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薩等八人説般若經此經一卷
明苦行事
八年在柳山。
伅眞陀羅王弟説法。九年在穢澤中。爲阿
掘摩説法。十年遂摩竭國。爲弗沙王説法。十
一年在恐懼樹下。爲彌勒説本起經即修行
本起是
二年還父王國。爲釋氏八萬四千人説法。又
中本起經云。世尊在摩竭提國六年。將還本
國。王遣優陀延迎佛疑此異前未詳孰定。又
普曜經云。有梵志名優陀。王命迎佛。別
十二年思得相見。佛七日後還本土。又分別
功徳經云。佛還本土。足昇空行與人頭齊。使
父王接足而已不欲屈身。又大集經云。佛成
道十六年知諸菩薩任持法藏。即於欲色界
中間出大寶階。大衆倶登中階即上昇虚空。
又分別功徳經云。若不得説經處但稱在舍
衞。以佛在其國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此住最
久。以其國中多諸珍異。人多有義。祇樹精
舍有神異驗。衆集之時。獼猴飛鳥群類數千
悉來聽法。寂寞無聲。事竟即去各還所止。
椎適鳴已復來集。此由國多仁慈。故異
類影附。故智度論云。舍衞城有九億家。三億
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
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
説益部第三
依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世尊示現奇特異像。
變一切菩薩盡作佛身。光相具足。皆共異口
同音説法。互相敬奉。各坐七寶極妙高座。初
一説法純男無女。第二説法純女無男。第三説
法純度正見人。第四説法純度邪見人。第五
説法男女正等。第六説法邪正亦等。當爾之
時法法成就。而無吾我道果成熟。諸佛常法
儀神足。第七八萬四千空行法門。第八八
萬四千無相法門。第九八萬四千無願法門。
一一法門有無量義。猶如黠慧之人身有千
頭。頭有千舌。舌有千義。欲得究盡此九法門
義。於百千分未獲其一。此是諸佛祕要之藏
皆由前身宿學成就廣明説益
備在諸篇
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千佛篇第五之五
涅槃部第十四 此別
五部
  述意部 韜光部 赴哀部 時節部 弟
子部
述意部第一
惟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
秋八十矣。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
疑。競奉臨終之供。嗚呼智炬慈雲。消滅長
夜。諸子誠可悲夫。但法身至寂畢竟無爲。
報化所誘隨機應俗。既曰現生。焉得無滅。凡
聖雖殊而莫能免。是以微言背痛而方轉甘
露。假託右脇而還放光明。此則無病之迹也。
及千&T073554;既纒而示雙足。金棺將闔而起合掌。
此示不滅之徴也。故灰身示權常住顯實。器
月之喩其旨明乎
韜光部第二
如智度論云。須跋陀羅年一百二十。夢見一
切人天失眼裸形冥中。言云。日當墮地
海枯竭風散須彌。夢寤已恐怖。天曰。此是一
切智人將入涅槃。非關於汝。明到林中求欲
見佛。阿難三不許。佛知遙喚前共別
又菩薩處胎經云。如來二月八日夜半躬襞
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羅跋薩各三褺。施放
金棺儭身上。以鉢錫杖手付阿難。入金剛定
碎身舍利。佛從金棺出金剛臂問覓迦葉牛
齝二人。阿難答云。牛齝羅漢已入涅槃。佛言。
吾今永取滅度。即入金棺寂然不語。再三出
手問阿難。吾爲八部説摩訶乘經。汝悉聞不。
對曰。唯佛知之。又問。吾在忉利爲母説法。汝
知不。答曰。不知。又吾在龍宮説法。龍子得道
留全身舍利。高一百三十丈。汝知不。答曰。不
知。吾處母胎十月。爲諸菩薩現不退轉法輪。
世尊即以神力。現母身中行住坐臥一切雲
集入胎舍中。汝知不。答曰。不知阿難大聖豈得
不知。言不知
者欲推如來化功
密。故答不知也
又涅槃經云。善男子。我於此
娑羅雙樹大師子吼者名大涅槃。東方雙者。
破於無常獲得於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
淨而得於淨。此中衆生爲雙樹故。護娑羅林
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我亦如是。爲
四法故。令諸弟子護持佛法。此四雙樹四王
典掌。我爲四王護持我法。是故於中而般涅

又中阿含經云。如來爾時將詣雙樹。四
欝多羅僧以爲施座。僧伽梨爲枕右脇而臥。
足足相累而故涅槃
又菩薩處胎經云。爾時八大國王各持五百
張白&T073554;栴檀木蜜。盡内金棺。裹以五百張
&T073554;纒裹金棺。復五百乘車載香蘇油以灌
白*&T073554;
爾時大梵天王將諸梵衆在右面。立釋提桓
因將諸忉利諸天在左面立。彌勒菩薩及十
方諸神通菩薩當前立。爾時世尊欲入金剛
三昧碎身舍利於娑婆界轉此眞法。作是念
已。十方世界皆六返震動
赴哀部第三
如摩耶經云。阿那律昇忉利天以告摩耶。摩
耶便至。棺自爲開。合掌起白遠屈來下。佛
語阿難。汝當知爲後不孝衆生故。從金棺出
問訊母也。僧祇律云。於天冠塔邊闍維佛身。
迦葉赴佛涅槃經云。於是迦葉辭佛到伊
梨山中。去舍衞國二萬六千里。其山多出七
寶。甘菓種種香樹雜藥不可稱數。亦有麒麟
朱雀鳳皇異學道士。時有方石平正。色如瑠
璃。縱廣百二十里。樹葉五色冬夏茂盛。列坐
石上。迦葉前後教授一千弟子。皆得羅漢常
坐此石。誦經行道。弟子七人同夕得夢。其
一比丘夢見所坐方石中央分破樹皆拔根。
復一比丘夢見四十里泉水皆乾竭華悉零
落。復一比丘夢見拘羅邊坐皆悉傾毀。復一
比丘夢見閻浮利地皆悉傾陷。復一比丘夢
見須彌山崩。復一比丘夢見金輪王薨。復一
比丘夢見日月墮落天下失明。晨起各以所
夢啓白迦葉。迦葉告言。我曹前見光明。地時
大動。卿等得夢佛將般泥洹耶。即勅諸弟子。
往赴倶夷那國。又菩薩處胎經云。大迦葉至。
佛出雙足。迦葉説偈云
    佛所教化人 所度已周遍
    我行道絶向 唯恨不見佛
於是繞棺七匝阿難西北角。難陀於東北角。
諸天在後。直北去雙樹四十九歩。大迦葉手
執火然香薪。又雜阿含經云。佛涅槃已。雙樹
生華垂下供養。阿難説偈云
    五百*&T073554;纒身 悉燒令磨滅
    千領細*&T073554;衣 以衣如來身
    唯二領不燒 最上及儭身
    諸經具明闍維之法
以文繁故略而不録
時節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如來何故二月涅槃。善男子。二
月名春陽之月。萬物生長。是時衆生多生常
想。爲破衆生如是常心。説一切法悉是無常。
唯説如來常住不變。於六時中孟冬枯悴衆
不愛樂。陽春和液人所貪愛。爲破衆生世間
樂故。演説常樂我淨亦爾。爲破世間我淨故。
説如來眞實我淨。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
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佛言。善男
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如來亦復如是。
入大涅槃無有虧盈。以是義故。以十五日入
般涅槃。又長阿含經云。時有香姓婆羅門。問
阿闍世王曰。何等時佛生。何等時成道。何等
時滅度。闍王答曰。沸星出時生。沸星出時出
家。沸星出時成道。沸星出時滅度
何等生二足尊 何等出叢林苦 何等得最
上道 何等入般涅槃 沸星出二足尊 沸
星出叢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 沸星入般涅
槃 八日如來生 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
提 八日取滅度 二月如來生 二月佛出
家 二月成菩提 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
