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若有心疑
於彼之時。波羅柰城乞兒之王。施辟支佛摩
茶迦此是誰者。莫作異見。婆提唎迦比
丘是也。時乞兒王施辟支佛食。因彼業果今
生釋種大豪貴族。資財無乏少。由昔願故。
今得王位。又由昔願不墮惡道。*常生人天
多受快樂。又由昔願今値於我。而得出家。受
具足戒。得羅漢果。我又授記。於我聲聞弟子
之中。豪姓出家最第一者。婆提唎迦比丘是

頌曰
    賢人慕高節 志願菩提因
    御鶴翔伊水 策馬出王田
    本祈立弘誓 感報彌陀身
    能仁修八正 超逾九劫前
    聲流遍三界 慈化通大千
    掩塵息妄想 凡聖並欣然
    含生同志趣 保益啓心神
    生死必永盡 豈同莊老仙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法服篇第三
然燈篇第三十一
法服篇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會名部 濟難部 感
報部 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夫袈裟爲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爲儭
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銷痩。取能銷痩煩惱。
鎧名忍辱。取能降伏衆魔。亦喩蓮華。不爲
汚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爲邪衆所傾。亦名田
文之相。不爲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爲
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爲外道所壞。亦
名不正之色。不爲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内外
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
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
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變。此則恭孝之躅理
叶儒律。出家則依乎内教。服諸佛之法服。
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
子官榮之好。以禮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
福以報國恩之重。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爲過。
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T061269;髮之辰。
天魔聞而遙悑。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歡
戲女聊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惡縁即捨。龍
子頼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
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倣稻田。
自成應供之徳。遠同先佛。寔遵和敬之道。出
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
功能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又大
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汚沙門行自稱沙
門。形似沙門被著袈裟。於彌勒佛乃至樓
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錯。又悲華經云。釋
迦牟尼佛。昔於過去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
我成佛時。令我袈裟有五功徳。一者我成佛
已。若有衆生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
重禁。或犯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
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念中生
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衆生乃至一人必
與授記。於三乘中得不退轉。二者我成佛已。
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
敬供養尊重讃歎。其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
即得不退於三乘中。三者若有衆生爲飢渇
所逼。若貧窮鬼神下賤諸人。乃至餓鬼畜生。
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飮食充
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四者若有衆生共相
反。起賊想展轉鬪諍。若諸天龍八部人
及非人共鬪諍時。念此袈裟。尋生悲心。柔軟
之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五者有
人若在兵甲鬪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
至此輩中。爲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袈裟。是
諸人等無能侵毀觸嬈輕弄。常得勝他過此
諸難。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聖功徳
者。則爲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於未來世
不成菩提作佛。又正法念經云。若有衆生持
戒信心清淨。知僧福田。爲法衣故。施一菓直
爲作衣價。心常愛樂而生隨喜。命終生林戲
天。自在游戲隨意所至。若生人中神徳自在。
若有衆生心有淨信。爲比丘僧染治袈裟法
服。命終生彩地天。與諸天女五欲自娯。飮食
甘露無有醉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人所愛

會名部第三
如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言。若趣向道場。應
如比丘法修諸淨行。具於三衣楊枝澡水食
器坐具。行者如是應畜。至於道場如比丘法」
佛告阿難。衣有三種。一出家衣者。作於三世
諸佛法式。二俗服者。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
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衣即得
障道罪。第三衣者。具於俗服。將至道場。常
用坐起。其名如是。汝當受持
又薩婆多論問曰。佛常&T061269;髮不。答曰不爾。
佛髮常如&T061269;髮。後一七日復問曰。佛初得
道時著袈裟不。答曰無有。白衣得佛者。要有
三十二相。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捨離煩惱。
而復一切種智入其身内。袈裟者。秦言染衣
也。結愛等亦名染也。著此服者在獸不畏。是
故獵師假服令獸遠見
又舍利弗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勤學衆經宣
講眞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黄衣。曇無屈多迦
