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沙門僧伽跋澄。或云跋橙。秦言衆現。罽賓國
人。毅然有淵懿之量。歴尋名師修習精詣。
博覽衆典特善數。暗誦毘婆沙貫其妙旨
毘婆沙即鞞婆沙
是非大毘婆沙也
常浪志遊方觀風弘化。符堅
建元之末來入關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廣。禪
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咸稱法匠焉。堅祕書
郎趙政字文業。博學有才崇仰大法。甞聞外
國宗習毘婆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
譯梵文。澄以建元十七年辛巳。至二十一年
乙酉。共名徳法師釋道安等。譯婆須蜜等三
部。涼州沙門竺佛念。外國沙門佛圖羅刹傳
語。沙門敏智慧嵩。祕書郎趙文業筆受。安公
法和對共校定。跋澄戒徳整峻虚靖離俗。關
中僧衆則而像之。後不知所終。佛圖羅刹不
知何國人。徳業純粹該覽典。久遊中土善
達秦言。其宣譯梵文見稱當世祐等群録並云鞞
婆沙論僧伽提婆
譯今准安公論序云僧伽跋澄譯今准論序爲正祐等群録
復云跋澄譯雜阿毘曇毘婆沙論十四卷者即鞞婆沙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五卷或無鈔字或七卷亦云
般羅若一名須菩提
  品亦名長安品次第六出與道行小品
明度等同本見僧叡二秦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蜱。秦言法愛。印度人。器宇明敏志
存弘喩。以符堅建元十八年壬午。譯般若
一部。佛護譯傳佛護即佛
圖羅刹也
*慧進筆受。安公
校定。共傳云。與大品放光光讃同本者。或恐
尋之未審也
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或云
迦旃延阿毘曇或云阿毘
  八揵度初出與唐譯發智論同本建元十九
年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日訖見僧祐録
阿毘曇心十六卷初出或十三卷建元末年於洛
陽出見僧叡二秦録及僧祐録
  右二部四十六卷前一部三十卷見在
後一部十六卷闕本
沙門僧伽提婆或云提和亦云僧迦
婆蓋是言音楚夏耳
秦言衆天。
罽賓國人。姓瞿曇氏。以符堅建元十九年癸
未。遊於長安。沙門法和請令翻譯。起十九年。
訖建元末。出八揵度等論二部其鞞婆沙十四
卷准安公序是
跋澄譯今
此除之
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傳。*慧力僧茂筆受。法和
理其指歸。安公製序。後以晋孝武帝太元十
六年。遊於廬山及往建康。更出論。具如晋
録所顯
中阿五十九卷建元二十年出是第一譯竺
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晋世雜
  録及僧
祐録
増壹阿*鋡五十卷第一譯建元二十年甲申夏
出至來春訖爲四十卷佛念
  傳譯曇嵩筆受見安公序僧叡僧祐寶
唱録並載祐云三十三及二十四卷恐誤
三法度論二卷初出或云三法度無論字與晋世
僧伽提婆出者小異見長房録
僧伽羅刹集二卷佛去世後七百年僧伽
羅刹造初出見寶唱録
阿育王息壞目因縁一卷第三出姚秦建初六年
辛卯於安定城爲尚書
  令姚旻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訖佛念傳
譯兼製序見二秦録此應入後秦從多附此
右五部一百一十四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三卷
闕本後一部一卷見在
沙門曇摩難提秦言法喜。兜佉勒國人。髫年
離俗。聰慧夙成研諷典。以專精致業。遍
觀三藏闇誦中増二阿含。博識洽聞靡所不
練。是以國内遠近咸共推服。少而觀方遍渉
諸國。常謂弘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遠冒流
沙懷寶東遊。以符堅建元二十年。至于長安。
難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符堅深見禮接厚
致供施。先是中土群未有四含。堅侍臣武
威太守趙政志深法藏。乃與安公共請出
政於長安城内集義學僧。寫出二含梵本。方
始翻譯。佛念傳語。*慧嵩筆受。提以符堅建
元二十年甲申。至姚萇建初六年辛卯。譯中
含等五部。提後還西域不知所終
開元釋教録卷第三總録
之三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藏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録上之四
秦姚氏都常安亦云
後秦
 起姚萇謚爲昭
武皇帝
白雀元年甲申。至姚泓無諡
和三年丁巳。凡三主三十四年沙門五人。
所出律論等。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
於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闕
本准大智度論後記云弘始三年歳在辛丑王道珪云庚子
一本亦云歳在辛丑房及甄鸞更
差一載今依後記爲正次第排之
姚秦沙門竺佛念一十二部七十
四卷律集
沙門鳩摩羅什七十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律論集
沙門弗若多羅一部五十
八卷律
沙門佛陀耶舍四部八十
四卷
沙門曇摩耶舍三部二十
四卷
十住斷結十卷初云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
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斷
  結或十一卷或十四卷第二出
三秦録高僧傳僧祐録
菩薩瓔珞十二卷一名現在報第二出或十三卷或
十四卷或十六卷符秦建元十二
  年七月出見二秦
録高僧傳僧祐録
菩薩處胎五卷初云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説廣
亦直云胎或四卷或八卷見
  二秦録高僧
傳僧祐録
中陰二卷見二秦録高
僧傳僧祐録
菩薩瓔珞本業二卷或直云瓔珞本業
出見長房録
鼻奈耶律十卷一名誡因縁亦云鼻柰耶亦云戒
果因縁沙門曇景筆受見安公
  符秦建元十四年壬
午正月十二日出
出曜二十卷亦云出曜論或十九卷符秦建元十九
年出見二秦録高僧傳僧祐寶唱等録
  上見在。已下闕
持人菩薩三卷第二出與法護持人羅
什持世同本見長房録
大方等無相五卷亦名大雲或四卷與曇無讖
方等大雲同本初出見長房録
菩薩普處三卷見長
房録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第三出僧純於拘
夷國得梵本佛念
  爲譯文煩後竺法汰
刪改正之見寶唱録
王子法益壞目因縁一卷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
第三出見僧祐録
  右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見
在持人下五部一十三卷

沙門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
和内朗有通敏之鑒。諷習衆粗渉外典。其
蒼雅詁訓尤所明練。少好遊方備觀風俗。家
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不兼釋。故義
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符氏建元年中
有曇摩持。鳩摩羅佛提。僧伽跋澄。提婆難提
等。來入長安。安公趙政等請出衆。當時名
徳莫能傳譯。衆咸推念以爲明匠。自安高支
謙之後。莫踰於念。在符姚二代爲譯人之
宗。故關中僧衆咸共嘉焉。念於符姚二代。自
譯十住斷結等一十二部長房録中別存十地斷
十卷者非也住
之與地二義無別今
存十住十地刪之
後遘疾卒于常安。遠近白黒
莫不歎惜
摩訶般若波羅蜜四十卷名大品般若
云新大品第三出
  與放光等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弘始五年
癸卯四月二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訖見二秦
録及僧
祐録
小品般若波羅蜜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無
小品字祐云新小品
  道行明度等同本第七譯或七卷弘始十年二月
六日出至四月三十日訖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卷亦云金剛般若佛在舍
衞國者初出與元魏留支
  等出者同本見二
秦録及僧祐録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二卷亦云仁王般若
或云一卷第二出
  與晋世法護與梁朝眞諦
譯者同本異出房云見別録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一卷亦云摩訶大明
初出與唐
  譯般若心
同本見題上
菩薩藏三卷一名富樓那問亦名大悲心今編
入寶積當第十七會名富樓那會弘始
  七年出或二卷第二出與法護
出者同本見二秦録僧祐録
善臂菩薩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二
十六會見法上録
須摩提菩薩一卷第二出與寶積妙慧
會等同本見長房録
自在王菩薩二卷或無菩薩字初出與奮迅王
本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姚顯
  出僧叡筆受并製序
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莊嚴菩提心一卷第四出與法護菩薩十地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十住四卷或五卷是華嚴十地品異譯什與佛
邪舍共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妙法蓮華八卷僧祐録云新法華初爲七卷二十
七品後人益天授品成二十八弘始
  八年夏於大寺出僧叡筆受并*製
序第五譯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維摩詰所説三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脱或直云維摩
僧祐録云新維摩
  始八年於大寺出僧肇筆受叡*製
序第六譯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四卷亦云説不可思議品或
直云大樹緊那羅
  二出與支讖伅眞陀
同本見長房録
集一切福徳三昧三卷與竺法護等集衆徳
同本異出第三譯見眞寂
  
思益梵天所問四卷或直云思益僧祐録云思
益義弘始四年十二月一
  日於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持心留
支勝思惟並同本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持世四卷一名法印或三卷第三出與法護
持人等同本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諸法無行二卷或一卷與隋崛多諸法本無
同本初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阿彌陀一卷亦名無量壽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譯
初出與唐譯稱讃淨土等同本見二
  秦録及
僧祐録
彌勒成佛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彌勒成佛同本
弘始四年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彌勒下生一卷一名彌勒受決初云大智舍利
弗與彌勒來時同本第四出亦
  云彌勒成佛亦云下生成佛或
云當下成佛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文殊師利問菩提一卷亦直云菩提一名伽耶
山頂一名菩提無行
  初出與伽*邪山頂象頭精舍等同本見
僧祐録圖中別載菩提一卷者誤也
孔雀王呪一卷第四出亦名大金色孔雀王在逍
遙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房云見
  
