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開元釋教録卷第十別録
之一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別分乘藏録下
  就別録中更分爲七
有譯有本録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
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譯無本録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
一千九百八十卷
泒別行録第三六百八十二部
八百一十二卷
刪略繁重録第四一百四十七
部四百八卷
補闕拾遺録第五三百六部一千
一百一十一卷
疑惑再詳録第六一十四部
一十九卷
僞妄亂眞録第七三百九十二部
一千五十五卷
有譯有本録第一之一
  此有本録中復有三録
菩薩三藏録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
千七百四十五卷
聲聞三藏録第二三百三十部一千
七百六十二卷
聖賢傳記録第三一百八部五
百四十一卷
  有譯有本録中菩薩三藏録第一之一
菩薩藏者。大乘所詮之教也。能説教主則法
身常在無滅無生。所詮之理則方廣眞如忘
名離相。總乃三藏差異。別則一十二科。始
乎發心終於十地。三明八解之説。六度四攝
之文。若是科條名爲此藏。始自漢明丁卯之
歳。至我開元庚午之載。見流行者總六百八
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
帙。結爲大乘法藏。總別條例具如後列
菩薩契經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
七十二卷二百三帙
菩薩調伏藏二十六部五
十四卷五帙
菩薩對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
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經重單合譯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
八十卷一百七十九帙
  尋諸舊録皆以單譯爲先今此録中以重譯者居首所以
然者重譯諸經文義備足名相揩定所以標初也又舊録
中直名重譯今改名重單合譯者以大般若經九會單本
七會重譯大寶積經二十會單本二十九會重譯直云重
譯攝義不周餘經例然故名重單合譯也又古譯經
首皆無譯人時代年月浸遠尋討莫知失譯之言寔由
於此今尋諸舊録參定是非時代譯人具標經首
失譯之者載之於録庶釋尊遺教終六萬之修齡矣
般若部新舊譯本及支流經並編於此總
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七十三帙
  般若經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舊録之中編比無次今
此録中大小乘經皆以部類編爲次第小乘諸律據本末
而爲倫次大乘諸論以釋經者爲先集解義者列之於後
小乘諸論據有部次第發智爲初六足居次毘婆沙等
支派編末聖賢集傳内外兩分大夏神
州東西有異欲使科條各別覽者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六十帙大唐三藏玄
奘於玉華宮寺譯出翻經圖
右此經總四處十六會重單合譯具列如左
第一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四百卷
  右新譯單本從第一卷至第四百
第二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七十八卷
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大品放光光讃般若同
本異譯。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於
舊經闕無常啼等品。餘意大同
第三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五十
九卷
  右新譯單本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

第四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一十八卷
第八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道行小品明度長安品等
同本異譯。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
五。比於舊經亦闕常啼等品。餘意不殊
第五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十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
十五
第六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八卷第
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勝天王般若同本異譯。
從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曼殊室利分
  二卷第
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兩譯文殊般若同本異
譯。當第五百七十四七十五卷
第八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那伽室利分
  一卷第
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濡首菩薩分衞經等同
本異譯。當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能斷金剛分
  一卷第
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新舊四譯金剛般若同本
異譯。當第五百七十七卷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説般若理趣分一卷
第一
  右新譯重本。與後譯實相般若同本異譯。
當第五百七十八卷
第十一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布施波羅
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
十三
第十二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淨戒波羅
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
十八
第十三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安忍波羅
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當第五百八十九卷
第十四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精進波羅
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當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靜慮波羅蜜多
二卷
  右新譯單本。當第五百九十一九十二卷
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説般若
波羅蜜多分八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或二十
卷三帙
  西晋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第二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
或三十卷四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僧叡等譯第二譯
光讃般若波羅*蜜經十五卷或十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三經。與大般若第二會同本異譯。其光
讃般若比於新經三分將一。至散花品後
文並闕。又按姚秦僧叡小品序云。斯經正
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説也。
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
品即是天竺之中品也。准斯中品故。知與
大經第二會同梵文也龍樹菩薩造智
度論釋大品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五卷一名須菩提品
亦名長安品
  符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第六
右一經長房内典二録云。是外國經鈔者。
尋之未審也。據其文理乃與小品道行經
等同本異譯。故初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道行品第一。但文不足三分過二。准道
行經後闕十品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亦名般若道行
品或八卷一帙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或七卷或
八卷一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七譯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亦直云大明
度經或六卷
  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三譯
  右四經。與大般若第四會。同本異譯其西
晋三
藏竺法護譯新道行經但有其名而無其本諸藏縱有即
與小品文同但題目異耳故不重出前後八譯五存三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六會。同本異譯
上二經十一卷同帙
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一
卷二
  十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一譯
  右一經。亦名文殊般若波羅蜜經。初文無
十重光。後文有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師利
童眞者是。又編入寶積在第四十六會。爲
與後經名同。恐有差錯。故復出
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二十紙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
第*三譯
  右一經。初文有十重光。後文無一行三昧。
文言文殊師利法王子者是。初歎菩薩徳
及列菩薩名。此本稍廣。又此二經亦互有
廣略
右二經與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
