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玄義釋籤 (No. 1717_ 湛然述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17 [cf. Nos. 262, 1716]
釋籤縁起序

 君山除饉男普門子屬辭 
四教成列。開合之旨。蘊乎其中。十子既往。
幽賛之功。在人方絶。惟三轉遂周。一乘載導。
經文顯而約。玄記博而深。後進難窺。蒙求
尚壅。不遠而復。存乎其時。我哲匠湛然公
當之矣。公孩提秀發。志學名成。淵解得於
自心。博贍振於先達。無適不可以虚受人。
洎毘壇以至於國清其從如雲矣。間者島夷
作難。海山不寧。徇法之多。仄身巖宇。或謂
身危法喪。莫如奉法全身。僶俛遂行。暴露
原野。是樂法者請益悦隨。且法實無邊。身則
有待。弘敷未暇。籤訪有憑。因籤以釋。思逸
功倍。美哉洋洋乎。登門者肯綮未嘗。望涯
者恥躬不逮。乘是以訓文其可廢耶。先
徳既詳雖大科不擧。諸生未達在小疑必
疏。凡十卷。不忘於本以天台命家。善繼
其宗。以釋籤順學。信所謂觀象得意俾
昏作明。永代不朽者也。普早歳在塵。後時
從道。徒欲撃其大節。獨不愧於心乎。天
王越在陜郛之明年甲辰歳紀月貞於相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一

 天台沙門湛然述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録。不暇尋
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晩還毘
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
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
露後賢敢悕添削
私記者。章安尊者於江陵自記大師所説。
不與他共故名爲私。縁起者述所記之興
致序教法之所由。此中先序師徳及傳述之
意名爲總序。次正序玄文不過五義及本
迹奧旨。初序分二。初序師徳。次幸哉下明
傳述之意。初文又二。初列十徳。次唯我下結
歸我師。初十徳中初云大法者。通指佛教
以爲大法。東漸者自漢明夜夢迦竺初臨。
洎乎隋文御宇台衡誕應。諸有習禪義。解翻
譯之徒漸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録未
有不曾聽講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
異餘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開會之使
歸乎一極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
王記室王簡栖所集百卷。如俗史書左史記
事右史記言。禮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
書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與事。今亦例之
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師所集高僧傳十三
卷開爲十科。終無不聽自解如天台大師。
此不聽自解即是今文十徳中之一也。及從
縱令已下九徳並在大師別傳。章安撮之用
序師徳。初徳之中詎者正云無也。下之九徳
徳徳之中皆云縱者。謂與而言之縱有第
一終無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結云唯我智者
具諸功徳。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
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
羅尼者此云總持。從三昧起以證白師。師
云此是法華前方便陀羅尼。縱具定慧者發
悟屬慧入定是定。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謝
遣等者自省不能益他爲謝。推衆不受曰
