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得生故。以不觀地之自性。但從衆縁和合有
故。而生是見。以爲供養地者。當得解脱次有
計。水能生萬物。火風亦爾。或計萬物從空而
生。謂空是眞解脱因。宜應供養承事。皆應廣
説。經云。瑜伽我者。謂學定者。計此内心相應
之理。以爲眞我。常住不動眞性湛然。唯此是
究竟道離於因果。不觀心自性故。如是見生
以爲眞我。但住此理即名解脱也。經云建立
淨不建立無淨者。是中有二種計。前句謂有
建立一切法者。依此修行謂之爲淨。次句謂
此建立非究竟法。若無建立所謂無爲。乃名
眞我。亦離前句所修之淨。故云無淨也。*由
不觀我之自性。有如是見生。廣説如上。經云。
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者。謂一類外道計。自
在天是常。是自在者能生萬物。如十二門中
難云。若衆生是自在子者。唯應以樂遮苦。不
應與苦亦應但供養自在。則滅苦得樂。而實
不爾。但自行苦樂因縁。而自受報。非自在天
作。又若自在作衆生者。誰復作此自在。若自
在自作。則不然。如物不自作。若更有作者。則
不名自在。如彼論廣説也。計流出者。與建立
大同。建立如從心出一切法。此中流出。如從
手功出一切法。譬如陶師子埏填無間。生種
種差別形相。次云時者。與前時外道宗計少
異。皆自在天種類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外道計此天湛
然常住不動。而有輔相造成萬物。譬如人主
無爲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
無所尊貴者。故云尊貴。又此宗計。尊貴者。
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昔有論師欲伏彼宗
計故。往詣天祠。於彼天像身上。坐而飮食。西
方以飮食之殘爲極不淨。皆共忿怒。論師
如所宗。豈非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答
言如是。論師言彼即地水火風。我亦如是。以
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衆默然。不能
加報。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計
也。經云自然者。謂一類外道計。一切法皆自
然而有。無造作之者。如蓮花生而色鮮潔。誰
之所染。棘刺利端。誰之所削成。故知諸法皆
自爾也。有師難云。今目覩世人造作舟船室
宅之類。皆從衆縁而有。非自然成。云何自爾
耶。若謂雖有而未明了。故須人功發之。是亦
不然。既須人功發之。即是從縁。非自然有也
經云内我者。有計。身中離心之外。別有我性。
能運動此身作諸事業。難者云。若如是者。我
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皆無常
故。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如是等
種種論義。至挍量中廣明。經云人量者。謂
計神我之量等於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
智度云。有計。神大小隨人身。死壞時神亦前
出。即與此同。然彼宗。以我爲常住自在之法。
今既隨身大小。即是無常。故知不然也。經云。
遍嚴者。謂計此神我能造諸法。然世間尊勝
遍嚴之事。是我所爲。與自在天計小異。如
論中破自在。云自在天何故。不盡作樂人盡
作苦人。而有苦者樂者。當知從愛憎生。故不
自在。今遍嚴者。既能造諸福樂。而不能以樂
遮苦。何名遍常自在耶。經云。若壽者。謂有外
道計。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也。
如草木伐已續生。當知有命。又彼夜則卷合。
當知亦有情識。以睡眠故。難者云。若見斬
茢還生。以爲有命。則人斷一支不復増長。
豈無命耶。如合昏木有睡眠。則水流晝夜不
息。豈是常覺。皆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種種
妄見也。經云。補特伽羅。謂彼宗計有數取趣
者。皆是一我。但隨事異名耳。若有從今世趣
於後世。是則識神爲常。識神若常。云何有死
生。死名此處滅。生名彼處出。故不得言神常。
若無常。則無有我。如佛法中犢子道人。及説
一切有者。此兩部。計有三世法。若定有過去
未來現在。則同有數取趣者。失佛三種法印。
西方諸菩薩。作種種量破彼宗計也。經云若
識者。謂有一類執。此識遍一切處。乃至地水
火風虚空界。識皆遍滿其中。此亦不然。若識
神遍常。應獨能見聞覺知。而今要由根塵和
合。方有識生。則汝識神爲無所用。又若識神
遍五道中。云何復有死生耶。故知不爾也。經
云阿頼耶者。是執持含藏義。亦是室義。此宗
説。有阿頼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萬像。
攝之則無所有。舒之則滿世間。不同佛法中
第八識義也。然世尊密意。説如來藏爲阿頼
耶。若佛法中人。不觀自心實相。分別執著。亦
同我見也。經云。知者見者。謂有外道計。身中
有知者。見者能知苦樂等事。復有計。能見
者。即是眞我。智度云。目覩色名爲見者。五識
知名爲知者。皆是我計。隨事異名也。難者云。
汝言能見是我。而彼能聞能觸知者。爲是我
不。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一不可作
六。六不可作一。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故知
根塵和合有所知見。無別我也。經云。能執所
執。謂有外道言。身中離識心。別有能執者。即
是眞我。能運動身口意。作諸事業。或有説
言。能執者但是識心。其所執境界。乃名眞我。
此我遍一切處。然内外身受心法性。皆從縁
生。無有自性。是中所執能執。執尚不可得。
何況我耶。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作是説
也。經云内知外知者。亦是知者別名。分爲二
計。有計内知爲我。謂身中別有内證者。即是
眞我。或以外知爲我。謂能知外塵境界者。即
是眞我也。經云社坦梵者。謂與知者外道
宗計大同。但部黨別異故。特出之耳。經云若
摩奴闍者。智度翻爲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
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
生。故以爲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
意。今云*末奴。聲轉義別。誤耳。經云摩納婆
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言勝我。言我
於身心中。最爲勝妙也。彼常於心中。觀我可
一寸許。智度亦云。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
子。清淨名爲淨色。或如豆麥。乃至一寸。初受
身時。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
莊。唐三藏翻爲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
婆。此云納。義別。誤耳此二名是菩
提闍梨解
經云常定
生者。彼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
生無有更生。故以爲名也。經云聲非聲者。聲
即是聲論外道。若聲顯者計。聲體本有。待縁
顯之。體性常住。若聲生者計。聲本生。待縁生
之。生已常住。彼中復自分異計。如餘處廣釋。
非聲者。與前計有異。彼計聲是遍常。此宗悉
撥爲無。墮在無善惡法。亦無聲字處。以此爲
實也。經云。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來。
分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脱有。經中略與三十
事。若隨類差別。則有無量無邊。如人坐得四
禪。即計此法爲眞實常理。或生是念。我是得
禪者。如是等皆是我分相應。例可知也。皆由
不觀我實相故。但從久遠以來相承。祖習此
見。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見者。以
善修瑜伽故。現覺此法。而爲世間説之。唯此
是究竟道。更無餘道。如劫初時。獨有一天。先
生梵界。而作是念。若更有衆生。來與我共住。
豈不善哉。時有上界天。命終來生此中。先生
者即謂之言。由我念力故。汝得生此。汝即我
所生也。然彼亦作是念。是尊能生我等。便
相隨順。計爲最初有我者。從是以來。謂是梵
天王能造世間。如是展轉生於異見。不可勝
記。希求順理解脱者。順理梵音瑜祇。即是古
昔修瑜伽行者。謂彼得眞解脱是萬物之宗。
今順彼行希求解脱。故云然也。已上皆是破壞
内外因果違理之心。次明最初順理之心。順
善即是世間八心也。經云。祕密主。愚童凡
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
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
是初種子善業發生者。羝羊是畜生中。性最
下劣。但念水草及婬欲事。餘無所知。故順西
方語法。以喩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也。世
間從久遠來。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違
理之心。種種推求而不能得。後時欻然自有
念生。我今節食持齋。即是善法。然猶未是佛
法中八關戒也。彼由節食自戒故。即覺縁務
