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略疏 (No. 1778_ 智顗智顗略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積也。寶手者觀心成就即具權實二智之寶手
也。寶印手者觀實相印印觀智手也。常擧手
者正觀心手上求佛果。常下手者觀智之手即
無縁大慈下化衆生也。常慘者住正觀心悲
愍衆生。喜根者得如來藏大喜遍心。喜王者
得中法喜所願自在如世王也。辨音者分別
十界殊方異音通達無礙。虚空藏者觀於心
性。猶如虚空無所積聚乃名爲藏。執寶炬者
觀道品寶炬照顯心源也。寶勇者見諸法寶
能於生死意而有勇。寶見者觀實相寶了了
見性。帝網者譬如帝釋網目無量。正觀三諦
具足無量諸法之網。網諸煩惱及諸衆生。明
網者正觀心性。智網光明網諸煩惱及諸衆
生。無縁觀者觀於心性。眞修體顯無縁無念
寂而常觀。慧積者觀於實相。具智慧聚。寶勝
者正觀之寶。勝方便之寶。天王者得第一義
天自在如王。壞魔者觀於心性能壞二邊八
魔。電徳者見中道迅速即成三徳。如夜見電
光即得見道。自在王者得眞我性。於一切法
自在如王。功徳相嚴者正觀心性具一切法
莊嚴法身。師子吼者得見佛性成師子吼三
昧也。雷音者正觀心性中道。多聞美行如雷
震吼。驚一切二邊氷執蟄也。山相撃音者如
二山相撃音遍四方。境智相應出四辨之音
也。香象者無煩惱毒臭。能以慈力荷負一切。
白香象者法性之本本無黒惡。理淨智淨五
分身香起諸慈悲荷負一切。如白香象。常精
進者見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不休息者觀
空不空不住偏空化城而休息也。妙生者觀
於心性不生。則一切法不生而般若妙生。華
嚴者福慧因華莊嚴法身。觀世音者如請觀
音云。觀於心脈使想一處即見觀世音也。得
大勢者正觀心性降制界内外魔怨外道。梵
網者正觀清淨法網。網諸煩惱及一切衆生。
寶杖者具福慧二種爲寶杖。策發進趣菩提
果所。又云衆生憑杖求入中道也。無勝者得
實相法世出世智莫之能勝。嚴土者心淨則
佛土淨也。金髻者實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權
智也。以嚴心首故云金髻。珠髻者即實相智
慧。如法華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與之者權智
也。彌勒者得無縁慈慈攝一切也。文殊師利
者若見佛性即具三徳。不縱不横故云妙徳。
如是等菩薩隨觀標名引物歸心。一人各具
一切觀門。名字互通。即字等語等身等法等。
如是解者於心觀中見諸佛菩薩。故法華云。
若人有能信汝所説則爲見我。亦見於汝及
比丘僧并諸菩薩。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共
一法身一見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諸佛菩
薩皆約觀心明也。問凡夫觀心何得用釋佛
菩薩義。答此經云。諸佛解脱當於衆生心行
中求。若執文字離心而求佛菩薩解脱者。可
謂抱石投淵夜遊去燭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第五大段結衆數。問此諸菩薩定皆是十地
等覺位不。答北方諸師從初地至十地。南土
諸師云是八地九地十地也。復有師例如大
品云。皆補處也。今謂不爾。前明本迹高下莫
測何須定判
維摩經略疏卷第一


維摩經略疏卷第二
 天台沙門湛然略 
  佛國品之二
復有萬梵下三辨雜衆證成不謬。此中具有大
小凡聖故名爲雜。此有權實。實隨業生。若法
身住二十五三昧。應迹受生此謂權也。故上
歎菩薩云。而生五道以現其身。又下文云衆
生病則菩薩病。此諸天等預座聞經者今傍
大經開爲四句。彼云於戒緩者不名爲緩。於
乘緩者乃名爲緩。解此多途。今取義便用通
經文。但作四句。一戒乘倶急・二戒緩乘急・三
戒急乘緩・四乘戒倶緩。若通論戒乘一切善
法一切觀行皆通乘戒。今別判者三歸五戒
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
惡道果得人天報名之爲戒。若聞經生解。若
觀智推尋四諦十二縁生無生理。智能破惑
運出三界。名之爲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
動不出。無相之善能動能出。但戒有麁細乘
有大小。今爲二別。一玄釋二帖文。玄釋爲七。
一値佛不同・二信法根性・三大小根性・四頓
漸根性・五應迹同凡・六觀心・七化他。一戒乘
緩急値佛不同者。正釋前四句。一戒乘倶急。
戒急受人天報乘急見佛得道。即此經天人
來會是也。二戒緩乘急。戒緩生三惡趣乘急
値佛得道。今龍神等皆來聽法者是也。乃至
説方等陀羅尼時。婆藪從地獄出將諸罪人
共來聽法。又諸餓鬼亦來聽法。説大經時諸
鬼神等悉皆來集。又説大品時佛放光照地
獄。捨報生六欲天來下聽法。皆是往昔戒緩
乘急。問三惡道處云何得道。答少謂不得非
都不得。大論云如身有黒黶雖非黒人非不
有黒。三戒急乘緩。戒急得人天身乘緩不得
値佛。設得値佛亦不聞經入道。如舍衞國三
億不見佛三億見而不聞。又上界諸天著樂
不來聽法皆是其事。周時佛興星隕如雨。而
此土不見不聞亦其義也。四戒乘倶緩。戒緩
墮三途乘緩不見佛。流轉生死未有邊際。二
兩行不同者即信法也。一信行者聞慧薫習
所成。悉是過去多聞受持讀誦聽法之人。二
法行者修慧薫習所成。即是過去禪觀之人。
二行各具戒乘四句類前思之。但此中二行
利鈍有別。利者少聞便能觀達。二種行人必
請善之。三大小不同者還約信法各有大小。
初信行大乘者昔聞大乘戒乘倶急。戒急生
人天乘急還聞於大。餘三句類前。次小乘信
行者。昔聞小乘戒乘倶急。戒急生人天乘急
還聞於小。三句可知。二法行大小戒乘四句
准前可知。但利鈍爲異。四頓漸根性有二。一
頓大二漸大。頓大有二。一信二法。初大乘信
行頓根性者。久遠聞大受持讀誦解説書寫。
若乘戒倶急即生人天。以釋梵身値舍那七
九會。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若戒緩乘急墮
三惡道。以龍鬼修羅風雨等神見於舍那聞法
入道。若戒急乘緩雖在善道不聞頓説。若乘
戒倶緩墮三惡道不見不聞。次明大乘法行
頓根性人。過去學大乘修一心三觀。戒乘緩
急四句類信行可知。但利鈍少異。二明漸大
信法根性人。一信行漸根性者。既無頓機不
預華嚴處會之説。猶有漸機得聞藏等四味。
戒乘四句類前可知。此如大經聞毒鼓聲近
遠皆死。近者如聞華嚴即便信受入如來慧。
遠者即如漸悟根縁。初作二乘遠離佛道次
聞方等般若。至法華涅槃皆以如來滅度而
滅度之。五味相生即其意也。今此法座而有
八部爲同聞者。即是戒乘倶急戒緩乘急。信
法大小漸頓根縁。問戒急乘緩戒乘倶緩何
當得道。答値佛爲作倶急因縁。若不値佛者
正像法中作倶急縁。故如來遺囑令依木叉
念處修道。又付囑流通皆作信行乘戒倶急
因縁。問若但作倶急因縁何得復有戒緩乘
急根縁。答諸佛如來用安穩道爲作因縁。但
衆生罪垢深重而修禪觀行。不能淨持禁戒。
致成戒緩乘急之縁。雖復戒緩墮三惡道若
値彌勒千佛得聞漸頓便得入道。大經云於
戒緩者不名爲緩。於乘緩者乃名爲緩。乘緩
戒急雖生人天不値佛聞法。果報若盡流轉
生死。故云寧爲調達死入地獄。不作藍弗生
天受樂。調達本得煖法。惡業因縁退墮地獄。
出得人成辟支佛。聰明利智過舍利弗。欝
頭藍弗雖得生天。天福報盡即墮三途。生死
流轉未有邊際。五菩薩應迹者。爲接有縁見
佛聞法住二十五三昧。應二十五有受四惡
趣身。是無垢・不退・心樂・歡喜。四種三昧慈
善根力。爲引戒緩乘急信法大小頓漸根性
來。聽頓漸之教令得入道。若倶緩者作倶急
縁。次住如幻等二十五三昧。慈善根力受人
天身。爲引倶急信法大小漸頓衆生。聽漸頓
之教令得入道。亦爲戒急乘緩作倶急縁。今
此法座八部四衆。有法身菩薩現受其身即
此義也。六約觀心。若觀行人大小兩乘。乘戒
四句受何等身。得見彌勒聞何等法。若不見
不聞不得入道。得失可知。若無禪觀讀誦説
法即成信行。戒急乘緩得失可知。七化他者。
若觀行講説當自省心行。用此四意分別得
失。即見所化之者行業不同。未來昇沈宛然
可識。當以此意而化導之。二釋經文。就雜衆
爲四。一梵天衆・二釋天衆・三八部衆・四四
部衆。初萬梵天王者。梵是西音此云離。或
云淨行。梵王是娑婆主住初禪中間。毘曇云。
二禪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法。瓔珞禪禪皆
有梵王。今謂但加修無量心報勝爲王無統
御也。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故作世主。
此由往昔戒乘倶急領初禪衆來聽法也。若
應迹者住白色三昧種種三昧。力薫故生初
禪。引實梵衆來聽法也。尸棄者此云火。或
云火首。又言&T045006;髻。肉髻似&T045006;故也。望法華
序恐是二禪王也。所言等者等三四禪也。實
行可知。若應迹者是住雙雷音霔雨三種三
昧。引諸梵衆來也。問何故從餘四天下來。答
上界處空來處難知。以下擬上故言從餘四
天下來也 復有至會座次明釋天衆。地居
天主釋提桓因翻爲能作。若此間帝釋是昔
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
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徳爲忉利天主。其助