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
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
衣。迦葉維部。精勤勇猛攝護衆生。應著木蘭
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
是故羅旬踰比丘分衞不能得食。後以五種
律衣更互著之。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
執性多嫉。見沙門來急閉戸云。大人不在。
見他布施歡喜攝念。發心願作沙門。是故今
身雖得出家窮弊如此。我法出家純服弊帛
及死人衣。因羅旬踰故受種種衣也。又三千
威儀云。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無
塔寺。二無比丘僧。三有盜賊。四國君不樂

濟難部第四
如僧祇律云。昔佛在世時。尊者達尼迦闇取
官材罪在不捨。時瓶沙王信敬三寶。見達
尼迦身著袈裟。雖取官材釋然不問。比丘
見已而白佛言。此達尼迦宿殖何業。爲瓶
沙王原恕乃爾。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爾時有
一金翅鳥王。其身極大。兩翅相去六千餘里。
常入海中取龍食之。諸龍常法畏金翅鳥。常
求袈裟著宮門上。鳥見袈裟生恭敬心。便不
復前行食彼諸龍。鳥食龍時。以翅博海水
擗龍現而取食之。時有一龍爲鳥所逐。即
取袈裟戴著頂上。尋岸而走。時金翅鳥化
作婆羅門。追逐龍後種種罵言。汝今何不放
此袈裟。龍畏死故急捉不捨。爾時海邊有一
仙人。龍時恐*悑投趣仙人。鳥見仙人不敢復
前。仙人即出爲鳥説法。教鳥向龍共相懺悔
已各去。佛告比丘。昔仙人者今我身是。金
翅鳥者瓶沙王是。爾時龍者達尼迦是。昔蒙
袈裟得免鳥食。今復蒙我袈裟因縁得脱王
難。出家修道獲阿羅漢。是故當知。袈裟威力
不可思議
又海龍王經云。爾時有龍王。而白世尊曰。於
此海中無數種龍。有四種金翅鳥。常食斯龍
及龍妻子。願佛擁護常得安隱。於是世尊脱
身皂衣。告海龍王。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
周遍。有値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犯觸。持禁
戒者所願必得。爾時諸龍各懷驚懼。各心念
言。是佛皂衣甚爲小少。安得周遍大海諸龍。
時佛則知龍心所疑。告龍王言。假使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分如來皂衣終不減盡。
譬如虚空。隨其所欲則自然生。時龍即取佛
衣。而分作無鞅數百千萬段。各各分與。隨
其所乏。廣狹大小自然給與。其衣如故給不
知盡。當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佛言。
觀如來衣者即脱龍身。於是賢劫中皆得無
著當般泥洹。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
倶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三寶。悔過前犯奉
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
正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佛告四金翅鳥王。
汝等先於金仁佛時。爲四比丘。名曰欣樂大
欣樂上勝上友。是四比丘違犯戒法。貪於供
養不護身口意。作惡衆多。供養金仁佛亦不
可計。以是之故不墮地獄。墮此禽獸。前後殺
生不可稱計。佛現神足令識宿命。所作罪
福普悉念之。我等寧沒身命不敢犯惡。佛爲
説經授其決言。彌勒佛時在第一會皆當得

感報部第五
如百縁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衞城中有一
長者。名曰瞿沙。其婦生女端正殊妙。有白
&T073554;衣裹身而生。因爲立字。名曰白淨。年漸
長大衣亦隨長。鮮白淨潔不煩浣染。衆人見
之競共求索。白父母言。我今不貪世俗榮華。
願樂出家。父母愛念不能違逆。尋將佛所求
索入道。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身上白
衣化爲袈裟。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
果。阿難見已。請問因縁。佛告阿難。此賢劫中
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行聚落教
化衆生。時有女人見佛及僧心懷歡喜。持一
&T073554;布施佛僧。發願而去。縁是功徳天上人
中。常有淨衣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値於
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縁經云。佛在世時。波羅柰國有梵摩達
王。其婦生女身被袈裟。端正殊妙世所希有。
因爲立字名伽尸孫陀利。年漸長大衣亦隨
大。禀性賢善慈仁孝順。將諸侍衞出城游
戲。漸次往到鹿野苑中。見佛相好心懷喜
悦。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爲説法。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復求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
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
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
是事已。請問因縁。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無
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加那牟尼。將諸比丘游
行教化。時有王女値行見佛心懷喜悦。前禮
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受請四事供養已。復以
妙衣各施一領。縁是功徳天上人中尊榮豪
貴。常有袈裟隨身而生。佛告比丘。欲知王女
者。今孫陀利比丘尼是。比丘聞已歡喜奉

又百縁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生
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被袈裟。生
已能語。問父王言。如來世尊今者在不。大徳
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如是遍問悉爲在不。
父王答曰。皆悉都在。唯願大王爲我設供。
請佛及僧尋勅爲請。佛入宮已。見其太子而
問之曰。汝自憶念迦葉佛時是三藏比丘不。
答言。實是。處此胞胎爲安隱不。蒙佛遺恩
得存性命得過日耳。時王夫人見此太子佛
世尊共相問答。喜不自勝。而白佛言。今此太
子宿殖何福。生便能語。乃能與佛感有問
答。*唯願世尊敷演解説。爾時世尊。即便爲
王説偈言
    宿造諸善縁 百劫而不朽
    善業因縁故 今獲如是報
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
行教化到迦翅王國。時王太子。名曰善生。見
佛世尊深生信敬。歸白大王求索入道。王不
許言。我唯一子當繼王位養育民衆。終不
聽汝出家入道。時王太子聞已愁瘁。斷穀
不食已經六日。恐命不全。勅彼太子共作要
誓。汝今若能讀誦三藏經書通利。聽汝出
家。然後見我。時太子聞已。心懷喜悦尋即
出家。誦習三藏盡令通利。王大歡喜。即語比
丘。我今庫藏所有財物。隨汝取用終不悋惜
於是王子比丘聞已。取財設百味食請迦葉
佛及二萬比丘。供養既已。一一比丘各施
三衣六物。縁是功徳不墮惡世。天上人中常
有袈裟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値於我。故有