遣。隱居華頂佛壟唐溪避世等者。捨名利
爲避世進己道爲守玄。陳少主再敕頻迎
隋文帝有敕請住故云被徴爲二國師。太極
殿者。陳朝正殿名爲太極。三禮者陳少主敕
云國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
開講。法式處分一聽指揮。初開法筵主上
親於衆中三禮。天子爲萬乘之主故云萬
乘屈膝。言萬乘者論語包氏引王制云。古
者井田方里爲井十井爲乘。百里之國適千
乘也。諸侯之國千乘天子之國萬乘。故云萬
乘之主。道俗等者。百高座爲道百官爲俗。
玄悟法華圓意者。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
爲玄。非兼非帶開廢諸典名爲圓意。樂説
辯如止觀第一記。晝夜等者。擧譬也。如懸
河流瀉晝夜不竭。此之十徳通擧悟解弘經
之相。故初徳云自解佛乘。最後徳云晝夜
流瀉。諸有託胎靈瑞誕育徴祥髫齔精誠從
師訪道臣主珍敬緇素歸心臨終示相滅後
應驗具如別傳。次傳述中分三。初述歎所
受功微。次並復下正明傳述以益當。三或以
下述己添助以勸信初自斤己名謙恭所
學。幸者自省之詞。建業亦云建康。即晋宋等
稱爲業都今江寧是也。舊稱揚州。隋滅陳
後移揚州名額過京江北。江陵即荊州也。
故下句云荊揚往復途將萬里。將猶當也。謂
依俙髣髴將一萬里。漢南曰荊自漢南至
衡山之南。江南曰揚自京江至南海已來。
台嶺鶴林具如止觀第一記。非但未聞不聞
等者歎恨不聞者絶分。如止觀禪門淨名
疏等各有餘分説未終者名爲不聞。亦乃
已去謙己聞者未能盡意。卷舒鑚仰者章
安總歎。再治再讀理堅意高。如孔子諸弟
子歎孔子智深。如窺其宮牆鑚之彌覺其
堅仰之彌覺其高。如飮大河水飽腹而
歸不測深淺。猶恨縁淺下明私記縁起。今
雖欲記但恨一聞而已。屬大師滅度不獲
重聞。諮決無從如犢思乳。並復推念者。自
惟及念彼故云並也。自惟不足念彼未聞。
若不記其所聞念彼當來有不聞佛乘之
苦故云可悲。若樹若石等者。如涅槃雪山
童子。聞半偈已傳於石壁。又如今經隨喜
品初隨其所聞聚落田里爲父母宗親隨
力演説。聿循也。聖典者依今經及大經等皆
令傳授。甘露門者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
死之藥。今釋妙法能通實相故名爲門。初
總序竟
次正序玄文總有三序。初一是大師別行經
序。次私序王去是記者所序。三此妙法去玄
文本序。初中云王字去聲。謂起也初也。序
起衆文之始故云序王。就初序爲二。初總
攬五義以釋名。次記者下。就總名以別解。
初文又三。初釋妙法次釋蓮華。三釋經。初
文又二。先妙次法。下文廣釋先法次妙者從
義便故。今既略解且從名便。初釋妙者。但
擧一不思議則已簡於可思議也。彼止觀
爲成觀故乃以相待爲可思議麁。唯一絶
待爲不思議妙。今則不爾。圓中約時待絶
倶妙。餘味約部或妙或麁。若前三教時之與
部一向爲麁。至法華被開方稱爲妙。止觀
相待義似於別故判爲麁。今此妙名兼於
本迹。彼文妙觀獨在於圓。雖異而同細尋可
了。下文廣釋不俟多云。次釋法者。略擧界
如。具攝三千。廣如後釋。妙歎於法法秖是
妙。權實之言兼於施等三義不同。譬中復論
故未別出。次釋蓮華又爲六。初總立。次用
譬意。三從一爲下別釋。四是以下結法譬
先後以明法譬意。五蕩化城下探取經旨
以顯法譬。六一期下總結用譬本意以示
結歸。初文者。妙法不出權實故蓮以譬實
華以譬權。次意者。良者發起之端。何以立
華譬法爲難解法故。假謂假藉。彰猶顯
也。若非蓮華無以顯於妙法故也。譬之所
顯曰況。具顯本迹十妙十麁。總含因果體
宗用三故云乃多。今此序文未暇廣述。略
況本迹以攝多途。擬亦譬也。所對前後。秖
是本迹二門各十四品。前三後三故云合六。
次廣釋中二。先迹次本。一據經文次第故
爾。二據化儀必先垂後拂。三據機縁則先
淺後深。若以華譬於迹蓮譬於本。未可辨
其前後。何者。從本垂迹則本前而迹後。由
迹顯本則迹前而本後。約機雖爾。約佛終
以本居於初。則蓮前而華後非譬次第。然
望劫初種子皆從化生等。是化生蓮之與
華皆可爲始。故並順二義迹中權實取譬
蓮華迹亦非實。無以施權非權無以顯實。
然終以理實爲本而一體權實前後同時。蓮
華前後比説可知。今從事説現蓮爲譬。以
順譬故先施後開。又先開後廢亦且順喩。據
其法體開廢倶時。此據最後開廢而説。若
中間迭廢。則唯廢無開非今喩意。具如下
説。今初云爲蓮故華者。約時且寄華嚴頓
後而説。頓中之別理實教權且置未論。鹿苑
