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遊方記抄 往五天竺國傳 (No. 2089_ 慧超記 ) in Vol. 51

[First] [Prev]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徳彌新。玄化尤盛。四輩祛惑。一乘得徑其三
徳必有類。道非獨顯。綽綽行基。幽賛妙典。起
予聖賓。揄揚群善。掲誠致敬。超群惟腆其四
是生滅法。諸行無常。哲人薪盡。火移光亡。一
朝歸寂。萬古増傷。傳法道侶。奄絶舟航其五
藏山易速。閲水難息。仰徳酬恩。昊天無極。幽
誠曷寄。寫像追福。遍及無邊。廣覃有識其六
神護景雲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故婆羅門僧正入室弟子傳燈住位僧修榮



唐大和上東征傳
  眞人元開撰
大和尚諱鑑眞。揚州江陽縣人也。俗姓淳于。
辯士髡之後也。其父先就揚州大雲寺
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大和尚年十四。隨
父入寺。見佛像感動心。因請父求出家。父奇
其志許焉。是時大周則天長安元年有詔。於
天下諸州度僧。便就智滿禪師出家爲沙彌。
配住大雲寺。後改爲龍興寺。唐中宗孝和皇
帝神龍元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
年杖錫東都因入長安。其二年三月二十八
日。於西京實際寺登壇受具足戒。荊州南泉
寺弘景律師爲和上。巡遊二京。究學三藏。後
歸淮南。教授戒律。江淮之間。獨爲化主。於是
興建佛事。濟化群生。其事繁多不可具載
日本天平五年歳次癸酉。沙門榮叡普照等。
隨遣唐大使丹墀眞人廣成。至唐國留學。是
年唐開元二十一年也。唐國諸寺三藏大徳。
皆以戒律爲入道之正門。若有不持戒者不
齒於僧中。於是方知本國無傳戒人。仍請東
都大福先寺沙門道&MT01805;律師。附副使中臣朝
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國去擬爲傳戒者
榮叡普照留學唐國已經十載。雖不待使而
欲早歸。於是請西京安國寺僧道航澄觀。東
都僧徳清。高麗僧如海。又請得宰相李林甫
之兄林宗之書。與揚州倉曹李湊。令造大舟
備糧送遣。又與日本國同學僧玄朗。玄法二
人倶下至揚州。是歳唐天寶元載冬十月日本
天平
十四年歳次
壬午
時大和尚在揚州大明寺。爲衆講
律。榮叡普照至大明寺。頂禮大和尚足下。具
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
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徳太子。曰二百年
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鍾此運。願大和上東
遊興化。大和上答曰。昔聞南岳思禪師遷化
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衆生。又
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
棄施此國大徳衆僧。其袈裟縁上繍著四
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
縁。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縁之國也。今
我同法衆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
者乎。時衆默然一無對者。良久有僧祥彦。進
曰。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
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
剋。是故衆僧咸默無對而已。大和上曰。
爲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祥彦曰。*大和上若去。彦亦隨去。爰有僧道
興・道航・神頂・崇忍・靈粲・明烈・道默・道
因・法藏・法載・曇靜・道翼・幽巖・如海・澄
觀・徳清・思託等二十一人・願同心隨大和
上去。要約已畢。始抵東河造船。揚州倉曹
