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經疏傳通記 (No. 2209_ 良忠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觀經玄義分傳通&T047368;卷第六

 釋良忠述 
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等者。此明問答料
簡而顯十聲稱佛非別時意。於中有四番
問答。第一問云。何起行等者 問。論明唯願
別時意。不明起行別時意。若爾應言云何
發願而言不得往生 答。或云。問中不分
願行不同。總朦問也。答中決云唯願別時願
行具足非別時意云云今謂。云何起行者。就
通論家錯引之義。廢己就他難也。答中正
述自義顯他非也。後有三番問答。三番
同料簡第一答文。謂第二問何故不論者。牒
問上不論有行之言。具足應云何故乃言
不論有行。此直問無行相。非問無行之所
以也。答意者不曾措心於念佛行。是云不
論。第三問答者。料簡上答要須行願具足方
可得生之言。謂願行具足實得往生。翻之
即有唯願唯行不得往生之意。故決此義
也。第四問答者。料簡上答今此論中但言發
願之言上述問答大
意。下委消文
乃至一念者稱名一念。
謂念佛行未曾措心。或時節也。少時之頃
念佛之行未曾措心。如經中説者。此經未
檢。諸經要集引智論云。如來設教意存
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虚。若唯行無解。
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大莊嚴論
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徳不能成就。要須願
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徳増長
已上此二論文似今所引。恐是今釋將論名
經。又法位所引大經更勘 問。如有唯願
別時。亦有唯行別時耶 答。不可有也。無
論文故。無解釋故 問。行孤願虚倶無
所至。唯願若是別時意ナシハ者。唯行何不別時
意也 答。大乘之意意願爲先。是故佛知
其功廣大即&T047368;歎之。若成佛若往生。若無
意願但行之人。雖有微縁久久流轉。故佛
&T047368;。是故不成別時機也 問。設雖發
願相續。若不修別行者。尚可屬唯願者。
何強云不相續 答。願若相續焉不修行。
若不修行成別時機。故知。其願不相續也。
 問。設無別行念念起於得生想者。此願
成行可得生耶 答。設願相續不以此願
迴行因者何成生因。若故發起意樂。而
以念念發願迴向淨土亦可往生。是作願
行也。今此觀經等者。明念佛行實順次生
而非別時。願行具故順本願故。言南無等
者。南無西音。歸命正翻。發願義翻。九品義
云。或翻歸命。或云歸身。或云救濟。或云度
我。雖有異譯又歸一途。謂歸身命於佛陀
境。救護於我滅罪生善已上問。心無歸命。
口唱南無。爲是願行具足者耶 答。不爾
也。業成必在意地故也。今釋只是心歸命。
口唱南無也 問。若爾執師子國老翁如何
 答。如決疑鈔 問。本願文中但言十念。
無南無言 答。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即南無
意。乃至十念即是阿彌陀佛四字。是以觀
經下上下下説本願行。云稱南無阿彌陀佛。
故唱南無阿彌陀佛即是願行具足相也
問。六字稱名倶可屬行。何配願行 答。實
如問端。六字倶行。但就南無有願有行。口
唱南無是行。心念南無是願。今取願邊。
於六字中分別願行。又至心信樂欲生我
國。即是安心。具此安心口稱南無。故屬願
也。總而言之。初發心時心前行後。正起行
時心行連續如旋火輪。又心與行互有忘
時。謂或有口行心忘時。或有心念口不唱
時。心行相資必須牽生。若爾心雖不念。口
可唱名。行助念故。故禮讃云五門相續助
三因。即此意也。口雖不稱意可恒念。念助
行故。故下文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即此
意也。凡大意者念引發行。行引起念故。名
心行相資事是至要也。故具&T047368;之。又來論中
乃至豈得相似者。依正相對。比挍難易以通
伏難。伏難意云。若言唯願是別時意念佛非
是別時意者。何故成佛別時意中。念多寶
行猶屬別時。爲通此難依正比挍。上文
雙解二別時意意在於斯。謂念佛一行若
約成佛是別時意。正報難證故。上云是其
一行預標此義。今云即是其行正判此義。
若約往生非別時意。依報易生故。上云是
其一行亦顯此義。今云即是其行正判此
義。佛果難成。淨土易生。故云一正一依。
難易既異。何以一同。故云豈得相似。此乃成
佛分別萬行一行。萬行圓備非是別時。一行
成佛則屬別時。往生分別兼行・唯願。兼行
非別時。唯願是別時。唯謂簡持。簡去其行
持取願也。言來論者。上來所引攝論。故云
來論。或言來者。可是引來義也。稱多寶者。
上云念多寶。今云稱多寶。念即是稱。故
梁・唐二論及莊嚴論八同云誦持。魏論
云稱。莊嚴論六云稱念。故知。稱即念也。雖
乃至非易也者。此明以喩顯難易意。謂往
生易得。如邊方民輸王化。正報難期。如
邊方民望國主也 問。言雖然者。上下
意反則置此言。今文不爾。上法下喩。法
譬雖異其意是同。何云雖然 答。文言實
難了。但看文本意。非總對上以云雖然。只
是對上一願之心未入之釋置此言也。此
則上云正報難期依報易求。下云譬如邊方
投化即易爲主即難。法譬尤允矣。言邊方
者即是邊國。化是王化。投是輸。此喩所據
未檢。但投化言在於南山諸經要集。彼第
八引十誦律云。又有征行軍人。有比丘
尼教化行人。人皆弓頭安漉嚢。持用漉水。
官人聞奏國王。王聞瞋之。皆欲殺却。汝小
蟲尚畏不殺。況見賊肯害之。行人向王分
疏云。小蟲若於國有害臣皆殺却。既無有
怨。何故不聽漉飮。王聞放之。由行人義。
慈善根力及賊皆來投化已上今時願往生等
者。此以譬合法也。但此中無正報難期合
文。只是文略。非要故也。但能乃至易也者。上
文雖云往生易得。其相未顯。故今文釋易
求所以。謂佛本願難思妙術不簡逆惡。一
念十念成往生因。往生・佛果難易雖明。順
次往生依他力成。故擧本願釋其由也斯
乃等者。總結上意。謂若以言定義理者。人
猶致疑。是故引教令生信受。引聖教者。
所謂彌陀經也。天台十疑論云。上古相傳
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
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
集論云。若有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
若人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竝是
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
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
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群疑論二云云云
本曰第六會通下至就小果之終也應知
釋云。上來第五解別時意已竟。自下第六
料簡會通二乘種不生義中二。一初十一字
標。二問曰已下釋。釋中有五番問答。第一引
證以定報化。第二將授記經而難。引大
品經而答。第三以凡夫入而詰。由託佛願
而通。第四依淨土論而疑。用觀經文而會。
第五問種與心差別。答無差別。第一問答
亦二。一問曰下至故知是報。正立報身報
土。二然報下至是報也。因明報應異名同
體。以破他師謬解 問。當段會通二乘種
不生義。然何分別身土報化 答。若不定
立身土體者。何顯凡夫二乘往生報土之
義。其義若不顯者。何致二乘種不生難。是
故爲決二乘不生之難。先判身土相也
上粗述問答之大意。
下委消報土之文證
彌陀淨國等者。竝問身土。
雙答身土。所引同性經云報佛報土故。又
下問云彼佛及土既言報者故。又安樂集
各別問答身與土故。如大乘同性經等者。
彼經下云。復有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
王如來龍主王如來寶徳如來。有如是等生
淨佛刹所得道者。彼諸如來得初佛地乃至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
佛身幾種。佛言。善丈夫略説有三。何等
爲三。一者報。二者應。三者眞身。海妙深持
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爲
如來報身。佛言。善丈夫若欲見彼佛報
者。汝今當知。如汝今日見我。現諸如來清
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即
是報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
言。世尊何者名爲如來應身。佛言。善丈夫
猶若今日踊歩健如來魔恐怖如來大慈意
如來。有如是等一切彼如來穢濁世中現成
佛者當成佛者。如來顯現從兜率下乃至
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善丈
夫汝今當知。如是化事皆是應身。海妙深
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
爲如來法身。佛言。善丈夫如來眞法身者
無色・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説・無住處・無
相・無報・無生・無滅・無譬喩。如是善丈夫如
來不可説身・法身・智身・無等身・無等等身・
毘盧遮那身・虚空身・不斷身・不壞身・無邊
身・至眞身・非虚假身・無譬喩身。是名眞身
已上問。引此經文證唯報義其義不明。
彼經淨土名報。可説證者之見。若約凡夫
等見。亦可見化淨土。是以迦才淨土論
云。經云。智通菩薩問佛。世尊何等是如來報
身。佛言。如汝現見我者此是如來報身。復
有清淨刹中取正覺。及當成正覺者。彼等
一切皆是報身。釋曰。淨土中成佛判爲報
者。是受用事身非實報身也。若作化身即
是細化身也。經云汝現見我者是報身者。
即穢土中亦見報也。即此經云五濁中成
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是應化身也。經判穢
土中成佛皆是化身。而復言汝現見我者是
報身。既穢土中得見報身者。何故淨土不
得見化身也。故知。淨穢二土皆見兩身也
已上若爾何爲唯報之證 答。彼經既云阿
彌陀佛等淨佛刹土中成正覺者是報身。非
但總屬於報土。正指彌陀以爲報身。況復
以八相身名爲化身。豈極樂中有現八相。
故知。彼土屬唯報也。但至難者智通證
者故。即釋迦化身而見報身。此是化上
見報身也。何有報淨土中即見化身。同居
土中設即化見報報。淨土中何有即報見
化。非是定量。義推叵當 問。若以淨土
佛皆名報身者。都不可立化淨土也。若
言不許者。諸經論中説化淨土。何背經論
言無化淨。況復不許化淨土者。報化諍論
即成無用。若言許者。同性經文以淨土佛
皆説報身。此外更無化淨土也 答。諸餘
經論説化淨土。其文非一。何不許之。且如
法華三周聲聞求未來淨土。佛滅度後更留
舍利。非化淨土何。又智論引經明純聲
聞黄金世界純支佛白銀淨土。此則化淨土
也。唯識論十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
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
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
通説法已上和尚釋亦非無其意。今問端言
彌陀淨國爲報爲化。若於淨土不許報化。
何致此問。又云。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
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T047368;經説阿彌陀佛
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爲通釋已上
問端意引入滅文判非報土。知許化淨土。
但同性經者淨穢相望不可一準。如彼云
唯佛一人居淨土。因位所居不名淨土。如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地前所居簡非淨
土。今同性經化望於報假名穢土。故唯識
演祕第七云 問。瑜伽七十九云地前菩薩
不生淨土。攝論亦云生淨土者是別時
意。如何今云化居淨土爲未登地菩薩等
耶 答。傳有兩釋。一云。二乘異生亦生故。
觀經等皆誠説故。瑜伽攝論云不生者據受
用土。不遮化土。二云不生。瑜伽攝論以自
會故。又大乘同性經云淨土成佛悉是受
用身。穢土中者悉是化身。故知。化身所居
土者不得名淨。此言淨土據暫變説。即
如法華三變淨土。維摩等同。詳曰。今同
前説。多經論中説生淨故。同性經中爲對
受用化稱爲穢。亦不相違已上此問意者。若
云地前生淨土者。瑜伽云地前不生淨土。
攝論云生者別時意。故知。凡小生淨土者。
違瑜伽・攝論。若云不生者。何今唯識論云
化身居淨土。故不生者違唯識觀經等。次
答中二義互會相違。初約通報化義。後約
唯報義。初許長時化淨土。後不許長時化
淨土。初義意者。二論判密意別時者不生
報土。諸教明生淨土者生化淨土也。後
義意者不許長時化淨土。言淨土者唯是
報土。凡夫生者二論同會故。又同性經云。
