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義章 (No. 1851_ 慧遠述 ) in Vol. 44

[First] [Prev+100] [Prev]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用。取境分明。焉眠返有。爲是無眠。五識一
念。無思量性。不辨得失。爲是無悔。不能分
別若是若非。爲是無疑此三
門竟
次約三界分別
五蓋。通論五蓋。悉在欲界。於中細辨義。有通
局。瞋眠及悔。唯在欲界。貪疑睡掉。遍通三
界。此雖遍通。於中分取。在欲界者。説爲五
蓋。非上二界。何故如是。毘婆沙云。以上二
界無不善故。成實釋云。以欲界者一向障
定。上二界者非全障故此四
門竟
次約三性分別
諸蓋。善惡無記。是三性也。通論五蓋。悉是不
善。於中分別。義有通局。瞋唯不善。以與無
慚無愧倶故。貪疑睡掉。依如成實。一向不善。
若依毘曇。通惡無記在欲界者。名爲不善。在
上二界。説之爲隱沒無記。義雖兩兼。今唯分
取不善爲蓋。眠悔二種。體通三性。今唯分取
不善眠悔。以爲五蓋。餘者不説。問曰。何故唯
説不善以爲五蓋。毘婆沙云對善法故説。何
等是善法聚謂四念處。何等不善。所謂五蓋。
就麁重過宣説五蓋。故唯不善此五
門竟
次約起
時以辨多少寤時起貪。三蓋並生。謂貪睡掉
眠中起貪。四蓋並生。於前三上。更加一眠。瞋
疑及悔。類皆同爾。與貪相似。寤時起睡。二蓋
並生。謂睡與掉。眠中起睡。三蓋並生。於前二
上更加一眠。體相如是次第三門。料簡離
合。以何義故。貪瞋及疑。獨立爲蓋。餘二合
乎。解有三義。一約使纒強弱分別。貪瞋及疑。
是其使性。覆障力強。故獨立蓋。餘是纒性。覆
障力微。故合爲蓋。二約生縁以辨離合。此生
因縁。成實所云。毘婆沙中。説之爲食。煩惱
因縁。資生煩惱。故曰食矣。其状如何。貪瞋及
疑。生因縁別故別立蓋。何者別縁。毘婆沙云。
貪用淨想以之爲食。謂色是淨便生食染。瞋
用害想以之爲食。以於衆生生怨害想故生
瞋恚。疑用世法猶豫之想以之爲食。以於世
事猶豫不了故生疑心。睡之與眠。生因縁同
故合立蓋。何者生縁。縁別有五。如成實説。
一單致利。所謂好樂睡眠之病。毘婆沙中説
爲睡夢。二者愁憂心不善樂。毘婆沙中説爲
愁憤。三者頻申。毘婆沙中説爲欠呿。四飮食
不調。毘婆沙中名食不消。五心退沒所爲癈
息。毘婆沙中名爲心悶。掉之與悔。生因縁同
故合立蓋。何者生縁。縁別有四。一親黒覺。
毘婆沙中名念親屬。二國立覺。毘婆沙中名
念國土。三不死覺。毘婆沙中名念不死。四念
所更喜樂之事。約縁如是。三約對治以辨離
合。如毘婆沙説。貪嗔及疑。對治各別。故別立
蓋。貪用不淨觀而爲對治。嗔用慈觀而爲對
治。癡因縁觀而對治。睡之與眠。對治同故。
合爲一蓋。所謂智慧。掉之與悔。對治同故。合
爲一蓋。所謂禪定。離合如是次第四門。辨
其次第。如成實説。一切凡夫。多起貪欲。故先
明貪。以著欲故。他侵則忿。故次明嗔恚。經
言。從愛生嗔嫉妬等也。是人貪嗔所勞亂故。
則欲睡眠。故次明之。睡眠小息。貪嗔還成。嬈
動其心故次明掉。以掉動故。不具前利於所
修善。便生憂悔。故次明悔。以掉悔故。於出離
法。不能正信。便作是念。爲有解脱。爲無解
脱。故次疑。煩惱起。未必一定。蓋且言耳。
次第如是次第五門。對行辨蓋。義有通別。
三門顯之。其一義者。別約三學以辨五蓋。如
毘婆沙及成實説。貪嗔二蓋。能發惡業。障戒
義強。偏覆戒品。掉悔動亂。定障義強。偏覆
定品。睡眠昏沈。障慧義強。偏覆慧品。疑心敗
善妨於正行。通覆三品。其第二門。別約止觀
以別五蓋。如彼深密解脱經説。掉悔動亂。障
定義強。偏覆止行。睡眠及疑心無決了。障慧
義強。偏覆觀行。貪嗔穢濁。通覆止觀。其第三
門。通望諸行。以辨其蓋。此五煩惱。通障諸
行。以障通故。毘婆沙云。有此蓋者。尚不能
生有漏善法。何況聖道及道方便。龍樹宣説。
斷除五蓋。得初禪等。地論宣説。斷除五蓋。
得四無量。五蓋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五本終



大乘義章卷第五
 遠法師撰 
  五下分結義
五下分結者。一名貪欲。二名瞋恚。三名身見。
四名戒取。五名爲疑。欲界之愛貪外五欲。故
名貪欲。亦可貪心悕欲前境。故名貪欲。違境
忿怒。説名爲瞋。於身見我。名曰身見。取戒爲
道。故名戒取。理實亦取施等爲道。但彼世人
多取戒故。偏説戒取。據實應名戒等取矣。故
雜心云。是中除等但云戒取。於理猶豫。故名
爲疑。然此五種。依如成實。具四下結故名五
下。一者界下。二者果下。三者人下。四所障
下。言界下者。貪欲瞋恚。唯在欲界。非上二
界稱曰界下。故成實言。貪欲瞋恚。不出欲
界。言果下者。貪瞋戒取。能得三塗下蔽之果。
故名果下。故成實言。貪欲瞋恚。名生惡道。戒
取亦然。如持牛戒。成則爲牛。若持不成。則起
邪見。謗無因果。生地獄中。烏鷄狗戒類。亦如
是。言人下者。所謂身見戒取及疑。唯凡夫起
不在聖人。故名人下。故成實言。此之身見
戒取及疑不出凡夫。所障下者。即此身見戒
取及疑。能障初果。名所障下。問曰。十使皆障
初果。以何義故。偏説此三障初果乎。涅槃
經云。此三重故。所以偏説。譬如世間王來王
去主得其名。彼亦如是。又十使中見及疑。此
之六使唯障見諦。入見道時。名體倶盡。貪嗔
癡慢。通障見修。以通障故。入見道時。雖分
除斷。以不盡故。不與斷名。就前所斷六使之
