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疏 (No. 1767_ 灌頂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此三相還是經初三種之瑞。彼佛説此。此衆
見彼。即是聲瑞。此衆見彼彼衆來此。即動地
瑞。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雙中初
彼佛説此佛。文爲四。一明遠近二彼佛説此。
三發來。四現瑞如文。次此衆見彼衆亦爲四。
一驚怖。二安慰。三見彼衆。四唱苦哉。然大衆
見佛應生歡喜何以唱苦。聞彼佛説此佛應
當入於涅槃。還是前聲瑞。覺地動戰慓還是
前地動瑞。見如鏡之光還是前光瑞。聞見是
已彼佛爲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問此衆皆
是佛同行人何因驚怖。答今論實者意不在
權。又十地位有上下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
佛力所作佛借神力昆蟲能知。不借神力則不
能知。此無邊身承佛神力而現此瑞。首羅驚
怖復何所疑。次第二雙。初從大衆見無邊身
一一毛孔。明此菩薩示不思議不見而見。明
一毛道即是見小。容七萬八千城莊嚴巨麗
即是見大。然其身量同等虚空。空非大小安
可説。盡而復不妨從彼而來。巨細相容毛孔
不闊城亦不小。復聞歡娯受樂之聲。復聞唱
言苦哉之聲。復聞純説大乘之聲。即是非苦
非樂不相障閡。菩薩所以現此事者。表於今
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議。次從爾時無邊身
菩薩與無量菩薩。是彼菩薩以不可思議不
來而來。次第三雙中初供佛。次不受如文。次
例餘三方悉如文。問身既無邊此土他土倶
在毛端。那忽從彼以來於此。是即彼邊而來
此邊。此間大衆見從彼來。即是此邊見於彼
邊。舊云。少分無邊故有來去。此不應爾。既言
量同虚空。虚空豈有少分多分。既言少分則
不同空。今明菩薩不思議色即邊無邊。無邊
即邊。非邊非無邊。邊即無邊量同虚空。無邊
即邊自彼之此此見彼來。雖邊無邊非邊非
無邊。而能邊無邊故稱不可思議。若有定者
非不思議。例如丈六梵不見頂。非見非不見。
能見能不見。譬如帶鏡身邊身在鏡裏。裏而
非裏。非裏而裏。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
影現水。頑閡之色尚復難思。況不思議寧以
情取。從娑羅雙樹去。大段第三結召請中二。
初結衆集。次結瑞相。瑞本集衆。衆既已集瑞
亦隨竟。故須兩結。初結衆集又爲二。先明其
處不可思議。次明其人不可思議。初文者三
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衆長旛大蓋人無妨閡
供具無傷。又鍼鋒微塵容無邊身已不思議。
況受四方十方微塵無邊身菩薩。復有幾許
眷屬。供具人無障閡具無損傷。此是處不思
議。次人爲四。初從十方下結他方衆集在鍼
鋒及閻浮者。結此土衆集在雙樹。此是人不
可思議。二簡應集不集不應集而集。應集即
迦葉等三衆。不應集毒蟲惡人惡鬼等三衆。
此明集不集倶不可思議。三明衆集利益。謂集
不集衆等起慈心。集不集處等皆嚴淨。羅那
婆神者是集衆。三千大千衆生是不集衆。又揀
除慈不慈。不慈者一闡提是不生慈心。慈不
慈者皆不思議。從爾時三千世界以佛力故
下重明處。三千是衆集處。十方世界是不集
處。等皆嚴淨如極樂土。故言十方亦復如是。
以衆集故致此利益。不集處不集衆不發心
尚不思議。況復如來示生示滅寧可思議。此
是結衆集竟。次從如來面門下結瑞相竟。從
前至此總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
然者。聲光及風皆從口出。若收光入口風聲
例然。收聲則息教。疑者問誰此表師去。收光
則息照三障闇於道三業善不。生此表主去。
收風則息神變顛倒無由得轉此表親去。大
衆見一解三見收聲入口知必失師。是故嗚
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養此哭失。由悲無
法食見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聖慧
日光從今永滅。三障誰除三善誰發。見收風
入口知必失親。是故哭言法船沈沒誰破無
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三種之哭。哭主親師。
嗚呼是意慟。號哭是口哀。戰動是身苦。三業
悲戀乃至於此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上
釋品爲三。一辨疏密。二辨徳行。三釋名。初意
者依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
義。於義則密於文則疏。謝氏從人從事題純
陀品。於文則密於義則疏。今明涅槃施章。於
梵漢兩文倶無所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
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徳行者。純陀是二恒之
數。何故別立一品。略明十異。一時衆先供而
後請純陀先請而後供。二時衆三請佛皆默
然。純陀一請如來即受。三因受大會。四因食
開常。五自請住。六騰衆請。七金口歎。八大衆
歎。九當徒問答。十往昔誓願衆無其一寧不
立品。問純陀十異迥超衆表何不前供而後
獻耶。答後供者讓他徳也。舊明五讓謂賤讓
貴凡讓聖麁讓妙少讓多近讓遠。今依文宜
爲十讓。初以俗讓。道謂僧尼衆。次以凡讓聖。
謂學無學。三以淺讓深。謂諸菩薩。四以賤讓
貴。即國王大臣。五以顯讓冥。謂天龍鬼神。六
以少麁讓多妙。謂人天等。七以財讓法。即是
魔衆。八以同類讓異類。即師子鳥蜂等。九以
近讓遠。謂十方菩薩。十以城旁讓隱遯。忍辱
仙衆。五讓收文不盡十意粗周。問何故昔默
今默而有受不受異。答佛意難如。今通別兩
解。今昔二默倶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
佛隨世界故有二默受不受異。或宜默受宜默
不受。二倶生善。欲生彼善故有二默。破惡得
道亦復如是。聖無唐捐非凡所測。別釋者時
衆無奇縁弱不感。令追責往縁是名世界默
然不受。初若發言不受則後供息心。衆供都
集普皆等受。是名爲人默然不受。默不受者
貶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開無常顯常無勝治
力。是名對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
法身常諸無食無受。是名第一義默然不受。
默然不受是佛境界。義不可盡略言四耳。三
釋名者。純陀名也。六卷云。姓華名子純子之
與陀二文互出。舊云。本名純陀後大衆稱徳
號爲妙義。今則不然。純陀是彼音。妙義是此
語。先立嘉名。爲最後作瑞。所以大衆稱美。不
應名徳兩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儔也。然妙
義淵博不可言盡。略示其十。謂義妙解妙檀
妙位妙徳妙感妙通妙説妙田妙益妙。義妙
者三點四徳不縱不横不並不別。佛及衆生
皆悉安住祕密藏中。文云。諸佛境界不可思
議。一切法中有安樂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
妙智慧照窮理性動合機宜發心畢竟等無差
別。文云。言純陀者。名解妙義雖受人身心如
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足一切鍼鋒大衆。
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位妙者。雖在居家
蓋諸無學工巧之賤。釋梵歸仰如盛滿月映蔽
星辰。是優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家墮
大僧數。徳妙者如前十異十讓。爲佛爲衆之