異譯
&T023365;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二卷一名決了諸
法如幻化
  三昧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譯第二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同
本異譯。新舊相比舊經稍廣前後三譯
二存一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舍衞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婆伽婆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祇樹林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第三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室羅筏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第四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名稱城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録
第五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其第四本能斷般若。
貞觀二十二年沙門玄奘從駕於玉華宮弘
法臺譯。後至顯慶五年。於玉華寺翻大般
若。即當第九能斷金剛分。全本編入更不
重翻。准諸經例合入大部者即同別生。此
録之中不合重載。爲與沙門義淨譯者名
同。恐有差錯。故復出之三師造論
同釋此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録
第二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同本
異譯。而西域梵文有廣略二本。故實相理
趣文意乃同況大小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云
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三
譯二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經題第一
譯拾遺編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二存一闕其般若心經
舊録爲單本新勘爲重譯仁王般
若等三經大義雖通大部全本
大部中無是支派攝非從彼出
上十三經十五卷同帙
寶積部但諸會重本並次第編之總八十二部此以諸部
合成故存本數上録一百六十九卷一十七帙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一十
二帙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等譯新編
入録
  右此經新舊重單合譯共四十九會。合古沓
成一部新舊共二十會單本新舊共二十九會重譯於
中二十六會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二十三
會古譯及唐舊譯菩提流志勘
梵本同編入會次具列如左
第一三律儀會三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大方廣三戒經同本異
譯。從第一卷至第三卷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四卷至第七卷
第三密迹金剛力士會七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勘同
編入
  右舊譯單本。從第八卷至第十四
第四淨居天子會二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録
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本名菩薩説夢經。新改名淨
居天子會。當第十五及十六卷細詳文句與
竺法護經稍
不相類長房等録皆云失譯法上録
中云竺護出今者且依法上録定
第五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十一
  右新譯重本與舊無量清淨平等覺大阿彌
陀無量壽經等同本異譯。當第十七十八

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阿閦佛國經等同本異
譯。當第十九卷及二十卷
第七被甲莊嚴會五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
第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二卷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二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姚秦童壽所譯法界體性
經同本異譯。當第二十六二十七卷
本闕
第九大乘十法會一卷
  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梁衆鎧所譯大乘十法經
同本異譯初云婆伽
婆者是也
當第二十八卷經本題爲僧
伽婆羅譯者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普門品經等同本異譯。
當第二十九卷
第十一出現光明會五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三十卷至第三十
第十二菩薩藏會二十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勘同編入
  右唐舊譯單本。從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
其菩薩藏會准大周録入重譯中云與三卷菩薩藏經
同本異譯者誤之甚也名目雖同多少全異檢尋文義
更復差殊其三卷菩薩藏經亦編入此
中即富樓那會是今改舊轍以爲單譯
第十三佛爲阿難説處胎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胞胎經同本異譯。當第
五十五卷
第十四佛説入胎藏會二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勘同
編入
  右唐舊譯單本。當第五十六卷及五十
此入胎藏會本名佛爲難陀説出家入胎經在根本説一
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十一十二卷三藏義淨析出別行
本菩提流志勘梵本同編入會次既不重譯故爲單本
又與雜寶藏經難陀爲佛逼出家縁初雖少同後乃全異
不合以爲重譯此會及前會據其文理合入
聲聞藏内今爲編入寶積通在菩薩藏收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第三
譯勘
同編
  右唐舊譯重本。與舊文殊師利佛土嚴淨
經同本異譯。從第五十八卷至第六
第十六菩薩見實會十六卷
  高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勘同
編入
  右舊譯單本。從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
第十七富樓那會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二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菩薩藏經。亦名大悲心
經。與西晋竺法護所譯菩薩藏經同本異
譯。從第七十七卷至第七十九晋譯
本闕
第十八護國菩薩會二卷
  隋三藏闍那崛多譯出内典録
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第八十卷及八十
第十九郁伽長者會一卷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第三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法鏡經及郁迦羅越問菩
薩行經等同本異譯。當第八十二卷經本題
爲康僧
顗者
誤也
第二十無盡伏藏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八十三卷及第八十
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幻士仁賢經同本異譯。
當第八十五卷
第二十二大神變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八十六卷及第八十七
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二卷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勘同
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第八十八卷及第八十
第二十四優波離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決定毘尼經同本異譯。
當第九十卷
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發覺淨心經同本異譯。
當第九十一卷及第九十二
第二十六善臂菩薩會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録
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第九十三卷及第九十四
此善臂會大周録云與持人菩薩經及持世經善肩品經
等同本異譯者非也尋其文理與持人經等義旨懸殊其
善肩經從善臂經鈔出與法華經
普門品同類既有斯異故爲單譯
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九十五卷
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九十六卷
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優填王經同本異譯。當
第九十七卷新舊二經
互有廣略
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兼後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兩譯須摩提經及流志
先譯妙慧童女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八
卷。從初至半其先譯妙慧經本
在東都尋之未獲
第三十一恒河上優婆夷會與前
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九十八卷。從半至末
第三十二無畏徳菩薩會一卷
  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五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