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以乘
急故同來聽法。若作應迹君臣皆是難伏三昧
之力薫生彼天。爲引諸著樂者共來聽法。言
從餘者一四天下但一天帝。既有萬二千故云
從餘四天下來也。問勝天甚多何故別出梵
王帝釋。答梵王是世界主天。帝是地居天主。
皆是請佛轉法輪主。又並是佛檀越故先別
列證經親故 并餘至會座三列八部衆。八部
義多有所關。今略案文釋也。大威力者通貫
八部。上文但出梵釋今更總擧欲界五天及
四禪中五那含天。各有王及眷屬倶來聽法。
實行可知。若是權迹生此等天者。住不動三
昧。生四天王天。悦意生炎魔・青色生兜率・黄
色生化樂・赤色生他化・照鏡生那含。皆爲引
諸天來聽法也。問無想無色何故不來。答無
想是外道天。菩薩住如空三昧亦生於彼。從
多爲論。戒急乘緩多不來也。四無色天菩薩
住無礙三昧生空處。常生識處・樂生不用處・
我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但彼天無色不來聽
法。設來不見不可爲證。此等未辨故重云諸
天。龍者是畜生道正報似蛇。依報七寶宮殿
與天相似。亦能變形爲端正人。戒緩乘急故
也。亦如僧護比丘爲四龍説法聞即得悟。神
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輕疾有三種。一
在地・二在空・三爲諸天給使。毀戒故墮鬼神。
以惡毒故受夜叉身。往修乘故見佛聞法。少
行布施微有果報。車馬施故故能飛空。乾闥
婆此云香陰。此亦凌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
資陰。又云是天主幢倒樂神居十寶山。身
相現即上天奏樂。往世好觀聽妓樂。戒緩故
墮神行施。故果報似天。阿修羅舊云無酒。或
云身大。採四天下華於海釀酒不成。故言無
酒。又云非天。此神果報最勝隣次諸天。而非
天也。又云不端正。唯生女舍脂端正絶倫。眷
屬皆醜故云不端正也。又云男醜女端正。往
昔嫉妬惱他故恒多怖畏。迦樓羅此云金翅
鳥。畜生道攝多慢故墮。以行施故頸有如意
珠。以龍爲食。權者華嚴云。法身金翅鳥四如
意爲足慈悲明淨眼住一切智樹。菩薩金翅
王生死大海中搏撮天人龍安置涅槃岸。此
是住不退三昧金翅法門。當知法身住諸三昧。
龍神修羅等皆有法門。類金翅可知。緊那羅
此云疑神。頭上有角是諸天糸竹之神。果報
少劣乾闥婆也。好樂音樂生鬼神道還作樂
神。少修功徳微有果報。菩薩住心樂三昧力
能摧生也。摩睺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
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
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
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昔少施謙敬得人
供養乘急値佛聞法。上來皆乘戒倶急。戒緩
乘急。故來聽法。所以經初皆有八部。八部一
一皆約信法大小頓漸根縁。類前可知 諸比
丘至會坐四列四衆。比丘名含三義如前釋。
尼者女也。古經云除饉男除饉女。優婆塞優
婆夷此云清信士清信女。亦云善宿男善宿
女。雖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
此解未可定用。此皆戒乘倶急。戒急生人道
乘急値佛聞法爲弟子。問四衆既皆有戒乘
倶急。何以有在家出家。答樂厭不同。雖倶好
佛法有樂披剪入道。有樂素服形不厭離故不
等也。菩薩住日光月光如幻熱炎四種三昧。
生四天下爲四衆弟子。引諸凡夫聽法入道
 彼時佛與下訖七言偈是別序。所以現瑞叙
述皆表欲説此經。故現相不同餘經。此爲二。
一從彼時佛與至長行盡名發起序。二從長者
子説偈竟名叙述序。一發起者即是現相別
表欲説此經。但相以表發爲義。故現三瑞表
於欲説三徳法身三種淨土。一現巍巍尊特
之身表欲説眞性解脱法身之體。亦表欲説
性淨眞境常寂光國。二長者子獻五百蓋。佛
之威神合爲一蓋。表欲説衆因圓聚合成一
實慧解脱圓報法身。亦表欲説圓淨實報之
國。三現三千國土諸佛説法悉現蓋中。此是
無方大用。表欲説方便解脱應身。亦表欲説
方便應土。問何以得知。現尊特身表欲説不
思議眞性解脱法身耶。答大品明尊特之身
以須彌映海爲喩。衆山無能及者。此經亦爾。
復次法華明長者所止一城威徳特尊窮子驚
避。此是如來示尊特身。説華嚴教小機不堪。
是故遠避即脱瓔珞著弊垢衣。此是作老比
丘身擬説三藏教。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
無難。出現弊衣入現威徳。即是現尊特身説
方等教。長者宅内現威徳身命於窮子領知
家業。是現尊特身命善吉等爲諸菩薩轉教
説般若也。又在宅内集國王大臣定父子天
性。汝實我子我實汝父。即是法華現尊特身
爲諸聲聞授記時也。初見遠避次入出無難。
次則領知衆物後則定父子天性。凡四度現
尊貴長者瓔珞嚴身。皆譬釋迦勝應尊特之
身光明色像無量無邊。悉表欲説實相法身。
此方等教入出無難。雖復出處草菴見弊衣。
長者入宅猶見現瓔珞身。瓔珞長者即是。今
佛。與無量大衆恭敬圍遶現尊特身。問那知
現尊特身表説法身。答法華云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爲説實相印。大品
云諸法實相即是佛。問何得復表寂光淨土。
答此經既以佛國爲宗。豈不即表淨境之國。
法身即土離身無土。土即法身離土無身。但
眞如實相非智非境。説智説境非身非土説
身説土。既表於身即是表土。故金剛論云智
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莊嚴
莊嚴。此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表説實相
眞心豈非表説常寂光土。但表身義通通前
普集表土義別。別表佛國。問合蓋現土何得
知表報應身土。答五百小蓋合成其一。豈非
表衆因合成一果。一果者即是圓報法身。身
即有土。故文中菩薩修檀等行成佛之時。如
是衆生來生其國。問此明應身成道豈得證
於報土。答由報身成則有應身應土成也。就
發起序爲二。一如來現身・二長者獻蓋。初爲
三。一佛説法・二譬顯・三合譬初明 彼時佛
與無量大衆者。衆有四種。一發起衆。如寶積
文殊彌勒等更相發起者是也。二影響衆。此
土他方法身菩薩迹爲八部四衆等是也。三
當機。衆聞説得益如五百八部四衆等。是皆
戒乘倶急戒緩乘急也。四結縁衆。爲作未來
解悟由漸。即是戒急乘緩戒乘倶緩八部四
衆者是也。此四通攝一切衆也。恭敬者明内
善機發。圍繞者如城四門通入見主。表四門
機動隨佛教轉得見眞性解脱法身。而爲説
法者昔尚統師問長耳三藏云。佛時與無量
大衆説何等法。答説普集經即方等教攝。所
以得爲今經作序者。彼説正報因果今説依
報因果。由正有依故得爲序。例如先説無量
義次説法華 譬如至大海二譬顯。須彌山者
此云安明亦云妙高。何但妙高亦是妙大。譬
佛實報尊特之身窮實相頂。故言妙高。功徳
智慧遍滿法界故言妙大。顯于大海者即顯
此座有縁四衆四門善根。亦顯一切衆生生
死海也。如山盤峙滄溟而秀出海外。佛不住
生死。不捨生死。不住如山高出不捨如影現
大海。如海水非其四色而因山現故有四種
色。此明衆生心非四門佛以悉檀方便而説
四門。令失惡心。本相同四門之解。更無異解
 安處至大衆三合譬。寶是法性萬善之理。
無畏之座是諸法空。是爲萬善無畏空座。身
相巍巍與座相稱。譬實慧微妙與萬善無畏
空理相應。此合須彌山譬。蔽大衆者明説大
教蔽衆妄解。同其眞解弊諸邪小四門同・成
大乘四門之解。此合顯大海譬 爾時下二
明長者子獻蓋爲三。一先明表發之由・二如
來合蓋現瑞・三大衆覩瑞歡喜。獻五百蓋合
爲一者。表因中慈迴向佛果成於無縁。即表
圓報法身。亦表依報淨國。正表此經以佛國
因果爲宗。而於蓋中現一切土即表果地淨
土現一切應土。即表此經力用也。又現十方
諸佛説法者。表於應土必有應佛爲化主也。
大衆歡喜者即聞不思議解脱。佛國機發必
沾大利預生喜也。故知現相密表發起此經。
由籍故爲別序。一長者子爲表發之由故獻
蓋者。爲三。一與同類倶往。二虔敬。三奉蓋。初
文者毘耶離具如前釋。城表涅槃。故華嚴云
白淨法爲城觀慧爲牆壁。無上智樓閣慚愧
爲深塹。三空解脱門正念爲防守。四道爲正
路遊之出三界。建無上法幢摧滅一切魔。今
明性淨涅槃如城。非長者亦非如來而共住
此城。因故稱子果故稱佛。性非因果而因果
依性義同城也。釋寶積如前與五百長者子
事義可知。若表法門或表五種種性善根。一
種性有百。即是五百善根悉皆是因故稱爲
子。七寶蓋者表七覺調停生實相眞解名爲
七寶。歴法起慈名之爲蓋。蓋以蓋覆爲義。慈
心覆陰一切衆生。來詣佛所者因修歴別法
縁之慈。今發無縁因慈迴向無縁之果圓覆
一切也。二虔敬者頭面禮足是申其敬儀。表
於因智之上接果智之下。三奉蓋者因有資
果之義故言供養 佛之威神下二明如來合
蓋現瑞此爲二。一明合蓋二正明現相。初文
者五百各獻表各修因。合爲一者表一圓果。
既有正因能感正果。則成依因感得依果。言
遍覆三千者表一果體無縁大慈普覆法界。若
論正報普集已説。今所現相正表依報普覆
一切 而此世界下二正現相又爲二。一現
國土。二現佛説法。國土有四。一現國土廣長
之相・二現十山・三現大海江河・四現日月天
宮。初文者正表依報世間。横極百億稱廣竪
至有頂名長。又解横極十方稱廣竪際四土
名長 又此三千至鐵圍山二現十山。恐表
衆生世間 大海至泉源三現大海江河。恐
表五陰世間 及日月至寶蓋中四現日月天
