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略疏 (No. 1778_ 智顗智顗略 ) in Vol. 38

[First] [Prev+100] [Prev]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改觀更去之理。故言若去已更不去。此之二
語。一體義異。轉名目耳。若以果望因即是從
於因來。故言智度大道佛從來。將因望果即
是去義。故大品云是乘從三界中出。到薩婆
若中住。又大論云衆聖如是來佛亦如是來。
衆聖如是去佛亦如是去。如淨名空室文殊
來入。名之爲來。受旨問疾即名爲去。文殊爲
淨名説來。故更以去義述成。文殊言所可見
者。更不可見。此述不見相而見。不可見而見
者。其空室現疾表果依正。若過此所表更無
淨土法身之可見。此語成佛國義。若引衆生
來入見淨土法身。過此更無可見。故言所可
見者更不可見。復次如世人肉眼見麁色。不
見細色非究竟見。若更修天眼令見細色雖
見細色不能見眞。若二乘通教菩薩修得慧
眼。即便見眞。雖復見眞不見藥病。別教菩薩
進修法眼見差別法。雖見差別不能圓見三
諦。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具一切法。圓教菩薩
若得佛眼。圓見法界窮源極底與虚空等。若
過佛眼更無可見。故言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也 所以者何至更不可見二明文殊釋述成。
所言來者無所從來者。此釋若來已更不來。
四不可説即是平等法界。諸佛所不能行。此
無有來相。約此説來即是無所從來。述成不
來而來。去者無所至者。四不可説即是平等
眞法界。諸佛所不到。故言去者無所至。重述
成不來相而來來無所到也。所可見者更不
可見者。四不可説平等眞法界中無所可見。
而言見者。佛眼見極更無可見。即是釋上述
成不可見相而見也
維摩經略疏卷第六




維摩經略疏卷第七小卷二十
 天台沙門湛然略 
  問疾品之二
且置下四正明問疾。上來言談是賓主相見
之儀。非其正意。神解既齊辨無窮盡妨宣佛
旨。故言且置是事。文爲二。一前宣佛旨二文
殊自述。本銜佛命師旨尊重故須前宣。次須
問託疾之深致。覈發大士闡揚利物。故自述
己情。若但宣佛旨聲聞菩薩不應各辭。但對
勝人慰問疾義。往復事難餘人不堪。意在於
此故文殊次述己情。宣旨爲二一正宣旨二
總述佛意。初文三句爲三。初句云是疾寧可
忍不。淨名法身本自無疾無忍不忍。既爲衆
生還約衆生論忍不忍。但佛處世迹同世間
故有勞問。如毘尼中佛亦慰問諸比丘。道路
疲不乞食易得不。又如大品諸佛自相慰問
少病少惱等。智論釋之皆有深致。今佛問淨
名云寧可忍不者。淨名爲衆生故疾。衆生不
同疾有可忍不可忍。如人雖病而猶行渉是
爲可忍。或有疾苦起止不能是不可忍。今亦
約四土。一約同居穢淨。穢土疾者則有六道。
十惡四重等業是三惡因疾。三途苦果是果
疾。此之重疾是不可忍相。若十善是修羅人
天因疾。八苦五衰等是果疾。此苦小輕是可
忍相。復次同居穢土果疾是一而因疾。九種
不同謂六道三乘。若有六道因疾無三乘根
性。是不可忍相。若有三乘根性即是可忍。復
次凡夫修三乘行根有利鈍遮有輕重。根利
遮輕疾則可忍。根鈍遮重則不可忍。復次三
乘進行斷結。斷結者輕是則可忍。未斷者重
則不可忍。淨名權疾皆悉同之。次同居淨土
除四惡趣。但約人天三乘類前。二約有餘土
無分段之苦通皆可忍。但麁細相形二乘通
教菩薩生彼土者鈍是不可忍。別圓菩薩生
彼土者利是可忍。權同亦爾。三約果報土者
彼諸菩薩皆是法身無三乘異。雖有無明自
體因果之疾皆悉可忍。權同亦然。若地位相
形非爲不得。但不如前有餘横有其相。四常
寂光既是極地。衆惡永盡衆善普會。無疾無
惱無實權之疾忍不忍別。佛止一句慰問淨
名。廣博深遠無所不該。問上言寂光有疾。今
何以言無。答不定但隨聖教。教有即有教無
即無。今據極地無實疾也 療治有損次宣
第二句。療治有損者世間有疾必須醫療。既
爲衆生苦。治衆生是治淨名。但衆生疾有三
不同。謂見思無知無明。此之三疾即界内外
一切因果諸疾之本。用三觀治之則三疾倶
滅。具在玄義三觀中明。至釋下文自可見也。
亦約四土。一同居者一從假入空正治同居
見思之疾。二從空入假正治有餘恒沙。傍治
同居無知。三中道正觀正治有餘果報無明。
利根菩薩傍治同居見思無知。亦傍治有餘
無知。寂光無疾可治今明治同居土。大論作
四種料簡。一根鈍遮重即是鈍根凡夫。煩惱
垢重不可治也。二鈍根遮輕如周利槃特一
夏止誦一偈而能發眞成大羅漢。三根利遮
重如鴦掘魔羅。日殺九百九十九人。但其根
利遮不能障見佛即悟。四根利遮輕如舍利
弗。聞阿説示説三諦一偈即得初果。淨名同
此等疾難損易損。如四句中槃特鴦掘身子
等皆是療治有損。若就有餘無永不損。若三
乘相形亦作三種分別有損。權疾亦然。若入
果報平等法界此是利根但有一無明遮。約
位傳論輕重無別横遮止有一損。若約初心
宿業或作二句分別無鈍根也。權疾亦然。常
寂光土極地寂然無此分別故佛問云療治有
損 不至増乎次宣第三句。此問意者如世
人疾具有四種。一有從初服藥但増而不損
終無瘥理。是名増増。二或雖困篤方治即愈。
是名増損。三或有服藥初雖暫損而後更増。
是名損増。四從初漸損乃至平復。是爲損損。
淨名應生同居説十二部經治衆生疾亦四根
縁。一増増者即底下凡夫。若爲説法更起誹
謗闡提之罪。如善星調達等也。二増損者如
尸利鞠多鴦掘等也。三損増者如大論明。四
禪比丘謂是四果。臨終見生處謗無涅槃即墮
地獄。又毘曇成實明退法人皆是其相。四損
損者即身子等諸得道人。淨名同居權疾亦
爾。二約有餘但有三種無増増也。已得位不
退不生三界。而三乘生彼有利有鈍。約行退
念退亦得有三。權疾亦然。若果報土皆念不
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皆是損損。或約入出
觀義立三句。權疾亦然。寂光極地湛然無疾。
淨名權同前三土疾。治其實疾有損不増。淨
名亦爾。故慰問言不至増乎 世尊慇懃致
問無量。二明文殊總宣佛意慰問。言致問
無量者十方法界三土實疾既其無量。淨名
悲念則權疾無量故使如來致問無量。止述
三句者此表問端。或有多句。譯者簡略或經
家不出。例如五百八千皆有稱述略而不傳。
或是但總宣無量。足表佛意故不多述 居
士下二文殊自述己情。問疾奉旨事難意在
於此。文爲二。一問果中權疾二問因中實疾。
由問權故淨名答出不思議品。由問實故淨
名答出觀衆生等四品。至文可見。就問果中
權疾文爲三。一從居士此疾何所因起下是
問果疾因起。大士果地法身清淨永無患累。
而今現疾何所因起。二從此室何以空無侍
者下。是問大士法身依報眷屬。今何所在而
但見空室。三從是疾爲何等相下即問應身
同疾以何爲相。爲同法身爲同凡夫故問相
貌。初文爲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初問爲三。
一問疾生因起。二問疾生久近。三問滅疾之
法。初問疾因起者若果地法身何疾何惱。今
忽言有疾因何而起。次問其生久如者。法身
無疾既有權疾有來幾時。次問當云何滅者。
若爲衆生今十方國土衆生無盡。權則不可
滅此。疾當何得滅。文殊三問大意在此 維
摩下二淨名答爲二。一先答第二第三問。次
答第一問。所以問答有前後者各有其意。文
殊問意欲令衆生知從本起迹。淨名答意欲
令衆生尋迹入本。亦爲顯生滅相成之義。初
答文爲三。一正疊答兩問二釋三譬顯。初文
二。一答第二問疾生。次答第三問疾滅。今先
答第二問疾生久近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
疾之久近皆由衆生十二因縁生。淨名權疾
同其久近。所以知約因縁答者。涅槃云生死
本際凡有二種。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有生
老病死。無明是過去癡愛。是現在癡。二世相
避故立兩名。無明潤行使有現在識等五果。
現在愛取潤有則有未來生死。故有十二因
縁輪轉。三界二十五有經生歴死則有因疾
果疾。淨名爲衆生有癡愛生法身大悲即權
疾生。衆生癡愛生來非近。權疾亦爾。答疾久
近正意在此。復次淨名爲衆生疾何但同居。
有爲癡愛疾生權病則生。有餘無爲亦爾。何
者同居癡愛盡有餘癡愛則生。以迷中道染
涅槃故是癡愛生。是二中間則有十二因縁
因疾果疾。但是變易因縁與分段異。分段昇
沈往返六趣。變易不爾。但約因愛生死。愛
滅即生於上地終不更退生於下地。何者三
界結盡不生分段。亦不退細受麁。類如那含
於欲身修得初禪初禪死即生二禪。終不生
欲界更退初禪。界内聖人尚爾。何況界外而
更生分段及受麁變易。若變易衆生有此癡
愛淨名大悲即癡愛疾生。是答疾生之久近
也。若果報土無明未盡是癡染依正是愛。是
二中間有自體生死十二因縁因果疾生。故
勝鬘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
能斷。若有餘癡愛疾滅即果報癡愛疾生。淨
名法身大悲即同其生。此亦答疾生之久近
也。寂光極地無實癡愛疾。故無權疾生之久
近。問若約衆生明淨名疾生久近者。癡愛無
始非久非近。何得以此答文殊問。答衆生癡
愛無始非久非近。淨名無縁大悲亦爾。論久
近者約事有也。何者果地大悲窮源無疾。隨
衆生疾同體。大悲因是而生名生久近。文云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始無明起恒沙無知
界外四倒界内四倒。淨名窮縁起之源亦爾。
若依理者果報疾生爲久。有餘同居疾生漸
近。依事則同居爲久。有餘果報漸近。如斷同
居癡愛方有有餘癡愛生也 若一切衆生至
