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遍知二字 或見聲聞等者。釋經因縁覺等
十三字 等言釋大乘諸菩薩句 經佛聲
聞衆者。聲聞佛弟子故立此名也 疏言乃
至者。三乘人三業所作種種不同故。安此言
也 諸果等者。釋經現前授諸果句 或渡
河池等者。釋經渡大海河池句 或聞空
中等者。釋經及聞所樂聲句 或言吉祥等
者。釋經空中言吉祥句 或言應當等者。
釋經當與意樂果句 如是等者。釋經如是
等好相句 當以上中等者。釋經宜應諦分
別句 若與如前等者。釋經與此相違者等
二句 若是深行等者。上來佛爲淺行阿闍
梨説種種相對之云若是深行也 或如
瞿醯等者。出異説。瞿醯經上簡擇弟
子品
若見惡
相。應知不成就。是故應棄不善夢相○雖
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眞言護摩
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
愍故隨意將入十二左 若見種種等者。對
上若觀彼人等文。兼釋經善住於戒者等四
句。疏鈔云。其法言者。歎法及歎人四行頌
也。梵偈如疏。經云。此殊勝願道大心摩訶衍
歎法。汝今能志求○世間敬如塔歎人已上
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
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
等爲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傘
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
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説偈言
  若有睡夢見蓮華 及以夢見於傘蓋
或復夢裏見月輪 應當獲得大利益
 若有夢見佛形像 諸相具足莊嚴身
 衆生見者應歡喜 念當必作調御師
初二
    一 夢想通三性
西明寺道世律師釋云。夢通三性。若宿有
善惡。則夢有吉凶。此爲有記。若習無善惡。
汎覩平事。此爲無記。若晝縁青黄夢想還
同。此爲想夢。若見昇沈水火交侵。此爲病
夢。雖夢通三性。然有報無報云云善見律
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
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眠時夢
見山崩。或飛騰虚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
此是四大不和夢。虚而不實。云何先見夢。
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黒或男或女。夜剋夢。
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
善知識天人爲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
識者爲現惡夢。此即眞實。云何想夢者。答。
此人前身。或有福徳或有罪障。若福徳者
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
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
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徳。
此亦想夢。問。夢爲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
善無記。若見禮佛聽法説法。此是善功徳。
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黄赤
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
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心業羸弱故
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已上
卷第十一末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所云善住戒乃至授記之意也者。是第十二
明勸發法。此中經文大分爲二。初善住於戒
者等四句。先明受者夢想申白相。後此殊勝
願道等四偈。正説阿闍梨勸發相也 經中
説偈等者。所出阿梨沙偈。勸發四偈梵本也。
此中初半偈此殊
勝等
稱嘆祕密乘道。次一偈汝今
讃嘆發心功徳。次一偈半有無等顯示心實
相印。次二句作業等轉釋前句。談論權實大
綱。後二句是乘等結勸印持也。一一科釋見疏
文也矣。今出偈梵文。謂e@sa此也marga道也va
ra願也印本
剩一囉字
zr@im@a@m殊勝也
徳也
mah@a大也yana乘也maho
大也daya心也yena能也yuya@m汝也ga@mmi@sya所演也
to求也bhabhi成也@syatha就也tath@agata如來svaya@mbh@u
vo自然智mah@anaga大龍sarvalokasya一切
世人
ceti
ya敬如
塔想
asti有也nasti無也vy@a倶也tikranta越也ma
k@aza虚空miva同也nirmara@m無垢gambh@ira@m深奧也sa
rva一切dharmebhiraprtitka@m世智不
能了知
man@araya@m無含藏
sarva一切prapa@mcaraheta@m離一切戲
論妄想
prapa@mce戲論ra
無故也prapa@mcita@m亦是戲論
重言也
sarva一切kliyabhi所作
ratula@m無比satya諦也ddhaya二也s@amazraya@m依也i
da@m此也tadyana乘也vara願也zre@s@ta@m殊勝labhi@satha
得也naye道也sthita住也 初半偈等者。釋此
殊勝願道等二句祕密乘道者。乘祕密乘
所行之道也 殊勝願等者。志求一切智願
故。云殊勝願。除一切智願餘果非勝願
也。裏曰。殊勝願者非希願。三昧總持等無邊
萬徳圓滿。還與衆生希願極果曰淨菩提心
勝願寶。仍願字梵音別在。可見卷第七。今
指後願曰殊勝願道歟 若入此等。釋道
字。卷第一釋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
道文云。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
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
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已上因起殊勝願。
見大菩提道。故云此殊勝道。譬如因願至
所詣處趣其道也。大心義等者。密鈔五云。
疏大心義如前等者。即指初卷疏中。彼云。此
人心能爲大事。乃至必能説法。破一切衆
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大
心也二十
八左
 過去未來等者。上經文云。過去
等正覺。及與未來世現在諸世尊○解眞言
妙法。勤勇獲種智。坐無相菩提已上 
心衆者。菩薩衆也 無不乘是等者。法華第
二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已上 大心摩訶
衍者。摩訶衍此云大乘。三世佛菩薩。乘眞
言寶乘直至道場故云大乘。乘此乘行彼
殊勝願道。譬如欲至所詣處。乘車乘等行
其道也 次一偈等者。釋汝今能志求等一
偈 一切如來必定法印者。一切如來以發
菩提心。爲必定成佛法印故也 汝今能志
求者。發菩提心也。菩提心論云。我今志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上即此意也 當成就
等者。授記意即是發菩提心功徳也 以況
等者。以大龍不動本處應念降雨。況如
來無方妙用也 摩訶那伽者。若通言之通
阿羅漢。今不然。云自然智大龍故。爲如來
別名也。智論第三云。摩訶那伽者。摩訶言
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
故名大無罪。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
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
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復
