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No. 2157_ 圓照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跋陀所翻似是謙護等譯
今尋得二卷且附東晋録中
釋摩男本一卷呉支
謙譯
三藏法師自述諭一卷非梵本出
故亦刪之
當來選擇諸惡
世界。過去行檀波羅蜜上二
出悲華
殺龍濟一
出六
度集
三國縁出長
阿含
三小劫出樓
佛入
甘露調正意出大十
二門
阿蘭那出中
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出雜
阿含
那頼
珠著海中。舅甥。舍利弗般泥洹。負債
爲牛。君臣上六
出生
四食小乘
雜抄
阿難見妓
樂啼哭無常。佛往慰迦葉病。佛命阿難
詣最勝長者。二僑士。目連弟布施望即
上五
出出曜
般泥洹等二十三部二十三卷。或是別生抄
。或非跋陀所出。今爲實録。故總刪之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八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録上之八
觀世音菩薩受記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第三
出與西晋法護道眞出者
  同本見王宗僧祐李廓
法上等録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勇。名曇無竭。本姓李氏。幽州黄龍
國人也。幼爲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爲師
所異。嘗聞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國。慨然有
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門
僧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
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海
西郡。進入流砂到高昌郡。歴龜茲沙勒諸
國。前登蔥嶺雪山。棧路險惡驢馬不通。
氷峨峨絶無草木。山多瘴氣。下有大江浚急
如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繋索爲橋。相去極遠
十人一過。到彼岸已擧煙爲識。後人見煙知
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
索人墮江中。行蔥嶺三日方過復上雪山。懸
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弋孔處
相對。人各執四弋。先拔下弋手攀上弋展轉
相待。三日方過乃到平地。相待料撿同侶
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歳餘。學
梵書竟便解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梵文
一部。無竭同行沙門餘十三人。西行到新頭
那提河此云師
子口
縁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
骨。及覩自沸木船。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便停此寺受
具足戒。天竺沙門佛陀多羅此云
覺救
彼方衆僧
云。其已得道果。無竭請爲和尚。漢沙門志
定爲阿闍梨。於寺夏坐三月。日復北行至中
天竺。曠絶之處常齎石蜜爲糧。其同侶八人
亡。五人倶行屡危棘。無竭所齎觀世
常專心撃念。進渉舍衞國中。野逢山象
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象驚怖奔走。後渡恒河復値野牛一群鳴吼
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
來。野牛驚散遂得免害。其誠心所感在
克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
州。所歴事迹別有記傳。元嘉末年達于楊都。
手自宣譯觀世音授記一部。今見傳于世。
後不知所終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一卷亦云彌勒上生
見道慧宋齊録及
  僧祐録祐録先在高
昌郡譯出於彼齎還
諫王初出亦云大小諫王與唐譯勝光王
及勝光天子同本房云見別録
治禪病祕一卷或云治禪病祕要法無
或云禪要祕密治病或二
  或出雜阿含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竺園
寺出其月二十五日訖見僧祐寶唱等録
淨飯王涅槃一卷或加般字第二出與法炬
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進學一卷或云勸進學道第二出與支
謙等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八關一卷異出本房
云見別録
五無返復一卷一名五返覆大義
或作附字房云見別録
佛大僧大一卷二兒名房
云見別録
耶祇一卷房云見
別録
末羅王一卷房云見
別録
摩達國王一卷房云見別録
或無國王字
旃陀越國王一卷或無國王字
房云見別録
五恐怖世一卷或云五恐怖
房云見別録
弟子死復生一卷或云死亡更生
云見別録
迦葉禁戒一卷一名摩訶比丘云眞僞沙
第二出房云見別録已上
  存已
下闕
菩薩誓一卷第五出與長者子制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中陰一卷房云見
別録
觀世音觀一卷先在高昌郡譯出於
彼齎來見僧祐録
波斯匿王喪母一卷云波斯匿王祐云波
耶匿王房云見別録出増
  一阿含第十
八卷異譯
佛母般泥洹一卷孝建二年於建山定林上寺出
一名大愛道般泥洹見僧祐録
  出増一阿含第
五十卷異譯
弟子慢爲耆域述一卷亦云弟子爲耆域述慢戒
羽弟子戲第四出