淨土佛悉報身。穢土佛悉化身。故知。化身
所居土皆名穢土不名淨土也。此唯識論
言居淨土者。能化佛居暫變化淨土。不云
凡夫生化淨土。故唯識論亦不相違瑜伽
攝論文也。後詳曰下述自義中二義。倶雖
云相傳説。然今同前義。多經論中皆説
凡夫生淨土故。同性經者。以化淨土名穢
土故。此非相違 問。若言極樂唯報者。光
中化佛樹下三尊。豈非化身 答。此是報
土莊嚴主伴儀式。非別教主 問。大經觀
經是自宗中正依經故。應先引之次引他
經。何先他經 答。同性經是正證故先引。亦
二經是助證故次引。如彼天台證三法妙
華嚴經等。一一願言若我得佛等者。此
引本願設我得佛不取正覺之言。以顯彌
陀是報身義。四十八願各有此言。故云一
一願言。所以別擧第十八者。以願王故。擧
一顯諸。於義即足。又古師亦本願爲由判
報身義。故嘉祥疏云 問。安養世界爲報
土。爲應土耶 答。解不同。一江南師云。
是報土。何者以破析性空位中。以四十八
願所造故也。二北地人云。八地已上法身
位。以願所造。故云報土已上問。他受
用身及變化身倶有別願。設雖酬因之身。云
何定判是報身耶 答。法身本有。化身隨
縁。報身即是上冥下契。修因感果以爲其體。
今約此意引以證也。私云。報化倶雖云有
願。隨其願相可分二身。今言酬因身者。
約六八願。然本願中既有壽・光無量本願。
定知。全就報身所發願也。化身必有入
滅相故。身相常光有齊限故 問。報化二
身倶酬因願。何獨第二名爲報也 答。第
二身者。修萬行因證萬徳果。因果倶妙報
義是顯。故名報身。第三身者。因雖無漏。
果則隨縁不必純淨。應義是顯。故名應身。
起信論云。如是功徳皆因諸波羅蜜等
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
量樂相。故説爲報身。又凡夫所見者是其
麁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
受樂相。故説爲應身已上阿彌陀佛及與
化佛等者。此引觀經上輩文證報身報土。
此準華嚴梵網等云臺上舍那必帶化佛以
成主伴 問。化亦成化無有窮盡。若爾
何不化身彌陀兼餘化耶 答。今阿彌陀者
指第九觀所説本佛。雜想觀云。如先所説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已上
若非佛願非地前境。既非凡境。安第三化
 問。得往生者於來迎時。得見六十萬億
身量 答。上品之機應見六十萬億由旬身
量。雖然佛徳自在現大。無妨機見小身。機
見雖小不妨廣大身量。亦有大機覺知六
十萬億大身。有何妨耶 問。今家意判中
下兩輩遣於化佛。豈不違彼現其人前之
本願耶 答。雖遣化身亦不違願。報化二
身倶彌陀故。若約佛邊雖同報身。若約機
見見有勝劣。如中上等但見化佛。如下下
品但見金蓮不見佛身 問。中品來迎佛
但言阿彌陀佛不云化佛。纔至下輩始云
化佛。故知。中輩亦見報佛 答。此人平
生受持小戒。臨終感得小聖來迎。所將既
小。教主何報。故下文云。彌陀與比丘衆
來。無有菩薩。由是小乘根性還感小根
之衆也。般舟讃云。中品上生凡夫等終時
化佛聲聞到。又云。中品中生凡夫等臨終
化佛師僧現已上但經言阿彌陀不説化者。
以伴小衆顯主化身。故大經説中輩云。無
量壽佛化現其身。又分別他師眞化者。法
位云釋中輩
下文
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具如眞佛
者。依觀經其上中六品。皆言阿彌陀佛自
現不言眞化。然下品中不言佛迎。此中
明化身來迎。非是眞身。觀經既不言眞化。
以此文爲正。璟興云釋同
依觀經上中
下皆云彌陀自現其前。不言眞化。故此文
盡理已上他師就第三身雖分眞化。對今
家解符合中輩化佛之義。上來所引三經文
外。亦有彌陀報身之文。一拘絺羅經云。阿
彌陀佛百葉蓮臺。是初地佛教時義引
此文
地論明他受用云。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
西方等處處不定。述&T047368;三釋西方者極樂。三
無性攝論明他受用土云。即是西方極樂
土等。四往生論云。得入蓮華藏世界。五雜
想觀云。如先所説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
凡夫心力所及。六大經佛光無量願。七同佛
壽無量願私檢八小經一生補處群疑論屬
報身
&T047368;經觀音補處安樂集及
佛土章
悲華經無
有聲聞義寂爲
報身願
皆是其證也。然報應二身
者眼目之異名者。此明報應一體異名而破
他師。謂第二身金光明經及梁攝論名曰
應身。諸餘經論名爲報身。然淨影大乘義
章云。眞合スルハ如金光明已上合法與報
名爲眞身。故云眞合。開八相應無而欻有トヲ
爲應・化二。故云應開。同觀經疏云。佛
具三身。一者眞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
八相現身。三者化身。隨機現起。依如大經
上品之人見佛應身而來迎接。中品見化。
下品夢覩不辨化應。眞身常寂無迎接相。
爲是不論。又云。今此所論是應非眞已上
此等謬解金光明文。以八相應爲第二身。
爲破此義作此釋也。前翻報作應後翻應
作報者。此明正顯報應二身一體異名。謂
攝大乘論有前後翻。佛陀扇陀後魏第十代
莊帝普泰元年辛亥譯出攝大乘論本三卷。
彼論文云。眞身・報身・應身已上眞諦三藏
以梁武帝太清二年歳次戊辰見帝於寶雲
殿。帝勅譯經。即以太清二年訖承聖三
年歳次甲戌。於正觀寺譯金光明經・彌勒
下生經・大乘起信論等。總一十一部合二十
乃至即汎舶西歸。業風賦命飄還廣州。屬
廣州刺史穆國公歐陽頠延住制止寺。請譯
經論。自陳永定元年歳次丙子至訖大建元
年己丑歳。更譯佛阿毘曇經論及倶舍攝論
等。陳・梁二代總譯經論四十四部一百四十
一卷已上香象起信論
疏引譯經紀
攝論上云。自性身・
應身・化身。同下卷云。自性身・受用身・變化
已上隋笈多攝論第一云。論曰乃至諸佛三
身。自性身・共用身・化身已上論前後翻有其
二義。或魏梁相對。或梁隋相對。文點隨義。
若魏梁相對之時者。可讀文點。前翻之報
後翻爲應。後翻之應前翻作報。若梁隋相
對之時者。文點易知。三大僧祇等者。此明
報即應義。所謂報・應倶是酬因感果之義故
名雖異其體全同。過現諸佛辨立三身者。此
明三世十方諸佛皆具三身而已。無窮八
相名號塵沙等者。此正結破他師謬解。謂雖
八相名號無窮。而論其體。只是第三化身
攝也。此乃彼師八相佛爲第二身。故作此
破也。無窮八相者。十方世界唱八相。佛
無窮盡故名曰無窮。八相無窮佛號亦多。
故云塵沙。又機宜既異八相品別。謂或佛
好世成道。或佛濁世唱覺。若淨若穢。成道
亦異。或有唯説一乘。或有通説三乘。乃
至涅槃相亦非一。如六四二萬百歳等入滅
異耳。如此八相不可勝計。故云無窮。然
諸化身必具八相。準論&T047368;意。應同所化大
小四相有此所表。故必具八相也。現是報
也者。此明彌陀顯然報身。所言現者。非是
三量中之現量。只是聖教量顯然名爲現。謂
以正教圖度。彌陀淨國報佛報土。問曰既
言報者等者。此明就上彌陀報身之答。重
引經文以施問答。定判報義。先問意引彌
陀入滅文。以難非報身。次答中三。一初至
能知也。明報身入不入之義唯佛境界。而非
凡夫小聖所知。二雖然下至如化耶。正欲
令知引經。三今既下結成。引經中二。先
述引意。次何者下正引經文。引經文中。雖
有六重問答。所詮不出二意。一涅槃非
化。二涅槃如化。若約非化者。報身應滅。
謂他受用亦是如化。而應歸入非化理故。
若約如化者。即不可論入滅之義。謂倶一
空無能所故 問。&T047368;經云。佛言。善男子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
善男子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
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在世
滅後所度衆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衆
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
見阿彌陀佛。復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
寶物浴池蓮華衆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
異。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
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
跏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徳山王如來。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衆妙合成莊嚴之事。諸
佛世尊於恒沙劫説不能盡等已上看此經
文。是説對機入滅。何關自證入理之義
答。所難難通。試會之者。案所引經。報身種
智如化歸滅。若有内證入涅槃義。外用何
無歸滅之理。彼難意者偏執報身常住。引
&T047368;經難。故據大品以述歸入涅槃之相。
即成機前唱滅。如形傾影傾。亦無其妨。
後入涅槃其義無妨トハ蓋此謂耳 問。若許報
身入滅義者。何故莊嚴論・及攝大乘論
竝云他受用身是不斷常。永異化身中絶
相續 答。二論直説報身不滅。不遮亦有
示現滅度 問。設許報身入涅槃義。不可
同於化身滅度。故心地觀經云。前佛入滅
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已上&T047368;
説彌陀滅後永劫觀音成道。豈非化身入滅
相耶 答。報身入滅後後佛成道間。隨機
應有多時少時不同。設爲一機雖現滅度
經歴多劫。猶爲一類機不息化者。非如
化身化縁薪盡永歸荼毘。故若多時若少時。
有不滅邊者皆報身攝也。故&T047368;經云。有
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已上
經前佛等者。他受用身常住化上。爲一機
縁雖示入滅。或不經時心經或經多劫
&T047368;後佛成道。二佛中間更無法滅。不同化
佛必定經劫出現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
見。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設賢劫中千
佛雖現。初八・十一二三四・十六七八九劫
中。都無佛出。第十・二十各一佛出。第九劫
中四佛出世。猶經六四二萬一百時。第十五
劫九百餘佛雖速出世。八相間隔皆是多時。
故云不同 問。若有不滅相屬報佛者。釋
迦化身爲大機見常在靈山。此義何通
答。佛有三身。言常在者。説報佛相。更非
難也 問。何故相宗意。報身不斷常。化身
相續常耶 答。唯識論意。他受用身平等
智所現。彼智恒起無有斷絶。故所現身亦
不斷絶。彼變化身事智所現。彼智間斷不必
恒起。故所現身亦有間斷。是故化身有一段
縁盡收化物光而不現時。他受用身爲一
機一處雖現滅度。而餘機餘處猶有其益
無斷。故淄州最勝疏云。若他受用此處雖滅
餘處復現已上問。智論云。彌陀有如恒河
沙淨土。穢土亦爾。釋迦有如恒河沙淨土。穢
土亦爾已上若爲餘處餘機現身故。名不斷
者。化身亦可不斷。 答云云問。十身舍那一
佛所現。機息應轉。全非別佛。亦違今意答。
報身常住上現滅非一。一所化十地位位増
進後後諸位時。能化遮那亦現勝身。謂初
地菩薩證二地時。即息初地能化劣身。現
二地能化勝身。後後亦爾。二前報身佛現滅。
後報身佛成道時無間隔
地觀
三前佛現
滅後經永劫後佛成道出授
&T047368;
四十地能化皆
各別佛出教
時義
非化品者。此品始説涅槃非化。
終明涅槃如化。故經從終而題如化。今
從初云涅槃非化。所以然者。爲成報身入
滅之義引非化品。若約如化義者。無入義
故。凡從所説法。改經題及品題者。其例惟
多。謂成實云。七漏之義如七漏經。然七漏
名出阿含等。於涅槃經委説其義。故
乘義章云。七漏之義如七漏經。當應於彼涅
槃經矣。又同章云。想・心・見三倒在華嚴十
藏品已上然彼經中無十藏品。入法界品中
説十藏。此亦是從所説立名。又天台處處
引大品廣乘品題四念處品。彼品中明四念
處故。又法事讃引觀佛經名地獄經。彼經
中説地獄相故。今亦如是。若世間法是化
出世間法亦是化等者 問。上既説云一切種
智即是化。豈非是説出世間法即是化耶
答。此經意者。句句迴轉同明空旨。謂色爲
本而明空時。受等乃至一切種智迴轉空
之。如是乃至如來爲本而明空時。菩薩乃
至凡夫色心迴轉空之。信知。雖擧佛果種
智。還空世法。雖擧凡夫色心。還空出世間
法。是故今爲空出世法亦致此問也 問。
今空出世。何擧世間四念乃至五根五力
答。豈先不言。迴轉空之。今雖擧世出世
爲要。故無過失。又四念處等雖是世間。無
漏加行出世方便。故望福分輪迴之業攝出
世也。四念處者。一身念處。謂觀身中五種
不淨。破淨顛倒。二受念處。謂觀受不樂。破
樂顛倒。三心念處。謂觀新新代謝念念生滅。
破常顛倒。四法念處。謂觀諸法非我我所。
破我顛倒。此四念處亦名念住。以慧爲體。
謂依念明&T047368;慧於境住。鄰近爲名。四正勤
者。一於已生惡爲斷除故一心精進。二於
未生惡爲不生故一心精進。三於已生善
爲増長故一心精進。四於未生善爲令生
故一心精進。亦名四正斷。謂律儀斷・斷斷・
修習斷・防護斷。是則勤斷二惡。勤修二善。
精進心所以爲其體。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
