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丙子 唐師至江都。帝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
  渠得之矣。十一月唐師入京。遙尊爲太上
皇。立代王侑爲帝。紹隋室也
三十二 恭帝侑煬之孫。元徳太子之子。十三即位。以
唐公爲相 進封唐王。次年五月禪位
  與唐。封爲鄗固公。武徳
二年薨。壽十五。在位二年
丁丑 改義寧上在汀都淫虐日甚。宇文化及因思
歸之士夜入宮弑帝及宗室皆死
三十三 神僧法喜者貎寢陋。年若四十許。嶺
  表父老咸言。兒時見之。談晋宋間事。歴歴
可聽。又自言。甞從東林遠公游。語默不常。
然皆爲吉凶之兆。煬帝幸維楊。聞其有異
召之。俄一日繞宮中遍索羊頭。帝惡之以
付廷尉。手足銀鐺禁衞嚴甚。喜日丐于市
飮食自若。有司以聞。帝命按視封鑰如故。
及啓戸視之。唯見袈裟覆黄金骨。骨皆連
鎖。遽以白帝。勅長安王怛覈實如状。詔
以香泥樹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
笑如故。遂釋其禁。未幾示疾。命甞所善
者。去其薦置身簀上。下以熾炭炙之數日。
半身紅爛即死。葬之香山寺側。後數歳有
自海南歸者。見喜無恙其人發塚視之。唯
空棺爾。計是時喜已三百餘歳矣。及煬帝
於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頭之驗云
石室論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稱文帝當
有天下。後果簒奪得之。周末楊氏爲八柱
國。公侯相繼久矣。一旦以男子偸竊位號。
不三十年。老壯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
法當曰此爲楊氏禍。乃可謂善相者。牧之
之論誠爲警絶。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海
字。君臨萬國者二十四年。剏置禮樂法度。
多爲唐所遵用。仁壽間天下戸至八百七
十萬。以唐疆宇之廣。歴五朝至天寶末。纔
九百餘萬戸。隋文開統而身及太平。固一
代之英主也 惜其末年任一楊素而弗獲其
終 嗚呼豈唯隋文而已哉。凡魏晋以來符
石姚劉二蕭陳高宇文楊氏十三朝。興亡
因果循環之驗。皆毫末無差。吾教所以誕
敷六合有大益於天下國家者。其言因果
報應之事。與天道大合。有以助天爲勸沮
也。故鴻經廣論深切著明。必欲人人自信。
因即如是。果亦如之。莫可逭也。儒雖曰其
事好還。然未伸勸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
詆隋文而不遠推累朝積習循環之弊。獨
唐家之興則異於彼。故其運祚靈長。益足
以爲天下之至鑑右隋三主凡三十八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唐姓李氏王土
徳都二京
雷氏曰神太高則中睿玄肅代徳順憲
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二
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徳字叔徳。隴西成紀
人。其先武昭王李
  暠之後。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鎭將熙李天錫周八
柱虎。西魏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
周有功。皆爲柱國號八柱也。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
公。公生昞。襲封唐公。高祖父也。仕隋爲安州總管。
生高祖於長安。紫氣充庭。體有三乳。性寛仁厚。又襲
唐公。隋恭帝進封唐王。既太宗世。民知隋必亡。謀擧
大事。祖從之。秋七月擧義兵。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
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即位於長安。改國號唐。在位
九年。壽七十一崩。葬獻陵内禪太宗太宗。佛心天子
也。創基定業廊清方維。傳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開闢以來。有天下者倶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
衰常與帝道相望。由是内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亦
無出此朝。故於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
子。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帝受隋禪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徳金吾衞將軍劉文靖奏
曰。僧未登聖。倶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
朝典議訖表聞。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税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釋奠於國學召名
  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
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於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
佛先後三百餘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
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
生二儀斯闢。妙萬物之謂神。一陰一陽之
謂道。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爲徳。及物爲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
黄褐鬢垂素髮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
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
陸徳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
皆勍敵也。然徳明一擧輒蔽之。可謂賢矣。
遂各賜之帛

乙酉
 太史令庾儉。恥以術官。薦傅奕自代。奕
  在隋爲黄冠。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
廷。及爲令 有道士傅仁均者。頗閑暦學。
奕擧爲太史丞遂與之附合。上疏請除罷
釋教事。十有一條其略曰。佛在西域言妖
路遠。漢譯胡經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
削髮而揖君親。游手游食。易服而逃租賦。
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僞啓三途謬彰六道。
恐訹愚夫詐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矯妄。仍追既往之罪。虚擬
將來之福。至有躬造惡逆觸法抵刑。方乃
獄中禮佛口誦梵言。曉夕忘疲視免其罪。
且死生壽夭本於自然。刑徳威福關之人
君。而愚僧矯託皆言由佛。竊人主權攘造
化理。其爲害政良可悲也書曰。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
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國。自五帝三王。皆未
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始立
胡祠。令西域乘門自傳其法 西晋已前不
許中國之人髠髮出家。洎符石亂華。乃弭
厥禁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梁武齊宣
尤足爲戒。昔褒姒一女熒惑幽王致亡其
國。況今僧尼十萬。刻繪泥像以耗天下者
乎。陛下以十萬之衆。自相夫婦。十年滋産。
十年教訓。自可足食足兵 四海免蠶食之
患。百姓知威福所自。則妖妄之風息而淳
朴之化還也。且古今忠諫鮮不逮禍。近北
齊章仇子他獻言。僧尼縻損國家。塔寺虚
費金帛。爲諸僧尼附會宰相依託妃主陽
讒陰謗。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齊首封
其墓。臣雖不敏竊希其踪。疏奏。不報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後七上疏請除罷
  釋氏。詞皆激切。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頗
信之。以其疏付群臣雜議。大臣皆言佛法
興自累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
獨太僕卿張道源。附奕稱其奏合理。宰相
蕭瑀廷斥奕曰。佛聖人也。奕爲此議非聖
人者無法。請寘嚴刑。奕曰。禮本於事親。
終於事君。此則忠孝之禮著。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抗天子。以
繼體悖所親。瑀非出於空桑。而反尊無父