李湊依李林宗書亦同檢挍造*船備糧。大
和上。榮叡。普照師等。同在既濟寺。備辦乾
糧。但云將供具往天台山國清寺供養衆僧。
是歳天寶二載癸未。當時海賊大動繁多。
台州・温州・明州海邊并被其害。海路。塞公私
斷行。僧道航云。今向他國爲傳戒法。人皆
高徳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却矣。時
如海大瞋。裹頭人州。上採訪廳告曰。大使知
否。有僧道*航。造*船入海。與海賊連。都有若
干人。辦乾糧在既濟。開元大明寺。復有
百海賊入城來。時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聞
大駭。便令人將如海於獄推問。又差官人於
諸寺。收捉賊徒。遂於既濟寺。搜得乾糧。大
明寺捉得日本僧普照。開元寺得玄朗玄法。
其榮叡*師走入池水中仰臥。不良久見水
動。入水得榮叡*師。並送縣推問。僧道航隱
俗人家。亦被捉得並禁獄中。問曰。徒有幾人
與海賊連。道*航答曰。不與賊連。*航是宰相
李林甫之兄林宗家僧也。今令送功徳往天
台國清寺。陸行過嶺辛苦。造*船從海路去





耳。今有林宗書二通。在倉曹所。採訪使問倉
曹。對曰實也。仍索其書看。乃云阿師無事。
今三海賊大動。不須海過去。其所造*船
官。其雜物還僧。其誣告僧如海與反坐還俗。
決杖六十。遞送本貫。其日本僧四人。揚州上
至京。鴻臚撿案問本配寺。寺家報曰。
其僧隨駕去。更不見來。鴻臚依寺報而奏。
便勅下揚州曰。其僧榮叡等既是蕃僧。入朝
學問。毎年賜絹二十五匹。四季。給時服。兼預
隨駕。非是僞濫。今欲還國。隨意放還。宜
州例送遣。時榮叡普照等四月被禁。八
月始得出。其玄朗玄法。從此還國別去
時榮叡。普照同議曰。我等本願爲傳戒法。請
諸高徳。將還本國。今揚州奉勅。唯送我四人。
不得請諸師。而空還無益。豈如不受官送。依
舊請僧。將還本國流傳戒法者乎。於是巡避
官所。倶至大和上所計量。大和上曰。不須愁。
宜求方便必遂本願。仍出正爐八十貫錢。買
得嶺南道採訪使劉臣隣之軍舟一隻。雇得
舟人等十八口。備辦海糧苓脂。紅緑米一
百石。甜豉三十石。牛蘇一百八十斤。麺五
十石。乾胡餅二車。乾蒸餅一車。乾薄餅一萬。
拾頭一半車。漆合子盤三十具。兼將畫
五頂像一鋪。寶像一鋪。金泥像一躯。六扇
佛菩薩障子一具。金字華嚴經一部。金字大
品經一部。金字大集經一部。金字大涅槃經
一部。雜經論章疏都一百部。月令障子一具。
行天障子一具。道場幡一百二十口。珠*幡
十四條。玉環手*幡八口。螺鈿經函五十口。
銅瓶二十口。華氈二十四領。袈裟一千領。
衫一千對。坐具一千床大銅蓋四口。行菜
蓋四十口。大銅盤二十面。中銅盤二十面。小
銅盤四十四面。一尺面銅疊八十面。少銅疊
二百面。白藤箪十六領。五色藤箪六領。麝香
二十臍。沈香・甲香・甘松香・龍腦香・膽唐香・
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木香・薫陸香・都有六
百餘斤。又有畢鉢・呵梨勒・胡椒・阿魏・石蜜・
糖・等五百餘斤。蜂蜜十斛。甘庶八十束。
青錢十千貫。正爐錢十千*貫。紫邊錢五千
*貫。羅襆頭二千枚。麻靴三十量。胃三
十箇。撃僧祥彦・道興・徳清・榮叡・普照・思託・
等一十七人。玉作人。畫師。雕檀刻鏤鑄寫
師修文鐫碑等工手都有八十五人。同
駕一隻舟。天寶二載十二月擧帆東下。到
溝浦。被惡風漂浪波撃船破。波撃舟破。
人總上岸。潮來水至人腰。大和上在烏蓲
草上。餘人並在水中。冬寒風急。甚太辛苦」
更修理舟。下至大阪山泊舟不得。即至下
嶼山。住一月。待好風發。欲到桑石山。風急
高。舟無著岸。無計可量。纔離嶮岸。還
落石上。舟破。人並舟上岸。水米倶盡。飢渇三
日。風停浪靜。泉郎將水米來相救。又經五
日。有還海官。來問消息。申請明州大守處分。
安置鄮縣山阿育王寺。寺有阿育王塔。明州
者舊是越州之一縣也。開元二十一年。越州
鄮縣令王叔達奏。割越州一縣。特置明州。更
開三縣。令成一州四縣。今稱餘姚郡。其育王
塔者。是佛滅度後一百年時。有鐵輪王。名阿
育王。役使鬼神。建八萬四千塔之一也。其塔
非金非玉。非石非土。非銅非鐵。紫烏色刻鏤
非常。一面薩埵王子變。一面捨眼變。一面出腦
變。一面救鴿變。上無露盤。中有縣鐘。埋沒地
中。無能知者。唯有方基。高數仞。草棘蒙茸。
罕有尋窺。至晋泰始元年。并州西河離
人劉薩訶者。死到閻羅王界。閻羅王教令掘
出。自晋宋齊梁至於唐代。時時造塔造堂。其
事甚多。其鄮山東南嶺石上有佛右跡。東北
小巖上復有佛左跡。並長一尺四寸。前濶五
