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氏稽古略 (No. 2037_ 覺岸編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氏稽古略卷四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編集
再治
 宋
趙姓。以土徳王。都汴。今汴梁路
太祖 太宗 眞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欽宗 高宗南渡 孝宗
光宗 寧宗 理宗 度宗 幼主
太祖
諱玄朗。初名光胤。曰匡胤。西京洛陽人。趙
姓。仕周至歸徳軍節度使殿前都點簡。受周
禪。年三十四歳。即皇帝位。以二月十六日爲
長春節。在位十六年。壽終五十歳。帝屡造佛
寺。毎歳度僧八千人繋年
。繋年録者上天竺寺講
經首座慧鑒
之所
編也
 建隆乾徳開寶
庚申建隆元年 大遼應暦十年遷鄭王周帝
居西京洛陽
。開寶六年正月殂於房州。諡曰恭

北漢劉鈞
天會四年
鳳翔呉越
荊南高氏
保勗立

 廣政
漢鋹
天寶三年
九月帝征李重進於淮南。十二月詔於廣陵
今揚州戰地造寺。額曰建隆。賜田四頃。拔薦戰
亡軍士。命沙門道暉主之繋年
辛酉建隆三年 大遼應暦十一年
北漢承鈞鳳翔呉越
荊南高氏唐炬立蜀 南漢
天寶四年
春二月十六日聖誕。罷三教論講。始自開寶
已後。乃召三學僧入殿庭試義。凡自京師普
天之下歳遇聖誕節。則命僧陞座説法祝聖。
遞代傳流之實本於試義也宋僧史略
容齋三筆
壬戌建隆三年 大遼應暦十二年
北漢鳳翔呉越
荊南高氏
兄子繼沖立
南漢
天寶五年
僧門童行。毎歳經本州考試入京師。執政
重監試。所業其妙法蓮華經七卷。通者奏名
下祠部給牒披剃。若特詔疏恩。如建隆太平
興國普度僧尼。不限此例也繋年
癸亥乾徳元年 大遼應暦十三年。荊南高
繼沖奉表納土歸宋。合五十七年國除
趙 北漢劉氏
 承鈞
鳳翔呉越
荊南
 國除
唐 蜀孟昶南漢鋹
天寶六年
甲子乾徳二年 大遼應暦十四年
北漢 呉越
唐 南漢
天寶七年
乙丑乾徳三年 大遼應暦十五年
北漢呉越
蜀滅南漢
天寶八年
丙寅乾徳四年 大遼應暦十六年
北漢呉越
南漢
天寶九年
詔。秦涼既通。遣僧百人往西域。求佛經法
宋僧
史略
丁卯乾徳五年 大遼穆宗應暦十七年
北漢承鈞呉越
南漢
天寶十年
戊辰十一月改開寶元年 大遼穆宗被弑。景
宗立保寧元年
北漢繼元立
 廣運元年
呉越南漢
 十一年
九月二十七日詔成都府造金銀字佛經各
一藏。勅兵部侍郎劉熙古監視。冬十一月郊
祀畢。肆赦改元
    北漢
秋七月。承鈞寢疾。召平章事郭無爲。執繼
恩手付以後事。繼恩嗣位。謐承鈞曰孝和
皇帝。經六十餘日。九月侯覇榮郭無爲弑
繼恩迎繼元而立之。改元廣運。初漢主劉
旻壻曰薛釗。甚賢生子曰繼恩。而釗卒。其
婦再適何氏生子曰繼元。何氏夫婦卒。定
王承鈞無子。旻以二子命承鈞養之。至是
弑繼恩而立繼元紀載
  大遼
穆宗末年殘忌猜忍。人人屏息虞禍。會醉
索食不得。欲斬庖人。掌膳者恐禍及。因捧
食以進。挾刃弑帝於黒山下。九月也。諡曰
天順皇帝。廟號穆宗。景宗立。諱明記。
更名賢。世宗元欲子也。初世宗被弑之時。
帝年九歳。御廚尚食劉解里以氈束之藏
於積薪中得免。至是即位。嬰風疾多不視
朝。壬午乾亨九年十二月崩。諡孝成皇帝。
廟號景宗
己巳開寶二年 遼景宗保寧二年
北漢繼元
 廣運二年
呉越南漢
春二月十六日。帝長春節。詔許四海僧上表
入殿庭比試三學。下開封府功徳使差僧證經
律論義十條。全通者賜紫衣。號手表僧。至
太宗大平興國四年。功徳使奏。天下一家不
須手表。自此皇帝誕日宰輔親王監司刺史
各薦所知三學僧。惟兩街僧録所薦者。是日
入内授門下牒。謂之簾前師號。仍給紫衣。
謂之簾前紫衣。分賜訖便同賜齋。自餘王侯
薦者。間日方出。節制廉問。牧守則又轉降而
賜焉僧史
庚午開寶三年 遼保寧三年
北漢
 廣運三年
呉越南漢
 鋹降
南漢 嶺南廣也。劉鋹擧國降宋。鋹鋹恩赦
侯合六十七年國除。是歳勅修京師舊封禪
寺爲開寶寺。前臨官街。北鎭五丈河。屋數千
間。連數坊之地極於鉅麗李燾長編
皇朝事實
辛未開寶四年 遼保寧四年
北漢
 廣運四年
呉越
六月十一日勅成都再造金字佛經一藏宋僧
史略
并繋
年録
壬申開寶五年 遼保寧五年
北漢
 廣運五年
呉越
帝自用兵平列國。前後凡造金銀字佛經數
藏。今年勅雕佛經印一藏。計一十三萬版
北山録
外信篇
癸酉開寶六年 正月周遼恭帝殂 保寧六

北漢繼元
 廣運六年
呉越南唐李氏
甲戌開寶七年 遼乾亨元年
北漢
 廣運七年
呉越
帝命曹彬與潘美曹翰征江南南唐
。十一月
濟師。彬嘗面奉帝旨毋殺人。明年冬攻之垂
克。彬稱疾不視師。潘美帥諸將省之。彬曰。予
病非藥石能治。須諸公共誓。城破不殺人則
自愈矣。諸將諾。共焚香爲誓。是日拔金陵
建康
。李氏降。城中按堵。彬位至使相。父子配
食清廟。貴盛累世。實不殺之報應也李燾長編
東都曹彬
本傳
乙亥開寶八年 遼乾亨二年 三月往聘宋。
宋乃初通使於遼
北漢
 廣運八年
呉越南唐李&T073630;降宋封違命侯
 合三十九年而國除
丙子年夏四月。上幸西京。有事於南郊。是歳
十二月二十二日。改爲太平興國元年容齋
續筆
 太宗
諱炅。太祖母弟。封晋王。開寶九年太祖崩。帝
即位。年三十八。偃武修文。改講武殿爲崇政
殿。選用賢良謹擇刺史。謂刺史最爲親民。苟
非其人民受其禍。求言納諫。風俗醇厚。在位
二十一年。壽五十九歳。崩以十月十七日。爲
乾明節 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渟化
丙子十二月改太平興國元年 遼乾亨三年
北漢
 廣運九年
呉越
丁丑太平興國二年 遼乾亨四年
北漢
 廣運十年
呉越
京師舊龍興寺。周世宗廢之爲龍興倉。至是
主僧撃登聞鼓訴復寺。帝感嘆詔復之。賜名
太平興國寺仍爲營葺。極宏壯之制皇明
事苑
戊寅太平興國三年 遼乾亨五年
北漢
 廣運十一年
呉越奉表入
朝納土
三月。呉越忠懿王錢俶上表歸宋入朝。盡獻
十三州之地
四月。陳洪進奉表獻漳泉兩郡。秋八月十三
日翰林學士知制誥李昉妃兩
中書舍人扈蒙
直史館李穆宋白鄭隣幾徐鉉奉勅表進
平廣記。帙成五百卷。録佛法者列三十卷
沙門賛寧隨呉越王入朝。帝賜號通慧大師。
勅住左街天壽寺。命修僧史。明年詔寧乘驛。
進明州阿育王山釋迦文佛眞身舍利。入禁
中供養。得舍利一顆。因之以開寶寺西北闕
地造浮圖十一級。下作天宮以葬之皇朝
事苑
。太平
興國七年十月。勅寧編修大宋高僧傳。聽歸
浙東秉筆。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嘉祥寺沙
門慧皎作高僧傳。始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至
天監成十四卷。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終南
山西明寺道宣律師作續高僧傳。始天監之
來迄貞觀成三十卷。寧作始自唐貞觀二十
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用梁唐義例開
十科。一譯經科。二慧解科。三禪定科。四戒
律科。五護法科。大感通科。七遺身科。八讀
誦科。九興福科。十雜科聲徳。正傳者五百三
十三人。附見者一百三十人。端拱元年冬十
月。遣弟子顯忠智輪詣闕上表以進。璽書賜
帛奬諭。勅入大藏流通。十一月詔寧赴闕。淳
化元年奉旨著鷲嶺聖賢録一百卷。淳化二
年。詔寧充史館編修帝王年
運詮要
。至道二年。詔除寧
掌洛京教門事宋僧傳
後序
。戊戌眞宗咸平元年。詔
擢寧汴京右街僧録。主管教門公事。次年進
左街。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東京左街僧
録史館編修主管教門公事通慧大師賛寧歸
寂。壽八十二。三月葬全身於天壽寺。己巳仁
宗天聖七年。寧曾孫宗盛啓塔荼毘之。收遺
骸舍利。歸葬錢塘故里。寧生杭州臨安縣。後
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潞王清泰
初入天台具探律部。博通三藏。呉越忠懿王
補寧兩街僧統。號明義宗文大師。所作僧史
僧傳並行於世錢塘
塔記
己卯太平興國四年 遼乾亨六年
北漢五月太原劉繼元降宋封
彭城公合二十九年國除
庚辰太平興國五年 遼乾亨六年
譯經 河中府傳顯密教沙門法進。請西域
法天三藏譯經於蒲津。詔入京師。初興譯
事。詔童子五十人習梵學譯經
總録
辛巳太平興國六年 遼乾亨八年
詔立右街副僧録。詔致祭建康鍾山寶誌大
士。賜號道林眞覺菩薩大士
碑記
壬午太平興國七年 遼乾亨九年。十二月
帝崩。治十五年。諡孝成皇帝廟號景宗
立譯經傳法院於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
如唐故事。以宰輔爲譯經潤文使。設官分職。
西天中印度惹蘭陀羅國密林寺天息災三
藏。與法天施護等譯大乘莊嚴寶王經帝製
大宋新譯三藏聖教序。詔普度天下童行爲
僧。不限有司常例。自太平興國元年至八年
度僧一十七萬餘人僧史
    大遼
聖宗立。諱隆緒。景宗長子。年十二即位。改
元統和。尊母蕭氏爲承天太后。臨朝種制
凡二十七年。乃歸政于帝。癸丑改元開泰。
復國號大契音乞丹。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崩
於上京。諡曰天輔皇帝。治四十九年
癸未太平興國八年 遼聖宗立。統和元年
御賛舍利 初太祖迎洛陽。唐高宗顯慶年
間。大沙門宣律師天王太子所獻佛牙舍利。
於東京相國寺灌頂院安奉。至是帝親以烈
火煅試。晶明堅固光彩五色照人。帝製賛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宣律師
本傳
得恐難。眼
覩數重金色潤。手&T016254;一片玉光寒。煉時百火
精神透。藏處千年瑩彩完。定果熏修眞祕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改灌頂院爲法華院。建重
閣。以智照大師慧温主香火南山舍
利碑
甲申雍熙元年 遼統和二年
春三月日本國僧奝然入朝。因言其國傳世
八十。歴年三千二百矣。帝謂輔臣曰。中國
自唐末五代分裂。不但其君朝成夕敗。臣亦
誅死相尋。朕兢兢求治。冀上穹鑒祐爲子孫
長久計。卿等亦保世祿出十三朝
聖政録
。詔修泗州僧
伽塔。加諡大聖二字。寺曰照普本傳
十月詔隱士陳摶入見。賜號希夷先生。尋請
歸華山
乙酉雍熙二年 遼統和三年
丙戌雍熙三年 遼統和四年
秋八月二十五日。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
而逝。初天台宗。元自唐徳宗建中三年荊溪
尊者滅後五傳而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羲
寂。曰志因。寂以教觀正脈傳義通。通傳知
四明
尊者
遵式下竺
懺主
。源源授受。志因傳晤恩。恩名
著僧史。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孤山
法師
慶昭。
昭傳繼齊咸潤。境觀解行各師其説。四明知
禮辭而闢之。衡嶽家世斥之爲山外宗天台
教部
丁亥雍熙四年 遼統和五年
十月。天台教荊溪尊者下六世螺溪傳教定
慧院淨光法師羲寂入寂。義通嗣之本傳
四川西路益州成都
路也
香林院禪師名澄遠。二
月入滅。師生西川漢州綿竹上官氏。嗣雲門
偃禪師傳燈
戊子端拱元年 遼統和六年
義通法師 傳天台教。是年十月十八日入
寂於明州寶雲院。通本高麗王種。初出家傳
華嚴起信有聲。石晋天福中渡海來謁螺溪
羲寂。頓悟開顯十法界圓融之旨。嗣法流通。
逾二紀得知禮遵式高弟。益大其傳塔記
己丑端拱帝建開二年寶寺成 遼統和七年
庚寅淳化元年 遼統和八年
詔參知政事蘇易簡。撰三教聖賢事迹。易簡
奏。天壽寺通慧大師賛寧。大乙官道士韓徳
純分領其事。通慧賛寧著鷲嶺聖賢録一百

辛卯淳化二年 遼統和九年
壬辰淳化三年 遼統和十年
癸巳淳化四年 遼統和十一年
首山 汝州首山禪師。名省念。莱州狄氏子。
受業本郡南禪寺。纔具戒遍遊叢席。常密誦
法華經。衆目之曰念法華。受風穴沼禪師記
&T040879;。開法首山爲第一世。次住汝州葉縣廣教
及寶應。於昨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
堂説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縁且遣日。今
年却記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今年十
二月四日辭衆上堂。仍説偈曰。白銀世界金
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眞。明暗盡時倶不照。日
輪午後示全身。言訖泊然而逝。荼毘收舍利
建塔。師嗣風穴延沼。沼嗣南院慧顒。顒嗣興
化存奬。奬嗣臨濟義玄禪師。其嗣師之法道
者。汾陽善昭葉縣歸省神鼎洪諲谷隱蘊聰廣
慧元璉丞相王隨公等凡一十二人。省傳浮
山法遠。遠傳淨因道臻等。法道昌盛於後僧傳
甲午淳化五年 遼統和十二年
乙未至道元年 遼統和十三年
御製 祕藏詮二十卷。縁識五卷。逍遙詠十
卷。命兩街僧箋註。入釋氏大藏頒行大藏
目録
丙申至道二年 遼統和十四年
丁酉至道三年三月帝崩 遼統和十五年
 眞宗
太宗第三子。諱恒。二十九歳即位。務從簡易。
作文武七條以賜臣僚。轉運知州並帶勸農
事。東封泰山。西祀汾陰。以文理太平治二
十五年。壽五十四歳。以十二月二日爲承天
節 咸平景徳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戊戌咸平元年 遼統和十六年
己亥咸平二年 遼統和十七年
庚子咸平三年 遼統和十八年
夏大旱。浙東天台講宗知禮四明
尊者
遵式下竺
懺主
修護國金光明三昧懺三日乃雨。明州太守
蘇爲以碑頌其徳懺主行業記。
四明教行録
。浙西自春渉夏
亦不雨。給事中知杭州張去華率僚屬具旛蓋
鼓吹。迎天竺圓通大士祷於梵天寺。繼時雨
霔四境沛足。此觀世音菩薩出應民望慈悲
靈感之始也上竺紀實
靈感傳
辛丑咸平四年 遼統和十九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
進新譯經帝製序大藏經
驅字函
壬寅咸平五年 遼統和二十年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施護譯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縁。經請帝製繼
聖教序天竺教藏
薦字函
癸卯咸平六年 遼統和二十一年
帝勅右街僧録。備儀仗音樂華旛。迎大相國
寺佛牙舍利。供養於開寶寺塔。下帝製讃
曰。西方有聖釋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
進修増勝果。庶期饒益富黎元三朝御讃
舍利序
甲辰景徳元年 遼統和二十二年
傳燈録 呉僧道原集釋迦世尊初祖迦葉以
至東土禪宗傳嗣諸祖機縁。爲景徳傳燈録
三十卷進呈。帝覽之嘉賞。勅翰林學士楊億
等刊正。撰序頒入大藏。天下流行經目
日本國僧寂照。齎本國禪師源信所陳經論
義目二十七條。問疑於四明法師知禮。受教
歸國教行
四明大法師知禮著十不二門指要二卷。開
明南嶽天台所證一心三觀之妙教行
乙巳景徳二年 遼統和二十三年
丙午景徳三年 遼統和二十四年
丁未景徳四年 遼統和二十五年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遼統和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東封泰山祀上帝。十一月朔幸曲
阜祭孔子。加諡曰玄聖文宣王。追諡齊太公
曰昭烈武成王。周文王曰文憲王。各立廟。尋
以聖祖諱改玄聖爲至聖。己酉年二月詔許
曲阜先聖廟立學帝紀
己酉大中祥符二年 遼統和二十七年
禪師名遇賢。姑蘇長洲林氏子。七歳出家依
嘉興永安可依大徳。年三十剃落圓具。往參
龍華球禪師。發明心印。回居明覺院。唯事
飮酒。醉則成歌警世道俗。號之酒僊。歌曰。
揚子江頭浪最深。行人到此盡沈。吟。他時若
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曰。金斚又聞泛。
王山還報頽。莫教更漏捉。趁取月明回。曰。
一六二六其事已定。一九二九我要喫酒。長
伸兩脚眠一寤音忽。起來天地還依舊。曰。門
前緑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聊與東風
論箇事。十分春色屬誰家。曰。秋至山寒水
冷。春來柳緑花紅。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
濛濛。有不有空不空。箍籬撈取西北風。曰。
生在閻浮世界。人情幾多愛惡。秖要喫些酒
子。所以倒街臥路。死後却産娑婆。不願超
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且無酒酤。至是
祥符二年上元日。師凌晨索浴罷就室。握拳
以右擧左張其口而化平江域
東禪院
。師嗣龍華彦球。
球嗣長慶稜。稜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徳山鑒
禪師五燈
。詔諸州路置天慶觀帝紀
申國長公主。太宗第七女。生不茹葷。至是
懇求爲僧。進封呉國。賜名清&T031762;。號報慈正覺
大師。都城西爲建崇眞資聖禪院。嬪御三十
人。詔兩禁送之入寺。賜齋申國。俗壽三十八。
尼夏十六而入滅皇朝
事苑
庚戌大中祥符三年 遼統和二十八年
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爲延慶院。勅改
華亭陸機別業大明寺額曰普照。勅改義興
函亭郷禪林院。額曰聖感禪寺。傳十方住持。
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記
碑文
辛亥大中祥符四年 遼統和二十九年
詔譯經潤文使參知政事趙安仁翰林學士楊
撰大藏目録皇朝
類苑
壬子大中祥符五年 遼統和三十年
天竺酤蘭古國刹帝利種沙門覺稱至京師館
于譯院。年始四十許通四十餘本。經論潤文
使丁晋公名謂嘉其敏慧。遣譯者導之見。楊翰
林億名也設茗果與之語。覺稱曰。願至五臺山
拜文殊即還本土。入此國見屠殺猪羊市肆
懸肉。痛不忍觀。西竺擧國不食肉。他日晋公
問。數萬里遠來更何所爲。曰併欲禮宣律師
塔耳皇朝類苑若
楊文公談苑
癸丑大中祥符六年 大契丹開泰元年
春三月帝賜御製法音集。付傳法院箋註

帝賜譯經院修心偈曰。初祖安心在少林。不
傳經教但傳心。從人若悟眞如性。密印由來
妙理深明教正宗記
第十二卷
大遼復號大契丹。以幽州爲析津府。改元曰
開泰。至丙午咸雍二年。復稱大遼
甲寅大中祥符七年 大契丹開泰二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法天
譯金剛大教寶王經。冬十一月。京師建王
清昭應宮成。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至是
年十一月畢工。總二千六百一十區。丁晋公
名謂爲修宮使。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選勝
於天下。沈存中筆談曰。温州鴈宕山諾矩羅
尊者所居。前世人所不見。因昭應採木。此境
始露洪邁容
齋三筆
乙卯大中祥符八年 大契丹開泰三年
大法師遵式。講于天台東掖山十有二年矣。
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靈山寺今下
天竺
。初西晋天
竺慧理法師居焉。隋高僧眞觀講法華之地。
唐道標繼成之。至僖宗時爲寇所毀。西巖有
檜枯株。存於焚敗之餘。法師以水灑而祝之。
枝葉重榮。力行四種三昧。建金光明懺堂。
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遍。殿宇全備。奏蒙
朝廷賜天竺靈山寺額傳天台教觀懺主衍
業記
丙辰大中祥符九年 大契丹開泰四年
丁巳天禧元年 大契丹開泰五年
詔天下立放生池。明州大法師知禮。自丙
辰春偕十僧。誓修法華三昧。三年滿。如藥王
故事燒身供養妙法蓮華經以生淨土。翰林
學士楊億聞知。郵置長書堅請住世。仍委郡
守李夷庚保護。天禧四年宰相寇。準翰林楊
億以知禮行業及遺身事奏聞。帝曰。但傳朕
意請留住世。特賜師號法智大師教行
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公在政府十八
年。病革。囑翰林學士楊億曰。吾深厭煩惱。願
未來世爲苾芻林間宴坐。觀心爲樂。至易簀
時。君爲我剃鬚髮。著壞色三衣。用火葬禮。
營骨塔於先塋之側。億曰。公三公也。斂贈
公衮豈可加於僧體乎。與諸孤議。但以三衣
置柩中。不藏寶玉而已文瑩湘
山録
戊午天禧二年 大契丹開泰六年
己未天禧三年 大契丹開泰七年
庚申天禧四年 大契丹開泰八年
辛酉天禧五年 大契丹開泰九年
詔殿頭兪源清。往明州延慶院爲國修懺三
晝夜。法智大師知禮著修懺要旨一卷教行
壬戌乾興元年。二月帝崩 大契丹太平元

帝特賜杭州天竺寺法師遵式號慈雲大師。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遺使至天竺爲國修懺。
法師著護國金光明三昧儀一卷上進懺記
春二月。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師智圓號中
庸子。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詩。十九日入滅。圓
撰通經十疏。處士林逋和靖爲隣。天竺法師
遵式爲友。壽四十七歳。臘三十九。葬以陶
缶也。仁宗景祐三年。因積雨山頽啓其封。
全體如生爪髮倶長。唇紅微開齒如珂雪。爲
襲新衣散衆名香瘞之。高宗紹興中。孤山建
四聖觀。遷師塔于北山瑪瑙坡孤山閑居編
懺主行業記
 仁宗
禎。眞宗第六子。年十三即帝位。帝務仁厚。
裁抑僥倖。委任賢良。專置諫官六員。納諫不
倦。置學校創廣惠院以處窮民。自奉甚薄利
澤施民。號爲極治。以四月十四日爲乾元節
行崇天暦。在位四十一年。壽五十五歳天
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暦皇祐
至和嘉祐
癸亥天聖元年。行崇天暦 大契丹太平二

甲子天聖二年 大契丹太平三年
臨濟下五世汾陽太子院禪師。名善昭。太原
兪氏子。剃髮受具。杖策遊方。所至少留隨
機叩發。歴參知識七十一員。後見首山念禪
師。契悟玄旨。遊衡湘及襄&T072357;間。毎爲郡守以
名刹致師。凡歴八請。師皆不赴。洎首山沒。西
河道俗遣僧契聰迎請住持。師閉關高臥。聰
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先師
棄世今何時而欲安眠哉。師曰。非公不聞此
語乃赴其請。至是天聖二年。龍徳府尹李侯
致師住承天。价三返不起。价再至辟函。師曰。
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价曰。唯師
所擇。師令具饌且趣裝曰。吾先行矣。停筯
而化。闍維收舍利建塔。師嗣首山念禪師。有
十智同眞者。師之語也本傳
乙丑天聖三年 大契丹太平四年
丙寅天聖四年 大契丹太平五年
詔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
求教藏流行。自乙丑春祷於大悲觀音。至是
行願克遂。乃焚身于日觀庵前。用報佛恩
天竺
別集
丁卯天聖五年 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迥撰法藏
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學也
戊辰天聖六年 大契丹太平七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禮趺坐集衆
而言曰。吾建延慶道場。誓在流通法華三昧。
爾等莫作最後斷佛種人。生必有死猶旦暮
然。精修無間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語畢驟稱
阿彌陀佛而寂。露龕二七日。爪髮倶長。儀容
如生。闍維
舌根不壞。舍利五色莫知數。
資政殿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清獻公趙抃著法
師行業碑教行
己巳天聖七年 大契丹太平八年
禪宗廣燈録 附馬都尉李遵勗撰三十卷。帝
製序賜之。都尉薨附見慈明圓禪師章下
庚午天聖八年 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嚴經疏 嘉興秀州
長水法師。名子&MT01805;。秀
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師學楞嚴經。至動靜
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滁州瑯琊山覺禪師
道望。趨往參見。及門値其陞座。遂問曰。清淨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厲聲曰。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MT01805;當下豁然大悟。擬
禀嗣之。覺禪師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
志扶持以報佛恩。&MT01805;如教。後住長水。衆幾一
千。以賢首宗教疏楞嚴經十卷。御史中丞王
隨序之行于世長水
疏記
。瑯琊山廣照禪師。名慧
覺。嗣汾陽昭禪師
辛未天聖九年 大契丹太平十年 六月三
日帝崩。諡曰天輔皇帝。廟號聖宗。在位四十
九年
夏四月。詔迎韶州曹溪南華禪寺六祖大鑑
禪師衣缽。入禁中清淨堂供養。八月十五日。
遣使送還賜南華長老普遂號智度大師續燈
大契丹興宗即帝位。諱宗眞。番名木不孤。順
聖元妃所生。聖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

壬申明道元年 天契丹興宗景福元年
章獻明肅太后劉。氏修京師景徳寺成通鑑
長編
西夏趙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靈山寺慈雲靈應尊
者遵式入寂。遺命臥全身于還遐榻。葬寺東
月桂峰下。嗣法明智大師祖韶。韶有二弟子。
曰慧辯即海月禪師也。曰元淨。即辯才法師
也。海月華亭人。受業普照寺元淨。字無象。生
杭州於潜徐氏。賜紫衣。號辯才。元豐六年入
本傳
碑記
癸酉明道二年 大契丹重熙元年
甲戌景祐元年 大契丹重熙二年
勅試經通者度爲僧。宋宣獻公綬夏英公。竦
在政府。同試童行。有行者誦法華經不通。問
其習學幾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憫之。各取法
華經七軸誦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遺一
字。人性相遠也如此歐陽脩
歸田録
乙亥景祐二年 大契丹重熙三年
丙子景祐三年 大契丹重熙四年
丁丑景祐四年 大契丹重熙五年
戊寅 寶元元年大契丹
 重熙六年
西夏僭帝號
 大慶元年
    西夏
初唐太宗貞觀三年冬閏十二月乙丑。黨
項酋長細封歩頼并別部拓拔氏等來降。
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
國難。戰黄巣有功。帝命思恭權知夏綏節
度使。八月陞思恭爲夏綏節度使。賜姓李
