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出三藏記集 (No. 2145_ 僧祐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覓歴所傳大比丘尼
戒一卷是疑今闕
右一四人出
阿毘曇安世高出阿毘曇五法七法二卷今闕七法阿毘
曇九十八法一卷闕僧伽提婆出阿毘曇鞞婆
  沙十四卷阿毘曇心十六卷僧伽跋摩出阿毘曇毘婆
沙十四卷阿毘曇心四卷天竺毘婆沙出舍利弗阿毘
曇二十二卷浮陀跋摩出阿毘曇毘沙六十卷釋法顯
出雜阿毘曇心十三卷伊葉波羅出雜阿毘曇心十三卷
僧伽跋摩出雜阿毘曇心十四卷迦旃延
阿毘曇心二十卷未詳誰出已入失源録
右一。凡九人出
成具光明支讖
  右一。二人異出
法鏡安玄
支謙
  右一。二人異出
法句秖難
支謙
  右一。二人異出
一卷無量壽鳩摩羅什
求那跋陀
  右一。二人異出
長阿佛馱耶舍
釋法顯
  右一。二人異出
摩訶僧祇律釋法顯
釋智猛
  右一。二人異出
小品竺法護鳩
摩羅什
  右一。二人異出
長者須達安公雜録又有此
求那毘陀出
  右一。二人異出
方等泥洹竺法護
釋法顯
  右一。二人異出
出三藏記集録上卷第二



出三藏記集中卷第三
 *釋僧祐撰 
新集安公古異録第一
新集安公失譯録第二
新集安公涼土異録第三
新集安公關中異録第四
新集律分爲五部記録第五
新集律分爲十八部記録第六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録第七
  新集安公古異録第一
古異者。蓋先出之遺文也。尋安録。自道地
要語迄四姓長者。合九十有二。標爲古
異。文散逸多有闕亡。觀其存篇古今可
辯。或無別名題。取語以爲目。或撮略四
鋡。摘一事而立卷名號質實信古典矣。安公
覿其古異編之於末。祐推其歳遠列之于首。
雖則失源而舊譯見矣
道地中要語章一卷或云小道地今有此
以下不稱有者並闕本
數練意章一卷舊録云數練安公云上二
出生祐案今生無此章名
梵志頗波羅延問尊種一卷舊録云頗波延問
種尊今有此
菩薩道地一卷安公云出
方等
&T075586;披陀菩薩一卷安公云出
方等*部
五十五法誡一卷或云五十
五法行
一切義要一卷
説善惡道一卷
愛欲聲一卷一本云愛
欲一聲
説善惡道一卷
愛欲聲一卷一本云愛
欲一聲
摩訶遮曷&T022368;一卷
天王下作猪一卷
魔王入目犍蘭腹一卷一名弊魔試摩目連
舊録云魔王入目連腹
  
有此
始造浴佛時一卷
十二賢者一卷舊録云十
二賢
佛併父弟調達一卷安公云上
出阿毘曇
憂墮羅迦葉一卷
四部本文一卷安公云上二出長阿
*鋡一本云出阿毘曇
中阿含本文一卷一本云中阿
六十卷
七漏一卷或云七
漏鈔
讓徳一卷
有賢者法一卷
摩訶厥彌難問一卷或云大
厥彌
大本藏一卷
説阿難持一卷
阿難問何因縁持*誡見世間貧亦現道貧
一卷
給孤獨四姓家問應受施一卷
曉所諍不解一卷
奇異道家難問住處一卷
奇異道家難問法本一卷
賢者手力一卷
八法行一卷
雜阿含三十章一卷
自見自知爲能盡結一卷
有四求一卷
佛本行一卷
河中大聚沫一卷或云水沫所漂或云
聚沫譬今有此
聞城譬一卷舊録云聞城十二因縁或云貝多
樹下思惟十二因縁今有此
便賢者坑一卷坑字或
作旃
自守亦不自守一卷舊録云不自守或云
不自守意今有此
所非汝所一卷
兩比丘得割一卷
聽施比丘一卷或云比丘聽施
今有此
善馬有三相一卷舊録云馬三相
今有此
馬有八弊惡態一卷或云馬有八態喩
今有此
道徳舍利日一卷
舍利日在王舍國一卷
獨居思惟自念止一卷
問所明種一卷
欲從本相有一卷或云欲
從本
獨坐思惟意中生念一卷
佛説如是有諸比丘一卷
比丘所求色一卷
佛説道有比丘一卷
色爲非常念一卷安公云自此上二十
是阿含一卷
色比丘念本起一卷
佛説善惡意一卷
比丘一法相一卷
有二力本一卷
有三力一卷
有四力一卷
人有五力一卷
不聞者類相聚一卷舊録云類
相聚