寸八分。後濶四寸半。深三寸。千輻輪相魚印
文分明顯示。世傳曰迦葉佛之跡也。東
二里。路側有聖井。深三尺許。清涼甘美。極
雨不溢。極旱不涸。中有一鱗魚。長一尺九
寸。世傳云護塔菩薩。有人以香華供養。有
福者即見。無福者經年求不見。有人就井
上造屋至以七寶作材瓦。即從井中水漲流
却。天寶三載歳次甲申。越州龍興寺衆僧請
大和上。講律受戒事畢。更有杭州湖州宣州
並來請*大和上講律。*大和上依次巡遊。開









講受戒。還至鄮山阿育王寺。時越州僧等。
知*大和上欲往日本國。告州官曰。日本國僧
榮叡誘*大和上欲往日本國。時山陰縣尉遣
人於王蒸宅。搜得榮叡師。著枷遞送京。
至杭州。榮叡師臥病。請暇療治。經多時云
病死乃得放出
榮叡普照師。等爲求法故前後被災。艱辛不
可言盡。然其堅固之志。曾無退悔。*大和上
悦其如是。欲遂其願。乃遣僧法進及二近事。
將輕貨往福州買船。具辦糧用。*大和上率
諸門徒祥彦・榮叡・普照・思託・等三十餘人。
辭禮育王塔。巡禮佛跡。供養聖井護塔魚菩
薩。尋山直出州。大守盧同宰及僧徒父老迎
送設供養。差人備糧。送至白社村寺。修理壞
塔。勸諸郷人。造一佛殿。至台州寧海縣白
泉寺宿。明日齋後踰山。嶺峻途遠。日暮夜
暗。澗水沒膝。飛雪迷眼。諸人泣涙。同受寒
苦。明日度嶺。入唐興縣。日暮至國清寺。松
篁蓊欝。奇樹璀璨。寶塔玉殿。玲瓏赫奕。莊
嚴華飾。不可言盡。孫綽天台山賦不能盡其
萬一。*大和上巡禮聖跡。出始豐縣。入臨海
縣。導於白峯。尋江遂至黄巖縣。便取永嘉
郡路。到禪林寺宿。明朝早食。發欲向温州。
忽有採訪使牃來追。其意者在揚州大和上
弟子僧靈祐。及諸寺三綱衆僧同議曰。我大
師和上發願向日本國。登山渉海。數年艱苦。
滄溟萬里。死生莫測。可共告官遮令留住。
仍共以牒告於州縣。於是江東道採訪使下
牒諸州。先追所經諸寺三綱。於獄留身推
問。尋蹤至禪林寺。捉得大和上。差使押送防
護。十重圍繞。送至採訪使所。*大和上所至
州縣官人參迎。禮拜歡喜。即放出所禁三綱
等。採訪使處分依舊令住本寺。約束三綱防
曰。勿令更向他國。諸州道俗聞*大和上
還至。各辦四事供養。競來慶賀。遞相把手慰
勞。獨*大和上憂愁。呵嘖靈祐。不賜開顏。其
靈祐日日懺謝乞歡喜。毎夜一更立至五
謝罪。遂終六十日。又諸寺三綱大徳共來禮
謝乞歡喜。*大和上乃開顏耳
天寶七載春。榮叡普照師從同安郡至揚州
崇福寺大和上住所。*大和上更與二師作方
便。造舟買香藥。備辦百物。一如天寶二載所
備。同行人僧祥彦・神倉・光演・頓悟・道祖・如
高・徳清・日悟・榮叡・普照・思託・等道俗一
十四人。及化得水手一十八人。又餘樂相隨
者合有三十五人。六月二十七日發自崇福
寺。至揚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
急浪高。旋轉三山。明日得風。至越州界三塔
山。停住一月。得好風發至署風山。停住一
月。十月十六日晨朝*大和上云。昨夜夢見
三官人。一著緋二著緑。於岸上拜別。知是國
神相別也。疑是度必得渡海也。少時風起指
頂岸山發。東南見山。至日中其山滅。知是
蜃氣也。去岸漸遠。風急汝峻。水黒如墨。沸浪
一透。如上高山。怒濤再至。似入深谷。人皆
荒醉。但唱觀音。舟人告曰。舟今欲沒。有何
所惜。即牽棧香籠欲抛。空中有聲言。莫抛莫
抛。即止。中夜時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
甲把杖。二在舟頭。*二在檣舳邊。衆人聞
之。心裏稍安。三日過蛇海。其蛇長者一丈餘。
小者五尺餘。色皆斑斑。滿泛海上。三日過
飛魚海。白色飛魚翳滿空中。長一尺許。
日經飛鳥海。鳥大如人。飛集舟上。舟重欲沒。
人以手推。鳥即銜手。其後二日無物。唯有急
風高浪。衆僧惱臥。但普照師毎日食時行生
米少許。與衆僧以充中食。舟上無水。嚼米喉
乾。咽不入。吐不出。飮鹹水腹即脹。一生辛
苦。何劇於此。海中忽四隻金魚。長各一
許。走繞舟四邊。明旦風息見山。人總渇水。臨
欲死。榮叡師面色忽然怡悦。即説云。夢見
官人。請我受戒懺悔。叡曰。貧道甚渇欲得水。
彼官人取水與叡。水色如乳汁。取飮甚美。
心既清涼。叡語彼官*人曰。舟上三十餘人多
日不飮水。甚大飢渇。請檀越早取水來。
時彼官人喚雨令老人處分云。汝等大了事
人。急送水來。夢相如是。水今應至。諸人急須
把碗待。衆人聞此總歡喜。明日未時西南空
中雲起。覆舟上注雨。人人把碗承飮。第二日
亦雨至。人皆飽足。明旦近岸。有四白魚來引
舟。直至泊舟浦。舟人把碗。競上岸頭覓水。
過一小崗便遇池水。清涼甘美。衆人爭飮。各
