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初也。諸兵衆者謂十地菩薩也。實破四魔
破分段故。既小能破變易四魔爲説。無量
義經亦名妙法蓮華。二乘聖者隨其所應。
全破分破分段三魔。當必能破變易四魔。
發心悕大當必破故。如世軍將功勳小者。
待施功而愛*賞。志意驍雄預賜勳傭之旨。
奬進其心。故説爲與此猶未入十地之位。
且賜明珠之教。入十地已分破變易四魔。
乃賜明珠之體
經 如來亦復亦大歡喜 賛曰。下合有二。
一喜。二與。此初也。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
起大心當破變易。有大功勳。故佛歡喜
與此法華。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不發
大心。當破變易四魔。名大功勳者而皆賜
此經。趣寂聲聞不與之故。退心有學亦與
之故。或復今者且據退心二乘無學已破分
段四魔。名大功勳。不説趣寂。四魔有二。一
分段。二變易。如破魔章説。今隨要者。分段
三魔體性可悉。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
魔。變易三魔理亦可知。八地已上諸大菩薩
示現爲天魔。故無垢稱云。示現爲魔王者
多是不可思議解脱菩薩。唯有龍象能與龍
象爲戰諍故。如前已説。然彼降位降時不
同。如理趣疏。今依大集經説。知苦・斷集・
證滅・脩道。如次能壞蘊・煩惱・死・及與天
魔。復次觀有漏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如次壞蘊・煩惱・死・及天魔。復
次觀空・無相・無願。具此三已迴向菩提。如
次壞四。復次觀身・受・心法如次壞四。智
度論云。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
故破蘊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
心入不動三昧。故破天魔
經 此法華經而今説之 賛曰。此明與之。
此經是佛之因。多饒怨謗。而今與之如解
明珠
經 文殊師利今乃與之 賛曰。此喩合與
第一。即説無上。有二。初所詮理最先故得
無上
經 文殊師利而敷演之 賛曰。此能詮教最
先故無上
經 爾時世尊佛所讃經 賛曰。合初十四頌
半頌第四行。中分二。初四頌頌安樂行。後
十頌半頌經勝徳初文有二。初一頌總標後
三頌別頌。此初也。哀慈也愍悲也
經 後末世時令住其中 賛曰。此三別頌。
一頌一句頌起慈悲。一頌三句頌起思念
經 譬如強力明珠賜之 賛曰。下十頌半
頌經勝妙。中有二。初四頌喩後。六頌半合。
此初也。初三頌喩權後。一頌喩實。權有三
喩一王。二功。三賜
經 如來亦爾説此諸經 賛曰。下六頌半頌
合。中分二。初三頌半頌合昔權。後三頌頌
合今實。此初也。今亦唯有三。一頌半法王。
一頌功。一頌賜。説此諸經者説此會已前

經 既知衆生爲汝等説 賛曰。此合今實
有二。一頌半頌合今實。一頌半頌合與第

經 我滅度後如是四法 賛曰。此第三段結
成四行
經 讀是經者如日之照 賛曰。下二十一頌
半。是第二大段明通安樂果。中分三。初四
頌半明寤時果。次十六頌明夢中果。後一頌
結前果。此初也。一頌半自體無六惡。一頌
衆生敬慕天爲僕使。一頌外三惡不侵。一頌
無畏聰慧
經 若於夢中而爲説法 賛曰。下夢中果。
分五。此初二文。初一半見佛。後一半見自
説法
經 又見諸佛合掌聽法 賛曰。此六頌半
見佛授記。曲分爲四。一頌半見佛説法。二
頌身處證悟。一頌標記。二頌正授
經 又見自身常有是好夢 賛曰。此二頌半
見身寂靜脩行見佛
經 又夢作國王如煙盡燈滅 賛曰。此四頌
見身捨俗成道。分四。一頌見脩行。一頌
成道。一頌半利生。半頌入滅
經 若後惡世中如上諸功徳 賛曰。此結
前果
法華玄賛卷第九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
往生極樂也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左借名
所所或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九
 沙門基撰 
  ◎從地涌出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
三。一者七品明學行流通中。前之一品明
所學行。下之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
四。此之一品正明現在具安樂行流通之
人。壽量及分別功徳品。因釋此疑展轉生
起。隨喜・及法師功徳品。明助・正依安樂行
流通之人。所得功徳。常不輕品。明佛自身往
居因位行安樂行。行忍辱等流通此經。今
得佛果勸諸衆生應勤脩學。故此品來。二
者兩品明一乘行。中前品明所行行。此品
明能行人。故此品來。三者論云七者示現教
化衆生無上故地中涌出無量菩薩摩訶薩。
此中明佛已曾教化無量菩薩行此四行。
涌出持經勸諸衆生云何不學。故此品來
釋名者。涌謂上昇。出謂顯現。從地上昇而顯
現。名從地涌出品。玉篇涌騰也。涌如水上
騰故應作涌。踴跣也非騰義。解妨者。何故
不言從傍來。乃言從地踴出。答明依四
行以持經。踴出生死之地故。又明不離
此界佛曾所化。已超生死之地故。不言從
傍來。但説從地踴出
經 爾時他方而廣説之 賛曰。此品之中大
文分四。一他土請持。二如來不許。三此方
踊出。四菩薩疑生。此初也
經 爾時佛告廣説此經 賛曰。如來不許。
有二。初止後顯。且説極多故言六萬。實非
唯爾。顯佛化功止他不許。縱令他護亦
有何愆
經 佛説是時同時踊出 賛曰。此方*涌出
有八。一從地踴出。二昇空讃禮。三神力
促時四衆人共見。五導師省問。六世尊慰答。
七四人隨喜。八如來讃之。初文分五。一地
裂。二聖踴。三相好。四住處。五群輩。此初二
也。表破生死故。地裂。顯趣菩提故。踊出」
經 是諸菩薩虚空中住 賛曰。此相好及住
處。行安樂行所得果故。相好證眞性而得
一乘。故住空
經 是諸菩薩所不能知 賛曰。此群輩。有
三。一來由。二列數。三結之。列數有八輩。
一恒河沙。二分恒沙。三那由他。四萬。五千。
六百。七十。八單
經 是諸菩薩於二世尊 賛曰。第二昇空
讃禮。有三。一詣塔。二禮足。三敬讃
經 是諸菩薩謂如半日 賛曰。第三神力。
促時有三。一讃長時。二受亦久。三促時。本
論説此經所説劫。晝夜月時年。此以晝夜
合數不廢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或復五十
日・五十月・及時年。讃徳逾深時長可悉。受
讃神力亦等讃時神力。變其本心。聖通延
促光景。衆生愛法已是忘疲。況聖冥加輒
生勞厭。故諸四衆謂如食頃。法食資持神
通制御。故經多劫年命不虧
經 爾時四衆國土虚空 賛曰。第四衆人共