所稱歎。文云。南無純陀南無純陀而爲我等
之所瞻仰。感妙者東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
燥齎持香飯獻而不受。九方亦爾況復人天。
純陀一請即爲哀納故知物妙非妙食麁不麁
非麁非妙。文云普爲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
養。神通妙者始辦供具地六種動。正獻食時
説十三偈如經即神通妙。説妙者巧興五難
善覆有爲如經。田妙者最後入滅是良福田。
文云汝爲衆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受其供
普受大會則財益。一切因食開常即法益一切
如經。純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餘無量一切諸
妙故名純陀品。若依經名應言十大若依人
名故言十妙。妙之與大左右之異。從此訖衆
問是涅槃施。分文爲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擬
對此土雜類衆。哀歎品施勝三修擬對此土
聲聞衆。長壽品去。隨問而施擬對此土諸菩
薩衆云云。問有他方衆何文擬之。答從現病品
去更明五行十徳。師子吼問性及迦葉陳如。
擬對他方諸菩薩衆。然佛平等説普雨一切
豈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盡於無分別中作
差別説。問若爾始終只是一涅槃施則無餘
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説云云。此品爲四。
初因獻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於無常開
非常非無常。二因其請住以不住破住開非
住非不住。三因於論義有爲無爲且共置之
開非有爲非無爲。四因催供明爲滅須食爲
不滅不食開非滅非不滅。四段在文可尋。生
起者衆被召來意在開密故因食明常。常則
應住故因常請住。住非圓極。是故遮住以無
住破住。住與無住互成得失。故有爲無爲且
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無是故即非是。是
故文言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
是時。第二第三亦復如是。是非倶非寂滅爲
樂事窮理盡故低頭飮涙而辦供也。通別者
雖分四段不可一向。何者圓滿妙説義不可
盡隨其類音各各得解不可各解局於圓法。
今三意望之一別擧常破無常。文云我今施
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別明於我。以有我故
所以論於我住我觀。若無我者誰住誰觀。文
云汝今當觀別明於淨有爲不淨無爲即淨。
文云善覆如來有爲之相。別明於樂樂即涅
槃一切諸佛皆至是處。文云生已不住寂滅
爲樂。若一向從別則成對治失於圓旨此義
可知云云。二明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異於我
常即是我亦即淨樂我即是常亦即淨樂淨樂
亦爾。文云是常法印即是諸佛之法界也。若
但是常常即缺減不具四徳寧當得是法界印
耶。三明非通非別畢竟清淨。何者若但是常
破於無常是待對法經論所害。釋論云無常
者是對治法非第一義。常治無常亦復如是。
中論云若法爲待成是法還成待。今言常者
非常無常故非通別。若是通者通即對別別
既被非通寧。得是。當知常者非通非別。文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無通無別。乃名爲等我
亦如是非我無我。文云汝今當觀諸佛境界
佛境界者無我無無我淨亦如是非淨非不
淨。文云有爲無爲且共置之捨有捨無即非
淨非不淨樂亦如是非樂非不樂名寂滅樂。
文云不應思惟長壽短壽無長無短即非樂非
不樂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縱不横不並不
別即通而別即非通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須
識圓妙乃解於常。又此四文成前起後。言成
前者。上大聲普告令最後問爲欲顯發方便
密教。今果爲開雙非之教上面門放光却障
生善咸欲成就第一空行。今果勸觀諸佛境
界。上地動翻倒咸歸佛所。今果示有爲無爲
且共置之欲求正法應如是學。如是學已寂
滅爲樂同於如來所至到處故涅槃施成前召
請等義。言起後者。教觀諸佛境界即般若徳。
欲求正法應如是學且共置之即解脱徳。寂
滅之樂佛所到處即法身徳。如此分文即顯
佛語上中下善不徒開章。初獻供文爲四。一
請二受三難四答。請又二。初經家敍徳。二發
言陳請。敍徳爲二。一敍徳。二敬儀。先敍其讓
徳。次敍所爲徳。敍讓徳中兼具十意。優婆塞
如前釋。此即三讓。謂俗讓道凡讓聖淺讓深。
拘尸城如前釋。此是以近讓遠。城旁讓隱遯
工巧之子有二義將作大匠子則貴執斧子則
賤未知是何且指以賤讓貴。以麁讓妙。同類
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雙卷云五百十五。據
端首五十。據親近五百據徒屬。或當如此。此
之一句是同類讓異類。以顯讓冥。以少讓多。
今敍意者。此人正爲請。佛受供即是以財讓
法。依文證義義自滿足。次爲令世間得善果
者。敍所爲徳善果多塗。謂可意果無漏果隨
分果究竟果。可意果者賢聖所訶。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人天身。無漏果者二乘灰滅。經
家所歎。必非自調自淨之果。隨分果者。三賢
十聖住果報分而非極。下文云我今所獻食
願得無上報。故非分果爲令衆生得佛菩提
究竟之果。次捨身威儀下。敍敬儀威儀不同。
謂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如波斯
匿王見諸佛時捨五威儀。冠劍&MT00871;履車餘雖
無五亦有脱巾解帶徒行等。皆俗威儀。道威
儀者。謂偏袒單縫天冠天衣法式規矩等。法
門威儀者。謂生忍法忍等諸法門也。佛威儀
者。謂相好力無畏不共等法。或可捨俗服服
道服。或捨事服入法門服。或即俗服是力無
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袒權袒實袒。俗袒
者如書中肉袒謝罪。道袒者弟子事師供役
便易故袒右覆左。權袒者權化易行故袒權
覆實。此釋他經非今教意。今言袒實覆權覆
無常之權袒雙非之實。正當機利物便易得
宜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轉隨
順世間。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陽精表智
導行此即爲人。文殊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
道。用正去邪此是對治。膝表於行地表於理
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即第一義。此意通用
可解他經。若依今經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
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義也。不釋合掌
私云事釋可知。如世歛手則表敬也。若所表
者二表權實二理諸教諸味各有此二。今經
合已理無外也。悲感者悲則悲他感則感佛。
他行不同悲亦不一諸供不受則福徳不生是
故悲也。供既不受不得因供開常是故悲也。
常既不開雙非不顯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
後檀成。我與同類衆願悉滿故以悲助他以
感祈佛。不釋禮足。私云以我之頂歸佛足下。
故諸教之果咸歸圓因。次白佛去陳請。謂標
請正請。結請標爲二。初標三寶舟杭。次標自
他求度。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寶也。佛及比
