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通下 正傳四十五 附見二人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密傳一
隋京師經藏寺釋智隱傳二
隋中天竺國沙門闍提斯那傳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明誕傳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璨傳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慧重傳六
隋京師勝光寺釋寶積傳七
隋京師仁法寺釋道端傳八
隋京師勝光寺釋道粲傳九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芬傳十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蓋傳十一
隋京師日嚴寺釋曇瑎傳十二
隋京師隨法寺釋道貴傳十三
隋京師玄法寺釋僧順傳十四
隋京師沙門寺釋法顯傳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世傳十六
隋京師靜覺寺釋法周傳十七景暉
隋京師延興寺釋慧誕傳十八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智光傳十九
隋京師弘善寺釋智教傳二十
隋京師沙門釋圓超傳二十一
隋京師光明寺釋慧藏傳二十二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寶憲傳二十三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朗傳二十四
隋京師眞寂寺釋曇遂傳二十五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曇觀傳二十六
隋京師延興寺釋靈達傳二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昕傳二十八
隋京師空觀寺釋玄鏡傳二十九
隋京師弘濟寺釋智揆傳三十
隋京師勝光寺釋僧範傳三十一
隋京師淨影寺釋寶安傳三十二
隋京師仁覺寺釋寶巖傳三十三
隋京師無漏寺釋明馭傳三十四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生傳三十五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性傳三十六
隋京師沙門釋辯寂傳三十七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靜凝傳三十八
隋京師揚化寺釋法楷傳三十九
隋京師轉輪寺釋智能傳四十
隋京師眞寂寺釋曇良傳四十一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傳四十二
隋京師沙門釋道嵩傳四十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道顏傳四十四
隋京師淨影寺釋淨辯傳四十五
釋道密。姓周氏。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師
習方藝。又從鄴下博聽大乘。神思既開理
致通衍。至於西梵文言繼迹前烈。異術勝
能聞諸齊世。隋運興法翻譯爲初。勅召入
京住大興善。師資道成復弘梵語。因循法
本留意傳持。會仁壽塔興銓衡徳望。尋下
勅召。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帝所
生之地。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後魏大
統七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此寺中。于時赤光
照室流溢外戸。紫氣滿庭状如樓闕。色
染人衣。内外驚禁。&MT03265;母以時炎熱就而扇
之。寒甚幾絶。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
智仙。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恐其墮井。見在佛屋。儼然坐
定。時年七歳。遂以禪觀爲業。及帝誕日。無
因而至。語太祖曰。兒天佛所祐。勿憂也。
尼遂名帝爲那羅延。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此兒來處異倫。俗家穢雜。自爲養之。
太祖乃割宅爲寺。内通小門。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後皇妣來抱。忽見化而爲龍。驚
遑墮地。尼曰。何因妄觸我兒。遂令晩得
天下。及年七歳告帝曰。兒當大貴從東國
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而尼沈靜寡言。時
道成敗吉凶。莫不符驗。初在寺養帝。
十三方始還家。積三十餘歳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尼隱皇家。内著法衣。戒行不
改。帝後果自山東入爲天子。重興佛法。皆
如尼言。及登祚後。毎顧群臣。追念阿
闍梨以爲口實。又云。我興由佛法。而好食
麻豆。前身似從道人裏來。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乃命史官王劭。爲尼作
傳。其龍潜所經四十五州。皆悉同時爲大
興國寺。因改般若爲其一焉。仁壽元年。帝
及后宮。同感舍利。並放光明。砧磓試之宛
然無損。遂散於州部。前後建塔百有餘所。
隨有塔下皆圖神尼。多有靈相。故其銘云。
維年月。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
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蒙三寶福祐。爲蒼生
君父。思與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仍爲
弟子。法界幽顯。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