經 是菩薩衆中唱導之師 賛曰。下第五導
師省問有四。一列名。二徳行。三直省。四偈
問。此初二也。行高勝廣離惡進善。故名四

經 在大衆前生疲勞耶 賛曰。三直省。四
偈問。玉篇訊問也。辭也。言也。執問。通問。
曰訊
經 爾時世尊入於佛慧 賛曰。第六世尊慰
答。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一見佛樹
善。二即便受化。三迂會亦從。初雖不從後
亦從也。初二讃菩薩。後一説聲聞。或初二
説迂會。後一説趣寂。不愚法者入解佛慧
非入證也
經 爾時諸大菩薩我等隨喜 賛曰。第七四
人隨喜
經 於時世尊發隨喜心 賛曰。第八如來讃

經 爾時彌勒問訊如來 賛曰。下品第四大
段菩薩疑生。分八。一心念。二語演。三他問。
四傍答。五讃許。六正答。七衆念。八申請。此
初也
經 時彌勒菩薩願兩足尊説 賛曰。下語演。
有十九頌半。分三。初一頌總申疑請次。十
六頌半請所疑事。後二頌申衆疑意。此初也」
經 是從何處來爲從何所來 賛曰。下請
所疑事。分五。二頌來處。九頌來數。二頌化
行。二頌半國名。一頌不識。此初有三。一來
由。二讃徳。三來處
經 一一諸菩薩猶不能盡知 賛曰。來數有
三。一頌總。七頌別。一頌結
經 是諸大威徳脩習何佛道 賛曰。此化
行。有五問
經 如是諸菩薩未曾見是事 賛曰。此國名」
經 我於此衆中願説其因縁 賛曰。此不
識也
經 今此之大會唯願決衆疑 賛曰。第三段
申衆疑意
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何所來 賛曰。第三
他問
經 爾時諸佛因是得聞 賛曰。第四傍答
經 爾時釋迦如是大事 賛曰。下第五讃
許。有二。初讃後許。此初也。阿氏多云無能
勝。彌勒名也。阿逸多訛也
經 汝等當共大勢之力 賛曰。下許。有二。
此長行。被精進鎧。鎧謂兵甲兜鍪。令心
勇鋭欣樂聞法。心不退轉名堅固意。以義
深遠恐其疑退。此説四力。一者慧力。即壽
量品如來祕密法・報二身。智性・相故。二神通
力。即彼神通佛化身也。三奮迅力。決定所作
也。奮音俯問反揚也。迅音息晋反。又松閏
反疾也。今從後反。師子將欲決定所作。必
先奮迅頓巽身毛。疾揚其身後方定作。明
我今決定説自所作三身妙事。四威猛力。正
作所作示所有威制伏摧破。摧破自餘不
信者故。或由智慧故奮迅。由神通故威猛。
或智慧者法報二身。下三化身。神變・記心・教
誡三輪如次之功用也
經 爾時世尊汝等一心聽 賛曰。初二頌勸
勿生疑許可爲説。後二頌顯佛實語誡一
心聽
經 爾時世尊令發道意 賛曰。下第六正
答。有三。初告我化。次明住行。後末後一頌
結勸生信。此初也
經 此諸菩薩正憶念 賛曰。下明住行。有
六。此有二。一住處二解經。通利聞慧。思惟
思慧。憶念脩慧
經 阿逸多求無上慧 賛曰。此有四。一樂
靜。二精進。三樂深智。四求無上慧
經 爾時世尊令發大道心 賛曰。七頌半頌
前。中分五。此一半頌標佛化
經 此等是我子爲求佛道故 賛曰。初一半
頌樂靜。後一頌精進。憒音古對反。心亂也。
鬧音奴効友。不靜爲鬧亦爲鬧字
經 在娑婆世界悉當得成佛 賛曰。初一頌
半住處・深智。後二頌結成我化。於此伽耶
處所。昔來所化。非今現在伽耶。如言常在
靈山。非山常在在山處故。此城亦爾
經 我今説實語教化是等衆 賛曰。結勸
生信
經 爾時彌勒三菩提 賛曰。第七衆念
經 即白佛言四十餘年 賛曰。第八申請。
有二。初長行有三。初擧事難。次擧喩難。後
正申難。初文有二。初擧成道處所・年歳。
後正申難。此初也。伽耶城者。極險固少居
人。唯婆羅門減有千家。此並仙人之族胤
也。不事公王貴庶宗仰城居勝強擧國
咸悉。即在摩竭提國之内境。佛菩提樹次
南極近。故言不遠。又言伽耶。是佛生處。是
迦維羅國之都城。佛於摩掲陀國菩提樹下
成道。倶中天竺。相去極近。故言不遠。得大
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者。於此義
中略有二説。一者有諸部説。十九出家三十
成道。本起因果經説十九出家。思惟無相
三昧經説三十成道。智度論説佛臨涅槃
告須跋陀羅。我年十九出家已求佛道。出家
已來過五十歳。不説成道之時。佛實年八
十矣。此有解云。十九出家後五年事仙人行
樂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故告須跋陀
羅過五十歳。智度論中用於此義即依此
説。今言成道四十年者。纔年七十矣。二者
亦有諸部及大乘中説二十九出家三十五
成道。増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出曜經・和
須密論。並説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善見論。並
説三十五成道。本起經云。佛欲出家指耶
輸腹云。却後六年汝當生男。遂懷羅睺。佛
六年苦行。成道之夜羅睺始生。但言羅睺六
歳在胎。不説十一年在母腹。故知二十九
出家三十五成道。六年之内兼脩樂行。阿藍
迦藍處坐得無所有處定。欝頭藍子處學得
非想處定。菩提留支法師引經偈云 八年
作嬰孩 七年作童子 四年學五明
十年受五欲 六年行苦行 三十五成道
四十五年中 教化諸衆生 眞諦三藏・
及和上西域記等。並説二十九出家三十五
成道。金光明經説佛壽八十。今言成道過
四十餘年即年七十有五。並初成道年合
四十一年名過四十
經 世尊云何三菩提 賛曰。下正申難。有
二。初申三事。後結難信。申三事者。一時
小事大。二時促衆多。三時短徳勝。此初也。已
至上位當成菩提。名事大也
經 世尊不得其邊 賛曰。時促衆多也。前
言於此少時。貫下兩文
經 斯等久遠常脩梵行 賛曰。時短徳勝。
觀其久來逢縁樹善。非少時脩
經 世尊世所難信 賛曰。結成難信由此
三事難信佛化
經 譬如有人是事難信 賛曰。下第二擧喩
難。色美喩佛相好莊嚴。髮黒表佛設年八十
而無老相。於一切時好巡舊處故。大般若
説八十種好中云。常小不老好巡舊處。年
二十五表佛雖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以
上表佛成道極近。設年八十但如二十五
指百歳人表所化菩薩徳高位遠百福莊嚴
云我生育令其道長是事難信
經 佛亦如是甚爲希有 賛曰。下第三正申
疑有三。初牒所疑事。次今日下正申疑意。
後我等雖復下申疑所由。此初。有二。初牒
佛成道時促。後牒菩薩七徳甚大。菩薩七
徳者。一脩時長。二勤精進。三定自在。四得
神通。五久脩梵行。六能習法。七巧問答。故
爲人寶
經 今日世尊大功徳事 賛曰。正申疑意」
經 我等雖復亦不生疑 賛曰。申疑所由。
有三。初明自能通。次申他惑起。後正請除
決。雖自無疑示相不了。請決我疑。信隨
宜説信成就故。達佛所知證成就故。佛言
不虚四無謬故
經 爾時彌勒如實分別説 賛曰。下十四頌
分三。初五頌頌擧事難。次二頌頌喩爲難。
後七頌頌申疑請。此初。有三。一頌出家時
近。三頌菩薩徳高難信。一頌衆大請決