我病滅次答第三問疾滅。若用四教三觀斷
三土衆生癡愛。實疾滅則淨名權疾亦滅。故
言則我病滅。何者若同居土起因果疾。淨名
同彼爲説四教令修三觀。若彼衆生疾滅淨
名權疾隨彼而滅。若有餘土衆生有因果疾。
淨名權疾爲説別圓令修假中。若彼衆生疾
滅淨名權疾隨彼而滅。若果報土衆生有因
果疾。即淨名權疾但爲説圓令修中觀。若彼
衆生分分四十一品滅淨名亦然。寂光極地
智斷圓極則無滅也。略答第三問竟。若諸師
不許約界外二土明權實者。彼之二土應無
無明。若彼有實淨名何得無權。問三土衆生
癡愛無盡淨名權疾何當盡也。答通論權疾
衆生不盡疾亦不盡。今且據一期有縁三土
所化。有化縁疾滅權疾亦滅 所以至無復
病二釋前兩答有二意。前言爲衆生故入生
死。有生死即有三種疾生。此釋答有權疾生
之久近。次言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
病。即是釋*後答權疾得滅之由 譬如下三
譬顯文爲二。一開譬二合譬。開爲二。一開有
病譬二開病愈譬。初以父母爲譬者。菩薩從
二智生大悲住一子地。即是衆生之父母。一
切衆生同有性理故云唯有一子。若三土衆
生有癡愛實疾。法身二智大悲即應生三土。
故有權疾。二開病愈可解 菩薩至亦愈次
合譬文亦二。前合有權疾譬。次合權疾愈譬
如文 又言至悲起二却答第一問。上已辨
權疾之生滅。今次答起權疾之因由由於大
悲。即不可思議解脱無縁慈悲善根力故能
現身有疾利益三土。此無心於物。大經云。即
於五指出五師子。如來實不作念而象見師
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今淨名大悲熏心現
三土疾亦復如是。衆生縁法縁即不能爾。今
淨名無縁大悲故能三土現身有疾説四教三
觀。如置毒於乳乃至醍醐亦能殺人。菩薩大
悲亦復如是。隨所現身同事利益功不唐捐。
故大經云慈即如來慈即解脱。此之慈悲即
具一切佛法。如磁石吸鐵。悲慈問爲。石
異於吸吸異於石。答若石異於吸石則無吸。
若吸異於石吸在石外。今不爾不一不異即是
石吸。無縁慈悲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無縁大
悲。寂然清淨無念而吸。如鏡本無像隨衆縁
對鏡則現像。衆生本性清淨無有癡愛。菩薩
法身本來無疾。以三土衆生癡愛疾起菩薩
大悲即有三土權疾。故去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文殊下二問室空無侍者文爲二。一問二
答一問者文殊入見室空。即知有表時衆未
悟。欲顯佛國之義故次問也。此是問依報之
國爲正報所栖。爲令時衆知大士法身所栖
究竟淨土。無有依報眷屬。若應於物則有依
報眷屬。故次問此室何以空無侍者。此問正
起發佛國扶成上來佛國品也 維摩下二淨
名答文爲二一前答室空次答無侍者就答
室空有七番往復。初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者。大士善巧多端表發非一。從來此室位置
安施侍人陪列此爲表欲説方便諸教縁集未
除未得顯於清淨土也。今欲顯眞淨土無有
分段變易依正患累。引入畢竟本性空理常
寂本國。故屏諸所有表捨方便明有之教。今
欲闡揚畢竟淨土眞空寂光。故答言諸佛國土
亦復皆空。空何但表性淨常寂空無所有。一
切諸國悉亦是空。若諸土不空寂光不遍。既
遍一切則三土皆空。問別有寂光土耶。答不
然。只分段變易即常寂光。如螺髻所見即穢
是淨。更不別求。故云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飯
色有異。言諸天者表三土也。皆有依正。正報
即身依即住處所有淨妙五欲等也。言皆空
者表常寂光。無此依報封彊之別。亦無正報
種類之殊。同入究竟眞空之理。如此室空無
物無侍。從來對諸方便賓客須安衆具。今賓
皆成畢竟空機。假令未入必入。不久已得香
飯如聞毒鼓。至聞法華一切皆入是故空室正
表於此 又問至以空空次問答。問以何爲空
者分段變易皆有依正。云何令其同歸一空。
又聲聞經明空三昧。衍十八空有空空。未知
以何空故空 答曰以空空者若約境智通明
法空。如大經明。空空故空。亦以菩薩修空故
空。如鹽性醎令異物醎。故言以空空。今言若
迷教意只逐其語。云空空者空則無窮不免
戲論。藏通所明只是界内空空。今中道正觀
能空生死亦空涅槃。故言空空。若空生死
即同居空。若空涅槃即變易空。故言以空空。
何者界内塊然猶尚是空。況界外果報細妙
而非空也。以此而推空室表於諸佛國空。正
表諸土是寂光也 又問至故空第三番問答。
所以更進問空何用空者。若法本來自空何
待修故空。若以修空故空則本性不空。又若
觀分段從假入空空即眞諦。何須更空。若須
更空當知是有故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
別空故空若就本性空理是一。但禀方便二
乘菩薩分別取空未會眞空。若捨智障分別
二諦即會中道眞空之理。故云以無分別空
故空。復次若分別俗有實空破俗入眞。則生
死涅槃是二名爲分別。止得但空不得不可
得空。若體非俗非眞則無生死涅槃之異。豈
有智障之可捨也。無生死即是但空。無涅槃
即是不可得空。是名以空故空。若會無分別
空則無界内外之可分別。即常寂光眞極淨
土 又問至亦空第四番問答。文殊問意此是
密難。若分別非空無分別是空者。何得言空。
若言是空豈非分別。若以二乘方便菩薩分別
取空皆非空者。今何得捨分別空而取無分
別空。若有取捨無分別還成分別。既成分別
則非空也。若是空者不應分別。故問言空可
分別耶。淨名答言分別亦空。此之空理本性
自空妄生分別。只此分別未曾是有。雖復種
種憶想分別。分別即空。何者若性自空。修空見
空。若所觀分別之境即空。無分別者能觀亦然。
若能觀分別之智不即是空無分別者。所觀可
然。以所觀分別之境空即是無分別故。今能觀
亦然。諸方便教事理不融。分別可障無分別理。
圓教不爾一切分別即無分別。無分別即分別。
分別即空。所以上文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
一義而不動。雖復分別未甞離空。故言分別
亦空。復次三土皆是分別妄想故有。若皆即
是中道法性一如無二。此分別即空即無分
別之寂光也 又問至中求第五番問答。問空
當於何求者。明此無分別空理微妙懸絶行
人欲求當於何求。淨名即答當於六十二見
中求。譬如有人迷南爲北。不可離北終須還
就所迷北處而求南也。悟時還是所迷北處。
而見於南。今衆生未悟即菩提爲煩惱。故有
六十二見之煩惱。若悟即煩惱爲菩提。六十
二見所計煩惱之處即是菩提眞空常寂之淨
土也。今明六十二見雖復衆多原其根本不
出二見。從二出四歴三世陰即六十二也。故
法華云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凡夫四教即有五種有無四見。一凡夫四見
出六十二。如向所説。二三藏四門未悟取著
即是四見如大論明。若入毘曇即墮有中。空
門昆勒門等皆各墮見。三通教四門若未得
眞執此四句即是四見。如大論云般若如大
火炎四邊不可取。中論觀法品亦有此説。四
別教四門如大經云。乳譬佛性四句。若未見
佛性執此四句即是四見。五圓教四門若未
見性執此四句亦成四見。故思益云實語是
虚語生語見。故大經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見。
以此四教歴三世陰及二無我。亦皆各出六
十二見。有人言大集有此分別未得討文。所
以出此五種六十二見。爲成淨名所答。故言
當於六十二見中求。若從凡夫六十二見藏
通四見中求得但空。即見同居有餘。若從別
圓四見等求得見果報土。若於圓教四見等
求至離一切見清淨淨禪即見寂光。如迷南謂
北從迷處求即得見本。今欲求理只約見中
而求即得無分別空入常寂光。故答言當於
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至中求第六番問答。問
六十二見當於何求者。此明諸見顛倒本來
不實。依何處起而求諸見。淨名即答當於諸
佛解脱中求。何者諸佛解脱即是中道自性
清淨心。不爲煩惱所染。本非縛脱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即是衆生迷眞性解脱故起六十
二見。有縛有脱。此見非餘處起。即是迷於眞
性解脱而起。今欲求此迷情諸見者。當於諸
佛眞性解脱中求。則知六十二見所起之源
也。如欲求氷不得離水 又問至中求第七
番問答。若求六十二見從諸佛眞性解脱中
求者。諸佛果地三徳解脱復從何求。淨名即
答衆生心行中求。上文云隨其心淨即佛土
淨。今觀衆生心行入本性清淨智。窮衆生心
源者即顯諸佛解脱之果。華嚴云破一微塵
出大千經卷。故般舟三昧云諸佛從心得解
脱。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
此者成大道。故淨名勸於衆生心行中求。如
勸求水不得離氷。問求眞性解脱亦得實慧
及方便不。答衆生心性即是眞性癡愛即是實
慧。諸行不善即是方便。具如玄義十二因縁
三種非道通達不思議三種解脱佛道。若見
衆生心淨即佛土淨者。即於衆生心行見佛
三種法身解脱不縱不横。如世伊字。所以至
極法身離身無土離土無身。身土理同而名
有異。如天帝釋有多種名。解脱亦爾。或名毘
盧遮那或名常寂光土。故淨名空室表諸佛
國空。唯置一床以疾而臥表三徳解脱。若見
室空即見以疾臥床。若見以疾臥床即見室
空。若見衆生心空即見諸佛國空。即心行中
求得三解脱。故淨名因答佛國即相仍答諸
佛解脱。則還扶成佛説不思議解脱之旨趣。
顯佛國之宗致也。助佛揚化正意在此。下室
