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槃。性離言法非今新有。如寶所者乃是眞
滅。眞滅既爾。故行道已來世證此法本性
滅。得成佛道。我本智慧巧用方便。初開二
權後示一實。總名開示三乘之法
法華經玄賛卷第四
  保安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爲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四
 沙門基撰 
經一切諸世尊唯一無二乘 賛曰。下第
五段七十頌半。頌第五依法。有三。初一
頌半頌十方佛法。次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佛
法。後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此初也。既唯
一無二乘。云何破三以歸一
經 過去無數劫其數不可量 賛曰。下三十
八頌半頌三世。中分三。初二十七頌半頌
過去。次六頌半頌未來。後四頌半頌現在。
初中有二。初四頌半頌佛説法初權後實。後
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皆究竟得一切種智。
初中有四。一頌佛多。一頌開權。一頌顯實一
頌半釋開權顯實之意。此初也
經 如是諸世尊演説諸法相 賛曰。明初
開權
經 是諸世尊等令入於佛道 賛曰。明後
顯實
經 又諸大聖主助顯第一義 賛曰。釋開
權顯實之義。知諸衆生未能頓學一乘教
故。識其根・欲。故初以權方便助顯一乘。後
令入實。又菩薩根性有二。一不定性二定
性。爲不定性初權後實。顯暢一乘。前二頌
是。爲定性者説頓教一乘。此文是也。謂知
衆生心性頓欲故。以異方便不從權取實
顯助一乘。一乘者第一義諦眞如等是。初三
後一是權實之方便。頓説一乘故名異方
便
經 若有衆生類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二十
三頌頌衆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爲
三。初二頌佛在。次二十頌滅後。後一頌結。
此初也。逢佛聞法修行六度四攝無量等。
名種種福徳。修佛之因菩薩行故皆已成

經 諸佛滅度已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二十
頌頌佛滅後。分五。一頌慈心。四頌半造塔。
六頌半造像。七頌供養。一頌稱佛。此初也。有
剛強非菩薩。心柔軟非善亦非菩薩。
要善而耎方菩薩心。順理益物極柔和故。已
成佛道。植佛因故。後文且據佛滅之。
後。難作故。是別行故。非是佛在作此諸行。
而非佛因在易修故。准上六度佛滅後行
是總行故亦成佛道
經 諸佛滅度已莊校於諸塔 賛曰。下四頌
半造塔成佛。分二。初四頌明造塔。後半頌
結。初文有三。初二頌造塔。數多八珍嚴瑩。
次一頌九物爲塔。後一頌下至戲笑劣物爲
塔。此初也。佛地論數七寶無玫瑰。仍琉璃
與珠別。珠謂赤眞珠。今此若以琉璃爲珠
即爲七寶。不爾故八。琉璃與珠別故。頗梨
多白紅色。車渠青白間色。馬腦有多色或
純白・或純青黄・或衆色間・玫瑰赤色。説文火
齊珠也。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圓好曰瑰。餘
者可知。増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今當
説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
起塔處能起於塔。二補持故寺。三和合
聖衆。四佛初成道諸天人等請轉法輪。是
名四梵之福。比丘白佛梵福多少。佛言四
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徳。猶不如一梵王之
福。故勸造塔當得菩提
經 或有起石廟磚瓦埿土等 賛曰。此一
頌九物爲塔。石廟者石佛堂。古云支提今
云制多翻爲靈廟。應作廟字*廟貌也。
白虎通玉篇云先祖尊貌所在故謂之*廟
木櫁者字林香木。切韻作榓玉篇作櫁。其
樹似槐而香極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
香皆預研久乃香出
經 若於曠野中皆已成佛道 賛曰。初一頌
下至戲笑。劣物爲塔後半頌結之。論云聚
沙爲佛塔已成佛道者。謂發菩提心行
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
及決定種姓聲聞。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
得故。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頭等亦如

經 若人爲佛故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六頌
半明造像中有二。初五頌造。後一頌半結。
初中分四。一頌刻彫。二頌十物嚴飾。一頌
綵畫。一頌戲作。此初也。明作佛像非作餘
像。故言爲佛。爲求作佛爲思敬佛故名
爲佛。又説爲佛而作諸像。爲莊嚴佛故名
爲佛。造像功徳經説。造像得十一種果。一
世世所生眼目淨潔面目端正。二生處無惡。
三常生貴家。四身體姝好紫磨金色。五常豐
珍翫。六生賢善家。七後生爲王王中最勝。
八金輪化王九後生梵天壽命一劫。十不
隨惡道。十一後生之中還重三寶。喜持妙
復造功徳。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
十倍
經 或以七寶成皆已成佛道 賛曰。此二頌
十物嚴飾作像。切韻鈆即錫也。有云錫銀・
鈆之間。玉篇青金也
經 綵畫作佛像皆已成佛道 賛曰。此頌
畫佛
經 乃至童子戲而畫作佛像 賛曰。此頌
戲作
經 如是諸人等度脱無量衆 賛曰。此結
也。具足大悲心者。凡所作善必帶悲心。方
到彼岸故成佛道
經 若人於塔廟敬心而供養 賛曰。下有
七頌明供養。有二。初五頌半明供養。後一。
頌半結成。初中有五。一頌四物供養。一頌半
音樂供養。一頌歌唄供養。一頌華供養。一
頌身業行敬供養。此初也。發菩提心經云。若
以華施得七覺華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
香故。以幡施得陀羅尼轉衆惡故。以蓋
施獲四無量覆衆生故。業報差別經説各
得十
經 若使人作樂盡持以供養 賛曰。此以
音樂供養。樂音五覺反以生樂故。亦慮各
反。黄帝世伶倫作樂。説文五聲八音之總名。
禮記干戚羽毛謂之樂。鄭玄云八音克諧
謂之樂。鼓動也鳴也。凡出音曰鼓。今木有
皮動之即鳴。角者曲形而似角。貝者螺也。
涅槃經吹貝知時。簫管也玉篇編小管所
吹又箾也。笛七孔籥俗名直。玉篇五孔竹
笛。羌笛三孔。琴禁也君子守正自禁。神農
所作。箜篌・琵琶相可知矣鏡如鈴而大。玉
篇小鉦也。軍法十長執鐃。五人爲伍。五伍
二十五人爲兩。兩司馬執鐸。銅拔兩扇相
撃出聲。有作鈸無所從。或爲跋字。發
提心經云。音樂・女色不以施人亂衆生故。
此供養佛故不相違。如金藏中音樂供

經 或以歡喜心皆已成佛道 賛曰。此以
歌唄供養。當得大士梵音聲故。梵云婆陟
此言讃歎。唄匿訛也。陳思登漁山聞巖
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響。遂擬其聲而
製梵唄。故今俗中謂之漁梵。冥合西域三
契七聲聞倶胝耳等所作也
經 若人散亂心漸見無數佛 賛曰。此以
華供養。與前四事中華施何別。彼專善心
此以散心。故不相違。略言供養畫像。供養
餘像亦得
經 或有人禮拜或復小低頭 賛曰。此明
身業行敬供養。上歌唄是語業也。其能發
心即是意業。自餘皆是外財供養。三業行供

經 以此供養像如薪盡火滅 賛曰。結成
供養。
經 若人散亂心皆已成佛道 賛曰。此稱
佛作佛。且擧一稱。尚得作佛何況多稱。
如藥王藥上經云我常稱五十三佛名故。
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經 於諸過去佛皆已成佛道 賛曰。頌衆
生聞法得種智中。此爲第三結成佛道。
經 未來諸世尊亦方便説法 賛曰。下六
頌半頌未來法。中分二。初三頌半標同今
實。後三頌重釋前義。初中有三。一頌標
同初方便。一頌半標後成説實。一頌釋前
所由。此初也。
經 一切諸如來無一不成佛 賛曰。此頌
標後成説實。令聞法者皆得作佛。佛及
衆生二倶合説
經 諸佛本誓願亦同得此道 賛曰。釋前
所由由本願故
經 未來世諸佛其實爲一乘 賛曰。下三
頌重釋前義。有二。初一頌明初方便皆爲
一乘。後二頌明悟三性諸法歸趣所以如
此。此初也
經 諸佛兩足尊導師方便説 賛曰。明悟
三性諸法歸趣。所以初權後説一乘。眞如
妙理體性常住。佛能證知。遍計所執生法
二我體性是無。佛證無我理故亦知此無是
凡虚妄執。佛種從縁起者。無漏依他報佛種
子因縁所生從縁所起因脩作故。由證
眞理斷能執心染分依他。知所執無。從於
淨分依他因縁修佛種者爲一乘故。何者
一乘重顯常法即圓成實。法住法位者眞如
住在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爲法住。法有
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相者
體性世間本體。即是常住眞如實性。一乘
體也。於金剛座道場之中知此諸法本體
性已。於無名相法中導師方便以名相説。
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空二有。空無差別
總立一性名遍計所執。有法有差別分之
爲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常者名圓成實性。
無常者爲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復分爲二。一
有漏二無漏。有漏爲依他起性。無漏爲圓成
實性。今依前門無常爲依他。依他有漏皆悉
除斷。就中但取無漏無常淨分依他。究竟滿
位成菩提故。故言佛種從縁起也。意顯能
證常住法性眞如無我理故。乃能了知二
我爲無。依於善友修習智慧。從縁起法
菩提覺滿。爲證一乘眞如妙理。妙理即是法
住法位世間常住相。大般涅槃於道場中
既證知已。今爲衆生方便説之令欣趣證。
今此依他即菩提。圓成即涅槃合成一乘。
圓成勝故獨名一乘。由斷有漏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證此二果。由了依他・所執
性故初説阿含次説般若。純有・空教名爲
方便。今三倶説故名眞實。三性之義如別章

