。謂得無畏
自在之地。諸過皆滅。故得無畏。妙徳圓成。
故得自在無畏自在始成初地。餘地漸増至
佛窮滿○從得二十五三昧下。明無畏治相
已上千光眼經三昧蘇
羅譯
曰。復次阿難菩薩住無
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子
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
受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
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
名無所畏。於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薩
○或一菩薩入無垢三昧。於四十手現出四
十菩薩破地獄有○或一菩薩入我三摩
地。於四十手現出四十菩薩。壞非想非非
想處有。如上大悲所現二十五自合爲千手。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王○觀自在菩薩
成就諸三昧王。以一法身現二十五。亦以
二十五現多菩薩。其一千菩薩一一各各於
頂上具十一面○各於一界有四十菩薩。
一一界中各配千眼。皆是觀自在大悲所爲
已上此文就千手觀音示三昧王三昧利益。
當段約釋迦釋。其破有義可準例耳
野字門一切諸法乃至摩訶衍道者。釋字相
中。初明諸乘。後亦知下會諸乘歸一乘。釋
字義中。初約遮情。後復次下約表徳也已上
 光云。衍那者。ya@mna也 馭。魚據切約馬使
受制也正字通 是乘從三有等者。智論第
五十云。佛告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出
至何處住者。佛言。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
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十五右 至薩婆若
等者。義釋云。至薩婆若中住。若見三有實
報即是薩婆若十四卷本五
之四十六左
 大乘義章第九云。
問曰。因行運人至果。可名爲乘。果徳窮滿
更無進趣。云何名乘。釋有三義。一乘因至
果。果仍因名。故説爲乘。二者至果雖無
去處。非是果徳不能運去。如劫盡火更無
所燒非火不能。此亦如是。以其能運故説
爲乘。三至果中自行雖竟。化他未息。乘
大涅槃周旋齊度一切衆生。故得名乘。乘
體隨別。難以具論五十左
囉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眞實義也者。光云。初
釋字相 囉逝者。raje也 故説眼等。中論
第一觀六情
品第三
云。問曰。經中説。有六情。所謂眼
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
六塵十六左同疏第四云。行者縁也。六情縁
於六塵也○問。意可是情。餘五云何是情。
答。意當體名情。餘五生情識之果從果受
稱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識。意根
能生意識。六情亦名六依。爲六識所依。六
塵亦名六衰。令善衰滅。亦名六欲。是人所
欲故也末之
六右
 見聞觸知法者。第一云。是菩薩
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視聽嗅觸亦皆互用
無礙末之
十六
倶舍云。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
二之十
七右
 見聞者。眼耳根也 觸知者。鼻舌身
三取至境。故云觸。知言約意根也 中論等
者。以下字義。彼論觀六情
品第三
以種種門破見法。
了而釋云。若有見見者則不成。若無見見
者亦不成。見者無故。云何有見可見。若無
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是故偈中説
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 復次見可見無
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縁云何當得有。見
可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
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縁分亦無一之
十八
同疏第四
云。見可見無故者。依偈是第六明因無故果
無。所言因者。眼色和合生於眼識乃至四
取。故眼色爲因。識等爲果○識等四法無
者。破無果也○依毘曇義者。上以破無眼
見色。今次破無四法。四法者。眼色和合
生於眼識。眼識所以得生。次由觸觸和
合根塵。以觸和合根塵即生苦樂捨三受。
三受後次生愛。雖生餘心數。但受是三
界果報主。故偏説生受。三受後次生三毒。
但愛是三界受生本。故偏説愛也○四取者
○勝鬘經以四住地爲四取。故云有漏業
因四取爲縁生三界内也○等諸縁者。四
取既無。即不起三業。三業無故未來二果
亡。觀見可見空。即十二縁河竭佛性水生。
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末之十
三左
演密鈔
六云。言識觸受愛四法皆無等者。謂眼見
色時即有識生。次起於覺觸。有澁滑受。遂
領納於可意境生愛染。今見可見法無。故
識等四法皆無。是故十二因縁分亦無也三十
二左
私案。見法者對見者。是則人法相對意也。若
爾者指見可見即云見法。見可見見法無
故可訓之。中論文亦此意也 即是涅槃等
者。中論疏第四同品云。計於眼情凡有七種。
一者世俗之流。但云眼能見色。而不能窮
究本末原由。二者外道之人云五塵生五大
五大成五根。但眼内火大偏多。故眼能見色。
耳内空大偏多。故耳能聞聲。鼻根地大偏多。
故鼻能聞香。舌根水大偏多。故舌能知味。
身根風大偏多。故身能覺觸。意根既是心識
非五大所成。若是肉心爲地大所成也。三
者復有外道。謂但以一塵成一大○四者
毘曇人云。眼耳鼻舌四根爲十微共成。謂地
水火風色香味觸及眼根爲九。而此眼根附
著身根。故有十微。身根但有九微。無眼等
四根。故論偈云。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
身根九。餘八。謂在有香地。五成實論云○
六犢子部云○上來六部竝云有眼。第七方
廣道人云。但見四大無別總眼。總眼既無。
亦無四大。故一切法空。如龜毛兔角。問。論
主云何破此諸計。答。凡有此眼根見於好
色即起貪心。若見惡色便生瞋恚。見不好
不惡即生無明。因三煩惱發於三業。三業
因縁往來六趣。總上六部於眼起於有見。
方廣於眼起於無見。有無是六十二見根本。
有無既成諸見便立。若有諸見必有愛見。
愛見煩惱不得解脱。今破此有無二見即
愛見不生便得解脱。問。云何破耶。答。觀此
