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雜阿毘曇心論 (No. 1552_ 法救僧伽跋摩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次第。阿那*含果得一。五下分結盡是聖人色
愛盡一。色愛盡是阿羅漢果一。一切結盡是
得二者。阿羅漢無色界纒退得六者。若阿羅
漢若阿那*含欲界纒退無有得五者。是故經
中無。問此斷知何處集。答得果及度界二處
斷知集。此斷知二處集。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以彼處得果。即彼度界。是故下分結上
分結斷時得道未知智生。六種斷雖得果非
度界。色愛盡雖度界非得果。餘非度界亦非
得果。是故此諸斷知處不名爲集。已説建立
自性果成就捨得集。若因縁彼斷得斷知名。
今當説
    謂彼二因滅 離繋及度界
    得於無漏得 及缺第一有
以四因縁故。或五彼斷得斷知名見道。四因
縁。謂倶因滅。倶繋離。得無漏解脱得。及缺第
一有。彼苦法忍苦法智苦未知忍生非倶因
滅。雖見苦斷因滅非見集斷。以是義故非倶
繋離。雖得無漏解脱得。未缺第一有故。如是
一因縁合。三因縁不合。苦未知智集法忍生。
雖得無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餘二因不具。
是故此處不立斷知。集法智生倶因滅。謂先
見苦斷因滅。今見集斷因滅。當知亦是倶繋
離得無漏解脱得。苦未知智生時。已缺第一
有。是故此處建立斷知。集未知智生一切因
縁具。是故此處建立斷知。如是滅法智第三。
滅未知智第四。道法智第五。道未知智第六。
此説見道也。修道斷五因縁。前四及界永斷
是爲五。欲界修道斷煩惱九種展轉相縛。乃
至非相非非想地亦如是。彼欲界一種斷。乃
至八種具二因縁。謂得無漏解脱得及缺第
一有。三因縁不具。第九種滅具五因縁。是故
此處建立斷知。初禪一種斷。乃至八種具二
因縁非餘。如前説。第九種斷具四因縁。一
因縁不具。謂度界。第二第三禪及三無色亦
如是。第四禪地乃至八種斷具二因縁非餘。
第九種斷具五因縁。是故此處建立斷知。非
想非非想亦如是。以是義故凡夫離欲不立
斷知。以彼不得無漏解脱得亦不缺第一有
故。已説斷知。三種境界五種愛生今當説
    好境倶不倶 彼二種愛生
    惡境二亦然 一則謂爲捨
好境倶不倶彼二種愛生者。好名可愛樂境
界。若得彼境界不離愛生。云何令我於此事
不離。若未得者想得愛生。云何當得。惡境
二亦然者。惡名不可愛樂境界。彼亦二種。愛
生倶者離想愛生。不倶者不得想愛生。一則
謂爲捨者。捨名境界非可愛樂非不可愛樂。
一向愚愛生。問彼使爲心相應爲不相應。此
何所疑。二師異説故。毘婆闍婆提。欲令不相
應。育多婆提。欲令相應。於此有疑。答相應何

    謂使煩惱心 障礙不違淨
    妙善心可得 非不相應使
使有二事故惱心縁及相應。若使心不相應
者。不應於縁中惱心。以彼無縁故。一切心
不相應法。無縁亦不相應。非有相應法故。
心爲使所惱。如所説。貪欲惱心故心不解脱。
以此説故知使心相應。障礙者。若使心不相
應者。道生時不應障礙。不違心相續故。以障
礙故非不相應。不違淨者。若使心不相應。不
應與善心相違。與善心一時倶生。不應作過。
作過故是故非不相應。復次善妙心可得。功
徳相違故名使。若使心不相應者。彼常行故。
善心應無生處。善心生故當知非不相應。復
次説著相等故。云何貪使。謂染著相。云何
瞋使。謂心法惱。云何慢使。謂心法擧。如是
比。是故使心非不相應。若纒善心相違非使
者不然。何以故。得使相故。貪欲纒故名貪欲
纒。如是比。不説差別因。倶是貪欲。而言纒相
應使不相應者。但有言説。竟不説差別因縁。
若言纒以使爲種子者。所説不成。因不相應
果相應故有過。是使非不相應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賢聖品第
已説諸煩惱。修行今當説
    初則名始業 次則已習行
    思惟已度者 當知第三種
三種修行。謂始業已習行思惟已度。始業者。
不淨轉。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習行者。
受自相念處轉。未曾得決定分善根。此上當
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復次不淨觀
亦三種修行。謂從足指起乃至頂。除去皮血
肉意解思惟。是名始業。於此骨瑣不作想生
周遍大地。又觀骨*瑣不作想。彼骨*瑣展轉
相對大風飄摶消爲雪聚。是名已習行。略觀
骨*瑣還至自身。於其所縁清淨寂靜唯觀一
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當知善
根漸増。當知一切餘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説
修行。餘今當説
    若此煩惱怖 遠離諸賢聖
    如實正具足 方便應善聽
若者。若種若方便若分別。此者。次第説示煩
惱。煩惱者。熱惱故。亦離一切有漏。但煩惱過
如毒飯。是故説離煩惱衆恐怖本者。起種種
業種種生。遠離者。數滅滅。賢聖者。正定聚。
謂七人及眞實凡夫。如實正具足者。謂住眞
實道。方便應善聽者。彼方便道當一心聽。方
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脱行施等起非唯
道。三苦所逼迫世間不能覺。欲令修定故
    始於自身分 繋縛心令定
    欲縛於識足 爲盡智慧怨
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處也。若眉
間鼻端及足指。繋縛者。安立縁中令不散。何
所安立。謂自心定力故起智慧。問何故。答
欲縛於識足。心流轉不住故縛一縁中。一心
故知眞實不亂。問何故縛一縁中。答爲盡智
慧怨。智慧怨者。謂諸煩惱彼應斷。雖觀他
身如觀死尸。契經説。以彼遠因故。此説近
因觀。又隨順一切度門故。謂觀白骨身分隨
順三度門。觀死尸唯隨順一不淨度門。三度
門者。謂不淨觀安般念界方便觀。彼貪欲者
以不淨觀度。覺觀者以安般念度。見行者以
界方便觀度。如師所授隨樂修行。不淨觀安
般念。契經品廣説。界方便觀今當説。此以
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觀眞實縁起之
法。宿業煩惱種無量法。積聚五陰起積聚想。
以愚惑故。於縁起所作中。計我作等諸邪見
縛。或時修行近善知識。得聞正法起正思惟
已。能於自身界方便。觀此身種種自性種
種業種種相。謂地等六界。彼地界爲水界潤
故不相離。水界爲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
熟故不淤壞。風界動搖故得増長。空界空故
食等入出。識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觀此身從
足至頂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觀察此色猶如
猛風飄散積沙。於無色法先後相續異分觀
察。如是觀者。得空解脱門種子。於彼生死厭
離不樂。得無願解脱門種子。於生死不樂已
向涅槃。得無相解脱門種子。若於此得不
作想覺已。觀一切有爲皆悉散壞。是名界方
便滿。問如是觀已復云何。答
    是方便於身 眞實相決定
    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觀
彼修行者不淨觀安般念界方便觀。一一住
已。身受心法各觀眞實。眞實者不顛倒。相
者二種。謂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種。
及所造隨覺相是受自相。識相是心目相。法
念處有種種法種種各異相。隨知是想相。爲
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後當説。問此念處
如大地建立應説一。有漏無漏分別應説二。
軟中上分別應説三。即此有漏無漏分別應
説六。身等有漏無漏分別應説八。九品分別
應説九。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分別應説十
二。九品有漏無漏分別應説十八。身等軟中
上有漏無漏分別應説二十四。身等若内若
外若内外若厭離若不樂若觀察分別應説三
十六。身等九品有漏無漏分別應説七十二。
若念念分別應説無量。何故説四念處耶。答
四倒四念四識住及陰。以四種修所治故。説
四種隨修法。彼治不淨淨想顛倒故説身念
處。治苦樂想顛倒故説受念處。治無常常想
顛倒故説心念處。治無我我想顛倒故説法
念處。如是餘種隨所應説。問此念處云何滿。
答以二因縁滿。謂壞境界及善根増。壞境界
者。以極微刹那壞境界隨其義。善根増者。謂
依軟善根中依中増。是名爲滿。問何故前説
身念處。後乃至法念處耶。答起隨順故。世
尊説三種隨順。起隨順。説隨順。無間等隨順。
起隨順者。謂念處及禪。無色修行者。前起
身念處乃至後起法念處。是故世尊前説身
念處乃至法念處。當知禪無色亦如是。説隨
順者。正斷如意足根力覺道枝乘。一刹那起
精進具四正斷説易故。已生惡不善法方便
令斷。乃至已生善法方便令住。如是廣説。
如是正斷。以所作故説四正斷。非自性故。
無間等隨順者。説眞諦修行者先入苦無間
等故。是故前説。廣説如是。問何故修行者先
起身念處乃至法念處耶。答麁故。五陰何者
麁。謂四種及所造。是故先觀受。雖非色以行
麁故次説。謂手足等痛受則隨轉。雖想行陰
麁非識。而與涅槃合施設。法念處故彼最細。
是故先觀心後觀法。雖一切悉是法。此於法
想滿故建立。是故説一法念處非餘。如界品
中説。法入此中亦爾想滿者於聲是
想於義是名滿
問幾種念
處。答
    三種説念處 自性及與共
    亦説名爲縁 聞等慧亦然
三種説念處自性及與共亦説名爲縁者。三
種念處。謂自性念處。共念處。縁念處。自性念
處者。説不顛倒惠。何以故。如説順身觀身
觀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縁故。除自
性過故説念處。共念處者。與正慧一果法。如
世尊説。比丘善法積聚。謂四念處。是爲正
説。縁念處者。一切法如所説。比丘一切法
説四念處。是爲正説也。攝受具故。及略縁故。
共念處斷煩惱非餘。自性念處雖有略境界。
彼具不足故。攝受具道斷煩惱。縁念處雖攝
衆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斷煩惱。問唯
此念處三種。餘亦然耶。答聞等慧亦然。餘
亦三種。謂聞思修。聞者常於名處起。從師受
契經律阿毘曇思者或思處起。或離思。修者
一向離名起。如三人學浮。一始學二半學三
善學。始學者近岸。半學者或近或離。善學者
離岸。初人者譬聞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
譬修慧。修慧能斷煩惱永離名故。及正定故。
謂二種無義者不然。何故。趣修慧故。修慧
者具四念處。身受心法。彼法念處斷煩惱非
餘。總境界故。非餘。事境界故。起法念處故