經 天人所供養亦説如是法 賛曰。下有
四頌半頌現在。有三。初一頌半標。一頌開
權顯實。二頌顯意。此初也
經 知第一寂滅其實爲一乘 賛曰。此初開
權。後還顯實
經 知衆生諸行隨應方便説 賛曰。此顯
初權後實之意。衆生諸行者總句。心行相也。
下是別句。或勝解也。心所念者遍趣行也。
業力者自業也。欲力謂勝解也。性力謂種
種界也。精進力者謂處非處等。或精進等體。
即性力。以種性體即五根故。下一力字貫
通上也。根利鈍者根勝劣力也。佛有此智
力能知之故。所以初權後還眞實。前未來
佛由悟三性。此現在佛由知衆生互相
影顯。故初方便後説眞實
經 今我亦如是皆令得歡喜 賛曰。下三十
頌半頌我亦如是釋迦同。中分二。初二頌
標。後二十八頌半廣釋。此初也。初頌今實。
後頌昔權。皆令歡喜漸入道故
經 舍利弗當知貧窮無福慧 賛曰。下廣
釋。分二。初二十一頌半頌初以三乘方便
誘引。即長行云。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
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方便
力而爲説法。後有七頌頌今説眞實。即
長行云。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即頌初權後實之義。就初文分四。初三頌
半見生處危難。次三頌思救不可得。次
十一頌半請念設權方。後三頌半正説三
乘化。初中有二。一頌無善。二頌半有惡。此
初也。般若經説佛有五眼。一肉眼非脩定
生。四大所造。或長養或異熟。淨色爲性。二
天眼斷於定障修習所起。唯是長養。四大
所造淨色爲性。三法眼觀事有慧四慧眼
空理慧五佛眼因積而果圓。攬前四
爲體龍樹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
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爲佛眼。初二
體色。次二體智。後一通二。又言人等有肉
眼。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薩有法
眼。佛有佛眼。由此説五。瑜伽十四説有
三眼。一肉眼能照顯露無障礙色。二天眼能
照隱顯有無障色。三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
非色。法眼體慧合慧爲一。不同色眼境有
隱顯。故略不論。佛眼即前四眼。或談因非
果。故亦不説。華嚴經説十眼。一肉眼見一
切色。二天眼見死此生彼。三慧眼見
衆生諸根差別。四法眼見一切法第一義。
五佛眼見佛十力。六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
法。七光明眼見一切佛光明。八出生死眼
見涅槃法。九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
十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十中第一是五
中第一見諸色故。此中第二是前第二。此
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五眼是前法眼。
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見眞諦故。或第四第
八第九三眼是前慧眼倶見理故。第十普眼
是前佛眼普見法界平等性故。以佛眼觀
者以五眼中佛眼觀也。十中佛眼不見衆
生見十力故。六道衆生無始不修福智二
因。未獲七種聖財及人天七法財。謂施戒
忍勤定慧方便故無福及慧
經 入生死險道瞑無所見 賛曰。下二
頌半有惡。爲二。初一頌半現苦沈溺煩惱増
多。後一頌設求出要而行邪行。此初也。世
間犛牛由自愛尾藏身護尾。人貪其尾
遂殺其身。衆生亦爾。貪著五欲以自藏身。
遂以貪愛而自弊敗。反自弊困墜墮惡道。
有本云自蔽。蔽掩障也。如犛牛愛尾以弊
其心遂致喪命。衆生亦爾。貪愛蔽心。犛
牛説文西南夷長髭牛也。有作猫字。人間
捕鼠者。非此中義。有作猫犛不知所

經 不求大勢佛以苦欲捨苦 賛曰。設求
出要而行邪行。佛有神通威勢及以智慧斷
苦之法而不求趣。翻墮外道邪見網中。行
諸身苦行以捨生死苦。此爲未可。所以六
年麻麥尚不證於菩提。坐臥荊棘何容得
於道果。如狗逐塊塊打轉多。豈同師子逐
人非塊
經 爲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賛曰。下三頌
思救不可得。爲三。初半頌思起因行。一
頌得果已思。一頌半思救不可得。此初
也見諸衆生有此二縁遂起悲心。發心修
行思惟將救
經 我始坐道場思惟如是事 賛曰。得果
已思。佛成道已樹下經行。觀樹喜自道圓。
經行思惟利物。又觀樹心凝妙理。經行
化群生。又觀樹想蔭四生。經行思施福
慧。諸經説佛成道已後説法時節各各不
同。此云三七日。彌沙塞律三昧七日。與十
地經同。七日不説法顯示自受法樂故。爲
令衆生増愛敬故。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
四十二日方説法。梵天來請。憍陳如等根
方熟故。又有説云夏安居後方度五人。十
二由經成道後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論説五
箇七日不説法。此皆諸部宜見不同。
未可和會。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華爲正。
此説通行四諦法輪故三七日。若唯説大乘
法輪十地爲正。第二七日説十地故
經 我所得智慧云何而可度 賛曰。思
救不可得。有四因故。一法深難解。二根鈍
難救。三著樂難捨。四癡盲難悟云何可

經 爾時諸梵王請我轉法輪 賛曰。下十一
頌半請念設權方。中分四。初二頌諸天請
説。次三頌示相思惟。次四頌半化遇良縁。
後二頌念隨權誘。此初也。大自在天色界天
也。今對三乘法爾説法皆待請故。智度論
云淨居天勸出家。四天王獻鉢。帝釋獻寶
座。梵王請轉法輪。佛初不許。梵王説有三
根重請慇懃。佛方許之初説三乘。勝天王
般若云。四天王等獻鉢。天帝釋獻座。佛爲
受之。各見獨爲受之皆發勝心。然下大通
智勝唯梵王請。此説通諸天者。彼擧勝
類。非無餘天請彼佛也
經 我即自思惟疾入於涅槃 賛曰。下三頌
示相思惟。有二。初二頌即説大乘。衆生有
損。後一頌且説三乘衆生有益。此初也。
以諸衆生處俗現在苦中。出家妄行苦行。
無暇頓能信大乘法。若爲説者返生誹謗
疑惑破壞。脱生不信却墮惡道。又在俗者
沒苦故不信外道出家者破法故不信。既
有此損寧不説法疾入涅槃。何得翻損
諸衆生也。即同智論初不許也
經 尋念過去佛亦應説三乘 賛曰。且説
三乘衆生有益同諸佛故。此同智論重請
方許
經 作是思惟時而用方便力 賛曰。下有四
頌半。化遇良縁。有三。初一頌半佛現讃揚。
次半頌勸同諸佛。後二頌半引己爲證。後
實初權。此初二也。十方佛現歎佛稱善。讃
第一師得無上法。勸隨諸佛後實初權。釋
迦能姓。牟尼寂號。今略言文如音訓説。法
爾隨喜皆云善哉
經 我等亦皆得分別説三乘 賛曰。下二頌
半引己爲證。後實初權。中有三初一頌引
己爲證。次一頌釋此所由。後半頌結歸眞
實。此初也。引已初時説三乘也
經 少智樂小法但爲教菩薩 賛曰。此釋
所由。及結歸眞實。以不定人創在凡夫小
智樂小無欣大意。不信自作佛故。初説
三乘。雖復初權後必眞實。但化菩薩
經 舍利弗當知喜稱南無佛 賛曰。下二頌
念隨權誘。分二。初頌聞之敬讃。後頌思
順彼行。此初也。有本云稱南無諸佛。應
從喜稱爲正正言納慕亦言納莫。此云
敬禮。若言伴談或言伴題。此云禮拜。舊
云和南訛略也
經 復作如是我亦隨順行 賛曰。思順
彼行也。既遇良縁勸我權化。思生濁劫
應順彼行
經 思惟是事已爲五比丘説 賛曰。下三頌
半正説三乘。化分三。初一頌半正起權化。
次一頌三寶遂興。後一頌會成今古。此初也。
梵云婆羅痆斯云波羅奈訛也。中印度境。
往昔此地有兩群鹿各五百餘。佛爲一群
鹿王。提婆達多復爲一王。時此國王畋遊原
澤。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狡獵中原縱
獠飛矢。凡我徒屬命盡斯晨。即日腐臭無
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
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迴駕而返。
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
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
願暫差替誕訖當往。鹿王怒曰誰不寶命。
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乃急告菩
薩菩薩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
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
曰。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
觀。王之聞也以爲不誠。門者白王王乃信
然。王曰鹿王何遽來耶。鹿王曰有雌鹿當
死。胎子未産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歎
曰。我人身鹿也無慈育之心。爾鹿身人也
有代命之徳。於是悉放諸鹿不復輸命。
即以其林爲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
鹿野之號自此而興。初薩縛喝剌他悉陀
唐言一切義成
曰悉達多訛略也
太子踰城之後棲山隱谷
亡身殉法。淨飯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
人曰。我子一切義成捨家脩學。孤遊山澤
獨處林藪。故命爾曹隨知所止。内則叔父
伯舅外則君而且臣。凡厥動靜宜知進止。
五人銜命相望營衞。因即懃求欲期出離。
毎相謂曰。夫修道者苦證耶樂證耶。二人
曰安樂爲道。三人曰勤苦爲道。二三交諍
未有以明。於是太子思惟至理爲伏苦
行外道即麻麥以支身。彼二人者見而言
曰。太子所行非眞實法夫道也者樂以證
之。今乃勤苦非吾徒也。捨而遠遁思惟果
證。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
眞受乳糜而證果。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功
垂成焉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亦捨
而去。於是相從求訪二人。既相見已匡坐
高論更相議曰。昔見太子一切義成。出王
宮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勵志貞
節苦心。求深妙法期無上果。今乃受牧
牛女乳糜。敗道虧志吾知之矣。無能爲
也。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晩歟。此猖蹶人耳。
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遁迹山
林。棄轉輪王位爲鄙賤人行何可念哉。言
増磣切。菩薩浴尼連河坐菩提樹。成等
正覺號天人師。寂默宴然惟察應度。思曰
彼欝頭藍子者證非想定堪受我法。空中諸
天尋聲報曰。欝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
如來歎惜斯何不遇。垂聞妙法遽從變化。
重更觀察有阿藍迦藍。得無所有處定可
授至理。諸天又曰。命終已經五日。如來再
歎愍其薄祐。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
鹿林有五人者可先誘導。如來爾時起菩
提樹趣鹿野園。威儀寂靜神光晃曜。豪含
玉彩身瑩金色。安詳前進導彼五人
之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
來是歳月遽淹。聖果不證心期已返。故尋
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禮。如來漸近威神動
物。五人忘制拜迎問訊。侍從如儀。如來
漸誘示之妙理。相傳解云。言五人者。一
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鞞・有云即馬勝比
丘。四跋提。五摩訶男拘利。應勘婆沙。何故
唯五人。有云迦葉佛時同學九人。四人利根
已前得道。五人鈍根故今始悟。願逢釋迦
佛出成道故。又經云釋迦過去作大魚身。
願先食我者先度。五人先食故先度之。又
經云六人曾供養佛五人取稻華供養。一
人待熟。五人初悟一人在後。即須跋陀羅。
又即五夜叉食慈力王肉也。五人中陳如得
初果。四人在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西
域記云夏安居畢方得道迹。法寂滅相即是
眞如。不可言宣性離言故。無名相法以
名相説名方便力。趣波羅捺爲五人