得飽滿。後日更向池欲汲水。昨日池處但有





陸地。而不見池。衆共悲喜。知是神靈化出池
也。是時冬十一月。華蕊開敷。樹實竹筍不辨
於夏。凡在海中。經十四日方得著岸。遣人求
浦。乃有四經紀人。便引道而去。四人口云。
*大和尚大果報遇於弟子。不然合死。此間
人物喫人。火急去來。便引舟去入浦。晩見一
人被髮帶刀。諸人大怖與食便去
夜發經三日。乃到振州江口泊舟。其經紀人
往報郡。其別駕憑崇債遣兵四百餘人來迎。
引至州城。別駕來迎乃云。弟子早知*大和上
來。昨夜夢有僧姓豐田。當是債舅。此間若
有姓豐田者否。衆僧皆云無也。債曰此間雖
無姓豐田人。而今*大和上即將當弟子之舅。
即迎入宅内。設齋供養。又於大守廳内。設
授戒。仍入州大雲寺安置。其寺佛殿壞
廢。衆僧各捨衣物造佛殿。住一年造了。別駕
憑崇債自備甲兵八百餘人。送經四十餘日。
至萬安州。州大首領憑若芳請住其家。三日
供養。若芳毎年常劫取波斯舶三二艘。取物
爲己貨。掠人爲奴婢。其奴婢居處南北三日
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總是若芳奴婢之
住處也。若芳*會客。常用乳頭香爲燈燭。一
燒一百餘斤。其宅後蘇芳木露積如山。其餘
財物亦稱此焉。行到岸州界無賊。別駕乃迴
去。榮叡普照師從海路經四十餘日到岸州。
州遊弈大使張雲出迎拜謁。引入令住開元
寺。官寮參省設齋。施物盈滿一屋。彼處珍異
口味。乃有益知子。檳榔子。茘支子。龍眼。甘
蔗。拘莚樓頭大如鉢盂。甘甜於蜜。花如七寶
色。膽唐香樹叢生成林。風至香聞五里之
外。又有波羅捺樹。果大如冬瓜。樹似&T019813;
畢鉢草子同。今見葉如水葱。其根味似乾
柹。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
度。男著木笠。女著布絮人皆彫蹄鑿齒。繍
面鼻飮。是其異也。大使已下至於典正。作番
供養衆僧。大使自手行食。將優曇鉢樹葉以
生菜。復將優曇鉢子供養衆僧。乃云
和上知否。此是優曇鉢樹子。此樹有子華。
弟子得遇*大和上如優曇鉢華。甚難値遇。其
葉赤色圓一尺餘。子色紫丹氣味甜美。彼州
遭火。寺共被燒。*大和上受大使請造寺。振
州別駕聞*大和上造寺。即遣諸奴各令進一
椽。三日内一時將來。即構佛殿講堂塼塔。
木餘又造釋迦文丈六佛像。登壇受戒。
講律度人已畢。即別大使去。仍差澄邁縣令
看送上船
三日三夜便達雷州・羅州・辨州・象州・白州・
傭州・藤州・梧州・桂州・等官人僧道父老。迎
送禮拜。供養・承事・其事無量。不可言記。始
安都督上黨公憑古璞等歩出城外。五體投
地。接足而禮。引入開元寺。初開佛殿。香氣滿
城。城中僧&T016254;幡燒香。喝梵雲集寺中。州
縣官人百姓填滿街衢。禮拜讃歎。日夜不絶。
憑都督來自手行食。供養衆僧。請*大和上
受菩薩戒。其所都督七十四州官人。選擧試
學人。併集此州。隨都督受菩薩戒人其數無
量。*大和上留住一年。時南海郡太都督五府
經略採訪大使。攝御史中丞。廣州大守盧煥
牒下諸州。迎*大和上向廣府。時憑都督來。
親送大和上。自扶上船口云。古璞與*大和
上。終至彌勒天宮相見。而悲泣別去。下桂江
七日至梧州。次至端州龍興寺。榮叡師奄然
遷化。大和上哀慟悲切。送喪而去。端州太守。
迎引。送至廣州。盧都督率諸道俗。出迎城外。
恭敬承事。其事無量。引入大雲寺。四事供養。
登壇受戒。此寺有呵梨勒樹二株。子如大棗。
又開元寺有胡人。造白檀華嚴經九會。率工
匠六十人。三十年造畢。用物三十萬貫錢。欲
將往天竺。採訪使劉臣隣奏状。勅留開元寺。
供養。七寶莊嚴不可思議。又有婆羅門寺三
所。並梵僧居住。池有青蓮華。華葉根莖並
芬馥奇異。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
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舶深六
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
往來居住。種類極多。州城三重。都督執六纛。
一纛一軍。威嚴不異天子。紫緋滿城。邑居逼
側。大和上住此一春。發向韶州。傾城送遠。乘
江七百餘里。至韶州禪居寺。留住三日。韶州
官人迎引入法泉寺。乃是則天爲慧能
禪師造寺也。禪師影像今現在。後移開元寺。
普照師從此辭*大和上。向嶺北去明州阿育
王寺。是歳天寶九載也。時*大和上執普照師
手。悲泣而曰。爲傳戒律。發願過海。遂不至日
本國。本願不遂。於是分手。感念無喩。時*大