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瑀之謂矣。瑀。曰。
地獄正爲此人設也已上見
舊唐史
 帝復以奕疏。頒示諸僧問。出家於國何
  益。時法師法琳者。姓陳氏。頴川人。祖因從
宦寓襄陽。後住長安齊法寺。作破邪論二
卷。博引圖史及道教經籍。大略申明佛教。
徹萬法之源。而孔老立言。特域中之治。未
陽遠塗。非盡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
明道。弘善興福。啓廸昏迷利國非淺。法師
明概作決對奕謗佛僧事八條。法師惠乘
作辯正論。十喩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異
九迷之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啓秦王。而
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内徳論三篇。開陳
佛化之益。仍自序而進之。其詞曰。若夫十
力調御。運法舟於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
於火宅。勸善進徳之廣。七經所不逮。戒惡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窮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驚。去惑絶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仕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鮮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眞妄。沈思而察苦空。無以
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蓋遠則淨名
妙徳。弘道勝而服勤。近則天親龍樹。悟理
眞而敦悦。羅什道安之篤學。究玄宗而益
敬。僧睿惠遠之歸信。迄皓首而彌堅。邁士
安之淫書。甚宣尼之翫易。千金未足驚其
視。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思
之深而信彌篤。皆欲罷而不能。則其非妄
也必矣。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覆等蒼
旻載均厚地掃氛祲清八表救塗炭寧兆
民。五教惟敷九功惟叙。總萬古之徽猷。改
百王之餘弊。網羅庶善。崇三寶以津梁芟
夷群惡。迸四部之稊莠。遵付囑之遺旨。弘
紹隆之要術 功徳崇高昊天罔喩。但縉紳
之士祖述多途。各師所學異論蠭起。或謂
三王無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損化
由於奉佛。益國在於廢僧 苟明偏見未申
通理。博考興王足證浮僞。何則亡秦者胡
亥。時無佛而土崩。興佛者漢明。世有僧而
國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未永。隋弘釋
教。而開皇之令無虐 盛衰由布政。治亂
在庶官。歸咎佛僧實非通論。且佛唯弘善。
不長惡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則刑罰何得而廣。
禍福無由而作。騏驥雖駿不乘無以致遠。
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項籍喪師。非范
増之無算。石氏興虐。豈浮圖之不仁。但爲
違之而暴亂。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復有謂正覺爲妖神。比淨居
淫祀。訾而謗之。無所不至。聖朝勸善。立伽
藍以崇福。迷民興謗。反功徳以爲尤。此深
訕上。非徒毀佛。愚竊撫心而太息。所以發
憤而含毫者也。忝頼皇恩預霑法雨。切磋
所惑積稔於茲。信隨聞起。疑因解滅。昔甞
苟訾而不信。今則篤信而無毀。近推諸己
廣以量人。凡百輕毀而弗欽。皆爲討論之
未究。若令探&T049418;索隱。功齊於澄什。必皆深
信篤敬。志均於名僧矣。師政學匪鉤深識
不臻妙。少有所聞微去其惑。謹課庸短著
論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
辨殃慶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斷常之執見。
覈之以群言。考之以衆善。上顯聖朝之淨
福。下析淫祀之虚非。徒有斯意實乏其材。
屬詞鄙陋援證膚淺。雖竭愚勤何宣聖徳。
庶同病於未愈者。聞淺譬而深悟也。如藩
籬之卉。或蠲疾於腹心。藜藿之飡。儻救餒
於溝壑。若金丹在目玉饌盈。桉顧瞻菲薄
良足陋矣。内徳論辨惑篇第一。其略曰。有
辨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蓋聞釋迦生於
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號無儔於周孔。功
徳靡稱於典謨寔遠夷所尊若。非中夏之
師儒。逮攝摩騰之入漢。及康僧會之游呉。
顯舍利於南國。起招提於東都。自茲厥後乃
尚浮圖。沙門盛洙泗之衆。精舍類王侯之
居。既營之于&MT03302;塏。又資之以膏腴。擢修幢
而曜日。擬甲第而當衢。王公大臣助之以
金帛。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其福利之焉
在。何遵崇之有餘也。未若銷像而絶鑴鑄。
貨泉可以無費。毀經以禁繕寫。筆紙不爲
之貴。廢僧以從編戸。益黍稷之餘税。壞塔
以補不足。廣賑恤之仁惠。欲詣闕而効愚
忠。上書而獻斯計。竊謂可以益國而利民
矣。吾子以爲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
之過歟。余昔篤志於儒林。又措心于文苑。
頗同吾子之言論。良由聞法之遲晩。頼指
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遠。毎省過而責躬。
則臨飡而忘飯。子若博考而深計。亦將悔
迷而知返矣。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
於曩日之惑焉。内自省於昔迷。則十同其
五矣。請辯傅君之惑言。以釋吾子之邪執。
傅謂佛法本出於西胡。不應奉之於中國。
余昔同此惑焉。今則悟其不然矣。夫由余
出自西戎。輔秦穆而開伯業。日磾生於北
狄。侍漢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師亦宜爾。
何必取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師以道大
爲尊。無論於彼此。法以善高爲勝。不計於
遐邇。若夫尚仁爲美去欲稱高。戒積惡之
餘殃。勸爲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經無
以易。但褊淺而未深至。齷齪而不周廣。
其恕己及物。孰與佛之弘乎。其覩未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其勸善懲惡。孰與佛之
廣乎。其明空析有。孰與佛之深乎。由此
觀之。其道妙矣。聖人之徳。何以加焉。豈
得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而棄其
寶。夫絶群之駿。非唯中邑之産。曠世之
珍。不必諸華之物。漢求西域之名馬。魏
收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採翡翠
之毛羽。物生遠域尚於此而爲珍。道出
遐方獨奈何而可棄。若藥物出於戎夷。禁
呪起於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豈以遠
來而不用之哉。夫滅三毒以證無爲。其
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樂。其去疾也
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疎乎。況百億日
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則中在於彼域。不
在此方矣。傳計詩書所未言。以爲修多不
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暦象之祕奧。地理山川之卓詭。經脈
孔穴之診候。針藥符呪之方術。詩書有所
不載。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有時而
徴矣。察其行用而多効矣。且又周孔未言
之物。蠢蠢無窮。詩書不載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何得拘六經之
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興於
上古。聖人開務於後世。故棟宇易橧巣之
居。文字代結繩之制。飮血茹毛之饌。則先
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捨之先後。非理教之通蔽。豈得以詩
書早播而得隆。修多晩至而當替。人有幼
噉藜藿長飯粱肉。少爲布衣老遇侯服。豈
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侯服晩遇
不如布衣之貴乎。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
然不動感而遂通。化身示隱顯之迹。法體
絶興亡之數。非初誕於王宮 不長逝於雙
樹。何得論生滅于赴感。計修促于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讃道書而非佛教。