經 是名轉法輪法僧差別名 賛曰。三寶遂
興也。此法輪義略以五門分別。一出體。
二釋名 三轉相。四差別。五三乘 出體者。倶
舍論第二十四説。所説沙門性亦名婆羅
門。亦名爲梵輪。眞梵所轉故。於中唯見
道説名爲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
故。即於此中依見道。世尊有處説名法輪。
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
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取捨故降未伏故。
鎭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
故顯宗云。如聖王輪取前捨後。見道亦爾
捨苦等境取集等故。此意顯示。見四諦理
必不倶時。如聖王輪降未伏故。尊者妙音
作如是説。如世間輪有輻等故。八聖
支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懃・正念似
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
名法輪。寧知法輪唯是見道。憍陳那等見
道生時説名已轉正法輪故。天親論主依
經部宗破薩婆多言。三轉行相非唯見道。
如何可説唯於見道立法輪名。是故唯應
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爲法輪
可應正理。云何名轉。由此法門往他相續
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名法輪。於所化生
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此有釋言。初説見道名爲法輪。
非薩婆多正義。雜心亦叙不正義云。牟尼
説見道速疾名法輪。倶舍復言或諸聖道皆
是法輪等。此是薩婆多師本意。故顯宗云毘
婆沙師本意。總説一切聖道皆名法輪。以
説三轉三道攝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故名已轉。非唯見道以八聖道
支獨名法輪妙音所説非正義故。成實論
説。初轉生聞慧第二轉生思慧。第三轉生
修慧亦無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 今者
大乘總貫諸文法輪有五。一輪自性。謂擇
法覺支・正見・正智等。瑜伽九十五云。正見
等法所成性故説名法輪。自他三轉通見及
脩無學道故。諸聖慧眼能摧煩惱説名輪
故。倶舍亦言一切聖道名法輪故。或體唯
取八聖道支。具轂・輞・輻圓滿義故。正見・正
思惟・説名爲轂。是根本故 正語・業・命説名
爲輻。因轂有故。正念・勤・定説名爲輞。攝
録餘故。不同小乘。此八聖道別脩行相雖
在脩道。體實通餘見無學道。世尊應無八
聖道故。二法輪因。謂能生後聖道諸教。聞・
思・脩等。無量義經十七名中亦名法輪故。
諸經論中説佛教法名法輪故。倶舍亦言。
此即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法輪故。瑜
伽亦説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
故。前爲後因。合爲果因故名爲方便。又
云三周正轉見・脩・無學隨其次第。智・見現
觀名爲方便。三輪眷屬。謂諸聖道助伴五
蘊。瑜伽等説聖所愛戒・及信等法助觀増明。
助道除惑非正斷故。四法輪境。謂四聖
諦十二因縁三性等法。瑜伽又説爲得
得。所縁境者謂四聖諦。此經亦説大通智勝
轉十二因縁。解深密經説依顯了相。説三
無性皆依遍計所執已名法輪故。五法輪
果。瑜伽又説爲得所得者。謂大菩提。後文
又説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獨覺菩
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是法論果。瑜伽又説
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又云三周
正轉見・脩・無學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
方便。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體不
過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果 釋名者一
名梵輪。如來應供是梵増語。彼所轉故亦名
梵輪。二名法輪。法者可軌持義。正見等法
所成性故説名法輪。輪有四義。一圓滿義。
具轂・輞・輻。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名之爲
輪。二摧壞義。此四種法若伏若斷若助・若
正未斷煩惱皆能摧故。三鎭遏義。已伏煩惱
令勢遠故。四不定義。從自見至自脩從
自脩至自無學。從自無學智發言教。他
從言教解於諦理。他從諦理起於正行。
他從正行起於果智。如是展轉復爲他説。
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降未伏諸煩惱故。
能鎭已伏諸煩惱故。往復往故。瑜伽論説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
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
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説名爲輪。法即是
輪持業釋也。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動
宣言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聲前。起眞
智於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所轉即法
輪。法輪之轉。二釋皆得 轉相者。九十五説
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爲善轉法輪。
一者世尊爲菩薩時。爲得所得所縁境界。
二者爲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
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於他所證深生信解。此意總説化
身化相自證果時。令聲聞等亦有所證。不
依菩薩報身成義。或亦依實菩薩轉義。總
依始終究竟作論。不依一會得成三轉。
所縁境者謂四聖諦。依安立諦・非安立諦
依於三性。皆此攝故。得方便者。謂即於此
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此自三周轉
法輪相。爲得無上菩提因故。最初轉者謂
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
説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
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説名眞聖慧眼。即此
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
智明覺。此説一智總名法眼。有三行相名
智明覺。非於一諦別起四智。由眞見道唯
一刹那。不同小乘上下別觀。依詮證滅説
通三世。非是滅諦通三世有。第二轉者。謂
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
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
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脩習未
脩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
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
應作我皆已作。謂我已遍知未知苦諦。乃至
廣説。我已脩習未脩道諦。亦有四行類前
應知。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
有學眞聖慧眼。最後一種是其無學眞聖慧
眼。觀此文意初轉之時見道以前加行智位。
雖知四諦但是轉因猶非正轉。未摧壞故。
由此但名損力益能轉位所攝。入見道中
眞無間道正名爲轉。正斷惑故。其解脱道及
相見道亦名初轉。雖不斷惑斷麁重故。
鎭已伏故。亦非別知四諦相故。此後脩道
未斷惑前。所起行相應遍知等。是正轉相。
正起眞智乃至金剛心。斷諸煩惱亦此轉
攝。起別行相但擬趣聖斷惑道故折伏正
斷倶名轉故。至其無學解脱道後起我已
作所應作智。後更不斷。但鎭已伏無降
未伏。然見道前雖有伏道不與轉名。非無
漏故。前無無漏故不同脩。如是菩薩自
爲三轉。初轉在見道名印相轉。次轉在脩
道名應脩轉。後轉在無學道名已作轉。一
一轉時於一一諦生四行相。三轉竪論成
十二相。如是四諦合四十八。不過十二以
數等故。總名三轉十二行相。倶舍亦説眼・
智・明・覺別觀諦故。彼以法忍・法智・類忍・類
智如次爲四。若作此釋所作八諦觀於
一一諦便無四行相。或忍・智一一皆具四
行相。照境分明者名眼。對治無知名智。
對治無明名明。對治邪覺名覺。不同於
證得自所應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
提。謂即雙取菩提・涅槃。前爲後因。前無間
道爲解脱道因。此説菩薩自三周轉法輪之
果。或説法身涅槃眞理名無上菩提。起
無學位菩提報身已作之智證法身故。倶舍
論等無佛自轉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
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如。從世尊所聞
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
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説究竟行相。五
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脱處。此説世尊自得
道故。復爲於他三轉法輪。同倶舍説三周
循歴四聖諦故。謂此是苦。乃至此是道。是
名初轉。謂此應遍知。乃至此應脩習。是第
二轉。此已遍知乃至此已脩習。是第三轉。
如次顯示見道・脩道・無學道三。此是佛爲
他三轉者。初名示相示四諦相故。次名勸
脩勸脩諦行故。後名作證爲作證明知
彼滿故。由彼憍陳最初悟解入見道已。佛
問彼言。汝已解耶。彼答已解故得解名。第
二第三轉已遂得阿羅漢。生解脱智處證
得無爲果。是名轉在他身於佛所證深生
信解。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
長老阿若憍陳那。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
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證我法。地神
知已擧聲傳告。經於刹那瞬息須臾其聲展
轉乃至梵世。世間心者縁事之心。非要散
心此前第四樹聖道於他五人身中。令於
佛自所證深生信解。第五令他地神等知
阿若憍陳所證深生信解。差別者。雖轉四
諦法相不殊。三乘之人各各證果。聲聞姓
人已於三生或六十劫。先脩習已。聞佛所
説。依蘊・處・界證四諦理。名聲聞法輪。獨
覺姓人已於四生或於百劫。先脩習已
聞佛所説。依十二縁起脩證四諦名獨
覺法輪。菩薩姓人已於一大阿僧祇劫。先脩
習已聞佛所説。依三性等證四諦理名菩
薩法輪。不爾三乘倶觀四諦。倶時證聖。有
何差別。大般若云世尊初於波羅奈國轉四
諦法輪時。無量衆生發聲聞心證聲聞果。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無量衆生發起無上正
等覺心。證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當
得菩提。故知鹿野創轉三乘通行法輪。若
不爾者第二七日已説十地。何故不名轉
法輪也。彼非三乘同所脩故。不與初轉
法輪之名。然實他身三時智起。亦有經生
而證聖果名三轉者。其解憍陳等。佛於鹿
苑一時之間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爲三
轉無垢稱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能
寂・本性寂。希有法智天人證。三寶於是現
世間。即此經言便有涅槃言音出現・及阿
羅漢法之與僧三寶現也。佛爲佛寶。涅槃・
及言・果法教法名爲法寶。阿若多等名之
爲僧。阿羅漢者即是陳如。復言僧者餘之
四人住有學故。能證智・所證諦即行・理法
寶。四法已周。並佛・及僧能化・所化既有體
出。合名三寶出現世間 三乘者。佛・及菩
薩・並以聲聞。説法令他得智斷惑。可名
轉法輪。獨覺不爾。涅槃經言縁覺説法不
能令人得燸等法。由聲聞等不識藥・病
不與聲聞轉法輪名。理亦何爽
經 從久遠劫來或常如是説 賛曰。結會
今古。非但今日方讃涅槃永盡衆苦。久來
常説。故古同今
經 舍利弗當知便所説法 賛曰。下有
七頌。今説眞實。頌如是皆爲得一切種智。
中分四。初二頌根熟來逢。一頌念之應度。
三頌正説眞實。一頌結成法儀。此初也。我
見先以權教度者。曾於佛所已聞權教。善
根熟故。今來逢我。故上文云是會衆生曾見
諸佛。亦曾見釋迦。今總言諸佛
經 我即作是念今正是其時 賛曰。念之
應度。爲説佛慧令生脩學。今根已熟何得
不教
經 舍利弗當知不能信是法 賛曰。下三
頌正説眞實。分二。初一頌明鈍不堪授。後
二頌明利則堪授。此初也有五過失不堪
受大。一鈍根聞法不解。或阿顛底迦。二小
智雖復聰明情見不廣。或趣寂者。三者著
相謂起計執空・有二相錯學亂行。或不
定種姓。執有非空根未熟故。四憍者恃己
盛事。諸富貴者醉逸縱任。或根未熟有性凡
夫禀性醉逸。五慢者恃己陵他。五千之輩。
或復具起七種慢等諸煩惱者。不能信大。
不應授與
經 今我喜無畏悉亦當作佛 賛曰。此明
堪授。初頌明捨權就實後頌除疑。記得
喜者喜無量。不嫉衆生成佛事。無畏者決
定義。作師子吼理決定故。於菩薩中者對
勝人前故。二乘發心皆菩薩故。依眞實理
説一乘道名爲正直。不隨機權説有三故
名捨方便。但説無上一乘之道。即顯今直
唯説一道非於餘故。地前頓悟菩薩疑自
獨得菩提聲聞無分。不定種姓菩薩疑於
佛果自亦無分。欲退向小故。今聞法此疑
皆除。現前名高千二百聲聞。疑不得作
佛。今正爲説悉當作佛。涅槃由此説須
陀洹八萬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於十
信初發心也。此等脩行極爲遲鈍。不如初
脩始業菩薩。此據不定。非諸二乘皆定作
佛。故涅槃第三十四云。我於一時説一乘
一道一行一縁能爲衆生作大寂靜。永斷
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衆生到於
一有。我諸弟子不解我意。於大衆中唱如
是言。如來説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
道等故
經 如三世諸佛説無分別法 賛曰。結成
法儀也。大乘妙理體無分別。三乘不異悉
皆作佛。故説之也
經 諸佛興出世斯人亦復難 賛曰。下第六
段有七頌。頌前第一未聞令聞。分四。二頌
法説四希。二頌半喩顯二希。一頌半勸信。
一頌歎結。此初也。一佛出希。二説法希。三
難聞希。四能聽希。佛出希者如賢劫千佛。
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後第十劫彌勒佛出。
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此劫壞已
鶻盧支佛獨王一劫。經十二劫後始有星
宿劫。千佛中初淨光稱王佛出。後更三百劫
空過無有佛。故佛希也。如迦葉佛住壽七
日不説此法。及今釋迦成佛四十年。方説
此經故是説希。常處八難。叵與佛相逢。
故難聞希。雖逢出日更聞小乘不希大
法。故能聽希
經 譬如優曇華過於優曇華 賛曰。喩顯
二希也。一頌頌法出希。一頌半頌聞讃希。
聞法及讃歎過優曇華故。行眞法行。則
爲供養三世佛故。自聽聞教他聞合名聞
法。慶慰聞此云歡喜。讃歎聞此云讃。行
此四種皆眞行故
經 汝等勿有疑無聲聞弟子 賛曰。勸信
勿疑
經 汝等舍利弗諸佛之祕要 賛曰。歎結
深妙。此爲諸佛祕藏勝道
經 以五濁惡世終不求佛道 賛曰。下第二
大段有三頌。頌破四疑分三。初一頌佛何
時出化以三乘。出五濁世。次一頌云何知
増上慢。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一頌云何堪説。除佛滅後現前
無佛。此初也
經 當來世惡人破法墮惡道 賛曰。頌釋。
云何知増上慢當來惡人不信此法者多
是増上慢。不但増上慢所餘惡人亦不能
信。佛在慢者上已説相。滅後難知故此獨