袈裟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違損部第六
如賢愚經云。昔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
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提毘。總領八萬四千小
國。時世無佛有辟支佛在山林中。福度衆
生禽獸亦附。時有師子。名曰堅誓。躯體金
色食菓噉草。不害群生。有一獵師。&T061269;除鬚
髮。身著袈裟。内佩弓箭行見師子。而心念
言。可殺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脱貧。値師子
睡。獵師便以毒箭射傷。師子驚覺即往欲害。
見著袈裟便自念言。著袈裟人不久在世必
得解脱。所以然者。此袈裟乃是三世聖人標
相。我若害之則起惡心。向三世諸賢聖人。念
已息害。毒箭入體。命在不久。即説偈言
耶囉囉 婆奢莎呵
説此語時。天地大動無雲而雨。諸天觀見雨
華供養。死已剥皮持以奉王。求索賞募。王見
念言。經書有云。若有禽獸金色身者。必是菩
薩。我今云何與物賞之。若與賞者同彼無異。
王即問言。師子死時有何瑞應。獵師答言。口
説八字。雨華動地無雲而雨。王聞語已。悲喜
交集。即召諸臣。令解是義無能解者。時山林
中有一仙人。名曰奢摩。善解字義。王即請來
爲王解説。耶囉*囉者。謂&T061269;頭著袈裟者。當
於生死疾得解脱。婆奢沙者。謂&T061269;頭著染衣
者。皆是三世賢聖之相。近於涅槃。*莎訶者。
&T061269;頭著染衣者。當爲一切諸天世人所見
敬仰。仙人解竟。王大歡喜。即召八萬四千
小王。悉集共作七寶高車載師子皮。燒香散
華盡心供養。打金作棺。盛師子皮以用起塔。
爾時人民因是善心。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佛
告阿難。爾時師子由發善心向染衣人。十億
萬劫作轉輪王。給足衆生。廣*殖福業。致得
成佛。時師子者今我身是。時王提毘。由因供
養師子皮故。十萬億劫天上人中尊貴第一。
修諸善本。今彌勒是。時仙人者。今舍利弗
是。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以是義故。若
有衆生有惡心向諸沙門著袈裟者。當知是
人則起惡心。向於三世諸佛賢聖。以起惡故
獲無量罪。若有衆生能發信心。敬於出家著
袈裟人獲無量福
又大集月藏經云。佛言。我昔爲於一切衆生。
修諸苦行起大悲心。捨身頭目耳鼻舌等。各
如毘福羅山。及捨象馬國城妻子。經於三
千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惱衆生。及謗正
法毀呰賢聖。無慚無愧不善衆生。及於一切
淨佛國土所棄衆生。爲如是等諸衆生故。發
願在於五濁惡世成無上道。爲救三塗苦惱
衆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若有衆生。於我法
中爲我出家。&T061269;除鬚髮被著袈裟。雖不受戒
及受毀犯。若有護持供養是人。得大果報。
何況供養具持戒者。若未來世。國王大臣及
斷事者。於我弟子及著袈裟罵辱打縛。或驅
使及奪財物資生之具。是人則壞三世諸佛
眞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則隱一切諸
佛正法。令諸天人墮於地獄。時憍陳如及
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爲佛&T061269;除鬚髮。被
著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若王大臣及斷
事者。罵辱打縛得幾許罪。佛告梵王。我今
爲汝且略説之。若人出於萬億佛血得罪多
不。梵王答佛。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其罪尚多
無量無邊。何況具出萬億佛血。終無有能
廣説彼人罪業果報。佛告梵王。若有惱亂罵
辱打縛爲我&T061269;髮被著袈裟不受禁戒受而犯
者。得罪多被出萬億佛血。何以故。是人爲
我出家&T061269;被著袈裟。雖不受戒或受毀犯。
是人猶能爲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
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
必能速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是故
天人應當供養。若有國王見出家人作大罪
業。止得如法擯。出國土及在寺外。不得鞭
打及以罵辱。一切不應如其身罪。若故打罵。
是人便已退失解脱。及離一切人天善道。必
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爲佛出家具持
戒者。頌曰
    外潔内明 同資淨土 戒品無虧
    法服庠序 既倣田文 亦救龍苦
    威儀可觀 恩霑法雨
感應縁略引
五驗
西域志云有佛袈裟驗 魏明帝有火浣布
袈裟*驗 宋沙門釋僧妙有袈裟*驗 唐
沙門釋慧光有袈裟*驗 唐沙門道宣感通
袈裟之*驗
西域志云。娑羅雙樹林邊別有一床。是釋
迦佛素像在上。右脇而臥。身長二丈二尺四
寸。以金色袈裟覆上。今猶現在數放神光。
又王舍城東北是耆闍崛山有佛袈裟石。佛
在世時。將就池浴脱衣於此。有鷲鳥銜袈
裟升飛。既而墜地化成此石。縱横葉文今現
分明。其南有佛觀田命弟子難陀製造袈裟
處。並數有瑞光現。大唐使人王玄策等。前
後三迴。往彼見者非一
魏文帝時。不信南方有火浣布。帝云。火功尚
能鑠石銷金。何爲不燒其布。文帝既崩至太
子明帝時。西國有獻火浣布袈裟。明帝初
依父語不信。以火試之久燒不壞。始知有徴
言不虚也。文帝前已著史籍上。有不信火浣
布之文者。並私改有之
宋沙門僧妙者。上黨人也。家姓馮氏。居于江
陵上明村。妙至大明年初。游乞零陵。因居郡
治龍華精舍。販貨蓄聚。米至數千斛。大明八
年卒龍華寺。災焚蕩盡。妙臨終以財物付弟
子法宗。令造講堂僧房。法宗立堂畢。頗陀
延曰。未時建房。至泰始三年正月。被疾甚篤。
時有道猛比丘。隨泉陵令高陽許靜慧在縣。
縣即郡治之邑也。猛往省宗疾。入寺數歩見
一沙門著桃華布裙單黄小被。行且罵云。小
子法宗違處分。不立僧房。費散財物。云云。
既迴見道猛如驚羞状。以被蒙頭入法宗房。
猛常往來此寺未嘗見此沙門。不欲干突之。
造法超道人説所聞見。超疑猛或詐妄。撿
問形状音氣。猛具言之。超曰。即法宗之師。
亡來數載共歎悵之。其夕即靈語使急召法
宗。法宗既至。數罵甚嚴。猶以僧房爲言。聲
音氣調不異平生法宗稽首謝之既畢。問和
尚今生何處。善惡云何。妙曰。生處復粗可
耳。但應受小讁。二年外乃可得免。兼有小
抑横欲訴所司。爲無袈裟不能得行。可急爲
製也。法宗曰。袈裟可辦。未審和尚云何得之。
妙曰。汝可請僧設供以袈裟爲嚫。我即得
也。法宗如言飯僧嚫衣。道猛時在會。又見
僧妙倚于堂戸之外拱立聽經。飯嚫畢。猛
即見袈裟已在妙身。仍進堂中欲依僧次就
坐。問猛年臘。猛云。吾忘其年。是索勇虜臨
江歳之二月也。妙云。與吾同臘。見大一月耳。
乃坐猛下。猛即空一坐位。妙端默聽。至座散
乃不復見。時一堂道俗百餘人。零陵太守泰
山羊闡亦預法集。自猛與妙講論往反。衆但
聞猛獨言耳。所以咸知驗。實者猛與妙不相
識。説其形色擧動年臘少宿莫不符同。法宗
始病厄困殆命。至靈語曰。枕疾即愈。靈語
所著蓋是弱僮。而聲氣音用聽者莫辯其殊。
故並信異之。初闡不甚奉法。因是大興敬
寤連建福集。即其年設講於此寺。持齋布

大唐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法師弟子。
母氏家貧内無小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
之而著。與諸隣母同聚言笑。忽覺脚熱。漸
上至腰。須臾雷震霹靂。擲隣母百歩之外。土
泥兩耳。悶絶經日方得醒*寤。所用衣母遂
被震死火燒燋踡。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
法也。其子收殯之。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