中。三使是本。餘皆是隨身見是本。邊見是隨。
以依身見取斷常故。戒取是本。見取是隨。以
依戒取起彼見取爲勝故。疑復是本。邪見是
隨。以從疑心起邪見故。但今就本。偏説身見
戒取及疑能障初果。餘則皆隨。是故不論。以
彼三本攝三隨故。不須別説邊邪二見及與
見取爲下結也。問曰。何故不説癡慢以爲下
結。無彼上來四種下故。成實如是。若依
曇。正具二下。名爲下結。一是界下。貪欲瞋恚
唯在欲界。二是人下。所謂身見戒取及疑唯
凡夫起。論文正爾。其果下者。論雖不説。准依
成實。理亦無傷。所障下者。一向不同。何故
而然。成實法中。宣説身見戒取及疑定障初
果。是故須立所障之下。毘曇法中。此之三結。
所障不定。戒障初果。如次第人所斷者是。戒
障二果。超越斯陀所斷者是。戒障三果。超越
那含所斷者是。以是義故。無所障下。五下分
結。略標如是
  五上分結義
五上分結者。如經中説。一是無明。二是憍慢。
三是掉戲。四是色染。五無色染。癡闇之心。名
曰無明。自擧陵物。稱曰憍慢。躁動之意。名爲
掉戲。色界貪愛。愛己色身。名爲色染。無色界
中貪愛煩惱。愛著己心。名無色染。然此五中。
具三種上。名爲上結。一者界上。二者人上。三
所障上。言界上者。此之五種。同皆在於上二
界。起故名界上。故成實言。有人謂。彼色無
色界。爲解脱故説爲上結。言人上者。此之五
種。斯皆是其學人所起。故名人上。故成實
言。此五皆是學人行故。名爲上結。所障上者。
此之五種。通能障於無學上果。故名上結。若
別分之。色無色染及彼掉戲。上界所起故名
上結。問曰。掉戲欲界亦起。以何義故偏説上
界以爲結乎。成實釋言。上二界中。無麁煩惱。
掉戲明了。故偏説之。無明憍慢。此之二種。學
人所起。以人上故。名爲上結。問曰。癡慢凡
此通起。何故偏説學人起乎。釋言。理實
凡聖通起。但今分取學人起者爲上結也。若
爾貪瞋亦凡聖通起。何不分取聖人所起以
爲上結。經中乃説。貪欲瞋恚。以爲下結。齊類
應然。但今貪瞋。繋屬下界。相状分明。故從下
界判爲下結。已判下結。不宜復説聖人起者
以爲上結。若論障果。不異前釋。此之五種。通
能障於無學上果。故名上結。問曰。下結能障
下果。五上分結。能障上果。中間二果。誰爲
障乎。釋言。就彼五下結中。貪瞋二結。以下界
起説爲下結。若論障果。通能障彼中二果。
五上分結。略之云爾
  五慳義
五慳之義。如成實説。堅著不捨。目之爲慳。
慳隨境別離分爲五。一住處慳。二者家慳。三
者施慳。四稱讃慳。五者法慳。住處慳者。有人
於己住處生慳作如是念。我獨住此。不用餘
人。令我自在。是慳過患。凡有五種。一於未來
諸善比丘。不欲令來。二於已來諸善比丘。
瞋恚不憙。三欲令去。四藏僧物不欲與之。五
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爲恩徳。此是五過。是
人於彼共有法中。當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
諸餘。以是過故。於解脱中。終無有分。言家慳
者。有人於彼往還俗家。生慳悋心。作如是念。
我於此家。常獨出入。不用餘人。設有餘人。令
我最勝。是慳過患。亦有五種。一者白衣。有不
吉事。與之同憂。二者白衣。有利益事。與之同
喜。三斷白衣所爲勝福。四斷受者令不得施。
五生其家爲厠中鬼及諸惡處。言施慳者。有
人於彼施物之中。生慳悋心。作如是念。令我
於此獨得施物餘者不得。設令與之。勿使過
我。是慳過患。亦有五種。一常乏資生。二令
施者不得爲福。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呰
善人。五心常憂惱。以此過故。是人未來生地
獄中。設得爲人。常在貧窮無有資財。稱讃慳
者。有人於他稱讃之中。生慳悋心。作如是念。
令獨讃我莫讃餘人莫使勝我。名稱讃慳。是
慳過患。亦有五種。一聞讃餘人。心常擾動。二
毀呰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於未
來百千世中。常無淨心。言法慳者。有人於法
生慳悋心。便作是念。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
使他知。設令他知勿使勝我。又自知義。祕而
不説。是過差別。乃有七種。一所生常盲。二常
爲愚癡。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聖胎。
五諸佛怨賊。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五慳
之義。辨之略爾
  五心&MT01621;
五心&MT01621;義者。如成實説。&MT01621;&MT01621;蘖。疑謗之罪。
心中發生。如世毒種所生&MT01621;蘖故曰心&MT01621;&MT01621;
別有五。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疑
教化法。五讒刺善人。言疑佛者。有人於佛心
不正信。作如是念。爲佛大邪。爲大師大。言疑
法者。有人於法心不正信。作如是念。爲佛所
説經法是邪。爲當外道所説是邪。言疑戒者。
有人於戒心不正信。作如是念。爲佛所説戒
法是勝。爲外道説牛戒等勝。疑教化者。有人
於彼五度門等。心不正信。作如是念。此五度