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九十九卷
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一卷
  西晋居士聶道眞譯第二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離垢施女經及得無垢女
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卷經本題爲竺法護譯
者誤也其離垢施
女經是竺法護
譯如後所顯
第三十四功徳寶華敷菩薩會兼後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卷。從初至半
第三十五善徳天子會與前
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流志先譯文殊師利所説
不思議佛境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
卷。從半至末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
  隋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内典録第七
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如幻三昧經及聖善住意
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

第三十七阿闍世王子會兼後
三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太子刷護太子和休二
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六卷。從初至半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兼前
三卷
  東晋天竺居士竺難提譯第三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等
同本異譯。從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
經本題云
西晋者誤
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二卷
  隋三藏闍那崛多譯第一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移識經。新改名賢護長
者會本移識經無證信序
今寶積中者新加之
與顯識經同本異譯。
當第一百九卷及一百一
第四十淨信童女會兼後三
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一卷初
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三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大
乘方等要慧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
一卷此八法會有釋論五卷
其要慧經文少略耳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兼前三
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末經本題
爲西晋
竺法護譯者錯也其舊本願
經是竺法護譯如後所顯
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一卷
  失譯今附秦録勘同
編入第三譯
  右舊譯重本。是舊單卷大寶積經。新改名
普明菩薩會。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摩尼
寶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二卷此舊
寶積
經有釋
論四卷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卷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勘同
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三卷及一百
一十*四
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兼後
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五卷初
第四十六文殊説般若會兼前
二卷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一譯勘
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衆
鎧所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一
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經本題爲僧伽
婆羅譯者誤也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別品第二譯
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亦名菩薩淨行經。與大集寶
髻品及康僧會所出菩薩淨行經同本異
譯。當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此寶
髻會
有釋論
一卷
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
便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毘耶娑問經同本異譯。
當第一百二十卷其新譯本比於舊經後文不足向
少一紙或有將舊經續入者欲使
意珠圓
滿故也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出法上録
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一三律儀會同本異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亦直云無量清
淨經第二譯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阿彌陀經二卷内題云阿彌陀三耶三
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呉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第三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第四譯
  右三經。與寶積第五無量壽會同本異譯
此第五會新舊十一譯七譯闕本天親菩薩依經義造論一卷
上四經九卷同帙
閦佛國經二卷一名阿閦佛刹諸
菩薩學成品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三
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六不動如來會同本異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云佛住
王舍城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
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九大乘十法會同本異

普門品經一卷亦云普
門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同
本異譯周録將爲法華支派者誤之
甚也新舊三譯一譯闕本
胞胎經一卷一名胞胎
受身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三佛爲阿難説處胎
會同本異譯此胞胎經准舊録中編爲小乘
單本今以類相從附之於此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或直云嚴淨佛土經
亦直云佛土嚴淨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
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五文殊授記會同本
異譯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
  後漢安息優婆塞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
第一譯
  上六經九卷同帙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
者經或二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六
譯三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十九郁伽長者會同本
異譯
幻士仁賢經一卷或云仁賢
幻士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一授幻師記會同
本異譯
決定毘尼經一卷一名破壞
一切心識
  群録皆云燉煌譯竟不顯人名年代今附東晋
録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四優波離會同本
異譯
發覺淨心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同
本異譯
優填王經一卷
  西晋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
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同
本異譯
須摩提經一卷亦直云
須摩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第二
譯新舊四譯一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同本
異譯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亦云阿闍貰女
經亦直云阿述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
二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二無畏徳會同本
異譯
離垢施女經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九經十卷同帙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云無垢女經一名
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三無垢施會同本