十方常住三寶。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降
赴道場證明弟子。爲諸衆生發露懺悔。文多
不載。密以洽聞之譽。送此寺中。初下塔時。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黄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遶朗徹。久而乃滅。道俗内外咸同一見。寺
有四門。門立一碑。殿塔廊廡及以生地。莊
嚴綺麗晃發城邑。仁壽之末。又勅送于
州黄鵠山晋安寺。掘基至水。獲金像一躯。
高尺許。儀制特異。正下塔時。野鳥群飛旋
繞塔上。事了便散。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
下沒。基内又放螢光。後遂廣大。遶塔三
匝。寺本高顯素無泉水。便下汲。一夕
之間去塔五歩。飛泉自涌有同浪井。廣如
王劭所紀。及大業伊始。從治雒陽。上林園
中置翻經館。因以傳譯。遂卒於彼所出諸
如費氏録
釋智隱。姓李氏。貝州人。即華嚴藏公之弟子
也。自少及長。遵弘道義。慧解所傳受無再
請。而神氣俊卓雅尚清虚。時復談吐。聽者忘
倦。開皇七年。勅召大徳。與藏入京住大興
善。通練智論阿毘曇心及金剛般若論。明
其窟冗。至十六年。以解兼倫例須有紹
隆。下勅補充講論衆主。於經藏寺還揚
前部。仁壽創福。勅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
寺。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道適卭蜀。開化
彌昌。傾其金貝。尋即成就。晩又奉送置塔
莘州。天雨異花人得半合。又放紫光變爲
五色。盲者來懺欻獲雙目。捨杖而歸。風躄
等病其例皆爾。及將下瘞。天雨銀花。放白
色光前後非一。正入塔時。感五色雲下覆
函上。重圓如蓋。大鳥六頭旋遶雲間。閉訖
倶散。隱以事聞。帝大悦。付於著作。卒於
京室
闍提斯那。住中天竺摩竭提國。學兼群藏。
藝術異能通練於世。以本國忽然大地震
裂。所開之處極深無底。於其坼側獲一
石碑。文云。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
王名堅意建立三寶起舍利塔。彼國君臣
欣感嘉瑞相慶希有。乃募道俗五十餘人。
尋斯靈相。初發祖送並出王府。路遠賊掠
所遺蕩盡惟餘數人。逃竄達此。以仁壽二
年至仁壽宮。計初地裂獲碑之時。即此土
開皇十四年也。行途九載方達東夏。正逢天
子感得舍利諸州起塔。天祥下降地瑞上
騰。前後靈感將有數百。闔國稱慶佛法再
隆。有司以事奏聞。帝以事符大夏陳迹東
華。美其遠度疑是證聖。引入大寶殿。躬
屈四指顧問群僚。解朕意不。僉皆莫委。
因問斯那。又解意不。答曰。檀越意謂貧道
爲第四果人耶。實非是也。帝甚異之。乃置
于別館。供給華重膳夫以酒酵和麺擬
&MT02990;調候時不起因以問那。答曰。此不合
食。便用水溲煮之。與常酵者不異。上問。
今造靈塔遍於諸州。曹陜二州特多祥瑞。
誰所致耶。答曰。陜州現樹地藏菩薩。曹州光
花虚空藏也。又問。天花何似。答曰。似薄雲
母。或飛不委地。雖委地而光明奇勝。帝密
以好雲母及所獻天花各一箱。用示諸人。
無有別者。恰以問那。那識天花而退雲
母。及獻后云崩。空發樂音。并感異香。具以
問由。答曰。西方淨土名阿彌陀。皇后往生。
故致諸天迎彼生也。帝奇其識鑒。賜綿絹
二千餘段。辭而不受。因強之。乃用散諸福
地。見感應傳
釋明誕。姓史。衞州汲人。律儀行務履顧前
賢。通十地地持。赴機講解。攝大乘論彌見
弘演。後入京住勝光寺。温柔敦厚姓無迫
暴。有勅召送舍利于襄州上鳳林寺基趾。
梁代雕飾隋初顯敞。高林跨谷連院。松竹交
映泉石相喧。邑屋相望索然閑擧。有遊覽
者皆忘返焉。文帝龍潜之日。因往禮拜乞願
弘護。及踐寶位追惟往福。歳常就寺廣設
供養。仍又改爲大興國寺。及誕之至彼安
厝塔基。寺之東院鑿地數尺獲琉璃瓶。内
有舍利八枚。聚散呈祥形質不定。或現
碎顯發神奇。即與今送同處起塔。又下
穿掘得石。銘云。大同三十六年已後。開仁
壽之化。依檢梁歴有號大同。至今歳紀
髣髴符會。誕欣感嘉瑞。乃表奏聞。寺有金
像一躯。擧高丈六。面部圓滿相儀充備
于堂内。衆鳥無敢踐足。庭前樹碑。庾信文
蕭雲書。世稱冠絶。誕歴覽徽猷。講授相接。
終于本寺
釋明璨。姓韋。莒州沂水人。十歳出家。二十受
具。中途尋閲備通經史。禀性調柔初不陳
怒。未及三夏頻揚成論及涅槃經。値廢
教隱倫避世林澤。還資故業重研幽極。周
宣創開陟岵。慧遠率侶登之。璨時投足歸
師諸部未久深悟。遂演於世。講徒百數心
計明白。開隱析疑善通問難。精慮勃興未
曾沈息。加又福徳所被聞見欣然。勅召入京
住大興善。仁壽初歳。召送舍利于蒋州之栖
霞寺。今之攝山寺也。本基靈異前傳具詳。而
璨情存傳法。所在追訪。乃於江表獲經一
百餘卷。並是前録所遺。及諸闕本。隨得
福利處處傳寫。末住大禪定寺。弘法爲務。
春秋良序頻往藍田。登山臨水。欣其得性
唐初
釋慧重。姓郭。雍州人。志幹威稜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聞有栖止無往不降。淨持戒地
明解攝論。履遊名教清迥不群。住大興善。
博綜機要榮達叙顧。辯章言令寫送有法。
仁壽置塔。勅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
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續流照。岳上白氣三
道下流。至于基所。岳神廟門無故自開。如
是者三。識者以爲神靈歸敬故也。四年建
塔。又送于隆州禪寂寺。初至設齋。忽有野
鹿。從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人以手
摩自然依附。乃至下訖其鹿方去。夜放大
光在佛堂上。焔高數丈青赤流集。衆人同
見。三日打刹。合州喜捨。紫雲覆塔。雨金銀
花遍於城邑。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鏤。又
獲舍利五枚於天花上。浮汎旋轉合散隨
心。州内修梵寺先爲文帝造塔。有一分
舍利。欲與今塔。同日下基。其夜兩塔雙放
光明。朗照幽顯至曉方滅。同覩此瑞無
數千人。將下之晨又雨銀花。變轉非一。重
還京室。改革前度專修禪悔。晝夜十有二
時。禮五十三佛。餘則加坐正念。畢世終

釋寶積。姓朱。冀州條人。割略愛網訪道爲
任。浮遊靡定不存住止。齊亡法毀潜隱太
山。迴互魯兗乃經年稔。開皇十四寺。隋高