亦非無義。法念處二種。壞縁不壞縁。若慧
縁色是身念處。若縁受是受念處。若縁心是
心念處。若縁想行及無爲是不壞縁。法念處
餘今當説
    入法中總觀 得法眞實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得法眞實相者。修行者入不壞
縁法念處。修一一念處。遍觀一切法自相共
相已。入壞縁法念處。色受縁念處色想縁
色行縁色識縁。如是三四五陰縁。是法念處。
成一切身受心法念處。一覺總觀度此云何。
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以無常等行總觀
一切有漏法。彼念念滅故無常。離常等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實逼迫故苦
    從是名爲煖 於法覺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觀察四聖諦
從是名爲煖於法覺而生者。彼修行者於壞
縁法念處次第生善根名爲煖。問幾行何境
界。答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彼煖法行苦
諦等十六行。彼苦聖諦四行。乃至道聖諦四
行。行義智品當廣説。彼煖法生。縁三諦法
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四。自
分非不自分。縁滅諦法念處現在修即此未
來修。非初離陰觀得修縁陰道。一行現在修
未來四。縁三諦増進四念處。一一念處現在
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縁滅諦増
進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
十六。修未増善根。修自分行曾善根。現在
修修自分不自分行。煖法是慧在隨轉
法則五陰性。煖者生聖智火故。煖爲種故説
煖法
    是法増長已 生頂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刹那
是法増長已生頂及於忍者。修行者正方便
正憶念増長。得隨順善業衆具故。煖法得増
長。次生善根名爲頂。縁四聖諦行十六行。彼
頂法縁四諦縁滅諦増進法念處現在修未來
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縁三諦増進四。念
處一一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
六。此善根亦慧性隨轉法五陰性。頂法者在
煖上故曰頂。劣於忍名爲下。或時世尊説。信
如爲波羅延説。或説慧如爲諸年少比丘説
受事。於此頂退名頂退名頂墮。煖亦應有
墮但不説。頂墮者以多憂惱故有。三處起大
憂惱如失大寶。謂非想非非想離欲退離欲
界欲。及頂法退者名不成就性。彼修行者於
此正方便成就頂善根。増進生諦順忍。縁四
諦行十六行。初忍及増進法念處現在修未
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忍者於四聖諦
堪忍欲樂。煖頂亦堪忍者不然。忍不退故。違
惡趣故。近聖道故。是故説諦順忍非煖頂。問
忍増長生何善根。答得世第一法依於一刹
那。謂増上忍次第縁生。凡夫所得最勝善根。
名世間第一法。此亦五陰性。彼有漏故名世
間。勝煖等故説第一。此亦凡夫所修最上功
徳。一刹那不住故。似見道故。煖頂忍相續
故。有説。彼慧修一切總觀法念處。次第生
決定分世間行善根。彼建立九品彼軟軟軟
中軟上名煖法。中軟中中名頂法。中上上軟
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若觀陰無
常等善根名煖法。觀三寶功徳名頂法。觀察
聖諦名忍法。觀苦聖諦次第聖道名世間第
一法。彼得煖法已。若退捨若命終捨若度界
地捨。亦起無間業斷善根生惡趣中。縁此福
故要得涅槃。頂法退亦如是。唯除斷善根。忍
則不退。有命終捨及度界地捨。不作無間業
不斷善根不墮惡趣。以忍大力故。如師子王
群獸遠避。忍力如是。一切惡心非數滅亦如
大王之所住處。人天惡行心皆柔軟。問世間
第一法何縁幾行。答
    下苦有四行 説攝依六地
    忍法亦如是 謂餘或依七
下苦有四行者。欲界苦説下。彼世間第一法
所縁。無常苦空。無我行轉非餘。似見道故。
有二種修行者。愛行及見行。愛行有二種。我
慢行及懈怠増。見行亦二種。我及我所計著。
我慢者。修無常行世間第一法。懈怠増者。修
苦行。我行計著者。修非我行。我所計著者。
修空行。問幾地所攝。答謂攝依六地。未來
中間根本四禪。非欲界。無定故。非無色界。無
見道故。問餘決定分善根幾地攝。答忍法亦
如是。謂忍六地攝。如世間第一法。謂餘或依
者。煖頂亦六地。尊者瞿沙。欲令欲界亦
有。問已説決定分次第起。聖道次第起復云
何。答
    世間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忍次生於智 倶觀於下苦
世間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
第生苦法忍。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是則初
無漏無礙道。復次世間第一法次第不作不
向不行。捨邪業邪趣邪見。邪業者五無間業。
邪趣者惡趣。邪見者五見。又世間第一法分
苦法忍作五種定。謂地定行定縁定刹那定
次第縁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間第一法。即
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間第一法。即
此行苦法忍。縁定者。必同縁故。刹那定者。
若此刹那背。即此刹那生。次第縁定者。世
間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増上忍分作三
種定。除刹那及次第縁。以是故縁苦忍。後得
昇離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無色界苦乃
至色無色界行對治。是名下忍。彼復思惟
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對治。捨色無色界行對
治。是中忍。彼一一諦觀察捨還。乃至欲界
苦相續修。然後復捨。相續乃至欲界苦一刹
那思惟。是増上忍。然後生世間第一法。忍
次生於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
自性。問此忍智何縁。答倶觀於下苦。下苦
是欲界苦。彼苦倶觀
    謂色無色苦 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 説是十六心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
無*礙道。苦比智解脱道。集滅道亦然者。集
滅道諦亦以二忍爲無*礙道。二智爲解脱道。
此法無間等是説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頃爲
法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頃是見
道。最後一心是修道。問何故三諦忍及智見
道攝。道諦最後心修道攝耶。答修十六行道
故。道比智相應修十六行。非見道修十六行
道比智相續故。果道所攝。謂不應者不然。如
盡智成者此則成。若此非分者無學道亦非
分。略説三地。見地修地無學地。於此諸地建
立人。如是義今當説
    隨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隨信行鈍見 當知亦在中
隨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見道十五心人。
若利根説隨法行。隨法行故説隨法行。不從
他信故。隨信行鈍見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
五心人。若鈍根者説隨信行。信他得度故。隨
信行者少觀察。隨法行者多觀察
    隨信隨法行 若具煩惱縛
    乃至五種斷 當知向始果
此隨信隨法行人。若具煩惱縛。若一二三四
五種斷名向須陀洹果。煩惱上上等分別故
立九品。彼若凡夫時未曾斷一品名具縛。若
斷一品名不具縛。若斷五品超*昇離生。欲
界見苦斷五品斷苦法智得解脱證。乃至見
道斷五品斷道法智得解脱證。欲界修道斷
五品斷斯陀含果得解脱證
    六斷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離欲至八地 是則第三向
六盡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隨信行隨法
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斷。此説向斯陀*含果。
離欲至八地是則第三向者。此隨信行隨法
行者。若離欲乃至無所有處盡。彼倶向阿那
*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軟見信解脱 利見名見到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第十六心名道
比智相應彼起倶説住果。若須陀洹若斯陀
*含若阿那*含。軟見信解脱者。若軟見
見道名隨信行。彼住三果時名信解脱。利見
名見到者。若利根入見道名隨法行。彼住三
果時名見到。見到信根勝信解脱。但以慧所
勳故説見到
    非事諸煩惱 謂彼一切盡
    乃至未進行 是名須陀洹
若見道斷八十八結盡。是須陀洹果。乃至
集行。是名住須陀洹果。若方便斷上上
種。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種乃至五品斷超
*昇離生道比智起名須陀洹。非向斯陀含。以
向彼果道。未一念現在前故。問斷衆多煩惱。
何故世尊説三結盡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見
疑愛恚慢無明。彼見道斷六。五見及疑。彼
見道斷六使永盡。彼三轉三隨轉。彼身見是
轉。邊見是隨轉。戒取是轉。見取是隨轉。疑
是轉。邪見是隨轉。已説轉。當知已説隨轉。
是故世尊説。三結盡是須陀洹。復次此諸煩
惱。或一種二種四種。已説身見當知已説一
種。已説戒取當知已説二種。已説疑當知已
説四種。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縁無漏
縁盡當知。此結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猶有
相似隨轉故
    未盡修道種 受生生死七
    當知彼所説 極滿須陀洹
彼須陀洹修道種未盡。彼極滿當知七有。七
生人間中陰生陰及欲界天。此總説七有。不