等。實能令人得於涅槃。爲當不得。言讒刺
者。有人於彼善比丘所。横爲讒刺。令人輕薄。
五中初一。違於敬佛。中間三門。違於敬法。後
之一門。違於敬僧。五心&MT01621;之義。略之云爾
  五心縛義
五心縛者。如成實説。煩惱惡法。纒心不捨。故
名心縛。心縛不同。略論五種。一貪己身。二貪
外五欲。三樂與在家出家衆合。四於聖語心
不喜樂。五於善法。得小爲足。五縛如是
  六垢義七門分別列名辨釋一 約對使纒彰
其差別二 約對十使彰其依別三 就識分別四 
就界分別五 就性分別六 約道分別七
第一列名。辨釋其相。六垢之義。如毘曇説。所
謂害恨誑高諂惱。於諸衆生。殘害之意。名之
爲害。嫌怨不捨。目之爲恨。欺詐名誑。自擧曰
高。邪曲稱諂。燋憂曰惱。此六皆能汚穢淨
心。名之爲垢此一
門竟
次對使纒彰其差別。如
雜心説。煩惱之中根本増上。説之爲使。所
生津液説爲纒垢。故彼喩言。如瓶盛蘇津
液流出。所盛之蘇。喩使煩惱。所出津液。喩
於纒垢。就此所生津液結中。急縛之義。説以
爲纒。輕繋之義。説之爲垢。如雜心中。注釋如
此二
門竟
次對十使彰其依別。如雜心説。害
恨二垢。依嗔恚生。由瞋使故。欲殘害彼。亦以
嗔故。結恨不捨。誑高二垢。貪欲生。由貪使
故。欺誑前人。取其財利。又以貪故。得利自
高。亦以貪故。愛著自身。便自高心。諂垢依
於五見而生。非聰利人。不能諂故。惱垢依於
見取而生。以見取人取小乃勝。求勝不得。便
生惱故。故雜心言。害恨依瞋恚。誑高依貪欲。
所謂五邪見諂依。由是生。説依見取果是惱。
應當知此三
門竟
次就識分別。識謂六識。此之
六垢。起在意地。不通五識。毘曇成實。例同此
此四
門竟
次就界分別。界謂三界。六垢之中。
害恨及惱。是瞋恚性。唯在欲界。諂之與誑。上
極初禪有其諂故。初禪梵王。誑諂梵衆。言我
最勝。莫至佛所。又以諂故。黒齒比丘。往彼難
詰。默然不對。執黒齒手。屏地求之。高至三
禪。若依成實。上界雖起。繋屬欲界。彼宗煩
惱。得寄起故此五
門竟
次就性分別。性謂三性。
此六垢中。害恨及惱。一向不善。餘三不定。在
欲界者。一向不善。在上界者。論宗不同。若依
成實。亦是不善。依阿毘曇。上界所有。悉是
無記此六
門竟
次約道分別。道謂見修。此之六
種。是修道惑。修道所斷。縁事生故。不通見
諦。六垢之義。略辨如是
  七漏義
七漏之義。涅槃經中具廣分別。如成實云。
七漏之義。如七漏經。當應於彼涅槃經矣。一
切煩惱。流注不絶。其猶瘡漏。故名爲漏。漏
別不同。一門説七。七名是何。一是見漏。二是
修漏。三名根漏。四名惡漏。五親近漏。六名受
漏。七名念漏。言見漏者。蓋乃從於所障爲名。
見疑煩惱。能障見道。故名見漏。言修漏者。
月從於所障爲名。三漏煩惱。能障修道。
故名修漏。言根漏者。如經中説。眼耳鼻等。
能生曰根。依根生漏。故名根漏。言惡漏者。
所謂一切惡象惡王惡國惡知識等。能損害
人。説之爲惡。惡能生漏。故名惡漏。親近漏
者。衣服飮食房舍醫藥。於此四事。近而生漏。
名親近漏。言受漏者。受意覺能生諸漏。故
名受漏。三惡覺者。如涅槃説。欲瞋及惱。是三
覺也。言念漏者。邪念名念。念能生漏。故名念
漏。名義如是。七中前二。是其漏體。後五是
其生漏因縁。體謂一切諸結煩惱。約道不同。
故分二種。障見諦者。説爲見漏。障修道者。説
爲修漏。就後五種漏因縁中。根惡親近。是其
漏縁。受之與念。是其漏因。就彼縁中。有内有
外。根漏是内。餘二是外。外有違順。惡漏是
違。親近是順。此三同能遠助生漏。故説爲縁。
就彼因中。因受三覺而生漏故。説受爲因。因
於邪念而起漏故。説念爲因。問曰。經説。受想
觸欲同是漏因。今是何故不説爲因。釋言。皆
是直是聖教隱顯言耳。七漏之義。略辨如是
  七使義
使義。如雜心説。隨逐繋縛。名之爲使。使
別不同。一門説七。七名是何。一貪欲使。二有
愛使。三是嗔使。四是癡使。五是慢使。六是見
使。七是疑使。然此七種。猶是十使。貪分爲
二。五見合一。故有七也。貪欲使者。欲界貪
心。貪求五欲。名貪欲使。有愛使者。上二界
中貪愛之心。名有愛使。外道謂彼色無色界
以爲涅槃。無有貪愛。爲破彼見故説有耳。忿
怒名瞋。愚闇曰癡。自擧名慢。邪求稱見。猶
豫曰疑。此義廣釋如十使章。問曰。何故貪愛
之心隨界分二。餘不如是。釋言。貪心染事而
生。事別内外上下之殊。故隨所染上下分二。
又復貪愛。受生上下。繋力増強。故分爲二。餘
不如是。故合爲一。相状如何。如彼瞋使。正在
欲界。上界無瞋。故説爲一。癡見及疑。迷理之
惑。理同一味。故隨所迷通以爲一。不隨界別
分爲二矣。慢使雖復縁事而生。自擧卑他。上
下相同。無多異状。故合爲一。不同貪使欲界
貪外上界貪内。又復慢使。於上下界。繋力微
薄。是故不分。蓋乃且就總相而言。若入九十
八使門中。亦隨界別分之爲多。七使之義。辨
之略爾
  八慢義
八慢之義。出涅槃經。成實論中。具廣解釋。
自擧陵他。名之爲慢。慢別不同。離分爲八。
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
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増上慢。八名
邪慢。八中前五對人以分。後三就其所恃以
別。就前五中。初之一慢。於下境界及等處生。
次有一慢。唯等處生。後之三種。上境處生。初
言慢者。於下自高。於等計等。此過輕故。直名
爲慢。此無所陵。何故名慢。成實釋言。是中有
其執我相過故説爲慢。言大慢者。於等自大。
