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諸經要集 (No. 2123_ 道世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九者利益衆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頌曰
    牧杖信爲急 調絃貴不奢
    騰猿安可制 逸馬本難罝
    驅馳習聲色 冠蓋競豪華
    既入王孫第 還向季倫家
    靜心澄業累 省念勗身瑕
    庶茲憑七覺 時用免三邪
諸經要集卷第三



諸經要集卷第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入道部第四此有
四線
 唄讃部第五 香燈部第

  述意縁欣厭縁出家縁引證縁
述意縁第一
竊以因縁假有。衆生之滯根。法本不然。至
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業障而自迷。
八解十智。尊歸宗而虚豁。所以能仁大師。隨
縁布教。愍焔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霧。託
白淨之宮。現黄金之色。居茲三惑。示畫篋之
非眞。出彼四門。厭浮雲之易滅。自嗟人代漂
忽若此。於是天王捧白馬而逾城。給使持寶
冠而詣闕。脱屣尋眞。其於斯矣。雖復奏代簫
史。周時子晋。許由洗耳於箕山。莊周曳尾於
濮水。方茲去俗。何其蔑哉。致使慕其徳者。斷
惡以立身。欽其風者潔己而修善。毀形以成
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輪
王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内懷其孝。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霑幽顯。
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爲益。下凡之
類。虧聖教故爲損。懲惡則濫者自新。進善則
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
行之迹。沐金軀之淨水。遊道場之吉樹食假
獻糜。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
魔兵席卷。大覺道成也
欣厭縁第二
如文殊問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功徳
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無量過患故。
出家者無量功徳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
無障礙。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是無塵垢
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
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
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憂悲惱處。
出家者是歡喜處。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
是解脱處。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
處。住家者有貪利苦。出家者無貪利苦。住
家者是憒鬧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
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爲煩惱所
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爲他人。出家
者常爲自身。住家者以苦爲樂。出家者出離
爲樂。住家者増長棘刺。出家者能滅棘刺。住
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
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爲三乘毀訾。
出家者爲三乘稱歎。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
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爲人
僕使。出家者爲僕使主。住家者是黒暗處。出
家者是光明處。住家者増長憍慢處出家者
滅憍慢處。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
家者多諂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
苦。出家者常懷喜樂。住家者是欺誑法。出家
者是眞寂法。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
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
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内思惟。
出家者得内思惟。住家者無歸依處。出家者
有歸依處。住家者多有瞋恚。出家者多行慈
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捨重擔。住家者有
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
者有其齊限。住家者以財物爲寶。出家者以
功徳爲寶。住家者隨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
死。住家者是煩惱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
家者爲纒所縛。出家者離於纒縛。住家者爲
國王教誡。出家者爲佛法教誡。住家者伴侶
易得。出家者伴侶難得住。家者傷害爲勝。出
家者攝受爲勝。住家者増長煩惱。出家者。出
離煩惱。住家者如住刺林。出家者出刺林。
文殊師利。若我毀呰住家。讃歎出家。言滿虚
空説猶無盡。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徳也
又涅槃經云。在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
因之而生。出家寛廓猶如虚空。一切善法因
之増長。在家之人内則憂念妻兒。外則王役
驅馳。若富貴高勝則放逸縱情。貧苦下賤則
飢寒失志。公私擾擾晝夜孜孜。衆務牽纒何
暇修道
又郁伽長者經云。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
妻子恩愛所繋。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少得守
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違離佛法。當作怨家
惡知識想。應厭家活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
集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
又出家功徳經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
功徳無量。譬天下滿中羅漢百歳供養。不如
有人爲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徳無
量。又如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
功徳。又大縁經云。以一日夜出家故。二十劫
不墮三惡道。又僧祇律云。以一日夜出家修
梵行者。離六百六千六十歳三塗苦。又出家
功徳經云。若爲出家。苦作留礙抑制此人。即
斷佛種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
黒闇地獄無有出期。又迦葉經云。爾時大王
太子聞出家功徳甚深。並皆發心出家已。四
天下中無一衆生在家者。皆悉發心願求出
家。彼諸衆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
然生諸糠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
供侍給使。又佛藏經云。當一心行道隨順法
行。勿念衣食。有所須者。如來白毫相中一分。
供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盡。又賢愚
經云。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理其目一時明
見。又有百人罪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
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雖無量。猶不如聽
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徳弘大
出家縁第三
初欲出家。依律先請二師。一是和上。二是
阿闍梨請法
如律
薩婆多論云。若先請和上。受十
戒時。和上不現前不得十戒。若聞知死受戒
不得。若不聞死受戒得成。闍梨應同。又清信
士度人經云。若欲剃髮。先於落髮處香湯灑
地。周圓七尺内。四角懸幡安一高座。擬出家
者坐。復施二勝座擬二師坐。欲出家者著本
俗服。辭拜父母尊親等訖。口説偈言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脱
    棄恩入無爲 眞實報恩者
説此偈已脱去俗服。善見論云。應以香湯洗
浴。除白衣氣。度人經云。雖著出家衣。止得著
泥洹僧及僧祇支。未得著袈裟。入道場時。應
來至和上前&T050352;跪。和上應生兒想。不得生惡
賤心。弟子於師應生父想。尊重供養。和上爲
種種説法誡勗其心已。來向闍梨前坐。善見
論云。以香湯灌頂上。説偈讃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捨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説此偈已。教禮十方佛竟。復説偈讃云
    歸依大世尊 能度三有苦
    亦願諸衆生 普入無爲樂
説此偈已。然後闍梨乃爲剃髮。度人經云。爲
剃髮時。傍人爲誦出家唄云
    毀形守志節 割愛無所親
    棄家弘聖道 願度一切人
與剃髮時。當頂留五三髮。來至*和上前&T050352;跪。
和上問言。今爲汝除去頂髮許不。答言好。
然後和上爲著袈裟。當正著時。依善見論復
説偈讃云
    大哉解脱服 無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廣度諸衆生
依度人經云。既著袈裟已禮佛。行道道俗從
後遶三匝已。復自説偈。生慶荷意云
    遇哉値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
行道匝已。又禮大衆及二師竟。然後在下行
坐。受六親拜荷。出家離俗意心懷歡喜。父
母諸親皆爲作禮。悦其道意。應中前剃髮最
好。令及得齋。依毘尼母論云。剃髮著袈裟已。
然後和上爲受三歸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
臨時斟酌生善彌勝
引證縁第四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婦女端正殊妙。於外
道法中出家修道。時人問言。顏貎如是應當
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
正。但以小來厭惡婬欲。今故出家。我在家
時。以端正故早蒙處分。早生男兒。兒遂長大
端正無比。轉覺羸損如似病者。我即問兒
之由状。兒不肯道。爲問不止。兒不獲已而語
母言。我止不道恐命不全。正欲具道無顏之
甚。即語母言。我欲得母以私情欲。以不得故。
是以病耳。母即語言。自古已來何有此事。復
自念言。我若不從兒或能死。今寧違理以存
兒命。即便喚兒欲從其意。兒將上床地即
裂。我子即時生身陷入地獄。我即驚怖以手
挽兒。捉得兒髮。而我兒髮。今日猶故在我懷
中。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又智度論云。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
畢得解脱。如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説。
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獲阿羅漢果。
入貴人舍常讃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
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
持戒爲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
出家。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答言。
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云
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世時作戲
女。著種種衣服而説雜語。或時著比丘尼衣。
以爲戲笑。以是因縁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
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故墮地
獄受種種罪。受罪畢竟値釋迦牟尼佛。出家
得阿羅漢道。雖復破戒可得道果。復次如佛
在祇桓。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
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怖
己身忽爲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