内五品雖多有所明結撮旨歸。終從此出 又
仁所問下二答無侍者。即表性淨永無愛見。
故言無侍如世人侍侍於兩邊驅馳使役。種
種之侍正表此也。文爲二。一正答二釋出。一正
答云一切衆魔外道皆吾侍也。此之答意。大
士本以魔外爲侍今空室無侍。表常寂光無
有愛見即無魔外故無侍也。而有侍義者若
應三土有愛見衆生。即是魔外。淨名轉用即
爲佛事利益衆生。即是侍義。若三土愛見衆
生即空無所有者是無侍義。而淨名爲三土
皆有愛見衆生。故現居諸土即有侍也。若同
居穢土即有波旬眷屬及屬愛衆生是右面侍。
六師九十六種及屬見衆生是左面侍。所以
然者淨名同居穢土現種種身於愛不捨。或
作魔王調其眷屬以爲佛事於見不動。或作
外道迴邪入正調其眷屬以爲佛事。此即用
愛見所成衆生爲侍。現同居淨土亦然。但
無惡魔外。若有餘土見愛者二乘通教菩薩
生彼有禪定智慧。禪定是愛性智慧是見性。
猶是愛見宿業罪垢故不見如來清淨之土。
淨名應生同其愛見。調伏教化使爲佛事即
是侍也。若別圓菩薩雖有福慧未見佛性未
斷無明。即是無爲愛見所成猶是魔外。其變
易土雖無天魔而有樂生死魔以染涅槃即是
愛。愛故則有變易果報即是魔也。雖無眞諦
理外外道而有中道理外外道。大士於愛不
捨於見不動而化度之。即以此爲侍。若果報
土始從初住雖見實諦圓斷法界見思。但未
能盡。乃至法雲猶有細微愛見。故爲無我輪
惑所縛。餘一品死魔在。淨名爲此現生其土。
調此愛見所成菩薩以爲眷屬。即是皆吾侍
也。若究竟寂光諸業所感依報永盡。故言空
無所有永無愛見所感正報。故言無侍。空室
無侍遠表此也 所以至不動二釋如同居土
以愛見魔外爲侍者。三土愛見所成衆生亦
皆名侍。若愛見即空不捨不動即是無侍。即
空而有愛見衆生。淨名不滯不捨不動而調
伏之。令具一切佛法。即有侍義。寂光永無
見。即無魔外故無侍也 文殊下三文殊
問疾相有三番問答。一問疾體相二問疾用
三問成疾之法。初問言所疾爲何等相即問
疾體相。所以問者。既言法身衆患永斷。因於
大悲現斯疾者。悲即疾體。有何等相。若有
定相則能利益。若無定相豈能有用。淨名答
言我病無形不可見。此明法身本來無疾。大
悲善根而現此疾。無縁大悲無有處所。豈有
形相。若衆生縁法縁有所依倚可辨其相。同
體大悲無縁無念豈有可見。如磁石吸鐵。如
凡夫身患尚無相貌。況法身無縁而有可見。
故答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即是答疾體也
又問至如幻故二問疾用。所以問疾用者。應
身權疾即是病用。進退二種與何法合。爲
與金剛身合爲與智慧心合。若與身合法身
應有其疾。若與心合力無畏等心應有苦。此
約進合義問也。所以約金剛爲色智慧爲心
者出大經。佛答師子吼也。若與衆生身合衆
生身實有疾。應身應實有疾。若與衆生心合
衆生心有實苦應心應有實苦。此約退合義
問也。若不與金剛身智慧心合。云何名法身
起應從大悲生。若不與衆生身心合者。云何
而言應同其疾。淨名答言非身合身相離故。
如凡夫病現見不與身心而合推假名身不
見實疾。但有名字。名字不論合與不合。身相
離故求實不得。故病不與身合。亦非心合。心
如幻故。念念不住。豈況應身權疾而與金剛
身合。身相離故。而與智慧心合。心如幻故但
有名字。譬如明鏡一切色像現於鏡内。此像
不與鏡合。何以故鏡形圓滿像應隨圓。若不
圓滿當知其像不與鏡合。亦不與形合。何以
故。外是實形此像不實。不實之形豈與實合。
雖不與鏡合因鏡像現。雖不與形合形對像
生。此病亦爾。不與金剛身智慧心合。何以故
金剛身相離智慧心如幻性無疾故。亦不與
凡夫身心合。何以故。凡夫身離病相不住。心
如幻化病亦何在。凡夫實病此病權現。雖不
與法身及凡夫合。因大悲起而有實病也。故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現有三土之疾。故以鏡爲
喩也 又問至我病三問成病法。所以問者。
夫病約身。身有四大如四毒蛇更相殘害。大
論明四蛇相逐恒相殘害。一大不調百一病
惱。故文云菩薩爲衆生故有生死。有生死則
有病。何以故。以其應受此毒蛇身即有四大。
今現身有疾何大病耶。淨名答言非地大若
地是病土石林木亦應是病。若此等非病云
何得言地大是病。水火風大亦復如是。外
四大既非内亦應爾。復次若四大是病有此
四大即應是病。何得或有或無。若無病時應
無四大。雖有四大有無病時。當知病非四大
亦不離四大者只約此身得論有病。譬如因
的則有箭中。豈離四大而別論病。故言不離
地大。淨名亦爾。雖同實疾何必頓同爲病苦
耶。故言非四大也。不離者淨名爲此實疾。是
故應同應疾之由良爲實疾。故言不離不即
不離以論權病。又非地大者如請觀音言。地
無堅性水性不住火從縁生風性無礙。一一
皆入如實之際。四大實際即非病也。故言非
四大。不離者衆生不了四大如實故起諸病。
是以應身同四大病故説不離。故淨名云
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者。衆
生四大所成應同亦現四大所成。四大即是
成病之法。今遍約三土。若三土有疾淨名
則有此大悲。疾體無形相猶如虚空。雖復
應同不與三土身心而合。成疾之法本由大
悲何關四大。亦不離四大故三土生現此權
疾也。故云是故我病。乃至法雲金剛心亦
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下第二問因中實疾。
所以次問者上來權疾。當何所因爲同實病。
以有實病方便同事。而爲治之。云何爲實疾
衆生説法。如何慰喩實疾菩薩。文爲二。一爲
信行人問二爲法行人問。所以然者初問云
何慰喩。淨名答以三教。慰喩即爲信行人。從
問云何調伏。淨名答用三觀調伏。即爲法行
人。信行必藉外縁恒爲説法。指示分明方乃
得悟。即是鈍根。法行不專藉外縁少有所聞。
能觀行入道即是利根。亦未必定爾。但信法
二行互有鈍利根性不同。文殊爲此以興兩
問。復次衆生累劫有須聞法有自進行。故問
慰喩調伏意在請出三教三觀。若將三教成
上室外經者。即用通教慰喩從假入空觀調
伏。成上爲國王長者説法。彈呵有爲縁集。若
別教慰喩從空入假觀調伏。成上彈呵十弟
子無爲縁集。若圓教慰喩空假一心三觀調
伏。成上彈呵菩薩自體縁集。若將成下文者
上已明問權疾。爲不思議品作本。今問實疾。
若通教慰喩從假入空調伏爲觀衆生品作本。
若別教慰喩從空入假調伏爲佛道品作本。
若圓教慰喩中道正觀調伏爲入不二法門香
積二品作本。而不取三藏教者此摩訶衍義
也。未入室明四教者爲折伏彈呵凡夫著樂
故也。今入室明三教三觀。正爲攝受如前分
別。故知此經一部明四教三觀。其文分明望
前望後句義相當。與一家用四教三觀孱同。
故前於玄義具明四教三觀意在此也。略判
竟。今初文殊問言菩薩應云何慰喩有疾菩
薩者。即是請出慰喩教門 維摩下二淨名
答文爲四。三即三教慰喩四結成。今明三教
但慰喩菩薩不取二乘以無慈永入涅槃。故
今以藏通共成一教慰喩。界内有爲見思疾
未斷。菩薩有分段因果實疾。故須三藏助通
大乘而慰喩也。亦得兼用別圓慰喩。若説別
者正爲慰喩有無爲縁集菩薩。其有無知變
易因果實疾故用別教而慰喩也。若説圓者
正爲慰喩有自體縁集菩薩。其有自體因果
實疾故用圓教而慰喩也。今先明用藏助通
慰喩者。勸令從假入空觀修一切智慧眼也。
文爲二。一從果假入空二從因假入空果。是
五陰妄惑之身由三假有故名果假。即是苦
諦四行中無常爲初。説身無常不説厭離於
身者。若聲聞觀身無常起於厭離捨遠生死。
菩薩不爾。觀身無常若折若體爲破常倒
不説厭離破二乘心。雖知無常念念磨滅未
度衆生。未具佛法終不捨離。説身有苦不説
樂於涅槃。聲聞觀苦樂求涅槃。菩薩不爾。若
*折若體解苦無苦。爲破計樂顛倒。衆生未度
未具佛法。終不入於無餘涅槃。説身無我而
説教導衆生。聲聞觀身無我證滅無慈不度
衆生。菩薩不爾。若*折若體觀我假入無我。
爲破計我十六知見顛倒。不取衆生畢竟空
相。故能爲衆生説於如是無我之法而教導
之。説身空寂而不説畢竟寂滅。聲聞法入
眞墮於寂滅。菩薩不爾。若*折若體入假實二
空而知中理。不以偏眞爲究竟也。是則雖復
從假入空。欲爲入中而作哢胤不捨群品。故
爲聲聞觀苦有異。意在此也 説悔至過去
二明慰喩令觀因假入空。因即集諦。結業並
是苦因。二乘爲涅槃但急斷結不懺宿罪。身
子罪故不見淨土。意在此也。菩薩達煩惱性
不忩忩斷結急取涅槃。但以懺悔爲先。淨諸
功徳故螺髻見淨意在此也。此正明觀因假
入空。若但觀果假入空非不離四住之惑。而
往罪不除則障法門化他功徳。菩薩爲度衆
生必須除罪。若無怨對即可受化。故菩薩戒
以殺爲初。聲聞戒以非梵行爲初意在此也。
今明菩薩修從假入空懺過去罪。故言説悔
先罪。若毘曇明三世有罪從未來至現在入
過去。得繩繋屬行人。若成論明二世無罪但
隨心現在。今菩薩觀無生懺尚無三世。何況
罪入過去及在現在。但過去顛倒妄造諸罪。
若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如此懺時衆罪如
霜露慧日能消除。體假入空破昔妄造。故言
説悔先罪三世空故不入過去 以已下二明
用別教慰喩無爲縁集。菩薩自有恒沙別惑
因果實疾令從空入假。觀破無知得道種智
法眼。見機入假化物。文爲五。一慰喩勸起悲
心二勸發願饒益三勸修福慧四勸生勇健心
五勸精進不退。若具此五即入假觀成能利一
切。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初明勸起悲心。何者
二乘無悲沈空受樂。菩薩出假須起大悲。問
菩薩自己有疾可得愍彼己既無疾何得以己
愍彼。又別教雖有無明塵沙與分段異。何得
以己愍彼。答此有二解。一菩薩斷四住時但
有無明及習即生是念。我今無明之疾尚爾。
況衆生具縛何能受界内重苦。是則以己之
輕當愍於重。故須出假。又假無明疾輕四住