丘智斷具足即是法寶。哀者慈悲法門指此
一宇。又是法寶。如是三寶即無供之衆爲有
供衆而作福田。若無無供供無所供供。若無
受供無由供是故須請。受我等者即是同類
群輩。言最後者由初致後。如來出世初益衆
生。今入涅槃後益衆生。佛無再受之期。我無
再供之日。故言最後。爲度無量者標他也。如
此自他欲憑舟航請求度脱。世尊去正請有
三。法譬合法説爲二。一所失故請。二所求故
請。所失爲兩。初明所失。次釋所失。初所失
者。失於三寶。無主是失佛。無親是失法。無救
是失僧。無護去釋所失。若無主忠無所護。若
無親孝無所歸。若無師學無所趣。既不爲主
護。又無主可護則無榮無祿是故言貧。既無
親可歸。又親去不歸則無生無蔭是故言窮。
無師可趣又師不示趣則無訓無成是故言
困。釋所失意顯。次從欲從如來下是所求故
請。又二。初明所求。次釋所求。初文者。求佛
一體即滿三益。佛是良田即是從上求祿故
言求將來食。佛能長養法身慧命。即是從親
求生。佛能訓導令得正轍即是從師求成。若
從如來即兼諸義。次唯願去即釋所求。次從
世尊譬如刹利去是譬請。開爲兩。一貧窮譬。
譬上所失無主無親等請無主故貧無親故
窮。二役力譬。譬上所求求將來食請貧窮。譬
中擧四姓者舊云是四族姓是義不然。現見
四族一方倶貴不相忝謝。今文四姓高下不
同於義不便。今明是四種姓刹利翻田主愛
民治國王者之類。婆羅門翻淨行博學明文
之類。毘舍未見翻應是平民耕農販賣之類。
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客糞擔尸之類。舊以
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是義不然。若四生六
道譬太近收義不盡。今譬九法界根性束九
以爲四種。方便菩薩根性既有化他統物之
能譬於刹利。聲聞縁覺同是無漏清淨涅槃
譬婆羅門。天人兩界善道受報譬於毘舍。地
獄等四同是惡趣譬於首陀。所以然者。一切
衆生同一佛性其味眞正一體三寶等無差
別。而爲煩惱之所覆蔽輪迴六道受種種身。
界隔差別其味混雜或酢或鹹或甜或苦。無
主無親亡家亡國一體三寶隱而不顯。外則
遠離三寶喪失善法。故言貧窮。善惡隔絶故
言遠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國。下性品云一切
衆生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爲三毒所覆。故
墮地獄畜生餓鬼生刹利等種種家中。即其
義也。若觀開譬以刹利等譬四種人根性則
便。若觀合譬云貧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
人有四根性其義則便。而文又云拯及無量
苦惱衆生者。復似就於多人作譬既有二文
不可一向。若得此意一人既然多人亦爾。故
於一人兩用無妨。然此經宗明常辨性尋初
法説通失三性。三性不顯義説爲無。正性不
顯故言無親。縁性不顯故言無主。了性不顯
故言無救。通擧三失以爲請端。法説所求中
云但從如來求將來食者。專從主求祿是求
縁因縁能資了了能顯正此略擧一而爲請
也。就譬失中別請三性。意言衆生本有正因
之性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爲惑覆受種種
身四姓等異。此擧異以請不異。別請如來顯
於正性。以貧窮故遠至他國者。無主曰貧無
親曰窮無師曰困。此擧貧請富別請如來顯
縁因性。役力農作乃至草薉。此明始從人天
乃至菩薩偏除煩惱唯是少分。無上善根不
能開發。唯希天雨天雨一灑即能發生。別請
如來顯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別。隨順根
縁通別兩請。餘文如經。下如來受中亦有兩
意。我今爲汝除斷貧窮。是許其作主顯縁因
性。無上法雨許爲作師顯於了性。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許爲作親顯於正性。此是別許三
因佛性。從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
云何無差若許作主即是親師。若許親師即
是許主。是三如一等無差別。若顯縁因即顯
了正。了正若顯即顯縁因。是三性顯等無差
別。此是通許三因性也。惑者云此未明佛性
云何此解。答經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
開後何所躡。良以初請一體之佛作主親師。
一體之親施其常命色力。一體之主施其常
安。一體之師施其常辯。令其身内一體三
寶三佛性顯自他内外等無差別。上根利智
已同純陀。爲未解者至哀歎中開祕密藏安
置諸子悉入其中。長壽金剛次第相躡。乃
至迦葉師子吼等廣顯佛性。若初開宗不明
佛性者。爲開何義何義爲宗。恐帖文流散
故懸示此義。次從役力農作去譬上所求。此
譬略從人天二乘方便菩薩所有善法。悉是
縁因少分故擧此爲求。役力者正明厭斃惡
趣貧窮尚人天善故言役力農作。得好調牛
文有兩意。若以牛譬於身。身是善果猶屬
人天。若以調牛譬身口七。此譬於戒。良田
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薉譬斷煩惱。此亦
兩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塵沙譬三菩
薩。唯希法雨去正求了因。唯希如來是求主
求親。法雨是求師三求。若允如貧得主如窮
得親如蒙得師。則佛性顯所求之要正在於
此。佛隨其求應請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許爲
親顯其正性。施其常安是許爲主顯其縁性。
施其常辯是許爲師顯其了性。前後無違。方
知文旨。三從言調牛下。合譬先合役力後合
貧窮。文不次者貧之與役不定前後。只貧故
役只役故貧。始從人天至三菩薩悉皆是貧。
雖少不同皆貧。如來無上財寶。不次第合意
或在此合役力譬。又兩。先歴法合後一體合
初。歴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
支用戒防護合上調牛。定能資慧合上良田。
慧忘差別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薉。除
塵沙惑合除沙鹵。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
體合。體有於戒以合調牛定合良田。慧合除
薉。雖少善縁不能顯正。唯希如來去正是合
求了因言教。從貧四姓者去合上貧窮。上歴
四姓今就一體已如前釋。從拯及下合上歴
別四姓意也。三從我今所供去雙結。又三。初
結上法譬中所求之請。法説中云受我微供
然後涅槃。似獨請佛。今結譬云冀得充足如
來大衆者。結其不獨在佛善能充足五十二
衆。又是顯其能以一食普施大衆衆多而供
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議供供難思衆云云。次我
今無主無親去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三
如羅睺羅者。雙結法譬中求失之請。佛是金
輪即羅睺主。又是親師我及一切亦復如是。
事三如一同羅睺羅。從爾時世尊去第二受
供文爲三。一許受施。二正受三釋施。許受又
二。一敍許。二佛唱許。初經家擧三號。佛然其
所請故以三號而對許之。擧世尊許爲主。擧
種智許爲師。擧調御許爲親。既許爲主即斷
其貧。既許爲親即袪其窮。既許爲師即除其
困。三失還得三求遂克。世尊者一切之所瞻
仰。如世孝子之事親。如婆羅門之事火。如諸
天之奉帝釋。事親即親義。事火即師義。奉釋
即主義云云。又世尊者。如學無學等衆星之瞻
佛月。如四種菩薩海水繞佛須彌寶山。檀林
師子等喩喩戒定慧。世所崇仰故言世尊。一
切種智者或以相好色身遍對一切一切各解
故名一切種智。何者世有衆生事八十神一
神一好隨其所覩見其所事。如來一身遍令
其解故名一切種智。又不以色身爲佛。以一
切種智爲佛。一切種智依此色身見相莊嚴。
當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種智。調御者稱適
