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翻覆亂想者。因即違心背信。翻覆任情。遂
感類生。飛走不定。蔽尸云軟肉。以其初受濕
生。形尚柔軟。既不入胎。故無前位 四假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
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
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變易不常。假新
換故。觸境之處與想相應即便受生。新故亂
想者。因即不循仁義。厭故取新。但徇己情。愛
彼忘此。假託不實。變受異身。又化生初質風
觸即堅。既無本形。因觸而立。此取轉受異身。
名之爲化。故云轉蛻也。羯南云硬肉 五障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
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
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留礙爲縁。障隔
不決。苟逢明著。愛此受生。名色相羯南。星辰
日月。吉者爲休。凶者爲咎。下至爝火蚌珠。
倶此類耳。此等皆是有情變生。能與世間作
休咎災祥之應耳 六惑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
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
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銷散爲縁。惑暗
顛倒。厭壞色相。思無邊空。色盡心亡。厭空絶
想。乃至有頂沈冥幽隱。即無色界外道之類
耳 七影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
萬四千潜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
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虚妄影象。似有
如無。信憶則靈。絶信則否。蹈迹附影之類。皆
從憶想所生。因即外道凡夫。祈神祷祠。存形
立影。終身奉事。志慕神通。精靈嚮附。因果相
酬。必生其類 八癡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
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
國土。精神化爲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墮在
世間。愚癡爲本。既非覺了。頑鈍相成。或乃習
定灰凝。思專枯槁。心隨境變。化物成身。用無
識爲眞修。將頑愚爲至道。乃至如劫毘羅化
爲石千年華表土木精怪等。並心祈報質。非
畢竟無情。報盡入輪。如無想天墮 九僞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僞顛倒故。和合染成八
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
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爲目其類充
塞 因依假待。虚僞不眞。託穢成身。藉物爲
導。因即和合巧僞。改故爲新。或附託因依。
遞倚形勢。資身養命。業果相循。如水母等以
水沫成身以蝦爲目。有情身内八萬戸虫。並
是此類。攬物成體。假食於他。不從自類受身。
故名非有色相 十性類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
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
羯南。流轉國士。呪詛厭生其類充塞 互相
引調誘以成性。呪詛更加召以爲類。雖從聲
感。假自性質。如蝦蟆等。以聲附卵然後長養。
非聲則壞。因即或由好著聲境。或是違誓。厭
祷求生。心口爲殃。報招其咎耳 十一罔類」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
萬四十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
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
塞 交合虚妄。誣罔相成。取異爲同。迴他作
己。元非想相。後假相成。即蒲盧等是此類也。
蒲盧蜾蠃也。取青虫爲子。非己所生。推因。或
是違親認義。棄本從他。謬繼別宗。妄襲餘族。
因果之應。感此類生 十二殺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
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
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爲兒。及破鏡
鳥以毒樹果抱爲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
其類充塞 冤對相讐。連環不止。託至親之
父子。發至怨之殺害。豈不怪哉。初生託質互
有想愛。故云非無想相。後時成大父母遭食。
故云無想。土梟破鏡附塊抱果。子子孫孫相
成相襲。業使之然。非自然耳。問既是怨對。無
感生義。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愛。答託質須
資愛想。殺害由乎先業。愛想無常。由業所
起。始雖起愛。後變成憎。故遭其食 三結
名類
是名衆生十二種類 如文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返妄歸眞辨地位之相三。初*辨漸次
修行者。前由無明動彼靜心。從細至麁。遂成
三相及二顛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渉根塵相
對成業性故。十二區分。類生差別。流浪苦海
如汲井輪。其猶空華於湛精明亂生亂滅。此
皆塵勞煩惱汚染眞性不得清淨。今欲轉染
歸淨返流復源。故立漸次修行以爲對治。下
喩云。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
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由此漸次以立地位
也 文二。一結前生後二。一結前顛倒因