  與阿難問事佛吉凶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長者音悦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五苦章句一卷第二出與曇無蘭出
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分惒檀王一卷第二出竺律炎三摩竭
同本房云見別録
弟子事佛吉凶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
房云見別録
生死變識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
異名房云見別録
優婆塞五戒一卷亦云五相第二出與五
戒相同本房云見別録
賢者律儀一卷亦云威儀房
云見別録
  右二十八部二十八卷迦葉禁戒上一十五部
一十五卷見在菩薩誓
下一十三部
一十三卷闕本
居士沮渠京聲。即北涼河西王蒙遜從弟
安陽侯也。魏併涼後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
交世務。常遊上塔寺以居士自畢。丹陽尹
孟顗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相崇
愛。亟設供饌厚相優贍。京聲以孝武帝孝建
二年乙未。於楊都竹園及鍾山定林上寺。
譯彌勒上生等二十八部。通習積久臨筆
無滯。京聲居絶妻拏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
典。是以建業白黒咸敬而嘉焉。以大明
之末遘疾而卒。普明王梵摩皇上二
出六度集
&T008394;夷比丘。優婆塞五法上二
出中阿含
釋種問
優婆塞出雜
阿含
清信士阿夷扇亦云阿夷扇持
出生
五百梵志群録
注疑
普明王等七。六是別生。一
是疑僞。今爲實録。故並刪之
閻羅王五天使者一卷一名鐵城泥犁
房録出中阿含第十二
  
瞿曇彌記果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八異譯見長房録
長者子六過出家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二十
七卷異譯見長房録
佛母般泥洹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五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貧窮老公一卷或云貧老
二出見長房録
懈怠耕者一卷録云懈怠耕
見長房録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字見長
房録第二出
善生子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見長房録
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
佛般涅槃後諸比丘一卷云出雜阿
見房録
譬喩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一部一十一卷請賓頭上七部七卷見
在善生子下三部三
卷闕
沙門釋惠簡。未詳何許人也。以孝武帝大明
元年丁酉於鹿野寺譯五天使者等十部
眞僞沙門與京聲所出迦葉禁戒文句全
同乃是使者異名録家錯上
藥師琉璃光亦名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
出大灌頂祐録注爲疑
釋迦畢罪。殺身濟賈人上二
出六度集
阿難見水光瑞木光
大乘抄
商人求財。瞿曇彌上二
出中阿含
舍衞城中人喪子發狂
學人亂意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
上二並出増一阿含
大力士出家得道亦云力士
跋陀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上二
出雜阿含
旃闍摩暴志謗佛出生
竊爲沙門褐師捨家學道上二
出出曜
呪願祐載
僞録
眞僞沙門等一十五部。長房等録
並云慧簡所出。今以多是別生等故。刪之
不存也
菩薩念佛三昧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或五卷
第一譯與隋笈多出者同本
  是大集別分見道惠
宋齊録及僧祐録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
第七譯見僧祐録與支
  謙無量門微密
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功徳直。西域人也。道契既廣善誘日新。
以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遊至荊州寓禪房
寺。沙門玄暢請出念佛三昧等二部。暢刋
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
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于
今。直留荊數年。後不知所終矣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或云略要羯磨法房云二
卷祐云一卷見僧祐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僧璩姓朱。呉國人。出家爲僧業弟子。
總鋭衆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製文藻。始
住呉虎丘山。孝武欽其風聞。勅出楊都爲僧
正悦衆。止于中興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
十誦羯磨一部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
叉戒本或云十誦比丘尼大
  戒見僧祐
寶唱二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頴。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出家