足尊 二月出叢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 八
月般涅槃城
又薩婆多論云。佛以二月八日沸星現時初
成等正覺。亦以二月八日沸星出時生。以八
月八日沸星出時轉法輪。以八月八日沸星
出時取般涅槃
弟子部第五
依智度論云。長老大迦葉。於耆闍崛山集三
藏。可度衆生竟隨佛入般涅槃。清朝持鉢入
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弟子。我今
日入無餘涅槃。一切諸人聞是語已。皆大愁
憂。迦葉晡時從禪定起入衆中坐。讃説無常
苦空無我。如是種種説法已。從佛所得僧伽
梨。持衣鉢提杖。如金翅鳥現昇虚空作十八
變。於耆闍山頭與衣鉢倶。作是願言。今我
身不壞。彌勒成佛時我是骨身還出。直入山
頭石中如入軟泥。入以山還合。後人壽八萬
四千歳。身長八十尺。彌勒佛身長一百六十
尺。佛面二十四尺。圓光十里。是時衆生聞
佛出世。無量人等隨佛出家。又大悲經云。是
迦葉以本願力所加持故住虚空中。現種種
神通變化已。以己身火闍維其身。闍維身已。
灰炭不現。又薩婆多論云。舍利弗目連。以不
忍見佛泥洹。便先泥洹。以先泥洹故。七萬阿
羅漢同時泥洹。當於爾時四輩弟子莫不荒
亂。於時如來以神通力。化作二大弟子在佛
左右。以此縁故。衆生歡喜。憂惱即除佛爲説
法。各得利益
結集部第十五 此別
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眞諦玄凝法性虚寂。而開物導俗非言難
建。是以不二默訓。會於義空之路。一音振
辯。應乎群有之境。自我師能仁之出世也。鹿
野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後説。契經以誘小學。
方典以勸大心。妙輪區別十二惟部。法聚總
要八萬其門。曁善逝晦跡。而應眞結藏始則
四鋡。初集經中則五部分戒。大寶斯在。含識
至意爲存拔苦。是以金言不可遺謬也
結集部第二 此別
四部
此中廣明結集具有四時。第一依智度金剛
仙二論。如來在此鐵圍山外。共文殊師利及
十方佛。結集大乘法藏。第二依菩薩處胎經
及四分律等。如來初入涅槃。始經七日。大迦
葉共五百羅漢。令到十方世界召得八億八
千衆。共爲結集三藏。第三依智度論。如來
入涅槃後。至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葉共千
羅漢。在王舍城結集三藏。第四依四分律。如
來入涅槃後。一百年内爲跋闍子檀行十事。
大迦葉共七百羅漢。在毘舍離城結集三藏。
此下四重依經次第列出。庶將來哲不積餘
卜也
大乘結集部第一
依大智度論金剛仙論云。文殊師利結集中
明。如來在此世界之外不至他方世界。十方
諸佛並皆雲集説法亦名詰經。文殊後結集。
召諸菩薩及大羅漢無量無邊。各言某經我
從佛聞。須菩提言。金剛般若我從佛聞。諸經
當部各有弟子。同時聞者。並云我親從佛聞。
故知不局阿難。然阿難則遍聞諸經。餘之弟
子則偏局當部
又依涅槃經。大聖説法既有三乘。傳法人還
有三名。一名阿難陀。此云歡喜。謂持小乘法
藏。二名阿難陀跋陀。此云歡喜賢。謂持中
乘法藏。三名阿難陀娑伽羅。此云歡喜海。謂
持大乘法藏。三名雖異據體唯一。故維摩經
云。舍利弗問天女曰。汝於三乘當何志求。天
曰。若以小乘法化。我作聲聞。若以中乘法化。
我作縁覺。若以大乘法化。我作菩薩。故知阿
難通持大小乘人。此三人中。前二人者有親
聞傳聞。故下結集中阿難昇座。依智度論説
偈云
    佛初説法時 爾時不聞見
    如是展轉聞 佛游波羅柰
    爲五比丘説 四諦之法輪
    以此准知不得雷同皆云
親聞第三阿難得言常聞
五百結集部第二
依菩薩處胎經云。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
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椎集
衆。卿五百人。盡詣十方諸佛世界。諸有得
阿羅漢六通者。盡集此閻浮提詣雙樹間。釋
迦牟尼佛今已捨壽起七寶塔。今集欲得演
出眞性法身。汝等速集聽採微妙之言。爾時
五百羅漢受大迦葉教。如人屈伸臂頃。即到
十方恒河沙刹土。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衆
來集忍界聽受法言。又僧祇律云。時大迦葉
語諸比丘。結集法藏勿令法滅。諸人欲往餘
處結集。迦葉言。應住王舍城。有五百人臥具。
衆皆言爾。令阿那律守佛舍利。勿使諸天將
去。過去迦葉佛滅度時。弟子但知懊惱。不覺
天持舍利去。盡世人不得供養。時阿難不去。
迦葉與千人。至刹帝山施世尊舍利。目連
坐次迦葉四月結集斷於外縁少二人不滿五
百。那律復來。猶少一人。迦葉遣目連共行。弟
子梨婆提長老羅漢。汝往三十三天呼提那
羅漢。提那羅漢聞佛涅槃。不忍見佛行處。已
入滅度。後遣至尸利沙翅宮喚憍梵波提羅
漢。乃至毘沙門天宮命須蜜多羅漢。並已涅

又菩薩處胎經云。爾時迦葉見衆集已。語優
波離。卿爲維那唱阿難下。即受教唱下。罰
阿難不請佛住壽等已。阿難心意荒亂内自
念言。佛滅度未久。恥我乃爾。即自思惟四諦
法已。便於衆前成阿羅漢。諸塵垢滅朗然大
悟。聖衆稱善諸天歌歎。爾時大地六返震
動。時大迦葉。即使阿難昇七寶高座。迦葉告
言。佛所説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薩
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集著一處。戒律藏
者。亦集著一處。爾時阿難最初出經。胎化藏
爲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訶衍方等藏第三。戒
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
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爲釋迦文佛經法具

爾時阿難發聲唱言。我聞如是。一時説佛所
居處。迦葉及一切聖衆。墮涙悲泣不能自
勝。咄嗟老死。如幻如化。昨日見佛。今日已稱
言我聞。又四分律云。爾時世尊在拘尸城末
羅國娑羅林間般涅槃。諸末羅子洗佛舍利
已具辨闍維。時大迦葉燒舍利已。以此因
縁集比丘言。我等今可共論法毘尼。勿令外
道以致餘言譏嫌沙門瞿曇法律若湮。其世
尊在時皆共學戒。而今滅後無學戒者。諸長
老今可科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時
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羅漢多聞智
慧者。時諸比丘言。應差阿難在數中。大迦葉
言。勿以阿難在數中。何以故。阿難有愛恚怖
癡。是故不應令在數中。時諸比丘復言。阿難
是供養佛人。當隨佛行。親從世尊受所教
法。必處處疑問世尊。是故今者應令在數。即
便令在數。諸比丘皆作是念。我等當於何處
集論法毘尼。多饒飮食臥具無乏耶。即皆言。
唯王舍城房舍飮食臥具衆多。我等今宜可
共往集彼論法毘尼。時大迦葉即作白令集
王舍城。時阿難在道行靜處。心自念言。譬如
新生犢子猶故飮乳與五百大牛共行。我今
亦如是。學人有作者。而與五百阿羅漢共
行。時諸長老皆往毘舍離。阿難在毘舍離住。
時諸道俗皆來問訊阿難。多人衆集。時有跋
闍子比丘。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今
觀阿難。爲是有欲。無欲人耶。即便觀察。是
有欲非是無欲。今當令其生厭離心。即説偈

    靜住空樹下 心思於涅槃
    坐禪莫放逸 多説何所作
時阿難聞説已。即便獨處精進不放逸寂然
無欲。時在露地夜多經行。遇明相欲出。時身
疲極方欲俹臥。頭未至枕頃於其中間心得
無漏解脱。此是阿難未有法。時阿難得阿羅
漢已。即説偈言
    多聞種種説 常供養世尊
    已斷於生死 瞿曇今欲臥
時大迦葉集比丘僧。即作白集論法毘尼。時
阿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