首楞嚴三昧三卷或二卷亦直云首楞嚴僧祐録
云新首楞嚴第九出與方等首
  楞嚴勇伏定
同本見僧祐録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一卷亦云不思議光菩薩所
亦云無思議光孩
  童菩薩第二出與竺法護無
思議孩童本見長房録
華手十三卷或爲華首一名攝諸善根亦名攝諸
福徳或十卷或十一卷或十二卷弘
  始八年譯見二
秦録及僧祐録
佛垂般涅槃略説教誡一卷亦云佛臨般一名
遺教見僧祐録
千佛因縁一卷見法
上録
梵網二卷第二出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
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
  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
戒僧受見前序
佛藏四卷一名選擇諸法或三卷或二卷弘始七
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清淨毘尼方廣一卷與文殊淨律等同
本第三出見法上録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云大智度論亦云摩訶般若釋
論或七十卷或一百一十卷弘始四
  年夏於逍遙園出七年十二月二
十七日訖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中論四卷亦云中觀論或八卷弘始十一年於大寺出僧
叡製序見二秦録及僧祐録兼前智度論並龍
  樹菩
薩造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十年於大寺出
僧叡製序見僧祐録及寶唱録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六年出僧
肇製序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或無論字龍樹菩薩造或十
二卷或十五卷見長房録
大莊嚴論十五卷或無字馬鳴菩薩
造或十卷見長房録
發菩提心論二卷或云發菩提心
論見李廓録
放牛一卷亦云牧牛出増一阿含第
四十六卷異譯房云見別録
海八徳一卷第三出與法海
等同本見法上録
禪祕要三卷或云禪秘要法無字或四卷與支
謙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見別録
燈指因縁一卷見李
廓録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波羅提木叉戒第三出
與曇摩持等出者同本見僧祐録
成實論二十卷或二十四或十六或十四弘始十三年
九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至十四年
  九月十五日訖曇晷等*受佛
後九百年訶梨跋摩造見僧祐録
坐禪三昧三卷一名菩薩禪法初出或直云禪
或云禪法要或云阿蘭若習禪法
  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至九
年閏五月重校正見二秦僧祐寶唱三録
菩薩訶色欲法一卷或云菩薩訶色欲或直云
菩薩呵色欲初出見僧祐録
禪法要解二卷或云禪要
出見僧祐録
思惟要略法一卷或云思惟要略法或直云
思惟第二出見長房録
雜譬喩一卷弘始七年十
月出道略集
馬鳴菩薩傳一卷見長
房録
龍樹菩薩傳一卷見長
房録
提婆菩薩傳一卷見長
房録
法界體性無分別二卷與寶積法界體性會
同本初出見法上録
從此下闕
大善權二卷與寶積大乘方便會等
同本第四出見李廓録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與支
讖無讖所出者同本見二秦
  録及李
廓録
大方等頂王一卷與法護等出者同本
第二出見長房録
阿闍世二卷與支讖等出者同本
第五譯房云見別録
睒本起一卷亦直云睒出六度
異譯第三出見李廓録
請觀世音一卷初出與竺難提出
者同本見李廓録
寶網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出
者同本見李廓録
稱揚諸佛功徳三卷一名集華初出弘始
年譯見二秦録及僧祐録
觀普賢菩薩一卷第二出見
李廓録
未曾有因縁二卷初出見
法上録
賢劫七卷第二出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法護譯
者同本曇恭筆受見二秦録及僧祐録一名
  賢劫三昧一名賢劫定意
凡三名祐録云新賢劫
善信摩訶神呪二卷見李
廓録
持地一卷見長
房録
觀佛三昧一卷見李
廓録
菩薩戒本一卷初出見長房録今疑此菩
薩戒本即梵網下卷是
文殊悔過一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舍利弗悔過一卷第三出見
法上録
十住論十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八末似六
度集見二秦録及僧祐録今疑此十住論即
  十住婆
沙是
檢諸罪福十卷房云見
別録
二因縁觀一卷見長
房録
婆藪盤豆傳一卷初出見
  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提婆菩薩傳上五
十二部三百二卷
見在法界體性下二十
二部八十二卷闕本
沙門鳩摩羅什。秦言童壽一名鳩摩羅耆婆外
國製名多以父母爲本
什父鳩摩羅炎母字
耆婆故兼取爲名
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
名重於國。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
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
捨俗。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爲國師。王有妹
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
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行。及見
*炎心欲當之。王聞大喜逼以妻焉。遂生於
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往雀梨大寺聽
。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衆
咸歎異。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爲
説舍利弗在胎之證。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
生之後還忘前語。頃之其母。出家修道學得
初果。什年七歳亦倶出家。從師受日誦千
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
過師授。其義即自通解無幽不暢。時龜茲國
人。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
九歳進到罽賓。遇名徳法師槃頭達多。即罽
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不
縷貫。亦日誦千偈。名播諸國。什既至仍師事
之。遂誦雜藏中長二阿含。凡四百萬言。達多
毎與什論議深推服之。聲徹於王。王即請
入。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
其幼稚言頗不順。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折
服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腊一雙粳麺
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
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灑掃有若弟
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還龜茲。
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言。
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
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波毱多無異。若戒
不全無能爲也。正可才明俊詣法師而已。
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心自念言。鉢形甚
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
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什於沙
勒國誦阿毘曇。六足諸門。増一阿含。及還龜
茲名蓋諸國。時龜茲僧衆一萬餘人疑非凡
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預燒香之
次。遂博覽四韋陀五明諸論外道書。陰陽
星算莫不究曉。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爲性率
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非之。什自得於心未
嘗介意。後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又從須利
耶蘇摩諮禀大乘。乃歎曰。吾昔學小乘。譬人
不識金以鋀石爲妙矣。於是廣求義要。誦中
百二論及十二門等。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
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
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
大闡眞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
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必
使大化流傳洗悟矇俗。雖復身當鑪&T055114;苦而
無恨。於是留住龜茲。止王新寺得大品。始
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爲誓
心逾固。魔去字顯仍誦習之。後於雀梨大寺
讀大乘。忽聞空中語曰。汝是智人何以讀
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
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論洞其祕奧。龜
茲王爲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
陞而説法。後往罽賓。爲其師槃頭達多具説
一乘妙義。師感悟心服。即禮什爲師。言我
是和上小乘師。和*上是我大乘師矣。西域
諸國服什神俊咸共崇仰。毎至講説。諸王長
跪座側。命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道
震西域聲被東國。符氏建元十三年歳次丁
丑正月。太史奏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
徳智人入輔中國。堅素聞什名乃悟曰。朕聞
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十九年堅遣驍
騎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
諸國。臨發謂光曰。聞彼有鳩摩羅什。深解
法相善閑陰陽。爲彼學之宗。朕甚思之。若
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其王
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
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破
龜茲殺純獲什。光性疎慢未測什智量。見其
年尚少乃凡人戲之。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
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
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
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
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雨洪潦暴起。水深數
丈死者數千。光始加敬異。什謂光曰。此凶亡
之地不宜淹留。推數揆運應速言歸。中路必
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死。遂
割據涼土制命一隅焉。什停涼積年。數言未
然後皆如説。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
法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姚萇聞其
高名虚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爲姚
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諡爲文
祖皇帝
襲位復遣敦
請。弘始三年歳次辛丑三月有樹連理生于
廟廷。逍遙一園葱變爲茞。以爲美瑞。謂智
人應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什至常安。興待
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悟言相對則淹留
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
於漢明。歴渉魏晋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
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鋭志講集。什既至止。
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衆。什率多
闇誦無不究達。轉解秦言音譯流利。既覽舊
義多乖謬。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
興使沙門僧肇僧&MT03037;僧邈僧叡等八百餘人。
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
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衆皆
愜服莫不欣讃焉。興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爲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託意九
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勗示因果。王公
已下並欽賛厥風。興宗室常山公顯。安成侯
嵩。並篤信縁業。屡請什於常安大寺講説新
。什以弘始四年壬寅。至十四年壬子。譯大
品小品金剛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餘卷。
並暢顯神源發揮幽致。于時四方義學沙門
不遠萬里。名徳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恒
僧標慧叡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十餘僧。禀
訪精研務窮幽旨。廬山慧遠道業冲粹。乃遣
使修問。龍光道生慧解洞微。亦入關諮禀。盛
業久大至今仰則焉。初沙門*慧叡才識高朗。
常隨什傳寫。什毎爲叡論四方辭體。商略同
異云。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
絃爲善。凡覲國王必有讃徳。見佛之儀以歌
歎爲尊。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爲秦失
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
非徒失味。乃令人歐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
法和云。心山育徳薫。流芳萬由旬。哀鸞鳴
孤桐。清響徹九天。凡爲十偈辭喩皆爾。什
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歎曰。吾若著筆作
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
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
爲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出言成章無所刪改。
辭喩婉約莫非淵奧。什爲人神情映徹傲岸
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其匹。且篤性仁厚汎愛
爲心。虚己善誘終日無勌。時有沙門僧叡。興
甚嘉焉。什所譯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
法華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至此。
乃言曰。此語與梵本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應
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
實然。而叡與什共相開發皆此類也。嘗聽秦
僧道融講新法華。什乃歎曰。佛法之興融其
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辯多學。西
土俗書罕不披誦。而爲彼國外道之宗。聞什
在關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謂其徒曰。寧可偏
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令吾等正化之典
不洽東國。因遂乘駝負書遠渉來入常安。姚
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而婆羅門乃啓
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故遠來。請與秦
僧捔其辯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
于時關中四方僧衆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
謂融曰。此之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豈可
得使無上大道。在於吾徒爲彼而屈。良可悲
矣。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則是我等法輪摧軸。
豈可然乎。如吾所覩在君一人。道融自顧才
力不減。而彼西域外道書未盡披讀。乃密
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目。一披即誦。其後剋
日將就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關中僧衆
四遠必集。爾時道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鋒
辯飛玄彼所不逮。時婆羅門雖自覺知辭理
已屈。然意猶以廣讀爲誇。道融乃列其所讀
書。并更通論秦地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
什仍乘勢因嘲之曰。君可不聞大秦廣學。那
忽輕爾遠來。婆羅門心生愧伏頂禮融足。旬
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顯鳩摩羅什道融
力焉。又杯度比丘在彭城。聞什在常安。乃歎
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杳然未期。遲有
遇於來生耳。什臨終力疾與衆僧告別曰。因
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異世惻愴何言。自
以闇昧謬充傳譯。若所傳無謬。使焚身之後
舌不燋爛。以秦弘始中卒。即於逍遙園依外
國法焚尸。薪滅形化唯舌不變。信弘法之有
什公卒時諸記不定高僧傳云弘始十一年八月二
十日卒於常安或云七年或云八年傳取十一爲正
此不然也准成實論後記云大秦弘始十三年歳次豕韋九
月八日尚書令姚顯請出此論至來年九月十五日訖准此
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上秦主姚興涅槃無名論表
云肇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若什四年出十一年卒始
八載未滿十年云何乃言十有餘載故
知但卒弘始年中不可定其年月也
然什出部卷。
衆説多少不同。長房録中其數彌廣。今細參
驗多是別生。或有一本數名。或是録家錯上。
具件如左。今悉刪之
十誦律六十一卷僧祐録云是什譯出今以前五十
八卷是什度語非什正翻後之三卷
  卑摩羅叉續出置之於
後已備餘録此不存之
放光般若波羅蜜二十卷房云第二出見別録今
以放光梵本與大品同
  譯大品時興執舊什出新本若言放光什譯舊
者是耶故知大品爲新放光爲舊重載二本誤之甚也
般若論集二十卷房云見呉録今謂此集乃是廬山
遠法師以大智度論文句繁積初
  學難尋乃刪煩剪亂令質文有體撰爲二十卷亦云大智
論要略亦云釋論要抄此乃遠公撮略前論非什別翻也
禪法要三卷下注云先譯弘始元年重校正叡製序既云
先譯重校不合存其二名准僧叡序即坐
  禪三昧
是也
阿蘇若習禪法二卷房云見別録或無字與坐
禪三昧同本異出今謂不然
  此即坐禪三昧之別名也尋其文
句首末大同是初出本非校正者
樂瓔珞莊嚴一卷房云見李廓録令准後記乃
是曇摩耶舍所譯非什翻也今移
  附彼
實相論一卷高僧傳云二卷什爲姚興
撰出非梵本傳故闕之也
往古性和佛國願行法典或作生和出文殊
土嚴淨
&T005733;咳徹十方
齊化出菩薩
魔業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
虚空藏菩薩問持
得幾功徳亦云得
幾福
過魔法界 太白魔王堅信 佛弟子化
魔子偈 開化魔 魔王變身
  &T005733;咳下十
並出大集
觀世音出法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
佛變時會身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
  陀羅尼等四
並出悲華
雀王
佛昔爲鹿王
菩薩身爲鴿王雀王等三
並出六度集
無量樂佛土亦云國土
出央崛
佛問阿須倫大海有減出中
阿含
佛跡見千輻輪相出雜
阿含
佛心總持
水牛王 兎王佛心等三
並出生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
王后爲蜣蜋獼猴等二
並出雜譬喩
比丘應供法行祐注入疑
今亦在疑録
  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
於中寺出見二秦録
  右一部五十八卷本在
沙門弗若多羅。秦言功徳華。罽賓國人。少出
家以戒節見稱。備通三藏。而專精十誦律部。
爲外國師宗。時人咸謂已階聖果。以弘始
十年振錫入關。秦主興待以上賓之禮。羅
什亦挹其戒範厚相崇敬。先是法雖傳律
藏未闡。聞多羅既善斯部。咸共思慕。以弘始
六年甲辰十月十七日。集義學沙門六百餘
人。於常安中寺。延請多羅。誦出十誦梵本。羅
什譯爲秦文。三分獲二。多羅遘疾奄然棄世。
衆以大業未卒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踰
常痛。次有西域沙門曇摩流支秦云
法樂
棄家入
道。偏以律藏持名。以弘始七年秋達自關中。
廬山釋慧遠聞支既善毘尼。希得究竟律部。
乃遣書通好曰。佛教之興先行上國。自分流
*以來四百餘年。至於沙門徳式所闕尤多。頃
西域道士弗若多羅是罽賓人。其諷十誦梵
本。有羅什法師。通才博見爲之傳譯。十誦之
中文始過半。多羅早喪中途而寢。不得究竟
大業慨恨良深。傳聞仁者齎此自隨。甚欣
所遇。冥運之來豈人事而已耶。想弘道爲物
感時而動。叩之有人必情無所吝。若能爲
律學之徒。畢此本。開示梵行。洗其耳目。
使始渉之流不失無上之津。參懷勝業者日
月彌朗。此則惠深徳厚。人神同感矣。幸願垂
懷不乖往意。流支既得遠書及姚興敦請。乃
與什共譯十誦都畢。研詳考覈條制審定。而
什猶恨文煩未善。既而什化不獲刪治。流
支住常安大寺。慧觀欲請往楊都。支曰。彼土
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當更行無律教處。於
是遊化餘方。莫知所之
虚空藏菩薩一卷初出或無菩薩字與虚空孕
同本是大集別分三藏後還外國
  於罽賓得此附商人送致涼
州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長阿含二十二卷弘始十四年出至十五年訖涼州
沙門佛念傳譯秦國沙門道含筆
  受見僧叡二秦録及
僧祐録高僧傳等
四分律六十卷亦云曇無徳律本譯四十五卷或云四
十卷或云四十四卷今亦有七十卷者
  弘始十年於寺中出慧辯傳
譯見晋世雜録及祐録僧傳等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無僧字亦云曇無徳戒
本見晋世雜録及僧祐録
  右四部八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佛陀耶舍。秦言覺名。或云覺稱耶舍是名
稱義高僧
傳中翻爲覺
明義稍乖也
罽賓國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
其家乞。其父瞋怒令人歐之。父遂手脚攣
躄不能行止。乃問於筮師。對曰。坐犯賢人
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悔過。數日便
瘳。因令耶舍出家爲其弟子。時年十三。嘗從
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
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餘肉。師
密異之。至年十五。誦日得五六萬言。所
住寺常於外分衞廢於誦習。有一羅漢。重其
聰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乘數百萬
言。然性簡驁頗以知見自處。謂少堪己師。故
不爲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談笑。見者忘其
深恨。年及受戒莫爲臨壇。所以向立之歳猶
爲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
所通習。二十有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爲務
手不釋牒。毎端坐思義。不覺虚中而過。其
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弗多
秦言
法子
見其容貌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
辯。太子悦之。仍請宮内供養。待遇隆厚。羅什
後至從其受學。甚相尊敬什隨母東歸。耶舍
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時符堅遣呂光
攻龜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王自率兵救
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
龜茲已敗。王歸具説羅什爲光所執。乃歎曰。
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
見何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茲法化甚盛。
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
復停歳餘。後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
裝夜發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
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
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數百
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
響。眼中涙出耳。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
旦國人追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
什已入常安。什聞其至姑臧。勸興迎之。興未
納。頃之命什譯出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
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
陀耶舍深達致。今在姑臧。願下詔徴之。一
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
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重信
敦喩方至常安。興自出候問。別立新省於逍
遙園。四事供養。並不受。至時分衞一食而已。
于時羅什出十住。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
未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徴決辭理方定。道俗
三千餘人皆歎其賞要。舍爲人髭赤。善解毘
婆沙。故時人號曰赤髭毘婆沙。既爲羅什之
師。亦稱大毘婆沙。四輩供養衣鉢臥具滿三
間屋。不以關心。興爲貨之於城南造寺。耶舍
先誦曇無徳律。司隷校尉姚爽或云
姚奭
請令出之。
興疑其遺謬。乃試耶舍。令誦羗籍藥方各四
十餘紙。三日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衆服
其強記。即以弘始十年戊申。譯四分律并長
阿含等。至十五年癸丑方訖。涼州沙門竺
佛念譯爲秦言。道含筆受。譯畢解坐。興嚫
耶舍布絹萬匹。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
千匹。名徳沙門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後還
罽賓。不知所終四分序云。壬辰之年有晋國沙門支
法領。西越流沙遠期天竺路
填。會遇曇無徳部體大乘三藏沙門佛陀*邪舍。才艷
博聞明練律。三藏方等皆諷誦通利即於其國廣集諸
於精舍。還以歳在戊申始達秦國秦主姚欣然即以其年
請出律藏。時集持律沙門三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出即以領
弟子慧辯爲譯。其壬辰年即秦建初七年也戊申歳即弘始
十年也。又有説云。耶舍與佛念等共勘法領所將梵本然
後翻出。衆説少殊未詳孰王。又准僧肇長阿含序及高僧
傳並云。四分弘始十二年出者。此或據部終時説也
差摩一卷東晋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爲清信
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晋録隨人附秦見
  高僧傳及
長房録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一卷一名轉女身菩薩問答
第三出與法護順權
  方便等同本李廓録云羅什譯
後記云耶舍出故移編此
舍利弗阿毘曇論二十二卷或無論字或二十卷或
三十卷共曇摩崛多於
  石羊寺出釋道標製序見
僧祐寶唱二録及高僧傳
右三部二十四卷初一部一卷闕本後
二部二十三卷見在
沙門曇摩耶舍。秦言法稱高僧傳翻爲
法明義乖也
罽賓國
人。少而好學。年十四爲弗若多羅所知。長而
氣幹高爽雅有神慧。該覽律明悟出群。陶
思八禪。遊心七覺。時人方之浮頭婆馰。孤行
山澤不避虎兕。獨處思念動移宵日。嘗於樹
下毎自剋責。年將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哉。
於是累日不寢不食。專精苦到以悔先罪。乃
夢見博叉天王。語之曰。沙門。當觀方弘化曠
濟爲懷。何守小節獨善而已。道假衆縁復須
時熟。非分強求死而無證。覺自思惟。欲遊
方授道。既而踰歴諸國冒渉艱危。以晋隆安
中。初達廣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誦毘婆沙律。
人咸號爲大毘婆沙。時有清信女張普明。諮
受佛法。耶舍爲説佛生縁起。并爲譯出差摩
一卷。至義熙中來入常安。時姚興僣號。
甚宗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禮異。會有天竺沙
門曇摩掘多秦言
法藏
來入關中。同氣相求宛
然若舊。因共出舍利弗阿毘曇。以秦弘始九
年丁未書出梵文。停至十六年甲寅。師漸
閑秦語令自宣譯。至十七年乙卯方訖。凡二
十二卷。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道標爲之
作序。又出樂瓔珞一卷。耶舍後南遊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禪法。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
至者三百餘人。凡士庶造者雖先無信心。見
皆敬悦。自説有一師一弟子。修業並得羅漢。
傳者失其名。又嘗於外門閉戸坐禪。忽有五
沙門來入其室。又時見沙門飛來樹端者。往
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雖道迹
未彰。時人咸謂已階聖果。至宋元嘉中辭還
西域。而不知所
秦乞伏氏都苑川亦云
西秦
從乞伏國諡宣
烈王
建義元年乙酉。至乞伏
慕末無諡永弘四年辛未。凡四主四十七年。
沙門一人所譯。及三秦代新舊失譯
論等。總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於中三十二部七
十九卷見在二十
四部三十
一卷闕本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一十五部二
十四卷
三秦代新舊諸失譯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
卷舊集三十四部七十九卷