氏。昭宗乾寧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
節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園寨有功。癸
卯以保大節度使李思孝爲北面招討使。
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爲東面招討使。至是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壬午歳十月。李繼
捧來朝。獻州四夏銀綏宥縣八。其西夏自
天福石晋
年號
以來未嘗入覲。繼捧來。太宗嘉
之。繼捧且自陳語兄弟多相怨懟。願留京
師。詔授彰徳軍節度。留京師奉朝請。賜
姓趙氏名保忠。錫夏綏銀宥密五州使。淳
化元年庚寅
夏四月。李繼遷寇邊。命將出
師敗繼遷於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繼遷
降。賜姓趙氏名保吉。授銀州觀察使。保
忠陰與保吉爲唇齒。雖外示歸順。而潜結
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趙保忠奏繼遷誘蕃
戎入寇乞師。帝命翟守義帥師屯夏州。繼
遷恐乃奉表歸順。淳化五年甲午
春正月。李
繼捧與李繼遷叛。帝遣李繼隆率兵討之。
進攻夏州。李繼捧狼狽出降就擒。繼捧以
歸。帝詰責數四。詔釋之留京師。繼遷終反
覆不臣卒爲國釁。至道元年己未
九月。李繼
遷犯邊寇靈州。至道二年丙申
九月。帝復命
李繼隆。分五路討李繼遷。丁酉年二月。
繼遷遁去。十二月繼遷遣使修貢。求備邊
任。時眞宗初登位。方在諒陰。姑從其請。加
繼遷定難節度。封以夏綏銀宥靜五州。咸
平四年辛丑
九月。繼遷陷清遠軍。詔討之。壬
寅年三月。李繼遷陷靈州。咸平六年十二
月。李繼遷陷西涼府。潘羅支邀撃之。繼遷
中流矢死。子徳明襲位。天禧元年丁巳趙徳
明以民饑上表乞糧數百萬。詔許之。丁卯
仁宗天聖五年也。五月趙徳明寇邊。明道
元年封趙元昊徳明
子也
西平王。至是寶元元年
十二月。趙元昊僭號。先是元昊欲南侵。恐
唃廝羅制其後。復擧兵攻蘭州諸羌至馬
衘山。遂築瓦川會城。元昊既悉有夏銀綏
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之地。仍居興
州。阻河依賀蘭山爲固。始大補僞官。創
十六司以統衆務。又置十八監軍司委酋
豪。分統其衆爲鎭守。總十五萬人。又選
豪族善弓馬三千。迭直號六班直。元昊制
番書。改元大慶。卒用其黨楊守素之謀。築
壇受册。號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
國稱大夏。改大慶二年曰天授。遣使來告
僭號。納旌節勅告上表。略曰。臣父徳明
嗣奉世封。勉從朝命三十年。邊情善守五
千里。職貢常輸。臣偶因端閑輒生狂裴。制
小番之文字。改大漢之衣冠。不期歴運在
茲軍民同請。伏望皇帝陛下許以西郊之
禮。册爲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朝
廷議討之。元昊從此猖獗寇陷軍州或順
或逆。至理宗寶慶三年國滅
己卯 寶元二年大契丹
 重熙七年
西夏 大慶二年
   改曰天授
庚辰 康定元年大契丹
 重熙八年
西夏 寇宋
慈明 潭州石霜山慈明禪師。名楚圓。全州
李氏子。少爲書生。年二十依湘山隱靜寺出
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謁汾陽昭禪師。昭
默器之。經十年未許入室。毎見必詬罵。或
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訢之
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増世俗塵勞。歳
月飄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竟。昭罵
曰。是惡知識敢&T073833;販我。怒擧杖逐之。師擬
伸救。昭遽掩其口。師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
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
謂師曰。楊大年内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
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
相識。千里却同風。師曰。近奉山門請。大年
曰。眞箇脱空。師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
來悔相問。師曰。作家。大年便喝。師曰。恰是。
大年復喝。師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眞
是龍象。師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
曰。元來是家裏人。師曰。也不消得。良久又
曰。如何是圓上座爲人句。師曰切。大年曰。
作家作家。師曰放内翰二十柱杖。大年撫膝
曰。這裏是甚麼處所。師拍手曰。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得因縁否。師曰。
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
畔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師曰。
水上掛燈毬。大年曰。與麼則辜負古人去。師
曰。内翰疑則別參。大年曰。三脚蝦蟆跳上天。
師曰。一任&T050180;跳。大年乃又笑館干齋中。日夕
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晩。大年諱億
入朝。見附馬都尉李公遵勗曰。近得一道人。
眞西河獅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
何。大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
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
過從。師黎明謁李公。李公閲刺使童子問之
曰。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師曰。今日特來相
著。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道種青松
師曰。不因今日節。餘日定難逢。童子又出
曰。都尉言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師曰。脚
頭脚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
金毛獅子是否。師曰。甚麼處得此消息。李公
便喝。師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師曰恰是。李
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師曰。好將息。李
公曰。何異諸方。師曰。都尉又作麼生。曰放
上座二十柱杖。師曰。專爲流通。李公又喝。師
曰瞎。李公曰好去。師曰諾諾。自是往來楊
李之門。以法爲友。久之辭還河東。大年曰。有
一語寄唐明。師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却
不相當。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大
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麼汗出。師曰
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爲人句。師曰。重
疊關山路。大年曰。與麼則隨上座去也。師作
嘘聲。大年曰。眞獅子兒。師還唐明唐明即太原
路承天院三
交智嵩禪師
也。嗣首山念
。李公遣兩僧訊師。師於書尾畫雙
足寫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黒尾千里
餘。全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鬚胡。師
時以母老南歸至瑞州今江
西也
。首衆於洞山聰禪
師會中。依止三年。先是汾陽曰。我遍參雪門
兒孫。特以未見聰爲恨。師故依止焉遊仰山。
袁州太守黄宗且請住南源山廣利寺。遷潭
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勝寺。遷南嶽莊嚴寺
移潭州興化寺。寶元元年附馬都尉李公遵
勗遣使邀師曰。海内法友惟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僕年來衰落忍死以一見。師
乃東下至京師。見李公月餘。公畫一圓相書
偈遺師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
彌納芥。拈起襆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
取皮袋。師曰。如何是本來佛性。公曰。今日
熱如昨日隨聲便問師臨行一句作麼生。師
曰。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公曰。晩來困
倦更不答話。師曰。無佛處作佛。公於是泊
然而逝。仁宗皇帝聞都尉之化與師問答。嘉
嘆久之。師臨壙而別。有旨賜師官舟南歸。至
是康定元年正月五日師人寂。世壽五十四
歳僧臘三十二夏。銘行實於興化寺。塔全身
於石霜山。師嗣汾陽昭。臨濟六世也。嗣師
者分宗。曰黄龍南楊岐會續登録
僧寶傳
琅琊 滁州琅琊山今淮
東道
廣照禪師。名慧覺。西
洛人也。弱冠扶父衡陽太守柩歸洛。過澧州
藥山古寺。宛若宿契。縁此出家。既得度遊
方參學。得法汾陽。應縁滁水。與明州雪竇顯
禪師雲門
宗派
同時唱道。四方謂之二甘露門。逮
今淮南遺化如在。師嗣汾陽昭禪師續燈
辛巳 慶暦元年大契丹 重熙九年西夏
湖州淨覺法師仁岳撰楞嚴經集解十卷説
題一卷熏聞記五卷。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
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燈。多光互入。堂下六
樂。正聲相宣。鼓吹妙經。藻火圓教。法施豈方
法哉。師英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入寂。
葬全身何山本傳
壬午 慶暦二年大契丹
 重熙十年
西夏
癸未 慶暦三年大契丹
 重熙十一年
西夏來宋請和
西夏趙元昊。夏四月遣使來宋稱臣請和。又
復遣使稱男不稱臣。但稱臣於契丹宋鑑
譯經院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惟淨見
執政裁省譯經之務。預自奏疏乞罷。帝曰。三
聖崇奉朕而敢罷。且琛貢所籍名件皆異域
文字。非鴻臚誰識不允。未幾御史中丞孔道
輔等果乞罷譯館。帝出淨疏示之。道輔之論
遂止湘山
御讃佛牙 夏旱損稼。六月詔迎相國寺佛
牙祷于禁中。隨時大雨。其佛牙舍利。祖宗
御封。帝手啓之。灌以海上薔薇水。得舍利
一顆。五色光發。帝貯以琉璃瓶。製讃曰三
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潜形已化塵。夫子域中
稱至聖。老君世上亦言眞埋躯。只見空遺塚。
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
太宗試
以烈火
色長新。以七寶莊嚴金盠貯之。藉以
&T073554;。覆以瓔珞龍鳳之衣。供養踰月。造金
殿四門以象天宮而歸之。詳見翰林知制誥
王珪三朝御讃佛牙舍利序寺記
甲申 慶暦四年大契丹
 重熙十二年
西夏 宋册趙元
   昊爲國主
十二月宋册元昊爲夏國主歳賜銀絹二十三
萬元昊更名嚢霄宋鑑
乙酉 慶暦五年大契丹
 重熙十三年
西夏
歐陽公修自諫院除河北都轉運使。左遷滁
州。遊廬山東林圓通寺。遇祖印禪師居訥。談
論大教。折中儒佛。與韓文公見大顛相類歐陽
外傳
丙戌 慶暦六年大契丹
 重熙十四年
西夏
楊歧 袁州楊歧山禪師。名方會。郡之宜春
冷氏子。弱冠至瑞州九峰。恍若舊遊。遂投
師剃落。毎閲經心融神會。參慈明圓禪師。圓
自南源遷道吾赴石霜。師皆佐之總院務。依
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毎咨參圓曰。庫司事繁
且去。他日又參。圓曰。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
在。何用忙爲。圓適出雨忽作。師偵之小徑搊
住曰。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説不説我便打。圓
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未卒師大悟。即拜
於泥途。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圓呵曰。未
在師自是契會。辭歸九峰。道俗迎居楊岐。至
是遷雲蓋示寂焉。皇祐元年建塔于本山。嗣
慈明五燈
會元
丁亥 慶暦七年大契丹
 重熙十五年
西夏
貝州王則反。則元隷宣殷軍小校。以妖術惑
衆。據貝州僭號東平王。國曰安陽。改年號曰
徳勝。尋滅之長編
戊子 慶暦八年大契丹 
重熙十六年
西夏
己丑 皇祐元年大契丹 
重熙十七年
西夏
汴京自周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
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疏鈔義學而已。士大
夫聰明超軼者。皆厭聞名相因果。而天台止
觀達磨禪宗未行也。淳化太宗
年號
以來。四明尊者
知禮。天竺懺主遵式。行道東南。而觀心宗
眼照耿天下。翰林楊億晁迥首發明之。至是
内侍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創興禪席。帝賜
額曰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
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公修陳公師孟奏請
廬山圓通寺居訥允寧。親自馳詔下江州。訥
稱目疾不起。常益敬重聽擧自代。訥乃以懷
璉應詔僧寶
江西湖東道江州路廬山圓通禪寺禪師。名
居訥。梓州東川蹇氏子。生而英偉。讀書過
目成誦。年十一出家。十七試法華經。得度成
業講肆。會禪者南回勉其參請。於是遍歴荊
楚間迄無所得。至襄州榮禪師處。密契心要。
留止十年遊廬山。道望日重。南康守程師孟
請住歸宗遷圓通。至是淨因詔之不起。擧懷
璉以自代。天下賢訥爲知人。既老休居寶積
巖。神宗熙寧四年二月八日無疾端坐而逝。
壽六十二。臘四十五。塔于巖塢。師禪坐。初
叉手自如。至中夜漸升至膺。侍僧毎侯之
以待曉色。師嗣襄州子榮禪師。榮嗣智門祚。
祚嗣香林遠遠嗣雲門偃禪師僧寶
庚寅 皇祐二年大契丹 
重熙十八年
西夏
大覺璉 禪師。名懷璉。福建道漳州龍溪陳
氏子。齠齔出家。丱角圓頂。篤志學道即慕參
尋。造泐潭法席投機承印可。事之十餘年。遊
廬山掌訥禪師記室於圓通院。皇祐元年詔
圓通居訥禪師住持左街十方淨因禪院。訥
擧師代己。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召對化城
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
齋畢傳宣。効南方禪林儀範開堂演法。又宣
左街副僧録慈雲大師清滿。啓白偈曰。帝苑
春回。皇家會啓。萬乘既臨於舜殿。兩街獲
奉於堯眉。爰當和煦之辰。正是闡揚之日。宣
談祖道。上副宸衷。問答罷乃曰。古佛堂中
曾無異説。流通句内誠有多談。得之者妙用
無虧。失之者觸途成滯。所以谿山雲月處處
同風。水鳥樹林頭頭顯道。若向迦葉門下。直
得堯風浩蕩舜日高明。野老謳歌漁人鼓舞。
當此之時純樂無爲之化。焉知有恁麼事。皇
情大悦。後遣中使問曰。才去竪拂。人立難
當。師即以頌回進曰。有節非于竹。三星遶月
宮。一人居日下。弗與衆人同。帝覽大悦。詔
入對便殿賜羅扇。御題元寂頌於上。帝與師
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二年
三月。師乞老山居。進頌曰。六載都唱祖機。兩
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
御頌歸。御和頌曰。佛祖明明了上機。機前
薦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體。御頌收將
甚處歸。仍遣使宣諭曰。山即如如體也。將
安歸乎。且住京國作興佛法。師再進頌謝曰。
中使傳宣出禁圍。再令臣住此禪扉。青山未
許藏千拙。白髮將何補萬機。霄露恩輝方湛
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堯仁況是如天闊。應
任孤雲自在飛。帝初閲投子山禪師語録。僧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由此有契。乃
製釋與頌十四首。今以一賜師曰。若問主人
公。眞寂合太空。三頭并六臂。臘月正春風。師
進和曰。若問主人公。澄澄類碧空。雲雷時
鼓動。天地盡和風。帝覽之宣賜龍腦缽盂。師
謝恩罷。乃曰。佛法以壞色衣。以瓦鐵器。
缽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嘆訝久之。修撰
孫覺莘老以書問宗教。師答之。其略曰。妙道
之意。聖人嘗寓之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
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
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説爲慈悲
以化衆生。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淳
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
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
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
誥誓。後世學者有所難曉。彼當時人民聽之
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爲秦漢
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
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
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
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
矣。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迹也道則一耳。
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
千有餘歳。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裂而鼎
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而莫知返。
良可歎也。師以禪寂自任持律嚴甚。於都
城之西搆精舍。舜老夫禪師。名曉舜。住廬
山棲賢。爲郡吏臨以事民其衣。依師而住。
師館之于正寢而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怪之。師具以實對曰。吾少
嘗問道於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
哉。帝知之賜舜再落髮。仍住棲賢寺。舜瑞
州人。住南康雲居。嗣洞山曉聰禪師。聰嗣文
殊應眞。眞嗣徳山縁密。密嗣雲門偃禪師。舜
於璉昆季也。英宗治平二年。師上疏丐歸。帝
附以箚子曰。大覺禪師懷璉受先帝聖眷。累
錫宸章。屡貢款誠。乞歸林下。今從所請。俾
遂閑心。凡經過小可庵院隨他住持。或十方
禪林不得逼抑堅請。師携之東歸。鮮有知者。
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阿育王
山廣利禪寺虚席迎之。九峰韶公作疏勸請。
師乃赴之九峰鑒韶
嗣泐潭澄
。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
閣。藏所賜御製詩頌。榜之曰宸奎。翰林學
士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軾爲記。軾以書問
之曰。承意作宸奎閣碑。謹已撰成。衰朽廢學
不知堪上石否。見參寥説。禪師出京日。英
廟賜手詔。其略云。任性任持。不知果有否。
如有切請録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師終藏
而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江西瑩仲温羅
湖録稱之曰。大覺之不暴耀。足以羞挾權恃
寵者之顏。若夫仁廟萬機之暇與璉唱酬。發
揮宗乘以資至治。所以宸奎閣所謂得佛心
法。古今一人而已。誠哉斯言也。大覺年八十
二歳。哲宗元祐五年無疾而化。師嗣泐潭澄。
澄嗣五祖戒。戒嗣雙泉寛。寛嗣雲門偃禪師
五燈
會元
浮山九帶 禪師諱法遠。鄭州王氏子。年十
九遊并州太原今
冀寧路
。投三交嵩公出家。爲沙彌侍
嵩有省。進具後謁汾陽昭葉縣省。皆蒙印可。
嘗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輩遊蜀。幾遭横逆。
師以智脱之。衆以師曉吏事故號遠録公。住
舒州今淮西
安慶路
浮山。號圓鑒禪師。歐陽公修聞師
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碁。師坐其
旁。文忠遽收局請因碁説法。師即令撾鼓陞
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碁相似何謂也。敵
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
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閉門作活不能奪角衝
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綽斡。所
以道肥邊易得。痩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麁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説神仙。贏局
輸籌即不問。且道黒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
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
嘉歎久之。從容謂同僚曰。修初疑禪語爲虚
誕。今見此老機縁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請師開山。住持
平江路蘇州天平寺。暮年歸休會聖巖。敍佛
祖奧義作九帶。年七十餘而歸寂。自稱柴石
野人。師嗣汝州葉縣廣教院禪師歸省。省嗣
首山念。念嗣風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興化
奬。奬嗣臨濟玄禪師九帶全文見
僧寶傳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台州東掖山神照法師本如
入寂。師從法智悟經王。而繼慈雲東掖三十
年。嗣子摣庵有嚴白蓮處咸神悟處謙教行録
金圈集
心經 李覯字泰伯。盱江人。時稱大儒。至是
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以表薦之。就門除一官。
復差充太學説書。未幾而卒。泰伯初嘗著潜
書。又廣潜書。力於排佛。明教大師嵩公携
所著輔教編謁之辯明。泰伯方留意讀佛經。
乃悵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
佛道豈易知耶。其門下士黄漢傑者。以書詰
其然。泰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蓋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導之。民之耳目
鼻口心知百體皆有所主。其異端何暇及哉。
後之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導之。民之耳目
鼻口心知百體皆無所主。舍浮圖何適哉中温
文事
心經凡三譯皆行於世。今泰伯所稱者乃唐
太宗詔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本。五十四句
二百六十七字
辛卯 皇祐三年
 佛示寂二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九年
西夏
壬辰 皇祐四年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
西夏
儂智高陷雍州。即州建大南國。僭號仁惠皇
帝。改元啓暦。據南詔。南詔去蜀二千餘里
宋鑑
雪竇 明州雪竇山禪師。名重顯。字隱之。太
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寧府李氏。幼依
益州普安院仁銑上人出家。受具出蜀浮沈。
荊渚間。嘗典賓大陽北遊至復州。北塔祚禪
師愛師精鋭。留止五年盡得其道。將造錢塘。
値曾學士於淮南。曾以書薦師於靈隱珊禪
師。師至陸沈已三年。曾公奉使浙西訪師於靈
隱。堂僧千餘人無識之者。檢床暦物色得之。
曾問向所附書。師袖而納之。曾大笑。珊益以
奇之。師出世蘇州翠峰。遷明州雪竇。宗風大
振。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
月七日
沐浴。出杖
屨衣盂散及徒衆。攝衣北首而逝。壽七十三。
夏五十。全身塔于寺之西塢。賜號明覺大師。
得法上首。天衣懷禪師等。師暮年悲學者尋
流失源。作爲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迴
頭爭奈何。其敷揚宗旨妙語偈頌。遍播叢林。
師嗣智門祚。祚嗣香林遠。遠嗣雲門偃禪師
傳燈
癸巳 皇祐五年大契丹
 重熙二十一年
西夏
知制誥呂溱出知杭州。首請法智下第一世