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畏
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諸阿
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魔軍
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
不畏不難。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起於
大雲。遍覆虚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注大
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禪定
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雲潤。及可度現
大光明種種變化。説實法相雨。弟子心令
生善根二十
一左
此文阿羅漢名大龍。佛號亦可
準之故也。弘決第一云。擧龍王爲譬等
者。説文云。龍者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
天。秋分潜淵。管子曰。欲小如蠶子。欲大
滿天地。此俗典説也。未能盡於龍之功用。
今依華嚴。娑伽羅龍王凡有所雨。竪遍六
天。横亘四域。經中廣明始自金剛終至他
化。四域者人四州也。六天者欲六天也已上
 次有一偈半等者。釋有無悉超越等六句
也。上一偈嘆能發心。此六句印所發心。於
中初有無悉超越等二句。明心性甚深。次諸
法甚深奧一句。明諸法甚深從衆縁等者。
觀我一念心從衆縁生。從縁生法非有非
無。故名不可思議中道也。問。天台宗意云。
言有者絶相。言無者帶慮想。當知此心是
非有非無不思議中道也已上今釋與彼云何
異耶。答。今有無悉超越者。是大空理也。卷第
六云。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
名大空三昧二十右一切相者。即是曼荼羅海
會四印三密無盡莊嚴功徳也。天台華嚴極
佛猶未知此處。豈以文言同忘宗趣別乎
 故名無垢等者。無垢同虚空釋也。牒釋
有無悉超越句。結歸無垢同虚空句。二句意
故也 世智不能了等者。釋難了二字也。
就梵本對注被牒載之也 無含藏等者。
釋無含藏三字。卷第十六入祕密曼
荼羅位品
云。藏者梵
@alaya耶。此翻爲藏。或云。宮室舍
宅之義。如世間舍宅一切衆生。各隨己分
安住其中。既有此窟宅即有善惡含藏○
如來已離如是阿頼耶窟宅故。云無藏性
二十
四左
意云。顯密雖異。佛法大意。以無依無
得爲宗。是故覺體圓照。如秋月在空。若住
藏中。猶未離妄想縛。豈名清淨乎。是故眞
言行者。如實知阿頼耶不生。爾時離藏縛
法界清淨也 無所執受者。唯識論第二云。
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此二皆是
識所執受。攝爲自體同安危故二十
二左
百法疏
義忠上云。第八頼耶縁於三境。種子根身器
世間別故。又種子根身縁而執受。器世間量
但縁非執受。是現量故。縁實非假。第八識
以種子五根器界爲所縁境。其中種子五根
執受境也 執受者執取領納義也。第八攝取
根身及種子。爲自體故云執受。諸山河等器
界。第八自體外變爲無執受義。故云非執受
境也 亦無含藏者。如前引祕密位品釋
爾時一切等者。釋離一切妄想句也。依梵
本者。一切下有戲論二字。漢本略之。此有
二由。一偈句中語略故。二戲論意與妄想義
無異故 次句云等者。釋戲論本無故句。是
又依梵本者。可云戲論故 一切戲論
者。當初戲論 皆悉從衆縁生無有自性無
自性故即是本來不生者。當無戲論故四字
 次言釋前句者。指次上離一切戲論妄想
句云前句也 次有二句等者。釋作業妙
無比等二句。上一偈半明淨菩提心體。此二
句明用也 轉釋前句者。指前作業妙無比
句 權實之大綱者。權顯實之方便故。依實
起權。依權入實。闕一不可。故云常依於
二諦。是其大綱也。論云諸佛等者。中論第
四諦品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一
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
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眞實義。世俗諦
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虚妄法。
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眞知顛倒性故。知一
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爲
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爲衆生説法。若人不
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
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
第二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依俗
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
槃。第一義皆因言説。言説是世俗。是故若不
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説。若不得第一
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
二諦十二三像法決疑經云。善男子。諸佛説法
常依二諦。説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旨。
近以標遠立像表玄。諸惡比丘。於此義中
不能解了。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歴劫受
七左卷第六云。以知名相即實際故。能
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淺略即是深
祕故。能以深祕爲淺略。隨衆生所成義
利皆實不虚。若能解此世諦時。自當通達
第一義諦。故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也二十
四右
然此經宗等者。此經所説。七日作壇擇地治
地畫漫荼羅等種種方便。皆是世諦也。以之
爲因。得一切智智爲眞諦也。問。此教以
即事而眞爲宗。而擇地造壇等種種方便權
而非實何以之爲經宗乎。將又種種方便。
皆是有爲事業也。若爾者至眞諦法性者。可
歸無相寂滅一理歟。似失密教規模如何。
答。然此經宗者甚有其意。謂本地無作曼荼
羅海會聖衆。自然而炳現。字印形像宛然而
森羅。如是境界微妙寂絶。不可思議。佛以
大悲。爲令初業者措心有地。設種種方便。
是則依此事業壇方便。令證入本地曼荼
羅爲此經正宗。非以有爲方便直爲經宗
也。如是方便諸經所無也。豈非此宗規模
乎 然以十縁生句等者。明權實相即義。其
意易知 此二句文等者。以二句略文通
一部文義。如來方便。其門是多隨在何門。
皆可存常依二諦意。著世諦不可忘眞
諦。執眞諦不可廢世諦。是其大綱也
結勸印持者。結上來説。勸發印持弟子也
 謂言是乘殊勝願者。結汝今能志求等
一偈 言汝當住斯道者。結次二偈也。乘
發菩提心勝願之人。必當住菩提道。是乘
殊勝願。汝當住斯道可訓之 亦是重明
者。上釋汝今能志求等文。云授大菩提記。
對彼云亦是也。密鈔五云。疏亦是重明授
記之意者。前偈云。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
來。已是授得大菩提記。今此又云是乘殊
勝願汝當住斯道。故云亦是重明授記之意
二十九 爾時住無乃至是處也者。上來明
第六日受戒行儀已。以下重示所授戒相
也。若約行儀次第。可攝屬上所擧受戒法
也。就中初牒經 上文但説以下隨釋。釋中
初明無戲論金剛發問承來 復次世尊下。
釋對告此尊所由也 乘開者。小野本重
彼本宜歟 法門眷屬者。各皆一法門主
故。云法門眷屬。寶鑰上云。如來徳具萬種。
一一徳即一法門主也云云住無戲論執金剛
住大空妙慧。主自性本原戒體故。依人法
相應。特對告此尊説此戒也。卷第一云。住
無戲論執金剛者。所謂住大空慧也。謂觀
縁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
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