疾重豈得以輕愍重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以往昔苦愍於一切。如布衣登極知人苦樂。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二明慰喩勸發。弘誓當
念即是從悲起誓。念欲饒益一切衆生。即是
入假勝縁憶所修福念於淨命。三明慰喩令
修福智。入空則無福無命。此是入假修其萬
行如空中種樹。修福即福徳莊嚴。淨命即智
慧莊嚴。如大論明四種五種正命皆是其事。
若無正見慧命皆邪。何能愍彼勿生憂惱。四
慰喩勸生勇健心。聞生死無量劫意而有勇。
首楞嚴心乃能入假化衆生也。若怖畏憂惱
或退墮二地。故言勿生憂惱當起精進。五慰
喩勸修精進。有疾菩薩若欲入假必須精進
不得休息。未具佛法不應取證。又方欲荷負
不應疲怠。此即從空入假利益一切。若言空
無所有不修精進即退墮二地。豈能從空入
假利益一切 當作醫王療治衆病。三明用
圓教慰喩。有自體縁集實疾菩薩令修空假
一心三觀得一切種智佛眼。若諸方便教此
非大醫不名爲王。圓教發心作佛三諦圓觀。
若開佛知見是大醫王。能圓集法藥治法界
病。故言當作醫王療治衆病。自疾他疾皆究
竟愈。此慰喩文具明四教三觀意。略而文未
顯。至下三觀釋文方具足顯 菩薩至歡喜
四結成。即是勸三教慰喩三種實疾菩薩。若
依教斷三種縁縛脱三一土因果患累者。即各
歡喜也
維摩經疏第二十一
  問疾品之三
文殊師利言下二爲實疾菩薩問調伏觀法。
又爲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問意如前明爲
於法行。亦通爲二行互相資發。故問也 維
摩下二淨名答正約三觀調伏。何者三觀破
三惑。即是修三智三眼調伏界内通別圓三
種實疾。亦是調伏三土因果之實疾也。文爲
三。初約從假入空調伏界内見思之疾。二從
以無所受去明從空入假調伏無知之疾。三
從有疾菩薩自念去明中道正觀調伏無明
實疾。三觀之義具如玄文。今更略明三觀之
相。三藏既不見眞不須論也。通教三觀但約
二諦只成二觀無第三觀。非今答意。今但約
別圓以簡三觀則有三種。一別相二通相三
一心。一別相者歴別觀三諦。從假入空但得
觀眞。尚不觀俗豈得觀中。從空入假但得觀
俗亦未觀中。若入中道方得雙照。玄義已具。
二通相者則異於此。從假入空非但俗空。眞
中亦空。從空入假非但俗假眞中亦然。若入
中道非但知中是中。俗眞亦中。是則一空一
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
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但以一觀
當名解心皆通。雖然此是信解虚通。就觀除
疾不無前後。三一心者知一念心不可得不
可説。而能圓觀三諦。即此經云一念知一切
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玄義已具。此三三
觀初別相的在別教。通相一心的屬圓教。今
室内六品正是通相或用一心。何以知然。初
從假入空觀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似空
於中道。又觀衆生品從假入空徹觀三諦。入
文方見。問此兩三觀既並是圓。何以爲兩。答
通相約通。論圓恐是方等帶方便圓。不同法
華。今明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即是修一
切智慧眼。文爲三。一入衆生假空二入實法
假空三入平等假空。初假者一往經文似如
析假。何者初破我想及衆生想是衆生空。次
當起法想是別修法空。此乖鏡像拳指之喩。
今明不爾。此別有意。若聲聞人但求自度。總
相破人即破法空。菩薩爲化衆生。總相別相。
若總相但體三假皆如幻化。別相入空。須前
分別衆生實法平等無謬然後入空。何以故。
菩薩集法藥須細分別爲分別藥病作方便
也。是以大論釋菩薩用道種慧入空。遍分別
諸道方入空也。故此經雖前觀衆生入空而
猶須更起法想。下文云以何爲空。但以名字
故空。若言但以名字者即是如幻如化體假
入空意也。初明衆生空文爲三。一正明破衆
生假入空即是約因破果。二釋是約果破因。
三結。初文者前世妄想即無明與行能感今
世識等五果。若有此果即有病也。虚妄之因
不實果報理然虚假。是中無我故言誰受此
文亦不的判析體。今望下文義推多用體假
 所以至生著二釋即是以果破因果。即是此
身。四大無主無主故即無我。破四大如前約
請觀音明。言以果破因者經重釋云。又此病
者皆由著我。由迷此果計我即癡順我即貪
違即生嗔。即愛取有故有未來生死。衆苦不
斷。若知無主則不計我起愛取有。故言以果
破因 既知至生想三結成。若知妄計是病
本者即除我想及衆生想。若我人想滅則十
六知見及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皆滅。即
是須陀洹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當起下二
明法空文爲三。一先分別法二破除三釋。初
文者菩薩爲利衆生先分別法相方入空也。
故大論云先用法智分別諸法。次用涅槃智
所以入衆生空竟更起法想分別諸法。然後
體法入空者。如身子利根入見道竟即能斷
結成羅漢果。停留七日爲作隨佛轉法輪將。
須在學地遍知學人所行之法方證羅漢。今
菩薩欲觀法假入空須先起法想。但以衆法
合成此身者。即先分別衆因縁法。所謂過去
二因成今五果。陰入界法成假名身。亦是十
法界法。何以知然。衆生身具六道後破涅槃
即破四種行人計涅槃也。起唯法起者陰入
界生唯是法生。是中無我使起使滅。又解起
唯法起者六道因果法起也。滅唯法滅者四
種聖人得二涅槃即是三界因果法滅也。又
此法者各不相知者色不知心心不知色。入
界皆爾各不相知。所以然者諸法無性無知
者見者。以何而知。起時不言我起者。前言不
知是各不相知。今言諸法無性互不知起。雖
有法起無自他性。虚假不實滅時不言我。滅
義亦如是 彼有疾至涅槃等二明破除法想。
爲滅法想者知法想顛倒是其大患。無法而
生法想即是顛倒。此即體如幻化。不同數人
法想即癡違順即貪恚。因有十使九十八使
善惡業起即有分段因果實疾。故言即是大
患。乃至計有四人涅槃皆是大患。我應離之
者離此顛倒二邊法想。此有二義。一知所分
別法皆如幻化得離法想。二知由心則有分
別。若體内心隨理三假所成不自他等。玄義
已明從假入空。四十八番破見即無有無等
四見法想。又用九百七十二番破思。即三界
思惟法想究竟盡也。是爲斯陀含乃至阿羅
漢智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即是體法假入
空。云何爲離離我我所者。内心法想爲我計
十法界爲所。若體内心能起法想顛倒幻化
不自他等。如前破者即是離我。若體十界幻
化虚假不自他等即是離所。云何離我我所等
者。前約離能觀我爲内所觀我爲外名不念
二法。此中即生死界内爲内涅槃界外爲外。
名不念二法。若二邊皆空名爲平等。即是體
假入法空。謂我等涅槃等者如前所明。能起
法想之心爲我。此我即空涅槃爲所。所亦即
空。空理無二即是等也。亦應云生死爲所涅
槃尚空況生死法 所以至定性三釋我及涅
槃是二皆空者。即是從體二邊法假以入空
也。又重釋言但以名字故。空二法無決定性
者此中正顯體法假空。正意在此故前判此
初觀是衍體空。以名字空無決定性。即是生
死涅槃相待故有名字。無定生死涅槃之法。
四句研覈。若不可得而説二法者但有名字
無決定性 得是至亦空三明平等空。即是
體平等假以入空。言平等者生死有爲涅槃
無爲。二法相異故不等也。今二法皆空無二
相異即名平等。若存平等非平等空也。如存
生法非生法空。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等者。即
是體平等假以入空也。所以平等是假者待
不平等故有平等。即相待假。四句撿覈。若不
可得但有名字名字即空。即是體平等假空
空病亦空。問此違瓔珞彼明從空入假方是
平等。何以初觀言平等空。答利根菩薩若不
得生死知涅槃亦空。能懸破滯空之病名平
等空。此有二種。通教入空未發眞智妄計涅
槃生戲論者。此如大論破第一義空。引毘曇
有縁無爲生使。知空病亦空即無空病。見第
一義是通教意。別圓不爾。若見偏眞起染著
者不能入假。如住化城故名空病。知空亦空
即見中道。復次若言我等即生死空涅槃等
即眞諦空空病亦空即是妄計中道病空往。
望文意謂如此。此觀既是通相入空非但假
空眞中亦空。初觀雖爾位行終在從假入空。
豈知中空。無明即斷類如聲聞在方便道未
入正位。雖虚心破空實未見諦。細尋此意與
前初番慰喩意同 是有疾下二約從空入假
以明調伏。此觀正調界内外無知實疾亦名平
等觀。即是修道種智法眼此。正爲佛道品作
本。以無所受即是仍上空觀已斷界内諸受。
所以受此諸受者爲化愛見衆生也。出假有
三。一從念處相似空出。何者菩薩化物心重
自行則輕故。慈悲重者不務斷結。從相似空
即便出假。見思未斷故言有疾。二從見諦終
不退轉即便出假。思惑未盡即是有疾。三斷
見思盡方乃出假。通教齊此。此乃無三界正
疾猶有習氣無知。亦是有疾。若別教入無量
四諦塵沙之假故名入假。但別圓皆有入假
之觀。今取通教斷分段盡正是別教出假之
位。故借通顯非用通也。但通教別惑見思無
明猶自未除。故於別圓猶是界外具足有疾。
前明入空既體三假今明入假還入三假。上
第二別教入假慰喩經文具五。今第二觀調
伏文亦具五。雖不次第大意孱同。文具五者
一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此是神根利者堪出
假也。二未具佛法不應滅受取證者。是大精
