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解深密經 (No. 0676_ 玄奘譯 ) in Vol. 16

[First] [Prev]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安處。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
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應安處。世尊。如彩
畫地遍於一切。彩畫事業皆同一味。或青
或黄或赤或白。復能顯發彩畫事業。如是世
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説乃至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
同一味。復能顯發彼諸經中所不了義。世尊。
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諸餅果内。投之熟酥更
生勝味。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
説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置於
一切不了義經生勝歡喜。世尊。譬如虚空
遍一切處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業。
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説乃至自
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於一切不了
義經皆同一味。不障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大
衆所修事業。説是語已
爾時世尊歎勝義生菩薩曰 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説甚深密意言義。
復於此義善作譬喩。所謂世間毘濕縛藥雜
彩畫地熟酥虚空。勝義生。如是如是更無
有異。如是如是汝應受持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
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
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
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
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
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
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
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
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
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
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
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
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
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
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
女人於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
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説甚深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修習如
理思惟。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説
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勝義生。是善男
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喩知。
吾今爲汝略説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
一。數算計喩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或
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廣
説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如是於
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廣説乃至。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所獲功徳。比此所説了義經教。
聞已信解所集功徳。廣説乃至以其修相發
起加行所集功徳。百分不及一。廣説乃至鄔
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説是語已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
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佛
告勝義生菩薩曰。善男子此名勝義了義之
教。於此勝義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説此勝
義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
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
聞永盡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薩得
無生法忍
解深密經卷第二



解深密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瑜伽品第六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
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佛
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
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爲依
爲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慈氏
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説四種所縁境事。一
者有分別影像所縁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
所縁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縁境事。四者所作
成辦所縁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縁
境事。幾是毘鉢舍那所縁境事。幾是倶所縁
境事。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
他所縁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鉢舍那
所縁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倶所縁境事。
謂事邊際所作成辦。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毘鉢舍那所
縁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鉢舍那。佛告
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爲諸菩薩所説
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説因
縁譬喩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
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
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
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續作意思惟。如
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
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
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
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
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
毘鉢舍那。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
薩縁心爲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
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
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
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内三摩地所縁影像。
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
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
應作意。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
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
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
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縁境心爲
所縁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縁
故。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
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
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
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
我説識所縁*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
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
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
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
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縁還見本
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
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
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
住。縁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
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
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
解。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
薩一向修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
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
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
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
摩他毘鉢舍那和合倶轉。善男子。若正思惟
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
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縁。世尊。云何
無間心。善男子。謂縁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縁。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
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
如性。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毘鉢舍那凡
有幾種。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
種。一者有相毘鉢舍那。二者尋求毘鉢舍那。
三者伺察毘鉢舍那。云何有相毘鉢舍那。謂
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
云何尋求毘鉢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
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爲善了故。作意思惟
毘鉢舍那。云何伺察毘鉢舍那。謂由慧故遍
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爲善證。得極
解脱故。作意思惟毘鉢舍那。慈氏菩薩復白
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佛告慈氏
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
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
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
摩他故。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説依
法奢摩他毘鉢舍那。復説不依法奢摩他毘
鉢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云
何復名不依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佛告慈氏
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
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名依法
奢摩他毘鉢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
法相。但依於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
摩他毘鉢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
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
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
毘鉢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毘鉢舍那。由依
止法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我施設隨法
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鉢
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説縁別法奢摩
他毘鉢舍那。復説縁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
云何名爲縁別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復
名縁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
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縁於各別契經等法。於
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
縁別法奢摩他毘鉢舍那。若諸菩薩即縁一
切契經等法。集爲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
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眞如。趣向眞如臨入
眞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
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説無量無數善
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縁
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説縁小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復説
縁大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又説縁無量總
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名縁小總法奢摩
他毘鉢舍那。云何名縁大總法奢摩他毘鉢
舍那。云何復名縁無量總法奢摩他毘鉢舍
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縁各別契
經乃至各別論義。爲一團等作意思惟。當
知是名縁小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若縁乃
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爲一團等作意思惟
非縁各別。當知是名縁大總法奢摩他毘
鉢舍那。若縁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
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爲一團等作意思惟非
縁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縁無量總法
奢摩他毘鉢舍那。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菩薩齊何名得縁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佛
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縁故。當知名
得。一者於思惟時刹那刹那。融銷一切麁
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
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
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恒現在前。五者爲令
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慈氏
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縁總法奢摩他毘鉢
舍那。當知從何名爲通達。從何名得。佛
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爲
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爲得。善男子。初