過七故。如七葉樹。問何故説七有。不増不減
耶。答如七歩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歩。毒
力故不至八。如是業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
八。彼住増上忍時。除欲界七生。餘一切生。
得非數滅至竟不現在前。若人間超*昇離生
人間滿七天上者還天上滿。中間聖道雖現
在前。業力持故不般涅槃。問若滿七生。佛不
出世。彼云何得阿羅漢果。答有説。在家得阿
羅漢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説。即彼形自出家。
成就不壞淨故。希望具足故。見惡行過故。是
故須陀洹法不墮惡趣。又佛種性中生故。智
火明淨故。見境界過故。止觀具足故。聖道
藥所*勳故。如王大子。如内火増人。如巧便
魚。是故須陀洹不墮惡趣。凡夫雖不墮惡趣。
以少及不定故不説。住正定聚故説定。必得
涅槃故説趣正覺。七有者如前説。住者中陰。
生者生陰。故説住生。更不受餘生故名住苦
邊。不必一切須陀洹滿七有也
    若斷三四種 成就彼對治
    餘二生三生 是説名家家
三因縁故建立家家。謂煩惱斷成就根及受
生。煩惱斷者。欲界修道斷煩惱。三品四品
斷無有五品斷名家家。若能斷五品者。勢
力故必斷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
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對治無漏諸根。受
生者。或更受欲界。餘二生三生。若三因縁
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種家家。若天若人。天
家家者。謂欲界天。或受二生三生。或受一
天處種類身。或二或三。人家家者。謂人間身。
或一天下或二或三。或一家或二或三。問家
家有何義。答從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
須陀洹勝者名家家
    六品煩惱斷 見道斷一切
    是説斯陀*含 謂彼未進行
若欲界修道斷上三品中三品。及見道斷一
切盡住果未進行。名斯陀*含。問斯陀*含有
何義。答於此命終生欲界天。一來人間而般
涅槃
    若七八品斷 成就對治根
    餘則受一生 是名一種子
若欲界修道斷七品八品。及見道斷一切盡。
得彼對治無漏根。欲界餘一生名一種子。三
因縁一一不具非一種子。若天一種子受天
一身而般涅槃。人間亦爾。餘一生種子故説
一種子。問何故八品斷名一種子。五品斷不
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斷爲家家者猶生欲
界。是故欲界業煩惱不爲障*礙。一種子九
品盡生色界。是故欲界業煩惱極作障*礙。以
是故説三處衆生業極作惱亂。三處後當説。
一種子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盡不還 當知有多種
    或五及七八 或復説衆多
九品盡不還者。見道斷一切及欲界修道斷
九品結盡當知阿那*含。問有爾所煩惱斷。何
故世尊説五下分結盡爲阿那*含耶。答一二
四五種。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攝故。可惡卑下
同義。復次二種下。界下及衆生下。界下者欲
界。衆生下者凡夫。貪恚繋故。下界者難度
故。身見戒取疑繋故。衆生下如守門防邏故。
聖人或先斷二結或三結。集斷故説五。不還
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種。或五及七八或復
説衆多。是説阿那*含五種者。謂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
槃。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種。如契經中般涅
槃三種
者一如小迸木火二如小小迸熱
鐵三如迸燒鐵丸此即契經説
四如前説。八者。
五種如前説。又現法般涅槃無色界阿那*含
及不定人。色界五種根建立則十五。中般涅
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則二
十。初禪有五。乃至第四禪亦五。種性建立
則三十。中般涅槃有六種。謂退法種性。思法
護法住法*昇進法不動法種性。如是乃至上
流亦如是。處所建立則八十。梵身天五。如
是乃至阿迦膩吒天。種性根建立則九十。地
種性建立則百二十。地種性根建立則三百
六十。種性處建立則四百八十。種性處根建
立則一千四百四十。記曰
    十五有二十 三十與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三百六十
    四百八十種 千四百四十
    如是廣略説 攝受阿那*含
    根地及種性 處所廣建立
    隨彼煩惱斷 今當次第説
復次一阿那*含謂中般涅槃。根建立三。地
四。種性六。處所十六。種性根十八。地種性二
十四。地離欲三十六。地種性根七十二。處種
性九十六。地種性離欲二百一十六。處種性
根二百八十八。地種性根離欲六百四十八。
處種性離欲八百六十四。處種性根離欲建
立二千五百九十二。當知是中般涅槃數。乃
至上流亦如是。此一切攝受萬二千九百六
十。記曰
    一三四與六 十六及十八
    謂説二十四 復説三十六
    七十有二種 九十有六種
    二百一十六 二百八十八
    六百四十八 八百六十四
    及復説二千 五百九十二
如是阿那含。其數有五倍即上二千五百九十二
五倍爲一萬二千九百

已説一切阿那*含。五阿那*含相今當説
    利根軟煩惱 住於一種業
    是中般涅槃 分別六種性
利根軟煩惱住於一種業是中般涅槃者。此
人利根及軟煩惱。作中陰業増長不作生陰
業。彼於欲界沒住色界中陰得無漏道。以此
道捨餘結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度欲界
難故非欲界中陰般涅槃。若欲令般涅槃者。
彼應斷不善無記二種結。得若二若三沙門
果。越度三界。而欲界中陰於此無能。若色界
沒者上流品所攝。問此人幾種性。答分別六
種性。中般涅槃當知六種性。退法乃至不動。
若説利根不應退種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
品根故
    精進勤方便 修習速進道
    是生般涅槃 彼亦有二説
精進勤方便修習速進道是生般涅槃者。生
般涅槃人作中陰生陰業。命終受色界天中
陰及生陰。彼初生起有行道。謂勤方便及速
進道。疾斷餘結。初生便般涅槃故説生般涅
槃。彼亦有二説者。有説。若初生斷煩惱般涅
槃者不然。無捨壽行分故。無有捨壽行者。
乃至盡壽住。此義爲勝
    第三勤方便 離於速進道
    第四不勤求 三倶説六種
第三勤方便離於速進道者。彼行般涅槃
差別者。不行速進道。餘如前説。名者。起有
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是行般涅槃。復
次依有爲縁三昧斷煩惱而般涅槃。亦是行
般涅槃。第四不勤求者。此無行般涅槃亦不
勤求亦不行速進道。餘如前説。名者。起無
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是無行般涅槃。復
次依無爲縁三昧斷煩惱而般涅槃。亦是無
行般涅槃。三倶説六種者。行與無行及生般
涅槃。當知倶説六種性。此三種雖皆是生般
涅槃。義差別故説三無過
    超半超處處 是名爲上流
    此亦六種性 當知進不進
超半超處處是名爲上流者。上流有二種。或
先得勳禪或不得。彼先得者。先勳修三禪
而後退住初禪。初禪味相應命終生梵天中。
彼亦三種。超半超及一切處沒彼超者。生初
禪乃至離第三禪。欲*勳修滿超第四禪。彼
命終生阿迦膩吒天。半超者。從梵天沒或生
一二三處。然後生阿迦膩吒天。一切處沒者。
生一一處。乃至阿迦膩吒天。先不得勳者。
不生淨居天生無色界。餘如前説。問此幾種
性。答此亦六種性。上流亦六種性。退法乃至
不動此非初住不動種性根。謂退法種性於
*勳修禪退後得見到。當知進不進者。上流者
當知有進不進。應作四句。當進修非不進者。
謂住欲界梵天。不進非當進者。謂住阿迦膩
吒天。亦進亦不進者。謂住餘天。非進非不進
者。無也。若向無色界者非*勳修。是故説生
無色界。問世尊説七士夫趣。彼云何建立七
士夫趣。答
    謂生根煩惱 是説有三種
    不生亦復然 及二上流一
一阿那*含四因縁故七種建立。所謂根建立。
煩惱建立。生不生建立。及上進建立。彼生
者。初利根軟煩惱。第二中根中煩惱。第三軟
根上煩惱。如生三不生亦三。上流者説上進。
凡夫轉還故非上流。無色界上流有五事勝。
謂界勝地勝正受勝陰減煩惱斷。雖有五事
勝。不得*勳修。故不建立士夫趣
    如是九煩惱 在於上八地
    謂彼雙道滅 世尊之所説
如是九煩惱在於上八地者。如欲界修道斷
煩惱有九品。從軟軟至上上。上八地亦如是。
謂四禪四無色。彼初見道起以一種道斷九
種煩惱。問若色無色界煩惱亦九種。彼何故
不建立離欲人耶。答一處中二生非分故。欲
界有如是天如是方如是家聖人二生。非色
無色界聖人二生。若二生者無生般涅槃乃
至上流。謂彼雙道滅世尊之所説者。此三界
煩惱當知無*礙解脱道滅。無*礙道能斷煩
惱。得解脱道得解脱證。無*礙道斷煩惱。解
脱道不失所作故説雙道滅。若言解脱道斷
煩惱者。云何爲起耶未起耶。若起者彼初
盡智生時應有煩惱。此則非究竟。若未起
者不應未來道斷煩惱耶。問爲何道斷煩惱
耶。答
    有垢無垢道 倶能離八地
    住彼説身證 謂得滅正受
有垢無垢道倶能離八地者。有垢者世俗道。
無垢者聖道。除第一有餘地離欲時。當知有
漏無漏道。離第一有唯無漏。有漏於彼非分
故。世俗道攀上地故。離下地煩惱如折樓虫。
非想非非想處無有上地可攀。能離彼結。自
地繋縛故不能離自地結。如人被縛不能自
解。彼世俗無*礙道三行。若麁若苦若麁障。
彼現故説麁。三苦成故説苦。易觀故説麁
障。解脱道亦三行。謂止妙出。一一行無*礙
道。下縁解脱道上縁聖行後當説。住彼説身
證。謂得滅正受者。住八地見道修道斷。一地
見道斷。中住得滅正受説名身證。是故學人
於第一有一一離欲中起滅正受。彼或具結
所縛得滅正受。或八品盡得。世尊以度諸正
受故説言。度一切非想非非想。想知滅身作
證具足住法。以涅槃與身合故説身證。滅正
受定品當廣説
    金剛喩定次 必生於盡智
    生意我生盡 應供離諸漏
金剛喩定次必生於盡智者。非想非非想地
離欲第九無*礙道名金剛三摩提。無一不壞
故名金剛。此義擇品當廣説。金剛定次第必
生盡智。此初二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謂彼
盡智起已起自己行。生意我生盡。彼非想非
非想處四陰縁有根本故。應供離諸漏者。彼
盡智生一切有漏盡名爲應供。應一切供養
故。害一切煩惱故。更不於有田種識種子故。
不動阿羅漢盡智次第無生智起。彼盡智一刹
