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放光般若經 (No. 0221_ 無羅叉譯 ) in Vol. 08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六
 西晋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漚惒品第七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薩摩訶薩發
以來。爲幾時能具足。行漚惒拘舍羅乃如
是。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發意以來。
不可計阿僧祇劫。須菩提言。世尊。能行漚惒
拘舍羅菩薩摩訶薩者。爲供事幾佛。佛告須
菩提。是菩薩已供事如恒邊沙佛以來。乃能
逮得是漚惒拘舍羅。須菩提言。世尊。是菩
薩作何等功徳。乃能具足漚惒拘舍羅。佛言。
菩薩所作功徳。常具足六波羅蜜。於施於戒
於忍於進於禪於智。於六徳中無有不具足
者。以是故能行漚惒拘舍羅。須菩提言。世
尊。甚奇甚特。是菩薩所作功徳不可計量。乃
能逮是漚惒拘舍羅。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甚可奇特。乃能具足漚惒拘舍羅。譬如日月
宮殿。周流四域能有所益。般若波羅蜜亦復
如是。遍入五波羅蜜中多所饒益。五波羅蜜
因般若波羅蜜而得名字。離般若波羅蜜者
亦不得五波羅蜜之名字。譬如轉輪聖王。無
七寶者亦不得爲轉輪聖王之名。五波羅蜜
離般若波羅蜜者亦無有名字。譬如無夫之
婦無不陵易者。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魔
及魔天無不欲嬈者。五波羅蜜不離般若波
羅蜜者。魔及魔天無能得其便者。譬如郡國
有勇健之士。參知五兵器仗具足常在其處
者。隣國怨敵不敢侵近。五波羅蜜不離般若
波羅蜜者。諸魔魔天若𥙡陀羅人。𥙡陀羅
者晋言獄侍主殺人者若頑佷之人抵突之
人詐稱菩薩人。是輩之人無能得其便者。譬
如轉輪聖王治於世間。諸粟散小王隨其
教令無敢違者皆悉隨。從五波羅蜜得般若
波羅蜜者便至薩云若。譬如百川千流皆入
恒已倶入大海。般若波羅蜜者攝取五波
羅蜜。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者。譬如人之
右手無事不爲。五波羅蜜者如人左手佐助
右手。譬如衆流恒水江河。悉入大海合爲一
味。五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倶入薩云若合
爲一法。亦復如是。譬如轉輪聖王將四種兵。
聖王出時紫金輪轉常在前導。若聖王意欲
得寶時輪則爲住。聖王取寶畢竟有所施與。
其事訖竟輪爾乃去。若衆人未遍不足輪不
爲轉。般若波羅蜜導五波羅蜜至薩云若終
不動轉。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三寶常導
在前。一者金輪。二者主兵臣。三者主藏臣。
般若波羅蜜常導五波羅蜜至薩云若。住般
若波羅蜜亦不念言五波羅蜜常隨從我。檀
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
羅蜜亦不作念。我當隨從般若波羅蜜。何以
故。自空無所能作無所能爲。如熱時之焔。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諸法空。云何菩薩
行六波羅蜜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佛報
言。菩薩行六波羅蜜意念言。以三界衆生皆
著四顛倒。當以漚惒拘舍羅而度脱之。我當
爲衆生故行六波羅蜜。爲衆生故捨意所作。
内外所有布施。布施時念言。我無所一施。何
以故。所有財物及身會當壞故。菩薩作是觀
者便具足檀波羅蜜。爲衆生故不聽惡戒。我
亦不應犯十惡事。我亦不應墮於二地。菩薩
作是觀。便具足尸波羅蜜。爲衆生故意常不
恚亂。是爲菩薩具足羼波羅蜜爲衆生故
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終不懈怠。是爲菩薩具
足惟逮波羅蜜。爲衆生故至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終不亂意。是爲菩薩具足禪波羅蜜。爲
衆生故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初不離於智
慧。是爲菩薩具足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
可以異法度脱衆生。唯當以智慧之事度
衆生耳。以是故菩薩當習行般若波羅蜜。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波羅蜜無有差特者。
云何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最尊最勝。
佛言。如是如是。諸波羅蜜無有差別。雖無
差別者要五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而得名
字。因般若波羅蜜故五波羅蜜各得名字。須
菩提。譬如須彌山若干種雜色。至須彌山者
皆與須彌山同色無復別異。五波羅蜜因般
若波羅蜜而得名字入薩云然。與般若波羅
蜜合亦無差特。以入般若波羅蜜亦無若干
字。亦無檀之名字。亦無尸羼惟逮禪亦無是
名。何以故。諸波羅蜜亦無有形故。以是無
有差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逮至處無
有差特 云何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最
尊最上。佛言。如是所逮至處無有差別。以
世俗生死故。知有六波羅蜜爲世俗施耳。而
衆生不知亦不起滅亦不生死。衆生及諸法
無有邊際亦無底。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
於五波羅蜜而最上尊。譬如閻浮提衆母人
中玉女寶最第一。般若波羅蜜於諸波羅蜜
中最上。須菩提言。世尊。是誰之威神。令般若
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爲最尊上。佛告須菩
提。以般若波羅蜜總持諸善功徳之法。以無