羅摩伽三卷是華嚴入法界品少
分異譯見内典録
太子須大拏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異譯於江陵辛
寺出庾爽筆受或云須達拏見始
  興録及寶唱録應入
晋世隨人附秦
睒子一卷一名孝子睒一名菩薩睒一名佛説睒
一名睒本一名孝子隱凡六名第四
  出出六度集第二卷異
譯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摩訶刹頭一卷亦名灌佛形像亦直云灌佛
二出與灌洗佛形像同本見始興
  
無崖際持法門一卷一名無際與尊勝菩薩所
等同本初出見始興録
  及法
上録
演道俗業一卷第二出與支謙譯
者同本見法上録
除恐災患一卷第二出與帛延譯者同本
見始興寶唱法上三録
賢首一卷一名賢首夫人
見始興録
阿難分別一卷亦名阿難問事佛吉凶
三出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婦人遇辜一卷一名婦遇對見始興法
上二録上見存已下闕
方等主虚空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問一名勸
發菩薩莊嚴菩提或五卷
  是大集虚空藏品異譯見晋世雜録
及法上録云與羅摩伽同本非也
菩薩所生地一卷一名摩竭所問第二出見趙録
未知前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
  
一卷第三出見
法上録
僮迦葉解難一卷亦云童迦葉與鳩摩迦葉
本祐云出長阿含庾爽筆受見始
  興王宗寶唱支
敏度等四録
七女一卷亦名女本心明亦名七女
第三出見支敏度都録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婦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
卷見在方等主下五部一
十二卷
闕本
沙門釋聖堅。或云法堅。亦謂堅公。未詳孰是
故備列之。器量弘普利物爲心。以乞伏秦太
初年間。於河南國爲乾歸謚武
元王
譯羅摩伽等
一十五部。尋其聖堅遊化。隨處出。既適
無停所。弗知附見何代世録爲正。今依法上
總注。入乞伏秦世録云
沙彌羅一卷第二出與五
母子同本
惒薩王一卷
阿多三昧一卷或作
阿陀
陀賢王一卷
&T075586;陀悔過一卷
方等決一卷
比丘二事一卷祐録云三事上七部僧
祐録云安公關中異
  右七部七卷初沙彌羅
本餘者並闕
長房録云。並是沙門僧祐出。三藏集録釋道
安所記關中異。今還附入三秦世録。總爲
失譯時代處。云房録復有梵本四卷脚下
注云
似是長
安中出
後漢失譯録中已有。此中復載。既是重
上刪之不存也
下新附此録
天王太子辟羅一卷或無天王字亦云
太子譬羅
菩薩本行一卷
大珍寶積惟日一卷
墮迦羅問菩薩一卷
阿難爲蠱道呪一卷舊録云阿難爲蠱道所呪
今疑是藏中摩鄧女
王舍城靈鷲山一卷舊録云王舍城靈
鷲山要
思道一卷
佛在竹園一卷
法爲人一卷
道意一卷
阿夷比丘一卷
八徳一卷今疑是海
八徳
善徳一卷
摩訶揵陀惟衞羅盡信比丘等度一卷舊録
云盡
  信比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辟羅
有本餘孝並闕
僧祐録云。安公關中異。長房等録。並闕不
載。祐載安公關中異。總二十四部二十四
卷於中七部如房録中列。今更出一十四
通有二十一部。餘之三部。長房等録皆標譯
主。故此闕之
大寶積一卷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三會改名普明
菩薩會第三出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
  摩尼寶二
同本異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一卷初出與佛華嚴入如來
徳智不思議境界
  同本舊云與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
一切佛境界等同本者全乖也
大悲分陀利八卷亦云大乘悲分陀利第二
出與曇無讖悲華等同本
大金色孔雀王呪一卷第五
佛説大金色孔雀王呪一卷第六出二
同本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二卷大周録云與大方等如
來藏同本者非也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一卷亦名金剛
清淨
  房等録云呉支謙譯後漢失譯中復載
並非也今尋文句似秦時譯故移編此
師子月佛本生一卷長房等録云西晋竺法護譯
今尋文句非是護公所出
  秦代譯故
移編此
十吉祥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縁不食肉一卷
淨業障一卷
別譯雜阿含二十卷
出家功徳一卷非是賢愚
抄出者
毘尼母八卷亦云毘
尼母論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
三彌底部論三卷或無部字
或云四卷
辟支佛因縁論二卷
十八部論一卷初出與部異執論等同本
房等並云眞諦譯者非也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一卷
無明羅刹集一卷亦云無明羅
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並是見入藏。似是
秦時譯出數本中並
有秦言之字
諸失譯録並未曾載。
今附此秦録。庶免遺漏焉
通前舊失譯七部七卷。及新附安公關中
等。總四十一部。合八十六卷。並爲三秦
失譯云
前涼張氏都姑臧新上餘録無年依甄
鸞録多從晋年號
從張軌諡爲
武王
永寧元年辛酉至天錫秦封驃騎大
將軍涼州牧
咸安六年景子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國優
婆塞一人譯。四部合六卷於中一部一卷見
在三部五卷闕本
前涼優婆塞支施崙四部六
須頼一卷與曹魏白延呉支謙宋功徳賢所出須頼
同本見後記第三出咸安三年出
如幻三昧二卷第四
出與
  安高法護如幻三昧及寶積善住意會
等同本見首楞嚴後記咸安三年出
上金光首一卷第二出與晋法護大淨法門隋耶
舍大莊嚴法門同本咸安三年出
  見首楞嚴
後記
首楞嚴二卷第八出與漢支讖呉支謙魏白延晋法
護等所出首楞嚴同本咸安三年出見
  