異譯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録
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五善徳天子會同
本異譯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
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或四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五譯七
譯四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六善住意會同本
異譯
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録
第一譯
太子和休經一卷或作
私休
  僧祐録云安公録中失譯經今附西晋
録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七阿闍貰王子會
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
譯三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同
本異譯
大乘顯識經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録
第二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同
本異譯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一彌勒問八法會。
同本異譯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
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二彌勒所問會同
本異譯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亦名古品曰遺
日説般若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一名大
迦葉品
  晋代譯失三藏名舊在後漢録今
且依舊第二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同
本異譯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
云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三
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同本
異譯
毘耶娑問經二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
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同
本異譯其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歳次壬戌月建在申朔
次乙丑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
書令儀同高公第譯建初辛巳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
千四百五十七字諸録皆云勒那摩提*譯或云菩提留
支譯者二總誤也今依序記爲正此毘耶娑
經舊録爲小乘單本今勘爲大乘重譯
上八經十一卷同帙
大集部但是大集流
類皆編於此
  總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一十四帙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第三譯三
譯二闕
  謹按。梁沙門僧祐大集記云。有十二段説
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第二陀羅尼自在
王品。第三寶女品。第四不眴品。第五海慧
品。第六無言品。七不可説品。八虚空藏品。
九寶幢分。十虚空目分。十一寶髻品。十二
無盡意品。今檢經本與祐記不同。第一陀
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亦有經本分爲瓔珞品者不
然此是一段不合分二後大
哀經即
是此品
第二寶女品。第三不眴菩薩品。第四
海慧菩薩品。第五虚空藏菩薩品。第六無
言菩薩品。第七不可説菩薩品。第八寶幢
分。第九虚空目分。第十寶髻菩薩品。第十
一日密分尋檢群録此大集經卷無定准或云二十九
或云三十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今
時大集多分三十其日密分文不具足合少
一卷其三十一卷者文應備具今尋求未獲
然僧祐記
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
盡意經雖是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次
第不合入中。其虚空藏品祐在不可説後
未詳所以。今從陀羅尼自在王品至日密
分總十一分。其日藏經與日密分同本異
譯。亦是第十一分日密日藏初倶云説虚空目
安那般那甘露門已次説此
經又日密分既於虚空目後説准義不合隔寶髻品今經
本中有此品隔未詳所以又日密日藏雖是同本其日密
分文極撮略後文
復闕可少卷餘
月藏經是第十二分或有經本
題云大乘
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經初又云
化諸龍衆説日藏經已次説此經
十輪經是第十三
初云説月藏經已次説此經此十輪
後第十四分本在西方未流於此
須彌藏經是
第十五分經初題云大乘大集
經須彌藏分第十五
第十六分合是虚
空朶經初云授功徳天記別法已次説此經然須彌
藏經因功徳天問如來方説故知此經合居其
其日藏經初在迦蘭陀竹園説。次昇須
彌頂。後因龍請往佉羅帝耶山。月藏等四
經並在佉羅帝耶山説。次第如是。其念
佛三昧賢護譬喩王無盡意經等。雖是大
集別分。既不知次第難可編記。然隋朝僧
就合大集經。乃將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爲
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及無盡意經成五
十八卷者非也。既無憑准故不依彼其合
大集
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
十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詳何
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
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
若欲合者。前大集中除
日密分有二十七卷。以日藏分替處續次
日密日藏梵本雖同日密分
中文略闕少故以日藏替之
次月藏。次地藏十
唐譯十
卷成者
次須彌藏。次虚空孕。後之四經雖
不知説次。以意合之亦將無失。虚空孕後
次念佛三昧以宋朝譯六卷者充其
隋譯十卷者後闕二品
次賢護。次
譬喩王。末無盡意總成八十卷。亦將契矣
其無盡意經初首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菩薩説不可
盡義品第三十二品即分也是第三十二分然僧祐記中
在寶髻品後及僧就所合大集編之於末者是非明矣又
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詳其文義合是大集別分今已編
入大寶積中不可
雙載故此闕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
帙第十一分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與日密同
當第四譯
  右一經與前大集經末日密分同本異譯
文略此
中稍廣
大集月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
帙第十二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擇單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第十三
分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第二譯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
  失譯今附北涼
録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十輪經大周録云曇無讖譯
出長房録檢長房入藏録中乃云
失譯周
録誤也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第十
五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
單本上二經十卷同帙
虚空藏菩薩經一卷或無菩
薩字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歸罽賓譯寄來
秦國第一譯
虚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
虚空孕菩薩經二卷合是第
十六分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
一譯闕本
觀虚空藏菩薩經一卷亦名虚空藏觀
經或無觀字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單本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無菩
薩字
  宋天竺沙門功徳直共玄暢譯第一譯
  上五經十一卷同帙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内典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隋譯本比於前經後
一品文不足矣
般舟三昧經三卷或加大字
或二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拔陂菩薩經一卷一名
拔波
  僧祐録云安公古典經是般舟經初四品異
譯第五出今附漢録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亦直云賢護
經或六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七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七譯
四譯本闕
上三經九卷同帙
阿差末經七卷晋曰無盡意或
四卷或五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末
經出大集經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五譯
三譯闕本
上二經十三卷同帙
大集譬喩王經二卷大集
