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No. 1531_ 天親菩提流支譯 ) in Vol. 26

[First] []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31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卷上一名伽耶
山頂經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支譯
    見諸衆生煩惱縛 起菩提願爲救拔
    如是正覺慈悲尊 頂禮造論釋經故
    我論能盡煩惱怨 救護諸有斷惡道
    如是二種最勝利 一切外道論中無
此修多羅所攝有九分。一序分。二所應聞弟
子成就分。三三昧分。四能觀清淨分。五所觀
法分。六起分。七説分。八菩薩功徳勢力分。
九菩薩行差別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
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衆滿足千人倶。其先
悉是辮髮梵志。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棄捨
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脱一
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羅漢。諸菩薩
摩訶薩無量無邊。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
威徳。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
通。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
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
等而爲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
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衆圍遶
論曰。如是我聞一時等。集法者語。住伽耶城
者。示現所住處成就故。伽耶山頂者。示現
彼形相大衆行住處故。塔者示現爲彼能供
養者興供養故。初得菩提者即彼成佛時故。
與大比丘衆者。以其大故以不増不損故。滿
足千比丘*辮髮梵志者。此明學無學比丘。是
名聽者成就。餘者次説諸菩薩行差別。彼菩
薩行有二種攝法所攝。何等爲二。一者因攝。
二者果攝。又伽耶山頂塔者。根本序分。以無
量諸佛所住處故。示現彼處諸佛如來集故。
此法門者。諸佛如來所攝護故。應聞此修
多羅者攝取成就。學無學其先悉是*辮髮梵

又無學者有八種徳。何等爲八。一者所作畢
竟。如經應作已作故。二者畢竟過於應作已
作。如經所作已辦故。三者遠離三昧障。如經
棄捨重擔故。四者捨離所受重擔。如經逮得
己利故。彼重擔者所謂五陰。五者證涅槃。如
經盡諸有結故。六者過三界。如經正智心得
解脱故。七者依不顛倒受教修行。如經一切
心得自在已到彼岸故。以善遠離諸煩惱故。
八者如實修行四如意足。如經皆是阿羅漢
故。又阿羅漢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應
供。又學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善畢竟持戒
學道故。二者如心所求畢竟滿足故次説三
昧分
經曰。爾時世尊獨靜無人。入於諸佛甚深三
昧。觀察法界
論曰。入三昧觀察者。示現非是思量境界故。
又入三昧者。示現不同聲聞辟支佛故。此明
非聲聞辟支佛境界故已説三昧分。次説能
觀清淨分
經曰。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智慧所作已辦。除諸重擔度諸有險
道。滅無明得眞明。拔諸箭斷渇愛。成法船撃
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
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罪田示于福田
論曰。能觀清淨者。示現已得菩提故。如經而
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得菩
提者。示現勝彼聲聞辟支佛證智故。如經得
一切智慧故。彼得一切智慧者。有十七種何
等十七。一者本願滿足。如經所作已辦故。二
者捨離所取重擔。如經除諸重擔故。又重擔
者所謂五陰。三者善斷一切諸煩惱障。如經
度諸有嶮道故。四者善斷一切智障。如經滅
無明故。五者證如實妙法。如經得眞明故。六
者離一切邪箭。如經拔諸箭故。七者離諸
顛。如經斷渇愛故。八者成就出世間慧。如
經成法船故。九者轉妙法輪。如經撃法鼓故。
十者出無我妙聲善能降伏一切諸魔。如經
吹法螺故。十一者善能降伏一切外道。如經
建法幢故。十二者善斷一切諸結因縁。如經
轉生死種故。十三者説世間出世間妙法。如
經示現涅槃性故。十四者善能遠離顛倒取
相。如經閉塞邪道故。十五者轉八聖道。如
經開於正路故。十六者善能遠離外道福田。
如經離諸罪田故。十七者示現三寶福田。如
經示于福田故已説能觀清淨分。次説所觀
法分
經曰。我今當觀彼法。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
者是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以何等人能證菩提。以何等智能證菩
提。何者是所證菩提。觀彼三法。於三世中
虚妄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爲以身得爲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
知無覺。如草如木如塊如影。無所識知四大
所造。從父母生其性無常。假以衣服飮食臥
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歸敗壞磨滅
論曰。經言爲以身得爲以心得者。示現身心
不證菩提故。此明何義。以離身心更無實者。
如愚癡人虚妄分別。無有如是證菩提者故。
以何等人能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虚妄分
別無實體者。以非身得菩提示現。有八種法
示現彼身不證菩提。何等爲八。一者無作者。
如經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故。二者虚妄
取相成就。如經如草如木如塊如影故。三者
遠離諸想。如經無所識知故。四者以諸因縁
和合故生。如經四大所造故。五者體本不淨。
如經從父母生故。六者念不住。如經其性無
常故。七者如危朽物不可常保。如經假以衣
服飮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故。八者體是不
實。如經此法必歸敗壞磨滅故已説非身得
菩提示現。以何等人得菩提者。彼法於三世
中虚妄分別無有實體。次説以何等智能證
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虚妄分別無實體者。以
非心得菩提示現
經曰。若以心得。心則如幻從衆縁生。無處無
相無物無所有
論曰。有六種法示現彼心不得菩提。何等爲
六。一者見顛倒法虚妄誑惑愚癡凡夫。如經
則如幻故。二者依善不善諸因縁生。如經
從衆縁生故。三者無定住處。如經無處故。四
者虚妄分別取相實不可得。如經無相故。五
者自性空。如經無物故。六者遠行。如經無
所有故。已説非心得菩提示現。以何等智得
菩提者。彼法於三世中虚妄分別無有實體。
次説何者是所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虚妄
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説。無聲無色
無成無行無入。不可見不可依。去來道斷過
諸言説。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著。無觀
離戲論。無諍無示。不可觀不可見。無嚮無
字離言語道
論曰。經言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説者。示
現可證法但有名。用虚妄分別。其體無實故。
彼但有名字世俗故説。有二十三種。何等二
十三。一者無事。如經無聲故。二者過覺境
界。如經無色故。三者諸法體空。如經無成
故。四者離諸相。如經無行故。五者過一切世
間凡夫境界。如經無入故。六者過識境界。如
經不可見故。七者無可依處。如經不可依故。
八者不生滅。如經去來道斷故。九者過一切
世間名字。如經過諸言説故。十者善不善行
諸法不可得。如經出於三界故。十一者離見
者。如經無見故。十二者過耳識境界。如經無
聞故。十三者過意識境界。如經無覺故。十四
者不住。如經無著故。十五者如虚空。如經
無觀故。十六者無爲。如經離戲論故。十七
者無諸患離諸漏。如經無諍故。十八者過小
智境界。如經無示故。十九者無量。如經不
可觀故。二十者他不能見。如經不可見故。二
十一者内心無知。如經無*嚮故。二十二者無
物可見。如經無字故。二十三者不可説。如經
離言語故
經曰。如是能證菩提者。以何等智證菩提者。
所證菩提法者。如是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
説。但和合名説。依世俗名説。無分別分別
説。假成無成。無物離物。無取不可説無著。彼
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
達是則名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異
離異無菩提相
論曰。次説云何證菩提者。彼亦但有假名名
字。依世俗説。虚妄分別無實體故。彼依世俗
名説有六種。何等爲六。一者不實分別。如經
無分別分別説故。二者體空。如經假成無成
故。三者我不可得。如經無物離物故。四者過
世間慧。如經無取故。五者過言語道。如經
不可説故。六者遠離我我所。如經無著故。又
經言。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
是通達是則名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此明何義。明能證人明所用證智明所證
境界。彼如是法以何等法用妙正智慧。如
實知所見所知所證。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故。又經言。無異離異無菩提相者。此
明何義。無異離異二句。明彼證法清淨寂靜
故。無菩提相義如向所説。已説所觀事分
次起分者。此中復有何義。以三昧事訖故。
以説時至故。是故應起。又於此中有二種義。
一者以三昧中所觀察義。欲爲文殊師利説
故。二者文殊師利問如來答故。何故如來唯
告文殊師利而不告餘者。以依對文殊師利