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
劫中。都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此
因縁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縁。出家
之利功徳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
出家功徳大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盧留城有優陀羨王。聰明
解達有大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
雙兼有徳行。王甚愛敬。時彼國法諸爲王者。
不自彈琴。爾時夫人在於曲室共王歡戲。自
恃王寵。遣王彈琴自起爲舞。初擧手時。王素
善相。覩見夫人死相已現。計其餘命不過七
日。王即捨琴慘然長歎。夫人白王。受王恩寵。
敢於曲室求王彈琴。自起爲舞用爲歡樂。有
何不適捨琴長歎。願王告語。王不肯答。慇懃
不已王以實答。夫人聞之甚懷憂懼。即白王
言。我聞石室比丘尼説。若能信心出家一日。
必得生天。我欲出家願王聽許以不。王愛情
重。語夫人言。至六日頭當聽汝去。不相免意
遂至六日。至已語夫人。汝有善心求是出家。
若得生天必來見我。我乃聽去。作是誓已。夫
人許可便得出家。受八戒齋。即於其日。飮石
蜜漿腹中絞結。至七日旦即便命終。乘是善
縁得生天上。憶本誓故來詣王所。光明熾盛
遍照王宮。時王問言。汝爲是誰。天即答言。我
是王婦有相夫人。王喜白言。願來就坐。天答
之言。我今觀王臭穢叵近。但以先誓故來見
王。王聞是已心開意解。而自歎言。今彼天者
本是我婦。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遠而
見鄙賤。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聞説。天一
爪甲直一閻浮提地。我此一國何足可貪。作
是語已捨位與子。出家修道得阿羅漢。又智
度論偈云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鶴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徳深
又雜譬喩經云。昔者兄弟二人居勢富貴資
財無量。父母終亡無所依仰。雖爲兄弟志念
各異。兄好道議弟愛家業。其弟見兄不親家
業。恒嫌恨之。共爲兄弟父母早終。勤念生
活。反棄家業追逐沙門。聽受佛經。沙門豈能
與汝衣食財寶耶。家轉貧困財物日耗。人所
嗤笑懈廢門戸。繼續父母乃爲孝耳。兄報之
曰。五戒十善供養三寶。以道化親乃爲孝耳。
道俗相反自然之願。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
之所珍道之所賤。智愚不同謀猶明冥。是故
慧人去冥就明。以道致眞卿今所樂苦惱之
僞。豈知苦辛。其弟含恚俾頭不信。兄見如
是便謂弟曰。卿貪家事以財爲貴。吾好經道
以慧爲珍。今是捨家歸命福田。計命寄世忽
若飛塵。無常卒至爲罪所纒。是故捨世避欲
就安。弟見兄意志趣道義。寂然無報。兄則去
家作沙門。夙夜精進坐禪思惟。行合經法成
道果證。弟聞此言瞋恚更盛。弟貪家業未曾
爲法。其後壽終墮於牛中。肥盛甚大賈客買
取。載鹽販之往還數迴。牛遂羸頓不能復前。
上阪困頓躄臥不起。賈人撾打搖頭纔動。時
兄遊行飛在虚空。遙見其弟便謂之曰。弟居
田宅今爲所在。而自投身墮牛畜中。即以威
神照示本命。即自識知涙出自責。由行不善
慳貪嫉妒。不信佛法輕慢聖衆。不信兄語觝
突自用。故墮牛中疲頓困劣。悔當何逮。兄知
心念愴然哀傷。即爲牛主説其本末。賈人聞
之便以施與。即將牛去送至寺中。使念三
寶。飯食隨時。其命終盡得生忉利天。時衆賈
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與。不識道義
死亦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棄所珍翫行
作沙門。精進不懈皆亦得道。由是觀之。世間
財寶不益於人。奉敬三尊修身學道。世世獲

又付法藏經云。昔尊者羅漢闍夜多。將諸弟
子詣徳叉尸羅城。到其城已慘然不悦。小復
前行。路見一烏欣然微笑。弟子白師。願説因
縁。尊者答曰。我初至城。於城門下見一鬼子
飢急語我。我母入城爲我求食。向與母別來
經五百歳。飢虚困乏命將不遠。尊者入城若
見我母。道我辛苦願語早來。我始入城。便
見彼母具説子意。鬼母答我。吾入城來經五
百歳。未曾能得一人涕唾。我既新産氣力羸
劣。設得少唾諸鬼奪我。今値一人遇得少唾。
欲得出城共子分食。門下多有大力鬼神。畏
不敢出。唯願尊者送我出城。我即將出令共
子食。我即問鬼。生來幾時。鬼答我言。吾見此
城七反成壞。我聞鬼言。悲歎生死受苦長遠。
是以慘然。時彼烏者。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
佛出世號毘婆尸。我於爾時爲長者子。欲得
出家。是時出家必得羅漢。父母不聽強爲娉
妻。既得妻已復求出家。父母語我。若生一子
乃當相放。我尋受教後生一男。至年六歳我
復欲去。父母教兒求抱我脚啼哭而言。父若
捨我誰見養活。先當殺兒然後可去。我時見
已起愛染心。即語子言。吾爲汝故不復出家。
由彼兒故。從是以來九十一劫。流轉五道未
曾得見。今以道眼觀見彼烏乃是前子。愍其
愚癡久處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縁。若復有
人障他出家。此人罪報常在惡道。受極苦痛
無得解脱。惡道罪畢。若生人中生盲無目。是
故智者若見有人欲出家者。應勤方便勸佐
令成。勿作留難
又出家功徳經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
毘舍離城。時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羅羡那。
與諸婇女在高樓上。共相娯樂。佛聞樂音語
阿難言。我知此人却後七日必當命終。若不
出家或墮地獄。阿難聞已即往教化。勸其出
家。王子聞勸。於六日中極意受樂。至第七日
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即便命終生
四天王爲北天王毘沙門子。與諸婇女受五
欲樂。極天之壽滿五百歳。後生忉利爲帝釋
子。壽天千歳。次生炎摩復爲王子。壽二千歳。
後生兜率亦爲王子。壽四千歳。次生化樂爲
天王子。壽八千歳。化樂壽盡。復生第六他化
自在。爲天王子。與諸婇女。所受五欲於下最
勝。盡天壽命萬六千歳。如是受樂。於六欲天
往來七返。而無中夭。一日出家滿二十劫。不
墮惡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
樂家。財寶具足。壯年已過臨老厭世。出家
修道成辟支佛。名毘流帝梨。廣度天人不可
限量。以是因縁。出家功徳無量無邊不可爲
喩。假使羅漢滿四天下。若有一人一百歳中。
盡心供養四事無乏。乃至涅槃各爲起塔。花
香瓔珞種種供養。所得功徳。不如有人爲求
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之功徳也。以斯而
言。出家之法眞可尊貴。不得以少財色貪著
俗事。流浪生死自苦其身
頌曰
    三山羽化竟無成 五熱殷憂徒自縈
    並入繁籠處塵館 何如寂慮出危城
    鏡智圓規光且淨 月行馳輪皎復晴
    側徑崎嶇爾迴轍 通莊達老豈同征
唄讃部第五此有
三縁
  述意縁引證縁歎徳縁
述意縁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詠歌之文。詠歌之文。依乎
聲響。故詠歌巧則褒述之志申。聲響妙則詠
歌之文暢。言詞待聲。相資之理也。尋西方之
有唄。猶東國之有讃。讃者從文以結章。唄者
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
以微妙音聲。歌讃於佛徳。斯之謂也。昔釋
尊入定。琴歌震於石室。婆提颺唄。清響徹於
淨居。覺世至音。固無得而稱矣。至于末代。修
習極有明驗。是以陳思精想。感魚山之梵
唱。帛橋誓願。通大士之妙音。藥練勤行。受法
韻於幽祇。文宣勵誠。發夢響於齋室。並能寫
氣天宮。摹聲淨刹。抑揚詞契。吐納節文。斯亦
神應之顯徴。學者之明範也。原夫經音爲懿。
妙出自然。製用可修。而研響非習。蓋所以
炳發道聲移易俗聽。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
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趣發祇鷲之風。韻結
霄漢之氣。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
以和肅。此其大致也。經稱深遠雷音。其在茲
乎。若夫稱讃聯齋。衆集永久。夜緩晩遲。香
銷燭揜。睡蓋覆其六情。嬾結纒其四體。於是
擇妙響以升座。選勝聲以啓軸。宮商唄發
動。玉振金反折。四飛哀悦七衆。同迦陵之
聲。等神鸞之響。能使寐魂更開。惰情還肅。滿
堂驚耳。列席歡心。當爾之時。乃知經聲之爲
貴矣
引證縁第二
如長阿含經云。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
聲。何等爲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
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
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喩經云。如來説法聲有八種。一最好
聲。二易了聲。三柔軟聲。四和調聲。五尊慧
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
闕。無得其短者
又十誦律云。爲諸天聞唄心喜故。開唄聲也。
又毘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
言説之辭。雖聽言説。未知説何等法。佛言。從
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隨意所説。十二部經
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説文。衆大文多恐生疲
厭。若略撰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
因縁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
妙辭。直顯其義。爾時有一比丘。去佛不遠。立
高聲作歌音誦經。佛聞不聽用此音誦經。有
五過患。同外道歌音説法。一不名自持。二不
稱衆。三諸天不悦。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
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也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與兵衆
至祇洹邊過。聞一比丘唄聲雅好。軍衆立聽
無有厭足。象馬竪耳住不肯行。王與軍衆即
入寺看。見唄比丘。形貎矬短醜陋極盛。王不
忍看。王即問佛。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
報。佛告王曰。乃往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
入涅槃後。機里毘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
四龍王化作人形。來到王所問起塔事。爲用
寶作爲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無多寶
物。今是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龍白王
言。我是龍王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
王聞歡喜。龍復語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
東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琉璃。南門泉水取
用作塹。變成黄金。西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
白銀。北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白玉。王聞是
語倍増歡喜。即立四&MT01142;各典一相。其三&MT01142;
作工欲成。一&MT01142;懈怠工獨不就。王行看見以
理呵責。其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當何
時成。王勅作人。晝夜勤作一時都訖。塔極高
峻。衆寶莊嚴極有異觀。其&MT01142;見已歡喜踊躍。
懺悔前過。持一金鈴著塔棠頭。發其願言。
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衆生莫不樂聞。將
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脱生死。縁
於往昔嫌塔大故。生恒醜陋。由持金鈴懸塔
*棠頭。乃願見佛。從是*以來五百世中極好
音聲。今復値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果。以
是因縁。一切衆生。見他作福不應毀呰。後得
報悔無所及也
歎徳縁第三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我念往昔有一
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
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内。我見彼
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脚。七日七夜。
而將此偈讃歎彼佛。而説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阿難。我以此偈歎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
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受記已。不捨精進
増長功徳。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
是善業因縁力故。我得四種辯才具足。無有