那。無生智或一刹那。若次第等見現在前一
刹那。若無生智現在前則相續。時意解脱。盡
智或一刹那。若次第等見現在前一刹那。若
復盡智現在前則相續。問阿羅漢幾種。答
    阿羅漢六種 隨信行生五
    彼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脱
阿羅漢六種者。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必*昇
進法不動法。若初學地不常方便不頓方便
是名退法。思法亦如是堪能思願護法者。常
方便不頓方便以隨護故不退。住法者。頓方
便不常方便不退亦不進。必*昇進者。常方便
頓方便是鈍根能得不動。不動法者。常頓方
便是利根。有説。若退法者必退。乃至得必
*昇進。必昇進者必*昇進。彼説六種。是欲
界阿羅漢。色無色界有二種。住法及不動法
有説。退法不必退。若退者唯此種性非餘。彼
説三界悉有六種阿羅漢。隨信行生五者。此
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是信種性。彼成就二
智。謂盡智及無學等見。彼或時退故不説無
生智。世尊以更不受生故一切契經説更不
受後有知如眞。當知時解脱者。當知此是時
解脱。衣食床臥具處所説法及人隨順故。善
根増進不能一切時隨所欲進故。説時解脱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脱
    彼得於三智 自解脱成就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脱者。若不動法一向
利根。能一切時隨所欲進修善業。不待衆
具。是不時解脱彼得於三智者。彼成就三
智。盡智無生智及無學等見。是不退法。自
解脱成就者。當知彼自已相似名解脱成就。
時意解脱者。待時故。時意解脱成就不動法
者。不動故。不爲煩惱所動故説不動。是不退
義。問何故時意解脱名爲愛非不動耶。答彼
極自護故。猶如一目不自在故。畏退故。如
借他物彼相繋善根非分故。不動解脱有相
繋善根。謂彼有餘三摩提故。是故不名愛
謂空空無願無願無作
無作以定捨定名相繋
    慧解脱當知 不得滅盡定
    若得滅盡定 當知倶解脱
慧解脱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種阿羅漢不
得滅盡定者説慧解脱。以慧力解脱煩惱障
故名慧解脱。若得滅盡定當知倶解脱者。此
六種阿羅漢得滅盡定者説倶解脱。彼慧力
離煩惱障心得解脱。滅正受力離解脱障得
解脱。是故名倶解脱。若復退法一切倶解脱
作四句。退法非倶解脱者。謂退法不得滅盡
定。倶解脱非退法者。謂五種羅漢得滅盡定。
亦退法亦倶解脱者。謂退法得滅盡定。亦非
退法亦非倶解脱者。謂五種羅漢不得滅盡
定乃至不動解脱亦如是
    諸根説九種 亦説九種人
    七種諸聲聞 縁覺及如來
此説九種根。謂軟軟乃至上上。阿羅漢人亦
九種。謂前五種及二不動解脱。或因時解脱
得不動。或始得不動。此七種聲聞及縁覺如
來是名九種人。已説根建立人。若人成就根
今當説
    軟中最軟根 是爲初種人
    乃至増上上 第九人當知
彼退法成就軟軟根。思法軟中。護法軟上。住
法中軟。昇進中中。因時解脱種性不動法中
上。初不動解脱上軟。縁覺上中。如來上上
    謂以學種性 得彼無學果
    或即彼種性 或進不退轉
六種阿羅漢。或以學地如是種性得阿羅漢。
即彼種性羅漢。或増益根得不退轉。彼種性
修習根故。彼退法有三事後當説。不動法唯
一事。即住彼般涅槃。餘阿羅漢有二事。已
説根本種性阿羅漢。増進根今當説
    所謂三四五 六七次第増
    是諸退法等 説五羅漢
彼退法有三事。謂退住學法退法根。若住彼
般涅槃若上増進根。思法有四事。謂退住學
根退即住退法根。若異者應進不退。前説彼
種性不退故。住退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増
進根。護法有五事。謂護法退住學根住退法
根住思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増進根。住法
六種。必*昇進七。隨其義説。已説建立賢聖
人相。建立法今當説
    謂隨信行法 若隨法行法
    及與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隨信行法隨法行法及見諦道。此三種法盡
同一相。差別者。隨信行者鈍根。隨法行者利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説已知根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彼見諦所攝根
數有九法。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
是名未知根。此諸根。隨信行隨法行所成就。
名者。未知當知故説未知根。問苦法忍生觀
欲界五陰。後苦法智生非於五陰。已知當知
耶。若言未知當知此則不然。答忍非智非智
性故無過。忍是見非智性故。以智知故非不
然。謂餘有學法佛説已知根者。除見道學法
餘學法。即此根數九法説已知根。此根信解
脱見到身證所成就。雖道比智生觀道比忍。
是未知當知以少故不説。如大海一渧須
彌一塵虚空蚊處
    當知無學法 是説無知根
    得果捨前道 無*礙智所説
當知無學法是説無知根者。當知無學法即
此根數九法説無知根。此根慧解脱倶解脱
所成就。彼見道六地四禪未來中間。非上地
方便善根。非分及非廣境界故。修道學法九
地。此六地及三無色五陰性。得果捨前道無
*礙智所説者。得果時當知捨前無漏道得須
陀洹果。捨見得斯陀*含果。若先倍欲盡亦
捨見道。若次第者。捨須陀洹果及須陀洹進
向道得阿那*含果。若先欲愛盡亦捨見道。若
次第者。捨斯陀*含果及斯陀*含進向道得
阿羅漢果。捨阿那*含果及阿那*含進向道。
問世尊説隨信行等七人。云何建立耶。答
    方便及諸根 正受解脱倶
    當知賢聖七 事則説有六
方便及諸根正受解脱倶當知賢聖七者。五
因縁故説七人名七非事七。五因縁者。謂方
便根正受解脱正受解脱。方便者。隨信行隨
法行。隨信行者。信多故説隨信行。先種諸業
信他故作。後得道已以本名説。隨法行者。先
自思惟興造諸業。後得道已以本名説。根者。
信解脱見到。鈍根説信解脱。利根説見到。
正受者。是身證。解脱者。是慧解脱正受解脱
者。是倶解脱。事則説有六者。此諸聖人有
六。見道有二。謂隨信行隨法行。修道有二。謂
信解脱見到。無學道有二。謂時解脱不時解
脱。隨信行人應説一。謂七人根故。應説三。
謂軟中上種性故。應説五。謂退法乃至必*昇
進道故。應説十五。住苦法忍乃至道比忍。離
欲者應説七十三。欲界離欲十。謂具縛乃至
九品盡。初禪九。乃至無所有處。復次根種性
道依建立増亦應廣説。如是隨信行人有十
四萬七千八百二十五。彼所攝受
    一三五十五 及與七十三
    謂根種性道 離煩惱當知
    三倍次五倍 十五及九倍
    如是衆多種 唯説隨信行
當知餘聖人隨其義亦應如是説。問如契經
説向須陀洹等八人此云何。答
    以有五事故 説有八人名
    先後事各一 中間則有三
此四向四果説八人。名事有五。向須陀洹及
阿羅漢此名一事。亦一須陀洹及向斯陀*含
此名二事。一斯陀*含及向阿那*含阿那*含
及向阿羅漢亦如是。彼前四人成就一地聖
道。即此亦説家家及一種。向阿那*含果
或一地乃至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
地。向阿羅漢或三地乃至九地。阿羅漢成就
九地。彼沙門果道壞地壞應作四句。道壞非
地壞者。斯陀*含果。地壞非道壞者。阿羅漢
果。道壞地壞者。阿那含果。道不壞地不壞者。
須陀洹果雜有漏無漏名道壞
*雜依諸禪名地
    已盡爲解脱 得依於一果
    不穢汚第九 滅盡應當説
已盡爲解脱得依於一果者。向道中諸解脱道
得解脱得果時。法智品所斷盡得一解脱。得
比智品所斷盡得二解脱。得道不壞故。故説
一得果時。説五因縁。得未曾道捨曾道。頓得
八智。一時修十六行。得一味解脱果。問穢汚
斷前已説。不穢汚云何斷。答不穢汚第九滅
盡應當説。前已説煩惱眷屬九品斷。不穢汚
者。住第九無*礙頓斷非漸漸。不穢汚者。世
俗善及不隱沒無記。五陰穢汚色亦第九無
*礙斷。以少故不説。問何故煩惱九品斷。不
穢汚第九無*礙斷耶。答煩惱聖道相違故。聖
道與煩惱相違。不穢汚不相違。是故彼如是。
如是道起隨所應斷煩惱斷。軟軟道起上上
煩惱斷。乃至上上道起軟軟煩惱斷。如小明
滅麁闇大明滅微闇。彼亦如是。以穢汚者自
性斷不成就。不穢汚者捨煩惱過如難毒
    無著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信解脱種性 *昇進亦増道
無著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非彼一切阿羅漢
能得不動。唯功徳名相似者得。謂必*昇進於
彼五種中増進根者得。謂退法進至思法。如
是次第盡當知。又得不動有九無*礙及九解
脱道。如得阿羅漢也。九無*礙道八解脱道時
解脱攝。第九解脱道不時解脱攝。彼一切果
道所攝彼方便道。若無漏者果道所攝。有漏
者不攝。信解脱種。性*昇進亦増道者。彼信
解脱若必*昇進種性能得見到非餘性。是故
學地五種亦増進根。増進道者謂熾然根。増
進根者人中増非餘趣。聖道増非世俗道。學
者依禪無學者依禪及無色。須陀洹斯陀*含。
依未來増進根。即彼捨一地得一地。阿那
*含若先依初禪及眷屬超*昇離生及次第未
得第二禪。彼増進根者捨三地果得三地果。
若得第二禪非第三禪。後依初禪増進根者。
彼捨三地果及四地勝果道。即得三地果。如
是乃至得無漏無所有處。捨三地果及捨九
地勝果道。得三地果。若謂捨多道得少道應
退者不然。何以故。得勝道故。彼人意解故。問
捨道亦捨斷耶。答世俗道斷者不捨。若非想
非非想處煩惱一一種斷。得見到時彼非想
非非想修道斷捨斷及對治。而不成就煩惱
得。如凡夫生上地時。又復若先依初禪超*昇
離生。後依第二禪増進根者。彼捨三地果及
四地勝果道。得四地果。如是一切地應廣説。
若住果而増進根者。彼方便無*礙及解脱道
果所攝若住勝果道増進根者。若彼方便無
*礙道勝果道所攝。若解脱道果所攝。一方便
道一無*礙道亦一解脱道。如是見道亦六種
性。而無増進根。以速道故。如是決定分善根
亦六種性。修行者次第増進根。唯世間第一
法無増進根以一念故。已説諸根滿。謂學滿
非滿今當説
    或有學果滿 或根或正受
    或復三倶滿 無學二亦然
彼學有三事滿。或果滿或根滿或正受滿。若
信解脱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唯果滿非根
滿。軟根故。非正受滿。不得滅盡定故。見
須陀洹斯陀*含。唯根滿非果滿非正受滿。信
解脱阿那*含得滅盡定。果滿及正受滿非根
滿。見到*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果滿及根滿
非正受滿。見到得滅盡定者。三事滿。無學二
亦然者。一切無學果滿。無二果性故。慧解
脱軟根者。果滿非根滿。利根者。果滿及根滿。