説此法故。又復何故唯對文殊師利説此法
門。以此所説法門深故。是故告彼深智慧菩
薩。又何以故唯文殊師利問。以如來但告文
殊師利故。是故文殊師利問隨順義故。彼所
發問。以心清淨問答清淨故。次顯説分
經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
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
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
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於菩提發心住。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知
菩提相而發心住。文殊師利言。世尊。菩提
相者當云何知。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
於三界。過一切世俗名字語言。過一切*嚮無
發心發。滅諸發是發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師
利。諸菩薩摩訶薩過一切發是發心住。文殊
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
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
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
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文
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
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
際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
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
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焔如影如*嚮
如虚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
論曰。彼發清淨有九種。何等爲九。一者捨
一切戲論。如經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
住故。二者捨取諸法。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
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三者如虚
空。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
發菩提心住故。四者寂靜。如經文殊師利發
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五者
捨取常無常相。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
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故。六者不毀
道不捨道。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
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故。七者離謗離著。
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
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故。八者入一切法一相。
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
時焔如影如響如虚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
發菩提心住故。又如實修行般若波羅蜜。餘
四句過三界等者。如前所説應知。已顯説分。
次説菩薩功徳勢力分
經曰。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徳。得不退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
菩薩摩訶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
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
摩訶薩行。以大悲爲本爲諸衆生。天子又問。
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爲本。文
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
直心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
薩直心。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
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衆生平等心爲
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一
切衆生平等心。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
子。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衆生平等心。以無
異離異行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
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爲本。文殊師利
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
淨心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
訶薩深淨心。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
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
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爲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爲本。天子又
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
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
波羅蜜。以方便慧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
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爲本。文殊師
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
逸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
薩不放逸。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
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爲本。天子
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
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
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
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爲本。文殊
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
持戒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
訶薩持戒。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
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爲本。天子又
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爲
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
憶念。以正觀爲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
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爲本」
論曰。諸菩薩摩訶薩功徳勢力有二種。何等
爲二。一者如心所求一切滿足。二者無障礙
樂説辯才説法。如心所求一切滿足者。以起
上上勝勝法故。彼起上上勝勝法者。有十四
種。何等十四。一者受教不忘。如經天子又
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爲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
堅念不忘爲本故。二者善取正教觀有爲法。
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
憶念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
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爲本故。三者無彼處
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
持戒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
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爲本故。四者不隨順
諸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