別品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拾遺編
入單本
大哀經八卷或云如來大哀經
或六卷或七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初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異譯出第一卷初
至第五卷半
上二經十卷同帙
寶女所問經三卷亦云寶女問
慧經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寶女品異譯出第五卷半後
至第七卷半前
無言童子經二卷或云無言菩
薩經或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無言品異譯出第十七卷半
至十八卷過半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於逍遙園譯第一譯
奮迅王問經二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等譯出序記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奮迅王經序記云魏興和四
年歳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
甲午之日啓夾創筆沙門曇*林瞿曇流支於尚書令儀
同高公第譯凡有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字諸録皆云菩
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爲正又上二經内典録云抄
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異譯者不然尋其文理懸
絶不同但可爲大集別分耳或可此之二經非大集分但
以上代群録皆云異譯抄陀羅尼自在王品勘檢雖則不
同且記於
大集之末
上四經九卷同帙
寶星陀羅尼經十卷或八卷
一帙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出内典
録單本
  右一經内典録云。是大集經別分謹檢前大集
經中寶幢分
佛於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重説此寶星陀羅尼經故
寶幢分初云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告大衆言我
昔初得菩提已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城中有二智
人一名優波提舍二名拘律陀等次第至末文意並同此
經可爲重説不可爲重譯也又舊録中有寶髻菩薩所問
經是寶髻品異譯今編入寶積在第四十七會既入彼中
此不重載又有虚空藏經八卷檢無異本即是虚空藏品
抄出別行又有虚空藏問持經得幾福經云是虚空藏
品別文抄出既是別生除之不録又内典録及大周録中
更有大集經八卷尋其文句即是合部大集經第六帙也
初之兩卷名十方菩薩品此品乃是明度五十校計經不
知何故編入此中後之六卷乃是無盡意經既是繁重亦
除不
華嚴部華嚴本部及眷
屬經皆纂於此
總二十六部
  一百八十七卷一十八帙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或五十
卷六帙
  東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大本
初譯
  右此經總七處八會。合三十四品。會列如

第一寂滅道場會合二品
三卷
第二普光法堂會合六品
四卷
第三忉利天宮會合六品
三卷
第四夜摩天宮會合四品
二卷
第五兜率天宮會合三品
十卷
第六他化天宮會合十一品十三卷
新經開爲二會
第七普光法堂重會*一品
六卷
第八給孤獨園會一品一十
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八帙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等譯
入録大
本再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新譯經總七處九會。
合三十九品。會列如左
第一會菩提場中説合六品
十一卷
第二會普光明殿説合六品
四卷
第三會忉利天宮説合六品
三卷
第四會夜摩天宮説合四品
三卷
第五會兜率天宮説合三品
十二卷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説一品
六卷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説合十一品
十三卷
第八重會普光明殿説一品
七卷
第九會給孤獨園説一品二
十一卷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單本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失譯今附
秦録第譯
  右一經。大周録云。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出長房録*今按長房等録留支所譯無此經名今爲失
譯附於秦録又云與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
經及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異譯者誤也今尋文
理義旨全殊名雖似同所詮乃異求其旨趣乃與佛華嚴
入如來徳智不思議境界
經等同本異譯故移編此
佛華嚴入如來徳智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出内典録
第三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徳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
入録
第四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
一譯本闕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出大
周録
第一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
入録
第二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亦名金剛鬘
菩薩加行品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
周録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新編
入録

  上八經十三卷同帙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説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
録單本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第五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五譯三譯闕本此菩薩十地
經大周録云是華嚴十住品異譯
者謬也尋閲文句義旨懸
殊但可爲華嚴眷屬耳
右信力入印法門等十一經。並與華嚴分
有相似。是眷屬攝而非正部。以其三種世
間嚴事劣故
兜沙經一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右一經是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異譯舊經在第
五卷新經
在第十二比於
大本此經稍略
菩薩本業經一卷亦直云本業經亦
名淨行品經
  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或無
諸字
  西晋清信士聶道眞譯
  右二經是華嚴淨行品異譯舊經在第六卷新經
在第十四其支謙譯
者兼十住品略無偈大周入藏録中更有菩薩本
業經一卷亦是異譯淨行品尋本不獲故闕之耳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亦直云菩
薩十住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經録
拾遺編入
菩薩十住經一卷
  東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右二經是華嚴菩薩十住品異譯舊經在第九
卷新經在第
十六卷
略無偈
漸備一切智徳經五卷或十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上九經十三卷同帙
十住經四卷或五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右二經是華嚴十地品異譯舊經從第二十五卷
至第二十九新經從
第三十四卷至第三十九天親
菩薩造十地釋論一十二卷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一名普賢菩薩
定意或三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新華嚴十定品異譯從第四十卷至
第四十三舊華
嚴經無十定品此等目所問
經周録爲單本今勘爲重譯
顯無邊佛土功徳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
典録
  右一經是華嚴壽量品異譯舊經在第三十一卷
新經在第四十五
如來興顯經四卷一名興顯
如幻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舊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及十忍
品異譯從第三十五卷半至第三十七卷盡其十忍品
在第三十卷此略無偈不知何故前後差異
新經名如來出現品從第五十卷至第五十二其
十忍品在第四十四舊録中
又有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即是舊經性起品抄出別
行其文不異但取第二會初縁起標於經首加證信序
既非別翻
故不重載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
度世品經六卷或五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華嚴離世間品異譯舊經從三十八
卷至第四十
新經從第五十三
卷至第五十九
羅摩伽經三卷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出内典録
  右一經是華嚴入法界品異譯此羅摩伽經比
於本品文闕不
足於其中間譯出少分舊經從第五十一卷無上勝長
者至第五十三卷初妙徳救護衆生夜天所其文即盡
新經從第六十七卷
半至第七十卷初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或無
續字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
周録
  右一經續舊華嚴經入法界品或有經本續入
大部之中在第
五十
七卷
上三經十卷同帙從兜沙下一十三經並
是大部之中別品異譯
  涅槃部及支派經
並纂於此
