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安王所苦消瘳。王後改封。今之南平是也
驗出梁
高僧傳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
狄道人也。志節恭勤常修淨業。依華嚴經作
蓮華藏世界海觀及作彌勒天宮觀。至開皇
十七年遇疾暴悶。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
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戸前而立。曰官
須見師。俛仰之間乃與倶往。状如乘空足無
所渉。到一大園。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人送
達便辭而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
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
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云。靈幹汝
來此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
此爲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
於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
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煒絶世。
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又謂幹曰。汝與我諸
弟子。後皆生此矣。因得覺悟。重増故業。端然
觀行絶交人物。至大業三年。禪定初成。勅
召爲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於八
年。於本房内所患漸重。將欲終卒。目精上
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顏如常日。沙門童眞
問疾。因見是相。幹謂眞曰。向見青衣童子二
人來召。相逐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
若翹足擧望。則見城中寶樹華蓋。若平立。即
無所見也。傍侍疾者。向擧目者。是其相矣。
眞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幹曰。天樂非久終
墜輪迴。華嚴藏海是所圖也。不久氣絶。須臾
復童眞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
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童眞
法師
是隋曰西大禪定
寺主武徳初亡也
以大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
於本寺。春秋七十有
唐西京淨影寺釋善冑。俗姓淮氏。瀛州人也。
通敏易悟極閑談激。機辯爲心美譽聞徹。於
仁壽末年。奉勅置塔。送舍利于梓州牛頭
山華林寺。嚴輿將達感猪八頭。突到輿下
從行至館。驅逐乃走還來如故。漸至城治。黒
蜂四枚形甚壯偉隨輿旋繞數匝便去。既至
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焔發。食頃方
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正當函處得古
瓶。無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於函内。寺九
層浮圖。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
五石甕。黄赤如火。良久方隱。又堂内彌勒
佛。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
照寺院。前後七度衆人同見。除不來者。武徳
三年八月内終於本寺。春秋七十有一
二驗
出唐高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五
敬法篇第七
  普賢今入末法作觀者希
故經不録且述四驗
宋路昭太后 宋沙門釋道温 宋沙門釋
璟 齊沙門釋普明
宋路昭太后。大明四年。造普賢菩薩乘寶輿
白象。安於中興禪房。因設講于寺。其年十
月八日齋畢解坐。會僧二百人于時寺宇始
構。帝甚留心。輦蹕臨幸旬必數四。僧徒勤
整禁衞嚴肅。爾日僧名有定就席。久之忽有
一僧豫于座次。風貌秀擧闔堂驚矚。齋主與
語往還百餘言。忽不復見。列筵同覩識其神
人矣
宋大明年中。有寺統法師名道温。居在秣陵
縣。既見皇太后。叡鑒沖明聖符幽洽。滌思淨
場研襟至境。固以聲藻震中事靈梵表。迺創
思鎔斲抽寫神華。模造普賢來儀盛像。寶
傾宙珍妙盡天飾。所設講齋訖。今月八日嚫
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無盈減。轉
經將半景及昆吾。忽覩異僧豫于座内。容止
端嚴氣貌秀發。擧衆矚目莫有識者。齋主問
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問住何寺。答云。
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儵然不見。闔堂驚魂遍
筵肅慮。以爲明祥所賁幽應攸闡。紫山可覿
華臺不遠。蓋聞至誠所感還景移緯。澄心所
殉發石開泉。況帝徳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
遐理暢冥外。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勸
發妙身。躬見龍飛之室。意若曰陛下慧燭海
縣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爲人名。繼天興祚式
垂無疆。故以天安爲寺稱神基彌遠道政方
凝。九服識泰萬彙齊悦。謹列言屬縣以詮
天休
宋沙門釋道璟。扶風好畤人也。本姓馬氏。
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元嘉二年九月在雒陽
爲人作普賢齋。道俗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
就中食。忽有一人袴褶乘馬入至堂前下馬
禮佛。*璟謂常人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
忽失所在。便見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
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復作普賢齋。將竟之
日有二沙門。容服如凡直來禮佛。衆中謂是
常僧不甚尊仰。聊問何居。答曰。住在前村。
時衆白衣有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
出門行可數十歩。忽有飛塵直上衝天。追
目此僧不復知所。*璟以七年與同學來游京
師。時司空何尚之始構南澗精舍。*璟寓居
焉。夜中忽見四人乘一新車從四傳教。來在
屋内呼與共載道。*璟驚其夜至疑而未言。因
闇不覺昇車。俄而至郡後沈橋見一貴人。
著帢被箋布單衣。坐床纛繖形似華蓋。鹵
簿從衞可數百人悉服黄衣。見*璟驚曰。行
般舟道人精心遠詣旨。欲知其處耳。何故將
來即遣人引送。璟還至精舍門外失所送人。
門閉如故。扣喚久之。寺内諸僧咸驚相報告。
開門内之。視所住房。戸猶故關之右三驗出
冥祥
齋上定林寺有釋普明。姓張。臨渭人。少出
家禀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爲業。誦法華
