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 (No. 2250_ 湛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病者喩隨眠。寶解爲
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見趣之言大小通用。
諸師解釋趣義意不。光師釋云。趣謂
趣求已上
記文
此約見用爲釋。慈恩唯識疏六
十紙左云。趣者況也。或所處也。又四卷
十三

云。今言見趣者。趣謂意趣。或是所趣。或
趣況對法鈔二本三十
紙左
云。論一切見
趣所依爲業。述曰。一切見者六十二等。趣
謂所趣。諸見糺紛皆趣我故。此屬我見。趣
或況。見趣況由執故。此屬諸見。與彼爲依。
作業五見作用。通障。今擧別用
通業已上
鈔文
瑜伽倫記六下二紙左云。倶
生諸見趣中者。泰・基同云如五趣。是有情
歸倒處。六十二見所見所歸倒處故。云諸見
。景云。諸見推求名有所趣諸見趣
略纂十五之二
十五紙亦
今謂。諸釋皆不穩暢。且無
。稍難信用。今言見趣者。趣是類義。見類
一故言諸見趣中。此非能所趣及況義等
攝論明十種分別中云。第九執著分別謂不
如理作意類。薩迦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
應分別無性釋無性攝論第四
之二十五紙左
曰。薩迦耶見爲
因所起六十二見相應分別。即梵網經中前
際後際中際分別。謂我過去爲曾有耶。如
等分別名執著分別。言見趣者是品類義
已上
論文
無性論師牒文消釋。義甚分明。慈恩等
師何以不擧用乎。今考梵語或云奈耶
娜衍。字體本同。華嚴大疏六二十五
紙右
曰。梵
naya。而義多含。或云理趣。或云
便。或云。式或云法門。或云安立。一行大
日經疏云。此中種種趣者。梵云naya@m
亦名爲行。亦名爲道。下云大乘道等義同
已上
疏文
演密鈔二三十
九紙
云。起信論云。三界五趣
共三十五處。乃至趣者類也
如何捨置而立記名光寶並言。捨置記
者。非無言。各引婆沙・正理以爲皎證
然依大乘亦有無言。瑜伽倫記五上云。汎
置記二種。或有言説或無言説。有
言説者。若汝*問此不應記。雖復有言以
遮止故。名爲置記。或有默然。於理得勝。亦
置記。如婆秀羅默然不答。奢提羅事。瑜
伽八十一十五丁云。第四置記。由四因縁
然置而記。無甚深等故。具如瑜伽
八十一・九十六二十三
丁左
佛地第六・對法第十五

然彼問者一向爲問光寶各解不同。寶
解爲
云何有問但應捨置此言十四不可記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諸有情類名繋此事此事 者是所繋
事也。婆沙五十六初紙右云。事有五種。一自
體事。二所縁事。三繋事。四因事。五攝受事。百
九十六七紙右詳明五事。彼中第一云自性事
第二・第三次第前後。其餘皆同。惠暉云
法即一一極微。心心所一一刹那。皆有煩惱
。若斷一一極微及刹那心心所上煩惱盡。
皆得擇滅。今此約五部論據大段説也」
一者自相謂見疑癡婆沙擧自相惑。貪
瞋慢外更加嫉慳。彼論五十八初紙右云。迷
自相者。謂愛恚慢嫉慳結已上今檢婆沙第
五十六至五十九。廣明繋事。寶疏撮取關
述大致。光記此中略不細釋
應辨諸事諸相合故光寶分文不同。
光記此文屬入後段。寶疏尚爲前段。爲此已
下立爲後章。寶解爲優以正理及舊論
文勢故。正理五十一初紙右云。如是略述
世有無理趣正邪差別已。爲此義決
定増明。*復依頌文廣顯宗趣。頌曰云云舊
論意同
由契經中勤斷欣求理・顯宗二論
具引經云。謂世尊説。過去未來色尚無常。何
況現在。若能如是觀色無常。則諸多聞聖弟
子衆。於過去色勤修厭捨。於未來色勤斷
欣求。現在色中勤厭離滅。下同此論又言
勤修厭捨者。光有二解。初解爲優。又惠暉
云。過去色是定共別解脱戒。此有漏戒上有
煩惱縁。勤修道厭捨。未來色是定・道二戒。
勤斷煩惱彼二戒已上
鈔文
今謂。惠暉約
戒色釋不允。此色豈局戒色。正理・顯宗所
引經文總言色無常。明知廣通諸色
又己謝業有當果故光有三解。於中第
二爲正。以顯宗・正理二論故。彼論云。