宮。或表器世間也。此四世間現蓋中者依報
世間衆生五陰之所依也。問現無情相何得
表情。答夫説大乘現相皆爾 又十方至寶
蓋中二明現諸佛説法。若説依報必有能依。
既有可化衆生必有應佛化導。故蓋中現佛
及佛説法。以有四佛住於四土皆名佛國
爾時一切下三大衆覩瑞歡喜文爲三。一歎
未曾有是口業供養。自昔已來未曾現合蓋
之瑞。表當説佛國故也。二合掌禮佛是身業
供養。三瞻仰尊顏是意業供養。以現瑞故
必聞不思議佛國。當得三業清淨三輪不思
議化。當得是益故喜心預發。所以皆申三
業供養。但現瑞表發正爲發起物情。物情敬
仰既發大聖即須赴縁説法。喜敬爲序義轉
親也
維摩經略疏卷第六
長者子寶積下二叙述序者。大聖現相難測。
自非寶積神智高明孰知所表。爲欲起發時
衆令知現瑞表説佛國信解分明。故説偈以
歎述也。就三十六行偈爲二。初十七行述歎
表發之由。次十九行正述歎現相表發。發由
爲二。初九行述歎勝應法身以爲近由。後八
行述歎劣應以爲遠由。言勝應者若爲菩薩
説大所現相好威徳殊勝。尋此勝應即得法
身。言劣應者若爲聲聞説小身相則劣。尋此
劣應不見法身。故法華云。即脱瓔珞著弊垢
衣塵土坌身状有所畏。問何故勝應爲近由劣
應爲遠由。答勝應是即座説普集經。由此現
瑞故是近由。劣應是昔説小教之身遠爲由籍
故是遠也。問三藏劣應自是昔事。何得爲此
作遠由也。答法華云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是故今時共諸
聲聞説大乘經現勝應身。合蓋現瑞表説佛
國。當知由昔劣應顯今勝應故爲遠由。就近
爲二。初兩行略歎形聲兩益。次七行廣歎形
聲兩益此之略廣皆是歎。前説普集經正報因
果。何以得知。下歎説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縁
故諸法生。就前兩行爲二。初一行歎形益。次
一行歎聲益。初又二。初上句歎色功徳。次下
句歎心功徳。大經云。佛性者亦色非色。云何
名色金剛身故。云何非色十力無畏非色法
故。今初歎色。約眼歎者即金剛身三十二相
之一也。但身分雖多所尊者首。首分又多其
要者目。歎勝攝劣故也。力無畏等智慧雖多
歎心皆攝。是故擧要以歎色心。目者眼之異
名。眼主肝肝悲則眼涙。歎眼即是歎大悲也。
大論云。般若是佛母大悲是般若。母故約此
相歎色功徳。問法身亦有相耶。答此是勝應
表於法身。尋此眼相得法身佛眼。故歎應身
即是歎法身佛眼。餘相類此。故法華云微妙
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但眼是總名。從用分別
則有五種。一肉眼見麁事色。二天眼見因果
細色。三慧眼見麁細色心偏眞之理。四法眼
見色麁心細因縁假名俗諦諸法。五佛眼見中
道圓眞佛性之理。又能雙照麁細因縁事理。
約教則有四佛五眼不同。金剛般若佛問善
吉。如來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不。善吉言如來
有肉眼至乃有佛眼。今寶積歎者五眼皆離垢
障故言目淨。脩廣者脩之言長。廣之言闊。五
眼見境竪深窮源故名脩。横遍法界故言廣。
如青蓮者西土青蓮華葉形相脩。廣相似佛眼
故用譬也。又復非但形似佛眼。處在淤泥不
爲所染。五眼亦爾。非但照境竪深横廣。雖照
世境不爲所染。故歎目淨如青蓮也。今略以
五眼帖釋。肉眼者功徳果薫無惡業障故名
目淨。竪從地獄上至有頂諸色悉見故名脩。
横遍百億無色不見故言廣。雖見諸色不染
不著如青蓮也。天眼者因禪離蓋發淨眼根。
以眼根淨故名目淨。竪見界外名脩。横見十
界名廣。雖見不染如青蓮也。慧眼者無界内
外見思名目淨。竪照内外眞理究竟名脩。横
見内外眞理名廣。見眞不染如青蓮也。法眼
者無塵沙惑名目淨。竪見界内外四種四諦之
法名脩。横見十方十界四種四諦之法名廣。
不著諸法如青蓮也。佛眼者無法界無明名
目淨。竪見界内外中道法界窮源盡性名脩。
横見十界中道一時圓照名廣。不爲法界無
明生死所染如青蓮也。此但略出別圓五眼。
藏通皆約界内二諦以明五眼。但約隨情色
心分別即三藏五眼。約幻化色心分別即通教
五眼。問今長者子定歎何眼。答經屬方等具
説四教隨四根縁。何所聞知歎無乖隔。下云
一音演説隨類各解。若觀心者一心三觀照
心因縁麁細及即空假中。對修五眼可以意
知 心淨已度諸禪定。次句歎心。言心淨
者佛智窮源無法界惑故言心淨。已度諸禪
定者通論禪定倶通因果。故大經云大般涅
槃名深禪定窟。豈得歎言心淨已度大涅槃
也。今約別義禪定據因佛心據果。果出因外
故言已度。問何以得知禪是因名。答大論
云禪此言思惟修。佛心智鑒圓明豈發思惟。
究竟無學豈得言修。又翻棄惡。如來純淨之
智何惡可棄。故大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故思惟等義皆是因也。
約教者三藏佛心無習故故名心淨。四禪四
空觀練薫修永離法愛故名已度。但力無畏
不能等照。通教佛心照極眞諦之源。界内
習盡於諸禪定無礙自在。十力無畏一時照
境故名已度。別教縁修智顯自性清淨之心。
十二品無明究竟永滅。地持明九種大禪。菩
薩依第九清淨禪得大菩提果。出過清淨故
言已度。此約地前修自性禪。登地得一切禪。
乃至等覺住清淨禪。斷十一品無明入重玄
門名清淨禪。佛果出過故言已度。圓教六根
清淨即自性禪。初發心住即一切禪。已究竟
離虚妄顯自性清淨之心。如是乃至清淨禪
破四十一品無明住無垢地。如來心淨度此
禪定登妙覺果故言已度。故金光明云。是時
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過諸菩薩所行清
淨。瓔珞明昔在華嚴明集八禪衆。即前八禪
爲説華嚴。得入清淨禪住無垢地。常徒舊解
但取四禪四空。説華嚴時聲聞尚如聾唖。八
禪外道何足可集。若約觀心一心三觀。一一
衆生心即如來心。本性清淨故言心淨。能度
事禪故言已度 久積下次一行歎化他聲
益。所以然者。久遠修禪内成相好。外具
通稱會物情。又無量劫來常修智慧。内能離
結稱法相理。故得心淨度諸禪定。外稱無量
衆生根縁。能於四不可説用四悉檀而起四
教化導一切。證四滅理故云導衆已寂。形聲
之益荷利恩。深是可敬重故須稽首。又解般
若導行至果便息故言已寂。上句釋成目淨
脩廣。下句釋成心淨已度 既見下次七行
廣歎形聲爲二。初五行廣歎形益次二行廣
歎聲益。既見大聖者即是見佛色用神變。是
法身清淨無礙之色如如意珠亦如明鏡。
故放光動地十方佛土皆悉現也。是則一切
法趣色。色爲不思議藏色爲法界海。是以廣
大猶如虚空無有涯際。故約色歎功徳用也
 其中諸佛下一行釋成色用。若非佛神力
加被此會豈見他方諸佛聞佛説法。如法華
中以佛神力令衆得見百千萬億國土虚空菩
薩。問此即是現相表發何得是表近由。答有
師謬謂是合蓋現土。今尋文不爾。此歎説普
集現相非合蓋現瑞。合蓋現瑞如下偈云。今
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方是正歎
表發也 法王法力下一行歎佛心用。言法
王者得三昧王三昧故名法王。法力者於二
諦三諦四四諦一切諸法自在故也。超群生
者佛心清淨超過二死之外。逈出十界之表
 常以法財施一切者。四種道諦七聖法財
常施十界恣其所用。問法財爲囑色心用耶。
答財通色心如無盡意及淨名施者皆名法施。
但約能施之心色聲皆是法財攝也 能善分
別下一行約二智。以釋心用成法施之義。權
智分別世諦法相。實智於第一義而不動也。
問上多約三諦今何得用二諦歎也。答合眞
入中合眞入俗。通別二諦玄文料簡。又解若
隨情辨眞即是權智分別法相。若隨智之眞
即是實智寂而常照。是故歎言於第一義而
不動也 已於諸法下一行結歎色心用。已
於色法得自在故。故能轉變普現佛土。已於
心法得自在故二諦開合隨機利物。色心功
用既備。是可歸依故致敬稽首 説法不有
下兩行二廣歎聲益。述歎上四衆圍繞而爲
説法。上現尊勝表説大乘。今猶現説法表當
説依土。驗非異席所以爲序致有此歎。不有
不無者中道法也。不有故非俗不無故非眞。
然説法本約二諦。既非二邊説何等法。當知
正説大乘中道。何者凡夫者有二乘者無。菩
薩正觀中道佛性。是故方等爲諸菩薩多説
中道不二法門。故言不有亦不無也。問上用
二諦以歎佛智。今明説法那約三諦。答有無
爲俗中道是眞。即二諦也。問外道亦説神及
世間非常非無常。即是非有非無。小乘亦爲
車匿説離有無。今何得言但是大乘。答凡夫
外道尚不見眞諦之無況見非無。聲聞經中
雖説非有非無。只見眞諦之無。何曾見中非
無之理。約教明雙非不同者。若外人計單
具足雙非之句及不可説。皆是妄情不見空
理不出生死。尚無非有何況非無。悉爲三藏
有門所破。三藏破見凡有四門。爲車匿説離
有無經。但是非有非無門耳。若得方便從門
入理。但名非有不名非無。不得方便即墮有
無與外道等。縱令入理亦非大乘不有不無。
通教觀色等皆如幻化不言有無。若從門入
理此即非有非無門也。若向通人聞説見理。
若執爲戲論邪見火燒。縱令入理亦非中道
不有不無。別觀中道約破二邊。明非有非無
者此就藏性四門明非有非無。異前兩教。若
得入理則不須破。若未悟者是愚癡論。非眞
中道不有不無。圓雖四門一門即四門。四門
即一門。不定有無無所依倚。將此虚心豁見
中道。於此生著猶尚須破。何況於餘。今簡僞
顯眞得圓之意。不有不無以歎勝應不有不
無也。復次前三雙非是權圓教是實。權實皆
説故言説法不有亦不無也。以因縁故諸法
生者。歎説法縁起之用也。縁起有二已如前
説。今之歎意備含此二。然體非有無豈得有
生。有因縁故。亦得説者。順界内無明因縁則
二苦集生。因滅無明即二道滅生。界外准説。
故言有因縁故諸法生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此一句結非有非無。歴四教明四種無我無