天上釋爲故世在人中一卷
爪頭土一卷
身爲無有反復一卷
師子畜生王一卷
阿須倫子披羅門一卷
披羅門子名不侵一卷
生聞披羅門一卷舊録云生
門梵志
有𨻗竭一卷
署杜乘披羅門一卷
佛在拘薩國一卷
佛在優墮國一卷
是時自梵守一卷
有三方便一卷舊録云三
方便
披羅門不信重一卷
佛告舍日一卷
四意止一卷舊録云四意
止本行
説人自説人骨不知腐一卷安公云上四十五
出雜阿含祐校此雜
  阿含唯有二十五而注作四十五斯豈傳寫筆散
畫致謬歟夫晋記之變三豕魯史之温五門古賢其
猶病諸況傭
寫之人哉
佛有五百比丘一卷
凡人有三事愚癡不足一卷
佛誡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
尊者卑者一卷安公云此上三
出中阿*鋡
一卷舊録云彌蘭或作彌
蓮出六度集今有此
阿鳩留一卷
憂多羅一卷
栴檀調佛一卷
惡人一卷
羅貧壽一卷舊録云羅彌壽
或云那彌壽
栴檀樹一卷今有
難提和難一卷或云難提
和羅
四姓長者難一卷舊録云四
姓長者
析佛一卷
  右九十二部凡九十二卷是古典
  新集安公失譯録第二
祐校安公舊録。其有譯名則繼録上卷。無
譯名者則條目于下。尋安録。自修行本起
訖於和達。凡一百有三十四。莫詳其人。又
關涼二録並闕譯名。今總而次列入失源之
部。安録誠佳。頗恨太簡。注目名撮題兩字。
且不列卷數行間相接。後人傳寫名部混糅。
且朱點爲標。朱滅則亂。循空追求困於難了。
斯亦璵璠之一玷也。且衆録雜苞集逸異
名多復重失相散紊。今悉更刪整標定卷部
使名實有分尋覽無惑焉
修行本起二卷安公言南方近出直益小本起
耳舊録有宿行本起疑即此
菩薩道樹一卷或云道樹三昧
二名異並同一本
八念一卷舊録云阿那
律八念
禪行三十七品一卷
諸法本一卷
申日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月光童子一卷
梵志孫陀耶致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枯樹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三十七品一卷安公云
出律
六淨一卷安公云
出律
法律三昧一卷
應行律一卷
歡豫一卷
三十二相一卷或云菩薩三
十二相
八十種好一卷
演道俗一卷舊録云演
道俗業
黒氏梵志一卷
大愛道般泥洹一卷
頗多和多耆一卷
羅云母一卷或云阿難多
桓羅云母
五母子一卷
無垢賢一卷或云無垢
賢女
八關齋一卷
一卷或云菩
薩逝
生死變化一卷或云生死變識一名見
正比丘或云見正
普明王一卷
文陀竭王一卷
耶祇一卷
五福徳一卷
末羅王一卷
分惒檀王一卷
長者音悦一卷或云音悦或云長
者悦音不蘭迦葉
首達一卷舊録云維
先首達
梵皇一卷或云梵
摩皇
五百梵志一卷
僧大一卷或云佛大
僧大
法常住一卷
大小諫王二卷今有諫王
卷未詳大小
耶匿王一卷或云波斯匿王
云波斯匿王喪母
摩夷比丘一卷或云摩
旃陀越國王一卷
迦葉戒一卷或云迦葉
禁戒
摩達王一卷
五恐怖世一卷舊録云五
恐怖
進學一卷或云勸進
學道
四飯法一卷或云四
飯法章
梵摩難王一卷
師比丘一卷或云比
丘師
十二死一卷
五無反復一卷
等入法嚴一卷或云菩薩等
入法嚴
治身一卷舊録云佛治身
餘録並同
治意一卷舊録云佛治意
餘録並同
十善十惡一卷安公云出
阿毘曇
阿難念彌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兜調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四虺喩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舊録
云四虺或作四蛇
馬有八熊一卷與古異録馬八
弊惡態異本
金色女一卷安公云出
阿毘曇
大子須大一卷
十夢一卷安公云出阿毘曇舊録云舍衞國王十夢