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釋老
之爲體。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倶顯
無爲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釋典言臻其極。
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無非。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無是。理非矛盾之異。人懷向背
之殊。既同衆狙之喜怒。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徳之旨。漆園内外之篇。雅奧
而難加。清高而可尚。竊甞讀之。無間然矣。
豈以信奉釋典而苟訾之哉。抑又論夫死生
無窮之縁。報應不朽之旨。釋氏之所創明。
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
典。論三世以勸刑。出九流之軌躅。若目覩
而言之。則同佛而等其照。若耳聞而放之。
則師佛而遵其説。同照則同不當非。相師
則師不可毀。譽道而非佛。何謬之甚哉。傅
云。佛是妖魅之氣 寺爲淫邪之祀。此其未
思之甚也。妖唯作&T008673;。豈弘十善之化。魅必
憑邪。寧興八正之道。妖猶畏狗。魅亦懼猫。
何以降帝釋之高心。摧天魔之神力。又如
圖澄羅什之侶。道安惠遠之儔。高徳高名。
非醉非狂。豈容捨愛辭榮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節事魍魎之妖神。又自昔東漢至
我大唐。代代而禁妖言 處處而斷淫祀。豈
容捨其財力放其士民。營魑魅之堂塔。入
魍魎之徒衆。又有宰輔冠蓋人倫羽儀王
導庾亮之徒。戴逵許詢之輩。置情天人之
際。抗迹煙霞之表。並禀教而歸依。皆厝心
以崇信。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覩
妙知眞使之然耳。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碩學世號通人。辯顯宗之祥夢。證金
人之冥感。釋道東被毅有功焉。竊揆傅令
之才識。未可齊於武仲也。何爲毀佛謗法。
與其先之反乎。呉尚書令闞澤對呉主孫權
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何以言
之。孔老設教。法天以制用。不敢違天。諸佛
説法。天奉而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
比對。愚謂闞子斯論知優劣之一隅矣。凡
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觀於
理也深矣。明主賢臣。謀於國也忠矣。而
歴代寶之以爲大訓何哉。知其窮理盡性道
莫之加故也。傅氏觀不深於名僧。思未精
於前哲。獨師心而背法。輕絶福而興咎。何
其爲國謀而不忠乎。爲身慮而不遠乎。大
覺窮神而知化。深觀過患而豫防。惟可齡
之易盡。嗟五福而難常。命川流而電逝。業
地久而天長。三塗極迍而杳杳。四流無際
而茫茫。憑法舟而利濟。藉信翮以翺翔。宜
轉咎而爲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云趙時
梁時皆有僧反。況今天下僧尼二十萬衆。
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廢今
之法衆。豈得以古有叛臣而棄今之名士。
隣有逆兒而逐己之順子。皆有亂民而不
養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衆。非
雲集於一邑。實星分於九土。攝之以州縣。
限之以關河。無徴發之威權。有憲章之禁
約。縱令三五兇險一二闡提。既無縁於烏
合。亦何憂於蟻聚。且又沙門入道。豈懷亡
命之謀。女子出家。寧求帶甲之用。何乃
混計僧尼之數。當同梟鏡之黨架虚以亂
眞。蔽善而稱惡。君子有三畏。豈當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非關尼父之失。皂服爲非。豈
是釋尊之咎。僧干朝憲。尼犯俗刑。譬誦律
而穿窬。如讀禮而驕倨。但以人禀頑嚚之
性而不遷於善。非是經開逆亂之源而令染
於惡。人不皆賢。法實惟善。何因怒惡而反
善。咎人而棄法。若夫口談夷惠而身行桀
蹠。耳聽桀蹠而口廢詩禮。然則人有可誅
之罪。法無可廢之過。但應禁非以弘法。不
可以人而賤道。竊篤信于妙法。不苟黨於
沙門。至於耘稊稗以殖嘉苗。肅奸危以清
大教。所深願矣。所深願矣。傅云。道人土梟
皆是貪逆之惡種。此又不思之言也。夫
以捨俗修道。故稱道人。學道離貪逆。若云
貪菩提道逆生死流。則僖子興言未及斯
旨。觀沙門之律行也。行人所不能行。止人
所不能止。具諸釋典可得而究。蠕動之
物猶不加害。況爲梟*鏡之事乎。嫁娶之禮
尚捨不爲。況爲禽獸之心乎。何乃引離欲
之上人。匹聚塵之下物。援有道之賢俊。比
無知之庶類。毀大慈之善衆。&MT02058;不祥之惡
鳥。謂道人爲逆種。以梵行比獸心。害善一
何甚乎。反正頓如此乎。余昔毎引孝經之
不毀傷 以譏沙門之法去鬚髮 謂其反先
王之道。失忠孝之義。今則悟其不然矣。若
夫事君親而盡節雖殺身而稱仁。虧忠孝
而偸存。徒全膚而非義。論美見危而致命。
禮防臨難而苟免。何得一概而訶毀傷雷同
而顧膚髮。割股納肝傷則甚矣。剔鬚落髮
損乃微焉。立忠不顧其命。論者莫知咎。求
道不愛其毛。何獨以爲過。湯恤烝民。尚焚
軀以祈澤。墨敦兼愛欲磨足而至頂況夫
上爲君父深求相利。須髮之毀何足顧哉。
夫聖人之教。有殊途而同歸君子之道。或
反經而合義。則泰伯其人也。廢在家之就
養。託採藥而不歸。棄中國之服章。依剪髮
以爲飾。反經悖禮莫甚於斯。然而仲尼稱
之曰。泰伯可謂至徳矣。其故何也。雖迹背
君親。而心忠於家國。形虧百越。布徳全乎
三讓。故泰伯棄衣冠之制。而無損於至徳。
則沙門捨縉紳之容。亦何傷乎妙道。雖易
服改貎。違臣子之常儀。而信道歸心。願君
親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衆善。遺其
君父。延歴劫之深慶。其爲忠孝不亦多乎。
浪謂沙門爲不忠。未之信矣。傅又云。西域
胡人因埿而生。是以便事埿瓦。此又未思
之言也。夫崇立靈像摸寫尊形。所用多塗。
非獨埿瓦。或彫或鑄。則以鐵木金銅。圖之
繍之。亦在丹青縑素。復謂西域士女遍從
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國之廟以木爲主。則
謂制禮君子皆從木而育邪。親不可忘。故
爲之宗廟。佛不可忘。故立其形像。以表罔
極之心。用申如在之敬。欽聖仰徳何失之
有哉。夫以善爲過者。故亦以惡爲功矣。傅
又云。帝王無佛則國治年長。有佛則政虐
祚短。此又未思之言也。則謂能仁設教。皆
闡淫虐之風。菩薩立言。專弘桀紂之事。以
實論之。殊不然矣。夫殷喪大寶。災興姐已
之言。周失諸侯禍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三乘之教。豈斯尚乎。佛之爲
道慈悲喜捨。齊物而等怨親。與安樂而救
危苦。古之所以得其民者。佛既弘之矣 民
之所以逃其上者。經甚戒之矣。羲軒舜禹
之徳。在六度而苞籠。羿浞癸辛之咎。總
十惡以防禁。向使桀遵少欲之教。紂順大
慈之道。伊呂無以用其謀。湯武焉得行其
計。可使鳴條免去國之禍。牧野息倒戈之
亂。夏后從洛汭之歌。楚子違乾溪之難。然
則釋氏之化。爲益非小。延福祚於無窮。遏
危亡於未兆。傅謂有之爲損。無之爲益。是
何言與。是何言與。佛何讐而誣之至此。佛
何負而疾之若讐乎。傅又云。未有佛法之
前。人皆淳和世無簒逆。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亂徳。豈非無佛之年。三苗逆命。非
當有法之後。夏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
時寧無簒逆。寇賊奸宄。作士命於皐陶。
玁狁孔熾。蕩伐勞於吉甫。而傅謂佛興
簒逆。盜法佛猶戒之。豈長簒逆之亂乎。一
言之競佛亦防之。何敗淳和之道乎。惟佛
之爲教也。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
之苦。不唯一字以爲褒。豈止五刑而作戒。
乃謂傷和而長亂。不亦誣謗之甚哉。亦何
傷於佛日乎。但自淪於苦海矣。輕而不避。
良可悲夫。於是書生心伏而色愧。避席而
謝曰。僕以習俗生常違道自佚。忽於所未
究。翫其所先述。背正法而異論。受邪言以
同失。今聞佛智之玄邃。乃知釋教之忠質。
豁然神悟而理攄。足以蕩迷而祛疾。雖從
邪於昔歳。請歸正於茲日。謹誦來戒 以爲
口實矣
論曰。昔司馬文正公。譏元魏崔浩昧於擇
術。若傅令者。不善擇術尤可數也。方天意
大啓唐祚。而太宗以大權聖人示現出世。
爲千載道徳盛明之主。豈易遇哉。有文中
子者。身任百世師儒。出河汾間。凡太宗一
時宰輔。若凌煙閣上諸公。皆北面稱師。受
王佐之道。當是時使傅令稍知向方。預出
王氏之門。則其施設縱非公台之任。亦不
失爲名卿才大夫。徒以卜史占候下技。位
貎既卑無以自逞。乃以夙昔私憾。謗黷大
教。規竊聲譽。及太宗登位。天下文明諸公
雍容廟堂。論道經邦制禮作樂。雖堯舜之
運。亡以加也。此時奕之學素荒而伎且索
矣。拘慚自廢于家。其無聊而斃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内徳論。熟覽之蓋天下精識讜
論也。其通命一篇。以儒所謂命釋所謂業。
原始要終合而通之。尤爲警絶。惜辭多未
能具載云
是歳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
成將興内難。而又邊境屢優軍國務殷。傅
奕妄生毀佛。乞行廢教之請復云云未決。
及法琳等諸僧著論辨之。合李黄門内徳
論。同進之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