受。云云善惡不亡一句結以因縁故諸法
生。通別無明爲界内外惡。即二處苦集不敗
亡。通別無明滅二處道滅不敗亡。因縁生滅
比説可知 始在佛樹下次八行歎劣應爲遠
由爲二。初兩行歎形益。次六行歎聲益。歎形
爲二。初歎應色次歎應心。佛樹者坐此成佛
故也。有言元吉亦云菩提。初成道時詣此樹
坐。魔恐成道化我眷屬空我宮殿。先遣三女。
菩薩心安不能惑亂。魔王増忿遂將欲界八
十億鬼神兵衆在菩薩所。魔自敗散。具在瑞
應。甘露滅者。魔王去後菩薩中夜入於四禪。
三十四心見四諦理名得甘露。正習倶盡故
名滅也。覺道成者。因四諦發眞見第一義。時
朗然大悟知常無常知衆生數非數等。具力無
畏等一切諸法名覺道成也。神力降魔。神通
即是色法功徳之用。已無心意下一行次歎
應心已。無心意等者。得甘露故見愛顛倒
四陰皆滅名無心意。何者若有心意即有心
倒。倒即三受。受即三苦是苦諦也。行即行
陰思數作業。業招生死即集諦也。無心則無
受無受則無行。無行則無業無業故無集。無
集則無苦。苦集若滅即是得甘露滅覺道成
也。大品明五受五行。行是集諦集諦斷故佛
無心意。無心意故無五見受行。故能破外道
五見受行。雖無受行爲調外道説三藏五門。
如佛破長爪云。汝見受不。汝有不受之見還
成於受。受即是苦與他何異。而倚不受憍慢
輕他。起身口意行行成名集。集招生死何名
實相。長爪信伏得法眼淨。伏諸外道例皆如
此。問長爪是後時事。此歎明未轉法輪前已
伏外道。是何等外道。答舊云佛昔爲凡夫時
從阿羅邏仙受八禪定。菩薩無心從其學但
爲化之。今謂乖偈歎。偈明佛未成道前降魔
成道後伏外道。何得以凡夫時受八禪爲伏
外道。又恐是如來初成道竟未轉法輪。乃爲
提謂長者説於五戒扶其本習。辨五行六甲
陰陽暦數。其既信伏令歸依佛法。有當來僧
汝當歸依。長者得初果。佛實無心受行五行
六甲。但爲摧伏是故説也。案結集法藏明從
波羅柰至涅槃夜結爲修多羅藏。故知伏提
謂在轉法輪前。從是已後皆以不受之法破
諸外道。如向所引長爪之類 三轉法輪下六
行二歎聲益爲三。初兩行歎轉法輪。次兩行
歎法妙天人受益。後兩行結歎。初言三轉法
輪者即是趣波羅奈説生滅四諦也。輪者佛
證四諦法有可轉之義故名爲輪。又解能壞
煩惱名之爲輪。如輪王寶能壞怨敵。佛法輪
寶能壞煩惱故名法輪。如來成道經三七日
方趣波羅㮈。生生雖不可説。以悉檀方便
天人小機而説四諦。轉入彼心壞彼煩惱故
名轉法輪也。三轉者。一示轉謂是苦是集是
滅是道。二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
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
證道我已修。初轉示見道勸轉示修道證轉
示無學道。是三轉十二行法輪。初轉則生眼
智明覺。曇無徳解三轉不同事如別明。言大
千者即娑婆世界釋迦之土。即轉法輪所化
之處 其輪本來常清淨者。如三種藥中無
三種病。四諦法輪無見思垢故名本淨。又解
生生不可説而説四諦。不可説即眞諦。無其
苦集説名本淨。如大集云。陳如獲得眞實知
見。問陳如見眞如成論不。答陳如依有門成
論是空門。教門雖異見眞是一。空門得道是
須菩提 天人得道者。天是八萬諸天人即
呴隣五人。五人聞法初得見諦。八萬諸天得
法眼淨。有人云呴隣初得道四人至夏初方
得。恐是經論異出不同。此經親云天人得道
三寶現世。若四人不得見道即非見諦得戒。
但呴隣一人不名僧寶。此爲證者。佛所説法
契理契縁。非如六師妄有所説不能令人得
道 三實於是現世間者。不約一體三寶。何
者初覺道成始有佛寶。三轉法輪即是法寶。
呴隣如等見諦得戒即是僧寶。自迦葉佛滅
後三寶隱沒但有舊醫。今佛出興三寶始具
 以斯妙法下次二行歎法妙天人受益。生
滅四諦爲妙法也。能令衆生畢故不造新謂
之妙法 一受不退常寂然者即是初見聖諦
永不退失。若世智斷結遇縁便起。今無漏智
斷諸戲論畢竟不起故言常寂。大經云世醫
療治瘥已還生。如來所治畢竟不發故言常
寂。案婆娑見有得道盡智猶退退至初果。曇
無徳見空得道一向無退。雖教不同見道不
退。其義無別。今之偈意正歎見道不退爲凡
夫也 度老病死大醫王者。此通歎醫王法
因佛説故也。佛自度三界思惟老病死已亦能
説法。令諸衆生度三界死。一受不退名大醫
王。言常禮者衆生病無量。佛之法藥亦復無
量猶如大海。是可歸敬 毀譽不動下三兩
行總結歎者。生身之佛八風不動。以大悲三
念之徳婆羅門女謗而不戚。諸天大梵讃而
不忻。八風不動如須彌也。是歎斷徳。於善不
善等以慈者歎智徳也。睺羅三摩調達三呵。
呵令改惡摩令進善。慈心一也心行平等者
約三念處以明平等。一香塗左二刀割右三
不塗不割視之平等無有異想。此據色法爲
三念處。順我法不喜違我法不嗔。不違不順
常行捨心此約心法明三念處。佛心於此慈
念平等。孰誰也。人寶者智人爲寶。能別眞
僞故聞者敬承 今奉世尊下十九行二正述
歎表發之事文爲二。初四行總述歎現三瑞
表發。次十五行別述歎佛三密。初爲三初半
行述歎奉蓋。次二行半正述歎合蓋現瑞表
發。三一行正述歎大衆歡喜。初奉微蓋者微
之言小因小果。大表不思議大果。淨土無方
莫測。現三千界下二行半。次述上蓋内現土
現佛説法。表説應土應身之事。哀現者慈念
衆生。欲爲説此佛國因果故先現瑞以作由
漸。方得開闡故稱哀現 衆覩下一行三述
上大衆歎未曾有 大聖下次十五行別述歎
佛三密文爲三。初兩行歎身密。次六行歎口
密。次七行歎意密。三密即是三輪不思議化。
三無失三不護也。大聖法王衆所歸者是歎
法身勝應。若法身三昧王三昧三諦自在。爲
四十一心菩薩聖衆及餘四部所歸。即是上
來所明。佛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
來大衆故爲衆所歸也。淨心者即四衆大乘
機發。心無疑濁欲聞淨道。亦是諸大菩薩淨
心入觀佛三昧故言淨心。各見世尊在其前
者。此明應身對十法界各見同已。譬如一月
影現衆水。或見如老比丘像。或見光明相好。
或見尊特之身。或見現大小相坐寶蓮華。或
見身如虚空。此是身密之徳。故前釋佛在耶
離。各見不同意在此也。不共者如此。身密不
與二乘及下地共 佛以一音下六行次歎口
密文爲三。初兩行是辭法二辨。同其語即辭
辨。各得解即法辨。辭者一切衆生殊方異類
言音各異。同其類音故名辭辨。法者一切諸
法名字差別種種非一。各有所召。得法辨者
皆識語法。即同其音故名法辨。佛以一音而
辭法異趣。二辨應物是口密也。佛尚非是梵
況同衆生令異音解即非辭法。而現辭法者
口密力也 佛以一音下二行次歎義辨。一
音説法受行獲利即是尋言求旨得言所以所
以即是義也。如來本無句義豈有義辨。而能
分別一切句義者即口密也 佛以一音下二
行三歎樂説辨。旋轉無窮衆皆樂聞。四諦逗
機我當爲説怖畏之事。三界皆苦苦故生怖
即苦諦也。求涅槃樂樂故歡喜即滅諦也。厭
離者諸苦所因貪欲爲木。即集諦也。斷疑
即道也。又約悉檀者三界苦可畏即世界也。
歡喜即爲人令生善根故歡喜也。厭離是厭
離煩惱。即對治藥病相對也。斷疑即見諦道。
是第一義一音所演。其力如是。如來本非四諦
四悉。能以此法善巧利益即口密也 稽首
下七行三歎心密。佛心非權非實能現權實
即心密也。文爲二。初四行約三種權實二智
以歎心密。次三行約三種二諦結歎心密。初
文爲四。初一行約内外歎。自行十力據内智
圓滿。無畏據外用不怯。此爲一雙。即約自行
權實歎心密也 稽首不共下次一行歎自行
化他。不共是自證之法。導師即是化他 稽
首能斷下次一行此有兩用。若歎自行即歎
佛智斷。能斷是斷徳到彼岸是智徳也。若作
歎化他能斷衆結縛者。即是化他權實明智
斷也。衆是衆人故屬化他。問何得一偈兩用。
答佛自無縛能解他縛故得兩用 稽首能度
下次一行總結上三種權實之智斷也 悉知
衆生下次三行擧三種二諦結歎三密文爲
三。初一行是隨情二諦。何者俗諦無量心亦
無量。或是求眞或欲樂俗。情有去取故言去
來。去取無量佛亦隨*起説無量二諦。即是隨
情 不著世間下次一行是約隨情智二諦。
隨情無染隨智空寂達諸法相下次一行是歎
隨智二諦。智心所照皆入一相而無所礙。如
空無依故名隨智也
維摩經略疏卷第七
爾時長者子下訖阿閦佛十一品半第二正説
分文爲三。初佛國半品是大聖對機命宗説
佛國因果。二從方便訖香積九品是大士助
佛闡揚説不思議解脱佛國因果。三從菩薩
行訖阿閦兩品是淨名接諸大衆還菴羅園。
如來對大衆復宗明佛國因果。所以如來赴
機酬寶積請説依報者。或前普集説正報因
果。所以淨名助佛宣揚。扶成佛説不思議解
脱佛國因果啓悟有縁。譬如尚書奉旨化民。
所以還菴羅園。佛對大衆具明佛國。譬如大
臣爲國開境事畢。還朝至尊悦可而印定也。
問淨名已前彈呵豈得助成此教。答佛未説
佛國因果。淨名預彈冥會佛意助成今教。云
何不可。世間國政閫外之事將軍裁之。但合
天心何必待詔。但弟子述昔如來默印懸會
佛心。豈非助成今教。故昔日彈呵通助正報。
今日重述成今依報。問此半品及出室兩品
悉佛自説皆明佛國。其間九品明佛國義蓋
不足言。何得扶成佛國之教。答佛既始終皆
明佛國。淨名其間豈乖佛意。如佛答寶積。種
種諸行皆淨佛土因。淨名所説種種諸行何
得非也。問始終佛國乃是佛説。其間九品都
無佛國之言。豈是扶成佛國之教。答如佛國
品明淨土義云。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
就衆生即佛土淨。淨名有大方便故室外彈
呵折伏。室内慰喩攝受。彈呵折伏心無垢染
慰喩攝受衆善莊嚴。是則調伏衆生豈過於
此。若衆生正報清淨莊嚴則依報國土皆嚴
淨也。是故文云隨成就衆生即佛土淨。如此
推之淨名所説雖不彰言淨土因果隨其所説
攝伏衆生。即是扶成佛説淨土。其義宛然。問
若爾爲是淨名扶成佛國。爲是淨名自淨佛
國。爲是成弟子等淨佛國耶。答深求其理皆