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歎不
應懈廢。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
他毘鉢舍那。云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云何
名無尋唯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
摩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於如所取
尋伺法相。若有麁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
鉢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於彼相
雖無麁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
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無尋*唯
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
受觀察諸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無尋無伺
三摩地。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毘鉢
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
他毘鉢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縁
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
地。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
何擧相。云何捨相。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
子。若心掉擧。或恐掉擧時諸可厭法作意。
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沒。或
恐沈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
是名擧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
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汚時。諸無
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捨
相。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
鉢舍那諸菩薩衆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
何知義。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彼諸菩
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
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云何爲
名。謂於一切染淨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
設。云何爲句。謂即於彼名聚集中。能隨宣
説諸染淨義依持建立。云何爲文。謂即彼二
所依止字。云何於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
縁作意。云何於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
縁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爲一。名爲知法。如
是名爲菩薩知法。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
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
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
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
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
清淨義。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
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
性。如五數蘊。六數内處。六數外處。如是一
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眞
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
眞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眞如。謂一
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
別眞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眞
如。謂我所説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眞如。謂我
所説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眞如。謂我所説諸
滅聖諦。七者正行眞如。謂我所説諸道聖諦。
當知此中由流轉眞如安立眞如邪行眞如
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眞如了別眞如
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眞如故。一
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眞如故。聽聞正法縁總
境界。勝奢摩他毘鉢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
等。能取義者。謂内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
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
義。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
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
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
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
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
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
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
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
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
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受
用義者。謂我所説諸有情類。爲受用故攝
受資具。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
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爲樂。不淨計淨。
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無倒義者。與上
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雜染義者。謂三
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
三者生雜染。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
有離繋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種。當
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
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爲知義。何等五義。一
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因。四者得
遍知果。五者於此覺了。善男子。此中遍知事
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内處
或諸外處。如是一切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
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故或勝義故。或
功徳故或過失故。縁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
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眞如實際
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
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
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言遍知
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謂
念住或正斷等。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永斷。
毘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
所説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
徳。於彼作證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
法中諸解脱智。廣爲他説宣揚開示。善男子。
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
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爲知
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
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
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
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爲知義。何
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善男
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當知復有十
種。一者眞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
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眞實相等
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
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
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徳相。言界義者。
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
界。四者所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善男子。
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慈氏菩薩
復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
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毘鉢舍那。修
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佛告慈氏菩薩
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説
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脱。未能領
受成解脱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
説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脱。未能領
受成解脱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
亦不依文。亦如其説亦不如説。能善意
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
解脱。已能領受成解脱義。善男子。是名三
種知義差別。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
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衆。知法知義。云
何爲智。云何爲見。佛告慈氏菩薩曰。善
男子。我無量門宣説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爲
汝略説其相。若縁總法修奢摩他毘鉢舍
那。所有妙慧是名爲智。若縁別法修奢摩
他毘鉢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見。慈氏菩薩
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
薩衆。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
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眞如作意除遣法
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
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
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除遣。世尊。諸所了知眞如義相。此眞
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眞如義
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
我説了知眞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
非此了達餘所能伏。世尊。如世尊説濁水
器喩不淨鏡喩撓泉池喩。不任觀察自面影
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
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眞如。若善修
心堪任觀察。此説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眞如
而作是説。善男子。此説三種能觀察心。謂
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
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眞如作如是説。世
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爲遣諸相勤修
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善
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爲十。一者
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
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眞如義故。有
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
後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
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無所得空能
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
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
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内安樂相外淨妙相。此
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
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
者了知無色故。有内寂靜解脱相。此由有
爲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眞如義故。有
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
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
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眞如義
故。有無爲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爲空無變異
空能正除遣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
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世
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
相而得解脱。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
像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善
男子。當知就勝説如是空治如是相。非
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
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説能生於行。
由是諸行親近縁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
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
壞。於空性相離増上慢。爾時世尊歎慈氏
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
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於空性相無有
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
有失壞者。便爲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
諦聽諦聽。當爲汝説總空性相。善男子。若
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
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
無所得。如是名爲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
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所説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
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世尊。
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爲因。善男子。清淨
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爲其因。世尊。此
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爲果。善男子。善