處所住於薩云若。須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羅
蜜。頗有所取有所捨耶。佛言。般若波羅蜜於
諸法無所取亦無所放。何以故。諸法亦無所
持亦無所放。世尊。般若波羅蜜。不持何法不
捨何法。佛言。般若波羅蜜亦不取五陰亦不
捨五陰。及三十七品乃至于道。亦不取亦不
捨。世尊。云何不取五陰亦不取道。佛言。不念
五陰亦不念道。是故無所取。須菩提言。世
尊。是事云何。不念五陰乃至于道。亦復不
念。云何當得増益功徳。若不増益功徳。云
何得具足諸波羅蜜。若不具足諸波羅蜜。云
何逮薩云若。佛告須菩提。以不念五陰以不
念薩云若故。便得増益功徳逮得薩云然。
何以故。以不念五陰以不念道。以是故便逮
得道世尊。何以故。不念五陰不念道。佛言。
以念故便著欲界形界無形界。以無所念故
便得無所著。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無
所近亦無所著。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
是爲無所住。佛言。如是菩薩作如是行般若
波羅蜜者。亦不住於五陰亦不住薩云若。世
尊。何以故不住。佛言。以無所入故不住。何
以故。亦不見法有所住有所入者。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無所入便應無所住。菩薩作是住
作是行。則爲行般若波羅蜜。則爲住般若波
羅蜜。若有言我行般若波羅蜜。我念般若波
羅蜜者。則爲遠離般若波羅蜜。已以遠離般
若波羅蜜者。則爲遠離五波羅蜜。則爲遠離
薩云若已。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所入。亦無
有能入般若波羅蜜者。何以故。無有形可入
處故。若菩薩於般若波羅蜜有知者則爲已
墮。於般若波羅蜜墮者。則爲於諸法已墮。若
復作念。般若波羅蜜。受持五波羅蜜。并使
持薩云若者。則復爲已墮。爲不行般若波羅
蜜。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若復生念言。
於是般若波羅蜜中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記
&T040879;者。則復已墮。於般若波羅蜜墮者。不得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若復作念。我當因般若波
羅蜜行五波羅蜜。行於大慈則復爲墮。墮者
亦不能成五波羅蜜。亦不能成大慈。若復作
念。如諸如來於諸法無受無所行。自然得逮
覺。持是教授衆生則復爲墮。所以者何。如
來者於諸法無所逮覺。是故不處法。何況有
法可逮覺者。是者不然。須菩提白佛言。菩
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而無是瑕隙。佛告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念言。是諸
法無所有。無所有法中法無所取亦無所逮
覺。如是行者爲行般若波羅蜜。若欲入無所
有法者則離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
蜜無所入亦無有入者。須菩提言。世尊。若般
若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檀波羅蜜不離
檀波羅蜜。乃至薩云若不離薩云若。若不離
云何入般若波羅蜜。乃至薩云若云何有入。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入五陰亦不
㧗五陰。亦不非五陰。乃至薩云若亦復如是。
亦不言五陰有常無常有苦有樂有我無我有
空有寂。乃至薩云若亦復如是。有常無常苦
樂吾我空寂。是法亦不入有形亦不入無形。
須菩提。菩薩行六波羅蜜行薩云若。譬如轉
輪聖王出時四種兵皆隨從。五波羅蜜皆隨
從般若波羅蜜。至薩云若住。譬如善御駕駟
初不失轍。般若波羅蜜御五波羅蜜。順至
薩云若。須菩提白佛言。何等是菩薩道。何
等是非道。佛報言。聖聞辟支佛道非菩薩道。
薩云若者是菩薩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
若波羅蜜者。爲諸菩薩興大事也。乃能分別
是道非道。佛言。如須菩提所説。般若波羅蜜
者爲不可計阿僧祇衆生興。雖讃歎行事。不
受五陰亦不受二地。般若波羅蜜者衆生之
御。御衆生令至薩云若。不與二地作御。是
故般若波羅蜜。於諸法無所生無所滅。以法
性等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
蜜不生諸法亦不滅諸法。菩薩云何行六波
羅蜜。佛言。因薩云若故。念六波羅蜜。持是
功徳與衆生。共爲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
持是功徳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便具足六
波羅蜜念菩薩所行慈。則爲薩云然。菩薩有
離六波羅蜜者。則爲離薩云然。以是故菩薩
欲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學六波羅蜜
具足諸善功徳。乃逮薩云若。是故菩薩當行
六波羅蜜。世尊。菩薩云何習六波羅蜜。佛
言。菩薩當作是觀。五陰不習亦不不習。乃
至薩云若亦復如是。菩薩當作是習六波羅
蜜。復次須菩提。菩薩不習住於五陰。乃至
薩云若亦不習住。何以故。五陰及薩云若無
所住故。菩薩欲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當習
無所住。須菩提。譬如士夫欲得甘果便種果
樹。深埋栽根隨時漑灌。令得潤澤萌牙得
生。便有枝葉花實而得食之。菩薩欲得阿耨
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學六波羅蜜。以六波羅
蜜攝取衆生度脱衆生。是故須菩提。菩薩欲
獨歩於三界。欲淨佛土。欲坐道場者。欲轉
法輪者。當學六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當學般若波羅蜜耶。佛言。如是當學。佛
言。欲於諸法中自在。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