眼根本來空寂。故不同六家之有。雖畢竟
空而眼見宛然。故異方廣之無。故淨名經
云。有佛世尊。得眞天眼。悉見諸法不以
二相義○如是等文竝明眼根宛然而無所
見。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故空有無礙。空
有既無礙一根爲六用。六根爲一用。能爲無
用。無用而能用。以用無礙。是故唯佛得稱
爲我。我者謂自在義也末之三
右五右
 復次以阿字
門等者。以上約遮情以下約表徳 鴦掘
摩羅等者。翻譯名義集第二曰。鴦寠利魔羅
西域記曰。唐言指鬘。舊云史掘摩羅訛也。
殺人取指冠首爲鬘。鴦掘摩羅經云。師教。
殺人限至于百各貫一指以鬘其頭。又翻
一切世間現十六左鴦掘摩羅經第三求那跋
陀羅譯
云。
云何名爲五。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
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
分明見。具足無減修。所謂彼耳根於諸如來
常。決定分明聞。具足無減修。所謂彼鼻根
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嗅。具足無減修。所
謂彼舌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嘗。具足無
減修。所謂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
觸。具足無減修。云何名爲六。所謂六入處。
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眼入處於
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
耳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聞來入門。具足無
減修。所謂鼻入處於諸如來常。明嗅來入
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舌入處於諸如來常。
明嘗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身入處於
諸如來常。明觸來入門。具足無減修。所謂
意入處明説如來藏。不起違逆心。淨信來
入門二右
三右
 邏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自證三菩
提也者。光云。初明字相。後今觀下明字義
邏吃灑者。lak@sa也 有人言等者。智度論第
三十一云。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
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爲相空。問曰。何等是總
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
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
堅相火爲熱相。問曰。先已説性。今説相。有
何等異。答曰。有人言。其實無異。名有差別。
説性則爲説相。説相則爲説性。譬如説火
性即是熱相説熱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
少有差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
持禁戒是其性。鬀髮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
自受其法是其性。頂有周羅執三岐杖是
其相。如火熱是其性。烟是其相。近爲性。遠
爲相。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如見
黄色爲金相而内是銅火燒石磨知非金
性。如人恭敬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爲相。罵
詈毀辱忿然瞋恚是其性。性相内外遠近初後
有如是差別。是諸相皆空名爲相空。如説
一切有爲法皆是無當相。所以者何。生滅不
住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屬諸因縁故。
虚誑不眞故。無常因縁生故。衆合因縁起故。
如是等因縁故一切有爲法是無常相。能生
身心惱故名爲苦身。四威儀無不苦故。苦
聖諦故。聖人捨不受故。無時不惱故。無常
故。如是等因縁名爲苦相。離我所故空。因
縁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爲空。始
終不可得故空。誑心故名爲空。賢聖一切法
不著故名爲空。以無相無作解脱門故名爲
空。諸法實相無量無數故名爲空。斷一切
語言道故名爲空。滅一切心行故名爲空。
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入而不出故名爲空。如
是等因縁故是名爲空。無常苦空故無我。不
自在故無我。無主故名爲無我。諸法無不
從因縁生。從因縁生故無我。無相無作故
無我。假名字故無我。身見顛倒故無我。斷我
心得道故無我。以是種種名爲無我。如是
等名總相。別相者。地堅相火熱相水濕相風
動相。眼識依處名眼相。耳鼻舌身亦如是。
識覺相智慧相慧智相捨爲施相。不悔不惱
爲持戒相。心不變易爲忍相。發勤爲精進
相。攝心爲禪相。無所著爲智慧相。能成
事爲方便相。織作生滅爲世間相。無織
爲涅槃相。如是等諸法各有別相。知是諸
相皆空。是名自相空。如性空中説三十
三右
 
中論等者。中論第二初葉觀三相品第七十二
門論十三右觀相門第四説相太廣。披可見之
 復次等者。光云。以上約遮情。以下就表
徳。旋轉相釋
嚩字門一切諸法乃至例此可知也者。初釋
字相已上 光云。嚩劫跛者。vakapa也 若
法本來下釋字義。初約思議釋離言義。後
復次下約不思議釋離言義。不思議者。不
思議三諦也 無相者空 亦無定相者有
當知一切法等者中道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
目。不離相即故云不思議也
奢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以此也者。初擧凡
夫二乘寂。以爲所簡已上光云。此字相釋
扇底者。zanti也 然非本性下正釋本性寂
義。於中有二。初簡二乘寂。其意易知 後。
又若諸法下簡大乘權宗義。謂權宗意立住
行向地次位。論等覺妙覺階級。凡聖殊域因
果分位。今破此見以顯本寂義。此中有二。
初如來與凡夫相望 後。若彌勒下等覺
與衆生相望。如論等覺妙覺位位相望可
釋此義。謂如來與凡夫相望者。以本性寂
故至如來地。一切凡夫亦住本性寂中。豈不