減少。令我飮食易足。不生馳求勞苦。爾時即
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穩。由見
此利益故。數數有修習之。即是最初微識善
惡因果。故名種子心也。經云。復以此爲因。於
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
者。此六齋日。即是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勸
令此日斷食。既順善法。又免鬼神災横。如彼
廣説也。由見止息貪求内獲利樂故。欲修習
此法令得増長故。於持齋之日捨己財物
與六親。自念我無守護之憂。而令他人愛敬。
獲孝義之譽。以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歡
喜故。善心稍増。由如從種子生牙也。經云。復
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皰種。謂欲成
此守齋善法。修習無貪慧捨之心。由數習故
善心漸増長復能施與非親識人見此平等施
心功徳利益故。爾時善萌倍復増廣。猶如牙
莖滋盛未生業時。故名皰種也。經云。復以此
施與器量高徳者。是第四葉種。謂已能習行
慧捨。藉此爲因。漸能甄擇所施之境。如此之
人徳行高勝。我今宜應親近而供養之。即是
慧性漸開。遇善知識之由漸也。經云。復以此
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者。謂慧
性漸開。復甄別所施之境。見其利他之益。以
伎樂人能化大衆。令其歡喜故賞其功。凡如
此類衆多。是以云等也。尊宿。耆舊多所見聞。
及學行高尚世所師範。以其多所遵利故。
誠歡喜而施與之。亦令我施時心倍歡喜故。
即是花種也。經云。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
養之。是第六成果者。謂所習醇熟。非直歡喜
而已。復能以親愛心。施與尊行之人。又由前
施因縁。得聞法利。知彼内懷勝徳。謂能出離
欲等。狎習親附而供養之。望初種子。即是成
果心也。復次祕密主。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
用種子者。謂已能造齋施見其利益。即知三
業不善。皆是襄惱因縁。我當捨之護戒而住。
由護戒故。現世獲諸善利。有大名聞。身心安
樂。倍復増廣賢善。命終而得生天。譬如種果
已成受用其實。故曰受用種子也。又云從一
種子成百千果實。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展
轉滋育不可勝數。今此受用果心。復成後心
種子。亦復如是。故曰受用種子也。經云。祕密
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
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所
願皆滿。所謂自在天等。乃至彼聞如是心懷
慶悦。慇重恭敬隨順修行。祕密主。是名愚童
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已知尊
行之人宜應親近供養。又見持戒能生善利。
即是漸識因果。今復聞善知識。言有此大天
能與一切樂。若虔識供養所願皆滿。即能起
歸依心也。雖未聞佛法。然知此諸天。因修善
行得此善報。又漸信解甄別勝田。復聞佛法
殊妙。必能歸依信受。故爲世間最上心也。問
曰。前説自在天等皆是邪計。今復云歸依此
等是世間勝心。與前有何異耶。答曰。前是不
識因果之心。但計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今
由善根熟故。於生死流轉中。求無畏依。欲効
彼行因冀成勝果。故不同前計也。商羯羅。是
摩醯首羅別名。黒天。梵音嚕捺囉。是自在天
眷屬。龍尊。是諸大龍。倶吠囉等。皆世所宗奉
大天也。梵天后。是世間所奉尊神。然佛法中。
梵王離欲無有后妃。從波頭摩以下。所謂得
叉迦龍。和脩吉龍。商佉龍。羯句擿劍龍。大蓮
花龍。倶里劍龍。摩訶泮尼龍。阿地提婆龍。薩
陀龍。難陀等龍。皆是世間所奉尊神也。天仙。
謂諸五通神仙。其數無量故不列名。圍陀。是
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
經能教授者。以能開示出欲之行故。應歸依
也。於彼部類之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
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
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是第
八生死凡夫無畏依也。經云。祕密主。復次殊
勝行。隨彼所説中殊勝住。求解脱慧生等
者。謂即此第八無畏依中。復有殊勝心也。
既聞如上所説世間諸薄伽梵。宜應供養歸
依。後遂生心。此諸三寶何者爲勝。我當擇其
善者隨順修行。由前善根力故。隨彼所説法
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脱智生。然以未知縁起
法故。所有觀空智慧不離斷常。故曰常無常
空。但隨順如是説。而勤修學。此中復有二種。
若求解脱智生名殊勝心。已於空法作證名
決定心。若離分説之。并前凡有十心也。世
尊欲對明出世間觀空智慧故。次説言。祕密
主。非彼知解空非空義了知斷常。雖作非有
非無平等觀絶諸戲論。然亦不能雙離是見。
由彼未解正因縁故。然佛法中。以知因縁有
故。則離無見。以觀自性空故。不生有見。若離
有無見者。即不墮斷常。若不達如是空義。雖
復不著有無離言絶相。終是以分別想。作此
無分別心。猶如長爪梵志觀諸法實相。不受
一切法而受是見。夫眞空離於分別。云何分
別空耶。若不解空義者。雖復一心精進勤求
解脱。非彼能知涅槃。是故佛言。汝欲求涅槃
者。應了知縁起之空離於斷常也。由彼初種
子心減損少分貪垢。即順少分淨心。從此以
後齋施漸増。即是淨心勢力漸得萌動。由此
熏習。則能甄擇所歸依處。有求解脱慧生。若
不遇善縁。還從斷常空。退入邪見。然其八心
種子終不敗亡。若聞佛法。但於斷常空。令觀
縁起空即入正道。若是未生種子無機之人。
雖種種爲説。終不能信解也。又如行者於第
八心。求生死無畏依時。若遇善知識。爲説三
寶眞歸依處。由彼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
受。復置是事。如彼修齋時。是人若遇善知識。
告言。汝觀何利故爲此齋施。彼即答言。我觀
貪求保護因縁有種種憂苦。少欲行施得歡
喜安樂住故。時善知識告言。善哉善男子。如
佛所説。衆生以慳貪故。現世有種種憂苦。命
終以此因縁。墮惡趣中。以心離慳貪垢故。現
世安樂有大名稱。命終生天。後得涅槃。是故
汝今更應以勝上心受八齋法。彼聞已。即便
信受如説修行。若無機之人。但説世間苦樂
皆是自在天造。或地等變化。以時爲因。則聞
如是八齋少分安淨。尚不能信。何況餘深事
耶。問曰。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爲因。答
曰。由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
是生也。如劫初衆生貪食地肥。爾時即以多
食者爲不善。少食者爲善。或有見多食因縁
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
節。不亦善乎。然此衆生。亦未識因果後世
之報。但展轉相承。謂仁義慚愧等以爲善
法。有能如是行者。世間共稱譽之。又如少劫
終竟時。衆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
相勸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
然。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縁力也。如最
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即顯如微塵許淨
心勢力。雖云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生。以
是堅固性故。在衆生識心終不敗亡。未至自
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離果復成
種展轉滋長。然亦不出阿字門。故云最上大
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知。
法華藥草喩品。亦意在於此也。復次行者。歸
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受八齋法。
由聖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信
賢聖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爲令此善
増長。而修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生天。後
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親近善知識故。
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
第八眞實無畏依。又於此中殊勝住。有求解
脱慧生。思惟觀察生決定想。從此即發聲聞
菩提初種子心。皆應准傍前文廣分別説。乃
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種
子牙皰葉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
得至金剛際也。爾時金剛手。復請佛言。
願世尊説彼心。如是説已。佛告金剛手祕密