倶非正受滿。倶解脱軟根者。果滿及正受滿
非根滿。利根者三事滿。問三種滿謂善觀諦
云何觀諦爲頓耶。爲漸漸耶。答
    建立功徳惡 漸漸見眞諦
    無*礙道力得 有爲無爲果
建立功徳惡漸漸見眞諦者。於此眞諦見過
惡故立苦集諦。見功徳故立滅道諦。是故非
見過惡時見功徳。亦非見功徳時見過惡。體
異故。亦非不如實見諦。名諦無間等。亦非
一智總觀諦。諦衆多性故。是故漸漸見眞諦。
有説。無我行頓無間等。彼如是説無我行縁
一切法應頓無間等者不然。何以故。顛倒衆
多故。自性相應共有法非境界故。諦異相
故。無我等於此諦衆多門。顛倒非一。無我
起斷衆多自性惑。是故非一。無間等漸漸。無
間等擇品當廣説。問諦無間等得沙門果。云
何爲有爲果耶無爲果耶。答無*礙道力得有
爲無爲果。煩惱數滅及解脱道倶無*礙道力
得。是故倶説沙門果。煩惱滅是解脱果及功
用果。解脱道是功用果及依果。問此無間等
有幾種。答
    謂三無間等 縁事見無間
    當知有三種 或二亦復一
三種無間等。謂縁無間等。事無間等。見無間
等。彼慧三種無間等。縁無間等者。有縁故。
事無間等者。能成事故。見無間等者。見性故。
慧相應法二種無間等。縁無間等及事無間
等。彼共有法唯一。事無間等。彼苦忍苦智
於苦諦三種無間等。於滅諦道諦事無間等。
當知集忍集智於集諦亦如是。滅忍滅智於
滅諦三無間等。於苦集道諦事無間等。道忍
道智於道諦三無間等。於苦集滅諦事無間
等。修道隨其義當知如是。見諦無間等。以是
因縁當知漸次無間等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智品第
已説建立賢聖人。智今當説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諸相今説
若者若其事。智者決定義。了者分別也。明
照者觀察也。一切有者極三有際。謂苦集諦。
有者有性也。有無有者有盡也。涅槃者諸煩
惱滅。此説滅諦。彼諸中亦示道諦相者。自
性自然性。今説者顯示自性也。問何等爲智。

    三智佛所説 最上第一覺
    謂法智比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
集滅道無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説法智。比
智者。若智境界色無色界苦集滅道無漏智
也。若此行法智轉。即此行隨轉。是比智以
比類智故説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
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數。謂男女長短等。故
説等智等者衆事
聚會義也
    苦集及滅道 二智從諦生
    是名與四智 牟尼隨諦説
此法智比智隨諦轉。世尊隨彼諦聲説。境界
苦諦説苦智。境界集滅道諦説道智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説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説者。三智觀他心。以
法智品爲境界説法智。以比智品爲境界説
比智。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説等智。盡無生
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比智。彼
作究竟決定轉是盡智。不復當作
決定轉是無生智。問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
門。謂彼縁四諦。問若世尊説三智。云何説十。

    對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縁
    已作因長養 是故説十智
七因縁故説十智。謂對治方便自性行行縁
已作因長養。彼對治者。法智比智是無漏智。
欲界對治説法智。色無色界對治説比智法
智。雖色無色界對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種。是
故不説。方便者。他心智亦智心法。但彼方
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數如前
説。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壞縁壞。一縁
故。此二智共一縁。是故於彼縁無常行轉。是
苦智亦應説無常。智以苦極増厭故名苦智
復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縁。無常行者。若
有漏三諦縁。若無漏有漏縁。空無我行者。若
有漏一切法縁。若無漏有漏縁。是故苦智苦
應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謂苦智行餘
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謂苦智相應法。或苦
智亦苦行者。謂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
苦行者。謂苦智行餘行諸相應法。如行已行
當行亦如是。如苦行無常空無我亦如是。如
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縁者。謂滅智
道智。以彼智縁不壞行亦不壞。已作者。謂盡
智。所作已作故。因長養者。謂無生智。因一
切無漏智故。住不動身故。已説因縁建立十
智。善等分別今當説
    九智唯説善 一智三分別
    一見二非見 餘則有二種
九智唯説善者。除等智餘九智説善愛果故。
知三分別者。等智或善或不善無記。一
見者。他心智。是見分別性故。二非見者。盡
智無生智。非見非分別性故。餘則有二種者。
餘七智或見或非見。若法智比智苦集滅道
智盡智無生智所不攝者是見。攝者非見。等
智或見或非見。五見世俗正見。是見以捷疾
故。疑愛恚慢無明相應慧非見。何以故。二使
覆故。無明相應慧雖無二使。一能極覆非餘
煩惱。何以故。非觀察方便故。不隱沒無記
慧非見。不捷疾故。五識相應慧非見。非思量
性故
    學與無學六 二智説無學
    非學無學一 當知一三種
學與無學六者。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或
學或無學。若學人所得是學。若無學人所得
是無學。二智説無學者。盡智無生智是無學。
離煩惱住故。非學非無學一者。謂等智是非
學非無學。有漏故。當知一三種者。謂他心智
或學或無學非學非無學。若唯以學心心法
爲境界是學。若以無學心心法爲境界是無
學。若唯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是非學非無

    八智性不斷 二*知二種説
    有漏無漏一 一則説有漏
八智性不斷者。除他心智及等智。餘八智不
斷。離垢故。二智二種説者。他心智若有漏
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等智。若忍對治是
見斷。若智對治是修斷。有漏無漏一者。他心
智或有漏或無漏。以有漏心心法爲境界是
有漏。以無漏心心法爲境界是無漏。一則説
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煩惱住處故。當知八
智不斷説無漏
    四智有爲縁 有常縁則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説
四智有爲縁者。謂他心智苦集道智有爲縁。
以陰爲境界故。有常縁則一者。謂滅智無爲
縁。以涅槃爲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謂法
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以三諦爲境界是有爲
縁。以滅諦爲境界是無爲縁。等智亦以三諦
爲境界是有爲縁。以數滅及虚空爲境界是
無爲縁
    法智應當知 是從六地起
    比智則九地 他心智在禪
法智應當知是從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
自性得也。謂四禪未來中間非無色。無色不
縁欲界故。比智則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謂
未來中間四禪三無色。他心智在禪者。謂根
本禪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應當知 在於十一地
    謂彼諸餘智 品品如前説
等智應當知在於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
謂欲界未來中間四禪四無色。謂彼諸餘智
品品如前説者。謂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
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
如比智
    若説諸念處 一智當知後
    三則説一智 餘四明智
若説諸念處一智當知後者。謂滅智是法念
處。無爲縁故。三則説一智者。謂他心智。他
心心法縁故。是三念處。除身念處。餘四明智
説者。謂餘八智是四念處。五陰縁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餘六一或三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隨生。
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
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
界依。餘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
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
之別名
    名則十六行 事或説十六
    離於十六行 除闇非無漏
名則十六行者。謂無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縁
止妙出道正迹乘。衆縁所持故無常。逼迫
故苦。我所見對治故空。我見對治故非我。
種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續故有。相成熟故
縁。諸陰盡故滅。三火息故*止。離内惱故妙。
離外惱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
迹。至究竟故乘。復次非究竟故無常。重擔故