故。得以爲名也已上又卷第八釋此尊云。住
無戲論。即是本源性淨三世無障礙智戒。由
此戒故。一切戲論皆息二十左可思之 亦
是加持句者。卷第九云。阿闍梨説持明藏中
二部戒本。一一皆是眞言。可以成辨諸事。
如來以此加持諸弟子。故今此諸偈亦爾。
作法時當誦梵本。兼以字門而廣釋之九右
與當段意同也或云。彼二部戒本内。一部者指當
段無礙智戒梵本。云云。具如第九卷
 無礙智戒梵本疏不出梵文。
依義釋出之
z@r@do諦聽kulaputra族姓子tasa@mvara@m彼戒yetra
kulaputra族姓子k@ayav@a@gmanasa身語意mekatra
nik@sepon@ara@mbha合爲一也akriya不作sarvadharma@na@m

katamazcasa@h云何名ya@atmabh@ava觀諸
自身
parity@a
go捨奉獻buddh@abodhisatvebhya@h佛菩
薩等
tkasmaddhete何以故
ryuhe@atmabh@ava@m若自身parityajati捨施tenava
stutriya@m彼三物parityakna@mbh@avati捨作katamazva
tvastutraya@m云何名
三物
yanutak@ay@av@a@gmana@hiti謂身
語意
tasmantarhe是故kulaputra善男子k@ayava@gmana@hsa@m
varasa@mv@rtena受身語
意戒
vodhisatvena菩薩bhavita
bhya@m當得tkasmaddheto何以故rnak@ayava@gmanasaparitya
jya捨離彼
身語意
zik@sagraha@na@m應當學kurva@mntibodhisa
tv@amah@asatvaitiiti
助句聲
 初句等者。釋佛
子諦聽句 梵云等者。梵本云矩羅補怛羅。
上注云族姓子。矩羅是族姓義。補怛羅是
子義也。舍利弗多羅。此翻身子。準例可知。
今男子者約勝。入曼荼羅人。廣可通善男
子善女人。故隨時可替其言歟。蘇悉地經
上云。善畫妙曼荼羅。應須念念發大菩提。
先令諦信比丘僧入。次比丘尼。次優婆塞。次
優婆夷。隨次第而入之已上戒序云。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清信男女等。欲此
乘修行者。先發四種心二右可思之 
世諦等者。作淺深二釋。初順世諦取四姓
人爲所被機。簡旃陀羅立大族名。具如第
四卷明弟子徳中釋之 今得生等者。深祕
釋也。生在佛家。常途教爲初地以上得益。此
教意於初入三昧耶位。亦可有此義也。五
祕密經云。則爲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
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
佛法財。法財者。謂三密菩提心教法二右即身
義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由阿
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已上卷第九云。譬
如輪王太子。適在胎藏之中。已能持四天
下。使福徳無減。八部群神皆宗敬之。何況
紹灌頂位時所爲利益。故佛言。由彼所有
福徳聚與如來等故。當知。即是從佛口生
佛心之子。其所在方。即爲有佛施作佛事
十左次上文。位同於大我者。即此義也 阿
闍梨言等者。釋漢本經改族姓子云佛子
之所由也。天台梵網義記上云。又稱佛子
以紹繼爲義。三乘皆從佛生解。盡是子義
二右依此釋者。三乘皆名佛子。今經佛子者
唯限菩薩。是故結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
也。寶積經第一百十二云。譬如刹利大王有
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於意云何。是
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復
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眞
實佛子。迦葉譬如刹利大王與他人通懷妊
生。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復
如是。雖未具足福徳智慧。往來生死。隨
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眞實佛子十二
可準知之 梵云三嚩羅等者。出戒梵名
也。一切經音義第十五云。戒古薤反。戒亦律
之別義也。梵言sa@mvara羅。此譯云禁。
戒者亦禁義也。廣雅戒備也。周易以此齋戒。
韓康伯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字體從廾
持戈。以戒不虞字意也。廾又作拜。同巨龍
一左 共縁等者。當段有三釋。一共縁共
成義。二平等義。三裂諸想網義。如文思之。
共成義與慧方便共所成。故云共縁共成。
是簡聲聞小戒闕慧方便也。具如方便學
處品疏釋。戒序云。戒者梵云三嚩羅尸羅
也。此共成之義。勝義行願三摩地等之所集
成故。得如是名。云勝義行願。即是慧方便
也 若尸羅等者。經音義第十五曰。言尸羅
者此云止得。謂止惡得善也。舊譯清淨及
性善者。皆義譯也初右戒序云。此三平等曼
荼羅諸佛。本無有熱惱。清涼寂靜本性善故
名尸羅。此本性尸羅。具一切智智名菩提
心。故亦名菩提心戒已上梵網開題云。戒有
二種。一毘奈耶即調伏義。二尸羅即清淨義。
一道清淨之心。本住一如不見彼此。離生
死熱惱清涼寂靜。斯乃尸羅之義。觀此本
寂願求證得。斷一切惡是調伏義已上 又
三嚩羅等者。釋第二義。三業平等是爲此
戒。三業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
戒。若住此處。衆惡永息故立戒稱也 所以
得名等者。此自性戒三世常住故。名三世無
障礙戒。又三世者三密也。三密平等名無障
礙。二教論下云。三世者三密也。般若寺疏鈔
第一云。三世無障礙智戒者。經云。以身口
意合爲一疏云。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
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意以三業爲三
世以此三業平等義。爲無礙智戒言也。是
爲此戒相也云云 如佛爲諸等者。擧釋尊
所説略戒。以爲此持明略戒準例也。密鈔五
云。疏如佛爲諸聲聞等者。即十二年中。爲無
事僧。略説其戒。引文不足。若具引者。戒經
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乃
至十二年後所制廣戒。皆爲淨除三業過
患。今此梵律亦爾。乃至塵沙戒善。皆爲淨
其三業成就三密也二十
九右
般若寺疏鈔第一
云。疏云。十二年後稍演其義者。指生身釋
迦爲四衆説戒。佛成道後十二年前。説以
略戒。即諸惡莫作等。十二年後。阿難方爲入
室弟子。爲尼説五百戒。優婆離爲比丘衆。
説二百五十戒言也。今此三平等無礙戒亦
然。以行人三業方便皆正順三平等處。當
知。即具一切諸佛律儀也已上四分戒本云。
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
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
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
爲無事僧説是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説
已上十二年中者。成道以後十二年之間也。此
間黒白半月説戒。如來自説也。然須提那子
歸本村。與故二行婬。因之佛制婬戒。自
爾以後。止如來説戒。令弟子説戒。三百五
十戒五百戒等次第廣制之。無事僧者。南山
意無重犯事僧也。嘉祥淨影意。無犯戒事
云云凡七佛略戒年暦不同也。戒疏第一上
云。若依増一。初佛百年前説略教。後方説
廣。如是後佛八十七十六十四十二十及至
釋迦。十二年後方制廣教三十右可知之
今此持明等者。持明藏中略戒。即是三平等
戒也。其廣戒者。四重十重十無盡也。住此略
戒。具足一切律儀。清淨毘尼方廣經云。寂調
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汝今修學何等毘尼。
聲聞毘尼縁覺毘尼菩薩毘尼。文殊師利言。
天子於意云何。頗有大海不納衆水。天子
答言。文殊師利。無有大海不納衆水。文殊
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毘尼。猶如大海。所
有毘尼無不納受十右準此文。持明略戒。
猶如大海。大小顯密諸戒。無不納受 復