居如來地耶。以本性寂故行凡夫事。如來
亦住本寂中。豈不住凡夫地耶。次等覺與
衆生相望者。其義浮文易知。維摩經上菩薩
品第
云。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
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
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
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
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
更滅四十
一右
當段釋依此經文乎 若入奢字
門等者。正結歸奢字義。常途諸論以無所動
爲涅槃。此宗所論三界六道凡聖向果皆於
本性寂中立之。是故常無所動而無所不
爲也 解脱之中等者。此涅槃經文也。彼經
第五云。又解脱者。名曰無迮。譬如小舍不
容多人。解脱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
即眞解脱。眞解脱者。即是如來北本五
之二十
同經第
四云。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
至心諦聽○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
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名曰大涅槃
四之十
四右
涅槃義記第二釋云。大般涅槃能建大
義。總擧類。義猶用也。建猶起也。大般涅槃
能起大用。用相非一名建大義
沙字門一切諸法乃至同歸於鈍矣者。其義
易知 非一向即同等者。原人論發微録淨源
云。昭昭不昧。了了常知者。華嚴迴向品云。
眞如照明爲性。故云不昧。此言知者。不是
證知。意説。眞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
非如縁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
直是眞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眞
如者。自體眞實識知義故下之
五左
 大品云等者。
大品般若經第十三信毀品云。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聞可見耶。佛告須菩
提。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聞者無有見者。般
若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十三左 飾文
等者。指譯語者。寶月三藏歟 古譯者。大品
般若羅什三藏所譯故也
娑字門一切諸法乃至辯其義也者。光云。初
明字相。後然一切法下旋轉相釋明字義也
 薩跢也者。satya也 如説日可等者。遺教
經云。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
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
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時
阿兔樓駄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
令熱。日可令冷。佛説四諦不可令異。佛
説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眞是因。更無異
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
道實是眞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
諦中決定無疑六右 復次涅槃等者。南本涅
槃經第十一聖行品云。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
謂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迦葉苦者
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
乘相。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
除相。道者能除相。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
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者二十五有。滅者
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復次善男子有
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
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
因者則名爲集。無漏果者則名爲滅。無漏
因者則名爲道。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
是名爲集。無有如是八苦之處。是名爲滅。
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是名爲道十一右
同經第十二聖行品云。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
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縁覺有苦有苦諦。而
無眞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
有眞諦。諸凡夫人有集無集諦。聲聞縁覺
有集有集諦。而無眞實諸菩薩等解集無
集。是故無集。而有眞諦。聲聞縁覺有滅非
眞。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眞諦。聲聞縁覺有
道非眞。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眞諦。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
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
爲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