維摩二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
雜。毎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
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救皆愈。
有郷人王道眞妻病。請明來呪。明入門婦便
悶絶。俄見一物如狸。身長數尺許。從狗竇
出。因此而愈。明甞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
見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此一驗出
唐高僧傳
觀音略引二
十驗
秦尚書徐義 秦居士畢覽 晋沙門竺法
義 晋沙門竺法純 晋沙門釋開達 晋
士郭宣 晋居士潘道秀 晋居士欒
 晋沙門釋法智 晋南公子 晋沙門道
 泰晋居士孫道徳 晋居士劉度 晋
居士竇傳 晋沙門竺法純 居士
張興 宋居士宋琰 魏沙門釋道泰 魏
居士孫敬徳 魏沙門釋法力
秦徐義者。高陸人也。少奉法。爲苻堅尚書。
堅末兵革鋒起。賊獲義將加戮害。乃埋其
兩足編髮於樹。夜中專念觀世音。有頃得眠。
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便驚
起見守防之士。並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
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餘歩隱小叢草。
便聞追者交馳火炬星陳。互繞此叢而竟無
見者。天明賊散。歸投鄴寺遂得免
秦畢覽。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
虜。單馬逃竄。虜追騎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
音。既得免脱。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歸
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得
還路安隱至家
晋始寧山有竺法義。晋興寧中沙門。游刃衆
典尤善法華。受業弟子常有百餘。至咸安二
年。忽感心氣疾病。常存念觀世音。乃夢見
一人破腹洗腸。寤便病愈。傅亮毎云。吾先君
與義公游處無間。説觀世音神異莫不大小

晋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晋元興中
起寺行牆。至上蘭渚買材。路經湖道。材主
是婦人。而應共至材所。准許價直。遂與同船
倶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純
小水入。命在瞬息。念値行無福忽遇斯災。又
與婦人倶行其以罔懼。乃一心誦觀世音經。
俄有大舟流趣純。適時既入夜。行旅已絶。
純自惟念。不應有此流船。疑是神力。既而共
度乘之。而此小船應時即沒。大舟隨波鼓
盪。俄得達
晋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壟採甘草。爲羌
所執。時年大飢羌胡相噉。乃置達柵中將食
之。先在柵者十有餘人。羌曰夕烹俎。唯達
尚存。自達被執便潜誦觀世音經。不懈乎心。
及明日當見噉。其晨始曙。忽有大虎徑逼
群羌奮怒號吼。羌各駭怖迸走。虎乃前
柵木。得成小闕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
見虎*齩柵必謂見害。既柵穿而不入心疑其
異。將是觀世音力。計度諸羌未應便及。即
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脱
晋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爲楊思平梁
州府司馬。楊以輒害范元之等彼法宣亦同
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
之際。忽親覩菩薩光明照獄。宣瞻覿禮拜祈





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放。既
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後
零陵衡陽卒官
晋潘道秀。呉郡人。年二十餘。爲軍亂主。北
爲征固。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
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常至
心念觀世音。毎夢寐輒見像。後既南奔迷
不知道。於窮山中忽覩眞形。如今行像。因作
禮。禮竟豁然不覺失之。乃得還路。遂歸本
土。後精進彌篤。年垂六十而亡
晋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甞作福富平
令。先從征虜循値小失利。舫遭火垂盡賊亦
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猶
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
與水齊。*荀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已切。便投
水就之。體既浮涌脚以履地。尋而大軍遣
船迎椄敗者。遂得免濟
晋沙門釋法智。爲白衣時。甞獨行至大澤中。
忽遇猛火四方倶起。走路已絶。便至心禮誦
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
法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敬奉大法。後
爲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
隱溝邊荊棘叢中正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
甚勤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遏
覓輒無見者。*徑得免濟。後遂出家
晋南公子&MT06417;。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爲乞伏
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
&MT06417;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
于敖。群刃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之人忽疲
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
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
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後遂得遁逸。造小形像。
貯以香函。行則頂戴
晋沙門釋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也。晋義
熙中甞夢人云。君之年命當終六七。泰年至
四十二。便遇篤病。慮必不濟。悉以衣鉢
之資。厚爲福施。又歸誠屬念稱誦觀世音。晝
夜四日勤心不替。時所坐床前垂帷。忽於
帷下見人跨戸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
乃褰帷遽視。奄然而滅。驚欣交萃。因大流
汗。即覺體輕。所患平
晋孫道徳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