經 有慚愧清淨廣讃一乘道 賛曰。頌釋
云何堪説。有具四徳。一慚崇重賢善復顧
自身羞恥過罪。二愧輕拒暴惡。復顧世間
羞恥過罪。三清淨内外無瑕。棄世名利。四
志求佛道不顧二乘。能信此經不愚法類
乃可爲説。設愚法者。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一乘道也
經 舍利弗當知自知當作佛 賛曰。此
三頌*頌品第四大段。勸發喜心令欣作
佛。初一頌半明佛法皆同不學 不了後
一頌半勸知生喜欣求作佛。如文可解
法華經玄賛卷第四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時藥
師寺善明房得業奉讀受已了覺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
點已了覺印本者皆點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書畢法隆寺僧覺印之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五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譬喩品第三
三門分別。一叙來意。二解品名。三釋妨難
來意有二。一鶖子上根聞法説而已悟。
四人中性必假況而方知。上已化於上根。下
將曉於中性故此品來。二論云自此已下
爲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説七譬喩。對治
七種増上慢。及爲三種染慢無煩惱人三昧
解脱見等染慢。即爲治此説三平等。又云
餘殘修多羅明十無上義。此意總顯下有二
十六品明此三義。七譬喩在七品。一火宅
喩此譬喩品。二窮子喩信解品。三雲雨喩藥
草品。四化城喩化城品。五繋寶珠喩五百弟
子授記品。六解髻中明珠喩安樂行品。七醫
師喩壽量品。隨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
有九品。一譬喩・二授記・三五百弟子授記・
四授學無學人記・五法師品・六持品・七提婆
達多品・八常不輕・九見寶塔。初之八品皆有
授記説初乘平等。後見寶塔中合説生死涅
槃法及身二種平等。其十無上有二十一品。
初九無上有七品。一藥草喩・二化城此有第
二第三兩無上。三五百弟子授記・四見寶塔・
五安樂行・六涌出・七壽量。此有第八第九兩
無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餘五品各一
無上。餘殘修多羅是第十無上。謂餘十四
品並是第十無上。於中有二力。一法力二
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別功徳・二隨喜功
徳・三法師功徳。修行力中復有七力合十一
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勸
持。二説力有一品謂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
品謂藥王品。四教化衆生行苦行力亦一品
謂妙音。五護衆生諸難力有二品。一觀音
普門二陀羅尼。六功徳勝力有一品謂妙
莊嚴王本事。七護法力有二品一普賢二囑
累。後十無上是初七喩。三平等殘名爲上
殘。故本論中解七喩三平等已云。餘殘修
多羅明無上義。第十無上是前九種無上之
殘名爲下殘。故本論中解第十無上云。十
者勝妙力無上餘殘修多羅説 殘有二義。
一者文殘曾未説故。二者義殘前雖已説
義猶未盡。所望別故今復説之名爲義殘。
恐文繁長故略不説。至下品中一一疎釋。
其藥草・化城・五百弟子・寶塔・持品・安樂行・
壽量七品。或文或義重説之故。其七喩者謂
凡夫有學名有煩惱。有七種増上染慢。爲
對治此説七譬喩。如執化城以爲眞城。
即是所求世間三摩跋提將爲眞滅。執無學
滿故更無所求。二乘無學名無煩惱人。有
三種法執染慢。彼三昧解脱見等法執望二
乘雖不名染。此迴心已即名菩薩。法執染
此菩薩名染無煩惱慢。論翻顛倒義意如此。
無上義者於大乘中可説有之。餘乘即無。
由此三乘説有差別。教・理・行・果等有異
故。論引佛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故二乘
中不説此義不能解故。由此無上即是一
乘教・理・行・果。隨其所應配諸品取。七種
具足煩惱衆生者。第一求勢力人起第一顛
倒求功徳増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然而
求天人妙境・果報。爲此説火宅喩。富貴自
在名爲勢力。謂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
并内果報。不知煩惱熾然燒煮。爲此説火
宅喩。天人勢力煩惱燒煮如火宅故。世尊今
者説有二車。即是世間善根三昧菩提假解
令其出宅。後令漸入佛大涅槃。故論云第
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
戲。後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説解脱道中正
證生空擇滅眞智名爲世間三昧假解此是
羊鹿非是車體。從彼觀後入世間定觀前
所證以心麁故不見正智及生空如。乃見
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涅槃想解。正智
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城。不説
假觀所變爲城。不息苦故。今説後時後得
智位能變想解。名爲世間善根三昧。輕安・喜
樂種種功徳假名羊鹿假名種智。與之遊
戲後化一乘方令入於佛大涅槃。至佛位
中能入牛車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
即是寶所。後化城喩二乘執彼惑苦不生故
爲涅槃。理實涅槃解脱道中是正智證。故説
入化城衆商皆倦息。前後諸智皆悉不能
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説羊鹿車有名
不見登。説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
二乘執此以爲二車。實非車體。如二乘者
所起四顛倒。正觀不然。後方想解縁此
起執。化城亦爾。今爲對治求勢力人顛
倒求功徳増上慢。説此車喩。故此品來。
此餘諸義各至品釋 解品名者。譬者況也
類也。玉篇云。比類以相曉。喩者開也曉也。
玉篇云曉也諫也。今擧世間之近迹況類
出世之深致。以開未語用曉前迷。曉喩之
譬名譬喩品。或譬即喩名譬喩品 釋妨
者。一問。此以喩曉理名譬喩品。前直以法
彰應名法品。答前後相例理實應然。立者
不同何詳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別義。
譬喩者況中之通名。通・別既殊得名遂別。
未可相例。二問。何故七喩唯此獨名。餘兼
別稱。答喩雖有七此最初故。雖標總稱即
自別名。餘品不單名譬喩故。三問中根領。
記別標信解。上根領・記理應別開。何故此
品之初寄明鶖子領記等事。答中根・領・記文
廣義長。所以別開。鶖子不然故寄此説。又
因鶖子領記啓請方陳喩況。故在此初寄
明領・記
經 爾時舍利弗得未曾有 賛曰。就此品
中大文分二。初鶖子聞法領喜述成得記。
後佛廣以譬喩化彼中根。初文屬前第一
周法説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説訖。自下第二
鶖子聞法領解。自責而生喜於中有二。初
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標聞法以喜生。
後釋歡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間釋。踊蹺
也。躍跳也。蹺足跳者喜之極也。聞眞道以
起權故踴躍。稱悦所希之意故歡喜。表發
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説故合掌一心請益。
瞻仰尊顏啓本所懷故言白佛。法音者大
乘言教也。曾所未聞得未曾有。又由三義
所以歡喜。一聞佛説法心安如海。知佛非
魔所以歡喜。二聞今一實解昔三權。三爲
一因所以歡喜。三聞佛説千二百羅漢悉亦
當作佛。所以歡喜
經 所以者何無量知見 賛曰。下釋歡喜
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興嗟。二處小
階而起歡。三喜今聞而惱盡。四知佛子而
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關也。玉篇預先辦
備預也早也。切韻若逸作豫正應爲預。
爾雅爲預。逮・及與也。古文爲與。左傳云公
必與焉。感者激也。傷者歎也。昔聞菩薩如
是受記之事我等不入。昔聞授記之流不
及授記之事。所以感激恨切傷歎失於如
來五種知見。或失如來智性・智相之知見