東巡候駕請謁。一見便悦。下勅入京住勝
光寺。講揚智論及攝大乘。而體量虚廓不
計仇隙。曾有屏毀達其耳者。解衣遺之
曰。卿見吾過。眞吾師友。仁壽初年。勅送舍
利於華岳思覺寺。寺即左僕射楊素之所立
也。初下之晨。雲垂四布雪滿山邑。天地奄
暗逼目無見。及期當午忽爾天清日朗。
現五色雲於塔基上。去地五丈。圓如輪蓋。
遙有見者。望其蓋上朱光赫奕。團團直上
遠連天際。曁于覆了雲合光收。還如晨旦。
積後卒於京室
釋道端潞州人。出家受具。聽覽律藏。至於
重輕開制銓定綱猷。雅爲宗匠。晩入京都
住仁法寺。講散毘尼神用無歇。時程俊擧
後學欽之。加復體尚方言梵文書語披葉
洞識了其深趣。勤心護法匡攝有功。仁壽
中年。勅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初入州界。山
多無水。忽有神泉涌頂。流者非一。舊痾夙
痼飮無不愈。別有一泉病飮尋差。若咽酒
肉必重發動。審量持戒永除休健。端以事
聞後還京寺。常樂弘演。終于本寺
釋道璨。恒州人。慧學如神。鑚求攝論華嚴
十地。深疑伏旨解其由緒。志尚幽靜不務
奢華。重義輕財自小之大。後入關輦便
住勝光。訪道求賢栖遑靡託。仁壽起塔。勅
召送舍利于許州辯行寺。初至塔寺。堂中佛
像素無靈異。忽放大光通爥院宇。舍利
上踊金瓶之表。又放光明遶瓶旋轉。既屬
炎熱。將入塔時感雲承日。覆訖方滅又於
塔側造池供養。因獲古井。水深且清輕軟
甜美。擧州齊調一從此井而無竭濁。莫不
嗟嘆。璨後不測其終
釋明芬。相州人。齊三藏耶舍之神足也。通解
方俗妙識梵言。傳度幽旨莫匪喉舌。開皇
之譯。下勅追延。令與梵僧對傳法本。而意
專撿失好住空閑。味詠十地言輒引據。問
論清巧通滯罕倫。仁壽下勅。令置塔于慈
州之石窟寺。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大窟像
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芬引舍
利去州三十許里。白雲欝起從寺至輿長
引不絶。耿耿横空中有天仙飛騰往返。竟
日方滅。明旦將曉還有白雲長引來迎。雲
中天仙如昨無異。人衆同見傾目傾論。識
者以爲石窟之與鼓山連接密爾。竹林
聖響應之乎。既至山塔。東面有泉。衆生
飮皆病愈。芬後卒于興善。所著衆經。如費
氏録
釋僧蓋。恒州人。曾遊太原。專聽涅槃。晩至
洛下還綜前業。蓋聞經陳念慧攝慮爲先。
遂廢聽業專思定學。陶思既久彌呈心過。
遂終斯習後入京師周訪禪侶。住大興善。
垂帷斂足不務世談。近局異乘略不霑口。
吐言清遠尠不高之。仁壽二年。勅送舍利
于滄州。四年又勅送于浙州之法相寺。初營
石函本*惟青色。及磨治了變爲鮮錦。布
彩鋪發。又見僧形但有半身。及曉往觀
僧變爲佛。光焔神儀都皆明著。又現三字。
云人王子也。佛前又現雄鷄之象。冠尾圓
具或現仙鳳天人諸相甚衆。南郷縣民多業
屠獵。因瑞發心受戒永斷。後於他日有採
柴者。於法相寺南見有樸樹。乃生奇異
果。僅有百顆。其色紅赤如蓮欲開。折取二
枚來用供塔。官庶道俗千有餘人。同往折
取。味如蒲桃。并果表奏。帝驚訝其瑞蓋
後住禪定寺。唐初即世九十餘矣
釋曇瑎。江都人。少學成實兼諸經論。涅槃
大品包蘊心目。雖講道時缺。而以慧解馳
名。毎往法筵亟陳論決。徴據文旨。學者憚
焉。常讀經盈箱滿&MT00281;。記注幽隱追問
耄。皆揖其精府反啓其志。瑎乃爲斟酌通
盤梗。自江左右歴覽多年。傳譽不爽實
鍾華望。煬帝昔爲晋王。造寺京室諸方捜
選。延瑎入住。内史令蕭琮。合門昆季祖尋
義學。屈禮歸心奉以家僧。携現大小常處
第内。晨夕歡娯。講論正理惟其開悟。仁壽
之末。勅送舍利于熙州環谷山山谷寺。古
傳云。昔有齊人郭智辯。數遊環山之陽。世
俗重之。因以名焉。此寺即蕭齊高帝之所立
也。林崖重映松竹交參。前帶環川北背峻
嶺。江流縈繞寔爲清勝。瑎巡此地仍搆
塔焉。初正月内當擬基處。屡放金光如一
綖許。十餘日中然後方息。舍利恰到如即
置基。先不相謀若同合契。皆大慶也。又初
到治。天本亢陽。人物燋渇。夜降大雨高下
皆足。無不頼幸。又放赤光流矚如火。行
道七夕又放大光。被諸山也。五千餘人
咸蒙斯瑞。及懺罪營福不可勝言。晩承
故業。迄于隋運。後住弘善。以疾而終。春秋
八十有三。武徳初矣
釋道貴。并州人。華嚴爲業。詞義性度寛雅爲
能。而於經中深意。毎發精彩。有譽當時。
加以閑居放志。不渉煩擾。市肆俳優未曾
遊目。名利貴賤故自絶言。精潔守素清
士也。晩在京師住隨法寺。擁其道徳
守形心。及建塔之初下勅流問。令送舍利
于徳州會通寺至治之日放赤光明如大
甕許久之方滅。有一婦人躄疾多載。聞舍
利至輿來塔所。苦心發願乞蒙杖歩。依
言立愈。疾走而歸。將下塔時。忽有大鳥十
二形相。希世不識名目次第行列旋遶空
中。正當塔上。覆訖方逝。貴後鎭業京輦不
測其終
僧順。貝州人。習學涅槃。文疏精覈。志勤
策立。堪勝艱苦。常樂弘法於囹圄中。無
縁拘縶假訴良善。文書既効方便雪他。
投身桎梏情志欣泰。監獄者愍斯厄苦將
欲解免。方取經疏鋪舒詳讀。旁爲囚隷説
法勸化。事本無蹤還蒙放釋。出獄之日猶
恨太早。有問其故。答曰。吾聞諸聖地獄化
生。雖不逮彼且事微轍。開皇隆法。杖歩
入關。採訪經術住玄法寺。及後造塔。勅
召送舍利于宋州。初到宋城。市中古井由
來醎苦。水色又赤。無敢甞者。及舍利至。色
忽變白味如甜蜜。至造塔所。初放赤光又
放白光通照寺内。七日辰時天雨白花。如
不落紛紛滿空。及下塔時。白鶴九頭
飛翔塔上。下函既了。方乃北逝。順後還京
遊尋行業。唐運初興巡栖山世。年既遲暮
欲事終心。行至覇川驪山南足。遇見古
寺。龕窟崩壞形像縱横。即住修理。先有主
護。乃具表請武皇特聽。遂得安復。今之津梁
寺是也。僕射蕭瑀。爲大檀越。福事所資咸
從宋國。僧衆濟濟有倫理焉。順後卒於住
寺。春秋八十餘矣
釋法顯。雍州扶風人。厥姓寗氏。生平志尚禪
寂爲宗。文字紙筆性不遊履。沈默寡欲不
爲世累。其師法開。定門幽祕。殆是不測。元
魏之末。住京兆王寺。與實禪師齊駕朝野
兼以簡約清素。華貴傾屬。顯遇斯明匠承
奉累年。傳習師宗頗接*微緒。住日嚴寺。
仁壽末歳。置塔隴州。下勅令送。顯發自帝
京。奉輿至彼藥王寺内。然寺去州一十餘
里。褊狹邪仄殊非形望。乃移近州北三王
山下。背崖臨水。高勝博敞。仍構大塔。放大
光明。闔境同觀。欣其罪滅。顯因其所利。即
而利之。廣説法要。傾其心惱。當斯一會榮
嘆成諠。晩還入京聚徒綜業。毎年歳首受
具者多。顯爲開發戒縁。鼓行壇懺。引聚清
衆即而惠之。後終時也。將八十矣
釋僧世。青州人。負帙問道無擇夷險。觀其
遊履略周方岳。而雄氣所指鋒刃。難當。
地論是長偏愛喉舌豐詞疊難。名聞齊
魯。開皇入京住興善寺。長遊講會必存論
決。仁壽下勅召。送舍利于莱州之弘藏寺。