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徳。必願有
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徳遂罷
不事道。單心投誠歸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
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産男*云
晋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郷里有一千餘家。並
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値虜主木未時。
此縣甞有逋逃。未大怒欲盡滅一城。衆並兇
懼分必殄盡。度乃潔誠率衆歸命觀世音。頃
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柱驚視乃
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於
是此城即得免害
晋竇傳者。河内人也。永和中。并州刺史高昌
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傳爲昌
所用作宮長。護遣騎抄撃爲所俘執。同伴
六七人共繋一獄。鎖械甚嚴。剋日當殺之。
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識。聞其
執厄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戸共語。傳謂山曰
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
心歸請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
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
鎖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盪&T025527;然離
體。傳乃復至心日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
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
令倶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
割剔之者。遂開戸走出於警激之間。莫有覺
者。便踰城徑去。時夜已向曉行四五里。天明
敢復進。共逃隱一榛中。須臾覺失囚。人
驛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至遍。唯
傳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郷里。
敬信異常成佳奉法。道山後過江。爲謝居士
敷具説其事右十四驗
出冥祥記
晋山陰顯義寺。時有竺法純。未詳何人。少
出家止山陰顯義寺。苦行有徳。善誦古維摩
經。晋元興中爲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
中。遇風而船小將沒。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
誦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
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後不知所
右一驗出
梁高僧傳
宋張興者。新興人也。頗信佛法。甞從沙門僧
融曇翼時受八戒。興甞爲劫所引。夫得走
逃妻坐繋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
會融翼同行經過囚邊。妻驚呼闍梨何以賜
救。融曰。貧道力弱無救如何。唯宜勤念觀
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許日。於
夜夢一沙門以脚蹈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
起。鉗鎖桎桔*&T025527;然倶解。便走趣戸。戸時猶
閉警防殊嚴。既無由出。慮有覺者乃還著械。
尋復得眠。又夢向沙門曰。戸已開矣。妻覺而
馳出。守備者並已惛睡。妻安歩而去。時夜甚
闇。行可數里。卒値一人。妻懼躄地。已而相
訊。乃其夫也。相符悲喜。夜投僧翼。翼藏匿
之。因遂獲免。時元嘉初也
宋琰。稚年在交阯。彼土有賢法師者。道徳僧
也。見授五戒。以觀世音金像一躯見與供養。
形製異今又非甚古類。元嘉中作鎔鐫。殊工
似有眞好。琰奉以還都。時年在齠齔。與二弟
常盡勤至專精不倦。後治改弊廬無屋安設。
寄 京師南澗寺中。于時百姓競鑄錢。亦有
盜毀金像以充鑄者。時像在寺已經數月。琰
晝寢夢見立于座隅。意甚異之。時日已暮即
馳迎還。其夕南澗十餘躯像。悉遇盜亡。其後
久之像於矄暮間放光。顯照三尺許地。金輝
秀起煥然奪目。琰兄弟及僕役。同覩者十
餘人。于時幼小不即題記。比加撰録忘其日
月。是宋大明七年秋也。至泰始末。琰移居
烏衣周旋。僧以此像權寓多寶寺。琰時暫游
江都。此僧仍適荊楚。不知像處。垂將十載。
常恐神寶與因倶絶。宋升明末。游躓峽表
過江陵。見此沙門迺知像所。其年琰還京師。
即造多寶寺訪焉。寺主愛公云。無此寄像。琰
退慮此僧孟浪將遂失此像。深以惆悵。其夜
夢人見語云。像在多寶。愛公忘耳。當爲得
之。見將至寺。此人手自開殿見像。在殿之東
衆小像中。的的分明詰旦造寺具以所夢請
愛公。愛公乃爲開殿。果見此像在殿之東。如
夢所覩。遂得像還。時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
也。像今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修復其事
有感深懷。沿此徴覿綴成斯記。夫鏡接近情
莫踰儀像。瑞驗之發多自此興。經云。鎔斲圖
繢類形相者。爰能行動及放光明。今西域
釋迦彌勒二像輝用若冥。蓋得相乎。今華
夏景揩神應亟著。亦或當年群生因會所感。
假憑木石以見幽異。不必剋由容好而能然
也。故沈石浮深。寔闡閩呉之化。塵金瀉液。
紓彭宋之禍。其餘銓示繁方雖難曲辯。率
其大哲允歸目從。若夫經塔顯効。旨證亦
同。事非殊貫。故繼其末右二驗出
冥祥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元魏末人。夢人謂
曰。爾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寤懼之。及
至其年遇病甚憂悉以身資爲福。有友人曰。
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音福同
無異。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増壽。泰乃感
悟。遂四日四夜專精不絶。所坐帷下忽見光
明從戸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
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頃。便不復
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悉愈。聖力所加
後終延年
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孫敬徳。造觀音像。自
加禮敬。後爲劫賊所引不勝栲楚。妄招其死
將加斬決。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
遍得脱。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