爲法香弟子。在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倶
以律藏知名。頴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
聞研精律部博渉論。元嘉末至建業止新
亭寺。孝武以頴學業兼明。勅爲都邑僧正。
後辭任還多寶寺。常習定閑房。亦時開律
席。後移住長干寺。以明帝太始元年中。集
出十誦尼戒一部。兼出羯磨。流行於
無盡意十卷第五出與阿差末等同
本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阿述達菩薩一卷第四出與寶積無畏徳會等同
本太始年於廣州出見始興寶
  唱等
海意七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如來恩知不思議五卷見始興僧
祐等録
寶頂五卷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三密底耶一卷宋言賢人用律*
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右六部二十九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眷。印度人也。志性彌簡開利爲
務。亦以明帝或太始年中。於廣州譯無盡意
六部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二卷一名決了諸法
幻三昧
  二出與漢獻嚴佛調譯者及大般
若那伽室利分並同本見始興録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翔公亦云朔公。在南海群譯濡首菩
一部。群録直云宋世不顯年名。未詳何

佛藏大方等一卷亦名問明顯明難品異
譯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瓔珞本業二卷一名菩薩瓔珞第三
出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道嚴於宋世譯佛藏方等等二部。
群録直云宋世。不顯帝年
梵女首意一卷第二出見始興録
及趙録法上録
空淨三昧一卷亦云空淨天感應三昧第二
出見始興録及趙録法上録
勸進學道一卷亦名勸進與梁史共出第三
譯見始興録及趙録法上録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勇公。於宋世譯梵女首意等三部。
群録雖云宋世。不顯帝年
車匿亦名車匿本末出六度集中是尸阿遍王
異名群録雖云勇公所出今以別生抄故刪
  之不
存也
寂調音所問一卷一名如來所説清淨調伏
與西晋法護文殊淨律等同本第四
  出見始興録
及法上録
樂瓔珞莊嚴方便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
亦名轉女身菩薩
  四出與西晋法護順權方便
同本見始興録及僧祐法上録
二部二卷前寂調音見在
後樂瓔珞*闕本
沙門釋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二部。群
録注云宋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月燈三昧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
名建慧三昧出大月燈第七
  卷異譯見趙
録及法上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先公。於宋世譯月燈一部。群録注
云宋世。不顯譯年。未詳何帝
彌沙塞律抄一卷見寶唱録亦名提阿
波檀那眷屬鼻膩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彌。師子國人也。譯彌沙塞律抄
一部。大周録中指寶唱録不言帝代。其寶唱
録尋本。且寄於宋録。以彰有據耳僧祐
法苑云晋
&T002247;八年三月十日於廬山般若臺東精舍與師子國
律師僧伽跋彌出眷屬律抄同集僧一百二十人已編此
録未暇
移改
新集失譯諸
如來智印一卷一名諸佛法身第二出
與*慧印三昧同本
老母一卷第二出與老女
等同本
法滅盡一卷
甚深大迴向一卷
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一卷出中阿含第
四十卷異譯
優波夷墮舍迦一卷出中阿含第五十
五異譯或無迦字
邪見一卷出中阿含
六卷異譯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或云大沙門羯
磨法出十誦律
迦丁比丘説當來變一卷或直云迦丁比
丘已後闕本
十方佛名
華嚴淨一卷
三十七品一卷祐載兩本並云
異出今且存一
七佛各説偈*一卷
乳王如來一卷或云乳王
與乳光同本
現在十方佛名*一卷
過去諸佛名*一卷
千五百佛名*一卷
五百七百佛名*
觀世音成佛一卷
文殊因縁一卷
文殊本願一卷
文殊觀一卷
彌勒須一卷
導師問佛一卷
&T075586;陀菩薩百二十難一卷
持身菩薩
賢首菩薩二百問一卷
金剛女菩薩一卷
善意菩薩一卷
菩薩從兜率天降中陰一卷
菩薩行喜一卷
菩薩淨本業一卷
菩薩初業一卷
菩薩四事一卷
菩薩十六願一卷
菩薩五十徳行一卷
菩薩教法一卷
菩薩正行一卷
菩薩出入諸則一卷
菩薩母姓字一卷
菩薩家姓一卷
菩薩比丘一卷
菩薩
菩薩作六牙象本事一卷
菩薩師子王一卷
諸天阿須倫鬪一卷
浴像功徳一卷與新譯者梵
本未詳同
陀隣尼目佉一卷今疑即阿難
陀目佉尼
禮敬諸塔一卷
般若波羅蜜偈一卷
佛清淨偈一卷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佛十力偈一卷
十方佛神呪一卷
四天王神呪一卷
十二因縁結縷神呪一卷
摩訶神呪一卷
移山神呪一卷
降魔神呪一卷
威徳陀羅神呪一卷本作成
和魔結神呪一卷
鳩迦葉一卷與僮迦葉解難同本出長阿含第七
卷異譯法上録云出中阿含第十六
  卷異
出要二十卷
行道十卷
長阿含三卷祐云疑是殘
缺長阿含
弘道二卷
四天王一卷祐云後有呪