有此義。如法華壽量釋迦成道甚大久遠。今
分身佛在於十方淨土説法。未來亦然。此類
淨名扶成釋迦淨土之義。淨名既能折伏攝
受有縁之類。若淨名成佛皆來生其國。即是
淨名能調衆生則佛土淨。弟子菩薩亦受折
伏爲調衆生。衆生既因弟子菩薩斷惡生善。
弟子等後成佛時所調衆生皆生其國。故言
隨所調伏衆生則佛土淨。問菩薩可爾聲聞
取滅豈有此義。答所以言深求其理方有此
義。如法華發聲聞迹。歎言少欲厭生死實自
淨佛土。又問疾品文殊方至淨名空室表佛國
空。因此往復論佛國義。次不思議品燈王國。
香積品現衆香國。此不扶成佛説佛國因果爲
此經宗。若不許佛國因果以當宗者。古來何
得多云室内六品因空室生。六品既因此而生
豈非從佛國生也。淨名扶成佛國爲宗其義明
矣。問此經明不思議解脱何關佛國之義。答
不思議品芥納須彌。海内毛吼等多約依報
顯不思議也。就半品爲二。一寶積請説二如來
答。初文爲二。一述同類堪聞二正請説。初云先
已發心是故堪聞 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此云無上正遍知道心。但發心有三。一名
字二相似三分證。今之五百是相似發位。何
以知然。下文佛現淨土方得無生乃是分證。
言相似者通別圓位皆約内凡。問何以但據
相似發耶。答聲聞乾慧菩薩伏忍並未有發
義。若聲聞性地菩薩柔順方有發義。故多約
此明發心位。願聞得佛下二正請。寶積同類
既有堪聞之機。騰機請説佛國因果文爲二。
一願聞得佛土清淨即是請果。二願説菩薩
淨土之行即是請因。若論次第應因先果後。
今爲時衆慕果行因故先請果後請因也。初
所以作此請者。上觀佛合蓋現瑞知佛欲説
佛國之果而現此相。故請説果。次請因者淨
國之果必籍勝因。大衆若聞淨國之果則慕
果行因。故請因也。佛言善哉下二佛答文爲
四。一讃許・二誡聽・三受教・四佛正答。善哉
者初明讃許。所以佛讃許者寶積發問深得
現瑞所表之意。又能爲同輩致請諮決得宜
故讃許也 諦聽至汝説二誡聽誡念聽者生
三慧善故。諦聽生聞慧善思生思慧念之生
修慧。若雖聞不聽無受潤。因聽而不思無染
旨趣。思而不修終無證理。三慧若備入道不
疑 於是至而聽三受教而聽即是奉受三慧
之誡也。佛言下四佛正答文爲五。一佛正答。
二身子生疑。三佛爲釋。四梵王自述顯佛誠
言。五佛現淨土時衆得益。初正答爲二。一答
果二答因。答果又二。一正答二譬顯。正答爲
三。一標章總答。二別釋。三結成。初文言衆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者。菩薩虚通至寂境智倶
忘無土不土。但爲化生而取佛土。故擧衆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然土不在菩薩衆生。亦非
共離永寂如空不可説示。以悉檀方便隨意
赴縁自在無失。已如前説。今約所化故言衆
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衆生義如前辨十界中
説。所言類者即氣類也氣類無邊無其正要
不出二種。一有爲縁集二無爲縁集。言有爲
者即是界内染淨國土。迷眞滯有而起結業
禀分段生死皆其類也。二無爲者即是界外
有餘果報及開中下寂光。此三土衆生迷中
道佛性滯無爲縁集。赴諸結業受變易生死
皆是此類。約教辨者。藏通有爲縁集謂生滅
無生之類。別圓無爲即無量無作之類。故約
四教開兩縁集四種衆生。問所明三土禀報
不同所居各異。云何悉同無爲縁集。答所迷
理同。皆是無明變易生死故通爲一類。問若
爾云何分別三土不同。答有餘五人雖同見
眞界内惑盡都。未見中斷有爲集。同生有餘
受變易生亦名方便生死。別圓兩教斷通惑
者。見空不空。以見空故斷有爲集。及見不空
侵無爲集。若從初地初住訖于九地。斷無爲
集同受果報變易生死。亦名因縁生死。若十
地下寂滅忍。餘二生在。等覺中忍。餘一生在。
分住寂光。即開變易出於有後無有後生死。
雖復報殊所居各異並是界外同迷中道。悉
是無爲縁集氣類同也。問何不以四種縁集
對四土明四種衆生類耶。答一往似便於理
有妨。無別自體法界異無爲也。得失之事至
問疾品當更分別。若還約無爲分出二種是
則無失。必應須開。但約四教開四衆生此即
便也。若約觀心者因縁所生即有爲之類。從
假入空破有爲集成無爲之類也。若入假名
中道破無爲未盡皆名無爲之類 所以者何
下二別釋。但聖心難測今作五意通此經文。
一横約染淨土通明四番經文。二竪對四土。
三類通四土。四約觀心。五約教。初横約同居
者依經有四。初云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今
先明土闊狹不同由所化多少故爾。如釋迦
用百億以爲同居滿願成佛。用恒沙大千以
爲同居。如世造宅量其所居。所化衆生取土
亦爾。又菩薩所化衆生修善多少異。故國土
莊嚴優劣亦異。故云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二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者。明諸菩薩爲
衆生取土。淨穢不同皆爲調伏得宜。非關菩
薩福慧優劣。如親育子愛榮雖殊皆爲成就。
取土亦爾。自有逼迫妨道則淨國安之。或憍
奢妨道則穢土調伏。非爲以穢令生苦惱。非
以淨縱樂不修。何者菩薩不爲衆生作煩惱
因縁。豈作淨穢令其流轉。正由衆生惡盡多
少取土不同。三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
慧而取佛土者。法華云諸佛爲一大事因縁
故出現於世。爲令衆生開佛知見。故今明菩
薩調伏衆生赴淨穢土。皆爲令得入佛智慧。
應以淨國入者則事理倶急。令入佛慧。應以
穢國入者則事寛理急令入佛慧。根性異故
取土不同。故云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四隨
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衆
生入道由根受法而入佛慧。菩薩觀衆生眼
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聲爲佛事。
一切法趣聲。聲詮三諦及宣四教。用起耳根
爲菩薩根聚置一國。菩薩後成佛時聲爲佛
事。眼等餘根例此可知。具如下文菩薩行品。
正由六根偏利故使佛事不同。皆爲起衆生
根類故也。如娑婆以音聲爲佛事。乃至香積
香爲佛事。皆由衆生根類異故。同居之土佛
事不同。故云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二竪對
四土者。一隨所化對同居土。二隨所調伏對
有餘土。三入佛慧對果報土。四起菩薩根對
寂光土。初文者界内具縛未見眞理。心神動
散善惡無定。菩薩方便觀其生熟。生則用穢
熟則用淨。生熟無量淨穢亦爾。二調伏者即
有餘也。何者諸阿羅漢能調難調是名調伏。
下文云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當知二乘及
後三教菩薩界内惑盡皆名調伏。即出三界
即應有土。謂有餘也。當知菩薩爲此衆生取
有餘土。三入佛慧者。初住已上見中道理破
無明一品。乃至三十九品皆生果報。當知菩
薩爲此入佛智慧。四起菩薩根者。對寂光土
前入佛慧總相見中。今明起根是別相見中
之類。如聲聞總相慧爲劣縁覺別相慧爲勝。
故華嚴云佛眼乃至佛意。鴦掘云所謂彼
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即
是於一根塵了達三諦。一切諸法寂而常照
無不通達。餘根塵亦爾。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是則以常寂土起菩薩根。當知衆生之類是
菩薩佛土。以法界海六塵起後身菩薩之類
皆入寂光。問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
一人居淨土。今何以十地亦居寂光。答因果
與奪無生寂滅一切種智。三類通四土者。一
通同居如前四義。次通有餘者隨所化衆生
住方便觀斷界内結。衆生不無福慧優劣。譬
如諸天同寶器食飯色有異。爲化此衆生以
有餘土淨穢調伏入於佛慧。以十界六塵起
其諸根。令於諸塵通達無滯見寂光理。此
即爲有餘土衆生之類。並得通用四句。三
通果報土者。菩薩取於此土正爲教化別圓。
諸地功徳既有優劣。即是淨穢調伏進諸法
門。進諸法門即是法身入佛慧也。令諸根明
了得佛諸法界海六根即起根也。四通寂光
者。元品無明未盡故須化也。果報既有高下
即是調伏進觀實相。即入佛慧入重玄門虚
空法界海。自行化他横竪轉明即是起根。四
約三觀觀四種境者。謂因縁空假中境。境是
心之所依即土義也。衆生者。佛告諸比丘汝
等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衆生。今因縁心多境
多心少境少。由照境多少名大小國。如是觀
境名化心衆生。縁善縁惡即淨穢國。調能縁
之心令住正道即調伏。如是調心悟解不定。
隨觀善惡取悟不同名淨穢土。善惡殊入佛
慧不異。起菩薩根者隨觀善惡了知此塵即
是法界畢竟常寂。常寂之境發於眞智。智所
依境即是寂光。復次行人觀是四境非爲著
境。但伏煩惱心數衆生。隨一一境觀其闊狹
與不調入與不入起與不起。深識此意在因
縁境中。用此四心而起誓願。願諸衆生皆得
如我。化此心數悉令清淨即是淨土。安立有
爲縁集衆生以四種觀於空心多少調伏入
慧起根即發誓願。願諸衆生如我調伏令心
明即是淨有餘土。安立無爲縁集衆生。若但
有行無願不能淨佛國土。如有牛無御。有願