機縁應生應滅應受不受皆爲調御一切衆
生。他經以調御丈夫爲兩號。今經合爲一號。
文云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
法譬兩請。次我今爲汝除斷貧窮去。是佛
唱許。斷貧是許主。法雨是許師。生法芽是
許親。從汝今於我去是正受。汝今於我欲
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請父。安者述其請主。
無閡辯者述其請師。我當施汝者。即是許
云云。舊明涅槃正體是常治於無常故序五
時云般若雖明尊特之佛爲成無生。楞嚴雖
云七百僧祇豈及法華無量壽。法華無量壽
猶是無常。至涅槃教始明常樂。遠斥鹿苑
近破法華。同歸涅槃圓常窮源盡性之説。如
此説者偏摘諸經對縁一句作無常義。偏取
涅槃破病之常以爲正體二塗倶失。何者般
若佛母涅槃佛師。楞嚴三佛涅槃三點法華
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衆生悉一
乘故。云何一乘還破一乘。法身云何破於法
佛。佛師云何破於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於
部教。互相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雖
無五時之執以當現常破無常義義勢相似已
同舊壞。興皇解云常無常者藥病相治無常
治常。若識無常是治常方便病去藥盡。若不
識者執藥爲病。病即斷見故云王今病重。常
治無常亦是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即成
常見。識兩方便能斷斷常則非斷常。故智者
見法生即滅斷見。見法滅即滅常見。若不識
者還是二見。今明此釋與舊不同。若得意者
無所間然。逐語生想倶同前病。何者彈常無
常。是互論方便指非常非無常而爲正體。如
避空求空去空逾遠。何者佛言二施果報等
無差別。若其昔説五果無常今説是常可是
差別。若常無常倶是非常非無常者方是等無
差別。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若得此意般若楞
嚴莫非祕密。然此常義斯教之喉衿。衆經之
心首。群聖之窟宅。諸佛之法界不可思議。如
來智慧説不可盡。若嶷然常若當現常若破
病常豈會圓理。今試言之。夫佛出世本爲大
事因縁。大事因縁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
爲大。常立諸法故名爲事。常機常感故曰因
縁。常無差別差別説常。下文云諸佛所師所
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三世諸佛悉師
此常。常無師弟師弟倶常。如是分別名世界
常。我今爲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
閡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又云
我今哀憫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
諸天人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
報。如此等文皆明常法發生常善是名爲人
常也。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是常樂我淨。
我是佛義常是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以
此四種破四顛倒。又云先所修習四法相貎
悉是顛倒。欲得眞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
修我想常樂淨想。譬如明醫先以鹹苦治其
本病。本病雖去復患鹹苦後以淨乳治於鹹
苦。佛亦如是。先以無常治其常病。常病既去
更病無常。今以眞常破昔無常。故云我爲醫
王欲伏外道。是故唱言無我無人。爲此因縁
而説有我。常破無常亦復如是。又東方雙者
即是於常爲破無常。又二鳥雙游譬於如來
無二二用。如是等文皆明常法對破無常。釋
論亦云常與無常是對治法非第一義。是名
對治常也。第一義者則非常無常。今經亦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常破無常無常異常。
是則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非常無常故
無差別。若二鳥雙游明其二用。二鳥倶息明
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爲樂是大涅槃。如是
等文皆第一義常也。當知是常四悉無閡常
亦間隔因縁大事。常亦寂絶畢竟妙理。常亦
出生建立諸法常亦對治破於倒惑自在若
此。云何偏據是於對治藥病互論埋沒圓能
害諸經論。又大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又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常。佛
性雄猛難可毀壞。此多文義即是現常。又云
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我淨。如
是等文即是當常。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既
無三世何得復有現常當常。淨名云但以世
俗文字説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若固
執當現各據三世不解我意寧會偈旨。又此
常者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昔覆於常今開辯
常無別。今常異昔無常開昔無常即是今常。
次我今爲汝斷貧窮者若除四趣貧窮。即開
諸惡無常而顯於常。下文云懺四重禁除謗
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即其義也。若斷人
天貧窮即開諸善無常而顯於常。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天人身設使得之者心亦不甘
樂。又云因滅是色獲常色等即其義也。若斷
二乘貧窮即開無漏無常而顯於常。文云爲諸
聲聞開發慧眼云云。若斷方便菩薩貧窮。即開
六度通別無常而顯於常。文云令諸菩薩了
見佛性。又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總而言之開諸有餘悉是無餘。開諸不了悉
是了義。是名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悉皆安置
三點四徳祕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佛性佛
性即常。既開於常即開佛性。既爲此等作親
開正作主開縁作師開了。除斷貧窮開境界
性。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即開果性。若例此義
何人何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
法不是非常非無常。豈復更有善惡三乘差
別等性。畢竟悉是大般涅槃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不可思議。竪深横廣無邊無底。能建大
義充滿法界不可窮盡。何得判是嶷然破病
當現常耶。如此常義猶若虚空。略對四家示
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釋。私云
五既並果具攝因果一切萬徳。先消名次對
法。五法並常故初云常。連持曰命。常命則
以無始無終而無斷絶。以非色爲色。吾今此
身即是法身。作用爲力遍一切處用無窮盡。
不動名安雖具力用安固不動被機有辯。無