四年又勅送密州茂勝寺。行達青州停道藏
寺。夜放赤光。從房而出直指東南。爾夜密
州城内又見光明從西北來。相如火炬叢
焔非一。遶城内外朗徹如日。預有目者無
不同覩。後乃勘究方知先告。既至治所
兩夜放光。如前遶城朗徹無異。及世擧
瓶欲示大衆。忽然不見。後至寺塔復放
大光。通照寺宇。行道初日打刹教化。舍利二
粒見于瓶内。及造石函忽變爲金。如棗如
豆。間錯函底。餘處並變爲青琉璃。因具圖
表。帝大悦也。後還京不久尋卒
釋法周。不知何許人。状相長偉言語高大。
涅槃攝論是所留神。稠會勝集毎預登踐。
身相孤拔多或顧問。由是振名者。復繋於
徳矣。初住曲池之靜覺寺。林竹叢萃蓮沼
槃遊。縱達一方用爲自得。京華時偶形相
擧。如周者可有十人。同氣相求數來歡
聚。偃仰茂林賦詠風月。時即號之爲曲池
十智也。仁壽建塔。下勅送舍利于韓州修
寂寺。初造石函。忽有一鴿飛入函内。自然
馴狎經久乃去。寺有塼塔四枚。形状高偉。
各有四塔鎭以角隅。青瓷作之上圖本事。
舍利到夜各放光明。如焔上衝。四方衆
一時同見。數數放光。至于未入空中。如
絳長三丈許。諸佛聖僧衆相非一。皆列其
中。周後復往大禪定寺。唐運初基。爲僧景
暉於仁壽坊置勝業寺。召周經始。勅知寺
任。又改坊名。還符寺號。初暉同諸僧侶住
在長安。晩又變改常度形同俗服。栖泊寺
宇不捨戒業。言語隱伏時符讖記。高祖昔
任岐州。登有前識。既承大寶。追憶往言
圖像立廟。爰彰徽號。自周積年處任。不
事奢華。房宇趣充。僧事僅足貞觀之始以
疾而終。八十餘矣
釋慧誕。雍州人。學究涅槃及通攝論。毎登
講席有名京室。即曇延法師之學士也。住
延興寺。仁壽下勅召起塔于杭州天竺寺。
住在靈隱山。林石岑竦實來仙聖。初搆塔
基。多逢伏石。掘得一所是古石函。傍推
其際眇不可測。因用今造置古函中。大小
和可宛如昔契。誕還本寺講授尋常。雖非
卓犖亦例能色。貞觀初年卒于本寺。七十
餘矣。臨終清言安話神色無異。顧諸法屬
深累住持。通告好住。怗然神逝
釋智光。江州人。尼論師之學士也。少聽攝
論大成其器。言論清華聲勢明穆。志度輕健
鮮忤言諍。謙牧推下爲時所重。開皇十年。
勅召尼公。相從入京住大興善寺。仁壽創
塔。召送循州。途經許部。行出城南。人衆同
送舍利於輿忽放光明。高出丈餘。傾衆榮
北至番州寄停寺内。其夜銅*鍾洪洪
自鳴。連霄至旦。驚駭人畜。及至食時其
聲乃止。既達循州道場塔寺。當下舍利天
降甘露塔邊樹上色類凝蘇。光白曜日。
光還京室以法自娯。頻開攝論有名秦
壤。晩厭談説歸靜林泉。尋還廬阜屏絶人
事。安禪自節卒于山舍
釋智教。雍州人。習誦衆經意存禪觀。晝則
尋讀夜便坐默。蕭散無爲不存世累。住弘
善寺閑居綜業。仁壽中年。起塔秦州之永
寧寺。下勅令送。既至塔所。夜逢布薩。異香
如霧。屯結入門。合衆同怪欣所聞見。又於
塔上刹柱之前。見大人跡長尺二寸蹈深二
分十指螺文圓相周備。推無蹤緒。蓋神瑞也。
又降異雲屯聚塔上。又雨天花状如金寶。
又聞空中讃歎佛聲。官民道俗相慶騰踊。
教還本寺綜業終年
釋圓超。觀州阜城人。十地涅槃是其經略。言
行所表必詢猷焉。晩住京寺策名臺省。仁
末歳。下勅造塔於廉州化城寺。初達
州西四十餘里。道俗導引競列長幡。南風勁
利樹林北靡。*惟有幡脚南北相分。雖爲風
吹都不移亂。及初行道設二佛盤。忽有蜻
蛉二枚各在盤上。相當而住。形極麁大長五
寸許。色麗青緑大如人指。七日相續如前停
住。行道既散欻然飛去。比後下塔還復飛來。
填埋都了絶而不見。當下正中。塔基上空。
五色慶雲状如傘蓋。方直齊正如人所爲。
雲下見一白鵠翔飛旋轉。事了倶散超還
京室不測其終
釋慧藏。冀州人。初學涅槃後專講解。禁守
貪競絶迹譏嫌。安詳詞令不形顏色。入
京訪道住光明寺。仁壽中年。勅召置塔于
歡州。初至塔寺。行道設齋。當其塔上景
雲出見。彩含五色有若花蓋。綺繍錦繢無
以加焉。從午至酉方始隱滅。又延興寺僧
法順者。聽習涅槃善守根禁。退讓自節負
徳無傲。勅住江州廬山東林寺。置舍利塔。
初至其地。耕者見光尋而掘之。獲金銅彌
勒像一躯。形質瓌異。即而供養。並不測其

釋寶憲。鄭州人。寶鎭律師之學士也。童稚依
止即奉科條。審量觀能具承大法。受具之
日但奉文言。至於行模並先具委。有師資
焉有弘業焉。開皇之始。與鎭同來住大興
善。威儀調順言無渉俗。仁壽奉勅。置塔洪
州即豫章之故地。初向彼州。路由江阻。既
失正溜泥濘不通。人力殆盡無前進理。程
期又逼道俗遑懼。憲乃憑心舍利請垂通
渉。忽降白鳥船前緩飛。乍來乍去如有引
導。即遣隨逐遂逢水脈。通夕汎舟安達無
障。憲還京室。尋事卒
釋法朗。蒲州人。學渉三藏偏鏡毘尼。開
割篇聚不阻名問。加復器用平直無受
輕陵。決斷剛正未私強禦。後住勝光披究
律典。經其房戸莫不懍然。仁壽二年。勅召
送舍利於陜州大興國寺。寺即皇考武元本
生處也。故置寺建塔。仰謝昔縁。初達州境。
大通善法演業三寺。夜各放光。不知何來。
而通照寺内朗徹無障。善法寺中見三花
樹形色分明四月二日靈勝寺中夜忽放光。
五色彩雲合成一蓋。通變爲紫。比靈輿入
城。雲蓋方散。又有五色彩雲。從乾巽二處
纒糺而來。至於塔上相合而住。及掘塔基
下深五尺。獲一異鳥状如鸚鵒。色甚青黄。
巡行基趾。人捉無畏。唯食黄花。三日而
死。又青石爲函。忽生光影。表裏洞徹現諸
靈異。東西兩面倶現雙樹。樹下悉有水
生焉。函内西面現二菩薩。南邊金色北邊銀
色。相對而立。又二菩薩坐花臺上。各長一
尺並放紅紫光明。函内南面現神尼像。合掌
向西。函脣西面又見臥佛。右脇而偃。首北
面西。函外東面雙樹間。現前死鳥傾臥。須
臾起立。鳥上有三金花。其鳥西南而行。至
臥佛下住立不動。凡此光相從已至未形
状儼然。命人圖寫。上紙素訖。方漸歇滅。及
將下日。忽然雲起。如煙如霧團圓翳日。又
如車輪。雲色條別。又如車輻輪輻。雲色皆
如紅紫。人皆仰視其相歎怪希遇。藏瘞既
了。天還明淨失雲所在。當斯時也寺院牆
外咸見幡蓋圍遶。謂言他處助來供養。事了
追問一無蹤緒。朗慶斯神瑞。登即奏聞。晩
還京師以疾而卒
釋曇遂。雍州人。初學大論。後味唯識。研
精攝論選其幽理。毎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追求外境未悟難息。故得名稱高遠。有通
美焉。然復愼守根門勤修戒檢。住眞寂寺
掩關勵業。仁壽中年。下勅送舍利于晋州
法吼寺。初停公館。放大光明照精舍門朗
如金色。又放黄白二光。從道場出。久久乃
滅。又從舍利輿所。至於塔基。而放瑞光。三
道虹飛色如朝霞耿然空望。下塔之内又
放光明。隱顯時現。大都爲言七日之内。瑞
靈雜沓相仍不絶。還京服業。迄于唐運。八
十餘卒矣
釋曇觀。莒州人。七歳出家。慕欣法字。及進
具後尋討義門。偏宗成實袪析玄滯。後
以慧解亂神本也。乃返駕澄源攝慮巖壑。