刀斫自折以爲三段。皮肉不傷。三換其刀
終折如故。視像項上有刀三迹。以状奏聞。丞
相高歡表請免死。勅寫其經廣布於世。今謂
高王觀世音經。自晋宋梁陳秦趙國。國分十
六。時經四百。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
誦。獲得救者不可勝紀。具諸傳録。故不備

魏末魯郡釋法力。未詳何人。精苦有志勤營
塔寺。欲於魯郡立精舍。而材不足。與沙彌明
琛往上谷乞麻。一載將還。行空澤中忽遇野
火。車在下風恐無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
勢已及。因擧聲稱觀。未遑稱世音。應聲風轉
火焔尋滅。安隱還寺。又有沙門法智。本爲白
衣獨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同至。自知必死。
乃合面於地專稱觀音。怪無火燒擧頭看之。
一澤之草纖毫並燼。唯智所伏僅容身耳。因
此感悟捨俗出家。又沙門道集。於壽陽西山
游行爲二劫所得。縛繋在樹將欲殺之。唯
念觀音守死不輟。引刀屡斫皆無傷損。劫賊
怖走集因得脱。又沙門法禪。山行逢賊。危欲
害之。唯念觀音。挽弓射之放箭不得。賊遂歸
誠投弓於地。知是神人。怖捨逃逝右三驗出
唐高僧
頌曰
    釋化能仁 觀機降天 衆聖之上
    *寔惟帝先 交養怡和 濯粹
    慈誨含識 善誘中玄 恩舒慧炬
    燭我征 隨機變化 孰識其年
    望之霞擧 即亦雲津 慇之以形
    悼之以神 三乘既弘 雙林遺身
    假唱泥洹 正法常
敬法篇第此有
六部
  述意部 聽法部 求法部 感福部 
法師部 謗罪部
蓋聞。寂滅不動。是則無象無言。感而遂通。
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難聞。三千之
火易入。庶使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
閑。吟誦經典吐納宮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
詞韻相屬適衆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靈欣
曜精神悦豫。久習純熟文義洞曉。敬心殷誦
至誠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一
言功超數劫。是以迦葉頂受靡悋剥皮。薩陀
心樂無辭灑血。此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終
徳也
聽法部第二
如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衆生欲出三界生
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爲清涼除煩
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衆生眞善知
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衆
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
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
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
塗苦惱。由此功徳受最勝樂。華氏國王。有
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T050460;殺。後時
象廏爲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法句
經偈云。爲善生天。爲惡入淵。象聞法已心便
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
去。都不肯殺。王見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諸
臣共謀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聞妙法。
致然耳。今可移近屠肆處繋。王用其言。
象見屠殺惡心猛熾殘害更増。是以當知。一
切衆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聞法生慈見殺
増害。豈況於人而不染習。是故智者宜應覺
知。見惡須棄。覩善宜近。勤聽經法。又於往
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
中遍行衒賣。經歴多時都無買者。時婆羅門
極大瞋恚。高聲罵言。此城中人愚癡闇鈍。若
不就我買髑髏者。我當與作惡名聞也。爾時
城中諸優婆塞。聞畏毀謗便將錢買。即以銅
箸貫穿其耳。若徹過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
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婆羅門言。我
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與價差別不等。優婆
塞言。前徹過者。此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
勝。貴其如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經法
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
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
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以是
因縁。當知妙法有大功徳。此優婆塞以聽法
人髑髏起塔而供養之。尚得生天。況能至心
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
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
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
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衞國中須達長者。
信敬佛法爲僧檀越。衆僧所須一切供給。須
達家内有二鸚&T063765;。一名律提。二名&T049271;律提。
禀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内令
出迎逆。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爲
説四諦苦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
樹上。歡喜誦持。夜在樹宿。野貍所食。縁此善
根生四天王。盡彼天壽生忉利天。忉利壽
盡生夜摩天。夜摩壽盡生兜率天。兜率壽盡
生化樂天。化樂壽盡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
他化壽盡還生化樂。如是次第還復下至四
天王天。四天壽盡還復上至他化自在天。如
是上下經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樂。極天
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出家修
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
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林中誦經