經 世尊我常獨處而見濟度 賛曰。下處
小階而起歎。有二。初歎住小。後自責躬。
此初也。常恒也。毎者數也。屡也。非一定辭。
入者證也。法性者謂人無我眞如。彼同證故。
我與菩薩倶能證入無我眞如。云何如來獨
以小乘而見度脱。或性謂體。同入佛法體
類之中。有本作嘗謂曾經也
經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賛曰。下自責躬。有
三。初標。次釋後成。此標也。咎謂罪失我之
愆過。咎音巨久反。字從人・各。人各相違即
成過咎
經 所以者何而得度脱 賛曰。此釋所由。
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謂於七地四
菩薩行。一菩提分・二波羅蜜・三諸神通・四成
就有情・故迦葉言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好樂。故正覺因即此四
行。待者承望・渇仰・希須之義。鶖子自言。若
我等輩承望希須渇仰無上正覺之因。佛必
以大乘而見度脱。但由我輩於大因中不
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見濟度。或
因謂菩提心。略爲三種。一厭離有爲。二求
菩提。三深念衆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
是降伏其心
經 然我等思惟取證 賛曰。此成自責。然
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隨宜所説諸法。初
聞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證。故佛不以大
乘度脱。由此是我輩之咎也
經 世尊快得安隱 賛曰。喜今聞而惱盡。
剋者專也。昔來修小專自悔責不求於大。
又疑菩提於己無分不生欣趣。或復自身
已得解脱與佛無差。聞佛今説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二乘不了疑佛爲魔。今既聞説
一實三權知昔脩小爲大之因。所以悔斷
知已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脱是佛方便
故疑亦斷。心開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
怡然之貌。既無疑悔故快安隱。疑悔若生恒
不安隱。何得泰然。斷者徒管反截也絶也。
又都亂反。今從初。問疑生分別。入見即
除。悔多憂倶。離欲便捨。如何鶖子今二方
除。答煩惱之疑預流即盡。煩惱伴悔離欲
已除。今法執之類異熟生疑。如阿羅漢疑
黒鹽之輩。於事之疑。惡作名悔未爽於理。
此惡作體即是善愧。輕拒暴惡故。或即是
厭。慧倶無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
但是悔相性必麁動故。離欲捨。離欲有悔
必是惡作。以悔名説從果爲名。豈離欲已
而不厭惡
經 今日乃知得佛法分 賛曰。知佛子而
道成也。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謂是大師子。
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
得法等分。勝鬘云得佛餘財。此有四句。瑜
伽解云。初是總句。後五別句。腹所生者簡去
異生卑劣子故。得聖智慧佛腹親生。非如
異生是佛養子。一切衆生皆佛子故。佛不親
生非腹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眞生。
又二乘等非從婦生子如婢生子。故下經
云。若如我子。初地菩薩生如來家證法界
故。是婦生子。已前非是婦所生子名非腹
生。今發大心當爲菩薩法界中生。總言腹
生。佛口所生者。從説法音而誕生故。體即
聞慧。縁教生故佛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
隨・法行之所生故。體即思・脩二慧所攝縁
理縁教隨應生故。佛法所化者從法身路
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身路者謂諸菩薩福・
慧二因。我亦如是。彼從二因中而成立故。
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義異故。得法等分者
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法謂法寶。
或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愧。等者相似。
分者餘分・分類。諸佛菩薩能用法財我今
亦然。與彼相似亦得受用無漏法寶之餘
分故。隨其所應在二乘位望異生中已
教一重。眞是佛子。今作菩薩望二乘位
又教一重。眞佛子等可如理釋。彼又解云
如是諸句顯示増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
圓滿。後五句中前三句顯増上生圓滿。後二
句顯父相似法生圓滿。増上生者自體勝生。
父相似法生者襲父遺體用父家財。並相似
故。増上生中初句遮器過失。佛正智腹所
生。遮世間中依於胞胎惡器生故。第二句
遮精血不淨所生。佛口所生非以精血爲
自體故。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凡夫
由欲貪資潤而有。非正法生。今從正法所
生。非由欲貪非正法之所生故。第四句
顯自體相似之法。從法身路而得成立。襲
繼法身自體殊勝。如襲婆羅門種性成立
尊貴。第五句受用相似之法。受用無漏佛之
法財如世受用父母資什。此中有四闕第
二句。合化及生總爲一句。昔住權中非眞
佛子。今求實位方是腹生。是此經文之大意
也。故攝論云非如二乘無智婢子。又有義
云以上四段別配領前開・示・悟入四義。如
次細尋法體理未必然
經 爾時舍利弗疑網皆已除 賛曰。二十五
頌半分二。初二頌半頌標。二十三頌頌釋。
初文有二。初一頌頌標中得未曾有心喜
疑除。後一頌半釋得未曾有彰憂悔盡。此
初也。昔疑自身於佛無分。今聞得作所以
疑除疑損衆生難可出離故喩於網
經 昔來蒙佛教聞亦除憂惱 賛曰。釋得
未曾有彰憂悔盡。謂我昔來所蒙佛教。謂
住於小更不得大。所以憂悔。聞説此經
今日乃知不失大乘。彼昔所脩大乘因故。
由此悔盡。佛音希有妙用能除衆生煩惱
障之憂惱。我雖漏盡今者聞之亦能伏除
法執憂惱。此中憂者憂不作佛。一云即是
法執之憂。離欲不捨。如畢藺陀筏蹉麁惡
語習法執不捨故。同前疑悔隨應亦爾。二
云實是憂者。即惡作倶厭賤捨受。以憂名
説。或法執類無記・善憂。離欲不捨。憂相應
惱。惱即憂悔非煩惱也
經 我處於山谷云何而自欺 賛曰。下頌
前釋。分四。初二頌半處小階而起歎。次五
頌半失大法以興嗟。次十四頌喜今聞而
惱盡後一頌知佛子而道成。與前長行前
後不同。故初中有二。初一頌半歎居小位。
後之一頌頌所歎事。此初也。嗚呼者嗟歎
詞。云何自欺者欺者輕也。歎自小智住證於
小不求大位。謂己無分名自欺輕
經 我等亦佛子演説無上道 賛曰。此一頌
頌所歎事。無漏法者法性眞如。入者證也。理
雖同證倶稱佛子。無智可能當來作佛爲
衆演説一乘正道
經 金色三十二而不得此事 賛曰。下五頌
半失大法以興嗟。中分二。初三頌半所失
大法。後之二頌明自興嗟。初中復二。初
之二頌内外莊嚴徳。後一頌半名利高廣徳。
初中復二。初一頌具相降魔徳。後一頌好滿
不共徳。此初也。金色三十二者。佛身紫磨金
色故 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經第三百八
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三十二相。善現。
一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
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
等觸。二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轂衆相無不
圓滿。三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都羅綿勝
過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中間。猶如雁王
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五世尊手足
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六世尊足跟
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七世尊足趺
脩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八世尊雙腨
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腨。九世尊雙臂
脩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陰
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十一世
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十二
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
金色身甚可愛樂。十三世尊身皮細薄
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眞
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衆寶莊嚴衆所樂
見。十五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
處充滿。十六世尊肩項圓滿殊妙。十七世尊
髆腋悉皆充實。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十
九世尊身相脩廣端嚴。二十世尊體相縱廣
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二十一世尊頷臆
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世尊
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世尊齒相四十齊平。
淨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鮮白
鋒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
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
病不能爲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
損擁曲等過。能正呑咽津液通流身心適悦
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
覆面輪至耳髮際。二十七世尊梵音詞韻和
雅隨衆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
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
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二十九世尊
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咬潔分明。三十世
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三十
一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覩羅綿。
鮮白光淨逾珂雪等。三十二世尊頂上烏
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善現是名三十
二大士相。依此經文總説頌言 等輻柔網
纖 跟趺腨臂密 毛生靡潤滑 皮金七肩
滿 髆儀脩廣齊 師子光具齒 牙味舌音
睫 睛輪豪相蓋 若依瑜伽與此不同。
瑜伽之中仍説因業。恐繁且止。如彼應言
等輻纖跟細 網摩膊不傴 勢身光上靡
生金滑七處 師子肩充直 具齒無隙鮮
頷廣味聲青 牛王頂豪相 此總以彼
眼耳身男四根依處并舌根爲體。十力解脱
如前已解。鶖子自歎同共一佛法而不得
此事
經 八十種妙好而我皆已失 賛曰。好滿不
共徳也。八十種妙好者。般若經言。善現云
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一世尊指
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華赤銅。二世尊手
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骨不現。三世尊手
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四世尊手
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華。五世尊筋
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六世尊兩踝倶隱不
現。七世尊行歩直進庠序如龍象王。八世尊
行歩威容齊肅如師子王。九世尊行歩安平
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十世尊行歩進止
儀雅猶如鵝王。十一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
龍象王擧身隨轉。十二世尊支節漸次傭圓
妙善安布。十三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
盤。十四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十五
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十
六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悦鮮淨塵垢不著。
十七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十八世
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十九世尊身支
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二十世尊身
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二十一世
尊身有周匝圓光明於行等時恒自照曜。
二十二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衆相
莊嚴。二十三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
二十四世尊臍厚不&T032876;不凸周匝妙好。二十
五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
過。二十六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
二十七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二十
八世尊脣色光潤丹暉如頻婆菓上下相稱。
二十九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
量端嚴。三十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
三十一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
清徹。三十二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
三十三世尊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三十
四世尊諸齒方整鮮白。三十五世尊諸牙圓
白光潔漸次鋒利。三十六世尊眼淨青白分
明。三十七世尊眼相脩廣譬如青蓮華葉甚
可愛樂。三十八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
白。三十九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四
十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瑠璃色。四十一世
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四十二世尊耳
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四十三世尊兩耳綺
麗齊平離衆過失。四十四世尊容儀能令見
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四十五世尊額廣
圓滿平正形相殊妙。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
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四十七世尊首髮
脩長紺青稠密不白。四十八世尊首髮香潔
細軟潤澤旋轉。四十九世尊首髮齊整無亂
亦不交雜。五十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MT03230;
落。五十一世尊首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五
十二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五十三
世尊身體長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諸竅清淨
圓好。五十五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
五十六世尊身相衆所樂觀嘗無厭足。五十
七世尊面輪脩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
五十八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
背。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澤熈怡遠離頻蹙青
赤等過。六十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
六十一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
之香。六十二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
六十三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
如天蓋。六十四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
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六十五世尊法音
隨衆大小不増不減應理無差。六十六世
尊頂相無能見者。六十七世尊手足指約分
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六十八世尊行時其
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六十九世尊
自持不待他衞身無傾動亦不逶迤。七十
世尊威徳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
七十一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衆生意和悦
與言。七十二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
而爲説法。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説正法隨
有情類各各令得解。七十四世尊説法咸
依次第必有因縁言無不善。七十五世尊
等觀諸有情類讃善毀惡而無愛増。七十
六世尊所爲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
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七十
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世尊顏容常
少不老好巡舊處。八十世尊手足及胸臆前
倶有吉祥喜旋起徳相。文同綺畫色類朱
丹。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
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
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
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爲憐愍諸有情
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
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
晝夜半月月時歳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
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
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爲利樂諸
有情故聲隨衆量不減不増。善現如是功
徳勝利。我先菩薩位。脩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已能成辦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
見者歎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
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財法
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爲甚奇希有之法。
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
四慇重五無餘之所感得。如瑜伽論三十七
説 十八不共法以五門分別。一名二體三
行相四差別五諸門。名者一身無誤失。二無
率暴音。三無種種想四無不定心。五無忘
失念。六無不擇捨。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
精進無減。十定無減。十一慧無減。十二解
脱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語業隨
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
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
知現在世無著無礙 體者合以八法爲
體謂思・想・欲・勝解・念・定・慧・懃。廣如無垢
稱疏第二卷解。二乘所無名不共法。論云上
二偈示現何義。舍利弗自訶責身我不見
諸佛。不往佛所聞法。不供養恭敬諸佛。
無利益衆生事。未得法退。是故舍利弗訶
責自身。上釋自訶責之意。下論自牒解呵責
意及經頌文。兩參雜釋合有八句。其間五句
解自責詞。自餘三句解經頌義。不見者不
見諸佛如來大人相生恭敬供養心故。自
呵無修大因遂不能見諸佛之相恭敬供
養故。不往者示現教化衆生力故。顯佛能
化衆生而我不往佛所。上二句解自責言。
金色光明者見佛自身異身得無量功徳故。
此解經中金色之言。由見佛故我之自身
於異身得無量功徳果故。聞者能利益一
切衆生故。此解責中不聞言。若聞能作利
生事故。力者衆生有疑依十力斷疑故。此
釋經中十力之言。供養者示現能教化衆
生力故。此解自責中不供養佛言。佛能化
衆我應供養。昔者何故不供養也。十八不
共法者。遠離諸障礙故。此解頌中十八不
共法義。恭敬者生無量福徳。依如來教得
解脱故。證人法無我諸法平等故。此解自
責中不恭敬言。若恭敬生無量福證平等
故。是故自訶我從昔來未得此法於此法
中遂生退心。是名失大法而興嗟也。不
作此解論極難知
經 我獨經行時我爲自欺誑 賛曰。名利高
廣徳也。自欺賤故常自思惟失佛此徳不敢
求大。自誑負故得小爲足
經 我常於日夜籌量如此事 賛曰。明自
興嗟也。初頌欲問於佛爲失大乘爲當
不失。後頌釋疑。此以常見佛唯讃菩薩
不讃我故。所以疑生籌量此事
經 今聞佛音聲令衆至道場 賛曰。下十四
頌頌喜今聞而惱盡。中分二。初十二頌半
頌斷疑悔。後一頌半頌快得安隱。初中復
二。初五頌頌昔悔除。後七頌半頌今疑滅。
初中又二。初一頌標悔除所由。後四頌正明
悔除。此初也。由聞佛聲隨宜説法。意趣
難知無漏難思所得難解。令二乘衆捨隨
宜教至佛所得道場深法。既令悔除故名
無漏
經 我本著邪見於空法得證 賛曰。下四頌
除悔。中分二。初一頌半叙昔捨邪以歸正。
後二頌半叙今識小以向大。此初也。本事
珊闍耶外道領一百門徒。後歸佛出家證
人空理。得阿羅漢稱梵志師。名爲拔邪得
證空法
經 爾時心自謂非是實滅度 賛曰。下二頌
半叙今識小以向大。於中分二。初一頌識
知小。後一半知眞大。此初也。昔時不識謂
眞滅故
經 若得作佛時永盡滅無餘 賛曰。知大
爲眞滅得作佛時。内具諸相好外爲衆生
歸敬。方成永盡二種生死更無有漏。故知
大乘是爲眞滅
經 佛於大衆中疑悔悉已除 賛曰。下七頌
半頌今疑滅。分二。初一頌結前悔盡。生
後疑除所由。後六頌半正釋疑除。此初也
經 初聞佛所説惱亂我心耶 賛曰。下六頌
半正釋疑除。復二。初一頌叙疑生所由。後
五頌半正釋疑滅。此初也。佛昔説三乘我
已得訖。今説爲一與本説乖。説我所得
非眞果滅。故心中驚謂佛是魔惱亂我心。
此疑於事名異熟生不疑於理故非煩
惱。或前憂・疑皆示相起。非在鶖子猶有
憂・疑
經 佛以種種縁我聞疑網斷 賛曰。下五頌
半釋疑滅中有四。一頌顯佛言巧心安。所
以疑斷。二頌明三世佛同説方便。所以疑
斷。一頌解佛説同。所以疑斷。一頌半知佛
與魔道跡不同。所以疑斷。此初也。佛説有
二一法説二喩説。種種縁者法説道理。種種
喩者比況説也。外現此二巧言説法。内心
安固如海不動。所以疑斷。言詞不巧理・喩
乖宗。心有動搖智迷眞境。内・外可阻疑便
難滅。今則不然所以疑斷
經 佛説過去世演説如是法 賛曰。此明
三世諸佛同説方便所以疑斷。初頌過去
後頌未來・現在二世。初皆方便後方眞實。即
領前品三世佛同。衆説道乖可令疑起。群
聖同範今疑故滅
經 如今者世尊亦以方便説 賛曰。此解
佛説同。所以疑斷。從生及出家身方便也。得
道者意方便也。轉法輪者語方便也。初説
三乘同三世佛教故言亦以方便説法。
三業乖張可令疑起。色心相順所以疑除。
又始・末説乖可令疑起。初後語順故令疑