方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福利三歸之龍。信
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障前。感
異神來。形極可畏。申臂内探欲取宿者。畏
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脱右此二驗出
唐高僧傳
西明寺道宣律師。乾封二年仲春二月住持。
感應因縁具在第十卷初。時有四天王臣子。
白宣律師曰。如來臨涅槃三月未至前。命
文殊師利。汝往戒壇所嗚鍾。召四方菩薩
并及比丘天龍八部等。使集祇桓。文殊依
命告集已。世尊告文殊大衆言。我初踰城入
山學道。以無價寶衣貿得鹿裘著。有樹神現
身。手執僧伽梨。告我言。悉達太子。汝今修
道定得正覺。過去迦葉涅槃時。將此布僧
伽梨大衣付囑於我。令善守護待至仁者出
世。令我付悉達。我於于時欲受大衣。地便
大動。樹神告言。今爲汝開衣示福田相。樹
神既開我見福田相。即入金剛三昧定。地
又大動。樹神又言。汝今猶是俗人。未合被
此法衣。當置于頂上恭敬供養。令汝求佛道
不爲魔*嬈。我依樹神。即以頭頂戴之。我初
戴時大地震動。不勝我身。彼地神堅牢從金
剛際踊出金剛山。隨我所行處處承我。始
得安住。我時六年苦行身體既羸。衣猶頂上
不敢辭疲。唯有梵王數來見我。深起大悲愍
我勞苦。將我伽梨上至梵天。地又大動日
月無光。地神又告梵言。汝可持衣還安頂上。
梵王依教。大地乃安。日月還明。太子又告梵
王。汝知僧伽梨在我頂上意不。答言不知。太
子言。此爲未來諸惡比丘比丘尼等。不敬我
解脱法服故。以衣在頂上住。爲摧伏天魔
外道故。我入河浴。受二牧女乳糜時。被著
此大衣即得第三禪樂。衆苦皆盡。我坐菩提
樹初轉法輪。爾時樹神將塔來奉上我。令
我脱此服安置塔中。我自成佛來于今五十
載。敬重此大衣守護自濯。常使金剛神&T016254;
持寶塔。未甞置地。毎轉法輪便被此服。
成道來被著五十度。我欲涅槃須有付囑
佛告文殊及諸比丘天龍八部等。此是迦葉
佛麁布僧伽梨有大威徳。我以佛眼觀諸天
龍鬼神及十地菩薩等。未能動此大衣如毛
髮許。既不能動唯有如來&T016254;此衣塔。三匝
繞戒壇。從南面西階升于戒壇上。從西面
北轉至于北面上立。世尊擲衣塔上空中。衣
塔放光遍照百億國土。一切苦趣蒙光皆除。
猶如天樹妙樂國土。如來發聲普告諸佛。我
欲涅槃。有古迦葉佛麁布僧伽梨。付我住持
末法衆生。諸來十方佛等。願各捨一衣共持
末法。十方諸佛聞是語已。即各脱僧伽梨以
施牟尼佛。世尊受已魔王又白佛言。伏願哀
愍聽。我欲施黄金珠寶用作盛衣塔。願見聽
許。世尊許已。便以神力於一念頃衆塔皆成。
成已。世尊自將大衣一一内寶塔中。魔衆白
佛。不知此塔付囑何人安置何處。於是如
來臨欲涅槃。即告羅雲。汝命阿難來。阿難來
已。世尊放光遍照大千。百億釋迦倶集祇
*桓。諸佛集已。世尊即從坐起升于戒壇。又
告阿難。汝往震旦國。於清涼山窟。命文殊
師利。我欲付囑迦葉僧伽梨。諸來釋迦佛。
即與文殊。於一彈指頃來至戒壇。佛告文殊
及諸來大衆。我今涅槃。欲付汝迦葉佛衣塔
持我遺法。我入涅槃後。將迦葉衣塔置我戒
北經于十二年。又告四天王。汝將天樂
常供養衣塔
佛告文殊。有惡比丘共相鬪諍滅我正法。北
天竺國有惡王治。信受小乘誹謗大乘。小
乘學者更相扇惑。惡魔所羂。所以殺害大乘
三藏學者。佛告文殊。以是因縁聽住戒壇
北十二年中。惡王治世正法滅時。汝當以
神力&T016254;持衣塔游行彼國。所有大乘教收内
塔中。彼持戒比丘爲王殺者。各有僧伽梨如
法受持者。汝亦收取内我衣塔中。彼持戒
比丘命未盡者。汝當以神力接取安須彌頂
上。爾時魔王白佛言。我於未來世護持正法。
至彼惡王出除滅大乘時。我從須彌頂下大
石山。厭彼惡王并惡比丘。猶如微塵。我有千
子並大威力。下生閻浮提爲彼諸國。各造萬
僧伽藍。滿閻浮提及三天下。爲滅憂慮護
持正法。佛告文殊。汝持我衣鉢之塔。周遍
閻浮及三天下。乃至大千世界。處處安置。鎭
我遺法。有阿育王塔。亦勸令造遍三千土
又佛告文殊師利。汝以神力往祇桓中堂西
寶樓上。取我珠玉函將示大衆。我初踰城離
父王宮。四十里到彼叢林。身小疲怠。權時止
息。時彼樹神現身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金
色身。爲三界大師。迦葉佛涅槃時。付囑我珠
函并絹僧伽梨。令我轉付囑汝。我語神言。汝
絹僧伽梨非我所用。我聞先老所言。諸佛出
世不著蠶衣。我今修道如何害生。以付我著。
汝今是魔故來相惱。樹神告言。汝大智人何
輒麁言。諸佛慈悲實不著蠶衣。此絲化出非
是害生。汝今受此珠函。開中有字。我即開
函具見諸奇特事。有大毘尼及修多羅藏。迦
*葉遺教並在此中。并見僧伽梨彼佛手
遺書。付囑樹神令付與我。迦葉佛書云。我初
成道時大梵天王施我彼絲。是化出之非是
繰繭。梵天王施經絲。堅牢地神王施緯絲。由
彼二施主共成一法衣。由是義故。今持施我。
我自成道已來常披此衣未曾損失。今付悉
達。若得成佛。取我僧伽梨安置祇*桓中。若
轉毘尼時當爲我著。今留此衣。汝涅槃後一
百年。初有無智比丘分毘尼藏遂爲五部。從
百年後分汝修多羅。當爲無量部。諍論由興
令法速滅。由彼愚僧不閑三藏。聞開著繒衣
爲殺蠶。汝若成道後。彼絲自出諸國。非
是殺蠶。故我將付樹神。今轉付汝。此函中並
是我遺教。亦將付汝住持遺法。我既讀書已。
地即六種震動珠函自開又放大光。樹神又
告我言。可將此衣函置汝左肩上。常起恭敬
勿安餘處。珠函在肩能摧諸魔及伏外道。令
速成佛。我自受函來。常在肩上。乃至受乳糜。
菩提樹下坐時。帝釋來至我所從肩上取函。
開取僧伽梨令我披著。又取迦葉佛麁布僧
伽梨安于絹衣上。梵王將帝釋復施布大衣。
我依前納受。既披三重衣。二是迦葉佛衣。一
是我許。大梵天王來告我言。我見過去諸佛。
亦披三大衣地所不能勝。世尊宜可去二大
衣。還安本處。著我所施衣。大地方得安住。
我遂依王言。大地乃安住爾
又釋迦佛初成道時乃至涅槃。唯服麁布僧
伽梨及白&T073554;三衣。未曾著蠶衣繒帛。何爲
惡比丘等謗黷我云。毘尼教中開許著之。初
成道時愛道比丘尼。手執金縷袈裟。持施與
我。我不敢受。令持施僧。況我三界大師服著
蠶衣。我於三藏教中雖聽用繒綵供養佛法
僧。然本非是蠶口出絲綿。我此閻浮洲及以
大洲之外。有千八百大國。並有繒帛絲綿。
皆從女口出之。非是蠶口中出。由不殺害衆
生命故。福業所感故。從女口中出。問何以
得知。答曰。若欲須絲作衣時即須然香至桑
樹下。便有二化女子。從彼樹下出形。如八歳
女。從口中吐絲。彼國人等但設繀車。從女口
中取絲。轉至繀車上。取足便止。化女即滅。
我聽著繒綵者。是此女絲及天繒綵。本非
害生取絲而用。云何謗我害生取絲用
爾時文殊便白佛言。今有少疑欲有所決。未
知許不。佛告文殊。可隨汝意。我觀大衆心
皆有疑。前云。迦葉佛小珠函。唯長三寸三分。
盛彼僧伽梨一衣亦恐不受。何況容受迦葉
佛三藏教迹一切經典邪。佛告文殊大衆等。
是諸佛力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
汝等境界之所籌度。世尊又令文殊師利捧
函。世尊起禮。以指觸函如開大城門。大衆
咸覩。一切衆事。珠塔絹衣金銀樓觀。其數
十萬盛諸三藏。復有天樂而常供養。臺高
四十里。塔高十由旬。然函無増減。依本三
寸。十方諸來佛等。各讃牟尼。能於惡世廣
度衆生。各施僧伽梨及一珠函。用助牟尼
尊者住持遺法。佛命文殊令開佛函。其中
各有大衣臺觀三藏教迹。一如迦葉佛塔。平
等無異。佛告文殊。汝將此塔還至祇*桓戒
壇北臺内安置。待我涅槃時。自當有付囑。因
此文殊重問。世尊涅槃後。此函塔等當付何
人何處。世尊對諸大衆。今付文殊置戒壇
上。經三年已移置東南角。經三十年住。過是
年已。後移西印度頻伽羅山頂光明池南住。
如來滅度後經四十五年。有一惡王出現於
世。破損佛法逼掠僧尼。不可具述。時有
魔王兵衆及四天王等。便下大石壓殺惡王。
娑竭龍王陷彼宮殿成大池水。惡王種族無
有遺餘。唯有伽藍及諸民衆。西印度人甚弘
熾盛。寺有十三萬。僧有六十萬。及菩薩衆亦
有無量。經有十三萬藏。金縷字經有八萬
藏。金銀七寶像大者高百尺。小者丈六。合
有一百三十萬躯。自餘小者數不可量。此
之經像皆是忉利天王工匠具相造之。以是
因縁故。其衣塔等往彼山住。至像法末時
一千七百年。我此閻浮提及諸四天下多惡
比丘。起造伽藍不修禪慧亦不讀經不識文
字。縱有識者千有一二至彼惡世。令文殊師
利。&T016254;持衣函塔等遍歴諸國教化人民令造
衣塔。以神通力普被大千。令彼惡比丘等改
惡修善。習讀三藏令法久住。所作既已。還