實相法師梵臻。以天台教觀主天竺看經院
上竺
紀勝
甲午 至和元年大契丹
 重熙二十二年
宋封孔愿
曰衍聖公
乙未 二年大契丹二十三年
 八月改元清寧
西夏
八月。契丹主崩。在位二十五年。壽四十一歳。
諡曰文成皇帝。廟號興宗。子洪基立。改重熙
二十三年爲清寧元年
丙申 嘉祐元年大契丹
 清寧二年
西夏
丁酉 嘉祐二年大契丹
 清寧三年
西夏
戊戌 嘉祐三年大契丹
 清寧四年
西夏
定祖圖 明教大師契嵩。明道年間從龍興
西山歐陽氏昉妃兩
。借其家所藏之書。讀於奉
聖院。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著爲原
教。是時歐陽文忠公修慕韓文公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師乃携所業謁泰伯。
以論儒釋脗合。且抗其説。泰伯愛其文之
高。服其理之勝。因致書譽師於文忠公。既而
師居杭州靈隱。撰正宗記定祖圖。至是嘉祐
三年。齎往京師。經開封府。投状府尹王公素
仲儀。以箚子進之曰。臣今有杭州靈隱寺僧
契嵩。經臣陳状稱。禪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古今多有爭競。故討論
大藏經。備得禪門祖宗所出本末。因刪繁撮
要。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并畫祖圖一
面。以正傳記謬誤。兼註輔教編四十篇。印
本一部三卷。上陛下書一封。並不干求恩澤。
乞臣繳進。臣於釋教粗曾留心。觀其筆削
註述。故非臆論頗亦精緻。陛下萬機之暇深
得法樂。願賜聖覽。如有可采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録取進止。帝覽其書可其
奏。乃送中書。丞相韓魏公琦參政歐陽文忠
公修相與觀嘆。歐陽公曰。不意僧中有此
郎。探經考證既無訛謬。於是朝廷旌以
教大師號。賜書入藏中。書箚子曰。權知開封
府王素奏。杭州靈隱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
宗記并輔教編三卷。宜令傳法院於藏經内
收附。箚付傳法院準此出瑩仲温羅湖文集。初見
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記下
仲温瑩公賛之曰。嵩之高丈至論。足以寄宣
大化。既經進獻獲收附於大藏。則維持法門
之功。日月不能老矣。嗟夫吾徒有終身不過
目者。豈知潜利陰益所自耶
己亥 嘉祐四年二月
弛茶禁
大契丹
 清寧五年
西夏
歐陽公修宋公祁修唐書成。修又撰五代史
七十四卷。洪邁容齋三筆曰。舊唐書五代史
二書。關佛氏處。新書史刪盡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義公給田千頃令奉周
帝紀
庚子 嘉祐五年大契丹
 清寧六年
西夏
達觀禪師。名曇頴。杭州錢塘丘氏子。年十
三依龍興寺爲大僧。二十遊京師。師爲人奇
逸。智識敏妙。書史無不觀。詞章尤雅麗。夏
文莊公竦王文康公曙歐陽文忠公脩節度使
李端愨端愿咸扣玄關。敬以師禮。殊相樂也。
時録其語。目之曰登門集。師初謁大陽明安
禪師。次謁石門聰公。侍之日久。盡契玄奧。東
遊初住舒州今安
慶路
香爐峰。遷潤州今鎭
江路
因聖太
平之隱靜明州雪竇。再遷潤之金山。至是嘉
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書別揚州刁景純學
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刁驚曰當
奈何。乃復書訣別。馳書吏至岸。師遽命撃鼓
陞座。敍出世本末勉衆勿怠。又曰吾化當以
賢監寺補次金山懷
賢禪師
。下座讀景純書畢歸方丈。
大衆擁隨之。跏趺良久乃化。壽七十二。夏
五十三。師嗣襄州谷隱山慈照禪師蘊聰。聰
嗣首山念。念嗣風穴沼。臨濟派也續燈。達觀
嘗作性辯。其文曰。今古聖賢言性者只得
情也。脱能窮理不能盡性何也。不知三才萬
物皆性也。天性上。地性下。金利水濕木直
火熱土厚。此五行性也。統而論之。精而察
之。萬物之性皎然可見矣。就中最靈者人也。
陰陽交遘而生。變化而動者情也。約人情純
粹者也。其所以可上可下爲賢爲愚受性上
者君子也。外情不能惑性。雖混於小人猶金
玉之土石耳。至於堯舜禹湯垂名萬古。乃當
時保高位守常道。而察人情隨性立法也。桀
紂幽厲惑富貴失大寶。縱自性被情遷也。天
地雖無情。風雲四時易其候。山川萬物亂
其形。唯人居中。度天時隨地利而不失其節。
所以人爲天地心也。情意識皆本乎性也。隨
物所顯故外有多名耳。餘不可備敍也。情者
心也牽於用。意者志也記於事。識者知也辯
於物。愛惡喜怒皆情也。夫爲大聖人者性決
定也。不被外惑不爲情牽。性制於情也。所以
我教謂之正覺者也。易唯知窮理盡性之説。
而未見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寶
越州天衣禪師名義懷。温州樂清陳氏子。長
遊京師。依景徳寺爲童行。天聖年間試經得
度。師七坐道場。晩年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
弟子杭州臨平山佛日禪師智才迎歸侍奉。
至是嘉祐五年。才往蘇州。師速其歸。才至。
師説偈曰。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嶽。三更過
鐵圍拶折驪龍角。才曰。卵塔既成如何是畢
竟事。師擧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塔全身
寺東之原。師嗣雪竇顯禪師。徽宗崇寧中諡
振宗禪師
辛丑 嘉祐六年大契丹
 清寧七年
西夏
文潞公彦博。以使相鎭魏府曰北京今
大名路也
。文慧禪
師。名重元。居天缽寺。一日言別。公曰師老
矣。復何往。師曰入滅去。公語其子友甫曰。元
公道韻深穩。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
果已坐脱。方盛暑香風襲人。火化煙色白瑩
舍利無數。公執上所賜白琉璃瓶祝曰。舍利
可得乎。煙即入瓶中。舍利填滿。公愈信重。留
心内典。師生青州千乘孫氏。年十七出家。
冠歳圓具。遊方至天衣法席。頓悟玄旨。天
衣曰。此吾家千里駒也。師四易名藍。在處緇
白仰慕。嗣天衣懷禪師傳燈
會正記 堪律師所作。師名允堪。錢塘人。
幼從天台崇教大師慧思祝髮。學無不通。專
精律部。慶暦皇祐以來。依律建戒壇於杭之
大昭・慶蘇之開元・秀之精嚴。歳歳度僧祝延
聖壽。師著會正記等文十二部。講續南山宣
律師之律藏。自其後有靈芝律師元照。繼嗣
其宗焉。師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於昭
慶。移塔西湖菩提。號眞悟智圓大律師塔銘
壬寅 嘉祐七年大契丹
 清寧八年
西夏
雲峰禪師。名文悦。生隆興徐氏。七歳剃髮
於龍興寺。粹美有精識。年十九遍參江淮。意
詣荊州金鑾瑞州大愚。先至大愚見芝禪師。
屋老僧殘荒涼如傳舍。芝自提笠。日走市
井。暮歸閉關高枕欲去之。芝適上堂曰。大家
相聚喫莖虀。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下
座師駭焉。夜造丈室。芝曰。來何所求。曰求
佛心法。芝曰。我忍饑不暇。何暇爲汝説法。
汝可爲衆乞飯去。師即請行。未幾芝遷西山
翠巖。師從之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
耶。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且寒雪。我忍寒不
能。何能爲汝説法。佛法未到爛却。可爲衆
營炭。師奉命及還。維那闕職。師造丈室。芝
曰。佛法不怕爛却。堂司一職今以煩汝。師
有難色欲棄去。自念勤勞日久何得中止。然
抑有恨於芝適後架。架上桶箍爆桶墮地。乃
大悟頓。見芝從前用處。亟著伽黎走至寢堂。
芝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汗
下。服勤八年而芝歿。師東遊三呉。所至叢林
改觀。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毎集衆茶。必横
設特榻示禮異之。南昌移文請住翠峰。又
遷雲峰。上堂曰。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纒。片
雲横谷口。迷却幾人源。所以道言無展事語
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汝等諸人到
這裏憑何話。會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
謗如來正法輪。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爲
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爲體。祇爲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諸禪徳會麼。
古佛與露柱相承。佛殿與燈籠鬥額。若也不
會單重交折。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陞座
辭衆説偈曰。住世六十六年。爲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問旨歸。鼻孔大頭向下。遂泊然而逝。
闍維五色舍利塔於禹溪北。師嗣大愚禪師
守芝。芝嗣汾陽善昭。昭嗣首山念禪師僧寶
癸卯 嘉祐八年三月
帝崩
大契丹
 清寧九年
西夏
 英宗
諱曙。濮王子。太宗孫也。即位年三十三。在
位四年。壽三十七歳 治平
甲辰 治平元年大契丹
 清寧十年
西夏 寇宋邊
乙巳 治平二年三月
行明大暦
大契丹
 咸雍元年
西夏
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漲水。詔求直言
歸田
。宰相曾公亮。嘗因敷陳知杭州沈文通奏。
天竺看經院上竺
寺也
觀世音菩薩。始自石晋至今
治平。福天下澤生民。前後靈迹甚著。蒙旨賜
曰天竺靈感觀音院。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
蔡襄繼守是邦。一新院宇用掲新額上竺
紀勝
丙午 治平三年大遼咸雍二年
 契丹復號曰遼
西夏 寇宋邊
丁未 治平四年正月
帝崩
咸雍三年西夏
正月。詔民間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間者悉
存之。普賜額曰壽聖朱繪年
通詮要
 神宗
諱頊。英宗子。年二十即位。鋭意求治卒于凋
弊。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八歳。熙寧元豐
大教東被一千年矣
戊申 熙寧元年大遼咸雍四年西夏
己酉 熙寧二年大遼咸雍五年西夏 宋册秉常
   爲夏國主
隆興府黄龍禪師。名慧南。信州章氏子。依
泐潭澄禪師分別座接物。名振諸方。偶同雲
峰悟禪師遊西山。夜話雲門法道。峰曰。澄
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師詰其所以異。
峰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藥永
銀徒可翫入煆則流去。師怒以枕投之。明日
峰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有
法授人者死語也。死語能活人乎。師曰。若
如是則誰可汝意。峰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
子宜見之。師即造焉。中途聞慈明不事事忽
叢林。遂登衡嶽謁福嚴賢。命師掌書記。俄
賢卒。郡守以慈明補席。入院貶剥諸方件件
數爲邪解。師爲之氣索遂造其室。明曰。書
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師哀懇
愈切。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云放
洞山三十棒。是有喫棒分。是無喫棒分。師
曰。有喫棒分。明色莊曰。從朝至暮鵲噪鴉鳴
皆合喫棒。師遽炷香作禮。明端坐受之。復問
之曰。趙州道臺山婆子。我爲汝勘破了也。且
那裏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加答。次
日又詣。明詬罵不已。師曰。罵豈是慈悲法
施耶。明曰。爾作罵會那。師於言下大悟。作
頌曰。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而
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爲讐。呈慈明。明
頷之。後開法同安。初受請日。泐潭來僧審
提唱之語有曰。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覺
妄元虚即凡心而見佛。便爾休去將謂同安
無折合。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擧
似澄澄不懌。師住黄龍。室中設三轉語。人
人有箇生縁。擧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垂足
曰。我脚何以驢脚。叢林目曰黄龍三關。遷
黄檗。師嗣慈明圓禪師。至是熙寧二年三月
十七日午刻饌客罷。起至寢室前。大衆肅侍
跏趺端坐而逝。闍維火化舍利五色。塔于前
山。諡普覺禪師。傳嗣弟子眞淨克文東林常
總晦堂祖心等普燈
佛印禪師。名了元。字覺老。饒州浮梁林氏
子。世業儒。幼歳出家寶積寺。禮沙門日用爲
師。試法華經。受具遊廬山。謁開先暹禪師。暹
稱賞之。年十七謁圓通訥禪師。訥以書記懷
璉應詔虚其職。以師補之。年二十八住江州
承天。爲開先之嗣。自承天遷淮之斗方・廬山
之開先・歸宗・潤之金山・焦山・江西袁州之大
仰。住雲居四十年間。徳洽緇素。蘇翰林軾謫
黄州。師住廬山。歸宗與黄州對岸。相興酬
酢章句。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談話別衆。
一笑而化。世壽六十七歳。僧夏五十有二。師
嗣開先善暹。暹嗣徳山遠。遠嗣雙泉郁。郁嗣
雲門偃禪師續燈
庚戌 熙寧三年大遼咸雍六年西夏
富鄭公弼。以使相鎭亳州。迎至頴州華嚴禪
院證悟禪師脩顒。諮決心法。及致仕居洛陽。
以頌寄蘇州圓照本禪師曰。曾見顒師悟入
深。因縁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説江山遠。目
對靈光與妙音。仍有書曰。弼留心祖道爲日
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開發蒙陋。雖久聞盛
徳而無由瞻謁。昨幸出守亳社。與頴州接境。
因里人張比部景山請得顒師。下訪相聚幾
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處。會結夏逼
日。四月初遽且歸頴。其於揩磨淘汰則殊未
有功。衰病相仍昏鈍難入。昔古靈師所謂不
期。臨老得聞極則事。見之於弼今日矣。天幸
天幸。弼雖得法於顒師。然本源由老和尚而
來。宗派甚的必須亦欲成持。更望垂慈攝受。
遠賜接引未至令至。則爲南嶽下龐蘊百丈
下裴休也雲臥
紀談
趙清獻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
名路
天缽重元禪師
嗣天
衣懷
爲方外友。而咨決心法。曁牧青州日。聞
雷有省。即説偈曰。退食公堂自凭几。不動不
搖心似水。霹靂一聲透頂門。驚起從前自家
底。擧頭蒼蒼喜復喜。刹刹塵塵無不是。中下
之人不得聞。妙用神通而已矣。已而答富鄭
公書。略曰。近者旋附節本傳燈三卷。當已
通呈。今承制宋威去餘七軸上納。抃伏思西
方聖人教外別傳之法。不爲中下根機之所
設也。上智則頓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則迷
而不復千差萬別。唯佛與祖以心傳心。其利
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
目拈椎竪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去聖逾遠。
諸方學徒忘本逐末。棄源隨波滔滔皆是。斯
所謂可憐憫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古人爲
安樂法門。信不誣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
禪録。抃素出恩紀。聞之喜快不覺手舞而足
蹈之也。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道徳如是
之盛。福壽康寧如是之備。退休閑逸如是之
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縁而已。
今茲又復於眞性有所悟入。抃敢爲賀於門
下也。清獻公至是元豐二年以太子少保致
政歸衢州。與里民不間位貎。築居曰高齋。有
偈見意曰。腰佩黄金已退藏。箇中消思也尋
常。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又
誌其壽瑩曰。吾政已致。壽七十二。百歳之
後。歸此山地。彼眞法身。不即不離。充藥大
千。普現悲智。不可得藏。不可得置。壽塋之
説。如是如是。公元豐七年秋八月薨羅湖
集録
辛亥 熙寧四年大遼咸雍七年西夏 十一月夏
   請和於宋
夏六月。歐陽公脩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
致仕居頴州。公以文章道徳爲儒者宗。心雖
一貫言必排佛氏。仁宗嘉祐五年爲樞密副
使。六年閏八月參知政事兼譯經潤文使。既
登二府。多病。嘗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
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門數
歩。復往問之。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
曰然。因問世人飯僧造經果有益乎。曰安得
無。既寤病良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陽葛勝仲
得此説於簡齋陳與義。與義得於公之孫恕
昭然也呉充作歐公行
状。又韻語陽秋
壬子 熙寧五年大遼咸雍八年西夏
實相法師梵臻。是歳居杭州南屏興教寺。通
守蘇軾敬之教苑
遺事
舒州今安
慶也
白雲禪師。名守端衡陽葛氏子。幼
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禪師披剃。往參楊歧。歧
一日忽問。受業師爲誰。師曰茶陵郁和尚。歧
曰。吾聞伊過橋遭&MT01530;有省作偈能記否。師誦
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
光生。照破山河萬朶。歧笑而。趨起。師愕然
通夜不寐。黎明咨詢之。適歳暮。歧曰。汝見
昨日打驅儺者麼。曰見。歧曰。汝一籌不及渠。
師復駭曰。意旨如何。歧曰。渠愛人笑汝怕
人笑。師大悟。巾侍久之辭遊廬山。圓通訥禪
師擧師住承天。聲名籍甚。又遜居圓通。次徙
法華龍門興化海會。所至衆如雲集。至是熙
寧五年入寂壽四十八歳。嗣楊岐會。會嗣慈
明圓禪師僧寶
癸丑 熙寧六年大遼咸雍九年西夏 三月
   夏寇秦州
秋七月十七日。天竺靈山寺海月大師慧辯。
晨起盥潔謝衆趺坐而寂。杭州通守蘇軾弔
以三詩。序而賛之。辯之後慧淨大師思義。義
有四弟子。徳賢仲元永湛慧日。皆相踵主法。
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師慧觀。又繼日師住持。
觀收慈雲懺主詩文。爲靈苑金園天竺三集
天竺事迹
甲寅 熙寧七年大遼咸雍十年西夏
乙卯 熙寧八年
○行奉元暦
大遼咸雍十一年西夏
丙辰 熙寧九年大遼咸雍十二年西夏
丁巳 熙寧十年大遼咸雍十三年西夏
荊國公王安石。臨川人。至是熙寧三年冬十
二月拜相。七年夏四月不雨。安石罷相。八
年二月再相帝紀。九年本用月安石罷政歸建
康。十年奏施建康舊第爲禪寺。請克文住
持。帝賜額曰報寧。賜文號眞淨禪師。文隆
興寶峰雲庵禪師也。名克文。生陝府鄭氏。參
黄龍南禪師。深得玄奧。嗣南禪師。至徽宗
崇寧元年十月十五日。出道具散諸徒。中夜
沐浴更衣趺坐而逝。煙焔五色所至皆舍利。
分骨葬渤潭新豐焉碑記
本傳
。荊公謂蒋山建康
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頃在翰
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云。梵王
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華獻佛。請佛説法。
世尊登座拈華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
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分付迦梅溪
佛慧禪師。名法泉。生隨州時氏隨州隷峽州
路荊湖北道
。幼
歳出家。群書博覽過目成誦。雅號泉萬卷。遍
參知識。玄機頴悟。應世住持。屡遷太刹。住
蒋山日江東
建康
因雪上堂。召大衆曰。還有過得
此色者麼。良久曰。文殊笑普賢瞋。眼裏無筋
一世貧。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上堂。快人一言。快馬一鞭。若更眼睛。定動
未免。紙裏麻纒。脚下是地。頭上是天。不信
但看。八九月紛紛黄葉滿山川。晩年詔住京
城大相國智海禪寺。上堂問衆曰。赴智海留
蒋山如何即是衆莫知對。便歸方丈索筆書
偈曰。非佛非心徒擬議。得皮得髓謾商量。臨
行珍重諸禪侶。門外青山正夕陽。擲筆跏趺
而逝。使回奏。帝訝之。勅諡佛慧禪師。師嗣
雲居曉舜禪師舜號
堯夫
。舜嗣洞山聰。聰嗣文殊
眞。眞嗣徳山密。密嗣雲門偃禪師聯燈
。師嘗
北邙行洛陽
山名
。其文曰。前山後山高峨峨。喪
車轔轔日日過。哀歌幽怨滿巖谷。聞者潜悲
薤露歌。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
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人生還
如露易晞。從來有會終別離。苦樂哀感不暫
輟。況復百年驚夢馳。去人悠悠不復至。今
人不會古人意。栽松起石駐墓門。欲爲死者
長年計。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天人鬼
獄畜生
茫茫井
輪度。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洛
陽城裏千萬人。終爲北邙山下塵。沈迷不記
歸時路。爲君孤坐長悲辛。昔日送人哭長道。
今爲孤墳臥芳草。妖妖穿穴藏子孫。耕夫撥
骨尋珠寶。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壤塚連晴
空。寒食已過誰享祀。塚畔餘花寂寞紅。日
月相催若流矢。貧富賢愚盡如此。安得同遊
常樂郷。縱經劫火無生死仲温雲
臥紀談
夏京輔大旱。帝齋祷甚力。夜夢。一僧馳馬
空中口吐雲霧。既而沛然雨足。帝大悦使以
像求之。得於京城相國寺山門閣五百羅漢
中第十三尊者也。宰相王珪賀以詩曰。良弼
爲霖承空望。神僧作霧應精求。參政元絳曰。
仙驥乘雲穿仗下。佛花吹雨匝天流。人爭誦
東車
筆録
戊午 元豐元年大遼咸雍十四年西夏
杭州南山法師。慧才解行。入四明法智尊者
之室。毎持大悲咒。必百八遍而後止。嘗夢觀
世音菩薩脱袈裟以衣之。至是春三月爲靈
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薩大戒于雷峰。方
羯磨。觀音像放光明。初貫寶焔漸散。講堂燈
炬月光皆爲映奪。淨慈法眞禪師守一作
戒光記。米芾書。龍井辨才法師元淨立石
靈芝
塔銘
己未 元豐二年大遼咸雍十五年西夏
冬十月二十日。慈聖光獻太皇大后曹氏崩。
宣淨因禪師道臻。入慶壽宮陞座説法。僧問。
慈聖僊遊定歸何處。師曰。水流元在海。月落
不離天。宮庭無不加敬袮之曰善。帝悦賜與
甚厚。及神宗上僊。哲宗詔師福寧殿登高座
説法。詔曰。禪師道臻素有徳行。可賜號淨照
禪師
禪師名道臻。字伯祥。生福州古田戴氏。幼
不茹葷。十四歳出家上生院。又六年爲大僧。
閲大小經論置之曰。此方便説耳。即持一缽
走江淮。遍參知識。得旨於淨山遠禪師。遊
京師謁大覺璉禪師於淨因。璉使首衆僧於
座下。璉公歸呉。衆請師繼住淨因。開堂日。英
宗遣中使降香賜紫方袍徽號。京師四方稱
慶。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沐浴更衣。
説偈已跏趺而化。壽八十歳。僧臘六十一。師
嗣浮山法遠禪師。遠嗣葉縣省。省嗣首山念。
念嗣風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興化奬。奬嗣
臨濟玄禪師東都事略
并僧寶傳
庚申 元豐三年大遼咸雍十六年西夏
譯經官制。自唐以來至是元豐。譯經僧官皆
授試光祿卿少卿試鴻臚卿少卿。今改賜試
卿曰三藏大法師。試少卿曰三藏法師容齋
三筆
文同。字與可。東州梓潼人。嘗守洋州浙西
湖州歴館職。文行高潔。畫竹精妙。至是一夕
沐浴冠帶正坐而逝。館職崔公度聞之驚曰。
昨別與可於州南。意翛翛然曰。明日復來乎
與公畫。公度携賓往候觀其畫也。與可不答。
明日獨往。與可曰。與公話遂左右顧恐有聽
者。與可徐曰。吾聞人不妄語者舌可過鼻。即
吐舌引至眉間。三疊如餅状。今言其死與可
信異人也東都事
略本傳
辛酉 元豐四年 大遼咸雍十七年西夏
蘇州平江
路也
瑞光寺禪師宗本。移住杭州淨慈。奔
走天下禪子道場甚盛。靈芝照律師送布三
僧伽黎衣九
條七條五條
瓦缽。致書于師曰。佛制是物上
中下根悉令遵奉。事因時擧。道藉人弘。勉其
受持爲後學勸。師受之終身。食用瓦缽。陞座
説法。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師
行業記
丞相張無盡居士諱商
平居與廬山南林照覺
總禪師爲方外侶。當是辛酉秋。以序送
士蹇。拱辰。字翊之。往參問於總曰。成都道
士蹇翊之來言於余曰。吾郷羽衣之族。世相
與爲婚姻。娶妻生子。與俗流無異。拱辰因觀
道藏神僊傳記。翻然覺悟。當吾血氣剛強視
聽聰明。喔咿哇鳴順吾耳。青黄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馨香馥烈適吾鼻。滑澤纖
柔佚吾體。歡欣動蕩感吾意。此六冠者乘吾
瞀亂。晝夜與吾相親而未嘗相釋也。一旦吾
之形耗而羸。氣耗而衰。精耗而萎。神耗而
疲。八風寒暑之所薄。百邪鬼崇之所欺。陰魄
欲沈。陽&T061577;欲飛。則六冠者曾莫吾代。而天
下之至苦。吾獨當之。房闥之戀莫如婦。血肉
之恩莫如女。拱辰於是悉嚢中之所有。與之
而謝去。給以他事。出遊百里。遂泛涪江下濮
水。歴縉重出塗山。訪岑公之洞府。瞻神女
之祠覩。而達於渚宮也。將泛九江入廬山。結
茅於錦綉之谷。長嘯乎香爐之頂。撫陶石以
遙想。挹遠谿以濯足。蓋吾之術以炷爲基。以
命爲衣。始乎有作終乎無爲。竊聞先生究離
微之旨。窮心迹之歸。奏無弦之由。駕鐵牛