經 世尊説實道謂是魔所爲 賛曰。知佛
與魔道跡不同。所以疑斷。魔説乖眞所以
疑起。佛語符妙由此疑滅
經 聞佛柔軟音安住實智中 賛曰。下合十
四頌。喜今聞而惱盡中分二。上十二頌半
斷疑悔訖。此一頌半快得安隱。慈悲接引
故出柔軟音。如雷隱震以説玄理故名深
遠。清徹如迦陵聲極可愛樂故甚微妙。離
名利等諸瑕穢事。説一乘義故名演暢清淨
法。暢謂遠也明也。心既大喜疑悔永除。捨昔
處權之心取今住實之智。實謂一乘今所
求證。權謂二乘昔方便也
經 我定當作佛教化諸菩薩 賛曰。此頌第
四知佛子而道成。今我爲佛子當作菩薩。
從佛大乘言教所生。既修大因定當作佛。
外爲天人所敬能轉無上法輪。究竟唯説
一乘。故能教化菩薩
經 爾時佛告舍利弗隨我受學 賛曰。第一
周中自下第三如來述成。同藥草喩重述成
故。於中分三。初陳往遇。次述今逢。後顯
還令依前取實。此初也。曾二萬億佛所爲
無上道常教化汝等者。優婆塞戒經言。舍
利弗曾六十劫行菩薩道。有婆羅門從其
乞眼。鶖子與之。彼得眼已投之於地。雙
足踐踏罵詈而去。鶖子悔恨遂退大心。此
説彼時故昔教汝。二萬佛所以爲善友常
化大乘。鶖子彼時亦隨受教
經 我以方便生我法中 賛曰。此述今逢。
退大心已後。佛知怖大情局小果。化以聲
聞令證無學。漸導誘之名爲方便。證生
空理無漏智起。住佛法内名我法中。從佛
法所生爾乃是眞生故。且如鶖子退姓。大
姓近生而遠熟。所以初發大心而中退。小姓
近熟而遠生。所以中發小心而證果。初教
發於大意爲令證實之因。中求小而果成
爲令捨權之漸也
經 舍利弗已得滅度 賛曰。下顯還令依
前取實。分二。初談創興實意。爲修權而
忘實。後顯令憶本心。説法華而復本。此
初也。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者創興實意也。
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者。爲修權而
忘實也。未證聲聞果前未得無漏宿命之
智。雖六十劫練根得聲聞無漏宿命智所
知猶近故。昔修大乘汝今悉忘。便謂所得
是實滅度。不肯進修。前卷請中。世世已曾
從佛受化。今言忘者此中有四解。一自憶
從佛修小佛説教大悉忘。二佛説初教大
乘今忘。自憶中途學小從化。三鶖子自憶
他人不憶。今寄之説他人故言悉忘。四
前説佛加故憶。今談自心故忘。亦不相