經 譬如少壯人擧世所不信 賛曰。此頌喩
也。髮白面皺者此與長行互相影顯。父言
色美髮黒具相巡舊之徴。子稱髮白面皺。
久脩。猶缺之状。髮白有聖道久脩之徴。面皺
帶相好未圓之兆故也。皺音側救反
經 世尊亦如是於下空中住 賛曰。下七頌
頌申疑請。分二。初四頌牒所疑事。後三頌
正申疑請。此初。有三。初半頌佛成道近。次
三頌讃菩薩有十徳後。半頌明住處
經 我等從佛聞而住不退地 賛曰。正申
疑請。爲四。初半頌自無疑。次半頌他有惑。
次一頌疑者失。後一頌正申請
  壽量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
五。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踴出下六品能學
行人。中分四。第二段壽量・及分別功徳。因
釋前疑展轉生起。前明踴出皆言佛化。位
高衆大時會生疑。今辨法身本無起滅。化
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衆何所疑哉。故
從踴出後明壽量品。二者十九品爲正宗
中。下之五品明一乘果。中分二。初二品明
已滿果。後三品明未滿果。初中又二。初正
明已滿果。後辨時衆因此證獲不同。故此
品來。三者論説對治七慢之中第七無功徳
人。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而不取爲第一
増上慢。爲對治此説醫師喩。論又云第七
人者根未熟。爲令熟故示現涅槃量。現在
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令集諸善根希
取第一乘。示現佛入涅槃分限名量。令
集善根後方調化。醫師既在此品。故此品
來。四者論云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
示現三種佛菩提。三身在此。故此品來。此
爲文殘。七喩之中唯説後文醫師。不説初
文三佛故。五者第九示現涅槃無上故。説
醫師喩。除七慢中説醫師者。化根未熟
示現入滅令其根熟。今説醫師現佛入涅
槃。化滅實不滅。非如二乘滅而爲滅。故名
無上。此乃七喩之中義殘也 釋名者。如來
者法・報・化身之通名。壽者所受之命。量謂齊
限。此品明三種佛身命體齊限。任法性隨
願縁。應群機受自體。今明此三佛命之齊
限故名如來壽量品。壽音植酉反。量音呂張
反。謂貶量校量佛壽量。褒貶計校籌度三佛
之壽命。或力讓反。義如前釋故。名壽量品
解妨者。何故不以醫師爲品名。以壽量
爲品號。答因三身之壽命。方假喩於醫師。
故從本壽量爲名。不以醫師爲品號。又
難初科品云。先陳壽量除根未熟不集功
徳之人増上慢。何故非是法華正宗乃是流
通分攝。答當機應時即熟一乘。正逗聲聞
故爲正宗。示滅後化初根未熟。故非正説。
故雖説於壽量不授記於聲聞。故雖説於
醫師亦無聲聞授記。以此智積前者請歸。
不爾中途請還何速。由斯此品但是流通。
説爲正宗。便無是妨
經 爾時佛告誠諦之語 賛曰。此品有三。
初釋迦三勅。次彌勒四請。後如來正告。此初
也。三身妙體位在果窮。上智猶不能測。下
愚何因可解。恐彼心疑口謗因法而有毀
傷。故勅丁寧方申正説。亦恐耳不專於法
教。意不矚於玄宗。又衆生性鈍聞不能解。
令法入心故再三告示。説三身故爲三告
經 是時菩薩信受佛語 賛曰。此彌勒四請。
佛既慈悲三告。大衆何得虚然。故加四請。
表悕法心重。三告示説三身。四請三身各
四。祈四徳・悕四智・濟四生。是此意
經 爾時世尊神通之力 賛曰。下如來正告
初長行中分二。初勅聽標示。後正説壽
量。此初也。三請者從初也。祕密者法・報二
身深妙體故。神通者化身應物現故。佛所藏
護名祕。義深難解名密。妙用無方曰神。
體無障擁名通。此之二體威勢難屈故名
爲力。又對法等説有四祕密。於方廣中佛
之祕密皆應決了。一令入祕密。謂爲聲聞
説色等有。爲令無怖漸入聖教。非一切
有。二相祕密。謂依三自性説一切法皆無
自性無生滅等。破所執有相説之爲無。非
一切無。三對除祕密。佛爲對除諸過失故
説種種教。且除八障説最上乘。一除輕
佛。二除輕法。故説我曾名勝觀如來法身
無別故。三除懈怠。如説願生極樂世界
皆得往生等。四除小善生喜足。於一善根
或讃或毀。五除貪行稱讃佛土富樂莊嚴。
六除慢行稱讃諸佛或有増勝。七除惡作
悔脩善障。説於佛等雖行輕毀然彼有
情亦生天趣。八除不定性障。令捨聲聞下
劣意樂。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説一乘更
無第二。四轉變祕密。如説覺不堅爲堅。善
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如是
等隱密名言解之令異。此中祕密即是第三
對除祕密。由輕佛徳及貪慢行者。説他佛
身以爲自體。稱讃佛故。如下經言。於此中
間説燃燈佛等。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言
神通者所化多衆神力化之令生發意
經 一切世間三菩提 賛曰。下正説壽量。准
論爲二段。初明菩提無上。後諸善男子。
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下。重顯報・化二身
差別之相涅槃無上。初文之中論分三段。示
現三佛菩提故。一應化菩提隨所應見而
爲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
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即此文是。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
足得常涅槃。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次下文是。
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
淨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所以者何下
文是。此依初無上具有三身以爲三義。佛
身増減諸教不同。或總名一佛寶。或分別
爲二。佛地論説。一生身二法身。法身・實報
皆名法身。實功徳故。他報・化身倶名生身。
又般若論説二。一眞佛。二非眞佛。初是法身。
後餘二身。或分爲三。即此所説三佛菩提。
或説四種。楞伽經説。一應化佛。二功徳佛。
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
後一是法身。金光明經又説四種。一化非
應。佛爲物所現龍鬼等形。不爲佛身名
化非應。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
依定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