進能爲衆生集佛法也。三設身有苦當起悲
心即是大悲。四我既調伏亦當調彼即是弘
誓。五能調伏慧利即勇健心。初解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若念處煖頂方便伏見名無所受。
若見諦一受不退常寂然。不受六十二見名
無所受。斷見思已位齊羅漢。故法華云於諸
法不受皆成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即是
眞無所受若於界外猶名爲受。不妨三界見
思已斷隨分得名眞無所受。大品明不受有
五。謂受不受不受亦不受。乃至非受非不受
亦不受不受亦不受。前四破我即是不受生
死得入涅槃。後一不受涅槃即能入假。菩薩
慈悲應須拔濟。云何不受而受涅槃。應須入
假受其諸受。故云衆生病則我病也。衆生若
離見思諸受我亦離之。故言衆生病愈我病
則愈。爲是義故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受總有
三。一凡夫受二二乘受三菩薩受。一凡夫受
屬愛屬見。愛見各有善惡。屬愛惡受者即是
魔羅樂生死。起三毒十使謗於方等五逆四
重十惡三塗。此等諸受菩薩以無所受受此
諸惡。如調達婆藪受重罪業地獄受苦。乃至
受諸餓鬼畜生等苦。屬愛善受者受從愛煩
惱起十善十二門禪修羅人天果報。方便附
近而化導之。屬見受者亦有二種。一因見造
惡如尼揵見。二因見造善即梵志見菩薩。實
非九十六種而愍此屬見衆生受善惡見。和
光不同塵而化度之。二明受二乘受者。即藏
通二乘一三藏四門受一見有得道如毘曇。
菩薩入空知生生不可説。豈有生滅有之可
受。爲應以此門而得度者而受此受。説法造
論悉檀利生。二受空門者如成論明見空得
道。菩薩久知生生不可説。豈有折生法二空
乃至滅三心涅槃之可受也。爲接此門而入
道者受之作論悉檀利生。受亦有亦無門如
昆勒論。受非有非無門如爲車匿説離有無。
二受通教二乘者此約十喩以明四門。如中
論觀法品明。故大論歎般若云。般若如火炎
四邊不可取。菩薩從假入空久知不生生不
可受不可説。但爲衆生有此四門根性。而入
假受之説法造論。四悉教化二乘人也。三明
菩薩受者菩薩從假入空知四不可説不受四
教大乘。爲有四種大乘根性從空入假而受
四教一十六門。化四根性用四悉檀説法造
論而度脱之。問若入假受圓教四門者何須
第三觀。答觀此經意必須用通相入假釋也
未具至取證也二明精進能具佛法。利根菩
薩從空入假。雖能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如空
中種樹。若無大精進力即不能於諸受中成
就一切佛法。猶如嬾人雖得作器無所成辨。
若大精進如大施太子空其大海。如華嚴明。
七地欲沈空諸佛所不許勸發起其大精進
力故菩薩入假。未具佛法當勤精進不應滅
受取證。今明具佛法者還約三種受其一切
法。一約凡夫者即約屬愛見受也。屬愛惡受
已如前列。受此諸受具修一切法。菩薩於諸
不善受知病識藥。知病即知苦集識藥即知道
滅。知四不可説而通四種四諦。即是行於非
道通達佛道。此不善道即如來種用四悉檀自
行化他。此具如佛道品云云。次約屬愛善受。
具足佛法者亦如前列。於此善受能知天文地
理韋陀書史五明六藝。輪王十善五通神仙
之論釋提桓因種種善論諸梵天王説出欲論
無不皆知。又於此法知四不可説等例前惡
中。次明受屬見惡受善受。以邪相入正法修
一切佛法亦如是。二明受二乘具一切佛法。
即藏通四門皆知四不可説例前惡中。三明
受菩薩受具一切佛法。四教菩薩如前説。菩
薩知四不可説入假利生。三藏菩薩有門生
滅四諦起四弘誓願。阿僧祇劫行六度行具
一切法。而於生滅四諦通達三種四諦自利
利他。餘三門亦如是。通別圓一十二門亦如
是。若受凡夫受未具佛法不得滅之取證。乃
至菩薩受亦如是。華嚴呵七地沈空意當在
此。瓔珞云等覺地無量百千萬劫入重玄門
修凡夫事。即是未滅凡夫受而取證也。凡夫
受尚爾。二乘菩薩受未具佛法豈得滅而取證
 設身至大悲心三明入假起悲。入假精進
具學佛法本爲化他。若大悲心少則精進心
羸。故須加修悲心。設身有苦者。若是念處等
出假伏惑未斷。若入生死苦來逼身或生退
悔。若斷結見眞或自存己。樂欲入涅槃放捨
精進。故勸愍惡趣。無量劫來不識眞正沈淪
苦海。今得念處煖頂知空。苦尚難忍何況彼
耶。乃至見諦出假。今有思惟。苦猶難忍況具
縛惡趣。乃至斷見思盡出假。今止有習。苦猶
難忍況三界凡夫。如是念時大悲節節増長。
甘心受苦。荷負衆生出假精進。具如前釋。以
已之疾愍於彼疾此意同也 我既下四明弘
誓文爲四。一酬本願化物二去取三正化物
四傳釋。我既至衆生初明酬本願。何者悲誓
利物但爲内疾猶重未成化他之法。今修二
觀調伏取相若薄若盡無知稍破。故言我既
調伏。本願度物今須調伏一切衆生。但除其
病而不除法。二明去取有師言。如病眼見華
病瘥本無。衆生亦爾妄見諸法。妄惑若滅則
無法可除。此是本無法何謂不除法。今言一
切衆生具十界法無明不了觸處病生。若有
智慧無礙自在悉爲佛事。譬如火是燒法若
觸燒。如病。謹愼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
火則失温身照闇成食之能。十二因縁三道
亦爾。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燒人得
法術者入出無礙不須除火。故八萬四千煩
惱凡夫爲之疲勞。諸佛菩薩以爲佛事。亦如
治眼去病存精。爲斷病本而教導之者。三正
明化物。病本即是一念無明取相。故華嚴云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今謂唯是一念無
明取相心作此即三界之病本也。若知無明
不起取有即畢故不造新。即是斷病本也。何
謂病本下四傳釋文爲二。初釋出病本二釋
教化斷除。何謂病本者攀縁只是妄念取相。
過去無明行合現在愛取有。合過去攀縁爲
現在病本。現在攀縁爲未來病本。何所攀縁
謂之三界者。過現攀縁皆縁三界。若離三界
無別攀縁云。何至無所得。次釋教化斷除。謂
心無所得者無相空慧。不得一念無明取三
界相。即心無所得攀縁皆息。如經無所攀縁。
謂二見者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即内外見心
皆無所得。若心無所得無明取相攀縁皆息。
則心水清淨珠相自現。若得清淨心常一則
能見般若。是爲化物之要道也。文殊下五明
勇健心結釋前四文爲二。一正結釋二譬顯。
是爲有疾菩薩調伏其心者。結從空入假伏
心修一切佛法。結能利益一切衆生。如金剛
般若云菩薩降伏其心滅度無量衆生。實無
衆生得滅度者即是此義。爲斷老病死苦是菩
薩菩提者。菩提言道若不利物即二乘道菩提
名道薩埵名成衆生。若不如是爲無慧利者。
衆生不得法施慧利於物無出生死之大益
也。譬如勝怨者二譬顯菩薩利物勇健心也。
愛見之心能化衆生入於魔外。即是衆生入
道之怨菩薩能斷其見思是勝怨也。兼除者
兼言未正。菩薩法界結惑未盡。由須自行傍
兼利物故言兼除。又兼除者在因且兼除衆
生生死。成佛則究竟爲斷除也 彼有疾下三
明有疾菩薩用中觀調伏。前二觀爲方便。此
觀即是佛菩提智爲斷無明自體實疾。故勝
鬘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
斷。因此發眞即開佛知見。亦名一切種智亦
名佛眼。是爲入不二法門品作本。具如玄義。
修此觀位約教有三。通教六地斷四住七地
斷塵沙八地道觀雙流。若別接通八地修中
治無明病。九地似解名爲聞見。十地發眞名
爲眼見。別教十住已斷四住。十行除塵沙。因
前解行得修此觀。十品似解即是迴向。發眞
入地分破無明。道觀雙流入薩婆若海。圓教
五品即修此觀。若生似解得六根淨。若能發
眞即入初住斷無明實病。道觀雙流自然流
入乃至等覺無明未盡皆名有疾。以別接通
及別斷伏皆是方便。今初發心行生修乃至
坐道樹下。故圓教初心即學中觀。文爲二。一
正明中觀二道觀雙流。初文二。一明觀體。二
簡非。初*文二。一明自觀二觀衆生 如我
此病非眞非有者。是初自觀法身有無明自
體之病。非眞非空非有非假。又非眞者非從
假入空所治之病。非有者非從空入假所治
病也。故前二方便非是正觀。因前二空入今
中道。四句撿無明畢竟不可得。即知無明性
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爲入不二法門。即見
虚空實諦佛性名中道觀。玄義具明。如是觀
者破迷實諦無明之疾 衆生疾亦非眞非
有次觀衆生。修此觀時非但自知疾非眞非
有知衆生亦然。是觀衆生根本疾也。何者衆
生本來與菩薩非眞非有一如無二不異不別。
衆生迷故墮二生死。菩薩觀照了知十界皆
有中道無明之疾。故己他之疾同。是眞體一
無明也。以此驗知。此經觀中則無假空而不
中 作是下二明簡非爲三。一約愛見大悲
二約禪定三約二智此三非者正就法身二莊
嚴簡。初文者若觀中道生愛見者。則不能雙
照二諦。若照二諦亦不照中。今觀中道不生
愛見。若照中道即能雙照不失中道。即是一
心三觀。即眞中觀之正體也。此之愛見正約
中道。若約二諦屬前二觀。若就三諦明權實
者此是自行權實。何者自行照實諦爲實照
二諦爲權。若約正道生愛見悲即法身有疾
此爲四。一正明起愛見二釋是非三引佛語
證四結勸捨。初言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若於中道法身起愛即順道愛生。名爲頂墮。
菩薩雖不墮二地障入菩薩位。若用悲心欲
拔二邊生死苦者。名愛見悲。是則非唯自體
成疾。亦定慧大悲雙照不明。損方便力障於
大用。如身有疾手足萎陀不能營辦。正覺之
體有愛見患。定慧大悲皆有障也。又如手足
有疾亦能累身。若定慧有障能障觀體。此正