主言。祕密主諦聽。心相。謂貪心無貪心。嗔心
慈心。癡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謂諸有修
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問中諸心
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釋其相。祕密主。彼
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
染汚淨心。若隨順修行此法。名有貪心。以心
法微細難識。但觀彼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
外。譬如鑒煙之状貎。則火性可以比知。故諸
句多以順修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
得出世心以來。與善種種雜起之心。若行者
善識眞僞。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則
淨心勢力漸漸増長。勿謂是因縁事相。輕忽
至言。使心沒其中。不自覺知也。第二云何無
貪心。謂隨順無染法者。謂與前心相違。乃至
所應進求善處。亦復不生願樂。是故不染善
法。倶障善萠。與無染汚心。名同事異。最須觀
察也。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
心。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第三云何嗔
心。謂隨順怒法者。怒謂嗔心發動。事彰於外。
以心法難識故。以順修怒法釋之。若數起如
是不寂靜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於此衆縁
中觀察嗔心。自無所住則此障不生。第四云
何慈心。謂隨順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與嗔
相違。愛見心垢之慈。非善種所生也。上慈字
據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爲事業。既覺知已。
但治妨道之失。轉轉修慈無量心。即是對治。
第五云何癡心。謂順修不觀法。謂不觀前言
善惡是非。遇便信受。凡所爲事業。不能先以
慧心甄別籌量是非。如是等多諸誤失。皆是
癡心相也。第六云何智心。謂順修殊勝増上
法者。謂是人於種種所説中。皆以智簡擇此
勝此劣此應受此不應受。取其勝上者而
行之。即是無癡相也。然過人之法。非智力
籌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觀察
世智辯聰難。是彼對治。第七云何決定心。
遵教命如説奉行。第八云何疑心。謂常收
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擇疑心。令決定心相易
解明了故。謂此人隨有所聞。便生不決定心。
如受戒時。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爲不得
戒耶。或疑師疑法。諸事例爾。如人道行。以
疑惑故不能前進。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觀岐
路。好利者應逐。是彼對治。又決定心者。謂隨
聞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慮。至心奉
行。然亦當以慧觀察。生正決定心也。第九云
何闇心。謂於無疑慮法。生疑慮解者。謂如四
諦不淨無常等。世間智者不應生疑。然彼聞
之心懷猶豫。如夜見株机生種種憶度之心。
若見有如是相者。當知暗心使然也。第十云
何明心。謂於不疑慮法。無疑慮修行者。謂於
決定法印非可疑慮之法。彼隨所聽聞即能
懸信。當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過若不及。即
是障道之心。更處中慧。是彼對治。第十一云
何積聚心。謂無量爲一爲性者。謂此人隨於
一事生信解已。更聞種種殊異法。皆合集爲
一。如人學得一三昧已。見餘經教無量法門
差別勝事。皆謂説此定心。離此之外更無餘
法。故名積聚心也。第十二云何鬥心。謂互相
是非爲性者。謂聞他所説言教。常好辨論是
非。謂是義應爾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
以種種方便伺求其長短。欲令墮在失處。設
他來問。亦復求其長短。言此問乖僻。我不應
答。有如是相現。當知是鬥心也。第十三云何
諍心。謂於自己而生是非者。謂内懷是非之
心。如自思惟一義竟。輒復自設異端推求其
失。雖善心諮受於人既領受已。還自推求得
失。謂此事合爾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現。當知
是諍心也。第十四云何無諍心。謂是非倶捨
者。准梵本轉聲。云於六十心下。皆合有爲
性之字。例可知也。謂其心不懷向背。雖先所
宗習作如是見解。更聞異言以違合理。即受
行之。或先以爲是。聞他以爲不善。即能改之。
情無所執是非倶捨。如有如是相。當知是無
諍心也。覺知無記無諍之心。修諸法實相無
諍之心。是彼對治也。第十五云何天心。謂
心思隨念成就者。如諸天以先世果報故。若
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數起如是願樂。
當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習也。如
眞言行人。不期遠大之果。但爲自心所率。能
障淨菩提心。當自覺知勿貪世間悉地。是彼
對治。第十六云何阿修羅心。謂樂處生死者。
阿名爲非。修羅名天。以其果報似天。而行業
住處不同故。以爲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
深樂生死果報快樂。不能進趣。若行人有此
相貎。當知名修羅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
故。有此習也。觀察無常苦等。是彼對治。第十
七云何龍心。謂思念廣大資財者。謂數作是
念。我當以何方便。獲如是廣大資財勝妙珍
寶。有此多貪無厭之想。是龍趣之心也。亦本
從龍趣中來。故生此習。喜令行人願求世間
悉地。障出世淨心。思惟少欲知足無常等。是
彼對治。第十八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者。
謂好追求思念。某甲於我有恩。我當以如是
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於我所有不饒益。今
當報之。及種種理人利物之計。皆是人心也。
當念自觀心行早求法利。不應紛紜思慮他
縁。是彼對治。第十九云何女心。謂隨順欲法
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爲異耳。如經説言。
女人多欲百倍於男子。常念所經樂事。或想
他容色姿態等。能令行者障蔽淨心。亦是多
生曾作女人。猶有本習也。是中以不淨念處
等觀身實相。是彼對治。第廿云何自在心。謂
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
神也。彼宗計。自在天能隨念。造諸衆生及苦
樂等事。修此法者。亦常係念。願得如其本尊。
若眞言行人。數念如是悉地。念我隨念成
就。當知是自在心。亦先習使然也。當觀諸法
皆悉屬衆因縁無有自在。是所對治。第廿一
云何商人心。謂順修初收聚後分拆法者。如
世商人先務儲聚貨物。然後思惟分析之。此
物當某處用。彼物當其處用。可得大利。若
行人先務内外學問。令周備已方復籌量。此
是世典當如是處用。此二乘法用應接某人。
此大乘資糧是某縁所要。此名商人心。亦*由
先習使然也。修捷疾智是彼對治。謂隨聞何
法。即應觀彼因縁事用。豈待多聞蓄聚。方求
用處耶。第廿二云何農夫心。謂隨順初廣聞
而後求法者。如學稼者詢問老農。云何知地
良美。云何耕植耘耨。云何候時。云何獲藏。如
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此心亦爾。先務諮承
智者。廣聞道品。然後行之。皆宿習使然也。以
利智爲所對治。如聞諸蘊無常。即知界入縁
等其例皆爾。又如毒箭入體。豈得俟三
農月廣問。而後拔之耶。第廿三云何河心。謂
順修依因二邊法者。此心性雙依二邊。或時
修常或時修斷。或復邪正兼信。如河水雙依
兩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係一邊。此中對
治。謂行人專心一境。則能有所至到。若心不
定守能令事業倶辨。無此理也。第廿四云何
陂池心。謂隨順渇無厭足法者。譬如陂池。若
衆水流入終無厭足。是心亦爾。若名利眷屬
等事來集其身。終無厭足。乃至於所學法亦
爾。如已得乳糜不務速食。更復渇望餘味。是
中少欲知足以爲對治。第廿五云何井心。謂
如是思惟深復甚深者。謂如俯闚井水淺深
之量難知。此心性亦如是。凡所思惟好尚深
遠。所有善不善事。皆欲令人不能測量。共
行住同事亦不識其心行。當知是井心也。縁
起法門及善人相。皆顯了易知。是彼對治。第
廿六云何守護心。謂唯此心實餘心不實者。
如世人爲護己身財物等故。乃至周牆重閣
種種防守。不令爲他所傷。此心亦爾。常守護
身心。乃至如龜藏六。不令外境所傷。謂唯此
行爲寶。諸餘有作之務皆爲不實。學聲聞者
多生此心也。以兼護他人。爲所對治。又有人
自保所解。不欲令他種種異論所傷。謂餘見
解悉皆不實亦是*也。第廿七云何慳心。謂隨
順爲己亦與他法者。謂此人諸有所作。皆悉
爲自身。故財物伎藝乃至善法。皆好祕惜不
以惠人。有此相者。知是慳心。以念施及無
常等。爲所對治。當念財物伎能。設無常時。無
有隨我去者。然今此身。念念不可自保。何
惜此耶。第廿八云何狸心。謂順修徐進法者。
如猫狸伺捕禽鳥。屏息靜住不務速進。望至