之機。故不遠而來見先生也。當試爲余言之。
余曰。壯哉子之志乎難行能行。難棄能棄。吾
弗及子矣。余適有口疾不能答子。吾有方外
之侶。曰常總居於東林。必能決子之疑。請持
吾之説而往問焉見瑩伸温
雲臥紀談
壬戌 元豐五年 大遼咸雍十八年西夏五月冠鄜延
詔中使梁從政。闢汴京相國寺六十四院。爲
二禪八律。起自元豐庚申成是壬戌之秋。以
東西序爲慧林智海二巨禪刹。驛詔杭州淨
慈禪師宗本住慧林。江州廬山東林禪師常
總住智海。總辭之固。詔容之就賜號廣慧禪
僧寶
冬十月八日。温州法師繼忠沐浴更衣結印
坐脱。紅光亘空而西去。忠得法於廣智尚
賢。述廣智傳法智十類之義成十卷扶宗記
一卷。嗣法二子。曰從義。有天台三大部補
註一十四卷。曰處元。有義例隨釋六卷輔賛
記三卷。元傳之道淵。淵傳道琛。即圓辯法師
是也釋僧
東京慧林圓照禪師。名宗本世稱
大本
。生常州浙西
無錫管氏。年十九依蘇州平江
承天永安道昇
禪師出家。巾侍十年剃度受具。又三年禮辭。
遊方至池陽。謁天衣懷禪師悟旨。漕使李公
復圭請師開法平江瑞光。法席日盛。杭州守
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刹命師擇居。蘇人擁
道遮留。又以淨慈爲請移文諭道俗曰。借師
三年。爲此邦植福。不敢久占。至是元豐五
年。詔闢相國慧林禪刹召師爲第一祖。既至
開法。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賜坐。師即跏趺。
帝悦賜茶。師擧盞長吸。蕩而撼之辭退。帝目
送之。謂左右曰。眞福慧僧也。元豐七年駕幸
相國慧林寺。詔長老宗本禪衆無煩出迎。帝
升遐。召師説法福寧殿賜號圓照禪師。乞老
林下。得旨任便。雲遊州郡不得抑令住持。乃
辭衆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意遊。順風加櫓
棹。船子下揚州。晩居平江靈巖。其嗣法傳道
者不可勝紀。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
日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師熟視之曰。
癡子我尋常尚嬾作偈。今日特地圖作甚麼。
尋常要臥便臥。不可特地今日坐也。乃索筆
大書曰。後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
撼之已去矣。門人塔全身於靈巖山。閲世八
十五歳。坐五十二夏。師嗣天衣懷禪師。嗣師
之法道者。曰修顒省聰崇信守一等。再傳如
顒之有富鄭公弼。聰之有蘇黄門轍。信之有
慈受禪師懷深五燈會
元碑誌
江州東林禪師。名常總。生劍州尤溪施氏。
年十一依寶雲寺文兆法師出家。又八年落
髮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師受具。初至吉州
禾山。聞南禪師之道。往歸宗依之經二十年。
盡得玄奧。洪州太守榮公修撰請住泐潭。或
謂馬祖再來。元豐三年。詔革江州東林律居
爲禪刹。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
寶覺心禪師主東林。心擧師自代。師聞之宵
遁去千餘里。王公檄諸郡必得之。得於新滏
殊山窮谷中。遂乃應命。學士蘇軾初遊廬山
與師契會。乃師之名達京師。天子有詔住相
國智海禪院。州郡敦請急於星火。師固辭。詔
容之。就賜紫衣徽號廣慧禪師。哲宗元祐三
年徐王奏號照覺禪師。座下衲衆常盈七百。
元祐六年九月示疾。二十五日沐浴安坐而
逝。十月八日葬全身雁門塔遠公
葬所
之東。世壽六
十七歳。坐四十九夏。嗣黄龍南禪師續燈
癸亥 元豐六年大遼咸雍十九年西夏 正月夏衆
數十萬奄至蘭州
宋九月。夏人納款。仍乞還侵地撤邊戍長爲
蕃臣。乃賜秉常。詔略曰。其地界已令鄜延經
略司旨揮保安軍牒宥州施行候疆界了日歳
賜依舊宋録。宋封孟軻曰鄒國公
甲子 元豐七年大遼咸雍二十年西夏 二月夏人又寇
延州十一月上表來貢
冬十月。越國大長公主集慶軍節度觀察留
後附馬都尉張敦禮建法雲禪刹於國城之
南既成。詔法秀開山。賜號圓通禪師續燈
汴京法雲寺圓通禪師。名法秀。生秦州隴城
辛氏。隨應乾寺魯和尚學經。乃稱魯氏。年十
九爲大僧。講大經。章分句析機鋒不可觸。京
洛著聞。怪圭峰學禪。唯敬北京天缽元禪師。
元雅號元華嚴。恨元不講曰。教盡佛意如元
公者不應遠教。禪非佛意如圭峰者不應學
禪。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葉者吾不信也。謂
同列曰。我將南遊窮其窟穴。樓取其種類抹
殺之。以報佛恩乃已耳。初至隨州護國讀淨
果禪師碑。僧問報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誰無。
又問淨果。果曰誰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
曰。豈佛性敢有無之。矧又因以有悟哉。去至
無爲軍鐵佛。謁懷禪師。懷貎寒危坐涕垂
沾衣。秀易之。懷問曰。座主講何經。秀曰華
嚴。懷曰。華嚴以何爲宗。秀曰法界爲宗。懷
曰。法界以何爲宗。秀曰以心爲宗。懷曰心
以何爲宗。秀莫知爲答。懷曰。毫釐有差。天
地懸隔。秀退而自失。悚然敬服。願留左右
日夕受法。久之乃獲證悟。懷禪師遷住池陽
柤林。移呉及廣教景徳。秀皆從之。秀初住淮
西四面山。至棲賢蒋山長蘆。常有千衆。至
是元豐七年。詔住京城法雲寺爲第一祖。開
堂日帝遣中使降香。賜磨衲僧衣。傳聖旨表
朕親至。皇弟荊王致敬座下。至哲宗元祐五
年八月示疾。詔以醫診。師揮去之。乃更衣説
偈曰。來時無物去時空。南北東西事一同。六
處住持無所補。乃良久監寺慧當進曰。和尚
何不道末後句。師曰珍重珍重。言訖而逝。壽
六十四歳。坐四十五夏。師嗣天衣義懷禪師。
懷嗣雪竇顯。顯嗣智門祚。祚嗣香林遠。遠
嗣雲門偃禪師續燈
。元豐間樞密蒋公頴叔與
師爲方外友。公平日雖究心宗。亦泥于教乘。
因撰華嚴經解三十篇。頗負其知見。漕淮上
至長蘆訪秀。而題方丈壁曰。余凡三日遂成
華嚴解。我於佛法有大因縁。異日當以此地
比覺城東際。唯具佛眼者當知之。秀於時辯
之曰。公何言之易耶。夫華嚴者圓頓上乘乃
現量所證。今言比覺城東際則是比量。非圓
頓宗。又云異日。且一眞法界無有古今。故云
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若言異日。今日
豈可非是乎。又云。具佛眼者方知。然經云。平
等眞法界無佛無衆生。凡聖情盡。彼我皆
忘。豈有愚智之異。若待佛眼則天眼人眼豈
可不知哉。公於是悔謝。及秀之示寂也。公
祭之侑以文曰。方外之友唯余與師。念昔相
見一語投機。師來長蘆我漕淮沂。亦復交臂
笑言熙怡。我論華嚴師爲品題。陷虎機縁脱
略徑畦。曷爲捨我先其往而。蔬奠致誠庶其
歆之羅湖
十一月司馬温國公光居洛十五年矣。上表
進所編書賜名資治通鑑。帝製序賜之
乙丑 元豐八年二月
帝崩
大遼咸雍二十一年西夏
春三月。哲宗即帝位。四月詔法雲秀禪師詣
先帝神御説法。賜號圓通禪師。冬十月葬神
宗永裕陵。詔淨因道臻慧林宗本。入福寧殿
説法。賜臻號淨照禪師本號圓照禪師僧寶
五月司馬光除門下侍郎
義天僧統 高麗國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
家名義天。是冬航海至明州。上表乙遊中國
詢禮。詔以朝奉郎楊傑傑字
次公
館伴。所至二浙淮
南京東諸郡。迎餞如行人禮。遍訪三學宗
工。初抵鄞師事明智。中立而友法隣。請跋
教乘草庵教
苑遺事
。入天台山拜智者塔。渡浙造杭州
上竺。以弟子禮事慈辯從諫。受天台教觀
祠山觀
經疏註
。次靈芝拜大智元照禀律藏靈芝行
業碑
。歴慧
今高
麗寺
。從晋水淨源問賢首宗乘華嚴
閣記
。過潤州
金山以禪規大展拜佛印禪師了元。元據座
受禮。館伴楊傑以爲疑。佛印曰。衆姓出家
同名釋子。義天抑僧耳。不如是何以示華夏
師法乎。朝廷聞之以元爲知大體佛印
本傳
。義天朝
京師。禮部郎中蘇軾接伴。謁拜慧林圓照禪
師宗本。有司館遇甚厚圓照禪
師本傳
衣蒲童子 是時太尉呂惠卿。字吉甫。學通
内外。嘗注華嚴法界觀。及出新意解莊子。因
戍邊。暇日遊五臺山至中臺。忽雲霧四合暴
風雷雨聲振林&MT03184;。從者驚竦潜伏。斯須有物。
状若蒼虯。半出雲霧間。太尉駭甚移時稍霽。
外望見一童子體黒而披髮。以蒲自足纒至
肩。袒右膊手執梵夾。問太尉曰。官人何見
而震駭如此。太尉曰。夙有障縁遇茲惡境。童
子曰。今皆滅矣。官人何求而來。太尉曰。願
見大士。童子曰。欲見菩薩何爲。曰嘗覽華嚴
大教旨深意廣。欲望大士發啓解心。庶幾箋
釋流行世間。使幽夜頓獲光明。大心者即
得開悟。童子曰。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
白。先徳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數
紙。今時枝蔓注近百卷。而聖意逾遠。眞所
謂破碎大道也。太尉曰。童子貎若此。而敢
呵前輩乎。童子笑曰。官人謬矣。此間一草
一木無非文殊境界。在汝日用觸事不迷。此
眞文殊耳。曷以凡情亂於思慮。太尉悔前言
之謬即頓首下拜。纔起之間。童子現大士形。
誇獅于隱隱雲中不見。太尉自爾惋恨心神
恍愡。家人問故。太尉曰。吾欲竭誠悔過期
再見衣蒲童子。即嚴具香火。晨夕以之。志於
必見。而後已久之忽見童子於香几上。呵曰。
胡爲住相貪著之甚耶。太尉曰。正欲世人咸
見大士示化之眞容耳。即命畫工圖之。頃刻
不見華嚴感應録。并
紫芝佛運編年
 哲宗
煦。神宗第六子。十歳即位。宣仁太后高氏臨
朝聽政。相司馬光呂公著。元祐之治盛焉。紹
聖之後政不逮矣。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五 元
紹聖元符
丙寅 元祐元年大遼咸雍二十二年西夏
春二月。司馬光拜左相。三月程頤爲崇政殿
説書。一日言聞陛下宮中盥而避蟻有是乎。
帝曰然深恐傷之耳。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聖政録。夏四月。呂公著拜右相。
文彦博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帝紀。秋九月。温國
文政公司馬光薨于相位帝紀
冬十月勅改衍聖公。爲奉聖公。仍置教授一
員。教孔氏子弟宋鑑
台州白蓮寺法眞大師處咸。七月二十三日
與衆言別。跏趺而逝。嗣法二弟子。曰智涌
了然。曰眞教智僊。僊傳圓智。上竺證悟大師
釋統
淨土 汴京有曦法師者。定中遊淨土。見大
蓮華光明黄色。題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
座。既而定起。往述其事。是時圓照請老歸
蘇州靈巖。曦問曰。禪師何故位歸淨土。圓
照曰。宗本修禪時心在極樂世界。無二相也
人天
寶鑑
丁卯 元祐二年大遼咸雍二十三年西夏 春正月宋册
 李乾順爲夏國主
秀州崇徳界有車溪。僧因唐世青鎭古塔建
壽聖院。請法師擇卿開山住持。卿慈辯之子。
南屏之孫。法智下第三世也。入寂於徽宗大
觀間。塔葬院南芙蓉浦上。有嗣子。曰可觀
有朋齊璧如湛善榮。燈燈相續學侶皆龍象。
歳建法華三昧期懺。高宗居徳壽宮。改壽聖
爲廣福院。呉越講宗多車溪之派繋寺記
戊辰 元祐三年大遼
 咸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
   塞門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師。名淨源。生晋江楊氏。
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學者以晋水稱師。受
具參方。受華嚴於五臺承遷。學合論於横海
明覃。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於長水法師子
&MT01805;。四方宿學推爲義龍。因省親于泉。泉主
請住清涼。復遊呉住報恩觀音。杭守沈文通
置賢首院於祥符寺以延之。遷秀州青鎭密
印寶閣。移華亭普照之善住。左丞蒲宗孟撫
杭。愍其苦志于宗。奏慧因寺以居師。高麗
義天僧統之來也。申弟子禮以見師。初華嚴
一宗疏鈔久矣散墜。因義天持來咨決逸而復
得。義天之還國也。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
八十卷自高麗遣使遺師。建大閣安奉之。故
俗呼慧因爲高麗寺。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
己酉師乃入滅。世壽七十八歳。塔舍利於寺
西北隅。其宗稱爲中興教主。太尉呂惠卿。字
吉甫。爲建行業碑。仍作華嚴閣記。蒋之奇
立石本傳。華嚴經晋譯六十卷。唐譯八十
卷。唐又譯後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大遼
 咸雍二十五年
西夏
靈芝律師元照。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
界阿彌陀佛。是時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
乃以捨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采畫淨
土佛像。以薦父母。仍作頌讃之東坡文集 冬十月
眞州長蘆院禪師宗頤。與當時名勝盛結蓮
華淨土念佛社葦江
冬十一月三日。高麗國義天僧統遣其徒壽
介至杭。祭晋水於墳塔行業
庚午 元祐五年大遼
 咸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浚理爲勝概。
至是龍圖閣學士蘇軾守杭州。奏杭有西湖
猶人之有眉目。而葑生已翳。乃浚湖之舊。環
三十里際山爲岸。積其葑於湖旁。直通南北
爲長道。楊柳木芙蓉間値其上。杭人名曰
公堤坡集
奏議
辛未 元祐六年大遼
 咸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黄公諱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至
是丁家艱館黄龍山。從晦堂禪師祖心遊。與
死心新草堂清尤篤方外契。晦堂因語次擧。
孔子謂弟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
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請公詮釋而
至于再。晦堂不然其説。公怒形於色。沈默
久之。時當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曰。聞木
犀香乎。公曰聞。晦堂曰。吾無隱乎爾。公欣
然領解。及在黔南致書死心新曰。往日嘗蒙
苦口提撕。常如醉夢。依俙在光影中。蓋疑情
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州
道中晝臥。覺來忽然廓爾尋思。平生被天下
老和尚懣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
第一相爲也感山
瑩仲
温羅湖録
秋八月。汴京法雲寺禪師法秀入寂。詔杭州
淨慈寺禪師善本繼席住持。賜號大通禪師。
師名善本。姓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大父琪
父温皆官於隷。遂爲隷人。甫及長博極群書。
無仕宦意。仁宗嘉祐八年。與弟善思往京師
地藏院試經得度。習毘尼。東遊至蘇州今平
江路
禮圓照本禪師於瑞光。發明悟眞。執侍五年。
圓照令師依圓通秀公。又盡其要。神宗元豐
七年渡淮留太守巖。久之出住雙林。遷淨慈。
至是詔住法雲。賜大通號。師凡所住見佛菩
薩像之行立者。終不敢坐。齋食以魚胾名者
不食。其眞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元祐
七年秋。師丐老歸杭州西湖。制可。至徽宗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
有三日已。而果歿。塔全身於上方。世壽七
十五歳。僧臘四十五夏。師嗣圓照本禪師。世
謂大小本焉。圓照嗣懷禪師續燈
九月二十日。杭州龍井山辯才法師入寂。師
名元淨。自仁宗嘉祐末歴治平熙寧三朝。住
上天竺一十七年。道滿朝野。元豐間辭而復
住又三年。晩居龍井。飮食起居之際。眉間流
光。皆舍利。謂參寥子道潜曰。吾淨業已成。越
七日無疾右脇而逝。門下侍郎蘇轍銘其塔。
龍圖閣學士知隷州蘇軾祭之。文曰。孔老異
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
有南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維大法師自
戒定通。律無持破垢淨皆空。講無辯訥事理
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鐘。如一月水。如萬
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
窮。我初適呉尚見五公。講有辯海月
南屏
有璉大覺
明教
。後二十年獨餘此翁。此又去
矣。後生誰宗東坡文集
龍并碑記
江西隆興府今降
興路
兜率寺禪師。名從悦。生贛
州熊氏。初首衆於道吾。謁雲蓋智和尚。智
指之見洞山文禪師。深領奧旨。出世鹿苑。至
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師澡浴集衆説
偈曰。四十有八。聖凡盡殺。不是英雄。龍安
路滑。奄然而化。領法要悟心者。無盡居士商
英張公。公遣使持祭且曰。老師於祖宗門下
有大道力。不可使來者無所起敬。俾塔於龍
安之乳峰。後爲奏諡師號。嗣眞淨文禪師。與
法雲杲同禀
無盡張公。蚤負禪學。猶欲尋諸宗師與之決
擇。因朱給事世英語。及兜率悦禪師禪學高
妙聰敏出於流類。至此元祐六年。公漕江西
按部分寧。五禪住持逆於旅亭。顧問至兜率。
公曰。聞師聰敏之名久矣。悦遽對曰。從悦臨
濟兒孫。若以聰敏説文章。定似都運談禪。公
雖壯其言而意不平。遂作偈命五禪擧揚曰。
五老機縁共一方。神鋒各向袖中藏。明朝老
將登壇者。便請横矛戰一場。悦當其末提綱
之語盡貫前者。公因喜之。乃遊兜率相與夜
談。及宗門事。公曰。比看傳燈録。一千七百
尊宿機縁。唯疑徳山托缽話。悦曰。若疑托
缽話。其餘則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
界。公憤然就榻。屡寢屡起。夜將五鼓。不覺趯
翻溺器。忽大省發。甚喜。即扣悦丈室門。謂
悦曰。已捉得賊了也。悦曰。贓物在甚麼處。公
擬議。悦曰都運且寢。翌旦公有頌曰。鼓寂
鐘沈托缽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
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別去未幾。悦遂歸
寂。公登右揆之明年。當徽宗宣和辛卯歳二
月奏請悦諡號。遣使持文祭於塔祠曰。昔者
仰山謂臨濟曰。子之道他日盛行於呉越間。
但遇風則止。後四世而有風穴延沼。沼以讖
常不懌。晩得省念而喜曰。正法眼藏今在汝
躬。死無遺恨矣。念既出世首山。荒村破寺
衲子纔三十餘輩。然其道大振天下。師於念
公爲六世孫。於雲庵爲嫡嗣。住山規範足以
追媲首山。機鋒敏妙初不減風穴。余頃歳奉
使江西按部西安。相識於龍安山中。抵掌
夜語。盡得其末後大事正宗顯決。方以見晩
爲嘆。而師遽亦化去。惜其福不逮慧。故縁
不勝。喜其徳不可掩。故終必有後。有若疏
山了常兜率慧照慈雲明鑒清溪志言者。皆
説法一方。有聞於時。有若羅漢慧宜楊岐子
圓廣慧守眞灨川智宣者。皆遯迹幽居。痛自
韜晦。風穴得一省念。遂能續列祖壽命。今
龍安諸子乃爾。其盛豈先師靈骨眞灰燼無
餘耶。蓋其道行實爲叢林所宗向。有光佛祖。
有助化風。思有以發揮之。爲特請于朝蒙恩
追諡眞寂大師。嗚呼余惟與師神交道契。故
不敢忘外護之志。雖其死生契闊之異。而蒙
被天子之殊恩則幸亦共之。仰惟覺靈祇此
榮福瑩仲温
羅湖録
。仲温賛曰。夫蔚爲儒宗而崇佛道
未有如公者。然非敏手安能激發。苟非上根
未易承當。至於嶽立廊廟展大法施。既不忘
悦之道義。而特與追榮。矢心以詞。勤勤若
此。蓋所以昭示尊師重法歟仲温
文集
。托缽因縁。
雪峰義存在徳山作飯頭。一日徳山托缽赴
堂。雪峰曰。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
去。徳山便歸方丈。雪峰擧似巖頭全奯。全奯
曰。大小徳山未會末後句在。徳山聞知令侍
者喚奯來前曰。汝不肯老僧那。奯密啓其意。
山乃休。明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奯至僧
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秖得三年活。
徳山後三年示寂傳燈
壬申 元祐七年大遼
 咸雍二十八年
西夏
靈源禪師惟清。參承晦堂心禪師於黄龍。清
侍者之名著聞叢林。至是元祐七年。無盡居
士張公漕江西欽慕之。檄分寧邑官。同諸山
勸請出世於隆興觀音。其命嚴甚。時清寓興
化。不得已遂親出投偈辭免曰。無地無錐徹
骨貧。利生深愧乏餘珍。&MT01617;中大施門難啓。乞
與青山養病身。黄太史魯直憂居里閭。有手
帖與興化海老曰。承觀音虚席。上司甚有意
於清兄。清兄確欲不行亦甚好。蟠桃三千年
一熟。莫做退花杏子摘却。此事黄龍興化。
亦當作助道之縁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
却梯也林間
。瑩仲温羅湖録賛曰。江西法道盛
於元祐間。蓋彈壓叢林者眼高耳。況&T052673;選之
禮優異如此。靈源以偈力辭。而太史以簡美
之得非有所激而云
癸酉 元祐八年九月大后
高氏崩
大遼
 咸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紹聖元年大遼
 咸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紹聖二年大遼 壽昌元年
 帝加尊號改元
西夏
遼道宗洪基。加號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
孝惠天祐皇帝。壽昌二年。大國舅帳蕭解里
四郎君善騎射。豪傑不羈。常養亡命數十人。
從行往來遊獵於遼。至東西郡間。其飮食用
度。強取辦於富民。一日獲罪。遼國捕之甚
峻。即嘯聚爲盜。未旬日有衆二千餘人。攻
陷乾顯等數州。諸道發兵捕討。潜率衆奔生
女眞界女眞之種有生熟之分。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
熟女眞。阿骨打所居。乃江之北謂之生女
眞。亦臣
于遼國
。就結楊割大師謀叛。諸軍追襲至境
上不敢進。乃具以聞北樞密院。尋降宣箚子
付楊割一面圖之。楊割遷延數月。獨斬解里
首級。遣長子阿骨打獻遼。餘悉不遣紿云已
誅絶矣。遼不得有二進楊割父子官爵。自
是楊割父子内恃有功於遼。陰懷異志。呑併
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馬。時常賂遺權貴以通
情好契丹
國志
六月九日。韶州南華寺禪師重辯。請龍圖閣
學士蘇軾。書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鑒禪師碑。
軾又題其後曰。釋迦以文設教。其譯於中國。
必託於儒之能言者。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
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受故也。柳
宗元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嶽諸碑。妙絶
古今。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
簡正如宗元者。蓋推本其言與孟軻氏合。其
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
三塔 是年南康雲居山眞如院祐禪師始創
之。以葬寺之物故僧侶童行骨殖之所。諸方
自爾遵有之。祐生信州上饒王氏。嗣黄龍南。
南嗣慈明圓禪師續燈
丙子 紹聖三年大遼壽昌二年西夏 冬十月大擧寇宋
至延州見有備乃拔去
丁丑 紹聖四年大遼壽昌三年西夏
蘇軾謫儋州。惠州太守方子容奉勅書謂子
瞻曰。室人奉淮泗大聖僧伽甚謹。前夕來別
於夢中曰。送蘇子瞻過海南。今果此行數分
已定。夫復何憂宋僧
。元符三年庚辰歳六月。
軾歸自海外居常州。遨遊宜興。初黄州謫所
築室東坡。因號東坡居士。徽宗建中靖國元
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奉郎提擧成都府王局
觀蘇軾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六月
改元
大遼壽昌四年西夏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大遼壽昌五年西夏
錢塘高僧名道潜。以詩見知於蘇文忠公軾。
公號其爲參寥子。凡詩詞迭唱更和。形於翰
墨。必曰參寥。及呂丞相公著爲奏妙總師名
之。後與簡牘。則曰妙總老師。江浙石刻具存
者多矣。今略記。公離錢塘。以長短句別之
曰。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
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俛
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
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
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
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仲温瑩禪
師賛曰。噫今世之小生。於有道宗師必名呼
而示其忽慢。亦安知文忠於一詩僧尚爾敬
重。況道徳崇重者耶。瑩嗣大慧杲禪師普燈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退庵于櫨木
之下。號曰樝庵。懷安養故郷。有詩四首。凄
婉感人。其一章曰。西方眞淨本吾家。今憶
歸程十萬&T049271;。客路伶俜都已困。風塵孤苦最
堪嗟。七重樹聳千般樂。八徳池開四色華。莫
怪近來歸夢切。奈何榮辱事無涯。時爭傳誦。
嚴生平篤於淨業。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夏四
月將終。見寶池大蓮華天樂四列而歸寂。師
著大部備檢四卷箋難四卷助覽四卷或對四
卷流通釋統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遼壽昌六年西夏
遼帝秋七月大漸。戒孫延禧曰。南朝通好歳
久。汝性剛切勿生事。又戒大臣曰。嗣君若妄
動。卿等當力諫止之。帝崩在位四十六年。廟
號道宗。諡天福皇帝遼志
宋冬治泰陵知。登封縣樓并請因餘力治嵩
山少林道場。達磨初祖之居也。自監司郡縣
百執事下逮士庶工賈不挽而同。一朝而具
名曰面壁庵。林出芝十二本。華各異色。甘
露雨于池。夜有光四起屬天合爲大陳。東西
數十里。后山居士陳師道記曰。子孔氏之門
顏閔冉皆無傳。仲弓之後有荀卿。曾輿之後
有孟軻。端本賜之後有莊休。而荀孟莊之後
無聞焉。李氏之傳關尹。尹之傳復無聞焉。釋