觀體若有愛見縁衆生者。即愛見悲。非但自
體有障。亦障福慧莊嚴二諦雙遊普利衆生
 所以至解縛二明解釋。除失顯得文爲二。
一除失二顯得。一除失者菩薩斷除客塵者。
愛見即是無明不有而有。名爲客塵。能覆自
性之心。若用悲心欲拔衆生二邊苦者。即於
生死有疲厭心。何者觀體若有愛見照二諦
用則不分明。慈悲外化即有疲怠。如身有疾
不欲行渉。此是除失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
者次明顯得。若能離此愛見則内觀徹雙照
無滯。無縁大悲化物無惓。如身無疾所作成
辨在在所生不爲愛見覆者。若斷無明愛見
則無界外煩惱。慈悲誓願隨有疾衆生有縁
之處受身化物。自既無分段變易之縛。即能
解彼衆生之縛。故云所生無縛能爲衆生説
法解縛。此顯得也 如佛至是處三引佛語
證釋正觀義。義既深邃淺行未達各生疑網。
是故引證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四結勸解釋。
分明證據有實足以斷疑生信。故結勸云不
應起縛 何謂下二約禪簡非顯是文爲二。
一簡非二顯是。初文者貪著禪味是菩薩縛。
縛即是非。若貪著有漏根本十二門禪即隨
生同居。若貪著無漏觀練薫修即隨生有餘。
若貪著九種大禪首楞嚴等百八三昧即隨生
果報。皆不免縛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二約
禪顯是。若觀中道不染前三。誓生三土皆是
以方便生。雖生三土無三種縛。能解三土衆
生之縛故言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
下三約二智明簡非文爲二。一約修行二智
二約眞應二智。修行用因眞應約果。初文爲
三。一略用四句標章二四番解釋三總結。初
標中初兩句標實智縛脱章門。次兩句標權智
縛脱章門如文 何謂至方便解二釋前四章
門。一釋無方便慧縛。謂以愛見心者。修正觀
時不能體達不生不生不可説。又無助道資
發實慧。實慧不發致起愛見。若用此心修行
六度。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修三脱門而調伏
者。不能發眞破無明障顯出法身自利利他。
即是無方便。慧縛如身有疾不能運爲。二釋
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者。但不以愛見
心反前爲異。餘義並同依前説之。三釋無慧
方便縛。謂住三毒者此是修觀行。不加修眞
慧破通別三毒。用不淨心而入方便。萬行無
導即是無慧方便縛。如人手足有疾不能安
快四釋有慧方便解。謂離三毒者。以離三毒
反前爲異。餘同比説。問愛見與三毒何異。答
愛見是順道而起。三毒多著依正而生。問成
就衆生與殖衆徳本何異。答利物無縁大悲
名成就衆生。即是智集唯識通。如是取淨土。
自行一心具足萬行。迴向菩提名殖衆徳本。
即是非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 文殊至觀諸
法三總結勸。有無明實疾。菩薩應如是巧用
二智以觀諸法。即是以助資正以正導助。此
即善用二智自利利他 又復觀身下二約眞
應辨二智文爲二。一觀身有實疾權疾明二
智二觀身疾不離不滅明二智。初文又二。初
觀法身實疾即是實智。次觀應身權疾即是
權智。何者照實權境隨境受名。初文者又復
觀身無常苦空無我。是名爲慧作此觀者。前
明實慧。觀法身理湛然實境。以爲實慧。今有
疾菩薩法身猶有因疾果疾。是無常等即事
不實。即是法性爲實慧也。菩薩未證極果。因
地法身有常無常。二鳥倶遊意在此也 雖
身至方便二明照應身權疾之境。即是方便
智也。何者雖身有疾即是菩薩法身惑累未
盡。猶有無明變易實疾。常在生死者。即是應
身常在界内外生死。所以常在者爲饒益一切
而無厭惓。是名方便。即照權境爲權智也
又復下二約觀身不離不滅。明二智文爲二。
一約不離明實智二約不滅明權智。初文者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者有疾菩薩觀身實相。
即是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若斷
未盡即是身不離病。又法身大悲同衆生疾。
法身應疾故言身不離病。病不離身者實疾
權疾皆不離法身。而有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者無明實疾與本法身無前後。但非始本。衆
生無始之病非新非故。菩薩同病亦非新故。
是名爲慧者即實智也。設身有疾而不永滅。
二約不滅以明權智。有疾菩薩既住正觀不
應四大増動。宿業所致。設有重疾即觀入法
門。故言而不永滅。又設是假設權實二疾皆
是假設。實疾即是無明假設。故金光明云。無
所有故假名無明。權疾因衆生而起亦是假
設。而不永滅者亦有實權。實者雖有此疾體
疾無疾不斷不破。以己之疾愍於彼疾。若觀
此疾入實相者得無縁大悲。還用利生故 不
永滅。權者若一段衆生疾滅。於餘衆生猶須
爲現。故不永滅 文殊師利下二因觀成行。
此爲香積作本。彼明穢淨土菩薩之行。爲成
此義文爲二。一結前觀以爲行本二正明雙
流之行。初文爲三。一明調伏觀成二釋三結
成行本。初文者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
亦復不住不調伏心者。上多明不斷煩惱。若
不得意則縱煩惱。心隨妄法還同凡夫 所
以至聲聞法二明結過釋也。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者。一往同愚非即凡愚。如罵人如
驢非即驢也。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者。亦一
往相似非即同也 是故至菩薩行三結成行
本。若離二法縱容得所則是菩薩立行之本。
故言是菩薩行 在於下二正明雙流行文爲
五。一雙明雙流行二單明雙流行三約道品
正觀明雙流行四約現相自在明雙流行五約
依正明雙流行。初有三行。在於生死不爲汚
行者。若中觀相應入俗不染。住於涅槃不永
滅度者。流入偏眞而不取證。非凡夫行者流
入眞也。非賢聖行者入俗自在不同二乘。非
垢行者流入眞也。非淨行者流入俗也 雖
過至是菩薩行二單明雙流有十五行。雖過
魔行而現降衆魔者。正觀相應能入俗降魔。
求一切智者流入眞空。不非時求證一切智
不墮二地。雖觀諸法不生。流入眞空雖化二
乘不墮二地。雖觀十二縁起。本自不生而流
入俗諦縁起。起六十二見化諸外道。雖攝一
切衆生。雖入俗諦用四攝法。攝諸衆生入一
實諦。和光不同塵故不愛著。雖樂遠離。流入
眞空能遠離煩惱生死。而不灰斷。雖行三界。
雖入俗諦行於三界。即照世諦。而不壞法性
即是照眞諦也。雖行於空。流入偏眞具修萬
行。如空中種樹。雖行無相流入遍眞無相不
妨度生。雖行無作。流入偏眞無作不妨受六
道身。雖行無起。流入偏眞無起。而起萬善。雖
行六度。雖入俗諦同六度菩薩。任運圓照衆
生之心。雖行六通。自然入俗故得五通入眞。
而不盡漏不同二乘。雖行四無量心。流入梵
天行於俗諦。而不受集梵世生死。梵王之身。
雖行禪定解脱三昧。雖入俗諦諸禪。而不隨
禪生色界。不隨定生無色界不隨解脱生淨
居。亦不隨解脱三昧生有餘土 雖行至是
菩薩行三約三十七品正觀。明雙流行。雖行
四念處。正觀相應自然流入折體念處。見眞
而不捨俗諦身受心法。雖行四正勤。流入折
體正勤見眞而不捨俗諦身心精進。雖行四
如意足。流入折體如意。見眞而能得俗諦自
在神通。雖行五根。流入折體五根。見眞而能
入俗。分別衆生諸根利鈍。雖行五力。流入
折體五力。見眞而能求佛照俗十力。雖行七
覺分。流入折體七覺。見眞而分別佛一切種
智。雖行八正道。流入折體八正。見眞而樂
佛道。雖行止觀助道之法。流入事止觀助折
體見眞不入灰斷。在俗行化。此則二諦雙流
皆異二乘。故悉結成菩薩行也 雖行至是
菩薩行。四約現相明雙流。文有三行。雖行不
生不滅者。正觀相應流入眞諦不生不滅。而
現俗諦相好莊嚴。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流
入現外威儀入眞。而能入俗不捨一切佛法。
此即内祕菩薩行外現作聲聞。雖隨諸法究
竟淨相。流入平等法界四不可説。而能界内
外現身利益 雖觀至是菩薩行。五約依正
結撮扶成此宗體也。文有二行。雖觀等者。若
正觀相應知常寂光。而能起界内同居淨土
界外有餘果報淨土。此結成佛國因果爲宗
也。雖得等者。若正觀相應別入初地圓入
初住。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能現八相。而眞
應未極應修住行乃至等覺諸菩薩道。故言
不捨於菩薩之道 是菩薩行。此結成住不思
議解脱之體用也。若諸師不信此經明果外
淨土法身者。云何消此文 説是至三菩提
心第五大段明時衆得益。八千天子發菩提
心者。菩提心義具如前釋
維摩經略疏卷第二十二
  不思議品
此下五品次問疾品來者。即是入室大段第
二重決前問疾品也。何者前明問疾品約於
權疾。辨果實疾明因。所説既略。利根之徒
如八千天子已發道心。其未悟之流更廣辨
果明因決前權實疾義。故次來也。此五品爲
二。一此品正爲決前問疾品約權疾明果。二
從觀衆生品至香積四品。正爲決前問疾品
約實疾。明三教慰喩三觀調伏之因。今略用
三意通釋此品。一品來意二略釋不思議三
入文帖釋。初來意者。問疾品明疾有權實。
權疾即是法身應用本迹各有所居。故淨名
空室現疾而臥。表土表身表本表迹。文殊覩
相知有所表。故因往復論決果地依正義。意
雖顯而不思議垂迹。權疾依正莫測之用猶