和上頻經炎熱。眼光暗昧。爰有胡人。言能治
加療治。眼遂失明。後巡遊靈鷲寺・廣果
寺。登壇受戒。至貞昌縣。過大庾嶺。至虔州
開元寺。僕射鍾紹京左隣在此請*大和上至
宅。立壇受戒。次至吉州。僧祥彦於舟上端坐。
問思託師云。大和上睡覺否。思託答曰。睡未
起。彦云。今欲死別。思託諮*大和上。*大和上
燒香將曲几來。使彦憑几向西方念阿彌陀
佛。彦即一聲唱佛。端坐寂然無言。*大和尚
乃喚彦彦。悲慟無數
時諸州道俗聞*大和上歸嶺北。四方奔集日
常三百以上。人物駢闐。供具煒燁。從此向
江州。至廬山東林寺。是晋代慧遠法師之所
居也。遠法師於是立壇授戒。天降甘露。因
號甘露壇。今尚存焉。近天寶九載有志
律師。於此壇上與授戒。又感天雨甘露。道俗
見聞歎同晋遠。大和上留連此地已經三日。
即向潯陽龍泉寺。昔遠法師於是立寺無水。
發願曰。若於此地堪棲止者。當使抽泉。以
錫杖扣地。有二青龍。尋錫杖上。水即飛涌。
今尚其水涌出地上三尺焉。因名龍泉寺。從
此陸行至江州城。太守追集州内僧尼。道士。
女官。州縣官人百姓。香華音樂來迎請停三
日供養。太守親從*潯陽縣至九江驛。*大和
上乘舟與大守別去。從此七日至潤州江寧
縣。入瓦官寺登寶閣。閣高二十丈。是梁武帝
之所建也。至今三百餘歳。微有傾損。昔一夜
暴風急吹。明旦人看閣下四隅有四神跡。長
三尺入地三寸。今造四神王像。扶持閣四
角。其神跡今尚存焉。昔梁武帝。崇信佛法。興
建伽藍。今有江寧寺。彌勒寺。長慶寺。延祚
寺等。其數甚多。莊嚴彫刻。已盡工巧。*大和
上之弟子僧靈祐承*大和上來。遠從栖霞
寺迎來。見*大和上。五體投地進接*大和上
足。展轉悲泣而歎曰。我大和上遠向海東。自
謂一生不獲再覲。今日親禮。誠如盲龜開目
見日。戒燈重明。昏衢再朗。即引還栖霞寺。住
三日。却下攝山。歸楊府。過江至新河岸。即入
楊子亭既濟寺。江都道俗奔填道路。江中迎
舟軸艫連接。遂入城住本龍興寺也。*大和
上從南振州來至楊府。所經州縣立壇授戒。
無空過者。今亦於龍興・崇福・大明・延光・等
寺。講律授戒。暫無停斷。昔光州道岸律師命
世挺生。天下四百餘州以爲受戒之主。岸律
師遷化之後。其弟子杭州義威律師響振四
遠。徳流八紘。諸州亦以爲受戒師。義威律
師無當之後。開元二十一年時大和上年滿四
十六。准南江左淨持戒者。唯大和上獨秀無
倫。道俗歸心。仰爲受戒之大師。凡前後講
大律并疏四十遍。講律抄七十遍。講輕重儀
十遍。講羯磨疏十遍。具修三學。博達五乘。
秉威儀。内求奧理。講授之間。造立寺舍。
供養十方衆僧。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縫
納袈裟千領。布袈裟二千餘領。送五臺山
僧。設無遮大會。開悲田而救濟貧病。啓敬
田而供養三寶。寫一切經三部。各一萬一千
卷。前後度人授戒略計過四萬有餘。其弟子
中超群拔萃爲世師範者。即有榻州崇福寺
僧祥彦。潤州天響寺僧道金。西京安國寺僧
&MT01805;光。潤州栖霞寺僧希瑜。揚州白塔寺僧法
進潤州栖霞寺僧乾印。沛州相國寺僧神邕。
潤州三昧寺僧法藏。江州大林寺僧志恩。洛
州福先寺僧靈祐。揚州既濟寺僧明烈。西京
安國寺僧明債。越州道樹寺僧&MT01805;眞。揚州興
雲寺僧惠琮。天台山國清寺僧法雲等三十
五人。并爲翹楚。各在一方。弘法於世導化
群生
天寶十二載次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
國使大使特進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銀青光
録大夫光祿卿大伴宿彌胡麻呂。副使銀青
光祿大夫祕書監吉備朝臣眞備。衞尉卿
倍朝臣朝衡等至延光寺。白*大和上云。
弟子等早知大和上五回渡海。向日本國。將
欲傳教。故今親奉顏色頂禮歡喜。弟子等先
録*大和上尊名并持律弟子五僧。已奏聞
主上。向日本傳戒。主上要令將道士去。日本
君王先不崇道士法。便奏留春桃原等四人。
令住學道士法。爲此*大和上各亦奏退。願
*大和上自作方便。弟子等自在載國信物船
四舶。行裝具足。去亦無難。時*大和上許諾已
竟。時揚州道俗皆云。大和上欲向日本國。由
是龍興寺防護甚固。無由進發。時有仁幹禪
師。從務州來。密知*大和上欲出。備具船舫
於江頭相待。大和上於天寶十二載十月二十
九日戌時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下。時有
二十四沙彌。悲泣走來白*大和上言。大和上
今向海東重觀無由。我今者最後請預結縁。