經 我今還欲佛所護念 賛曰。令憶本心
説法華而復本也。初化小機而向大名爲
聲聞。而説大乘妙法蓮華。迴心已後名教
菩薩之法佛所護念。故知妙法蓮華亦傍名
無量義等也。體性功能有別。對機顯理有
殊。分爲二經故耳。如初卷説
經 舍利弗所行之道 賛曰。第一周中下第
四段佛爲授記。有二。初爲授記。後人天供
養讃歎迴向。初復分二。初明授記。後有一
頌結會令欣。初文有二。初授因記。後授果
記。此初文有四。一時節過無邊劫。二外遇
良縁値若干佛。三奉持正法。四具行利生。
要因行滿果方成故。未入十信尚二萬劫。
況起心後時節應遠。故此第一先説劫多。
方遇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等
經 當得作佛佛世尊 賛曰。下明果記。有
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六。一内徳成滿。
二外土莊嚴。三説法同今。四劫名異即。
五輔翼勝劣。六法住短長。此初也。目覩雨華
放光耳聞法華智光。又外飡祕法内發智
光。因斯二義故名華光。夫記佛名理非一
准。且如釋迦彌勒因覩彼佛以爲名。鶖子
最初假見聞而立稱。智度論云三百比丘
脱衣上佛擧手爲相。記名大相如來。又千
天子見佛土莊嚴而發淨意記名莊嚴王
佛。又彼舌相品十萬億人見十方菩薩來以
華供養。發心得記佛名覺華。劫名華積。如
是等類不可一准。或此皆是初所逢佛。後
遇此縁因符往願
授記略以六門分別。一授記所由。二誰能授
記。三誰所授記。四授記差別。五釋妨難。六
聲聞類異。授記所由略由五義。一論云爲
生聲聞決定心故非成就法性故。非已
證得二空法性而爲授記。令生決定趣向
大乘故爲與記。二論云顯佛法身性平等
故。有爲有異故。説三乘。眞理既同法身無
異。三爲除菩薩久疑心故。久疑聲聞不得
作佛。今聞授記故久疑滅。四爲欣佛者
見此授記。欣自當得行佛因故。五説一
乘十義所以。即是此中授記所由 能授記
中有三。一所依二記體三記用。所依即能授
記者。六處示現五是如來記・一是菩薩記。
如來記者一別記二同記三後記四無怨記
五通行記。菩薩記者名具因記如常不輕
品示現。禮拜讃歎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
作佛。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記其當
佛之名字唯佛與記。餘聖不能不能別知
當佛名字國土等故。下人不能知上事故。
若諳含與記菩薩亦得。具佛性因故。此經既
爾。一切經中能授記者不過此二。記體謂後
得世俗智。記用謂言教。唯他受用・變化身等。
五蘊之中隨應爲體。十地菩薩・三乘異故
所授記有二。一所依二體性・所依即是所授
記者。論云有六處示現。一別記舍利弗大迦
葉等四大聲聞。衆所知識名號不同故與
記別。二同記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同
一名故。倶時與記。三後記。學無學等共同一
號。雖亦下根非衆所知。故後與記。四無怨
記與提婆達多記者。示現如來無怨惡故。
五通行記與比丘尼及天女記者。示現女人
在家出家修菩薩行者。皆證佛果故。六具
因記。示諸衆生有佛性故。此之六記。別記
在譬喩品及授記品中。同記在五百弟子受
記品中。後記在授學無學人記品中。無怨記
在提婆達多品中。通行記在法師品及持品
中。具因記在常不輕品中。以理而推異生未
發心及發心已後二乘不定性及諸菩薩此
之四人名所授記。法華一會爲化捨權而
就實故。無爲十地菩薩授記。談昔古事
故。有未發心前具因記。別唯有異生發心已
後但聞法華無一不成佛。是及不定姓二乘
之記更無餘也。因體即是無漏善根通現及
種。因所得果體通五蘊。多是化身及他受用
者。顯慈悲故顯徳高故。有差別故有化
衆故。下諸記別當具顯示 授記差別者。
首楞嚴經中佛告堅意菩薩授記。凡有四
種。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
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
名四種。唯有如來能知此事。寶雲經中亦
同此説。瑜伽四十六説略由六相。蒙諸如
來於無上正等菩提授與記別。何等爲六
一安住種姓未發心位。二已發心位。三現在
前位。四不現前位。此上四種同首楞嚴。彼密
授記即不現前在密處故。或得無生忍名
現前。未得者名不現前。或身在座名爲現
前。身不在座名不現前。下第四卷與同記
中有不在會。佛令傳記是五。有定時限。
謂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無定時
限。謂不宣説決定時限而與授記。今舍利
弗即當第二第三第六。已發大心現佛前
住無定時限故。涅槃經言須陀洹八萬劫到。
乃至阿羅漢二萬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
所言到者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知
經爾所劫方到十信初心。始入初劫。菩薩
地言迂迴修行不如初心始業菩薩。耽寂滅
味極深重故。由此今言過無量劫方始供
養若干千萬億佛行菩薩道等。有三決定。
一種姓定遇縁便能證於正覺。二發心定發
大心已更不退轉。三不虚行定得自在已
於利有情終不空過。初在地前五種菩提
中發心菩提故。次在初地證發心故。後在
八地。今依初定故與授記 釋妨難者 論
云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與記別。爲不成
佛與授記也。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於無
量劫修集無量功徳。若不成佛者云何虚
妄授記。此意難言。若聲聞等但住百劫等練
根修聲聞行。即實得成佛而與記者。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徳方得成佛
菩提。少因已能實成佛故。若聲聞等雖修
少因不得成者。何須今者虚妄記耶。論
自答言。彼聲聞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
法性故。此意説言。令聲聞等得決定成佛
心進修妙行。非已證會成就二空法性眞
理而與授記。論又解云如來依三乘平等
説一乘法。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無
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徳故與授
記。十地菩薩成就法故功徳具足。諸聲聞人
功徳未具足故。是以菩薩修無量行方得
菩提。聲聞未修無量功徳。但令得定成佛
之心故與授記。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
何爲記經三大劫當得菩提。答顯揚論説
依變化身非業果身。故不違理。成唯識説。
即是變易生死別名。此意説言未發心前現
身有限。由受記後發大誓願求大菩提度
有情類。便入邊際無漏勝定資昔所作感
今身業。令其長時與果不絶。此所資業。由
無漏資。展轉微妙舊麁異熟。已後。微細廣大
殊妙異於本故。猶如變化。由此變易異於
舊時名變易生死。數數資長乃至成佛。由
彼分段生死雖皆永盡説過三百由旬化
作一城。變易未盡説更二百由旬方至寶
所故。分段生死雖皆永盡。受變易生乃至
作佛。趣寂聲聞便無此事。故勝鬘云無明
住地爲縁無漏業爲因。有阿羅漢・辟支佛・
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生。廣如瑜伽佛地唯
識別章等説 聲聞類異者。論云聲聞有四。
一決定。二増上慢。三退菩提心。四應化。如來
與二授記。謂應化・退菩提心者。除決定・増
上慢者根未熟故。如來不與記。菩薩與記。
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心故。常不輕記是。
此言未熟者増上慢者可爾。趣寂畢竟不
熟云何言未熟。未者不也。准理應云趣寂
之人不愚於法信根未熟佛不與記。不分
明記當來之世得作佛故。菩薩與記奄含
記別有理佛性故。方便令發信大乘心。増
上慢者信向根未熟。佛亦不分明記別當來
成佛之事。菩薩亦爲奄含記別。方便令發
信向之心。今合爲文言根未熟。非趣寂者
當亦可成佛。莊嚴論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
菩薩善根不爾。涅槃經中説。須陀洹等皆得
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
應化聲聞者有人言即舍利弗。四大聲聞上
根・五百中根・學無學下根。今解不爾。華嚴
經初説有舍利弗是應化。後入法界品舍利
弗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爲説
十法乃發菩提心。即此中授記者。故非應
化也。舍利弗獨是上根聲聞。四大爲中。五
百等爲下。准下經言富樓那等是法華一會
應化者也。如攝論十義一乘中解化。與楞
伽等經同。聲聞多劫入涅槃飮三昧酒醉
逸而臥。後從定起發心向大等。是諸佛菩薩
之所化作誘餘類故
經 國名離垢人天熾盛 賛曰。下第二外土
莊嚴。化淨土也。文有其十。此中有五。一國
號名離垢純善所招無六垢故。二土相其
土平正心離高慢。於勝劣二中無怖無蔑。
離諂慢故。三淨穢。清淨嚴飾衆生心淨故佛
土淨。四安免安隱豐樂無殺盜打罵病刀飢
饉三惡因故。五善惡天人熾盛由無外他惡
知友故。分別煩惱一切不行便無惡道人
天乃盛
經 瑠璃爲地常有華菓 賛曰。此文有五。
六嚴飾瑠璃爲地心無瑕故。七路住有八交
道。修八齊戒八聖道故。東西有四南北有
四名八交道。或東西有八南北亦八。從一
方爲名。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如道方九
軌曰逵。八道嚴金繩界道行四總持之所
感故。九林藪七寶行樹修七聖財持七支
戒故。十菓實常有華菓恒修七覺八解脱
因所増長故
經 華光如來教化衆生 賛曰。下第三説
法同。今有二。初明同今。後釋所以。此初
也。以同今故名爲亦以。雖非惡世非穢
土也。既言清淨明化淨土
經 舍利弗説三乘法 賛曰。此釋所以。據
實釋迦亦由本願。今隱願力但出惡世。欲
明諸佛行利不同。我出惡世教化衆生。初
以方便後以眞實。故以三乘。華光如來願
意普資。所以唯稱本願如此。欲令衆生
知彼佛時無惡衆生發願生彼。順本所習
調伏二乘説三乘法。非化惡生初權後