苦。内離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來方便故因。
出生方便故集。増長故有。與依故縁。不相續
離相續故滅。離三有爲相故止。善故常故妙。
第一休息故離邪徑對治故道。不正對治故
正。登涅槃城故足。一切有對治故乘。問事
有幾行。答事或説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説。
事有七。謂苦行名四。事亦四。顛倒對治故。集
行名四。事一。滅道亦如是。如是説者名十六
事。亦十六者善。問離十六行更有無漏慧耶。
答離於十六行餘闇非無漏。離十六行無有
無漏慧。如契經説。我生已盡。此亦是苦。等行
生盡。如言我斫木爲誰斫謂斧斫。此亦如是。
問此諸智各有幾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説爲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説十六行
一切法智比智轉。如是行或非是説爲等智
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
謂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餘不定聞思慧亦
非者。如病如癰等行。是名爲非。問若等智是
十六行者。何故不説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壞
境界故。無漏行不壞境界。別諦縁故。有漏行
壞境界。有漏無常行三諦。縁空非我行一切
法縁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説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説者。苦智有四行。乃
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
若無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
界故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説有十四行 謂近於等故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説有十四行者。盡
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問何故非空
無我行耶。答謂近於等故。盡智無生智第一
義而近等。空無我行第一義近第一。問彼諸
行爲誰能行。亦爲他所行耶。爲何等性。
    謂慧行能行 亦爲他所行
    餘有依二種 無依他所行
謂慧行能行亦爲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
於彼爾炎中行無常等行。彼亦爲無常等行
所行餘有依二種者。除慧餘相應等法是亦
能行。有縁故。亦爲他所行。他所縁故。非行非
慧性故。無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應法。謂色
無爲心不相應行。是他所行。非慧性故。非
能行。無縁故。已説建立行。建立得今當説
    謂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時各増一
謂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謂初苦法忍相
應心。若未離欲成就一等智。若離欲成就他
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應心。若
未離欲成就三智。苦智法智等智。若離欲成
就他心智。四時各増一者。於上四時一一増
苦比智。若未離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
若離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増集智。滅法智増
滅智。道法智増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
集滅道比智不増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説
成就智。修今當説
    若得修於智 謂在聖見道
    即彼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於智謂在聖見道即彼當來修者。見
道諸智現在修。即彼未來修。謂苦法智現在
修。未來修苦法智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
法智。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現在修。即彼
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何故
見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
彼初得種性故。見道初見諦故。唯修自分非
餘。又不雜道故。捷疾故。不覺道故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當知最後心 或修七或六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見道三心無間
等邊修等智。謂苦集滅比智。若依禪未來超
昇離生。彼修一地見道二地等智。謂禪未來
及欲界。若依初禪昇離生修二地見道
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禪修六地見道七地等
智。問道比智邊何故不修等智耶。答邊非分
故。諦無間等邊修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
切道及佛邊際而知一切苦集滅。復次世俗
智於彼諦曾無間等故。修見道眷屬故。無間
等邊等智是見道眷屬。道比智是修道。所以
無色界不修。以無見道故。問法智何故不修。
答諦無間不究竟故。若修者應説無間等中。
若欲界者則四陰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
陰性以定故有定則有定共色故
有色陰是以有五陰
智増故説修
等智。若苦無間等邊有四事。欲界縁欲界苦。
色界縁色無色界苦。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
是不生法依隨信行隨法行故。彼隨信行隨
法行成就而不現在前。或修七或六當知
後心者。若離欲得道智未來修七智。除
等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
智。修非想非非想處對治道等智。非彼對治
故不修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於七 増益根或六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於七者。若
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進九無礙道八解
脱道修七智。此道禪未來攝故。無他心智盡
智無生智。是無學故不修。餘七智必修。若世
俗智離欲。彼現在修一等智。未來修七。若無
漏者四法智。一一現在修未來七。増益根或
六者。謂信解脱求見到。彼無礙道修六智非
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似見道故。
非盡智。無生智無學故。若未離欲解脱道亦
修此六若離欲修七智。是故説或*昇進得不
動者。九無礙道修七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
違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對治故。非無生智。未
得故。八解脱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
解脱道修十智。是故説或
    得不還果時 及離上七地
    勳修諸神通 解脱修習八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禪故修八智。除盡
無生智及四禪三無色。此七地離欲時九解
脱道修八智。若世俗道離欲時等智現在修
未來八。若無漏道離欲者是苦等六智一一
現在修未來八。六智者。謂苦比智集滅道比
智及滅道法智也。勳修禪一解脱道。學修八
智。無學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脱
道亦修八智。根本禪攝故。天眼天耳解脱道
無記故不修上三通得時及後用時悉是解脱道解脱
道悉是善神足降伏衆生故餘二所見微
遠故眼耳無
此故無
    此諸無礙道 及滅第一有
    即彼八解脱 當知修於七
七地離欲無礙道。及*對修禪二無礙道。學諸
通五無礙道七地離欲及熏修以一等智一無漏智
爲無礙道二念故言五通各有
無礙
言五
修七智。除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第
一有離欲八解脱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對治

    第一有離欲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第一有離欲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
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
道有漏無漏修八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
地者。若此地離欲即修此地無漏智及下地。
謂初禪離欲即修初禪功徳及未來。如是乃
至第一有離欲。修一切地無漏功徳。上對治
名爲上乘
    無學初心中 修於一切地
    無學相似修 或苦習比智
無學初心中修於一切地者。無學初盡智相
應心修九地功徳。問修何等種無學功徳。答
謂無學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軟軟功徳。
乃至如來地修上上功徳。問無學初心何智。
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縁故
作如是念。我生已盡。此非想非非想處。四陰
生縁最後盡故。已説修無漏功徳。有漏今當

    盡智心倶修 善有漏功徳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減