縁慈悲普施法藥。次對法者此即三密。命即
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無閡即口密。亦名四
徳。意是常徳。身是樂我。口即淨徳。若得此意
遍一切法無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人。以
五常故施亦無盡。言無盡者即五果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中
二何以故去即釋施也。釋初釋後中間可知。
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爾。既擧諸教例
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印於一切
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施即
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
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
別即是法常云云。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
有種種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
初後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
煩惱皆能説法故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
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皆是諸法實相故等。
若此中意即是初後皆常故等。常者即是非
常非無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無常意歴
一切法教行位人等無差別。問一切衆生常
爲現爲當。答已如上説三世皆常。問若現常
者衆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
同父姓寧責耆少。凡有六即。一切衆生即是
理常。聞大涅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
修即觀行常。如夜見杌即相似常。金錍抉眼
三指分明即分眞常。無上大覺即究竟常。如
此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翻名釋義如常
可見。受最後供一期事畢法理具足。汝聞見
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三純陀設難文爲二。
初總非。不然後別作難。冶城作四難。開善作
五難。名目不同云云。今明五難。一有智斷無
智斷。二有聖號無聖號。三具四身三身。四具
度眼不具度眼。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初
一難具論自他。後四難唯論於自。此難本明
受者福他。初既備擧後不煩文是故略之。然
此五難芰角難解。何者至理寂滅無大。無小。
若垂迹化物縁有利鈍應有勝劣。小縁所見
初後倶劣。大縁所見初後倶勝。若始坐樹下
受牧女乳麋食。此食已十力充滿此小縁劣
見。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坐華葉。十方諸
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放眉間光
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佛。華
葉菩薩成於應佛。此大縁見勝。當知牧女與
諸佛不同乳麋與光明永異。此即大小二佛
最初受施。若見佛自行乞食到純陀舍食檀
耳羹。中夜入滅輿向雙林以火焚身此小縁
劣見。若見純陀悲感但獻八斛四斗不思。議
供充飽一切。見十方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飯
奉佛涅槃大縁見勝。當知乞食與送食不同
香飯與檀耳永異。大小二佛最後受施其相
若此。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純陀芰
角將大縁之後並小縁之初構差別之難。佛
約大縁所見初後無差以答。則涇渭皎然初
後不二。今更引經而分別之。勝天王中。初坐
樹下有四種相。或見坐祥草。或見坐天衣。或
見坐七寶。或見坐虚空。像法決疑經。佛入涅
槃亦四種相。或見拘尸土石樹林。或見是七
寶莊嚴。或見是三世諸佛菩薩所游居處。或
見是眞如實相純佛境界。前後既現四相不
同。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今更對教
主而略説之。若三藏佛初受乳麋未有智斷。
不能化他令得智斷。凡法未離不得聖號苦
行體羸外須雜食。無漏未發内有煩惱果縛
尚在是後邊身必歸磨滅是無常身。雖行事
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復如是。
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無四眼。既
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觀純陀言專引
三藏佛初成爲難。若通教佛菩薩道時已斷
正使無漏現前自得智斷。亦令他得已捨凡
法入聖人位。誓願扶習現坐道場示受食身。
無復四住但有習氣。名無常身後邊之身。非
是正使無常之身後邊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羅
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
福利於他令得五果。純陀所難都未渉此。若
別圓佛初受施時如佛所答我成佛來無量阿
僧祇劫久具智斷令他智斷。乃至久已不食
不消無五事果示現初成初受後成後受。豈
可以劣見之初難勝見之後。初後二果等無
差別其義明矣。四佛答爲兩。初正答五難。次
普受大會。初答第三四身三身之難者。身有
離合故有四三。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純陀先擧三藏佛初以作難。三藏之佛六
年苦行精氣殆絶乳麋資益身力充滿則是食
身。如是食身從業縁現故是煩惱身。三十四
心斷子縛盡唯果縛在是後邊身。終必入滅
是無常身。故擧爲難。佛今以三破四正言後
邊與無常同故合爲一無常身也。汝擧四身
乃小縁所見大縁所覩則無此四。何者光明
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身則
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煩
惱闇非煩惱身。若始斷煩惱猶有果縛是後
邊身。今非始斷故非後邊。四大果縛可是無
常。常住智慧猶如金剛故非無常。大縁所覩
唯三無四。何況如來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無
此四身。大小雙非四三倶遣。即是非食非不
食非常非無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法非非
法。非邊非非邊。非金剛非不金剛。能赴兩縁
作四作三。而於如來非四非三玄而復玄。是
故二施果報無差明矣。次從善男子未見佛
性去。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純陀引三藏
佛爲菩薩時納妃生子棄國捐王。樹下坐草
起洗受食。是時未斷一毫煩惱不能化物據
此爲難。佛以大縁所見爲答。破於藏通二縁
成佛。何者二縁所見非但三藏未受食時不
見佛性。受已作佛亦不見性。通佛亦爾。當知
未見性者雙破二教。若華臺菩薩受佛職。時