右四部六卷須頼一部一卷見在如
幻等五部三卷闕本
優婆塞支施崙。月支人也。博綜衆特善方
等。意存開化傳於未聞。奉來遊達於涼土
張公見而重之。請令翻譯。以咸安三年癸酉
從晋年
號也
於涼州州内正廳堂後湛露軒下。出須
頼等四部。龜茲王世子帛延傳語。常侍西
海趙潚會水令馬亦内侍來恭政三人筆受。
沙門釋慧常釋進行同在會證。涼州自屬辭
不加文飾也。出須頼後記及首楞嚴
前涼之代應更出
後進遇之幸續編附
北涼沮渠氏。初都張掖。後徙姑臧。自蒙遜
諡武
宣王
永安元年辛丑。至茂虔魏封河
西王
承和七年
己卯。凡二主三十九年。緇素九人所出
律論等。并新舊集失譯諸。總八十二部。合
三百一十一卷於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見
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闕本
北涼沙門釋道龔二部一十
二卷
沙門釋法衆一部四
沙門僧伽陀一部二
沙門曇無讖一十九部一百三
十一卷律集
安陽候沮渠京聲一部二
卷集
沙門浮陀跋摩一部六
十卷論
沙門釋智猛一部二
十卷
沙門釋道泰二部四
卷論
沙門釋法盛一部一
新舊諸失譯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部一十八
卷舊集四十八部五十七卷新附
寶梁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四會
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祐録
悲華十卷第三出與法護閑居及大悲分陀利曇無
讖悲華等同本房云見古録似是先譯龔
  更刪改今疑即
無讖出者是
右二部一十二卷前寶梁一部二卷見
後悲華一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道龔。虚心廣運弘利爲道。以北涼河
西王蒙遜
僣號
永安年間。於張掖爲蒙遜譯寶梁
二部
大方等陀羅尼四卷或無大字一名方等檀持陀
羅尼或直云檀持陀羅尼
  見竺道祖晋世
雜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衆。高昌郡人。亦以永安年中。於張
掖爲河西王蒙遜。譯大方等陀羅尼一部。
寶唱録云。在高昌郡譯。未詳孰是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二卷一名大善權一名慧
上菩薩一名大乘方
  便凡四名本並同第五出與漢佛調晋法護
所出大善權及寶積大乘方便會等同本
右一部二卷本闕
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西域人。意存兼濟化
誘居懷。亦以永安年中。於張掖爲蒙遜。譯大
善權一部。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大般涅槃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譯玄始三年出
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訖梵本具足
  有三萬五千偈今所譯者止萬餘偈三
分始一耳見竺道祖涼録及僧祐録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第三出與漢
世支讖姚秦羅什出者同本
  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
初出即寫分卷不同見竺道祖涼録及僧祐録
大方廣三戒三卷初出與寶積三律儀
會同本見法上録
悲華十卷第四出與大悲分陀利等同本見竺道祖
河西録及僧祐録祐云別録或云龔上出今
  疑道龔與讖同是一
二處並載恐未然也
金光明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
祐録與新譯金光明最勝王等同本
  今入八卷合中此
四卷者在刪繁録
大方等大雲六卷一名大方等無相大雲一名大
雲無相一名大雲密藏或云
  方等大雲或四卷或五卷於内苑
寺譯第二出見僧叡李廓僧祐三録
腹中女聽一卷一名不莊校女與無垢賢女
轉女身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
  
菩薩地持十卷或無字亦云論亦名菩薩戒
名菩薩地或八卷出瑜伽論本地
  分中菩薩地見竺道
祖河西録及僧祐録
優婆塞戒七卷或無字是在家菩薩戒或五卷或六
卷或十卷玄始十五年丙寅四月二
  十三日出至七月二十三日訖沙
門道養筆受見後記及僧祐録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第二出與大唐奘法師
所出戒本等同本別録云燉煌出見僧
  
文陀竭王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
卷異譯見長房録
佛所行讃傳五卷或云無傳字或云傳無字馬
鳴菩薩造亦云佛本行見長房
  
上見在已下闕
勝鬘一卷亦云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初出見長
房録與宋功徳賢所出勝鬘及寶積勝鬘
  夫人會
同本
羅摩伽一卷第四出與曹魏安法賢等所出同本但
廣略異是華嚴入法界品少分見長房
  
楞伽四卷初出與宋功徳賢元魏菩提留支唐
實叉難陀等所出同本見長房録
須眞天子一卷第二出與西晋法護出者同本房
云見呉録又云羅什出似再譯
海龍王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與竺法護出者同本
玄始七年出見竺道祖河西録及僧
  
功徳寶光菩薩一卷見長
房録
菩薩戒壇文一卷亦云優婆塞戒壇文祐云菩薩戒
優婆塞戒壇文見僧祐寶唱二録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所行讃上一十二
部一百一十八卷
見在勝鬘下七
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曇無讖。或云曇摩懺。亦云曇謨懺。蓋取
梵音不同故也。涼云法豐。中印度人。婆羅門
種。讖六歳父亡。母以傭織養讖。見沙門達摩
耶舍此言
法稱
道俗宗敬豐於利養。其母羨之。故
以讖爲弟子。十歳與同學數人讀呪。聰敏出
群。日得萬餘言。初學小乘兼覽五明諸
論。講説精辯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
論議。習業既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
禪師終不肯屈。讖服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
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
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爲坎井之識久
迷大方。於是集衆悔過。遂專業大乘。至年二
十所誦大小乘二百餘萬言。讖從兄善能
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敢往讖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
葬之。並不違大義。何爲見怒。傍人爲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讖明解
呪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爲大神呪師。後隨王
入山。王渇乏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呪石出水。
因讃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隣國
聞者皆歎王徳。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王
悦其道術深佳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
薄。讖怒曰。我當以甖水詣池呪龍入甖令天
下大旱。王必請呪。然後放龍降雨則見待何
如。遂持甖造龍。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讖。讖
懼誅乃齎大涅槃本前分一夾并菩薩戒
地持
菩薩戒本奔龜茲。龜茲國多少乘學不信
涅槃。遂至姑臧止於傳舍。慮失本枕之而
寢。有人牽之在地。讖驚謂是盜者。如此三夕。
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脱之藏。何以枕之。讖
乃慚悟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擧不能勝。乃
數過擧之遂不能動。明旦讖持去。不以爲
重。盜者見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
渠蒙遜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蒙遜素
奉大法。志在弘通。請令出其本讖以未參
土言又無傳譯。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
學語三年方譯。初分十卷。是時沙門慧嵩道
朗獨歩河西。値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轉易
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横。讖臨
機釋滯未嘗留礙。嵩朗等更請廣出餘
大集大雲悲華地持等兼涅槃總十九部。
讖以涅槃本品數未足。還國尋求。値其母
亡遂留歳餘。後於于填更得本。復還姑臧
續譯成四帙焉。讖以玄始三年甲寅創首翻
譯。至十五年*丙寅都訖房云玄始十年訖者此乃
涅槃竟時非餘也准優
婆塞戒後記云*丙寅年出此即十五年中猶出也讖至
義和三年癸酉三月方卒中間六載應更出録中不言故
未詳
讖嘗告遜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遜不
信欲躬見爲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
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讀呪三日。謂
遜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疫死萬數。遜
益敬憚禮遇彌崇。會魏太武皇帝聞其道術
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讖便即加兵。遜
自揆國弱難以拒命。兼慮讖多術。或爲魏謀
己。進退惶惑。乃密計除之。初讖譯出涅槃卷
數已定。而外國沙門曇無發云。此品未
盡。讖嘗慨然誓必重尋。蒙遜因其行志。乃
僞資發遣厚贈寶貨。未發數日乃流涕告衆
曰。讖業對將至。衆聖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
義不容停。行四十里。遜密遣刺客害之。時年
四十九。衆咸慟惜焉。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
鬼神以劍撃。遜至四月寢疾而終遜以義和三
年三月害讖
即其年四月遇疾而終信哉報應不虚如影之隨形也房云
讖在處世承和四年卒者非也其義和三年即魏延和二年
歳在癸
酉也
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
受菩薩戒。讖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
第八日晨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
是我業障未銷耳。乃戮力三年且禪且讖。即
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已戒法。其
夕同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
説之。未至十歩。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
戒矣。吾當更爲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爲説
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
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爲法弟。於是從進
受者千有餘人。傳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讖之
遺則。有別記云。菩薩地持。應是伊波勒菩
薩傳來此土。後果是讖所傳譯。疑讖或非凡

菩薩戒八卷祐房等録並云讖譯今以是
地持之別名故不雙載也
虚空藏五卷祐房等録亦云讖譯今以即是大集虚
空藏品析出別行今載別生録中此不
  復存
優婆塞戒本一卷寶唱録云讖譯復云出優婆塞戒
今亦載別生録中不別存也
善信女二卷
無爲道二卷
居士請僧福田一卷
決定罪福一卷上之四長房等録皆云讖譯復云
注爲疑今並依舊附疑此中不
  