足。謂念欲不違。三摩地行成就也。二勤如
意足。謂三摩地勤心猛強也。三心如意足。
謂三摩地信心猛利也。四觀如意足。謂三
摩地觀心分明也。亦名四神足。言如意
者。自在之義。妙用無方。故名爲神。變化心
是神カ之所依。故名爲足。即定爲體。五根者。
一者信根。謂信心強勝故。二精進根。謂勤修
善法不懈怠故。三念根。謂善心念念増長
不忘失故。四定根。謂於善事中心不散故。
五慧根。謂分明覺境故。如次信・進・念・定・慧
爲體。勝用増上出生萬善。故名爲根。五力
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
力。五根増長破惡。心強不可屈伏。故名爲
力。其體如前已上賢位
修之
七覺分者。一念覺支。
謂憶念不失故。二擇法覺支。謂慧能簡擇善
惡法故。三精進覺支。謂勤修不退故。四喜
覺支。謂於善法中勤樂修習故。五輕安覺
支。謂身心調適故。六定覺支。謂於善法中心
不散故。七捨覺支。謂於善法中平等修習
故。覺者菩提。支者因義。因即是分也。其體準
智論見道修之。若依
倶舍七覺是修道
八聖道分者。一正見。
謂正直見四諦功徳故。二正思惟。謂於四
諦理如法思惟故。三正語。謂離邪僻語故。
四正業。謂依無漏慧力滅身中惡業。令住
淨業故。五正命。謂淨命自活不起貪所
生身・語・意業故。六正精進。謂勤修善法
致菩提故。七正念。謂無漏念不失境故。八
正定。謂無漏慧相應定故。但語・業・命三定中
非有。道共戒力出定之時猶離邪語・業・命
三故。因中説果而定中立正語等名。其體準
智論修道修之。若依
倶舍八聖是見道也
已上總名七科道品。
若細分者成三十七。所言七科道品不限
小乘。菩薩亦用以爲助道。故四諦論云。
三十七助道法。此法小乘正學。菩薩兼修已上
問。何故諸經但説七科不増不減 答。慈
彌陀經疏引智論云。如來何故多説此
法不増不減。但説三十七品 答。此三十
七品譬如衆藥和合療衆生病正須爾許。
是故常説不多不少。又常説者以是初欲
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師所聽法。先用
心念&T047368;持所聞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
次明正勤。勤斷二惡。勤修二善。若多精勤
則心散亂。欲令攝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
意足。既心定已便生五根。故次明五根。
五根漸増能遮煩惱能入深法。故次明五
力。五力既増能分別聖道。故次説七覺分。
既見諦已。須除修惑趣涅槃城。故次明八
聖道已上三解脱門者。亦名三三昧。亦名
三三摩地。亦名三平等持。一空解脱門。謂
於諸法空我我所故。然言空者是所觀境。
解脱門者能觀智名。從境立名故云空解
脱門。餘二得名準説應知。二無相解脱門。
謂離男女色香一異等相故。三無願解脱門。
謂苦集諦厭不可願。道諦尚捨。何況有漏。
偏求寂滅不願有爲故。若依瑜伽偏計
所執爲空門境。依他諸法爲無願境。圓成實
性爲無相境。謂遍計所執體性都無名爲空
境。有爲依他不可願求名無願境。圓成妙
理離十相故名無相境十相者五塵及
生異滅男女也
若依
維摩不二品者。此三三昧各通三性。謂遍
計所執無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
名無願境。無十相故名無相境。依他諸法
無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名無願
境。無遍計執種種相故爲無相境。圓成
實性無我我所故名空境。離諸戲論無願
求故名無願境。無十相故名無相境。具
唯識論第八説。十力者至下當辨。四
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佛説言。我於諸法
皆正等覺。若外難言非正等覺。如理爲釋
無怖畏故。二漏永盡無畏。佛説言。我於諸
漏皆得永盡。若外難言非漏永盡。如理爲
釋無怖畏故。三説障法無畏。佛爲弟子説
能障法。染必爲障。若外難言染非能障。如
理爲釋無怖畏故。四説出苦道無畏。佛爲
弟子説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外難言道非
出苦。如理爲釋無怖畏故。答難無懼故
名無畏。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解。謂無礙智
縁能詮法名句文身。二義無礙解。謂無礙智
縁所詮義。三辭無礙解。謂無礙智縁諸方域
種種言辭。四辯無礙解。謂無礙智縁應正
理無滯礙説。名之爲辯。及縁自在在任運現
前不由加行定慧二道。此定慧法自在現起
功能亦名爲辯。無礙解者。利根智慧於境領
悟。決斷無礙名無礙解。十八不共者。若依
小乘倶舍等者。佛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
住。是爲十八。十力如下。無畏如上。言大
悲者。由五義故此立大名。一由資糧故
大。謂大福徳智慧資糧所成辨故。二由行
相故大。謂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相故。三
由所縁故大。謂此總以三界有情爲所縁
故。四由平等故大。謂此等於一切有情作
利樂故。五由上品故大。謂最上品更無餘
悲能齊之故。三念住者。一縁順境不生歡
喜。住正念正知。二縁違境不生憂慼。住
正念正知。三縁違順不生歡慼。住正念
正知。此十八法唯佛具足。餘聖所無。故
名不共。若依大乘。常無誤失・乃至現在
世所起智無礙也云云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
果等者 問。上文具擧四果支佛及佛菩薩。
今文何重擧五果耶 答。上擧四果補特迦
羅。今明五果斷徳。是故無繁重過 問。四
果支佛雖是小果既證無爲。何屬生滅
答。若望大乘小理還事。故涅槃説四果證
云。福徳莊嚴有爲有漏已上若有法生滅相者
皆是變化者 問。若依此義者。涅槃亦如
化。亦許涅槃生滅法耶 答。涅槃如化者。
是性空喩。不關生・不生耳 問。涅槃一理
常住不滅。何空之耶 答。爲除有執説涅
槃空。故智論三十一云。著涅槃音聲而作
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説涅槃空。若人
著有是著世間。若人著無則著涅槃乃至
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已上廣百論云。
爲除空見説諸法有。爲除有執多説空
教。若空若有。皆是教門已上今既以斯聖教
驗等者。此明結成入不入義。所謂今以此
大品文驗知。彌陀決定報也。縱令授&T047368;經中
雖説後入涅槃。而彼彌陀報身之義全無其
妨。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等者。此就次上
報身報土之義。難決能生之機所居之土
不相順也。於中有二。先問。次答。問中四。
一先牒上報身報土義。二立報身・報土深高
微妙道理。三擧小聖猶難見難至。四正
破垢障凡夫而難欣求趣入。此乃前五段中
解凡夫生。今此段中判報身報土。既是身土
不相順故致此問也。次答中二。一先明依
附能破之意。且許凡夫難趣入義。二正由
託下正明託佛願。不簡機縁勝劣皆得往
生。斯乃報土高妙垢障凡夫分絶。自非佛
願他力強縁何能得生。故知。往生力在本
願。故群疑論一云 問。若他受用土者。
云何地前凡夫生 釋曰。計彼地前菩薩・聲
聞・凡夫未證遍滿眞如。未斷人法二執。識
心麁劣ナルヲ以所變淨土不可同於地上諸大菩
薩微細智心所變微妙受用淨土。然以阿彌
陀佛殊勝本願増上縁力。令彼地前諸小行
菩薩等識心雖劣。依託如來本願勝力。還能
同彼地上菩薩所變淨土。微妙廣大清淨莊
嚴亦得見故。名生他受用土已上言佛願
者。指六八願。於中凡夫所託願者。初十一願
及第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三
十三・三十五・三十七等諸攝凡願也。二乘所
託第十四願。菩薩所託二十二已下諸攝菩
薩願也 問。第十四願者唯願土多聲聞。
非願生因之行。若非生因何言託願。餘亦
準之 答。既願土有聲聞。聲聞若不生者
何因彼土得有聲聞。此願不虚。故聲聞衆
生彼土也。故論註云。問曰。尋法藏菩
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讃。皆似以彼國聲聞
衆多爲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
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
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
力生其無上道心等私云。法藏本願者。指上所
引第十四願。龍樹所讃者。
指十住論
彌陀章也
既釋本願攝令生彼。何勞苦諍。
又粗驗願文。生因是狹。限第十八願故。託
願是寛。通諸攝取願故。故祖師云。若有
問諸行皆是弘願ナリヤト者。應答而言。唯念
ノミナリト。若有人問定散生スル時乘スルヤト弘願
者。應答而言。皆乘スト弘願。意言。法藏菩薩
爲化萬機用不嫌機念佛一行。以願生因。
是則念佛譬如阿呵陀藥能治衆病。故願生
因。若願餘行。機有堪不。往生不普故不爲
本願。嫌機餘行譬如餘藥偏治一病不治
餘病。蓋此意也 問。夫小凡生報土忝由
佛願大恩。若非生因本願何成淨土生因
答。廣攝凡小。故佛弘願大恩甚重。但攝萬
機設藥局分。斯乃攝取者對機。生因者對
行。莫謂攝機願廣弘願行亦廣。是故二乘念
處道品等諸行。雖不願生因。而依攝取聲
聞願力。生彼土時即成生因。三賢菩薩亦復
如是。專由攝取菩薩本願皆得往生。自餘
衆行亦雖不願生因。而攝凡願廣故。凡夫
生時皆乘佛願。凡機類萬品教行亦非一。謂
若上機即於此土證二空理。不假弘願。若
下機者往生彼土時。必託生因願。若中容
機雖不託生因願。而乘攝凡願方生彼土
也。此則萬行萬善從眞如起還歸眞如。何
行何善更隔佛果薩婆若海。況於往生依報
土乎。故觀經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然中容
機雖未證理。而所修善體是妙有。能修之
機託攝凡願。故得往生也 問。由攝機願
亦得往生。與生因願有何差別 答。攝機
生因雖同佛願。而攝機願唯願機故行難成
就。生因本願願別因故行易成就。總而言
之。因位行成必被果加。謂聖道機成二空
行被總佛加一重餘行成時總佛加上亦假
攝凡願二重稱名行成上二力上重被生因本
願之力三重是故稱名十即十生。如言二道
所得極堅牢故。何無差別。今言正由託佛
願者。廣約攝取凡聖本願。而非獨限生因
願也 問。三賢菩薩託佛願力。往生淨土
之義不明。起信論云。但隨衆生見聞得
益。故説爲用。此用有二種。一者依分別事
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
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
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
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身有
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即無有
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又云。初發意菩
薩所見者。以深信眞如法故。少分而見。知
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齊已上
釋論云。所謂從解乃至金剛。一切菩薩
明了通達一切諸法唯一心量甚深宗。故依
彼業識見報身佛。作唯識解。通達依正無
分際故已上此文既云從初發意見報身佛。
三賢菩薩何預他力得生淨土 答。彼論
意言。地前見報身者。信眞如力。有漏心
中少分見相似報身。故論云。以深信眞
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等。
起信論義&T047368;法藏云。攝論中地上見報身
者。彼據證之相應成就處説。今此地前菩薩
少分見者。以知色境但是現識。不離眞
如即無分齊故。得少分見也。既非全見。
故不相違。但以異於凡小心外取境見應
化故。故約唯心少分明見已上今言三賢
由佛他力生報土者。則感眞實報身土也
 問。今言報土者。爲是常途所談斷無明
入報土 答。先師云。若約所入報土體者
彼此同等。故云報法高妙。若約能入門差
別者。自力・他力二門有異。如彼大内一而
十二門異。故云託願。予於先師邊始問此
云云問。羅漢託願生淨土時。知有淨
土耶。若言知者。論註云。阿羅漢既未得
一切解脱。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
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
已上應是自然生於淨土。若不知者。今文
云由託佛願五乘齊入。其中羅漢豈非知土
憑佛往生 答。羅漢有二。一已迴心類。知
大乘法欣諸佛土。應乘佛願直生淨土。
群疑論云。已能迴小向大スル聲聞。雖修小
行以信大乘願生淨土已上
略抄
今阿羅漢
託佛願者。蓋此義也。二未迴心類。偏期圓
寂不知佛土。身智倶滅要待劫限。然後心
生見諸佛土。如法事讃云灰身滅智無餘
證二萬劫盡復生心等。即其類也。彼論註者
任性宗義。而總分別羅漢應生淨土之理。