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爲其果。復次善男
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
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
之果。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能作何業。善
男子。此能解脱二縛爲業。所謂相縛及麁
重縛。世尊。如佛所説五種繋中。幾是奢摩
他障。幾是毘鉢舍那障。幾是倶障。善男子。顧
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
是毘鉢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倶
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
行不到究竟。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
障。幾是毘鉢舍那障。幾是倶障。善男子。掉擧
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沈睡眠疑是毘鉢舍那
障。貪欲瞋恚當知倶障。世尊。齊何名得奢
摩他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沈睡
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齊何名得毘鉢舍那道圓滿清淨。善
男子。乃至所有掉擧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
得毘鉢舍那道圓滿清淨。世尊。若諸菩薩於
奢摩他毘鉢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
動法。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
外心散動三者内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
麁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
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
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
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縁境中縱
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沈及
以睡眠。或由沈沒或由愛味三摩鉢底。或
由隨一三摩鉢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汚。當
知是名内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内等持所
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内作意。爲
縁生起所有諸受。由麁重身計我起慢。當
知是名麁重散動。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
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善
男子。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於初地中對治
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
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
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
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
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
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
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
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
男子。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於如來地對治
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
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依於所作成滿所縁。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
他毘鉢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
奢摩他毘鉢舍那。依七眞如。於如所聞所
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
於善安立。眞如性中内正思惟。彼於眞如
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
況麁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
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内相
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
情相。或正智相或眞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
有爲相或無爲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
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爲異相
相。或有爲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
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
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
時間從其一切繋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
已後於七眞如有七各別。自内所證通達智
生。名爲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
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
徳。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已
得二種所縁。謂有分別影像所縁及無分別
影像所縁。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
邊際所縁。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
即於如是三種所縁作意思惟。譬如有人
以其細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薩依此以
*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隨順雜染
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
切相麁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
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縁。善男子。如是菩
薩於内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
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徳。善男子。若諸菩薩善
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徳。一者
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
四者善知心増。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
方便。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
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
二者種種行相所縁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
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内外境界覺受。或頓
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
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縁識生。謂欲
界繋識。四者大相所縁識生。謂色界繋識。五
者無量相所縁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繋識。六
者微細相所縁識生。謂無所有處繋識。七者
邊際相所縁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繋識。八
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縁滅識。九者苦倶
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雜受倶行識生。謂欲
行識。十一喜倶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
樂倶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
倶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識。十四染汚倶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
惱相應識。十五善倶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
十六無記倶行識生。謂彼倶不相應識。云何
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眞如。云何善知
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麁重
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云何善知
心増。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麁重縛心。彼増長
時彼積集時。亦得増長亦得積集。名善知
増。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
及麁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
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云何善知方便。
謂如實知解脱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善
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徳。或已
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慈氏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如世尊説。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
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善男
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爲
二。一者所依麁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
麁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
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麁重受。四者果
未成滿麁重受。果已成滿受者 謂現在受。果
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
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
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
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
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
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
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説言。於無餘依涅槃界
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爾時世尊説是語已。
復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
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
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爲
汝宣説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
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説當説皆亦如是。諸
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
正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離 若謂此見爲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譬如大地與虚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 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爲欲而説法 彼名捨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匃
    於諍諠雜戲論著 應捨發起上精進
    爲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
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
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
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説此瑜伽
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
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
諸漏永盡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
大瑜伽作意
解深密經卷第三



解深密經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
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焔慧
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
雲地。復説佛地爲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
清淨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
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云何名爲四種清
淨能攝諸地。謂増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
増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増上心清淨攝第三
地。増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
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
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云何名爲十一種分
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於勝解行地。依十
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
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分圓
滿。而未能於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
行。由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
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
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
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縁
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
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
修習住。心未能捨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
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
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
因縁此分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理如實
觀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棄捨一向背趣
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
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
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
縁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
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
意。由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
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
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
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縁於此分
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
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
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
於相自在由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
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
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而未能
於異名衆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説法中
得大自在。由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而未能得
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縁於此分中