總六部五十八卷六帙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或三十六
卷四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第五單
重合譯
其涅槃經宋文帝代元嘉年中達于建業時有豫州沙門
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陳郡處士謝靈運等以讖前
經品數疎簡乃依舊泥洹經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
治結爲三十六卷行於江左比於前經時有小異有論一
卷略釋大經又論一
卷釋本有今無一偈
大般涅槃經後譯茶毘分二卷亦云闍維分
亦云後分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共唐
國沙門會寧於彼國共譯出大周
録單本
  右一經。是前大般涅槃經之餘。憍陳如品
之末。兼説滅度已後焚燒等事義淨三藏求法
傳云益府成都
沙門會寧麟徳年中往遊天竺到南海訶凌國遂與彼國
三藏沙門若那跋陀羅唐云智賢於阿笈摩經抄出如來
涅槃焚燒之事非大乘涅槃經也遺使寄來方之天竺今
尋此經與長阿含初分遊行經少分相似而不全同經中
復言法身常存常樂我淨佛菩薩境界非二乘所知與大
涅槃義理相渉經初復題陳如品末文勢相接且編於此
後諸博識
詳而定之
大般泥洹經六卷或十卷
  東晋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第四譯
  右一經是大般涅槃經之前分盡大衆問品
同本異譯兼茶毘分前後
七譯四譯闕本
上二經八卷同帙
方等般泥洹經二卷亦名大般泥
洹經或三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或直名四
童子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按群録中又有哀泣經二卷或三
卷云與方等泥洹同本異譯亦不
述其翻譯所由尋其文句即是方等泥洹更無有異其方
等泥洹初品名爲哀泣但取此品題目以作經名比於方
等泥洹仍闕三品餘並無
別既是繁重刪之不録也
大悲經五卷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方等泥洹等三
經涅槃支派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
二百七十三部五百五十八卷五十一帙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一名神
通遊戲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録
第四譯
普曜經八卷一名方
等本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四
譯二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大莊嚴經周録編爲單譯或有
以普曜經在小乘藏者二倶誤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
法華三昧經一卷法華
支派
  宋涼州沙門釋智嚴譯單本
無量義經一卷法華
前説
  蕭齊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第二譯
譯一闕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是異出法華寶塔
天授二品各少分
  僧祐録云安公録中失譯經今附西晋録
拾遺編入
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八品
或七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五譯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此妙法蓮華經第五卷初提
婆達多品蕭齊武帝時外國
三藏達摩菩提共楊都僧正沙門法獻於瓦官寺譯其
經梵本是法獻於于闐將來其第八卷初普門品中重誦
偈周武帝時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於益州龍淵寺譯秦
本並闕後續編入又第八卷中藥王菩薩等呪六首大
唐三藏玄奘重譯在
音義中此不別出
正法華經十卷或云方等正法
華或七卷一帙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
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
或八卷
  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出經
前序
及内
典録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添品序略云正法護翻妙法
什譯檢驗二本文皆有闕護所
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喩品之半富樓那及法
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移囑累在藥
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
竊見提婆達多品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
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歳因普曜寺沙
門上行所請遂共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
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斯本猶闕
藥草喩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
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
有披尋幸勿疑惑兼此添品總成六譯三在三闕
維摩詰所説經三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脱
或直云維摩詰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六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維摩詰經二卷或三卷
  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説無垢稱經六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第七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七譯
四譯闕本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一名維摩詰子問
亦名善思童子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名維
摩兒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第三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善思童子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共善思童子經周録在單本中
誤也前後四譯第二本闕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云大
乘悲
  失譯今附秦録
第二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悲華經十卷一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
*兩譯闕本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録
第五譯
金光明經八卷二十
四品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出當第四本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序略云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
在涼世有曇無讖譯爲四卷止十
八品其次周世闍那崛多譯爲五卷成二十品後逮梁世
眞諦三藏於建康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
空滿願等四品足前出沒爲二十*三品寶貴毎歎此經
秘奧後分如何竟無囑累舊雖三譯本疑未周長想梵
文願言逢遇大隋馭寓新經即來帝勅所司相續翻譯至
開皇十七年法席小間因勸請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
此云志徳重尋後本果有囑累品復得銀主陀羅尼品
在京大興善寺即爲翻譯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寫爲八
卷學士成都費長房筆受通梵沙門日嚴寺釋彦琮校
諫撰録者曰此合部經文義備足其無讖四卷眞諦七卷
崛多五卷並皆有闕故此三經無繁重載謹按長房等
録周武帝代天竺三藏那舍崛多譯出一本名金光明
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五卷成部今詳此名乃非全
譯但於無讖四卷經中續演二品其壽量品更續其文大
辯品中更廣呪法餘品之中亦有續者故云更廣壽量大
辯陀羅尼經故六卷合經序云壽量大辯又補其闕以此
證知但是續闕非是別翻又經序云闍那崛多譯爲五卷
房等諸録乃云耶舍崛多者此二三藏乃是同師當時共
翻互載皆得其合部經有六卷本與此八卷明同異者其
六卷經一品顛倒比校新經八卷者是又二經囑累文意
全別六卷囑累乃與法華囑累大呪相似未詳所以今
勘八卷之者亦與新經扶同二本少殊不可雙載故存八
卷爲正編之入藏後尋覽者幸無惑焉兼此
合經總成五譯*兩本在藏三本入刪繁録
伅眞陀羅所問經二卷或三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名説不
可思議品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二卷名佛昇忉利
天品經或三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一名合道神足經
或二卷或三卷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第三本闕
上三經十卷同帙
寶雨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南印度三藏達摩流支等譯
出大周録
第三譯
寶雲經七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新舊三譯
第二本闕
阿惟越致遮經三卷或無遮字
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僧祐録云安公涼土異經北涼録
第二譯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或六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阿惟越致遮經周