音聲雅好。時有一鳥聞法敬愛在樹而聽。時
爲獵師所射命終。縁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
端正光相昉然。無有倫匹。自識宿命。知因
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
所。禮敬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
知其委曲。即命令坐爲其説法得須陀洹。既
得果已還歸天上。禽鳥聽法尚獲福報無邊。
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善見律論云。昔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
池邊爲衆説法。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池
邊説法之聲。即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説法。
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爲衆説法。即
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便
命終生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
旬。與諸天女娯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所
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
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人以偈而

    往昔爲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説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劖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説偈爲四衆説法。是時衆中
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果。
合掌而去
求法部第三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
三寶。常於僧次請二比丘就舍供養。後時便
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無知曉。
齋食訖已女人至心求請説法。敷坐頭前閉
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説法。趣其泯眼棄走
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爲之法無常苦
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時獲得須陀洹果。
既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此比丘自
審無知。棄他逃走。倍生慚恥。轉復藏避。而
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見已具説
蒙得道果因縁。齎供報恩。老比丘聞甚大慚
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果。是故行者
應當至心精誠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獲
涅槃經云。佛言。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
中修菩薩行。時世無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
觀見菩薩獨在山中修諸苦行。即下試之。自
變其身作羅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説
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説是偈已遍觀四方。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
從坐起以手擧髮。四向顧視不見餘人。唯見
羅刹。即便往問。大士何處得是半偈。此半偈
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刹答言。汝不須問。
我不食來已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飢
渇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薩
復語。若爲我説是偈竟。我當終身爲汝弟
子。羅刹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憂身都不見念。
我今飢逼實不能説。菩薩復語。汝食何食。羅
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飮者唯人
熱血。菩薩聞已即語羅刹。但能具足説是偈
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羅刹答言。誰當信
汝。爲八字故棄所愛身。菩薩答言。我今有
證。梵釋四王諸佛菩薩能爲我證。羅刹聞已
勅聽許説。菩薩歡喜即脱皮衣爲敷法坐。白
言。和上願坐此座善爲我説。羅刹即説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説是偈已菩薩深思。然後處處石壁道樹書
寫此偈。竟上高樹投身而下。未至地時虚
空中出種種聲。爾時羅刹還帝釋身。接取
菩薩安置平地。懺悔辭謝頂禮而去。縁爲半
偈捨身因縁超十二劫。在彌勒前成無上道」
涅槃經云。佛言。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那由他
劫。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爲衆
生宣説大涅槃經。我於爾時從善友所。
聞佛説大涅槃經。心中歡喜。即欲供養貧無
財物。遂行賣身福薄不售。即欲還家。路見
一人而復語言。吾欲賣身。君能買不。其人
答言。我家作業人無堪者。吾有惡病良醫處
藥。應當日服人肉三兩。卿若能以身肉三兩
日日見給。便當與汝金錢五枚。我時聞已歡
喜語言。惠我七日須我事訖便還相就。其人
答言。聽汝一日。我即取錢往至佛所。禮已
奉獻。然後誠心聽受是經。我時闇鈍唯受一

    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若有至心聽 常得無量樂
受是偈已至病人家。雖復日日與肉三兩。以
念偈故不以爲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其人
差瘡亦平復。我時見身具足平復。即發
菩提願求來世成佛之時亦願號字釋迦牟
尼。以是因縁今得成佛
又集一切福徳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
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
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衆生。
唯集多聞能滅衆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