度内然後取之。此人亦爾。遇聞種種法要。但
作心領受記持而不進行。冀待良縁會合。則
當勇健勵行之。又如猫狸蒙種種慈育。亦不
識恩分。若人但受他慈惠善言。而不念報。是
狸心也。以不待時處如聞輒行常念恩徳。爲
所對治。第廿九云何狗心。謂得少分以爲喜
足者。以狗以薄福因縁。所期下劣故。遇得少
分麁鄙之食。便生喜足。若稍過於此者。則非
本所望。此心亦爾。聞少分善法。便以爲行不
可盡。不復更求勝事。此聲聞種習所生也。以
増上意樂爲所對治。乃至心如大海。少亦不
拒多亦不溢。第三十云何迦樓羅心。謂隨順
朋黨羽翼法者。此鳥常恃兩翅挾輔其身。所
往隨意以成大勢。假少一羽則無所能爲。此
心亦爾。常念多得朋黨與輔翼相資以成事
業。又因他所作而後發心。不能獨進。如見人
行善。便念彼尚能行。我何不爲。當念勇健菩
提心。如師子王不籍助伴。爲所對治。第卅一
云何鼠心。謂思惟斷諸繋縛者。如鼠見他箱
篋繩係等。輒好非理損壞。亦不作念。由斷此
故令我得如是利。但爾無趣爲之。此心亦爾。
所有繋屬及與成事。好爲間隙而俎敗之。第
卅二歌詠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闍梨言。此喩
傳法音也。如世人度曲於他。得善巧已。復爲
他人奏之。出種種美妙之音。聞者歡喜。此心
欲從他聽聞正法。我當轉爲衆生。以種種文
句。莊嚴分別演説。令此妙音處處聞知也。多
是聲聞宿習。亦能障淨心也。當念我當得内
證自然之慧。然後普現色身而演説之。是彼
對治。第卅三云何舞心。謂修行如是法。我當
上昇種種神變者。如世人支分散動説名爲
舞。神變亦爾。現種種未曾有事。令前人心淨
悦眼。多是五通餘習者。若偏尚如是悉地方
便願求。亦障淨心也。當念除蓋障三昧心無
散動。神通不起滅定。而作加持神變。勿貪世
間少驗。是所對治。第卅四云何撃鼓心。謂修
順是法。我當撃法鼓者。鼓能警誡衆生。令
得覺悟。若行人作如是念。衆生長夜昏寢。我
當習種種無礙辨才。撃大法鼓而警悟之。亦
能妨礙淨心也。當念早證無量語言陀羅尼。
以天鼓妙音普告一切衆。勿以世間小利妨
大事因縁。是彼對治。第卅五云何室宅心。謂
順修自護身法者。如人造立舍宅庇衞其身。
得免寒熱風雨盜賊惡虫等。種種不饒益事。
此心亦爾。我當持戒修善以自防護。令今世
後世遠離惡道衆苦。多是聲聞習也。當念救
護一切衆生非獨一身。是所對治。第卅六云
何師子心。謂修行一切無怯弱法者。如師子
於諸獸中。隨所至處皆勝。無有怯弱。此心亦
爾。於一切事中。皆欲令勝一切人心不怯弱。
自心謂無有難事。莫能與我觕其優劣*者。若
自覺知已。當發釋迦師子心。當令一切衆生
遍勝。無有優劣。是所對治。第三十七云何鵂
鶹心。謂常暗夜思念者。此鳥於大明中無所
能爲。夜則六情爽利。若行者晝日雖有所聞。
誦習昏憒不得其善巧。至暗夜思憶所爲之
事。重復籌量便得明了。乃至修禪觀等。亦以
暗處爲勝。若覺知已。當念等於明暗。令所作
意無晝夜之別。是所對治。第三十八云何烏
心。謂一切處驚怖思念者。如烏鳥若人善心
附近惠養。或時伺求其便。倶生猜畏之心。
一切時性常如是。此心亦爾。雖善友欲爲饒
益及陷誤之者。一概猜阻而懷疑懼。乃至持
戒修善時。亦於生死懷驚怖心。若覺知已。當
修安定無畏心。是彼對治。第三十九云何羅
刹心。謂於善中發起不善者。如人見爲善事。
皆作不善意解。佛説造諸塔廟得無量福。而
彼反作是言。由此故横損無量小虫煩擾施
主。將何所益當受苦報發起謂如是等不善
心生起也。是中但以觀功徳利益不念彼矩。
爲所對治。第四十云何刺心。謂一切處惡作
爲性者。猶如棘叢於一切處多所損妨。令近
者不安此心亦爾。若行善事如大施等。既作
已便生追悔之心。若作惡事竟。復自思惟亦
懷慚懼。是故常懷惡作動慮不安。此中對治
法。若有犯速務懺除。勿生悼悔。所爲善事。應
自思惟生慶幸心。第四十一云何窟心。謂順
修爲入窟法者。謂諸龍阿修羅等。皆在地下
或海底深窟中。多有神仙諸藥。能得長壽自
在。行者或念彼中多有美女。端正同於諸天。
可無夭逝之憂五欲自恣。或念留住彼中。可
得劫壽見未來諸佛。皆是窟心也。當念如法
修行。可於此生見法明道乃至成佛。不應抂
路稽留念此世仙之法。是彼對治。第四十二
云何風心。謂遍一切處發起爲性者。風性散
亂由不住故。此人心亦爾。於一切處遍種善
根。謂於世間外道種種天尊及三乘諸行中。
皆令有分。而作是念。如多種子於一切處遍
之。會有成者。當如是風心也。當念石田不毛
虚費種子。當求良美福田膏腴之處。專意耕
耨所獲必多。是彼對治。第四十三云何水心。
謂順修洗濯一切不善法者。如水性清潔。雖
暫爲諸垢所汚。澄之則淨又能洗除垢穢。此
人心亦爾。常欲發露垢惡懺洗三業衆罪。以
見此垢此淨我如是行。則能障礙淨心。但當
觀心實相。了從本來垢法不生。自能除一切
蓋障。是彼治行也。第四十四云何火心。謂熾
盛炎熱爲性者。如火性赫奕躁疾。此人心亦
爾。若造善時。須臾間能成無量功徳。造惡
亦少時成極重業。此中治行。應思惟猛暴之
心多所敗傷。以柔和慈善之水方便令滅。而
熾然善事務令恒久。是彼對治。第四十五泥
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闍梨言。此是一向無明
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別記憶。故律
云猶如泥團。又如泥濘以淖弱故。難事越度。
要令有所由藉。謂假橋梁等方能越之。若覺
有此方便。必須歸憑善友。令方便開發。乃能
漸去無知還生慧性也。第四十六云何顯色
心。謂類彼爲性者。譬如青黄赤白等染色。若
素絲入之便與同色。此人心亦如是。見聞善
法亦隨彼行。見聞惡事亦依隨修學。乃至無
記亦爾。對種種境界隨事而遷。行人自覺知
已。當念專求自證之法。不由他悟不爲他縁
所轉。是彼對治。第四十七云何板心。謂順修
隨量法。捨棄餘善故者。如板在水中。隨其分
量受載諸物。過限則不能勝。終亦傾棄之。此
人心亦爾。簡擇善法業隨己力分。行一事已
便作是語。我承上以來。唯行此法不知其他。
乃至習行八齋即不捨離。更不慕行餘善。以
發廣大心學菩提行。是所對治。第四十八云
何迷心。謂所執異所思異者。如人迷故。意欲
向東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學不淨
觀。而反取淨相。自謂我今修不淨觀。若修無
常無我時。反行常我倒中。謂我今修無常無
我。由心散亂故使然也。當念專一其心。審諦
安詳無倒觀察。是彼對治。第四十九云何毒
藥心。謂順修無生分法者。毒謂龍蛇藥草諸
惡毒也。如人中毒悶絶。轉趣死地無有生分。
此人心亦爾。不生善心亦不生惡心乃至一
切心不能生起。但任運而行。漸入無因無果
中。故名無生分法也。行人自覺知已。應發起
大悲衆善離斷滅空。即是所謂甘露妙藥。第
五十云何羂索心。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爲性
者。如人爲羂索所縛。乃至手足支節不得動
轉。此心如是。墮於斷見我縛之中。此見能
縛行者心。乃至於一切處。常爲所拘不能自
出。最是重障也。既覺知已。應速以縁起正慧
刀決除障蓋。是所對治。第五十一云何械心。
謂二足止住爲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如
人爲械所持故。二足停住不得前進。此心亦
爾。常好端坐。寂然住立而修定心。及觀察法
義爲此所拘。故名爲械心。此中治行。當於一
切時處。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是所對治。第
五十二云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
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滯淫昏藝故。
時俗憂樂思慮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
時思念也。覺知已。則當行捨心。離於世間憂
喜隨順法喜。是所對治。第五十三云何田
心。謂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如人有良美之田。
常修治耕墾芸除&MT02808;穢。種種方便令得清淨。
此人亦爾。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灌
塗奉養務令光潔嚴好。覺知已。常念迴此功
力修事其心。以如是諸供養具。播植福田資
成勝果。是彼對治。第五十四云何鹽心。謂所
思念彼復増加思念者。如鹽性鹹。凡有所入
處皆増鹽味。此人心亦如是。於所思事復加
思念。如憶想欲色之時。適生此意。還復自推
求。是心由誰而生。作何相貎。觀此心未決。復
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縁。如是則無窮盡也。
既覺知已。當一向安心諦理務。使穿徹。又心
性離念非憶度能知。不於分別之上更増心
數也。第五十五云何剃刀心。謂唯如是依止
剃除法者。剔除鬢髮是離俗出家相。謂此
人心但作是念。我已*剔除俗相。令惡法不得
復滋。更何所求。當知此心最惡。以自作分限
故。能剃所有善根令不得生。當念一切賢聖
所應斷者。所謂無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
此令妄想不生。乃名眞出家也。第五十六云
何彌盧等心。謂常思惟心高擧爲性者。如須
彌山高絶衆峰。無能出其上者。此人心亦爾。
常以高擧爲性。乃至師僧父母等所應尊敬
處。皆不能下意。猶如高幢不可屈撓。若欲撓
之要必當折。終不改其常操。以忍辱謙卑。於
一切衆生作大師想。爲所對治。第五十七云
何海等心。謂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者。譬如
大海百川歸之呑納無限。此心亦爾。於一切
勝事。皆歸之於己。謂嫌餘人無有比者。常自
持如是衆多所長。自受用此而住。前心務高
此心務廣。故云與海等同也。行者覺知已。當
念三賢十聖等。無量大功徳海。展轉深廣。自
剋心行曾未得其塵渧。不應起大慢之心也。
第五十八云何穴等心。謂先決定彼後復變
改爲性者。譬如完堅之器。後若遇縁穿穴無
所堪任。此心亦爾。初時多所受持。後稍穿漏