大迦葉。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始從初篇乃
至一切揵度諸部毘尼増一。都集爲毘尼藏。
彼即集一切長經爲長阿含。一切中經爲中
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爲増
一阿含。集於雜事爲雜阿含。如生經本經乃
至偈經等。如是集爲雜藏。有難無難繋相應
作處。集爲阿毘曇藏。時即集爲三藏。在王舍
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是故言集法毘
尼有五百人
千人結集部第三
依智度論云。是時佛入涅槃已。大迦葉如是
思惟。我云何使是三阿僧祇難得佛法令得
久住。應當結集三藏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
得受行。作是語竟。住須彌頂。撾銅揵椎。説
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於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作大迦葉語聲遍至大千世界。皆
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
葉所選得千人。除其阿難盡皆羅漢。内外經
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
議降伏異學。大迦葉言。若我昔常乞食者。常
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
飯食供給千人。不得取多。告語闍王。給我等
食。日日送來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
十五日説戒時集。大迦葉等入定已。天眼觀
今衆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一人
阿難。煩惱未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
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衆中手牽阿難
出言。今清淨衆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
住此。是時阿難慚愧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
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聞如是苦
惱。佛實大徳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
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
供給左右使令。以是留殘結使不盡斷耳。大
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
殷勤勸請。佛聽爲道。以是佛之正法五百歳
而衰微。汝應作突吉羅懺。阿難言。我憐愍
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衆。我釋迦
文佛云何獨無
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倶夷那竭城背
痛。四褻欝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
供給。是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
截流而度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
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
淨。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

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
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多陀阿伽度。四神足好
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
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應住一劫若減一
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汝作突吉羅
罪懺悔。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
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褻僧伽梨衣以足&T050460;上。
是汝之罪。汝應作突吉羅懺悔
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
風吹來墮我脚下。非不恭敬故&T050460;佛衣
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
是何可恥。汝應作突吉羅懺悔
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
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於
種種徳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爲無恥而故
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此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
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
時阿難長跪合掌。偏袒右肩脱革屣。作六種
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
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
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爾時諸阿羅漢
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
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
秦言
牛齝
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宴。能知
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
請來。大迦葉語下座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座
比丘歡喜踊躍。受僧勅命白大迦葉言。我到
彼所陳説何事。大迦葉言。汝到彼已語憍梵
波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
有大法事。汝可疾來。是下座比丘頭面禮僧
足。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虚空。往到憍梵
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前迦葉教。