施小方等般若已爲開廢而作方便。如此
説者且在於小。若約教者通前四時三教
皆權二乘唯在法華。菩薩處處得入。而今文
引且從引小小難引故。故寄説之。知第一
寂滅約佛自行自行即是理實。以方便力故
正明施權。應云爲五比丘説。文中略者爲
欲即説施權意故。即以下句種種之言兼
之。從雖示下明施權意也。雖復施權本
爲於實。種種道者即兩教因人別教教道。五
時八教故云種種。次明開者。指實爲權權
掩於實名方便門閉。今指權爲實於權見
實名方便門開。示謂指示示其見實之處
故云也。第三廢者捨是廢之別名開已倶實
無權可論義當於廢。權轉爲實所廢體亡。
若留逗後縁復屬於施非此中意。若爾開
廢何別。答約法乃開時即廢約喩必義須先
開。若爾法喩差違何成喩法。答據理似與
喩有違。據事似先開後廢。如先示方便即
是眞實。既識實已永不用權若約理者開
廢倶時。開時已廢故也。次又蓮下。本中譬者。
初句總標次從本下正明垂迹。迹依於本者
示迹不孤立。即垂迹之意本擬顯本。是故
今云迹依於本。迹非究竟。文云下。引證者。
初先明本。言若斯者指壽量塵點。但教下
正明垂迹。作如是説者總擧所説。我少等者
別示説相。十九喩城三十成道。不説爾前
故云我少。次開迹中引文初述迷迹故云
皆謂。我成佛下正明開迹。不可具彰略云
無量等。三廢迹者如後如前。引文中。初諸
佛下引同。爲度下正明廢迹。廢已無迹故
云皆實。實秖是本權秖是迹。若辨同異廣
如第七卷明。四結中云是以先標等者總
結六譬。非蓮華無以譬於權實本迹妙法。
非此妙法無以取喩於蓮華。如金剛經則
喩先法後。今且順此故云是以等也。五以
經旨釋者。一部之旨不出本迹。蕩化城者。
譬前法譬。初蕩化城至記&T040879;釋迹門也。從
又發衆聖至隣大覺釋本門也。且就迹門
三周攝盡。三周次第。法説居初。今從屬對
二喩先説。言化城等者。化城是導師權説。
故經云今此大城可於中止。是故屬教。草
菴是行者所執。故經云猶處門外止宿草菴。
是故屬情。蕩執教本爲除其滯情。遣滯
情本令不執權教。化城述昔草菴譬現。時
機不同故互擧耳。開方便者。開於五乘。初
文是開方便三乘。從會衆善去是會人天
小善。蕩是廢之別名。開廢會三同異之相具
如下文本迹用中各有十義。又開方便近理
故云妙理。對人天小行故云大乘。小行非
不歸理方便亦入一乘。綺文互對其意恒
通。理者單從體説。乘者從事以明。事以體
爲所依體必藉事方顯。人天本在於事從
事開事爲便。三乘已證權理從理開理易
明。是以經開人天但云佛道。若開三乘乃
云實相。若爾何故經文二乘却云菩薩道等
耶。答道名則通義理則局。局故二乘開已授
八相記。人天但約過去通論。又若按位開
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觀行。故授記
二乘更經若干劫數供養。人天無此是故
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異。上中下根等者。
前蕩化城是爲下根作宿世譬前廢草菴
是爲中根作譬喩説。前開方便。是爲上根
但作法説。三周説竟各授記&T040879;具如疏文。
三根互轉得利鈍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門解
釋。次又發下。本門。又二初正明開迹。次故
増道下授記。初文者本門開其所覆故名爲
發佛及弟子名爲衆聖。頭角聲聞本是菩薩
如富樓那等。菩薩本是古佛如文殊等。並屈
曲施設故云權巧。寂場已來爲迹所覆今始
拂之故曰顯本。昔未曾説故曰幽微。次授
記者分別功徳位至一生近於妙覺故名爲
鄰。大秖是妙。六總結中。始自寂場終乎鶴
樹故曰一期。誘物入實故云化導。顯本爲
事圓開權爲理圓。又化事已周名爲事圓。
本迹理顯故云理圓。不以餘華爲喩者以
蓮華六譬。元譬本迹。故一代教法咸歸實
本。非蓮華無以喩之故云意在於斯。斯此
也。此謂本迹。三釋經字者五味教法並稱
爲經。故云都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後。次就
總別解者。從記者去章安釋大師序意然
大師所序。似但釋名而已。意含別故章安
所釋具體宗用。以釋名是總體等是別。別
別於總總總於別。故於總中所釋兼具五
章當知體等三章。秖是三徳乃至秖是一切
三法。故下文云釋名總論三法體等開對三
法故總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終始不出二