名爲大慢。言慢慢者。於上境處。謂己勝彼。此
過最重。名爲慢慢。不如慢者。他實過己。玄絶
非伴。謂己少劣。名不如慢。陵他多邊。故説
慢矣。言傲慢者。有人於彼父母師長。不能恭
敬。名爲傲慢。此前五種。對人辨也。後三就其
所恃以別。言我慢者。有人於陰横計有我。執
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然
此我慢。通於凡聖。在凡名爲示相我慢。在學
心中。名不示相。迷見諦故。説示相慢。不迷見
諦。名不示相。増上慢者。實不得聖。而謂己
得。名増上慢。以其聖法是増上故。言邪慢者。
無徳自高。恃惡陵人。名爲邪慢。就此八中。我
慢是通。餘者是別。八慢之義。辨之麁爾
  八種惡覺義
八惡覺之義。出地持論。邪心思想。名之爲
覺。覺違正理。故稱爲惡。惡覺不同。離分有
八。八名是何。一是欲覺。二是瞋覺。三名害
覺。四親里覺。五國土覺。六不死覺。七族姓
覺。八輕侮覺。思量世間可貪之事。而起欲心。
名爲欲覺。思量世間怨憎之事。而起瞋心。名
爲瞋覺。亦名恚覺。念知打罵乃至奪命。名爲
害覺。亦名惱覺。追憶親戚。名親理覺。念世
安危。名國土覺。謂身不死。爲積衆具名不死
覺。又積衆具。資身令活。亦名不死覺。思念氏
族。若高若下。名族性覺。念陵他人。名輕侮
覺。侮猶慢也。此八猶是修道四使。欲親國土。
貪分攝。瞋害二覺。是瞋分攝。不死覺者。是癡
分攝。族姓輕侮。是慢分攝。八覺如是
  八妄想義三門分別釋名一因起二約對
五住共相收攝三
第一釋名。八妄想義。出地持論謬執不眞。名
之爲妄。妄心取相。目之爲想。心法非一。以何
義故。偏言妄想。不説妄受及餘心法。分別取
相。是其想義。故偏説之。雖復説想。餘亦皆
隨妄想不同。分爲八種。始從自性乃至倶相
違。言自性者。取法自體名爲自性。法實無性。
妄謂有之。故云妄想。言差別者。於自性處。取
諸法相。相別彼此。故云差別。攝受積聚者。於
前自性差別法中。取其和合業用之相。此業
用中。攝受多法。故云攝受。此攝受中。積聚多
法。故曰積聚。取此之心。名爲攝受積聚妄想。
我我所者。於彼攝受積聚法中。有内有外。於
内法中。妄謂有人。名我妄想。於外法中。謂有
我所。名我所妄想。念妄想者。於前所取我所
法中。取違順中三種境別。取順境界。用爲順
情。可愛可念。名念妄想。言不念者。取違境界。
以爲違情。不可愛念。名爲不念。非謂不縁説
爲不念。蓋乃對於貪心以名。不爲貪心所愛
念。故名爲不念。若對瞋心。違境是其瞋心所
念。亦名爲念。言倶違者。中容境界返彼前二。
名曰倶違。取有倶違名爲妄想。名義如是 
第二門中差別有四一明八妄生於三事 二單就八
妄明相因起 三唯就三事明相因起 四八妄三事并對
一切煩惱業苦明相因起初言八妄生三事者。如
論中説。言三事者。一虚僞事。謂心所起妄
想境界。是境不眞。故曰虚僞。二見我慢事。顛
倒之心。於身計我。執我明白。名之爲見。此我
見中境上重結。不同八中我妄想也。執我陵
物。名爲我慢。三貪恚癡事。順境染愛。名之
爲貪。違境忿怒。説之爲恚。中境不了。目之爲
癡三事如是。云何八妄生此三事。如論中説。
初三妄想。生虚僞事。故論説言。自性差別攝
受積聚。此三妄想。是虚僞處。虚僞縁事。由此
而生。如依夢心夢境界生。次二妄想。生見慢
事。謂依輕微我我所心。起重身見及我慢也。
後三妄想。起貪恚癡。念妄生貪。不念生恚。倶
違生癡此一
門竟
次就八妄明相因起。就此八
中。略攝爲三。廣分爲五。所言三者。前三爲
一。次二爲一。後三爲一。前三是本。依此三
妄。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於後三。所言五
者。初三各一。次二爲一。後三爲一。就此五
中。自性妄想。是其根本。依此起於差別妄
想。謂於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別相。故論説言。
於自性處。起差別妄想。依此差別。起於攝受
積聚妄想。謂於所取差別法中。取其積聚和
合用也。依此積聚和合之用。起我我所。依我
我所。起念不念倶相違等。以我對所。便有違
順中客境別。故起念等三種妄也此二
門竟
次就
三事明相因起。如論中説。依虚僞事。起見
慢事。良以迷於虚僞境界故起見慢。依見我
慢生貪恚癡以見我故。順則生貪。違則生瞋。
中境不了。便生無明。故從見慢生貪恚癡此三
門竟
 次就八妄及三種事。并對一切煩惱業苦。
明相因起。於中開合廣略非一。或説爲二。或
分爲四。或離爲七。或別爲九。所言二者。如論
中説。一是妄想。二妄想縁事。内心名想。境
爲縁事。從過妄想。起於現在妄想縁事。如無
明行起現五果。不知現在妄想縁事。起於現
在縁事妄想。如從五果生愛取等。不知現在
縁事妄想。復起未來妄想縁事。如從愛等起
後生死。縁事生已。亦復生彼縁事妄想。如是
心境互相因起。一切生死流轉不息。二想如
是。所言四者。一是根本迷理無明。二是八妄。
三是三事。四是一切生死果報。依彼根本迷
理無明。起八妄想。依八妄想。起彼三事。起義
如前。依彼三事。起於一切生死果報。故論説
言。如是如實凡愚不知起八妄想。生於三
事。一切衆生器世間増。凡愚不知。即是第一
迷理無明。起八妄想。即是第二。生三種事。即
是第三。世間増者。即是第四。所言七者。根本
無明以爲第一。八妄想中。前三妄想。合爲第
二。次二妄想。合爲第三。後三妄想。合爲第
四。貪恚癡等。以爲第五。業爲第六。苦爲第