次裂諸等。釋第三義 統末歸本者。大師遺
誡。擧顯密大小戒已云。如是諸戒十善爲
本。所謂十善者。身三語四意三也。攝末歸
本。一心爲本。一心本性與佛無異。我心衆
生心佛心三無差別。住此心即是修佛道。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已上 一心者。占察經
下云。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
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虚
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
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増
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
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
寂靜眞如相故二十右今所云心實相平等法
界者。即此一實境界也。談之有顯密異。如
別鈔矣 無量見網皆悉淨除者。十住毘婆
沙論第十四云。若無我我所。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是名上尸羅。若不知内外法
實相。即因尸羅生憍慢貪著。心生憍慢貪
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内法不見有
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畢竟空
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戲論。是名最
勝尸羅。何以故。如是尸羅中。尚無心錯。何
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能行尸羅者。
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爲上尸羅十一左 經
云不作等者。三業有所作。名造作諸法。今
知三業不生。無所動作云不作諸法也
種種五陰等者。三道因縁種種不同也。涅槃
經三十七云。智者復觀。煩惱因縁生於煩惱。
業因縁故亦生煩惱。煩惱因縁復生於業。業
因縁生苦。苦因縁故生於煩惱。煩惱因縁生
有。有因縁生苦。有因縁生有。有因縁生業。
業因縁生煩惱。煩惱因縁生苦。苦因縁生
十三左相資爲因縁故。云煩惱依業也。一
義云。煩惱依於業可訓之云云前
義爲善
 失進趣
者等者。十四幷七卷本。夫進趣者云云十卷本
失進趣者云云夫失兩字。其意大別也。若依
夫本者。若善若惡。三業有所修行。必有進
趣之功。夫進趣者則爲倒想。倒想者住有所
得。存彼此相。欲行此事得彼果。是爲進
趣之行。爲此被障不得佛智也。若依失
本者。三業修行佛道。必有進趣大歸。其大
歸者。十縁生句畢竟不生觀也。若失其進趣
者。即爲倒想。譬如欲北轅往楚也 今行
者等者。正示其觀相。且約十縁生中夢觀
云之。於夢中有種種三業作。而實畢竟無
所有。若能知此理。本身自爾曾無所動。一
切衆生雖從本已來毘盧本身。夢妄想中
種種動作。而實三業自不生。本身常不動。
住如是觀名住無爲戒也 經云云何等
者。明持戒之方便也 捨於自身等者。五祕
密經云。以身供養誦本眞言。由捨身故。則
捨三業有漏之體。則成受三世無礙律儀
二左持誦不同第一云。後一戒相。亦加持
句。以要言之。以身口意令爲一相。奉獻
諸尊名三世無障礙智戒十二左 具足慧方
便者。眞言行者。雖纔受此戒。動止施爲多
有所忘失。爰有不思議方便。有心無心。善
心惡心。常不失壞。視觀妄想所轉身不可
得。忽復如來本身。是名如來解脱。住此觀
之時。無執我之心。是故捨此身奉獻一切
如來。從此以後。行住坐臥動止施爲。皆悉解
脱因縁。非爲己身也 雖種種熾然等者
通妨也。或疑云。若三業畢竟不生。可廢自
利利他行業。恐同二乘灰斷。若有三業作。
還成造作諸法。故預通難云。莊嚴佛土成
就衆生。種種熾然萬行常恒不休廢。雖然
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其故所莊嚴佛土。
是密嚴本土也。所利益衆生。毘盧本身也。
雖成無所始成。雖利無所始利。如此道
理。雖本自成就。被礙造作諸法不能顯
現。今觀縁起諸法從縁無性故。假相忽破。
實相即現。於此實相中。作二利行業。誰云
造作所成乎 隨造涓滴等者。大乘義章第
九云。一切有爲無常磨滅。若不迴向。所修善
根。三有受報。受報已滅不得常住。以迴向
故。令所修善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故經中説。
如海龍王注一滴雨。欲令此雨經劫不
滅。若經平地無由可得。降之大海經劫
不盡。迴向如是。求菩提故。令所修善常住
不盡五右 梵本論中者。智證雜鈔云。梵本
論如何須準金剛頂云云智論第十云。復次
唯佛應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徳。如偈説。智
人能敬智。智論則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
知蛇足十九左又第十云。佛法中有四種布
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
清淨。三施者清淨受者亦淨。四施者不淨受
者不淨。今施東方諸佛。是爲二倶清淨。是
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養十方佛二十
一右
 
曉如是等者。若不曉此無爲無作戒。雖凝
三密修觀作事理供養。爲我行之故。猶名
造作諸法。觀我不可得。莊嚴佛土利益衆
生。是名眞菩薩也 此中應學等者。行事鈔
中之一云。突吉羅聚。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
者作也○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
爲應當學。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
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名。十誦云。天眼見
犯罪比丘。如駛雨下。豈非專翫在心。乃名
守戒也六左資持記中之一上云。言惡作者。
通收身口○善見云。式叉翻學。迦羅尼云
應當。今迴其語順此方言。胡僧即祖師親
承非所出也。疏云。若就所防應名衆突吉
羅。今就能治行以立目也。此下雙釋。多論
問。何故此第五篇獨名應當學。答。餘戒易
持。而罪重犯懺是難。此戒難持。而易犯常
須念學。故十誦下結顯文。擧疾雨喩其犯
者甚多意。顯持之非易。豈下二句。雙結兩
名。專翫在心即學義也十三左律家以第五篇
名應當學。今經以無障礙戒名應當學。常
念學不可忘故也 猶如第五篇者。密鈔五
云。疏如第五篇戒等者。謂篇類有五。一波羅
夷。小乘云不可懺。大乘云他勝處。二僧伽
婆尸沙。此云衆殘。三波逸提。此云墮。四提
捨尼。此云可呵。五突吉羅。此云惡作。今當
第五突吉羅也二十
九左
 毘尼犍度者。密鈔五云。
毘尼云調伏。犍度云藏。此毘尼藏。一切威
儀行法。苟有所虧。皆於第五突吉羅篇中
而結於犯。是故犯法攝在此篇也。法合易
二十
九左
資持記上之一上云。梵語犍度此云
法聚。即篇品之名四右或云四分律有二十犍
度。毘尼犍度其一也。問。上來所明。此戒是
諸戒本源。更無過之戒。何上云三世無障
礙智戒授結縁人。四重禁等授傳法機。答。
三世無障礙戒者戒體。四重十重十善戒等
戒相也。戒體通二機戒相有通局。通者十
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義寂釋云。擧一羯
磨通被七衆至於隨行所持各異云云
準知之
  一 五篇附七聚
戒疏南山一下云。明正果五篇言位立者。僧
有四重。尼有八棄以爲初篇。僧有十三。尼
有十七爲第二篇。僧有百二十。尼有二百
八爲第三篇。僧四尼八爲第四篇。僧尼同
百爲第五篇。斯約戒本故以數分十七右
云。此五名有通○通須略知。如本四分但
云五種犯或五犯聚或五種制。僧祇云篇十
誦云品。名雖或異攝罪義同。次解別名。初
波羅夷者。此無可譯○二僧伽婆尸沙○三
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五突吉羅十九
二十
又云。二明重輕七。初門位立者。夷爲第一。
殘爲第二。蘭爲第三。提爲第四。尼爲第五。
吉爲第六。惡説第七二十
三右
 經云次於明日
等者。從此以後明第七日法。問。如今經者。
第六日受三昧耶戒。第七日入壇灌頂。倶以
夜之行事也。而當時行用。於一日夜内。晝