也。或初發心受戒時。具足無缺不久漸生漏
法。同於已敗之器法水不停。凡如此例。皆名
穴心也。故行者常令所爲之事皆有終始。又
知性多變改。最能障礙堅固菩提心。爲彼對
治。第五十九云何受生心。謂諸有修習行業
彼生。心如是同性者。如人由白黒業受善惡
報。由所作種種雜故。受彼彼無量差別身。此
心亦爾。所修諸行。皆欲迴向受生。當知得果
亦兼善惡也。故行者當念甄擇善惡。除去不
善純修白法。就此善中。又復以慧更去麁鑛。
如是次第。乃至得成純一清淨醍醐妙果。是
所對治也。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闍梨云。少
一猿猴心也。猿猴之性。身心散亂常不暫住。
行人亦爾。其性躁動不安故。多所攀縁。猶如
猿猴放一捉一。大略言之。衆生盡然。今就偏
盛而言也。此中以不隨動散之想。繋縁一境。
是所對治。猶如猿猴若繋之於柱。則不復肆
情蹺躑騰躍。是所治也。然此六十心。或時
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發動先習。或
一時雜起或次第而生。當於一切時留心覺
察。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爲弟子平
治心地時。亦當一一簡去也。經云。祕密主。一
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
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亦
是答諸心想及心殊異也。由有無明故。生五
根本煩惱心。謂貪嗔癡慢疑。所以不説五見
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本
煩惱。初再數爲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再
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一
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
心也。以衆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
隨事異名。輒分爲二。就此二中。復更展轉細
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説。若更約上中
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則無量。譬
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皆破爲二
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心小枝。從此復更
離分。則條葉不可勝計。又如劫初時。人皆化
生。以念爲食。身光自然安樂無礙。然以不知
心實相故。稍貪著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貎隨
異。是非勝負之心。猶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
福利衰減地肥隱沒。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
現。次食自然粳米。始有男女之類。婬盜殺妄
等種種非法。次第而起。是事阿含中廣明。從
以來。有種種族姓種種方俗。起種種業
煩惱結。成種種衆生趣。造種種五陰之身。自
非一切智人。則不能究其條末。諸阿闍梨。所
以爲此喩者。欲表一無明心隨事離分。即成
阿僧祇妄執也。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
者。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
劫瑜祇行。梵云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
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
覺。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
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
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
二阿僧祇劫。眞言門行者。復越一劫。更度百
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故
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然就第一重内。
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也。
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
三妄執也。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根境界淹留
修行。根謂六根。境謂六塵。界謂六識界。
内外十二界即是根境。故合言之。此是三果
學人所留滯處。故云淹留修行也。復次有三
妄執。所謂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即是
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凡有三種三妄執
也。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心與小乘見道
適齊。然不墮聲聞正位。所以爾者。由彼從初
發心。即知心性但爲我倒所覆。未得現前。爾
時諦觀陰界入等。悉從縁生無常變異。是中
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度
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増明。由得菩提心
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然彼行者有法執
當心。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雖不於中
起諸我倒。而心住於禪慧等法稽留淹滯。不
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實巧度故。名淹留修行
也。然亦稍離下地三執。能拔業煩惱根本無
明種子。生十二因縁。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
無佛性相常爾。如前所説。建立淨不建立無
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乃至長爪先尼諸
大論師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
相。皆亦不能圖度。此十二因縁義。如稻芋等
經廣明。言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
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爲
寂。湛者是甚深義。譬如清潭萬仞澄恬鏡徹。
臨視之者不測淺深。故説云三獸渡河。各隨
足迹之所至處。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
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
説道。得諸法實相。然聲聞入法性最淺。故厭
怖生死。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辟支佛所
入差深。故於生死不甚忩遽。然不能以方便
力發起大悲。菩薩悟如是法時。即知是心垢
漸除。所以淨心漸現。爾時便得菩提心務力。
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故同前共一法中。
而昇沈有異也。經云。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
此宗中説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覩見清
潭。逆生怖畏不敢習近。内外道。雖能游泳其
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
寶王。一則不入而不識。二則入而不識。故云
一切外道不能知也。先佛宣説離一切過者。
言十方三世諸佛。唯有此一門。誘進群迷出
於火宅。是處無復障礙戲論不生。故種種因
量諸師。無能出其過者。然未度法障。未名眞
淨菩提心。如蓮華已離濁泥尚未出水。故經
云。出世間心住蘊中也。以行者於瑜伽中。
湛寂之心雖已明顯。然渉事時。根塵識等猶
尚當心。由厭怖有爲故。著無爲法。然以菩提
心勢力。自然不由他教也。有如是慧隨生能
於蘊等發起其心。修離著方便。於五種譬喩
觀察無性空。初句觀察聚沫者如水上浮沫。
雖可目覩有種種形。推求性實了不可得。色
陰亦爾。若麁若細。無不從衆縁生。縁生生無
性。即是色本不生也。次句浮泡者。如夏時暴
雨。水上浮泡。亦但屬衆縁。四句觀之都無起
滅。受陰亦爾。諸苦樂等。皆從情塵和合生。從
縁無性。即是受本不生也。次句陽炎者。如
春月地氣。日光望之如水。迷渇者生企求心。
奔趣徒勤去之彌遠。衆生亦爾。不知縁起性
空。有法想生。若悟實相。即想本不生也。次芭
蕉者。如人求芭蕉中堅實。乃至分分披拆之。
至於隣虚亦不可得。行陰亦爾。一微渉於動