若曲明者。以已迴心知淨土故。即託佛願
方可得生。故下文云。聲聞以實際爲證。
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
思議神力攝令生彼。鸞師若述未迴心類。
當言要待八六等劫而生淨土。問曰若
言凡夫等者。問意者淨影師判稽土二乘不
生淨土。故且就彼義以致疑難。答意者今
師義耳 問。十信三賢雖爲菩薩。若望報土
未得自在。尚直難階。何故但牒凡夫小聖。
而除大乘内外凡耶 答。今問意者。爲決
女人根缺二乘種不生疑。小聖爲要。若廣擧
於難階機者。何除賢位。故上文云。由託佛
願五乘齊入 問。女人根缺若非要者。今何
擧之 答。他師會スルニハ女人根缺。云就彼爲
言。會通スルニハ二乘種不生。云此土二乘不生
淨土。今家不爾。三類不生其義同故。爲破
彼謬雙擧二句。子但誦其文乃至無由啓悟
者。淨影名子。錯文立義。故云加拙。彼疏
云 問曰。依如往生論中。宣説女人根缺不
生。此經宣説韋提希等五百侍女同皆往生。
是義云何 釋言。論説女人根缺不得生
者。就彼爲言。生彼國者淨報離欲。故無
女人。身報精上。故無根缺。同疏次上云。依
如往生論中。説二乘種不得往生。此經何
故宣説中輩學小得生。釋言。彌陀菩薩正
處唯修小行不得往生。要由垂終發菩
提心種大乘種方乃得生。故大經中宣説
其人發菩提心。彼往生論據終爲言。故説
二乘種子不生。此經就始故説中輩學小
得生 問曰。若此要由垂終發菩提心方
得生者。至彼應證大乘道果。何故但得小
乘果乎 釋言。此人雖復垂終發菩提心。
先多學小。故至彼國聞苦無常。發其本解
先證小果。以其垂終發大心故。得小果
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天台有兩義。疏同淨
影。十疑同今師
種之與心有何差別者。此上引發無上道心
文。會二乘種不生之義。然經云心。論云
種。應是別義。故致此問也 問。若爾應
問。種心既別。義安同哉 答。差別者意爲
顯同。是故答中解種心同。種心同故經論
符合 問。種心字別。何云同耶 答。發三
乘心亦有三乘種子之名。故云同也。然種
之言便于不生。故云取便。故論註云。根
敗種子畢竟不生。當華開之時乃至大乘心
生者。造罪凡夫雖得往生。障籠華内不堪
聞法。殃盡華開。身器清淨不簡大小。即應
生信。然佛本意必在大故。觀音説大即發
大心。是名大乘心種生也 問。此人臨終
聞大乘經首題名字。及稱佛名。可成大機。
焉華開後猶是不定 答。此人都無佛法・世
俗二種善根。故云亦不簡大小等。但雖聞
大及稱佛名。而但仰信非是解信。故不可
云堪大之機 問。未避疑關中下品人。纔
行世善未知出離。但逮臨終迴心往生。然
五常孝行入佛法時。成小戒故。本業不
虚。得生已後即得羅漢。況下輩人臨命終
時。信大乘佛。亦唱其名。設雖仰信一念
十念能滅惡逆。頓離生死速生淨土。信知。
大乘甚深妙術一歴耳根。一稱名號。即是
一乘頓極之機。如彼鴦掘經云。若聞釋迦
牟尼如來名號。雖未發心已是菩薩。華嚴
法幢菩薩偈云。若有諸衆生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準此文理。下三
品人必是大機。何云不定 答。誠如所難。
聞大乘經稱念佛名。應成大機。然而機分
但是仰信不及解信。亦未發心。依之爲分
九品階差以屬不定。又十方衆生修小乘戒
等者 問。上諸文中釋二乘種不生之義。結
上來等已竟。何更解二乘種不生義耶
答。上正料簡二乘不生。今通伏難。故在結
後。伏難意云。下三品人纔雖不生二乘種
心。而中輩人實證小果。何云二乘種不生
乎。爲決此疑更會通也。又此亦解彼土無
聲聞之義。謂二乘種不生之義總通九品。
然上三品發心機故。不可生二乘之心理
在絶言。故無別釋。唯以中下釋成其義。
所以於中先擧下者。下輩暫無小心故。
所以隔越女・根缺者。下輩小心・女人・根
缺。彼土無之義其文分明故。一同解已。中
輩一往似有小心故下別解。雖證小果。轉
向大後不生小心。故云不生也 問。中品
經文雖云證果。全無即轉向大之言。何云
證已即轉向大 答。彼土既是大乘正定聚
國土故。終轉向大。其義決定。願成就文炳
焉可見。依之論云大義門。註釋一乘土
耳。言前解者。則指上約下三品人以判
二乘種不生義。言後解者。即今文也
本曰第七料簡下至現益故也
釋云。上來子段第六料簡會通二乘種不生
義已竟。自下大文第七解得益分中二。一
初至分齊者標。二問曰已下釋。標中聞佛
正説者。見聞相成得無生故。況乎當門本
意簡異序分未説。故云聞佛正説。言分齊
者。得處分齊。非是次位淺深分也。二釋中
有二重問答。初問雙問得處・出文 問。若
出文者得處隨顯。何雙問二 答。得忍之
文似在兩處。然得處必應一處。故爲定其
處先問得處。得處正在第七觀故。定得處
已重徴出文。答中有二。先答得處。次答出
文。歡喜讃歎即得無生者 問。經無此文
答。經雖無文以義加之。謂第七觀見無量
壽與得益分得見佛身。兩文全同。故用心
生歡喜廓然得忍之文以續此文。於義則
足。非是光臺等者。此是遮濫。謂上正引
得益分文。即是表詮。今言非是光臺等者。
此是遮詮。遮表既具無義不成耳。問曰上
文中説等者。先問意者若言光臺不得忍
者。示觀縁文云何通也。次答意者彼文即是
擧勸利益。非正得處。次下所引有異方便得
見等文以爲其證。方便之由序者。序是正
宗之哢引故。名曰方便。方便即由序。持業
釋也。又方便者即十三觀。即十三觀名異
方便。言由序者指示觀縁。是方便之由
ナレハ依主釋也 問。若言方便限十三觀者。
何故般舟讃云定散倶迴入寶國即是如來
異方便 答。今異方便定善由序。故限十
三。彼讃意者定散二善倶入寶國。故以義
廣名異方便。此乃玄義消文。讃據義也。十
三觀名異方便者。文句當辨
本曰證曰下至應知
釋云。上來第二正釋玄義七門已竟。自下第
三總結七門。以證勸他中三。一證曰下至
前證者矣。正明自證勸他信行。二上來下
至證明。總結七門。三欲使已下重勸他信
行也。證曰者。此標造疏流布之證。其證
具在第四卷終。或本云證日。若約顯證定
時者。即名證日。若約寫證定言者。可
名證曰。掌握機糸十有三結等者。此義未
詳。若試言之。言機糸者。即是觀經。以上
文云經能持緯故。深得經旨。故云掌握。十
有三結者。七門玄義亦加經論相違六段。
總別合論名十三結。言條條者。即是段段。
謂十三段順法道道理。應經玄意。故言義周。
三呈前證者。造疏靈相即有三瑞。一見彼
依正。二一僧來授。三磑輪等瑞。是名三呈。
以下文云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今亦同
之。此乃不俟第四卷。於當卷終可呈三
證。故預略示。或可證定文通於兩處。謂
證曰乃至應玄門訖者。先明玄門證定之義。
言三呈前證者。預明後三卷亦證定之義。
所言三者。指後三卷。雖可三呈在初後
顯中。例如天台玄義第十卷末。云此備
於前今更消文於後云云料簡經論相違妨
難等者 問。此文總結玄義七門。云何偏擧
第六一門 答。只是且擧第六廣文以顯
餘門。如化前序雖有時佛處衆四文唯結
二衆。又於當卷雖有七門。倶是料簡經論
相違。遮諸妨難。引教明文勸他信受以
爲要益。故知。文言雖局第六。意通餘耳
觀經玄義分傳通&T047368;卷第六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釋良忠述 
本曰從此下至序正流通義竟
釋云。上來第一料簡文前玄義已竟。自下第
二解依文釋義中三。一總標五門。二又就
前序中下至總明耆闍分竟。別釋五門。三
初從如是下至一部文義竟。總結五門。今
則初也。於中爲三。謂標・列・結。初標中就
文料簡者。當f前卷云然後依文釋義。略作
五門者。此經大科應有廣多科段。今立五
門。故云略作。又對下細段文義廣多。故云
略作 問。安公已來諸師皆用三段消文。
今家何立五門分別 答。作者意樂不同。
如彼宗密圓覺疏立十二大章。法位大經疏
大開十分也。何況今文雖立五門不出三
段。是開合異。故至下文結歸三段。又如天
台就法華經立二三段。大同今文。二列
中二。一一從如是下至明流通分。正分五
門。二然化下述立三段之由。初中亦二。
一列王宮四義。二擧耆闍分。配分可見。
初王宮四義中。局第三科置正字者。文言
具略更無別由。又得忍文二處有濫。至得
益段正決得處。故安正字。一會正説者。對
耆山説。故言一會。次耆闍會中。佛還耆山
屬序分者。佛還耆山默而不説。衆致疑
故。阿難傳説佛勅。故還耆闍以屬序也。言
佛勅者。經云阿難汝當受持廣爲多衆宜説
佛語即其文也。歡喜奉行者 問。經云皆大
歡喜禮佛而退。今何改云歡喜奉行 答。大
師所覽本爾耳。又諸經中或云信受奉行。
或云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或云皆大歡喜
禮佛而退。文雖有異其意是同。若歡喜者
必應奉行。況乎奉行其言最要。論註云。經
始稱如是彰信爲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
事已已上念佛鏡云。夫信爲人道之初宗。智
爲究竟之玄術。初稱如是信也。後曰奉行
智也已上大衆歡喜奉行明流通者 問。言流
通即名未來弘通之相。然今文者經家述於
在座衆喜。何成流通 答。佛地論以歡喜
奉行之文名依教奉行分。屬流通明。諸師
同之。第二由中化者轉也。四教義云。説能
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化轉有三義。一
轉惡爲善。二轉迷爲悟。三轉凡爲聖。故
教以詮理化物爲義也已上由序者。證信發
起皆名由序。故淨影云。一發起序者。佛將
説經。先託時處。神力集衆。起發所説名
爲發起。以此發起與説爲由名發起序。二
證信序者。阿難禀承欲傳末代。先對衆生
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誠可信名爲證信。
以此證信與傳經爲由名證信序已上
如天台於序分中分次・由・述。謂如是等
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
由序也。問答釋疑説哢引則述序也。故如
法華放光動地等爲由序。如大品經遍體
毛孔放大光明照恒沙界。廣長舌相覆三
千界爲由。如維摩經現病爲由。如無量
壽經如來諸根悦豫爲由。此例非一。今此
觀經惡逆爲由。證信・述叙非正由序。然
而法門名目所望不同。今家・淨影總以由
致亦名由序。故彼疏云。從初乃至世尊
何縁與提婆達爲眷屬來是其由序乃至就初
序中文別雖衆義要唯二。一發起序。二證
信序已上法相立端・次・由三序云云歎勝
勸學者 問。歎勝勸學爲局念佛。爲通
定散。若言通者。佛意正在念佛一法。故
下經云。若念佛者是人中分陀利華。釋云。
念佛三昧功能超絶。實非雜善得爲比類
已上超絶之言唯在念佛。故歎勸義應局念
佛。若言局者。言流通者。即以正説傳
持未來。何捨定散而不流通耶 答。歎勸
之義廣通定散。故文云行此三昧者等。
云比挍顯勝勸人奉行已上此歎定善勸流
通也。次下文云若念佛者等者。應勸散善。
然散善中勸念佛者。且從勝行。再往言之。
餘散善亦可有流通。文不言者略。但功能
超絶者。此述念佛行亦勝餘行不關今意。
不遮通諸行亦有分分歎勸流通。三總結
中雖有五義不同等者。五門三段開合異故。
雖擧五門結歸三段。斯乃在座聞經之機
所得益故。雖同正宗而佛正説。與機得
益其相別故。開爲二段。又夫人得忍以利
益分文決判得處。此文要故開爲別門。又
流通分中開耆闍分者。耆闍一會流傳王
宮佛所説故。雖是流通。然別會故開爲第
五。以此義故五門・三段開合異也。凡經分
三段彌天爲最初。法華&T047368;云。古來講者
多無分節。至安公來經無大小始分三段
已上靈芝云。三分判經彌天爲始。正觀
&T047368;云。彌天即東普道安法師也。襄陽習鑿齒
初訪安云。四海習鑿齒安對曰。彌天釋道安。
自爾人以彌天稱之。初因秦王請僧講楞
伽經。講者但平讀其文都無科節。王曰。朕
聞。佛旨幽微經文淵奧。賓主起伏。師資問
答。必有次序。如適所講。略無科判何耶。
衆皆無語。時安在襄陽。聞之歎曰。凡在吾
門同受斯恥。逐將佛經。文無豐約例分三
分。安雖此判人尚疑之。後親光菩薩所造
佛地論至此。果有其言。一教起因縁分。二
聖教所説分。三依教奉行分。即與彌天宛
若符合已上
本曰又就下至正明發起序
釋云。上來第一總料簡五門已竟。自下第二
別釋中五。所謂序・正・流通・得益・耆闍分也。
第一序中有三。一總料簡二序。二別釋二
序。三總結序分。今則初也。一從如是我聞一
句者 問。具引其文亦無所至。何置從字
答。此例非一。何足爲奇。地觀釋云。從
此想成時者正明結前生後。普觀釋云。從
見此事時已下正明牒前生後。諸師釋中亦
有此例云云問。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
既是二句。何云一句 答。同證信故合爲
一句。如衆成就雖有多句合爲一句。但如
嘉祥・天台等者。依法華論於通序中爲六
成就。故以如是我聞開爲二句。天台觀經
疏云。初證信序六句。如是標於信。我聞
異外道。一時辨息諍。佛正明化主。王城論
住處。列衆爲同聞。同法華疏云。通序爲五。
或六或七云云如是者。擧所聞之法體。我聞
者能持之人也。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
也。佛者時從佛聞也。王城耆山聞持之處
也。與大比丘者是聞持之伴也。&T047368;云。或五
六七者。五者如文。合佛及處。六則離佛
及處。七則離我與聞已上嘉祥疏云。通序
有六事。前一句標信。後五句證信已上
春云。一多少者。關中五句合佛・住處爲一
句釋。或六者天親燈論云。前三明弟子。後
三證師説。一切修多羅法門皆如是。故知有
六。前三弟子者。如是謂弟子之信。次句
弟子稱我聞。三明聞法有時。次從佛住
已下既標於佛。故知。後三句證師説也。或