入金剛定登佛職位。得三菩提明見佛性常
身法身金剛之身。即名爲智無四種身。即是
於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又入金剛三昧即
金剛身。破無常身即一番智斷。得三菩提即
是法身破煩惱身又一番智斷。究竟見性即
是常身破於食身又一番智斷。亦能令他具
足智斷。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智斷無殊得名
時異。三從菩薩爾時破壞四魔去。答第二有
尊號無尊號難。純陀據三藏菩薩在家之日
有輪王相是人中天。從出家來至受食時猶
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號。亦非生天之天。
乃至不得作生淨天之天。既無此號故言猶是
衆生。佛今不以三藏爲答。乃以大縁所覩華
臺。華臺菩薩已破四魔。故釋論云得菩薩道
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得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今經亦爾。入金剛定是金剛身破
天子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
惱陰。得見佛性即是常身破於死魔。如此功
徳豈非生天淨天天中之天。今入涅槃亦破無
常等四倒之魔。無四倒故破煩惱魔。無煩惱
陰死即無天魔。初成後滅既倶破四魔倶非衆
生。倶得尊號是天中天等無差別。四從菩薩
爾時雖不廣説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難。純陀
據三藏中棄國捨位不見説法但有捨財不見
理檀。故言猶未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但
見障内故言唯有肉眼無有佛眼乃至慧眼。
佛今乃以華臺大縁所見雖不説法。先已通
達財法事理檀波羅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
過於人天二乘菩薩之所見也。亦分得佛眼
今佛答法檀一事。餘度五眼準此可知故略
不答。先廣通達今爲衆生廣顯通達。是故二
施等無差別。五從善男子如來之身去答第
五有五果無五果難。純陀以三藏中施食五
徳命色力安語施主還得五種果報。今聞佛
説我實不食施主亦應無五事果。佛今以本
地初成答之。我無量劫不受不食畢竟清淨。
小縁初見口受乳糜。大縁初見頂受光明。而
於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縁後見受於檀羹。大
縁後見普受大會。而於如來無乞無受。是
故初後二施果報等無差別。次普受者從我
今去。是受衆供次請住文爲四。一因請。二
騰請。三遮請。四重請。先生起四意衆咸獻
供請住。供既不允請住未申。佛因純陀許受
衆供。衆因純陀更請佛住。純陀順旨仍騰衆
心。佛受衆供普開於常。常法非住不應請住。
常法深奧衆未能達。衆意殷勤是故重請。興
皇解云大衆同聞聲。告不久當滅。聞答難云
法身常身。又初聞滅謂如燈盡聞常謂恒在
世。夫如來者本無去住。何曾如彼見住見去
只去是住只住是去。不起寂滅現身餘會。去
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若爾如來
去。住於衆何益云云。今明佛無去住縁宜不
同。略有四種。或有見去而自慶。乃言無量衆
生墮佛前後。我今有幸見佛始終自慰爲得。
此是世界因縁見去。或悲泣懊惱拍頭號哭
三業戀慕。此是爲人因縁見去。或有見去破
無量惡。如來尚去我云何著。是爲對治因縁
見去。或有見去入祕密藏至佛至處了了見
性與法王子等。是爲第一義因縁見去。或可
一人具四。或但三但二。或可四人各一種種。
不同而於如來都無去住。且擧純陀。或時悲
感。或時歡喜。或云如來不般涅槃而我不能
不懷憂惱。或時自云我今已與文殊師利法王
子等。若衆無縁純陀豈然。故知純陀不爾悉
爲縁耳。於去一句四縁不同餘住亦去亦住
非去非住。三句準知。初因請文爲二。初長行。
二偈頌。初爲二。謂喜歎。初不納供是故悲塞。
今聞普納咸皆歡喜喜由純陀是故稱歎。欲
遂本心所以進請。就歎爲兩一略二廣。略擧
四歎。謂名利徳願。名者嘉名先立妙義後興。
將後驗前名不虚稱故同聲歎云希有純陀。
言大義者横闊無涯。言妙義者竪深無底。又
常非常是深義一常一切當是大義。非常非
非常是妙義。已如前説。次汝今下利者吉祥
福地。率土同集十方響會。旛懸梵世蓋覆
三千。如來默然一無所納。純陀後請前供普
收。如此聲譽絶倫蓋世。故衆歎言汝今現世
得大名利。徳者即徳之一字十讓居後五果
當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小用滿檀度此其徳
也。願者願等三字滿足貫上四倶足。故前佛
立誓今佛願圓故言願滿。從甚奇純陀去。廣
歎從後向前以歎四徳。初更擧六難廣歎第
四願滿。諸天命盡五衰相現。其餘天子爲
咒願云。願生善處願得善利。處是人道利是
持戒。下文云。十方土多爪上土少。捨人天身
得三惡多。捨人天身得人天少。捨天得天諸
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猶如兩人在兩
須彌。一彼竪竪孔一因風放。綖得入鍼孔此
事甚難。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復難於此。海底
盲龜千年一出値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
難。若在人中値世有佛難復過此。仰鍼於地
梵宮投芥墮在鍼鋒此事甚難。値佛生信復
難於是。生信聞法復難於是。辦最後供復難
於是。此六於他爲難純陀則易。故大衆歎言
甚奇純陀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如優曇華者華
表輪王。能最後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衆已
爲授記。廣歎願滿竟。次從南無去是廣歎徳。
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謂屈雙
膝。其有十讓五果檀度之徳故今歎之。又南
無者具有三義。口稱是口業屈膝即身業歸。
命即意業。三從猶如秋月去。廣歎其利秋是
陰時月是陰精。至時即盛映蓋衆星孤明獨
秀麗天皎地一切瞻仰純陀亦爾既有妙利。
與勝妙時會建立妙義。在大衆前衆莫能
先。對佛開常蒙普受供。一切大衆三業歸
崇。四從南無純陀心如佛心下。廣歎其名。上
云名斛妙義名與法合。心如佛心名與佛合。
眞是佛子名與僧合。與三寶合即顯其身一
體三寶。亦是五果三點四徳五佛。性等一切
法界具如向説歎其得主心如佛心。歎其得
師名解妙義歎其得親如羅喉羅云云。次偈頌
中二。初一偈頌上歎。次三偈請。初文云汝者
汝即純陀頌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難之一頌
願滿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請佛開常即頌
徳也。我及一切衆頌譽也。上同聲讃。此云我
及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論義似如文殊爲
請首也。次請中二。先二行爲衆爲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請。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
露法身慧。命將不全也。次騰請爲二。初長行
經家所敍。次偈是純陀請詞。初長行中云卒
喪者略耳。具足應言喪主親師云云。前奉聲光
大衆奔躄流血灑地故今言卒喪。蒙施常命
色力安辯。該統法界許主師親故言忽然還
活。時衆大喜於前純陀慶悦於後復是一讓。
次偈中十八行半爲兩。初十一行半騰衆歎。
次七行騰衆請。初文中略騰三歎。初騰歎願
中先騰六難。後猶如下作譬結。初云獲已利。
騰歎善利難人身善處難。蠲除等是善利所