七。此之七門。次第相生。於根本迷理無明。
起自性等三種妄想。依自性等。起我我所。依
我我所。起念不念倶相違等。依彼念等。起貪
瞋癡。依貪瞋癡。起諸業行。依於業行。起生死
苦。七相如是。所言九者。根本無明。以爲第
一。八妄想中。前三妄想。以爲第二。三種
中。虚僞之事。以爲第三。八妄想中。我我所
想。以爲第四。三種事中。見我慢事。以爲第
五。八妄想中。念不念等。以爲第六。三種
中。貪恚癡事。以爲第七。業行爲八。生死爲
九。此之九種。次第相生。依初無明。起自性
等三種妄想。依此三妄。起虚僞事。起義如前。
依虚僞事。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見慢事。依
見慢事。起念不念倶相違等。以見我故。對之
便有違順等生。依於念等。起貪瞋癡。依貪瞋
癡。起於業行。依業便受生死果報。因起如是
 第三門中。約對五住。共相收攝。言五住者。
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
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此義廣釋。如五住章。
此八通論。皆是無明。智障淨智。所遠離故。尋
末取本。五住所攝。八中初三。是無明地。但無
明中有地有起。任性無知。説之爲地。作意分
別。説以爲起。此前三妄。作意起故。是起非
地。故論説言。如是如實凡愚不知起八妄想。
凡愚不知。是無明地。所起妄想。是無明起。次
二妄想。是五住中見一處地。但就見中。有地
有起。輕微之想。謂有我人及有我所。説之爲
地。重心窮徹。執定我人。説以爲起。我及我
所。此二妄想。輕微之見。非重計執。故説爲
地。所生見慢。是其起也。後三妄想。是欲愛
色愛有愛三種住地。但就愛中。亦有地起。輕
微之想。於外境界。取違中順三種境。別説之
爲地。依此生貪嗔癡等。説以爲起。後三妄想
乃是輕微取相之心。故説爲地。所生貪等。是
其起也。就無明中。隱細彰麁。見愛之中。彰
細隱麁。義之左右。八妄想義。略之云爾
  八倒義九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約教分定二
就人辨定三 倒起所因四 約對三倒辨其同異五
對二著我共相收攝 六約對十使共相收攝七 對
境分別八 治斷差別九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所言倒者。邪執翻境。名
之爲倒。倒隨境別。難以限算。今據一門。且論
八種。八名是何。謂常樂我淨無常無樂無我
無淨。是其名也。八中前四。迷於生死有爲之
法。名有爲倒。若從所立。名無爲倒。後四迷
於涅槃無爲。名無爲倒。若從所立。名有爲倒。
前四如何。生死無常。妄謂是常。生死實苦。妄
謂是樂。生死無我。妄謂有我。生死不淨。妄謂
是淨。是名顛倒。問曰。生死實是無常苦無我
等。衆生何故計爲常樂我淨法乎。如論中説。
有爲相似相續覆故。不知無常。横計爲常。威
儀故。不知實苦。妄計爲樂。作業覆故。不知
非我。妄取爲我。薄皮覆故。不見不淨。謬執爲
淨。又問。經中説生死法具有五義。無常苦
空無我不淨。今此何故唯説四種翻爲四倒。
此之離合。優檀那中已廣分別。若就生死無
我法中。分二無我。則有五義。如成實説。衆
生空者。名之爲空。法體空者。説爲無我。如
維摩中。衆生空者。名爲無我。法體空者。名
之爲空。故彼經言。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由分此二故有五
義。翻對此五。倒亦應然。今此合故。但云四
耳。又問。無我理通染淨。今此何故偏説生死
爲無我乎。然我無我通塞之義。優檀那中已
具分別。今重顯之。我與無我義別相對凡有
四種。第一直就解惑二情相對分別。生死有
我。涅槃無我。以著我故。世間受生故説有我。
是以經言。世間受生。皆以著我。若離著我。
則無受生。斯文顯矣。二就法相虚實相對。生
死無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虚誑不實。又不
自在。故名無我。涅槃眞實。具八自在故名
有我。是以經言。生死無常無我樂淨。涅槃是
常是我樂淨。三據如理以通諸法。生死涅槃。
二倶無我。故經説言。凡夫我空乃至諸佛生
死法空乃至涅槃。四就假用及以實性以貫
諸法。生死涅槃二倶有我。生死我者。有其二
種。一者世諦假名之我。所謂五陰和合爲人
故。經説言。衆生佛性不離六法。六者所謂
五陰及我。故知假用有我不無。二實性之我。
我謂佛性。故經説言。二十五有有我不邪。
佛言。有我。我者所謂如來藏性。生死之中具
斯兩義。故名有我。涅槃亦爾。諸法和合假名
爲佛。是其假我。佛性顯成法身之體。是其實
我。我無我義。通局如是。今據第二故。説生
死一向無我涅槃有我。以説生死爲無我故。
對之説倒。局在有爲。無爲四者涅槃實是常
樂我淨。妄謂無之故名倒倒。問曰。涅槃實是
常樂我淨之法。衆生何縁起此四倒。釋言。如
來隨化世間示同有爲。衆生不解。執應迷眞。
故起此倒。問曰。涅槃備含多義。以何義故偏
説此四翻爲四倒。釋言。涅槃雖含多義。今據
一門論此四種。經論之中凡有五義。所以建
立。如涅槃章具廣分別。一離四患。二翻四倒。
三除四障。四斷四過。五酬四因。離四患者。生
死無常無我樂淨。翻離彼故。宣説涅槃常樂