十六特勝彌所留心神呪廣被鎖殄邪障。高
問周遠及于天闕。開皇之始下勅徴召。延
入京室住大興善。供事隆厚日問起居。屡
上紫庭坐以華褥。帝親供侍欽徳受法。
觀寛厚敦裕言無浮侈。深得法忍。苦樂虚
心故使名利日増而。素氣常在。所獲信施
並入僧中。房宇索然衣鉢而已。時俗流湎之
夫。雅尚之也。仁壽中歳。奉勅送舍利於本
州定林寺。初停公館。即放大光。掘基八尺
獲銅浮圖一枚。平頂圓基兩戸相對。制同神
造雕鏤駭人。乃用盛舍利安瓶置内。恰
得相容州民禽巨海者。患瘂六年聞舍利
至。自書請瑞。見本一粒分爲三分。色如黄
金乍沈乍擧。又見三佛從空而降。即能陳
述詞句如流。觀還京都不委終事
釋靈達。恒州人。先在儒門備參經史。唯
見更相圖略。時有懷仁抱義。然復終淪諸
有未免無常。乃釋髮道流希崇正軌。從
遠公學義。咸知大意。因即依隨。三業無捨。
及達之入京輦。慕義相從。晩住延興。退隱
自守。端斂身心終月禪默。衣食麁弊不希
華美。仁壽中。勅召送舍利於本州龍藏寺。初
定基*趾聞有異香。漸漸芬烈隨風而至
於寺内。有民金玄瓉者。住在寺側。先
患鼻塞。二十餘年莫知香臭。當于此日忽
聞香氣。驚尋至寺因爾齆差。又雨天花從
空而下。光彩鮮淨晃若金銀。先降塔所後
及寺院。道俗競接輕薄如鏤。下舍利訖有
雙白鶴。旋於塔上良久翔逝。*達後連尋
定業追訪山世。不顧名實頭陀林
雖逢神鬼都不怖憚。大業之始終於墓叢。
初不委之村人怪不乞食。就看已卒。
趺如在。因合床殮於杜城窟中
釋僧昕。潞州上黨人。自騖道法津周聽大
小。逮諸禪律莫大登臨。傾渇身心無席
不赴而導戒愚智衆通諠靜。昕一其正度
恭愼横經。聆其披析曾不忽忘。初衆見其
低目寡言絶杜論道皆號爲曚叟也後
有智者問其文理咸陳深奧。輕浮章句略
不預懷。有問其故。答曰。勿輕未學妙徳
藏。惟夫大覺方能靜照。盛徳明約可無
細瑕。愚師軌物時有通悟。*惟自兩明殷
鑒方取會不得以法累人致乖祇奉。曁
周滅二教逃隱泰山。大隋開法還歸聽習。
遊歩洛下從學遠公。十地涅槃咸究宗領。
後入關住興善寺。體度高爽不屈非濫。
時復談講。辯詞迅擧抑揚有度。至於僧務營
造情重勤切躬事率先擔摙運渉。仁壽中
歳。置塔毛州護法寺。下勅令送舍利初
至公館。有沙門曇義者。高行名僧。聞諸舍
利皆放光明我等罪業一無所現。即解
衣爲懺燒指爲燈。竟夕供養。明旦出光通
屬人物。又出金瓶迴旋行道青赤。白光三
色流照。經于信宿其光乃隱。四月七日初夜
放光。赫赤欻然滿佛堂内。須臾出戸流照
檐。將入函時又放赤光。烈盛逾日。通
夜又放照于函内。四月十日天花如雪從
空亂下。五色相間人皆收得。又感異香微
風普遍熏塞寺内。其函忽變爲青琉璃。内外
通徹。人以白綾周匝數重漫覆其函。又加
甎累灰泥其上。尋照其泥還如函色。又
灰泥上畫作十花。飾以金薄。及成就後唯
一金色。餘花皆釆。未下塔前。有張世謙。
清信士也。常持八戒遠離妻孥。靜室誦經。
乃聞輿所梵讃之聲。出戸看之。見有群僧
各執香花遶旋供養。迫之遂失。又見天人
持諸幡蓋。及以香花東南飛來。當于塔上
變成大雲旋空良久。又見百餘沙門在塔
基上。執箒輦土以陪増者。比及明晨寂無
所見。時經夏暑土地乾燥。人   。應念
即降。三四寸許。川野除煩。沙丘縣民路如意
者。迴心信佛望見光相。路雖遠映擧目
徹見寺僧五人在佛堂内。又聞塔邊音樂
讃歎聲極亮遠。重雨天花滿四十里。塔基
倍多。昕慶斯衆瑞。即具表聞。晩還資業不
測其卒
釋玄鏡。趙州人。立志清貞不干流俗。四分
一律文義精通。不樂闡揚。恒尋異部
發違順。品章廢立有神彩焉。住空觀寺。閑
散優遊無爲僧也。仁壽二年。奉勅置塔本州
無際寺。建基趾日。尋放赤光變轉不常。
或如形像乍似樓闕。又出白光時吐大小
巡繞瓶側。四月四日又放光明紫緑相間。
三度乃止。又於光内見佛像形長二尺餘
坐蓮花座。并有菩薩侠侍嚴儀。從卯至酉
方始歇滅。當此之時有目皆覩。鏡還空觀
復學禪宗。居止東院。合集同侶多行頭陀。
遂終其寺也
釋智揆。冀州人。愛慕涅槃淨持戒行。不重
榮渥知足無求。住弘濟寺閉門習業。僧
衆服其智徳敬而宗之。毎處勝筵推其名
實。而揆弗之顧也。退屏自修若無聞見。仁
壽之歳弘塔四方。有勅召揆。送舍利於魏
州開覺寺。初屆治所遂放大光。紫白相宣
五色遽發。有尼智曠。冷&T028400;積年。因禮發願。
乃見赤光遍室便吐惡物其患即除。有患
重者。聞斯嘉慶伏枕發願。亦蒙光照。平復
如本。方來塔所。其例衆夥不復具書。又楊
大眼者。先患兩目冥無所見。牽來至輿乞
願求恩。即見舍利如本明淨。斯例復衆。四
月八日下塔既訖。西北雲來雨花塔上。紛
霏如雪色似黄金。寺院皆遍。道俗收取状
如金花。感一黒狗莫知由來。直入道場
周旋行道。毎日午後與餅不食與水便飮。
至解齋時與粥方食。寺内群犬非常噤惡。
一見此狗低頭畏敬不敢斜視。塔所樹碑
厚三尺半。忽發光彩状如琉璃。映物對視
分明悉見。又見象六並現石碑内。至五月
末。來於其碑中。七變相状。或爲佛像聖僧
雙樹。衆瑞非一。並以事聞。揆晩徙迹終
南。居閑禪寂。登陟巖藪往而不返
釋僧範。冀州人。學大小乘靜務心業。追師
禪念傾屈盡禮。所獲定要倍於同侶。住勝
光寺。以慧解見推。及帝建塔。下勅徴召
送舍利於本州覺觀寺。毎至日沒常放光
明。黄赤交焔變化非一。沙門僧辯。患耳四
年。聞聲如壁。一覩舍利兩耳洞開。有逾
恒日。州民蘇法會。左足攣跛十有餘年。委
杖自扶來禮乞願。尋得除差放杖而歸。範
目覩靈驗神道若斯。信知經教非徒虚誕。
但由誠節未著。故致有差。後歸本寺。還
遵前轍。未詳其卒。
釋寶安。兗州人。安貧習學。見者敬之。初依
慧遠聽渉涅槃。博究宗領。周滅齊亡。南投
陳國。大隋一統還歸郷壤。行次aE洛。又從
遠焉。因仍故業彌見深隱。開皇七年。慕義
入關住淨影寺。當遠盛日。法輪之下聽衆
將千。講會制約一付安掌。于時遠方輻湊
名望者多。難用緝諧。故在斯任。安隨機喩
接匡救有儀。雖具徴治而無銜怨。各懷敬
歎登白稱焉。講十地涅槃純熟時匠。性
存攝默不好揚演。有問酬對辯寫泉流。
仁壽二年。奉勅置塔於營州梵幢寺。即黄龍
城也。舊有十七級浮圖。擁在其内。安置舍
利。當夜半上並放白光。状如雲霧。初*惟
一丈。漸大滿院。明徹朗然良久乃滅。前後三
度相類並同。舊有石龜形状極大。欲作函
用引致極難。匠石規模斵截成函。三分去
二。安自思念。石大函小何由卒成。懼日愆
期内懷憂灼。比曉看之。其石稱函。自然分
析。不勞鐫琢宛爾成就。函雖神造計應大
重。薄用拖曳輕迅若馳。不勞至寺。便
期限。深慶情願。晩還京寺不測其終
釋寶巖。幽州人。標意十地。次綜毘曇。
究成實。故於宗部渉獵繁焉。戸牖玄文踈
條本幹。時傳富博。而性殊省事不樂談説。
苦祈敷散精理載揚。住京下仁覺寺。守道
自娯無事交厚。仁壽下勅召。送舍利于本
州弘業寺。即元魏孝文之所造也。舊號光
林。依峯帶澗面勢高敞。多挾徴異事遵清