授三昧耶戒。夜行灌頂。其本據如何。答。略
出經第四。説齒木誓水等法已云。如法服
已至其夜分。引至壇室門外。教令發露懺
悔一切罪障。隨喜迴向一切功徳。教作如
上四種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被。如著袈
裟法。若出家人。令著乾陀色衣。以赤色帛
掩抹其眼十二右當時行用。契此文歟。胎藏
灌頂。又依準此文如是行來歟。傳教大師
金剛界灌頂行事鈔。引略出經文。以誓水
法屬第七日行事。若依傳。三昧耶戒與誓
水兩日作法也 即是受戒等者。釋經次於
明日四字 作造漫荼羅等者。釋經次金剛
薩埵加持自身文。作阿闍梨事。住大日三摩
地。作造漫荼羅事。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今
欲作造漫荼羅事。故以金剛薩埵加持自
身也 謂觀自身等者。明加持自身法。謂
觀心中有va嚩字變成五股金剛杵。杵變
成金剛薩埵。云觀自身即是執金剛。如是
觀已。手結薩埵印。口誦其言爲加持法也
 如下品經者。經第三轉字輪漫
荼羅品
云。彼阿闍梨。
先住阿字一切智門持修多羅。稽首一切
諸佛○次作金剛薩埵。以執金剛加持自
身。或以彼印。或以嚩字十八右指此文也 
及供養次第者。經第七眞言事
業品
云。爾時眞言行
者。隨其所應。如法誦持己。復當如前事業
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衆無
量功徳。於無盡衆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
有資具而修供養三十左此中如前事業者。
同卷増益守護
清淨行品
云。金剛薩埵眞言曰。南麼三曼
多伐折羅&T049543;嚩折羅引二合咀麼二合句痕。誦
此眞言已。當住於等引。諦觀我此身即是
執金剛。無量天魔等諸有見之者。如金剛薩
埵。勿生疑惑心十右指此文歟 若見諦等
者。以上約未見諦人。若見諦人。自身從本
金剛薩埵故。不假加持方便也 以此祕密
加持等者。還約未見諦人。釋同薩埵之身
之功能也 次當如前等者。釋經爲世尊毘
盧遮那作禮文也。作禮運心。上驚發地神段
明之。故云如前也 然後持誦等者。釋經
應取淨瓶等文。此明門前灑水法也。持誦不
同第二。科此一段文。云門前香水法即此
意也。瞿醯經中云。其應置瓶○持誦七遍。四
方及四角諸門安置以爲吉祥。或若不辦如
是等瓶。爲灌頂者中置一瓶。及四門四角
各置一瓶。於其出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
一一置瓶。於外當門要置一瓶。假使不
辦衆多瓶者。安置一瓶。或安四瓶。其門外
瓶必定勿闕十一右卷第八云。通門外別有一
瓶。用降三世眞言印加持之。擬出入時灑
身自護。及召弟子入時亦用灑之○經云
六瓶者。是最少之限。當於中胎四方各置
其一。其門外一瓶。必定不得闕之二右當時
行儀門前香水瓶不及辦備。頗無其謂歟
 此亦是成辦等者。對不動眞言名成辦諸
事云亦是也 中置五寶等者。瞿醯經中
云。其應置瓶○端正新作。勿令闕損。輕及
端圓。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五藥。繒綵
纒頸。及纒華鬘。幷著華果枝葉。亦著柑欗
散華十一右蘇悉地經下本尊灌
頂品
云。取以金瓶
或銀銅等或新瓦瓶。盛滿香水。置於五寶華
果香五種穀子種種塗香或堅香末。以新綵
帛繋其瓶頸。挿諸嚲樹枝或乳樹枝此文雖
非門前
瓶爲準
據引之
 依供養次第等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不動印刀印慈救呪云。應知所觸物即名爲
去垢。以此而左旋。因是成辟除十五左當段
經雖説降三世。爲顯不動疏主引此文也
 法界心字者。經第七同品云。復以聖不動
加持此衆物○一切先遍置清淨法界心。所
謂覽字門二十右疏鈔第一云。法界心字者即
ra字也六十
八左
先置la@m字。次以不動印明加持。
故云然後加持也 大凡眞言等者。因明誦
呪用心也 如蘇悉地中説者。彼經下奉請品
云。置閼伽時。應當誦眞言。大者一遍。中
者三遍。下者七遍。極小者二十一遍已上
増威品誦眞言經二十一遍。或經七遍。
或時三遍。先觀眞言字數多少。而念誦之
已上
    一 念誦遍數
蘇悉地經中成就具
支法品
云。又一切眞言念誦一倶
胝。決定成就已上實範上人鈔禪印法印
問答記
云。問。
蘇悉地經軌下云。從一至四。應誦數滿一
倶胝遍。從五字至十五字。一一字數誦洛
叉遍。十五已上至三十二字。誦三洛叉數。
過此者誦一萬遍。文意如何。答。蘇悉地供
養法正文。如問中出。一字頂輪王儀軌不空
云。從一字眞言至於十五字。毎計於字數。
一字一洛叉。乃至三十字應誦三洛叉。三十
字已上。應誦一萬遍已上蘇悉地經下供養品
云。三部眞言應看字數多少。字有十五應
誦十五洛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洛
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已上已上慈覺
云。大唐阿闍梨云。若四字眞言。誦滿一倶
胝。若十字眞言。毎一一字滿十洛叉。若三
十二字眞言。毎字滿三洛叉。若四十字已上
眞言。毎字一萬遍云云已上諸文廣略雖異。
其意皆同。誦持一乃至四字眞言爲小滿一
倶胝即百洛叉。乃至十五字爲中誦十五落
叉○○○○十六乃至三十二字爲多誦三洛
叉。三十三字已上爲極多誦一萬遍。此則所誦
眞言字雖多少。而所勤功皆令齊也。但一字
軌言一字一洛叉者。此一洛叉即一倶胝歟。
即第三重洛叉故也。如百倶胝釋迦言百億
釋迦 又彼中等者。蘇悉地經上持眞言
法品
部心眞言。唵爾娜職而翼反觀音部心眞言。唵
嚕力。金剛部心眞言。唵跋曰囉姪力已上
又云請問品若佛部中。用佛母眞言○若觀音
部中。用觀音母半拏羅嚩悉儞眞言○若金
剛部中。用執金剛母忙莽鶏眞言已上佛母
眞言者佛眼也 今此經中等者。簡蘇悉地
經明當經通用也。密鈔五云。一切所要通
用辦事眞言而加持。謂是降三世眞言也三十
 又兼廣略者。同鈔云。廣者六句略者一
句也同葉藏品所説。三世眞言有六句。同品
説一字心眞言。是云一句也 白檀先所等
者。卷第四釋第五日受持地已云。即應規
畫界域布定方位二十
六右
指之云先也 壇門
之外者。指西門外也。是通門故也。卷第八
云。通門外別有一瓶二右此意也。經初門者。
三重壇各有門。第三重門云初門。從外入
内此門初故也 欲入漫荼羅等者。欲引入
弟子之時。先於門前行灑水。凡於此處作
法有三。一灑水二塗香三含香。又第八云。
召諸弟子。一一令入。以前香水灑淨。授彼
塗香令用塗手七左瞿醯
下同之也
略出經第一云。口
含白豆蔲。嚼龍腦香。令口氣香○應往道
六左以此等文爲其説也 又於別器等
者。明誓水法。是又門前儀也。問。誓水法。如
經文者第七日行事也。而當時行用於戒場
作之。爾者可謂第六日法歟。相違如何。答。
誓水法。或屬六日或屬第七日。本説兩樣
也。依當段經疏。爲第七日作法。依之具支
灌頂第四云。第七日修加持淨瓶令飮誓
云云又教王經第三。受者引入後。四禮已
説誓水法。是同屬灌頂法也。又卷第四釋
第六日作法云。經云復次於餘日攝受應度
人以下。迄授與香水令飮彼心清淨故。明
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二十
六右
此釋明以當
段誓水經文屬第六日也。依之玄靜嘉會
壇第二。以當段經疏文。齒木作法後偏列之
也。此傳契瞿醯文。彼經上簡擇弟
子品
説齒木法
已云。其諸弟子。還如前坐。其阿闍梨。用辦
事眞言。持誦前所辦水。各取三掬令與飮
之。飮已然後○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
羅。隨力供養十一又略出經意。齒木作法了
説誓水法。然後至夜分入漫荼羅。當時行
儀依此經。然此經不説七日作壇故。誓水
法攝屬難知歟。傳教大師金剛界灌頂行事
鈔。以略出經誓水文屬第七日行事。爾者
可謂第七日晝作法也。今謂。即事而眞自
宗大旨也。而第六日是受戒日也。其戒體者
即此誓水也。常途教淺深雖異。皆以幽邃玄
理爲戒體。而今作祕密加持。戒香和va@m水。
令飮服受者故。尸羅戒體納得心中。甚深
得益難思妙門也。今文擧阿闍梨口説。即要
令不退大菩提願者。菩提心戒也。又無礙
戒香和合心水者。無障礙智戒也。當時行儀。
契文合理者歟。今云。詳略出經文意。非齒
木與飮水同日作法。彼説齒木法已云。師
既觀已。教諸弟子。各隨所安應告之言。汝
各端心而念。禮諸佛已。繋心睡眠。求境界
相。汝所見者。晨來具説。作是教已。令隨意
去。彼所見夢。晨於師所如實説之。若境界
顛倒多妄想者。是不清淨相。應取牛五種
味。所謂乳酪酥糞尿等。相和淨濾漉已。加
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服。若身心淨
者。取白檀水。同用金剛密語二十一遍令
十一左此文意。齒木作法其日之夜所夢之