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
無鬪諍喚我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
是比丘言。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太
疾。世間眼滅。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
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
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子今
在何所。是比丘言。此亦滅度。憍梵波提言。
佛法欲散。衆生可憐。大人過去。如是次第問
諸羅漢。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皆已滅
度。我不復能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説是言
已。作十八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
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説此偈言
    憍梵鉢提頭面禮 妙衆第一大徳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座比丘。持衣鉢還僧。是時阿難。中間
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殷勤求
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
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
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
道。入金剛定破一切煩惱山。得六通已。即夜
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
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
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
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
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
復見責。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爲汝使
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
如手畫虚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復如是。
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座。是時僧復議
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經藏。
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
侍近佛聞經。能持佛法常讃譽。是阿難能結
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
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
初説法。佛諸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已滅度。
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衆生故集
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
葉説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衆無有佛
    如是大徳衆 無佛説威神
    如夜無月時 虚空不明淨
    諸大智人説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説 今汝當布施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處方如
是言
    佛初説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爲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説四眞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及八萬諸天 聞是得見道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虚空高七多羅
樹。皆言。咄哉。無常力大如是。我等眼見佛説
法。今乃言我聞。便説偈言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衆徳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求出於三界
    勤集諸善法 涅槃最安樂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説此偈言
    咄世間無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徳滿三界 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復説偈言
    無常力甚大 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 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 非欺誑力諍
    如火燒萬物 無常死法爾
七百結集部第四
四分律云。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歳。毘舍離
跋闍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淨佛所聽。應
兩指抄食。得聚落間。得寺内。後聽可。得常
法。得和。得與鹽共宿。得飮闍樓羅酒。得畜不
截坐具。得受金銀。彼於布薩日檀越布施金
銀。而共分之。如是揀擇一一撿校。乃至
十事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已皆下舍羅在
毘舍離。七百阿羅漢集論法毘尼。故名七百
集法毘
依道宣律師感應記云。律師問天人曰。世尊
涅槃後結集法藏儀式云何。天人答曰。惟大
聖隱顯隨機生滅。三藏遺迹結集。是因衆集
多少律論不等。如律中五百七百皆尊大迦
葉。最爲衆首。如大論中。高選千人皆同無學。
至結集已。召外衆集重叙所結。有不同者分
爲二部。依尊迦葉名上座部。餘外衆多名大
衆部。依文殊問經。初分二部即其事也。通
約大小三藏皆阿難出。其住處同集王舍城。
然據文殊集衆略結大乘即在大鐵圍山外
二界中間。今明儀式。初佛滅度經停一月。供
養舍利方始闍維依律停之七日
爲待迦葉至也
即日焚了置塔
亦竟。一切大衆往詣舍衞祇桓精舍。尊大迦
葉。使小目連同名者六人
皆大神通也
於僧戒壇嗚鍾集衆。
時百億四天下凡聖僧等。一切皆集。便白四