門。是故二門以文心立號。如止觀發心初
云積聚精要名之爲心。今之法聚以本迹
爲要。又本中體等與迹不殊。故但於名以
分本迹。餘體宗用直釋而已。故章安述大師
意得經文心故玄義五章莫過本迹。如釋
妙字本迹各十。本迹二體其理不殊。昔日因
果名爲本宗。中間今日所論因果名爲迹宗。
本迹二用不論麁妙及以廣狹但據近遠
以判。本迹教相但是分別權實久近相耳。
故知經心不過本迹。仰觀本迹之旨三世設
化文義冷然。冷謂冷冷覽而可別妙法已
去。牒前序文以示五義。故知叙名通冠始
末。如前一序但叙於名。體等三義。合在名
中體既屬理理豈無宗。一乘屬宗宗豈無體
蕩化是用且據實邊。據理立化亦在用攝。
尋文可見
從私序王去章安私序。又爲二先序。次釋
序。初又爲二先譚始末次釋經題。大師序
中總以經題含於始末。大師從義題中義
必含於體等。章安從説説必體等與釋名
異文義因依故復重釋。初文者。法譬二周略
而不叙。且寄宿世以爲興致。法譬二周得
益之徒莫非往日結縁之輩。以退大流轉
故惑寂理而耽無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
妙因謂生死曠遠。世尊憐愍接其小機小
尚昧初故猶倒惑。觀宿種故體業付財。妙
行復初故現瑞駭動。故此序中愍斯之言其
意該括。初言夫者發語之端。理絶等者既開
顯已絶偏圓名。爲形華嚴方等般若偏圓對
明。往結法華絶待之縁今寄圓珠而譚絶
理。極非等者。然一極至理非凡小之近非
佛果之遠。託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説寶
渚之遠。極會等者。凡譚圓説遠爲接近廢
偏。若冥眞契極事理寂然。化周爲事寂。顯
實爲理寂。又寄圓珠以顯理。冥其理故爲
理寂。託寶所爲譚事。會其事故爲事寂。
此之二解義意大同。寶渚本爲廢於化城化
城若廢名化儀畢。衣珠本譬昔聞實相實
相若顯名契寂理。此明中間已入實者。而
不寂者去明退大後流轉五趣。耽障中道
微細無明故失於大志。復耽現行麁欲無
明忘本所受。迷涅槃道去明流轉後忻樂
小乘。如人迷故謂東爲西則東西倶失。三
徳涅槃即理而具。謂理爲遠背大取小則
大小倶迷。謂大爲遠爲迷大。謂小爲極爲
迷小。聖主去明今日開顯。先以四味調熟
來至法華。迹序四華六動先表四位六番。
至流通中變土地裂表顯實相。實相通被
故云一切。覩瑞聽法故云見聞。從發祕密
去次釋經題。初妙法兩字通詮本迹。蓮華兩
字通譬本迹。今以久本喩蓮。會圓譬華。
發祕密等者發者開也。昔祕而不説故部皆
屬麁。昔權實相帶權實隔異是故不明權實
正軌。本果久成但爲迹覆。今但指本名之爲
顯。法是現在受者計異故須會之。位猶在
因故名爲道。聲爲佛事且據佛世。義通滅
後。故名爲經。色唯滅後故且置之。前大師
序云有翻無翻指第八卷。初則唯在於色
次則遍於六塵。故大師序意一往似局而實
通。章安序意一往似通而猶局。圓詮之初等
者。且從迹説。具存應云本迹詮初。前大師
序不釋序品第一者。雖在題名之下自屬
品之次第。非題中之義故缺不論。故玄文
末亦不釋之。至疏文初方乃略解。章安承
便故略論之。序類相從等者。一往亦且釋
品所以。若有品之由具在文句。此不合論。
衆次等者二十八品生起不雜生起非一。故
云衆次。於中最初故云之首。第一可知。譚
記者恐悞應云譚託。謂託寶所譚理極也
圓是妙之別名。極是妙法之果。今寄果法以
歎妙。如經唯佛能知故云叙名。作此叙字
者叙謂叙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序謂
庠序。如六瑞等爲正説庠序。此非今意故
不書之。會冥者謂得經體也。通則遍爲諸
法諸經諸行等體。別則唯在因果所取見於
實相方名得體。今置通從別故云會冥。以
會冥故名宗家體。聞法繋珠是爲圓因。得
記示珠名爲圓果。故以珠叙宗。又若論珠
體非繋非示。還約於珠以論繋示故成
體家之宗。化周理顯法華之力故云倶寂是
叙用也。良以權實雙運故調機入寂乃成
於宗家之用。四華六動居一經之首故云叙
教。通序別序咸皆叙教。通由通漫故略通
從別。別序具五餘四尚寛。現瑞表報其相最
切。就六瑞中餘四尚寛。未若四位天華六
番破惑動地。教意在此故略引之。前開方便
門引意故爾。本迹但是遠近之異。大師所釋
其義已顯故云可知。次從此妙法去一序是
譚玄本序。得下文意此序不難於中亦二。
初序次釋。初文者爲三。初叙有經之由次
正明今經。三所言下釋題。初由本證故能