録在單本中誤也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
右經初
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歳次降婁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
午之日瞿曇流支沙門曇林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
九千一百九十三字諸録皆云菩提
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爲正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譯經周録爲
單本新勘爲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等集衆徳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集一切福徳三昧經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眞寂寺
録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一譯本闕
持心梵天經四卷一名莊嚴佛法經
又名等御諸法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或六卷十七
品第一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按姚秦釋僧叡思益序云恭明前
譯頗麗其辭迷其旨今按群録
呉時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翻譯衆經而無思益同
本之者其持心經與思益同乃是西晋竺法護譯叡云恭
明先譯失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或直云思益經
祐云思益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第二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二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勝思惟經
有釋論四卷
上二經十卷同帙
持人菩薩經四卷有加所問二
字或三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
經或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第二本闕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
學字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或無
乘字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周録爲單本
新勘爲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或直云寶藏經
或二卷第一譯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或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
兩譯闕本
大乘同性經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
盧遮那藏説經或四卷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
陪廬遮那藏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深密解脱經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今本
初譯
解深密經五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今本再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眞諦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出第一
相續解脱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亦名解脱了
義亦云相
  續解
脱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後二品異譯出四五二

  右四經同本異譯二是全本二
初譯
縁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内典録
第一譯
分別縁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上五經十卷同帙
入楞伽經十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或三譯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
入録
第四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
一譯闕本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十卷或七卷或
八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方等大雲經六卷亦名大方等無相
經或四卷或五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二譯兩
譯一闕
大雲輪請雨經一卷内題云大雲經請
雨品第六十四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二譯
大方等大雲謂雨經一卷内題云大方等大雲
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出内典録
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第一譯
諸法本無經三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一譯闕本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或直云無
極寶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一名無極寶三
昧經或一卷
  東晋西域三藏祇多密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慧印三昧經一卷一名寶田慧
印三昧經
  呉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
佛法身
  僧祐録中失譯經今附宋録
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大灌頂經十二卷一帙或無大字
録云九卷未詳
  東晋西域三藏帛尸梨密多羅譯單重
合譯
  右卷別各是一經具列如左
第一卷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第二卷灌頂七萬
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第三卷灌頂十二萬神王護比丘
尼呪經第四卷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呪經第五卷灌頂
宮宅神王守鎭左右呪經第六卷灌頂塚墓因縁四方
神呪經第七卷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呪經第八卷灌頂摩
尼禀大神呪經第九卷灌頂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呪經
第十卷灌頂梵天
神策經第十一卷
頂隋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或云普廣品第十
一即別行隨願往
  生經
第十二卷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是舊藥
師經佛遊
  維耶離者此
爲第一譯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内典録
第二譯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徳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第三譯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徳經二卷
  *大唐三藏義淨於大内佛光殿譯新編入録
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與前灌頂第十二卷拔除過罪生
死得度經同本其三藏義淨所譯
二卷者更加六佛本願及呪餘文大同奘法師譯者其舊
藥師經群録皆云宋時鹿野寺沙門慧簡所譯尋檢其文
即是灌頂第十二卷析出別行更無異本其隨願往生經
群録或云呉時支謙或云西晋竺護譯其見流行者即
是大灌頂經第十一卷普廣品更無別本此之
二經既在大部之中其別生流行者刪之不録
阿闍世王經二卷後漢月支三藏支
婁迦讖譯第一譯
普超三昧經三卷或上加文殊師
利字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放鉢經一卷是普超經擧鉢品
異譯出第一卷
  僧祐録云安公録中失譯經安公云出方等
部今附西晋録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六譯
三譯闕本
上六經十卷同

開元釋教録卷第十一別録
之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六十帙唐三藏玄
奘於玉華宮寺譯出翻經圖
右此經。梵本都有二十萬頌。總四處十六
會。唐言譯之成六百卷。重單合譯具列如

第一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四百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
唐譯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從第一卷至四
百卷
第二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七十八卷
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萬五千頌。唐譯成七
十八卷八十五品。與舊大品放光光讃般
若同本異譯。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
比於舊經闕無常啼等品。餘意大同
第三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五十