無行如有御有牛。皆無所到。行人住三觀心。
願行具足成就衆生。淨佛國土意在此也。大
集云欲淨佛土當淨爾心即四種心也。故佛
答寶積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行人當知一
切菩薩淨佛國土從此而起。五約教即爲四
別。一所化衆生取同居土。四教所化未斷有
爲。即是凡夫。惑斷不盡即是聖人。爲此所化
取於同居淨穢諸土。若四教所化斷有爲盡
爲此所化取有餘土。若別圓二教所化斷有
爲盡見眞中道。無爲未盡爲此所化取果報
土。若圓教所化無爲將盡。爲此所化取寂光
土。二爲調伏取佛土者。四教調伏衆生。斷有
爲無爲盡不盡若凡若聖。以教對土例前可
知。但調伏之言異耳。三因國入佛慧。若爲禀
四教衆生禀何教斷何惑。若盡未盡。於何國
土得開權顯實。隨其相應之土得入佛慧者。
而取四土。例前所化可知。四起根取佛土者。
若爲禀聲四教起耳根。本斷有爲未盡。爲取
聲爲佛事同居之國。餘五塵爲佛事起五根亦
如是。若爲禀聲四教衆生斷有爲盡。取有餘
音聲佛事之國。餘五根塵亦如是。若爲禀別
圓聲教見中道斷無爲。取果報國聲爲佛事。
起耳根乃至意根。但此中衆生六根互用。隨
一塵起一根即起六根。若爲禀圓教斷無爲
將盡取寂光國。以六塵起六根者。皆是寂照
之六根令成妙覺六根。此釋別爲衆生取土。
傍下文菩薩行品之所明也。下文多倒釋故
難見。至文當別出也 所以者何至衆生故
三總明結成。明此四種取土皆爲饒益有爲
無爲縁集衆生。即是總答衆生之類是菩薩
佛土 譬如下二譬文爲二。一開譬二合譬。
初爲二。一開成譬二開不成譬。初開成譬。欲
於空地造立宮室者。譬能於空中見不空佛
土即成義也。四不可説故名爲空。有因縁故
説四因果名爲不空。菩薩約四種苦集衆生
用四道滅成四淨土。二開不成譬者。若於虚
空終不成也。譬於四不可説不見四種四諦。
四種佛土終不成也 菩薩下二合譬爲二。
初合成譬者。但地無空終不得成。有地有空
可立宮室。欲淨佛土須二法合成。若純用有
凡夫三藏菩薩何能淨土。若純用空二乘通
教菩薩亦何能淨土。若空地具足而立宮室
乃得成就。以不可得空心縁於四種苦集衆
生。而修四種道滅願行乃成淨土因也。如涅
槃四不可説。即是空也。以因縁故起慈悲誓
願。修四土説四土也。不可説而説不可立而
立。空有不相失不相妨。約不思議論四土也。
如妙徳問此室何以空。淨名答云十方佛土
亦復皆空。又云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
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故知四不可説永寂如
空。有因縁故亦可説者。謂起種種殊勝國土。
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二合不成譬。若但於
空則淨土不成。此斥二乘及通教菩薩修但空
因不成淨佛國土 寶積當知下二正答寶積
問佛土因文爲二。一横歴諸行修因二竪窮心
源修因。横廣竪深互相渉入不得相離。但言
不疊書故前後説耳。法華云如來知見廣大深
遠合蓋現土廣長之相正表此也。横竪經文
須更帖釋令高廣義成。今先横明修淨土因
有十七法門。文爲三。初三科約三心次六科
約自行後八科約化他。初三心即爲四意。一
別明二通明三觀心四釋經。一別明淨土行
者。即三種菩提心。一觀四諦名爲直心。二觀
因縁名爲深心。三發四弘名大乘心。初直心
者觀四諦理。即三三昧離邪見曲名直心也。
故大論云是心無始常曲不端。若得三昧心
即端直。今明聲聞修三三昧縁四眞諦。能發
無漏斷諸邪見名調直定。深心者即觀十二
因縁。縁覺智慧深於聲聞。以觀因縁之智能
侵除習氣。問淨土是菩薩行何得約二乘心。
答大品明三乘。十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
亦學亦證。法華云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若二乘心非淨佛土者。何得菩薩成佛之時
有二乘衆生來生其國。問此中但云直心深
心。何須強對二乘觀心。答此經猶帶方便故
有此釋。准望大品法華恐是約二乘心修淨
土行。爲引二乘來生其國。故大論釋般若勸
學中明自有佛土純是聲聞爲僧。自有佛土
純支佛爲僧。自有佛土純菩薩爲僧。諦縁觀
心非淨佛土者。豈純聲聞來生其國。縁覺菩
薩類可知也。問此經云隨諸衆生應以何國
入佛智慧。又法華明十方三世佛於同居土
悉開三顯一。若有佛土純是聲聞。何得入佛
慧而開顯耶。答從多爲論。同居土多開三顯
一。大品有此明者示十方不無此事。但諸佛
所作常爲一事。雖於同居不得顯一。是諸聲
聞於有餘土得入佛慧。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縁四諦起悲誓名大乘心。二乘自爲而聲聞
但直。縁覺兼深菩薩普濟能直能深。故加以
大乘心也。二通明者三心只是一心。但名異
耳。何者三心只是一。自性清淨非二邊曲名
之爲眞。難究源底名之爲深。其性廣博目之
爲大。菩薩雖觀四諦不與聲聞而共。觀無作
四諦修八直道。如大經明。菩薩修八正道即
是佛性。故文云。直心是道場無虚假。故若觀
無作修八正道。即離邪小紆迴曲見名眞直
心。當知直心正在此也。次菩薩雖觀因縁不
與縁覺而共。大品云十二因縁獨菩薩法。大
論云十二因縁名深法忍。故知深心正在菩
薩。大乘心者不共二乘及藏通菩薩。如大經
云。一實諦者名爲大乘。今此三心無三差別。
不縱不横三徳異名。欲令易解以三分別。雖
復説三如世伊字。菩薩修此三心爲衆心本。
即是初心住於三徳。若昔論三心因感於三
身四教佛身之果。今明依因三心即感三土
四種佛國之果。三約觀心明三心者。初體假
入空。空假二觀方便三心爲別。若修中道三
心。三即一一即三。四釋經文爲三。初釋直心。
今言直心是淨土者。前約教明直心。是正因。
能感正果。即是下文光嚴所述。直心是道場
無虚假。故今約直心明是依因能感依報國
土果也。問何故偏約四諦明直心。答餘皆並
得約四諦。便亦何離四諦別有餘門。直心有
五。一世間及以四教。一世間直心者如人實
録無有欺誑。此乃凡夫外道之直。雖世情亡
云其直猶有諂曲。亦言癡直即其義也。二四
教則有四種八直之道無四種邪曲。三藏約
生滅離六十二見之曲。通教無生離生滅之
曲。別教離恒沙之曲。圓教離二邊之曲。各就
當教四諦修八直之道皆名直心。此五直心
四權一實。今圓菩薩知一切法非權非實。而
雙修雙用悲誓教他修五直行。歎五直法見
修五直深生隨喜。菩薩如是雖復未能八相
成道。而能神通。在在處處用五直法成就衆
生淨佛國土。若入初住即具眞應。隨機利物
即現淨穢同居。八相成道。非但往昔所化世
間直心衆生來生。若往昔所化修生滅等四
諦四八直。衆生斷有爲無爲未盡者。此諸無
諂衆生皆來生其國。若此衆生過去有頓漸
不定祕密等根性不同。菩薩成佛則現四身
不同。法輪亦有頓等之異。初則赴縁以權方
便。若至法華方便則捨但説無上道。廢昔三
權同歸一實。所化衆生皆無住權教之諂。故
言直心是菩薩淨土乃至來生其國。復次菩
薩於有餘得成佛。時十善直心不得來生。何
以故。界内結業猶未斷。故若昔所化修四八
直界内結盡。方生其國。即是三藏二乘通教
三乘別圓一乘。凡七直心。無有爲縁集妄諂。
衆生來生有餘之國故言直心是菩薩淨土。
七種不諂衆生來生其國。復次菩薩報土成
佛。藏通二直皆不得生。何者別惑未斷故。但
昔所化別圓二種直心無二邊之諂來。生其國
故云不諂衆生來生其國。復次菩薩於寂光
土成佛之時。但昔所化圓教八直無諂衆生
來生其國。其義如是。豈可一種世間癡直之
心來生其國 深心至其國二釋因縁辨深心
義。約餘法門非爲不得。亦何離十二因縁也。
深心亦五。一事中深心即修世間福也。四種
約觀十二因縁以明深心。下智觀生滅中觀
無生上觀無量上上觀無作。三權一實。菩薩
了知非權非實而權而實。雙修深心成就衆
生淨佛國土。慈悲誓願一切普熏讃歎隨喜。
上上成就具足。眞應二身八相成道。隨四衆
生應以佛身得度。四土成佛之時。是諸深心
有縁之類皆來生其國。隨其所修若事若理
而爲説法。分別諸義。類直心可解。言具足功
徳者縁覺深心修福徳故。法華云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爲説縁覺即是此義。但
具有二種。一横具深心淨同居土。名具功徳
來生其國。二竪具深心窮因縁之源。所有功
徳於三土具足。即是竪具餘類直心 菩提
心至其國三明大乘心者。即四教大乘發菩
提心。上求下化故名爲大。各縁四諦起四弘
誓名之爲乘。三權一實。圓教菩薩修權實大
乘成就衆生淨佛國土。自行化他讃歎隨喜。
後成佛時同居四種有餘三種實報二種寂光
但一。餘類直心
維摩經略疏卷第八
布施下二明六度即淨土因。前三種心是就
解明。今約行辨。猶如目足豈得相離。若無三
心行不眞實。亦非高廣故以三心入一切行
也。布施有五世間事施及四菩薩施。世間施
者即六道施。若造惡破戒邪心。及壞三寶施
者。亦如調達化阿闍世施諸比丘。或爲謀逆
財寶賞施。如是等施死入地獄。檀名地獄檀。
若造惡破戒多嗔行施後墮於龍。七寶宮殿
依報似天。正報同蛇。或破戒憍慢恐怖得財
以用布施後受金翅鳥身。如是等施並畜生
檀。行十不善破戒諂毒非法財施受夜叉報。
或破戒諂誑耽嗜酒肉多懷嗔忿非法財施墮
摩睺羅伽。如是等施名鬼神檀。若少持戒嫉
妬懷忿。多修福徳墮阿修羅。依報勢力與天
拒抗。但感正報多諸恐怖。如是乃至乾闥婆
緊那羅等皆是諂佞好著音樂。而行施者皆
鬼道攝。若持五戒十善自榮而施。若輕心局
心限礙心施。是毘舍首陀檀。若持戒心慇重
心如法財施是居士檀。若持戒樂道恭敬博
學布施是婆羅門檀。若持戒恭敬慈心大施
能自捨財。亦教他修福是刹利檀。如是等施
皆人檀也。若勝品十善持戒精細恭敬聽法。