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爲達磨。又六世而爲曹
溪。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
校其源委誤矣后山
文集
隆興黄龍山晦堂寶覺禪師。名祖心。冬十
一月十六日入寂。師生南雄鄔氏。嗣黄龍南
禪師。得寶覺法道者。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
太史黄山谷呉中立等普燈
 徽宗
諱佶。神宗第十子。初封端王。年十九即帝位。
在位二十五年。六月十日爲天寧節。時當承
平日久。蘇杭置造作局。朱僶父子致花石綱。
營良嶽萬歳山。民間一花一石。亦以供御爲
名。而脇之受賂滿所欲方免。蔡京爲太師。内
侍童貫領樞密。受遼國燕人李嗣良而同歸。
言遼可取。適女眞來聘。約夾攻遼。金既滅
遼復侵宋。帝乃禪位太子。尊帝曰太上皇。爲
金師擁之北去。降封天水郡王。終於五國城
續宋
通鑑
 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
宣和
辛巳 建中靖國元年大遼乾統元年
 天祚立
西夏
遼天祚立。諱延禧。道宗之孫。秦主元吉之
子。自稱天祚皇帝。淫縱失道。卒至於亡國
遼志
  女眞
 楊割太師是歳死子阿骨打嗣
續燈録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雲寺佛國禪
師。名惟白。集禪派宗師機縁。爲續燈録三十
卷進呈。帝親爲製序以賜之。其文曰。昔釋
迦如來之出世也受然燈佛記。生淨梵王家。
分手指乎天地。而其機也已露。遊門觀於老
死。而幻縁也頓寂。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鷲嶺。
無邊刹境遂現於一毫之端。大千經卷畢出
於微塵之表。西被竺土。東流震旦。編葉而書。
則一時聖教。雖傳於慶喜。拈花而笑。則正法
眼藏。獨付於飮光。自達磨西來實爲初祖。其
傳四七二三而至於曹溪。於是雙林之道逾
光。一滴之流愈廣。自南嶽青原而下分爲五
宗。各擅門風。應機酧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
則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接物利生啓
悟多矣。源派廣迤。枝葉扶疏。而臨濟雲門
二宗遂獨盛於天下。朕膺天寶命。紹國大統。
恭惟藝祖闢度門於緜寓。太宗闡祕義於敷
天。章聖傳燈於景徳。永昭廣燈於天聖。皆宏
暢眞風協助神化。以成無爲之治者也。於皇
神考尤嚮空宗。元豐三年。詔於大相國寺剏
二大禪刹。闢慧林於東序。建智海於西廡。壬
戌之歳。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
察留後附馬都尉張敦禮之請復建法雲禪寺
於國之南。於是祖席光輝。叢林鼎盛。天下
襲方袍慕禪悦者雲集於上都矣。今敦禮。以
其寺住持僧佛國禪師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
義。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揚妙旨良愜至
懷。昔能仁説法華經。放眉間白毫相。光照
東方萬八千世界。而彌勒發問。文殊決疑。以
謂日月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經者妙光
法師。得其證者普明如來。今續燈之名。蓋燈
燈相續光光相入義有在於是矣。噫圓證覺
海本含裹於十方。生滅空漚遂沈淪於三有。
因明立所由塵發智。識妄相仍轉入諸趣。良
可悲也。若回光内照發眞歸元則是録也。直
指性宗。單傳心印。可得於眉睫。可薦於言前。
擧手而&T016254;妙喜世界。彈指而現莊嚴樓閣神。
通妙用眞不可思議者也。嘉於有衆。締此勝
縁。倶離迷津。偕之覺路。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雲禪寺佛國禪師。名惟白。生靜江府
冉氏。嗣圓通秀禪師。秀嗣天衣懷。懷嗣雪竇
顯禪師普燈
壬午 崇寧元年大遼天祚皇
帝乾統二年
女眞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書一件應天下。舊來有名徳僧爲衆師
法未曾諡名者。仰所屬勘會聞奏。諡給師號。
詔天下軍州創崇寧寺。又改額曰天寧寺。至
高宗改報恩寺光孝。追崇嚴薦南渡中
興小暦
癸未 崇寧二年大遼
 乾統三年
女眞
 二年
西夏
宋夏四月。勅諡杭州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
號法寶大師。南屏法師梵臻諡實相法師。未
興軍終南山澄照律師諡法慧大師南屏諡碑
甲申 崇寧三年大遼
 乾統四年
女眞
阿骨打三年
西夏
漏澤園 宋春二月。詔天下州縣置漏澤園。
殯客死無歸之士東都
帝紀
御賛佛牙 宋夏五月五日。帝迎三朝太宗眞
宗仁宗
御讃釋迦佛牙於大相國寺。入禁中供養。帝
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點。帝讃以偈
曰。大士釋迦文。虚空等一塵。有求皆赴感。無
刹不分身。玉瑩千輪在。金剛百煉新。我今恭
敬禮。普願濟群倫翻譯
名義
五十二篇
蘄州五祖山禪師。名法演。夏六月二十五日
陞堂辭衆入寂。師生綿州鄧氏。嗣白雲端和
尚。端嗣楊岐會。會嗣慈明圓禪師。臨濟下九
世也。嗣師之法者。佛果勤圜悟
佛鑑懃佛眼
遠。世呼曰三佛。遠之嗣曰黄龍牧庵忠等。忠
之嗣普庵菩薩印肅等普燈
龍門三自省 佛眼遠禪師居龍門日作之也。
一曰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爲雜
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
格。二曰。道業未辦去聖時遙。善友師教誠不
可捨。自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已自知大心莫
退。三曰。報縁虚幻豈可強爲。人世幾何隨家
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温自愧自
緇林
寶訓
乙酉 崇寧四年大遼
 乾統五年
女眞
阿骨打四年
西夏
宋秋八月鑄九鼎成作樂名曰大晟東都事略帝紀
丙戌 崇寧五年大遼
 乾統六年
女眞
 五年
西夏
丁亥 大觀元年大遼
 乾統七年
女眞
 六年
西夏
宋詔左街十方淨因禪院禪師道楷住天寧
寺。開封尹李孝壽奏賜紫衣號定照禪師。楷
謝恩罷。上表辭謝。不敢竊冐寵榮。帝再遣孝
壽齎璽書諭意。楷確然不回。帝怒收楷付嶽。
有司問。長老有疾乎有疾免罪。楷曰。生平不
曾妄語。豈敢僥倖稱疾。遂受罰著縫掖編管
淄州。次年放逐。便庵於芙蓉湖上。學者益親。
帝賜所居額曰華嚴禪寺。師生沂州崔氏。初
遊京師籍名術臺寺。試華嚴經。得度得法投
子山青禪師嗣之。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
寂。鄧州丹霞子淳等嗣之。淳有二弟子。曰清
即眞
歇也
曰正覺即天童
宏智也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九月
二十日。宏智出辭明越郡侯。十月十日還寺。
十一日手書請育主大慧杲禪師主後事。擲
筆而逝。齒髮道具舍利流綴。葬全身於東谷
師隰州
人碑記
戊子 大觀二年大遼
 乾統八年
女眞
 七年
西夏
蔡京進太師。童貫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撫。
内侍建節始此。五月加貫檢校司空易鎭泰
寧。貫由此恃功選置將吏。不復關朝廷矣宋鑑
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剖蚌中有珠現阿
漢像。偏袒右肩矯首左顧衣紋畢具。僧俗驚
喜奉之以歸城南慈感天台教寺。寺臨苕溪。
建炎間憲使楊應誠與客傳玩。不覺越檻躍入
溪中。後溪涸沙明索而獲之。建閣藏焉韻語
陽秋
飯僧嚫金練塘居士洪慶善持江東使節。夜
宿池州梅山。愚丘宗禪師迎之相與夜話。洪
問。以飯僧見於何經其旨安在。宗曰。四十二
章經有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乃至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
者。其無修證則是正念獨脱。能飯斯人則功
超諸佛。然前輩知此旨者多矣。洪曰。其爲誰
乎。宗曰。且以近説如秦少游藤州貶所自作
挽章。有誰爲飯黄緇之句。東坡既聞秦訃。以
書送銀五兩。囑范元長爲秦飯僧。及東坡北
歸至毘陵以疾不起。太學生裒錢。於東京慧
林飯僧。蘇黄門撰東坡墓誌首載之。洪曰。嚫
金有據乎。宗曰。公豈不見毛詩小雅鹿鳴燕
群臣嘉賓也。既飮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
將其厚意。蓋飮食不足以盡敬。而加贈遺以
致慇懃也。於是爲誦丁晋公齋僧疏曰。佛
垂遍智。道育群生。凡欲救於傾危。必預形
於景貺。謂白衣干祿叨家宰之重權。丹陛宣
恩忝先皇之優渥。補仲山之衮曲盡巧心。和
傅説之羹難調衆口。嘗於安寢忽夢清容。妙
訓泠泠俾塵心而早悟。貢儀隱隱恨凡目以
那知。蓋智永周身事乖遠害。至禍臨而莫測
成災。及以非常黜向西京。感聖恩而寛宥。竄
於南裔當忠憲以甘心。咎實自貽。&T008862;非他作。
念一家之散地望萬里以何歸。既爲負國之
臣。永絶經邦之術。程由湘土。道假靈山。正
當煩惱之身。忽接清涼之衆。方知富貴難保
始終。直饒鼎食之榮。豈若盂羹之美。特形
歸命恭發精誠。虔施白金充修淨供。飯苾芻
之高徳。答嬾瓚之深慈。冀保此行乞無他恙。
伏願天回南眷。澤賜下臨。免置邊夷。白日
便同於鬼趣。賜歸中夏黄泉再感於天恩。虔
罄丹誠永緊法力。洪曰。向讀名臣傳。只見
補仲山衮知傅説羹一聯而已。今獲全聞。其
精祷若此感山雲
臥紀談
 衡嶽寺高僧名明瓚。性懶
而食殘。時曰懶殘李泌異而往謁之。撥火出
芋。以其半噉必曰。領取十年宰相
己丑 大觀三年大遼
 乾統九年
女眞
 八年
西夏
宋十二月二十七日。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
慈辯法師從諫自元豐元祐至大觀住上竺
二十四年。退居處州壽聖入寂。嗣法弟子十
人。西浙擇卿齊璧其傳最盛教行
庚寅 大觀四年大遼
 乾統十年
女眞
 九年
西夏
宋六月。以張商英入相。時久旱。是夕大雨。御
書商霖二大字賜商英。次年四月罷。宣和四
年薨。號無盡居士。寓荊南日。道學自居。少
見推許。圜悟艤舟謁之。劇談華嚴旨要。圜
悟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眞。初無假法。所
以即一而萬。了萬爲一。一復一。萬復萬。浩
然莫窮。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
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無盡於
是不覺促搨。圜悟遂問曰。到此與祖師西來
意爲同爲別。公曰同矣。圜悟曰。且得沒交渉。
公色爲之慍。圜悟曰。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
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徳山臨濟
豈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旦復擧事法界理
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圜悟又問。此可説禪
乎公曰正好説禪也。圜悟笑曰不然。正是法
界量裏在。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
界法界量滅。始好説禪。如何是佛乾屎橛。如
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眞淨偈曰。事事無礙如
意自在。手把猪頭口誦淨戒。趁出淫坊未還
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無盡公曰。美哉之
論豈易得聞乎。羅湖賛曰。夫圜悟融通宗教
若此。故使達者心悦而誠服。非宗説倶通安
能爾耶瑩仲温
羅湖録
圜悟 西川成都府昭覺寺禪師。名克勤。彭
州駱氏子。世宗儒。兒時日記千言。遊妙寂寺
見佛書有感。遂出家。依師自省祝髮。從文
照法師通講説。又從敏行授楞嚴。出蜀首謁
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潙喆黄龍晦堂心東
林總。皆稱美之。晦堂曰。他日臨濟一派屬子
矣。最後到蘄州。謁演禪師於五祖山。盡領其
奧旨。至是崇寧中還郷里。成都帥翰林郭公
知章。請開法六祖寺更昭覺。政和初謝事復
出峽南遊。時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寓荊南。師
謁之談華嚴。無盡公信敬拜禮之。留住碧
巖。復徙道林。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師號。
詔住建康蒋山。勅補汴京天寧萬壽寺。帝召
見褒寵甚渥。建炎初又遷鎭江金山。適高宗
駕幸揚州。詔入對賜號圜悟禪師。遷江西雲
居。久之還領昭覺。紹興五年高宗
年號
八月己酉示
微恙。趺坐書偈別衆投筆而逝。火化舌齒不
壞。舍利五色無數。塔于昭覺寺之側。諡眞覺
禪師。嗣五祖山演禪師。演嗣白雲端。端嗣楊
岐會。會嗣慈明圓禪師。臨濟派也普燈
辛卯 政和元年大遼
 天慶元年
女眞阿骨打
 十年
西夏
壬辰 政和二年大遼
 天慶二年
女眞阿骨打
 十一年
西夏
宋太師楚國公蔡京喜食鶉。預籠蓄而烹之。
嘗夢鶉數千訴於前。其一致詞曰。食君禀中
粟。充君箸下肉。一羹數百命。生死猶轉轂。看
君壽千春。禍福相倚伏。京甚畏焉 宋秋九
月。改官名太宰少宰。曰左右僕射
癸巳 政和三年春三月
王安石進封舒王
大遼
天慶三年
女眞阿骨打
 十二年
西夏
宋東都妙慧尼寺住持淨智大師慧光。生成
都范氏。其著書號唐鑑。乃其叔父也。是年
帝自禁中以法衣施諸禪長老。光亦預焉。因
命資次説法。而光受當其末。陞座問答罷顧
視大衆曰。若論説禪説道。則諸大禪師已説
了也。教山僧到這裏説箇甚麼即得。豈不見
先徳道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長不昧。然
雖如是畢竟如何。遂以法衣覆頂。良久云。衲
帔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便下座。於
時緇素聽者萬計。靡不嘆服。所以韓舍人子
蒼銘光之塔稱其多聞善辯焉。塔剏於豫章
西山聖相之原雲臥
紀談
宋四月。西蜀嘉州奏。風折大樹枯株有僧
定。髭髮蒙密指爪纒身。帝令送至京師。秋八
月迎入禁中。譯經院三藏大師金總持。鳴金
磬出其定。僧曰。我東林遠法師之弟慧持也。
西遊峨嵋。因入定于此。遠公無恙否。三藏曰。
遠公東晋人。去世已七百年。僧遂不語。三
藏徐啓。今欲何歸。僧曰陳留縣。即復入定。乃
用其言葬陳留。帝令繪其像頒天下。御製賛
三首曰。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未作皮。藏山於
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爲語莊周休擬
議。樹中不是負趍人。有情身不是無情。此彼
人人定裏身。會得菩提本無樹。不須辛苦問
盧能普燈録二十二卷。慧
持見東晋義熙八年
甲午 政和四年大遼
天慶四年
女眞阿骨打十三
年秋八月叛遼
西夏
女眞 金也。世本新羅人。號完顏氏。完顏猶
漢言王也。世爲酋長。服屬大遼二百年。世襲
節度使。至龕福下四世。妻女眞女生二子。長
曰胡來。胡來生三子。長曰核里。次曰蒲刺
束。季曰楊割。楊割生三子。長曰阿骨打。次曰
呉乞馬。季曰思改。思改生粘罕。女眞至
割太師始雄諸部。丙子歳蕭解里嘯聚。遼捕
之。遂投生女眞界見壽昌
乙亥下
。遼命楊割圖之。楊
割但斬解里。遣長子阿骨打獻首級於遼。自
此楊割内恃有功。陰懷異志。楊割死。阿骨
打之年。會遼主天祚掊剥是嗜。上下荒淫。其
相李儼蕭奉先輩庸瑣貪婪。阿骨打承其父
楊割富庶之餘。兵強馬壯力有異圖。先是女
眞之地東北隣於五國。五國之東接大海。出
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小而俊健能
擒鵝鶩。爪曰者尤以爲異。遼人酷愛之。天祚
嗣位責貢尤苛。逼其國人窮取以獻。女眞至
五國戰鬥而後得。女眞苦之。且沿邊諸帥邀
求賂遺無虚日不勝其擾。諸部怨叛於遼。潜
結阿骨打擧兵謀亂。至是甲午年秋八月。阿
骨打始叛。用粘罕胡捨爲謀主。銀木割移烈
婁宿闍母等爲將帥。甲馬二千犯混同江之
東寧江府。天祚遣兵禦之。皆敗遂失寧江州。
阿骨打將兵轉戰而前。乙未年秋八月。遼主
天祚下詔親征女眞。路出長春。軍中一夕戈
甲有光。遼相張琳曰。唐莊宗攻梁。矛戟夜
有光。郭崇韜曰。火出兵入破賊之兆。天祚喜
而信之。十一月進戰兵潰。天祚一日一夜走
五百里。退保長春。女眞乘勝。遂併渤海遼陽
等五十四州遼志 長白山混同江。倶今遼陽
開元路咸平府
乙未政和五年 二月立
定王相爲皇太子
大遼
天慶五年
女眞阿骨打
 十四年
西夏
宋四月。明州延慶院明智法師中立入寂。立
嗣神智鑒文。文嗣廣智尚賢。三世皆繼住持
延慶祖庭。至立益盛。晁説之銘其塔祖庭
塔銘
宋左街香積院法師永道。勅賜號寶覺大師
道三藏
法師傳
隆與府黄龍山死心禪師。名悟新。韶州黄氏
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状。壯依
佛陀院徳修祝髮。進具參方謁晦堂心禪師。
得其法要。遂嗣之。至是乙未十二月十三日
入寂。荼毘舍利五色。後有過其區所者。獲之
尤多。塔於晦堂丈室之北普燈
隆興府泐潭湛堂禪師。名文準。生興元府梁
氏。受具後參方謁眞淨文禪師。服勤十年。一
日擧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顯謨李公景直
守豫章。請開法雲巖。遷泐潭。至是政和五年
十月二十日。更衣説偈而化。闍維睛齒念珠
不壞。舍利晶圓光潔塔於南山之陽。無盡居
士丞相張公商英撰行業碑。大慧杲禪師爲
禪侶時請之也。師嗣眞淨文。文嗣黄龍南禪
普燈
丙申 政和六年大遼
 天慶六年
女眞阿骨打
 十五年
西夏
宋秋九月一日杭州靈芝寺律師元照跏趺
入寂。壽六十九歳。僧臘五十一夏。葬寺西
北隅。諡曰大智。劉燾銘其塔。關演碑其行
業。孫覿爲立石。照字湛然。生餘杭唐氏。初
毘尼大學親自佛制。自文殊已降不許措一
詞。優婆離結集不敢衍一字。人間天上十方
三界。刹海無盡聖衆。唯同一律可謂嚴矣。如
世禮樂征伐必自天子出。公侯卿大夫不容
僭也。然大法東度。唯律未明。學者失己。唐
太宗貞觀中永興軍終南山澄照大律師道宣
作戒疏羯磨疏事鈔弘四分律。流傳逾四百
載。釋義近六十家。於中大昭慶律師允堪作
會正記。獨爲盡理。最後此靈芝太智元照。以
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與會正師殊途同
歸。推明南山元意。而上合於佛制。自是會正
資持又分宗於律矣。如析金杖不失金體。無
作戒體果可分耶繋年
丁酉 政和七年詔改節度
觀察留後爲承宣使
大遼
天慶七年
女眞阿骨打
 十六年
西夏
林靈素者温州人也。善符術輔以雷公法。初
往來不逞於宿毫淮泗間。乞食諸寺。僧薄之。
至楚州今淮
安路
。與釋慧世相敺撃訟於官。時府倅
石仲喜其辯捷輕俊。爲脱之置館中。問吐納
燒煉蜚昇之術。至是政和七年正月。仲携之
入京謁宰相蔡京。京致見帝。林大言曰。天
上有神霄王清府。長生帝君主之。其弟青華
帝君皆玉帝子。次有左相僊伯并書罰僊吏
褚慧等八百餘官。謂帝即長生帝君。蔡京乃
左相僊伯。靈素即褚慧。帝忻然信之。賜林
號金門羽客。作通眞宮以處之。帝自號教主
道君皇帝。二月詔改天下天寧觀爲神霄王
清萬壽宮。所在無觀者以寺充。仍設長生大
帝君青華大帝君像。建寶籙宮。置道學科。
宣和元年帝有景貺。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
温州死之東都事
略帝紀
。隆興府黄龍山佛壽靈源禪
師。名惟清。得法晦堂室中。至是秋九月十八
日入寂。師嗣晦堂寶覺心禪師。嗣師之法慧
古徳逢守市皆高第弟子。時伊川居士徐師
川・朱世英・洪駒父皆從之問道普燈
汴京智海佛鑑禪師。名慧懃。舒州今安
慶路
汪氏
子艸歳師本郡廣教圓深。試所習得度。毎以
法華經佛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味之有
省。入五祖演和尚室。深得法要嗣之。舒守
孫鼎臣請住太平。法道大播。政和初詔住汴
京智海。經五年乞歸。得旨居建康嶈山。樞密
鄧公子常奏賜師號紫服。至是政和七年九
月八日。上堂云。祖師心印。状似鐵牛之機。去
即印住。住即印破。直饒不去不住。亦未是衲
僧行履處。且作麼生是衲僧行履處。待十月
前後爲諸人注破。至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
坐。手寫別故舊書數紙停筆而化。闍維收靈
骨舍利。塔於寺左。嗣師之法者守珣等。
生湖州施氏。住何山天寧。號佛燈禪師。至紹
興六年亦以十月八日歸寂。通判雙槐居士
鄭績。待制養空居士潘良貴深有扣明焉普燈
戊戌 重和元年大遼
 天慶八年
大金阿骨打稱
帝天輔元年
西夏
宋帝汴京作壽山艮嶽。是年秋七月成。賜名
華陽宮。蜀郡漢州雒縣僧祖秀。字紫芝。欽宗
靖康初親遊其間。作華陽宮記。載之東都事
略。秀嘗集文忠公修江州圓通訥禪師論議
佛法大旨。作歐陽外傳。后湖居士蘇庠序
之。高宗紹興二年。其弟子曇運仲宏集師講
義爲傳。作疏鈔三卷。汝陰王銍又敍之。右相
魏國公張浚併述後敍。刊行於世。秀作佛運
編年通論。祖琇者作統紀。併爲己有之。琇號
石室雲臥
紀談
    大金
女眞也。阿骨打建國稱帝。遼主天祚在京
中。聞燕王兵敗女眞入新州。晝夜憂懼。秋
女眞取東京黄龍府五十餘城。是時有楊
朴者。遼東鐵州人也。本渤海大族。登進士
第累官校書郎。先是渤海人高永昌殺遼
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爲渤海國皇帝。據
遼東五十餘州。遼主遣相張琳將兵討之。
琳敗績。女眞破渤海軍斬高永昌。降楊朴
而用之。朴勸阿骨打稱皇帝。改元天輔。
以王爲姓。以旻爲名。以其國産金號大金。
又説阿骨打曰。自古英雄開國受禪。先求
大國封册。秋八月。阿骨打遣人詣遼主
天祚求封册。其事有十。徽號大聖大明皇
一也國號大金二也玉輅三也衮冕四也
刻御前之寶五也以兄弟通問六也生辰正旦
遣使七也歳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分南宋
歳賜之半八也割遼東長春兩路九也送還女
眞阿鶻産趙三大王十也天祚付群臣議。蕭
奉先大喜。以爲自此無患。差靜江軍節度
使蕭習烈・翰林學士楊勉充封册使。副歸
州觀察使張孝偉・太常少卿王府充通問。
副使衞尉少卿劉湜充管押禮物官。將
作少監楊主忠充讀册使。備天子衮冕・玉
册・金印・車輅・法駕之屬。册立阿骨打爲
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其册文略曰。眷
惟。蕭愼之區。實介扶餘之俗。土濱上國。材
布中嶔。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碧
雲袤野固須挺於渠材。皓雪飛霜疇不惟
於絶駕。章封屡報。誠意交孚。載念遙芬
宜膺多&MT01129;。是用遣蕭習烈等。持節備禮。册
爲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義敦友睦。地裂
豐腴。嗚呼戒哉欽哉。式孚于休所有徽號。
縁犯祖號改爲至聖至明。餘悉從之。使人
自十月發行。冬十二月至金國。是月阿骨
打追尊九代祖龕福。諡景元皇帝號始祖。
八代祖名訛魯諡徳皇帝。七代祖名洋海
諡安皇帝。六代祖名隨闊諡定昭皇帝號
獻祖。五代祖名實魯諡成襄皇帝號昭祖。
曾祖太師名胡來諡惠皇帝號景祖。父大
師名楊哥諡孝平皇帝號穆宗。妃后皆追
加諡號金志。阿骨打以遼使儀物示楊朴。楊
朴以儀物不全用天子之制。又東懷國乃
小邦懷其徳之義。仍無册爲兄之文。如
遙芬多&MT01129;皆非美意。彤弓象輅亦諸侯事。
渠材二字意似輕侮。命習烈歸易其文。習
烈曰。兄友弟恭出自周書。言友睦則兄之
意見矣。楊朴等面折以爲非是。阿骨打大
怒。叱出使副欲腰斬之。糊罕諸酋爲謝乃
解。然猶人各笞百餘。至次年三月止遣蕭
習烈楊立忠回云。册文我都不曉。徽號國
號王輅御寶我都有之。須稱我大金國皇
帝兄即已。能從我今秋可至軍前。不然我
提兵取上京矣。天祚惡聞女眞事。蕭奉先
揣其意皆不以聞。遷延久之。聞上京已破
和議遂寢。後天祚雖復言和。阿骨打皆不
遼志
己亥 宣和元年大遼
 天慶九年
大金
 天輔二年
西夏
 元徳元年
二月詔改佛爲大覺金僊。餘爲僊人大
士。僧稱徳士。尼爲女徳士。寺爲宮。院爲觀。
禁銅鈸。賜佛天尊服。徳士衣道流戴冠執笏。
京師左街崇先香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諫
曰。自古佛法與國運同盛衰。元魏太武信崔
浩滅佛法。不五六年崔浩赤族。文成帝大興
之。周武信衞元嵩滅佛法。不六七年元嵩貶
死。隋文帝繼興之。唐武宗信李徳裕李歸眞
滅佛法。不一年歸眞誅。徳裕竄死朱崖。宣
宗盛興之。我國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列聖
相承譯經試僧流通佛法。自有成憲萬世可
守也。上震怒黥永道於道州。道在貶所齋戒
嚴整如常。時道昔者嘗從西天總持三藏禀
眞言軌範。至是値軍民多瘴瘧。道咒水以飮
之。無不全安。三月京師大水街衢浩渺。朝廷
委林靈素治水。日夜溢漲。君臣懷懼泗州
僧伽普光王現靈禁中。帝焚香歸敬。見僧伽
振錫登城。水乃頓涸。上下大悦。冬十一月放
林靈素歸温州。宣和二年秋九月。詔復佛
號。徳士復爲僧。永道量移近郡。宣和七年詔
永道還京師復僧形服。朝廷旌其護法。念其
精忠。改賜名曰法道。住昭慶昭先院。兼領右
街顯聖釋迦院東都事略又
道三藏本傳
金人四月攻陷遼國。上京路祖州則太祖之
天膳堂。懷州則太宗徳光之崇元殿。慶州則
望僊望聖神儀三殿。比先破乾顯等州。如凝
神殿安元聖母殿木葉山之世祖殿諸陵寢皇
妃子弟影堂。焚燒掠盡發掘金銀珠玉。所司
即以聞。蕭奉先皆抑而不奏遼志
庚子 宣和二年
 復僧佛號
大遼
 天慶十年
大金
 天輔三年
西夏
 元徳二年
宋太尉陳良弼建大會齋延諸禪講。有善法
師。賢首宗之雄者號義虎。致問諸禪曰。吾
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眞
常。然後萬徳莊嚴方名爲佛。而禪宗以一喝
轉凡成聖。攷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
入五教是爲正説。若不能入五教是爲邪説。
是時諸禪列坐。法眞禪師一公以目眴慈受
禪師深公。深肘淨因使對之。淨因召善而謂
之曰。承法師所問。不足勞諸大禪師之酬。只
淨因小長老可解法師之惑。其五教者如愚
法小乘教乃有義也。如大乘始教乃空義也。
如大乘終教乃不有不空義也。所謂大乘頓
教乃即有即空義也。所謂一乘圓教乃空而
不有有而不空義也我此一喝非唯能入五
教。至於世間諸子百家一切技藝悉能相入。
乃喝曰。還聞麼。善曰聞。成曰。汝既聞則此
一喝是有。是能入小乘教。又召善曰。汝今還
聞麼。善曰不聞。成曰。汝既不聞則適來一喝