阿難。如是衆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
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眞淨明心。
具足如斯虚妄亂想 衆生妄心無始熏習業
苦種子如恒河沙。何啻十二八萬四千。故一
一類。復具十二。於妙圓中。皆是狂勞虚妄華
相 二生後漸次法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
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
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眞心如
器。顛倒即毒蜜。湯水等即戒定慧。洗
即修習。甘露即無生忍。若本無垢。亦無修
證。既有修證。須具衆因。故此三種皆爲本也
 二正*辨修行二。一徴列
云何名爲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
者眞修刳其正性 前問至何漸次得修行
目。今此第二正名修行。故云眞修
三者増進違其現業 五種辛菜名爲助因。
以能資助煩惱業故。淫盜殺妄名爲正性。以
是生死根本解脱怨故。根塵偶對。流逸奔
趣。正是無明現行業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
空之。違而背之。苟三行漸著。功用漸成。六用
不行。返流全一。妙圓平等。身心快然。是人即
獲無生法忍 二別釋三。一除其助因二。一
總指食爲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
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
故佛説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皆依食住者。
食以資益諸根大種。心心所法能生喜樂相
續執持。故有四種。段謂分段。以欲界香味觸
三正消變時有資益義。乃名爲食。觸食。謂根
境識三和合。能引意識相應觸起。觸對前境。
能生喜樂。資益諸根及心心所故。思食。謂意
識相應思與欲倶轉。於可意境希望偏勝有
資益義故。識食謂第八識。由前三食縁助勢
力。令此第八體有増勝。故能執持諸根大種。
能與諸法爲長養因。有攝益義。故名爲食。如
四食章 二別示食辛過患三。一勸令斷
阿難。一切衆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衆
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有資益
義。皆名爲甘。不正消變能壞身心。皆名爲毒。
五辛者。謂大蒜茖葱慈葱蘭葱興渠。是五性
熱氣葷味辣。修行者食。能殺法身。如食毒也。
故須斷之 二示過患二 一現同鬼住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増恚如是世
食辛之人。縱能宣説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
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
唇吻。常與鬼住。福徳日銷。長無利益 生
死根本無過婬殺。此五能助。復加葷穢。引諸
邪惡。汚清淨道。故福徳天衆捨離。無益諸鬼
同住也。唯増癡惑。失正眞道。修三昧者豈
不愼之 二終作魔民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
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
説法。非毀禁戒。讃婬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
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臭辣葷穢非可聖
意。故不守護。魔不持戒。而修邪定。及修世
福。遂感魔宮。以定福力。且順生報。其毀禁業
順後方受。故云福盡墮獄 三結成行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増
進修行漸次 二刳其正性二。一勸持戒二。
一正勸止持三。一正明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衆生。入三摩地。要先嚴
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食酒肉。以火淨
食。無*啖生氣 正性者。此殺盜婬性是罪
故。復是生死根本性故。然飮酒合是助因。今
爲正性者。以過惡深於辛故。以火淨食者
以淺況深。生果尚須淨食。何況酒肉婬盜殺
妄。涅槃護譏嫌戒。與性重等。故須防微免致
大過 二反顯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
者。無有是處 豈有具諸功徳出離之體而
從婬盜殺妄中得。必不然也 三順結
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毒蛇怨賊。
能殺生身。不損法體。婬欲能損法身慧命。眞
修行者必須永斷。涅槃經説。菩薩觀愛有九
種過患。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刹女婦。三如妙
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
五如婬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瘜肉。
八如暴風。九如彗星。下文云。十方如來。色目
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觀欲如避火坑 二教
行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
淨律儀。執心不起 比丘四重。尼復加四。謂
觸八覆隨。故云八棄。梵云波羅夷。此云棄。謂
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猶如死屍大海不受。
故名爲棄。入大乘道而先學小者。十輪經説。
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云。
無力飮河池。詎能呑大海。是故一切菩薩。皆
先學三乘。唯不究竟證於小耳 二明利益
二。一遠多過累
禁戒成就。則於世界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偸
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界不還宿債 三