故。般若波羅蜜於諸法中獨歩故。般若波羅
蜜者諸法之面。譬如大海爲萬川四流作面。
諸欲學薩云若。當學般若波羅蜜。是故菩薩
當學六波羅蜜。當學薩云若。譬如善射之人
執持弓箭不畏怨敵。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
畏魔及魔天。是故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有行般若波羅蜜
者。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皆悉念之。須菩提
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行六波羅蜜爲諸佛
所念。佛言。所念不有六波羅蜜故念。不有薩
云若故念。作是住者爲諸佛所念。復次須菩
提。亦不以五陰故念。不以乃至薩云若故念。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所學甚多如無所學。佛
言。如是多有所學亦無所學。何以故。不見
有法菩薩當可學者。須菩提言。世尊。所説法
多少菩薩皆當受行。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者。六波羅蜜事若多若少皆當受行。
當堅持常當觀念令意不轉。菩薩於六波羅
蜜。皆當盡學。於諸法多者少者亦當盡學知。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諸法多少盡當知諸法。
佛言。五陰如薩云若如。以知五陰及薩云
然如者。便知得諸法多少。世尊。云何得知
五陰如薩云若如。亦不知生亦不知滅。亦不
知耗常住不變。佛言。觀眞際故。便知諸法
多少。世尊。云何爲觀眞際。佛言。眞際者非
際。菩薩於非際學。便知諸法多少。以知法
性便知諸法多少。知色性法性無有斷絶。便
知諸法多少。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知諸法
多少。佛言。諸法不偶非不偶。世尊。何等法
不偶非不偶。佛言。五陰不合亦不不合。乃
至有爲性無爲性亦不合亦不不合。所以者
何。是法亦無形可得合者非不合者。何以故。
所有者皆無所有。亦不合亦不散。當作是知
諸法。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從初發意至于
十住。皆當作是學。計校然後皆知諸法多少。
菩薩利根者所入。非鈍根者所入。非中間者
所入。非多少者所入。欲學入是御者。非懈
怠者所入。非悕望者所入。是精進者所入。
強識者所入。是阿惟越致逮薩云若者所入。
受六波羅蜜所教便入薩云若。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者。若魔事起能覺能滅。欲得漚惒拘
舍羅者。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若念若入時。十方現在諸佛皆念。是菩
薩去來今諸佛。皆於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菩
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念。去來今諸佛所
逮法我亦當逮。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作
是習。如是習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
故菩薩不當離薩云若念。大千刹土其中衆
生。皆教令行六波羅蜜。盡令得須陀洹及羅
漢。至辟支佛。不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
彈指頃。何以故。五波羅蜜須陀洹及羅漢辟
支佛道。皆於中出生故。諸去來今諸佛皆亦
於中出生。一恒邊沙其中衆生悉教令布施
至聲聞辟支佛。不如菩薩念般若波羅蜜應
薩云若。念般若波羅蜜應薩云若。念一日至
百日。若至百劫。何以故。用諸如來皆於中出。
立於檀教及羅漢辟支佛教故。若有菩薩如
般若波羅蜜教住。當知是如來所念阿惟越
致菩薩。當知是菩薩已行六波羅蜜。已逮漚
惒拘舍羅。已供事若干佛。已得眞知識。已得
具足十八空。已成四無礙慧。已得六通。已
住童男清淨之行滿足諸願。當知是菩薩不
離諸佛。不離諸善功徳。不離諸佛之刹。不
失辯才已得總持。諸根具足&T040879;成就。當
知是菩薩三界八難諸處永絶。知是菩薩善
入衆事。善入無字義。亦善於言亦善於默。亦
善多言亦善一言。善誨於男。善誨於女。善
於五陰。善於泥洹。善於法相。善於有爲無
爲之性。善於有無。善於此彼。善於合散。善
於不合不散。亦善於如。亦善於淨法。亦善
於有縁無縁。善於五陰。善於六衰。善於十
八性。善於四諦。善於十二縁起。亦善於禪。亦
善於四禪。亦善於四無形禪。亦善於六波羅
蜜。善於三十七品。善於薩云若。善於有爲
無爲性。亦善於身。亦善無身。亦善於五陰
念乃至薩云若。亦善於念。善於五陰自空乃
至于道。善於道空。善於信道空。善於不信
道空。善於起滅。善於一定住。無復有變。亦
善於婬怒癡。亦善無婬怒癡。善於正見。善
於不正見。亦善於邪見。亦善於不邪見。亦善
於諸見。善於名色。善於所作。善於尊事。亦善
於相。亦善於苦。亦善於習。亦善於盡。亦善
於道。善於泥犁。善於薜荔。善於畜生。亦善於
三惡趣。亦善於人亦善於人趣。亦善於天
趣。亦善於聲聞辟支佛。亦善於聲聞辟支佛
道。亦善於薩云然。亦善於薩云若道。亦善於
力。亦善於具足力。善於卒知。善於微知。善
於厭知。善於大智。善於無涯底智。善於去
來今三世之慧。亦善於權。善察衆生。亦善於
義。亦善於解。善斷於三惡處。佛告須菩提。是
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念般若波羅
蜜。入般若波羅蜜之徳◎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爲行般若波羅
蜜。云何念。云何入。佛言。當知五陰有常無
常有堅固無堅固有眞無眞。當作是知。是爲
行般若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當如入空觀。
諸所有皆無所有。當作是念。須菩提言。世尊。
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當至久如。佛言。菩薩從