業無間異熟果生。非當果生時異熟因現
。若過去法其體已無。則應因有果生
。或應彼果畢竟不生。由此應知過去

彼可許爲分別説部分別説部梵云毘婆
闍縛地。具如上辨
今此部中最善可依正理論云。如是所
許一切有宗自古師承差別有幾。誰所立
世最善可
尊者妙音作如是説麟一云。言妙音者。
梵云瞿沙唐言
能鳴
西域敷演宣令法
沙。謂彼尊者久流生死。今得聖智。對昔況
然故號能鳴。或能宣唱故號能鳴記第三卷
十*二紙
由相不同三世有異麟云。相謂相状。非
生等四相。舊云。此師説不相應中別有一類
世相不同三世有
於餘姫媵不名離染玄應音義云。姫媵。
居疑切。下餘證切。漢書文帝母薄姫。女淳
曰。姫衆妾總名也。姫亦女官也。秩比二千
位次𡞹婦下。左傳。以媵秦穆姫。杜預曰。
女曰媵。媵送也寄也。公羊傳曰。媵者何。
諸侯一國則二國媵之。以姪娣從釋名云。
姪娣曰。媵。媵承也。事適他也。今三品
姫五品曰媵是也
故此四中第三最善寶云。論主評簡。頌
疏亦同。婆沙已評云第三立世爲善。何以
今言論主評等。答。第三爲善實是婆沙評
也。然其餘能破義言。此論主所立非
。是故今言論主評定。奚有巨害。又論主
能破非全同婆沙説。是以顯宗破此文云。
此四種説一切有中傳説。最初法轉變
故。應在數論明中。今謂不然。非彼尊者
有爲法其體是常歴三世時法隱法顯。但
諸法行於世體相雖同而性類異
此與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數論外道
第二第四立世相雜。故此四中第三最善
正理五十三
之二紙全同
麟一之二十五
云。准彼經部破。
今且四説之中自爲善耳已上
記文
今謂。此説
實是也論主同經部計。此中且順婆沙
是評。又雜心論十十紙左問。幾種薩婆
多。答。一種異分別。或説相異。或説分分
。或復説異異。此四種薩婆多一種異分別
者。彼説諸法隨世轉時分異非事異。如
變爲酪捨味力饒益不色。如金銀器破
已更作餘器捨形不色。法從未來
現在亦如是。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相異
者。過去法與過去相合不離未來現在相
人著一色餘。彼亦如是。此説
過。若過去諸法不未來現在相者。竟
何所成亦成合義若爾者則世亂。如人著
一色一色愛著亦行亦成就於餘成就而
行。是故彼説世亂譬亦相違。分分異者。
諸法隨世轉時分分異非事異。此則不
亂建立世。何以故。業別故。謂法未作業説
未來。作業説現在。作業已説過去。彼異異
者。彼説。諸法隨世轉時前後相對非事異
亦非分異。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後
相*對故。謂觀女則知母。觀母則知女。此
最亂立世。彼説。過去世一刹那有三世
説言。觀前起相未來。觀後起相
已上是賓飾宗記云。雜心論主非婆沙四
評家中法救。依斯論文明白矣又依
大乘。瑜伽第六・第五十一卷破此四説。具
略纂及倫記釋
何礙用云何此法性甚深此頌正理雖
有顯宗則無以經部義破有部故。顯宗唯
顯有部正宗故顯言顯宗。意在於茲
何爲不成光寶分文不同。此中寶解爲
優以論文勢
有果因故光有二解。寶解亦同。然文逆
次。此中光記第一寶疏第二爲
若爾何縁重爲説有光寶分文脩短不
齊。光解爲優。以論文勢
然業爲光令當果生寶云。經部宗計。
業現在時業爲先所引相續身中轉變差別
種子令當果生。種現在有。業是曾有。果當
有也今謂。寶師釋云相續身中者未可也。
此中相續是前後刹那相續而起非依身
故。正理五十一十五
紙左
云。然業爲先所引相續
轉變差別能生當果。業相續者謂業爲先後
後刹那心相續起。即此相續後後刹那異異
而生。名爲轉變。即此轉變於最後時有勝
功能無間生果異餘轉變故名差別
彼所生因得離繋名正理論云。此釋意
言。過去煩惱所*生隨眠現在有故。説有
去能繋煩惱。未來煩惱所因隨眠現在有故。
未來能繋煩惱。縁過去事煩惱隨眠
現在有故。説去來所繋縛事
及前品已斷正理論云。及聲兼明前前
已斷後後未斷皆能義
見集所斷於此猶繋光寶並言。若未
已斷者。今謂。兩師解釋未精。永字爲
何所用所斷既簡已斷。永斷亦簡暫斷。謂
已斷中或有暫時不起。或有畢竟不起。
其言永斷。此是畢竟不起者