乃於江邊爲二十四沙彌授戒訖。乘船下至
蘇州黄浦。相隨弟子。揚州自塔寺僧法
進。泉州超功寺僧曇靜。台州開元寺僧思託。
揚州興雲寺僧義靜。衢州靈耀寺僧法載。
竇州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藤州通善
寺尼智首等三人。楊州優婆塞。潘仙童。胡國
人安如寶。崑崙國人軍法力。謄波國人善聽
都二十四人。所將如來肉舍利三千粒。功徳
繍普集變一鋪。阿彌陀如來像一鋪。彫白栴
檀千手像一躯。繍千手像一鋪。救世觀世音
像一鋪。藥師・彌陀・彌勒菩薩瑞像。各一躯。
同障子。金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佛
名經十六卷。金字大品經一部金字大集經
一部。南本涅槃經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
六十卷。法勵師四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統
師四分疏百二十紙。鏡中記二本。智
師菩薩戒疏五卷。靈溪釋子菩薩戒疏二卷。
天台止觀法門。玄義文句各十卷。四教儀
十二卷。次第禪門十一卷。行法華懺法一卷。
小止觀一卷。六妙門一卷。明了論一卷。定賓
律師飾宗義記九卷。補釋飾宗記一卷。戒疏二
本各一卷。觀音寺亮律師義記二本十卷。南
山宣律師含注戒本一卷及疏。行事鈔五本。
羯磨疏等二本。懷素律師戒本疏四卷。
覺律師批記十四卷。音訓二本。比丘尼傳二
本四卷玄奘法師西域記一本十二卷。終南
山宣律師關中創開戒壇圖經一卷。合
十八部。及玉環水精手幡四口。□□金珠□
西國琉璃瓶盛□菩提子三斗。青蓮華廿莖。
玳瑁疊子八面。天竺革履二緉。王右軍眞
蹟行書一帖。小王眞蹟行書三帖。天竺
朱和等雜體書五十帖。□□□□□□□
□□□□□。水精手幡已下皆進内裏。又阿
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二十三日庚寅大使處
分大和上已下分乘副使已下舟畢。後大使
已下共議曰。方今廣陵郡又覺知*大和上
向日本國。將欲搜舟。若被搜得爲使有妨。
又風被漂還著唐界。不免罪惡。由是衆僧總
下舟留。十一月十日丁未夜。大伴副使竊招
*大和上及衆僧。納己舟總不令知。十三日普
照師從越餘姚郡來乘吉備副使舟。十五日
壬子四舟同發。有一雉。飛第一舟前。仍下
碇留。十六日發。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
兩舟同到阿兒奈波島。在多禰島西南。
三舟昨夜已泊同處。十二月六日南風起。
第一舟著石不動。第二舟發向多禰去。七
日至益救島。十八日自益救發。十九日風
雨大發。不知四方。午時浪上見山頂。二十
日乙酉午時第二舟著薩摩國阿多郡秋妻
屋浦。二十六日辛卯延慶師引*大和上入太
宰府
天平勝寶六年甲午正月十一日丁未副使
從四位上大伴宿禰胡麻呂奏大和上到
志太宰府。二月一日到難波。唐僧崇道等迎
慰供養。三日至河内國。大納言正二位藤原
朝臣仲麻呂遣使迎慰。復有道&MT01805;律師。遣弟
子僧善談等迎勞。復有高行僧志忠。賢璟・靈
福・曉貴等三十餘人。迎來禮謁。四日入京。勅
遣正四位下安宿王。於羅城門外迎慰拜勞。
引入東大寺安置。五日唐道&MT01805;律師婆羅門
菩提僧正來慰問。宰相・右大臣・大納言已下
官人百餘人來禮拜問訊。後勅使正四位下
吉備朝臣眞備來口詔曰。大徳和上遠渉滄
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喩。朕造此
東大寺經十餘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
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徳遠來傳戒。冥契朕
心。自今以後。受戒傳律。一任*大和尚。又勅
僧都良辨。令録諸監壇大徳各進禁内。不
於日勅授傳燈大法師位。其年四月。初
於盧遮那殿前立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
薩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壇受戒。尋爲沙
證修等四百四十餘人授戒。又舊大僧
祐。賢璟・志忠・善頂・道縁・平徳・忍基・善
謝・行潜・行忍・等八十餘人僧。捨戒受
*大和上所授之戒。後於大佛殿西。別作戒
