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龍舒増廣淨土文 (No. 1970_ 王日休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三
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
爲先。在凡具惑用三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
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縁生故。想成
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三昧之
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
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
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也。
有宋王龍舒作淨土文并附録。總十三卷。嘉
禾僧巹點校釐爲十二卷。漏澤僧誦特刊行
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三千具
足。心想彼境。復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
心。然後般若徳顯。解脱徳彰。法身徳圓。法界
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旹
  成化十七年歳次辛丑佛成道日。鄞江南
溪秋月序



丞相周益公賛
皇皇然而無求。惕惕然而無憂。閔頽風之將
墜。攬衆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以寂滅。之
以樂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爲。故中道奄然。而
示人以眞覺




晋軒李居士賛
心焉遺塵跡則混俗。龐居士之修持而無家。
何子季之精進而不肉。禪宗立言瑩澈群疑。
崇蓮池之梵行。同祖佛之神機。磽然頬顴約
略撫繢。湛然一性唯安養之歸



重刊龍舒淨土文目録
第一卷
  淨土起信九篇
第二卷
  淨土總要七篇
第三卷
  普勸修持九篇
第四卷
  修持法門十五篇
第五卷
  感應事跡三十篇
  一東晋遠法師
二東晋劉遺民
三東晋闕公則
四晋學士張杭
五宋僧曇鑒
六南齊僧慧進
七後魏僧曇鸞
八隋僧道喩
九唐僧善導
十唐僧懷玉
十一唐啓芳圓果
十二唐僧自覺
十三唐僧少康
十四唐僧惟岸
十五唐尼靜眞
十六唐房翥
十七唐李知遙
十八唐姚婆
十九唐温靜文妻
二十唐張鍾馗
二十一唐張善和
二十二后晋僧志通
二十三永明壽禪師
二十四宋僧可久
二十五宋金大公
二十六宋黄打銕
二十七宋呉瓊
二十八宋荊王夫人
二十九宋觀音縣君
三十宋馮氏夫人
第六卷
  特爲勸喩三十七篇
  一勸士人
二勸有官君子
三勸在公門者
四勸醫者
五勸僧
六勸參禪者
七勸富者
八勸貪吝者
九勸孝子
十勸骨肉恩愛者
十一勸婦人
十二勸僕妾
十三勸農者
十四勸養蠶者
十五勸商賈
十六勸工匠
十七勸多屯蹇者
十八勸骨肉怨憎者
十九勸漁者
二十勸網飛禽者
二十一勸爲厨子者
二十二勸作福者
二十三勸誦經者
二十四勸貴人
二十五勸大聰明者
二十六勸賣酒者
二十七勸食開店者
二十八勸屠者
二十九勸在風塵者
三十勸罪惡人
三十一勸病苦者
三十二勸疾惡爲神者
三十三勸軍中人
三十四勸惡口者
三十五勸童男
三十六勸室女
三十七八八兒口生蓮華
第七卷
  指迷歸要七篇
  一青草堂後身爲曾魯公
二戒禪師後身作東坡
三喆老後身多憂苦
四古老後身耽富貴
五西方如見受官
六三菩薩修兜率
七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十二縁圖
三界六道輪迴圖
第八卷
  現世感應十八篇
  一見殺生念佛得福
二陳企念佛却鬼
三鄒賓王念佛夢覺
四張繼祖念佛薦亡
五劉慧仲念佛安寢
六阮嫂念佛眼明
七閻羅王勸蒋婆念佛
八邵安撫念佛脱難
九念佛風疾不作
十夢中念佛脱恐懼
十一念佛屋不壓死
十二念佛痁疾遂愈
十三念佛痼疾皆愈
十四綉佛舍利迸出
十五佛像常有舍利
十六夢佛遂得聰辨
十七念佛治病得愈
十八念佛孫兒免難
第九卷
  助修上品十六篇
  一習説
二葛守利人説
三施報説
四至人延年説
五食肉説
六戒殺盜婬説
七飮食男女説
八貪拆前程説
九福慧説
十習慈説
十一爲君子説
十二爲聖爲佛説
十三阿羅漢説
十四楞伽經説
十五二天人説
十六小因果説
第十卷
  淨濁如一十篇
  一情説
二即是空説
三六根説
四眞性説
五心乃妄想説
六五蘊皆空説
七廢心用形説
八用形骸説
九齊生死説
十我説
周參政跋
劉壯元跋
妙喜杲禪師跋
第十一卷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眞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
廬陵李氏夢記
旴江聶允廸跋
四明斷佛種人跋
第十二卷 附録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身爲苦本
覺悟早修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讃佛偈回向發願文共四
超脱輪迴捷徑
念佛報應因縁
普勸修持
口業勸戒
龍舒増廣淨土文目録



龍舒増廣淨土文卷第一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爲淨土
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説。
欲人人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龍舒人
也。世傳淨土文者不一。故以郡號別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説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
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爲身後之事而已。殊不
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
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
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土爲心。則見於日
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爲無
適而非善。善則爲君子爲大賢。現世則人敬
之。神祐之福祿可増。壽命可永。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爲心者。孰謂無益於
生前乎。其次爲業縁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
苟有志焉者。亦惡縁可以自此而省。善縁可
以自此而増。惡縁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絶其
惡。善縁増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
絶矣。善既純矣。非爲君子而何。非爲大賢而
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爲心者。
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
在。不知刑罰之可畏。惟氣勢之爲尚。惟勢力
之爲趨。苟知以淨土爲心。則亦必知省己而
自咎。所爲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
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
漸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終爲君子之歸。庸人
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爲善人。此其效也。由是
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爲心者。孰謂無
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爲
心。豈不益於生前乎。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
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
世間法則直脱輪迴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
益於身後者。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説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
間。而未甞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
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
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
惡之人。佛亦不棄。迴心向善則爲善矣。故此
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爲暗室。一
燈照之則爲明矣。故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
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
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
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
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爲皆不相妨。
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
可以爲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爲而不修乎。
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
以爲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
程。亦必自喜。以爲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
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
價。必憂之以爲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
必憂之以爲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
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