將衣塔置于本處。至彌勒下時。令文殊師
利將塔付彌勒佛。是爲安置處。所以相付囑

又如來成道後。第二十一年。佛告大目連。
汝往祇桓戒壇北鳴鍾召。十方僧如普賢觀
音菩薩等。并集我分身百億釋迦佛。各乘
樓觀至戒壇所。依教集已。佛告普賢菩薩。
汝往獼猴。池所。我常經行處有破僧伽梨衣。
角有小珠塔。可持將來。普賢依教持至祇
*桓。世尊受此塔已。即告大衆。我初踰城至
城樓上。城神歎我言。我爲此城神。經今十
三劫。見過去諸佛。皆踰城學道。破恩愛網殺
煩惱賊。成無上道度脱一切。汝今亦爾。勿
令有退。迦葉佛時付我小珠塔。待悉達踰城
令我付汝。此是拘留孫四牙印之塔。展轉相
付乃至婁至佛。太子受已禮拜。塔訖。放大
光明。塔門自開。便見四牙及佛遺教。有金銀
臺觀。其數八萬。並盛經律。又有摩尼臺觀。
上常有燈香供養。并傍有銀題字告釋迦文
佛。汝初成道時當取一牙印印汝脚。足下千
輻輪現。次取一牙印印汝手掌中。便有萬字
現。又取一牙印印汝胸臆上。便有徳相現。又
取一牙印印汝頂上。便獲大圓光現。我後成
道依此四印。隨印現相。皆如前説。印竟内塔
中門自然閉。塔基有銘文。令置袈裟角。自成
道來置于左肩上。又告諸來佛及人天衆。各
施一珠塔住待未來。諸佛依言施已。並付普
賢守護。待如來涅槃。送至祇*桓中安戒壇
北。至闍維舍利竟。令普賢守護。住二十年已
後付文殊。開塔取此四牙。至正法末時。令
傳閻浮諸國佛法住持。乃至一千一百年後。
將此四牙印百億世界形像。皆有光明生希
有心。後乃至四洲六欲天等流通化益。後
文殊師利將付彌勒佛
爾時世尊又告大衆。我初成道時欲入河洗。
爾時河神現身手執此寶塔。内有黄金函。盛
一安陀會。并一尼師檀。及有一鉢袋。迦葉
佛四牙並在函中。此是迦葉佛付我令付世
今澡浴竟。請披安陀會。我即受著。地爲
六種震動。而安陀會四角放光照千百億國
土。十方諸梵王尋光來至我所前白我言。此
&T073554;五條如拘留孫佛衣。佛涅槃已展轉相
付。乃至婁至佛。釋迦佛涅槃後付囑娑竭龍
王。令依此法衣造八萬領。仍造塔供養鎭後
遺法。而此安陀會四角及條節頭。皆安
字。此衣賢劫中最初而造而此寶塔形同五
寸。而世尊開塔現眞珠樓觀。其數八萬。盛
拘留孫佛所説遺教。又有彼佛三比丘坐禪。
佛命文殊。汝取我法螺至。彼比丘所吹
興世曲。文殊依命吹螺。入定比丘即起。問
文殊師利。今有何佛出世。文殊答言。此賢
劫中第四釋迦佛出世。彼三比丘倶來禮佛
在一面住。即白佛言。拘留孫佛般涅槃時。付
我安陀會尼師*檀及鉢袋。令我住此塔中。乃
至婁至佛。令我始入涅槃。迦葉佛又付我四
牙。牟尼佛施我少爪髮。並置塔中。世尊涅
槃後從塔中出於此閻浮提乃至大千界。處
處流布衣塔鎭後遺法也
又問。如來成道竟。佛度迦葉兄弟徒衆漸多。
於迦蘭陀竹園集二部僧。於水池邊令二部
衆並脱僧伽梨。遣敷尼師*檀。比丘在上坐。
令褺僧伽梨置比丘頭上。爾時世尊問比丘。
汝解我意不。比丘答不解。我滅度後一千一
百年。多有非法比丘毀滅我正法。有惡國王
殺害比丘。焚燒經像故。如來從座起。自脱
僧伽梨褺置頭上
佛告諸比丘。我此僧伽梨過去未來諸佛。皆
著此衣得至解脱。末世惡比丘不受持三衣。
亦不持戒輕慢法衣。令法速滅。我今與汝合
三千大衣。願汝受持勿令損失。當用布褐作
此伽梨。不得用繒帛及細軟者。並用麁大布
作之。令末世比丘不樂好衣服。世尊發此言
時。地之六種震動。天人歎息皆大歡喜。今
此諸大衣。世尊教勅將付四天王及諸八使
者。令八部鬼神守護此衣。勿令損失。乃至
彌勒下生付囑彼佛。又付梵王帝釋若至六
齋日年三長齋月。掃灑天宮殿。令將僧伽梨
至彼天宮供養。藏七寶匣中。用牛頭栴檀沈
水末香。煮取香汁。澣濯伽梨。曝曝令乾
已。後取香屑。安寶匣中用熏僧伽梨。令彼大
衣久住。六齋七日長齋則一月。過此日月後。
還付四天王。是爲安置處也
世尊又告阿難言。往須彌山頂鳴*鍾。召集四
方一切諸比丘。皆集戒壇所。各各自言。得四
果者合得八百萬人。皆令脱七條披著僧伽
梨。以前憂多羅送至世尊前。如來手自受
之。安置覆釜上。世尊自脱七條安置諸衣上。
如來發聲。普告大衆天人龍神等。我於無量
劫中。捨頭目髓腦及内外財寶。方得解脱
衣。證無上菩提教化群生。我涅槃後。諸惡
比丘不信我教。不持禁戒不護解脱衣。無
有威徳毀滅正法。諸惡比丘尼不順教勅。於
金剛道場内行不淨行。猶如婬舍。不行八敬
輕慢比丘。速滅我正法。令天人衆減諸惡充
滿。我今共汝發四弘願。愍念來世諸惡僧
尼。守護此衣勿令損失。安置塔中住持佛
法。説此語時。地之六種震動天人龍神悲歎
歡喜。聲至大千世尊安多會五條衣。及尼師壇。廣
起問答。大同僧伽梨。世尊皆從梵
王帝釋魔王等索諸寶玉。世尊造塔不盈七日寶
塔皆成。展轉相付。乃至彌勒下時付彼流通
又世尊
初成道度五拘隣竟。至第七年中。諸聲聞弟
子漸漸増多。有一比丘。名眞陀羅是閻浮洲
北瞿陀羅國人。因商賈爲業。來至中天竺。
遇佛出家命善來度。彼國無有布帛氈毛。一
切國人純著駁犢皮以爲上衣。此眞陀羅比
丘。於王舍城見一駁犢皮。從彼俗人索作袈
裟。彼俗譏嫌。有比丘白佛。佛喚呵責。佛
告諸大衆。我此閻浮提及餘大千界如瞿陀
羅國。以皮爲袈裟。總有二十萬國。恐我入涅
槃後。多惡比丘手害生命。取皮爲衣
佛告目連。汝至我父王所。白父王言。我爲童
子時。毀前四齒令父王收擧遺我。今須留住
末世鎭我遺法。目連依命取已來付世尊。佛
告諸來佛及以分身佛。可施一齒及一金剛
塔。告諸鬼神龍王。於一彈指頃各造金剛塔。
盛前四齒。及十方諸來佛及我分身佛。皆
施我齒塔。令娑竭龍王收在大海中供養
又告文殊師利及觀音大士。待我滅度後。汝
以神力分身取我齒塔。&T016254;往彼國至僧伽藍
中。令塔放光。於光明中出諸布&T073554;。汝爲商
客至彼貿易。或施爲法衣。汝復變爲三藏比
丘。教化彼國比丘勿著皮衣。若如佛教勤行
精進。諸天送衣并施飮食
又我滅度後。一千四百年後。我此閻浮提及
大千界。多有惡比丘不修禪戒。多造塔寺遍
滿天下。雖非皮國多有布&T073554;繒綵。不以爲衣。
手樂殺生取其斑駁色皮以爲上服。汝至彼
惡世時。當以神力震動大千。令塔放光觸彼
惡人。令生改悔不習惡法也
然燈篇第三十一此有二
述意部第一
夫日舒則夜卷。月生則陰滅。燈之破暗。猶慧
之銷障。是以虔躬燈王。克成彌陀之尊。致力
續明。遂受定光之號。茅照輕縁。迺獲身色
之暉。燭施微因。爰果眼根之淨。況乃振此大
智開彼勝光者哉。是以育王臨終之日。總造
八萬四千之燈。普照八萬四千之塔。製窮機
巧體極殊妙。莫不名應法區事動眞境。灼鑠
電搖馩馧華列。倒影緑水籠光碧樹。曄曄
交焔。似朝霞之鏤白日。昭昭聯暉。若常星
之繍天漢。睇金鋪以忘夜。臨玉砌而疑曉。
可謂無盡之福常照。盛明之徴恒皎如也
引證部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言。我昔無數劫來放捨
身命。於閻浮提作大國王。便持刀授與左右。
勅令剜身作千燈處。出其身肉深如大錢。以
蘇油灌中而作千燈。安炷已訖。語婆羅門
言。先説經法然後灸燈。而婆羅門爲王。説
偈言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王聞偈已。歡喜踊躍。今爲法故以身爲燈。不
求世榮。亦不求二乘之證。持是功徳願求無
上正眞之道。發是願已。即時大千世界六種
震動。身灸千燈。一切諸天帝釋梵王輪王等。
皆來慰問。身灸千燈得無痛耶。頗有悔耶。王
答天帝。不以爲痛。亦無悔恨。若無悔恨以何
爲證。王便誓言。而我千燈用求無上之道。審
當成佛者諸瘡即愈。作是語已。身即平復無
有瘡瘢。帝釋諸天王臣眷屬無量庶民。異口
同音悉讃歡喜。皆行十善
如阿闍世王受決經云。時阿闍世王請佛食
已。佛還祇洹。王與耆婆議曰。佛飯已竟。更
復何宜。耆婆言。唯多然燈。於是王乃勅具百
斛麻油膏。從宮門然至祇洹精舍。時有貧
窮老母。見王作此功徳。乃更感激。行乞得兩
錢。以至油家買油膏。膏主曰。母人大貧窮
乞得兩錢。何不買食以自連繼。用此膏爲。
母曰。我聞佛生難値百劫一遇。我幸逢佛而
無供養。今日見王作大功徳。雖實貧窮欲然
一燈作後世本。於是膏主嘉其至意。與兩錢
膏應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則往當
佛前然之。計此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
後世得道如佛。膏當通夕光明不消。作禮而
去。王所然燈或滅或盡。母所然燈。光明特朗
殊勝諸燈。通夕不滅。膏又不盡。至明朝旦。
佛告目連。天今已曉可滅諸燈。目連承教以
次滅燈。諸燈皆滅。唯母一燈三滅不盡。便