説之。迹中雖説推功有在故云本地。文云
下引迹證本。約自證邊無法可説。三世下
通擧證同。次文云下正明説經。復先引文。
以内證故而爲他説。大事下明説本意意
在佛乘故擧始終意在佛慧。中間調斥非
佛本懷故云助顯。次今下正説。次釋名中
初釋妙字。次又妙下釋法及蓮華并經皆
以妙字冠之。以無非妙故爾。釋中亦約
一題之内而四義存焉。六喩叙用者如下文
云。迹中斷權疑生實信爲用。本中斷近
疑生遠信爲用。故下文明本迹各十義不
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門。故云甘露門也
次正釋五重玄義者。先列次釋。釋中先判次
正釋。初判中二。初列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約
諸經次正約今經。初文三。初釋名。次如此
下出體。三例衆經下引例。初二可知。三擧
例中云例衆經之初等者。擧經初通序五
義以爲例釋。問阿難。既同。云何人異。答具
如疏文四種阿難餘意可見。次約今經通
別中爲五。初釋名。次辨異。三出體。四引
例。五簡示。初云通者共義者。七義共釋五
章。各者五義不相雜亂。次辨異者。雖有通
別同釋一經故云專在一部。餘文可知。次
正釋中先通次別。初通中四。初標。次一下列。
三對五心。四廣釋七番。初二可知。三對五
心中二。初正對。次結成。初中開合等三起
慧心者此三性是分別簡擇故也。觀心者。隨
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脩觀。
無事間雜故云精進。法不孤立以七章依
於五心。五心若立如草木有根莖幹則立故
心立名根。既五心名根根必至力。言排障
者如信解品云無有欺怠瞋恨怨言。欺爲
信障怠爲進障瞋爲念障恨爲定障怨爲
慧障。若根増長能破五障故名爲力。既成
根力必具覺道以開三脱故云乃至。以小
準大亦應可知。四廣解中二。初結前生後。
次正解。初文者結前可知。廣解下生後亦
名用章意也。以此七番共解五章既起
五心。至別解五章。一一無不成於五心既
以七番略解五章。當知廣解五章皆悉具
七。是故得至圓門三脱。入於初住開佛知
見。初所以竟
次正釋中文自爲七。初標名者即初標五
章也。於五章中此初標名。於中文自爲四。
初標列。次解釋。釋初立中云原聖等者。所
言立者即妙法之名也。原者本也。建者立也
大聖立名。蓋爲開深理以進始行。一實相
處名爲深理。七方便人皆名始行。視聽兼
現未。佛在唯聲益。益通二世故云視聽倶
得見聞。使尋聲色之近名而至無相之極
理。故以此妙法之名名實相法。施設妙機
應入實者。若從通説則一代教門莫不爲
開實相深理。今唯從別即此經意也。次分
別中二。初以今經對明前教。次約五味重
顯今經。初文又五但法有麁妙通標也。次
若隔歴下簡。始自華嚴終至般若雖名不
同但爲次第三諦所攝。今經會實方曰圓
融。三此妙諦下歎釋今經一實之理。四文云
下引證。五尚非下引經擧況。尚非別教行位
不退所知。況復人天之類。群者衆也。萌謂
種子未剖之相。人天全爲無明所覆故。曰
群萌。次別約五味又二。初通擧不即説實
之意。次所以下具歴五味明説不説之意。
初文又二。初略明不説。次引文釋不説所
以。初文者直牒前文。如云唯我知是相十方
佛亦然。而不怱怱即説者何故。引文釋廣
如方便品。次所以下正約五味。又二。初四
味次醍醐。初又二。初列四味。次明四味意。
初文中四味並有融不融名。不無小異。乳
中以別爲不融。酪教一味全是不融生蘇中
融即有二義。若以圓斥三及以圓斥藏即
以圓融爲融。或以三教斥藏即以融通
爲融。雖兼斥大正在斥小故云令小根恥
小慕大。熟蘇中云令小根寄融向不融者。
通教小乘寄於融通之融而得小果即指
小果名爲不融。令大根從不融向於融
者。即指通別以爲不融即是令通別菩薩
向圓融之融。問。若説佛乘恐其墮苦者説
華嚴教可非佛乘耶。答。若約教論。方等般
若亦有佛乘。何獨華嚴。今墮苦之言但據不
堪唯一佛乘。故聞別等三教猶免生謗。
仍用祕密之力且隱小以説之。雖曰大機
尚隔於別。小根被隱一向不聞。由隱小故
不名倶立是故但立頓大之名不立一乘
獨妙之稱。非佛本懷良由於此。華嚴頓大
尚非本懷。況復鹿苑唯立不融故三藏教首
及以部内麁尚未周故妙號都絶。方等般若
比説可知。次從雖種種至非佛本懷者。次
明用四味意。探取法華説彼四味本懷未
暢故歸會法華。所以施設之言通於麁妙。
爾前猶用權施設故。言隨他等三者。此隨