爲協私。大臣不獲已。遂兼汰二教而施行
焉。五月辛巳。詔曰
 釋迦闡教清淨爲先。遠塵離垢除去貪
  欲。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開導愚迷津
梁庶品。是以敷演經教檢括學徒。調懺身
心捨諸染著。衣服飮食咸資四輩。自大覺
遷謝道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損。乃有
猥殘之侶規自尊高。游墮之民苟辟徭役。
妄爲剃落託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已。
致有出入閭里周旋闤闠。驅策畜産聚積貨
財。耕織爲生沽販爲業。事同偏戸迹等齊
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或有躬
行劫掠身自穿窬。造作奸訛交通豪猾。毎
罹憲網自蹈重刑。瀆玷眞如虧損妙法。譬
夫稂莠有穢嘉苗。類若淤泥混乎清水。又
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間曠之地。唯趨
諠雜之方。繕綵崎嶇甍宇殊錯。拓舛隱慝
誘納奸邪。或有接延&T053169;邸隣近屠沽。塵埃
滿室腥羶盈路。徒長輕薄之心。有虧崇敬
之義。且老氏垂化本實冲虚。養志無爲違
情外物。全眞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
乖宗旨。朕應期御宇興隆教法。志思利益
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薫蕕有辨。長存
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
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
就大寺觀居止。供給衣食不令乏短。其不
能精進無行業。弗堪供養者。並令罷道各
還桑梓。所司明爲條式務依教法。違制之
坐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
天下諸州各留一所。餘悉毀之。六月四日。
秦王以府兵平内難。高祖以秦王爲皇太
子。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
前沙汰二教詔。甲子高祖遜于位。稱太上
皇。太子即位于東宮。是爲太宗

丁亥
 太宗文皇帝世民改貞觀高祖次子。厥性仁
賢。輕財重義。隋
  末起義兵。高祖謂之曰。破家亡軀由汝。化家爲國亦
由汝焉。肇興唐室。皆太宗之功也。武徳九年太子建
成齊王元吉死。八月受禪即位。制體作樂選賢任良。
與公卿大臣論議政事。呑蝗以整年穀之凶。其叡徳如
此。用魏徴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諸賢爲
相。慰遲敬徳劉文靖爲將。在位二十三年
 帝對群臣太息曰。今大亂之後。其難治
  乎。魏徴對曰。大亂之治譬飢人之易食。帝
曰。古不云乎。善人爲邦百年而後勝殘去
殺。徴曰。此不爲聖哲之論。聖哲之治其應
如響。蓋不其難。僕射封徳彝曰。不然。三代
之澆詭日滋。秦任法律漢雜覇道。皆欲治
而不能。非能治而不欲。徴書生好虚論徒
亂國家不足聽。徴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
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顧所行何如
耳。黄帝戰蚩尤。七十而戰勝其亂。因致無
爲。九黎害徳。顓頊征之。既克而治。桀爲亂。
湯放之。紂無道。武伐之。湯武身及太平。若
人漸澆詭不復撲。今當爲鬼爲魅。尚安得
而化之哉。徳彝不能對。然復以爲不可。帝
雅以徴對爲然。他日帝甞召傅奕。賜之食
而謂曰。佛道微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
屢有徴驗。汝獨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
西方桀黠欺詸夷狄。及流入中國。尊尚其
教皆邪僻纖人。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
無補於國家。有害於百姓。帝惡其言不
答。自是終身不齒
己丑 ○放宮女三千
 七月蝗害稼。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民
  以穀爲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
過在予一人。汝而有靈。當食朕身無害吾
民。將呑之。左右恐致疾遽求代。帝曰 所貴
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呑之。由是終帝世
蝗不爲害。冬十二月癸酉。詔曰。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朕親總見戎致茲明罰。其有桀
犬嬰此湯羅。銜鬚義憤終乎握節。各狥所
奉咸有可嘉。日往月來逝川斯遠。切恐九
泉之下向淪鼎&T055114;。八難之間永纒氷炭。愀
然疚懷無忘興寢。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
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爲義士凶徒
殞身戎陣者各建寺刹招延勝侶。望法鼓
所振。變災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
甘露。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名支配僧
徒。及修院宇。具於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
意。仍命虞世南李伯樂褚遂良顏師古岑
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爲碑銘以紀功業
已上見
舊史
庚寅 ○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斷獄。死罪二十有九人。東南薄
海。西極于嶺。北窮玄塞。戸不夜閉。旅不齎
糧。取給於路。米斗三錢。天下大治。蠻
夷君長衣冠帶刀宿衞。帝喜謂群臣曰。此
魏徴勸朕仁義之効也。惜不令封徳彝見
之。因追念初平天下時。手誅千餘人不
及享太平。即以御服施諸寺。命僧禮懺薦
擢焉
辛卯 詔僧尼拜父母
壬辰 ○縱死囚四百還家

癸巳
 七年。三藏法師玄奘。游天竺求法。達于
  王舍城。奘生洛州偃師陳氏。隋季出家具
戒。博貫經籍。毎慨前代譯經多所訛略。志
游西土訪求異本以參訂焉。以三年冬抗
表辭帝。制不許。即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
高昌。高昌王麹文泰奉奘行資。護送達于
罽賓。從僧伽論師決倶舍因明。大毘婆沙
等論。至大林國。從婆羅門學中論及異道
典籍。時婆羅門七百餘歳。至僕底國。從伏
光法師學對法宗顯理門等論。至那伽羅
國。從月胄論師學衆事分毘婆沙。至祿勒
那國從闍那屈多三藏學經部毘婆沙及薩
婆多部辨眞等論。至麹闍國從毘邪犀那
三藏學二毘婆沙。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
域。奘與胡商八十許人渡殑伽河。彼俗以
人祀天。奘與諸商被執。以奘風度特異。將
戮以祭。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暝。彼
衆震懼。以奘爲聖人。遂釋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爲奘開瑜伽師地。即入王舍城。
彼預聞奘至。具禮郊迎之。安置那蘭陀寺。
寺七寶所成。僧以萬數。奘見上方戒賢論
師。時春秋一百有六。道徳爲西土宗師。號
正法藏。國主以十城租賦奉之。奘啓以求
法意。賢咨嗟流涕曰。吾頃疾病且死。忽夢
文殊大士謂吾曰。汝未應厭世。後三年震
旦有大沙門。從女受道。自爾已來今三稔
矣。於是慰喜交集。有同宿契焉。奘見王。王
給象車從者三十輩。日供上饌。饌有龍腦
香乳蘇蜜及大人米。米香聞百歩。然國産
不多。唯君長與后。及主法上徳與焉。奘寓
其國。從正法藏窮探大乘祕奧。日益智證


乙未
 九年十月法師玄琬卒于延興寺。遺表
  陳。聖帝明王賞罰三寶不濫痛愍。沙門犯
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三徳論各一卷。帝嘉納。有詔
傷悼。遣皇太子臨弔。勅有司給葬具。
勅葬沙門由琬而始
十一 十一月。詔曰。三乘結轍濟度爲先。八正
  歸依慈悲爲主。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
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任眞體道理叶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朕欽若金輪恭膺寶
命。至徳之訓無遠不思。大聖之規無幽不
察。欲使人免蓋纒。家臻仁壽。比縁喪亂僧
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戸無人。紺髮青蓮櫛
風沐雨。眷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
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爲限。其州
有大小地有華夷。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
定務取徳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