擧袈裟以扇之燈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隨嵐
風以次吹燈。燈更熾盛上照梵天。傍照三千
世界。悉見其光。佛告目連。止止。此當來佛
之光明功徳。非汝威神所滅。此母宿命供養
百八十億佛。已從前佛受決。務以經法未暇
修檀。故今貧窮無有財寶。却後三十劫當得
作佛。號曰須彌燈光如來至眞等正覺。世界
無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光明相照如
忉利天。母聞歡喜作禮而去。王問耆婆。我
作功徳巍巍如此。佛不與我決。此母一燈便
與授決。耆婆曰。王所作雖多心不專一。不
如此母注心於佛也。於是後時闍王以至誠
心。奉獻油華供養佛故。佛便授王決曰。却
後八萬劫。劫名喜觀。王當爲佛。佛號淨其。
闍王太子名旃陀和利。時年八歳。見父受決
甚大歡喜。即脱身衆寶以散佛上曰。願淨其
佛所。我作金輪王得供養佛。佛般泥洹我當
續爲佛。佛言。必如汝願。佛號旃檀
又賢愚經云。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中
作何善根。致斯無極燈供果報。佛告阿難。
過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閻浮提。有大國
王。名波塞奇。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相
好具足。後漸長大出家成佛。教化人民度者
甚多爾時父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有一比
丘字阿梨蜜羅晋言
於三月中作燈檀越。日
日入城求索蘇油燈炷之具。時王女名曰牟
尼。蹬於高樓見此比丘。日行入城經營所
須。心生敬愍。遣人往問何所營理。比丘報
言。我今三月與佛及僧作燈。檀越求乞*蘇油
燈炷之具。使還報命。王女歡喜。自今已往莫
復行乞。我當給汝燈炷之具。比丘可之。於是
已後常送*蘇油燈炷之具。聖及比丘誠心
殷著。佛授其記。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
作佛名曰定光餘經名
然燈佛
王女牟尼聞聖及比丘
授記作佛。心自念言。佛燈之物悉是我有。比
丘已記我獨不得作是念已往詣佛所自陳所
懷。佛復授記。告牟尼曰。汝於來世二阿僧祇
九十一劫。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十號具足。
王女聞記歡喜發心。化成男子。重禮佛足。求
爲沙門。佛便聽之精修不息。由昔燈明布施。
從是已來無數劫中。天上人間受福自然。身
體殊異超絶餘人。至今成佛。受此燈明之

又施燈功徳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
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
以少燈炬。或*蘇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
照一道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徳非是一切聲
聞縁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求世
報者。福徳尚爾。況以清淨深樂心。相續無間
念佛功徳。照道一階福徳尚爾。何況全照一
切階道也。或二三四階道。或塔身一級二級乃
至多級。一面二面乃至四面。乃至佛形像。舍
利弗。彼所然燈。或時速滅。或風吹滅。或油盡
滅。或炷盡滅。或倶盡滅。如是少時於佛塔廟
奉施燈明。爲信佛法僧故。如是少燈奉施福
田。所得果報福徳之聚。唯佛能知。少燈尚多
不可算數。況我滅後於佛塔寺。若自作若教
他作。或然一燈二燈乃至多燈。香華纓絡寶
幢幡蓋。及餘種種勝妙供養。復次若人。於佛
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三種明。何等爲
三。一者彼人臨命終時。先所作福悉皆現前。
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二
者因此便能起念佛心能行布施得欣喜心
無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又舍利
弗。彼人臨命終時。更復得見四種光明。何等
爲四。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踊出。二者見
淨月輪圓滿踊出。三者見諸天衆一處而生。
四者見於如來應正遍知。坐菩提樹垂得菩
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恭敬而住
又舍利弗。於佛塔廟施燈明已。於臨終時。
得見如是四種光明。死已便生三十三天。生
彼天已。於五種事而得清淨。一者得清淨力。
二者於諸天中得殊勝威徳。三者常得清淨
念慧。四者常得聞於攝意之聲。五者而得眷
屬。常護彼意心得欣喜。於彼天宮捨壽命已。
不墮惡趣。生於人中最上種姓信佛法家。其
時世間若無佛者。亦不在輕賤吉凶邪見家
生。由施燈已復得四種可樂之法。何等爲四。
一者色力。二者資財。三者大善。四者智慧。
若人住於大乘。於佛塔廟施燈明已。得於
八種可樂勝法。何等爲八。一者獲勝肉眼。二
者得於勝念無能測量。三者得於勝達分天
眼。四者爲於滿足修集道故得不缺戒。五者
得智滿足證於涅槃。六者先所作善得無難
處。七者所作善業得値諸佛。能爲一切衆生
之眼。八者以彼善根得轉輪王。所得輪寶不
爲他障。其身端正。成爲帝釋。得大威力具足
十眼。或爲梵王。善弘梵事得大禪定。舍利
弗。以其迴向菩提善根。得是八種所樂勝
法。又舍利弗。若人於如來前。見他施燈信心
清淨。合十指掌起隨喜心。以此善根得於八
種増上之法。何等爲八。一者得増上色。二者
得増上眷屬。三者得増上戒。四者於人天中
得増上生。五者得増上信。六者得増上辯。七
者得増上聖道。八者得阿耨菩提。又告舍利
弗。有五種法最爲難得。一者得人身難。二
者於佛正法得信樂難。三者樂於佛法得出
家難。四者具清淨戒難。五者得漏盡難。一
切衆生於是五法。言爲難得。汝等已得此經
一卷
略取
又燈指經云。昔王舍城五山圍繞。於五摩伽
陀最處。其裏。諸勝智人修梵行者。咸以此地
莊嚴殊特心生喜樂。自遠而來雲集其中。爾
時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庫藏盈溢。如毘
沙門。然無子嗣。祷祀神祇求乞有子。其婦
不久便覺有娠。滿足十月生一男兒。是兒先
世宿殖福因。初生之日。其手一指出大光明
明照十里。父母歡喜。即集親族及諸相師。施
設大會爲兒立字。因其指光。字曰燈指。集
諸會者覩其異相歎未曾有。時此會中有婆
羅門。名曰婆修。博聞多知事無不曉。見兒
奇相非常含笑而言。此兒或是那羅延天帝
釋提桓因日之天子諸大徳天來現生也。時
兒父母聞是語已。倍増歡喜。七日設大施會。
擧國知聞上徹於王。闍王聞已。即勅將來。
長者受教。尋即抱兒詣王宮門。値王宴會通
不得。其兒指光徹照宮庭赫然大明。照
于王身及以宮觀。一切雜物斯皆金色。其光
遍照於王宮内。王即怪問。此光何來忽照吾
宮。將非世尊欲化衆生至我門邪。又非大徳
諸天釋提桓因日天子等下降來*邪。王尋遣
人往門外看。使人見已。還入白王。向者大
王所喚小兒。今在門外。此小兒手在乳母肩
上。其指出光明來徹照。故有此光。王勅使
言。速將兒來。王既見已。深異此兒。自捉兒手
觀其兒相。諦瞻覩已而作是言。外道六師稱
無因果。眞爲誑惑。若無因果。云何此兒得
此光。以此觀之。諸外道輩陷諸衆生顛
墜惡趣。定知此兒非自在天等自然而有。必
因宿福獲斯善報。始知佛語審諦不虚。而不
修福一何怪哉。王言。今猶未審。此指光曜或
因於日而有此明。或因於月而有此明。必欲
驗者須待夜半。既至日暮即以小兒。置于象
上在前而行。王將群臣共入園中。而此小
兒指光所照幽闇大明。觀視園中鳥獸華菓
與晝無異。王觀此已。喟然歎曰。佛之所説何
期眞妙。我於今日於因於果生大堅信。深鄙
六師愚迷之甚。是故於佛倍生宗仰。於時耆
域即白王言。假令貧窮尚應罄竭而修善業。
況復富饒而不作福。如是語頃天已平曉。還
將燈指入于王宮。王甚歡喜。大賜珍寶放令
還家。燈指漸大。其父長者爲求婚所。選擇高
門娉以爲婦。長者既富禮教先備。閨門
穆資産轉盛。夫盛有衰合會有離。長者及母
倶時喪亡。譬如日到沒處暉光潜翳。如日既