相。明晨至師所告之于師。師隨其相。若不
善相則加持五淨令飮。若善相者。加白檀
水令飮云云是已齒木與飮水隔于一夜。
非同日明矣。金剛水者。略出經第四云。
應取牛五種味。所謂乳酪酥糞尿等。相和
淨濾漉已。加金剛密語二十一遍。與之令
服。若身心淨者。取白檀水。同用金剛密語
二十一遍令服。密語曰。唵跋折囉鄔陀迦咤
十一左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於瑜伽大部中略出
西天三藏施護譯
上云。如是超過十地已。佛相應法然後得。
飮金剛水成正覺。法甘露味即相應六左
覺金剛界句義云。vajra金剛udaka水也云云
金剛水名字。與眞言句義相應 地獄重障
皆悉除滅者。時處軌説閼伽香水功能云。一
切諸地獄苦具碎如塵。皆成清涼池。受苦諸
群品解脱生淨土十右 誓水者教王經第一
云。加持誓水一遍。令弟子飮已上 盟誓者
經音義四十五左云。盟誓音明釋名云盟明也。告事
於神明也。誓制也。以拘
制之也。大事曰盟小事
曰誓也。三奢歃血誓
禮記曲禮下云。約信曰誓。
涖牲曰盟鄭玄注涖臨也。坎用牲
臨而讀其盟書也已上
盟誓之時。割
肉飮血。今準例彼也 喢此香水者。喢玉
云。山渉切多言已上非今義。當作歃。玉云歃
所洽切。口歠也已上 復次以無礙等者。釋
香水義。香者無礙智戒。水者澄淨信心也。成
菩提以戒爲源。以信爲本。戒信和合香水
飮觸之必定無上菩提也。或云。無礙戒香
者。智名無礙智戒故。清白心水者悲釋大
悲水性故。大智大悲如鳥二羽。爲之被輔
翼。成無上菩提也 爾時執金剛等者。正
明造漫荼羅法 偈中先讃歎佛者疏主詞
 唯願○時分者。未會經文。當種智説中尊
願説彼時分二句也。或亦取二句意載之。
倶是疏主詞也。於中有二問。一願説彼時分
者。問造漫荼羅時。二大衆於何時等者。問
大衆集會時分。漫荼羅闍梨慇懃持眞言者。
屬第二問。意云。當大衆集會時。阿闍梨可
慇懃持眞言故也。疏鈔又爲二問。但願説
彼時分一句。不入其數。大衆等一句爲一
問。漫荼等二句爲一問。可披見之。問大衆
集會時之中。有淺深二機。淺機雖未親見。
諸佛冥現神力。密示威驗。若深機者。親覩
見無邊聖衆也 如靈山等者。密鈔五云。疏
三變淨土者。即靈山説法華經時。十方諸佛
蒙光所照。各告衆菩薩。我今應往娑婆世
界釋迦如來所。幷供養多寶佛塔。時娑婆世
界即變清淨。瑠璃爲地等。又釋迦牟尼雖
變此土。恐十方所來諸佛。難所容受。欲
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
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三惡道及阿脩
羅等。時釋迦牟尼佛爲諸佛當來坐故。復
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亦如
前。無諸三惡道等故。名三變也三十左般若
寺疏鈔第一云。説諸佛應現。如靈山會坐者
同見三變淨土分身諸佛。無有異也。此顯
感應之義。若祕釋者。上者是心土。三變淨者
三業無礙變也。意者三業變淨時。漫荼羅三
重海會。自然顯現言也已上三變淨土者。表
三重漫荼羅。是故引爲説也 爾時世尊等
者。以下如來答也 常當於此夜而作漫荼
羅者。答願説彼時分問也。第七夜中。爲畫
漫荼羅幷法事時分。第二問無其答。答説初
問之中。其意自顯故也 明相出者。六物圖
云。又言明相律中天曉謂
之明相已上
心目云婆沙論云。明
相有三。初日照閻浮樹身天作黒色。二日
照樹葉天作青色。三日過樹天作白色。三
色中取白色爲正時。須舒手見掌文分
明也。始得食粥已上 明相未出等者。陀羅
尼集經第十三云。欲至明時。次阿闍梨手把
香鑪。引諸徒衆行道三匝。作禮而退二十
九右
云。後以淨泥悉掃除却壇上色座。莫到日
出。所有餘法皆亦如是。自外一切於後散除
三十右大威力烏摳瑟摩明王經下。説灌頂法
云。凡作壇。日未出前畢作十右依此等文。明
相以前修後供養。可行破壇作法也。近來
爲還列。明相以後行後供養。是非法儀也。
可愼可愼 違此法則等者。瞿醯經下神闕品
云。是故阿闍梨。應解都法及得灌頂許爲
傳法。然後方作曼荼羅法。若違此法作曼
荼羅即不成就。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有
利益。非但無益。諸障難起。所謂飢饉疫病
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諍。其諸弟子被魔所
損。其阿闍梨必定到死。若不依法作漫荼
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十三 或以加持方
便等者。持誦不同第一云。大悲胎藏嘉會
壇中。修灌頂時。七日行法。出入曼荼羅具
縁眞言法品及轉字輪曼荼羅行品。兩品相
補共成一壇。無畏三藏攝大儀軌中卷行法。
蓋用此意。若欲長時習持諸尊普念誦法。
當以七日行法日日三時修之。何者諸佛
菩薩促無量劫在於一念。延於一念在無
量劫。修短無礙入法界故。如今行者學此
行故一右 瞿醯云等者。彼經中云。漫荼羅
北面一處。先以軍荼利眞言辟除諸難。置
諸供具持誦而護。及以灑淨三右又云。其作
食處以白色界道。所有食飮皆置一處。所
有幢旛瓶等諸供養具。亦以白色界道。其
處而安置十右疏主取此兩文意引之也
阿闍梨言等者。擧三藏口決示其用心。若
淺行阿闍梨。於一夜中不能畫尊者。第五
日受持以後。漸次可作之。凡此事有三文。
一第七日晝分。規畫界域草定尊位。入夜
畫尊。次上釋云。於晝日分。即當規畫界域
以白檀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已上又云。初
入夜分。即當圖畫諸位已上是其説也。二第
五日受持地後規畫界域。至第七日夜畫
作諸尊也。卷第四云。自受持地竟。即應規
畫界域布定方位。至灌頂夜方造諸尊

即此意也。三受持地後。非規畫界域。漸次
造諸尊。同釋云。若不能速成者。持地以後。
漸次修之亦無咎也云云當段釋同此意也 
又別有等者。持誦不同第二云。又有尊形
印字三種壇法。如轉字輪品説一右 下文
者。即指轉字輪品。依弟子財力多少。或畫
尊形。若印若字。隨應畫之也。卷第十三云。
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財力豐贍。
堪能廣辦者。師即當作畫色像之壇。爲示
本尊身印之相故。若力不能辦。而作字壇。
即犯祕法隱覆之罪。若觀弟子。心極殷重乃
至不惜身命。尚能捨身而奉於師。何況當
有所悋。然資力不辦者。聽作字漫荼羅
四左持誦不同第二引此文注云。私準爲中
人作印壇十七右可知之 經云傳法等者。
以上答時分已。以下正明造立軌則 阿
闍梨及等者。瞿醯經中摩訶漫
荼羅品
云。尊及弟子持
誦軍荼利眞言。如法澡浴。澡浴畢已著新淨
衣。心念軍荼利尊。將諸供養具。以大慈心
往曼荼羅。其所辦供如法具足。應諸要見
 如供養次第者。加持供物法。第七卷説
之。先以ra@m字加持之。次以不動印明加
持之。其文如上引 次當如法等者。持誦不
同第二云。如法護身。呼所度者爲彼作護。
灑以香水。皆令一處次第而坐祕云護用不動。
亦以一切爲所

 然後阿闍梨等者。釋經如是應次取等
三句 持五色線四字準經文次第。阿闍梨
下至道場門上。連續之也。當段説次取五
色修多羅稽首一切佛。轉字輪品説持修多
羅稽首一切諸佛故也。智證造壇式云。次取
五色線。向東方頂禮大日尊及與一切般若
法身母拼定界院已上 亦如上説。指第四
卷所釋驚發地神段也。瞿醯經中云。先應
歸命三寶一切諸尊。及與供養然後拼繩等
一右 次觀自身等者。釋經大毘盧遮那親自
作加持二句。卷第十二轉字
輪品
云。中心作阿字。
及眼作囉字等前品具説。今欲作壇。先須
住此三昧令與理相應。以相應之智而運
布規畫也二十
六右
嘉會壇第三云。觀自身作大
日尊私云。作次第者。先三加持身竟。當觀摩訶三昧
耶及如來甲羅字無堪忍五字薩意處曼荼羅已上
 若行阿闍梨事等者。卷第十六八祕密漫
荼羅位品
云。
如前以大日加持。次即以羯磨金剛薩埵。
作加持而作事業也二十
五左
智證雜鈔云。若作
縁已下其意如何。指何等爲作務。指何等
爲阿闍梨事。乞垂明示。又大日尊。初從阿
誰受灌頂法。若言普賢。此約理相未見
事相傳受之文云云 若作縁曼荼羅者。卷
第八云。一切縁曼荼羅供養之食。悉皆取之
六左又第十五云。具知縁壇所須方便衆藝。
堪在師位二十
一右
續古今譯經圖記智昇云。於
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縁壇所
須竝皆供辦二右 作金剛薩埵者。慈覺曼荼
羅問答云。問。身同金剛薩埵者觀想如何。
答。其形儀如曼荼羅。右手執五股杵。左持
五股鈴云云 如下文等者。指轉字輪曼荼
羅行品幷第七卷。其文如上引 復次行者
乃至之心者。釋經東方以爲首等六句。於中
有二。一先釋大意。二正釋經文。釋大意之
中又三。初示方位。次又環中胎藏下示標
誌。後要令大日下示中位。初示方位。約八
方天立方名 東方因陀羅者帝釋天 南
方焔摩羅者焔摩天 西方嚩嚕拏者翻水