所見一大千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謂諸聲
聞所見佛身。現見脩成故名爲應。見人同
類故名爲化。四非應非化。謂佛眞身。前三
是化後是法報。佛地論亦説四。一受用非變
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
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
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謂法身。華嚴
經説有十佛。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
故。佛地論名現等覺佛。二願佛願出生故。彼
名弘誓願佛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
且説一信。彼名業異熟佛。四持佛隨順世
間不斷絶故。彼名住持佛。五涅槃佛示滅
度故。彼名變化佛。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
不現故。七心佛善安住故。此上二名同彼。
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徳無所著故。彼名
定佛九性佛善決定故。彼名本性佛。十如意
佛以普覆故。彼名隨樂佛。前五世俗佛後。
五勝義佛。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前五是化
身攝以名世俗故。法界一種是法身攝本
性一種通法及受用。餘三一向是受用故。
論云此五是勝義故。雖法及受用不同形
前變化皆勝義也。勘無垢稱觀如來品經及
疏。楞伽經言。大慧。法佛説法離攀縁離能
觀。所觀。離所作相量故。等。大慧。報佛説一
切法自相同相故。因自心現熏習相故。亦
説譬如幻師幻作種種形像。諸愚癡人取以
爲實。而彼諸像實不可得。是名分別虚妄
法體。大慧。化佛説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
蔭・界・入等法般若論。云應化非眞佛。亦
非説法者等。推功歸本唯法身故。彼經宗
説眞法身故。乘文便故略明佛義。三身成
佛如彌勒疏。別義如佛地及唯識並法苑説。
雖説佛身増減不同。今以類論莫過二種。
一眞二化。地前菩薩及二乘見名爲化身。報・
法二身名爲眞身。由此理故。明三佛菩提
中分二。初明三乘所見其所疑身。後明三
乘所不知眞身。此初也
經 然善男子那由他劫 賛曰。下明三乘
所不知眞身。分三。初標成道來久。次解成
道已來時節。後結成前説。如是我成道已來
甚大久遠下是。此初也。論釋唯説報身成道。
據實報身脩生覺滿名成。法身脩顯證圓
名成。亦有何失。此中雖標報身成久。後釋
亦顯法身體義
經 譬如五百知其數不 賛曰。下解成道
已來時節。有二。初分明説報佛菩提。成道
來久爲物説近。後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
下密説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權
現。初是能證智。後是所證理。智・斷二徳智。
及智處如次明故。初文有三。初擧喩問。次
彌勒等答。後佛廣釋。此初也
經 彌勒菩薩無量無邊 賛曰。此彌勒等
答。有三。一總陳無量。二明二乘不知三結
無邊。有云阿惟越致應從阿鞞跋致。不退
轉地
經 爾時佛告阿僧祇劫 賛曰。下佛廣釋。
分二。初告報身成道實久。後諸善男子於是
中間下。告化身釋彼疑難。初文有二。初明
成道來劫後。明恒所住處。此初。有二。初標
明告後。釋劫多
經 自從是來導利衆生 賛曰。明恒所住
處也。自受用身實遍法界。相状難見。仍隨
小情以釋自體。擧用顯之云別所在。有
起用處身即在故。亦如虚空廣遍無礙之處
相彰。實報・法體倶圓證之處便顯。故自報
身擧用別顯。又説導利十地菩薩他受用
身。擧他所知以明成久非自報也
經 諸善男子方便分別 賛曰。下告化身
釋彼疑難。有三。初標釋。次別釋。後諸善男
子如來見諸衆生下結釋。此初也。他衆有疑
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中間所有燃燈・毘婆
尸等。成道入滅説法度生。復是誰耶。今標釋
云。於是中間説燃燈佛等成道入滅。如是
皆以智慧方便。善巧分別説於他佛。非離
我身別有彼佛
經 諸善男子諸根利鈍 賛曰。下別釋疑。
有二。初明所由。後隨所應度下顯差別。此
初也。由諸衆生發心脩行願見佛者。名爲
來至我所。觀五根利鈍差別。爲利根者
説成道久。爲鈍根者。現成道近。爲利説成
正覺。爲鈍現入涅槃。爲利現大身。爲鈍
現小身。爲利説深法。爲鈍説淺法。各隨
所應感現差別
經 隨所應度發歡喜心 賛曰。此顯差別。
由諸來者根性異故。世尊自説名字不同。
成道已來久近年歳大小身量不同。此爲成
道・並現入滅示相不同。説一二乘・三四乘
法方便不同。應可彼心皆令歡喜。只如澄
空璧彩洞皎無涯。任水旋光暉華有極。水清
而月影便現水。濁乃月影便沈全・破器現不
同暗・明猶來有別。此乃報化之差別也。此文
二釋。一者不廢釋迦實成道久・化現新成。二
者何廢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四祕密中對治
祕密。除輕佛法障。并破慢行説他爲自
稱讃諸佛或有増勝。不爾燃燈佛前誰受
記別。此亦化現何所相違
經 諸善男子作如是説 賛曰。此結釋也。
少故。徳薄。罪多故垢重。應小器而近登
正覺。對大根實成道已久。方便化生令入
道故。時時現出令渇仰故
經 諸善男子皆實不虚 賛曰。下第二密説
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現權。有
三。初標。應物説示不同皆不虚唱。次釋。由
證法身故能現此。據實眞理本無此事。後
以諸衆生下釋應物現權所由。此初。有三。
一標。二顯。三結不虚。説謂言説。示謂示現。
身即内體。事謂事業。説己身者。謂説我身
曾爲薩埵王・尸毘王等。説他身者。如説彌
勒往爲一切智光仙人。阿彌陀佛作法藏比
丘等。示己身者。現爲釋迦身自出世。勝鬘
遙請佛現空等。示他身者。現爲毘鉢尸
佛出現世間開塔現多寶佛等。示已
事者。現爲釋迦降魔成道説法現通等事
業。示他事者。示作大通智勝現通動地
放光成道等事業。爲度衆生能現此事皆
實不虚
經 所以者何無有錯謬 賛曰。由證法身
故。然眞理本無此事也。有何所以能爲説
示。皆不虚也。由如實見此眞理故。此有
五句。如實見言貫通五處。初句依妄處以
顯法身。論云三界相者説衆生界即涅槃
界。不離衆生界有如來藏相之性故。方便
品云世間相常住。即此是也。第二句依常