或云波斯匿王十夢或云舍衞國王夢見
  十事或云國王不黎
先泥十夢悉同一本
長者辯意一卷舊録云辯
意長者
長者須達一卷或云須
孝子報恩一卷一名孝
孝子睒一卷或云菩薩睒
或云睒
自愛不自愛一卷舊録云
自愛
長壽王一卷
薩和檀王一卷出六
度集
未生怨一卷
須摩提女一卷
賢首夫人一卷或云賢
七婦一卷
玉耶女一卷或云
新歳一卷
阿難八夢一卷舊録云阿難七夢衆録並
云夢是誤作八字
車匿本末一卷或云車
九色鹿一卷
五苦章句一卷一名淨除罪蓋娯樂佛法
或云五道章句
佛滅度後棺&MT01490;葬送一卷
婦遇對一卷舊録云婦人遇辜
或云婦遇辜
羅芸忍辱一卷
阿難邠坻四時施一卷舊録云阿難邠
祁四時布施
蜜蜂王一卷出六
度集
呵調阿那含一卷舊録云訶鵰阿那含
或作苛鵰阿那含
戒徳香一卷
鬼子母一卷
内外六波羅蜜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一
本云内六波羅蜜
小五濁一卷舊録云小五濁世或云
五濁世或云五濁世本
弗迦沙王一卷一名萍沙王五願
安公云出中阿含
伅眞陀羅所問寶如來二卷或云伅眞陀羅所
問寶如來三昧
  或云伅眞
陀羅
迦旃偈一卷舊録云比丘迦旃説法沒偈
云迦旃延説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右九十二部今並有其
七車一卷
彌勒一卷安公云出
長阿含
阿拔一卷安公云出長阿含
或云阿拔摩納
墮藍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七事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含
海有八事一卷
堅心一卷
太子和休一卷或云私
分陀利一卷舊録云薩芸芬陀利
或云是異出法花
無悕望一卷或云無所希望
是象歩之別名
内藏大方等一卷
難等各第一一卷舊録云阿難迦葉
利弗説各第一
胎中女一卷一名腹中女聽或云
阿羅呵公女腹中聽
小阿闍世一卷
普達王一卷
小須頼一卷
貧女人一卷
惟留王一卷舊録云惟
流王
目佉一卷或安公云
出方等部
理家難一卷
迦留多王一卷
梵志闍孫一卷古録云梵
志闍遜
波達王一卷
抄寶積一卷
悲心悒悒一卷
趣度世道一卷
異了本生死一卷
長者威勢一卷
鹹水喩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舊
録云鹹水譬喩
薩和達王一卷
癡注一卷
彌勒當來生一卷
慧上菩薩二卷慧上菩薩
是大善權
調達一卷
睒本一卷
放鉢一卷安公云出
方等部
頼吒謣羅一卷安公云出
中阿
馬王一卷出六
度集
和達一卷安公大録
訖於此
鉢呿沙一卷
法海一卷
失利越一卷
分身舍利一卷
以身施餓虎一卷
悉曇慕二卷
吉法驗一卷
口傳劫起盡一卷
仕行送大品本末一卷
律解一卷
打犍稚法一卷從鉢呿沙至打犍稚法凡一十一部
先在安公注未尋其間出或是晩
  集所得今移附此録焉從七車
打犍稚法凡五十部今並闕此
右一百四十二部。凡一百四十七卷。是失

  新集安公涼土異録第三
大忍辱十卷
淨行二卷
金剛三昧一卷
瓶沙王一卷
有無一卷
五百偈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一卷舊録云須耶越國
貧人賃剔頭
浮木一卷
坏喩一卷
妖怪一卷
首至問十四章一卷舊録云首至問佛十四意
或云首至問十四事今有此
  
阿般計泥洹一卷一本作陶射
計泥洹
四非常一卷
五失蓋一卷
大愛道受二卷舊録云大愛道或云大
愛道比丘尼今有此
要眞一卷
本無一卷
勸徳一卷
十五徳一卷
父母因縁一卷
不退轉四卷或云不退
轉法輪
長者法志妻一卷今有
金輪王一卷
慧行一卷
七智一卷作七知今
有此
未生王一卷
内外無爲一卷
道淨一卷
七事本末一卷舊録云七事
行本
難龍王一卷或云難龍今有此
阿陀三昧一卷
百寶三昧一卷
三乘一卷
耆域術一卷舊録云耆
域四術