我淨。翻四倒者。如前所説無爲四倒。翻對彼
故。説是四義。除四障者。如寶性論説。一者
縁相。謂無明地。障佛眞淨。翻對彼故。説佛眞
淨。二者因相。謂無漏業。障佛眞我。翻對彼
故。説佛眞我。三者生相。謂意生身。以此意
生苦陰身故。障佛眞樂。翻對彼故。説佛眞樂。
四者壞相。謂變易死。障佛眞常。翻對彼故。説
佛眞常。斷四過者。如寶性論説。一闡提謗
法。斷離彼故。得佛眞淨。二外道著我。斷離彼
故。得佛眞我。三聲聞畏苦。斷離彼故。得佛
眞樂。四辟支捨心。捨諸衆生。斷離彼故。得佛
眞常。酬四因者。如寶性論説。一者信心。除前
謗法故。得淨果。二者般若。除前著我。得佛眞
我。三者三昧。除前畏苦。得佛眞樂。四者大
悲。常隨衆生。除前捨心。得佛眞常。以斯五
義故。就涅槃建立四徳。翻對彼故。説爲四倒。
倒相如是第二門中。約教辨定。教別大小。
所説亦異。於中分別。凡有三種。一隱顯互論。
小乘法中。唯説常樂我淨四倒。爲令衆生知
有爲法無常苦故。然彼小中。雖見如來苦無
常等。乃是正見。不名顛倒。以佛示同有爲法
故。是以不説無爲四倒。大乘法中。唯説無常
無我苦等無爲四倒。爲令衆生知無爲法常
樂我淨。趣大涅槃故説斯倒。有爲四倒。小中
已説。故更不論。設使説之。與小乘同。以無異
故。猶不名説。二簡大異小。小乘法中。唯説
常等有爲四倒。大乘法中。具説八倒。小乘不
説無爲四倒。義如前釋。大乘法中。欲使衆生
知生死過故。須宣説有爲四倒。爲令衆生趣
大涅槃常樂淨法故。須宣説無爲四倒。三隨
義具論。小乘法中。具説七倒。大乘法中。具説
八倒。小乘七者。八倒之中。除無我倒。説餘七
種。彼説。凡夫於有爲中具起四倒。於小涅槃。
起於三倒。常見無常。樂見爲苦。淨見不淨。何
因縁故常見無常。外道之人。取無想天。以爲
涅槃。彼報盡已。便謂一切涅槃無常。復何因
縁樂見爲苦。外道心念現見世人。或少一耳。
或少一目。便以爲苦。況復都盡。寧非大苦。故
起苦倒。是以經言。凡夫寧受癡野干身。不求
泥洹。以怖畏故。又復何因計爲不淨。外道念
言。現見世間。刀害死尸。刀是不淨。以道除
結。道亦不淨。以不淨道所得涅槃。當知。涅槃
亦是不淨。又有人説。欲界身即是泥洹。又
見此身不淨穢惡。謂眞泥洹亦是不淨。是故
宣説涅槃不淨。何故不起無我倒乎。小乘之
中。不説涅槃以爲我故。不得翻彼説無我倒。
問曰。若使小乘涅槃是常樂淨翻爲倒者。何
經言。小乘涅槃唯有樂淨無有常我。釋
言。有以。大乘法中。説小乘人雖入無餘未
來心想當必更生。故説小乘涅槃無常。小乘
法中。但説其滅隱生不説。故小乘人。取小涅
槃以之爲常。又大乘中。説小涅槃是不滿足。
終須遷轉趣向大乘。故名無常。小乘教中。不
云更去。故説爲常。問曰。未來心想生時。何因
得生。以本所修無漏業因無明爲縁。是故得
生。此生即是變易生矣。又問。無餘滅去心想
後還生者。有餘涅槃滅去煩惱後還生不。釋
言。不生。何故而然。煩惱原由見理而滅。故永
不生。所滅之智。本但息滅。非見理斷。由是更
生。又問。若使大乘法中説小涅槃更須遷轉
名無常者。須遷轉故。應非樂淨。釋言。齊類理
亦應同。但以遷轉是無常義故。不名常。隨其
所得寂滅離染故。云樂淨。小乘如是。大乘法
中。具説八倒。義如上辨。教別麁爾第三門
中。就人辨定。人者所謂凡夫二乘。於中分別。
爲有三種。一隱顯互論。凡夫唯起常等四倒。
不知生死無常等。故謂佛同己常樂我淨。是
故不起無爲四倒。二乘唯有無爲四倒。有爲
四倒。先已捨離。所以不起。謂佛同己無常無
樂無我不淨。是故起倒。二簡終異始。凡夫是
始唯有常等有爲四倒。無爲四倒。凡夫未起。
義如上辨。二乘之人。具起八倒。良以二乘於
有爲中。習倒未捨。是故猶起有爲四倒。又二
乘人。未得法空。未知諸法自性無常。故有常
倒。未知諸法自性壞苦。故有樂倒。未知諸法
虚集無我。故有我倒。不得究竟淨法體空。故
有淨倒。故涅槃云。汝諸比丘。於苦法事中
妄計爲樂。乃至不淨妄計爲淨。斯文顯矣。二
乘之人。於無爲法。正起四倒。理在易知。問
曰。二乘於自涅槃猶不起倒説無常等。何故
宣説如來涅槃爲無常等起顛倒乎。釋言。有
以。小乘法中。唯説數滅以爲涅槃。故於涅槃
不説無常不淨苦等。但説無我。於佛所得數
滅涅槃。亦同此見。但二乘人。見己身智苦無
常等。謂佛同然。故起四倒。三隨義具論。凡夫
二乘。並起八倒。凡夫於彼有爲法中。起四顛
倒理在易知。何因起彼無爲四倒。凡夫之人。
亦聞如來同世有爲苦無常等。故於無爲起
四顛倒。故涅槃中。宣説凡夫八倒邪曲。二
乘具起。義如上辨。就人如是第四明其倒
起所因。此之八倒。因何而生。縁何而起。因何
生者。八倒因於三倒而生。如涅槃説。因三起
八。後門之中。別當廣論。問曰。已知因三起
八。直就八中得相起不。釋言。亦得。有爲倒
中我淨是本。依之集起常樂二倒。依我起常。
由淨計樂。故地經言。我淨二倒名爲惡心。非
專念行常樂二倒名爲惡意。是專念行。根本
集起。是其心義。因縁現起。是其意義。我淨是
本。能集常樂。故名爲心。久習性成。非作心
起。名非專念。常樂是末。因縁現起故名爲
意。作意而發名專念行。皆是違理。故通名惡。
無爲四倒。翻對有爲本末可知。無我不淨。還
是根本。餘二是末。由計無我。便謂無常。以計
不淨。便謂實苦。所因如是。所縁云何。八倒皆
縁聖教而生。教別今古。所生亦異。有爲四倒。
縁昔教生。無爲四倒。依今教起。云何有爲縁
昔教生。如涅槃説。過去諸佛。宣説涅槃常
樂我淨。彼佛滅後。諸外道等。抄掠佛經。安置
已曲。便得聞有常樂我淨四種名字。雖聞其