他等三有通有別。若歴七重及以四教一
一説之。此依諸教通總而説。今別約法華
別相而説。自法華已前皆曰隨他。故前教
中雖並有融。以兼帶故並屬隨他。未堪
開顯名不務速。務事速也。唯至今經開諸
不融唯獨一融。使前諸部同一妙法。出世意
足。是故下文云乃暢也。故言等者。結歸初
文不説之意。務亦急也。次今經下明醍醐味。
又三初正明今經。次令一下明説佛本意。
三故建下結立名也。初文捨者捨秖是廢。故
知開廢名異體同。次文者。事不獲已使一
音異解。既調熟竟道味無殊。餘生滅度想
若五千起去。並付待後會及彼土方聞。乃
暢等者。經云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大事
既遂出世意周。三結者。既此經名妙驗前四
猶麁。三結中總結四味不立妙名爲何所
以。以兼等故判部屬麁。如細人麁人二倶
犯過。從過邊説倶名麁人。此經異彼故云
無復。方得獨立妙名故也。譬中言例者。爲
法立譬故譬例於法。故例前三章咸以華
爲譬。初例前立名。次云何下例前分別。三
如是下例前結也。初文者。初文立中但約
妙名兼歴五時開深進始方至於極。今譬
亦略例但云麁妙總攝前多。次譬例分別
中前具約五味今但從人。簡諸外道及前
三教。以諸部中妙不異故。狂華無果可知。
又應更加有果無華可譬外道計果自然。
如呉録地理誌云。廣州有木名度不華而
實。實從皮而出。如石榴大色赤可煮食。若
數日不食皆化爲蟲。如蟻有翅能飛著人
屋外道雖計自然之果此果無實。一華多
果如胡麻等。多華一果如桃李等。一華一果
如柿等。前果後華如瓜稻等。故南嶽四安樂
行云。餘華或有狂等。蓮華不然。又云。餘華
成實顯露易見如方便諸乘蓮華隱密如
一佛乘。次蓮華下譬醍醐者爲二。初通擧
多奇。次別對三義。初文者可以譬本迹十
妙及體宗用三章。奇秖是妙。十妙三章無不
皆妙。非多奇華果何以擬之。今總以爲蓮
等三攝彼本迹。故標多奇。次列三義。初義
云華實具足等者。爲蓮故華華掩於實。爲
實施權實在權内。體復不異故云即實而權。
機熟須開開彼能覆。情悕近果名之爲覆。
拓彼近謂名之爲開。開何所開即彼能覆。
又華落蓮成等者華落譬非權蓮落譬非實。
開已即廢時無異途。開教行人理同一理
故。故實立已同冥三徳。故知三徳不當權
實。標體中先列。次釋。釋中先叙大師釋次
章安私釋。初文自四。初從體字去初釋字
也。次從故壽量品下第二引同。從今言實
相下第三簡非。從斯乃下第四結正。初釋
字中又三。初釋字訓。次各親下引例爲類。
三出世下正出經體以同字義。初文可見。
次文者。雖用儒宗不同彼意。彼明道喪故
使獨親各子之局。所以禮興。今借彼禮法
以譬體同。一切諸經咸歸實體如各親其
親。此之實體生一切法如各子其子也。禮
記第七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
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注云孝慈之道廣也。今大道既隱
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禮義以爲
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故義同也。次引同
中二。先引壽量同。次引二論同。初文又二。
初引壽量。次出方便文以辨同。初文中云
不如三界者不同三界人所見也。故三界
人但見異相。二乘見如如即空也。佛菩薩可
知。所以但引壽量不引他部者。他部已
與迹實相同。故下文云。今經迹門與諸經
有同有異。異謂兼帶。同邊不殊。故不須
引。然下文云本門與諸經一向異。恐人疑
云。若意異者體等應殊。故今引之令知不
異。所言異者。所謂遠壽諸經永無故一向
異。若爾本門亦有實相同邊何故不名有
同有異。答。迹門正意在顯實相。故以所顯
之理與諸部文以辨同異。本門正意顯壽
長遠。長遠永異故用比之。實相雖在迹門
辨竟。今須辨同故今但取實相同邊。長壽
秖是證體之用未是親證實相體也。次今
取下辨同。取壽量所見與方便實相體同。
所見者。經云如斯之事如來明見。正明佛
有能見之徳故須云見。取所見邊以證體
同。經中廣明如來如實知見等相云云。次引二
論者地論中論也。問既不引諸部佛經何
須復引菩薩二論。答。諸經同異下文自判諸
論同異未有誠文。地論別申華嚴。中論通
申諸教。但引此二足顯其諸。況二論此文
言約意廣。況辭異意同最堪況例。初地論文