是無。能入大乘始教。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
久聲銷。汝復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
則即今實無。既乃不有不無。是能入終教。我
有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喝之時。無
非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我
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倶忘。道
有之時纖毫不立。道無之時横遍虚空。即此
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圓教。善遂稽首謝。師復召善曰。乃
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道古至今。十方虚空
萬象森羅。六趣四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
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契理契機。
與天地萬物一體。謂之法身。三界唯心萬法
唯識。四時八節陰陽一致。謂之法性。是故華
嚴經云。法性遍在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
色。全在一塵中含四義。事理無邊周遍無餘。
參而不雜。混而不一。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隨機方便。謂之小歇場。未至
寶所。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
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有千聖不傳底向上
一路在。善又問曰。如何是向上一路。成曰。汝
且向下會取。善曰。如何是寶所。成曰。非汝
境界。善曰。望禪師慈悲。成曰。恁從滄海變
終不爲君通。善於是愀然變容俛首而退。是
時帝私幸觀之。太師魯國公亦預焉。帝顧謂
近侍曰。禪宗玄妙深極如此。淨因才辯亦罕
有也。侍臣奏曰。此宗師之緒餘耳。瑩仲温
羅湖録賛曰。成之學贍明道。左右逢原乘機
挫鋭於人天衆前。借使先徳扶宗。亦蔑以加
於此矣。禪師名繼成。字蹣庵。生江西袁州
宜春劉氏。詔住淨因禪刹。師嗣智海道平禪
師。平嗣大潙慕喆。喆嗣翠巖可眞。眞嗣慈明
圓禪師。成之嗣有二弟子。曰瑞巖勝・冶父川。
臨濟派也羅湖文集五燈會元
辛丑 宣和三年秋八
月童貫進大師
大遼
 保大元年
大金
 天輔四年
西夏
宋二月。詔政和七年所改寺爲神霄宮者。田
産盡還僧寺統紀。三月二十五日詔慈受禪
師懷深。住汴京大相國慧林禪刹。師生壽春
夏氏。高宗紹興二年入寂。嗣長蘆信。信嗣慧
林圓照本禪師普燈
白雲庵 杭州靈隱寺方丈後山之庵也。至
是宣和三年。有比丘曰清覺。自號本然。仁
宗慶暦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洛京登封縣
孔氏。宣尼五十二世孫。曾祖高勍事梁歴唐。
同光時領襄州澤潞河陽節度使。官至太子
太師。父訢進士隱徳。母崔氏。覺幼而頴悟
習儒業。累請郷擧。神宗熙寧二年。閲法華
經有省。求出家。父母許之。依汝州龍門山
寶應寺海慧大師剃染。囑其南詢。初參嘉州
峨眉山千歳和尚。次抵淮西舒州今安
慶路
浮山。結
庵于太守巖。宴坐二十年。哲宗元祐七年遊
浙。明年至杭州靈隱寺隨衆居止。汪羅二行
人求師心要。學侶日臻。靈隱圓明童禪師。以
寺後白雲山庵居覺。玄化開闡。乃自立宗。以
所居庵名爲號曰白雲宗。移居餘杭龍門山。
庵曰福地。爲龍神説三歸五戒。至是崇寧三
年。至錢塘六和塔開化寺後紫雲庵居。道俗
請就正濟寺講華嚴經。時當毀教。覺著證宗
論三教編十地歌。大觀元年。卓庵湖州歸安
千金市。名曰十地。次至烏程菁山。卓錫得泉
結庵而居。名曰出塵。徒衆復請歸正濟寺。忌
之者以證宗論于忤朝政聞官。政和六年編
管廣南思州。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十人詣
京陳状。蒙旨放令逐便。至是辛丑年七月二
十日謝恩。八月三日作偈投太守游公。指以
九月二十六日爲別。至期乃化去。世壽七十
九歳。顯臘五十二夏。弟子慧能禀遺訓。奉靈
骨舍利歸葬杭州餘杭之南山。當宣和五年
之二月也。塔曰白雲。院曰普安。後弟子改曰
普寧。其於崇徳甑山・松林善住。皆其行道之
所。徳清・龍山・超山・方山・乾元山・歸安・巖山。
皆分葬舍利之所。其宗聿興浙右
壬寅 宣和四年十二
月無盡居士薨
大遼
 保大二年
大金
 天輔五年
西夏
遼春三月。金人破中京奚國
。天祚在燕京聞報
甚懼。即日出居庸關。率騎兵五千西奔雲中
府。留宰相張琳李處温與燕王淳守燕。淳居
燕二十年得人心。天祚趨漁陽入夾山。李處
温等三月十七日會百官父老。立燕王曰天
錫皇帝。改元建福。下詔廢天祚爲湘陰王。
天錫以燕雲平中京上京遼西六路奄爲己
有。沙漠以北西南面西北路招討府諸番部
族。天祚主之。稱保大二年。遼國自此分矣。八
月燕帝淳病薨。諡曰宣帝。無嗣。越王蕭幹會
百官父老。議立燕帝妻蕭氏爲皇太后。權主
軍國事。奉迎天祚次子秦王爲帝。蕭氏即位
於柩。前改元徳興。天祚聞淳死。下詔削淳
官爵。并妻蕭氏降爲庶人。賜姓虺氏。金主趨
中京。天祚走及夏國。十二月金人抵居庸關
遼志
癸卯
 宣和五年
大遼
 保大三年
大金 五月改
天會元年
西夏
宋秀州今嘉
興路
春旱。祷精嚴寺觀音有驗。重裝聖
像。夏旱復有講。郡守曾侯夢白衣天人曰。我
固當爲此方致雨。然面目不淨三十里無所
見。不能與衆聖會奈何。明日詰其由。果匠
者欲聖容明潤。用雞子牛膠調粉故爾。遂改
新之。隨祷即應繋年録觀
音感應集
遼春正月。燕帝后蕭氏在燕。聞金人入居庸
關。夜率蕭幹及車帳出城。聲言迎敵。實乃
出奔。至松亭關議所往。耶律大石材牙遼人
也。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幹奚人也。欲就
奚王府立國。宣宗燕王
淳也
附馬都尉蕭勃迭曰。今
日固合歸天祚。然而有何面目相見。林牙命
左右牽出斬之。傳令軍中有敢異議者斬。於
是遼奚二軍列陣相拒而分矣。遼軍從林牙
挾蕭后歸天祚于夾山七月到夾山。天祚命殺蕭
后并外甥常哥。餘免本罪
奚渤海軍從蕭幹名夔
離不
留奚王府。幹據府自立
僭號神聖皇帝。國號大奚。改元天興又曰
天嗣
。七
月奚兵遇金人戰於腰鋪。奚大敗。蕭幹爲其
部曲得哥殺之遼志
金癸卯春。陞皇帝寨曰會寧府。建爲上京。
改遼之上京曰北京。先是女眞之初無城廓。
止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至是改焉。置
三省六郡尹貳曹屬。左丞相陳王兀室撰
眞字以行金志。五月阿骨打旻。北追天祚途中
以疾殂。諡曰大聖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旻建
國登位首末凡六年。弟呉乞馬立。改名晟。
楊割太師第二子也。改天輔六年曰天會元
年。在位一十一年。旻八子皆封王。初燕人
&T021362;者平州人也河東山西道平灤
路灤州皆古平州
。登建士第仕
燕。建福元年燕王淳之年
號。壬寅歳也
授遼興軍節度使
軍平
州也
。金人粘罕欲擒&T021362;。康公弼曰。是激其反
也。獨往見&T021362;諭金國之意。&T021362;曰。契丹八路
今特平州存耳。敢有異志。所以未釋甲者防
蕭幹耳。康報其言。粘罕信之。改平州爲南
京。加&T021362;同平章事判留守。事實欲圖之也。&T021362;
殺金左企弓等。以平州附宋。十一月金兵襲
破平州。得宋朝所賜&T021362;金花箋御筆書詔
乃歸曲於宋。累檄宋朝宣撫司取&T021362;。宋不得
已。命王安中誅&T021362;。函首送金。未幾金太子窩
里孛由平州侵宋矣金志
金主旻八子。一曰阿母。二曰室曷熙宗胄
之父也
。三
曰説梁虎。與室曷同母。乃正室所生。四曰斡
離不誤呼曰
二太子
。五曰窩里嗢誤呼曰
三太子
。宋高宗紹興
四年冬犯江上者生。第六曰兀朮誤呼曰
四太子
。七曰
窩里混誤呼曰
五太子
。八曰阿骨保邪王號自在郎君
是也與兀朮同母旻第二第三二子早世。所
以誤呼其四爲二。五爲三。六爲四也金志
甲辰 宣和六年大遼
 保大四年
大金 太宗晟
 天會二年
西夏
宋高僧寂音尊者 江西瑞州清涼禪師。名
惠洪亦名
徳洪
。郡之彭氏子。年十四父母倶喪。依
三峰靘禪師居。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靘
器之。年十九試經於東京天王寺得度。從宣
祕講成實唯識論。逾四年棄去。謁眞淨文禪
師於廬山歸宗。文遷石門。師隨行命掌記室。
未久去之。顯謨朱公彦守撫州。請開法州北
景徳。後住江寧府清涼。大慧杲禪師處衆
日。親依於師。仰嘆其妙悟辯慧。高宗建炎二
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世壽五十八歳。僧
臘三十九夏。太尉郭公天民奏賜寶覺圓明
之號。師嗣眞淨文禪師。撰禪林僧寶傳三十
林間録。又文集曰石門文字禪。流行於
普燈
遼甲辰秋七月。天祚牽韃靻諸軍五萬。携
其后妃二子曰秦王趙王及宗屬。南來越漁
陽嶺。金人粘罕回軍雲中。天祚復奔山。金
司與小胡魯謀南歸宋。又謀奔西夏。國計未
決。小胡魯密遣人&MT02199;報粘罕。金使婁宿馳騎
犯天祚。小胡魯遂俘天祚以還。金人削封天
祚爲海濱王。送長白山今遼東道開
元路咸平府
。東築室居
之。明年乙巳殂遼國亡。遼起自後梁均王貞
明二年丙子歳至是甲辰。凡九主歴二百單
九年遼志
乙巳 宣和七年大金
 天會三年
西夏
宋六月。封童貫廣陽郡王。宋朝凡異姓非外
戚無封王者。蔡京用事持紹述之説以資姦
謀。遂贈王安石舒王。其後何執中贈清河郡
王。王爵於是濫矣。十二月童貫復宣撫。自太
原逃歸宋鑑
大金十二月。斡離不粘罕分道入<#0887_7/>侵宋。因平
州張&T021362;歸宋至於搆怨。東路之軍斡離不主
州張&T021362;歸宋至於搆怨。東路之軍斡離不主
之。建樞密院於燕山。以劉彦宗主院事。西路
之軍粘罕主之。建樞密院於雲中。以時立愛
主院事。國人呼爲東朝廷西朝廷。於是斡離
不之軍自燕山直犯河北。粘罕之軍犯河東
陷朔武代忻等州。直趨太原。金之渝盟也一
因張&T021362;。帝所恃者童貫賈先臨敵逃歸。貫本
庸繆。因蔡京爲助。遂握兵權。貫今統兵身遠
敵常數百里。是致將不先敵士不用命。屡見
敗衄。庚申帝禪位太子。以道君號退居隆徳
宮。遣李鄴使金虜。告以内禪且求和帝紀
 欽宗
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内禪即帝位年二
十七歳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 靖康
丙午 靖康元年大金
 天會四年
西夏 四月攻宋
朱昭死之
宋正月。金人陷相州。己巳帝下詔親征。太上
皇出幸南京。辛未帝置守城戰具粗畢。而金
人抵城下矣。白時中罷相。李邦彦起復太宰。
張邦昌少宰。都人呼邦彦爲浪子宰相。壬申
遣使督諸路帥臣將兵入援。金人索金銀犒
師。尊我主爲伯父。歸我燕雲之人在漢者。割
中山太原河間之地。親王宰相爲質。我乃退
師。詔以皇弟康王爲軍前計謀使。張邦昌副
之。李鄴高世則偕行。所求皆與之。其三鎭
詔書。李綱留之不遣。乙亥詔金國以大金稱。
丁亥勤王之兵並至號二十萬。京師人心稍
安。二月金使復來。帝遣宇文虚中。齎李綱所
留三鎭詔書以往。仍奉迎康王。先是康王留
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三矢皆中。鵠
連珠不斷。金人謂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乃
遣歸。更請肅王爲質。乙巳康王自金營還。金
人圍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三鎭詔書及肅
王。不俟金銀數足。丙午金師退竄蔡京儋州。
至潭而死。年八十。蔡攸竄萬安軍。尋有詔所
在斬之。童貫遠竄追斬於南雄。三月命樞密
使李綱。迎上皇于南京。四月始至京師。趙
良嗣先竄&MT02200;州。至是就斬之。初徽宗政和元
年秋九月。童貫使遼歸至幽州虜溝河。有燕
人馬植者。得罪於遼之燕王無所容。遂見貫
陳滅燕之策。貫携之歸改姓李名良嗣。薦於
帝賜姓趙。復燕之議始於此也。宣和二年二
月女眞請遣使通好。因遣趙良嗣往約夾攻
契丹。卒於敗國。今乃斬之。金人以三鎭未
得。冬十月復兩道入寇。十一月乙酉斡離不
犯京師屯劉家寺。閏月粘罕犯京師屯青城。
詔康王搆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陳搆爲元帥。
宗澤副之。速領兵入衞。丙辰京城失守。辛
酉帝如青城。二酋令孫覲撰降表書成。令帝
簽名。北望拜發。且云其主別立賢君但稱宋
王。帝默然。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康王開
元帥府於相州。癸亥帝自青城回。粘罕請遣
使迎康王。使還報不見康王爲辭宋鑑
西夏四月。夏人寇邊攻震威城。戎酋呼知城
朱昭曰。大金約我夾攻。自河以北大金得之。
自河以西我國得之。今麟府諸壘悉己歸我。
公何恃而不降乎。攻甚急城陷昭死之。十一
月夏人寇邊陷懷徳軍守貳劉詮杜栩死之
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金粘罕遣
人邀帝到營。帝以孫傳謝克家輔太子。監國
傳仍爲留守。梅執禮副之。帝出城。僕射何
&MT02597;以下皆從帝至青城。與粘罕相見。留之營
中。並留親王宰相執政學士院禮部太常寺
官。餘令先歸。金人根括金銀。帝遣中使歸
云。朕拘留在此。候金銀數足方可還。於是増
官根括。搜掘戚里宗室内侍僧道伎術之家。
凡八日得金三十萬八千兩銀六百萬兩衣段
一百萬。輸納金營。二月丁酉。粘罕遣金牙
郎君來責。又發教坊人孟子著内侍藍折醫
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隱金銀。凡十八日城内
得金七萬五千八百兩銀一百一十四萬五千
兩衣段四萬八十四疋。納金人軍前。丁巳金
人索郊天儀制及監書圖籍印板。戊午金人
索大成樂器太常禮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戲之
具珍奇圖畫等物。丙寅粘罕令蕭慶讀金主
詔於帝曰。別立異姓廢淵聖爲陳留王。保州
守墳墓。推異姓堪爲人主者。從軍前備禮册。
命仍邀太上皇出城。丁卯太上皇后妃鄆王
以下三十餘人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從。三
月丁酉金人册張邦昌爲帝國號大楚。丁巳
太上皇北行。寧徳皇后及諸親王妃嬪以下
皆行。由滑州路進發。斡離不軍護送。四月
庚申朔。淵聖皇帝北行。皇后皇太子偕行。由
鄭州路進發。粘罕軍護送。淵聖率后諸王望
拜城中泣別宗廟。哭聲震動青城。庚午元祐
皇后孟氏垂簾聽政。邦昌以太宰退處資善
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元祐孟太后哲宗后
也。時六宮有位者皆從二帝。惟后以廢得存
。癸亥群
臣請康王即帝位。辛巳康王至單州。壬午至
虞城縣。邦昌聞車駕至南京。排辨輿輦冠冕
服御儀物。百官有司各以其職並赴南京以
備册禮。癸未康王次應天府今歸徳府隋
曰宋州豫域
。翌日
詣鴻慶宮朝三殿御容張邦昌至。伏地慟哭
請罪。王慰撫之。甲申耿南仲等議。改元建
炎。以有宋火徳之祥也。戊子太后遣使齎手
書。略曰。今聞涓辰之吉受册有期。將同日
月之照臨。行布風雷之號令。天命所屬。黎民
咸竭於驩心。神器既安。衰老願諧於素志。康
王乃以己丑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
諱搆。徽宗第九子。封康王。靖康二年五月康
寅朔。改元建炎。以五月二十一日爲天申節。
竄張邦昌于潭州。尋賜死。建炎三年三月。御
營司都統制苗傅副統制劉正彦作亂。逼帝
遜位太子。居帝睿聖宮。太后垂簾聽政。十
一日改年曰明受。張浚・呂頤浩・辛永宗・劉光
世・韓世忠等勤王。上復辟幸建康。秋七月韓
世忠生擒苗劉。臠於建康市。議駐箚越州發
建康。金人犯建康陷杭州。帝航海至温州。復
回越州。車駕如杭州。陞杭州爲臨安府。紹
興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帝發越州。丙午
駐驛臨安府。久之秦檜自金回。專主和議。徽
宗・欽宗・鄭后・邢后相繼崩于五國城。金還河
南地及梓宮以和賛于
越州
。繼而復入寇。張浚韓世
忠岳飛呉麟等大敗之。遂遁去。帝頒黄庭堅
所書戒石銘於州縣。興太學。建二館。開經
筵。躬籍田。正經界。秦檜不能體上意。罷諸將
之權以沮忠義之氣。卒使境土不能復也。帝
年二十一歳即位。在位三十六年。禪位孝宗。
自稱太上皇居徳壽宮。年八十二歳崩宋續
通鑑
 建炎四年紹興三十二年
丁未 建炎元年冬十月車
駕狩揚州
大金天會五年西夏
戊申 建炎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勤
入對揚州賜號圜悟禪師普燈
大金
 天會六年
西夏
冬十月四日。蘇州北禪天台法主淨梵入寂。
梵傳慧明。明傳蘊堯。報慈法師也蘭陵集釋
統僧傳
己酉 建炎三年大金天會七年西夏
諸天行位 秋八月二十一日。杭州上天竺
慧覺法師齊璧入寂。石林葉夢得銘其塔。璧
著普賢觀經疏三卷祖源記二卷。嗣子神渙・
如湛・法久。渙嘗考論諸天行位。以君臣賓主
男女本迹爲綱目。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
上冠下。諸天皆其臣屬也。大梵爲三界主。三
目摩醯爲大千主。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四
王主領八部。雖君臣不同。要各有主義。若大
辯在山澤。功徳在北天園中。皆客寄耳。實
無所主領也。梵釋四王是男天。功徳大辯地
神樹神皆女天。不可使男女失序。況鬼子母
有女名。功徳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
上。可謂之以母從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
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金剛密迹本護千兄
成佛。不揣其本而齊其迹可乎。知此四義然
後始可與言天矣。煥有三弟子。曰總庵妙心・
常齋法拜・覺庵簡言。言傳鑑堂思義。寶慶紹
定間住上竺釋統僧傳
護國金光明懺 冬十月。帝狩台州至金鰲
山寺。寂然空靜唯廣殿香清。有白髮僧老甚。
祷諸天於佛前。憂時保國語意誠篤。帝悦而
問之。對曰。護國金光明三昧懺也。是後駐蹕
杭州。輦下諸巨刹歳賜金帛。修金光明期懺。
實本於此趙彦惠擁爐閑話
庚戌 建炎四年春二月駕狩温
州駐江心寺因改曰龍翔
大金
 天會八年
西夏
    齊
金人粘罕謂張邦昌之死。請於國主。乃以
河南之地。九月九日册立濟南守劉豫爲
帝于大名圓號大齊。年曰阜昌。宋屡征討
之。豫屡敗卹。至丁巳年。金主以劉豫不能
立國遂廢豫。齊立八年亡。豫生景州。守濟
金志
辛亥 紹興元年秋八月范
宗尹罷相秦檜右相
大金
 天會九年
西夏
壬子 紹興二年秋九月秦檜
罷相朱勝非復拜右相
天會十年西夏
癸丑 紹興三年天會十一年西夏
甲寅 紹興四年
 九月趙鼎八相
太宗崩熙宗立
 天會十二年
西夏
乙卯 紹興五年天會十三年西夏
 大徳元年
宋九月丙辰。駕幸上天竺。以萬歳香山供養
菩薩。召住持應如賜對。如辯慧稱旨。賜金帛
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初紹興三年七月。龍
圖閣學士梁如嘉知臨安府。奏圓通大師應
如住上竺。至是帝悦上竺紀勝
金太宗晟。天會十二年十二月崩。熙宗孝成
帝亶立。太祖嫡孫也。宗浚之子。稱天會十三
年至戊午改元天眷。辛酉改元皇統。己巳皇
統九年十二月十日。爲從弟岐王亮弑之。孝
成在位十六年。幼而聰達。貫宗經業喜文辭
威儀。太宗深所愛重。平日嗜殺。晩年性尤
暴。宗族大臣皆懼不免。遂相與結約以伺其
間而弑之。亮既即皇帝位。追廢亶爲東昏王。
亮死世宗立。諡亶曰武靈皇帝。廟號閔宗。久
之改孝成皇帝。廟號熙宗金志
丙辰 紹興六年大金
 天會十四年
西夏
平江虎丘隆禪師入寂。塔全身於西南隅。師
和州含山人。嗣圜悟勤禪師。勤嗣五祖演
丁巳 紹興七年七月二十一
日詔佛日禪師宗杲住徑山能仁禪寺
天會十
五年
西夏
戊午 紹興八年三月秦檜
復拜右相
金改
 天眷元年
西夏
勅綾度牒 宋秋八月。詔賜天下僧尼勅綾
度牒釋統興廢志中興暦
己未 紹興九年天眷二年西夏
宋詔以女眞來和。大赦天下。諸郡縣州建
恩光孝禪寺以崇寧萬壽
天寧寺改也
奉徽宗皇帝香火釋統
興廢
志中興暦
庚申 紹興十年大金 
天眷三年
西夏拓跋仁孝立
 大慶元年
宋冬十一月七日。杭州北關妙行院沙門名
思淨入寂。禮部侍郎張九成銘其塔。淨之族
錢塘喩氏建妙行院接待。供僧三百萬。畫阿
彌陀佛入于神妙。楊侍郎傑賛爲喩彌陀。人
從而稱之。淨於西湖之北鐫石爲大佛頭塔銘
寺記
辛酉 紹興十一年秦檜張
浚謀誅大將岳飛
金改
 皇統元年
西夏
宋朝散郎知温州張九成。字子韶。號無垢居
士。杭州鹽官人。初紹興二年三月。帝策試
進士。九成第一。九成謂前輩搢紳所立過人。
伊洛名儒所造精妙皆由悟心。因是參學究
竟。初謁大通之嗣寶印禪師楚明。見佛日杲
禪師於徑山。明悟心要。窮元盡性。至是辛酉
年。佛日重其悟入。特爲上堂。引神臂弓以
言之。是時軍國邊事。方議神臂弓之用。右相
秦檜以爲譏議朝政。五月民佛日竄衡州。貶
九成南安軍。九成謫居十四年。寓横浦僧舍。
談經著書。皆學者之未聞。其心傳録曰。六經
皆妙法也。然言者道之贅。六經其贅道哉。囿
於經則贅矣。又曰。世間無非幻。人處幻中不
知萬古紛紛。喜怒愛惡從何而起。以爲本有
則物不形。以爲本無不可責之。如木石其間
能自覺者。又是認幻爲覺。覺即幻也。無幻則
不覺。因覺知幻。覺自不可著。況於喜怒愛惡
之情乎。況於功名富貴之塵乎瑩仲温
羅湖集
宋秋七月。台州智涌法師了然住白蓮天台
教庠已二十四年。至是沐浴更衣。跏趺説法
而逝。然著南嶽止觀宗圓記五卷十不二門
樞要二卷虎溪前後集八卷。嗣法諸子。澤山・
與咸・山堂・元性・白蓮・妙璘・虚堂・本空釋統
僧傳
壬戌 紹興十二年大金
 皇統二年
西夏
宋春顯仁太皇后韋氏自北歸徽宗
后也
秋九月尚
書左僕射冀國公秦檜封太師魏國公宋鑑
癸亥 紹興十三年皇統三年西夏
金夏六月。英悼太子生。詔海慧大師。於上京
宮側創造大儲慶寺。普度境内童行。有籍
于官者爲僧尼。道士亦如之。通百萬計。次年
詔留海慧清慧二禪師居大儲慶寺。迎瑞像
供養本寺積慶閣金志
寺記
宋勅於臨安府西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成。
四月十九日。令藩邸看經僧徳信奉香火。至
理宗寶慶二年五月十三日。始詔師賛住持。
傳十方天台教觀圓覺
碑刻
翻譯名義 宋秋八月蘇州今平
江路
景徳寺沙門
法雲編成七卷。唯心居士周葵序
甲子 紹興十四年宋明州
延慶院改賜寺額
大金
 皇統四年
西夏
 元慶元
宋詔改天竺靈山寺爲時思薦福。賜憲聖慈
烈皇后呉氏奉先香火。寧宗慶元三年冬十
月。卜地靈隱之西。建時思薦福寺成。復還天
竺舊額。嘉定十年六月。慶遠軍節度使呉琰
請子朝曰。時思薦福乞依上下天竺事體。永
傳十方天台教觀。始詔景遷開山住持呉寺
碑刻
乙丑 紹興十五年皇統五年西夏
金國海慧大師遷化。帝偕后親奉舍利。五處
立塔。特諡佛覺佑國大禪師。次年正月賜
慧號佛智護國大師。登國師座。特賜金襴僧
伽黎大衣珍異缾爐寶器。帝與后親奉接足
禮拜授衣。其欽敬古所未有本傳
丙寅 紹興十六年大金
 皇統六年
西夏
丁卯 紹興十七年朦輔國祖元皇帝
 天興元年
皇統七年西夏
金國撻辣既誅。其子勝花都郎君者。率其父
故部曲以叛。與朦骨通。兀朮都元帥未死。自
將中原所教臂弓手八萬人討之。連年不
能克。皇統六年八月。復遣蕭保壽奴與之和
議。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圍寨與之。歳遺牛
羊米豆。且册其酋長熬羅孛極烈爲朦輔國
主。至是始和。歳遺甚厚。於是熬羅孛極烈自
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大金用兵連年卒不
能討。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冬都元帥兀
朮薨金志
宋三藏法師初名永道。改賜曰法道。徽宗
宣和元年。詔改佛爲大覺金僊。左街崇先香
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諫。帝怒黜道于道
州。宣和七年詔道還京師。復僧形服。朝廷
旌其護法。改賜名曰法道。住昭慶昭先院。兼
領右街顯聖釋迦院。高宗建炎元年。以五月
二十一日聖誕爲天申節。汴京留守宗澤承
制。請道住左街天清寺。補宣教郎爲國焚祝
參謀軍事。三年道隨駕南巡。累召至都堂。預
議軍國事。欲加冠裳。道辭。帝從其志。仍前
號寶覺加賜圓通法濟大師。四年五月回駕
次越州。夏旱。詔道祷雨於圓通教寺。雨通。帝
悦。紹興二年二月。宣道入對。久之。詔住江
州廬山東林太平興龍禪寺。三年春二月。道
上箚子陳僧道班次依祖宗成法。五月夏旱。
詔道入禁中祷雨大通。帝賜道金缽。紹興至
是十七年。四月道敍大宋僧史略。秋七月二
十一日跏趺謂其徒曰。法門扶持更在諸公。
言訖而逝。塔于杭州西湖之九里松。寧宗嘉
定間。東陽呉克已爲道作傳府志
戊辰 紹興十八年大金
 皇統八年
西夏
宋佛智禪師。名端裕。呉越王錢氏之裔。嗣圜
悟勤禪師。初住鄧州丹霞。遷虎丘移徑山庵
於西華。勅住保寧萬壽。遷閩之玄沙壽山西
禪。被旨補靈隱。是年秋赴育王之命。嗣子淨
慈水庵師一等普燈
己巳 紹興十九年金主被弑 亮立改
九年曰天徳元年
西夏
 天盛元年
宋五月二十三日。勅賜婕妤劉氏功徳院。以
褒親崇壽爲額。寧宗嘉定十七年。始詔正悟
法師元粹開山住持。傳十方天台教觀。風山
劉寺今爲兩竺之亞寺記
金十二月甲子。左丞相岐王亮即皇帝位。追
尊父爲徳宗。改元天徳。遷都燕京。又遷汴京。
南侵宋至揚州。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爲諸
將弑於瓜洲鎭龜山寺。在位一十三年。諡曰
海陵煬王金志
宋江西隆興牧庵禪師。名法忠。明州鄞縣姚
氏子。幼性專靜。告親出家。父母送之。依郡
中崇教院師道英受業。年十九試經得度。趨
講肆。究天台教旨。頗自負。一日暴所習於禪
者。爲其折困因有疑。投天童交禪師。交使
其南詢。遂造閩之雪峰需禪師席。不契。走淮
西舒州龍門佛眼遠禪師席下。縱歩水磨。覩
其牓曰法輪常轉。豁然大悟。説偈曰。轉大
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石磨。佛眼
頷之。辭去度九江登廬阜。露眠草宿。蛇虎爲
隣。山舒水綏處。會意則居焉。住勝業南
雲蓋公安大潙五刹。復赴豫章黄龍。至是己
已年。大尉邢公孝揚施金。爲忠營壽塔於寺
東之薌源。工纔畢。忠笑曰。吾將行矣。書偈
曰。六十六年遊夢幻中。浩歌歸去撒手長空。
瞑目而寂。法嗣佛眼遠禪師。遠嗣五祖演。演
嗣白雲端端嗣楊岐會。會嗣慈明圓禪師。臨
濟派也。嗣忠之法者普庵肅禪師等普燈
普庵寂感妙濟眞覺昭貺禪師 名印肅。生
江西袁州宜春余氏。年六歳夢異僧勉之出
家。父母送之。從壽隆院賢公受業。年二十七
落髮。越明年受具足戒。賢勉之讀法華經。師
曰。嘗聞諸佛元旨。必貴了悟於心。遂辭師遊
湖湘。謁牧庵忠禪師於大潙山。問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忠竪起拂子。師遂有省。後歸受業