天 北方毘沙門如名 東北伊舍尼者伊
舍那天 東南護摩者翻火火天 西南涅哩底
者羅刹天 西北嚩庾者翻風風天也。所以豫
示方位者。卷第十二云。次當知方所者所
以先謂審定方面者。若弟子臨修時錯誤。
或謂東爲西等。即爲障者之所得便也

可思之 其上方等者因明以上下二方
屬八方。智證雜鈔第七云。問。護方八位加
上下方之樣何。答。上方依帝釋之右。下方
依龍尊之右已上帝釋在東方。龍尊在西方。
是故云以上下方屬八方也。又卷第八釋
神供法云。復至壇東施上方鬼神食。次往
壇西施下方鬼神食六左是亦以上下方屬
東西也。胎藏曼荼羅。壇門向西開故。東方爲
上西方爲下也。又四十帖第十五云。義釋四
云。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左疏云右下方諸尊。
多依龍尊之右。師曰左字誤也。可作右字
也。師曰。帝釋右者梵天位也。龍尊右者地天
位也云云帝釋之左字。尤以難思。可尋見疏
證本也。下文釋天眷屬之南置日天衆云云
釋天眷屬等者。帝釋右列舍脂六欲天等也。
所傳圖亦如此。當段不可違彼釋故。上方
諸天帝釋右邊南方可布列之也 上謂空居
等者。蘇悉地經中補闕少
法品
云。東面右置梵天及
與色界諸天。左置因陀羅上至他化自在王
乃至地居天神。於東南方置火神○南方
置焔魔王○西南方置泥利帝神○西面門
置嚩嚕拏神。與諸龍衆而爲眷屬。門北置
地神。與諸阿修羅而爲眷屬。於西北方置
風神○北方置多聞天王○東北方置伊舍
那神已上準此文梵天及色界諸天曰上方諸
尊。地神及諸阿修羅衆。云下方諸尊也。當
段擧八位。攝屬上下二位故。梵地二天不
別立之。凡五類天中。上界遊空住空三類上
方天也。皆居虚空故云空居也。地居地底
二類下方天。同地居故云地居也。帝釋地居
上首故。蘇悉地經。擧所部眷屬云地居天
神也。然當段以帝釋屬上故。今所云下謂
地居者。可屬龍尊也 又環中胎等者。若欲
作絣線法。先爲標誌均定方隅。然後可作
之。卷第十二云。如上所説。前引線當心。師
及弟子相對。引定四方及四角十字道。但以
繩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標相在四角。
置了方作也二十七右
 標誌
者。以白檀抹爲泥。可塗之也 要令大日
等者。第二日。以五寶等埋壇中心了。大日
位當彼心可畫之也 至此圖衆相等者。已
下正釋經文也 經東方以爲首下。至普作
四方相三十五句。説第三重外界。次漸次入
其中三位以分之二句。説中胎第一重第二
重外界也。説第三重之中又有二。一四方
二四維。此二各有二周。初周準定第二周絣
定。當段四方準定法也。準定者線不下地。
在虚空中準定也。師弟相對持線。互右轉
印定四方。其儀浮文易知。於中右繞者。行
歩旋繞。資繞師後。師繞資後也。右迴者。不
動本處迴轉身也。師弟對向次第。瞿醯中
説相委悉。與當段意同。問。今所準定之壇。
前白檀九位曼荼羅外。別有其壇歟如何。
答。未見有別壇之文。定知。於前白檀漫荼
羅。重作準定法也。依之持誦不同第二云。
今於前白檀壇面。抨修多羅云云靜譽入壇
鈔意白檀九位。法事了塗隱云云此等説不
存別壇也。具如第四卷鈔 在虚空中等
者。智證雜鈔第一云。皆令當臍在虚空中
均等平正也其意如何須
知點空云云
今考都部要目云。若
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漫荼羅。是故此經
中説先抨虚空中曼荼羅○若依世俗諦
修行。依四輪以爲漫荼羅二左依此文先
印空後拼地。是眞俗二諦五大相依表示也 
  一 拼空觀想
略釋毘盧遮那經中義慈覺
請來
    應知絣量建立法 阿閦心出金剛光
    光注蓮華尊主口 師住西方弟子東
    各持杵手當臍上 空中定位然按地
    師住業方弟子南 金剛寶光主佛額
    光注羯磨法主頂 住空準上拼亦然
    同事各持等量具 師爲東方中界南
    弟子西方亦相直 各以所持定廣狹
    如前入觀而下拼 師住南方中界西
    弟子北方亦相直 準前量定觀拼等
    餘拼次第準應知 東西南北各拼竟
    師住乾維弟子巽 金剛薩埵金剛光
    入觀自在薩埵口 弟子坤維師艮上
    光起金剛寶菩薩 潤注金剛業之頂
    空定下拼同四方 光相宛轉相付受
此文就金剛界造壇歟。此書中多雜載金剛界要事也。
光相宛轉之相。當段不載之。定可有之歟。尤今出現漫
荼羅三重聖衆。於大日
如來光明中顯現之故也
至第二周等者。釋經第二安立界等六句。
正以線絣地。是後絣定法也。經憶念諸如來
者。疏無其釋。義易知故歟。所行如上説者。
師資行歩作此法如初周。故云如上説也。
右方及後方等者。密鈔五云。經中右後二字。
準西方俗法。面東而治。東爲初方。南爲右
方。西爲後方。北爲勝方也三十
一右
此釋意。俗
法以左爲勝故。從彼北云勝方。是約行者
左右也。或又佛家以右爲勝方。北者當大
日右方故云勝方歟。或亦四種五種法中。
以息災爲上法。北主息災故云勝方歟。
最勝王經開題云。勝者羯磨部。北名勝方。
於諸處殊妙第一故。如來事業智。具十種
勝力。成就衆生無比無等故已上可思之
次復準定四維等者。釋經阿闍梨次迴等八
句。此下明四維。當段是初周也。經受學對持
者者。密鈔五云。其資先在東北。但迴面與
師相向。故言受學對持者三十
一右
漸次以南行
者。從東北行東南也。從此右旋繞者。從東
南至西南也。轉依於風方者。從西南至西
北也 疏弟子亦右迴相向持之者。弟子右
繞至嚩庾方時。向涅哩底方對師立。師至
護摩方。弟子又右迴。想向火方持之也。經
雖不説。理而如此故。疏主作此釋也 弟
子次復右繞至涅哩底等者。釋經持眞言行
者等八句。是第二周也 阿闍梨言等者。十
字界道經不説之。今擧三藏口決也 如
是已定等者。釋經如是眞言者普作四方相
二句。是結文也。但經結外界四方不結八
方。八方爲成四方。非正宗故也。疏家雖
非正宗。前已釋之故竝結也 八方者。四
維四方十字也 次當人中者。釋經漸次入
其中句 先定中胎等者。釋三位以分之句
 其八方相等者。四維十字八方。前絣第三
重外界之時已定之。第一重第二重又如
是。經三位者。一中胎二第一重三第二重也。
問。上來所明界道。五色界道歟如何。答。不
爾。具支灌頂第四。引疏第六文已釋云。準
此釋文。絣定之後。先畫中胎諸尊便布界
道。次畫第一重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二
重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三重尊便布界道
云云又云。各隨畫作三重尊訖。各作界道
云云此釋尤應理。若上來所明五色界道者。
通門處。又以五色界之。何可越之耶。加
之若五色者。應中胎幷第一重五度絣之。
第二重三度絣之。第三重一度絣之。然上
來雖作種種異釋。曾無此釋。只説定二
周。何可恣云五色界道。問。若爾者以何
色絣之。答。大原帖決第十五答此問云。用
白色之粉絣之。非用墨等也云云一髻尊陀
羅尼經云。以檀香湯和白粉竟。於粉汁
中染其神線○拼著地上八左問。絣地之
線五色線何也。答。法華軌云。然後以五色
線縒合爲繩。於磨白檀香泥汁中。浸漬一
宿。然後絣壇六左當段經疏。亦五色修多羅
已上又帖決第十五云。問。絣線用五色歟。答。
不爾。是白線也。即以白粉絣之故也云云
若依此儀。經五色修多羅者。且説初周事。
至第二周者。可用白線歟。又奇特佛頂經
不空譯云。令童女合白&T073554;縷作五色絣線。
或用藕絲不斷續無結類者。或用野麻。或
用牧牛繩。應用絣地十五左可知之 其廣
狹之量等者。明三重院量。當經雖不説分
量。依瞿醯出之。彼經中摩訶曼
荼羅品
云。從内院
量至於外院。半半而減十左卷第十二轉字
輪品
云。假令中台方六尺者。量半爲三尺。即是
台外第一院廣狹量也。分此三尺以爲三
即有三線道
也二十七右
帖決第十五云。問。釋云。若中台
八尺者。第一重四尺等云云是即可建立曼
荼羅定量歟。答。不爾。只是重重闊狹之量。
分別易程云也云云 若恐大小等者。二本義
釋云。若恐大小懸隔義也 如是分竟等者。
釋經已表三分位等八句。於中如是分竟者。
釋已表三分位地相普周遍二句 復於一
一等者。釋復於一一分差別以爲三二句
其最向等。釋是中最初分作業所行道二句。
從内向外定初中後。是故經最初分者。是
最向裏一分也。是爲行道院 佛子所行道
者。未會經也。會意經云作業所行道。爲作
事業。所行來之道故。云作業所行道。阿闍
梨幷弟子所行道故。云佛子所行道 次一
分者。中分是供養物處也 次外一分者。後
分是尊座位處也。中分亦是尊供物處故屬
聖天。是故經云其餘中後分聖天之住處也
 次於此外等者明界線。經雖不説之。以
阿闍梨口決釋之也。前三分。其量是均等
也。外縁其量狹也。卷第十二轉字
輪品
云。第一爲
行道。第二爲置供養物處。第三重是諸尊
坐處。第四是外縁其三重皆等。外
縁狹也。十七左
即此意也
虚空位者。界縁是空地故立此稱 隨其方
面等者。八方所屬尊。隨其方面都請供養
所以爾者等者釋都請供養之所由。此有二
所以。一阿闍梨忘誤不盡應盡之尊。二塵
敷諸尊不周悉。故如是諸尊。欲召請無其