九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萬八千頌。譯成五十
九卷三十一品。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
三十七卷
第四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一十八卷
第八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千頌譯成一十八卷
二十九品。與舊道行小品明度長安品等
同本異譯。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
五。比於舊經亦闕常啼等品。餘意不殊
第五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十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千頌譯成十卷二十
四品。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
第六重會王舍城鷲峯山説八卷第
二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
一十七品。與舊勝天王般若同本異譯。從
五百六十六卷至百七十三卷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曼殊室利分
二卷第
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
與舊兩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百
七十四至五百七十五卷
第八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那伽室利分
一卷第
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
與舊軟首菩薩分衞經等同本異譯。當第
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能斷金剛分
一卷第
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
與新舊四譯金剛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
百七十七卷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説般若理趣分一卷
第一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
與後譯實相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百七
十八卷
第十一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布施波羅
*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五卷。無品。從
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卷
第十二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淨戒波羅
*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成五卷。無品。
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第十三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安忍波羅
*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
當第五百八十九卷
十四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説精進波羅
*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
當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説靜慮波羅*蜜
多分二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
當第五百九十一至九十二卷
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説般若
波羅*蜜多分八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
無品。從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卷




開元釋教*録卷第十別録
之二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有譯有本録中菩薩三藏録之二大乘經重
單合譯下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
一帙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全本後出
單重合譯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
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第二
別譯
  右一經出前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第一別譯
單卷者本
無所希望經一卷一名象
歩經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二譯
象腋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四譯
兩譯本闕
大淨法門經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一譯闕本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第一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與後經異本
或無經字
  後漢失譯第二譯兩
譯一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
與前後經異本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第一譯*二
譯一闕
阿彌陀經一卷亦名無
量壽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第
二本闕
稱讃淨土佛攝受經一卷亦直云稱
讃淨土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内典録
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求那跋陀羅所譯小無量壽經
尋本不獲諸藏縱有即與彌彌陀
文同
不異
上十一經十三卷同帙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
上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單本
  右上生經雖是單譯隨成佛經次第編此
彌勒成佛經一卷與後經
異本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兩
譯一闕
彌勒來時經一卷失譯出法上録今
附東晋録第三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一名彌勒受決經
初云大智舍利弗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謹依長房内典二録普云彌勒下生經初云大智舍利弗
者其經先是長安沙門釋道標譯蕭齊江州沙門道政刪
改今詳此説或謂不然其釋道標乃是什公門下詮義之
僧元非翻譯之主縱使是標譯出文義有何不周降至
齊朝政重刪改年月懸遠叙述參差彼云道政所刪難
爲准約經中子注乃曰秦言故是秦翻無繁惑矣什
録先載是
其出焉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第六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後六譯
三譯一闕
諸法勇王經一卷
  宋罽賢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二譯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
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
第三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歳次壬戌季夏六月朔次
乙未二十三日丁巳創譯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
林在竇太尉定昌寺譯八千四百四十九字諸録皆云
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爲正其一切法高王經
周録爲單
本者誤也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後三譯
一譯本闕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
第一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歳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翟
曇流支沙門曇*林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五千五百
七十六字諸録皆云菩提留
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爲正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菩
薩經或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亦云轉女身
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寶三藏曇摩耶舍譯出經後記
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樂瓔珞莊嚴經撿尋群録或
云姚秦羅什所翻亦云宋朝法海
所譯今准經後記云比丘慧法於罽賓秦寺請毘婆
沙曇摩耶施譯胡爲秦其罽賓秦寺未詳其處耶施譯
出故應無謬群録咸云曇摩耶舍善毘婆沙時人共號爲
毘婆沙故僧祐録云舍利弗毘曇毘婆沙譯者即其人也
舍之與施聲相近耳今什録中除附
耶舍之録前後四譯兩譯闕本
上十一部*經十二卷同帙
六度集經八卷亦名六度無
極經或九卷
  呉天竺三藏康僧會譯重單
合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