境。無不從衆縁生。縁生無性。即是行本不生
也。次幻事者。如世間呪術藥力。蔽惑人心現
種種未曾有事。識陰亦爾。從一念無明。幻心
初出三界。究其源本。都無生滅去來。當知從
衆縁生無自性故。亦復本不生也。聲聞經中。
雖説此五喩。而意明無我。今此中五喩。意明
諸蘊性空。如觀五蘊者。當知十二入十八界
六入十二縁等。皆應廣分別説。如大般若中
説。行者如是觀察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
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爲蘊界處
能執所執之所動搖。故名證寂然界。證此寂
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如蓮花雖未開敷。而
稍出清流之上。行者亦爾。不復心沒蘊中。故
名出世間心。若據正譯。當言上世間心也。祕
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者。如前
所説種子根皰等。及歸依三寶。爲人天乘行
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
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
名違世八心。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位分之。
各自有八心也。大乘行者。了達諸蘊性空故。
於一切法中。都無所取亦無所捨。雙離違順
八心我蘊兩倒二種業煩惱網。是名超越一
劫瑜祇行。瑜伽譯爲相應。若以女聲呼之。則
曰瑜祇。所謂相應者。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
依常途解釋。是菩薩從發心以來。經一大阿
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此
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
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爲極無言説處。爾時
心滯無爲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
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從此
以後三乘徑路始分。然所觀人法倶空。與成
實諸宗未甚懸絶。猶約偏眞之理。作此平等
觀耳。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一僧
祇劫。至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經云。復次
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何以
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察蘊阿頼耶。知
自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者。即
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也。梵音莽鉢羅是
無義亦是他義。所謂他縁乘者。謂發平等大
誓。爲法界衆生。行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
二乘未入正位者。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
受。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縁大悲。故名他縁
乘。又無縁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
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
可得者。乘此無縁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
縁乘也。此無縁乘心。即是法無我性。以行者
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以五種無性空
門。觀法無我。然望縁生中道。猶屬對治悉檀。
若失般若方便。即墮於斷滅。名惡取空者濫
方廣道人。今大乘不可得空相。空相亦不可
得。雖觀諸法無所有。然亦於諸法無所空。故
須離有離無道。觀法無我性。爲欲淨除智障
故。隨順古昔諸菩薩修學。觀蘊阿頼耶。即楞
伽解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
經言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如幻陽
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六喩。皆是雙辨有
無。明蘊阿頼耶別縁起義。與前劫上五喩觀
無性空意。復有殊矣。阿頼耶。義云含藏正翻
爲室。謂諸蘊於此中生於此中滅。即是諸蘊
窠窟。故以爲名。然阿頼耶有三種義。一者分別
義。二者因縁義。三者眞實義。如大乘莊嚴論
求眞實偈中。以離二及迷依。無説無戲論故。
應知三性倶眞實。所云離二者。謂分別性眞
實。由能所畢竟無故。迷依者。謂依他性眞
實。由此起諸分別故。無説無戲論者。謂眞
實性眞實。由自性無戲論故。次説求眞實譬
喩偈云。如彼起幻師。譬説虚分別。如彼諸幻
事。譬説二種迷。釋曰。如幻師依呪術力。變
木石等以爲迷因。如是虚分別依他性亦爾。
起種種分別爲顛倒因。又如幻像金等種種
相貎顯現。如是所起分別性亦爾。能取所取
故。二迷恒時顯現。次偈云。如彼無體故。得入
第一義。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此中意言。
如彼幻事無有實體。此譬依他分別二相亦
無實體。由此道理。即得通達第一義諦。又如
幻者幻事體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別亦爾。由
此道理。即得通達世諦之實。又偈云。彼事無
體故。即得眞實境。如是轉依故。即得眞實義。
釋云。若人了彼幻事無體。即得木等實境。若
諸菩薩。了彼二迷無體得轉依時。即得眞實
性義也。又偈云。是事彼處有。彼有體亦無。有
體無有故。是故説是幻。此偈明幻事有而非
有。何以故。有謂幻像事。彼處顯現故。非有謂
彼實體。不可得故。如是有體與無體無二。由
此義故説彼是幻。又偈云。無體非無體。非無
體即體。無體有體無二。是故説是幻。此偈
明幻事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謂彼幻事無
體。由無實體故。而有。謂幻事非無體。由像顯
現故。如是無體與有體無二。由此義故説彼
是幻。此幻即譬諸蘊。是故當知虚妄分別。有
而非有。何以故。彼二影顯現。而實體不可得
故。故説色等有體即是無體。復次虚妄分別。
非有而有。何以故。彼二都無實體。然有影顯
現故。故説色等無體與有體無二。由此有無
不二。能遮建立誹謗及趣小乘寂滅。所以然
者。由於無體知無體故。不應安立。由於有體
知世諦故。不應誹謗。又以彼二無別故。不應
厭體入小涅槃。彼偈又云。幻像及取幻。迷故
説有二。如是無彼二。而有二可得。骨像及取
骨。觀故亦説二。無二而説二。可得亦如是。前
偈意云。迷人於幻像及取幻。以迷故説有能
取所取二事。彼二雖無而二可得。由迷顯現
故。後偈意云。觀行人亦爾。於骨像及取骨。由
觀故説有能觀所觀二事。彼二雖無而二亦
可得。由觀顯現故。問曰。如是觀已。何法爲所
治。故彼復説二偈云。應知所治體。謂彼法迷
相。如是體無體。有非有如幻。應知能治體。念
處等諸法。如是體無相。如幻亦如是。前偈意
云。何所治體。即是迷法相。迷法相者。謂如是
如是體故。然如是體可説爲有。由虚妄分別
故。亦説非有由能取所取二體。與非體無別
故。如是有亦如幻。無亦如幻故。説此相如幻。
後偈意云。能治體即是諸法。謂佛所説念處
等。如是如是體故。彼體亦皆如幻。何以故。如
諸凡夫所取。如是如是有體故。如諸佛所説。
如是如是無體故。如是體無相。而佛世尊示
現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等正覺。如是無相。
而影顯現。是故如幻。問曰。若諸法同如幻者。
以何義故。一爲能治一爲所治。彼偈答言。譬
如強幻主。令餘幻王即退。如是清淨法。能
令染法盡。由此義故。菩薩雖修衆行。而無所
得也。彼論明觀察蘊阿頼耶。了知自性如幻。
最與此經符會。故具出之。當知陽焔影響旋
火輪乾闥婆城。亦應如是廣説。前劫五喩有
泡沫芭蕉。此中所以不論者。此三事。猶帶拆。
法明無性空。然此中幻焔等喩意。明唯識無
境體法難解之空。即是麁相轉融故不論也。
行者解諸蘊唯心。即是知法自性。未了如是
自性時。畏墮有所得故。不能盡理觀有。畏墮
斷滅故。不能盡理觀空。非但見有不明。亦復
見空未盡。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
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眞入法空。悟唯
識性故。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
在覺自心本不生。心主即心王也。以不滯有
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
自在。心*王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
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