一人能與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
乃至轉於無上法輪
又涅槃經云。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讃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倶寂靜
    無我法中有眞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又發菩提心論。論主説偈讃佛云
    敬禮無邊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吾師天中天兩行偈出普
曜經
云何得長壽兩行偈
出涅
槃經
如來妙色身兩行偈出勝
鬘經
處世界如虚空兩
行偈
慧明經
    大慈哀愍群生 爲蔭蓋盲冥者
    開無目使視睇 化未聞以道
    處世界如虚空 猶蓮華不著水
    心清淨超於彼 稽首禮無上尊
述曰。漢地流行。好爲刪略。所以處衆作唄。多
爲半偈。故毘尼母論云。不得作半唄。得突吉
羅罪。然此梵唄詞音未審依如西方。出何典
誥。答。但聖開作唄。依經讃偈。取用無妨。然
關内關外。呉蜀唄詞。各隨所好。唄讃多種。但
漢梵既殊。音韻不可互用。至於宋朝。有康僧
會法師。本居康國人。博學辯才。譯出經典。又
善梵音。傳泥洹唄。聲製哀雅。檀美於世。音聲
之學。咸取則焉。又昔晋時有道安法師。集製
三科。上經上講布薩等。先賢立制不墜於地。
天下法則人皆習行。又至魏時。陳思王曹植
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含珪璋。七歳屬
文。下筆便成。初不改定。世間術藝無不畢善。
邯鄲淳見而駭服。稱爲天人。植毎讀佛經。輒
流連嗟翫。以爲至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讀七
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甞遊
*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
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
悟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爲梵唄。撰文製音。傳
爲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
六契
又百縁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衞城中有諸人
民。各自莊嚴作唱伎樂。出城遊戲至城門中。
遇値佛僧入城乞食。諸人見佛歡喜禮拜。即
作伎樂供養佛僧。發願而去。佛即微笑。語阿
難言。此諸人等由作伎樂供養佛僧。縁此功
徳。於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
常受快樂。過百劫後成辟支佛。皆同一號。名
曰妙聲。以是因縁。若人作樂供養三寶。所得
功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故法華經偈云
    若使人作樂 撃鼓吹角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衆妙音 盡持以供養
    皆已成佛道
又菩薩處胎經云。緊那羅住須彌山北。過小
鐵圍有大黒山。亦在十寶山間。無有佛法日
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寶宮殿壽命
甚長。此王本人中有大長者興造佛塔。此緊
那羅施一刹柱成辦寺廟。復以淨食施於工
匠。壽盡作胸臆神。在兩山間。先在人中爲大
長者。居財無量。有一沙門乞食。婦&T016254;飯施之。
乃大瞋怒。云何乞人瞻視我婦。當令此人手
脚斷壞。壽終*以後受此醜形。八十四劫常無
手足。諸天讌會。皆悉與乾闥婆分番。上下天
欲奏樂。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緊那
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讃世尊。時
須彌山及諸林樹。皆悉震動。迦葉在座不能
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大樹緊那
羅王。以己所彈琉璃之琴。閻浮檀金花葉莊
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在如來前善自調琴。
及餘八萬四千伎樂。是大樹王。當彈此琴鼓
衆樂時。其音普皆聞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
音聲及妙歌聲。隱蔽欲界諸天音樂。所有諸
山藥草叢林悉皆遍動。如人極醉前却顚倒
須彌破硪涌沒不定。一切凡聖唯除菩薩不
退轉者。其餘一切。聞是琴聲及諸樂音。各不
自安從坐起舞。一切聲聞放捨威儀誕貎
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爾時天冠菩薩。語
是聲聞大迦葉等。汝諸大徳。已離煩惱得
解脱。云何今者各捨威儀。如彼小兒。擧身動
舞。於時大徳諸聲聞等答言。善男子。我於是
中不得自在。如旋嵐大風吹諸樹木。彼無有
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樂。爾時天冠
菩薩語大迦葉。汝今觀是不退菩薩威徳勢
力。誰見如是。而當不發無上正眞菩提道
心。琴聲威力皆説法音。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頌曰
    玄亮吐清氣 神響徹幽聾
    登臺發春詠 高興避希蹤
    乘虚感靈覺 *魚山*振思童
    摹寫天歌梵 冀布法音同
    哀婉故不下 飄颺數仞中
    比丘歌聲唄 人畜*振心鍾
    斯由暢玄句 即感雁遊空
    神朝發筌悟 豁爾自靈通
香燈部第六此有
四縁
  述意縁華香縁然燈縁懸幡縁
述意縁第一
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導眞。瞻仰聖容。頼華
香以薦奉。是以寶華颻颺。含綺釆而像紅
蓮。名香鬱馥。若輕雲而似碧霧。但日舒則夜
卷。月生則陰滅。燈之破暗。猶慧之銷障。是以
虔躬燈王。剋成彌陀之尊。致力續明。遂
定光之號。茅照輕縁。近獲身色之暉。燭施
微因。遠受天眼之報。況乃*振此大智。開彼
勝光者哉。是以育王臨終之日。總造八萬四
千之燈。普照八萬四千之塔。兼復神幡飄
擧。冀騰翥於大千。珠紫相映。吐輝煥於百億。
慧風時動。清*升之業有徴。微吹時來。輪王
之報無盡也
華香縁第二
如佛説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於
如來滅度之後。行於曠路見如來塔廟。於一
華一燈。若一團泥用塗像前。以用供養。乃至
能持一錢施於佛像。爲補治故。若以一掬水
用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擧足一歩
詣於塔寺。一稱南無佛。欲使是人墮三惡
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持戒香塗佛塔。命
終生香樂天。與諸天女常相娯樂。從天命終
得受人身。生大富家
又採華授決經云。時有羅閲國王。使十餘人
常採好華以給王家。後宮貴人一日出城。採
華遇佛。發心稽首爲禮。心自念言。寧棄身命
以華上佛。并散聖衆縱使見害不墮苦痛。便
以華散佛及聖衆。却自歸命一心重禮。佛知
其念。甚慈愍之具爲説法。諸採華人皆發道
意。佛即授決。後當得佛。號曰妙華。時採華
人還歸家中。與二親別。我今命盡爲王見
殺。父母愕然問何罪咎。具答所由。無華貢王
必見危命。故辭別耳。二親聞之益以愁慼。發
篋視之滿中好華。香徹四面。父母告曰。可以
進王。時王大瞋何見不來。將人反縛。罪當
棄市。採人見王面色不變。王怪問之。汝等
罪過命在當殺。何故不懼。即白王曰。人生有
死物成有敗。毎以罪法不惜身命。朝來採華
値佛供上。以知違令罪當合死。寧以有徳而
死。不以無徳而存。還視華篋續滿如故。皆
是如來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詣
佛所問佛是意。佛言。實然。此人至心欲度十
方。不惜身命。故取衆華以散佛上。意無想報
以得受決。將來成佛。號曰妙華。王大歡喜。解
縛悔過自責愚意。不及菩薩唯原其罪。佛言。
善哉。能自改者與無過同
又百縁經云。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爾
時世尊將諸比丘。著衣持鉢將詣乞食。至一
巷中。有一婦女。抱一小兒。在巷坐地。時彼小
兒。逢見世尊心懷歡喜。從母索華。母即與
買。小兒得已。持詣佛所散於佛上。於虚空
中變成華蓋。隨佛行住。小兒見已甚大歡喜。
發大誓願。以此供養善根功徳。使我來世得
成正覺。過度衆生如佛無異。爾時世尊。見
此小兒發是願已。佛即微笑。從其面門出五
色光。遶佛三匝還從頂入。爾時阿難前白佛
言。如來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縁今者微
笑。唯願世尊。敷演解説。佛告阿難。汝今見此
小兒以華散我。於未來世不墮惡趣。天上人
中常受快樂。過十三阿僧祇。成辟支佛。號曰
華盛。廣度衆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爾時諸
比丘。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又百縁經云。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時
彼城中豪富長者。皆共聚集。詣泉水上作倡
伎樂。而自娯樂。爲波羅奈國作花會。時彼會
中遣於一人。詣林採波羅奈花作鬘。時採花
人送來會所。路見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
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以所採花散佛而
去。還復上樹採花。枝折墮死。命終生忉利天。
端正殊妙。以波羅奈花而作宮殿。帝釋問曰。
汝於何處造修福業。而來生此。以本因縁具
報帝釋。爾時帝釋以偈讃曰
    身如人金色 照曜極鮮明
    容顏貎端正 諸天中最勝
爾時天子即説偈答帝釋曰
    我蒙佛恩徳 散以波羅花
    由是善因縁 今得是果報
爾時天子即共帝釋。來詣佛所。佛爲説法。心
開意解。破二十億邪見業障。得須陀洹果。心
懷欣慶。即於佛前説偈讃佛
    巍巍大世尊 最上無有比
    父母及師長 功徳無有及
    乾竭四大海 超越白骨山
    閉塞三惡道 能開三善門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天女説偈曰
    我昔以花鬘 奉迦葉佛塔
    今生於天上 獲是勝功徳
    生在於天中 報得金色身
又薩婆多論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爲佛
法自爲種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
作之。若僧地有種種華。應淨人取。次第與僧
隨意供養。不得私取自供養三寶。若華多僧
取不盡。若僧和合聽隨意取之。若僧坊内不
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穢不清淨故。若重閣
舍。若經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華
不得供養僧法。正應供養佛。此華亦得賣取
錢。以供養塔用。若屬塔水。以供養塔用。設用
有殘。若致功力是塔人者。應賣此水以錢屬
塔。不得餘用。用則計錢犯罪若塔内無人。設
水功力一由僧人。殘水多少。善好籌量用之」
又文殊問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諸供養餘華用治衆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
華各別呪一百八遍
誦佛華呪曰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
般若波羅蜜華呪曰
那末柯盧履民旨
般若波羅蜜多裔莎呵
佛足華呪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呵
菩提樹華呪曰 南無菩提過力龕嵐莎訶
轉法輪處華呪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呵
塔華呪曰 那莫輸跋邪莎呵
菩薩華呪曰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呵
衆僧華呪曰 那莫僧伽野莎呵
佛像華呪曰 那莫波羅底邪莎呵
佛告文殊師利。用此華者。若四衆能信修行。
應當早起清淨澡浴漱口。念佛功徳恭敬此
華。不以足蹈及跨華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
若人患寒熱額痛。皆以冷水摩華。以用塗
身。若吐痢出血。或腹内煩疼。以漿飮摩華。當
服此華飮。若口有瘡。以暖水摩華。含此華汁。
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華。令雨即止。
若天亢旱。在空閑處以華置水中。復呪冷水
更灑華上。天即降雨。若牛馬等本性不調。以
飴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華實不茂。以冷
水牛糞。摩取華汁以灌其根。不得踐溺。華實
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持華爲末以散
田中。即得滋長。若國中疾病。以冷水摩華塗
蠡鼓等。吹撃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賊
欲來侵損。以水摩華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
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盤石處。衆多比丘。於
石上摩華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
簡要略述
餘廣依經
佛告文殊。一一誦滿一百八遍。此呪章句汝
於處處當説。如佛華法餘華亦爾。又華嚴經
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鬪生。若燒一
丸興大光明。網雲覆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