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縁此分圓滿。而
未能得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
智妙見。由是因縁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爲
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
是因縁此分圓滿。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
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縁最初名極
喜地。乃至何縁説名佛地。佛告觀自在菩薩
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
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
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三
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爲無量智光依止。是
故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
諸煩惱智如火焔。是故第四名焔慧地。由
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
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
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
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
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
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爲現行
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於一切種
説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九
名善慧地。麁重之身廣如虚空。法身圓滿譬
如大雲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
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
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説名佛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於此諸地有幾愚
癡有幾麁重。爲所對治佛告觀自在菩薩
曰。善男子。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
種麁重。爲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
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
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治。於第二地有二
愚癡。一者微細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
癡。及彼麁重爲所對治。於第三地有二愚
癡。一者欲貪愚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
癡。及彼麁重爲所對治。於第四地有二愚
癡。一者等至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及彼麁
重爲所對治。於第五地有二愚癡。一者一
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
涅槃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治。於第六地
有二愚癡。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二
者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治。於第
七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二者
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
治。於第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
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爲
所對治。於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
説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
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
治。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
二者悟入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麁重爲所對
治。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所知
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及
彼麁重爲所對治。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種愚
癡及十一種麁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離彼繋縛。觀自在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
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
愚癡羅網。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現前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地幾種
殊勝之所安立。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
子。略有八種。一者増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
淨。三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
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
生清淨。八者威徳清淨。善男子。於初地中
所有増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徳清淨。後後諸
地乃至佛地所有増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徳
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増勝。唯於佛地
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徳。於上諸地
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徳殊勝。一切菩薩十
地功徳皆是有上。佛地功徳當知無上。觀自
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説菩薩生
於諸有生最爲殊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四因縁故。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
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濟度諸
衆生故。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説
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四因縁故。謂諸菩薩能善了
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而復棄捨。速證樂
住無縁無待發大願心。爲欲利益諸有情
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説彼諸菩薩。
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
幾種所應學事。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
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
學事。幾是増上戒學所攝。幾是増上心學所
攝。幾是増上慧學所攝。佛告觀自在菩薩
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増上戒學所攝。靜
慮一種但是増上心學所攝。慧是増上慧學
所攝。我説精進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
學事。幾是福徳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
攝。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増上戒
學所攝者。是名福徳資糧所攝。若増上慧學
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説精進靜慮
二種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
事中。菩薩云何應當修學。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
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
猛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
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
親近眞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觀自在
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施設如是
所應學事。但有六數。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二因縁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
對治諸煩惱故。當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
對治一切煩惱。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
菩薩由布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
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
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
有情。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
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
隨眠。而能勇猛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
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
若故永害隨眠。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何因縁故。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
數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
波羅蜜多爲助伴故。謂諸菩薩於前三種
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
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説方便善巧波羅
蜜多。與前三種而爲助伴。若諸菩薩於現
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能。羸劣
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内心住無有堪能。
於菩薩藏不能聞縁善修習故。所有靜慮
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
福徳資糧。爲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
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
能修精進。是故我説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
羅蜜多而爲助伴。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
聞正法如理作意。爲因縁故轉劣意樂成
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力波
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内心住有所堪能。是
故我説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爲
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縁善修習
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
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説智波羅蜜
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爲助伴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宣
説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能爲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
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
戒。爲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
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
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説波羅蜜多如是次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
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
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
捨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
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
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一者被甲
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
情加行精進。靜慮三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
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衆苦樂住靜慮。二
者引發功徳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
慧三種者。一者縁世俗諦慧。二者縁勝義諦
慧。三者縁饒益有情慧。觀自在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何因縁故。波羅蜜多説名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縁故。一
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
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迴向故。無染著者。謂
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
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
繋縛。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
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者。謂於如是波
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者。謂
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
提果。世尊。何等名爲波羅蜜多諸相違事。善
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於喜樂欲
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徳及與勝利。二
者於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徳
及與勝利。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
徳及與勝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
功徳及與勝利。五者於處憒闌世雜亂行。
深見功徳及與勝利。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説
戲論。深見功徳及與勝利。世尊。如是一切
波羅蜜多。何果異熟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
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
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爲衆生主。五者身
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世尊。何等名爲波
羅蜜多間雜染法。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
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
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慇重加行故。不如
理加行者。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於餘波
羅蜜多遠離失壞。世尊。何等名爲非方便
行。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衆
生時。但攝財物饒益衆生便爲喜足。而不
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爲非方
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衆生*唯作此
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
能令成香潔。如是衆生由行苦故。其性是
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令
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
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
蜜多有幾清淨。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
子。我終不説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
淨。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説波羅蜜