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説法之師。時有
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説一偈。汝今
若能剥皮爲紙刺血爲墨折骨爲筆書寫此
偈。當爲汝説。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無量
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爲他割截。受苦無量都
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堅實法。歡
喜踊躍。即以利刀剥皮爲紙刺血爲墨折骨
爲筆。合掌向天請説佛偈。時魔見已愁憂憔
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爲法
不惜身命。剥皮爲紙刺血爲墨*折骨爲筆爲
衆生故至誠不虚。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説
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
刹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號淨名
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
平復如故。佛即廣爲説集一切福徳三昧。最
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説法已還沒不現。最勝
仙人得辯才已。爲諸衆生廣説妙法。令無量
衆生住三乘道。經千歳後乃命終生淨名王
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
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
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
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
感福部第四
如普曜經云。若有賢人聞是經典叉手自歸。
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爲八。一
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
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
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若有
法師布坐諷誦是經得八座福。何謂爲八。一
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
得自在天座。五得羅漢座。六得菩薩座。七得
如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脱一切衆生座。若有
法師頒宣是法。有讃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
行。何謂爲八。一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口
言至誠而無虚妄。三在於衆會眞諦無欺。四
所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所言柔軟初無麁獷。
六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身心隨時音聲如
梵。會中人聞莫不諮受。八音響如佛可衆生
心。若有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爲八。一得
意藏未曾妄捨。二所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
經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
總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得辯才藏爲
諸衆生頒宣經典皆歡喜受。六甚深法藏未
曾斷絶三寶法教。八奉行法藏則輒逮得無
所從生忍
又華嚴經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以大海等墨
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一一品一一法門一一
方便一一法門。一一句中義味猶不能盡
又大乘莊嚴論云。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
正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
讀。六教他。十習誦。八解説。九思擇。十修
習。此十正行能生無量功徳
又中邊分別論云。大乘修有十。一書寫。二
供養。三施與他。四若他讀誦一心聽聞。五自
讀。六自如理取名味句及義。七如道理及名
句味顯説。八正心聞誦。九空處如理思量。十
已入意爲不退失故
又菩薩藏經云。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
人等受持是經。殷重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爲
他廣分別説。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徳
稱讃利益。何等爲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
者成就捷辯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
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
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
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爲
讃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
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徳稱讃利

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
讀誦解義。乃至爲他廣分別説。當知是人復
獲如是十種功徳稱讃利益。何等爲十。一者
常樂遠離諸不善友。二者常樂親近諸善知
識。三者能緩諸魔所有繋縛。四者摧殄諸魔
所有軍陣。五者善能訶厭一切煩惱。六者於
一切行心常捐捨。七者違背一切向惡趣
道。八者歸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説一切
越度生死清淨之施。十者巧能隨學一切菩
薩所行軌則。又能奉行諸佛教勅。如是名爲
十種功徳稱讃利益。又涅槃經云。法是佛母。
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也
又度無極集經云。昔有比丘精進守法。所可
諷誦是般若波羅蜜。其有聞者莫不歡喜。有
一小兒厥年七歳。城外牧羊。遙聞比丘誦經
聲。即詣精舍禮拜聽其經言。時説色空聞即
悟解。便問比丘。應答不可。小兒反爲比丘解
説其義昔所希聞。怪此小兒智慧非凡。時小
兒即去。逐牛至山。値一虎害。此小兒命終
生長者家。夫人懷妊口便能説般若波羅蜜。
從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長者家怪此夫人謂
呼鬼病。有比丘至舍。聞聲甚喜。比丘報言。此