五蓋離疑一卷
太子智止一卷
大五濁一卷舊録云大
五濁世
道徳章一卷
苦相一卷
須佛得度一卷
一卷
須菩提品七卷一本云法護出道行
同本異出
三慧一卷
菩薩等行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一卷
四無畏一卷
五陰事一卷今有
義決法事一卷
權變一卷舊録云文殊師利權變三
或云權變三昧
傴和一卷
賢劫五百佛一卷
七言禪利一卷舊録云傴惒
七言禪利
菩薩十*傴惒一卷
十思惟一卷
分別六情一卷
三失蓋一卷
佛寶三昧一卷
法志女一卷
文殊師利示現寶藏二卷
  右五十九部凡七十九卷是涼土異
  新集安公關中異録第四
阿難爲蠱道呪一卷舊録云阿難爲
蠱道所呪
墮落優披塞一卷今有
惒薩王一卷
菩薩本行一卷
藍達王一卷一名目連因縁功徳
云目連功徳今有此
王舍城靈鷲山一卷舊録云王舍城
靈鷲山要直
阿多三昧一卷
思道一卷
人民求願一卷今有
大珍寶積惟日一卷
陀賢王一卷
佛在竹園一卷
法爲人一卷
道意一卷
墮迦羅問菩薩一卷今有
阿夷比丘一卷
&T075586;陀悔過一卷
太子辟羅一卷舊録云太
壁羅
沙彌羅一卷
八徳一卷
善徳一卷
方等決一卷
摩訶揵陀惟衞羅盡信比丘等度一卷舊録
云盡
  信比
比丘三事一卷
  右二十四部凡二十四卷是關中異
  新集律分爲五部記録第五 出毘婆沙
佛泥洹後。大迦葉集諸羅漢。於王舍城安居。
命優波離出律。八萬法藏有八十誦。初大迦
葉任持。第二阿難。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
提。第五優波掘。至百一十餘年傳授不異。
一百一十餘年後。阿育王出世。初大邪見。毀
壞佛法焚燒書。僧衆星散。故八十誦灰滅。
後値羅漢更生信心。懺悔除罪甚有神力。爲
鐵輪王王閻浮提。能役鬼神。一日一夜壞舍
利八塔造八萬四千塔。還興顯佛法。請諸羅
漢誦出律。時有五大羅漢。各領徒衆
法。見解不同。或執開隨制。共相傳習。遂有五
部出焉。十六大國隨用並行。競各進業皆獲
道證。自非聖道玄通。孰能使之然乎。後時五
部異執紛然競起。阿育王言。皆誦佛語。我今
何以測其是非問僧。佛法斷事云何。諸僧皆
言。法應從多。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籌當。
爾時衆取婆麁富羅部籌多。遂改此一部爲摩
訶僧祇摩訶僧祇者。大衆名也。若就今時。此
土行籌便此十誦律名摩訶僧祇也。大集
佛記。未來世當有此等律出世。與今事相應
六名不異也。又有因縁説。佛在世時有一
長者。夢見一張白疊忽然自爲五段。驚詣佛
所請問其故。佛言。此乃我滅度後。律藏當分
爲五
  新集律分爲十八部記録第六
佛滅度二百年後。薩婆多部分出婆蹉部。婆
蹉部又分出三部。一者法盛。二者名賢。三者
六成。彌沙塞部分出中間見迦葉維部分出
二部。一者僧伽提。二者式摩一本三
摩提
摩訶僧
祇部四百年時分出六部。一者維跡。二者多
聞三者施設。四者毘陀五者施羅六者上施
羅。又一本曇無徳部此十八部見有同
異文煩不復備寫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録第七
昔甘露初開法。是先因事結戒。律教方盛
及*疊夢表其五分。而彼毱多當其異部。故
知道運推移。化縁不壹矣。至于中夏聞法亦
而後律。律藏稍廣。始自晋末而迦葉維
部猶未東被。既總集五家。故存其名録。若乃
梵文至止之歳。胡漢宣譯之人。大衆講集之
處。名徳書翰之文。並具擧遺事交相爲證。使
覽者昭然究其始末云爾
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
一卷
薩婆多部者。梁言一切有也。所説諸法一切
有相。學内外典好破異道。所集書説無有
我所。受難能答以此爲號。昔大迦葉具持法
藏。次傳阿難。至于第五師優波掘。本有八十