禪法要解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出
者同本見長房録
  右一部二卷本闕
安陽侯沮渠京聲。即河西王蒙遜從弟。爲人
強志疎通敏朗。少有智鑒。渉獵書記善於談
論。幼禀五戒鋭意内典。所讀衆即能諷
誦。常以爲。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也。少時
甞度流沙到于*填國。於瞿摩帝大寺。遇天
竺法師佛陀斯那涼言
覺將
安陽從之諮問道義。斯
那本學大乘。天才秀出。誦半億偈明了禪法。
故西方諸國號爲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法
諸祕要術。口誦梵本東歸於涼。以茂虔承和
年中。譯禪法要解一部
阿毘曇毘婆沙論六十卷或加八揵度字初出
與唐譯大毘婆沙論同
  本或分成八十四卷或一百九卷佛後六
百餘年五百應眞造見僧祐寶唱二録
右一部六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跋摩。涼言覺鎧。西
域人也。幼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群。習學三藏
偏善毘婆沙。常誦持此論以爲心要。承和年
中達于姑臧。先有沙門道泰。志用強果。少遊
葱右遍歴諸國。得毘婆沙梵本十有萬偈。還
至姑臧。側席虚襟企待明匠。聞跋摩遊心此
論。請爲翻譯。時蒙遜已薨。子*茂虔襲位。以
虔承和五年丁丑四月中旬。於涼州城内閑
豫宮寺。請跋摩譯焉。泰即筆受。沙門慧嵩道
朗與義學僧三百餘人考正文義。至七年己
卯七月方訖。凡一百卷。沙門道挻爲之製序。
有頃魏太武帝西伐姑臧。涼土崩亂書什
物皆被焚蕩。遂失四十卷。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亂西反。莫知所終序云乙丑歳出即蒙遜
玄始十四年也丁卯歳
訖即玄始十六年也
與録不同未詳何以
般泥洹二十卷見道慧宋齊録反僧祐録第六
譯與無讖大般涅槃等同本
  右一部二十卷本闕
沙門釋智猛。京兆新豐人。禀性端明厲行清
白。少襲法服修業專至諷誦之聲以夜續晝。
毎見外國道人説釋迦遺跡。又聞方等衆
布在西域。常慨然有感馳心遐外。以爲萬里
咫尺千載可追也。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
之歳。招結同志十有五人。發跡長安。渡河
跨谷三十六所。至涼州城。既而西出陽關入
于流沙。二千餘里。地無水草路絶行人。冬則
嚴厲夏則瘴炎。人死聚骨以標行路。驝駝負
糧理極辛阻。遂歴鄯鄯龜茲于*填諸國。備
觀風俗。從于*填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葱嶺。
而同侶九人退還。猛與餘伴進行千七百餘
里。至波淪國。同旅竺道嵩又復無常。將欲闍
毘忽失尸所在。猛悲歎驚異。於是自力而前。
與餘四人三度雪山。氷崖皓然百千餘仞。飛
絙爲橋乘虚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
慘酷影戰魂慄。復南行千里至罽賓國。再渡
辛頭河。雪山壁立轉甚於前。下多瘴氣惡鬼
斷路。行者多死。猛誠心冥徹履險能濟。既至
罽賓城。恒有五百羅漢住此國中。而常往反
阿耨達池。有大徳羅漢。見猛至止歡喜讃歎。
猛諮問方土。爲説四天子事。具在猛傳。猛先
於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於此國見佛鉢。
光色紫紺四際盡然。猛香華供養頂戴發願。
鉢若有應。能輕能重。既而轉重力遂不堪。及
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心所應如此。復西南
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衞國見佛髮佛牙及
肉髻骨。佛影佛跡炳然具存。又覩泥洹堅固
之林降魔菩提之樹。猛喜心内充設供一日。
兼以寶蓋大衣覆降魔像。其所遊踐究觀靈
變。天梯龍池之事不可勝數。後至華氏城。是
阿育王舊都。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閲宗擧族
弘法王所欽重。造純銀塔高三丈。沙門法顯
先於其家。已得六卷泥洹。及見猛至問云。秦
地有大乘學不。答曰悉大乘學。羅閲驚歎曰。
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猛就其家得泥
洹梵本一部。又尋得摩訶僧祇律梵本一部
及餘梵本。誓願流通。於是便反。以甲子歳
發天竺。同行四僧於路無常。唯猛與曇纂倶
還涼州。以虔承和年中譯出泥洹成二十卷。
猛以宋元嘉末卒。昇歴尋遊方沙門記列道
路時或不同。佛鉢頂骨處亦乖爽。將知遊往
天竺非止一路。頂鉢靈遷時屆異土。故傳述
見聞難以例也
大丈夫論二卷提波羅菩薩
造見翻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見唐舊録
亦見内典録及翻
  右二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道泰。才敏自天冲氣疎朗。博聞奇趣
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
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葱西。
綜覽梵文義承高旨。并獲婆沙梵本十萬餘
偈及諸論。東歸於涼。遂遇浮陀跋摩。共翻
毘婆沙論。泰後自譯大丈夫論等二部又長房
内典二
録云於其涼代復有沙門曇覺於高昌國譯賢愚一部即
當宋元嘉二十二年也今謂不然元嘉十六年己卯涼國已
絶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譯故知二録誤也今依靖邁
編在元魏之代魏宋雖並宋居建業魏都恒安以
地而論合
屬魏録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縁一卷僧祐録云以身
施餓虎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盛。高昌人也。亦於涼代譯投身餓
一卷。故前高僧曇無讖傳末云。于時有
高昌沙門法盛。亦往外國有傳四卷。其投
身餓虎後記云。爾時國王聞佛説已。即於
是處起立大塔。名爲菩薩投身餓虎塔。今見
在塔。東面山下有僧房講堂精舍。常有五千
衆僧四事供養。法盛爾時見諸國中。有人癩
病及癲狂聾盲手脚躄跛。及種種疾病悉來
就此塔。燒香燃燈香泥塗地。修治掃灑并叩
頂懺悔。百病皆愈。前來差者便去後來。輒爾
常有百餘人。不問貴賤皆爾。終無絶時。今詳
僧傳之文及閲記之説。法盛遊於西域此
事不虚。復云親覩靈龕故應非謬。若非盛之
自譯何得著彼。終既能自往西方。豈有不
教。考覈終始事乃分明。今爲盛翻編載
斯録
不退轉法輪四卷一名不退轉第二出與竺
法護阿惟越致遮等同本
金剛三昧二卷或一卷
大忍辱十卷
金輪王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
三部一十二卷闕本
長房等録並云。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
土異。今還附入涼世目録爲失譯源。庶知
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多少出之處所
  已下新附此録
優婆夷淨行法門二卷或無字亦
直云淨行
長者法志妻一卷
大愛道比丘尼二卷亦云大愛道受
舊録云大愛道
三慧一卷
菩薩等行一卷此已
下闕
四無畏一卷
權變一卷舊録云文殊師利權變三
或直云權變三昧
十漚惒一卷
七言禪利一卷舊録云漚惒
七言禪利
菩薩十漚惒一卷今疑與前
十漚惒同
瓶沙王一卷
有無一卷
五百偈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一卷舊録云須耶越國
貧人賃剔頭
浮木一卷
坯喩一卷
妖怪一卷
阿般計泥洹一卷一本作陶射
計泥洹
四非常一卷
五失蓋一卷
要眞一卷
本無一卷
勸徳一卷
十五徳一卷
父母因縁一卷今疑與父子
因縁
慧行
未生王一卷今疑是未
生怨
内外無爲一卷
道淨一卷
七事本末一卷舊録云七
事本行
百寶三昧一卷
三乘一卷
耆域術一卷舊録云耆
域四術
五蓋離疑一卷今疑是五蓋
疑結失行
太子智止一卷
道徳章一卷
苦相一卷
須佛得度一卷
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一卷
五陰事一卷
義決法事一卷
十思惟一卷
分別六情一卷
三失蓋一卷
佛寶三昧一卷
法志女一卷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部六卷
有本餘者並闕
僧祐録云。安公涼土異。長房等録闕而不
載。今還附入涼録。以爲失譯祐載安公涼土
總五十九部。於中五部房録已載。今更
出四十七部。通前五十二部。餘有七部一十
四卷。謹按長房等録。皆有所憑。即非失譯。
是故此録刪之不存。今具條件列之如左
須菩提品七卷般若鈔異名
前秦曇摩蜱譯
文殊師利示現寶藏二卷西晋竺
法護譯
七知一卷或作七智
呉安謙譯
難龍王一卷或云難龍亦云龍王
兄弟異名呉支謙譯
阿陀三昧一卷即阿多三昧異名
安公關中異已載
大五濁一卷舊録云大五濁世
群録云僞今亦編之
首至問十四章一卷舊録云首至問佛十四意
或云首至問十四事亦云
  後漢支曜譯今爲
載別生録
大方廣十輪八卷初出與唐譯地藏十輪同本是
大集第十三分似涼代譯群録不
  載今附此涼末
庶免遺漏耳
通新及舊總五十三部。合七十五卷。並爲北
涼失源云
開元釋教録卷第四總録之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録上之五
宋劉氏都建業
自武帝永初元年庚申。至順帝昇明三年己
未。凡八主六十年。緇素共有二十二人。所出
律論等并雜集失譯諸。總四百六十五
部七百一十七卷於中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
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闕本
宋沙門佛陀什三部三十二
卷律戒羯磨
沙門畺良耶舍二部二
沙門曇摩蜜多一十二部一
十七卷
沙門釋智嚴一十部三
十一卷
沙門釋寶雲四部一十
七卷
沙門伊葉波羅一部一十
三卷論
沙門求那跋摩一十部一十
八卷律集
沙門僧伽跋摩五部二十四
卷律論集
沙門求那跋陀羅五十二部一百三
十四卷論集
沙門釋曇無竭一部一
居士沮渠京聲二十八部二
十八卷
沙門釋慧簡一十部一
十卷
沙門功徳直二部七
沙門釋僧璩一部一
卷羯磨
沙門釋法頴一部一
卷尼戒
沙門竺法眷六部二十
九卷
沙門釋翔公一部二
沙門釋道嚴二部三
沙門釋勇公三部三
沙門釋法海二部二
沙門釋先公一部一
沙門僧伽跋彌一部一
卷律抄
新集失譯諸三百七部三
百四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彌沙塞律或三十四卷別録云二十
四卷恐謬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戒本見
竺道祖録及僧祐録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録
及僧祐録
  右三部三十二卷律戒見在
羯磨本闕
沙門佛陀什。宋言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
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廢帝義符
景平元年癸亥七月屆於楊都。先沙門法顯
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譯而顯
遷化。建業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
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稱爲五
分律。什執梵文。于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
沙門竺道生東安沙門釋*慧嚴共執筆參正。
宋侍中瑯瑘王練爲檀越。至來年十二月方
訖。仍出戒心及羯磨文等。並行於世。什後不
知所終
觀無量壽佛一卷亦云無量壽觀初出見
道*慧宋齊録及高僧傳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一卷第二出見宋齊
録及高僧傳
  右二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畺良耶舍。宋云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
嗜欲。善誦阿毘曇博渉律部。其餘諸多所
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毎一遊觀
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以元
嘉元年甲子。遠冒沙河萃于建業。文帝義隆
深加歎異。勅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誌崇
其禪法。沙門僧含請譯觀無量壽及藥王藥
上。觀含即筆受。以此二是淨土之洪因。轉
障之祕術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平昌孟顗
承風欽敬。資給豐厚。顗出守會稽固請不
從。後移憩江陵。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
處弘道禪學成群。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

虚空藏菩薩神呪一卷二出與姚秦耶舍虚
空藏及隋崛多虚空孕
  等同本見李
魏世録
觀虚空藏菩薩一卷名虚空藏觀亦直云虚
空藏菩薩見道*慧宋齊録
  及僧
祐録
象腋一卷第四出與無所希望
等同本見李廓録
諸法勇王一卷第二出與一切法高王等同本見李廓録
轉女身一卷第四出與無垢賢女等同本見李廓録
觀普賢菩薩行法一卷下注云出深功徳
或無行法字亦云普賢觀
  第三出
見僧祐録
五門禪要用法一卷第二出與安高出者同本
寶唱録及僧祐録
新無量壽二卷第十出與世高無量壽及寶積
無量壽會等同本見眞寂寺録
郁伽長者所問一卷第六出與安玄法鏡及寶
積郁伽長者會等同本見李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一卷第三出與法護佛
昇忉利天等同
  本見李
廓録
觀無量壽佛一卷第二出與薑良耶舍
出者同本見寶唱録
禪祕要五卷或無字一名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
祇洹寺出或三卷見僧祐録第三出今
  有禪祕要五卷文極交錯
不可流行如刪繁録中述
右一十二部一十七卷五門禪上七部七卷見
在無量壽下五部十卷