度白衣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必無
人可取。亦任其開數。比聞多有僧徒溺於
流俗。或假託鬼神妄傳妖怪。或謬稱醫巫
左道求利。或灼鑚膚體駭俗驚愚。或造詣
官曹囑致贓賄。凡此等類大虧聖教。朕情
在護持。必無寛貸。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六

十二
丙申
 參以金科明爲條制。十年皇太子問張
  士衡曰。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 事佛在
清淨仁恕。如貪惏驕虐。雖傾財事之無損
於禍。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聖人之言備
矣。爲君明。爲臣忠。爲子孝。則福祚永。反
是則禍至矣。時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對
以箴之
十三
丁酉
 帝幸洛京下詔曰。老君垂範義在清虚。
  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
殊途。論其宗也。弘益之風各致。然大道之
興肇于遂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
外。況是國家先宗。宜居釋氏之右。自今
已後齋供行位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
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暢於九有。貽於
萬葉。京邑沙門各陳極諫。有司不納。時有
沙門智實者。洛下賢僧也。丰度雋頴内外
兼明。携諸宿徳隨駕表奏於關口。其略曰。
僧某等言。年迫桑楡。始逢太平之世。貎同
蒲柳。方値聖明之君。竊聞父有諍子。君有
諍臣 實等雖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
無隱。敢不陳之。伏見詔書。國家本繋出自
柱下。宗祖之風形於前典。頒告天下無徳
而稱。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豈敢
拒詔。尋其老君垂範治國治家。所佩服章
初無改易。不立觀宇不領門人。處柱下以
全眞。隱龍徳而養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
所著冠服並是黄巾之徒。實非老子之裔。
行三張之鬼術。棄五千之玄言。反同張陵。
謾行章醮。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於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
之上。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遂以道經
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具陳如左。帝
壯其志於教。遣宰相岑文本諭旨遣之。實
固執不奉詔。帝震怒。杖實于朝堂。民其服
流之嶺表。而卒。年三十有八。初實得罪。有
譏其不量進退者。實曰 吾固知已行之詔
不可易。所以爭者。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聞者莫不歎惜
十四
戊戌
 十二年尚書虞世南卒。帝手勅魏王
  泰曰。虞世南與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過無
日暫忘。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
犯顏而諍之。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
復人矣 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帝賦往代興
亡詩一篇。輒歎惜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
鼓琴。朕此詩將何所示。令褚遂良持詣世
南靈帳讀畢焚之。冀其神識感悟焉。明年
夢世南進讜言有如平生。因下詔曰。故禮
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徳行純備文爲辭
宗。夙夜盡心志存忠益。奄從物化忽移時
序。昨因夜夢倏覩斯人。兼進讜言有若平
生之日。追懷遺美良用悲悼。宜資冥福申
朕思舊之情。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
一軀出舊唐
史本紀
十五 秋八月。詔三學秀異。於弘文殿論議。
  道士蔡子晃問法師惠淨曰。法華稱序品
第一。未審序第何分。淨曰。如來入定放光
現瑞假遠開近。爲破二之鴻基。啓一眞之
由致。此其序也。第者爲居。一者爲始。故曰
序品第一。晃難曰。第者弟也。爲弟則不宜
稱一。言一則不應稱弟。兩言矛盾。何以會
通 淨曰。向不云。第者爲居。一者爲始。先
生不省名義。安能難人。晃忙亂曲爲之詞。
淨乘勝剉折。遂蒙慚而退。淨雅與房玄齡
厚善尤爲太常褚亮所敬。亮甞謂人曰。淨
俯視安遠顧蔑生肇。眞當世獨歩也。及天
竺三藏波頗那羅譯大莊嚴論。詔淨筆授。
并勅趙郡王孝恭詹事杜正倫同監護
十六
己亥
 十三年。方士秦世英譛法師惠琳著論
  訕毀皇宗。有旨捕琳。琳知之 變服自繋詣
闕請譴。制旨曰。據爾論。有念觀世音者臨
刑不傷。今詳罪犯當坐大辟。賜假七日。爾
可勤念之。貴臨刑自免。琳奉制一無所念。
至期詔問所念觀音感應如何對曰。隋季
失徳四海沸騰。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靈。
琳自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帝訝
其言。遣御史韋琮問琳所以念朕之状。對
曰。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爲師
救。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文治至平靈
鑒無外。聖與觀音齊等。所以唯念陛下。且
琳挺志蓋弘宣釋氏之法以助皇化。冀民懼
報應。畏刑罰而遠惡也。琳何求而敢訕謗
哉。陛下察琳忠於所事。則所謂臨刑自免
若唯讒是信。則琳伏尸無地。琮奏其語。有
旨免刑流于益州法師著辨正論八卷。爲諸死于
蜀百牢關。未幾秦世英被誅矣
十七
庚子
 ○定嫂叔甥舅服
  華嚴法師法順卒。順生杜氏。亦稱杜順。如
晦族長也。長安萬年人。以陳永定二年生。
少爲隋文帝所重。給月俸供之。有病者。師
對之危坐少頃即愈。或生而聾者。順召之
與言耳即聰。或生而唖者。順就與之悟即
能言。或狂而顛者。順使人領住向之禪定
少選。彼即拜謝而去。又甞臨溪隨侍者懼
不可濟。順率同渉。水即斷流。其神迹類如
此。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尤邃華嚴宗旨。
帝素敬重之。甞引入宮禁。導迎善氣妃主。
戚里諸貴奉之有如生佛。集華嚴法界觀
門弟子智儼尊者傳其教
十八 傅奕感報。於十四年秋卒暴而亡冥報
  記曰。奕初與傅仁均薛蹟同司太史。仁均
先死。蹟昔欠仁均錢五千未償。後夢仁均
索討。蹟問先所欠錢當付與誰。仁均曰。付
與埿人。又問。埿人者誰。曰傅奕也。是夕
溤長命少府亦夢同焉。又多見先亡者。問
佛經之虚實。彼曰。實也。曰傅奕毀法 當受
何報。彼曰。配越州埿人。長命入殿庭告蹟。
蹟亦言如之。時有唐臨在側蹟送錢與奕。
及告其夢。不數日奕果暴亡。或爲埿犁中
人也
十九 相國蕭瑀字時文。梁明帝子也。九歳封
  新安王。國除入隋晋王妃實瑀姊。官右千
牛。甞疾。不肯呼醫。自信天命。嘆曰。吾更
餘年則從此遁矣。及晋王踐祚姊爲后。聞
其言。召責之以其不安小官。後病損拜内
史侍郎。以直言事頗爲煬帝憎。隋亂瑀出
爲河池郡守。唐高祖入關以書招之。因挈
郡歸。封宋公。委以樞要。帝不名。呼爲蕭
郎。瑀家世貴胄。自武帝以來。皆奉佛清修。
瑀及其孫勉精嚴尤甚。太宗即位屢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無少望。
甞乞度爲僧。帝許之。瑀尋度不能而止。事
兩朝凡五入相位。年七十四薨。瑀性忠鯁
雅薄福貴。善屬文。通儒柳顧輩皆高其才。
唐史稱之曰。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以寖微而亡。故餘祉及其後
裔。自瑀逮遘。八葉宰相名徳相望。與唐盛
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二十
辛丑
 十五年五月戊辰。帝幸宏福寺。召大徳
  道懿等五人賜座。諭以剏寺爲專一追崇穆
太后。言發涕零。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自
製疏施絹二百疋。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
令回向罷。顧謂道懿等曰。頃以老子是朕
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卿等應恨恨也。道懿
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蒙荷國恩安
閑學道。詔旨初下咸皆歡悦。詎敢有恨。帝
曰。尊祖重親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別
親疎之序。非不留心於佛也。自有國以來。
未甞剏立道觀。凡有功徳並歸僧舍。雖往
日操戈臨陣。亦未始縱威濫殺。今所在戰
場皆立佛寺。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奉佛。朕
存心如此。卿等想未諭也。道懿等遽起趨