離。金寶聚者騰佛世難。不懼者所離也。優曇
華者騰生信難。投鍼鋒者騰最後供難佛不染
世法去騰聞法難。我今所奉食去騰歎徳也。
因供發願願無上果不願諸有。如伊蘭出栴檀
去。因於微少充足大衆。又因食顯不食非食
非不食。道香徳風開發一切悉非常非無常。
我今得現報去。騰歎利如文。從一切諸世間
去。正騰衆請爲三。初兩偈騰悲苦意。次三偈
騰請住益意。後兩偈結二意。文云世間無調
御者。無主親師生大苦惱。次文如來在僧中
去。總明三寶益。如須彌山別明師益。山若映
水水同山色。師若説法如法奉行故是師益。
佛智能善斷半行是智度益。雲起清涼是善
權益。此兩明親益。如來善能除去是主益。
煩惱之賊寇亂行人佛日照除撥亂反正故是
主益。三結者若失三益増戀悲慟結上苦惱
意也。若得三益信心増長結上請住意也。從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請有長行偈
頌。長行爲二。初述歎難。次以難遮請。初文
者。夫六難展轉相依三種無佛時亦有。三種
佛出乃有。今述佛出時三難。餘者可知云云
次以難遮請爲三。初以難遮請。二以佛境界
遮請。三以二用遮請。以諸難遮請者。汝騰衆
四歎自快六難。六難之與四歎由我涅槃施汝
常命種種功徳普及一切。我若久住無最後供。
誓若不滿衆不稱譽。名亦虚設自失己利。又
障他人那忽自欣後供而請久住。久住無後
供後供無久住。汝自矛盾故遮言不應意正有
此。次汝今下。擧佛境遮者。佛之境界唯佛能
知非下地圖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至存彌
亡至亡彌存。非存非亡即住不住。不住即住
非住非不住。如此境界言之者訥取之者失。
絶其情慮故遮云不應。問純陀住十住地那忽
遮之同凡不知。答知有六種云云。亦是爲下而
抑於高高尚不應下自息望。三悉皆下。擧二
用遮請者。但佛境玄妙及佛勝用汝所不知。
謂常無常二鳥雙游去住適宜稱機隱顯。或
時用住或用不住。只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
不住。昔用無常施得五果一切諸行悉皆無
常。若定無常何得今教施常五果遍一切法
悉開無常。當知非常非無常能常能無常。又
昔用無常論五門觀謂他境界今教用常論五
門觀即自境界。豈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
耶。當知皆是佛之勝用若用於常故無勞請。
若用無常復不須請。故擧二用遮言不應。十
一行半偈爲兩。初十行半明無常用。後一行
明常用。初又二。前九行通明諸行無常。後一
行半正用無常。初又五。初三行半無常觀。次
一行苦觀。次一行空觀。次二行無我觀。次一
行半不淨觀。問諸天化生豈是不淨。答雖無
臭薉賢聖所訶亦是不淨。次諸欲下。明正是
無常用。如瑞應云。出四城門起於厭患故不
貪著。離欲思惟六年苦行。證眞實法。三十四
心發無漏慧。今日當涅槃即最後無餘。次我
度有彼岸一行。即常用。度者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於諸此彼而得自在。
故我非但過一切苦亦過諸樂及無苦樂。乃名
大樂。我淨例然云云。他判前九行半是佛同於
常無常行亦是眞不眞義。後兩行即是諸行
同於如來無常常不眞眞義。此常無常顯非
常非無常眞實法也。今言若爾常無常是二
方便。因兩方便得顯眞實。即如纓絡二觀方
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此乃淺深三諦之意
菩薩境界。云何得與佛境界同。此文分明云
當觀諸佛境界。佛境界者三諦一諦一諦三
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三諦皆
空。一假一切假三諦皆假。一中一切中三諦
皆中。只中是俗眞只俗眞是中無二無別如
此乃名諸佛境界。所以用佛境界而遮請者。
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請住。乃至一中一切中
云何請住。遮請之意正在於此。云何以菩薩
境界釋佛境界耶。若但隨文難見此意。今更
就偈文以顯此意。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
離欲一偈明一假一切假。我度一偈明一中
一切中。偈中廣出還釋長行佛境界意。且點
其意在後更釋云云。四重請者。或云非重請佛
不重答故。或言兩向望前爲重請望後爲論
端。於中爲三。初領旨。次謙謝。三正請。領旨
從以難遮請生六難由佛誠如聖言。謙謝從
佛境界生諸佛境界浩無涯底。豈是蚊蚋能
知邊表。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謙也。謝者從於
用生。蒙佛受供成最後檀。慳結漏斷等於文
殊蒙佛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薩。故擧龍象
喩於智斷。又擧幼年自況。以初具戒況於先
達。拔淵泉之下處雲霄之上者。蓋佛菩薩之
恩。是故須謝謝無常用。三正請常住之用。能
生物善大衆苦至如來未然是故重請。有法
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言變吐者有二解。一
云譬大衆戀慕饑渇願如來住終無變吐。故
文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故知爲衆生作譬。
二云爲佛作譬物思物機亦如饑渇願佛住世
亦無變吐。故合譬云唯願世尊亦復如是。故
知爲佛作譬。夫聖言巧密不可偏取云云。第三
旁論者。何名旁論。先釋名次帖文釋名又三。
一釋名二出意三料簡。初釋名言。旁論者前
獻供爲正爲無爲是旁。又時衆是旁人時衆
未解爲旁故論。又兩人實慧爲正方便爲旁。
興斯問答是其權巧故名旁論。又如來境界
爲正二用爲旁。今之所論論於二用故言旁
論。斯乃四悉意。思之出意者何故旁論。佛因
獻供施常以破無常。又明二施等無差別利
者玄解非常無常。惑者便生勝負之見。鄙無
常而崇於常。如來又因請住以不住破住。又
明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利者即解非住非不
住。惑者又謂不住勝住。迴惑自迷不能。得解。
是故文殊以無常不住訶其請住。純陀以常
住難其無常不住拒抗紛紜彰其非理故云有
爲無爲且共置之。懸指如來後當廣説。擧是
顯非昭然可解。爲是義故故須旁論。復次上
純陀自云文殊師利法王子等。時衆懷疑文
殊古佛行遠解深能問能答。純陀初心位淺
解微。上雖能問未見其答。云何稱等是故旁
論。文殊深而墮負純陀淺而獲勝。淺勝非勝
深負非負。非負非勝方顯其等。約斯事理顯
旁論意。大略可見不俟多釋。料簡者。問文殊
明空三昧而爲正法應是無爲。純陀對有論
無無待有成還應是有。那忽言文殊執有純
陀執無。解云文殊扶昔教之空望大是有。純
陀扶於今教對有論無。有去無無還得是無。
又復純陀始具足檀則行淺不應云勝。文殊
古佛則深故不應負。解云適物所宜更互椎
砧非定勝負不負而負於深無損。不勝而勝
於淺無増。文殊且共置之則勝負雙捨。又文
殊執昔。就昔爲是望今爲非。純陀執今。就今
爲是望昔爲非。若作四句。各執二用顯體爲
倶是。各執二用傷體無倶非。各辨體用各有
一是一非。即用而體即倶非是非非。文爲二。
一旁論。二復宗。旁論又三。一文殊訶勸。次純
陀訶勸。三文殊稱美。初文殊訶勸又二。先訶
次勸。先訶中牒其請辭汝今不應發如是言
即訶也。次汝今當觀應如是學即勸也。次純
陀訶勸又二。先雙訶説觀。次雙勸説觀。就雙
訶又二。初訶説觀之非。次雙結觀説之過。初
訶説觀之非又二。先訶説次訶觀。初訶説又
三。一不應摧勝號同劣號。二不應擧劣法同
勝法。三結其失辱。初文者夫如來者通是諸
佛之極號。今古不異故曰如來。豈可以極尊
同於諸行。夫諸行者生死賤名卑鄙底下群
有勞累。若以如來同諸行者。摧常住爲遷滅
屈涅槃作生死豈可然乎。次譬如水泡去。擧
三見一聞不應以劣法同於勝法。勝法者即
四徳也。劣法者即四倒也。水泡譬無常。車
輪譬苦。我聞諸天壽命極長。極長天者即是
非想。非想無色不可見故。故言我聞。擧長對
短短即墮胎落孕。此擧不淨問無色云何是
不淨耶。答雖非惡色賢聖所訶亦是不淨。如
聚落主失勢力者譬無我也。當知不應。擧四