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至坐道場。當作是行。
當作是念。當作是入。須菩提言。世尊。菩薩念
般若波羅蜜當以一意念耶。佛言。菩薩常以
一意至念般若波羅蜜。不得令他餘之意中
得其便。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入作是念。不
離薩云然念。念般若波羅蜜。當如意法隨意
不離。須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羅蜜。持行持
念持入逮薩云然。佛言不也。須菩提白佛
言。世尊。持是不念得薩云然。佛言不也。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持念已不念得薩云*然。
佛言不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亦不念亦
不不念得薩云然耶。佛言不也。須菩提言。
當以云何得薩云然。佛言。如如。云何如如。
佛言。如眞際。云何如眞際。佛言。如法性
如衆生性如壽性如命性。世尊。云何如法
性如衆生性如命性。佛言。於須菩提意
云何。吾我壽命衆生爲可得不。須菩提言。世
尊。不可得。佛言。吾我壽命衆生不可得。云
有衆生名衆生。菩薩當作是知。不以有
名入般若波羅蜜。不以有名入諸法得逮薩
云然。須菩提言。世尊。是六波羅蜜不當以
名耶。佛言。六波羅蜜及諸法。皆不以有爲
無爲之法及三乘之法。須菩提言。世尊。若
諸法不可名不可有名。云何有名。云何有五
趣生死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
佛三耶三佛。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衆生
名處爲可得見不。世尊。不可得見。佛言。衆
生處尚不可得。何況有五趣三乘之法。菩
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學無處所名諸法無
處所。須菩提言。世尊。如世尊所説。爲不當
學五陰耶。乃至薩云若不當學耶。佛言。當學
五陰。亦當學薩云然。雖學亦無所處。云何所
學而無所處。佛言。學五陰薩云然亦無所生
無所滅。復問。云何學無所生無所滅。佛言。當
學所作無所有。云何當學所作無所有。佛言。
觀法如自觀無所有相。是爲學所作無所有。
云何自觀無所有相。佛言。如觀五陰空如
觀六情空。如觀内外空。如觀有無空。如觀
禪空。如觀滅脱禪空。如觀三十七品空。如
觀道空。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
觀。當自觀相法空。須菩提言。世尊。若五
陰空乃至于道亦空。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
羅蜜。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爲不成之行。
云何不成之行。佛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
見故。菩薩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亦無有
行者。亦無有當行者。亦無有已行者。是皆
不可得。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無成之行。何以
故。諸戲不可得見故。須菩提言。世尊。菩薩
如是爲不成行。新發意者當云何行般若波
羅蜜。佛言。菩薩從發意當無所倚法。學行六
波羅蜜皆當無所倚。乃至薩云然當念無所
倚。云何爲倚。云何爲不倚。佛言。二者爲倚。
一者爲不倚。云何爲二。云何爲一。佛言。眼
色爲二。六入念法爲二。道與佛爲二。是爲
二。云何世尊。從有倚中無倚。從無倚中有
倚。佛言。亦不從有倚中有倚。亦不從無倚
中有倚。倚與無倚而一等入者。是謂無倚。須
菩提。菩薩於倚無倚等者是謂無倚。當作是
學。菩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者。是爲無有
倚。須菩提言。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
不行倚亦不行不倚。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具
足諸地而逮薩云然。佛言。菩薩不住於倚具
足諸地。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倚。道亦
無所倚。行般若波羅蜜者亦不可得見。菩薩
當作是行。世尊。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見。道
亦不可得。行道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分別諸法是五陰是爲道耶。佛言。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倚五陰亦不倚道。
復問。若菩薩不倚五陰亦不倚道。云何具足
六波羅蜜過菩薩位。云何淨佛土化衆生。云
何逮薩云然。云何轉法輪。云何當作佛事。云
何脱衆生生死。佛言。菩薩亦不爲五陰故行
般若波羅蜜。亦不爲道故行般若波羅蜜。復
問爲何誰故行般若波羅蜜。佛言。適無所爲
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無有作者。般
若波羅蜜亦無有作者。亦無成者。道亦無作
者亦無成者。菩薩亦無有作者。亦無有成者。
菩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應無所作應無
所成者。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法無作無成
者。亦無有三乘之處。佛言。無作無成之法
處不可得。何以故。以凡愚癡之士入五陰。
倚五陰自貢高。倚道貢高。便念言。我當得
道度脱衆生。何以故。須菩提。佛以五眼尚
不能得五陰及道。況於凡夫愚癡無目。而入
五陰欲度衆生。須菩提言。世尊。以五眼不
得衆生不見可度者。云何成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而云何處衆生於三際。佛言。我亦不