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縁故。故名爲淨。更
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
名爲我。常於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
若生住滅。若苦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貎
故名畢竟寂滅眞諦。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
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善因云何菩薩
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善
男子譬如闇中因燈得見麁細之物。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
聖道。見一切法○善男子知聖諦者。有二
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縁覺。上者諸
佛菩薩。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爲中智。分別
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縁覺所
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
竟不説之。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爲門。
亦名爲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
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
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説之○文殊
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實諦其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無有顛倒。無顛
倒。者乃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無有虚妄。
若有虚妄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名曰
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
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四右至
十三右
中論四諦品
等者。彼論第四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云。問曰○若一切世
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
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
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爲滅
諦。能至滅諦名爲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
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
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
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
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
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
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爲佛。無法何
有佛。汝説諸法皆空則壞三寶。答曰○汝
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縁説空。亦不解
空義。不能如法故生如是疑難○諸法
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説。衆因縁
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縁生。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
以故。衆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
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
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
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
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縁而有。
若不待衆縁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
汝上所説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
故。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十一左至
十五左
訶字門一切諸法乃至皆可知矣者。光云。初
釋字相。後以諸法下釋字義 係怛嚩者he
tva也 因有六種者。倶舍論第六云。能作及
倶有同類與相應遍行幷異熟。許因唯六種
一右 因縁義中等者。四縁中因縁有五因。
四縁者。一因縁。二等無間縁。三所縁縁。四増
上縁也。頌疏第七云。頌曰。説有四種縁因
縁五因性○釋曰○言因縁者。因即是縁。持
業釋也○因縁五因性者出因縁體於六因
中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縁性一右或學
者云。生・依・立・持・養五因出倶舍云因有五種