淨以顯法身論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
謂常恒清淨不變故退謂沈淪。出謂離繋。或
即生滅。謂生死法有退有出。眞無此事。故
是常清淨。第三句依不即不離以顯法身。
論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謂如來藏眞如之
體。不即衆生界不離衆生界。無在世故。
不即衆生界。無滅度故不離衆生界。第四
句依離四相以顯法身。論云非實非虚非
如非異者。謂離四種相。四種相者是無常
故。生相實有。滅相是虚。住相爲如。變相爲
異。法身無彼故四皆非。第五句依佛内證
非凡所得以顯法身。論云不如三界見三
界者。如來能見能證眞如法身。凡夫不
見。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論解此
唯屬第五句。乍似總結以上諸句。此句説
言如來正智能分明見。不如三界之妄相
而能證見三界之體性眞如法身。故言如來
明見無錯
經 以諸衆生未曾暫廢 賛曰。下釋應物
現權所由。種種性者界也。欲者勝解。行
謂心行。憶想謂遍趣行。由此等故佛事無
廢種種説示。前説報身實成道久。佛眼觀
其諸根利鈍故説示不同。此説法身實無
諸相。由隨衆生性欲等異故説示不同
經 如是我成常住不滅 賛曰。明三乘所
不知眞身中。第三結成前説
經 諸善男子復倍上數 賛曰。上明菩提無
上。下第二大段重顯報・化二身差別之相涅
槃無上中分二。初法説二身常住起滅後
喩説二身常住起滅。初文復二。初明二身
常住起滅。後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
下。釋成前説法爾不虚。初文復二。初明報
身隨衆生界。及本願力皆無盡故。壽命常
住。後明化身隨衆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
滅。此初也。本行菩薩道時。願度衆生盡方
入無餘。以衆生界無盡期故。今得果圓願
行無萎。故壽不盡復倍上數
經 然今非實教化衆生 賛曰。下明化身
隨衆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滅。有三。一
標。二釋。三成。是故如來以方便説下是。此初
也。然今報身非實滅度。便虚唱言當取滅
度。此乃化相方便示現化衆生
經 所以者何妄見網中 賛曰。下釋有二。
初明本性惡。後明更生惡。此初也。本惡有
六。一薄徳不能感得勝人勝法。二不種善
根無因可果生。三貧窮無財無法意小志
劣。四下賤自輕蔑身。五著欲煩惱惛醉。六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邪詐聰明錯行亂學
經 若見如來恭敬之心 賛曰。此明更生
惡。有五。一憍恣放逸。二懷厭不樂親近攝
受。三懷怠。懈怠所纒不能自察。四不生
難遭之想。見佛不生希遇之心。五不生恭
敬心。不起渇慕脩隨順業。此説由彼本性
惡故。見佛更生初三種惡。故不生難遭之
想・恭敬之心
經 是故如來而言滅度 賛曰。下成有三。
初標。次釋。後結
經 又善男子皆實不虚 賛曰。釋成前説
法爾不虚。此意説言。報身法爾願度一切衆
生皆盡。常住不滅。法爾。化身隨順衆生愛
憎欣厭示有生死。涅槃經説。如來不入涅
槃。偈言 假使烏・角鵄 同共一樹栖 猶
如親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蛇・鼠・狼
同處一穴遊 相愛如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一闡提 現身成佛道 永受第一
樂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
睺羅 云何捨慈悲 永入於涅槃 對前
三喩一一應説此後一頌。恐厭文繁故
總説一。然則入大涅槃三事圓滿。二乘之
所未得。化相入滅從此滅已。他方復化。於
此復生。身智既不永無豈同二乘入滅。由
此故名涅槃無上
經 譬如良醫善治衆病 賛曰。下第二段喩
説二身常住・起滅。有二。初喩説常住・起滅。
後喩問答辨此不虚。喩有十二。一善達機宜
喩。二慈矜起化喩。三觀機道隱喩。四逢縁惑
起喩。五濟生成道喩。六見佛咸欣喩。七應・
機説法喩。八根熟道成喩。九未熟厭法喩。
十令悕示滅喩。十一戀佛愛法喩。十二得聖
見佛喩。此初也。只如二乘。練根相對。生少得
者爲鈍。生多得者爲利。勤墮相對。生*少得
者爲利。生多得者爲鈍。今説後對。此初二
喩。合是初生見佛倶教發心。第三第四喩。
合是第二生根熟勤脩者。不失本心而漸
脩未熟。懶墮者失本心而復退。第五第六
第七第八第九喩。合是第三生根熟勤修者。
見釋迦佛而無學滿。即發大心受變易生。
未熟懶墮者。雖見今佛而猶未證住凡夫
位。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合是第四生昔根未
熟懶墮者。値彌勒佛並皆得道。亦發大心
先受變易生。根熟勤得道者。亦得見彼佛。
故言並令得見。彌勒即我。異名説故。或總説
三生。初四喩是。初生佛初現涅槃。彼不見
佛便起煩惱。次五喩是第二生。是釋迦佛中
現涅槃。根熟勤修道者住有學位。漸斷煩
惱名爲除愈。非皆斷盡成無學道。其根未
熟墮者。猶住凡位而猶未證。後三喩是第
三生根熟勤者並得無學。未熟墮者亦得有
學。此二末後倶見釋迦並發大心。故授記
中無學・有學並皆雙有。爲此等類示有涅
槃。是此中喩之大意也。良醫具四徳。一識
病體二識病因。三識病滅已不生。四識病
滅已更生。涅槃經云 大慈愍衆生 故今
我歸依 善拔衆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
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衆生
衆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故以良醫
喩之於佛智慧者識觀生死。聰達者應機
垂濟。明練方藥能諳教及理 善治衆病
謂更無發者。同醫四徳
經 其人多諸乃至百數 賛曰。二慈矜起
化喩。有二乘種方稱爲子故言十二十。兼
菩薩性。爲不定故。言至百數脩百行故。
初教發心位也
經 以有事縁遠至餘國 賛曰。三觀機道隱喩。
衆生根機時猶未熟他方機會。化身遂隱往
他方化。或往淨土・穢土行化名爲餘國」
經 諸子於後宛轉于地 賛曰。四逢縁惑起
喩。無佛已後。因惡知識煩惱遂起迷醉其
心。名飮他毒藥宛轉生死之地。涅槃經言
貧窮無救護 猶如困病人 無醫隨自
心 食所不應食 衆生煩惱病 常爲
諸見害 遠離法醫師 服食邪毒藥
根熟未熟雖倶起惑。根不熟者惑重退流。
根已熟者惑輕脩行
經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 賛曰。五濟生成道
喩。昔日所化示居生死之家。此縁方熟故爲
現身。或昔化境本住名家
經 諸子飮毒更賜壽命 賛曰。六見佛*咸