院。至是紹興癸酉有隣寺曰慈化。衆請師住。
無常産。師布衾紙衣粥食禪定。一日閲華嚴
經合論。説偈曰。掜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
嶽又天台。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
來。平居説偈曰。靈妙如如不異太虚。造化
萬物不礙方隅。慕師之道而來者。師隨宜而
爲説法。或書偈與之。有病患者折草爲藥與
之。受者即愈。靈應非一。由是鼎新梵宇。或
問師修何行而得此。師畫一畫云。會麼。云不
會。師云。止止不須説。孝宗乾道五年七月二
十一日示衆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入
吾室者必能元契矣。善自護持毋令退失。索
浴更衣。跏趺而逝。世壽五十五歳。僧臘二十
八夏。塔全身於寺。累受恩勅封諡。師容貎魁
奇。智性天發。法嗣黄龍牧庵忠禪師普燈
庚午 紹興二十年大金
 天徳二年
西夏
辛未 紹興二十一年天徳三年西夏
 釋迦文佛入滅至是二千一百年
宋杭州徑山佛日禪師。名宗杲。生江東宣州
寧國奚氏。嗣法佛果圜悟勤禪師。初紹興七
年詔住徑山。辛酉十一年五月。爲張九成上
堂言神臂弓。朝廷毀其衣牒竄衡州。至是二
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未幾詔復形服。蒙恩
北歸。四方虚席以邀。不就。十二月二十三日
詔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紹興二十八
年詔再住徑山。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示
寂於徑山明月堂。世壽七十五歳。僧臘五十
八夏。葬全身於寺山。賜諡普覺。塔曰寶光。孝
宗爲普安郡王時。嘗遣内都監至徑山問道。
佛日獻偈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
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王
嘉之。及封建王。復遣内知客至徑山。供五
百阿羅漢。親書妙喜庵三大字。制眞讃以寄
師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
現處。孝宗即帝位。賜師號大慧禪師。盡取
向所賜宸翰。以御寶識之。聖恩隆厚。嗣法弟
子燈分甚衆。右相湯思退。參政李炳。内翰汪
藻。禮部侍郎張九成。給事中憑楫。士大夫得
其道悟徹者。具載如長書普説。少保保信軍
節度使魏國公張浚銘其塔。賜語録入藏流
普燈
宋隆興泐潭草堂清禪師會中書記。名脩仰。
南閩人。佛日杲禪師奉旨自衡州移梅陽。仰
侍行。郡守謝朝議以佛日語僚屬曰。朝廷編
置所謂長老者但一僧耳。兵馬司東偏之隙
地從其居止。既而僧行日至幾數百指。施鍬
&MT02372;而平基址。運竹木而縛屋廬。聽其指呼無
敢怠者。守雖聞其服勤如此。亦未知果何人
也。於是延見一二觀其能爲。仰適承命乃與
從容彌日語論英發。榷古商今逢原左右。守
復徴等伍更有蘊異能者否。仰遂告以負大
經論者有之。博極書史者有之。詩詞高妙者
有之。翰墨飄逸者有之。其所以未能明徹。則
佛祖大事因縁而已。是以不憚艱險隨侍而
來得依仁政幸莫大焉。守且駭異知其徒侶
皆爲法忘躯之士自是於佛日禪師日益加敬
遣其子純粹求入道捷徑佛日示以法語八篇
存語録中雲臥
紀談
宋顯仁太皇后韋氏紹興十二年自北歸東都
事略
至是辛未二十一年十月於杭州&MT06324;亭山
新寺成額曰崇先顯孝詔洞山下九世眞歇禪
師清了開山住持召對稱旨賜金襴衣未幾而
寂全身葬於寺有碑存焉眞歇生蜀綿州雍氏
嗣丹霞淳淳嗣英蓉楷禪師太后謂道家
聖殊有冥助改孤山寺爲延祥觀以奉香火遷
孤山尊者法慧法師智圓全身葬山瑪瑙坡

壬申 紹興二十二年金自會寧府遷都燕京
 天徳四年
西夏
癸酉 紹興二十三年金改
 貞元元年
西夏
宋詔台州東掖山圓智住上天竺。太師秦檜問
曰。止觀一法耶二法耶。智曰一法也。譬之
於水湛然而清者止也。可鑒鬚眉者觀也。水
則一耳。以衆生心性有重昏巨散之病。用止
觀爲藥。救而治之。歸一法界之全體。法界寂
然名爲止。寂而常照名爲觀。止觀明靜之體
豈有二耶。檜悦首施錢五萬緡。以建法堂。紹
興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證悟法師圓智入
寂。曹勛撰塔銘。詔嗣法首座若訥繼席住持
宋給事中知瀘州憑楫。悟心法於大慧杲禪
師。號不動居士。南渡後所在寺院佛藏經殘
失。楫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
又四大部者亦如之。所至與賢士大夫高僧
逸民。續廬山蓮社遺風。毎月建繋念淨土
會。至是癸酉冬十月三日。具衣冠望闕再拜
已。換著僧三衣。陞高座跏趺。説偈而逝普燈
宋温州圓辯法師道琛所至居止。毎月二十
三日建淨土繋念道場。會禪律講宗名勝畢
至緇素常逾萬人。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
日安坐而逝。傳法嗣子法蓮・慧詢・伸韶・韶著
指南集二卷。江湖寶之佛法繋
年録
全眞教 金國貞元元年。有吏員咸陽人王
中孚者。倡全眞教談。馬丘劉和之。其教盛焉。
章宗泰和四年元學士作紫微觀記全叵
紀實
甲戌 紹興二十四年大金
 貞元二年
西夏
乙亥 紹興二十五年太師秦檜老病
乞與男熺致仕遂薨中廣小&MT02531;
貞元三年西夏
丙子 紹興二十六年金改
 正隆元年
西夏
宋華亭余山&MT02532;禪師。名法寧。生山東密州
莒縣李氏。幼歳投沂州天寧妙空明公得度。
住沂州馬&MT02532;山淨居寺。紹興初。航海抵華亭
青龍鎭。有宦居察判章衮母夫人高氏。夢天
人曰古佛來也。翌旦師至。迎之止錢氏園。師
乃建精舍。掘基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華亭
令柳約申明所司奏賜所建寺額曰淨居。往
明州省妙空于雪竇。庵於補陀別峰。曰青山
今小
保寧
郡守莫將請主吉祥。初哲宗元符間。余山
有精舍曰靈峰。請部符改額曰昭慶禪院。右
丞朱諤致師開山住持。遷明州廣慧。復回昭
慶。至是丙子年正月八日入寂。塔全身方丈
之東偏。世壽七十六歳。僧臘五十九夏。嗣雪
竇明禪師。明嗣長蘆和。和嗣法雲本。雲門宗
五燈
會元
丁丑 紹興二十七年大金正隆二年西夏
戊寅 紹興二十八年正隆三年西夏
己卯 紹興二十九年正隆四年西夏
庚辰 紹興三十年正隆五年西夏
宋詔諡杭州天竺慈雲尊者。曰懺主禪慧法
師。塔曰瑞光之塔下竺碑刻
辛巳 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立改正隆六年
曰大定元年
西夏
金辛巳年秋七月。金主亮遷都汴京。九月亮
背盟伐宋。宋帝下詔親征。亮勇於誅殺。興兵
搆禍。是時豪傑並起。太名王友直濟南耿京。
太行陳俊倡集義衆。契丹之裔耶律窩斡並
興於沙漠。於是渤海一軍萬人叛亮。歸會寧
府。立褎爲帝褎改名雍。太祖孫
也。冀主宗輔之子
。十月庚朔。褎即
皇帝位。改元大定。左丞相張浩自汴京録褎
赦文馳報亮。亮嘆曰。朕欲俟江南平後取一
戎大定之義以紀元。是子乃先我乎。命取書
一帙示之。乃預讖改元之事。十一月乙未諸
將集兵萬餘人控弦直入亮寢帳中。左右親
軍散走。諸將射帳中。矢下如雨。亮即崩。皇
子光瑛留汴京。亦爲衆所殺。褎追廢亮爲海
陵王。諡曰煬。后徒單氏爲海陵夫人。褎更名
雍都燕京。仁厚慈儉。在位二十九年。謂之小
堯舜金志
壬午 紹興三十二年大金
 大定二年
西夏
金世宗雍正月。入都于燕。以父故名宗輔改
曰宗堯。追諡尊曰懿宗。建大慶壽寺於燕
都城北。詔玄冥禪師顗公主之。爲開山第一
代。勅皇子燕王降香賜錢二萬緡沃田二十
金志
寺記
宋二月。帝自建康回臨安府。六月詔太祖皇
帝七世孫建王瑋賜名&T038015;。立爲皇太子。追封
皇兄子稱爲秀王。丙子。帝内禪皇太子即皇
帝位。帝稱太上皇帝。居徳壽宮。冬十月。淫雨
勅内侍鄧從又賚香祷上竺觀世音菩薩。即
日開霽。帝悦賜内府三品王供養以謝曾覿寶
王記
 孝宗
&T038015;。封建王。立爲皇太子。年三十六歳受内
禪即帝位。以十月二十二日爲會慶節。鋭意
克復神州。會臣下有以内修勸帝者。乃以敷
文徳。求民瘼。勸農桑。修水利。明賞罰。惜名
器。五日一朝太上皇。以極兩宮之奉。在位二
十七年。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壽六十八歳
宗録 隆興乾道淳熙十六
癸未 隆興元年大金
 大定三年
西夏
御賛觀世音菩薩 七月。帝御選徳殿。製觀
世音菩薩賛曰。觀音大士。以所謂普門示現
神通力故。應迹于杭之天竺山。其來尚矣。朕
毎有祷祈。隨念感應。曰雨曰暘不愆晷刻。是
有助于沖人者也。因爲作賛曰。猗歟大士。本
自圓通。示有言説。爲世之宗。明照無二。等觀
以慈。隨感即應。妙不可思上竺石刻
宋詔蒋山大禪禪師了明住徑山。明生秀州
陸氏。嗣大慧杲禪師。楊和王重敬之。捨蘇州
莊田。歳入二萬斛。徑山由是豐足増益明禪師
行業碑
甲申 隆興二年大金
 大定四年
西夏
乙酉 乾道元年大定五年西夏
丙戌 乾道二年詔靈隱道昌住淨慈昌
湖州人受業寶溪鹿苑寺普燈
大金
大定六年
西夏
丁亥 乾道三年大定七年西夏
宋春二月。帝幸上天竺。展敬觀世音菩薩。問
住持若訥曰。何故歳修金光明懺。訥曰。大
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釋提桓因天帝中御
三十三天。以臨下土。四鎭天王共誓護法護
民。故佛爲諸天説金光明三昧。此帝王盛世
之典也。朝家香火故宜歳歳行之。帝悦擢訥
右街僧録賜錢二萬。即開山石晋僧道翊故
居。建十六觀堂。勅翰林學士樓鑰作記按
圖。亦建於禁中。次年四月八佛誕日。宣訥
請五十僧。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齋
罷命訥説法。帝悦進左街僧録。號慧光法
師。僧賜帛各一疋。自是歳歳如來誕日例賜
帛五十疋。付上天竺。遵修佛事。乾道六年十
一月御書靈感觀音之寺靈感觀音寶殿十
二大字。賜上天竺。昭掲山門。乾道九年正月
七日。宣訥入對選徳殿。午初引見賜坐。帝曰。
歳元曾去齋菩薩。訥曰。已領聖恩。帝曰。光
明懺科儀如何。訥曰。經中有理懺有事懺。理
懺者。端坐究心。是以曰業障如霜露。皆從妄
想生。端坐念實相。慧日能消除。事懺者有
五。謹自正心。誠意思惟大乘甚深空義。從善
如流改過不吝。是修第一懺悔。孝事父母以
先四海。是修第二懺悔。正法治世不枉人民。
是修第三懺悔。於六齋日境内不殺。是修第
四懺悔。深信因果心存因果。不忘靈山付囑。
是修第五懺悔。不必剋期禮拜。但能行此五
者。以事契理。是名第一義懺悔。帝大喜曰。
甚有開發。帝曰。毎日講甚經。訥曰。妙法蓮
華經。帝曰。七卷經妙在何處。訥曰。爲令衆
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曾動著本體。點鐵
成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帝悦。奏未時。訥
謝恩下殿。淳熙元年。帝給内帑錢二萬緡。付
上天竺建藏殿。賜印福州經一藏。命皇太子
書殿榜。曰法輪寶藏普見上
竺紀勝
。淳熙二年春三月。
帝幸上竺。展敬觀世音菩薩。建護國金光明
道場賜白雲堂印一顆。主管教門靈隱直
指堂印
。夏
六月一日。宣訥入對内觀堂。帝曰。近看寶
積經。其文何廣。訥曰。華嚴般若寶積涅槃皆
爲大機説法。文長義廣。帝曰。楞嚴深造淵
微。何故説得如此好又説得如此瀾翻。訥曰。
佛乃識達本源者也。從體起用。以無盡藏三
昧。説默一如。中使奏未時。訥退。淳熙十一
年。訥丐老進左右街都僧録。退居竺山彌陀
興福院。詔以嗣法高弟首座師覺補右街鑒
義。繼席住持。淳熙十六年宣覺入留内觀堂。
七日講天台圓頓止觀。光宗紹熙初。帝居重
華宮。許訥肩輿出入。註金剛般若經進呈。光
宗御製賛文。至紹熙二年十月一日。訥歸寂。
世壽八十二歳。僧臘六十九夏。葬彌陀興福
院。給事中宋之瑞作行業碑。嗣法諸弟子曰
僧録師覺。廣慧妙珪虚庵有宏・石澗從戒等。
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帝於内觀堂書
般若心經一卷。至寧宗嘉定二年四月十日。
申錫御寶賜上竺僧録妙珪。參知政事樓鑰
給事中鄒應跋後。藏於上竺紀勝
碑刻
四月十七日。明州延慶教寺法師草庵名道
因入滅。壽七十八。夏六十一。自幼遊歴諸方。
登明智照慧之堂。又入眞歇了宏智覺無示
諶之禪室。回歸讀指要鈔。方大悟。初住延
慶。拈香曰。三入禪室。五陞講堂。始終親近
八善知識。彼皆光明碩大有徳有言者縁不
在彼。如水投石。此一瓣香。敬爲承嗣延慶第
一世法智尊者。存則人亡則書。心不負人面
無慚色。高宗紹興丙寅退居城南草庵。以生
平所得道妙。著草庵録十卷。其言文而眞。江
湖誦之本傳
戊子 乾道四年大金
 大定八年
西夏
金國十月一日。詔大慶壽寺顗禪師。於東京
創清安禪寺。度僧五百員。作般瑟于叱會
宋十二月初三日。明州延慶寺法師有朋坐
清玉軒。一衆圍繞諷觀經。至眞法身觀。朋寂
然坐而逝釋統僧傳
己丑 乾道五年大金
 大定九年
西夏
庚寅 乾道六年大定十年西夏
 乾祐元年
金國世宗眞儀皇后出家爲尼。建垂慶寺。度
尼百人。賜田二百頃金志
宋冬十月十五日。詔杭州&MT06324;亭山崇先顯孝
禪院前住持禪師慧遠。住景徳靈隱禪寺。
次年二月二十三日。宣遠入對選徳殿賜坐。
帝曰。如何免得生死。慧遠對曰。不悟大乘
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
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後如何。遠曰。悟
後始如脱體現前。了無毫髮可見之相。帝首
肯之。帝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
陛下喚甚麼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
叉手立曰只這是。天顏大悦。乾道八年春正
月二十八日。車駕幸靈隱寺。秋八月七日宣
上竺徑山靈隱僧道三教集内觀堂。齋既罷。
宣遠入東閣賜坐。帝曰。有一二事欲問卿。前
日睡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
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
正是寐語。若問夢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
是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心不動。故曰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
從甚處起。遠曰。從陛下問處起。帝復問。前
日在此閣靜坐。忽然思得不與萬法爲侶。有
箇見處。遠曰。願聞聖訓。帝曰。四海不爲多。
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
欠闕。遠曰。纔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斲輪
如閃電了無干渉。何以故。法無二法。見無
二見。心無別心。天無二日。帝首肯久之。冬
十月三十日。詔景徳靈隱寺佛海大師慧遠。
改賜佛海禪師。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宣
遠入對。帝曰。古宗師坐脱立亡今世有誰。遠
曰。徽宗皇帝朝改僧爲徳士。詔下日建州有
崇寧長老。集衆陞座曰。木簡拈來。坐具放下。
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便安坐而去。紹興
二十七年。南劍州西巖寺宗回。因官以茶園
事招拾。登座説偈曰。官府追呼不暫停。何
如長往事分明。從前有箇無生曲。且喜今朝
調已成。言訖安坐而去。又圜悟住昭覺時有
五百衆。第一座名道祖。一日爲衆入室既畢。
復有僧問曰。生死到來如何迴避。祖即屹然
而去。圜悟亟至其所。連喚祖首座。遂開眼。
圜悟曰。抖擻精神透關去。祖點頭便行。此
皆今世坐脱立亡者。帝嘉嘆久之。御侍皆
相顧遠禪師
奏對録
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遠入寂。
壽七十四歳。臘五十九夏。葬靈隱之西山。參
政周必大銘其塔。語録三卷。左相虞允文序
之。二月二十九日。詔台州報恩光孝寺徳光。
繼遠席住靈隱。冬十一月入對選徳殿。淳熙
五年。特賜光號佛照禪師。淳熙七年六月
五日。詔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至光宗
紹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詔光住臨安府徑
山興聖萬壽寺。寧宗嘉泰三年入寂。光生臨
江軍彭氏。嗣大慧杲禪師五燈
會元
佛海禪師名慧
遠。生眉山彭氏。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爲僧。
遊山聽習。會圓悟復領昭覺。遠依之。圜悟普
説。擧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者是甚
麼人。馬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
汝道。聞之大悟。東下由虎丘。奉詔住&MT06324;
山崇先。屡遷名刹。禀法嗣佛果圜悟勤禪
普燈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雲門
下八世淨慈禪師道昌入寂
大金
大定十一年
西夏
乾祐二年
宋四月庚戌。帝聽朝謂左右曰。太祖皇帝問
趙普曰。天下何者最大。普曰道理最大。朕
常三復斯言。祖宗毎事必問道理。焉得不治
中興
事鑑
壬辰 乾道八年大定十二年西夏
癸巳 乾道九年大定十三年西夏
觀世音菩薩應夢縁起 宋正月七日。宣上
天竺左街僧録慧光法師若訥。入對選徳殿。
帝曰。上竺起因今得幾時。訥曰。起自石晋
天福四年。僧道翊者庵山中。夜毎見前山發
大光明。尋之有異木。起取而刻爲聖像。夢
神人曰。明日有洛陽僧來。宜從之求舍利。果
得舍利三顆。置菩薩頂髻中。太祖開寶間。呉
越忠懿王錢俶。夢白衣天人曰。吾居處甚陋。
覺而詢其實。爲廣其殿宇。名天竺看經院。英
宗治平間。沈文通蔡襄繼守杭州。具奏始末。
宰相曾公亮敷陳之。賜額靈感觀音院。今蒙
陛下宸翰。改院爲寺。乃成大刹慧光奏
對録
。感山紀
談曰。蜀僧祖秀。字紫芝。蚤以文鳴士大夫間。
慕嵩明教之風。著歐陽文忠公外傳。蘇養直
庠爲序冠其首。略曰。君子以佛之教不見證
於堯舜禹湯之世。而孔子孟軻之後。歴代先
儒雖當國不少禁。聽其横流宇内。古今持此
論者有矣。獨秀公以謂。堯之丹朱不足以授
政而禪舜。舜亦憂商均而禪禹。至湯武革命。
斯教之所始。使孔子行事。亦何以異此。由
堯迄武王。佛未誕生有以也。成康既沒。佛於
是顯迹。然而未被中國。以俟聖人生於魯集
大成於古帝王之教也。甚矣聖人困於魯衞
陳宋。欲居九夷乘桴浮海。當是時以外數萬
里之教加于中國。天子諸侯疇聽之哉。佛之
法不苟傳。非顯宗後漢
明帝
感而求諸遠。恐未能速
應耳。此皆秀公京師之書。其駭古震今之
論。溢數萬言。秀又讃東坡像曰。漢之司馬楊
王。唐之太白子昂。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
未若夫子而有耿光。夫子之詩抗衡者其唯
子美。夫子之文並軫者其唯子長。賦亦賢於
屈賈。字乃健於鍾王。此夫子之絶技蓋至道
之秕糠。夫子之道是爲后稷伊尹。可以致其
君於堯湯時議將加之以鈇鉞。而夫子尤諷
於興章。海表之遷如歸故郷。信蜀郡之五傑
者。莫得窺夫子之垣牆。秀至是癸巳年歸老
蜀山焉瑩仲温
文集
甲午 淳熙元年大金
 大定十四年
西夏
宋淑妃陳氏建功徳院於杭州南山。賜額曰
寧親廣福陳寺
碑刻
。四月八日。詔温州雁蕩山靈峰
寺禪師中仁入對選徳殿。奏答稱旨。仁於徽
宗宣和間慶基殿賜牒落髮。往來譯院。諦窮
經論。後得法於圜悟勤禪師普燈
乙未 淳熙二年大金
 大定十五年
西夏
丙申 淳熙三年大定十六年西夏
丁酉 淳熙四年大定十七年西夏
九世同居 金國鄭州尹泌九世同居。三月
詔免賦役三年。御書曰。勅賜旌表孝義尹氏
之家金志
戊戌 淳熙五年大金
 大定十八年
西夏
己亥 淳熙六年大金
 大定十九年
西夏
庚子 淳熙七年大定二十年西夏
金國正月。勅建仰山棲隱禪寺於燕京之西
山。詔玄冥禪師顗公開山。賜田設會萬人碑刻
宋秋召明州雪竇寺禪師寶印。入對選徳殿。
帝曰。三教聖人本同這箇道理。印對曰。譬如
虚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聖人所立
門戸不同。孔子以中庸設教耳。印曰非中庸
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曰。治世語言資生業
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曰。不壞世間
相。而成出世間法。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
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
夫子之心。唯釋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原。
頓令悟入。不亂於死生之際。此爲殊勝。印
曰。非獨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當其孔門
顏子號爲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箇瞻之
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竟捉摸未著。
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曰。二三子
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
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聖人未嘗迴避諸
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昔張啇英曰。吾學
佛然後能知儒。此言實爲至當。帝曰。朕意
亦謂如此。帝又曰。莊老何如人。印曰。只是
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蓋小乘厭身如桎
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爲界。即如莊
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則不然。度衆生盡方證菩提。正如
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
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已推而内之
溝中也。帝大悦。詔住徑山興聖萬壽禪寺。淳
熙十年春二月。帝親註大方廣圓覺經一部。
遣中使齎賜寶印。許述序刊行。淳熙十五年
印請老。賜退居庵。名曰別峰。光宗紹熙元
年十一月到寺。身交承智策禪師與之言別。
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別峰。索紙書十
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如期而化。奉蛻質
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髮長項温。葬
于庵之西岡。勅諡慈辯禪師。塔曰智光。嗣華
藏民禪師。民生眉州朱氏。嗣圜悟佛果勤。慈
辯名寶印。生嘉州李氏。自幼通六經。而厭俗
務。乃從徳山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
盡其説棄去。會圜悟歸昭覺。印依之隨衆入
室而大悟。嗣之五燈
會元
辛丑 淳熙八年大金
 大定二十一年
西夏
原道論 宋帝御製論曰。朕觀韓愈原道。言
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紕。未有能辯之者。但
文煩而理迂。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何則
釋氏專窮性命。棄外形骸不著名相。而於世
事了不相關。又何與禮樂仁義哉。然尚猶立
戒曰不殺不淫不盜不飮酒不妄語。夫不殺仁
也。不淫禮也。不盜義也。不飮酒智也。不妄
語信也。如此與仲尼又何遠乎。從容中道聖
人也。聖人所爲孰非禮樂孰非仁義。又烏得
而名焉。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豈
有意春夏秋冬之別哉。此世人強名之耳。亦
猶仁義禮樂之別。聖人所以設教治世不得
不然也。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道也者
仁義禮樂之宗也。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楊
雄謂老氏棄仁義滅禮樂。今迹老子之書。其
所寶者三。曰慈曰儉曰不敢爲天下先。孔門
曰温良恭儉遜讓避
御諱
。又曰。惟仁爲大。老子之
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爲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至其會道則互相偏擧。所
貴者清淨寧一。而與孔聖果相背馳乎。蓋三
教末流。昧者執之自爲異耳。夫佛老絶念無
爲。修心身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
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耜而耕機抒而織。後世
徒紛紛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之何去其
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
可也。唯聖人爲能同之。不可不論也中興治
蹟十三
朝聖
政録
壬寅 淳熙九年大金
 大定二十二年
西夏
宋春二月十九日。四明法智下四世秀州今嘉
興路
當湖竹庵解空尊者可觀入寂。世壽九十一
歳。僧臘七十八夏。少依車溪擇卿講席得旨
深穩。一日聞擧般若。寂寥言下大悟曰。如服
一杯降氣湯。卿即可之。又見慧覺法師於湖
州。雪窓下讀指要。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
易非遷。豁然喜曰。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耳。
初高宗紹興戊午主當湖徳藏。至是乾道七
年秋。左相魏杞在平江。請住北禪天台寺。適
九日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
千莖雪未銷。老歩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強