慈善孝順華香續明。所重之物如法淨施皆
是天檀。如律藏明。有一小兒傭力得財供設
衆僧願生忉利。佛記得生。若持戒轉細乃至
修禪厭離心施得生色界。名修天檀。上來皆
是世間事施果報不同。若三藏二乘檀者觀
諦縁無常用擇覺捨覺二分。捨身命財得二
乘道。若菩薩檀者捨身命財觀察無常。大悲
誓願如尸毘王以身代鴿。是名捨身檀滿。捨
命者如大論明。釋迦調達因地各爲鹿王。釋
迦鹿王代彼而死送身往赴終無悔心。財施
者如須太拏太子以好惠施。乃至二子施婆
羅門具如彼經。是名三藏菩薩檀滿。通教檀
者體三事空皆如幻化。起大慈悲愍衆生故
捨身命財。別教檀者雖三事即空而不住空。
入假化物行種種施。捨身命財如華嚴説十
種布施地持九種之施。圓教檀者勝鬘云。捨
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命
財亦爾。又華嚴明如來檀。大經明檀波羅蜜
即是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此經云布施
是道場。不望報。故自行化他讃歎隨喜。權實
施者後成佛時五種一切能捨衆生來生其國。
分別四教所斷縁集有爲無爲盡未盡等四教
根縁。來生四土類前直心 持戒至其國亦
五。一事相持戒是凡夫也。四種持戒即是四
教所明。四種正語及業命等皆名持戒。具釋
事繁。言滿願衆生來生其國者。齊教明滿願。
以尸羅淨故諸善得生。所求皆果故云滿願。
餘類直心 忍辱至其國亦五。一世間事忍
如凡夫。餘四忍還約四教而辨。例前可知。後
成佛時皆來生其國。如輪王帝釋上界諸天
界。有三十二相。聲聞縁覺亦有相者。四教四
種相業不同。並忍爲本。四種修相前歎徳中
明捨飾好。已略辨竟餘類直心 精進至其
國有師云。精進無別體但約衆行。或言自有
別體。亦五。一事精進即凡夫也。餘四種道品
各八精進。謂四正勤進根力進覺道是爲八。
後成佛時五種勤修一切功徳衆生來生其國。
餘類直心 禪定至其國亦五。一世間禪定
如凡夫得四禪四空。後四約四教四種道品
中各有八定。謂四如意定根力定覺道。乃至
背捨九次第等皆是禪定。後成佛時四教五
種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餘類直心 智
慧至其國亦五。世智是凡夫智也。餘四智慧
即四教。明四種道品中各八智慧。謂四念處
慧根力擇覺正見。後成佛時五種正定衆生
來生其國。上來諸句權實及以諸義並類直
心。問凡夫等智何得入正定聚。答凡夫世間
正見亦入出世正定聚。亦得合説也 四無
量心下三約化他修淨土因。此是一往耳。何
者菩薩從初發心常興大悲倶生。豈行六度
而無化他。四無量心亦五種。一事四無量心。
是凡夫修得生色界而爲梵王。四教各有四
無量心。三藏生滅法縁四無量心。通教無生
法縁。別教界外藏識。恒沙佛法法縁。圓教中
道佛性無縁之法縁。如礠石吸鐵即無作也。
後成佛時五種慈悲喜捨衆生來生其國。權
實及諸義並類直心 四攝至其國。此四攝
法。至於迴向並非凡小所行。但有四教菩薩
明四攝權實不同。後成佛時四種解脱衆生
來生其國。菩薩四攝攝取衆生爲令入第一義。
是以所攝衆生皆有解脱之因。來生四土。及
以諸義並類直心 方便至其國四教各有三
種方便。一自行。二化他。三自行化他。復次各
有三種方便。一破法。二立法。三教化。後成佛
時四種一切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權實
諸義並類直心 三十七品至其國。此法二
乘有分具如玄義。四教所明三十七品不同。
後成佛時如是衆生皆來生其國。權實等義
並類直心 迴向心至國土如大論云。迴向
如聲入角。四教菩薩迴向不同。後成佛時四
種具足功徳。衆生來生其國。迴己功徳與衆
生共。善無不滿故。今來生之者功徳具足也。
亦應云欲修迴向衆生來生其國。恐文略耳。
權實等義並類直心 説除至八難。言八難
者三惡道爲三。四北欝單越・五長壽天・六盲
聾瘖瘂ċ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此有二種。
一界内爲前兩教之難。二界外即後兩教之
難。菩薩約四教説除兩種八難。至善吉章更
當分別。菩薩自除教他讃歎隨喜。後成佛時
國土無有三惡八難。約四土料簡有難無難。
義相繁多難可具辨。餘如直心 自守至之
名約四教亦有四種。自守不譏應作四句。一
不自守而譏他。二自守不譏他。三自守而譏
他四不自守不譏他。大經云假使三子由杖
而死。餘有一子要當苦治。何容全不譏他。但
内無惡心必於他有益。非都不譏也。但見四
譏不謬故也。權實及諸義類於直心 十善
至其國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此是止十善
也。亦有五種。一事十善即凡夫所行。後四約
於四教菩薩自行教他。讃歎隨喜。後成佛時
五種十善來生其國。命不中夭是不殺大富
是不盜。梵行是不淫。所言誠諦是不妄語。常
以軟語是不惡口。眷屬不離善和諍訟是不
兩舌。言必饒益是不綺語。不嫉是無貪。嫉是
嗔恚之垢。今約貪者由貪故則有嫉也。不恚
是不嗔正見是不癡。權實及諸義並類直心
 如是寶積下二竪明修淨土行。有十三番
相資成淨土因也。上從直心横約十七行。今
還從直心竪明從淺至深。將竪約横無有一
法而不竪修。將横約竪亦如是。具説如前。一
一諸行至金剛心。心淨則佛土淨也。此爲三。
一約教二觀心三帖文。一約教者。三藏不明
淨佛國土。何者聲聞經中無十方佛豈論諸
國修淨土行。若言有者成身子疑。既無此教
則無行無人何須論也。通別兩教須汎論之。
今爲三意。一約通十地直心對見地。前未發
眞名爲邪曲。登地見理離諸曲見故名直心。
因此直心進入二地。二地能遍行此十七句
故名發行。由發行入三地。三地解行倶進故
名深心。以深心故得入四地。四地能事理倶
行。則自調調他名爲調伏。以調伏故得入五
地。五地既事理調伏能如説行。得入六地。六
地能於一切善法。迴向佛果。用施衆生。以迴
向故即入七地。七地即有方便能修自行化
他得入八地。八地能道觀雙流亦能處處教
化調伏衆生。衆生既調佛土即淨佛土既淨
得入九地。九地能説法淨説法淨即智慧淨。
九地具四十辨才名智慧地。因智慧淨得入
十地。十地即心淨故一切功徳淨。始自直心
訖于結句言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心淨則佛
土淨。借此十地對成通教竪明相資淨土行
也。二約別教對十地者。仍有兩意。一從初地
能見佛性。即破無明離二邊曲名爲眞心。從
二地至十地類通可知。但見偏圓以爲異耳。
次依仁王十四般若。以消相資竪義。彼經取
三十心共來對三般若。若爾直心即對十住。
何者入理般若名爲住。雖未見圓生相似解
名爲直心。發行對十行。十行正是修行之義。
深心對十迴向能迴事入理令解行倶深。調
伏對初地初地發眞。道觀雙流得名調伏。從
二地乃至十地次第對句。等覺對後句心淨則
佛土淨也。故含地前後取等覺。依十四般若
竪對諸句。其數整足。雖語有不稱諸地名者。
若欲解釋無往不通。三約圓教者依前歴別。
義猶有餘何容初地止是調伏無餘功徳。若
具足有則不但受調伏一名。若是分有何得調
伏獨當其稱。當知猶是未圓之教。今以十句
皆對圓位以辨竪深。用明横廣則皆在初住已
自具足。何以故。銅輪見理已破無明豈非直
心。具足萬行豈非發行。念念流入豈非深心。
五住圓除豈非調伏。解行相扶豈非如説行。
萬行流入豈非迴向。權實具足豈非方便。得
普現色身豈非成就衆生。若染淨土成道。四
教衆生來生其國。豈非淨佛國土。一音演説四
辨赴機。豈非説法之淨。寂照之智不謀而説
豈非智慧淨。實相眞心猶如虚空豈非心淨。一
心萬行具足福慧非功徳淨。正報既淨依報亦
爾。同於諸佛見法性理。居因陀羅網分入寂
光豈非佛土淨也。當知初住心中竪深窮於
心源。此十四句及無量句磬無不盡。故初阿
字門具四十一字。四十一字亦具初門。當知
竪論則窮徹後際。横説並備衆門。發心正行。
傍化二土成就衆生悉備初心中也。故大品
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華嚴云得如來一身
無量身。初位既横竪諸句淨佛國土。餘位亦
然。如前引大經十五日月喩也。次約觀心。竪
釋十三番相資修淨土因者。一心三觀觀於
法性即是直心。此一念心具前十七之行。即
是隨其直心則能發行。事理相資即能進入
甚深法界。以深心故事理不善意得調伏。以
意調故有所説法。能如説行。迴己所行遍施
一切。既能迴施即令衆生斷惡修善。以修善
故即淨佛土。佛土淨故即境界淨。境界淨故
即説法淨。説法淨故内心智慧轉得明淨。智
慧淨故則一切功徳皆悉清淨。此等皆是。觀
心清淨則佛土淨也。故云欲淨佛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則竪修一十三句。
宛然具在觀心之内名觀行即也。故法華云。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三菩提坐道樹下。若
功行純熟諸佛冥加即入相似從相似。進入
銅輪分證眞實。即於二土自行化他與物結
縁。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爲説漸頓
不定祕密法門。教化調伏入慧起根而取佛
土。若不如此初住何縁八相成道。一往雖云
觀心實是眞淨佛土義也。此是了義。若離此
者多是執文隨語生見。復次非別無以表竪
非圓無以表横。譬如非日無以成月非月無
以數日。日月相須能成一歳乃至成多。今横
竪相須高廣義顯。非竪非横而竪而横。如世
伊字首羅三目。當知淨土之義依三徳祕密
藏而有。若三身三徳此就正報。三土四土即
就依報。依正相成其義可解 三帖文釋者。