七未見所出已上私志&T047368;云。若五與六自
古多爾。唯眞諦三藏獨開爲七。如此開合
亦無的據。但是隨當文義斟酌而已。意明
亦並各有道理。皆有通用。故無去取也
已上知禮云。言六句者。但以詮義究竟爲
句。如佛但一字亦名句也已上於此經序。
嘉祥・天台與今不同。以六成就爲證信
故。淨影大師義兼兩向。故與今師亦同亦
異。謂彼疏云。一時已下義雖兩兼。對前
一向證信序故。自下偏就發起以釋。又同
大經疏云。一時已下義有兩兼。取其本事
發起之義判屬發起。阿難引來證誠可信。
名爲證信。義既兩兼。不可偏取已上
本曰初言證信下至此就阿難解也
釋云。上來第一總料簡二序已竟。自下第
二別釋二序。於中自二。初釋證信。後釋發
起。今則其初。於中爲三。一初五字標。二即
有下至證誠可信釋。三故名下結。釋中有
三。一即有下至釋二意也。用約人如是
以對我聞人。雙釋如是我聞二意。此則人
人相對以釋證信相也。二又言如是下至
故曰我聞也。用約法如是以對我聞人。
委釋二義。於中先釋如是。即有總別三重
之釋。後釋我聞。是則人法相對以釋證信
之相。三又言證信已下。更就今經釋證信
義也 問。佛未宣説。何預生信 答。慈恩
彌陀經疏云。如是者以表信也。人疑云
經尚未宣。預信何事即言如是 答。如
指題目及題後經。是佛所説非我自言。聞
者應信。故眞諦云。如是之言標所聞法。明
一部文理決定可信從。故云如是。流支云。
如是之言具有四義。一發心義。謂自念言。
我當如是發心如是修行也。二教化義。謂
汝當如是發心修行也。三譬喩義。謂是人
威徳智慧得如天如日也。或汝今如是富
貴如樹提伽。四決定義。謂我所見聞其實
如是。今取此義。故言如是。又佛地論云。
如是有四義。一譬喩。二教誨。三問答。四許
可。如彼論説即許可義。故言如是。謂我當
爲汝如是而説也。眞諦云。如是者。謂所信
法體有二義。一就佛解。謂三世諸所説不
異。故名爲如。以同説故即知非妄。故稱
言是。正以諸佛同説。其法可信。故言如是。
二就理解。謂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之爲
如。如如而説。不増不減。決定可信。故言
如是。又有問者。此之五句皆爲證是佛所
説令人信受。何但如是兩字獨名爲信
答。義實如是。但爲ヨル指名定實可信義彰。
故言爲信已上問。諸經首置如是我聞。有
何所因 答。佛法大海信爲能人故也。又
淨影云。何縁經首得有如是我聞之言。以
佛教故。佛何故教。阿難請故。彼何縁請。由
其阿泥樓駄教故。彼何故教。由見阿難心
憂惱故。阿難比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
般涅槃故。佛將滅度。在雙林間。北首而
臥。是時阿難以佛將滅。心懷憂惱。莫能
自勝。阿泥樓駄開覺阿難。汝傳法人。何不
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對曰。我今
心沒憂海。知何所問。阿泥樓駄遂教阿
難。請問四事。一問ヘシ。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
何爲師。二問ヘシ。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依何而
住。三問ヘシ。惡性比丘云何共居。四問ヘシ。一切
經首當置何字。阿難被教心少醒悟。遂便
請佛。佛依答之。言諸比丘何爲師者。當
依波羅提木叉爲師。若我住世無異於此。
木叉是戒比丘所學。故説爲師。言諸比丘依
何住者。當依四念處住。何謂四念處。謂
比丘觀内身循身觀。精懃一心除世貪愛。
如是觀外身内外身。受心法等亦復如是。
是謂比丘所依住處。故經説言。若住四念
名自境界。不爲魔縛。若住五欲名他境
界。爲魔所縛。惡性比丘云何共居者。梵壇
治之。若心調伏爲説離有無經。梵壇胡音。
此方名爲默不共語。一切經首置何字者。
當置如是我聞等言。故今經首同有如是
我聞之言已上法華&T047368;一云。通序元起由阿
泥樓豆令阿難問佛。私志&T047368;云。摩耶・大悲・
涅槃後分及阿含經皆明此事。而大悲經
明優波離教阿難問。其餘經論皆云阿泥
樓豆教問。先徳釋云。應是當時二人共教。
互擧其一已上問。阿難未侍之頃。應是不
聞説法。若爾於未聞經何能結集而稱我
聞 答。法華疏云。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
二十餘年。未得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
云。阿難集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
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
舊解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報恩
經云。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説。又
云。佛口密爲説也。胎經云。佛從金棺。出
金臂。重爲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
況餘處説耶。此文阿難得&T047368;。即憶本願。持
先佛法皆如今也已上&T047368;云。言佛覺者。只
是佛加覺力如佛。故名佛覺。三昧已證非
從佛聞。故云自能。用本願力爲持佛法
生後代善。報恩經者。第六佛求其爲侍者。
許已仍求四願。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別
請。三不同諸比丘。須見即見。四二十年中
佛所説法重爲我説。佛粗示言端。阿難皆
解。智速根利。強持力故。又密説者。辨異覺
力及重説故。己知他不知。名之爲密。又大
經佛告文殊。阿難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種
不可思議。一不受別請。二不受故衣。三不
非時見佛。四見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五
持一切法不曾再問。唯除問於釋種被殺。
六知佛所入定。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
八悉能了知佛祕密法。胎經者。擧初況後
也。胎相尚聞。況後諸經已上如是二字總標
教主等者。此明約人釋如是義。謂淨影
等釋如是義。約人約法。今亦如是。淨
影疏云。解有兩義。一約法解。二約人解。
言約法者。阿難道佛言如諸法。故名爲
如。如來所説皆稱前法。説理如理。説事
如事。説因如因。説果如果。如是一切。
故名爲如。如法之言是當道理。目之爲
是。良以乖法名爲非故。如法名是。言約
人者。今釋迦説如於過去一切佛説。故名爲
如。異説則非。如説者是。故曰如是已上慈恩
彌陀經疏云。眞諦云。如是者謂所信法體
有二義。一就佛解乃至二就理解已上總標別
指者。佛是能化通攝萬機。阿難即是所化
隨一。故云總別。雙釋二意者。凡證信者能
説・能聽・和合而成。故今雙釋此二意也。斯
乃如是標信。我聞證信故也。又言如是等
者。此明約法如是。即有三重。第一是總。
二・三是別。別中初者機教相對以爲如是。謂
能化教隨可度機。相應符契即有利益。隨
樂名如。相應爲是。次者教法相對稱爲如
是。謂能詮教與所詮法毫釐不違。故名爲
如。衆無錯失。故稱爲是。説漸如漸等者。即
擧十對二十重法。説漸是教。如漸是法。以下
準知。言漸頓者。歴劫修行名漸。如瓔珞等。
速疾直往名頓。如觀經等。具如上&T047368;。言相
空者。有爲事法是相。無爲性理名空。言人
天者。五戒等是人。十善等是天。大小兩乘其
義如常。六道名凡。三乘名聖。流轉還滅各
有因果。集・道是因。苦・滅是果。言苦樂者
此有二義。一於三界中惡趣極苦。人間八
苦・天上五衰並名爲苦。五欲禪定放逸繋縛
暫名爲樂。二三界苦樂合爲一苦。以是流
轉繋縛苦故。出世果報説名爲樂。以是眞
實無漏樂故。又於淨土地前爲苦。地上
爲樂。下智名苦。上證名樂。言遠近者
所望不同。或三千界内名爲近處。三千界
外名極遠處。或八萬劫目之近時。八萬劫
外爲極遠時。言同別者。於諸法中同類爲
同。異類爲別。或於佛教佛智爲同。隨機
爲別。如法事讃云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
是慈悲心等已上言淨穢者。即是淨穢二土。
又有覆無&T047368;與惡名穢。無覆無&T047368;與善爲
淨。阿難是佛侍者者。法華疏二云。生兒擧
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爲父母作字。阿難端
正人見皆悦。佛使著覆肩衣。有一女人。
將兒詣井。見阿難。目視不眴。不覺以綆
繋其兒頸。中阿含云。四衆若聞阿難所説。
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爲
謦欬。大衆皆歡喜。四衆若觀其默行住坐臥
指撝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阿難四月八日
佛成佛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
五十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
請爲。如前説。衆勸阿難。阿難順從。五百皆
歡喜。目連騰阿難三願。佛言。預知譏嫌求
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無時。佛
印而許。佛言。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説
乃解。今佛未發言阿難已解如來意。須是
不須是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難。如來歡
喜。四天王各奉佛鉢。佛累而按之。合成一
鉢。四縁宛然。而此鉢太重。阿難歡喜荷持無
倦。中阿含第七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
聞八十千揵度。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
力歡喜。阿難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
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能不染。一
切天人龍神無不歡喜。佛滅度後在師子
床。迦葉大衆讃曰。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
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自誓坐入涅
槃。住恐離車有怨。進恐闍王有怨。於恒河
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爲四分。一與天。一
與龍。一毘舍離。一阿闍世。阿育王禮阿難
塔。奉千萬兩金。偈歎曰。能攝持法身。法燈
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設上供養。念持多
所聞。口出微妙語。世尊所讃歎天人之所
已上凡用侍者。除佛以外沙彌爲侍。不
以具戒比丘爲侍。佛用有學以爲侍者。
不以無學而爲侍者。是故阿難住有學地。
不證無學。三釋證信中。證者指經我聞。即
阿難也。信者指經如是。即如來也。謂阿難
爲證誠。令衆生信佛經。故名證信序。此就
阿難解也者。此簡異他師也。謂嘉祥云。通
序有六事。前一句標信。後五句證信已上
台亦同。此乃阿難與同聞衆倶爲證也。如
今師者。證信唯在我聞兩字。故云此就阿
難解也。淨影一義同於今意 問。阿難是能
聞人。以聞持伴可爲其證。何故阿難自
爲證耶 答。阿難既無傳説錯故。自稱我
聞則令生信。是故阿難獨爲證信 問。淨
影等師以後五句皆爲證者。未得其意。能
聞之人尤足爲證。時佛處三何成證信。佛
已滅度。時處非情。故各不足以爲證也
答。法位疏云。若無時處同邪論故次序説
時。又雖有良時。若無教主説無由來。故次
序佛。又法須依人。人須依處。故次序説
已上
本曰二就下至發起序竟
釋云。上來第一釋證信序已竟。自下第二
釋發起序二。一初至發起序。竟總料簡發
起七序。二二次解已下別釋發起七序。今則
其初。於中爲三。一初至分爲七標。二初從
下至示觀縁釋。三上來下結。初標中發起序
者。今家總以一時已下並名發起。諸師不
爾。多以五句爲證信序。方以別序名發
起序。就此二序有其異名。授決集云。凡序
有二。謂通・別也。其通序者。在後置之。別
序者在經前也。又通名阿難序。別名如來
序。釋家至多。今不煩載。只弟子序在滅度
後。師主序在現前。二序倶叙師主正説已上
妙宗鈔云。故知 六義即是通序。以諸經同
故亦名經前序。付屬令安故亦名經後序。
結集者所置故。今言證信者。令聞者不疑
已上次釋中經一時佛在者。天台云。在者暫
時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語耳。住者四威儀
皆爲住。差別者。謂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也。
天住謂六欲天。因即施戒善心也。梵住從
初禪至非想。因即四無量心也。聖住三乘
人。因即三三昧也。佛住首楞嚴百八三昧・十