肅。故使行僻之徒必致驚悚。由斯此衆濫
迹希過。自開皇將末。舍利到前山。恒傾搖
未曾休止。及安塔竟山動自息。又仁壽初
歳。天降剃刀三十三枚。用甚銛利。而形制殊
別。今僧常用以剃剪也。又初造石函。明如
水鏡。文同馬瑙光似琉璃。内外照徹紫焔
光起。函外生文如菩薩像。及以衆仙禽
師子林樹。雜相非一。四月三日夜放大光
明照天地。有目皆見。巖事了還。不測其

釋明馭。瀛州人。初學涅槃後習攝論。推尋
理源究括疑滯。晩遊鄴下諮訪未聞。隱義
重玄皆所披覽。開皇八年。來儀帝里。更就
遷師詢求攝論。意量弘廣容姿都雅。人有
勃怒初不改容。衆服其忍力也。住無漏
寺講誦爲業。仁壽中年。勅請送舍利于濟
州崇梵寺。寺基帶危峯多饒異樹。山泉盤
屈脩竹蒙天。寔佳地也。剋日將下。寺有
育王瑞像。乃放三道神光遍于體上。金石
榴色朗晃奪精。經一食頃乃遂漸歇。又聞
磬聲搖曳長遠。寺東巖上唱善哉聲。清暢徹
心。追尋莫委。又舍利函上光高三尺。状如
花樹本送舍利分爲二粒。出琉璃瓶相
隨而轉。並放光明。有黄白雲從西南來聲
如。雨相流音樂聲正當塔上凝住不動。復
見二花從雲中出。或時上下。大鳥群飛迴
旋塔上。又於雲中現仙人頭。其數無量。於
此之時莘州城人。見諸仙人從空東來向
于魏州。馭當斯運欣慶嘉瑞。説不可盡。民
百捨物積之如山。並用構塔。沙門五人生
逢奇瑞。捨戒爲奴供養三寶。因勒銘紀。廣
如別傳。獻后昇遐造禪定寺。召而處之。遂
終世矣
釋道生。蒲州人。延統是其師也。名父之子係
迹厥師。雖雅尚未齊。而思力方遠。仁正致
懷聲色無染。受持戒護耽詠文言。四分一
律薄霑聲教。講誨時揚器法難擬。住興善
寺。卓卓標異。目不斜眄。威儀安帖。衆敬憚
之。仁壽二年。勅召送舍利于楚州。初停公
館。感一野鹿直入城門。防人牽來詣舍利
所。自然屈拜馴善安隱。生曰。爾爲舍利可
上升階。必若他縁隨意而去。鹿聞此語遂
即升階。出入帳前往還無難。乃爲説歸戒。
鹿乃頓頭香案。如有聽受。因以繒帛繋
之。即舐人手。夜臥輿邊。或往生房經停兩
宿。自然退出還歸荒野。及當下日。白鶴兩
雙飛旋塔上。覆訖方逝。生覩斯瑞。與諸僚
屬具表以聞并銘斯事在于塔所。既還京
室。不測所終
釋法性。兗州人。少習禪學。精厲行道。少欲
頭陀孤遊海曲。時復入俗形骸所資。終潜
林阜沈隱爲任。開皇十四年。文帝東巡捜
訪巖穴。因召入京住勝光寺。仁壽之年。勅
召送舍利於本州普樂寺。初營外函得一
青石。錯磨始了將欲鎣飾。變成馬瑙。五色
相雜文彩分明。函内剥雜生白玉。凝潤
光淨函之内外。光如水鏡洞照無障。當入
函時。正當基上白鳥一雙翺翔緩飛。遶塔
而轉。塔西奈樹枝葉。並變爲眞金色。及文
帝既崩。置大禪定延住供養。遂卒于寺。八
十餘矣
釋辯寂。徐州人。少以慧學播名汛浪人
世遊講爲業。末在齊都。專攻大論及阿毘
曇心。未越周年粗得通解。會武平末歳。國
破道亡。南適江陰復師三論。神氣所屬鏡
其新理。開皇更始復返舊郷。桑梓仍存友
朋殂落。西入京室。復尋昔論龍樹之風。復
光遠仁壽置塔。勅召送于本州流溝寺。
及初達也舍利塔所忽見異光。照寺北嶺
及以南山。朗同朝日。又於石佛山内採石
爲函。磨飾纔了彩文間發。彪炳光現。山海
禽*狩仙人等像備出其中。雖復圖取。十不
呈一。晩綜前業演散京華。福利所兼倶
充寺府。不測其終
釋靜凝。汴州人。遷禪師之門人也。早年聽受
閑邪正。經律十地是所詢求。後師攝論
備嘗幽顯。常樂止觀掩關思擇。縁來便
講唱吼如雷。事竟退靜状如愚叟。世間之務
略不在言。人不委者謂爲庸劣。同住久處
方知有道。兼以行不渉疑。口無慶弔。塊然
卓坐似不能言。開皇六年隨遷入雍住興
善寺。仁壽二年。下勅送舍利于杞州。初至
頻放白光。状如皎月。流轉通照。及下塔日。
白鳥空中旋繞基上瘞訖遠逝。更有餘相。
凝爲藏隱。示出一二。知大聖之通瑞也。餘
則隱之不書。及至京師又被責及。方便解
免不久而
釋法揩。曹州人。十五出家。依相京賢統
而爲弟子。師習涅槃通解文義。及受具後
專攻四分。雲暉兩匠振紐齊都。備經寒
暑伏面諮禀。皆賜其深奧無所孑遺。及齊
法倶亡。南避淮表壽山之陽。隨開律教。開
皇首藏大闢法門。還返曹州。欲終山水將
趣海岸。而道俗邀留不許東騖。*揩性虚
靜。更於城北三里左丘山營造一寺。名曰
法元。高顯平博下臨城邑。遙望發心皆來受
法。未爲安而能遷。古人所尚。久在塵厭不
無流轉。便入關壤觀化京都。住揚化寺
復揚戒律。仁壽置塔。奉勅送舍利於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欲報斯地。表請樹塔還
置法元。上帝不違。任從所請。初達曹部。
置輿州内。廣現神瑞。備如別紀。但學未
經遠難得遍知。故略編之。想未繁撓。日
別異見。具如後述。於三月十四日中時。見
佛半身面白如玉。舍利輿前佛頂之上。黄赤
光起。二十九日夜降甘露。味甜逾蜜。現於
赤光遍於城上。須臾流照達于塔所。四月
五日。舍利上踊白色鮮明。其日申時。帳上北
面忽見光影。中有白雲氣。中生樹状如青
桐。下有青色師子。面西而蹲。六日卯時復
有光影。見雲氣内。有三蓮花。兩廂雙樹下
有佛像。樓閣樹林沓重而出。上有立菩薩
像。辰時又見金色光明出沒漸大。已時復
見重閣。閣上有樹葉。如貝多。旁立聖僧。
午時復*現雙樹之形。下列七佛。申時雙樹
又見一佛二菩薩像三花承足。又見天人
擎花在空黄師子等。亥時帳後見千佛形。
舍利室内出黄白光。四月七日。又見雙樹黄
雀一頭及以光雲師子等像。辰時又見金翅
鳥身飛龍樹林寶蓋等像傍現二菩薩及黄
師子。已時又見寶幢樹林。下有菩薩黄衣居
士。白色師子蹲踞石上。又有雲氣樹林
閣菩薩。午時又見白色雲氣寶幢樹林青色
師子。申時又現雙樹繁茂須臾變爲宮殿樓
閣佛坐花臺其色黄白。亥時雲起西北雨潤
三寸雲上六天一時見身。四月八日將欲下
塔。平旦之時天雨白花。飛颺不下。卯時又
見諸天寶蓋樹側菩薩及黄師子。辰時又見
大蓋兩重衆寶莊嚴。下坐菩薩及白師子踞
在石上。帳上又見光影雲氣。氣中金光乍大
乍小。下有蓮花時開時合。又雨天花。大者
在空。面闊尺餘。小者墮地。状如桃花。已時
帳後見三諸天三師子及蓮花水池。午時將
下。又見雙樹并立菩薩。舍利忽分以爲五
粒。流轉光曜。四月九日。填平已後。帳後板上
光影之内疊石*文生。又見大樹。青衣沙門
執爐而立。又感奇香郁烈人鼻。楷具列聞。
帝大悦。令圖繢之。以流海内。自仁壽創
塔。前後百餘。感徴最優勿高於楷。後以常
業終於本寺
釋智能李氏。懷州河内人。布意遠塵束
懷律教。收聽令譽風被河右。開皇之始。觀
道渭陰隨奉資行。住轉輪寺。仁壽置塔。奉
勅召送於青州勝福寺中。處約懸峯山參
天際。風樹交結瞰千里。古名巖勢之道
場也。元魏末時創開此額。初置基日。疏山
鑿地。入土三尺獲古石函。長可八尺深六
尺許。表裹平滑殆非人運。所謂至感冥通