似人所附
金色女一卷雜譬喩中有
祐云異出本
禪鬼魅不安一卷
瞻波國佛説戒一卷
佛在誓枝山説法一卷
佛三毒事一卷
佛七事一卷
佛開和伏一卷
佛意行一卷
因佛生三心一卷
佛聚一卷
七佛本縁一卷
釋迦文杖鉢一卷
佛袈裟一卷
佛大衣一卷
迦葉解一卷
迦葉因縁一卷
舍利弗問署一卷
迦葉獨證自誓一卷
舍利弗嘆度女人一卷
舍利弗生西方一卷
舍利弗目連泥洹一卷今疑是生中舍
利弗般泥洹
目連所問一卷
目連因縁一卷
阿難見變一卷
阿難陀一卷
阿那含七念一卷
羅漢菩子一卷
賓頭盧取鉢一卷
受行比丘一卷
愛身比丘一卷
旃比丘一卷
善星比丘一卷
六群比丘一卷
自在王比丘一卷
羅耶達比丘一卷
比丘和須蜜一卷
玄戒未來比丘一卷今疑玄
字錯
比丘法相一卷
釋種子一卷
尊者婆蹉律一卷
罽賓二沙彌一卷
沙彌持戒一卷
海洲優婆塞會一卷
賢者雜事一卷
弟子修學一卷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一卷
弟子精進一卷
迦提羅越問五戒一卷
那羅延天王一卷
毘沙門天王一卷
四大天王一卷
諸天壽一卷
魔現成佛一卷
魔王一卷疑是
試字
淨飯王一卷
佛葬閲頭檀王一卷
欲王作小兒時一卷
小阿育王一卷
優填王照逝心女一卷今疑是大乘藏
中優填王
迦夷王頭布施一卷
果尊王一卷
佛居士一卷
降恐王一卷今疑恐
字錯
魔羅王一卷
摩登王一卷
舍夷國一卷
羅提坭王一卷或作國王
羅提埤
摩訶惟越王一卷
流沙王一卷
十四王一卷
王以竹施一卷
勸王持五戒一卷
太子旃舍羅差一卷
長者盛徳一卷
長者法心一卷
長者仁賢一卷
長者洹羅越一卷
佛問淳陀長者受樂淨行一卷
婆羅門問事一卷
婆羅門等諍説一卷
六師詣波斯匿王一卷
尼揵一卷
明星梵志一卷
兜率梵志一卷
梵志拔陀一卷
梵志計火淨一卷
梵志問疑一卷
梵志意一卷
梵志好母一卷
梵志淫女一卷
梵志六師一卷
天后賢女一卷
徳女問一卷
貧女小施獲弘報一卷
彌家女一卷
二人作沙門弟斷兄舌一卷
氣嘘殺旃陀羅一卷
眼能視殺人一卷
孤獨三兄弟一卷
阿劍佗一卷
不蘭伽一卷
小申日一卷
波羅奈媈四姓一卷或作
婦字
波姓家主叩書一卷
提謂一卷
強羅一卷
金轉龍王一卷
蘇曷龍王一卷
三龍王一卷
虎王一卷
蝎王一卷
毒龍蛇施一卷
放牛法一卷今疑是藏
放牛
養牛一卷
閻羅王一卷今疑是藏
五天使者
餓鬼一卷
鐵杵泥犁一卷
一卷
一卷
苦*慧一卷
*慧達一卷
法足一卷
身數一卷
選福一卷
布施一卷
助善一卷
古來一卷今疑是藏中
古來世時
孝順一卷
縁本一卷今疑是藏中
縁本致
度世一卷
法藏一卷
明住一卷
善憩一卷
植質一卷
名相一卷
怪異一卷
滅怪一卷
本鉢一卷
案鉢一卷
諸法一卷
與脱一卷
伏願一卷
寶見一卷
眞提一卷
明義一卷
見在一卷
釋論*一卷祐云疑是大智
度論抄之一卷
雜事一卷
旨解一卷祐云疑即
義旨雜解
釋學一卷
度道俗一卷
諸福徳一卷
説人身一卷
施色力一卷
色入施一卷
戒法律一卷
未生一卷
未生災一卷
念佛品一卷
須彌山一卷
成敗品一卷目或云成敗品第四似是樓炭
品今撿樓炭無此品
世間珍寶一卷舊録云世間
所望珍寶
現道神足一卷
成行無想一卷
悔過除罪一卷
深自僥倖一卷
布施持戒一卷
生西方*齋一卷
造浴室法一卷
有疑往解一卷
長阿含方法一卷
令人孝有徳一卷
人於出家者一卷
心應深貧慕一卷
地水火風空一卷
求欲者除意一卷
持戒教人殺生一卷
七月十五日臘法一卷
功高憍慢有二一卷
歡喜布施有五事一卷或作勸
字錯
三夢一卷
三悔處一卷
二乘無一卷
四署一卷
四等意一卷
政斷一卷
四厚一卷
五署一卷
五穀世一卷
五亂一卷
五邪一卷
六禪一卷
六度六十行一卷
六輩阿惟越致一卷
七衆一卷
七流一卷
七使一卷
七輩人横死一卷
七歳作善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一卷
八雙一卷
九結一卷
一卷
九道觀身一卷
十部僧一卷
十二意一卷
十二阿練若高行一卷
十二部*名一卷
三十二僧那一卷
三十四意一卷
五十徳相一卷
六十品一卷
六十二疑一卷
十二觀一卷
百法一卷
惟日三昧一卷
月電三昧一卷
無言三昧一卷
阿和三昧一卷
禪行法一卷今疑是藏中
禪行法
須彌山譬一卷
日月譬一卷
海水譬一卷
藥草喩一卷
功徳天譬一卷
賢劫譬一卷
金剛譬一卷
寶藏譬一卷
明珠譬一卷
聚木譬一卷
四大譬一卷
五部威儀所服一卷或云五部僧服
僧傳云白法祖譯
結界文一卷
沙彌離戒一卷
五戒報應一卷
六足阿毘曇一*卷
雜譬喩六卷或云諸
雜喩
譬喩一卷祐云異出更有
一本今且存一
雜譬喩一卷九十
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
有本餘者並闕
並是梁代沙門僧祐録中新集失譯諸。然
僧祐本録。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
五百七十卷。今細搜撿餘九百九十九部一
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或長房等失
譯録中已載。及有代録之中標其譯主。除此
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搜撿長房等
録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爲失源。然祐録
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於宋録之末。
庶免遺漏焉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
南齊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
午。凡主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
律。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見
在五部五卷闕本
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
卷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