登高。聞者悦服。魏杞牧鄞致師住延慶祖庭。
時八十九歳矣。不二載歸竹庵入寂。荼毘日
無風無雨無事。邦人詫爲三無事日。煙所到
處皆舍利。塔于徳藏院。解空著楞嚴補註四
卷金剛通論事苑二卷圓覺手鑑一卷蘭盆補
注一卷山家義苑二卷草録一卷。生平提唱
宗旨。如頌中論四句。曰中論因縁所生法。一
句道盡無剩語。我説即是空假中。珠簾暮捲
西山雨。又頌船子曰。夾山不在一揖上。明
月蘆花夜夜寒。船子故應無可做。偶來此地
弄釣竿。嗣師之法者。曰宗印等。印北峰
生杭
州鹽官陳氏。年十五具戒參學得竹庵道。隱
雷峰毛氏庵。赴華亭普光。遷秀州徳藏。復遷
華亭之超果蘇之北禪。移天竺靈山。寧宗召
對選徳殿。賜號慧行法師。嘉定六年行化十
二月八日至松江。謂其徒曰。吾化縁畢此。右
脇而逝本傳
癸卯 淳熙十年大金
 大定二十三年
西夏
甲辰 淳熙十一年大定二十四年西夏
昊天寺 金國大長公主。二月降錢三百萬。
建寺於燕京城。額曰昊天。給田百頃。毎歳度
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
西夏
丙午 淳熙十三年大定二十六年西夏
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
日太上皇高宗崩
大定二十七年西夏
戊申 淳熙十五年大定二十八年西夏
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禪即
帝位三月皇子擴進封嘉王
大定二
十九年
西夏
宋春正月。以周必大留正爲左右丞相。二月
辛酉朔壬戌。帝内禪移居重華宮。皇太子即
皇帝位。立妃李氏爲皇后宋鑑
 光宗
諱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歳。自東宮受禪。尊
孝宗曰壽皇聖帝。在位五年。禪位太子。自稱
太上皇。壽五十四歳 紹熙
庚戌 紹熙元年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
西夏
金國主雍正月癸巳崩。章宗璟立。太子允恭
之子也。改元明昌。追諡雍爲世宗。父允恭爲
顯宗。璟幼好學善屬文。寛裕温和。母趙氏
辛亥 紹熙二年明昌二年西夏
壬子 紹熙三年明昌三年西夏
癸丑 紹熙四年明昌四年西夏
金十月誅皇叔鄭王允蹈。先是太子允恭早
世。允蹈次長當立。樞密使強克已内侍江
淵等以私意立太孫璟。然允蹈性寛厚。母亦
趙氏。遠避恩寵。中外無黨。璟毎見之有愧色。
日亦酣飮。内都智省江淵出入宮掖。大受四
方饋遺。國體始弱矣。京師謠言立鄭王。璟惡
之。遣東隊主李白曜・西隊主張飛龍・御前將
軍完顏黒鐵分兵擒捕。置獄會同館。獄成鄭
王允蹈・附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妹新興公
主・榮安公主並賜死。餘同逆者夷三族。次年
正月。鄭王長子大通節度使愛王大辯據五
國城以叛。報父讐也金志
金詔洞宗禪派萬松長老。於内殿説法。章宗
躬親迎禮。奉錦綺大僧祇衣詣座授施。后妃
貴戚羅拜於前各施珍財。建普度會。毎歳設
齋。後於承安二年。詔萬松禪師住西山之仰
金志
甲寅 紹熙五年六月丁酉
夜壽皇聖帝孝宗崩
大金明昌五年受王
西夏
無準禪師。名師範。生蜀郡梓潼雍氏。是
年十月登戒參學來杭州。見松源岳於靈隱・
肯堂充於淨慈。謁破庵先禪師於平江西華
秀峰。頓悟玄旨。出世明州清涼。移焦山。遷
雪竇。詔住育王。遷徑山。召入對修政殿。賜
金襴僧衣。宣詣慈明殿陞高座説法。帝垂簾
而聽。賜號佛鑑禪師。後建接待。御書賜額曰
萬年正續。又策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
老于朝。入寂。塔全身于圓照嗣破庵祖先禪
行業
碑刻
夔州臥龍破庵禪師。名祖先。廣安王氏子。
嗣密庵傑禪師宗泒
祖圖
明州天童密庵禪師。名咸傑。生福州鄭氏。
自幼頴悟。出家爲僧。遍參知識。後謁應庵
於衢州明果。應庵孤硬難入屡遭呵叱。一日
應庵問。如何是正法眼。師遽答曰。破沙盆。應
庵頷之。未幾辭去省親。庵送以偈曰。大徹
投機句。當陽廓項門。相從今四載。微詰洞無
痕雖未付缽袋。氣宇呑乾坤。却把正法眼。喚
破沙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T050548;跟。吾有
末後句。待歸要汝遵。出世衢之烏巨。次遷
祥符建康蒋山華藏。未幾詔住徑山靈隱。晩
居天童。示寂塔全身於寺之中峰。嗣應庵華
禪師五燈
會元
明州天童應庵禪師。名曇華。生蘄州江氏。
生而奇傑。年十七出家於東禪剃髮。受具遍
參知識。謁圜悟禪師於雲居。悟入蜀指之見
彰教隆禪師。隆移虎丘。師侍行半載間。頓
悟玄奧。累遷巨刹。住歸宗日。大慧在梅陽。
寄師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
潜踪。年來又得眞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其
歸重如此。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
而化。塔全身於寺山。嗣虎丘隆禪師。隆諱
紹隆。嗣圜悟勤禪師。臨濟派也五燈
會元
臨安府淨慈肯堂禪師。名彦充。生杭州於潜
盛氏。幼依明空院義堪爲師得度。遊學領旨
於東林卍庵顏禪師。充奉勅住淨慈。示寂塔
於寺之南庵。嗣卍庵顏。卍庵住江州東林。
名道顏。蜀郡潼川人。族鮮干比。久參圜悟洎
悟還蜀。囑之依妙喜。仍以書致喜曰。顏川
彩繪已畢但欠點眼耳。妙喜居雲門及洋嶼。
顏皆侍焉。朝夕質疑方得大悟。遂嗣大慧杲
禪師五燈
會元
杭州景徳靈隱禪寺禪師。名崇岳。生處州
龍泉呉氏。孝宗隆興二年。得度於杭州西湖
白蓮精舍。遊方參請。最後見密庵傑禪師於
衢州西山。密庵移建康蒋山華藏杭之徑山。
皆侍從之。密庵開室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師侍側忽大悟。密庵遷靈隱。命師居
第一座。旋出世平江澄照。爲密庵嗣。遷江
陰光孝無爲治父饒州薦福明州香山平江虎
丘。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慶元六年上章
乞老。帝許之退居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
手書別交舊公卿。垂語於學者曰。有力量人
因甚擡脚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
書嗣法弟子。香山光睦・雲居善開・囑以闡法。
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
罔措。跏趺而寂。壽七十一歳。臘四十九夏。塔
全身北高峰之原行業
碑刻
宋 紹熙五年春三月。壽皇不豫。六月丁酉
夜壽皇崩。帝寢疾。是日太皇太后有旨。聽就
内中成服。秋七月甲子。太皇太后降旨云。皇
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親筆自欲退閑。
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爲太上皇帝。
皇后爲太上皇后。嘉王固辭。且顧樞密趙汝
愚曰。某無罪恐負不孝之名。閤門宣賛。中侍
關禮等。遽以黄袍披嘉王。王拒不受。汝愚固
請。遂即皇帝位於東檻之素幄宋鑑
 寧宗
諱擴。光宗長子。封嘉王。即帝位。臨下以簡。
御衆以寛。省刑薄賦。罷歳貢寛民力。留心帝
王之業。服澣濯之衣。二十七歳受禪。在位三
十年。壽五十七歳帝紀 慶元嘉泰開禧
嘉定十七
乙卯 慶元元年大金
 明昌六年
西夏
丙辰 慶元二年金改
 承安元年
西夏
金國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員
丁巳 慶元三年大金
 承安二年
西夏
戊午 慶元四年承安三年西夏
己末 慶元五年大金
 承安四年
西夏
金九月大后趙氏寢疾。國王候起居。鄭宸妃
亦至。后曰。我有一心願未遂。宸妃能成我意
乎。我家三四百口爲煬王即海陵
煬王也
所殺。叢塚在
和龍即燕慕容氏
之黄龍府也
我欲創一寺在彼追薦冥福歳
時奠享。我不敢費公錢。我自有錢七萬可以
辦。汝説與皇帝。越旬太后崩。宸妃以其遺留
分與中外姻親及諸趙氏之在京遠近者。奏
手詔下和龍府起大明寺。造九級浮圖。遣太
后殿内侍侯衍監造。務極壯麗。且度僧三萬
人。施以度牒。度及五萬人也。寺傍建八寺以
處之金志
庚申 慶元六年大金
 承安五年
西夏
宋五月丁亥壽仁太上皇后崩。諡曰慈懿。八
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鑑
金愛王既叛。求援大軍。是年大軍大擧深
入。十二月丁酉。取大都城圍和龍大軍今元朝
大勢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金改
 泰和元年
西夏
壬戌 嘉泰二年行禪宗機
縁普燈録
泰和二年西夏
癸亥 嘉泰三年泰和三年西夏
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岳飛
曰鄂王宋鑑
泰和四年西夏
乙丑 開禧元年金議遷都
 泰和五年
西夏
丙寅 開禧二年泰和六年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兒忽。仁宗姪也。乾順之小子
曰仁友者之子也。五月立。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開禧三年泰和七年西夏
戊辰 嘉定元年泰和八年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章宗崩。無嗣。群臣奉遺詔立
衞王允濟。丙寅即帝位。世宗第七子也。在位
四年。紇石烈&MT02533;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金改
 大安元年
西夏
庚午 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
庚午計二千二百二年矣
大安二年西夏
旃檀瑞像 是歳止金國十二年矣。十月迎
赴上京禁庭供養。按翰林程鉅夫瑞像殿記
曰。釋迦如來初爲太子生七日。母摩耶棄世
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昇忉利天
爲母説法。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於如來
欲見無從。乃刻旃檀爲像。目犍連尊者慮有
闕陋。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昇忉利天。諦觀
相好三返。乃得其眞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
眞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
同往迎佛。此像騰歩空中向佛稽首。佛爲摩
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東土
廣利人天。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
慈六十八年。涼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
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
江南二十一年。汴涼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
京居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
十年。南還燕宮内殿居五十四年。丁丑歳三
月燕宮火。迎還聖安寺居。今五十九年。乙
亥歳當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帝
遣大臣孛羅等四衆。備法駕使衞音伎。迎奉
萬壽山仁智殿。丁丑建大聖萬安寺。己丑歳
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後殿。大作佛事。瑞像計
自優填王造始之歳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
百有七年殿記
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大金
 大安三年
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始爲大軍所攻。
求援於金。金不能救。夏人乃叛金。是時大
朝國勢益強。但居其故地。於燕雲置行省。命
其大臣領之。所謂太師國王也。韃靼之先與
女眞同類。蓋皆靺鞨之後也。其國在元魏齊
北齊宇文之時稱勿吉。至隋稱靺鞨。地直長
安東北六千里。東瀕海離爲數十郡。有黒水
白山等名。白山本臣高麗。唐滅高麗。其遺
人迸入渤海。惟黒水完彊。及渤海盛靺鞨皆
役屬之。後爲奚契丹所攻。部族分散。其居
混同江之上遼東開元路咸平府長白山黒
水發源粟米河。曰混同江
初名曰
女眞一曰混同江。即高麗鴨縁
水之源。蓋古肅愼之地也
乃黒水遺種其居
於陰山者。自號爲韃靼。在唐末及五代時常
通中國。宋初各再入貢。韃靼之人皆勇悍而
善戰。其近漢地者謂之熟韃靼。尚能種躓穄。
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其遠者謂之生韃靼。
止以射獵爲生。無器甲用骨鏃而已。蓋以地
不産鐵故也。契丹雖通其和市。而鐵禁甚嚴。
後金人得河東及執劉豫廢鐵錢。由是秦晋
鐵錢皆歸韃靼。得之遂大作軍器。而國以益
彊。方金國盛時。韃靼歳時入貢。衞王金主
韃靼主忒沒眞始稱
皇帝
成吉思皇帝。山東兩河皆
爲大朝收附矣。又有朦骨國者。在女眞之東
北。唐謂之蒙兀部。金國謂之蒙兀。亦謂之
萌骨。人不火食。夜中能視。鮫魚皮爲甲。可
捍流矢。自金國熙宗天眷年間始叛。都元帥
宗弼用兵連年。卒不能討宗弼即兀木所
謂四太子是也
但分
兵據守要害反厚賂之。其國亦自稱祖元皇
帝。建立年號時爲邊患。得契丹漢兒婦女而
妻妾之。自是漸有火食。至是大朝乃自號大
蒙古國。然二國居東西兩方。相望凡數千里。
不知何以合爲一名。蓋金國盛時置東北招
討司。以捍禦萌骨高麗。西南招討司以統隷
北方。西夏萌骨所據。蓋金主大宗創業時地
二十七圍寨而北方之境。東接臨潢府。西與
夏國隣。南距靜州。北抵大人國。今盡爲大朝
之所有矣金志
壬申 嘉定五年金改
 重慶元年
西夏
酉癸 嘉定六年大金改至寧元年
九月改貞祐元年
西夏
金八月起紇石烈執中爲右副元帥。將武藝
軍三千迎敵大軍。二十日發燕京至紫金關。
執中開關延敵。聞大軍過關一時潰走。執中
還京見帝言。大軍勢盛難敵。完顏綱亦敗而
回。密奏執中故放大軍入關。執中聞之懼誅。
先是左副元帥南平沮格軍賞衆共怨之。執
中因人心之憤欲廢主。遂回軍以誅南平爲
名。二十四日軍至東華門外。召南平計事手
刃之。宮中聞變門皆不開。執中欲縱火燒門。
守門將軍合住啓其門。執中引兵入宮。侍衞
皆散走。執中遣兵執帝并其后囚於舊府。甲
二十
六日
夜執中遣内侍李監成弑國主於其府。
國主爲人仁厚。居兄弟中最賢。在位五年。宣
宗立降封爲東海郡侯。宣宗諱珣。世宗之孫
也。顯宗允恭之長子。九月丙午即位。改至寧
元年爲貞祐元年。拜紇石烈執中太師都元
帥領三省事封澤王。大軍至紫金關。距燕京
二百里。遣左監軍高乞以糾軍五千拒之。失
期不至。執中欲斬之。國王以高有功諭令免
死。執中益其兵令出曰。勝則贖罪。敗則殺無
赦。出戰軍大潰。自度必爲執中所殺。遂引糾
軍圍執中府突入其臥内殺之。退詣應天門
待罪。十月辛亥國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
盡收執中弑逆之人殺之。拜高乞平章軍國
加樞密大使。時大軍圍燕京。又約宋夾攻
金志
甲戌 嘉定七年大金
 貞祐二年
西夏
金三月。京師乏糧。軍民餓死者十四五。金主
遣使大軍議和。索公主及護駕將軍十人細
軍百人從公主童男女各五百人綵繍衣三千
襲御馬三千匹金銀珠玉。又請左丞相完顏
福興爲質。金主皆從之。以東海郡侯少女應
之。又令金主郷其國遙拜。主不敢拒。又曰。元
帥圍燕日久未嘗擄掠。欲得犒軍金帛。主亦
從之。大軍北歸。是時京城白金三斤不能易
米三升。死者不可勝紀。議遷都汴梁。九月
二十八日起駕。十月二十四日入汴京。大軍
既歸。聞金遷汴怒曰。既和而遷是有疑心而
不釋憾。特以和爲款我之計耳。次年八月復
圍燕京。分兵下中原州郡遣使至汴。索犒軍
金銀等物。金主皆與之。東平大名眞定勤王
之兵遇大軍皆潰敗。自是内外不通。太子守
緒自燕京取間道歸汴。燕京宮闕雄麗爲古
今冠。至是爲亂兵所焚。火經月餘不絶金志
乙亥 嘉定八年大金
 貞祐三年
西夏
丙子 嘉定九年貞祐四年西夏
丁丑 嘉定十年禪宗聯燈録
 淨慈晦翁明禪師集
金改
 興定元年
西夏
金國地勢日促。遂有南窺江漢之謀。搆怨於
宋。數攻宋地而取之。是時西夏於金益懷貳
心。以書來宋議夾攻金。八月宋安丙允夏謀
金志
戊寅 嘉定十一年興定二年西夏
己卯 嘉定十二年興定三年西夏
癡絶禪師。名道沖。生武信長江苟氏。光宗紹
熙三年出峽參松源岳禪師於饒州薦福。會
松源擧首座。曹溪生和尚出世妙果。聽其入
門法語有省。遍歴叢林皆分半座。至是嘉定
十二年。由徑山首座出世嘉興天寧。嗣曹源
生遷蒋山。理宗嘉熙三年移雪峰。方半載詔
遷天童。育王虎席兼攝住持説法兩山。淳祐
四年奉旨住靈隱。退歸金陵。朝命以虎丘俾
其養老。淳祐八年六月詔住育王。使者三返
不起。明年二月開山呉之法華。八月詔住臨
安府徑山。淳祐十年五月十三日入寂。八十
二歳。僧臘六十一夏。遺骨舍利葬金陵山中
墓志
碑刻
庚辰 嘉定十三年大金
 興定四年
西夏
辛巳 嘉定十四年興定五年西夏
壬午 嘉定十五年興定六年西夏
癸未 嘉定十六年金改
 元光元年
九月拓跋徳仁立
改 乾定元年
甲申 嘉定十七年秋閏八月
 帝崩皇子成國公立
元光二年乾定二年
宋閏八月丁酉。帝崩于福寧殿。年五十七歳。
皇后楊氏史彌遠立貴誠爲皇子。進封成國
公即皇帝位。更名昀。尊皇后爲皇太后。垂簾
聽政。廢皇太子竑降封濟陽郡王。出判寧國
府殺之續宋通鑑
金十月國主珣崩。廟號宣宗。珣第三子。名守
緒即帝位義宗也。性寛和慈仁。少而嗜書。長
而博學。才藻富贍好爲文章。在位十一年
 理宗
諱昀。寧宗姪。年二十歳即帝位。尊尚道學。崇
重士類。初政翕然。晩年宰相賈似道買民田
爲官田。抑軍賞而不行。國體由是多故而衰
焉。在位四十一年。壽六十一歳崩續宋
通鑑
 寶慶
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十二寶祐開慶
景定
乙酉 寶慶元年金改
 正大元年
西夏
丙戌 寶慶二年大金
 正大二年
西夏拓跋徳仁七月
  卒清平郡王立
金國是時群盜縱横干戈充塞。括馬敷糧公
私並竭。金由是困矣金志
丁亥 寶慶三年正大三年西夏
  滅
西夏自五代唐明宗天成間。縱亂剽掠而州
城被擾。且河西諸鎭言定難節度使李仁福
潜通契丹。朝廷慮其連兵併呑河右南侵關
中。長興四年三年癸未仁福卒。遷其子&MT04539;
爲彰武留後。&MT04539;超不奉詔。遣其兄阿羅王守
青嶺關。集境内黨頊諸胡以自守而輕朝廷。
廢帝清泰二年二月丁丑。夏州赫連勃勃所築之
城拓跋氏世居焉
節度使李&MT04539;超上言疾病。以兄行軍司馬&MT04539;
殷權知軍州事。&MT04539;超尋卒。晋出帝開運元年
二月壬子。詔以&MT04539;殷爲契丹西南面詔討使。
漢乾祐二年正月甲寅。詔以靜州隷定難軍。
二月辛未。&MT04539;殷上表謝。&MT04539;殷以中原多故有
輕傲之志。毎藩鎭有叛者。常陰助之邀其重
賂。朝廷知其事。亦以恩澤羈縻之。周顯徳二
年正月庚寅。定難節度使李&MT04539;興恥與折徳扆
並列節度。乃塞路不通周使。二月癸未。世宗
遣供奉官齊藏珍。齎詔往責之司馬
通鑑
至宋太宗
太平興國七年十月。李繼棒來朝。太宗嘉
之。詔授彰徳軍節度。賜姓趙名保忠。留京師
奉朝請。仁宗寶元戊寅。趙元昊僭稱帝。至是
丁亥七月二十七日。北朝大軍滅之。止一百
九十年宋鑑
戊子 紹定元年大金
 正大四年
己丑 紹定二年正大五年
庚寅 紹定三年正大六年
辛卯 紹定四年正大七年
壬辰 紹定五年金改年春曰開興夏改曰天興
  天興元年
金國爲大軍合圍汴京。金人百計守城。四月
天向熱。大軍意將還師。又講和好。取太子金
紫爲質。所與金帛無數。城中雖暫退敵師。然
兵疲力盡。河南蕩析。宋師瞰其南。洪寇擾
其東矣。天使復至命。金主黜尊號拜詔稱臣。
去冠冕髡剔。爲西京留守交割京城。金主難
之。親率護衞軍五千人突圍而出。與大軍戰
獲勝。左丞相完顏白撒奏。請過河取衞州截
其歸路北至衞州。大軍雲集。金主急回被其
追及。元帥賀都喜死之。先是金主既出囑崔
立以留守事。衞州既敗。諸軍從者止二千人。
汴京聞之。崔立盡殺朝官之在京者。以太后
皇后皇妃公主皇兄荊王降于大軍。悉取宮
中金帛珠玉玩好之物以獻。自稱鄭王兼丞
相。大軍因而授之加河南行省權皇帝。金主
留歸徳府大金
國志
癸巳 紹定六年大金
 天興二年
金歸徳絶糧。六月戊戌金主自毫遷蔡州。宋
十一月遣襄陽太尉江海・襄陽帥孟珙。以兵
四萬人攻蔡州駐城南。帥臣史嵩之彌遠
侄也
運糧
十萬給南北軍。且置榷場於城南更相貿易。
大軍頼之。十二月初九日大軍攻外城克之。
十六日大軍併力攻西城弗克。十八日大軍
復大至鑿其西城。十九日金主悉出御用器
皿賞軍士。二十二日金主微服將馬軍百歩
軍千夜出東城將遁。及柵不戰而還金志
甲午 端平元年大金
 天興三年
 金亡
金正月初十夜。摘三面精鋭軍備西城。天未
明大軍至方大戰。南面宋兵萬餘以薄城矣。
金主知城必破。乃詔大臣。遜位於東面總帥
丞麟。丞麟西向固讓。金主自持符璽授之曰。
朕所以付卿者。豈得己哉。以朕體肥不便鞍
馬。城陷之後馳突必難。顧卿平昔以趫疾聞。
且有將略可稱。萬一得免使祚胤不絶。此朕
之志也。強以符璽。丞麟跪受之。金主退閑閤
門而自縊之。宣徽使温敦命東上閤門使事
僕散斜不失。引後主丞麟陞正座。身披甲冑。
立受百官拜禮成咸出迎大軍戰。南城之陴
皆宋師旗幟四面鼓譟夾攻。聲震天地。守者
開門縱大軍進。金兵巷戰久不能禦。退保子
城。後主丞麟知主崩。率百官詣前拜泣。謂
衆曰。先帝在位勤儉寛仁。圖復舊業有志不
就。可哀而已。吾欲諡曰哀。酧酒未終。大軍
已至城下攻急城陷。後主爲亂軍所害國亡。
諡金主哀者咸謂未盡也。廟號義宗
金自徽宗重和戊戌稱帝。至是端平甲午九
主合一百一十七年而亡。義宗既自縊。權點
檢完顏斜烈覺之。矯制召丞御石盞氏。近侍
局大使焦春和・内侍局殿頭宋規。赴義宗前
斜烈曉以名分。與三人者皆從死。初斜烈將
從死。遺言奉御絳山。使焚於義宗縊所幽蘭
軒。火方熾子城陷。近侍左右皆走。獨絳山
留爲大軍所執。問之爲誰。絳山曰吾奉御
也。大軍帥曰。衆皆走而汝獨留何也。絳山曰。
吾君已崩。吾欲收其骨瘞之。大軍笑曰。汝狂
者耶。汝之命不能保能瘞君骨耶。絳山曰。汝
事汝君。吾事吾君。吾君有天下十餘年。功業
弗終。身死忍徒暴露遺骸與士卒等同耶。吾
逆知汝必不違我情。吾故留於此也。大軍以
其言白倴盞。倴盞曰。此奇男子也。許之。絳山
乃入掇其餘燼。&T046345;以弊衾。瘞于汝水之傍。絳
山再拜號哭投身汝水。軍士救而存之金志
乙未端平二年。詔集議楮幣出度牒。收兩界
會子 丙申三年議。楮幣官造十八界降黄
牓措置會子續宋
通鑑
丁酉嘉熙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詔
覈州縣義倉以備賑濟 庚子四年右相史嵩
之以稱提會子。以五折二十七界會子五道
准十八界一道續宋
通鑑
辛酉淳祐元年 壬寅二年。癸卯三年。甲辰
四年。史彌忠薨。特贈少師保寧軍節度使鄭
國公。令有司定諡以聞。詔彌忠子嵩之。起復
右丞相。兼樞密使永國公。乙巳五年嵩之致
仕。丙午六年丁未七年
戊申淳祐八年。明州育王山笑翁禪師三月
二十七日入寂。世壽七十二歳。僧臘五十二
夏。師諱妙堪。生明州慈溪毛氏。寧宗慶元
三年受具。參松源岳禪師於靈隱。次謁無用
全禪師於天童領旨。無用諱淨全。生越州翁
氏。嗣徑山大慧杲禪師。堪出世明州妙勝嗣
全禪師。次遷金文移光孝。遷台之報恩平江
虎丘福州雪峰。奉詔住臨安府景徳靈隱禪
寺。闢寺左屠沽之地。爲叢林立門曰飛來
峰。又建僧行焚化瘞骨之三塔於山北。皆奏
淮焉。史魏王明州建大慈寺。請師開山説法
爲第一代。王薨。謝去主台州瑞巖。移温州江
心。詔住淨慈。又詔住天童。有旨主育王。至是
戊申春再詔移淨慈不赴。遂入寂行業
碑刻
己酉淳祐九年庚戌。十年辛亥。十一年壬子。
十二年
癸丑。寶祐元年 甲寅二年。乙卯三年。丙辰
四年。丁巳五年。戊午六年
己未開慶元年 釋迦文佛入滅。至是己未
二千二百八年矣
韃靼國憲宗皇帝。九月親帥大軍入蜀。順流
東下。斡腹一軍自大理國南來。歴邕桂之境
南至靜江府。一軍度江圍鄂州。呉潜入奏。帝
以賈似道爲宣撫視師江上。十月丁大全罷
相。呉潜入相。帝以賈似道爲右相荊湖宣撫
策應大使。進兵援鄂州。趙葵爲樞密使江東
西宣撫策應大使屯信州。遏廣右斡腹之師。
十一月憲宗駕留釣魚城下。似道遣使約和。
陰許歳幣兵解去。雪寒。帝出内庫銀絹。犒戍
海兵宋鑑
庚申景定元年
韃靼國薜禪皇帝。四月即位。五月十九日建
中統。宋賈似道入朝。以右相兼太子太
師。北使郝京來宋尋盟。賈相諱言前事。拘留
郝京於眞州不遣。又使來荊湖。賈相又留之
漢陽之純口。致成背盟之禍卒於國亡。宋十
月以皇弟嗣榮王與芮之子祺爲皇太子。封
忠王宋鑑
辛酉景定二年 壬戌三年。右相賈似道買
民田爲公田。直欲得一千萬畝歳入六七百
萬碩。臺臣交章言。星變災異。公田不便。民
間愁嘆。不平之所致。乞罷公田以答天意。賈
相力辯之。自此公論頓沮矣宋鑑癸亥景定
四年
甲子景定五年韃靼國改
至元元年
宋造金銀見錢關子。
以一準十八界會子之三。廢十七界不用及
關子之行也。物價頓踴。冬十月帝崩。皇太子
即帝位。帝本福州古田縣之宗室。父爲越州
山陰尉。娶縣人全氏生二子。一曰與莒烏太保
理宗也
一曰與芮嗣榮
王也
隷越遂爲越人焉續宋
通鑑
 度宗
初諱孟𡹘。理宗弟。嗣榮王與芮之子。理宗子
多而不育鞠。孟𡹘於宮中改名孜。又改曰祺。
立爲皇太子封忠王。賜名叡。帝即位進封嗣
榮王爲福王。是時權臣持國。帝擁虚器。在
位十年。壽三十五歳帝紀咸淳
乙丑咸淳元年 詔淨慈虚堂愚禪師住徑山
師嗣湖州道場山運庵巖巖嗣松源岳禪師

丙寅咸淳二年 丁卯三年到曾參邴國公・
孔仍沂國公。配享先聖顓孫師陳國公。陞十
哲之位。進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魏國公。帝
稱師臣。通國稱曰師相宋鑑。戊辰四年 己巳
五年 庚午六年二月。帝一日問似道。曰襄
陽之圍三年矣奈何。賈相曰北兵已退去。陛
下得何人言。帝曰適有女嬪言之。賈相詰問
而殺之。自是無人敢對帝言邊事者續宋
通鑑
辛未咸淳七年三月。淮西制置司申襄圍不
解。乞調兵増戍。韃靼國建國號大元。取周
易乾元之義。以明資始之功續宋
通鑑
臨安府中天竺永祚禪寺首座。諱淨伏。出世
潭州石霜。嗣虚舟度禪師。詔中天竺虚舟禪
師普度。住景徳靈隱。師揚州人。受業揚子橋
白蓮寺。嗣常州華藏無得通禪師。通嗣靈隱
松源岳禪師行業碑
墓誌
 壬申八月癸酉九年
甲戌咸淳十年七月帝崩
 少帝
&T017917;。度宗長子。年五歳即帝位。太皇太后謝
氏垂簾聽政明年改元徳祐。帝在位二年。大
兵臨城。擧國歸附宋鑑 徳祐
乙亥徳祐元年
丙子徳祐二年二月丙申朔乙卯。起三宮北
遷。丁巳出宮。太皇至燕。七年崩。封壽春郡夫
人全后爲尼正智寺。少帝封瀛國公續宋
通鑑
 右宋一十六主。合三百一十七年。擧國歸
 附
大元
  寶洲以舊輯手鑑再治而廣之爲稽古略。
予讀而美之。題以賛其萬一云耳
并門劉庸和南。釋氏新書得靜觀。其中妙
理足盤桓。因知研討皆餘緒萬象冥冥總
内安
釋氏稽古略卷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