羯磨。罰賓頭盧及阿難已。阿難昇高座。披
佛布僧伽梨。先誦遺教經。如佛在世約勅之
相。時大菩薩阿羅漢一切比丘。天龍八部聞
皆悲泣不能自勝
爾時大迦葉即從座起。著布僧伽梨。手執尼
師壇。至高座前。敷座具禮阿難已。右繞三
匝而立。時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時
天帝釋進七寶案置阿難前。羅睺阿脩羅王。
各執七寶香鑪在阿難前。阿難受已置寶案
上。他化天王進七寶几。在寶案後。時魔王波
旬持七寶拂授與阿難。仍與帝釋侠侍兩邊。
四天王各侍高座四脚。三十二使者在迦葉
後。各各肅恭胡跪敬聽。時大迦葉禮阿難
已。又繞三匝。至前問訊。如佛無異。然後問縁
如別所説。一一依經。始從如是。乃至末後歡
喜奉行
爾時迦葉重問曰。我過去諸佛修多羅中。一
一分部説。汝常至佛邊當有教勅。阿難答
曰。我受世尊教。末世衆生煩惱垢重不能解
我教法。不得部類出之。汝當分別説也。或十
章五章。隨意而安置。令鈍根者易解我法
又問如來在世時。教勅優波離及彼大迦葉
入堂東寶樓。觀古佛毘尼及不同相。我欲結
集。爲依古佛説。爲依今世尊教耶。答曰。我從
世尊聞。以語大迦葉。若結集毘尼。當分五
部相。往古諸佛所説毘尼。一相無二。今衆生
薄福。故説多部。我滅度後。無智愚人。分我教
網。以爲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雖味薄淡。
仍是我正法
爾時佛告四天王。汝施我瑙。又告帝釋。
汝施我金銀。又告魔王梵王。汝施我天工師。
又告脩吉龍王羅睺阿脩羅等。汝施我明月
寶珠及摩尼珠等。用爲塔燈明。天龍王等各
依命獻。世尊受已。以其神力。於一念頃
塔皆成。地爲六種震動。塔放大光。從於香山
直至戒壇。化爲金銀臺。臺至有頂中。有百億
佛。説諸勝妙法。歎持戒功徳。毀破戒者
佛告阿難。如前寶塔今在香山。世尊涅槃時。
付囑帝釋及以四天王。世尊涅槃竟將往戒
壇。南華林外安置九十日。待迦葉結集竟。最
初於藁本。寫出三藏教。次令阿闍世王又寫
出五本。用我黄金印及以白銀印。印迦葉初
本及闍王寫者。須用七寶印印迦葉藁本。次
以七寶印印魔王寫者。梵王寫三本可用白
銀印。帝釋寫七本可用黄金印。娑竭龍王寫
八萬經本者。倶三色印總以印定之。令流布
閻浮提及三天下。皆用印之。既印經已。還内
金瓶中。住戒壇南者。爲迦葉結集三藏諸教
文義皆令圓備。欲令阿難隨問出經令無遺
忘。由此二事令鎭戒壇南。迦葉入定後。四王
帝釋將塔及金瓶。往至香山頂。經一百年。帝
釋四王將諸天樂日日來供養法。爲彼山中
五通神仙其數八萬次第於此閻浮洲作粟散
王不信正法者。爲令生信故鎭香山。復爲育
王初不信我法。迴彼邪見。令生正見。興八萬

又佛告目連。汝往須彌山頂。鳴鍾召集十方
我本分身。諸佛及大千界聲聞菩薩衆等。佛
放光明。大地震動諸佛雲集。世尊從座起。
與分身佛倶共合掌禮塔觀門。觀門自開。彼
黄金塔中有八萬眞珠白銀樓觀。盛佛修多
羅及大毘尼藏。諸臺觀上有大摩尼珠以爲
燈明。有六比丘入滅定白銀觀内多有七寶
蓮華師子之座。其數八百萬。一一蓮華座皆
有諸佛聲聞形像及八部神衞。復有五十比
丘入滅盡定。佛告普賢。汝持我黄金螺至比
丘所。吹我興世曲。并告我涅槃。普賢依教吹
已。此比丘即從滅定起。問普賢言。今何佛出。
答釋迦牟尼佛今將涅槃。彼比丘即共普賢
來至佛所。禮敬起居却住一面立。塔内有六
比丘。先白佛言。拘留佛涅槃時。令我住此塔。
待至釋迦乃至樓至。彼佛勅我言。後佛興世。
入涅槃時。結集三藏時當開我觀取我經律
一本。我此大千界百億諸國土書有六十四
體。各取一本將付彼佛。令滅度後結集三藏
竟時。當依我經本書寫莊嚴。又隨諸國所用
不同。得傳文字者皆可用之。唯除皮骨土書
不得傳寫。自外樹葉紙素金寶石鐵等。並得
用之。彼佛令我入定守護經像。令付世尊涅
槃後迦葉結集竟流傳諸國也
又佛告娑竭龍王及四天王等。汝施我眞珠
摩尼金銀等。欲造塔觀盛前佛及經像。爾時
天龍等隨念奉施。如來受已。即以神力。於一
食頃皆成珠臺及金銀塔觀。各得八百萬盛
前經像。又告分身佛。汝等各施我一塔及一
白銀觀。鎭我大千界所有遺法不令毀壞。諸
佛聞已各隨喜施。又得百億萬佛並放口光
悉皆隨喜。又告諸菩薩。能持守護我之臺塔
傳譯經典。當依臺塔經像流布。此之臺塔並
在香山頂。世尊涅槃時。勅我及羅雲住持。未
來惡世。開導衆生令離衆苦。將至帝釋宮。安
置歡喜園。乃至魔王於塔供養至五百年。過
五百年已後。教流行諸國。迄至法滅。塔亦上
至兜率陀天。彌勒既見塔來知我法滅。放大
光明遍照地獄。後遇婁至佛皆得解脱。過是
年已塔還從兜率天下住娑竭龍宮。世尊
所造塔及白銀觀。付文殊師利普賢觀音。將
此觀塔周遍大千界。一國留一觀及一金塔。
如震旦也。爾時文殊將塔觀。往清涼山金剛
窟安置至今流行。令前菩薩從臺出經像。示
彼持者令易流通。乃至我之法滅令娑竭大
龍收入大海宮内。又問。一切修多羅藏既結
集已。當安何國付囑何王。今欲結集爲當廣
結略結。請次第説之。答曰。我聞世尊説付囑
大迦葉。當令廣集。又付文殊。往大鐵圍山諸
菩薩等住處。九地有八萬人。當令略集。付囑
阿闍世。令寫五本及令帝釋并大梵天王助
阿闍世寫我遺教。迦葉結集本。安置脩羅窟
中。又問。世尊在時我從佛聞。若結集竟。將我
三藏教付囑娑竭龍王。今聞汝説與昔聞異。
答曰。我聞世尊説。結集三藏在脩羅窟中。經
二十年中。待文殊結竟。方付娑竭龍王。又問。
祇桓精舍。有諸古佛及以三藏陰陽書及供
養具。當付何人。答曰。此事因縁並在祇桓圖
經説之。各有付處不煩此述
又問。我從佛聞。滅度之後。一切毘尼流布閻
浮及三天下。衆生樂欲所見不同。餘百億。天
下並令流布。我欲結集今對人天。汝當答我。
答曰。我受佛教。我滅度後汝語大迦葉及文
殊師利。流我毘尼此閻浮洲三十二國。是諸
衆生並有大根。堪可流行迦葉遺教。東弗婆
提洲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國。
並行迦葉遺教。自餘天下衆生薄福。不堪聞
教。莫行此法。如來滅後四十年中。遣行二部
此四天下
又問。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誦律。四十年
後。一百一十年。迦葉遺律方行前國。如震旦
諸國。謂之君子國根性輕利得行三部教。合
四百三國土。同此一文字。並行前三律教。又
問。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
僧祇。如求流離國及餘二天下。唯行一部教。
所謂薩婆多部是也
祇桓寺殿内簷下有四銀臺。兩臺内有黄金
修多羅。白玉爲疊。又有兩臺。内有毘尼藏。
黄金爲疊。白銀爲字。毘尼律藏是龍王書。修
多羅經藏是魔王書。此二藏經並是過去星
宿劫前古佛經也。於閻浮洲中此之兩部書
經。最爲第一。至佛涅槃後。娑竭龍王收將入
宮供養
又迦葉佛時。震旦國之一人書大毘尼藏及
修多羅藏。其修多羅經。銀紙金書。毘尼律
金紙銀書。當爾書時。在荊州大明寺寫。經在
蓮華東南臺内。律在葉上西面臺。莊嚴供養
不可説盡。諸百億四天下中文字。與此同者。
斯有鍾張王衞之儔。未足爲比。如來在日。諸
國聖人來者。多以此經律示之。佛去之後。文
殊師利收此經律。安在清涼山金剛窟中
又有臺内有過去佛説毘尼書。有三萬八千
種。百億四天下同此方書者。最爲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張璵。撰述祇桓圖經一百
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記有五百
卷。各在當天
頌曰
    遙欣大覺 曠矣神功 四禪無像
    三達皆空 千佛異迹 一智心同
    表靈降世 敷演開曚 賢劫始四
    餘佛潜通 續前有七 繼嗣虔恭
    永言鷲室 栖誠梵宮 八相成道
    萬徳虚融 天人受福 惡止善興
    含生藉甚 同感恩隆
感應縁略引十
二靈驗
周書記佛生時 周書記佛滅時 史録記
佛是大聖 前漢孝武帝已開佛教 前漢
哀帝時已行齋戒 秦始皇時亦有佛法至
後漢郊志記佛爲大聖 後漢明帝時三寶
具行 西晋海浮維衞迦葉二石像 齊文宣
帝時得佛牙至 隋天台釋智顗感見三道
寶階 唐潞州釋曇榮感見七佛現