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二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
沙門釋曇景二部三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
無量義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録荊
州隱士劉虬爲序
  右一部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人。
悟物居情道利無捨。以高帝道成建元二年
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一部。耶舍
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人。武當山沙門
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楊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一卷見僧祐録祐云未
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徳律見僧祐録
祐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
以武帝&MT00097;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
二部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
律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賢。西域人。懷道
放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佛後優
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
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
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盤持付弟子
陀寫倶。陀寫倶欲涅*盤付弟子須倶。須倶
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
須。目揵連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
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不出
其名
藏將律藏至廣
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
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
己巳
共沙門
僧禕。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爲善見律毘婆
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歳房云
庚午
七月半
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
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
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値苦行律師
弘度。得此佛涅*盤後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
明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
何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
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
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
九年癸亥歳。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昇依伯休
所計推至大唐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歳。合
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
遠近參差未堪取行此墨點記與法顯所傅師
子國佛牙精舍唱記年歳全
懸此云優婆離律藏竟自恣了已手自下點年年如是展
轉相付流傳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善見婆沙非是波離
所集乃是部分已後二十部中隨彼所宗釋一家義撮要而
解非全部毘尼也即此撰集後年下一點此或如然若
優波離手自下點
者未可即爲指南也
妙法蓮華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
法華在第
  五卷初沙門法獻於于闐國得一卷梵本來道慧
宋齊録僧祐録云於高昌群譯梵本未詳孰正
觀世音懺悔除罪呪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
五日譯見僧祐録及
  寶唱
右二部二卷提婆達多品見在
觀世音呪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
隨方啓喩。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爲沙門法
獻於楊都瓦官寺譯提婆達多品等二部。獻
時爲僧正。初獻以宋元徽三年遊歴西域。於
于闐國得梵本并及佛牙。有迦毘羅神衞
護還宋。至齊永明中共沙門法意譯出。佛