出月光不現。如火爲灰熾焔永滅。強健好色
爲病所壞。少壯之年爲老所侵。所愛之命爲
死所奪。父母既終生計漸損。而此燈指少長
富逸不閑家業。惡伴交游恣心放意。耽惑酒
色用錢無度。倉庫貯積無人料理。如月盈
昃闇轉就損。時彼國法歳一大會集般舟山。
于時燈指服飾嚴從詣彼會所。時後群賊知
燈指未還。伺其空便往到其家。劫掠錢財一
切盡取。燈指暮歸。見已舍内爲賊劫掠。唯有
木石塼瓦等。見此事已。悶絶躄地。傍人水
灑方得惺寤。憂愁啼哭而作是念。我父昔來
廣作方宜。修治家業劬勞積聚。倉庫財寶
是父所爲。生育我身見有委付。如何至我
不紹父業。浮游嬾墮爲人欺陵。父之餘財
一旦喪失倉庫空虚畜産迸散。當于爾時指
光亦滅。其妻厭賤捨棄而走。僮僕逃失親
斷絶。極親厚者反如怨讎。貧窮之人如起屍
鬼。一切悑畏能毀盛年。好色氣力名聞種
族。門戸智慧仁義信行。悉能壞之。我之貧厄
世間少比。正欲捨身不能自殞。當作何方以
自存濟。復作是念。世人所鄙不過擔屍。此
事雖惡交無供世受苦之業。有人聞語即
雇擔屍。燈指取直尋從其言。擔負死人到
於冡間。意欲擲棄。于時死人急抱燈指。譬
如小兒抱其父母。急捉不放。盡力挽却不能
得去。死人著脊猶如胡膠。不可得脱。排推不
離。甚大*悑畏。作是念言。我於今日。擔此死
屍欲何處活。即詣旃陀羅村語言。誰能却我
背上死屍。當重相*雇。諸旃陀羅詳共盡力。
共挽却之。亦不肯去。餘見之者罵燈指言。狂
人何爲擔負死屍入人村落。競以杖石而
擲之。身體傷破痛懼並至。有人憐愍將其詣
城。既到城門。守門之人逆遮打之。不得近
門。此何癡人。擔負死屍欲來入城。自見己
身被諸杖木。身體皆破甚懷懊惱。發聲大哭。
由我貧困不擇作處。爲斯賤業。如何一旦復
値苦毒。寧作餘死不負屍生。且哭且言。時守
門者深生憐愍。放令還家。到自空室。先同乞
索諸貧人等。共住之者。遙見死屍在其背上。
悉皆捨去。既到舍已屍自墮地。燈指于時逾
増惶*悑悶絶躄地。久乃得蘇。尋見死屍手指
純是黄金。雖復*悑畏見是好金。即前視之。
以刀試割。實是眞金。既得金已。心生歡喜。
復前剪頭項手足。如是剪已。尋復還生。須
臾之頃。金頭手足其積過人。譬如王者失國
還復本位。如盲得眼視照明了。燈指歡喜亦
復如是。庫藏珍寶倍勝於前。威徳名譽有過
先日。親里朋友妻子僮僕一切還來。燈指歎
曰。嗚呼怪哉。富有大力。能使世人來歸
疾。嗚呼怪哉。貧有大力。能使所親捨我*亟
速。我先貧時素有所親昵交游道絶。聊無
一人與我語者。今日一切顒顒承事合掌恭
敬。假使生處如天帝釋。勇力如羅摩。知見
如天師。若無錢財都無所直。富者不問愚智
皆稱好人。實無所知人以爲智。亦得勇健諸
善名聞。雖復醜陋老弊。少壯婦女樂至其邊。
阿闍世王聞其還富。尋即遣人來取其寶。其
取者盡是死人。還擲屋中見是眞金。燈
指知王欲得此寶。即以金頭手足以用上王。
王既得已齎之還宮。於後燈指作是思惟。而
説偈言
    五欲極輕動 如電毒蛇蟲
    榮樂不久停 即生厭患心
尋以珍寶施與衆人。於佛法中出家求道。精
勤修習得阿羅漢。雖獲道果而此屍寶常隨
逐之。比丘問佛。燈指比丘。以何因縁從生已
來有是指光。以何因縁受此貧困。復以何因
縁有此屍寶常隨逐之。佛告比丘至心諦聽。
吾當爲汝説其宿縁。燈指比丘。乃往古世生
波羅柰國大長者家。爲小兒時乘車在外。游
戲晩來門戸已閉。大喚開門。無人來應。良久
母來與兒開門。瞋罵母言。擧家擔死人去耶。
賊來劫耶。何以無人與我開門。以是業縁
死墮地獄。地獄餘報還生人中受斯貧困。光
指因縁屍寶因縁。爲汝更説。過去九十一劫
有佛名毘婆尸。彼佛入涅槃後。佛法住世。
燈指爾時爲大長者。其家大富。往至塔寺恭
敬禮拜。見有泥像一指破落。尋治此指以金
薄之。修治已訖。尋發願言。我以香華伎
樂供養治像功徳因縁。願生天上人間。常得
豪富貴。假令漏失尋還得之。使我於佛法
中出家得道。以治佛指故。得是指光及死屍
寶聚。以惡口故。從地獄出時貧窮果報。以是
因縁少種福業。於形像所得是福報。乃至涅
槃形像尚爾。況復如來法身者乎
又譬喩經云。昔佛在世時。佛大弟子大目揵
連。乘通往到忉利天上。入帝釋園游行觀看。
見一天女形貌端正光明照曜與衆超絶。目
連見已。即問天女。汝本前身種何福縁。今受
此報奇妙無量。天女答曰。我本前身時作瓶
沙王宮中使人。時王宮中有佛精舍。我時夜
入見佛塔中。暗無光明。我即然燈著精舍中。
由是因縁今受此身光明殊妙。天堂受福快
樂無極
又譬喩經云。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徳各不
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
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
微細無幽不覩。阿難見已而白佛言。此阿那
律。宿有何業。天眼乃爾。佛告阿難。乃往過
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此人爾時
身行劫賊。入佛塔中欲盜塔物。時佛塔中佛
前然燈。其燈欲滅。賊即以箭正燈使明。見佛
威光。&T020839;然毛豎。即自念言。他人尚能捨物
求福。我云何盜便捨而去。縁正燈炷福徳
因縁。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常生善處。漸捨
諸惡福祐日増。今得値我出家修道得阿羅
漢。於衆人中天眼徹視最爲第一。何況有人
至心割捨。然燈佛前所獲福徳難可稱量。又
智度論云。若人盜佛塔中珠及盜燈明死墮
地獄。若出爲人世世生盲
又灌頂經云。救脱菩薩白佛言。若族姓男女。
其有尪羸著床痛惱無救護者。我今當勸請
諸衆僧。七日七夜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時
行道。四十九遍讀是經典。勸然七層之燈。
懸五色續命神幡。阿難問言。續命幡燈法則
云何。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燈亦復爾。七層之
燈一層七燈。燈如車輪。若遭厄難閉在牢獄
枷鎖著身。亦應造立幡燈放諸雜類衆生。至
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爲諸横惡
鬼所持
又超日明三昧經云。日天王與無數天人。來
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爲日天照四天
下。復以何縁而爲月天照除夜冥。佛言。有四
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愼行。三奉戒不犯。
四然燈於佛寺。若於父母沙門道人皆殖光
明。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佛言。又有四事
得爲月王。一布施貧匱。二奉持五戒。三恭事
三尊。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等
又僧祇律云。佛言。從今日聽然燈。時當置火
一邊漸次然之。當先然照金刹及佛形像。先
禮拜已。當出次然餘處。滅時不得卒滅。當言
諸大徳欲滅燈。不聽用口吹滅義云爲有食火蟲
恐人口氣損蟲所
以不聽
口吹也
聽以手扇滅及衣扇滅。當羇折頭燋去
入時不得卒入。當唱言諸大徳燈欲入始得
入之。若不如是越威儀法也。又三千威儀云。
然燈有五事。一當持淨巾拭中外令淨。二當
作淨炷。三當自作麻油。四著膏不得令滿亦
不得令少。五當護令堅莫懸妨人道。又五百
問事云。續佛光明晝不得滅。佛無明闇以本
無言。念齊限故滅有罪。又大唐三藏波頗師
云。佛前燈無處取燈。以物傍取不損光者
頌曰
    藕樹交無極 華雲衣數重
    織竹能爲象 縛荻巧成龍
    落灰然甤盛 垂油濕畫峯
    天宮儻若照 燈王復可逢
感應縁略引
三驗
宋沙門釋道冏 隋沙門釋法純 唐簡州
三學山寺神燈
宋京師南澗寺。有釋道冏。姓馬。扶風人。初出
家爲道懿弟子。懿病常遣冏等四人。至河南
霍山採鍾乳。入穴數里跨木度水三人溺死。
炬火又亡。冏判無濟理。冏素誦法華。唯憑誠
此業。又存念觀音。有項見一光如熒光。追
之不及。遂得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
頻作數度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胡僧入坐。
或見騎馬人至。並未叙暄涼。儵忽不見。後