謝。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則人不知。
天時向熱。寺宇未備。今所施可別造經寮
令僧衆寛展行道
二十一
壬寅
 十六年。三藏玄奘法師。發王舍城入
  祇羅國 國主郊迎之。已而問曰。而國有聖
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 試爲我言其爲
人。奘粗陳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堯舜之
治。其王大驚。東向稽首曰 我當朝覲與師
偕行也。奘因出所撰制惡見論似之。王欽
歎曰。此論一出。可謂日光既昇螢火奪明
矣。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馱經而還
二十二
癸卯
 ○圖功臣於凌烟閣
  八月四日。原州松昌鴻池谷忽有五石。皆
青質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
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書
燕山人士樂大國主尚汪譚奬文仁邁千古
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風毛才子七佛八菩
薩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貞觀昌大聖延四
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爲善。原州奏于朝。
字初若不甚顯。及群公擬定。遂粲然明著。
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詔遣使以玉帛
詣原州鴻池谷祭之曰。嗣天子諱祚繼鴻
業君臨㝢縣。宿興旰食無忘於政。道徳齊
禮愧於前修。天有成命表瑞徴符。文字粲
然暦數惟永。既旌高廟之業。又錫眇身之
祚。迨於皇太子治。亦降貞符。具紀李氏于
石言。仰瞻宵漢空名大造。甫惟寡薄彌増
寅懼。敢因大禮重薦玉帛。上謝冥靈之貺。
以伸祗慄之誠
二十三
乙巳
 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師玄奘齎經像歸
  于京師。留守房玄齡館于宏福寺。以表聞
帝。壬辰奘如東都。二月己亥見于儀鸞殿。
帝曰 師去何不相報。對曰。當去時表三上。
以誠願微淺。不蒙諒許。無任慕道之至。乃
輟私行。專擅之罪惟深愧懼。帝曰。師出
家與俗殊隔。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
嘉焉 固不煩爲愧。但念山川阻遠方俗異
心。怪師能達也。對曰。奘聞乘疾風者 造天
地而非遠 馭龍舟者渉江海而不難。自陛
下握乾符清四海。徳籠九域仁被八區。淳
風扇炎景之南。聖威震葱嶺之外。所以戎
夷君長。毎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猶疑發
於上國。歛衽而敬之。況玄奘圓頂方親承
化育者耶。既頼天威。故得往還無難。帝曰。
此長者之言。朕何敢當。因廣問雪嶺以西
印度之境玉燭和氣物産風俗八王故迹七
佛遺蹤。並博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
者。奘既親游其地。記憶無遺。隨問而對。皆
有條理。帝大悦曰。師所經一百餘國。可盡
掇其山川風俗。撰大唐西域記以遺後來。
不亦美乎奘奉詔將罷。帝謂侍臣曰。昔符
堅稱道安爲神器。擧國遵敬朕觀法師。詞
吐軀雅風節貞峻。非徒不愧古人。實過之
遠甚。司徒長孫無忌曰。誠如明詔。道安雖
高行博識。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師躬趨
聖域討論衆妙究探宗極者矣。時車駕將問
罪高麗。聞法師之還。期暫引見。及對談論
不覺日莫。帝曰。勿勿言不盡懷。欲共法師
東行。省方觀俗。指揮之暇。別更談叙可
乎。對曰玄奘遠歸。兼有病疾。不堪陪駕。帝
曰。師向能孤游絶域。今此行如跬歩耳。尚
何辭。對曰。陛下東征六軍奉衞。伐亂誅姦
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玄奘無所裨助。
虚負道路之費。且兵刃交戰。佛制沙門不
得觀視。惟陛下矜察。帝嘉納而止。奘因奏
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凡六百五十七部。乞
就嵩山少林寺爲國宣釋。帝曰。朕頃爲穆
太后剏宏福寺。極爲虚靜。可就彼翻譯。所
須並與玄齡平章。奘因進曰。百姓無知見
奘遠歸妄有窺看。不徒妨廢法務。兼慮不
測之患。願得監門官以防釁隙。帝悦曰。此
言可謂保身之計當爲處分。及罷即別。有
旨差官監護
二十四
丙午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師玄奘表上新譯
  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楊聖教論大乘
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請帝爲聖教序。
降手勅曰。省書具悉雅意。法師夙標高行
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
度門。弘闡大猷蕩除衆罪。朕學淺心拙。在
物猶迷。況佛道幽微。豈能仰讃。側請爲序。
非己所聞。奘重表請曰。伏奉墨勅猥垂奬
諭。祗奉綸言精守振越。玄奘行業空疎謬
參緇侶幸屬九瀛有截四海無虞。憑皇靈以
遠征。恃國威而訪道。窮遐冐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實資朝化所獲經論蒙遣翻譯。見
成卷軸志有銓序。伏惟陛下睿思雲敷。天
華景爛。理苞繋表調逸咸英。跨千古以飛
聲。掩百王而騰實。切以神力無方。非神思
不足銓其理。聖教玄遠。非聖藻何以序其
源。故乃冐犯威嚴敢希題目。宸睠冲邈不
蒙矜許。撫躬累息相顧失圖。奘聞。日月麗
天。既分輝於戸牖。江河紀地。亦流潤於巖
崖。雲和廣樂。不祕響於聾瞶。金玉奇珍。豈
韜彩於愚瞽。敢縁此理重有干祈。伏乞雷
雨曲垂天文俯照。配兩儀而同久。與二曜
而倶縣。然則鷲嶺微言。假神筆而弘遠。鷄
園奧典。託英詞而宣揚。豈止區區梵衆獨
荷恩榮。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制許之
二十五
丁未
 ○作翠微宮於終南山
  是歳帝得祕讖云。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
對曰。臣據術推之。其兆已成。今在陛下宮
中矣。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唐子孫殆盡。
帝曰。疑似者殺之何如。對曰。天命不可易。
且眞王者不死。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
今既在宮。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
衰老。老則心慈。雖受終易姓。於陛下子孫
或不甚損。今若戮之。即當復生少莊嚴毒。
況又立讐則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帝善其
言而止
二十六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帝在玉華宮。召法師
  玄奘至。乃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宮。泉石
既涼氣力稍佳。然憶法師故茲相屈。渉塗
當大勞也 奘謝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聖躬不安。則率土煌灼。伏聞。鑾輿至此御
膳順宜。凡預含靈孰不無蹈。願陛下永保
崇高。與天地無極。玄奘庸薄猥蒙齒召。銜
荷而來。不覺爲勞。帝以法師徳業冲博儀
表絶倫。欲令罷道共康庶政。因曰。昔三五
帝王。靡不以六合務廣萬機事殷。不能遍
理。故周憑十亂。舜託五臣。翼亮朝猷弼諧
邦國。彼盛明之后且爾。況朕寡昧而不寄
衆哲哉。意欲法師脱緇服掛纁衣。升鉉路
以陳謀坐槐庭而論道。師意何如。對曰。玄
奘微生伏奉明詔。稱三五之君不能獨治。
寄諸賢哲共而成之。此陛下盛徳含光謙
讓之詞。在理則不爾也。何哉。使臣能至治。
桀紂柏靈之君豈無臣耶。以此而言不必
由也。伏惟陛下聖哲之治。一人紀綱萬事
咸得其緒。況撫運已來。天地休平中外寧
晏。皆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兢兢業雖
休勿休居安思危。爲善承天之所致也。餘
何預焉。請粗陳其梗概。陛下經緯八紘驅
駕豪傑。戡定禍亂崇闡雍熙。聰明文思之
徳。體元合極之姿。皆天之所授。無假於人。
一也。敦本棄末崇儒尚徳。移澆風於季俗。
反淳政於上古。賦遵薄制刑用輕典。九州
四海禀識懷生。倶沐恩波咸遂安逸。此又
聖心自化。無假於人。二也。至道旁通深仁
遠洽。東逾日域西邁崑丘。南盡炎州北窮
玄塞。彫題鼻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靡不
候風瞻雨稽顙屈膝。獻琛貢寶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無假於人。三也 獫狁爲患
其來自久。五帝所不止。三王莫能制 遂使
渭河爲被髮之野。酆鄗爲鳴鏑之場。中國
陵遲匈奴得逞。殷周已來不能攘弭 至漢
武窮兵衞霍盡力。雖收枝葉根本猶存。自
是而後無聞良策。陛下御圖一征斯殄 傾
巣倒穴無復孑遺。澣海燕然之域。盡入提
封。單于弓騎之人。倶充臣妾。若言由人。則
虞舜已來賢輔多矣。何因不獲。故知有道
斯得。無假於人。四也。高麗小蕃失禮上國。
煬帝總天下之師三自征伐。攻城無傷半
堞。掠卒不獲一人。虚喪六軍狼狽而返。陛
下暫行提數萬騎。摧駐蹕之強陣。破遼蓋