得阿羅漢果時。或修九地善有漏功徳。乃至
成一地。問何故九地乃至一地也。答謂生
於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則修於一
地。若生欲界得阿羅漢果
得盡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禪修八地。除
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即修彼地善
根。問何故於此處修三界善根。答一切縛解
永蘇息故。如三等縛解。如降伏煩惱力士衆
咸稱善。如王登祚解脱灌頂一切皆獻珍奇
寶物。先雖得下地功徳。以上地煩惱故智光
不明。得阿羅漢果一切功徳増修照明。修義
擇品當廣説。問世尊説見智慧。爲一爲異耶。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一切聖慧 當知三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不決定故。
自品對治疑得縛故。決定義是智義故。復次
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復次忍是見非智
智性。盡無生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非見。
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餘一切聖慧當知
三種性者。除忍及盡智無生智。餘慧種能求
故見。決定故智。問何者是。答學八智及無
學等見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説慧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見。有説。非一切意識
相應善有漏智是見性。謂從不思量識身所
起故非見五識次生意
識此非見
命終心非見。羸劣故。起
作心非見。外向故。如是好謂初説凡説得理者
名如是
煩惱見是智者。若見自性。謂身見等。從思量
生故説見。亦説智決定故。此及餘説慧者。此
説若智若見及餘未説者。謂意識相應無記。
除五見諸餘意地染汚及一切五識相應。當
知一切是慧。謂彼説未説者。若無記慧非見。
不捷疾故。工巧慧雖捷疾而非見。求生所障
故。染汚前已説。五識相應慧非見。不分別故
不捷疾故。一往故。問一一智幾智縁。答
    法智及比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於二智
法智及比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縁九智。除
比智。比智亦縁九智。除法智。問何故不展轉
相縁。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縁下比智縁上。是
故不展轉相縁。如二人同止。一人觀下一人
觀上。地空異觀故不相見面。若言不自縁如
不自見面者不然。續觀故。因智及果智境界
於二智者。苦集智縁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
集諦所攝故
    道智縁九智 解脱智無縁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説
道智縁九智者。道智縁九智。除等智餘九。智
縁道諦所攝故。解脱智無縁者。滅智不縁。智
縁無爲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説者。餘四
智。他心智等智盡智無生智縁十智。問如前
説若欲界對治是法智。雖色無色界對治非一
切亦非全。何等法智爲色無色界對治。答
    謂彼滅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三界對治 非欲界比智
謂彼滅及道法智之所行是三界對治者。
修道滅法智道法智。是三界修道所斷對治。
彼於欲界極見過患。思惟欲界行滅及對治。
得離三界欲。問何故非苦集法智。答下劣
上勝故。非觀劣能離勝處欲。滅道倶勝。是故
觀此滅三界欲。復次若縁欲界離色無色界
者。是爲異厭異不樂異解脱。此則不然。問
頗比智離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無比智。欲
界對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
然後伏他。法智亦如是。無有比智先滅色無
色界後滅欲界也。又法智是極利智。尚滅不
善。況無記也。問神通幾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説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説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是説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
一等智。無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種種示現。
天耳通是天耳識相應慧。生死通是天眼識
相應慧。神足餘品當説。天耳方便思惟大
聲。彼方便漸増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耳。
隨聲遠近一切悉聞。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
方便漸増於眼周圓。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
天眼。處於一方遍覩十方。一切悉見而非一
時。或六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説。六智非他
心智。縁現在故。非滅智。縁無爲故。非盡智無
生智。非見性故。阿毘曇者説。一等智縁衆生
姓等故。方便者。或於自身或於他身。於
是處方便即於是處究竟。或復餘也。聲聞縁
覺從前身起乃至究竟隨其所欲。唯有如來
隨意自在。若前若後隨所聞見皆悉憶念。五
説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謂法智知他法智
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
他無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
智五也。方便者。或從自身或從自心取其相
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漸
増。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於色方便及
心起至成就時。不縁色及自心。離於行縁
知他心智根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軟不知中
上根。謂乃至第四禪地軟知下地軟。無漏非
餘。有漏者知有漏不知無漏。地度者初禪不
知二禪。人度者學人不知無學人。是故佛心
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
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現在境界他境界。除
見道。是修道得故空無相不相應盡智無生
智不攝離無*礙道。問神通云何如説而生爲
異*也。答或有説。如説而生。如世尊先説神
足。是故前生。乃至後説生死智。是故後生。尊
者瞿沙説。謂欲界處起神通如説而生。若色
界則異此。修行者聞説色界天而不見。欲見
故起天眼。見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聞
説故起天耳。雖聞而不知心云何往故起他
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從來故起宿命
智。如是説者。神通無有次第正受。亦無超越
正受。亦無順正受。亦無逆正受。當知神通解
脱道所攝。非無礙道。問力無所畏一一幾智
性。答
    處非處智力 及第一無畏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處非處智力及第一無畏此是佛十智者。處
非處力及初無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問餘
力無畏何智性*也。答餘此中差別。處非處力
差別有餘力。初無畏差別有餘無畏。世尊觀
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種。問何故世尊自説
功徳*也。答爲求佛道者修念佛三昧故。復次
於等解脱現差別故。樂説辯才故。無盡無滯
無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誰力。
爲彼故顯示自力故。復次爲受化者説實功
徳。不過量故。離非大人法故
    淨業有愛果 不淨果不愛
    此説爲是處 異則説非處
    應當如是知 是處非處力
淨業有愛果不不愛果此説爲是處者。
因果決定彼無障礙智。知此是彼決定因。謂
淨業有愛果不淨業不愛果。猶如外種因果
隨類。異則説非處者。與是相違名非處。應當
如是知*是處非處力者。等起容受義。是處義
也。與是相違名非處義也。不伏不屈故。無勝
無動故。説力
    彼十智自性 在於十一地
    決定説如來 謂閻浮提依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説。普境界故。十智自性
縁一切法。是十六行或離行。四念處三正受
三根相應。在於十一地者。謂欲界四禪未來
中間四無色。決定説如來者。説建立如來力。
非聲聞縁覺。以如來除二種無知故。謂染汚
不染汚。是故佛智不爲非智所屈。是無學及
非學非無學非是學。聲聞縁覺雖除染汚。不
除不染汚。如來除二種疑。使處疑處非處
疑。謂閻浮提依者。謂閻浮提身現在前非餘。
餘方無佛出世故。閻浮提人利根易覺。是故
佛閻浮提出世非餘
    第二力八智 於彼事業轉
    及法受煩惱 餘則如前説
第二力八智者。自業智力八智。除滅智道智。
無漏縁故。是故説八。行或離行。空無願相應。
問何縁。答於彼事業轉及法受煩惱。彼事者
是業果。身口業及思是業。法受者有四法
受。有法受現世樂後世樂。如是比。煩惱者是
業因。於此轉縁此起。餘則如前説者。餘如處
非處力説
    諸禪及背捨 正受三摩提
    第三力迴轉 九智餘如前
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第三力迴轉者。禪
者四禪。背捨者八背捨。正受者。無想定滅盡
定及四無色。三摩提者。空無相無願。第三力
者。於此禪背捨正受三摩提中轉縁此起。問