沙門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
歳神明澄正。毎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
而異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屡値明師。
博貫群特深禪法。所得之要極其微奧。爲
人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
連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遊歴諸國
遂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徳
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有
異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蜜多果至。王自出
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禀戒。盡四事之供。蜜多
安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蜜有去志。神又
降夢曰。福徳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
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
曠野之地建立精舍。植㮈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林極爲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
府舊寺更營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
江左多民志欲傳法。以元嘉元年展轉至蜀。
俄而出峽停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館。翹
誠懇惻祈請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衝器
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更増勇猛人
百其心居頃之沿流東下至于建業。初止中
興寺。晩憩祇洹。其道聲素著傾都禮訊。自
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
戒。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屬。從元嘉元年
甲子至十八年辛巳。譯虚空藏神呪等
十二部。常以禪道教授學徒。凡所歸投不遠
千里。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
顗深信眞諦。以三寶爲己任。素好禪味敬心
慇重。及臨浙河請與同遊。乃於鄼縣之山建
立塔寺。東境舊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
屋歸正。自西徂東無思不服。後還建業憩定
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雅愛山水。以爲鍾山
鎭岳特美嵩華。常歎下寺基構未窮形勝。於
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斬石刊木營建上寺。
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依俙鷲巖髣髴祇樹
矣。於是息心之衆萬里來集。諷誦肅邕望風
成化。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
造檀會敷陳教法。初禪師之發罽賓也。有迦
毘羅神衞送。遂至龜茲。於中路欲反。乃現
形告辭禪師曰。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
相隨共往南方。語畢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
于楊都。故仍於上寺圖像著壁。迄至于今猶
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以元嘉十
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
俗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鍾山宋熙寺前
無盡意菩薩六卷初題云大集中無盡意所説不
可盡義品第二十二亦直云無
  盡意亦名阿差末第四出與
法護阿差末等同本見李廓録
法華三昧一卷法華支
見長房録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四卷第三出或六卷或直云
廣博嚴淨亦直云不
  退轉法輪與法護阿惟越致遮
同本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録及僧祐録
四天王一卷見僧祐録
及高僧傳
普曜八卷第三出或六卷或四卷與蜀普曜竺法護普
曜及唐譯方廣莊嚴並同本見宋齊録及僧
  祐録高
僧傳等
淨度三昧一卷初出見
長房録
菩薩瓔珞本業二卷第二出見
長房録
五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善徳優婆塞一卷見長
房録
阿那含二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三十一卷四天王上四部一十二卷
見在普曜下六部一十九
卷闕
沙門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
著稱。納衣宴坐蔬食永年。毎欲博事名師廣
誥。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
精舍。從佛駄先比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
功踰十載。佛駄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
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
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陀跋陀羅比
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
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踰越歳時達
于關内。恒相依附共止長安。頃之跋陀横爲
秦僧所擯。嚴與西來徒衆並分散出關。仍憩
山東精舍。坐禪誦力精修學。晋義熙十三
年宋武西伐姚泓。剋捷旋旆塗出山東。時始
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
志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乃彈指。三人
開目。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敬其奇。訪諸
耆老。皆云。隱居積歳未嘗輒出。恢即啓宋武
延請還都。莫肯行者。屡請既至。二人推嚴隨
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備。還都即住始興寺。
嚴性虚靜志避囂塵。恢乃於東郊之際更起
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梵本
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丁卯。乃共沙門
寶雲。譯出無盡意等十部。嚴在寺不受別
請常分衞自資。道化所被幽顯咸服。嚴清素
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禀性冲
退不自陳叙。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
昔未出家時。曾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
具足。常疑不得戒。毎以爲懼。積年禪觀而不
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値羅
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爲嚴入
定。往兜率宮諮啓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
大喜躍。於是歩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卒。時年
七十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
而實行未辯。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
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
遠故從西來。報此徴瑞倶還外國。以此推嚴
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深淺耳
調伏衆生業出大
一音顯正法或云一音演正
出悲華
善徳婆羅門問提婆達多出大
毘羅三昧二卷祐等諸録皆注爲疑大周録中刊之
爲正今尋文言淺鄙義理疎遺故入
  疑科用除
調伏衆生等四部五卷。長房等録皆云嚴
譯。今以前三別生後一疑僞。今爲實録故
並刪之
佛本行七卷或云佛本行讃傳於六合山寺出或云
五卷見僧祐寶唱内典等録高僧傳云
  佛本行
新無量壽二卷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一録云於六
合山寺出第九譯與寶積無量壽會
  等同本見道
慧僧祐等録
淨度三昧二卷第二出見竺
道祖雜録
付法藏六卷初出見
李廓録
  右四部一十七卷前一部七卷見在
後三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寶雲。涼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學
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故少以直方純業爲
名。而求法懇惻忘身殉道。誓欲躬覩靈跡
廣尋教。以晋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
智嚴先後相隨。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
至不以爲難。遂歴于填天竺諸國。備覩靈
異。乃羅刹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
多所瞻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
字詁訓悉皆貫練。後還長安。隨禪師佛陀跋
陀受業。修學禪門孜孜不怠。及禪師横爲秦
僧所擯。雲亦奔亡。會廬山遠公解其擯事。
共歸楊都安止道場寺。僧衆以雲志力堅猛
弘道絶域。莫不披衿諮問敬而受焉。初共
智嚴同出諸。嚴既遷化雲獨宣譯。以元嘉
年中譯佛本行等四部。雲手執梵本口自
宣譯。華戎兼通音訓允正。雲之所定衆咸
信服。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
二代顯出衆。江左練梵莫踰於雲。故於晋
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
雲性好幽。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山多
荒民俗好草竊。雲説法教誘。多有改惡禮
事供養。十室而九。頃之道場*慧觀臨卒。請
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已而還。居道場歳
許。復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於山寺。春
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國別有記傳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第三出見高僧傳
僧祐録或十四卷
  右一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伊葉波羅。宋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
明解四含。以元嘉三年景寅遊於彭城。爲北
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徳。譯雜阿毘曇心。譯至
擇品。縁礙未竟遂輟。但成十卷。刺史親自筆
受。至八年辛未更請求那跋摩續譯。都訖成
十三卷
菩薩善戒九卷一名菩薩地或十卷於祇洹寺出見
竺道祖僧祐二録及高僧傳長房等
  録並云善戒二十卷又云弟子
更出二品成三十卷並非
菩薩善戒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見寶唱録若
准祐記將此爲初卷兼前九卷共成
  十卷然北地本離之已
久不可合之且依舊定
菩薩内戒一卷是法
上録
優婆塞五戒威儀一卷見寶
唱録
沙彌威儀一卷或云沙彌威儀
見長房録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曇無徳羯磨亦云雜
羯磨元嘉八年於祇洹寺
  出見僧祐寶唱二録及高
僧傳等亦直云四分羯磨
優婆塞五戒相一卷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元嘉
八年於祇洹寺出第一譯見
  僧祐寶唱二録
及高僧傳
龍樹菩薩爲禪陀迦王説法要偈一卷見唐
舊録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
十二戒文亦云三歸優婆塞戒祐
  云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或云
優婆塞戒見高僧傳及僧祐録
律分異記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一十八卷樹説法要偈上八部一十
六卷見在善信二十二戒下
二部二
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摩。宋言功徳鎧。本刹利種。累世
爲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云師
子賢
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云
衆喜
因潜隱山澤。跋摩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汎博崇
徳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啓
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
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
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
三塗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
見而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
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百餘萬言。深達律
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罽
賓王薨絶無紹嗣。衆咸議曰。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徳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數
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衆林栖谷
飮。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
教。識眞之衆咸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
發心。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夢
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母
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縁
得爲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
永絶今果。王迫以母勅即奉命受戒。染習既
久專精漸篤。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
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鬪戰傷殺必多。如其
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跋
摩曰。暴&T009044;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悲心勿
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
退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爲呪水洗之信宿
平復。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
曰。吾欲躬栖法門。卿等更擇明主。群臣皆拜
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兇
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
慈寧不愍命。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
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願盡所治内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
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
受戒。王後爲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脚
指。跋摩又爲呪治有頃平復。道化之聲播於
遐邇。隣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楊都名徳沙
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飡禀。以元
嘉元年九月面啓文帝求迎請跋摩。當即勅
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
道沖道雋等往彼祈請。并致書於跋摩及闍
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
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
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値便風遂至廣州。故其
遺文云。業行風所吹遂之於宋境。此之謂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勅州郡令資發
至都。路由始興停歳許。始興有虎丘山。
山形聳峭峯嶺高絶。跋摩謂其髣髴耆闍崛。
乃改名靈鷲。於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去寺數
里磬音不聞。毎至鳴椎跋摩已至。或致雨不
沾。或履泥不濕。時衆道俗莫不肅然増敬。寺
有寶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畫作羅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髮之形像。成之後毎夕放光
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
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説法安慰。後家人夢
見茂之在寺中與衆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
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
往。或時値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於是山旅
賓去來無梗。盛徳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
摩嘗於別室入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
候之。見一白師子縁柱而立。亘空彌漫生青
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
靈異無方類多如此。後文帝重勅觀等復更
敦請。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
業。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因又言曰。弟子常
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
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
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
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
萬民爲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悦。布一善政
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
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
齋亦大矣。不殺亦衆矣。寧在闕半日之
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爲弘濟耶。帝乃撫
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
理者謂至道虚説。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
如跋摩法師所言。眞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
天人之際矣。乃勅住祇洹寺供給隆厚。公王
英彦莫不宗奉。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
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肩隨踵接。跋
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絶。或時假譯人而往復
懸悟。跋摩即於祇洹寺譯菩薩善戒等十
其善戒長房等録並云 十卷。下注云後弟子於定
林更出二品成三十卷者非也。今但九卷或云十卷。
  應是傳寫差誤加其二字。僧祐録中只云十卷。故知餘録
傳寫誤也。又按高僧傳云。祇洹*慧義請出菩薩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一品成三十品。房等録云
續成三十卷者誤之甚也。又長房等録復云跋摩譯雜
阿毘曇心十三卷。今以伊葉波羅譯出十卷跋摩後續成
其十三。非謂跋摩更別翻出。二處倶載此亦不然。今
此刪之載
於前
並文義詳允梵宋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
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
都云。宋地先未有尼那得二衆受戒。恐戒
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衆發。設不本
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縁。諸尼又恐年月不
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苟欲増明甚助
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
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
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華
布席。唯跋摩所坐華彩更鮮。衆咸崇以聖
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
畢先起還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
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説因縁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
沙羅云。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
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
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餘人。並聞香
氣芬烈。咸見一物状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
屍側直上衝天莫能名者。即於南林戒壇
前依外國法闍毘之。四部鱗集香薪成𧂐。灌
之香油以燒遺陰。五色焔起氛氳麗空。是時
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欲
重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
宋。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未及諮禀。奄而遷
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衆僧譯出其
遺文云遺文在傳
恐繁故止
毘尼摩得勒伽十卷初卷云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
元嘉十二年乙亥正月於
  陵平樂寺出至九月二十二日
訖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或無論字亦云雜阿毘曇
房云雜阿毘曇毘婆沙或十
  四卷第四譯元嘉十一年甲戌九月於
長干寺出周年乃訖見僧祐録及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龍樹菩薩撰第二出
見僧祐録及高僧傳
分別業報略一卷大勇菩薩撰或云大勇菩薩分別
業報略集見僧祐録及高僧傳
請聖僧浴文一卷見僧祐録
及高僧傳
  右五部二十四卷前四部二十三卷見
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摩。宋言衆鎧。印度人也。少而棄
俗。清峻有戒徳。明解律藏尤精雜心。以元嘉
十年癸酉。歩自流沙屆于建業。風宇宏肅道
俗敬異。咸宗而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
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刹。因名平陸寺。後
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
供養以表厥徳。跋摩共觀起塔三層。行道
諷誦日夜不輟。僧衆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
法師深明戒品。將爲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
具戒。是時二衆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
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衆乃共請跋摩爲
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歩楊都謂爲矯異。
執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
法理證明允。*慧義遂迴其剛褊靡然推服。乃
率其弟子服膺禀戒。僧尼受者數百許人。宋
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衆。殷盛
傾于都邑。頃之名徳大僧*慧觀等。以跋摩
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
以十一年九月。於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
焉。寶雲譯語觀自筆受。研校精悉周年方就。
續出摩得勒伽等凡五部。跋摩遊化爲志不
滯一方。既傳事畢將還本土。衆咸祈請。莫
之能留。以元嘉十九年隨西域賈人舶還外
國。莫詳其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一卷第二出與
寶積勝鬘
  夫人會等同本元嘉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於丹陽
郡出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道慧僧祐李廓等録
大方廣寶篋三卷第四出或二卷與文殊現
寶藏等同本見李廓録
相續解脱地波羅蜜了義一卷或二卷亦名解
脱了義亦直
  云相續解脱於東安寺出是解深密後二品見
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僧四録高傳云於荊州出
楞伽阿跋多羅寶四卷第二出元嘉二十年於道
場寺譯慧觀筆受與入楞
  伽及大乘入楞伽等同本見道*慧
僧祐法上等録高僧傳云丹陽郡出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三卷初出與大薩
遮尼乾子
  同本或無境界
字見李廓録
老母女六英一卷亦云老母第三出與老女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申日兒本一卷或云申兒本第三出與月光童子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録云申兜本誤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一卷或云出無量門
第六譯與
  無量門微密持等同本房云見別
録房録別載出無量門持者誤也
央崛魔羅四卷道場寺出見道*慧僧祐法上
録高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大法鼓二卷東安寺出見道慧僧
祐李廓法上等四録
大意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二頭陀一卷房云見
別録
樹提伽一卷房云見
別録
雜阿含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梵本法顯齎來高僧傳
云祇洹寺出見道*慧宋齊録及僧
  祐録
鸚鵡一卷亦名兜調出中阿含第
四十四異譯房云見別録
鞞摩肅一卷出中阿含
五十七異
四人出現世間一卷出増一阿含第八卷
異譯房云見別録
十一想思念如來一卷或云十一思惟念如來
出増一阿含第四十八初
  異譯房云
見別録
遬達一卷第三出與玉耶
同本房云見別録
過去現在因果四卷於荊州辛寺出第六譯與修
行本起瑞應本起等同本見
  始興及李廓
僧祐等録
摩訶迦葉度貧母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二品生死一卷房云見
別録
罪福報應一卷一名輪轉五道罪福報應亦云輪
轉五道亦云五道房云見
  
衆事分阿毘曇論十二卷或無論字共弟子菩提耶
舍譯初出與唐譯品類足
  論同本房録
不題所出
四品學法一卷或無字房
云見別録
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延王説法一卷亦云
賓頭
  盧爲王説法房云見別
録上見存已後闕
虚空藏菩薩一卷第二出與姚秦佛陀耶舍所出
虚空藏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無量義一卷初出與蕭齊曇摩伽陀耶
舍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諸法無行一卷第二出與羅什所出二卷者及
諸法本無同本房云見別録
小無量壽一卷或無小字第二出與羅什阿彌陀及
唐譯稱讃淨土同本孝建年出一名
  阿彌陀見道*慧僧祐二録高僧傳云於
荊州出房録別存阿彌陀者誤也
八吉祥一卷第三出與支謙八吉祥呪法護八陽神
等同本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三日
於荊州城内爲司空荊州刺史南譙王
劉義宣出六日訖見僧祐寶唱二録
無崖際持法門一卷第二出與聖堅出者及尊勝
菩薩所問同本房云見別
  