誦。優波掘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爲十
誦。以誦爲名。謂法應誦持也。自茲以下師
資相傳五十餘人。至秦弘始之中。有罽賓沙
門弗若多羅。誦此十誦胡本來遊關右。羅什
法師於長安逍遙園三千僧中共譯出之。始
得二分餘未及竟。而多羅亡。俄而有外國沙
門曇摩流支。續至長安。於是廬山遠法師慨
律藏未備思在究竟。聞其至止。乃與流支書
曰。佛教之興先行上國。自分流*以來近四百
年。至於沙門徳式所闕猶多。頃西域道士弗
若多羅者。是罽賓持律。其人諷十誦*胡本。
有鳩摩耆婆者。通才博見。爲之傳譯。十誦之
中始備其二。多羅早喪中塗而廢。不得究竟
大業。慨恨良深。傳聞仁者齎此自隨。甚欣
所遇。冥運之來豈人事而已耶想弘道爲物
感時而動。叩之有人。必情無所吝。若能爲律
學之衆留此本。開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
渉之流不失無上之津。參懷勝業者日月彌
朗。此則惠深徳厚。人神同感矣。幸望垂懷不
孤往心一二。悉諸道人所具。不復多白。曇摩
流支得書。方於關中共什出所餘律。遂具一
部。凡五十八卷。後有罽賓律師卑摩羅叉。來
遊長安。羅什先在西域。從其受律。羅叉後自
秦適晋。住壽春石澗寺。重校十誦律本。名品
遂正。分爲六十一卷。至今相傳焉
曇無徳四分律四十卷或
四十五卷
曇無徳者。梁言法鏡。一音曇摩毱多。如來涅
槃後。有諸弟子顛倒解義覆隱法藏。以覆法
故名曇摩毱多。是爲四分律。蓋罽賓三藏法
師佛陀耶舍所出也。初耶舍於罽賓誦四分
律。不齎*胡本而來遊長安。秦司隷校尉姚爽
欲請耶舍。於中寺安居。仍令出之姚。主以無
*胡本難可證信。衆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許
也。羅什法師勸曰。耶舍甚有記功。數聞誦習。
未曾脱誤。於是姚主即以藥方一卷民藉一卷
並可四十許紙。令其誦之三日。便集僧執文
請試之。乃至銖兩人數年紀不謬一字。於是
咸信伏。遂令出焉。故肇法師作長阿鋡序
云。秦弘始十二年歳上章掩茂。右將軍司隷
校尉姚爽。於長安中寺集名徳沙門五百人。
請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
十四年訖。十五年歳昭陽奮若。出長阿含。涼
州沙門佛念爲譯。秦國道士道含筆受。余以
嘉運猥參聽次。雖無翼善之功。而預親承之
末。略記時事以示來賢。又答江東隱士劉遺
民書末云。法師於大寺出新至諸。法藏淵
曠日有異聞。禪師於宮寺教習禪道。門徒數
百夙夜匪懈。邕邕肅肅致可欣樂。三藏法師
於中寺出律。本末精悉若覩初制毘婆沙。於
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毘曇*胡本雖未及譯。
時問中事發言奇新。貧道一生預參嘉會遇
茲盛化。自不覩釋迦祇洹之集。餘復何恨。而
恨不得與道勝君子同斯法集耳。故撮擧肇
公書序以顯其證焉
婆麁富羅律四十卷
婆麁富羅者。受持典。皆説有我不説空相。
猶如小兒。故名爲婆麁富羅。此一名僧祇律。
律後記云。中天竺昔時暫有惡王御世。三藏
比丘及諸沙門。皆遠避四奔。惡王既死善王
更立還請沙門歸國供養。時巴連弗邑有五
百僧。欲斷事。既無律師又闕律文。莫知承案
即遣使到祇洹精舍。寫此律文衆共奉行。其
後五部轉集。諸律師執義不同各以相承
爲是。爭論紛然。于時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測
其是非。於是問僧。佛法斷事云何。皆言。法應
從多王言。若爾當行籌。知何衆多。既而行籌。
婆麁富羅衆籌甚多。以衆多故。改名摩訶僧
祇。摩訶僧祇者。言大衆也。沙門釋法顯遊西
域於摩竭提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