壇院。即移天皇受戒壇土築作之。大和上從
天寶二載。始爲傳戒五度裝束。渡海艱辛。
雖被漂迴。本願不退。至第六度過日本。三
十六人總無常去。退心道俗二百餘人。唯
有大和上學僧普照。天台僧思託。始終
六度。經逾十二年。遂果本願。來傳聖戒。









方知濟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
極多
時有四方來學戒律者。縁無供養多有退還。
此事漏聞于天聽。仍以寶字元年丁酉十一月
二十三日。勅施備前國水田一百町。大和上
以此田欲立伽藍。時有勅旨。施大和上園地
一區。是故一品新田部親王之舊宅。普照・思
託請大和上以此地爲伽藍。長傳四分律藏。
法勵四分律疏。鎭國道場飾宗義記。宣律
師鈔。以持戒之力。保護國家。*大和上言。大
好。即寶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名。
後請官額。依此爲定。還以此日請善俊師。講
件疏記等。所立者今唐招提寺是也。初大和
上受中納言從三位氷上眞人之延請。
宅竊嘗其土。知可立寺。仍語弟子僧法智。此
福地也。可立伽藍。今遂成寺。可謂明鑒之
先見也。*大和上誕生象季。親爲佛使。經云
如來處處度人。汝等亦㩭如來。廣行度人。*大
和上既承遺風度人逾於四萬。如上略件及
講遍數。唐道&MT01805;律師請大和上門人思託曰
承學有基緒。&MT01805;弟子閑漢語者。令學勵疏并
鎭國國記。幸見開導。僧思託便受於大安唐
院。爲忍基等四五年中研磨數遍。寶字三年
僧忍基於東大唐院講・疏記。僧善俊於唐寺
講件疏記。僧忠慧於近江講件。疏記。僧惠新
於大安塔院講件疏記。僧常巍於大安寺講
件疏記。僧眞法於興福寺講件疏記。從此
來。日本律儀漸漸嚴整。師資相傳。遍於寰
宇。如佛所言。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即爲如來
常在不滅。亦如一燈燃百千燈。暝者皆明明
不絶
寶字七年癸卯春。弟子僧忍基夢見講堂棟
梁摧折。寤而驚懼。欲大和上遷化之相也。仍
率諸弟子。模大和上之影。是歳五月六日結
跏趺座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後三日頂上
猶煖。由是久不殯殮。至於闍維香氣滿山。平
嘗謂僧思託言。我若終已。願坐死。汝可
爲我於戒壇院別立影堂。舊住房與僧住。
千臂經云。臨終端坐如入禪定。當知此人已
入初地。以茲驗之。聖凡難測。同八年甲
辰日本國使遣唐揚州諸寺。皆承大和上之
凶聞。總著喪服向東擧哀三日。都會龍興寺。
設大齋會。其龍興寺先是失火皆被燒。大
和上昔住院*房。獨不燒損。是亦戒徳之餘
慶也
唐大和上東征傳一卷
  寶龜十年歳次己未二月八日己卯
  初謁 大和上二首并序
  聞夫佛法東流。摩騰入於甲洛。眞教南被。
僧會遊於呉都。未喪斯文。必有命世。將弘
茲道。實待明賢。我皇帝據此龍圖。濟蒼生
於八表。受彼佛記。導黔首於三乘。則有負
鼎擲鈞。雖比肩於絳闕。而乘盃聽鐸。未
連影於玄門。爰有鑒眞大和上。張戒網而
曾臨。法進闍梨。照智炬而戻止像化多士。
於斯爲盛。玄風不墜。寔頼茲焉。弟子浪跡
囂塵。馳心眞際。奉三歸之有地。欣一覺之
非遙。欲賛芳猷。奮弱管。云爾
    摩騰遊漢闕 僧會入呉宮
    豈若眞和上 含章渡海東
    禪林戒網密 慧苑覺華豐
    欲識玄津路 緇門得妙工
    我是無明客 長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誘 懷抱絶埃塵
    道種將萠夏 空華更落春
    自歸三寶徳 誰畏六魔瞋
  五言傷 大和上傳燈逝
  日本國傳燈沙門釋思託
    上徳乘杯渡 金人道已東
    戒香餘散馥 慧炬復流風
    月隱歸靈鷲 珠逃入梵宮
    神飛生死表 遺教法門中
  五言傷 大和上
  金紫光祿大夫中納言行式部卿石上宅

    上徳從遷化 餘燈欲斷風
    招提禪草剗 戒院覺華空
    生死悲含恨 眞如歡豈窮
    惟視常修者 無處不遺蹤
  五*言傷 大和上
  圖書寮兼但馬守藤原朝臣刷雄
    萬里傳燈照 風雲遠國香
    禪光糴百億 戒月皎千郷
    哀哉歸淨土 悲哉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 洪慈萬代光
  五言因使日本願謁鑑眞大和上。已
滅度不覲尊顏。嗟而述懷