也。又密鈔六生因・和合因・住因・増長因・遠
因云五因也三十
四右
此等義不合因縁義中句
歟。略纂第二云。生等五因皆増上攝已上 當
知最後等。密鈔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等
者。謂前諸字皆依後字展轉待因成故。當
知此最後訶字則無所依。還以阿字無住之
體而爲其本。過此無字可説。是故更無所
依也。言故説無住爲諸法本者。謂到此無
言説訶字處則無所住。即此無住名大涅槃。
涅槃以無住而爲本故三十
四右
私案。此釋不合
疏意。一段釋意云。因縁生諸法展轉待因中。
從未向本次第尋其因。最後無所依。維摩
經説無住爲諸法本。即當此住也 阿字義
實範云。鈔第六云。疏當知最後無依○私案。
釋甚爲難。依疏幷吽字義意。展轉待因。最
後無依等者。於一切法談之於諸字論故
既言以無因待爲諸法因。而還云訶字爲本。
故恐似未得阿字訶字畢竟所到之意耳
又云。終者訶字。始者阿字。中間者二十七
字也。謂一切法展轉待因。觀其最初誰爲
其本。而其最初無依住故。説無依住爲諸
法本已上 如中論等者。彼論第一破因
縁品
云。諸
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
知無生五右四句推撿其文太廣。披可見之
 不得爲因者。法界即諸法體也。更無爲之
爲因者。故云不得爲因也 以是言之等者。
躡前起後。謂諸法以法界爲體。離法界
體無諸法故因縁所生三法全法界成體。
故云因亦是等也。上釋云。法界者即是勝義
涅槃。若能如是見時。雖復洪波震蕩作種
種普現色身。亦不壞澄清之性也二十左即此
意也 前説阿字等者。釋終始同歸義也。
本末相對有二意。上釋頗字門。攝末歸本
者。隨縁爲末。不變爲本。今本末者。隨縁爲
本。不變爲末。謂上釋約法體。法爾不生爲
所依本源。隨縁諸法爲能依枝末。此文約修
入初後。謂行者見隨縁諸法。次第尋其因
縁。至最後無依處。其初爲本。其後云末。例
如釋迦曼荼羅約從内出外爲第三重。約
從外入内爲第一重也 畢竟到如是處者。
譬如百川竟歸大海。縁起諸法終到不生本
處。故云畢竟到如是處也。如云阿字門。訶
字門亦如是故。故云今亦訶字門等也。問。
吽字義云。訶字門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
是處。依此釋阿字本源字故。居最初從本
歸末爲次第。訶字因業字故。居最後從末
歸本爲次第。而今兩字同云從本歸末。兩
祖釋似相違如何。答。高祖依疏而作此釋。
豈可違乖耶。當知若兩字倶云從本歸末。
恐可解法爾爲本隨縁爲末。 是故阿字門
從本歸末者。爲顯末爲本本云末之義。訶
字門改言云從末歸本。非兩字簡別釋。若
簡別釋忽違疏文。高祖爭輒可添削疏釋
乎。但如今料簡則阿字門從本歸末歸字未
合。可用起字。又不合畢竟到如是釋。可
云不出如是處。爾乃不可作兩字簡別料
簡歟。問。若爾阿字訶字其別如何。答。阿字
直主本不生義。即爲令入此不生理。約作
約行。乃至約諦約因。談不可得義。是其別
也。至字門所詮旨趣者。諸字皆入法界爲
宗。更無其別。故今爲顯其同歸義而作此
釋何於此中可致簡別料耶。終始同歸
等者。阿字爲始。訶字爲訶。其間諸字云中
間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復次此中旋陀羅尼乃至自在旋轉説之者。
已上諸字門相義別釋了。已上字輪旋轉一
字多含不可得等大意。是諸字總釋也。就中
亦有六節。隨文可解。第一明旋陀羅尼相
 謂以一字等者。十六玄門中出八種義。十
六玄門者 法華開題云。釋一切經且有十
六門。謂遮情・表徳・淺略・深祕・字相・字義・一
字攝多・多字歸一・一字釋多・多字釋一・一字
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順旋
轉・逆旋轉・是也三葉當段所出釋・成・破。各開
二故成六。更加順逆旋轉。故次下文二十
六左
八種義門自在旋轉也 云何以一字釋一
切字等者。釋一字釋多義。即以阿一字釋
諸字也 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等者。釋多
字釋一義。即以一切字釋阿一字也。一一
字皆如是可釋之。故云餘字例爾等也
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釋多字成一
義。即以一切字成阿一字也 云何一字
成一切字等者。釋一字成多義。即以阿一
字成一切字也 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等
者。釋多字破一義。即以諸字字義破阿字
字相也 諸法有本有生者。此阿字字相也。
有本者。所依因縁也。有生者能依所生法也。
人執有因縁所生法。故以離作乃至無因
義破之也 云何一字破一切字等者。釋一
字破多義。即以阿字不生破諸字字相也
 云何逆順旋轉等者。釋順逆二種旋轉。其
義易知 八種義門等者。三種悉地儀軌
云。今八門中該萬法。一字中攝一切字。一
切字中攝一字。以一字釋一切字。以一切
字釋一字。以一字成立一切字。以一切
字成立一字。以一字破一切字。以一切
字破一字義。即是順一遍。逆一遍。次順旋
轉四遍。次逆旋轉四遍。利益十方法界一切
衆生皆成佛義也十右密鈔第六云。疏如是八
種之門等者。即釋・立・破爲六。加逆順成八
三十
五左
三種悉地儀軌意。攝・釋・成・破各開
二成八門。加順逆旋轉有十門。與當段
聊異也
復次今言一切法者乃至義則無量者。第二
釋經一一字門下一切諸法之言。謂一切諸
法者。約總相也。若依摩訶般若所説。則五
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歴一一法廣可分別
之也。是約種類廣多也。演密鈔意以當段
釋合華嚴六相。彼鈔六云。如初一字釋一
切時即是同相義相順。故成立相易知。破義
是壞相。次疏指餘三相也。爲一切法者。即
是總相也。依般若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
一別異説之。即別相異相也。前後互擧。六相
備焉三十
五左
此釋難甘心乎 摩訶般若等者。慧
心僧都要法文上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
○已上大般若經所説法也。彼經第三百八十
明。世間法者。不淨・數息・四禪・四梵住・四無
色定等。出世法者。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
六度・八解脱・九次第定○十八不共法・無忘
失・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諸
無漏法已上光云。般若法數共計八十一科」
又一一門當約眞言乃至旋陀羅尼也者。第
三明一一字門所詮義理深廣也 當約眞
言等者。約住心品所説八心三劫心續生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