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也已上問。在字是下
句頭。何牒句末 答。嘉祥云。住者攝上句
明佛住也 問。此住爲取能住爲住。爲
取所住爲住耶。解云。此中取能住爲住
已上法華疏一云。住者能住・所住。所住即是
忍土王城。能住即是四威儀住世未滅已上
準之。在字理通上下。能在・所在義各別故。
二從王舍大城者。此牒文中不牒爾時自然
略也。又以上形下意也。正明發起序者。此
中別擧發起言者。兼顯三序義也 問。發
起七中何故化前序無縁字。又縁何義 答。
發起七段雖同是序。有遠近故。遠直云序。
禁父以下近發起序。故別名縁。若通論者。化
前證信亦應云縁。縁是序故。大般若經序
分名縁起品。縁者只是爲後正説之縁起
也 問。所言縁者。爲是六縁鉤鎖相連禁
父縁禁母。禁母縁厭苦等義。將爲六縁
總合直爲正宗之縁 答。二義倶允。何者六
縁共序故。總合爲正宗之縁。又六縁鉤鎖次
第無亂。謂初四縁生起可知。但欣淨縁雖
請定門佛意廣攝。故更開散。若不請定
不可開散。故欣淨縁縁顯行縁。既開散已。
更應還説所請定善。若不開散者不可説
示觀。佛意先欲攝散機故。故顯行縁縁
示觀縁。既勵修已。更應正説十三觀門。故
示觀縁縁正宗也
本曰二次解下至化前序竟
釋云。上來第一總料簡七序已竟。自下第二
別釋七序。文自有七段。今則其初。於中爲
三。謂標・釋・結。標中二次解者顯三序義。若
依二序科者。應云一先解等。化前序者。化
謂佛化。前者未至起化之處。故云化前。文
在而爲上首。義至厭苦縁半。謂佛未現王
宮已前是化前序。淨影釋發起序云。就中
隨處開分爲二。文別有五。言處二者。一異
處起化序。佛在耆闍。玄起後時王宮之化。
二佛從耆闍崛山沒下身往攝化序。此與勝
鬘太況相似。諸經之中此例非一。文別五
者。初言一時明起化時。第二明佛標其化
主。三在王舍下明起化處。四與大下辨列
徒衆。五爾時王舍大城已下明起化事已上
此與今同。但分文異。相望今釋其義猶劣。
所以者何。阿難叙耆山事名化前序。亦述
王宮事名禁父等也。然彼師至厭苦縁半
已來爲異處起化序。而不立禁父等縁。故
知。彼義缺於王宮三縁。但化前等三雖是
同時説必次第。故文在初其時猶長。謂化
前時至禁父等三縁半也。例如法華入定等
五瑞雖是同時文即前後。又勝鬘經有化前
序。謂彼經云。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
獨園。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
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
疑。宣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
是時。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讃如來無量
功徳。即遣内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
踰闍國。入其宮内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
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向旋提羅而
説偈言。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所言
眞實者。應當修供養。仰惟佛世尊普爲世
間出。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即生此
念時。佛於空中現。普放淨光明。顯示無比
身。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咸以清淨心
歎佛實功徳。又云。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
照大衆。身昇虚空高七多羅樹。足歩虚空。
還舍衞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
佛。觀無厭足。目不暫捨。過眼境已。踊躍歡
喜。各各稱歎如來功徳。具足念佛。還入城
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城中女人七歳已
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
子七歳已上。擧國人民皆向大乘。爾時世尊
入祇洹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時
帝釋與諸眷屬。忽然而至住於佛前。爾時
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説此經乃至
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乾
闥婆等。聞佛所説歡喜奉行已上釋中文自
爲四。謂時・主・處・衆。初時中有四釋。初二如
次略廣之異。更非別義。此乃通明諸經一
時。今雖釋時時處不離。故云時處。三四
正釋此經一時。以下形上。以上形下。是其
異也。日夜十二時等者。此正總擧諸經説
時。文在今經。義通他經。如天台云。如是等
文名爲通序。通諸經故。文通義別。如是詮
異。我聞人異。一時時異。佛教主異。住處處異
已上凡一時者。一經説時總名一時。量通長
短。華嚴一時是三七日。法華一時則八箇年
也。天台云。一者佛法無有定實之一。云何
稱一。隨俗假説一耳。釋論廣破一異也。時
者有二種。一迦羅。即名短時亦名實時。二
三摩耶。名長時。亦名假時。今不論長短假
實。説此經竟總云一時。法聰&T047368;云。一時者
即聞持和合非異時也。靈芝云。如來説經
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時。又西
土・此方年月日時暦數不同。流布他方人
難曉故。又復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至
後結集方綴成文。前後不一。難爲標指。即
如今經。闍王造逆。如來説經。阿難重述。
豈是同時。故以一言包羅斯盡已上或在山
林處等者。此總擧處。文自有八。如此八處
智論・地持・四分・十誦散説。今文合集方成八
處。言山林者。玉云。高土有石云山。平土
有木云林。平土有草云野已上言聚落者。
法華疏五云。封疆爲國。最遠。宰治爲邑。
居中。聚落是隣閭。最近已上&T047368;云。封疆等
者。封謂所統之限域。疆即所封之界畔。小曰
邦。大曰國。宰謂宰主。有主所治爲邑。邑
内各居名爲聚落。邑與聚落等降漸狹已上
言八部者。兩卷疏云。七明八部者。上列大
威徳天。今更擧二十八天等。或可星宿掌人
間者也。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
人間屋上作龍像之耳。二興雲致雨益人
間者。三地龍決江。開涜。四伏藏守轉輪王
大福人藏也。肇師但出三不出天龍。夜叉
此云捷疾。此有三處。海島・空中・天上。傳傳
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説法シ玉フニハ傳唱
至天。乾闥婆此云香陰。帝釋樂神。在須
彌南金剛窟住。天欲作樂其心動。什師
云。在寶山中住。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也。
阿修羅者。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
頭六手。此云無酒。持一不飮酒戒。男醜女
端。在衆相山中住。或言。居海底。風輪持
水如雲。居在其下。上文云。居在大海
邊。有大力。口呵日月。日月爲之失光。掌
摶須彌。須彌爲之簸峨。入海齊腰。見天
飮甘露。而四天下採華。置四海中釀。海中
衆生業力持。進失甘露。退不成酒。即斷酒
故言無酒神。不飮酒故得大力也。迦樓
羅者。此云金翅。翅頭金色。因以名之。此鳥
與龍約。汝遶須彌令斷。我摶海見泥。我
不如輸子爲汝給使。汝不如輸子與我噉。
天力持須彌不可斷。故龍輸子。卵生食
卵龍。不能食三生。濕生食二。胎生食三。
化生食四。緊那羅者。天帝絲竹樂神。小不
如乾闥婆。形似人而頭有角。亦呼爲疑神。
亦爲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此
乃是結八部數耳。摩睺羅者。什師云。是地
龍。肇師云。是大蟒腹行也。八部皆能變本
形。在座聽法也已上文句云。迦樓羅。此
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
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略抄瑜伽亦同。大聖垂
慈必待請而當説者 問。十二部經中有無
問自説。何云必待請耶 答。無問自説名
無口請。雖無口請必有意請。例如法華
經譬喩品索車即有機索情索口索之異。故
云必待。又一時者等者。上文廣約諸經時
處。自下別就今經。曲釋一時之義。如來獨
與等者。獨尊義故。簡他佛故。未對機故。故
名爲獨。以下形上者。禁父縁之爾時爲下。
化前序之一時爲上。謂化前發起同時故。以
下爾時形上一時也。以上形下準之可知
 問。今一時者爲通一經説時。爲局化
前之時 答。通一經時 問。今一時者
明化前時。然看文相化前之義至厭苦半。
何通一經 答。今文既云以下形上。其禁
父時若通一經者。化前一時亦可通始終。
但至化前義限厭苦半者。若約住處・同聞
異者限厭苦半。若約其時與佛同者是通
一經。故天台云。説此經已總云一時已上
又有義一時者限化前時。非是聞持和合
之時。如耆山二衆亦是限化前。非説處故。
非同聞故。但以下形上者唯取其始。不遮
上時是短下時是長。二明佛中。簡異餘佛等
者 問。佛是通號。何云簡異。故厭苦縁云
見世尊釋迦牟尼佛。釋此文云簡異餘佛。
此釋順理 答。釋迦佛是娑婆教主故。雖
呼通號有簡異意。若他方佛應呼別號
故上人云。於此庵室呼云御房者。是
指源空。若呼他人者。可云某甲也
孝經云。子
曰。注云。子男子通稱也。子一而已。故不稱
姓。與今義同。今化前佛應是教主。更無疑
滯。厭苦縁中來現密化不知何佛。故云
釋迦簡異餘佛。各有理故不可相違。三明
處中經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者 問。爲是擧
於二會説處 答。淨影・今家其義不然。只
是化前之處。不擧二會説處。但嘉祥意則
如所問。謂彼疏云。明説此經有二處。一者
王城處説。二者崛山處説。韋提希宮即王城
處説。後還山説即崛山處説。自有一處説
序兩處。自有兩處説序兩處。一處説序兩
處。即大品法華等經。何意兩處。從通至別。
直序王城即通。次重序崛山處即別也。兩
處説序兩處者即此經。前王城處説。故序
王城處。後還崛山説。次序崛山處。一處説
序兩處。即從通至別次第。兩處説序兩
處。即前後次第已上猶如畫水者。此明在俗
之衆縱發清心。由違順境退失修道。此喩
在於涅槃大集 問。前三果人即通在家。
跋陀和等居家菩薩。何如畫水 答。今約
大猷。在家之中何無善心直行之人。故要
集云。淨名大士身在家。心出家。藥王本事
避塵寰居雲山已上又龍興云。應作四句。
一有非出家在家。謂染家業白衣俗人。二
有非在家出家。謂離家業出家道人。三
有非出家亦非在家。謂白衣人遠離家業。
四有非非在家非非出家。謂出家人染著
家業已上聖教常談以優婆塞及優婆夷名
爲在家。以比丘等五種道人目爲出家。然
此四句以義而論。又迦葉童子自此之前我
等皆名邪見之人文。不知佛性以屬邪見。
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如是等例皆
以義立。境界住者。境界即是所化衆也。佛雖
不可居住聚落。然以大悲故隨所化境界
而住。天人猶厭臭香不來人間。況無漏聖
那能共住俗塵之中。依止住者。耆山等處絶
離欲塵故。佛所依止之處。慈恩彌陀經疏云。
此文有二。一境界住。謂天子所統之方。即
舍衞國。二依止住。謂如來所居之處。即給
孤獨也已上誾師云。經云在王舍耆闍崛山
中者。此明處成就也。住有八義。一境界
住。謂十六大國。是所遊境界故。二依止住。
謂一切僧伽藍。是所依止故。三威儀住。謂
行住坐臥故。四未捨壽命住。謂未涅槃前住
五分法身故。五梵住。謂四無量心。住大悲
故。六天住。謂四禪。住第四禪故。七聖住。謂
三解脱門。入空滅見。入無願滅愛。入
無相滅無明。佛住無相中心惑盡故。八佛
住。謂住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中故。約三
身而辨。前三是化身住。次三是應身住。後
二是法身住。前二身是能住。後一身是所
住。經中多擧八中境界住及依止住。爲化
在家出家二種人故已上亡身捨命等者。志
重出離而輕身命。名爲亡捨。非謂忽爾投
身喪命。眞心堅固喩之金剛。此心明了猶
如圓鏡。四明衆中經大比丘衆者。天台云。
比丘者因果六義。因名乞士怖魔破惡。果
號應供殺賊無生。釋論淨目問舍利弗。乞
士者有四種食。合藥種植田園名下口食。
仰觀星宿名仰口食。四方巧語名方口食。
呪術卜算名維口食。比丘不作此四。名
清淨乞士也。怖魔者。若發心出家地行夜
叉唱。飛行・空中展轉乃至六天。魔王聞之
怖畏失人衆也。破惡者。能破煩惱。九十八
使悉皆破斷。故名破惡淨影
大同
問。何故列二
衆時。先聲聞。後菩薩 答。佛地論二出八
種故云云法華疏一云。釋同聞衆爲三。初
聲聞。次菩薩。後雜衆。諸經多爾。舊云。有事
有義。有事者。逐形迹親疎。聲聞形出俗