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
殿樓閣。亦悉金色。若有衆生得聞此香。七
日七夜歡喜悦樂。滅一切病。無有横抂。遠離
恐怖危害之心。專向大慈。普念衆生。我知
彼已而爲説法。令無量衆生得不退轉。又牛
頭栴檀香。從離垢山生。若以塗身火不能燒」
又百縁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衞城中。有
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
男兒。容貎端正世所希有。身諸毛孔出栴檀
香。從其口出優鉢華香。父母見已歡喜無量。
因爲立字名栴檀香。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
阿羅漢果。比丘見已而白佛言。此栴檀香宿
殖何福。生於豪族身口出香。又値世尊出家
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
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其舍利
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長者入
佛塔中。見地破落和泥塗治。以栴檀香坌散
其上。發願而去。縁是功徳從是*以來。九十
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
樂。乃至今者。遭値於我出家得道
又大莊嚴論云。佛言。我昔曾聞。迦葉佛時有
一法師。爲衆説法。於大衆中讃迦葉佛。以是
縁故命終生天。於人天中常受快樂。於釋迦
文佛般涅槃後百年阿輸迦王時。爲大法師
得阿羅漢。常有妙香從其口出。時彼法師。去
王不遠爲衆説法。口中香氣達於王所。王聞
香氣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爲和妙
香含於口耶。香氣乃爾。作是念已語比丘言。
開口漱口。猶有香氣。比丘白王。何故語我張
口漱口。時王答言。我聞香氣心生疑故。使張
口及以漱口香氣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餘
無有香。王語比丘。願爲我説。比丘微笑。即説
偈言
    天地自在者 今當爲汝説
    此非沈水香 復非華葉莖
    栴檀等諸香 和合能出是
    我生希有心 而作如是言
    由昔讃迦葉 便獲如是香
    彼佛時已合 與新香無異
    晝夜恒有香 未曾有斷絶
又日雲經云。香煙不盡放地。得越棄罪。盡五
百歳。墮糞屎地獄。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
夜問經云。莊嚴供養具。以口吹去灰者。墮
優鉢羅地獄。傍報作風神王。又要用最經云。
鼻嗅香者。由減香氣無其福徳。正報墮波頭
摩地獄。未來世鼻根無香味。又日供養經
云。供養時香不合閉者。墮黒糞屎地獄。盡其
半劫受罪。得無信慧報。何以故。由起下氣坌
香故右三經雖無目録並感賢
聖授之故別標記之云爾
又三千威儀云。燒香著佛前。有三事。一易中
故香。二當自出香。三當布與人。具香鑪有三
事。一當先倒去故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
當拭令淨乃著火。還取故香著中。三火著時
熾然。不得吹令炭滅
然燈縁第三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言。我昔無數劫來。放捨
身命。於閻浮提作大國王。便持刀授與左右。
勅令剜身作千燈處。出其身肉深如大錢。以
蘇油灌中。而作千燈。安炷已訖。語婆羅門
言。先説經法然後炙燈。而婆羅門爲王説偈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王聞偈已歡喜踊躍。今爲法故以身爲燈。不
求世榮。亦不求二乘之證。持是功徳。願求無
上正眞之道。發是願已。即時大千世界六種
震動。身炙千燈。一切諸天帝釋梵王輪王
等。皆來慰問。身*炙千燈得無痛耶。頗有悔
耶。王答天帝。不以爲痛亦無悔恨。若無悔恨
何以爲證。王便誓言。而我千燈。用求無上之
道。審當成佛者。諸瘡即愈。作是語已。身即平
復無有瘡槃。帝釋諸天王臣眷屬。無量庶民
異口同音。悉讃歡喜。皆行十善
如阿闍世王受決經云。時阿闍世王。請佛食
已。佛還祇洹。王與耆婆議曰。佛飯已竟。更復
何宜。耆婆言。唯多然燈。於是王即勅。百斛麻
油膏。從宮門然至祇洹精舍。時有貧窮老母。
見王作此功徳。乃更感激。行乞得兩錢。以至
油家買油膏。主曰。母人大貧窮。乞得兩錢。何
不買食以自連繼。用此膏爲。母曰。我聞佛生
難値。百劫一遇。我幸逢佛而無供養。今日見
王作大功徳。雖實貧窮。欲然一燈作後世本。
於是膏主喜其至意。與兩錢膏應得二合。特
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則往當佛前然之。計此
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後世得道如佛。膏
當通夕光明不消。作禮而去。王所然燈或滅
或盡。母所然燈光明特朗。殊勝諸燈通夕不
滅。膏又不盡至明朝旦。佛告目連。天今已曉
可滅諸燈。目連承教。以次滅燈諸燈皆滅。唯
母一燈三滅不盡。便擧袈裟以扇之。燈光益
明。乃以威神。引隨嵐風以吹燈。燈更熾盛。上
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悉見其光。佛告目連。
止止。此當來佛之光明功徳。非汝威神所滅。
母宿命。供養百八十億佛。已從前佛受決。
務以經法未暇修檀。故今貧窮無有財寶。却
後三十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光如來至
眞等正覺。世界無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
光。光明相照如忉利天。母聞歡喜作禮而去。
王問耆婆。我作功徳巍巍如此。佛不與我決。
此母一燈便與授決。耆婆曰。王所作雖多。心
不專一。不如此母注心於佛也。於是後時闍
王以至誠心。奉獻油華供養佛故。佛便授王
決曰。却後八萬劫。劫名喜觀。王當爲佛。佛號
淨其。闍王太子名旃陀和利。時年八歳。見父
受決甚大歡喜。即脱身衆寶。以散佛上曰。願
淨其佛所。我作金輪王。得供養佛。佛般泥洹。
我當承續爲佛。佛言。必如汝願。佛號栴檀
又賢愚經云。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中
作何善根。到斯無極燈供果報。佛告阿難。
過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閻浮提有大國
王。名波塞奇。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相
好具足。後漸長大出家成佛。教化人民度者
甚多。爾時父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有一比
丘。字阿梨蜜羅晋言
聖及
於三月中作燈檀越。日
日入城。求索蘇油燈炷之具。時王女名曰牟
尼。蹬於高樓。見此比丘。日行入城經營所
須。心生敬愍。遣人往問何所營理。比丘報言。
我今三月。與佛及僧作燈檀越。求乞蘇油燈
炷之具。使還報知。王女歡喜。自今已往莫復
行乞。我當給汝燈炷之具。比丘可之。於是已
後。常送蘇油燈炷之具。聖及比丘誠心
著。佛授其記。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
名曰定光餘經名
然燈佛
王女牟尼。聞聖及比丘授記
作佛。心自念言。佛燈之物悉是我有。比丘已
記我獨不得。作是念已往詣佛所。自陳所懷。
佛復授記。告牟尼曰。汝於來世二阿僧祇。九
十一劫。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十號具足。王
女聞記歡喜發心。化成男子。重禮佛足求爲
沙門。佛便聽之。精修不息。由昔燈明布施。從
是已來無數劫中。天上人間受福自然。身體
殊異超絶餘人。至今成佛。受此燈明之報」
又施燈功徳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
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
以少燈炷。或蘇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
一道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徳非是一切聲聞
縁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求世報
者福徳尚爾。況以清淨深樂心。相續無間念
佛功徳。照道一階福徳尚爾。何況全照一階
道也。或二三四階道。或塔身一級二級。乃至
多級。一面二面。乃至四面。乃至佛形像。舍
利弗。彼所然燈。或時速滅。或風吹滅。或油盡
滅。或炷盡滅。或倶盡滅。如是少時。於佛塔廟
奉施燈明。爲信佛法僧故。如是少燈奉施福
田。所得果報。福徳之聚。唯佛能知。少燈尚多
不可算數。況我滅後。於佛塔寺。若自作若教
他作。或然一燈二燈。乃至多燈。香花瓔珞。
寶幢幡蓋。及餘種種勝妙供養。復次若人於
佛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三種明。何等
爲三。一者彼人臨命終時。先所作福悉皆現
前。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
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能行布施得欣喜心
無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又舍利
弗。彼人臨命終時。更復得見四種光明。何等
爲四。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踊出。二者見
淨月輪圓滿踊出。三者見諸天衆一處而
生。四者見於如來應正遍知。坐菩提樹垂得
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恭敬而
住。又舍利弗。於佛塔廟施燈明已。於臨終時。
得見如是四種光明。死已便生三十三天。生
彼天已。於五種事而得清淨。一者得清淨力。
二者於諸天中得殊勝威徳。三者常得清淨
念慧。四者常得聞於攝意之聲。五者而得眷
屬常護彼意。心得欣喜。於彼天宮捨壽命已。
不墮惡趣。生於人中最上種姓信佛法家。其
時世間若無佛者。亦不在輕賤吉凶邪見家
生。由施燈已。復得四種可樂之法。何等爲四。
一者色力。二者資財。三者大喜。四者智慧。若
人住於大乘。於佛塔廟施燈。明已。得於八種
可樂勝法。何等爲八。一者獲勝肉眼。二者得
於勝念無能測量。三者得於勝達分天眼。四
者爲於滿足修集道故得不缺戒。五者得智
滿足證於涅槃。六者先所作善得無難處。七
者所作善業。得値諸佛。能爲一切衆生之眼。
八者以彼善根。得轉輪王所得輪寶。不爲他
障。其身端正。或爲帝釋。得大威力具足
眼。或爲梵王。善弘梵事得大禪定。舍利弗。以
是迴向菩提善根。得是八種所樂勝法。又舍
利弗。若人於如來前。見他施燈信心清淨。合
十指掌起隨喜心。以此善根。得於八種増上
之法。何等爲八。一者得増上色。二者得増上
眷屬。三者得増上戒。四者於人天中得増上
生。五者得増上信。六者得増上辯。七者得増
上聖道。八者得阿耨菩提。又告舍利弗。有五
種法。最爲難得。一者得人身難。二者於佛正
法得信樂難。三者樂於佛法得出家難。四者
具清淨戒難。五者得漏盡難。一切衆生。於是
五法言爲難得。汝等已得此經一卷
之要言
又譬喩經云。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徳各不
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
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
微細。無幽不覩。阿難見已而白佛言。此阿那
律宿有何業天眼乃爾。佛告阿難。乃往過去
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此人爾時身
作劫賊入佛塔中欲盜塔物。時佛塔中佛前
然燈。其燈欲滅。賊即以箭正燈使明。見佛
威光。&T020839;然毛竪。即自念言。他人尚能捨物求
福。我云何盜。便捨而去。縁正燈炷福徳因縁
從是*以來九十一劫。恒生善處。漸捨諸惡福
祐日増。今得値我。出家修道得阿羅漢。於衆
人中天眼徹視最爲第一。何況有人。生心割
捨然燈佛前。所獲福徳難可稱量。又智度論
云。若人盜佛塔中珠。及盜燈明死墮地獄。若
出爲人世世生盲
又灌頂經云。救脱菩薩白佛言。若族姓男女。
其有尪羸著床痛惱無救護者。我今當勸
諸衆僧。七日七夜。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時
行道。四十九遍。讀是經典。勸然七層之燈。
懸五色續命神幡。阿難問言。續命幡燈。法則
何。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燈亦復爾。七層之
燈。一層七燈。燈如車輪。若遭厄難。閉在牢獄
枷鎖著身。亦應造立幡燈。放諸雜類衆生。至
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爲諸横惡鬼
所持。又超日明三昧經云。日天王與無數天
人。來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爲日天照
四天下復以何縁。而爲月天照除夜冥。佛言。
有四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愼行。三奉戒不
犯。四然燈於佛寺。若於父母沙門道人。皆値
光明。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佛言。又有四
事得爲月王。一布施貧匱。二奉持五戒。三恭
事三尊。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
又僧祇律云。佛言。從今日聽然燈時。當置火
一邊。漸次然之。當先然照舍利。及佛形像。先
禮拜已當依次然。餘處滅時不得卒滅。當言
諸大徳欲滅燈。不聽用口吹滅義云爲有食火蟲
恐人口氣損蟲所
以不聽
口吹也
。聽以手扇滅。及衣扇滅。當覉折頭燋
去。入時不得卒入。當唱言諸大徳燈。欲入始
得入之。若不如是越威儀法也
又三千威儀云。然燈有五事。一當持淨巾拭
中外令淨。二當作淨炷。三當自作麻油。四著
膏不得令滿。亦不得令少。五當護令堅。莫懸
人道
又五百問事云。續佛光明晝不得滅。佛無明
闇。以本無言念齊限。故滅有罪。又大唐三藏
波頗師云。佛前燈無處取。燈以物傍取。不損
光者得
懸幡縁第四
如迦葉誥阿難經云。昔阿育王。自於境内