多清淨之相。總説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
當知七種。何等爲七。一者菩薩於此諸法
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
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爲能得
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讃毀他有所輕蔑。
五者終不憍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
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
妬慳悋。別説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
七種。何等爲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説。七種
布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
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三者
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
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
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
是名七種施清淨相。又諸菩薩能善了知制
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
常尸羅堅固尸羅常作尸羅常轉尸羅。受
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種戒清淨相。若諸
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
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
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
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諫誨時不令恚
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
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捨。是名七
種忍清淨相。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
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擧陵他具大勢力。
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猛。於諸善法
終不捨軛。如是名爲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有圓滿
三摩地靜慮。有倶分三摩地靜慮。有運轉三
摩地靜慮。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有善修治
三摩地靜慮。有於菩薩藏聞縁修習無量三
摩地靜慮。如是名爲七種靜慮清淨之相。若
諸菩薩遠離増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是名
爲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脱門義。謂空
無願無相三解脱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
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三種自性。如
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三種無自性
性。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
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眞如又無分別。離
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爲所
縁故。及毘鉢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行。
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
有何業。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
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
中於所修習波羅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
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
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
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
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
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
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説波羅
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汚。何者最明盛。
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佛告觀自在菩薩
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
爲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汚。思
擇所作最爲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
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菩薩
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
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佛告觀自在菩薩
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縁故。是諸
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於如是波羅蜜
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五因縁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増上
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
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
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
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羅蜜多。
各有幾種最勝威徳。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
威徳。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捨
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於
此正修行時。能爲無上正等菩提眞實資糧。
三者於此正修行時。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
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時。於未來世能
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
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爲
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爲
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爲大義利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
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縁世間現有衆
生貧窮可得。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
是諸衆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
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衆生無自
惡業能爲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
餓鬼爲大熱渇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
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
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
衆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
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佛告觀自在菩
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
無自性性。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
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善男子。我
終不説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
性性離諸文字。自内所證不可捨於言説
文字。而能宣説。是故我説般若波羅蜜多。能
取諸法無自性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波
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云何波羅
蜜多。云何近波羅蜜多。云何大波羅蜜多。佛
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
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
現行。未能制伏然爲彼伏。謂於勝解行地
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
時修行施等。漸復増上成就善法。而諸煩
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
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
布施等。轉復増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
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
隨眠可有幾種。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
子。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
何以故。善男子。諸不倶生現行煩惱。是倶生
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
説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
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
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
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
麁重斷所顯示。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
子。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
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
骨麁重斷者。我説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經幾不可數
劫能斷如是麁重。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
男子。經於三大不可數劫或無量劫。所謂年
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刹那量劫
不可數故。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
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
徳。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汚相。
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
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縁菩薩要知。方起
煩惱非爲不知。是故説名無染汚相。於自
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
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
量功徳。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
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徳利。令諸菩薩生
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
其餘無量功徳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説若
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
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
中宣説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内六處
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説彼法。
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説乘差別性。於
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増益
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
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爲此中密意。爾
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頌曰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説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宣説諸法種種性 復説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故我説乘無異性
    如言於義妄分別 或有増益或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
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
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
之教汝當奉持。説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
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
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經卷第四



解深密經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請問佛言。世
尊。如佛所説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
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於諸
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
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縁故。不可思議無
戲論故。無所爲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
爲故
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
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
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説一切聲聞獨覺。與
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説有差別。如
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徳最勝差別。算數
譬喩所不能及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我當云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佛告
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一切如來化身作
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徳衆所莊
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
相無有生起。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云何應知示現化身方便善巧。佛告曼
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遍於一切三千大千
佛國土中。或衆推許増上王家。或衆推許大
福田家。同時入胎誕生長大。受欲出家示行
苦行。捨苦行已成等正覺次第示現。是名
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曼殊室利菩薩復
白佛言。世尊。凡有幾種一切如來。身所住
持言音差別。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
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縁此爲境速得解脱。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言音略
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世
尊。云何契經。云何調伏。云何本母。曼殊室利。
若於是處我依攝事顯示諸法。是名契經。
謂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復依於二十九事。
云何四事。一者聽聞事。二者歸趣事。三者修
學事。四者菩提事。云何九事。一者施設有情
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
生已住事五者彼染淨事。六者彼差別事。七
者能宣説事。八者所宣説事。九者諸衆會事。
云何名爲二十九事。謂依雜染品有攝諸行
事。彼次第隨轉事。即於是中作補特伽羅
想已。於當來世流轉因事。作是想已於
當來世流轉因事。依清淨品有繋念於所
縁事。即於是中勤精進事。心安住事。現法
樂住事。超一切苦縁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復
三種。顛倒遍知所依處故。依有情想外有情
中。邪行遍知所依處故。内離増上慢遍知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