非鬼病但説尊經。夫人出禮比丘復爲説法。
諸有疑難不能及者。盡爲解説。衆僧歡喜。日
月滿足産得男兒。適生叉手長跪説波羅蜜。
夫人産已還復如本。比丘言。眞佛弟子。好養
護之。此兒後大當爲一切衆人作師。吾等悉
當從其啓受。時兒七歳道法悉備。擧衆超絶
智度無極。經中誤脱皆爲刪定。兒母所至輒
開化人。長者室家大小五百人衆。皆從兒學。
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眞道意。五百比丘
聞兒所説盡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淨。是
時兒者則吾身是。比丘者迦葉佛是
又舍利弗處胎經云。母懷舍利弗母亦聰明」
高僧傳云。母懷羅什令母聰明。舊誦千偈。
懷胎已日得二千偈。初成須陀洹果。後得斯
舍果
法師部第五
如勝天王經云。若有法師流通此經處。此
地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心
尊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
重讃歎。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説是
流通此經法師功徳不能究盡。若此法師所
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應刺血灑地令塵
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爲多。如來法輪難受持

又華嚴經云。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虚空安住
虚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
力以左右翅。博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
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等正覺金
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虚空之中。以清
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衆生若有善根
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博開生
死大愛海水。隨其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
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又涅槃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
生四惡趣者。無有是處。若有衆生一經耳者。
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云。若有衆
生一經耳者。却後七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
能知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音
聲。一經於耳即生天上。後解脱時乃能證知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華嚴經云。若聞一句
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
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
又法華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
經若讀若誦若解説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
眼功徳。千二百耳功徳。八百鼻功徳。千二百
舌功徳。八百身功徳。千二百意功徳
又涅槃經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
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
千億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於一河沙佛所
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
典。不能爲人分別廣説。若有於二河沙佛所
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
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爲他人廣説。若有於三
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
法。乃至書寫經卷。雖爲他説未解深義。若有
於四河沙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
謗是典。乃至書寫經卷爲他廣説十六分中
一分之義。若有於五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
惡世中爲人廣説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
於六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爲他廣
説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河沙佛所
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爲他廣説十六分中十
四分義。若有於八河沙佛所發心。乃至於
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
聽受亦勸他人。令解聽受如説修行。具足能
解盡其義味
謗罪部第六
惟今末世法逐人訛。道俗相濫。傳謬背眞。混
雜同行。不修内典專事俗書。縱有抄寫心不
至殷。既不護淨又多舛錯。共同止宿。或處
在門簷。風雨蟲㝢都無驚懼。致使經無靈
驗之功。誦無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
我人逾慢也。故敬福經云。善男子。經生之法
不得顛倒。二字重點五百世中。墮迷惑道中
不聞正法
又大集經云。若有衆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
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説法者爲作障礙。
或抄寫經法洗脱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
他經。由此業縁令得盲報
又大般若經第四百四
十卷云
佛言。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頻申欠呿
無端戲笑。互相輕&T020717;身心躁擾。文句倒錯。
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横事欻起書寫不終。當
知是爲菩薩魔事
又大乘蓮華藏經云。受佛禁戒不護將來。各
言我是於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説言我得
佛法。受鐵槍地獄苦事難述。從地獄出瘖瘂
聾盲不見正法。阿難請戒律論云。僧尼白衣
等因讀經律論等。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