立千二百塔。王後病困。有一沙門省王病。
王言。前爲千二百塔。各織作金縷幡欲手自
懸幡散華。始得成辦。而得重病。恐不遂願。道
人語王。乞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現神足。應
時千二百塔。皆在王前。王見歡喜。便使取
金幡金花懸諸刹上。塔寺低仰即皆就王手。
王得本願身復病愈。即發大意。延壽二十五
年。故名續命神幡。又普廣經云。若四輩男女。
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黄幡懸
著刹上。使獲福徳。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
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
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幡一轉時。轉輪王位。
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然燈供養照
諸幽冥。苦痛衆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縁此
福徳。拔彼衆生悉得休息
問曰。何故經中爲亡人造作黄幡。掛於塚塔
之上者。答曰。雖未見經釋。然可以義求。此
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誠。盡心修福。爲
引中陰不之惡趣。莫生邊國也。又黄色像金。
鬼神冥道。將爲金用故。俗中解祠之時。剪白
紙錢。鬼得白錢用。剪黄紙錢。鬼得金錢用
問曰。何以得知。答曰。冥報記。冥祥記。具述
可知。又譬喩經云。有人窖粟數百石。時有穀
賊盜主人粟。盡開窖不見一粒。主人唯見一
蟲。身軀極大。捉得拷問。汝何以盜我粟盡。汝
是何神。蟲報主人言。汝將我至四衢路首。有
識知我者。主人取語。將至交首。道逢有官騎
黄馬著黄衣。車乘衣服皆同黄色。黄官問蟲
云。穀賊汝何在此。主人方知蟲是穀賊。主人
又問。向乘馬黄衣是誰。穀賊言。是黄金之精。
以報主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
盡。良由人鬼趣別。感見不同。故聖制黄幡。爲
其亡人掛之塔塚。令魂神尋見得實救濟
之也
又百縁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衞城中。有
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生一
男兒。端正殊妙與衆超絶。其兒初生。於虚空
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見已歡喜無量。
因爲立字名波多迦。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
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比丘見已而便
白佛言。此波迦多。宿*殖何福。生便端正與
衆超絶。於虚空中有大幡蓋。遍覆城上。又値
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
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頭末帝。
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
有一人。於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長幡懸著
塔上。發願而去。縁是功徳。從是以來。九十
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蔭其
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値於我。出家得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與諸比丘及與
阿難。從鬱卑羅延國。遊行村落。時天盛熱無
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渉熱即起淨心。編草
作蓋用覆佛上。遊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
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人
以恭敬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徳。十
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生尊貴家。快樂
無極。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竟十三
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菩提
頌曰
    久厭無明樹 方欣奈苑鮮
    始入香山路 終逢不壞身
    定花發智果 神燈照梵天
    霞幡同錦色 芬馥合鑪煙
    宛轉騰空颺 倒下似紅蓮
    夙夜風吹轉 重疊輪王因
    攀仰無厭足 結侶感留瞻
    何知色中綵 招福壽延年
諸經要集卷第四



諸經要集卷第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受請部第七此有
八縁
  述意縁供養縁簡僞縁聖僧縁
施食縁食時縁食法縁食訖縁
述意縁第一
夫三寶平等。曠若虚空。無怨無親。事絶貴賤。
無適無莫。乃應檀心。故冥懷遣相。與空際而
爲極。任時隨縁。共法界而等量。因既不窮。果
亦無盡。且俗儉財貧限約而施。物既有限心
亦局執。或計人以選徳。或約行以簡濁。或取
相以別形。或觀容以驅陋。如是約人約財。
局心難記。有涯之福不信。無邊之報頗霑。故
昔有毘舍佉母。別請五百羅漢。如來譏呵。不
如僧次請一凡僧。得福無量。故知心無限極。
則福遍十方。財無多少。則心該法界也
供養縁第二
如地持論云。菩薩供養如來。略説十種。一身
供養。二支提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
養五自作供養。六他作供養。七財物供養。八
勝供養。九不染汚供養。十至處道供養。若菩
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名身供養。若菩薩
爲如來故。若供養偸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
是名支提供養
若菩薩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
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倶。歡
喜心倶。現前供養。如一如來三世亦然。及現
前供養如來支提。三世十方無量世界。若新
若故。是名菩薩共現前供養
若菩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提。及涅槃後。以
佛舍利起偸婆。若多至億百千萬。隨力所能。
是名廣不現前供養。以是因縁。得無量大
果。常攝梵福。於無量大劫不墮惡趣。無上
菩提衆具滿足
若菩薩現前供養。得大功徳。不現前供養。
得大大功徳。共現前不現前供養。得最大大
功徳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惰
令他作。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菩薩於如來
及支提。不獨供養。普令親屬在家出家悉共
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若菩薩有少許物。以
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衆生。令供養如來及
支提。令得安樂而不自爲。是名他作供養。自
作供養者。得大果報。他作供養者。得大大果
報自作他作供養者。得最大大果報。若菩薩
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雜寶。種種供養者。是
名財物供養
若菩薩久來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少。現不現
前。自作他作。淳淨信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
迴向無上菩提。是名勝供養
若菩薩自手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人。不
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汚心。不於信心
勝人所現諂曲求財。亦不得以諸不淨物等
供養。是名無染供養
若菩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
自力得。若從他求。若如意得財。若化作身。若
二若三。乃至百千萬億身。悉禮如來。彼一一
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種種華香。供養
如來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讃歎如來眞實功
徳。饒益衆生。如是等名爲如意自在力供養。
不待如來出現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轉地
菩薩。於一切佛刹未曾障礙故。若菩薩不自
力得財。亦不從他求。而爲供養。然於他衆生。
乃至十方無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養。菩
薩於彼一切供養。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
隨喜。是菩薩以少方便。興大供養。攝大菩提。
乃至於一搆牛頃。於一切衆生。修四無量心
等。是名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比前財
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算數譬喩不得爲比。
如是十事。名菩薩一切種供養。如來法僧亦
爾。當知於此三寶。作十種供養。菩薩於如來
所。起六種淨心。謂福田無上心。恩徳無上心。
於一切衆生無上心。如優曇鉢華難遇心。於
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心。於世間出世間法一
切具足依義心。以此六心少想供養如來法
僧。獲無量功徳。何況
又瑜伽論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
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別供養。
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
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麁大供養。九無染
供養。十正行供養釋文
大同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
言。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
當次第供養六方。言
東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養父母。衣服
飮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讃歎尊
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是父母還以五
事報之。一至心憂念。二終不欺誑。三捨財
與之。四爲娉上族。五教以世事
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
飮食。臥具湯藥。尊重讃歎。恭敬禮拜。早起晩
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師長。是師
復以五事報之。一速教不令失時。二盡教不
令不盡。三勝己不生嫉妒。四將付嚴師善友。
五臨終捨財與之
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
服飮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
則能供養西方妻子。是妻子復以十四事報
之。一所作盡心營之二常作終不懈惰。三所
作必令終竟。四疾作不令失時。五常爲瞻視
賓客。六淨其房舍臥具。七愛敬當則柔軟。
儻使軟言教詔。九善能守護財物。十晨
起夜寐。十一能護淨舍。十二能忍教誨。十三
能覆惡事。十四能瞻病苦
北方者即是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
與之。恭敬柔言禮拜讃歎。是人則能供養北
方善知識。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
教修善法。二令離惡法。三有恐怖時能爲救
解。四放逸之時能令除捨
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食
病痩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
婢。是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不作罪過。二不
待教作。三作必令竟。四疾作不令失時。五主
雖貧窮終不捨離。六早起。七守物。八少恩多
報。九至心敬念。十善覆惡事
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上方
沙門婆羅門。衣服飮食房舍臥具病痩醫藥。
怖時能救。飢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
尊重讃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沙門等。是出
家人。復以五事報之。一能令生信。二教修智
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聞。若
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能増長財命。能得
受持優婆塞戒