倒法同四徳法。三世尊亦爾去。彰其失辱若
摧勝同劣則失天中之尊號。亦失四徳之勝
法。若擧劣同勝則辱諸佛世尊之勝名。亦辱
常等之勝法。從是故文殊下。是訶其觀亦爲
三。一不應觀勝名同劣名。文云勿觀如來同
於諸行。二不應觀劣法同勝法。文云爲知而
説不知而説。若知如來非是諸行強説同者
令下法同上法。若不知如來非是諸行而言
同者。即闇惑上法混和下法。三彰其失辱。若
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爲天中天。則失
尊勝名及尊勝法。若使諸行同如來者。則辱
尊勝之名亦辱尊勝之法云云。次從譬如人王
去。兩譬雙結觀説之過。初譬結觀過。次譬結
説過。初文又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王者譬
衆生力士譬佛。力士爲王施功。佛爲衆生施
化。王見力士多技藝者厚賜封祿。衆生得佛
恩深四事供養。力士以技徳伏物不以威加
如來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羅延力。佛具功徳
汝今云何憶想分別觀於如來同諸行耶。此
豈非結觀之過明矣。次短壽譬結其説過亦
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父母譬衆生。子譬於
佛。相師譬文殊。衆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隨機
應譬如生子。佛實長壽文殊説短。豈非訶説
之過此文明矣。次從譬如貧女者。是雙勸説
勸。舊云貧女譬生解。丈夫譬護法。開善云貧
女譬生解。丈夫譬捨迷。冶城云貧女譬護解。
丈夫譬慚愧。招提云貧女譬説佛無爲。丈夫
譬覆佛有爲。今以女譬慈。生子譬説。丈夫譬
剛。遠行譬觀。譬文自現。又承躡上來非徒臆
説然對聖訓凡寓上誡下非訶勸文殊。又勸
博地無益極聖不勞勸。不上不下發心已去
未足已還正須訶勸。譬文自明矣云云。初勸説
譬有開有合此開六慈。謂理乃至究竟。貧女
至加復病苦。以譬理慈。貧譬無智。病譬無斷。
無有居家譬無常住五果。無救護者譬無主
無親女雖貧病有生子義。理無智斷而有解
説之義。下文云慈是一切諸善根本云云。饑渇
所逼游行乞丐者即名字慈。無智爲饑無定
爲渇。癡散所逼欲求靜慧則素絲易染。薄知
名數微達方隅名字慈也。止他客舍觀行慈
也。觀五陰如逆旅暮合朝散觀六入如空聚
貪者求物。觀六塵如惡賊愚不知避焚灼。憫
之豈非觀行慈也。齊此慈來通名解説。解説
未彰如女雖能生而子未顯。可譬懷胎寄生
一子相似慈也。向觀陰舍生清淨解。如寄生
子此慈説已彰譬子生出。通前慈説悉有障
難。至相似時慈悉倚伏更五彊弱故於此位
説諸障難實通前也。舍主驅者。此譬報障障
於慧解。義言驅去慈解同體故言抱兒。向涅
槃城故至他國。名字慈後。分眞慈前兩楹之
間故言中路。遇惡風雨即内業障。蚊虻啑食
即外業障。經由恒河即煩惱障。抱兒而度者。
於三障中不捨正説。説陰界入非常非無常
説諸惡業非縛非脱。説諸煩惱非明非闇。以
相似慈及相似解。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
疾者三障力彊激奪慈説。慈説體妙不屈三
障。故言而不放捨。於是母子遂共倶沒者。慈
與解觀倶從相似轉入分眞故言倶沒。如是
女人慈念功徳生於梵天。天者通是分眞究
竟兩慈觀。下合譬其義自顯云云。從文殊若有
善男子去。合譬先通合四慈。後通合兩慈。通
塗明者。從前理慈已來。不應偏渾偏解偏説。
初文爲三。一者正護不得偏説。二者引過不
得偏説。三者乖理不得偏説。偏説非正護正
護不偏説。偏説無慧眼慧眼不偏説。偏説乖
正理正理豈偏説。此中三文廣有所破云云。從
若正見去。合後兩慈合前許圓説不許偏説。
合後開偏説不云圓説。若通論前後皆有偏
圓而互現者前未見機理宜但許圓止偏。是
故文云自責愚癡後見機理尚許偏説何況圓
耶。是故文云正見者也。又正見者即是圓見。
若見有無不名無爲。具有無者方乃名圓。就
文爲四。先開偏説。次釋見機。三牒譬合初沒。
四牒譬合後證。初開偏如文。次釋見機者。能
爲衆生是見世界機。生善法故見爲人機。亦
是見第一義機。生憐憫心即對治機。三四如
文。次從如人遠行是勸觀有譬合譬又二初
正勸次重勸。初文者六卷名爲丈夫譬。此開
六種觀義。謂理觀乃至究竟觀。遠行譬理觀。
去後位遙名遠。理寂而照名行。中道譬名字
觀。始末兩間通稱中耳。疲極者煩惱勞累生
死拘逼謙卑請益皆是疲極寄止他舍譬觀行
觀。三界幻居猶如寄止五欲非己爲他。權託
陰入如舍。無明所壓如臥沈昏不醒如寐。忽
然火起火是無常來無徑路故言卒起。卒起無
常即報障也。上具三障此略擧一。即時驚寤
譬相似觀。昔來未得而今得之爲驚。似解隣
眞爲寤。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雖彊盛不久
摩滅如入海見平故言定死。雖知定死即猶
未死。未能入聖但在白法故言慚愧。衣纒身
者衣以譬觀。身以譬境。若作偏觀照境不周
是爲可恥。圓觀圓境無所可恥故言纒身。便
命終者。他以被問難屈爲死。然被難死死者
無量應生梵天。既不生者當知非也。今言死
者似觀轉謝。生忉利天者分眞觀起此譬兩
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眞義。若就一主即究竟
義。而言梵王及輪王者更譬究竟觀。不生等
顯其所離。善男子下重勸勿觀。從文殊如來
眞實去。合譬但合上即便命終分眞觀去。若
能如是去。合上生忉利天。他以此文三十二
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合臣。若爾八十反應
合八十種好。輪王無敵應合十八不共法耶。
今云八十種好亦不與他共故皆合究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下
從文殊讃言去。是第三文殊稱美。文爲四。初
領成其説。二歎言行相應。三歎玄。會佛旨。四
受勸又勸領成前兩勸兼領兩訶初如文。次
善男子汝今下。言行相應言長壽因縁者。正
見正知正護正説。即是常住因縁也。此領前
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縁。能知如來是常
住法者。此領前合譬中分眞之解善覆如來。
此領後合譬似解也。常受安樂者。是領後合
譬中分眞解也。若領眞似二解即是兼領六
位之意。然文殊止一言訶勸。純陀作爾許訶
勸。文殊竟不觝攘翻更讃美。良由純陀所説
會教會機。聖人但説己法不説他法。驗知純
陀是分眞位。是故文殊還以分眞美其言行。
即是發純陀五戒之迹顯分眞之本。私云當
知十讓從迹而説復以小初難大後者亦恐時
會及未來世。唯執小初以難大後。妨於大後
用破小初。言時會者乃是新衆。何以故一代
教門彈斥洮汰已會毫善。豈執如來定入涅
槃同於初小正爲未來鈍根小習而執於小。
故法華云除佛滅後。若不爾者豈有如前幢
旛妙供人天雜類菩薩聲聞皆默不受而於城
中工巧微供彰言納受。因茲普領時會之供
復能難佛爲佛所歎。又與文殊旁論往復。故
知純陀非聊爾人。三從如來次後去歎玄會
佛旨指哀歎等爲廣説。四從我之與汝去受
勸。又汝勸我覆於有爲。我亦勸汝覆於無爲。
雖終日説有不能盡其用。終日説無不能罄
其極。言所不洎絶而置之。又言置者。指廣置
略即世界置。涅槃正體非體非用非爲無爲。
既非正體可共置之即第一義置。汝勸我覆
有我勸汝覆無。更互是非莫知其正即對治
置。有爲無爲乃是旁論。今此正以獻供爲宗。
置旁復宗故言且置即爲人置。次從汝可隨
時去。是復宗論文爲四。初復宗勸供有勸有
訶。二如來印讃成前起後。三明悦可有問有
答。四明讃發讃純陀之説發文殊之迹。初又
二。先勸次訶。就勸供爲三。一勸時二勸速。三
勸奉佛。勸時者如初行時初到時病時物新
熟時。今最後供是初去時。二勸速者古佛道
法過中不食今速赴此時。三勸奉佛者正爲
最後供佛涅槃。次純陀下訶。亦爲三。一不知
時。二不知速。三不知佛。初令時者。汝令時施
佛可時施一切大衆不皆涅槃。此則非時非
時索施理渉於貪。次不知速者。佛六年苦行
尚一麻一米今須臾間何須速也。三不知佛
者汝謂如來實須食耶。文殊同他見謂須雜
食。純陀申已解食即不食故訶文殊墮三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