薩十善業道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
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爲本故。五
者善修十善業道。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爲本。文殊師利
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
道爲本故。六者身口意業三法清淨。如經天
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
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
不放逸。以三善行。爲本故。七者戒清淨。如
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
慧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
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爲本故。八者隨順利
益一切衆生。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
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
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
爲本故。九者滿足一切助菩提法。如經天子
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
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
六波羅蜜爲本故。十者不疲倦。如經天子
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
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
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本故。十
一者業果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
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爲本。文殊師
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
深淨心爲本故。十二者修行清淨。如經天子
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諸衆生平
等心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
摩訶薩於諸衆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爲
本故。十三者作利益一切衆生清淨。如經天
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
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
心。以於一切衆生平等心爲本故。十四者心
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
薩大悲以何爲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
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爲本故。又經言。爾時
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徳。得不退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
薩。初縁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
行。文殊師利答言。諸菩薩摩訶薩行。大悲
爲本爲諸衆生。如是等修多羅。從後向前解
釋應知。已説如心所求一切滿足。次説無障
礙樂説辯才説法
經曰。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
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師利答
曰。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
因能成就果。何等爲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
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
芽生増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
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復次
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第二行發心。如
斫治材木淨智。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
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復次
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
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
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復
次天子。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
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第
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復次天子。初發
心如學初章智。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
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第四一生補處發
心如通達諸論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第二行發心從智
生。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
心從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第二行
發心智攝。第三不退發心斷攝。第四一生補
處發心果攝。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第二行
發心智生。第三不退發心斷生。第四一生補
處發心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第
二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
分。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復次天子。
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第二行發心如分別
藥草方便。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第
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復次天子。
初發心。學法王家生。第二行發心。學法王
法。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第四一
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論曰。無礙樂説辯才説法。有四種發菩提心
攝取十地。以種種差別説故。彼種種差別有
十二句。經言。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
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
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
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爲四。一者初發心。二
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
心者。初發心。能與第二行發心作因第二行
發心。能與第三不退發心作因。第三不退發
心。能與第四一生補處發心作因。此句明上
上因勝勝不失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
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芽生増長。第三
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
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等者。示現從清淨因
成就清淨果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
車匠集材智者。以依諸願則能攝取一切佛
法故。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者。以成
就清淨戒故。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
者。以依慧方便修一切行皆相應故。第四一
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者。以不捨先許
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
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
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
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等者。以示現上上大