網。迹近如來。證經爲親。故前列也。天人
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爲疎。故後列
也。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處。既不同俗。
復異於僧。處季孟之間。故居中仲也。有
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
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T047368;云。釋列衆中初辨次第。
言多爾者。亦有經中菩薩後列。各有所表。
如華嚴經不列聲聞。純無雜故。舊解者。多
是光宅。與大論意同。故無別破。但總結
云似兩解耳靈芝
大同
問。此經何故不擧雜
衆 答。略也。靈芝云。大本小本彌陀經列
衆甚廣。今經最略。翻傳適時。各其志也。計
應更列人天雜衆。下流通云無量諸天龍夜
叉等。即知序中亦略之耳已上因論生論諸
經先比丘後尼衆。有何意 答。法華&T047368;
云。論又云。先僧次尼亦有八義。一男尊女
卑。二入道先後。三師弟不同。四傳法能不。五
結集進退。六同住得不。七多少推讓。八得歎
有無已上聲聞衆中即有其九等者。初釋與
字。非是歎徳。下八種大正是歎徳。或此九句
倶歎徳行。爲佛徒衆。是當歎徳。下八大中
第一是總。餘七是別。無徳不大。故云總大。
相是外相。即比丘形。言衆大者。能化四衆。
謂三迦葉舍利目連舍利目連合
爲一也
耆年大者。年闌
爲耆。法華信解品云。我等居僧之首年並
朽邁已上言數大者。標所化數。謂千二百五
十人也。尊宿大者。是長老相。内有實徳大者。
智圓四辯。定滿六通。果證大者。皆倶解
脱阿羅漢也。又以此九句配屬經者。文
有具闕。謂初述與。第二釋大。第三比丘。第
四即衆。第六是釋千二百五十人倶。五七八
九更無所當。大義廣故。以義加之。故應攝
於總大中也 問。以何義故更加之耶
答。此準餘經。法華經云。皆是阿羅漢。諸漏
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
自在已上傳譯意異。今經雖略聲聞歎徳。梵
本定有。釋得此意即立果證等四大也。例
如下引大經而歎菩薩徳也。問曰一切經
首等者。先問意者一切經首不増不減。擧
置千二百五十人。有何所以。言猶置者。是
安置也。又可云由致。今用借音。是由序意
耳。次答意者。此等聲聞皆是外道故同置經
首也。優樓頻螺等者。天台云。三迦葉兄弟
有千弟子。優樓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
那提此云江。昔共起刹。今連枝也。舍利弗
名翻言珠子。亦云身子。姓拘栗陀。目犍連
姓也。翻讃頌亦莱茯根。或云故豆。二人共
有二百五十人法華疏大
同之
千二百五十人者。
金剛仙論云千二百五十五人已上金剛般若
疏云。可云千二百五十五人。擧滿數故。不
云千二百五十五人已上五百弟子二百五
十弟子者。龍興&T047368;云。今依四分優樓頻螺弟
子五百。伽耶弟子三百。那提弟子二百。次
舍利弟子一百五十。目連弟子一百。并千二
百五十。若并師數者。三迦葉舍利目連五
人。及初所化陳如等五比丘可加之。又化
餘類甚多。如律。然多從佛諸經列耳已上
此等外道歸佛前後者。法華&T047368;一云。十二遊
經云。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第四年化
大迦葉及三兄弟。第五年化目連身子已上
問。經律異相・法華科文・并龍興&T047368;同云伽耶
弟子三百那提二百。與今相違 答。今依
賢愚經。諸文亦有所依經論。異説隨宜。不
須和會。問曰此衆中等者。先問意者下列衆
中。亦有阿難羅睺羅等非外道者。何故總
標千二百五十人。次答意者下列衆中別取
外徳列其別名。故不論外道非外道。然總
標者約多分耳。如經中説者。是賢愚經。言
外徳者。外相殊異衆所知識 問。今經唯
有總標而無列名。何致此問 答。今典雖
無列名。準依他經更設此難。例如二衆
九句七句準餘而立。問曰未審此等外道等
者。先問意者上文雖云常隨世尊不相捨
離其相未彰。故問其由也。答意可知。雖
入眞門氣習由在者。此義出智論。法澤無
私我曹蒙潤者。澤是恩澤。言無私者。孝經
注云。天子承天命宣諸候。諸侯承宣令卿
大夫。卿大夫承令命士庶人。是故士庶人
有善之時讓功於卿大夫。卿大夫有善之
時讓功於諸侯。諸侯有善之時讓功於天
子又云。覆無外天也。載無私地也已上
此意也曹者。東宮切韻云。曹輩也。問曰此
等尊宿等者。今經雖略衆所知識言。準諸
經致此問也。一者標相二者標數等者。以
此七句配屬經文者。菩薩是大人相。三萬
二千是其數也。位・果・徳三文無所對。文
殊法王子別顯高位。上首之言是當總結。
獨以文殊而爲上首。意顯餘伴。故屬總
結。三四五句文雖是略。準餘經故釋出其
義。故次下引大經菩薩歎徳之文。其義可
知。又準天台意。菩薩之言含位。彼疏云。
菩薩位中有四。第一明位。第二列數。三萬
二千人。第三標名。文殊。第四結。爲上首
已上問。引大經文云何配屬位果徳三
答。依淨影疏。行權方便是自分功徳。此
當標位。即是因位。入佛法下是勝進功徳。
此當標果。亦是果位。通上下文歎菩薩徳。
亦成標徳。經法王子者。非是第九法王子
住。只是等覺金剛心也。故千手經歎徳文云
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即此類也。又天台云。以
法化人名法王子也。上來雖有二衆不同
者。化前序中雖有四段。且從文近但結徒
衆。又從要故且結二衆。例如玄義總結之
後。但擧第六經論相違勸信求者也
本曰二就下至禁父縁竟
釋云。上來第一明化前序已竟。自下第二
釋禁父縁中三。謂標・釋・結。釋中文自爲七。
初中有二。一釋王舍大城名。二釋起化處
名。第二中三。一釋闍王爲惡人所誤。二釋
翻名。三釋得名由。由中亦二。一釋折指。二
釋未生怨。第三釋父王爲子禁。第四中二。
一釋夫人進食。二問答門下不制由。第五
釋父王請法。第六釋因請蒙聖法。第七釋
和悦意。初總標中禁父縁者 問。何故此經
以惡逆事爲發起耶 答。靈芝云。二發起
序。諸經縁起隨事不同。今經乃以殺逆爲
發起者。略有二意。一欲彰此界衆生極可
厭惡。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於餘人。意
令末世忻樂淨土故。二爲表此方機縁非
遭極苦。不念脱離求往生故。故下韋提
希云爲我廣説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
浮提濁惡世等天台淨
影大同
次釋中一明起化處
中。爾時王舍大城以下者。王舍大城即以
下也。對上來文。故云以下。如普觀釋言
從見此事時已下。此明往古百姓等者。法
華疏云。王舍城者。天竺稱羅閲祇伽羅。
羅閲祇此云王舍。伽羅此云城。國名摩伽
陀。此云不害。無刑殺法也。亦云摩竭提。
此云天羅。天羅者王名也。以王名國。此王
即駁足之父。昔久遠劫此五主千小國。王
巡山値牸師子。衆人迸散。仍共王交。後月
滿來殿上生。王知是己子。訛言。我既無
兒。此乃天賜。養爲太子。足上斑駁。時人號
爲駁足。後紹王位。喜噉肉。勅厨人無令
肉少。一時遽闕。乃取城西新死小兒爲膳。
王言大美。勅之常辨此肉。厨人日捕一人。
擧國愁恐。千小國興兵。廢王置耆闍山
中。諸羅刹輔之爲鬼王。因與山神誓。誓
取千王祭山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普明
王。後時伺執得之大啼哭。恨生來實語。而今
乖信。駁足放之。還國作大施。立太子仍
就死。形悦心安。駁足問之。答得聞聖法。因
令説之。廣讃慈心。毀呰殺害。仍説四非常
云云駁足聞法得空平等地。即是初地也。
千王各取一渧血三條髮賽山神願。駁足與
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爲大國。各以千
小國付之胤。千王更迭知大國事。又百姓
在五山内。七遍作舍七度被燒。百姓議云。
由我薄福數致煨燼。王有福力其舍不燒。
自今已後皆排我屋爲之王舍。由是免燒。
故稱王舍城。又駁足共千王立舍於其地。
故稱王舍。又駁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
赦於其地。故名地爲王赦。而經家借音爲
屋舍字耳。因縁出大論及諸經已上準之。今
因縁當彼免燒義。但天台疏雖指大論及以
諸經。而大論中無免燒文。故知。今釋依諸
經也。臣等造宅者。臣即臣下。等即百姓。又
孝經述&T047368;云。百姓者。或爲百官族姓。或爲天
下萬民已上此以天下之民總爲百姓。廣韻
云。臣伏也。男子賤稱也。今釋此意也 問。王
舍城者。爲寒林城。將爲上茅 答。一義云。
上茅城也。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於諸餘一
切城舍。耆闍崛山勝餘諸山故。顯此法門最
勝義故已上往昔已來用上茅城以爲勝城。
既云勝一切城。非上茅何。寒林既是不祥
之地也。何云勝餘。況擧王城爲取耆山。
耆山最近上茅城。故西域&T047368;云耆山去上茅
十四五里。又云。矩奢掲羅補羅城唐言上
茅宮城
茅宮城摩掲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
崇山四周以爲外郭。西通峽徑。北闢山門。
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内城餘址
周三十餘里已上法華&T047368;依西城此文定法
華經説處。又嘉祥法華論疏云。問。王舍城云
何勝一切城答。別傳云。五天竺國十六大國
五百中國十千小國有六大城。而王舍城最
已上西域記云周一百五十餘里。知最大者
上茅城也。又西域&T047368;云。未生怨王築此城
言此城者是寒林城。而寒林城未生怨王
治國已後築之。故前所説經所擧王舍城
者即是上茅城也。一義云。寒林城也。瓶沙王
都初在上茅。後遷寒林。當住城故知寒林
也。西域&T047368;云。曷羅闍姞利呬城唐言
王舍
周二十
餘里。面有一門。初頻毘沙羅王都在上茅宮
城也。編戸之家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隣罹
災。防火不暇。資産廢業。衆庶嗟怨不安
其居。王曰。我以不徳下民罹患。修何福徳
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徳化邕穆政教明
察。今茲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制嚴科以
清後犯。若有火起窮究先發。罰其首惡遷
之寒林。寒林者棄屍之處。俗謂不祥之地。
人絶遊往之迹。令遷於彼同夫棄屍。既恥
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頃
之王宮中先自失火。謂諸臣曰。我其遷矣。
乃命太子監攝留事。欲清國憲。故遷居焉。
時吠舍釐王聞頻毘娑羅王野處寒林。整集
戎旅欲襲不虞。邊侯以聞。乃建城邑以
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也已上無量義經
註釋云。言王舍城者。中印度境摩竭提國寒
林城名也已上守護章亦存寒林義加之法華
科文慧心云。王城耆山者。聞持之處。即中天
竺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毘富羅山東有耆
闍崛山。此云靈鷲山。或云上茅城東北已上
此文意者王舍城名在寒林城。所以然者
論靈鷲山在所即有二義。或王舍城東北。
或上茅城東北。上茅城外別擧王舍城。故
知。王舍城者即寒林城。然處處釋論上茅事。
且從本城雖擧上茅意取寒林。當住處故。
但法華論勝諸城者。寒林雖是不祥之地。
而移上茅已後勝諸城故。崇山四周等者。
新古兩城倶五山中。故非相違云云居民九
億者 問。智論三云。摩訶陀國中王舍城最
勝。是中有十二億家。佛涅槃後阿闍世王
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
一小城。廣長一由旬。名波羅利弗多羅。猶
尚於諸城中最大。何況本王舍城。又誾師
云。摩訶陀國王舍者。善見論云。縱廣三百
由旬有八億萬戸。有八萬聚落。故最大也
已上準此等文。王舍大城不限九億。九億
衆生是舍衞城。智論九云。舍衞城中有九億
家。三億見佛。三億不見。三億不見不聞。
西域&T047368;云。舍衞城有九億衆生。王舍城有十
二億衆生已上答羅什三藏五竺往生傳五
云 頻婆沙羅王居民甚多。一季一面各有
九億人已上今釋擧一方云九億也。言起
化處者即有其二等者。王舍城是一經説處
名起化處。分爲二者。光臺現國雖非言説
義當佛答。故夫人請爲一。如來答爲二也
 問。此中具顯一經始終。何故不擧示觀
縁耶 答。自序之正。爲標此義粗略擧也。
謂欣淨縁請定行故。而説正宗十三定善。
顯行縁中自開散故。而説正宗九品散善。於
義即足。不可具耳。影現靈儀者。靈儀之名
可通依正。靈者。廣韻云。神也。善也。寵也。
儀者。廣韻云。儀容也。正也。義也已上今以依
報而言靈儀。如云桃李一旦榮華松是千
年靈木。又靈地靈處靈場等亦其例也。復有
義言靈儀者。第七觀所現佛體也處處釋皆
名正報故 問。看今文相。一經始終次第
擧之。何序分中超擧第七觀住立佛 答。
見土見佛。見義同故類聚擧之。例如今經得
益分中。聞佛説後並擧見土見佛兩益。見極
樂國在聞經前。雖是不次見義同故。又散
善義擧希奇中云。或見釋迦毫光轉變。或
見彌陀金色靈儀乃至或聞西方淨士對目
非遠已上爲擧見同不次擧之即其證也。若
言靈儀不指住立。擧經始終中有不擧