縁若斷。三因不生。故於世間不相詶報。皆由
持戒成就故爾 二獲多神用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
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
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
名爲第二増進修行漸次 持戒清淨魔事不
生。觀行既成。故能發用。於父母所生之身。得
相似五通。此同法華觀行持經於現身中獲
六根淨。文云。雖未得天眼。但用父母所生眼。
徹見三千界等 三違其現業三。一返流全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
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由前起後也。清禁
既圓。觀行仍就。於六塵境已知虚幻。終不
信任隨流奔逸妄有取著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縁。根無所偶。反
流全一。六用不行 正違現業也。既不隨塵。
復歸元性。元性之中本無根塵。夫何爲偶。根
境不生。六用不起。唯一圓常妙覺明體。此同
觀音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故上偈云。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
明淨妙 二獲忍無生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内懸寶月
此敍證眞相也。國土融眞。圓明體現。故如琉
璃内懸*寶月。清淨者空義。瑠璃*寶月空假
中也。故圓覺云。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
故乃至一世界多世界清淨等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穩 前則世界
圓明。此則身心圓明。本由迷倒。身之與心。外
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眞心中物。今復
本源。故身心世界妙圓平等。更無差別。法界
一相。創證此境快然安*穩。即分得涅槃安樂
處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此獲勝徳。
即所證理顯也。現謂顯發。理智行三名密圓
淨。即涅槃三徳也。一一徳中具一切法。三一
無礙。故稱爲妙。此二種法。諸佛所證。是佛
果徳。攝盡十方三世佛法。今日於此一念顯
現通達無礙。故云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結能證也。眞如實相
名無生法。無漏眞智名之爲忍。得此智時。忍
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
生忍。華嚴初住。餘經初地。是得忍位。今經第
三漸次便得此忍。迥異餘説。於此忍中。隨所
證得不異而異。即立諸位。故名聖位。此則初
漸次正修觀行。第二漸次觀成入似。第三漸
次既言獲無生忍。即同初住至等覺位 三結
顯立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爲第
三増進修行漸次 從此第三漸次。隨起何
行。隨行附義以立位名。不離前來密圓淨妙
境智行也 二明地位差別。夫論地位者。皆
是諸佛菩薩親證境界。約斷伏次第發眞妙
用功力淺深。以立位次。起信論云相似覺隨
分覺究竟覺。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華嚴
經智度論。約入大海。*辨功用淺深。但遲速
有異。分根性利鈍。如渉長途非無里數。諸大
乘經。若説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則無地位
可立。如華嚴經云。衆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
若了眞法性。無佛無世界。楞伽云。無有佛涅
槃。亦無涅槃佛。遠離覺所覺。又云。寂滅眞如
有何漸次。上文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
無有世界衆生。此等令觀一眞法界本來平
等無修無證亦無迷悟。故無地位可立。此顯
心眞如門也。若依心生滅門。有迷有悟。識然
修證差別不同。且圓頓大乘。無過華嚴涅槃
仁王瓔珞大品法華等經。雖明法界平等無
説無示。而菩薩行位終日炳然。故華嚴云。
不爲鈍根下劣衆生説於地位。仁王云。若言
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説。此則異諸外
道天魔各自謂得無上覺道不説地位。今顯
佛法有不思議功徳。曠劫修行。因圓果滿。方
稱究竟。又諸經論建立地位多少不同。仁王
五十一位。*瓔珞五十二位。華嚴四十一位。
大品四十二位。此經五十七位。下文復云六
十聖位。聖説不同。或開或合。各是一意。若約
天台圓教位次對今經者。有同有異。同故地
前倶是證位。異故此乾慧心便是第三漸次
無生忍中。隨義建立。不同天台入初住時方
證無生忍也 文九 一乾慧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 持戒清淨。遠離
貪婬。故名初乾。即斷煩惱障也。乾義有二。一
欲盡故曰乾。二但慧故曰乾。今即初義根境
不偶 由三昧力。返流全一。破所知也
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報障盡也。亡欲愛故
無潤惑。根不偶故無業性。縱有業苦種子。
無潤不生。盡此報身更不相續。即生實報土
也。此即惑業苦亡。無潤生理。即乾義也
執心虚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
 戒定既圓。從此發慧。即轉前三障純成智
慧。慧光發明*瑩十方界。即慧義也
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結名也。此即但有其
慧。故前云純也。既云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故
約欲枯返流純成智慧未沾果海法流之水。
故受此名。此約無生忍中義説故爾。眞謂圓
融不礙行布。下皆倣此 二十信位二。一躡
前總示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躡前乾慧
義也。創乾欲愛。果法未沾。即用此心爲信方