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是故證此性
淨時。即能自覺心本不生。何以故。以心前後
際倶不可得故。譬如大海波浪以從縁起故。
非是先無後無。而水性不爾。波浪從縁起
時。水性非是先無。波浪因縁盡時。水性非是
後無。心王亦復如是。無前後際。以前後際斷
故。雖復遇境界風從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
滅。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爾時復
離百六十心等。塵沙上煩惱一重微細妄執。
名第二阿僧祇劫。故經云。知自心性。是超越
二劫瑜祇行也。此中無爲生死縁因生懷等
義。如勝鬘寶性佛性論中廣明。今且明宗義
故不詳説。然上來原始要終。自發一毫之善。
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
妙轉深。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
祕密種種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説之。若
不作如此對*辨則常情各翫先習。不能覺其
微妙也。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
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
集。無量功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
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
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徳耳。可知如
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
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
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
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
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
舟車跋渉。經險難惡道得達五百由旬。更有
一人。直乘神通飛空而度。其所經過及至到
之處。雖則無異。而所乘法有殊。又世尊所以
先廣説如上諸心相者。爲教眞言門諸觀行
人。若行至如是境界時。則須明識。不得未到
謂到。而於中路稽留也。復次如輪王太子初
誕育時。衆相備足無所缺減。雖未能遍習衆
藝統御四洲。然已能任持七寶。成就聖王家
業。何以故。以即是輪王具體故。眞言行者初
入淨菩提心。亦復如是。雖未於無數阿僧祇
劫。具備普賢衆行。滿足大悲方便。然此等
如來功徳。皆已成就。何以故。即是毘盧遮那
具體法身故。是以經云無量無數劫。乃至智
慧方便皆悉成就也。又如王子始生。又已龍
神兆庶之所宗歸。初發淨菩提心。亦復如是。
已爲天人世間迷失正道者。作大歸依。若常
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是故舍利
弗等一切聲聞縁覺。盡其智力。不能測量。經
云所謂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也。以行者
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
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踴出諸菩
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
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祕密。又此菩薩。能於
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亦
自能普詣十方。供養諸善知識。詢求正法。唯
獨自明了。諸天世人莫能知。由此因縁。復名
祕密。前二劫中。雖云度二乘地。雖須菩提
等。猶能承佛威神。衍説人法倶空。而於此祕
密一乘。心生驚疑。不知所趣。乃名直過聲聞
辟支佛地也。時大威徳諸天。不見菩薩心所
依處。咸生敬信。故釋提桓因作如是願言。今
此上人不久成佛。若彼成佛時。我當奉吉祥
草。四天王亦生此念言。若此菩薩成佛時。我
當獻鉢。梵天王亦生此念。若此菩薩成佛時。
我當請轉法輪。故云親近敬禮也。已歎入眞
言門功徳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門耶。故
經次云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
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喩此
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
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
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皆入阿字門。
故曰離於根境。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
相。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
波羅蜜。故曰無境界。以此中十喩望前十喩。
復成戲論。故曰越諸戲論。第三重微細百六
十心。煩惱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故曰等
虚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既不壞因
縁即入法界。亦不動法界即是縁起。當知因
縁生滅。即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滅。即是因
縁不生滅。故曰離有爲無爲界。若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離諸造作。
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猶如百川
赴海更無去處。是故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
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得。何況趣不趣耶。耳
鼻舌身意亦如是。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行
者得如是微細慧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
少分猶如隣虚。無不從縁生者。若從縁生。即
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
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
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若望
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説
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此
中云佛説者。世尊以十方三世佛爲證。言以
此一事因縁。爲衆生開淨知見。其道玄同也。
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時。即知一切業煩惱
無非佛事。本自無有縛令誰解脱耶。如良醫
變毒爲藥用除衆病。又如虚空出過衆相而
萬像具依。若住此不思議解脱時。即是眞阿
羅漢。不著於有爲無爲。一切世間應受廣大
供養。故經云。世間宗奉常應供養也。復次阿
闍梨。欲明此應供養故。統論三劫始終。作寶
珠譬喩。猶如有如意寶在石礦之中。以世人
不識故。棄在衢路之間。與瓦礫無異。然別寶
者。見有微相纔影彰於外。即便識之。先用利
鐫去鈍石。既近寶王其石漸軟。復以諸藥
食之。使礦穢消化。而復不傷其質。爾時麁
垢已除尚有細垢。既洗以灰水磨以淨疊。種
種方便而瑩發之。既得光顯。置之高幡。能隨
一切所求普雨衆物。爾時世人生奇特想。尊
重是寶猶如大天。以能充滿所希願故。然此
寶於一時間普應衆心。隨其所得各各差別。
然此衆物。爲於寶中先有耶。先無耶。若先
有者。即此小珠何能頓藏衆物。若先無者。
又何能頓雨衆物。即此世間寶性。已不可思
議。何況衆生菩提心寶耶。是故諸善知識。纔
見衆生世間八心適萌動時。即便識是眞寶。
知有可鑿之理。如彼相者以曾多識名寶。是
以遇便識之。諸佛菩薩亦爾。久已證知親從
一毫之善。自致大菩提道。是故鑑彼情機。即
大歡喜。方便誘進令受三歸。如前已分別説。
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次以三種三心。拔
業煩惱根無明種子。如利鐵開鑿去其麁礦。
次觀無縁乘法無我性。如漸至軟處。以藥物
消化而不傷之。次生極無自性心。如灰水瑩
拭使極光淨。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
種種寶。以此因縁故。堪受世聞廣大供養也。
若行者。直從眞言門得見心寶。如仙人善呪
術。以神力取之。雖巧拙難易不同。而獲寶終