見得阿惟三佛。我亦不得衆生我亦不見。三
際亦不得亦不見。以衆生無身。及有身想但
以是戒之耳。所説教但以世俗故有是言教。
非是最第一義無言之教。須菩提言。世尊。不
住最第一要義。成阿惟三佛耶。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從四顛倒。成阿惟三佛耶。佛言
不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不從第一要義
得。亦不從四顛倒得。將無世尊不逮正覺。
佛言不也。佛言。如來逮正覺耳。亦不住有
爲性。亦不住無爲性。譬如如來化作如來。亦
無所住亦來亦去亦住亦坐。亦復行六波羅
蜜。亦能行禪。亦行四等四無形禪。能行五
通三十七品。能行三脱門。行内外空及有無
空。亦行八解脱九次第禪十力四無所畏佛
十八法。亦能轉法輪。此化佛復化作無央
數人。化佛語人言。有度有衆生有三際。佛
問須菩提。是化佛所化頗有三際衆生不。須
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是故如來
無所著等正覺。知諸法如化無所度脱。菩薩
於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行。當作是知。須菩提
言。如世尊言。諸法如化。如來所化身與如
來身。有何等異。有何等差別。佛言。亦無有
異亦無有差別。何以故。如來亦有所作化亦
有所作。復問。無有如來化獨能有所作耶。佛
言。能有所作。云何世尊。佛告須菩提。過去
有佛名須扇頭。須扇頭者
言極淨如來
彼佛世時。人無
有行菩薩道者。則佛現般泥洹作化佛留住
一劫。行佛事一劫已。後彼化佛授應菩薩行
&T040879;。復般泥洹。人皆呼般泥洹不知是化。佛
言。化亦無生亦無泥洹。須菩提。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者。當解諸法如化。須菩提言。世
尊。若化所作如來所作無有差別者。所作功
徳云何畢施之恩。若供養化佛供養如來。彼
供養者至般泥洹其福盡滅不。佛言。如來爲
一切天及人作福田。化如來亦復是一切之
福田等無有異。佛言。置是供養如來化如來
所作功徳。若有人慈意常念佛其福至畢苦
乃盡。佛言。置是慈意之福。若人但以一把
之花散虚空中。須臾念佛。其福亦復至于畢
苦。佛言。置是散花之福。但有人能稱南無
佛者。其功徳福亦至于畢苦。須菩提。施如
來之福甚大弘普。須菩提當作是知。諸法皆
等化佛及佛無有差別。菩薩當作是行般若
波羅蜜。當解諸法之法亦不當滅亦不當捨。
是般若波羅蜜法亦不當別。乃至諸法亦當
如是。須菩提言。世尊。若諸法不當別。如來
云何言。是色是痛是想是行是識。云何説。是
内法是外法是善是惡是漏是非漏是道是俗
是生是死是有爲法是無爲法。世尊。如是諸
法將無分別。佛言不也。但以名字數示衆
生。欲使解耳。亦無所分別。世尊。是無名號
之法。云何以名相教授衆生欲令得解。佛言。
行亦無名亦無相亦無入。行亦無苦亦無相
亦無入。諸佛及弟子亦不入相。若名有入名。
相亦當入相。空亦當入空。無相亦當入無相
無願亦當入無願。眞際亦當入眞際。法性亦
當入法性。無爲法者亦當入無爲法。是諸法
但以字耳。字亦不入字。菩薩住於以名相行
般若波羅蜜。亦不當入名相中。須菩提言。世
尊。若諸有爲法但以名相住者。菩薩爲誰而
發道意。爲誰受若干勤苦行六波羅蜜。爲誰
行禪及無形禪。及行四等三十七品。總三脱
門具足大慈皆爲誰行。佛言。以名相數相。諸
有爲亦不以名相空。是故菩薩行菩薩道逮
薩云若。及轉法輪。以三乘法度脱衆生。是
名字及相亦不生滅。如所住無有異。須菩提
言。世尊。説薩云然耶。佛言爾。我所説薩云
然薩云然事。説道慧事。世尊。是者有何差
別。佛言。薩云若者是諸聲聞辟支佛事。道
慧事是諸菩薩摩訶薩事。薩云若事者是諸
佛如來事。復問。云何薩云若是聲聞辟支佛
事。佛言。諸内外法羅漢辟支佛悉知。雖知
不住衆道事。何等爲菩薩道慧事。佛言。菩
薩者一切諸道皆當説皆當知。及三乘道亦
當具足知。亦當作三道之事。亦不受眞際
覺。復問。菩薩云何具足佛事不覺眞際。佛
言。未具足佛土未化衆生不當受眞際覺。復
問。菩薩當住於道中受眞際證耶。佛言不也。
云何可從無道耶。佛言不也。世尊。可從道
非道耶。佛言不也。亦不道亦非非道耶。佛
言不也。須菩提言。世尊。當云何。佛言。於須
菩提意云何。汝本住於道滅盡諸漏耶。須菩
提言不也。佛言。汝從非道滅諸漏耶。世尊
不也。佛言。汝以道非道滅諸漏耶。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亦非道亦非非道滅諸漏耶。世
尊不也。我無所住而滅諸漏。雖滅諸漏而
無所住。佛告須菩提。菩薩亦復如是。雖
爲眞際作證亦無所住。雖言薩云若薩云若
事者。亦一事耳。世尊。何等爲一事。
言。寂靜者是也。佛告須菩提。諸所言所有
形貌之像。起滅之事佛悉覺之。是故名薩云
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云若薩云若事道
慧事。是三句緒際寧有差別不。緒有盡有餘
者不。佛言。緒盡無有差別也。但爲佛諸習
緒盡耳。聲聞習緒不悉盡。世尊。爾爲緒不
盡得泥洹耶。佛言不也。世尊。泥洹者爲有
差別耶。佛言不也。若無差別。世尊。云何説
諸習緒不盡。佛言。諸習者非習緒也。雖有
婬怒癡爲凡夫身作耗非爲是緒。如來者無
緒。須菩提言。世尊。道亦無所有泥洹亦無
所有。云何説言是須陀洹是阿羅漢是辟支
佛是三耶三佛乎。佛言。是皆因無爲而有名。
是須陀洹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
耳。世尊。從無爲而有名耶。佛言不也。但以
言説。有是言耳。不從最要第一之義也。所
以者何。第一要中無若干行也。亦不施若干。
爲愛斷者故施後際。世尊。諸法相各自空
眞際不可知。云何知有後際。佛言。如是諸
法相空眞際不可知。何況有後際。不知諸法
相空者。我爲是輩説前後際耳。諸法相者亦
無前後。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知
諸法相空。如是諸法行空於諸法無所入。亦
不入内法亦不入外法。亦不入有爲無爲法。
亦不入三乘法。復問。世尊。所言般若波羅
蜜者。何以故。言般若波羅蜜。佛言得度第一
諸法之度。最第一度三乘之道。諸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乘。皆乘般若波羅蜜得到彼岸。是
故言般若波羅蜜。又復超越諸法之塵不得
堅要。是故復言般若波羅蜜。眞際法性及如