便。標如來者顯是果法。此下總示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 此標也。即
用此乾慧中智。合中道理。理智倶中。故名中
中。又離一切二邊相故。雙照二諦無不眞實。
又此中智。念念相繼而進上位。故云中中流
入。言流入者。顯無功用任運而進也。以證中
道。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則更増一番智斷
功能。故云圓妙開敷。此即於乾慧心。増明觀
智以爲方便。得入十信
從眞妙圓。重發眞妙 釋也。上句釋此心流
入。下句釋圓妙開敷 二正開十心十。一信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鈍眞。
名信心住 以中道智。證法界一體三寶。於
實徳能。深忍樂欲。冥合常住清淨妙心。名爲
妙信。此信即理。亦名常住。一切妄想滅無餘
者。即斷所知。無明住地一斷遍斷。始因迷覺
成不覺。今既圓妙智發。翻不覺成覺。故云一
切滅盡無餘。中道純眞者。妙智決定。不偏不
邪。是佛正因。不雜僞妄。故云純眞。以不住法
即住其中。故名爲住。經中多説地住二位是
發眞處。今於乾慧信位立之。表是證眞非是
似解耳 二念心
眞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爲礙
 躡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純一眞如。
故云眞信明了。一切圓通者。了三科法無不
是如也。無明妄想既亡。陰界自然解脱。故云
不能爲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
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
遺忘。名念心住 妄想若存。陰界爲礙。忘失
煩惱隨此而生。今既妄滅陰消。過未如一。無
遠無近所經未經一念現前。此即過去宿命
未來天眼明記不失。故名爲念 三精進心」
妙圓純眞。眞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
以精明進趣眞淨。名精進心 圓妙淨智。無
二邊之雜。無妄想之僞。故云純眞。現用自在。
故云發化。乃能融通習氣。唯一精眞。以眞精
進眞淨行。故名精進 四慧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眞精之心
明了顯現。此現前心純是圓智。用名慧心。智
之與慧左右言耳 五定心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照凝明無動無亂。照而常寂。湛然不動。故
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寂定慧光互相明發。於理於行唯深唯進。故
云不退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
護法心 寂照増進不動不退。故云安然。保
任護持。令此與佛冥然通合。故云交接。由保
持故名爲護法 八迴向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
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
向心 由前寂照互相顯發保持無退。妙用強
勝能感果徳。因心中現。故云迴佛慈光。此寂
照因決能感果無有乖失。故云向佛安住。果
中現因相。因中現果相。因果不二互現互
人。故云妙影重重相*人名迴向心 九戒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爲。得
無遺失。名戒心住 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
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圓定慧。離二邊染斷性
亦無。故云無上妙淨。二邊不動即無爲作。故
云安住無爲也。得無遺失。戒圓明也。此則定
道圓融離妄想染。故云戒心 十願心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戒根圓淨。過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爲足遊
履十界。妙用現前隨欲利益。故名願心 三
住十。一發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眞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
暉。十用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方便空
也。十心假也。一心中也。圓融妙慧名眞方便。
由此妙慧發前十信。以此十心本是一性所
具功徳。由妙慧發。令一一心皆具十心。十用
無礙。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祕藏。今於此
藏開發顯現。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内現精金。以前妙心履
以成地。名治地住 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現
即假也。淨寶精金互相映現。無礙融通不一
不異。以此妙心而爲所依。然後出生無量徳
用。故名治地 三修行住
心地渉知。倶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
修行住 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渉。妙
智能知。理智行三自在圓融。不以二邊之所
住著。名無留礙。此眞修行。名修行住 四生
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
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智行微妙。冥
通果徳。故云行與佛同。自然合佛慈種。名受
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權實二
智爲父母。故維摩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
父。既分入果智密合果徳。故云冥通入如來
種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
方便具足住 以自行化他一切種智具足成
就。名人相不缺也 六正心住