夫至人應感。與世推移。慈化無方。豈局形教。
致使聞同解異説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封
迷途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儀。
神光燭而邪計摧。靈迹挺而深信服。自法水
東流道光西照。英賢榮盛感應寔多。故育
王表塔。創啓隆周。釋父景形。欝興炎漢。自
斯歴代積著彌繁。量非五天獨揚神化。故經
曰正法後被。先於北方。次及東南。至中方滅
也。今且列漢明已來至今大國隨所見聞三
寶靈迹件述三五。餘之不盡者。備在別傳
案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
歳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漲。井水溢出
山川振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
作青紅色。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
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昭王即勅鐫石記之。
埋於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時也。相國呂
侯。乘騮八駿而行求佛。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歳二月十五日平旦。
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
二道。大史扈多曰。西方聖人滅矣。此即佛
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現。夜
明如日。即佛生時之瑞應也。良由佛有眞應
二身權實兩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
可思議。法號心行處滅。其道也運衆聖於泥
洹。其力也接下凡於苦海。巍巍蕩蕩可略言
焉。故列子云。昔呉太宰嚭問孔丘曰。夫子
聖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
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智勇。聖非
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
信。聖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
三*王善用時事。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
曰。然則孰爲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西
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將三皇
五帝必是大聖。孔丘豈容隱而不説。便有匿
聖之愆。以此校量。推佛爲大聖也。又老子西
昇經云。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量此而言
優劣可知也。前漢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討
匈奴至睪蘭。過居延山獲昆邪休屠王等。又
獲金人。率長丈餘尺。到於甘泉宮。帝以爲
大聖燒香禮拜。及開西域。遣張驀使大夏。還
云。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圖之教。此即
佛之形教。相顯之漸也
前漢哀帝元壽年。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
浮圖經還漢。當時稍行浮圖齋戒也
前漢成帝時。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傳云。
向博觀史籍。往往見有佛經。及著列仙傳
云。吾搜撿藏書。太史創撰列仙圖。黄帝以下
迄至于今。定搜實録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
四人已見佛經矣。據此而明。秦周已前早有
佛法流行震旦。何以明知。今案所列也。故
佛傳云。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六年。東天竺國
有鐵輪王。統閻浮提。收佛靈骨。役使鬼神起
八萬四千塔。具如下述。此九州之地並有遺
塔云。是育王所造。此塔即當此。周敬王二十
六年丁未之歳。故塔興焉。世經十二王。至秦
始皇二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見

又撿釋道安朱士行等經目録云。秦始皇之
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齎持
佛經來化。始皇弗從遂囚禁之。夜有金剛丈
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准此而
則知秦漢已前有佛法也。尋道安所載十
二賢者。亦在七十之數。今列仙傳見有七十
二人。案文殊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後四百五
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爲仙人説法
又案地理志。西域傳云。雪山者即葱嶺是也。
其下有三十六國。先來奉漢。其葱嶺連亘東
至終南。文殊來化仙人。即斯地也。詳而驗之。
劉向所論可證矣
後漢郊祀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
生也。統其教以修善心爲主。不殺生類專務
清淨。其精進者爲沙門。漢言息惡。&T061269;髮毀
容。去家出俗。絶情洗欲。而歸於無爲也。又以
人死精神不滅隨後受形。而行善惡。後生皆
有報應。所貴行善修道以錬其神。錬而不
已。以至無生而得佛也。身長丈六黄金色。項
佩日月光。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通萬
物。而大濟群生。有經書數千卷。以虚無爲宗。
包羅精麁無所不統。善爲宏闊勝大之言。可
求在於一體之内。所明在於視聽之表。歸於
玄微深遠難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
際。莫不懅然自失也。餘如漢法本内傳
後漢明帝時。雒陽白馬寺有攝摩騰。本中天
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游化爲任。至漢
永平三年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
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
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
爲然。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
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邀還
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冐渉流沙至乎
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別立精舍
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