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滅智。及滅四行無
相三昧無爲縁故。餘如前者。餘如自業智力

    於上下諸根 第四力迴轉
    第五説解力 第六於界縁
於上下諸根者。上者勝下者劣。根者主。第
四力者。上下諸根力也。迴轉者縁也。謂縁
三諦。從縁根方便起故説上下諸根力如他
心智。第五説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種。
有勝有劣。勝者善欲劣者惡欲。復次欲道及
道果者勝。欲生死者劣。此亦縁三諦。從欲方
便起故説欲力。第六於界縁者。界者自性也。
有二種如前説
    於彼種種趣 第七力迴轉
    當知已説四 餘皆如前説
於彼種種趣第七力迴轉者。趣者道也。彼亦
種種。向地獄乃至涅槃。彼縁趣及衆具故名
趣力。當知已説四餘皆如前説者。已説根解
界趣力。餘因縁當知如禪背捨正受三昧説
或有説。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説第八力
    謂禪有煩惱 餘則如前説
知宿命有行是説第八力者。宿命力於宿命
受若所行所受。種種悉知。彼所行者謂中
陰。所受者謂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刹利
若婆羅門。如是比悉知。是宿命力。説一智。
謂宿命*智有二種。謂曾得今得。上中下説
三地。建立説四。軟中上曾得今得説六地。曾
得今得説八。下*下至上上説九地。及*下中
上分別説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説十八
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説二十四地。下*下等
分別説三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説七十
二。此總説一宿命智。謂禪者。根本禪非眷屬。
非無色無神通所依三摩提故。四支五*支
所攝三摩提神通所依。唯禪非餘。若依彼禪
得宿命通。即知彼禪及下地。若依初禪得神
通。知初禪及中間。同一地故。有煩惱者。前
已説。是等智是故無無漏事是法念處。餘則
如前説者。如趣智力説
    第九力當知 遠離於所縁
    命終及受生 行於衆生數
第九力當知遠離於所縁者。生死智力除縁。
餘如宿命智説。聲聞不方便見千世界。方便
者見二千世界。縁覺不方便見二千世界。方
便見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見三千世界。方便
見無量無邊億百千三千世界。問何縁。答命
終及受生行於衆生數。彼縁色入。如所説隨
受法如實*智。當知彼説眷屬。生死智此
則内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現力明通 餘皆如前説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説漏盡人所得爲漏
盡智者。彼説十智性。若以漏盡縁故爲漏盡
智者。彼説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
者。漏盡智在十一地。攝受生故。示現力明
通者。彼漏盡智説名示現。謂教誡示現。令
彼歡喜不傾動故説力。永離無明故説明。通
種性故説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説通明
力。非示現。問此非非學非無學耶。何故契
經説。三明一向無學。答無學身中得故。導
第一義明故。問六通何故三通建立明。非餘
耶。答三種愚對治故。彼初明滅前際愚。第
二滅後際愚。第三滅眞諦愚。導三解脱門
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現非明。謂神足他心智。
二是明非示現。謂宿命智及生死智。漏盡通
倶有。天耳通倶無。餘皆如前説者。餘所未説
者因縁如前説。已説力。無畏今當説
    初則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餘二如二七 是名無畏安
初則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覺此初無畏。即處
非處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諸漏已盡。此即
漏盡力。餘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者。言我爲
諸弟子説障道法。彼言不障道者。無此畏
也。此即自業智力。言我爲諸弟子説道是賢
聖出離。言不出離者。無此畏也。當知此即
趣力。問世尊何故説此契經。答制善星及婆
羅婆誹謗故説此契經。善星言。沙門瞿曇無
過人法。爲制彼故説前二無畏。婆羅婆言。沙
門釋種子法我悉知見。爲制彼故説後二無
畏。復次前二無畏是説自安。後二無畏是説
安他。不屈伏義是無畏義。離恐怖故。問力無
畏何差別。答有説。無差別。又説。智是力。智
光普照是無畏。安住是力。勇猛是無畏。智無
盡是力。辯無盡是無畏。如是等。復次一一
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此十四法。又
三不共念處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
一切聲聞縁覺故不共。念處及大悲是慧性。
問無諍何地云何行何處現在前。何縁何等
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禪有垢 無諍三方依
    縁欲未生惱 依不動智慧
第四禪者。無諍在第四禪非餘。普境界故。於
一切依最勝故。是有垢離聖行故。無諍者。煩
惱相違故。三方依者。三方現在前非餘。説力
所起故。縁欲未生惱者。縁欲界未來煩惱。謂
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總相是普境界。
是故得四念處捨根相應。依不動者。依離煩
惱身得*故三昧力故。唯不動法者所能起非
餘。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羅漢不行五
因縁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謂正威儀及正
説分別應受不應受觀察住處及觀察人。正
威儀者。於一方正身坐。若有人來即觀其心。
觀察彼心何等威儀令不起結。若此威儀令
彼不起。即時便住如是威儀。正説者。若有
人來即觀其心。若説而起彼結則不爲説。
説而起則便*爲説。分別應受不應受
者。他施衆具即觀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結。
雖須不受。不受而起雖不須而受。觀察住處
者。若住此處而起彼結。雖衆具豐足則便捨
去。觀察人者。先觀察人然後入里。若舍若
巷有起結者則便不入。云何於彼復作惡縁。
爲攝他故作是思惟。我於往昔煩惱身時。彼
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今離欲。當作
方便令彼於我必不起惱。佛及波羅蜜諸聲
聞等。得無諍滿而不數入爲令衆生因惱得度故
有時不入無諍三昧
    所謂妙願智 遠離彼境界
    於彼最後得 六智自在性
所謂妙願智遠離境界者。妙願智亦在第四
禪。是有漏依。三方不動者所得。是智惠性
縁一切法。普境界故。無色依者上云無色依者
此依是津膩義
謂欲色界是無色界氣分故名爲依
此釋願智因依果知無色界
觀行差別如田
夫。是故説四念處。如願而知故説。願智欲
而知是其義。於彼最後得者。若起彼智
時。謂欲界善心次第初禪現在前。如是次第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
善心。復順次第乃至第四禪現在前。彼復於
第四禪從軟至中從中至増。於彼増上第四
禪後起願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種自性。
謂三無礙智除辭無礙。又無諍智後邊智及
妙願智。此智三因縁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
    義辯漏無漏 在於一切地
    佛説爲方便 餘則如前説
義辯漏無漏者。此辯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
義故。有説。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滅
諦最第一義故。是故説行念處三昧縁。在於
一切地者。此辯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説爲
方便者。義辯以佛所説爲方便。若先無佛説
則無能起者。不知義故。餘則如前説者。餘
所未説者。如願智説
    所謂爲應辯 境界道及説
    因明論方便 或三餘如前
所謂爲應辯境界道及説者。應辯縁道及言
説。是故九智自性除滅智有十二行。因明論
方便者。此辯不以因明論爲方便。則無能起
者。不知應不應故。是故説阿毘曇爲方便。以
因明論無如阿毘曇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
此辯三智性。謂辯及願智最後智。有説。知
一切法第一義。彼亦義辯。餘如前者。餘所
未説者。如義辯説
    法辯縁施設 在於五地中
    以數爲方便 餘如無諍説
法辯縁施設者。法辯縁名分齊。在於五地中
者。謂欲界及四禪。非上地。以無色界不縁名
及下地。非分故。以數爲方便者。法辯以數論
爲方便。餘如無諍説者。餘所未説者。如前無
諍説
    聲明論方便 是則爲辭辯
    境界於言説 二地餘如前
聲明論方便是則爲辭辯者。辭辯以聲明論爲
方便。若先不習聲明論。則不能起離種子故。
境界於言説者。此辯縁言説。是故是身念處。
二地者。欲界及初禪。非上地。離覺觀故。餘如
前説者如法辯説。問辯云何。如説生耶爲
異耶。答有説。如説生。謂先於法起名巧便。知
名未知義故次第起義辯。雖知義不知辭故
次起辭辯。知辭辯已不能連注説故次起應
辯。又説。先起義辯。知義不知名故次起法辯。
知名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不能連注説
故次起應辯。應辯如前説。又説。名隨説轉。是
故先起辭辯後起法辯。義依名轉。是故次起
義辯。此三辯導應辯。問此辯云何。爲一一得
*也。答不然。若得一則具四。如四聖種一時
得。此亦如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定品第
已説智。定今當説
    智依於諸定 安不動而轉
    是故當思定 勤求見眞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