容貎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切種智
自利利他相用顯現。名爲容貎。無縁慈悲。名
之爲心。故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薩
分得其用。名之爲同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増長。名不退住 一切種智。
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運増長無有退屈。名
爲不退 八童眞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眞住 十身靈相。
十身盧舍那也。謂聲聞。及縁覺。菩薩。如來
身・法・智・空・業報・衆生・及國土。又如來身自
具十種。謂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
福・法・智。此十妙應。如隨色珠顯現自在。
不思議種智之妙用。智體本具。隨障盡處而
得顯現。既以權實二智大悲熏修。功用頓顯。
雖未全如於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現無量身
也。華嚴云雖未具足一切智已獲如來自在
力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
足。故曰形成。出因顯果。故云出胎。堪任繼嗣
紹隆佛法。名法王子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
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行
願内充。慈悲外發。徳相漸成。化物功著。故云
表以成人。於十方界。次補佛處。堪任付囑。傳
法利生。故如國王委政太子陳列灌頂也。問
准華嚴經。初住菩薩即能成佛教化衆生。何
故至第十住方名陳列灌頂表成佛耶。答圓融
之教。二經頗同。以行布不礙圓融故。華嚴初
住便能成佛。圓融不礙行布故。今十住方列
灌頂。故彼經云。菩薩住處廣大與虚空等。又
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眞實之相。
所有聞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種智力。究竟離
虚妄。無染如虚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亦同大品云。從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
度衆生。當知此菩薩爲如佛。今經云十用渉
入圓成一心。又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此上
皆明一位具諸位。即行布不礙圓融也。又華
嚴明第十地菩薩。方論受職。此經第十住明
陳列灌頂。即圓融不礙行布也。圓融即横
論。行布即竪説。二無障礙。二經頗同。故無疑
也。言陳列灌頂者。華嚴經云。轉輪聖王所生
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
座。張大網縵。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
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
爲受大智職菩薩。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職。今
此十住既名灌頂。故説受職。彼約究竟。此約
分得。又無生忍中。一位具諸位。故得互説
四十行位十。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
徳。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初二句結前。具足
下正明。此有三義故歡喜。一具足無量佛徳
故。如觀音云。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徳。既云不思議。
即是無量佛徳也。此之妙徳。先未曾獲。今自
具足。故云歡喜。二衆生受化故歡喜。十方者。
現十界身利衆生也。隨順有二。一衆生趣類
不等。根行有異。菩薩隨順以形以説。此明能
化隨順也。二菩薩現種種化。衆生隨順一一
受化咸皆得益。此明所化隨順也。能所既皆
隨順。機應倶生歡喜。故以名焉 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如上隨順
衆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歡喜生善。終能破
惡入理。故名饒益 三無嗔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自覺故。
無明不能拒智。覺他故。有情不能違化。障不
能拒。物不能違。二利既兼。故無嗔恨 四無
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
無盡行 隨機隨感現種類身。盡未來際化
復作化。三世下釋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
得窮未來際。以達十方無礙故。能現種類身。
若時若處現化不絶。故云無盡也 五離癡
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現種類身。即普現色身三昧。説無量法。不
離四種辯才。若身若説。皆是智用咸歸於理。
華嚴云。此菩薩於一念頃得無數三昧。了知
此之三昧同一體性。乃至得一切法眞實智
慧。是故能合種種法門得無差誤。由無差誤
故離癡亂 六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
善現行 一中現無量。故云於同現異。無量
中現一。故云異相見同。身説皆然也。以知一
切法同一法性。能作種種異説。而不失一性
一相之旨。維摩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
義而不動。故名善現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
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著
謂住著。即留礙也。一塵現十方。是現界。不壞
一塵相。是現塵。世界微塵各不相妨。此即大
小自在。由此菩薩住不思議解脱。故得此用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現塵現界現身現説不相留礙。故云種種現