寫得*胡本齎還京都。以晋義熙十二年歳次
壽星十一月。共天竺禪師佛駄跋陀。於道場
寺譯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訖
彌沙塞律三十
四卷
彌沙塞者。佛諸弟子受持十二部。不作地
相水火風相虚空識相。是故名爲彌沙塞部。
此名爲五分律。比丘釋法顯。於師子國所得
者也。法顯記云。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
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渉乃至中天
竺。於摩訶乘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訶僧祇。
復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薩婆多衆律。即
此秦地衆僧所行者也。又得雜阿毘曇心可
六千偈。又得一部綖二千五百偈。又得一
部方等泥洹可五千偈。又得摩訶僧祇
阿毘曇。法顯住三年。學*胡書*胡語。悉寫之。
於是還。又至師子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
*胡本。法顯以晋義熙二年還都。歳在壽星。
多譯。唯彌沙塞一部未及譯出而亡。到
宋景平元年七月。有罽賓律師佛大什。來至
京都。其年冬十一月。瑯瑘王練比丘釋慧嚴
竺道生於龍光寺。請外國沙門佛大什出之。
時佛大什手執*胡文。于闐沙門智勝爲譯。至
明年十二月都訖
迦葉維律未知
卷數
迦葉維者。一音迦葉毘。佛諸弟子受持十二
。説無有我及以受者。輕諸煩惱猶如死
屍。是故名爲迦葉毘。此一部律不來梁地。昔
先師獻正。遠適西域誓尋斯文。勝心所感多
値靈瑞。而葱嶺險絶弗果茲典。故知此律於
梁土衆僧未有其縁也
  右五部。其四部至中夏。凡一百有八十卷。
部卷已入録最限
出三藏記集録中卷第三



出三藏記集録下卷第
 *釋僧祐撰 
  新集續撰失譯雜録第一
祐總集衆遍閲群録。新撰失譯猶多卷部。
聲實紛糅尤難銓品。或一本數名。或一名數
本。或妄加游字。以辭繁致殊。或撮半立題。以
文省成異。至於書誤益惑亂甚棼絲。故知必
也正名。於斯爲急矣。是以讐挍歴年因而後
定。其兩卷以上凡二十六部。雖闕譯人。悉是
全典。其一卷以還五百餘部。率抄衆
典。蓋寡觀其所抄。多出四鋡六度道地大集
出曜賢愚及譬喩生。並割品截掲撮略取
義。強製名號仍成卷軸。至有題目淺拙名與
實乖。雖欲啓學實蕪正典。其爲愆謬良足深
誡今悉標出本注之目下。抄略既分全部
自顯。使沿波討源還得本譯矣。尋此録失源
多有。詳其來也。豈天墜而地踊哉。將
是漢魏時來歳久録亡。抑亦秦涼宣梵成文
屆止。或晋宋近出忽而未詳。譯人之闕殆由
斯歟。尋大法運流世移。六代撰注群録。獨見
安公。以此無源未足怪也。夫十二部應病
成藥。而傳法淪昧實可悵歎。祐所以杼軸於
尋訪。崎嶇於纂録也。但陋學謏聞多所未周。
明哲大士惠縫其闕。言貴璧。況法施哉
大方便報恩七卷
雜譬喩六卷或云諸雜
譬喩
佛本行五卷
分別功徳五卷一名増一阿含
疏迦葉阿難造
胡本四卷以是長
安中出
大智度無極四卷
道神足無極變化四卷一名合道
神足
羅摩伽三卷
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二卷或云如來
性起
儒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二卷一名決了諸法
如幻化三昧
菩薩瓔珞本業二卷或云菩薩
瓔珞
菩薩名二卷
佛名二卷
興起行二卷
遺教三昧二卷或云遺教三
昧法律
淨度三昧二卷或云淨
未曾有二卷或云未
曾有
大乘方便二卷
摩訶摩耶二卷或云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