名。不達其義。便於己身妄想建立。説有常等。
涅槃云。如來過去爲菩薩時。隨化現世。
爲諸衆生。宣説佛性常樂我淨。菩薩後時。遷
化他土。衆生本昔。曾從菩薩。聞有常樂我淨
名字。不解其義。便説己身常樂我淨。因是衆
生迭相承習。乃至今日。猶説己身常樂我淨。
如人夢中讇語刀刀。故經説言。一切凡夫所
説我者。皆是佛説。若離佛説。世間無有我之
名字。常樂亦然。云何無爲。依今教起。如
中説。如來爲化諸衆生故。亦同有爲。欲令衆
生知有爲過故。説己身無常苦等。令物同知。
衆生聞已便謂如來實同有爲無常苦等。無
爲四倒。因茲而起。倒起所因。略之云爾第
五門中。約對三倒。辨其同異。先明三倒。後辨
同異言三倒者。謂心想見。釋此三義。諸宗不
同。乃有四別。一依毘婆闍婆提説。心心數法。
體雖同時。用別前後。故分三種。彼説云何。先
想次心後起見倒。初起微想。謂有常等。名爲
想倒。次重起心。縁前所想取爲定有。名爲心
倒。後見成就。於所取中。執見分明。説爲見
倒。如大智論隨喜品中。亦同此説。故彼文
言。先起想倒。次心後見。然彼文中。宣説小乘
所斷三倒。不説大乘。大乘所斷。不同此説。二
依達摩多羅所説。直就同時心心數法。義分
三倒。心是心王。想是想數。見是慧數。此三之
中。見是倒體。心想非倒。與見相應。爲見所
亂。通名爲倒。見能濁亂一切心法。何故唯言
亂心亂想。心是其主。故偏説心。想能取相。助
見中強。故偏説想。又雜心云。心之與想。世人
多説。故偏説之。三准成實。約就四心。以爲
三種。彼宗之中。識想受行四心前後。就此四
中。説前三心。以爲三倒。識爲心倒。想爲想
倒。受爲見倒。良以受心覺境分明。故説爲
見。此心想見體非是倒。能生行中四顛倒見。
以因從果。通名爲倒。又此三中。皆有取性。故
名顛倒。問曰。此宗六識之中。皆有四心。何識
三心説爲三倒。唯依前義。唯在意識。所成四
倒。唯在意。故若依後義。一切皆是。四依大
乘。就七識心。義分三倒。七識妄心。性是乖
理。顛倒之法。名爲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
切妄境界起。如依夢心便有一切夢境界。生
於此心境。妄取分別。説爲想倒。於所取法。
違立定實。執見分明。説爲見倒。故華嚴經
十藏品中。先説心倒。次想後見。又於諸法。初
起微想。計之爲有。名爲想倒。重起心縁。名爲
心倒。執見分明。名爲見倒。又復説就前見
倒之中。隨義分別。亦得説三。於諸法中。建
立法體。名爲心倒。此倒猶是自性妄想。次於
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別想。謂此是色此非色
等。名爲想倒。此倒猶是差別妄想。後於自性
差別法中。取其和合業用之相。名爲見倒。猶
是攝受積聚妄想。三倒如是。次辨同異。先對
有爲四倒之心。辨其同異。依如毘婆闍婆提
説。有爲四倒。即是三倒。想中具四。心見亦
然。唯有始終。増微爲異。如是説者。立十二
倒。若依達摩多羅所説。有爲四倒。即是見倒。
心想非倒。與倒相應。相從名倒。依如成實。四
倒三倒一向差別。三倒是因。在前三心。四倒
是果。在於行中。大乘法中。四倒三倒亦一向
別。三倒是因。四倒是果。三倒是其迷理之
倒。故説爲因。四倒是其迷法相倒。故名爲果。
有爲如是。次辨無爲。若依毘婆闍婆提
説。無爲三倒。與心想見三倒體一。想中具
三。心見亦然。若依達摩多羅所説。無爲法中
無常無樂不淨三倒。體是見倒。非心非想。依
如成實。心想見等三倒是因。在前三心。無爲
法中三倒是果。在於行心。大乘法中。無爲四
倒與心想見。一向差別。心想見等。是迷理倒。
無爲四倒。迷法相倒。是故不同。問曰。向説。
大乘法中心想見等是迷理倒。説之爲因。八
倒是其迷法相倒。説之爲果。相状如何。先以
三倒迷於如理。取立生死涅槃法相。立相迷
如。説爲三倒。於彼所立生死法中。不如實知。
妄計常等。有爲四倒。因茲而生。復於所立涅
槃法中。不如實知。横計無常苦無我等。無爲
四倒。因茲而起。是故三倒親迷於理。説之爲
因。八倒迷於染淨法相。名之爲果。三倒八倒
同異如是第六約對二種著我共相收攝。
何者二我。一衆生著我。於彼諸陰集用之中。
謬計我人。二法著我。於陰法中。妄取定性。二
我如是。今以此二約倒分別。先對有爲四倒。
以論。依名以定。二種著我。是四倒中我倒所
攝。隨義通論。二種我中。各具四倒。若於五陰
集用之中。建立我人。是衆生我。即計此我爲
常樂淨。此常樂等。雖非我見。相從判屬衆生
著我。故龍樹言。若計神常。是衆生我。樂淨亦
然。若於陰法建立定性。是法著我。即取此我
爲常樂淨。此常樂等。雖非我見。相從判屬法
著我中。故龍樹言。若計法常。是法著我。樂淨
亦然。問曰。如是法著我者。與彼三倒所取何
別。通釋三倒亦是法我。於中別分。三倒之心。
迷性立相。此法著我。迷相立性。相状如何。情
相諸法。以無爲性。三倒之心。迷此無性。立因
縁相。我倒之中法著我者。迷向所立因縁之
相。立爲定性。有斯別耳。有爲麁爾。次辨無
爲。無爲倒者。迷覆眞法。横計無我無常樂淨。
此是邪見。非二我攝第七門中。約對十使
分別諸倒。言十使者。一是身見。二是邊見。三
是邪見。四是戒取。五是見取。六疑。七貪。八
瞋。九癡。十名爲慢。於身見我。名爲身見。取
斷立常。名爲邊見。謗無因果一切諸法。名爲
邪見。非眞對治。妄謂能淨。名爲戒取。取劣爲
勝。名爲見取。於道猶豫。稱之爲疑。染境名
貪。忿怒名瞋。愚闇曰癡。自高凌物。名之爲