清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能過
聲聞地者。以初地前菩薩利根。觀察一切
菩提分法故。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者。
以初地前菩薩依般若勝智。能集諸菩薩無
量行故。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者。此已
入初地得證智故。又過聲聞辟支佛地者。以
過一切功用行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
定地者。以善住王子地故。又經言。復次天
子。初發心如學初禪智者。以觀下地法故。第
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者。以智慧増長差
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者。以方便智
能數一切法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
諸論智者。以得證智故。又經言。復次天子。
初發心從因生者。以自性清淨本來成就故。
第二行發心從智生者。以攝取世間出世間
聞慧方便故。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者。以過
一切世間戲論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
生者。以自然成就一切行故。又經言。復次天
子。初發心因攝者。以信行助道淳熟故。又以
觀初地境界故。第二行發心智攝者。以依境
界淳熟觀功用行故。第三不退發心斷攝者。
以依修行境界未得佛法觀故。第四一生補
處發心果攝者。以依果淳熟隨所有佛國土。
應成佛處即成佛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
發心因生者。以不顛倒修行善根性故。第二
行發心智生者。以不顛倒法究竟性故。第三
不退發心斷生者。以不顛倒修行性故。第四
一生補處發心果生者。以得心自在故。又經
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者。以攝取
無量善根故。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者。以無
量無邊法門畢竟究竟故。第三不退發心斷
差別分者。以入無量三昧門故。第四一生補
處發心果差別分者。以無量神通奮迅隨意
自在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
草方便者。以攝取對治煩惱病法故。第二行
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者。以知對治煩惱病
隨相應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
者。以依知諸方便隨相應受用故。第四一
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者。以煩惱病滅
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
者。以降伏一切聲聞辟支佛故。第二行發心
學法王法者。以學一切得勝處故。第三不退
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者。以得修道勝果故。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者。
以於一切法中能得自在無障礙故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
一名伽耶
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已説菩薩功徳勢力分次説菩薩行差
別分
經曰。爾時大衆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
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定光明主天
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諸菩薩摩
訶薩畢竟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略道。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答言。天
子。諸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
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
爲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攝
善法。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
衆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
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
道。智慧者滅因道智
論曰。法主世尊親在衆中。何故乃問文殊
師利。以爲示現諸菩薩摩訶薩功徳故。此以
何義。以諸衆生於菩薩所起輕慢心。令生尊
重恭敬心故。諸菩薩摩訶薩行差別有二種
道。何等爲二。一者因清淨道。二者功徳清
淨道。因清淨道者。以示現勝因清淨故。彼勝
因清淨者。以四種發心説。何等爲四。一者説
助清淨道二者説功徳智道。三者説實際證
道。四者説如實修行道。功徳清淨道者有八
種。何等爲八。一者攝取智教化一切衆生。如
經又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故。二者能忍一切
衆生諸不善行。如經慧者如實知諸法智故。
三者集諸白淨法。如經又方便者觀一切衆
生智故。四者觀一切菩提分法。如經慧者離
諸法智故。五者知諸法和合相。如經又方便
者知諸法相應智故。六者知諸法不同相。如
經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故。又慧者知諸法
不相應智者。以種種願故。七者如實知可化
衆生。如經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故。八者集種
種助道。如經慧者滅因道智故。已説功徳清
淨道。次説因清淨道
經曰。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
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
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衆生諸根
行。智慧者不見衆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
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論曰。因清淨道亦有八種。何等爲八。一者
觀善不善法。如經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
故。二者離諸因縁一切法根本。如經慧者知
諸法無差別智故。三者離一切障礙。如經又
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故。四者斷一切和合。如
經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故。五者如
實知。如經又方便者入衆生諸根行智故。六
者入一法門。如經慧者不見衆生智故。七者
如實知一切凡夫虚妄分別。如經又方便者
得至道場智故。八者證寂靜界。如經慧者能
證一切佛菩提法智故
經曰。復次天子。謂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
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爲二。一者助道。二者斷
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復
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
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無礙道者。般若波
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一者有漏
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無漏道
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一
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
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復有二種略道。何等
爲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
地乃至七地。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論曰。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一者功徳道。
二者智道。功徳道者集種種善根。如經助道
者五波羅蜜故。智道者通達一切法。如經斷
道者般若波羅蜜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
何等爲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
者五波羅蜜者。以行三界故。此初地已前。無
礙道者般若波羅蜜者。以過三界入初地證
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一者
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者。
以成就世間果故。此初地已前。無漏道者般
若波羅蜜者。以成就出世間果故。此已得出
世間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爲二。
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
別者。以遍取識境界故。無量道者不取相分
別者。以過識境界不見遍取故。又經言。復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