欣喩。初喜後請。失本心者。謂根未熟失淨
起染。不失心者得本淨心諸根熟類。歡喜
意業。禮拜身業。問訊語業。三業歸依請説
法要。更賜壽命今乞慧壽
經 父見子等無復衆患 賛曰。七應機説
法喩。有二。初求妙巧之方。後施善權之教。
依三世佛教法經方。内求好理藥並求好
行草。其戒定慧學名色香美味。或息惡務
善利生三法。無所闕少名皆具足。如次
配之。智慧簡擇義同於擣。播揚麁妙義同
於篩。令前三學・三行相隨順行名爲和合。
學者惑滅勸之服行
經 其諸子中病盡除愈 賛曰。八根熟道成
喩。謂諸根熟得道之輩。色香二種喩福及
慧。得道兩釋如前已解。愈音以主反。差也應
作癒。玉篇作愈益也。勝也。心憂爲惥病差
爲癒
經 餘失心者而謂不美 賛曰。九未熟厭法
喩。有二。初不肯服後釋所由。即根未熟雖
初*少求法。後不肯脩行。煩惱深故而厭於

經 父作是念令服此藥 賛曰。十令悕示
滅喩。有三。初念設權方。次教留遺法後
示言入滅。此初也。煩惱深故妙教不遵。應
設權方令其脩服
經 即作是言勿憂不差 賛曰。教留遺法
也。道成既久寄言衰老。入滅時近今留教
在。汝可依行煩惱必滅。故勿憂患
經 作是教已汝父已死 賛曰。示言入滅
還隱前化名至他國遣言教使唱言入
滅云汝父死。父實不滅暫息化故
經 是時諸子無復恃怙 賛曰。十一戀佛
愛法喩。有二。初念佛慈哀。思已孤子。後
悲感依教惑苦皆除。此初也。初是念佛後是
戀法。佛在慈悲救濟救護使無惑苦。今既
佛滅無依無怙孤子何賚
經 常懷悲感毒病皆愈 賛曰。此悲感依教
惑苦皆除。加行諦觀名爲醒悟。入聖依服惑
苦皆除。毒喩煩惱病喩衆苦
經 其父聞子咸使見之 賛曰。十二得聖
見佛喩。若令得聖。二乘無學而見佛者。入
變易生死見佛化身淨土久住。義同來歸而
*令彼見。或爲地前得入十地報土見佛。
此雖化佛上位階降。理准亦爾
經 諸善男子虚妄過者 賛曰。此喩問答
辨此不虚。一問。二答。三成。此説化身如醫
示死。報身如父實體常存。涅槃之義如別
章説
經 爾時世尊常住此説法 賛曰。二十五頌
半分二。初二十頌半菩提無上。後五頌涅槃
無上。初文有三。初十頌半明報化二身。次
八頌明報化二土。後之二頌結勸無疑。初
復有三。初三頌報化二身。次六頌報身佛無
縁不見。有縁得見。後一頌半結報身佛見
與不見所由。此初也。初二頌報後。一頌化
經 我常住於此雖近而不見 賛曰。下六頌
明報身佛無縁不見有縁得見。中有二。
初一頌無縁不見。後五頌有縁得見。此初
也。衆生顛倒自不見佛。況加神通隱令不
見。恐見生過神通蔽之。亦如日月自明。盲
者不覩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經 衆見我滅度不自惜身命 賛曰。下五頌
有縁得見。爲二。初二頌待生根熟有縁。後
三頌現身説法。此初也。有七縁根熟。一修
供養行。二生渇仰心。三信伏不謗修行。四
質直離憍渇等。五柔軟慈悲堪耐。六一心
欲見專念希逢。七不惜身命輕身重道
經 時我及衆僧但謂我滅度 賛曰。現身説
法。有二。初半頌現身。後二頌半説法。説
法有二。初一頌説身在此現有涅槃。後一
頌半化入涅槃他方利益。於靈山處現。或
現有靈山
經 我見諸衆生乃出爲説法 賛曰。結報身
佛見與不見所由
經 神通力如是天人常充滿 賛曰。下八頌
明報化二土。有二。初五頌報化土相。後三
頌無縁不見。有縁得見淨土所由。初文
有五。此初二也。初頌住處。次頌眷屬。劫盡
者化土。安隱者淨土。菩薩天人常在會中
經 園林諸堂閣如是悉充滿 賛曰。此中有
三。一土相。一供養。一離怖。化土憂怖苦惱
充滿。淨土離之。土相之中有事有功徳。如
無垢稱總持園苑・大法林樹等。皆當准説。
其淨土義如別章説。論云我淨土不毀而衆
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眞實淨土。第一義諦攝
故。非如化土世俗諦收。樂音有二。一盧各
反縱賞也。二五教反遊縱勝處可生欣樂」
經 是諸罪衆生不聞三寶名 賛曰。下三頌
無縁不見有縁得見。分二。初一無縁不
見。後二有縁得見。此初也。有惑・業・報・法
四障故。不聞三寶名。有三障名罪衆生。
業障名惡業
經 諸有修功徳爲説佛難値 賛曰。有縁得
見。爲二。初頌修三因見佛居淨土。後頌
見佛壽有短長。修三因者。一功徳。二柔和。
三質直。身語意三業修善利生滅惡三種。
或戒定慧學。或施戒修如次應知。爲應恒
見説壽無量。爲不應恒説佛難値
經 我智力如是佛語實不虚 賛曰。結勸無
疑。慧光照疑度一切故久修業得。以此
悲願故壽命長
經 如醫善方便無能説虚妄 賛曰。下五頌
涅槃無上。有二。初一喩。後四合。此初也。狂
子謂根未熟者
經 我亦爲世父速成就佛身 賛曰。此四頌
合爲四。一現身異。一爲惡生。一説法異。一
願作佛
  分別功徳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來意有
三。一者二品傍釋涌出疑中。前説權實兩
佛・理智二身。總萬徳之鴻基綰三明之極
體。窮神盡妙。聞之者悟心契智。符眞。融
之者道證。*今明階位故此品來。二者果五
品。分二中。初二品明已滿果。因前品正明
已滿果。此品辨時衆因此證獲不同。故此品
來。三者論解十無上中。第十勝妙力無上。
餘殘脩多羅説。論復自云。自此以下示現法
力及修行力。法力即經之威神。修行力即能
所行之勝徳。法力者有五門。一證。二信。三
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説。證謂諸菩薩中聞
壽量者。有十一位證聖信。謂八世界微塵
數菩薩發心信解。供養。謂天雨華等。此上三
門皆在此品初。聞法謂此品中後二長行偈。
並隨喜品中聞法隨喜者。讀誦持説。謂法師
功徳品明讀誦持説等人所獲功徳。至文當
解。論自解云。初四門彌勒品示現。皆告彌
勒故。後一常精進品示現。唯告常精進故。
由此法力唯攝三品。其修行力攝十一品。一
法師。二安樂行。三持。四神力。五藥王。六妙
音。七觀音。八陀羅尼。九妙莊嚴。十普賢。十
一囑累。合十四品皆是第十勝妙力無上。由
明證信供養三種。故壽量後有此品來 釋
名者。功謂功勞聞法力用。徳謂道徳體即福
慧。由聞妙法功力所得之徳。故名功徳。
分音府文反。別音方列反。或作&T040879;。或作&T047762;
此辨釋義。或分音扶問反。別音憑列反。分別
諸功徳事。此品辨釋分別彼功徳事故名
分別功徳品
解妨者。何因聲聞聞實・權。而悟領乃爲授
記。菩薩聞眞・化。而解知。不爲記別。答菩薩
之記佛已數彰。但説證因不説當果。聲聞
初悟作佛事難。因證未成且記當果。問何
因説乘權實菩薩記・證雙無。説身眞化聲
聞記・證倶*闕。答菩薩先知權實但聞身
而道證。聲聞未證化・眞唯聞乘以得記。菩
薩無取捨聲聞未證故。問初科云。何故説
權實以記聲聞。乃爲宗旨。説眞化以證菩
薩乃屬流通。答法華開誘正對權實以陳
宗。不説眞應。豈説身以爲宗旨。但是因
前*涌出釋彼衆疑。而非開*誘之標。故非
宗也
經 爾時大會得大饒益 賛曰。品分爲二。
初一長行・頌明時會獲益現前階降。後諸長