有祈斯應矣。及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
宇。道俗倶見。乃至出沒流轉。變状匹論。能
晩還寺更崇定業。林泉栖託不預僧倫。逃
名永逝莫測其終。
釋曇良。姓栗。潞州人。十六出家。專尋經典。
及長成徳。以大論傳名。兼講小經。接叙
時俗亟發歸信。爲衆賢之賞。入京遊聽住
眞寂寺。文帝下勅召送舍利于亳州開寂
寺。將欲起塔先造石函。地非山郷周訪難
得。良曰。待覓得石期至*匹成但發勝心
何縁不濟。乃要心祈請願賜哀給。忽於州
境獲石三枚。底廂及蓋各是異縣。運來合
宛是一物。衆嘉異之。具聞臺省。良性
樂異迹周覽觀之。亳州西部穀陽城中有
老君宅。今爲祠廟。庭前有栢三十餘株。碑
文薜道衡製。廟東百餘歩老君母宅。亦有廟
舍。次西十里有苦城。即傳所云李聘苦縣
人。斯處是也。還歸本寺專誠懺禮。食息已
外常在佛前。唐初卒也。八十餘矣
釋道嵩。姓劉。瀛州河間人。十三出家。遊聽
洛下訪訊明哲。終日拪遑。衣服麁單全不
渉意。値慧遠法師講諸經論。陶染積時遂
寢幽極。隨入京室。爲慕義學士同侶推
崇道心人也。仁壽置塔。勅召送於蘇州。舍
利將至。井吼出聲。二日乃止。造基掘地得
古甎函。内有銀合。獲舍利一粒。置水
内。旋遶呈祥。同藏大塔。嵩還京室住總化
寺。餐味涅槃依行懺悔。身戒心慧悉戴奉
之。一鉢三衣盈長不畜。遵經聖行息世譏
嫌。遂卒於世
釋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國難東歸魏
封于襄陽。因累居之十餘世矣。七歳初學。
尋文究竟。無師自悟。敬重佛宗。雖晝
俗縁令依學侶。而夜私誦法華。竟文純熟。
二親初不知也。十三拜辭即蒙剃落。更諮
大部情因彌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携帙
洛濱依承慧遠。傳業十地及以涅槃。皆可
敷導。後入關中住靜法寺。仁壽置塔。勅召
送于瓜州崇教寺。初達定基。黄龍出現
於州側大池。牙角身尾合境通矚。具表上聞。
嶷住寺多年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戸
庭。故往參候罕覩其面。末以年事高邁勵
業彌崇。寺任衆務並悉推謝。唐初卒也。
十餘矣
釋道顏。姓李氏。定州人。初學遠公涅槃十
地。領牒樞紐。最所殷贍。仍頻講授門學聯
塵。道啓東川開悟不少。後入京輦還住
淨影寺。當遠盛世居宗紹業。仁壽中年。置
塔赤縣。下勅徴召送舍利于桂州。初入州
境。有鳥數千齊飛。行列來迎輿上。從野入
城良久方散。及下安處。感五色雲靉靆垂
布屯聚基上。餘便廓清日曜天地。後返京
邑常尊上業。唐運惟新宇内尚梗。崇樹齋
講相循淨影。因疾而卒。春秋七十餘。即武
徳五年矣。臨終清漱。手執香爐。若有所見
奄然而逝。自顏之處世也。衣服麁素不妄
朋從。行必以時情避嫌郄。言必詳審深惟
物忤。又兼濟禽畜慈育在心。微經惱頓便
即垂泣。不忽童稚不行楚叱。縱有輕陵
事同風拂。顧諸屬曰。不久去也何煩累人。
故於無常得其旨矣
釋淨辯。姓韋齊。州人。少渉儒門備聞丘索。
孔墨莊老是所詢謀。忽厭浮假屏迹出家。
經律具嘗薄通幽極。復纒名教避世山林。
受習禪門息縁靜慮。開皇隆法入住京
師依止遠公住淨影寺。更學定境。又從遷
尚受攝大乘。積歳研求遂終此業。曾與
故友因事相乖。彼加言謗。辯終不雪。及委
由問答曰。吾思其初結交也情欣若
豈以後離復陳其失。時以此高之。後勅召
送舍利於衡州岳寺。本號大明。即陳宣帝
爲思禪師之所立也。行達江陵。風浪重阻
三日停浦。波猶未靜。又迫嚴程。憂遑無
計。乃一心念佛。衡波直去。即蒙風止安
流沿下。既入湘水沂流極難。又依前念
擧帆利渉。不盈半月便達衡州。及至岳
寺附水不堪。巡行山亭平正可搆。正當寺
南而有伏石。辯乃執爐發願。必堪起塔願
降祥感。便見岳頂。白雲從上而下。廣可一
匹長四十里。至所迂基三轉旋迴。久久自
歇。又感異香形如削沈。收獲數斤氣煙倍
世。道俗稱慶。因即搆成。初此山僧顗禪師
者。通鑒僧也。曾有一粒舍利。欲建大塔。在
寺十年都無異相。及今送至乃揚瑞迹。黄
白大小聚散不定。當下之日。衡山縣治顯明
寺塔。放大光明遍照城邑。道俗同見。古老
傳云。此寺立來三百餘年。但有善事必放
光明。經今三度。將非帝王弘福思與衆
同。感見之來誠有由矣。辯欣斯瑞迹。合集
前後見聞之事。爲感應傳一部十卷。後興禪
定復請住之。大業末年終於此世
論曰。夫吟嘯之鼓風雲。律調之通寒暑。物
理相會有若自天。況乃神道玄謀。義乖恒
應。而可思也。故聖人之爲利也。權巧衆途
示威雄以攝生。爲敦初信現光明而授
物。情在悟宗。規模之道既弘。汲引之功
無墜。至於混小大之非有均彼我之恒儀。
齊色心於性空。絶形有之流轉。幽通而揚
化本。極變以達神源。斯道窮微非厝言也。
然則教敷下土。匪此難弘。先以威權動
之。後以言聲導之。轉發信然所以開萌
漸也。像末澆競法就崩離。神力靜流通感
殆絶。二石之世澄上揚名。兩蕭接統誌公標
徳。備諸紀録未敢詳之。頃世蒙俗情多浮
濫。時陳靈相或加褒飾。考覈本據頓墜淫
邪。妖異之諺林蒸。是非之論蜂起。至如觀
音之拔濟。信而有徴。大聖之通夢華實相半。
斯則託事親蒙難免語意無渉餘求想
象實假冥縁故得有淪虚指。因斯以言
良有以也。圓通之遊聖寺。昭達之渉仙宮。
信其言焉。難窮事矣。前傳之叙蓬莱無
乖鄙例。曩者顯宗通感。創開玄化之基。法
本内傳具列靈通之應。或騰虚而現奇。或
飛光而吐瑞。有晋嘉相雜沓臻焉。曇翼之
感育王。陶偘之逢妙徳。自後繁華難具陳
矣。隋高建塔之歳。踊瑞紛綸。神光囑於群
物。至澤通於疾癘天花與甘露同降。靈芝
共瑞鹿倶程。空遊仙聖結霧來儀。水族龜
魚行鱗出聽。百有餘塔皆備潜通。君臣相慶
緇素欣幸。其徳榮明不可加也。然而當年
即世或墜流言。俗習常談五福。欣其壽考
通神。達命三畏君子所弘。及煬帝鎔鑄高
陽開模之始其像。頂含翠髻身曜紫金。靈
光通普。顯五色之希寄。瑞花滿庭。開六彩
之殊相。上下同泰無徳稱焉。下詔圖之遠
頒郡國。義當嚮斯厚澤荷福無疆。遺厥
宗社如山之固。尋復兵飢荐集。宇内分崩。
亡暦喪寶卒于身世。統詳終古五運非不
推遷。近以情求殃慶迷其倚伏。又如聖母
上天功高遂擧。輪王樹塔禍及凶終。何以
明其然乎。信由業命之淳薄故。感報果之
休咎耳。豈以恒人之耳目。而遠籌於三世
之道哉。若夫卜商賈誼之爲言。班彪
康之著論。但知混而謂之命。莫辯命之
所以爲然。何異見羅紈於篋笥。而未識成
之由機杼也。覩百穀於倉廩。而未知得之
由稼穡也。儒之所云命也。釋之所云業也。
命繋於業。業繋於心。心發其既參差。業成
故亦無准。是以達命業之開士。知報熟而
無辭。迷因果之恒人。謂徒言而不應。
馬遷嗟報施之爽。積疑而莫之通。范滂惑
善惡之宜。含而無以釋。斯皆覩流而