牙安置鍾山上定林寺佛牙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
帶黄白其牙&T032846;凸若
今印文而温潤光潔頗類珠玉謹案内佛有四牙一在忉
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
也後忽失之乃現于
闐獻於于闐請還
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
並執器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
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捨視。寺僧從其
言。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三禮已。錦
巾盛牙繞山東去。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文
併陳仍在鍾岳。至仁壽三年。内使令豫章王
暕。從楊州將獻文帝。其年五月十五日勅送
東禪定寺供養。佛牙靈異具如僧祐佛牙記。
此不復廣。其東禪定寺。即今大莊嚴寺是也」
須達一卷一名須達長者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異
譯見長房録及高僧傳祐云建武二年出
百喩四卷亦云百句譬喩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
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祐等並云
  譯成十卷此之
四卷百事足矣
十二因縁一卷第五出與貝多樹下同本祐
云建武二年出見高僧傳及房録
  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求那毘地。齊言徳進。中印度人。弱齡從
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那。聰慧強記
勤於諷習。所誦大小乘十餘萬言。兼學世
典明解陰陽。其候時逆占多有徴驗。故道術
之稱有聞西域。建元初來至江淮止毘耶離
寺。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已下競相請謁。
初僧伽斯那於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
中要切譬喩。撰爲一部。凡有百事。以教
授新學。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武帝永
明十年壬申秋九月譯爲齊文。即百喩也。
復出須達及十二因縁*。自宋大明已後譯
殆絶。及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爲人
弘厚有識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
是以外國僧衆萬里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
事。供贈往來歳時不絶。性頗畜積富於
寶。然營建法事已無私焉。於建鄴淮側造正
觀寺。重閣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徳業甚
著。以中興二年冬卒
摩訶摩耶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
亦直云摩耶或二卷見王宗寶
  唱法上
等三録
未曾有因縁二卷度羅睺羅沙彌序亦直云
未曾有第二出見始興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齊代譯摩耶
等二部。群録直云齊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
何帝
腹中女聽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
等同本房云見古録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寶卷永元年中。誦出
中女聽一部。衆録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
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長房内典
録云齊時
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一卷此不然如後大乘録
中廣述房等復云齊代沙門法度於楊都出灰河一卷
毘跋律一卷今以灰河出雜阿含其毘跋律隋法録云
法度僞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釋法
尼釋益意二卷今以此即是齊未梁初僧法尼閉目
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舛不可流行若言齊末出者祐
録何故不載今編疑部正録不存房等又云齊代沙門
道備出九傷等五部五卷群録注疑今依舊爲定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八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九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録上之九
梁蕭代都建業亦云
前梁
自武帝天監元年壬午。至敬帝大平二年丁
丑。凡四主五十六年。緇素九人。所出
論及諸傳記等。并新集失譯諸。總四十七
部二百一十七卷
於中四十一部二百七
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梁沙門釋僧祐三部三十九
卷諸録集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
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