貧子須頼一卷第四出與白延支謙等
出者同本見李廓録
現在佛名三卷亦名華敷現在佛名第二出與稱揚
諸佛功徳等同本元嘉二十九
  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爲南譙
王出見始興録及高僧傳
淨度三昧三卷第三出見
李廓録
無憂王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
呉録及僧祐録
本行六波羅蜜一卷房云見
別録
異處七處三觀一卷或無異處字出雜阿
含異譯房云見別録
雜藏一卷第四出與鬼問目連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目連降龍王一卷或無王字或云降龍或云降龍
第二出與龍王兄弟同本
  房云見
曰難一卷一云越難第三出與聶承遠
越難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釋六十二見四卷房云見別録
祐録云一卷
請般特比丘一卷或作般特亦云般
時房云見別録
十二頭陀一卷房云見
別録
阿那律七念章一卷房云見
別録
十報法三統略一卷房云見
別録
六齋八戒一卷房云見
別録
阿蘭若習禪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坐禪三
同本見李廓録
菩薩訶欲一卷第二出與羅什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那先一卷第二出與二卷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十二遊一卷二出房
云見舊録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出見僧祐録高
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右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賓頭盧上二十六
部一百卷見在虚
空藏下二十六部
三十四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徳賢。中印度人也。
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
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不博貫。
後遇見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
世外道禁絶沙門。乃捨家潜遁遠求師匠。即
落髮改服專志學業。及受具戒博通三藏。爲
人慈和恭順事師盡勤。頃之辭小乘師進學
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匣。即得大品華嚴。
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縁矣。於是讀誦
講義莫能詶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母
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歸
依三寶則長得相見。其父感其至言遂棄邪
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
縁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擧
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
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呪懇到禮懺。俄而
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乙亥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聞
文帝。遣使延接。既至楊都。勅名僧*慧嚴
*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敬。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
文帝延請深加崇敬。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於是宋都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
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並師事焉。頃
之衆僧共請出。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
出雜阿含。東安寺出法鼓。後於丹楊郡
譯出勝鬘楞伽。徒衆七百餘人。寶雲傳譯。
慧觀執筆。往復諮折妙得本旨。後譙王鎭荊
州。請與倶行安止辛寺。更創殿房。即於辛
寺出無憂王過現因果小無量壽央崛魔羅相
續解脱波羅蜜了義現在佛名第一義五相略
八吉祥等諸。并前所出凡五十二部。多是
弟子法勇傳度。譙王欲請講華嚴等。而跋
陀自忖未善宋語愧歎積旬。即旦夕禮懺請
乞冥應。夢有人白服持劍&T016254;一人首來至其
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
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
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悦。旦
起言義皆備領宋語。於是就講。弟子法勇傳
譯。僧念爲都講。雖因譯人而玄解往復。元嘉
將末。譙王屡有怪夢。跋陀曰。都中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而二凶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
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慘而未及發言。譙王
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
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
逼與倶下。梁山之敗火檻轉迫。去岸懸遠判
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T038585;竹杖投身
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深流駛。見一童
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
能度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歩。仍得上岸。
即脱納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擧身毛竪方
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孝武帝駿勅
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
尋得合舸送都。孝武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
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曰。既染亹戻分
爲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勅問。並譙爲
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宗靈秀
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縁乃逢此
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勅住後堂供施衣
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州十載。毎與譙王
書疏無不記録。及軍敗簡檢無片言及軍事
者。孝武明其純謹益加禮遇。後因閑談聊戲
問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徳。今
從陛下乞。願爲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
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勅令移住。爲開三
間房。後於東府讌會王公畢集。勅見跋陀。時
未及淨髮白首皓然。孝武遙望顧謂尚書謝
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但念老期已至。朕
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因迎謂
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有一在。即應
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
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
辯。勅近御而坐。擧朝屬目。後於秣陵界鳳
樓西起寺。毎至夜半輒有推戸而喚。視
不見人衆屡魘夢。跋陀燒香呪願曰。汝宿縁
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爲汝等。若住者
爲護寺善神。若不能居各隨所安。既而道俗
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
衆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月
無驗。帝遂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効不
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
降澤。如其無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
香祈請不復飮食。默而誦密加祕呪。明日
晡時西北角雲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楡。風震
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嚫
施相續。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持香
爐未嘗輟手。毎食輒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太始四年正月覺
體不平。便預與明帝及公卿等告辭。臨終之
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禺中遂卒。春秋
七十有五明帝慟惜賻送殷厚。公卿會葬榮
哀備焉
般泥洹一卷或無般字孝建元年於辛寺譯見道*慧
宋齊録今尋此單卷泥洹上下文句非
  是跋陀所翻似是謙護等譯
今尋得二卷且附東晋録中
釋摩男本一卷呉支
謙譯
三藏法師自述喩一卷非梵本出
故亦刪之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
過去行檀波羅蜜上二
出悲華
殺龍濟一國出六度
三因縁出長
阿含
三小劫出樓
佛入甘露門正意出大十
二門
阿蘭那出中
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出雜
阿含
那頼
墮珠著海中
舅甥
舍利弗般泥洹
負債爲牛
君臣上六
四食小乘雜
阿難見妓樂啼哭無常
佛往慰迦葉病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
二僑士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上五
出出曜
  般泥洹等二十三部。二十三卷。或是別生
。或非跋陀所出。今爲實録故總刪

觀世音菩薩受記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
三出與西晋法護道眞
  出者同本見王宗僧祐李
廓法上等録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勇。梵名曇無竭。本姓李氏。幽州黄
龍國人也。幼爲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諷
師所異。甞聞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國。慨然
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
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
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
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歴龜茲沙勒
諸國。前登葱嶺雪山。棧路險惡驢馬不通。
増氷峨峨絶無草木山多瘴氣。下有大江浚
急如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繋索爲橋。相去極
遠十人一過。到彼岸已擧烟爲識。後人見
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
風吹索。人墮江中。行葱嶺三日方過復上雪
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弋孔。
處處相對。人各執四*弋。先拔下*弋手攀上
*弋。展轉相代三日方過乃到平地。相待料
撿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
歳餘。學梵書竟便解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
梵文一部。無竭同行沙門餘十三人。西行
到新頭那提河此云師
子口
縁河西入月氏國。禮拜
佛肉髻骨及覩白拂木船。後至檀特山南
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便停
此寺受具足戒天竺沙門佛陀多羅此云
覺救
彼方
衆僧云。其已得道果。無竭請爲和上。漢沙
門志定爲阿闍梨。於寺夏坐三月。日復北行
至中天竺。曠遠之處常齎石蜜爲糧。其同侶
八人路亡五人倶行屡危棘。無竭所齎觀
世音常專心繋念。進渉舍衞國中野逢山
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象驚怖奔走。後渡恒河復値野牛一群。鳴吼
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
來野*牛驚散遂得免害。其誠心所感在險克
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
所歴事迹別有記傳。元嘉末年達于楊都。手
自宣譯觀世音受記一部。今見傳于世。後
不知所終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一卷亦云彌勒上生
見道慧宋齊
  録及僧祐録僧祐録云先
在高昌郡譯出於後齎還
諫王一卷初出亦云大小諫王與唐譯勝軍王
及勝光天子同本房云見別録
治禪病祕要一卷或云治禪病祕要法無字或云
禪要祕密治病或二卷云出雜
  阿含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竹園寺出
其月二十五日訖見僧祐寶唱等録
淨飯王涅槃一卷或加般字第二出與法炬
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進學一卷或云勸進學道第二出與支
謙等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八關齋一卷異出本房
云見別録
五無返復一卷一名反覆大義
或作附字房云見別録
佛大僧大一卷二兒名房
云見別録
耶祇一卷房云見
別録
末羅王一卷房云見
別録
摩達國王一卷房云見別録
或無國王字
旃陀越國王一卷或無國王字
房云見別録
五恐怖世一卷或云五恐怖
房云見別録
弟子死復生一卷或云死亡更
房云見別録
迦葉禁戒一卷一名摩訶比丘亦名眞僞
沙門第二出房云見別録
菩薩誓一卷第五出與長者子制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中陰一卷房云見
別録
觀世音觀一卷先在高昌郡譯出於
彼齎還見僧祐録
波斯匿王喪母一卷或云波斯匿王祐云波
王房云見別録出増一阿
  含第十八
卷異譯
佛母般泥洹一卷孝建二年於鐘山定林上寺出
一名大愛道般泥洹見僧祐
  録出増一阿含
第五十卷異譯
弟子慢爲耆域述一卷亦云弟子爲耆域述慢戒
羽弟子戲誕第四出與
  阿難問事佛吉凶
等同本房云見別録
長者音悦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
同本房云見別録
五苦章句一卷第二出與曇無蘭出
者同本房云見別録
惒檀王一卷二出與竺律炎三摩
同本房云見別録
弟子事佛吉凶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
房云見別録
生死變識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
異名房云見別録
優婆塞五戒一卷亦云五相第二出與五
戒相同本房云見別録
賢者律儀一卷亦云威儀房
云見別録
  右二十八部二十八卷迦葉禁戒上一十五部一
十五卷見在菩薩誓
一十三部一
十三卷闕本
居士沮渠京聲。即北涼河西王蒙遜從弟安
陽侯也。魏併涼後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
世務。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畢。丹陽尹孟顗
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相崇愛。亟
設供饌厚相優贍。京聲以孝武帝孝建二年
乙未於楊都竹園寺及鍾山定林上寺。譯彌
勒上生等二十八部。通習積久臨筆無滯。
京聲居絶妻孥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
典。是以建業白黒咸敬而嘉焉。以大明之末
遘疾而卒
普明王
梵摩皇上二並出
六度
&T008394;夷比丘
優婆塞五法上二
出中阿含
釋種問優婆塞出雜
阿含
清信士阿夷扇亦云阿夷扇持
父子出生
五百梵志群録
注疑
普明王等七六是別生。一云疑僞。今爲實
録故並刪之
閻羅王五天使者一卷一名鐵城見長
房録出中含第十二異
  
瞿曇彌記果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
八異譯見長房録
長者子六過出家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二十
七卷異譯見長房録
佛母般泥洹一卷出増一阿含第五十
卷異譯見長房録
貧躬老公一卷或云貧老
二出見長房録
懈怠耕者一卷舊録云懈怠耕
見長房録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字見
長房
善生子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見長房録
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
佛涅槃後諸比丘一卷亦云力士跋陀
出雜阿含見長房録
譬喩一卷見長
房録
  右一十部一十卷請賓頭盧上七部七卷見在
善生子下三部三卷闕本
沙門釋慧簡。未詳何許人也。以孝武帝大明
元年丁酉。於鹿野寺譯五天使者等十部
眞僞沙門與京聲所出迦葉禁戒文句
全同乃是彼異名録家錯上
藥師琉璃光亦云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
出大灌頂祐録注爲疑者非
釋迦畢罪
身濟賈人上二
出六度集
阿難見水光瑞一云水光
大乘抄
商人求財
瞿曇彌上二
出中阿含
舍衞城中人喪子發狂
學人亂意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
上二並出増一阿含
大力士出家得道亦云力士
跋陀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上二
出雜阿含
旃闍摩暴志謗佛出生
竊爲沙門
獵師捨家學道上二
出出曜
呪願祐載
僞録
眞爲沙門等一十五部。長房等録並云*慧簡
所出。今以多是別生等。故刪之不存也
菩薩念佛三昧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或五卷
第一譯與隋笈多出者同本
  是大集別分見道*慧
宋齊録及僧祐録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
第七譯見僧祐録與支
  謙無量門微密
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功徳直。西域人也。道契既廣善誘日新。
以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遊至荊州寓禪房
寺。沙門玄暢請出念佛三昧等二部。暢刋
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
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于
今。直留荊數年後不知所終矣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或云略要羯摩法房云二
卷祐云一卷見僧祐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僧璩。姓朱呉國人。出家爲僧業弟子。
悦衆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製文藻。始
住呉虎丘山。孝武欽其風聞勅出楊都爲僧
正悦衆。止于中興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
十誦羯磬一部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
戒本或云十誦比丘尼大
  戒見僧祐
寶唱二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頴。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出家爲
法香弟子。住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倶以
律藏知名。頴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
研精律部博渉論。元嘉末至建業止新亭
寺。孝武以頴學業兼明勅爲都邑僧正。後辭
任還多寶寺。常習定閑房亦時開律席。後移
住長干寺。以明帝彧太始年中。集出十誦尼
戒一部。兼出羯磨流行於代
無盡意十卷第五出與阿差末等同
本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阿述達菩薩一卷第四出興寶積無畏徳會等同本
太始年於廣州出見始興寶唱等
  