前。皆從圓融三徳般若之所發現。故云第一。
此之妙行超過一切諸法門。故名爲尊重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上所現。無礙妙用。故云圓融。一一皆能合
佛如來利生軌則。故名善法 十眞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眞無爲。性本然故。名
眞實行 依眞起用。用不離體。體即眞如無
漏清淨一眞法界。此法界體本具如是無方
妙用。故云本然。以即體故。名爲眞實。此之十
行。皆是證眞菩薩自利利他無礙自在圓融
妙行。一一皆破微細無明。顯佛智徳。漸漸圓
滿。有此十番智斷功用。念念與薩婆若相應。
華嚴云。此菩薩行與法界虚空等。以用諸佛
不思議妙行故。故此十行圓融無礙。即一論
十。十不離一。故此最後即云一一皆是清淨
眞如性本然故 第五十迴向位十。一救
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
眞。遠諸留患 結前十行也。依體起用。故云
滿足神通。自利利他妙行無礙。故云成佛事
已。佛以度生利他爲事業故。純潔精眞顯智
徳也。遠離留患顯斷徳也。此十番智斷。皆是
非證而證。不斷而斷。智本眞故。惑本亡故」
當度衆生。滅除度相。迴無爲心。向涅槃路。名
救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 此正明也。約
用就體。能所倶亡。衆生相空本涅槃故。能化
縁生本無性故。故云滅除度相。般若經中亦
同此説。亡縁之智名無爲心。無作妙理名涅
槃路。攝用歸體名爲迴向。涅槃果也。路即理
也。履以成地到究竟故。名涅槃路。結名可
知。問十行位中豈有度相耶。答前即依體起
用。且論神通化物。未言滅除度相。今此攝用
歸體。順寂滅義。故除度相。約義雖異。爲行頗
同。若不然者。豈有證眞大士猶懷度生之相
耶 二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應當遠
離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故云壞其可壞。心如
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爲幻亦復遠離。離遠離
幻亦復遠離。故云遠離諸離。得無所離。即合
涅槃。故云不壞迴向 三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
性覺體未嘗起滅。故云湛然。此湛覺體。三世
諸佛無二圓滿。故云覺齊佛覺。此則得平等
覺與諸佛同。故云等一切佛 四至一切處
迴向
精眞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精
眞發明智顯也。地如佛地理現也。智冥理體
無二無別。智遍理遍名至一切處 五無盡
功徳藏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徳
藏迴向 此菩薩得如來身及國土身互相渉
入無礙自在。此是如來藏中諸功徳法受用
無盡也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
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同佛地如
來藏也。即前地如佛地。本來具足無漏性徳。
此徳能爲萬行所依。故云清淨因。依於此因
能起趣果之行。故云依因發揮取涅槃道。道
即因也。此則萬徳爲萬行因。萬行爲涅槃因。
合理之行行從理起。故云隨順平等。能生妙
果名曰善根 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迴向
眞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
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迴向 初句
躡前也。十方下正顯一切衆生皆我心性。心
性無外攝無不周。我之本性既圓滿成就。衆
生皆爾。故云不失。此得同體大悲。是故然也
 八眞如相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
眞如相迴向 如故即一切法。眞故離一切
相。此眞如體亦不可得。故云二無所著亦即
三諦。對文可見。此菩薩了一切法即眞法界
無相可離。名爲如相 九無縛解脱迴向
眞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脱迴向 初
句攝前。十方無礙者。既能即法離相。則不爲
心境諸法所繋。故云無縛。以無縛故自在無
礙。故云解脱。此解脱相本性亦離。故皆無也
 十法界無量迴向
性徳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聖
法因義。故云法界。然有四種。謂事。理。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今皆渾爲一眞法界。故云量
滅。此唯性徳圓成。於一眞界無量可量。故云
法界無量。又證性徳一一圓滿成就不可算
數邊涯故也。然此十位所有迴向不離三種。
謂菩提實際衆生也。今此且約向實際説。餘
二含攝。此則依眞起用。皆爲趣向大涅槃界。
隨順法界。體用相稱。圓融自在。故華嚴云。此
菩薩所修願行。等法界。如虚空量。盡迴與一
切衆生。同向一究竟菩提。故名迴向。前後諸
位非無此義。以約増勝立此名耳。然此諸位。
皆於一無生忍中。隨所發行。義立別名。皆能
圓證聖性。不別而別。故分諸位。異而不異。唯
是一心。故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也。地前
既爾。後位可知。前文云。此人即證無生法忍。
從此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既言聖位。豈
非證耶 次加行位。大小二乘經論。明言五
位。謂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位也。然有
開有合。不定明現。諸小乘論及大乘法相。即
顯説四位。名四善根。是順決擇分。若纓絡仁
王華嚴等經。即合而不論。攝在第十迴向。唯
此經文具顯四位。蓋以圓融之教一多無礙。
只於一忍圓開諸位。不開則已。開則具明。故
於十迴向後。備論四種妙圓加行。又此經文。
前則圓融。後則歴別。以圓融中不礙行布也。
即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一多無礙。華嚴
亦同 文二。一結前生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