之堅城。振旅凱旋俘馘三十餘萬。用兵御
將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
主無假於人。五也。天地交泰日月光華。和
氣氤氳慶雲紛郁。五靈見質一角呈奇。白
狼白狐朱雁朱草。昭章雜沓無量億千不
可遍擧。皆應徳而至。無假於人。六也。明詔
乃欲比喩前王寄功十亂。切爲陛下不取。
總復須才。今亦伊呂多矣
二十七 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至於守戒緇
  門闡揚遺法。此其誠願。伏乞天慈終而不
奪。帝大悦曰。師所陳並上玄垂祐。及宗廟
之靈卿士之力。朕安能自致哉。師既欲敷
揚妙道。亦不固違高志。中書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寧晏。皆陛下聖徳。實如
法師之言。帝笑曰。不如此。珍裘豈一狐之
腋。大厦必衆材共成。何有君能獨濟。法師
欲自全雅操。故濫相光飾耳。因問比譯何
經。對曰。瑜伽師地論。帝曰。明何等此。對
曰 此彌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義。曰何
謂十七地。奘曰。六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有
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 思所成地。修所成
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
餘依地 是爲十七。及標擧綱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帝自
詳覽覩其詞義宏奧。非向所聞。謂侍臣曰。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猶瞻天噉海莫極高
深 頃既軍國務殷。未暇委尋。今而後知
宗源杳曠。顧儒道九流猶汀瀅之方溟渤
耳。因勅有司揀祕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
部。令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冀率土之
内同禀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奏曰。佛教
冲玄天人莫測。言本則甚深。語門則難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輝光昱日。澤霑遐界
化溢中區。擁護五乘建立三寶。致法師當
叔葉而秀質。閒千載而挺生。陟重險以求
經。履危塗而訪道。見珍異俗具獲眞文。歸
國飜宣。若庵摩之始説。精文奧義。猶金口
之新開。皆陛下聖徳所感。臣等愚瞽預此
見聞。苦海波瀾舟航有寄。況天慈廣遠使
布之九州。蠢蠢黔黎倶飡妙法。臣等億劫
忻逢。不勝慶幸
二十八 六月。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御慶
  福殿百官倍位。宣法師玄奘升殿賜座。勅
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序對群臣宣讀。霞
煥錦舒極褒揚之美。其辭曰。蓋聞。二儀
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潜寒暑以
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
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陰陽
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
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徴。雖愚
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冲虚
乘幽控寂。宏濟萬品典御十方。擧威靈而
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則彌於宇宙。細則
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歴萬劫而不古 若隱
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
其際。法流湛寂。揖之莫測其原 固知蠢
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
哉。然則大教之興基於西土。騰漢庭而皎
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時。言
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徳而知
遵。及乎晦迹歸眞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
鏡三千之光。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
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
群生於十地。然而眞教難仰。莫能一其旨
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
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
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
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
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
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
六塵而逈出。夐千古而無對。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闕。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僞續眞開茲
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
仗策孤征。積雪晨飛塗閒失地。驚沙夕起
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溌烟霞而進影。百重
寒暑。躡霜露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歴異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飡風。鹿苑鷲峯瞻奇仰異。
承至言於先聖。受眞教於上賢。探&T049418;妙門
精窮奧義。一乘五律之道 馳驟於心田。八
藏三篋之文。波騰於口海爰自所歴之國。
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
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
垂。聖教闕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
宅之乾焔。共拔迷途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
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縁升。升墜之端
唯人所記。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
華 蓮出緑波。飛塵不能汚其葉。非蓮性自
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
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
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縁
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於是御筆親書。
綴于新經之首。法師奉表。謝曰。六爻探
&T049418;。局於生滅之場。百物正名。未渉眞如之
境。遠惟羲册 覩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歴
選普歸其美。恭惟陛下玉毫降質金輪御
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廣利代
之區域。納恒沙之法界。遂使給孤精舍盡
入提封。貝葉靈文咸歸册府。玄奘往因振
錫聊謁崛山。經途萬里。怙天威如咫歩。
匪乘千葉。詣雙樹如食頃。搜揚三藏。盡龍
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遺旨。並已
載於白馬還獻紫宸。尋蒙下詔勅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謬忝傳燈之榮。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所譯經論紕舛尤多。遂荷
天威留神製序。文超象繋之表。理括衆妙
之門。忽以微生親聞梵響。踊躍歡喜如聞
授記。無任感荷之極。手勅答曰。朕才謝珪
璋言慚博達。至於内典尤所未聞昨製序
文深慚鄙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