是故應造略毘婆沙惠暉云。即此論是。
今謂。非論主創造此論故。舊論云。是故
先舊師造略集毘婆沙。彼云。云何由少功
徳力我等應度最大問流
即三界五部及無漏法麟云。言及無漏
者。上言五部但取滅道下惑。今取滅道
之體故。五部外別立無漏法
若欲界繋各五識縁光云婆沙八十七
紙左云。欲界見苦所斷法五識所縁。一欲界見
苦所斷一切隨眠相應識惠暉云。謂苦集下有遍行
能縁五部故得相縁
且苦下五識縁者。自部下十煩惱爲同頻因能縁苦部
若遍行因縁他部及九上縁。即不苦諦。五識中有
縁不縁時故論言容。
下皆准此釋也
二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
眠相應識惠暉云。集下縁苦者。七惑中爲遍行因
者。即縁苦部。他部縁及九上縁即不
三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四色界修
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五法智品無漏
已上
論文
解云。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者善
謂生得加行。無記謂四熟生・威儀路・工巧處。
通果心。唯縁色故惠暉云。修部縁者。修有
。善無記中聞思慧覺
觀諦理及作無我觀即縁白骨持息念。不善識即不
縁。就諦中。有漏即縁無漏不縁也 已上鈔文
今謂。惠暉唯擧加行不言生得者非也。婆沙八十七
十一紙右云。問。生得善能縁何法。答。欲色界者能縁
三界及無漏
一切法等
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者。善
謂生得加行惠暉云。色界修部縁者。初定近分厭
苦等即縁欣上淨妙等及染無記即不
縁也 已上鈔文 今謂。
亦不生得者非也
無記謂異熟生・威儀路。
通果心。雖天眼耳識亦能縁下。但縁
斷色聲境。非是苦所斷。法智品言通
忍及倶心等惠暉云。苦忍智縁
類忍智不
應智一一増自識縁惠暉云。自識縁不
親縁邪見等三。以無漏邪見等是不
也。取重縁貪等即縁唯縁有漏法
五亦如前増見道斷麟云。謂滅諦下惑
苦集下遍行識縁。及欲色二有漏善識縁。
幷無漏心縁故成
若無漏法爲十識縁惠暉云。無漏法通
十識縁者。前三界十五識中。滅道約所斷
論。此約二諦體兼虚空非擇滅。言
者。三界滅道各邪見等三爲六。三界修
部空無我觀爲三成九。無漏識欲界法忍
智上二界類忍智爲十也。此總論無漏
有爲無爲。麟云。問。苦集遍行既縁
。何縁滅道但爲三識縁。答。縁五部
者。謂所斷非滅道無漏之體。如前所明。
唯滅道下六種隨眠縁無漏
如是了隨眠隨増光寶分文不
齊。光意。如是了智所縁境已總結。今應思
下是問。寶解云。如是了*智至略示方隅
下正明繋事隨眠多少也。今謂。寶解爲
若今更細拆文。如是了*智至所縁境已結。
含應思至隨眠隨増引若別等下明
略。光解不文勢。可*智
且有問言總有七種師釋論多義
芸芸。至此不悉何乎。觀婆沙論。就二十二
作法。其文始於第八十六初紙左於第
八十九十五
紙左
寶師於取其要以爲
。又惠暉潤色寶疏藍而青。併觀則更
明矣
無漏第七如前已説無漏第七者。頌疏
云。第三禪無漏樂也。言前説者。麟云。即前
説無漏如炎石。足不隨住故無隨増
此隨所應隨眠隨増麟云。 謂欲色二
界與前單縁更無異相。但以後起重縁
耳。唯無色界更加二部。即於單縁識上
隨増數外加遍隨眠。即苦集下貪慢等
是。以苦集下遍行隨眠是重縁識。此貪
慢等縁遍行起故盡取之。唯除滅下。無
増義故。問。所以唯立三重即止者何。答。
但此三重攝法即盡。且如樂隨増。但色界惑
樂不無色。單縁識増雖無識二部
及苦集遍行非遍。更辨重縁方攝
遍行盡。故唯三重已得周備。若更辨者與
前無
無明能爲諸有本故光云。無明能爲
切三有生死根本故。十二支無明爲初。寶師
此釋云。非是十二支中無明本也。十*二
支中無明通用諸煩惱總爲體故。正理論
五十三之
十七紙右
云。唯是別立漏名。爲無明過患
勝故。謂獨能作生死根本。如經説。無明
因生於貪染。乃至廣記已上
論文
此豈是無明
支耶今謂。寶師依順正理斥光釋。甚
其理
謂在家衆清淨道故雜心四十五
紙左