經 其劫名爲大寶故 賛曰。下第四劫名
異。即初標後釋
經 彼諸菩薩無能知者 賛曰。下第五輔翼
勝劣。有二。初別解徳。後總結之。初文有
十。此有一徳衆聖難量。如栴檀林栴檀圍
遶也
經 若欲行時皆久殖徳本 賛曰。此有二
徳。二瑞華應足。其心常履九淨華故。顯揚
論第三云。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
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
見淨・八無縁寂滅淨・九國土淨・前七即七淨
華如彼廣説。三妙因久植非初發心善根熟

經 於無量百千之所稱歎 賛曰。此有二
徳。四善縁昔遇發大願故。五名稱高遠衆
所識故
經 常脩佛慧諸法之門 賛曰。此有三徳。
六佛智恒求欣大覺故。七外化久成具慈
悲故。八内鑒斯備無迷謬故。法義之門教
也。法教之門義也。二釋皆得
經 質直無僞志念堅固 賛曰。此有二徳。九
姓純無憍不誑諂故。十心勤不退行位高
故。直心是道場故。質直煩惱所不動故志念
堅固
經 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賛曰。此總結釋也」
經 舍利弗壽八小劫 賛曰。下第六法住短
長。有四。一佛壽・二生壽・三授當佛記。四記
正像法。此初二也釋迦衆生薄福少慧。佛壽
故短・生壽故長。留殘第五分壽施未來弟
子。華光如來所化衆生。福慧自脩不假佛
與。故佛壽長衆生壽短。又釋迦衆生薄福無
感。故佛壽短不感佛故。華光衆生多福有
感。故佛壽長感佛化故
經 華光如來三菩提記 賛曰。自下第三
授當佛記。有三。初記時。二正記。三國土。此
初也。過十二劫者佛壽劫滿方授記故。精
進成就名爲堅滿
經 告諸比丘三藐三佛陀 賛曰。此正明
記。華足者寶華承足。由聞法華爲因成
佛果圓滿故名爲華足。由開法華行安樂
行故名安行。有云安徐而行名爲安行。此
非善釋。何佛慖惶猖獗行也。多陀阿伽度如
來也。阿羅訶應也。三藐三佛陀正等覺也。
新經云如來應正等覺。古云如來應供正遍

經 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賛曰。此明國土。亦
如華光佛之國土行法華因所招致故
經 舍利弗三十二小劫 賛曰。自下第四
記正像法。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
唯有教在行・證並無。禀教行行證果不同。
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不度女人。正法像
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今華
光正像年等。雖有三乘菩薩類多故名大
寶。雖有四衆女人持戒不減正法
經 爾時世尊當度無量衆 賛曰。下十一頌
半。分二。初十頌半頌前授記。後之一頌授
記中第二段結會令欣。前因記有四果記有
六。今總分三。初一頌頌果記中内徳莊嚴。
次一頌頌因記。後八頌半頌果記四義。此初
也。普智者一切智・一切種智。具二普故
經 供養無數佛證於無上道 賛曰。此頌
因記。有二。一遇良縁二具菩薩道。計亦有
時。過無量劫。入後頌中故此唯二
經 過無量劫已常有華菓實 賛曰。下頌
果記。四義分四。初半頌頌劫名異即。次一
頌半外土莊嚴。次兩頌輔翼勝劣。後四頌半
佛壽短長。不頌説法同今。此初二文也。外
土莊嚴有六。一名二淨三地四界五樹六華
菓。不頌餘四
經 彼國諸菩薩華光佛所化 賛曰。此輔翼
勝劣。有四。一不退二外化三値善友四植妙
因。不頌餘六
經 佛爲王子時壽命八小劫 賛曰。下四頌
半佛壽短長有四。一頌半佛壽。半頌人壽。一
頌半正像法時節一。頌舍利流行。不頌授
記。加供養舍利。此即初二。此中應言於最
後身爲王子時。棄國捨榮出家成道。文言
倒故。先説王子棄國捨榮。方言後身成於
佛道。或此文意於無量生身爲王子棄國
捨榮。末後身中方成佛道
經 佛滅度之後像法三十二 賛曰。此頌
正像法時節。晝夜月時年爲劫故
經 舍利廣流布其事皆如是 賛曰。此頌
舍利流行并結
經 其兩足世尊宜應自欣慶 賛曰。此第二
段結會令欣。化其心定令求佛果。倫類
也亦疋也疋配也。言兩足尊無類無配
經 爾時四部衆以供養佛 賛曰。爲授記
中。下第二段諸天供養讃歎迴向。於中有
二。初四衆八部供養。後諸天供讃。此初文
也。表蒙佛恩如佛衣覆。亦上表當成佛
果之時爲他説此覆蔭衆生。故以衣供。
故下文云有持此經即爲佛衣之所覆

經 釋提桓因供養於佛 賛曰。下諸天讃
供・有二。初供後讃。供中復二。初衣華供。後
伎樂供。初衣華供有二。初供養後靈相。此初
也。以華供者表聞法華當得佛果故
經 所散天衣而自迴轉 賛曰。此靈相也。
住虚空者顯聞法華超出四生心凝妙
理。迴轉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經 諸天伎樂雨衆天華 賛曰。伎樂供養
也。因聞法聲而悟道故作音樂表脩因
而方果滿故雨天華
經 而作是言最大法輪 賛曰。下讃歎有
二。初長行後偈頌。此中唯牒二時法輪。以
比大小。對不定姓權實相形故。據實亦比
般若空教此爲中道名最大輪
經 爾時諸天子少有能信者 賛曰。下六頌
半分四。初二頌顯昔説小今大。一頌半歎
法勝妙。隨喜。二頌擧他明自作佛生喜。
一頌迴向。此初也。五衆者梵云般遮塞建陀
此云五蘊。具十一種積聚義故名之爲蘊。
今名爲衆衆是聚義。或言五陰。皆乖正名。
依三科中五蘊之法以辨四諦。故知初權。
今此會説捨權就實難解之法言少能信。
權實相違法深奧故。依大般若初轉法輪三
乘入道。今據顯相但度聲聞。故言五衆以
明權法。深奧者祕藏也大乘妙故
經 我等從昔來我等皆隨喜 賛曰。歎法勝
妙。深生隨喜。隨者順也順佛教行故
經 大智舍利弗方便隨宜説 賛曰。擧他
明自作佛生喜。佛記他作佛彰我亦得
作。故知佛道實叵思議方便隨宜令我解
了。叵者不可也。反正爲乏反可爲叵皆字
意故
經 我所有福徳盡迴向佛道 賛曰。迴向
佛果。成波羅蜜。法供養故。即是方便善巧智

法華經玄賛卷第五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出
寫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之本者皆點本
也又朱或本者點本付或本也又中○滅也
左右正或本又ウラモフ字也皆可悉之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五
 沙門基撰 
經爾時舍利弗三菩提記 賛曰。上來第
一周法説權實化上根訖。下第二周喩説
權實化彼中根。大文分四。初佛以喩化。
二信解品中根領悟。三藥草喩佛重述成。四
授記品爲之授記。上根聰叡不假多陳。下
根三聞無勞廣説。故化中品文義倶繁。初
文有二。初鶖子請後佛説利。鶖子雖解今
復請者。略有三因。一益同類故。二利他行
故。三順佛化故。前者法説已慇懃三請。今
日已解故作是釋。初文分三。初陳自決。次
述他疑。後正申請。此初也
經 是諸千二百皆墮疑惑 賛曰。此述他
疑。以用也。有無見者邊見也。依我見生故
等取邪見。此邊・邪見攝六十二。外道所起。
今顯依言捨邪歸正故此偏説。又等餘三
見及諸煩惱并所發業。佛昔説我法能離現
前所見苦果生老病死等究竟涅槃。由欲
滅果必先斷因。是等諸人用佛此言能離
苦因我見等訖。定知當苦更不復生。證得
涅槃已得決定。今復聞佛説令捨權就
實。皆墮疑惑而起疑義。彼各不能知自
得作佛。不知先所證得是何法耶。爲是究
竟法爲是所行道。又以已同用已斷苦因
果不生故
經 善哉世尊令離疑悔 賛曰。此正申請。
因縁有二義一所由二道理。今請世尊陳
述由理
經 爾時佛告化菩薩故 賛曰。下佛説利。
大文分三。初總略指答爲許説之由。次舍
利弗若國邑下。正説法喩令其開曉。後
偈中云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
父下。勸信此經欣當佛智。初復分二。初
明已説總略指答。後更陳告爲許説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