行與頌。明校量勝劣後時利益。初文有四。
一標時益。二佛告益。三供養益。四頌受益。
此初也
經 於時世尊清淨法輪 賛曰。下佛告益。
有二。初明證得。後明信發。初文有二。初之
六門依位證得。後之五門依生證得。此初
也。依論法力五中此中有三。一證。初十一
位是。二信。八世界發心是。三供養。雨華等
是。依義殊勝論作此解。無領受故。無生法
忍本論説初地。據初得位。長時在七地相
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無生是境無所執。
生法者是教。詮無生教。地前昔聞未能智
證。今智證印名無生法忍。忍印證義。即三無
生。遍計所執名相無生。依他起性自然無生。
圓成實性惑苦無生。聞持在三地佛地等説
故。十地論説在五地。三地離定障。五地定
自在故。樂説辨才在五地。解五明論辨才
具故。唯識等説在第九地。據成滿故。旋陀
羅尼在七地。旋音似泉反還也。若如水迴
漩辭選反又似泉反。今從還旋。還旋巡
空及有情中行覆蔭故。七地長時無相。及
觀有情故。彌勒上生説。彌勒得在第十地
據成滿故。不退法輪在八地。具四不退故。
清淨法輪在十地無相離障爲清淨體。又
此是功徳法但隨義説證。不須次第配地」
經 復有小千三菩提 賛曰。此之五位依生
證得。論云此得初地菩提離分段死。隨分
得見眞如佛性。名得菩提。非得果滿佛位
菩提。亦有釋言。依涅槃經。八生是四恒人。
解十六分中之一分義。四生是五恒人解八
分義。三生是六恒人解十二分義。二生是七
恒人解十四分義。一生是八恒人解十六分
義。雖有此釋言八恒是第十地。今依本論
得初地菩提。不説得佛位故不作是釋」
經 復有八世界三菩提心 賛曰。此明信

經 佛説是諸讃歎諸佛 賛曰。第三供養。
有七。一雨華。二雨香。三作樂。四雨嚴具。五
燒香。六菩薩上天。七歌讃佛徳。末尼珠雖
適心而未勝。如意珠最勝。香來非下故
説九方
經 爾時彌勒歡喜充遍身 賛曰。第四領受
益。十九頌分三。初二頌聞法歡喜。次十五
頌頌益瑞。後二頌結成歡喜。此初也
經 或住不退地清淨之果報 賛曰。下十
五頌益瑞。中分三。七頌證。一頌信。七頌供
養。此初。有三。初三頌位證。三頌生證。一頌

經 復有八世界皆發無上心 賛曰。頌信也」
經 世尊説無量歌詠諸如來 賛曰。頌供
養有二。初一標頌歎後六供養。供養有
七。初半雨華。一半雨香。繽音敷賓反。紛音
撫云反。玉篇繽紛亂也。半頌作樂。半頌雨
衣。一頌燒香。一頌半上天。半頌歌讃
經 如是種種事以助無上心 賛曰。結成歡
喜。諸具善根者聞佛名故。助佛無上心修
行順佛心。或令彼具善根助彼衆生。生無
上心名爲助也
經 爾時佛告無有限量 賛曰。下第二段
校量勝劣明後時益。中分二。初長行及頌
聞壽量生隨喜信解益。生下於一部中隨
喜功徳。後一長行頌聞壽量解持讀誦益。
生下於一部中法師功徳。初解隨喜者後
正修行者。初長行有三。初總明信解。次校
量勝劣。後顯無退此初也。隨喜功徳後。得
菩提何量之有
經 若有善男子所不能知 賛曰。此校量勝
劣。其一乘體即有爲慧及無爲智。所以除般
若以最勝故。此經雖説出生一乘。體性寛
備。勝鬘一乘雖通攝入。唯無爲慧以爲一
乘故。彼恒河沙劫行六波羅蜜。不如有人
手執經卷。不説除般若。故知此經通取理・
智以爲一乘。二乘理・智會歸一故。若唯取
眞理同勝鬘經以爲一乘。亦應總以六度
校量。通出生義。何故除慧。天親金剛般若
論説。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數勝。二
力勝勝時故。三無似勝勝喩故。四因勝勝
因果故。此文有二。算數・譬喩。乃至餘二亦
不及之。故言乃至
經 若善男子無有是處 賛曰。此顯無退。
信・位・證・行隨應無退
經 爾時世尊行五波羅蜜 賛曰。十九頌半
分二。初十四頌校量。後五頌半明能信者。不
頌初一。初復有二。初十二頌行五度。後二
頌校量一信。初中復三一。頌標。十頌五度。
一頌結成。此初也
經 於是諸劫中以迴向佛道 賛曰。下十頌
五度中分五。此三頌貧施弟子者聲聞也。
田有三種。一尊勝。二貧苦。三中容。父母恩
田初尊勝攝。今供初田。田・恩兩勝。如是等
中攝醫藥故四事便具
經 若復持禁戒一心不懈怠 賛曰。一頌
戒。二頌忍。一頌勤
經 又於無數劫盡諸禪定際 賛曰。此三頌

經 是人於百千如上之所説 賛曰。此一頌
結成也
經 有善男子等其福爲如此 賛曰。此二頌
校量一信
經 其有諸菩薩説壽亦如是 賛曰。下五頌
半明能信者。分三。一頌信者。三頌發願。一
半結成。發願有二。一總。二別此。初二也
經 若有深心者於此無有疑 賛曰。結成
也。具有六徳。一深心竭情愛法。二清淨不
求名利。三質直。四多聞。五總持。六解佛語。
方信無疑
經 又阿逸多一切種智 賛曰。下第二段解
持讀誦益。長行中有七。一行者功徳無邊能
生種智。二行者爲見報身淨土。三行者即
爲頂戴於佛。四行者即爲已起佛塔僧坊
供養。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六
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爲趣道場。七行者所
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即初文。有二。初聞壽
量起無上慧。後於一部起聞持等能生種
智當必得故
經 阿逸多深信解相 賛曰。二行者爲見
報身淨土。有四。一見報佛。二見淨土。三見
菩薩衆。四結成前。當必見故。見解佛智
如報佛故。此以智見非以眼見
經 又復如來頂戴如來 賛曰。三行者即爲
頂戴於佛。聞經隨喜已深信解。況讀誦受
持。敬重佛故名爲頂戴
經 阿逸多供養衆僧 賛曰。四行者即爲已
起佛塔僧坊供養。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此
初也
經 所以者何供養衆僧 賛曰。下釋。有二。
一略。二廣。此略也。全身在此即爲起塔。衆
學所歸即爲僧坊。受持讀誦眞行供養。故説
即爲此二供養
經 則爲以佛作是供養已 賛曰。下廣釋。
有二。初釋則爲起塔供養。後釋則爲造僧
坊供養。此初也。有三。一量。二具。三時。是人
定超於欲界故。且擧極小至於梵天。微能
行者善根小故。擧小爲喩。内法供養勝外
財故
經 阿逸多及比丘僧 賛曰。此釋。則爲造
僧坊供養。有二。初*少指後多指。少指有四。
一數。二量。三僧住。四資具。三十二者安四
方僧生八道故。八多羅者修八解脱故。一
多羅樹高七仞。相傳解一仞七尺。八多羅樹
計可知矣。餘各有表隨義應悉。如是僧坊
堂閣下是多指。即是造如前僧坊顯數多

經 是故我説供養衆僧 賛曰。第三結也
經 況復有人一切種智 賛曰。五行者兼行
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有三。初法。次喩。後
合。疾成種智
經 若人讀誦善答問難 賛曰。六行者兼行
六度利他爲趣道場。道場謂正等覺性。前
是菩提此是涅槃。有二。初明六度利他。後