未具明。故因身子生念爲致燈王之座。而此
小室容多大座而無妨礙。即顯不思議垂迹
權疾所居神用莫測。廣論果地從本起迹迹
中變用依正自在。重廣顯權疾垂迹變現衆
生疾愈權疾亦愈。故此品來也。二略釋不思
議者即有二意。一明三徳解脱不思議。二明
本迹依土不思議。初意者即有三種。一眞性
二實慧三方便。故淨名云諸佛菩薩有解脱
名不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脱者能以須彌之
高廣内芥子中。乃至種種變現莫測即是三
種解脱不思議義。何者諸佛菩薩有解脱者
即是眞性。若菩薩住此者即是實慧。能以須
彌内於芥等即是方便。但四教皆明三種之
理悉有不思議義而有二種。一相待二絶待。
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待。何者三教隨他意語。
約斷結以明解脱即是相待。圓教隨自約不
斷結以明解脱。即是絶待不思議也。相待即
是有思之不思皆是思議。絶待即是無思之
不思是眞不思議。今此一品正以絶待不思
以釋不思議也。所以三教成相待者如三藏
佛果神用變化。凡夫二乘及諸菩薩之所莫
測。即不思議。若待通教體法解脱還是思議。
若通教八地已上道觀雙流。二乘下地之所
莫測即不思議。若待佛地猶是思議。通若待
別還是思議。別教登地見一實諦得三解脱。
三乘通教別三十心所不測量即不思議。若
待上地是思議。此三皆是下不思上。非是當
位絶待之不思議。今明圓教絶待不思議者。
十二因縁三種非道即是三徳解脱佛道。若
菩薩行此十二因縁三種非道。不斷三惑不
破三法。而住三種解脱之道。即不思議絶待
三徳之解脱也。是則非但下不思。上乃至上
地諸佛菩薩亦不思下地及一切衆生因縁三
道。即是絶待之不思議。故文殊般若云。佛
界衆生界倶不可思議無有異也。前釋一名
不可思議解脱已具明竟。二約本迹依土者。
前品空室表土。文殊見相問於佛國。但明寂
光畢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土不可思議。未
顯應身迹居不思議相。今用神力致座。明迹
居穢土現不思議事。須彌大海地水火風十
方佛土集在一國。示一切人如是等事。皆是
依土現不思議莫測之相。具出在文。若迹居
分段依報塊然。尚示無礙居餘三土豈可測
量。問此十四品皆不思議何得獨標此品。答
雖復皆明但此品廣出變用事。顯故別標題。
如摩訶般若始終皆明般若。佛言欲求般若
當於須菩提品中求。而須菩提對佛。釋提桓
因舍利弗問難一向皆入眞空實相。即般若
正意故勸此品中求。今品亦爾 爾時下三
入文帖釋。此品總爲六。一身子爲衆念座・二
淨名借座・三昧不思議神用・四迦葉欣仰・
五時衆得益・六淨名述成。初文爲五。一身子
生念・二淨名問・三身子答・四淨名彈呵・五天
子得法眼淨。初文者身子古聖迹。示此念欲
爲開發不思議端。若不生念無由得顯不思
議用。又欲爲令小乘未證果者得法眼淨。或
發大心已入位者得成生蘇。故示生念因致
彈呵。爲借燈王之座廣説大用。則諸聲聞鄙
小慕大。堪聞大品法華。約事論者。大衆立久
而二大士方論大道。言論未已恐時衆疲怠
不染法利若。有床座咸得安穩。必獲大益故
生此念。亦因空室致有斯念。因此彈呵。神
力借座。即得廣説不思議解脱神用。皆是垂
迹權疾利物自在之功。若有此勝能用化物
者。則除衆生實疾因果。豈得不念。若衆生因
果疾愈則佛菩薩淨名應同之疾皆愈。是則
成前果地權疾之義 長者至床座耶二問所
念。身子雖生此念衆生未盡知。將欲彈呵故
先問所念。爲法來耶求床座耶。若爲床座不
名行人。若言爲法不應求座。故須覈問。若
所念顯露大衆同知方可彈折 舍利至
床座三身子依念而答。我爲法來非爲床座。
尋此答意即爲三失。一心念床座而云爲法。
是違心之失。二所念聲聞法中三寶四諦等
法。是不稱理之失。三眞法無念而今興念。
是捨道法入凡夫之失 維摩下四正彈呵呵
其三失。初呵違心者。夫求法者不貪躯命豈
辭立久。不沾法味身有疲怠。謂衆亦然遂念
床座。乃至覈問答言爲法。若其爲法不惜身
命。豈得疲怠而念床座 夫求下二約法呵
其不稱理失。向聞大乘既不染心猶存小法。
致疲怠念座故呵其所存小法。文爲四。一約
陰入三界呵・二約三寶呵・三總約四諦呵・四
別約四諦呵。初文者身子依三藏入道。陰入
是其報身。因此修禪發欲界定四禪四空。住
此諸禪觀三界陰入生滅諦理斷三界結。雖成
羅漢巡觀無漏還從此入。今淨名用衍呵其
拙度。不得即空法性陰入。非眞求法不免還
招麁變易死。又有入出之觀出則疲怠念座
 唯舍利弗至衆求二約三寶呵。所以須約
三寶呵者。其聲聞人隨聞生解三空入道。由
佛説法得入僧數。若呵其非者是則過由佛
法衆僧。亦非故呵其不應取著。不了義教明
三十二相爲佛。九部爲法羯磨得戒爲事僧
見諦得果爲理僧。大乘諸法實相本自明了
是佛。理性無倒爲法。智理不二爲僧。又知法
名佛離相爲法無爲即僧。若不識此一體三寶
乃著別相三寶。故呵不應著也 夫求下三
總約四諦呵。所以次約四諦呵者。身子不愜。
若三寶不實不應著者。觀諦見理豈無三寶。
故即呵其有作四諦非究竟也。文爲二。一呵
二釋。一呵云無見等者此呵生滅四諦。若由
此見理不進求者。但住化城不至寶所。如呵
須菩提云不壞於身。而隨一相豈折觀苦言
見理也。不斷婬怒癡亦不與倶。豈定斷集以
五逆相而得解脱。豈煩惱盡以爲證滅。如化
城之造作也。有師作造詣之解恐不如前釋。
不斷癡愛起於明脱。即是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豈離非道別有正道之可修也。若執聲聞
四諦爲實即不見大乘三種四諦。所以至非
求法也二釋者。若執生滅有諍論者。即是界
内有爲戲論。若實因此見眞斷於界内愛見
論者。猶是界外無爲戲論。今身子雖斷有爲
猶在存四諦。即是無爲界縁集戲論。非求大
乘三諦之法。豈見佛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
悉入其中 唯舍利弗下四別約四諦呵。所
以更歴別呵者恐身子未愜。若言四諦是戲
論者。何得佛開以爲種種利物之門。又解爲
未悟者。故須別呵。即爲四。初一番約苦次兩
番約集。次四番約滅。次二番約道。初呵苦諦。
云法名寂滅者陰等苦法本自不生。今則無
滅即眞陰滅義。觀陰苦法是見生滅者乃斥
生滅。豈見無生一實諦理。若不見理非求法
者。如呵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説實相法。既
不得眞無生還招變易之苦 法名至非求法
也次兩番別呵集者。集爲習報二因所成。習
因約煩惱報因約業。煩惱業合能招苦果故
名集諦。初呵集習因云法名無染者。如大經
云愛有九種能令生死相續不斷。若染世諦
即有分段生死名界内集。若染眞諦即有變
易生死名界外集。次呵報因云法無行處者
是呵行業。能觀之智爲行所觀之境是處。故
經云説智及智處。心行於境即是行業。凡夫
行世諦招果内之苦。二乘行眞諦招變易之
苦。即是集也 法無至法也三四審別呵滅
諦。法無取捨者實諦眞滅本無取捨。而凡夫
取世諦捨涅槃。故有界内生死不得眞滅。二
乘取眞諦捨世諦即受變易生死亦非眞滅。
由取捨故不見中道非眞求法。法無處所者
此明滅諦。即是有餘無餘二乘行人歸心之
處。若著滅諦涅槃之處即有無爲煩惱生死。
非眞滅諦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者呵取滅諦
無相涅槃。何者凡夫取世間相生於六識。故
有界内生死不名爲滅。聲聞取滅諦相即有
七識名隨相生識。則有界外生死非眞滅諦
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者是呵住滅諦。何者凡
夫住俗分段不滅。二乘住眞即有變易豈得
眞滅。以住眞諦有餘無餘不見佛性。非大涅
槃究竟寂滅。豈是眞求法也 法不至法也。
四兩番別呵道諦。法不可見聞覺知者。凡夫
有世俗見聞覺知則有見思。是以流轉非無
漏道。小乘慧眼見眞從聞生解。十六心悟理
即是覺知。故大經云須陀洹人以正覺道斷
煩惱亦名爲佛。一切智知即是知也。故於見
諦説眼智明覺。此見聞覺知不見一實諦理。
非求大乘見思無漏。豈是眞求法也。法名無
爲者。小乘滅諦是無爲道諦是有爲。無漏大
乘道滅皆是無爲。故大經云聲聞弟子是有
爲僧。上呵羅云説有爲功徳之利。非爲無爲
出家意在此也 是故至所求三結呵身子興
念之失。由念求法致有疲怠則念床座。若眞
求法無念無求。待水澄清珠相自現。乃是眞
求此無疲怠豈念床座 説是至眼淨五明
天子得法眼淨。法眼淨者有師云是大乘法
眼。今推此文雖不的判比上文恐猶是小乘
法眼淨也。何者淨名含中入眞用衍通教。求
小乘人聞此巧度即淨法眼。又昔分別推求
法相道理。心水波動不得見理。今聞此説應
無所求。求心既息心水澄清豁然見理。如阿
難竟夜策觀欲盡殘結而不得盡。放心就抌
豁然發眞。三界漏盡此亦應爾 爾時下二
神力借座。上呵身子但爲求座非爲求法。因
此説法天人得道。未顯不思議神力。若不致
座如貧無財不能營辨呵嘖賓客。今以神力
借座用酬身子所念。以爲説不思議解脱之
由。文爲六。一問文殊有好座處・二文殊答座
處・三現神力借座・四燈王遣座・五大衆歎仰・
六淨名令衆就座。初問處者欲顯不思議神
力設座。必須稱於賓客之心。所以先問勝妙
座處。約理解者。文殊所將是機。淨名逗機必
使稱會。是故先問 文殊至第一二文殊答。
知有妙座稱衆機宜。故指須彌世界有好嚴
飾之座。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表八萬四
千諸波羅蜜所成圓滿法身。其座高八萬四
千由旬。表八萬四千眞空無畏之境 於是
至神力三正明神力借座。若准下文遣化菩
薩香積取飯。今此文不見變化之事。當是大