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是故言般若波羅蜜。須
菩提。般若波羅蜜。於是諸法亦不合亦不散。
有見無見有礙無礙。於是諸法亦不合散。以
般若波羅蜜無形不可見。亦無有對。一相
則無相。所以者何。生諸法諸辯故。諸天及
世間魔怨異學及聲聞辟支佛家。一切無能
斷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所以者
何。一切魔怨及諸二地皆不可得故。須菩提。
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義中。當作是知當作是
行。復次須菩提。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義中。
行無常義苦非我義。知苦習義知盡道義。知
消滅義知不起義知法義。見一遍知義自知
義知他人意義。行如所言。須菩提。菩薩於般
若波羅蜜。當知是義當作是行。須菩提。白佛
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義。以非義皆
不可得。云何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當習諸義。
佛言。菩薩深義者般若波羅蜜是當作是行。
菩薩於婬怒癡有耗故。不當行邪見之義。亦
不當行於六十二見。知其無義亦不當行。所
以者何。婬怒癡如於法亦無所益亦無所耗。
諸見之義如亦無所益亦無所耗。言五陰有
所益無所益亦不當行。乃至道言有所益無
所益亦不當行。何以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時。亦不見有所益無所益。有佛無佛
諸法湛然。亦無所益亦無所耗。須菩提。菩薩
當除有益無益。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世尊。
云何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益亦無所損。佛言。
諸有爲法常閑亦無所作。是故般若波羅蜜
亦無所益亦無所損。世尊。諸有爲義。非是諸
佛及佛弟子耶。佛言諸有爲法皆是諸佛及
佛弟子也。亦不以益亦不以耗。譬如虚空如
不爲所作興亦不爲無所作興。般若波羅蜜
亦如是。亦不爲有所益興亦不爲有所耗興。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從不有爲。般
若波羅蜜學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耶。佛言
如是菩薩從不有爲。深般若波羅蜜學成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不以二應。世尊。云何一
法爲逮一法*耶。佛言不也。世尊。不一者爲
從二法*耶。佛言不也。世尊。云何亦不從一
亦不從二。云何有逮。佛言。逮無所得亦不
以得。故逮故得
  *摩訶般若波羅蜜*種樹品第七十一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爲甚
深無衆生。而菩薩摩訶薩爲衆生謙苦求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譬如士夫欲於空中種樹。
菩薩爲衆生故欲逮薩云若。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欲爲衆生逮薩云若。以想爲衆生而
度脱之。須菩提。譬如有人欲種樹者。而不知
樹根亦不知莖節枝葉花實。取其栽而種之。
隨時漑灌而長養之稍稍莖節枝葉花實各各
具足。便取枝葉莖節。其中用者各取用之。又
取其果而食之。須菩提。菩薩用一切衆生發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次行六波羅蜜逮薩云若。
枝節莖葉花實益於衆生。以葉度三惡趣。以
有花故便有四性。尊者及諸四天乃至無思
想無思想慧天。實者如菩薩成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逮薩云然。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
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有菩薩便成阿
耨多羅三耶三菩。益衆生果。以是果處衆生。
於三乘雖成阿惟三佛。亦不見衆生處。從想
度衆生。亦不見得衆生。亦無有處可爲成阿
惟三佛者。須菩提。菩薩當作是學行般若波
羅蜜。當作是念。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
是菩薩亦如如來。所以者何。有菩薩來往故。
便斷於三惡趣。八難處皆斷。諸貧窮下賤處
皆斷。三界處皆斷。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當知是菩薩如如來無有異。菩薩若厭懈怠
者。終不逮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之道。世間
亦無有聲聞辟支佛也。三惡之趣三界無有
斷時。佛言。當知是菩薩如如來如汝所言。何
以故。以如如知有如來知有辟支佛知有衆
賢聖。以如知有五陰知有有爲無爲性。是諸
如亦是如。是故名曰如。菩薩學是如逮薩云
若。從是中來。是故名曰如來。以如等故。當
知是菩薩便爲是佛。須菩提。菩薩當學般若
波羅蜜如。學般若波羅蜜如已。當學一切諸
法如。學諸法如已。當學具足一切法如。具
足如已逮於諸如得自在。逮如自在*已善
於諸法根。善諸根已便見衆生隨行之趣。知
諸趣已便具足慧願。具足慧願已便淨三世
慧。淨三世慧已便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已便
饒益衆生。饒益衆生已便淨佛土。淨佛土已
便逮薩云若。逮薩云若已便轉法輪。轉法輪
已安立衆生於三乘法。立衆生已於無餘泥
洹而般泥洹。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諸
善之徳及他人徳。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諸天阿須倫及世間
人民。皆當爲應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作禮。佛