不尋源。見一而不知二。覽釋門之弘教。
豈復淪斯網哉。夫造業千端。感報萬緒。或
始善而終惡。故先榮而後枯。或吉凶之雜起。
故禍福而同萃。*惟色一也。等面異而殊形。
惟心一也。齊百化而無定。故無學或盡
於此生往業終於即世。有縛感。由於既往
受報。未止於今時。身子悟理之通人。常懷
疾惱。目連威雄之達士。終纒碎身。至聖納
謗於祇園。王子被讒於清衆。儒宗絶粒於陳
壤。堯湯遭變於中原。雖玄素之相或乖。而
業命之縁無爽。是知文煬大寶。往福終於此
世。崇建塔像。今業起於將來。交運相投。無
識因之致惑。隋遭兩鏡。通命豈其然乎。復
有深宮法濟。寄神祝而鎖災。慧日法安。憑
研石而流水。轉明之越巨浸。通達之沐
炎湯。瓊公拜而邪*象崩。道英終而大地轉。
斯徳衆矣其徒繁矣。既云神化。固不可以
由來擬之。輒叙篇中識僧倫之難偶耳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遺身篇第七 正傳十二 附見
  南齊蜀部會州寺沙門釋法凝傳一
周益部沙門釋僧崖傳二
周雍州逸沙門釋普圓傳三
終南山沙門釋普濟傳四又普濟
京師郊南逸僧釋普安傳五
*隋九江廬山沙門釋大志傳六
唐僞鄭沙門釋知命傳七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覽傳八
*唐京師弘善寺釋法曠傳九
唐終南豹林谷沙門釋會通傳
唐梓州沙門紹闍梨傳十
*唐雍州新豐福縁寺釋道休傳十二
釋法凝。會州人也。俗姓龐氏。初齊武帝夢遊
齊山。不知在何州縣。散頒天下覓之。時
州父老奏稱。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
舊號齊山。武帝遣於上立精舍。度僧給田
業。凝以童子在先得度。專心持戒道徳日
新。月六年三齋供不斷。但以坐禪爲念。出
禪則誦經。恒常入禪。百姓爭往看。而不敢
入。唯於窓中遙見。動經一月。出猶不食。大
徳名僧多往勸之。雖復進食漸漸微少。後
年至七十。於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燒一指
晝夜不動。火然及臂。諸人與弟子欲往撲
滅。及有叫喚者。復有禁止不聽者。臂然火
焔彌熾。遂及身。七日七夜。時俗男女有號
哭自搥者。又有頂禮讃歎者。至身盡唯
聚灰。衆共理之。於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
在。餘皆摧滅
釋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晋義熈九年。朱
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平討。因止
于廣漢金淵山谷。崖即其後也。而童幼少言
不雜俳戲。毎遊山泉必先禮而後飮。或諦
視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
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
毅然剛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
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我今擧體皆現生
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時獽首領數百
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崖率家僮往彼觀
望。忽有異蛇長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
乃至丈餘。圍五六尺。獽衆奔散。蛇便趣水。
擧尾入雲。赤光遍野。久之乃滅。尋爾衆聚。
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蛇
不害人。又勸停池堰。衆未之許。俄而隄防
決壞。時依悉禪師。施力供侍雖充驅使
而言語訥澁擧動若癡。然一對一言時合
大理。經留數載無所異焉。至玄冬之月。禪
師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將大鑪炎炭。直
頓於前。禪師責之曰。癡人何煩汝許多火。
乃正色答曰。須火却寒。得火嫌熱。孰是癡
人。情性若斯何由得道。禪師謂曰。汝不畏
熱。試將手置火中。崖即應聲將指置火
中。振吒作聲。卒煙涌出。都不改容。禪師
陰異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諸弟子曰。崖
耐火。共推之火爐。被燒之處皆並成瘡。而
忻笑自如。竟無痛色。諸弟子等具諮禪師。
禪師喚來謂曰。汝於此學佛法。更莫漫作
擧動或亂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
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禪師遂度出家。自
爲剃髮。但覺鬢鬚易除猶如自落。禪師置
刀於地。攝衣作禮曰。崖法師來。爲我作師。
我請爲弟子。崖謙謝而已。既法衣著體。四
輩尊崇歸命輸誠。無所悋惜。或有疾病之
處。往到無不得除。三十年間大弘救濟。年
踰七十心力尚強。以周武成元年六月。於
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
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無
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爲僧崖菩薩。或
有問曰。似有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
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爲
空。答曰。四大五根復何住耶。衆服其言。孝
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迹。乃率
弟子數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衆
曰。眞解波若非徒口説。由是道俗通集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