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讃。循躬省慮彌益厚
顏。善不足稱虚勞致謝
二十九 時皇太子覩聖序遂撰述聖記。法師進
  啓奉謝。帝復覽新譯菩薩藏經。愛其辭旨
微妙。因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其辭
曰。蓋聞。羲皇至&T049418;。精粹止於亀文。軒后幽
通。雅奧窮於鳥篆。考丹書而索隱。殊昧實
際之源。徴録錯以研幾。蓋非常樂之道 猶
且事光圖史。振薫風於八埏徳洽生靈。激
堯波於萬代。伏惟陛下轉輪垂拱而化
鷄園。勝殿凝旒而神交鷲嶺。總調御於徽
號。匪文思之所窺。極般若於綸言。豈象繋
之所擬。由是教覃溟表。咸傳八解之音。訓
浹寰中。皆踐四禪之軌。遂使三千世界。盡
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入提封而作鎭。尼
蓮徳水。邇帝里之滄池。舍衞庵園。接上林
之茂苑。雖復法性空寂。隨感必通。眞乘深
妙無幽不闡。所以大權御極。導法流而靡
窮。能仁撫運。拂劫石而無盡。體均相具不
可思議。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語矣。爰自
開闡地限流沙。震旦未融靈文尚隱。漢皇
精感。託夢想於玄宵。晋后翹誠。降修多於
白馬。有同蠡酌。豈達四海之涯。取譬管窺。
寧窮七曜之奧。洎乎皇靈遐暢。威加鐵圍
之表。至聖發明徳被金剛之際。恒沙國土
普襲衣冠 開解脱門踐眞實路。龍宮梵説
之偈。畢萃清室。猊吼貝葉之文。咸歸册
府。灑茲甘露普潤芽莖。乘此惠雲遍霑
走 豈非歸依之勝業。聖政之靈感者乎。菩
薩藏經者。大覺義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
已證無生。菩薩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羅蜜
關鍵所資。四無量心根力斯備。蓋彼岸之
津渉。正覺之梯航者焉 貞觀年中身毒歸
化。越熱坡而頒朔 跨懸渡而輸琛。文軌既
同道路無壅。法師玄奘振錫尋眞。出自玉
關長驅奈苑。於天竺力士生處。訪獲此經。
歸而奏上。降旨翻譯。於是畢功。余以問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讃揚。
式命有司綴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篤平
章法義不輟於口。與法師相得之深。無時
暫閒。凡衣服臥具頻詔換易。如家人焉
三十 八月丙申。賜奘百金磨衲并寶剃刀。奘
  奉表謝。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 智惠之
刀。銛逾切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
斷塵勞之網 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平
昔 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留神大教 稍遂
平復。因問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奘對
曰。衆生寢惑非惠莫啓。惠芽抽植法爲之
資。弘法須人即度僧爲最 帝悦
九月乙卯。詔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
塗炭八埏鼎沸。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亟
犯風霜宿于馬上。頃加藥餌猶未痊除。比
日以來方遂平復。豈非福善之致耶。京城
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
百餘所。度僧凡一
萬七千
餘人
三十一 十月車駕還京師。勅有司於北闕紫微
  殿西南剏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晝則陪御
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三十二 十二月。皇太子爲文徳皇后剏大慈恩
  寺成。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徳。各度侍者
六人。入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
十乘。迎諸大徳。并綵亭寶刹數百具 奉安
新獲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勅太常九
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花旛導
引入寺。帝御安福門樓。執爐致敬。經像過
盡始罷。皇情大悦
己酉
三十三
 二十三年四月。帝幸翠微宮。法師玄
  奘陪駕。毎談叙淵奧。帝必攘袂曰。與法師
相値恨晩耳。未盡弘法之意。夏五月不
豫。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入臥
内 囑曰 公等忠烈著在朕心。昔漢武託霍
光。劉備囑諸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
子仁孝。必須盡誠輔導永保社稷。無忌等
叩頭流涕。帝復執太子手曰。無忌遂良在。
國家事汝無憂矣。是年崩于含風殿 卒五
十有三
三十四 唐史賛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
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
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
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
載有時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
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
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
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
盛哉太宗之烈也 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
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徳兼隆。由漢
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
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
爲。然春秋之法 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
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歎息於斯焉」
論曰。君子謂立言之難 其實非難。特爲好
惡所欺耳。如歐陽文忠公作太宗本紀賛。
雖筆高語奇傑出諸史。至貶太宗復立浮
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類中材庸主所爲而
不取。予謂文忠責備之深。而爲好惡所欺
也。方貞觀之世。天下昆蟲草木咸被其澤。
至於日月霜露所至之國。皆欵關而修職
直。獨高麗莫離支叛逆阻命。太宗身任
千載道徳英雄之主。其肯坐視之。留爲子
孫憂。而不少假經略乎。蓋其威徳之盛。其
勢之必然。非好大喜功之謂也。昔黄帝平
蚩尤。七十戰而勝其亂。高宗伐鬼方。三年
而後克。太宗擧偏師而陰山平。臨駐蹕而
高麗服。然黄帝高宗。經孔子而未甞少貶。
文忠特以爲太宗之疵。庸詎非責備之過
與。以太宗盛徳大業如此。猶曲貶之 將恐
後之君子。懷免貶之難。而無意於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而不知此亦自蹈好
大之失。矣至於復立浮。圖乃所以和順道
徳。而齊天地鬼神之心。以開濟天下後世
之人。爲無窮之益也。文忠以爲不當。則是
太宗暗於取舍矣。使太宗果暗於此。則當
時房杜王魏之流。亦因循戸祿而暗於取
*舍者耶。或曰。文忠慕韓愈爲人。故不得
不爾。嗚呼文忠何忍哉。慕人毀佛而兼棄
太宗之道徳。是不爲好惡所欺耶。孔子立
名教者也。老氏則非毀之。及孔子刪禮。則
曰。吾聞諸老聃云。然孔子亦以人而廢言
乎。亦若世情之好惡耶。況眞佛也者耶。聖
凡本有之體。毀之乃所以自毀之也。詎傷
於眞佛哉。甞聞文忠一昔夢。爲勇士數
輩攝至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責曰。吾文武
勳烈如此。不能逃子之貶何也。文忠震懼
而寤。後欲追改之。而業已進書頒行矣。遂
不克改。甞慨然曰。平懷最難。此殆非偶然
而云耳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二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住
持華亭念常集 
  唐

庚戌
 高宗治改永徽字爲善。小名雄奴。太宗第九
子。年五十六崩 葬乾陵。在位
  三十四年。一云。三十六年。或云。三
十年○復以周公爲先聖。孔子爲先師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六百年矣
 四祖道信大師示寂。師姓司馬。世居河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