與同學人南游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
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乃覺脚
下如有一物卼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
岸。達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爲業。嘗中夜
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
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沈橋間。見一人在路坐
胡床。侍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耳。彼
人因語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
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
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衆咸莫測其然。宋元
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
右此一驗出
梁高僧傳
隋西京淨住寺釋法純。姓祝氏。扶風始平人
也。性愛定林情兼拯溺。嘗於道場然燈。遂感
燈明續焔經于一七夜。不添油炷而光曜倍
常。私密異之。爲滅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
在佛堂内。忽然不見。乃經再宿還來本處。而
油滿如故。毎於夜靜聞有説法教授之聲。異
香尋隙氣衝於外。就而視之一無所見。識者
以爲幽祇所集故也。至仁壽三年遂覺不
愈。閉室靜坐而無痛所。白衣童子手捧光明
立侍於右。弟子慧進入問。此是何人。答曰。是
第六欲天頻來命我。但以諸天著樂竟不許
之。由妨修道故也。常願生無佛法處教化衆
生。愼勿彰言。死後門徒爲建齋修福。道俗湊
集並在純前。有雙鴿飛來入純房内。在衣桁
上注目看純。雖人觸捉都無有懼。純云。任之
勿捉至暮方逝。與衆辭別。不覺餘想。卒于淨
住。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

唐蜀川*簡州三學山寺。至隋開皇十二年。
寺東壁有佛跡現。長尺八寸闊七寸。兼有神
燈自空而現。毎夕常爾。齋日則多。有州宰意
欲尋之。乘馬來寺。十里已外空燈列見漸近
漸昧。遂並失之。返還十里如前還見。至今
不絶。初出一燈至大。從此大燈流散四空千
有餘現。遇大風起吹此小燈還滅。滅已大燈
還出。小燈流散四空迄至天明始滅。毎
於六齋日常出如此。至貞觀末。有僧法藏。以
乞爲心不護細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
冑。從門中拔出擲于寺外七里。傷足餘無所
損。夜還返寺。重門皆閉。後遂改勵勤道
右此一驗
高僧傳
依道宣律師感通記云。律師問天人曰。其蜀
地*簡州三學山寺空燈常照因何而有。答曰。
山有菩薩寺。迦葉佛正法時初立。有歡喜王
菩薩造之。寺名法燈。自彼至今常明空表有
小菩薩三百人斷粒遐齡常住此。山此燈又
是山神李特續後供養特舊
蜀主
故至正月處處然
燈以供佛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懸幡篇第三十二 華香篇第三十三
唄讃篇第三十四
懸幡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因事寤理必藉相以導眞。瞻仰聖容敬神
幡以薦奉。是以育王創遺身之塔。架迥浮
空。主起通天之臺。仁祠切漢。於是華幡
飄颺冀騰翥於大千。珠紫相映吐輝煥於
百億。慧風或動清昇之業有徴。微吹時來
輪王之報無盡也
引證部第二
如迦葉詰阿難經云。昔阿育王自於境内。立
千二百塔。王後病困。有一沙門省王病。王言。
前爲千二百塔。各織作金縷幡。欲手自懸幡
散華始得成辨。而得重病。恐不遂願。道人
語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現神足。應時
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見歡喜。便使取金幡
金華懸諸刹上。塔寺低昂。即皆就王手。王
得本願身復病愈。即發大意延壽二十五年。
故名續命神幡。又普廣經云。若四輩男女。若
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黄幡懸著
刹上。使獲福徳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
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
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
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燃燈供養照諸
幽冥。苦痛衆生蒙此光明。互得相見。縁此
福徳拔。彼衆生悉得休息述曰。何故經中爲亡人
造黄幡。掛於刹塔之上
者。答曰。雖未見聖解可以義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
用表忠誠。引生中陰不之邊趣冀生中國也。又黄色像金
鬼神冥道將爲金用故。解祠之時剪白紙錢鬼得白錢用。
剪黄紙錢得金錢用。故譬喩經云。時有穀賊盜主人穀
盡。主人捉得責言。汝何以盜我穀盡。汝是何神。穀賊
言。將我至路有人知我名道逢黄馬車乘衣服皆黄。黄
衣人問云。穀賊汝何在此。主人方知是穀賊。主人
問云。乘馬黄衣是誰。穀賊言。是黄金之精。以報主
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盡也。良由人鬼
趣殊感見各別故。聖制黄幡爲其亡人。掛之刹塔
令尋之得
救濟亡靈也
又百縁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毘羅
衞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不可
稱計。生一男兒。端正殊妙與衆超絶。其兒初
生。於虚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見已
歡喜無量。因爲立字名波多迦。年漸長大。求
佛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比丘
見已而便白佛言。此波多迦宿殖何福。生
便端正與衆超絶於虚空中有大幡蓋遍覆城
上。又値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過去
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
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
供養之。時有一人。於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
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縁是功徳。從是以
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
覆蔭其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値於我出
家得道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與諸比丘及與
阿難。從欝卑羅延國遊行村落。時天盛熱無
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渉熱。即起淨心編草
作蓋。用覆佛上遊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
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