又智度論云。諸佛恭敬法故。供養於法。以法
爲師。何以故。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爲師。
問曰。如佛不求福徳。何故供養。答曰。佛從無
量劫中。修諸功徳。常行諸善。不但求報。敬功
徳故而作供養。如佛在世時。阿那律長老
天眼前。盲無所見。而以手縫衣。時針紝脱。
便言。誰愛福徳爲我紝針。是時佛到其所。語
比丘言。我是愛福徳人。爲汝紝來。是比丘識
佛聲。疾起著衣禮佛足。白佛言。佛功徳已
滿。云何言愛福徳。佛言。我雖功徳已滿。我深
知功徳恩報力。故令我於一切衆生中得最
第一。由此功徳。又爲欲教化弟子。故語之言。
我爲作功徳。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歳老公
而舞。有人呵之言。老公年已百歳。何用是舞。
老公答曰。我不須舞。但欲教子孫故耳。佛亦
如是功徳滿。爲教弟子作功徳故。而作供養。
故佛乳母大愛道亡。四天王輿床送。佛在前
&T016254;香鑪燒香供養。爲報恩故。雖不求果。而行
等供養。唯佛應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徳。如説
偈言
    智人能敬智 智論則智喜
    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又頻毘娑羅王作佛供養經云。爾時摩竭國。
頻毘此云
顏色
娑羅此云
端正
往詣佛所。白世尊言。我典
此國界。所有資財。能有所辦。欲盡形壽供養
如來及比丘衆。衣被飮食床座臥具病痩醫
藥。亦當勸率臣民使得蒙度。得離三塗永處
安隱。又雜寶藏經云。佛告諸比丘言。有八種
人。應決定施不須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
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
病人
又智度論云。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徳成就。以
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
盡。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師利。以一鉢
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
盡。復次菩薩於此一鉢食。供養十方諸佛。而
十方佛前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
人一口食。而千萬倍出
又文殊師利問經云。菩薩爲供養佛法僧。及
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爲起寺舍造像。爲布施。
若有此因縁。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
簡僞縁第三
如賢愚經云。若有檀越。於十六種。具足別請。
雖獲福報。亦未爲多。何謂十六。比丘比丘尼
各有八輩。不如漫請四人。所得功徳福多
於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將來末世法欲
垂盡。正使比丘畜妻挾子。四人已上。名字衆
僧。應當敬如舍利弗目揵連等。爾時彌勒菩
薩。問衆僧言。若有檀越。請一持戒清淨沙門
就舍供養。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萬錢。
時憍陳如尋即説言。假使有人得百車珍寶。
計其福利。不如請一淨戒沙門就舍供養。得
利弘多。舍利弗言。設令有人得一閻浮提滿
中珍寶。猶不如請一淨戒者就舍供養。獲利
彌多。目*揵連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乃至
滿四天下珍寶。其利猶不如請一清淨沙門
詣舍供養。得利殊勝
又像法決疑經云。若檀越設食。並請衆僧。遣
人防門。遮障比丘及諸老病貧窮乞人。不聽
入會。徒喪飮食了無善分
又普廣經云。四輩弟子若行齋戒。心當存想
請十方僧。不擇善惡持戒毀戒高下之行。到
諸塔寺請僧之時。僧次供養無別異想。其福
衆多無量無邊。若値羅漢四道果人及大心
者。縁此功徳受福無窮。一聞説法可得至道
無上涅槃
又十誦律云。鹿子母別請五百羅漢。佛言。無
智不善。若於僧中。依次請一人者。得大功徳。
果報利益。勝別請五百羅漢。一切遠近無不
悉聞
又請僧福田經。及仁王經。種種呵責不許別
請。若別請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網經云。若有檀越來請衆僧。客僧有利
養分。僧房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
獨受。而不差客僧。房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
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又智度論云。如有富貴長者。作樂供養衆僧。
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須請及
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諸沙彌言。以何
意故。不聽沙彌。答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
便説偈言
    鬢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歩形體羸 樂請如是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
從坐而説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徳
    捨是耆年相 擇取老痩黒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説偈云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痩鬢髮白 空老内無徳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爲長老
是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檀越量
僧好惡。即説偈言
    讃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爲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
    *鬢髮白如雪 秀眉垂覆眼
    皮皺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兩手負杖行 次第而受請
    擧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楊樹 隨風而動搖
    檀越見此輩 歡喜延入坐
    坐已須臾頃 還復年少形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小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傷愍。故
現是化。汝當深識之。聖衆不可量。如説偈曰
    譬如以蚊嘴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徳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歳 稱量諸大徳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勤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 是則爲大失
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爲智者之所笑。汝
不聞佛説。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
爲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
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亦不可輕。沙彌雖
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檀越聞是事已見是
神通。身驚毛竪。合手向諸沙彌言。諸聖人等。
我今懺悔。我是凡夫心常懷罪。今欲請問。於
佛僧寶中信心清淨。何者福勝。答言我等初
不見佛僧寶中有増減。何以故。如佛一時入
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
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
數。如負其債。佛時説偈言
    時雨數數墮 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門聞是偈已。大聖具知我心慚愧。取鉢
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
爲説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羅門言。是食
當與誰。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
持安置小草地若無蟲水中。即如佛教。持食
著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火倶出。如投大熱
鐵。婆羅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
神力如是。禮佛懺悔。乞出家受戒。漸漸斷結
得阿羅漢道。後摩訶憍曇彌。以金色上下寶
衣奉佛。佛勸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寶僧寶
福無多少。故説偈言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爲寶故
又法句喩經。世尊説偈云
    人道念有意 無食自知少
    從是痛用薄 節消而保壽
又十誦律云。時王舍城中有居士。名尸利仇
多。大富多財。是外道弟子。此人毎疑。沙門瞿
曇有一切智不。行到佛所白言。沙門瞿曇。明
日我舍食。佛以彼應度故。默然受請。時居士
到舍門外。開作大火坑。令火無煙焔。以沙
覆上。即入舍敷不織坐床。又以毒和食。心生
口言。瞿曇若是一切智人。當知此事。若非一
切智人。當墮此坑及中毒死。遣使白佛言。飮
食已辦。佛語阿難。令諸比丘。皆不得先佛前
行。時佛前行。比丘後入。尸利仇多舍火坑。佛
變作蓮華池。滿中淨水。既甘而冷。佛與僧皆
行花葉上入舍。坐不織床。變令成織。佛告尸
利。當除心中疑。我實是一切智人。居士見二
神力。信心即生尊重於佛。叉手白佛言。此食
毒藥。不堪佛食。佛言。但施此食。僧不得病。
佛告阿難。僧中宣令。未唱等供一不得食。是
佛呪願。婬欲瞋恚愚癡。是世界中毒。佛有實
法。除一切毒。以是實語故。毒皆得除。食即
清淨。衆僧飽滿竟。居士於佛前坐聽。即於
坐處得法眼淨。佛還已集僧告言。從今不得
在佛前行。及和上師僧上座前行。未唱等供
不得食也。又摩徳勒伽論云。衆僧行食時。
上座應語一切平等。與使唱僧跋。然後倶食
此云等
供是
聖僧縁第四
自大覺泥洹。法歸衆聖。開士應眞。導揚末
教。並飛化衆刹。隨縁攝誘。見殊則同室天
隔應合則異境對顏。宋泰始之末。正勝寺釋
法願。正喜寺釋法鏡等。始圖畫聖僧。別坐
標擬。迄至唐初。亟降靈瑞。或足趾顯露。半
現於床間。或植杖遺迹。印陷於平地。所以
梁帝。聞而讃悦。敬心翹仰。家國休感。必祈齋
供。到永明八年。帝躬弗愈。雖和鵲薦術。而
茵枕猶滯。乃結心發誓。歸命聖僧。勅於延昌
殿内。七日祈請。供飯諸佛及衆聖賢。齋室嚴
峻。輕塵不動。七日將滿。方感靈應。乃有天香
妙氣。洞鼻徹心。映蔽熏鑪。無復芳勢。又足影
屣迹。布滿堂中。振錫清越。響發牖外。覩蹤聞
香。皆肅然魄聳。時有徐光顯等十有餘人。
咸同見聞。登共奏啓。於是齋坐既畢。而御膳
康復。所以遍朝歸依明驗神應。其後徐光顯
等。道俗數人。設齋奉請。並有徴瑞。聖人通
感。不可備載
如昔有樹提伽長者。造栴檀鉢。著絡嚢中。懸
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
杖能得者。即與之。諸内外道。知欲現神通。皆
挑頭而去。賓頭盧聞是事。問目連言。實爾
不。答言。實爾。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
其目連懼佛教不肯取。賓頭盧即往其舍入
禪定。便於坐上。伸手取鉢。依四分律。當時坐
於方石。縱廣極大。逐身飛空。得鉢已還去。佛
聞呵云。比丘爲外道鉢。而於未受戒人前。現
神通力。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於
是賓頭盧。如佛教勅。往西瞿耶尼。教化四衆。
廣宣佛法。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
佛。佛聽還座。現神足故。不聽涅槃。勅令
末世四部衆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
請悉赴。又阿育王經。海意比丘。從&T055114;乘空。爲
王説偈云
    汝身同人身 汝力過人力
    應令我知之 爲汝作神力
王發心。請四方僧。説偈云
    有諸阿羅漢 當來攝受我
    我請阿羅漢 當悉來此處
故依請賓頭盧經云。如天竺優婆塞國王長
者。若設一切會者。常請賓頭盧頗羅惰誓阿
羅漢。賓頭盧者字也。頗羅惰者姓也。其人爲
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遏之不聽涅槃。勅令
法四部衆生作福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
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徳賓頭盧
頗羅惰誓。受佛教勅。爲末法人作福田。願受
我請。於此處食。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願
受我請。於此舍床敷上宿。若普請衆僧澡浴
時。亦應請之言。受我請於此洗浴。及末明前。
具香湯灰水澡豆楊枝香油。調和冷暖。如人
浴法。開戸請入。然後閉戸。如人浴訖頃。衆僧
乃入。凡欲會食澡浴。要一切諸僧。至心求解