者。初列四句。次釋。釋中應以畢竟空不思
議假相對以成圓融三諦。問。雖云辭異意
同空假如何得爲經體。答。既是不思議空
假還指空假即中中爲經體。中即空假亦指
於中。三諦無非遍一切處。若得此意。中論
四句義可準知。若四句對教自是別途非此
中意。今言下簡非者擧離四謗。謗即是非。
謂實相中無四謗也。四即是謗故云四謗。
兩教二乘不能即權而實名爲斷無。藏通
菩薩不能即實而權名爲建立。別教菩薩
棄邊取中。名之爲異。地前爲權實登地爲
雙非。並語地前不能權實即中及中照權
實。故不免異及以盡謗。次結中云斯乃等
者。本迹爲二經。迹經謂方便品中實相是也。
本經謂壽量品中非如非異是也。金剛藏及
中論爲兩論。致猶得也。謂兩論二經同得
實體。次私釋爲四。初標能破所破。次破凡
下釋所破以顯能破。三此等下簡異。四今
經下正出經體。初文中横破凡夫四執等者。
如前簡非中四謗是也。法雖通深執成凡
見故横在初心名凡四執。亦云有無等。四
見是也。言三聖者謂前三教聖人。次釋破
中三聖爲三。初破三藏中頗梨如意二珠相
似譬法性名同。初聞混大故云一往似眞。
被斥茫然故云再研便僞。方等尚止宿草菴
般若猶無心悕取。故至法華方知昔失。以
昔不知空即有故故爲空即有之所破。次
通教理通故名爲共。通機如雜色。但眞如
色變。圓理如珠體。機發如物裹。故通教二
乘亡實相體。逐詮小之教墮落二乘。鈍根
菩薩義同二乘復能出假。文略不説。次引
大經明利根菩薩。一教之内利鈍不同。空
中既殊故爲所破。初不知中故不及別。次
別教人雖不但名同但中異故故云逈出。是
故三教並爲圓教所破。然破別者但破教
道。邊本是中今棄邊中之中而別求於中。
故以雲外之月譬教道中。以捨空求空譬
方便智。若知邊中不異即破此意。彼理有
中此邊無中則實相正法不遍一切。故不
名不盡。故以不盡破於不遍。前金剛藏四
句破中別教得二句即此意也。此等下簡異
中二。先簡。次重判。初文者。金剛藏四句雖
異皆云是佛甚微智故。故前釋云皆被空
有等破故也。本有常住權實不二。前之三教
體皆不融。是故不與方便品中妙權實同。
壽量實相遍於三界。前之三教體皆不遍。是
故不與壽量品中雙非義同。既不下重判。
但空於化他中是實於自行中是權。三藏
唯有一但眞故。但不但等者。若自他相對但
是他實不但是自實。通教眞中有二實故。是
故二教並非經體。出二邊中等者。説中道
故名爲自行。云出二邊故名爲權。此是判
權實意也。從今經體去正出今經實體。今
經體者。此之體字正指經體。體化他下兩體
字謂體達之體。由開故達故云體也。初文
即是開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爲小乘化他
權實。今開即是同體權實纓珞長者。體自行
化他等者但不但空名自行化他權實。今皆
開之。示以衣珠唯一不但。無更求於小乘
衣食故云無價珠在衣内如不但猶求小
果如但空。同在一身義當於共。自行之權
猶存教道亦違實相。今亦開之無非實相。
此等三教皆開及以世間資生産業尚皆是
實。況圓中自行而非實耶。標宗中二。初標列
次釋。釋中三。初文是示。從然諸因果下第二
簡。從略擧下第三結。初文爲四。初釋名。次
所謂下依名辦相。三如提下擧譬。四總結。
初文可知。次文者。先釋宗。次釋要。若開權
顯實無非自行。若爲實立權故須化他。正
指因果以爲宗故。次釋要者。以要釋宗宗
義雖明要義未顯。故重釋之還指因果。遍
攝故云要也。次譬中云綱維等者。維繋也。
網中之要莫若綱維。衣角準知。故言下結。
然諸下簡中二。先郤。次取。郤中二。先迹。次
本。迹中先誡令通識若無通識安能別知
尚不下況也。餘因果下正却三教因果。何故
却之各不能攝一切法故藏通兩教以或
同或異。故當教三人因果尚別況能各攝一
切法耶。初三藏中諦縁度殊故因大異。倶斷
見思三乘微異故果小同。次通教中倶學般
若故因大同同坐解脱習盡不等故果小異。
次別教中在因説理不在二邊名爲逈出。
復説果理諸位差別故云不融。因不下重
釋所以。以逈出因不攝地前衆善。登地諸
位互不相收。乃至果地萬徳互不相關。則
非下正明却意。以非迹中自行之因又非
寂場證得之果。是故不名迹門因果。又簡下
本門也。通簡迹中一切因果若横若豎倶非
本故。取意下次簡取。先本。次迹。取中先明
本者承前簡却迹文之後便拂迹以簡本。
承簡迹之後取本便故故在前明也。久遠
者。必指壽量塵點方顯實本。如此下明功
能。初脩下明取迹也。本宗如迹故云此也。
但可下歎迹。若本則非不退智知。略擧下總