言。如是如是。諸天世人皆當爲之作禮。世
尊。初發意菩薩爲衆生故。發阿耨多羅三
耶三菩。得幾所福。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教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皆立於羅漢辟支
佛道。於意云何。得福寧多不。須菩提言。世
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薩爲衆生發
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其福倍多百倍千倍
巨億萬倍。佛言。復置是三千大千刹土。若
復有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令立黠地
信地八地見地薄地淨地已辦地辟支佛地。
其福不如發意菩薩爲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耶
三菩。其福甚多。百倍千倍巨億萬倍。須菩提。
三千大千刹土中衆生皆初發意。其福不如
以正定菩薩功徳。出彼上百千億萬倍。復令
三千大千刹土滿中成就菩薩。其福不如如
來百千巨億萬倍。須菩提白佛言。新發意菩
薩當念何等。佛言。當念薩云若。世尊。薩云
若者。爲何等務爲何等尊相像。佛言。薩云
若者無所有亦無有想。亦無無*想。亦不生
亦不現。須菩提言。世尊。但薩云若無所有。
五陰内外空及有無空。四禪四等四無形禪。
三十七品及三三昧。八惟無九次第十種力
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四無礙慧。佛十八法及
六神通。諸有爲無爲性。復無所有耶。佛告
須菩提。薩云若者自無所有。自無所有者空。
世尊。何以故無所有。佛言。無所作者爲無
所有。以是故諸法所有無所有皆空。又須菩
提。諸法空無相無願。諸法如如諸法如眞際
諸法如法性。是故諸法所有皆無所有皆空。
世尊。若諸法所有皆無所有者。何等是初發
意菩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行四禪四
等四無形禪。行三十七品行内外空及有無
空。行十八法行薩云若。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佛言。於諸空法有所作者。則是其漚惒拘舍
羅。能淨佛土教化衆生。知佛國土及衆生所
有皆無所有。菩薩行六波羅蜜爲佛道作因
縁。乃至薩云若亦爲佛道作因縁。知道事所
有皆無所有。菩薩行六波羅蜜與道場作因
縁。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四等佛十
八法。爲薩云若慧具足道事。一時一意。以智
慧一時合。應便逮薩云若。爾時所作諸習之
緒悉滅已。無所從生故。持佛眼觀三千大千
刹土。尚不見無所有。何況所有。須菩提。如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不見所有亦
不見無所有。是爲菩薩摩訶薩漚惒。拘舍羅。
尚不見無所有何況所有。又復菩薩行檀波
羅蜜。布施無所有亦不知。受者無所有亦不
知。道意無所有亦不知。乃至薩云若無所有
亦不知。逮覺者當逮覺者已逮覺者無所有
亦不知。何以故。一切諸法無所有非佛所作
非弟子辟支佛所作。諸法無所作離諸所作
故。須菩提言。世尊。將無法離法。佛言。雖
言法爲離法。須菩提言。世尊。若法法相離。
云何知法離法。諸法所有無所有。無所有法
不知無所有。有法亦不知有法。有法不知無
所有法。無所有法不知有法。菩薩於無所知
法。云何當知所有無所有法。佛言。菩薩以
世事習故。現有所有現無所有。非第一最要
義。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事及最要義爲
有異耶。佛言。無有異。世事如最要義如。衆
生不知是如。以是故現世事有所有無所有。
又須菩提。衆生於五陰有相不知無所有。以
是故作是分別説法。欲使衆生知無所有。菩
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者當作是學
  *摩訶般若波羅*蜜菩薩行品第七十二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薩行菩薩行
者爲何事。佛告須菩提。菩薩行者道行也。是
故名爲菩薩行。須菩提言世尊。菩薩行者爲
在何處行。佛言。於五陰行空。於内外法於
六波羅蜜行。於内外空及有無空作四禪行。
於四無形禪行於四等行。於三十七品行。於
三三昧行。於佛十力行。於四無所畏行。於
四無礙行。於十八法行。淨佛國土行。教化
衆生行。入於文字行。不入文字行。於陀鄰
尼行。於有爲無爲性行。作行不令道有二。是
則爲道行。是則爲菩薩摩訶薩空行。須菩提
白佛言。世尊。云何爲佛。佛言。以道覺故言
佛。又須菩提。逮審諦法。法覺故言佛。超越
審諦法故。故名爲佛。又須菩提。眞覺諸法
故名爲佛。須菩提言。世尊覺者爲何謂。佛
言。以空法覺以如覺以法覺。但以字爲名。
須菩提。覺之義是不可斷義。如及爾一住無
有變易。是故名爲覺。又須菩提。但以名相
故名爲佛。諸佛如來之道故。是故名覺。諸
佛世尊皆共覺故。故名爲覺。須菩提言。世
尊。菩薩行道爲行六波羅蜜不。爲行薩云若
不。爲成何等善増益何功徳。有生有滅有著
有斷耶。佛言。菩薩行道行六波羅蜜至薩云
若者。於諸法亦無所成亦無所敗。亦無所増
亦無所減。亦無所著亦無所斷。佛言。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道者。不於諸法有所墮。於諸
法亦不有所成敗。有増有減。亦不生亦不滅。
亦不著亦不斷。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於
諸法無所墮無所觀。云何受持六波羅蜜。而
自於相行空。云何行四禪。云何行四等四空
定。云何行三十七品及三脱門。云何行十種
力佛十八法。云何行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薩
十住。云何過二地。云何過於菩薩位。佛告
須菩提。菩薩不以二事行六波羅蜜。亦不
以二事行薩云若。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
不以二事行六波羅蜜。行薩云若者。云何從