種妙圓加行 餘處所説。加行屬内凡。未證
聖性故。今經從乾慧地來便名聖位。何但加
行。故此特云妙圓加行 二正辨加行四。
一煖位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鑚火欲
然其木。名爲煖地 佛覺果智也。如前文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精眞發明地如佛地。此
即用佛果智爲己因心也。然猶未能離因顯
果。故云若出未出近於登地將發此智。故云
若出。猶拘因相尚未能離。故云未出。喩如鑚
火熱相先現火出不久。火喩佛覺。鑚喩加行。
木喩因相。火出則木盡。覺現則因亡。亡因在
即。故喩如煖。此約發智以顯也 二頂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
入虚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前以佛覺用
爲己心。即果*辨因也。今以己心成佛所履。
即因合果也。雖因果相合。未亡二相。故云若
依。如在山頂足有所履。將顯法界無所分別。
故云非依。如身處虚空也。下有微礙喩若依
也。存二相故。二相即是障入初地無明也。此
約離障以顯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
爲忍地 初則未亡因相。次則未亡果相。今
因果二相融爲一體。故云心佛二同。因果既
亡。二邊不立。故云善得中道。此中道體將證
不久。故云非懷。然猶未亡中道之相。故云非
出。此約顯理以明也 四世第一位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迷覺是二。即因果也。中道是一。所證理也。
此名數量。中邊不存。故云二無所目。無所目
故名爲銷滅。數量正屬世間。今雖銷滅。若望
初地證眞。猶名爲似。以有所得故。初地見
道名出世間。今是世間最後邊際。故名第一。
此上四位唯識中説。前之二位。依明得明増
二定。發尋伺觀。觀名等四法能所倶空。後之
二位。依印順無間二定。發四如實觀。即前二
空等。然皆有所得。未證法身。故唯識云。以有
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此皆歴別之談也。今經
圓融不礙行布。故得以圓擬別而説。由是此
地名爲世間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八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七明十地分十。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
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菩提佛覺也。前則
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爲煖。今如火出木
盡灰飛煙滅。故云善得通達。故此初地名通
達位。盡佛境界理顯也。以得無分別智善達
法界一眞平等離能所相。故唯識云。若時於
所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又云。善達法界得一眞平等。乃至得遍行眞
如。離異生性障。修檀波羅蜜増上。言遍行者。
以此眞如遍在一切諸行法中。而今證得。自
利利他得自在故。名歡喜地。華嚴仁王廣明
其相。今不具録。下皆倣此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前地於大
菩提善得通達。離世間相。得正性離生。破異
生性障。證一眞法界。故云異性入同。此地對
異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滅。以若見於
同即名爲垢。既離對待。故名離垢。又此地證
得最勝眞如離邪行障。持戒波羅蜜増勝。性
戒所顯名爲最勝。以四無量心。行廣大十善。
得性戒成就。於性重譏嫌平等無異。亦名異
性入同。斷性亦無。方離微細破戒之垢。名同
性亦滅。稱離垢地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破戒煩惱畢竟不生。故名淨極。能發無邊妙
慧光故。故云明生。此地證得勝流眞如。謂此
眞如所流教法。於餘教中最爲勝故。斷暗鈍
障。行忍辱波羅蜜増勝 四焔慧地
明極覺滿。名焔慧地 由定發慧。慧光明
泰。故云明極。能破微細煩惱障盡。故名覺滿。
覺焔既増。故名焔慧。此地證得無攝受眞如。
謂此眞如。由第六識二身見等於此永斷。不
爲我執所攝取故。能斷微細煩惱現行障。修
習精進波羅蜜増勝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眞智唯一。
故曰同。俗智差別。故曰異。眞俗兩智。行相互
違。合令相應。非同非異。故云所不能至。極爲
殊勝。更無勝者。故云難勝。此地證得類無差
別眞如。謂此眞如。非如眼等是有別類故。斷
下乘涅槃障。修習禪波羅蜜増勝 六現前

無爲眞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謂住因縁
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得現前。智現理現。
故云無爲眞如性淨明露。此地證得無染淨
眞如。謂此眞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説後方淨
故。斷麁相現行障。修習般若波羅蜜増勝
七遠行地
盡眞如際。名遠行地 以第八地得一眞如
心。名無相無功用。故此第七地。從初發心。二
無數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後邊。出過
世間二乘道故。至此眞如無相邊際。故云盡
眞如際。多劫修行。故云遠行。證得法無差別
眞如。謂此眞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
故。斷細相現行障。修習方便善巧行増勝
八不動地
一眞如心。名不動地 非染非淨。故名爲一。
離諸虚妄。故名爲眞常住不變。故名爲如。約
此義邊名爲不動。又此地中。無分別智。任運
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此地證
得不増減眞如。謂此眞如。離増減執。不隨染
淨有増減故。斷無相中作加行障。修願波羅
蜜増勝 九善慧地
發眞如用。名善慧地 依眞如理體。起無礙
智用。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説法
故。名善慧地。此地證得智自在眞如。謂若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