又漢明帝遠召摩騰法師。來至雒陽。於城西
雍門外立白馬寺。是漢地伽藍之始也。相傳
云。外國國王。甞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
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報王。王即
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爲白馬。故諸寺立名。
多取則焉
又漢雒陽白馬寺有竺法蘭。是中天竺人。自
言誦經論數萬章。爲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
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游化。遂相隨而來。
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
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爲
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行四十二章經等
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
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於此。
漢地諸經之始也。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
餘矣
又漢明帝時。天竺國竺法蘭師。將畫釋迦倚
像。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
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
上舊像。今不復存焉。漢地之始此像初
魏書亦明漢明帝
時三寶初來之義
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得黒
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經。可問西域梵僧。
後法蘭既至。衆人追以問之。蘭云。世界終盡
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徴。信者甚衆
昔維衞及迦葉石像。以西晋愍帝建興元年。
像汎海而來入乎呉松江滬涜口。遙見海中
有二人浮游水上。漁人莫能就視。延巫師祝。
則謂爲海神。祭酒則疑是仙靈。或振鐸以請。
或巾褐往祈。並濤涌霧曀逆流遠去。奉黄老
者。謂是天師。往迎風浪如初。呉縣朱應
素奉正法。迺請東靈寺帛尼并信齋戒者數
人。共往迎像。於是雲銷日朗風霽波息。乘
流自到。轉身示銘。始接登舟其輕如羽。
載大車其重若山。及處像於呉時舊寺通玄
精舍。事源委曲已詳舊碑。至齊永明七年。又
有瑞石浮海來入呉境。質堅貞固光采鮮潤。
駕潮截瀾汎若松舟。時主書朱法讓。即先獲
石像。朱應之曾孫也。被使至呉。獲石獻臺。
是時齊武皇帝。初建禪靈重構七層將美莊
嚴。而瑞不遠至。協時應機。朝士僉議以爲
宜矜妙貺。式彰法身。乃命石匠雷卑等。造
釋迦文像身坐高三尺五寸。連光及座通高
六尺五寸。盡鐫琢之奇。極金艧之巧。克孚
顯相。允副幽禎。竊惟。石性本沈神感則浮。
越海適呉隔代荐至。雖古今異造。而總歸七
佛。獲瑞之人復縁朱氏。祕契冥期終始如一。
故追序前事以表厥證。宋世所獲二石像。立
高七尺。銘其背上。一名維衞佛。二名迦葉佛。
莫識年代而字分明。在呉郡通玄寺。齊威所
造瑞石像。舊在禪靈寺
齊文宣皇帝時。有先師統上。家世涼州。年至
十三。發誓西行。至宋元徽三年五月。遂發京
至。五年方到芮國。進到于闐。臨發之
日有一僧。於密室之中出銅函一枚。手授先
師曰。此函有佛牙。方一寸長三寸。可將還南
方廣作利益。先師歡喜頂受如覩佛身。此僧
又云。我於烏纒國取此佛牙。甚爲艱難。又獲
銅印一枚國王面像以封此函。先師後聞諸
僧共議云。烏纒國失却佛牙不知何國福徳
僧當獲供養。先師聞已。私懷密喜倍加尊
敬。於是齎還鍾山。十有五載。雖復親近而弟
子莫知。唯密呈靈根寺法頴律師。頂戴苦勤
出示舊聞。龜茲一僧莫知眞僞。心多疑僞。是
時司徒竟陵王文宣王。幼含勝慧結志隆芸。
誠感懇徴亟發靈應。以永明七年二月八
日。於西第在内堂法會。見佛從東來威容顯
曜。文宣望身頂禮。因而侍立。自覺己冠裁及
趺踝。佛俛而微笑。既而咳唾。白如凝雪。以
手承捧變爲玉稻。後移鎭東府。以六月二十
九日又夢。往定林見先師稱疾而臥。因問。
生老病死五通未免。法師衣鉢之餘。寧可營
功徳不。對曰。貧道庫中有無價神寶。敬以憑
託。宜自取之。依言往求。見有函匱。次第開視
多是經像。未見小函懸在虚空。取而開之光
色不恒。始言是像。而復非像既云非像而復
是像。文宣從夢而覺。心知休徴。明旦即遣左
右楊曇明。密夢證。法師庫中必有異寶。宜以
惠示。先師造次之間。謂求俗殊。不意是
牙。乃修常答旨。續更尋思。中夜方悟。以事難
傳説。乃躬自到府具叙本源。貧道唯示頴律
師一人。更無知者。今檀越感通冥應信而有
徴。便是不可思議。其迹已現。寧敢久辱威
神以廢佛事。今奉歸供養。後經三日自送東
府。文宣得牙。十許日又夢。在空中状若牛角。
長三尺餘。神光洞發。燭其右臂。俄覩一
高亦三尺。瞬目而語三稱極佳。先師又於
于闐得舍利十五枚。處處分布。枳園禪靈起
刹之時。悉皆得分。以一枚送與文宣。文宣時
東宮。即取淨水試其眞僞。浮在鉢中俄頃不
見。道俗數十。精心撿覓永不能得。内外周迴
莫不疲怠。文宣方竭誠懺悔。俄爾之間。復
於向處忽見在地。光高尺餘。輝彩炳曜。衆
咸共覩莫不讃美。先師所餘二枚。各一銀函
封題府篋。後更撿視。與函倶失。垂三載後開
取佛牙。忽於本篋還復得之。先有二枚而長。
獲一凡成三枚。同在一處。但先銀函猶遂失
焉。故神化不可測度矣。文宣素聞西方有佛
佛髮。喜躍特深。到建元三年。啓高皇帝
遣外國沙門曇摩多羅。索供養之具以申虔
仰。又造小形寶帳擬送西域。既而定留如
有所得。俄而先師屆都果獲靈瑞。即此寶帳
迴以供養。冥理相契非一朝焉。文宣後造寶
臺以盛帳。製寶藏以貯函。敬事尊重。傾歴
心力矣右前諸事出漢法内傳
井雜史高僧傳等録
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俗姓陳
氏。頴川人也。宿徳英賢自古罕儔。常樂山
居靜慮習禪。道俗欽敬君臣識重。顗初往天
台。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三十載。定
慧兼習。蓋神人也。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
陳賞要。光曰。大善知識憶吾早年。山上搖
手相喚不乎。顗驚異焉知通夢之有在也。時
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聞鍾聲滿谷衆
咸怪異。光曰。鍾是召集有縁。爾時住也。顗
乃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
溪之源。處既閑敞易得尋眞。地平泉清
回止宿。俄見三人皂幘絳衣。執疏請云可於
此行道。於是創建草菴。樹以松果。數年之
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
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爲禪師立寺。
堂宇滿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北華
頂峯。獨淨頭陀大風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
群一形百状。吐火聲噭駭畏難陳。乃抑心
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又見亡沒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哀。顗依