結所取本迹因果也標用中二。先標列。次
釋。釋中三。初文是示。從於力用中下二簡。
從非但下第三益。初文二。先釋名。經有斷
疑生信之力。次三種下正出用相。不同宗
體。宗體唯獨在圓始終倶經力用故。至簡中
自明。第二簡中有法譬合。初法中自他相即
者並成體内之用故也。故先明用相爲攝
機遍故須取化他及自他二。此二必以自
行爲力無力則無用是故相即。譬中文引
佛本行經捔力爭婚品云。悉達調達及諸王
子爭婚瞿姨種種捔力。瞿姨爾時在高樓
上觀其捔試。是諸王子彎常人弓或滿不
滿。一切諸弓皆悉不任悉達所彎。淨飯王
曰。汝祖王廟中有輪王弓堪任汝彎。悉達
得之滿彎此弓箭勢一發貫七鐵鼓箭之
餘勢仍至水輪。乃至斫樹。諸王子斫或一或
二隨斫隨倒。悉達一刀斫過七樹而樹不
倒。乃至擲象等。此並用中示爲凡力未關
聖力。力中之大不過悉達。故今借喩此經力
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如諸王子。三合譬中
二。初略合。次何者下釋。初略合方便教之
失以顯實教之得。次何者下釋中二。初擧昔
顯失。次擧今顯得。初文者。即以法華已前
倶名爲昔並用化他。故昔教中望今迹門
則三教照理不遍。故三教人實信未生權疑
未盡。望今本門昔經圓機亦名爲失。是則
四教倶不知有本時之果。生信未遠近疑
未除。今縁去正顯今得。言禀自行者。約機
極邊説必至佛自行方乃名得。約化主照
機故通語自他。極佛下正出用相。通論本迹
各有斷疑生信。別論増道損生唯在本門。今
從省要故以起信増道爲迹門斷疑損生
爲本門。極佛境界者秖是十如權實故云唯
佛與佛。次益中云生身生身得忍等者。地前
住前爲生身。登地登住爲生身得忍。謂生
身中能破無明得無生忍也。言法身等者。
謂登地登住破無明捨生身居實報土名
爲法身。位居等覺名爲後心。若迹門唯益
生身及生身得忍。本門進至法身及法身後
心。所益通兼故云非但自垂迹已來。受
化者漸廣。得久近益者。功在法華標教中
三意。於中又四。初標。次一根性下列。三教
者下釋總名。四云何下廣釋。初如文。列中
三意者。前之兩意約迹門。後之一意約本門。
三中云分別者。分別既是教相同異。教相既
通分別義遍。即是分別融不融等乃至遠近。
四正釋中初文根性中爲二。初明八教以辨
昔。次明今經以顯妙。初又三。初五味。次不
定。三祕密。即八教也。五味即漸頓故也漸中
開四并不定等二即爲八也。初五味中又
三。初約五味。次引同涅槃。三問答料簡辨
異。初文五味者還約華嚴日照三譬開爲
五味。問。應還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華嚴
文耶。非但數不相當。亦恐文意各別。答。涅
槃五味轉變而秖是一乳。華嚴三照不同。而
秖是一日。今演華嚴平地之譬。以對涅槃後
之三味。數雖不等其義宛齊。又涅槃以牛
譬佛乳從牛出譬佛初説大。乳出已後其
味轉變猶成分譬。故此下文義立五味皆
從牛出。未若華嚴日譬於佛光譬説教。日
無縁慈非出而出。衆機所扣非照而照。故
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終歸等
照故用兩經二義相成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一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二
 天台沙門湛然述 
初文云何下至出乳味相者。此文以華嚴説
大。未遊鹿苑。詺之爲頓。此是頓部。非是
頓教。以彼部中兼一別故。人不見者便謂
華嚴頓於法華者悞矣。下去準説。初文牒
譬。厚殖下以感應合譬。一往總以別圓爲
厚。頓説下明説頓意。良由下説頓之由由
相隔故。言大隔小者小人未轉爲大所隔。
此如華嚴下結華嚴譬以同涅槃故云如
也。下去例爾。約法去明機感相應得益以
結部名。約説下結説次第同涅槃譬。次照
幽谷亦先提華嚴譬。淺行下亦擧感應以合
譬。乃至法華文中皆有結譬同法得益結
名結説次第。尋初頓教意以對下四味。比
説可知。唯三藏結部名在前。餘文或闕説
意等。尋之可見。大雖在座等者。大人示迹
隱在小中。多跢是學行之相。嘙啝是習語
之聲。示爲三藏始行初教而三藏實行者謂
之爲實故云不識。影臨萬水至方等者。至
方等中具説四教。以未融故故見不同。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