隨其直心則能發行者。直心即是圓教觀中
修無作八直。得此直心能具萬行。故名發行。
亦云得此直心即能行前十七横法。隨其發
行則得深心。直心是解發行是行。解導於行
行資於解。解行相成如目足備到清涼池名
深廣心也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者。解行既
深即能調於事理諸惑。理惑者迷於中道之
無明也。事惑者迷於二諦三界惑也。若初發
心即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
即能調伏事理之惑。仁王云。菩薩從初發心
至金剛頂皆名伏忍。即調伏意也 隨其調
伏則如説行者。有所言説非但赴機利物。内
心清淨能如説行。言行相扶善根成就 隨
如説行則能迴向者。内既成就諸善功徳。迴
所修因向於佛果。及施衆生 隨其迴向則有
方便者。既迴自行内向佛果外施衆生。即能
善巧能破能立。巧度衆生故言方便 隨其
方便則成就衆生者。方便既能巧破巧立。破
故折伏立故攝受。若衆生四教止行二善成
者。四教智斷則立。即正報因果成也 隨成
就衆生則佛土淨者。若衆生之類是菩薩淨
土。衆生正報止善無惡依報國土則便清淨。
正報行善因成則佛土莊嚴。若國土清淨莊
嚴名佛土淨也 隨佛土淨則説法淨者。若
穢土説法則如長者執除糞器。此則赴縁説
苦切之法。如淨名爲香積土諸來菩薩説此
土折伏之法。不説諸法實相清淨之教。若淨
土説法但説諸法實相清淨法門名説法淨
隨説法淨則智慧淨者。説法本赴物機。機縁
若淨則感菩薩智慧亦淨所説亦淨。譬如猛
風鈴聲則大。亦如世人説法脱有利智福人
來聽。説者非意智慧開解 隨智慧淨則其
心淨者。説法之人解慧既進則惑垢漸消。其
心轉顯即是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徳淨
者。眞心清淨修諸功徳皆無染著。是則一切
皆清淨也 是故寶積至佛土淨。最後結撮
正要。明淨土之因 欲淨佛土當淨其心者。
從直心來有十三句。名義雖異皆爲淨心。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者。隨四教明四種心淨。即
四種佛土悉清淨也。又四種心只是一自性
清淨之心。此心若顯即一切佛土皆悉淨也。
菩薩從初用四道諦淨心。前三是權後一是
實。事理惑除正報即得佛果清淨。依報即常
寂光畢竟淨也。四教衆生垢淨之心。來感寂
光各見淨穢。譬如諸天同寶器食隨其福徳
飯色有異。譬意在此 爾時下二身子生疑
文爲二。一生疑之由。二正疑念。初明由者。由
承佛威神故生疑也。如來神力加被身子者。
此經雖對小明大。身子既小乘中智慧第一。
爲諸聲聞之所揖敬。忽懷疑念即諸聲聞咸共
生疑。大乘方等有不思議祕密之事。即是穢
國有淨土也。身子未能稱機疑問必假佛力
方會物心。故云承佛威神也。依法華意發本
顯迹。明諸聲聞内祕外現。何容不能稱物之
機而生疑也 作是至若此二正明疑念者。疑
佛答寶積心淨土淨。執昔三藏故生疑也。菩
薩三祇修行成佛是同。何得今説菩薩心淨
即佛土淨。釋迦獨無淨土應是爲菩薩時心
不清淨。若不清淨何得成佛。若心淨成佛者
亦應心淨佛土淨也。何得佛土穢惡。若斯翻
覆生疑未敢問者。或可自鄙或恐失儀或知
如來懸鑑自當知時。故未問也 佛知其意
下三佛釋疑文爲三。一佛以日月問。二身子
事答。三佛合譬解釋。初文者日月譬於眞應
淨土。如日月宮衆寶所成照四天下。彼中有
諸天子。譬眞應二土爲萬徳所成。常照四土。
一切衆生眞應法身之所依也。又譬眞縁二
修。如日月相須則成就萬物。照顯一切。眞縁
亦爾。互相成顯。以眞縁合故常自顯照四種
淨土。而於盲者所不能見。爲二縁集罪障障
於五眼故也。是故擧日月爲喩以問身子
對曰至非日月咎二身子依事奉答 舍利弗
至而汝不見三合日月譬釋身子疑。衆生罪
故不見佛國嚴淨者。先合盲者衆生界内縁
集濁惡障重。是故不見同居淨土。以界内罪
與無爲合及界内塵沙罪故不見有餘淨土。
以界外塵沙無明罪故不見果報淨土。以法
界微細無明罪故不見寂光淨土。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者。此合日月之譬。明四土常淨。身
子有前四種罪障故不見也 爾時下四螺髻
自引所見釋身子疑。所以梵王引所見者。諸
小乘人疑佛。雖説淨土誰所見之。是以梵王
冥知佛意引所見者證佛不虚。普生時衆聞
信之善。文爲二。一先折身子疑念。二正擧所
見釋疑。初文可解 所以者何下二正擧所
見釋疑。文爲三。一梵王見淨。二身子見穢。三
釋見淨穢之由。一梵王自述所見以自在天
爲類者。有二處天同名自在。或六欲頂或色
界頂。今欲界也。類同居淨土莊嚴殊妙。西方
淨土亦同居淨也。彼經亦擧第六天爲類。故
云其寶猶如第六天寶。但六天正報比西方
身。如彼乞人在帝釋側。此是擧近以況遠耳
 舍利至充滿二身子述所見穢。如文 螺
髻至清淨三述不見及見之由。由於仁者心
有高下。不依佛慧故不見淨。菩薩心無高下。
能依佛慧即能見淨。佛慧即是見淨之由也。
生死爲下涅槃爲高。又云淨爲高垢爲下。由
此見故見穢。佛慧反此名爲平等。不垢説垢
無淨説淨。垢淨之相無相隔礙。故螺髻所覩
穢國即淨。身子於生死涅槃垢淨有隔。不依
佛慧故但見垢 於是下五佛現淨土釋疑。
文爲四。一案地現淨。二問身子。三答。四正釋
疑。初文者亦如上擧日月譬意。地喩眞修指
表縁修。眞縁若合則眞應土現。如指地合故
莊嚴土現。問四土之中爲是何土。答有二意。
一云現同居淨土。二云隨機顯現。一切大衆
歎未曾有者。非但説聲聞經時之所未見。前
説諸方等多顯正報。顯依報淨土未如今也。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者。表此大衆悉有生淨
土之理。或復當生 佛告至嚴淨二佛問身
子如文 舍利至悉現三身子答。前説小乘
及諸方等所未見聞 佛語下四佛正釋疑文
爲三。一法。二譬。三時衆得益。初法説如文
譬如下二譬説文爲二。開譬合譬。初開譬者
寶器譬寂光。飯異譬三土。三土之報不出寂
光。依於寂光見不同也 如是至莊嚴次合
譬。今以十種合飯色異。一約同居者。濁重爲
垢濁輕爲淨。此垢淨相隔垢不見淨也。二約
同居有餘。同居淨中雖無重濁見思牽生故
亦是垢。有餘土中久斷此垢故名爲淨。垢淨
未融垢不見淨。三自約有餘。二乘生彼其土
則劣故名爲垢。菩薩生彼以具福業感報亦
淨亦垢。故不見淨。四約有餘果報。有餘之土
未破無明其土悉垢。生實報者已破無明其
見則淨亦垢故不見淨。五自約果報者。上下
相望報有優劣。自成垢淨亦垢故不見淨。六
約果報望下寂光。七下品寂光望中寂光。八
約中寂光望上寂光。九諸土總對寂光。十諸
土非垢寂光非淨。畢竟無説非垢非淨。而説
諸土爲垢寂光爲淨。故下文云。雖知諸佛國
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今此十番
垢淨以對飯色 當佛下三時衆得益文爲
二。一現淨得益二復土得益。現淨爲二。一五
百聞説得無生忍。即通七地。別初地。圓初住。
次八萬四千發菩提心。菩提心位如前分別
 佛攝至意解次明復穢已悟無常得小乘道。
初見穢爲淨。穢是無常復淨還穢。謂淨無常
無常迅速。故得法眼淨見生滅四諦之法分
明。小乘法眼在見道位。非大乘法眼也。八千
不受者證無學道不受三界虚妄生死法也。
故知此經猶帶拙度之説。意在此也
維摩經略疏卷第二



維摩經略疏卷第三初小卷九
 天台沙門湛然略 
  方便品之初
此品次佛國來者。即是爲破有爲縁集顯不
思議法身扶成如來淨國之教。大聖意多今
略爲三。初明此品次佛國來。二略釋方便義。
三入文解釋。初意者前於普集已説眞性解
脱之體。次於此經闡揚佛國因果之宗。爲未
曉者必須菩薩勝人開奬。今淨名住不思議
解脱之權謀。故能輔佛折伏攝受有機之徒。
令離諸縁集成不思議解脱。若淨土行熟則
隨業來生。各於其土聞法調伏入慧起根。問
普集眞性是從經體。何得用爲此經之體。答
眞性解脱通爲諸經之體。豈不近爲此經體
耶。但佛國品文未顯。至下處處顯説。並與前
説不乖故得爲此經體也。二釋方便義即爲五
意。一略釋名。二約教同異。三方便所用法。四
約三業所用。五約觀心。一略釋名者方是智所
詣之偏法。便是善權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
機利物故云方便。故文云。智度菩薩母方便
善權父。方便有三。即三種二智。一化他。二自
行化他。三自行。具在玄義。二同異者即約四
教。一三藏。佛三種二智者如毘曇有門。照事
無常苦等名爲權智。照理無常苦等名爲實
智。成實空門以毘曇事理皆是權智。照諦空
理方是實智。如是四門四悉赴縁説種種二
智皆是化他。二明自他權實二智者。佛用四
悉説上四門種種權實隨他意語皆是權智。
坐道場時證二諦理不可宣説即自行實智。
三自行權實二智者。坐道場時證俗諦智究
竟分明法障皆盡名自行權智。證眞諦理究
竟分明正習倶盡名爲實智。二明通佛三種
二智者。一若用悉檀説三藏三種二智及當
教有門。照幻化事皆名權智。照幻化理名爲
實智。若空門明義照幻化事理皆名權智。照
幻化理空即是實智。乃至四門種種權實皆
是化他權實二智。二明自他二智者。總前三
藏及當教所明種種權實皆是隨他意語。並
屬化他權智。佛及八地内心所證皆名實智。
三自行二智者。佛及八地照眞俗理即是權
實二智。三別教三種二智者。一總前藏通三
種二智及當教有門分別事相皆爲權智。若
照如來藏理名爲實智。若空門者照有門事
理皆名權智。有門權實畢竟空寂名爲實智。
二自他權實二智者。總上二教及當教四門
皆是隨他名爲權智。佛及十地内證之理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