住立之失。縱雖略餘最可擧之。正報致請
之發端故。夫人得忍之縁起故。正觀即是定
門等者。觀名雖通十六。觀義唯局十三。故
知。觀者唯是十三不通九品。其義明矣。所
言正者。剋體之義。此乃顯於定唯是觀。九
品別爲散機自開。故云更顯九章益也。二
明闍王信受惡人中。怳忽者。玄應音義云。
怳忽者。眼亂也。虚妄見也已上明堂經云。怳
忽心朦也已上小切韻云。怳忽者。失志貎也
已上起信論云。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怳忽如
已上亦名折指者。具足應言阿闍世此云
未生怨。婆羅留枝此云折指。今釋略也。涅槃
經三十四云。壞汝一指。以是因縁人復號
汝爲婆羅留枝已上天台云。阿闍世此云未
生怨或婆羅留枝此云折指已上此皆擧昔日
因縁等者。首尾參雜。謂始從問相師至遣
使於仙所。相似照明菩薩經説。仙被害時
説惡願者。似涅槃經第二十説。夫人娠時亦
問相師。以下諸文亦似涅槃三十四説。故龍
興云。初中往因如涅槃經。頻婆沙羅往昔
爲王。於毘富羅山獵鹿。無所獲。遂値一
仙。王即生瞋。不得獵鹿正坐此人驅逐
令去。遂令殺之。仙人臨終即發惡願。願我
來世還如今日。心口害汝。彼時王者頻婆
沙羅。彼時仙人阿闍世是。又餘處云。彼王
夫人今韋提是。以聞王事起隨心故。又
如照明菩薩經云。佛言。往昔洴沙王后無
有太子。時請相師問曰。夫人何時有身。相
師瞻曰。山中有一坐禪道人。命終精神當
來后腹化爲太子。王聞是語。即遣人斷道
人糧餉。道人得通即知王意。自念。我今爲
王示現。死作白兔在王東園。王將國民
促得白兔。即勅鍛師作鐵釘。釘兔四足及
口鼻頭。兔身即便病釘而死。精神來腹化
作太子。十月滿而生太子。身長大立位。將
從遶城遊觀。迴車入城。即作惡念。共諸
群臣即促父王閉著獄中。不聽餉食。韋
提希夫人以蜜塗身。著生韋衣白守獄者。
令見密語。獄吏聽入。解身上衣。以手拔
刀。削蜜與王。王得蜜食。眼目精明。夫人白
王。雖在獄中稱佛名字。禮佛禮僧。王用
后語獄中禮佛。阿闍世王問獄吏言。獄囚
何似。答言平安。但見隨時獄中禮佛。阿闍
世王即便大怒。臨死之日獄中禮佛。臨渇
穿井。不解時急。即喚鍛師來。作鐵釘。釘
王額上及兩手掌并兩膝頭。於是父王不得
禮佛。病釘而死乃至有別&T047368;云。夫人無子。
王問相師。以何因縁方得兒耶。相師占曰。
山中有仙。死已入腹。王殺仙人。死受兔身。
后腹未孕。王更問師。汝言仙人死已。夫人何
無娠耶。太史更占。見彼仙人受一兔身。王
復往獵欲殺此兔。兔見兵圍遂投丘井。井
底有草。兔食草根。經三七日遂便餓死。兔
死之後夫人有娠。今日大王還被幽禁。經三
七日被餓而死雖有此説未見經論。不
可爲定。更覓明文。已上
&T047368;如涅槃者。彼經第二十云。大王頻婆娑羅
往有惡心。於毘富羅山遊行獵鹿。周遍曠
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
即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得。正坐
此人驅逐令去。即勅左右而令殺之。其
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
實無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於來世亦
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時王聞已即
生悔心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
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果報耶。
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
如王所言。父王無辜者。大王云何言無。
夫有罪者即有罪報。無惡業者即無罪報。
汝父先王若無辜罪。云何有報。頻婆娑羅
於現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惡果。是故先王
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故
云何而言定入地獄已上同經三十四云。善
男子羅閲祇王頻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
見。業因縁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
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
縁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即
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爲親友。
爲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非門出
從門而入。從門而出非門而入。或時示
現象馬牛羊男女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即生
愛心・喜心・敬信之心。是事故。嚴設種
種供養之具而供養之。又彼白言。大師聖人
我今欲見曼陀羅華時調婆達多即便往至
三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
都無與者。既不得華。作是思惟。曼陀羅
樹無我我所。我若自取當有何罪。即前欲
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
愧。不能復見善見太子。復作是念。我今
當往至如來所求索大衆。佛若聽者我當
隨意教詔勅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
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衆付
屬於我。我當種種説法教化令其調伏。我
言。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猶
不以大衆付屬。況汝癡人食唾者乎。時
提婆達復於我所。倍生惡心作如是言。瞿
曇汝今雖復調伏大衆。勢亦不久。當見磨
滅。作是語已大地即時六反震動。提婆達
多尋時躄地。於其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
土而汚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復作是
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要當
報如是大怨。時提婆達多尋起往至善見
太子所。善見見已即問。聖人何故顏容憔
悴有憂色耶。提婆達言。我常如是。汝不知
乎。善見答言。願説其意。何因縁爾。提婆達
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以爲非
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復作是
言。國人云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國人罵
汝爲未生怨。善見復言。何故名我爲未
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一切
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
外人皆悉號汝爲未生怨。一切内人護汝
心故。謂爲善見。韋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
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以
是因縁人復號汝爲婆羅留枝。我聞是已心
生愁憤。而復不能向汝説之。提婆達多以
如是等種種惡事教令殺父。若汝殺父我
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
雨行。大王何故爲我立字作末生怨。大臣即
爲説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説無異。善見聞
已即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
兵而守衞之。韋提夫人聞是事已。即至王
所。諸守王人遮不聽入。爾時夫人生瞋恚
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
夫人欲得往見父王。不審聽不。善見聞已復
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牽母髮。拔刀欲斫。
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
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
爲耆婆故即便放捨。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飮
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
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種種惡邪
之法而爲説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有罪。
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當知。
如是業者罪兼二重。一者殺害父王。二者
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
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我等罪人。
云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難。過
三月已吾當涅槃。善見聞已即來我所。我爲
説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已上涅槃等經與
今疏文互有具略。聖僧指授三昧證定定有
深意 問。父王爲子所害。爲是由宿世業。
爲由現業 答。今釋之意偏屬現業。龍興
有二意。初引涅槃經。似判宿業淨影
同之
次引
照明經。似判現業。涅槃第二十文雖説父
王往昔殺仙人。文相未詳過現。故人師存
異義歟。或今疏判據現因。偏準照明經歟。
元本父王無有子息者。奈女經中雖説耆婆
スト。而非夫人之所生子。故言無子。是故
照明菩薩經云。往昔洴沙王后無有太子
繼祀者。繼是紹繼。祀是祭祀。謂紹繼王位
祭祀宗廟也。是兒非女者 問。奈女經云
有一女兒在池中。慈恩通賛云男子女兒。
準此等説。兒是女何 答。人師異説。或名男
子。或名女子。故聞持&T047368;云。女云嬰。男云兒。
大般若音義云。嬰者女子。兒者男子。弘決八
云。嬰兒者。嬰頸飾也。蒼頡篇云。男曰兒。女
曰嬰。今言嬰者通男女也。故釋名云。人始
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而乳養之。
故曰嬰兒已上勿令人承等者 問。上云縱
有所損吾亦無畏。今何墮將令死 答。上述
相師聞。今明心中計。故非相違 問。父王
既是佛之檀越。定受五戒。況影堅王初果聖
者。何殺仙人及王子耶 答。行殺等故知。
定是未遇佛受五戒時也。聲亦不露者。聲
謂名也。露者顯也。謂惡名不顯也。此乃十善
主殺王子非王法故也。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一






觀經序分義傳通&T047368;卷第二

 釋良忠述 
經調達惡友者。依今家意及璟興疏。調達即
惡友也。又龍興云。隨順調達惡友等者。調達
即是惡友ナルカ故。亦可調達惡友教ナルカ
已上此師後義以雨行等名惡友也。提婆達
多者。嘉祥云。提婆達多此云天熱。天熱者。其
ヤシ室中大熱。是阿鼻之相。其人作三逆罪。
廣如釋論及律中所辨。靈芝云。調達具云提
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
彼出世必破三寶故已上今經及法華等亦
爲調達。涅槃經説調婆達多。増一阿含及智
度論只稱達兜。梵音少異。翻名惟同。但新譯
云天授。故光&T047368;引立世經云。釋迦如來於
第九住劫出世。天授造無間業入於地獄。
至第十盡方一中劫。然天授於第十住劫減
至四萬歳時。來生人中證獨覺菩提。是故
天授中劫不滿已上又提婆達多是權者也。龍
&T047368;引入大乘論云。如婆羅樓志於本行
經中所説偈。提婆達多者大仙之同伴乃至
汝言逆罪但是菩薩善權方便。如是逆罪名
雖有五。而實有三。破僧害佛世間所無。提
婆達多是大賓伽羅菩薩。爲遮衆生起逆
罪故。現作三業墮於地獄已上又引涅槃
云。提婆達者。實非聲聞縁覺境界。唯是諸佛
之所知見已上法華&T047368;八云。報恩經云。若有
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