云。
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内道糞掃衣等作
道想
微細二隨増與隨縛光師意謂。微細是
眠義隨増隨逐隨縛是隨義故。惠暉云。三義
釋隨。初一總後二別。第二約得。第三約
現行寶意初言微細乃至隨縛總釋
。非一三別。釋隨眠其如訓詞。別有
多釋。與此不同。如正理中種種異説。今
謂。若准正理寶師釋。然光師解非全無
理。何者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睡眠行相亦不
知。是則微細正釋眠義。隨増隨逐隨縛
三義文白顯故
稽留有情故名爲取婆沙四十七云。
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答。留住義。淹貯義。
流派義。禁持義。𩲐惑義。醉亂義。是漏義。謂
留住義者。唯令有情留住欲色無色。流派義
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
諸漏流派。聲論者説阿薩臘縛者。薩臘縛
是派義。阿是分齊義。阿言顯此乃至彼義。如
是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煩故名爲漏。又
云。問。何故名暴流。是何義。答。漂激義。騰住
義。墜溺是暴流義。漂激義者。謂諸煩惱等漂
激有情諸界趣生生死流轉。尊者妙
音亦説是説。雖久生而爲暴流之所漂溺
退善品故。和合義是軛義。謂諸有情爲
暴流所漂溺已。復爲四軛和合繋礙。便能
擔生死重苦。如捶牛之轅軛
鞦鞅能挽重載故。問。何故名取。答。以
三事故説名爲取。一執持故。二收採故。三
選擇故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十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如是已辨漏暴流等惠暉云。問。纒既
説。如何此言已説隨眠並纒。答。體雖未
説。已説纒名漏等及一百八煩惱
或惱亂天阿素洛故婆沙五十八丁云。復
次佛爲呵天帝釋故。於彼契經此二結
謂請天中有蘇陀味勝阿素洛。阿素洛宮
端正女勝彼諸天。天自慳味嫉他美女
非天慳女嫉他美味。是故由嫉・慳結數興
戰鬪
如守獄卒防暹人故婆沙四十九三紙左
云。復次此五於彼欲界有情猶如獄卒及防
暹者。故偏立爲順下分結。謂初二結猶如
。後之三結如防暹者。如罪人。禁在牢
。有二獄卒恒守御之輒出
三人常爲防暹。彼人設以親友財力
害獄卒走出遠去。三防暹者還執將來閉
牢獄。此中牢獄即喩欲界。罪人即喩愚夫異
。二獄卒者喩初二結。三防暹人喩後三
已上
論文
玄應音義云。防暹力賀切。戍屬也。韻
略云。暹謂循行非違也。遊兵以禦寇者也。
惠暉云。設以六行欲惑盡上生有頂。名
下有情。由身見等三爲障爲因還生下界
若爾六行斷欲界貪等及身見等三皆斷。如
何論言由三復還。答。有二説。一由
頂身見等三爲縁引生下界身見等故。前文
有頂地煩惱爲煩惱根。二由欲界
身見等體但斷其得故。身見等更生。麟云。
此三惑非凡斷
凡趣異方有三種障惠暉云。異方者。涅
槃望三界生死異方。今謂。不是。此是
喩況。下言解脱是法説也
論曰如雜事光寶等師領解不同。
寶師意謂。隨煩惱者。是本隨二惑之通稱。義
則不差別。以能所隨各不同故言此餘
者明通二惑。此謂本惑。餘謂隨惑。是相違
釋也。光意不爾。頌所標隨煩惱者。雖
名通本惑纒。今正所目唯在隨惑。然
長行初擧本惑者。此是將釋隨惑先解
也。非意在本惑也。言此餘者謂此之
惑也。非意在本惑也。言此餘者謂此之
餘。非此與餘。圓暉依順光記。是故唯擧
隨惑本惑。以論正意故也。麟師
寶疏意。然分論文以爲前後兩説。且謂
前説取餘。今謂。此皆非論疏意。此段
論文但是前後分別本隨二惑。非界解
又前唯釋此後但釋餘。前後各一。何處兼
餘。頌疏本據。麟師以寶疏意釋。
猶如鑿枘不合。上諸解中光釋爲正。以
舊論及正理・顯宗故。舊論此段頌前及偈
長行問答小分惑義。小分惑名不本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