位次。於此界縁中。都請供養。又第十二云。
當供養時。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然無
圖位坐者。皆於此外縁中供養也二十
七左
分此三分位等者。明分三位之法。初作界
縁。次作尊位。後作行道供養中間界分。界
縁量。取少分以意裁之。假令云其分齊
者。趣通座位許也。通者四方周匝。通迴一
尊坐位之意也。趣字可訓纔。遺教經云。趣
得供事不應蓄積已上問。此三分可以何
色界之。答。第六云。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縁
等。隨作一純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十五
 上文所説等者。從此以下。因擧阿闍梨
口決示種種用心。若欲作外曼荼羅。必可
先觀内心曼荼羅。内外相應悉地速成。密鈔
五云。凡作外法亦觀内心。即是此經瑜伽之
意也皆學者思之三十
二右
即此意也。言上文者。
指第三卷所釋支分。具支灌頂第四云。上文
所説○自心八葉華也。私謂。上文自臍以下。
是第三重。自臍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大悲萬
行。自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金剛密慧。自
咽以上至頂。是中胎藏八葉果也。今此中文
追指似違。又準下文。第一重中具足三部。
而上文唯出金剛密慧一部。私詳道理自有
二途。上文此文。經雖無文。而準字輪品釋。
額咽胸臍以爲四重。布身壇各有法則。上
文四重同此旨也。眞實智品身爲佛部。膺
爲蓮華毫爲金剛。鈔記亦出佛身四重。此
文四重同彼文也已上私案。中胎配處。當段
所追指。與上文雖相違。兩文各據一義。旨
趣可歸一途也。謂當段意。汗栗駄心居身
内故。配中胎藏。以身分配外三重壇。上文
爲表佛果尊高。以頭頂配中胎。儀軌三種
悉地
文。上方毘盧遮那者亦此義也。最上最中横
竪雖異。表示總徳大旨是一也 所共建立
等者。明共阿闍梨建立曼荼羅助伴弟子
 又無此人者。縱非知法用已灌頂人。猶
無其人者。可置橛作之也 阿闍梨又云
等者。上來所明。同阿闍梨口決也。而於別
時更示異説故。云又云歟。或非今所用
故云又云歟 謂言欲共引線等者。因絣
線事。後所作引線以線纒橛
引事也
豫示之。此事畫
尊之後作之。故云所畫壇位等以物覆之
 方等有四門等者。釋方等有四門應知其
分劑二句也 重重院皆設四門者。二本義
釋云。謂三重院皆設四門云云具支第四注
當段文云。四方設門。謂三重門也。中胎無
文○又下轉字輪品中胎有門。與此文異。
疏云重重院。強不違轉字輪品歟 使中
正均等者。重重院令門中心當正方最中
作之也。瞿醯中云。然其中院定開四門。凡
出入者用其西門○如是三重之院。一切曼
荼羅。應如是作二右 餘門以線等者。非未
畫尊位之時斷之。今豫示畫後事也。具支
第四云。亦以線作界斷之。謂已畫了下橛
繞線之時已上可思之 瞿醯云等者。彼經
摩訶漫
荼羅品
云。凡諸方門。要當中開。謂量九分。
其八分者。各取四分而爲兩邊。取中一分。
而開爲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餘諸門。
以白色末而作畫閉。其所閉者。稍向外曲。
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四左
色末者。以白檀香泥。横引門前地也。具支
第四云。餘門白末閉之。謂未畫前。布五色
界之時云云 越者犯等者。四卷略出經第三
云。復以金剛勢擘過入於四壇。金剛勢者。
以意&T016254;擧所畫及於金剛線。若入若出。畫
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道。應誦密語擧
之從下過。不失於三昧耶。即説此密語。唵
跋折囉鞞伽此二字
本無
羯囉磨二合三右 又經
文等者。密鈔五云。疏通門西向各有因縁者。
謂此漫荼羅西向。各是一種發菩提心因縁
之都會也。意令行者面東而入。東方亦名初
方。表初發菩提心。故云通門西向等。或爲
息災増益敬愛降伏四種因縁。隨方開門。
可以意得三十
二右
鈔所覽本。若字作各。是故
釋各是。三重院各有西向門。故云各歟。又
帖決第七云。疏五云。又經文通門西向。若有
因縁向餘方開之云云有二師説。一云。若
息災時。南門開之通出入。餘降伏等之通門
準之。而其曼荼羅。亦通向其方耳如先之
所内也
云若有因縁等也。一云。ma@n@dala不迴之。只
若有因縁。若南若東若北。開之云也。如處
狹少開四門無便等之因縁等耳。師曰。前
説善也。息等事。隨事必迴ma@n@dala耳。如王
所住必隨其方面迴陣也已上私案。後釋宜
歟。皇慶闍梨亦非不存此意。同決第十一
云。師云。若有因縁餘方開之者。灌頂時若
有要者。隨要開餘方出入之也。息災等法
隨開云非云云可思之。微妙大曼荼羅經天息
災譯
第一云。佛言。金剛手作曼荼羅者有四種
門。所爲東南西北。此爲四種。金剛手言。其
門入者得何果報。佛言。金剛手漫荼羅。有
外有内及與中間。作曼荼羅者。作九分量。
此九分者。是最上漫荼羅。正擘四門。於此
四門。所作所求果報各異。若爲求大地主
求劍成就。求入修羅宮乃至安樂及解脱
智者。可於東門持誦作法。若爲求聖藥成
就及豐富財穀。乃至安樂吉祥息諸災沴者。
可於南門持誦作法。若爲求一切人愛重。
子孫隆盛。財穀豐富。息災安樂者。可於西
門持誦作法。若爲降伏怨家及調伏一切
極惡之者。或作勇猛之事。擁護持誦之人。
可於北門持誦作法。復次金剛手。若依眞
言儀軌修相應行。隨所信樂。於各各門入
悉能成就。若復信樂修相應儀軌。一向專注
究於文義。求無我法者。入於東門五六問。
經文通門西向者何文乎。答。指瞿醯經歟。
如次上引 餘如下文者。第六釋建立門標
幟等經文。指彼云下文也
  一 兩部界向方表示
智證雜私記云
    胎藏向東意在説 如意菩薩思惟手
    愍念六道諸衆生 固心發願説法門
    胎藏表題此意故 坐時以西爲基本
    金剛向西本意者 大日最初發弘誓
    我以金剛堅固心 摧破一切衆生心
    所有無明住地惡 故以阿閦爲座基
    向南向北總有表 準義可尋其意也
  私準上意。胎藏約諸法本不生門。説一
 切理。尋法本地。在於西方故。座時爲初。
 不失本故。金剛妙門。以五股金剛堅固
 菩提心爲本。故座時以東爲基可以意
 思惟已上智
證記
教時義第一云。爲未來世。佛説方面海會佛
位。大悲胎藏包含萬行。且在東方生長萬物
首。金剛智界顯現萬徳。且在西方成就萬徳
之終。此是隨方布教標幟。非謂眞如法界定
有方面。四佛亦復如是。只是標幟。非謂定
三十
五左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二
  光云。此卷本疏師傳讀亂脱曰
(一)及所爲因縁 (三)弟子晨起○令得歡
以上文
在前卷
 (二)所云善住戒者○之類也 (四)
經中説偈以下如文
又曰 (一)作禮 (三)然後持誦○眞言也
 (二)先當取○繋頸 (四)皆應依○辟除去
垢 (六)淨以法界心字 (五)然後 (七)加當
也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三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誠心以乃至綵畫之者。從是以下。明圖尊正
作法就中有二。初總示綵畫用心。後内心
妙白蓮下。正明圖尊次第 初中謂圖畫
等者。釋經誠心以慇重運布諸聖尊二句
先住瑜伽等者。持誦不同第二云。私謂。住瑜
伽者。品初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也。彼有證入
出現還入四重漫荼羅。具用彼觀云云具支
灌頂第四云。下文又云。阿闍梨言。凡行者
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荼羅也。初
欲畫時。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座位形色性
類。一一相應。即觀是大悲藏即我身。方起
手畫之已上 形色相貎等者。具支第四云。
然於諸尊略有十事。壇座光種形容印物色
用。今此品中。略説形容色物座五。若至圖
畫必須具足已上第十五日。形謂坐立大小
之事。色相貎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二右
    一 圖畫具略不同
菩提心義三末云。轉字輪品令畫三種。謂種
子印尊形。隨畫其一云云瞿醯亦同云云若集
經畫三種。謂名字印尊形。隨畫其一云云
具縁品義釋云。凡畫諸尊。先觀種子轉成
尊身云云若瑜伽中。先觀月輪。上觀蓮華。上
觀種子。轉成三摩耶形。轉成尊身云云若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