初發意至後發意。云何得増益功徳。佛言。諸
有以二行者。是輩無所増益。何以故。二事行
者。於凡愚人有所増益。菩薩從初發意至後
發意。不以二事増益功徳。以是故諸天及人
不能壞菩薩令墮二地。其餘衆惡不能制菩
薩令不行六波羅蜜及薩云若 須菩提言世
尊。菩薩爲功徳故行般若波羅蜜耶。佛言。亦
不以功徳故行。亦不以無功徳故行般若波
羅蜜。菩薩要當供養諸佛。要當具足諸善功
徳。要當與眞知識相得。爾乃得成阿耨多羅
三耶三菩。世尊云何菩薩供養諸佛具足功
徳得眞知識乃逮薩云若。佛言。菩薩從初發
菩薩意常供養諸佛。諸佛所説十二部經常
當受持。堅持守念便得陀隣尼起諸無礙。起
無礙已在所生處至薩云若。終不忘失所知
所持所可供養諸佛功徳。終不生惡趣八不
閑之處。便受淨意。已得淨意已淨佛土教化
衆生。以是功徳終不離眞知識。終不離諸佛
諸菩薩諸眞人及讃歎佛者。如是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當供養諸佛當
具足諸法受諸功徳。當與眞知識相隨
*摩訶般若波羅*蜜當得眞知識品第七十三
於是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摩訶薩。
不供養諸佛。不具足諸功徳不遇眞知識。將
無不能逮薩云若。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無不供養諸如來者。無不具足諸功徳者。無
不得眞知識者。何以故。雖供養諸佛。雖作
功徳。雖得眞知識。尚未逮薩云若。何況不
供養佛。不作功徳。不得眞知識。而欲逮得
薩云若。是事不然。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欲學般若波羅蜜者。當供養佛。當作功徳
當得眞知識。須菩提言。世尊。菩薩何以故
當供養佛作諸功徳得眞知識乃逮薩云若。
佛言。以無有漚惒拘舍羅故。不從諸佛聞漚
惒拘舍羅事。功徳未具足未逮眞知識故。世
尊。菩薩當具足何等漚惒拘舍羅。乃當逮得
薩云若。佛言。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持薩云
若意行檀波羅蜜。施於三乘亦施人及非人。
皆具足薩云若念。亦無施想亦無受者想。亦
無行檀波羅蜜想。何以故。諸想法者。亦無所
有亦無所生亦無所滅。觀見諸法亦無轉還
者。皆度諸法之相。不見諸法有所作。以具
足漚惒拘舍羅者便増益諸功徳。已増益功
徳者便行檀波羅蜜。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
不自受其報。但欲益於衆生所作不受其報。
行檀波羅蜜但欲度脱一切衆生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六



放光般*若經卷第十七
 西晋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教化衆生品第七十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薩云然念。從初
發意不離薩云若念。行尸波羅蜜意初不墮
婬怒癡。亦不念婬怒癡。亦不爲所纒裹。諸
不入道撿事。嫉妬惡戒恚意懈怠亂意愚癡
項佷。自用著於吾我。及二地意悉無。何以
故。皆知諸法相空皆知諸法無所有無所成。
觀見諸法皆無轉還。皆解諸法相度諸世事。
處於無爲具足漚惒拘舍羅増益功徳。爲行
尸波羅蜜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不於世受
尸波羅蜜之報。至般若波羅蜜。但欲益於一
切教化衆生。復次須菩提。菩薩行四禪四等
四無形禪。雖行諸禪不受禪福。何以故。以
漚惒拘舍羅。知諸禪相皆空。亦知動還者。復
次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行
漚惒拘舍羅。行觀行淨亦不趣須陀洹。不取
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取其果。何以故。知
諸法相空及知不轉還法。亦行三十七品過
於二地。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薩無所從生
法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行八惟無禪及九
次第。亦不取須陀洹道。何以故。悉知諸法
相空知不動還。復次須菩提菩薩行佛十力
業及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大慈大
悲。淨佛國土教化衆生。然後乃逮薩云若。菩
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其智甚廣大乃行是深法。然
不受其報。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所以者
何。菩薩於所有處不動不轉。世尊。何等爲
於所有處不動不轉。佛言。於無所有而不
動轉。於五陰所有不轉。於六波羅蜜所有不
動。於諸禪四等所有不轉。於三十七品所有
不轉。於三脱門所有不轉。於大慈大悲所有
不轉。於十力十八法所有不轉。所以者何。
是諸法所有皆無所有故。須菩提。不可以無
所有逮覺所有。須菩提言。世尊。寧可持所
有逮覺所有不。佛言不也。須菩提言。世尊。
寧可持無所有逮覺無所有不。佛言不也。如
是世尊。將無所逮無所覺耶。佛言。有逮覺
不以是四句。世尊。是逮覺當云何。佛言。諸
逮覺者亦非所有亦非無所有。逮覺者亦非
戲言亦非不戲言。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是
菩薩戲言。佛言。言五陰有常無常是菩薩
戲言。五陰苦樂者是菩薩戲言。五陰是我所
非我所是菩薩戲言。五陰淨不淨者是菩薩
戲言。分別知五陰者是菩薩戲言。知四諦者
是菩薩戲言。念四禪四等及四無形禪三十
七品總三脱門八惟無九次第禪是菩薩戲
言。我得須陀洹道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是菩
薩戲言。我具足菩薩十住是菩薩戲言。我淨
佛國土教化衆生是菩薩戲言。我具十力四
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是菩薩戲言。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