海意七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如來恩智不思議五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寶頂五卷見始興僧祐
寶唱等録
三密底耶一卷宋言賢人用律
始興僧祐寶唱等録
  右六部二十九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眷。印度人也。志性弘簡開利爲
務。以明帝*彧太始年中。於廣州譯無盡意
六部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二卷一名決了諸
法如幻化三
  第二出與漢嚴佛調譯者及大般
若那伽室利分並同本見始興録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翔公。亦云朔公。在南海郡譯*濡首菩
一部。群録直云宋世不顯年名。未詳何

佛藏大方等一卷亦名問明顯是華嚴明難
品異譯見始興録及法上録
瓔珞本業二卷一名菩薩瓔珞第三
出見始興及法上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道嚴。於宋世譯佛藏方等等二部。
群録直云宋世出不顯帝年
梵女首意一卷第二出見始興録
及趙録法上録
空淨三昧一卷亦云空淨天感應三昧第二
出見始興録及趙録法上録
勸進學道一卷名勸進與梁
史共出第三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勇公。於宋世譯梵女首意等三部。
群録雖云宋世不顯帝年
車匿亦名車匿本末出六度集中是尸呵遍王
名群録雖云勇公所出今以是別生抄故刪之
  不存
寂調音所問一卷一名如來所説清淨調伏與西
晋法護文殊淨律等同本第四
  出見始興録
及法上録
樂瓔珞莊嚴方便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
名轉女身菩薩第四出
  與西晋法護順權方便等同
本見始興録及僧祐法上録
右二部二卷前寂調音見在
後樂瓔珞闕本
沙門釋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二部。群
録注云宋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月燈三昧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一名
逮*慧三昧出大月燈第七卷
  異譯見趙録
及法上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先公。於宋世譯月燈一部。群録注
云宋世不顯譯年。未詳何帝
彌沙塞律抄一卷見寶
唱録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彌。師子國人也。譯彌沙塞律抄
一部。大周録中指寶唱録不言帝代。其寶唱
録尋本未獲。且寄於宋録以彰有據耳
新集失譯諸
如來智印一卷一名諸佛法身第二出
與*慧印三昧同本
老母一卷第二出與老女
等同本
法滅一卷
甚深大迴向一卷
佛爲黄竹園老婆羅門説學一卷出中阿含第
四十卷異譯
波夷墮舍迦一卷出中阿含第五十
五異譯或無迦字
邪見一卷出中阿含第
六十卷異譯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或云大沙門羯
磨法出十誦律
迦丁比丘説當來變一卷或直云迦
丁比丘
已後闕本
十方佛名一卷本作
萬疑錯
華嚴淨一卷
三十七品一卷祐載兩本並云
異出今且存一
七佛各説偈一卷
乳王如來一卷無乳王今疑
與乳光佛同本
現在十方佛名一卷
過去諸佛名一卷
千五百佛名一卷
五百七百佛名一卷或云五
百七十
觀世音成佛一卷
文殊因縁一卷
文殊本願一卷
文殊觀一卷
彌勒須河一卷
導師問佛一卷
&T075586;陀菩薩百二千難一卷
持身菩薩一卷或云持
賢首菩薩二百問一卷
金剛女菩薩一卷
善意菩薩一卷
菩薩從兜率天降中陰一卷
菩薩行喜一卷
菩薩淨本業一卷
菩薩初業一卷
菩薩四事一卷
菩薩十六願一卷
菩薩五十徳行一卷
菩薩教法一卷
菩薩正行一卷
菩薩出入諸則一卷
菩薩母姓字一卷
菩薩家姓一卷
菩薩比丘一卷
菩薩一卷疑本
上脱字
菩薩作六牙象本事一卷
菩薩師子王一卷
像功徳一卷與新譯者梵本
同未詳同別
浴僧功徳一卷
陀隣尼目佉一卷今疑即是阿難
陀目佉尼
禮敬諸塔一卷
般若波羅蜜偈一卷
佛清淨偈一卷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佛十力偈一卷
十方佛神呪一卷
四天王神呪一卷
十二因縁結縷神呪一卷
摩訶神呪一卷
移山神呪一卷
降魔神呪一卷
威徳陀羅神呪一卷本作成
字錯也
和魔結神呪一卷
鳩摩迦葉一卷與僮迦葉解難同本出長阿含第
七卷異譯法録云出中阿含第十
  六卷
異譯
出要二十卷
行道七卷
長阿含三卷祐云疑是殘
缺長阿含
弘道二卷
四天王一卷祐云彼有呪
似人所附
諸天阿須倫鬪一卷
金色女一卷雜譬喩中有
祐云異出本
治禪鬼魅不安一卷
瞻波國佛説戒一卷
佛在誓枝山説法一卷
佛三毒事一卷
佛七事一卷 佛問和伏一卷
佛意行一卷 因佛生三心一卷
佛聚一卷 七佛本縁一卷
釋迦文枝鉢一卷 佛袈裟一卷
佛大衣一卷 迦葉解一卷
迦葉因縁一卷 舍利弗問署一卷
迦葉獨證自誓一卷 舍利弗歎度女人
一卷
舍利弗生西方一卷
舍利弗目連泥洹一卷今疑是生
利弗般泥洹
目連所問一卷 目連因縁一卷
阿難見變一卷 難陀一卷
阿那含七念一卷 羅漢菩子一卷
賓頭盧取鉢一卷 愛行比丘一卷
愛身比丘一卷 栴比丘一卷
善星比丘一卷 六群比丘一卷
自在王比丘一卷 羅邪達比丘一卷
比丘和須蜜一卷 玄戒未來比丘一卷
  今疑玄
字錯
比丘法相一卷 釋種童子一卷
尊者婆蹉律一卷 罽賓二沙彌一卷
沙彌持戒一卷 海洲優婆塞會一卷
賢者雜事一卷 弟子修學一卷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一卷 弟子精進

迦提羅越問五戒一卷 那羅延天王

毘沙門天王一卷 四大天王一卷
諸天壽一卷 魔現成佛一卷
魔王誡疑是
試字
一卷 淨飯王一卷
佛葬閲頭檀王一卷 阿育王作小兒時
一卷今疑出
育王傳
小阿育王一卷 優填王照逝心女一卷
  今疑是大乘藏
中優填王
迦夷王頭布施一卷 果尊王一卷
佛居士一卷 降恐王一卷今疑恐
字錯
摩羅王一卷 摩登王一卷
舍夷國一卷 羅提坻王一卷或作國王羅
&MT00098;
摩訶惟越王一卷 流沙王一卷
十四王一卷 王以竹施一卷
勸王持五戒一卷 太子旃舍羅差一卷
長者盛徳一卷 長者法心一卷
長者仁賢一卷 長者洹羅越一卷
佛問淳陀長者受樂淨行一卷
婆羅門問事一卷 婆羅門等爭説一卷
六師詣波斯匿王一卷
揵齋一卷 明星梵志一卷
兜率梵志一卷 梵志拔陀一卷
梵志計火淨一卷 梵志問疑一卷
梵志意一卷 梵志好母一卷
梵志婬女一卷 梵志六師一卷
天后賢女一卷 徳女問一卷
貧女少施獲弘報一卷
彌家女一卷 二人作沙門弟斷兄舌

氣嘘殺旃陀羅一卷
眼能視殺人一卷 孤獨三兄弟一卷
阿劍他一卷 不蘭伽一卷
小申日一卷 波羅柰媈四姓一卷或作
婦字
大姓家主叩書一卷 提謂一卷
強羅一卷 金轉龍王一卷
蘇曷龍王一卷 三龍王一卷
虎王一卷 蠍王一卷
毒龍蛇施一卷 放牛法一卷今疑是藏
中放牛
養牛一卷 閻羅王一卷今疑是藏中閻羅
王五天使者
餓鬼一卷 鐵杵泥犁一卷
一卷 藥一卷
苦慧一卷 慧達一卷
法足一卷 身數一卷
選福一卷 布施一卷
助善一卷 古來一卷今疑是藏中
古來世時
孝順一卷 縁本一卷入疑是藏中
縁本致
度世一卷 法藏一卷
明住一卷 善憩一卷
植質一卷 名相一卷
怪異一卷 滅怪一卷
本鉢一卷 案鉢一卷
諸法一卷 與脱一卷
伏願一卷 寶見一卷
眞提一卷 明義一卷
見在一卷 釋論一卷祐云疑是大智
度論抄之一卷
雜事一卷 旨解一卷祐云疑即
義旨雜解
釋學一卷 度道俗一卷
諸福徳一卷 説人身一卷
施色力一卷 色入施一卷
戒法律一卷 未生火一卷
未生一卷 念佛品一卷
須彌山一卷 成敗品一卷目或云成
敗品第四似
  是樓炭之一品今
檢樓炭無此品
世間珍寶一卷舊録云世間
所望珍寶
 現道神足

成行無一卷
悔過除罪一卷
深自僥倖一卷
布施持戒一卷 生西方齋一卷
造浴室法一卷 有疑往解一卷
長阿含方法一卷
令人孝有徳一卷
人於出家者一卷
心應深貪慕一卷
地水火風空一卷
求欲者除意一卷
持戒教人殺生一卷
七月十五日臘法一卷
功高憍慢有二輩一卷
歡喜布施有五事一卷或作勸
字錯
三夢一卷 三悔處一卷
三乘無當一卷 四署一卷
四等意一卷 四政斷一卷
四厚一卷 五署一卷
五穀世一卷 五亂一卷
一卷 六禪一卷
六度六十行一卷
六輩阿惟越致一卷 七衆一卷
七流一卷 七使一卷
七輩人横死一卷 七歳作善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一卷 八雙一卷
九結一卷 九惱一卷
九道觀身一卷 十部僧一卷
十二意一卷 十二阿練若高行一卷
十二部名一卷 三十二僧那一卷
三十四意一卷 五十徳相一卷
六十品一卷 六十二疑一卷
七十二觀一卷 百法一卷
惟日三昧一卷 月電三昧一卷
無言三昧一卷 阿和三昧一卷
禪行法一卷今疑是藏中禪
行法*想
須彌山譬一卷 日月譬一卷
海水譬一卷 藥草喩一卷
功徳天譬一卷 賢劫譬一卷
金剛譬一卷 寶藏譬一卷
明珠譬一卷 聚木譬一卷
四大譬一卷 五部威儀所服一卷
五部
  僧服高僧傳
云白法祖譯
結界文一卷 沙彌離戒一卷
五戒報應一卷 六足阿毘曇一卷
雜譬喩六卷或云諸
雜譬喩
譬喩一卷祐云異出更有
一本今且存一
雜譬喩一卷凡十
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
有本餘者並闕
並是
梁代沙門僧祐録中新集失譯諸然僧祐
本録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
百七十卷。今細檢括餘九百九十九部。一
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或長房等
失譯録中已載。及有代録之中標其譯主。
除此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檢括
長房等録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爲失
源。然祐録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
於宋録之末。庶免遺漏焉
開元釋教録卷第五總録
之五




開元釋教録卷第六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録上之六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
南齊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
午。凡七主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
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
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
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
二卷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
沙門釋曇景二部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
無量義一卷第二出見
僧祐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邪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
人。悟物居情導利無捨。以高帝道成建元三
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一部。*邪
舍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人。武當山沙
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一卷見僧祐録祐云未
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徳律見僧祐録
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
以武帝賾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
等二部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
律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賢。西域人。懷道放
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
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
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
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倶。
陀寫倶欲涅槃付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
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
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
今三藏法師
其名
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
己巳
共沙門僧禕。
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爲善見律毘婆沙。因
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歳房云
庚午
七月半受
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
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
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廬山値苦行律師弘
度。得此佛涅槃後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
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