都虞候冠軍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高
鶴林
    上方傳佛教 名僧號鑑眞
    懷藏通隣國 眞如轉付民
    早嫌居五濁 寂滅離囂塵
    禪院從今古 青松遶塔新
    法留千載住 名記萬年春
  七*言傷 大和上
傳燈賢大法師大僧都沙門 釋法進
    大師慈育契圓空 遠邁傳燈照海東
    度物草籌盈石室 散流佛戒紹遺蹤
    化畢分身歸淨國 娑婆誰復爲驗龍








唐王玄策中天竺行記并唐百官
撰西域志逸文
  中天竺行記。又名西國行傳。西國行記。其
文載在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等。今唯略示所在
一婆栗闍國王爲漢人設五女戲事
  法苑珠林卷第四 (大正五三 P.296a)
二吐番國&T055114;湯事
  法苑珠林卷第八 (大正五三 P.332a)
三泥婆羅國火池事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大正五三 P.405a)
諸經要集卷第一 (大正五四)
四佛頂骨從西國將來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五三 P.498a)
五過淨名宅以笏量基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五三 P.501c)
六摩訶菩提樹像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五三 P.502c)
七摩訶菩提寺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五三 P.503a)
八耆闍崛山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大正五三 P.504a)
九吐蕃國南界寶山事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 (大正五三 P.770b)
一○拘那羅王子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 (大正五三 P.960a)
一一摩伽陀國稱人之法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 (大正五三 P.963a)
一二菩提寺王達磨師問漢勅使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 (大正五三 P.1012c)
一三摩伽陀國菩提寺大徳僧&T049271;那去線陀算
出佛般涅槃時事
  法苑珠林卷第百 (大正五三 P.1028b)
一四瞻波國修羅窟事
  法苑珠林卷第五 (大正五三 P.310b)
一五佛袈裟事娑羅雙樹林釋迦佛素像
事耆闍崛山佛袈裟石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大正五三 P.559b)
一六西域所見之塔事罽賓國漢寺事。龍樹菩薩
入大海化哉王事。龍樹菩
薩於波羅奈國造塔七百所事。
西域乾陀羅城東南雀離浮圖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 (大正五三 P.589a)
一七烏萇國檀特山寺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 (大正五三 P.597b)
一八王玄策使至西域前後三度事五三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 (大正五三 P.703c)





唐常愍遊天竺記逸文
  遊天竺記又名遊歴記其文載在
三寶感應要略録今唯略示所在
一 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
  三寶感應要略録卷上 (大正五一 P.827a)
二 第十北印度僧伽補羅國沙門達磨流支
  感釋迦像驚感應
  三寶感應要略録卷上 (大正五一 P.830b)
三 第二十九造毘盧遮那佛像拂障難感應
  三寶感應要略録卷上 (大正五一 P.833b)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