士靈通冥感。所以彼佛稱其心念遣座來也。
或可經家脱落 即時至維摩詰室四彼佛遣
座三萬二千入於方丈小室能容不迫迮者。
住不思議神力故能爾也。即表果報無礙依
土。問神力何由頓爾。答靈鬼志云。千年狐
能以車入塚。塚口無損車亦不壞。小魅尚爾
況不思議菩薩神力 諸菩薩至如故五大衆
歎仰。如此大座入于小室了無迫迮。毘耶
等處本相無毀。昔所未覩故稱歎也 爾時
下六命就座文爲三。一命文殊等就座二得
神通者稱座而坐三新發意等皆不能昇。初
令就座言自立身如彼座像者。自令身相如
彼土菩薩之像而坐 其得至師子座二稱
坐而坐。諸得神通菩薩皆爲四萬二千由旬
身者。上明佛身具足八萬四千由旬。今菩
薩在因讓果減半故也 諸新發意下三明新
發意及弟子等皆不能昇。文爲五。一新發
意等皆不能昇・二語身子就座・三身子辭不
能昇・四令禮登王・五新發意等作禮方昇。初
文可知 爾時至師子座二語身子就座。上
來念須床座今既致座。何以不同諸菩薩坐
 舍利弗至不能昇三身子辭不能昇。此座
高廣者法華明諸法空爲座。空理深廣即其
車高廣。身子及諸弟子新發意等皆未入佛
慧不得不思議神通。寧得同大菩薩而昇。故
雖見此座而不能昇。如人見幻一多互爲自
不能作。身子等亦爾。雖見室包乾像而無此
神力故不能昇。所以新發意不能昇者。若三
藏伏結五通既非漏盡。不及二乘豈能昇也。
通教六地斷結與羅漢齊得界内六通。若望
圓教猶新發意羅漢既不能昇六地豈能昇
也。別三十心雖得界外五通亦名新發意。未
入初地不思議解脱豈能昇也。圓教十信雖
淨六根亦名新發意。未入初住眞應二身豈
能昇座 維摩詰至乃可得坐四明勸禮。所
以禮者身子及諸大弟子未入大道。新發意
等雖是菩薩未住不思議解脱。不得自在之
力既不能昇。若禮彼佛承佛神力乃可得昇。
又解小乘歸向如來即是迴心向大。表其至
法華當安住實智授記作佛故得昇也。諸新
發意聞此不思議説即心開悟解。或至大品
得入。若至法華聞正直捨方便皆有入義。故
得昇座也 於是至坐師子座五新發意等受
旨。作禮得昇座者承彼佛力故。亦是遠表將
稱大乘空理故得昇座 舍利弗下三正明淨
名説不思議解脱力用文爲二。一身子見此
不思議神用歎未曾有。二淨名答廣明諸佛
菩薩住不思議解脱之果有大神用。初文者
身子見此神力諸座高廣。直置一座八萬四
千由旬閻浮已不容受。何者閻浮提地止長
七千由旬豈能容斯一座。何況三萬二千來
入小室。於毘耶離閻浮依正無所妨損了不
迫迮莫測之。然故身子歎也。問何得小室容
諸大座。答世諦有二。一思議則小不容大二
不思議小則容大。如尺面之鏡大像亦現
維摩詰言下二正約果地三徳不思議解脱而
答。所以約果答者。身子覩此歎未曾有。而不
測是何等法門。時衆未住此解脱者亦莫知
然。故淨名顯諸佛得此解脱答也。菩薩住此
解脱即能有大神用。今淨名是大菩薩住此
解脱故現此事。文爲三。一約佛菩薩顯不思
議之體。二約菩薩住不思議之智三明不思
議之大用。此正明三徳解脱。顯上問疾中明
果地法身大悲權疾之用。何者上現空室唯
置一床以疾而臥。今還顯此所言。諸佛菩薩
有解脱者。即顯眞性。上唯置一床正表此也。
菩薩住是解脱者。此是實慧與眞性相應。入
理般若名爲住。住者安靜休息也。實慧見理
息方便行。上現寢臥正表此也。能以須彌之
高廣内芥子即是方便。上無疾現疾正表此
也。所以淨名重顯三徳解脱者。上雖明權疾
正爲利物。而未明益物不思議無量方便。時
衆豈知迹處權疾十方利物無邊之事。今因
借座入室爲證迹處權疾有斯利物不思議之
用。初云諸佛菩薩有解脱顯眞性者。眞性乃
與衆生共有。以諸佛菩薩能得此理故有大
用。如得如意珠則能雨寶 若菩薩住是解
脱者二明住不思議之智。即是實慧。以得實
慧能以不住法住此眞性。藏通不明此理故
菩薩不住。別圓地住已上即住此理能有大
用。如如意珠無心出物。今淨名後心住理功
用無等 以須彌下三明不思議之大用。即是
實慧與眞性合有斯莫測。大論云水銀和眞
金能塗諸色像。功徳和法身處處應現往。文
爲二。一略別明不思議用二總廣明不思議
用。初文正出八雙相對初一雙山海相對亦
是依正相對。以須彌等者其得不思議解脱
遂居依報得自在也。此義不易。有師言神力
能爾。今謂不思議性非天人修羅佛之所作
神力何能。有師言小無小相大無大相故得
入也。今謂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
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何得入也。今解
華嚴明一微塵有大千經卷。觀衆生一念無
明心即如來心。若見此心則能以須彌入芥
無相妨也。下諸不思議事窮劫説不能盡皆
是此意。故文云諸佛解脱當於衆生心行中
求。若觀衆生心行得佛解脱。住此解脱者能
現如是不思議事。何者諸方便教明二乘偏
眞解脱。是思議解脱。如得頗梨不能雨寶。圓
教中道圓眞眞性。即是不思議解脱。如得如
意雨大千寶。見衆生心行眞性。即得芥子須
彌眞性。一如無二。若得芥子眞性之小能容
須彌之大。得須彌眞性之大得芥子之小。
擧此一意可以例諸。言其中衆生等者。衆生
既不見小大眞性。豈能覺知有得度機。神力
加之即見此事。若能觀此眞性。入觀行相似。
因此必得如來滅度。故言乃能見之。故法華
明六根清淨云。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又
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海對須彌入一毛孔
者。正報自在。若會海水眞性即是一毛眞性
者。即能以海入於一毛。於正報身無所妨也
 又舍利弗至本相如故。二擲世界去還相
對。若菩薩住世間眞性。即能如此 又舍利
弗至七日。三延促相對。若菩薩住時節眞性
者。即能如是如一念夢見三世事。若言其短
見三世事。若言其長只一念夢 又舍利弗
至本處四彼此相對 又舍利弗至見之五國
土所有相對 又舍利弗至爲害六風火相對
 又於至所嬈七上下相對。但經略不將上
著下。義推必有 又舍利弗至得聞八身聲
相對。上來諸事例如山海。住其眞性即能如
是。權疾變現利物難思。其見聞者皆已得度
 舍利弗至不盡二總略結。廣明不思議大
用無量。若住眞性即諸法性。法性無量無邊。
則不思議大用。無量無邊。豈是窮劫之所能
説。即是三土垂迹權疾。利物與虚空等。顯果
地大悲權疾其義孱然 爾時下四大迦葉稱
歎。文爲二。一自稱歎・二語舍利弗説可歎事。
初文者迦葉聞説莫測之用。二乘所得無如
此事。昔所未聞歎未曾有 謂舍利弗下二語
舍利弗説可歎事。又爲四。一小乘聞不能解・
二勸智者發心・三自責聲聞無分・四慶菩薩
得利。初文者以小乘人無大乘三無漏根故。
雖聞不解。迦葉自設盲譬以顯斯義。即爲二。
一開譬二合譬。於盲者前現色像者。盲雖不
見非不聞色。此譬二乘無大乘三無漏根。聞
説神力既不見理不知神用意趣因由。如盲
不見色雖聞異説莫知因起。故言不能解了
爲若此也。何者二乘雖得慧眼以取證故法
眼根壞。雖復聞説不能發識得見其事。如世
盲人肉眼根壞。雖對衆色不能發識有所見
也 智者至三菩提心。二勸智者發心。除正
位二乘。餘五乘人有智之者。皆可發心學此
法門 我等至世界三迦葉自責聲聞無分。一
切聲聞永絶其根者。種子不生芽也。聞此皆
應號泣。聲震大千者。無三界之有因。於大千
界永無斯事。故傷歎自責。迦葉此意爲折諸
正位令。成生蘇入大品成熟蘇。至法華成醍
醐 一切下四迦葉慶諸菩薩。爲二。一慶勸
頂受如文。二得此眞法大士住此法門。即知
魔幻。故言菩薩信解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
之何 大迦葉至三菩提心五時衆得益。天人
得益正由聞説不思議土之用。亦是迦葉自
歎奬勸故皆發心 爾時下六述成大迦葉。
上迦葉云此法門者魔不能壞。今述成此意
爲二。一述魔不能壞。二明住不可思議菩薩
能成就行人。初文一切魔不能壞者。夫作魔
王多是住此法門。撃諸初學方便菩薩。及修
圓道初學之者。若是眞道如金剛寶鉼無能
破者。亦如猪揩金柱轉益光色。若其魔來更
増福智 又迦葉至之門二明住不思議菩薩
能成就行人。諸禀方便及圓初學行檀等六
度。住不思議。菩薩多來試之令其堅固。如法
華明。釋迦因地恒爲調達所成。若小菩薩則
不能爾。即以譬顯開譬合。譬如文可解
維摩經略疏卷第七



維摩經略疏卷第八小卷二十三
 天台智者大師説沙門湛然略 
  釋觀衆生品
此下四品次不思議品來者。略用三義通釋。
一明此品及下三品來意。二略釋此品名。三
帖釋。入文一釋來意者。上不思議一品成上
果義。近而爲語即成問疾品。室内除諸所有
表十方佛土皆空。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正表
法身有大悲應用。爲成此義廣明住不思議
解脱有種種莫測之事。正明權疾非疾。現疾
不思議因縁利物之疾。遠而爲語。成上佛國
品明淨土。身子及衆生罪故不見淨土。螺髻
無罪見淨莊嚴。此不思議無方大用。唯應度
者乃能見之。次從此品去有四品。近而爲語。
正爲成問疾品三教慰喩三觀調伏三種有疾
菩薩。此中廣説故得釋成上也。遠而爲論。亦
得兼成室外四品也。分此四品對上問疾品。
三教慰喩三觀調伏實疾菩薩者。此品即成
問疾品從假入空觀調伏也。上云今我病者。
從前世妄想生。乃至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得
此法者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上文
直約入空。未辨約空起四無量心。此品具辨
故小異也。又上但明入空。此品文殊有窮源
之問。淨名答至無住源本方止。又天女身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