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軟兩縁所感便滅。忽
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爲勇。文多
不載。陳宣帝下詔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
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
充衆費。蠲兩戸民用供薪水。天台山縣名
爲安樂。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毎夏常講
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
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T016254;香鑪繞顗三匝。久
之乃滅。及大衆同見驚歎山諠。其行達靈
感咸皆如此。不可具述。於開皇十七年十
一月二十二日。忽語衆吾將去矣。言已端坐
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
七。至於滅後而多靈驗。到仁壽末年已前忽
振錫被衣猶如平昔。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
還佛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擧衆
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
唐潞州法住寺釋曇榮。俗姓張氏。定州人也。
神厲氣清。觀榮勤攝。隨縁通化。曾無執著。毎
年春夏立方等般舟。至於秋冬各興禪誦。乃
告衆曰。舍利之徳挺變無方。若苦業有銷。請
祈可遂。乃人人前別置水鉢。加以香鑪通夜
苦求。至明鉢内總獲舍利四百餘粒。後時所
住堂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
庭中一無所損。又至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
保等。請榮於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懺法。至七
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固。
於道場内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中
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是毘婆尸如
來無所著至眞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爲證。
然非本師不與受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
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爲汝罪
銷故來授記。曇榮是汝滅罪良縁。於賢劫中
名普寧佛。汝身器清淨。後當作佛名普明。
若斯之應現感靈祥信難圖矣。以貞觀十三
年卒於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右二人出
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 此有
七部
  述意部 念佛部 觀佛部 彌陀部 彌
勒部 普賢部 觀音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應感。茲赴物機。色相光明。振徳於
甘露之澤。影留圖像。遣化於日隱之運。所以
忉利暫隔。猶致刻檀之聖容。況堅固長晦。孰
忘疇昔之心哉。是故發源西國。則優填創其
始。移教東域。則漢明肇其初。沿茲而來。匠者
踵武。聿追法身備極珍寶。金石珠玉之飾。土
木繍畫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茲呈妙。昔
晋代僧衆創造煒絶。宋齊帝王製作日新。
多未記銘。懼或失源。今録其殊勝。垂範表益

念佛部第二
夫大聖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稱揚之徳。故十
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倶坐於
蓮臺之上。隨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謂始從出
家終成正覺。於其中間。道樹降魔。鹿野説法。
相好圓滿。光明炳著。身色清淨。事等鎔金。面
貌端嚴。猶如滿月。齒同珂雪。髮似光螺。目譬
青蓮。眉方翠柳。八音響亮。萬相雍容。五眼洞
明。六通遙颺。懸河寫辯。連注投機。圓三點以
成身。具五分而爲體。帶權實以度物。隨眞應
以化人。或扇廣大之慈風。灑滂沱之法雨。能
使身田被潤。即吐無上之牙。心樹既榮。便
茂不彫之葉。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爲衆
生故。隨縁應現。十方十億並願歴侍。三千大
千倶得親承。長種福田廣興供養。吐邪倒之
根。拔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見佛之果。故
法華經偈云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喩經云。昔有國王。殺父自立。有阿羅漢。
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日。若
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阿羅漢
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絶。臨
去重告愼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説晝夜
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趣向阿鼻地
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獄。即便大
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皆共一時
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滅。一切罪人皆
得解脱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爲説法得須
陀洹。以是因縁。稱佛名號。所獲功徳無量無
邊不可爲喩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佛在世時。佛爲父王及
諸大衆。説觀佛三昧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身眞金色光明無量。時座下有五百釋
子。以罪障故。見佛色身。猶如灰人羸婆羅
門。見已號哭自拔頭髮。擧身投地鼻中血出。
佛安慰曰。汝勿號哭。吾爲汝説。過去有佛名
毘婆尸。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
日月徳。有五百子。聰明多智無不貫練。其
父長者信敬三寶。常爲諸子説佛法義。諸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