無異路。故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爲開
示菩提心本末因縁。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
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衍也。經云祕密
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波羅密多慧觀
四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思議。建立十心
無邊智生者。此經宗。從淨菩提心以上十住
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
如花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
成就諸波羅密。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
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
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
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於如是諸事。其心畢
竟不可破壞。不復隨他縁轉。故名信解行地。
亦名到於修行地也。觀察三心。即是因根究
竟心。若通論信解地。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虚
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
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以此即是菩
提心爲因。從二地以去。増修大悲萬行。即是
無盡大願。於十法界生根。乃至漸次増長。至
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佛性論云。八地以
上境界皆同。但約方便爲降階耳。若觀一一
地。亦自有三心。如以衆多十因縁得入初地。
名爲因縁。既安住已。以種種大悲萬行淨治
是地名爲根。説淨治地果相及方便業。名究
竟。餘皆准此。此經無量波羅密多四攝法。即
是治地也。行者從此無有待對。出過心量不
思議地。有十心無邊智生。即是初地果相也。
花嚴云。發十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
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
不動心不濁心。次又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
謂信慈悲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
慚愧及堅因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復次住
是地已。善知諸地障。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
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轉行。
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
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
如來地。如是等有衆多十心。若廣分別。即有
百萬阿僧祇度門。故曰無邊智生也。更約前
三心。作十心説之。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
爲種子。二地爲牙。三地爲皰。四地爲葉。五地
爲花。六地爲果。七地爲受用種子。八地爲無
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九地爲有進求佛地慧
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
界。還是於第八心中。約方便轉開出之耳。若
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且如住初地時。成
就淨治諸地法。及知諸地相。即是先解一地
竟。籍此爲因智慧増長。更解二地。以十心類
例。推之可知。花嚴有衆多十法門。亦當准此
次第廣分別説也。然此經宗。從初地即得入
金剛寶藏故。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依阿闍
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
祕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説之。則因縁
事相。往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
薩生。自當證知也。經云。我一切諸有所説。皆
依此而得者。如上一切智地無盡莊嚴境界。
及餘無量修多羅。佛所稱歎一切行果。無不
因此得之。是故餘經。如是廣歎娑羅樹王莖
葉花果。今此經中。唯明此樹王種子及生育
因縁。若離此因縁能成彼果者。無有是處。所
以稱大日經王者。非爲此乎。經復擧益勸修
云是。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
一切昇住此地。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復越
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阿僧祇劫也。
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
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求。爾時萬
行休息。謂爲究竟。若住此者。即退不墮二乘
地。不進得上菩薩地。名爲法愛生。亦名無記
心。然以菩提心勢力。及如來加持力。復能發
起悲願。爾時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而勸喩之。
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性心。乃至心之
實際亦不可得。雖解脱一切業煩惱。而業煩
惱具存。至此不思議地。乃名眞離二乘地也。
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心。至
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曰此四分
之一度於信解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三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眞言門住心品之餘
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願救
世者演説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乃至
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猶是答前心
相句。以金剛手既聞此教諸菩薩。直乘眞言
門上菩薩地故。問世尊此菩薩行道時。有幾
種得無畏處。佛還復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
也。梵音阿濕嚩娑。正譯當言蘇息也。如
人爲強力者所持扼喉。閉氣垂將悶絶。忽蒙
放捨還復得蘇。衆生亦復如是。爲妄想業煩
惱所纒。觸縁皆閉。至此六處如得再生。故名
蘇息處。亦如度險惡道時。其心泰然無所畏
懼。故名無畏處也。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
修諸善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
於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
不善道因縁。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
八心。也漸受三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
至涅槃。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蘇息處也。
若眞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蜜供養修行
位。與此齊等也。經云。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
畏者。如修循身觀時。見此身三十六物之所
集成。五種不淨惡露充滿。終不爲此而生貪
愛。次復觀受心法。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
於身諸扼縛得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本尊三
昧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經云。若於取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