結已趣道場。此初也。造塔僧坊供養者財
施。讃三乘者無畏施。説此法華者法施。餘
戒・忍・安・勤・慧如次利他。忍中同止耐怨
害忍。忍辱無瞋安受苦忍。志念堅固諦察法
忍。得深定勤。攝善皆爲利他故
經 阿逸多坐道樹下 賛曰。結已趣道場。
趣眞及化二道場故。覺樹自榮如生樹故」
經 阿逸多如佛之塔 賛曰。七行者在處應
起塔供養
經 爾時世尊如上之所説 賛曰。十九頌半
分五。初一頌標指前三。次七頌半頌前第
四即已起塔僧坊供養。次三頌頌第五行者
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次三頌頌第六
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爲趣道場。後五頌第
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初也
經 是則爲具足具足諸供養 賛曰。下七頌
半頌第四中分二。初四頌半即爲起塔供
養。後三頌即爲起僧坊供養。此初。有三。二
頌造塔。一半供養。一頌結
經 若能持此經種種皆嚴好 賛曰。即爲
起僧坊供養
經 若有信解心其福亦如是 賛曰。頌前第
五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但論一施不
説五度
經 況復持此經功徳不可量 賛曰。頌第六
兼行六度利他。爲趣道場。恭敬於塔廟謙下
諸比丘等皆精進度
經 若見此法師經行及坐臥 賛曰。頌第七
在處應起塔供養。分四一半敬如佛。一頌
知道成。一半應起塔。一頌佛遊處
法華玄讃卷第九
  保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書了 法隆寺僧
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
本移點已了覺印爲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爲

朱本者皆點本也 左借名□有□他本也
點本高名書也云々
天承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奉傳受藥師寺
善明房得業已了攝釋并抄出傳受已了僧
覺印之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十

 沙門大乘基撰 
  隨喜功徳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
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後六品明能行人。
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
行功徳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興
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滿果。自下三
品明未滿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隨喜福果
多小。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興。
三者論云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爲第四聞
法。指如隨喜功徳品説。由從他聞能生隨
喜故名聞法。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
者。隨者順從之名。喜者忻悦之稱。身心順從
深生忻悦。以此爲因生功徳果。此品廣明
故名彼品。隨所聞思修皆生隨喜心。論經
從初但説聞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
隨喜。亦教勸人。何故不名勸人之品。答從
本爲名。因自隨喜方勸人故。又二倶是隨
喜所攝。故合爲名
經 爾時彌勒爲得幾所福 賛曰。品文分
二。初彌勒請。後世尊答。此初。有二。長行・頌

經 爾時佛告汝當善聽 賛曰。下世尊答。
分三。初挍量爲問。次彌勒答。後佛告成。初
文復分三。初明能隨喜者。次明所挍量境。
後於汝意云何下正以爲問。初文有二。一
明初首隨喜者。二指所挍量後隨喜者。初文
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處後。明展轉。巷。
陌者玉篇云東西爲陌。陌道也
經 若四百萬億滿八十年已 賛曰。下所挍
量境。中有四。一生數類。二所施具。三年歳。
四得道此初三也。生類中有二。一別示有五。
一六趣。二四生。三形類。四想殊。五足異。此
等義門如別章説。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此
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
故以爲名。二如是等結
經 而作是念具八解脱 賛曰。此令得道。
有二。初起念。後化導
經 於汝意云何寧爲多不 賛曰。正以爲問」
經 彌勒白佛阿羅漢果 賛曰。此彌勒答。
世果已多。況令得聖
經 佛告彌勒所不能知 賛曰。下佛告成。
有二。初成第五十。後成第一者此初也。隨
喜一念當得菩提。所化衆生倍於上數。故
福爲多。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衆
生。故福爲劣。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 阿逸多不可得比 賛曰。下成第一者。
文分爲五。初總明初人隨喜功徳勝前無
比。二往聽聞隨喜之果。三勸聽分座隨喜
果。四受教往聽隨喜果。五擧劣成勝。此初

經 又阿逸多所坐之處 賛曰。此第二聽聞
隨喜果。第三勸聽隨喜果。亦得六通・金剛
寶座。此據世果非出世故。病得臥聽此據
非病。處寛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 阿逸多共生一處 賛曰。下第四受教往
聽隨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
莊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爲
善友也
經 利根智慧無諸可惡 賛曰。下福慧莊
嚴。利根智慧也。餘皆是福攝。福中有五。一
聲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衆相。百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