脱。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近世有一
長者。聞説賓頭盧大阿羅漢受佛教勅爲末
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
盧氍&T021673;下遍敷好華。欲以驗之。大衆食訖。
發氍*&T021673;華皆萎黄。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
來。更復精竭。審問經師。重設大會。如前布
華。亦復皆萎。復更傾竭。盡家財産。復作大
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餘法師。求請
所失。懺謝罪過。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
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會請我。我皆受請。汝
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
被擯。頼提沙門。不肯見前。我以汝請欲強入。
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是。汝自爲之。
何所懊惱。言已不現。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
爾已來。諸人設福。皆不敢復遮門。若得賓頭
盧來。其坐處華即不萎黄。若新立房舍床榻。
欲請賓頭盧時。皆當香湯灑地。然香油燈。新
床新縟。*縟上奮綿敷之。以白練覆上。初夜
如法請之。還閉房戸。愼勿輕慢窺看。皆各至
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來則*縟
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
時。或在上座。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現作隨處
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坐處華不
萎。乃知之矣。述曰。今見齋家。多不依法但逐
人情安置凡人。全不憂佛及聖僧座。如前經
所説。施主先須預掃灑佛堂。及安置聖僧坐
處。洗浴潔身。燒上名香。懸繒幡蓋。散衆
華。手執香鑪。盡誠敬仰。奉請三寶及以聖僧。
十方法界一切聖凡。亦皆普請。受弟子請。降
屈聖儀。來臨住宅。合家大小。並共虔誠。預前
七日已來。發此重心。若是貧家。無好香華。復
無安置之處。然須臨時斟酌。未坐前先上好
處。安置佛座。掃灑如法。其次好處。安置聖僧
座。敷設軟物新白淨者。布綿在上。若施主心
重有感。食訖候看。似人坐處。即知報身來
赴。若無相現。但化身來。若全輕慢。報化倶不
至。其座不得綵畫錦綺綾羅金銀雜飾及散
華置上。雖是羅漢。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
別解脱戒。所以不受雜綵金銀等物。若是諸
佛菩薩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
種種供養。安聖僧座。及以獻食。亦不得越過
尺六高處安置。尺六已下。如法僧座則得。亦
不得作素形聖僧在座安置。儻報身自來。豈
可推却*素像而坐。亦不得在寺將常住僧器
盛食。恐報身來。不可觸僧淨器而食。若用鉢
盂及俗盤器獻者。即通化報。最爲如法。若有
聖僧錢還入聖僧用。將買鉢盂匙箸銅碗手
巾。及將買上好槃器。背上書題記之餘人
不敢雜用。日別隨家常食。毎旦及午。盛食常
獻佛及僧。豈非好事。更有餘錢。買取一胡床
及一食單。食訖澡豆淨洗。置胡床上。以油
帊覆之。日別如是。表供養三寶心。常不絶大
得功徳。若多得錢。即如西國寺法。及俗人舍。
空靜上處。爲聖僧造房堂。隨四時冬夏安物
供養。若在夏内。堂内日別敷好淨席。儭身
單敷。銅盆銅瓶。澡豆淨巾。若至午前并獻
飯食。夜中然燈燒香。隨心量力。如法供養。若
至冬寒。安被厚氈炭火。湯水燈明隨時供養。
縱有餘長聖僧錢財。不得將入別僧。乃至常
住僧用。亦不得入佛法用。亦不得別作聖僧
形。數見有人索聖僧錢。綵畫佛形。及四壁
畫聖僧迦葉阿難等形。以賓頭盧羅漢聖人
現在不入涅槃。既不得聖僧囑授進止。豈得
互用浪將別入。若己用者。並須倍還。不還得
罪。故四分律云。許此處不得。異處得罪如似
己物
他人不問己身餘人
輒將作別用豈可得不
。上來所述。並依經律聖意録
之。不得不行。三寶物重不得互用。恐差之毫
毛失之千里。誠言不虚。省己用之。故梁武
帝時。漢國大徳英儒。共請西域三藏。纂集聖
僧法用。翻出五卷。如前所述。略亦同之
施食縁第五
如増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衆生
之類有四種食。長養衆生。何等爲四。所謂段
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
彼云何段食。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
食噉者。是謂段食。云何更樂食。謂衣裳繖蓋。
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
所更樂者。是謂更樂食。云何念食。謂意中所
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説。或以體觸。及諸
所持之法。是謂念食。云何識食。謂意之所知。
梵天爲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爲食。是謂
識食。以此四食流轉生死
又増一經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
食而存。眼以眠爲食。耳以聲爲食。鼻以香爲
食。舌以味爲食。身以細滑爲食。意以法爲食。
涅槃以無放逸爲食。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此
妙法。夫觀食有九事。人間有四食。一段食。
二更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復有五種。是出世
間食。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
五喜食。是出世間之食。當共專念捨除四種
之食。求辦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信心悲心。以種種
食施人。命終生質多羅天。受種種樂。命終得
受人身。大富饒財。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見諸病人。施其湯
藥令離病苦。命終生欲境天。受五欲樂。從
天命終。若得人身大富多財。若見病人臨終
病。以石蜜漿若氷水施此人。命終生清
涼天。受天快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常離
飢渇
又涅槃經云。因曠野鬼神。爲授不殺戒已。以
不食肉故。氣力虚弱命欲將終。佛告鬼言。我
勅聲聞弟子。隨有佛法處。悉施汝等食。若有
住處不能施者。是魔眷屬。非我弟子。眞聲聞
也。然出衆生食時。須有分齊。若食他施主
食即須依五分律云。若與乞兒鳥狗等。並應
量己分内減施與之。不得取分外施比見道俗至
於齋上施主
儉約不與妻兒先供衆僧將爲福田僧等不費前食然有衆
僧先自飽食已將他殘食施乞兒鳥犬等損他施主又自得
罪若減己分内將施與人
任意多少不論限約也
。又依十二頭陀經云。若
得食時應作是念。見渇乏衆生。以一分施之。
我爲施主彼爲受者。施已作是願言。令一切
衆生與福救乏莫墮慳貪。持至空靜處。減
一段著淨石上。施諸禽獸。亦如上願。正欲食
時作是念言。身中有八萬戸蟲。蟲得此食皆
悉安隱。我今以食施此諸蟲。後得道時當以
法施汝。是爲不捨衆生。又灌佛形像經云。佛
告大衆。世人多有發意求所願者。布施之日。
不計少多。趣使充饒。事業畢竟。殘有餚饍噉
食不盡。皆當送與守寺中持法沙門。衆僧自
共分之。以出物時當望生福。不應各各競分
歸與妻子。是爲種於石上。根株焦盡終無生
時。令以布施者餘福重以施僧。是爲施一得
萬倍報
又四分律。施僧粥得五種利益。一除飢。二除
渇。三消宿食。四大小便調適。五眼目精明。僧
祇律。施粥得十種利益。故偈云
    持戒清淨人所奉 恭敬隨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飢渇消 是名爲藥佛所説
    欲生人天長壽樂 今當以粥施衆僧
又食施獲五福報經云。佛告諸比丘。當知食
以節度受而不損。佛言。人持飯食施人。有五
功徳。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則獲
五福。何等爲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
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何謂施命。人不
得食時。顏色憔悴不可顯示。不過七日奄
忽壽終。是故智者則爲施食。其施食者則爲
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長壽生天世間壽命延
長不中夭傷。自然福報財富無量。是爲施
命。何謂施色。人不得食時。顏色憔悴不可顯
示。是故智者則爲施食。其施食者則爲施色。
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間。顏色暐曄人
見歡喜。稽首作禮。是爲施色。何謂施力。人
不得食時。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爲智者
則爲施食。其施食者則爲施力。其施力者。世
世。多力生天人間力無等雙。出入進止力不
耗減。是爲施力。何謂施安。人不得食時。心
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則爲
施食。其施食者則爲施安。其施安者。世世
安隱生天人間。不遇衆殃。其所到處常遇賢
良。財富無量不中夭傷。是爲施安。何謂施
辯。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
智者則爲施食。其施食者則爲施辯。口説
流利無所躓礙。慧辯通達。生天世間。聞
者歡喜靡不稽首聽採法言。是爲五福食之
報也
又増一阿含經云。施有五事名爲應時。一遠
來。二遠去。三病時。四冷熱時。五初得果苽。
若得新穀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又施
有三法。一送食至寺名上。就舍供養名中。造
食乞施。發心供養名下
又付法藏經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
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頭痛。薄拘羅。爾時
作一貧人。見病比丘。即便持一呵梨勒果。施
病比丘。比丘服訖病即除愈。縁施果故。九十
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未曾有病。最後生
一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便聘妻。拘羅年幼。
見母作餅從母索之。後母嫉妒。即捉拘羅擲
置𨫼上。𨫼雖燋熱不能燒害。父從外來。見薄
拘羅在熱𨫼上。即便抱下。母於後時釜中煮
肉時。薄拘羅從母索肉。母益瞋恚尋擲釜中。
亦不燒爛。父覓不見。即便喚之。拘羅聞喚。釜
中而應。父即抱出平復如故。母後向河拘羅
逐去。後母瞋忿而作是言。此何鬼魅妖祥之
物。雖復燒煮不能令死。即便捉之擲置河中。
値一大魚。即便呑食。以福縁故猶復不死。有
捕魚師捕得此魚。詣市賣之。索價既多人無
買者。至暮欲臭。薄拘羅父見即隨買。持來
歸家。以刀破腹。兒在魚腹。高聲唱言。願父
詳勿令傷兒。父開魚腹抱兒而出。年漸
長大求出家。得阿羅漢果。從生至老。年百六
十未曾有病。乃至無有身熱頭痛。由施藥故
得是長壽。五處不死。𨫼鑠不燋。釜煮不爛。水
溺不死。魚呑不消。刀割不傷。以是因縁。智者
應當作如是事。又雜譬喩經云。昔者舍衞國。
有一貧家。庭中有蒲桃樹。上有數穗。念施
道人。時國王先前請食一月。是貧家力勢不
王。正懸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語
道人言。念欲施來已經一月。今乃得願。道人
語優婆夷。已一月中施。優婆夷言。我但施一
穗蒲*桃。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
念欲捨施。則爲一
食時縁第六
問曰。何名食時。何名過食時。答曰。依四分律
云。謂明相出時。始得食粥明相未出
即是非時
乃至日中。
案此午時爲法。即是食時依僧祇律云過此午時影
一髮一瞬草葉等即是非
。四天下准此皆同。故毘羅三昧經。世尊爲
慧法菩薩説云。食有四種。平旦天食時。午法
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佛斷六趣因。
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時是法食時也。過此已
後。同於下趣非上食時。故曰非時也。十誦律
云。唯天得過中食無罪。又十誦律云。有閻浮
比丘。至西拘耶尼。用閻浮提時。拘耶尼比
丘。往餘三方。亦如是。若此間宿則用此間時。
若在彼宿則用彼間時。餘三方亦爾。故摩徳
勒伽論問。頗有非時食不犯耶。答曰有。若住
北鬱單越。用彼食時不犯。餘方亦爾。若在閻
浮。日正午時。北方是夜半。東方是日沒。西方
是日出。餘方互轉可知
又薩婆多論云。釋時有四。一始從日出乃至
日中。其明轉熾。名之爲時。從中已後至
夜分。其明減沒。故名非時。二從旦至中。是作
食時乞不生慳。故名爲時。從中已後至於夜
分。是俗人醼會遊戲之時。入村乞食。多有觸
惱。故名非時。三從旦至中。俗人作務婬亂未
發。乞不生惱。故名爲時。從中已後事務休息。
婬戲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誹謗。故名非時。四
從旦至中。是乞食時。得食濟身。寧心修道。事
順應法。故名爲時。從中已後。宜依修道。非乞
食時。故名非時
食法縁第七
如大遺教經云。比丘欲食時。當爲檀越燒香
三唄。讃揚布施可食美食。又從上座教言。道
士各自出澡手漱口已。還各就座而坐。各説
一偈。以隨次起。不得踰越
又増一經云。若有供者。手執香鑪而唱時至。
佛言。香爲佛使。故須燒香遍請十方既知燒香本
擬請佛。爲
凡夫隔目覩不知。佛令燒香遍請十方一切凡聖表呈福事
騰空普赴正行香作唄時一切道俗依華嚴經各説一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雲臺遍世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又三千威儀經云。坐受香亦得爲女人行香。