天歳數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歳墮獐鹿中。
*常被拉脊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
亦招前報。或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
歳數八百歳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歳墮猪
狗中。生若得人身。一億歳身常作客栖屑
不得自在
又大品經云。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智。起
破法業因縁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歳墮大地
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
若火劫起時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
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火劫起時。復
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
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獄。彼間若火劫起。故
從彼死。破法業因縁未盡故。還來是間大地
獄中。生在此間。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
受無量苦。此間火劫故復至十方他國土生
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説。重罪轉
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羅家。生除
厠擔死人種種下賤家。生若無眼。若一眼。若
瞎眼。無舌無耳無手。所生之處無佛無法無
佛弟子處生。何以故。種破法業積集厚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世當爲
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爲衆生所見罵辱。命
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
供足。雖復少得麁澁弊惡。常處貧窮下賤誹
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値荒亂。刀兵
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隙之所侵逼。雖有
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
得利常爲飢渇。唯爲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
臣悉不齒録。設復聞其有所宣説。正使是理
終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
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
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麁
陋。以經功徳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増多。
常爲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
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説悉皆敬信。若我
聲聞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爲世
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善男子。譬如霧露勢
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
子。是諸衆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
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
切惡業
又法華經云。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
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
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
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於無數劫生輒聾
瘂諸根不具。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説其
罪窮劫不盡
頌曰
    教傳三藏 慈訓八因 含情普洽
    機悟玄津 威陽夏烈 温柔晞春
    枯槁日久 光澗爽神 卷即納福
    舒即慧申 思之不已 惟益惟新
    實稱慈父 巧號能仁 周孔老教
    孰與陶
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法苑珠林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感應縁略引四
十一驗
漢法内傳經驗 晋居士丁徳眞 晋
士周閔 晋居士董吉 晋居士周璫 晋
*居士謝敷 晋沙門釋道安 晋沙門釋
靜 魏沙門朱士行 魏沙門釋志湛 魏
沙門五侯寺僧 魏太和中内閹官 宋沙
門釋慧嚴 宋比丘尼釋智通 宋沙門釋
慧慶 齊沙門釋慧寶 梁居士何規 周
高祖武帝 楊州嚴恭 隋初*楊州僧
名 隋沙門釋慧意 隋沙門釋法藏 
沙門客僧失名 唐沙門釋智苑 唐
沙門釋道積 唐釋遺俗 唐隆州令狐元
軌 郊南史呵誓 唐益州書生荀氏 
唐沙門釋曇韻 唐都水使者蘇長 
夫人豆盧氏 唐邢州司馬柳儉 唐遂州
人趙文信 唐蓬州縣丞劉弼 唐洛
*人賈道羨 唐呉郡人陸懷素 唐河内司
馬喬卿 唐平州人孫壽 唐鄭州李虔 唐
曹州濟陰縣經驗
漢法本内傳稱。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
一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摩騰法蘭等及佛經
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
竺迦毘羅衞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
中心也。三世諸佛皆於彼出。乃至天龍人鬼
有願行力。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
處群生無縁感之。佛故不往也佛雖不往光
相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
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也。時帝大悦
又至漢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
士六百九十人。朝正之次上表請與西域佛
捔試優劣。勅尚書令宋庠引入告曰。此月
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立三壇。五岳八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