恐觸手染著。故開坐受若恐譏慢令懸放下亦得男
子行香女人受香翻前即是
述曰。若得衣食不簡精麁。但得支濟身命令
得修道。便合佛意如膏車須油。何簡精妙但
令運轉得達前所。即是佳事。故雜寶藏經。世
尊説偈云
    此身猶如車 好惡無所擇
    香油及臭脂 等同於調利
又智度論云。食爲行道不爲益身。如養馬養
猪無異。若初得食時。先獻三寶後施四生。故
華嚴經偈云
    若得食時 當願衆生 志在佛道
    爲法供養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自造作衣服鉢器。先奉
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
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凡所食噉。要先施於
沙門梵志。然後自食。正下食時復須作念。初
下一匙時。願斷一切惡盡。下第二匙時。願修
一切善滿。下第三匙時。所修善根。迴施衆生
普共成佛。若不能口口作念。臨欲食時。總作
一念亦得。故摩徳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
作念。若得衣時著著作念。入房時入入作念。
若鈍根者總作一念。故華嚴經第六卷。菩薩
有一百四十願。凡所施爲皆誦偈念。如此食
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理事會通。利生物善。
故増一阿含經云。施中上者不過法施。業中
上者不過法業。恩中上者不過法恩。若過飽
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
安。若限分少食。則身羸心懸。氣虚無固。故
増一阿含經偈云
    多食致患苦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稱無高下
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噉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寤寐 應時籌量食
又五分律云。若月直&MT01142;食人。欲知生熟鹹酢。
得貯掌中舌舐甞之齋法經不許口甞者爲
無好心貪心甞故犯罪
述曰。所以出家之人。欲食之時。先以淨手從
他受者。爲出家高勝。不同凡下故。須受已而
食。故薩婆多論。比丘受食。凡有五意。一爲斷
竊盜因縁故自取而食
亦同盜想
二爲作證明故儻有失脱
不干比丘
爲止誹謗故出家自取
非是高勝
四爲成少欲知足故若當
不受
非同
儉素
五爲生他信敬心見受而食
外道生信
如昔有一比
丘。與外道共行止一樹下。樹上有果。食時將
到。外道語比丘云。上樹取果。比丘言。我戒
法中。樹過人不應上。又語比丘言。何不搖樹
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自搖樹落果。外
道聞已。自上樹取果。擲地與之。語比丘言。取
果食。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外道
下樹取果。授與比丘。外道既見如此。於一
果尚有如此法用。何況出世之法。外道遂
生信敬心。知佛法清淨不同外道。於是即隨
比丘。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尋得漏盡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外道梵志尚知受取。
況我弟子而不受食。但一切諸物不得不受。
唯除生寶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猶應授與體
上之衣。若貯金器。受則制施
述曰。一切僧食並須平等。無問凡聖上下均
普。故僧祇律云。若檀越須食多與上座者。上
座應問。一切僧盡得爾許不。答止上座得耳。
應言一切平等與。若言盡得者。應受。僧上座
法。不得隨下便食。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後得
食。上座之法。當徐徐食。不得速食竟在前出
去。應待行水。隨順呪願已。然後乃出
又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其五福。一者
少婬。二者少臥。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
五者身得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知福不

述曰。若於食長貪。増加煩惱。即須觀厭作不
淨之想。故智度論云。説厭想者。應當觀是食
從不淨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爲膿蟲住
處。如蘇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厨人
汚垢種種不淨。若著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
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状如吐。從腹門入。
地持水爛。風動火煮。如釜熟糜。滓濁下沈。清
者在上。譬如釀洒。滓濁爲&T009661;。清者爲尿。咽
有三孔。風吹膩汁。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
變爲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中生身根。從
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此五根生五識。五識
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量好醜。然後生我
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復次思惟此食。
功夫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
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淨。
宿昔之間變爲屎尿。本是美味。惡不欲見。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三塗如
是觀食。當厭五欲。譬如有一婆羅門。修淨潔
法有事縁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云何得免
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髓
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縁。住此百日。常作餅送
來。多與汝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
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淨。後轉無色
無味。即問老母。何縁爾耶。母言。癰瘡
故。婆羅門問。此何謂耶。母言。我大家夫人。
隱處生癰以麵蘇拊之。癰熟膿出。和合蘇
餅。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
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
打頭。推胸乾嘔。我當云何。破此淨法。我爲了
矣。棄捨縁事馳還本國。行者亦爾。著是飮食。
歡喜樂噉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
食訖縁第八
如十誦律云。有比丘受他請食。默然入默然
去。諸居士呵責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諸比
丘白佛。佛言。從今食時。爲施主唄讃呪願。不
知誰作。佛言。上座作。若上座不能。差次第能
者應作。故僧祇律云。上座應知。前人爲何等
施。當爲應時呪願
又波離論云。出家僧尼白衣等。齋訖不用澡
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齋。如過去有
比丘字蓮提。六十歳持齋戒不闕。唯一日食
用巨摩豆屑等成齋。若不爾者皆不成齋。此
經無目。依出要律儀云。巨摩者牛糞是也。若
依此經豈用牛糞淨口耶。舍法師傳記云。西
方俗人外道等。宗事梵天牛等。以此二事。能
生萬物養育人民。故將牛糞以淨道場。佛隨
俗法亦以爲淨。然不用淨口耶。若依四分律
等。但護行住坐臥四種威儀。食五正食。四相
不乖便成齋法。不論澡豆淨口成齋。時節若
過威儀若失。縱用澡屑亦不成齋。又善見論
云。齋已吐食。未出咽喉還咽無犯。若出還咽
犯罪。又僧祇律云。食已若渇。佛令取一切穀
豆麥煮。不破者非時取汁得飮。若蘇油蜜及
石蜜。諸生果汁等。要以水淨得飮。若器底殘
水被雨湔。亦名爲淨。善見論云。舍樓伽果漿。
澄汁使清。非時得飮謂藕
摩徳勒伽論云。沙
糖漿。亦得非時飮。僧祇律云。人有四百四病。
風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熱病百一。用蘇
治之。水大冷病百一。用蜜治之。雜病百一。隨
用上三藥治之。十誦律云。石蜜非時不得輒
噉。有五種人得非時食。謂遠行人。病人。食
少人。若施水處。和水得飮。五分律云。聽飢渇
二時得飮故知無病非時縱是石
蜜蘇油等亦不得食之
僧祇律云。胡椒蓽
茇。薑訶梨勒等。此藥無時食。和者聽非時
服。又四分律云。一切苦辛鹹甘等。不任爲
食者。聽非時盡形作藥服。善見論云。一切樹
木。及果根莖枝葉等。不任爲食者。並得作盡
形藥服
述曰。比見諸人。非時分中。食於時食。何者是
耶。謂邊方道俗等。聞律開食果汁漿。遂即食
乾棗汁。或生梨蒲*桃石榴。不擣汁飮并子
總食。雖有*擣汁。非澄使清。取濁濃汁并滓
而食。或有聞開食舍樓伽果漿。以患熱病。遂
取生藕根生食。或有取清飯漿飮。或身無飢
渇。非時食蘇油蜜石蜜等。或用杏仁煎作稠
湯。如此濫者非一。不可具述。若准十誦非
前遠行等五種之人。不得輒食。食便破齋。見
犯者多。故別疏記頌曰
    令月建清齋 佳辰召無
    四部依時集 七衆會升堂
    蕭條清梵擧 哀宛動宮商
    香氣騰空上 乘風散遐方
    歎徳研沖邃 詞辯暢玄芳
    折煩呈妙句 臨時折婉章
    緇素相依託 財法發神光
    福田今夕滿 恩慧導存亡
諸經要集卷第五



諸經要集卷第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受齋部第八此有
三縁
破齋部第九
富貴部第十貧賤部第十一
  述意縁引證縁
述意縁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貴在尊經。福田所以増長。
功由齋戒。故捨一飡之供。福紹餘糧。施一錢
之資。果超天報。所以福田可重。財累可輕。共
樹無遮之會。等招無限之福也
引證縁第二
又舊雜譬喩經云。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
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受聽經已
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
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師曰。一日持
齋。有六十萬歳餘糧。復有五福。一曰少病。二
曰身安隱。三曰少婬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
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事也。又波斯匿王。欲
賞末利夫人香瓔。喚出宮視。夫人於齋日著
素服而出。在六萬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
常。王意悚然加敬。問曰。有何道徳炳然有
異。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態垢穢
日夜命促。懼墜三塗。是以日月奉佛法齋。
割愛從道。世世蒙福。願以香瓔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鹿子母毘舍佉。平旦沐
浴著白淨衣。將子婦等眷屬。往詣佛所。稽首
作禮白世尊曰。我今欲持齋善。世尊問曰。居
士婦今持何等齋耶。齋有三種。云何爲三。一
者放牛兒齋。二者尼揵齋。三者聖八支齋。
云何名放牛兒齋者。若放牛兒朝放澤中晡
收還村。彼還村時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處
放牛。明日當在彼處放牛。我今日在此處飮
牛。明日當在彼處飮牛。我牛今日在此處宿
止。明日當在彼處宿止。如是有人。若持齋
時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當食
如彼食也。我今日飮如此之飮。明日當飮如
彼飮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日當含消
如彼含消。其人於此晝夜。樂著欲過。是名放
牛兒齋。若如是持齋。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
大功徳。不得廣布。云何名尼*揵齋耶。若出
家尼*揵者。彼勸人曰。汝於東方過百由延。
外有衆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杖。如是南西
北方亦爾。或脱衣裸形。我無父母妻子。勸進
虚妄言將爲眞諦。或執苦行。自餓諸邪法等。
是名尼*揵齋也。若如是持齋者。亦不獲大
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徳。不得廣布。云何名爲
聖八支齋。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如是思
惟。阿羅訶眞人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杖。
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蟲。於
殺淨心。乃至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
食不夜食。樂於時食。我以此支。於阿羅訶等
同無異。是故説齋。彼住此聖八支齋已。於上
當復憶念。如來無所著等十號出世淨法。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