慢。十使之中。前五是其利使。後五是鈍。此義
廣釋。如十使章。今對此十分別諸倒。於中先
對有爲四倒分辨其相。經論不同。所明亦異。
如彼毘婆闍婆提説。常等四倒。是十使中三
使少分不盡三使。就我見中分取我見。以爲
我倒。我所見者。不説爲倒。邊見之中。分取常
見。以爲常倒。不取斷見。就見取中。分取樂
淨二種見取。爲樂淨倒。自餘一切。取劣爲勝。
皆悉不取。以此重故。偏説爲倒。我所見等輕
故不説。又依達摩多羅所説。欲令四倒於十
使中全攝二使及一小分。我倒之中。全攝我
見。樂淨二倒。全攝見取。常倒如上。於邊見
中。但攝一邊。雜心論主。存依後釋。成實亦
然。問曰。何故唯説此等爲四倒乎。雜心釋言。
具三義故。説此爲倒。一者使斷執取之義。二
者妄置自有建立。三一向倒全違正道。言使
斷者。簡別五鈍。言妄置者。簡別斷見。邪見無
所立。故言一向倒。簡異戒取。以戒取人猶爲
果報持禁戒故。有爲四倒。辨之麁爾。次辨無
爲。無爲倒中。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樂見無
樂。淨見無淨。是邪見攝。常爲生滅。樂見爲
苦。淨計爲穢。此等皆是妄置之心。非是謗
無。毘婆沙中名爲邪智。非是邪見。若通攝之。
亦是邪見。更無餘義。問曰。斷常二種。相對倶
名邊見。無常見常。常見無常。此二亦對。以何
義故。不倶名邊。而於常法。計爲無常。是邪見
乎。通釋應齊。但今爲明一法異見是其邊見。
異法異見不名邊見。一法異見名爲之邊。對
彼一法彰邊顯故。無常見常。常見無常。異法
異見。不對一法。彰邊不顯。故不名邊。若如是
者。無常見常。亦應非邊。何故偏説常見爲邊。
以彼常見對斷故。邊非對無常。攝使如是」
第八門中。約境辨倒。境別無量。今且約就四
諦五陰二門分別。今先約境明有爲倒。後辨
無爲倒。辨有爲中。先約諦論。後對陰説。約諦
如何。如毘曇説。唯迷苦諦見苦斷故。故雜心
言。四倒不能遠尋至根。故不縁集。滅道
言集。是苦本。故名爲根。若尋至根。便知自身
苦無常等。自然不起有爲四倒。故不縁之。成
實法中。淨倒一種。偏迷苦集。苦集二諦。是不
淨故。常樂二倒。迷苦集道。此三皆是無常及
苦故。迷此三計常計樂。悉名顛倒。我倒一種。
通迷四諦。彼宗四諦。悉無我故。大乘亦爾。次
對陰説。義有通別。別而論之。迷色計淨。迷受
計樂。迷識計常。迷想迷行。而計於我。通而論
之。迷於五陰。通起常樂我淨四倒。有爲如是。
次辨無爲。於中先約四諦以論。後對陰論。小
乘法中。無常苦倒。唯迷滅諦。不淨倒者。通迷
滅道滅道二諦。皆是淨故。其迷道者。唯得名
爲不淨之倒。而不得名爲無爲倒。所迷道諦。
非無爲故。小乘不説無我爲倒故癈不論。大
乘法中。無爲四倒。通迷滅道。眞實滅道。皆是
常樂我淨法故。言對陰者。小乘法中。無常無
樂迷於滅故。不縁陰生。不淨倒中。迷滅諦者。
不縁陰生。迷道諦者。縁五陰起。迷於無漏五
陰法故。此縁陰者。亦不得稱爲無爲倒。所縁
陰法。非無爲故。大乘法中。無常等四。通縁如
來五陰法起。於中通別。對前有爲相顯可知
第九明其治斷差別。有爲四倒。毘曇法中。
有伏有永。見道已前。一向伏斷。見道已上。
一向永斷。就伏斷中。有通有別。別相念處。別
伏四倒。觀色不淨。伏除淨倒。觀受是苦。伏除
樂倒。觀心無常。伏除常倒。觀法無我。伏除我
倒。總念已去乃至世間第一法來。總縁五陰。
通伏四倒。就永斷中論説不同。如上建立十
二倒家。見中四倒一向盡。在見諦道中。心想
倒中常倒我倒。此亦盡在見諦道中。心想倒
中樂淨倒。見修通斷。以見道中斷除樂淨二
倒不盡。學人猶有習行欲事。如大智論隨喜
品中。亦同此説。如彼達摩多羅所説。有爲四
倒。盡在見道。不至修中。若爾學人何故行欲。
釋言。聖人雖無四倒。煩惱牽故猶行欲事。如
人飢急呑食不淨。若依成實。大位以分。見道
已前一向伏斷。見道之中。一向永斷。就實通
論。四現忍中。亦分永斷。彼宗所説四現忍
中。現見空故。大乘法中。大位以分。世間伏
斷。初世永斷。就實通論。種性已上。分有永
斷。究竟永盡在於初地。故地論言。諸見縛
者。初地時斷。問曰。若使有爲四倒盡在初地。
何故地經。於四地中方説遠離身見我慢。彼
四地中所遠離者。是三倒中我見心也。以三
地中猶見假我。是有不無四地離之。亦可此
據地相爲言。三地已還。相同凡夫。是故不説。
遠離著我。四地出世。方説離之。有爲法中四
倒如是。次辨無爲。毘曇法中。四現忍心學
觀四諦。伏除彼倒。見道永斷。成實論中。不説
是倒。理實有之。治斷如何。聞思地中。別縁四
諦。漸次伏之。四現忍去。次第永斷。大乘法
中。治斷處所。與有爲同。十信位中。於大菩
提眞信成就。正能伏除。種性已上。隨分永斷。
初地窮盡。八倒之義。略辨如是
  九結義
言九結者。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爲結。又
能縛心。亦名爲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稱
爲結。結義如是。然此結義。隨別異論。難以限
算。今據一門且論九種。九名是何。一名愛結。
二名嗔結。三名癡結。四名慢結。五名疑結。六
名見結。七名取結。八名慳結。九名嫉結。名字
如是。九中前七。猶是十使五見之合之爲
二。餘五各故有七種。加以慳嫉。故合爲九。相
状如何。言愛結者。於順境界。貪染名愛。此猶
貪使。言嗔結者。於違境界。忿怒名嗔。此猶嗔
使。言癡結者。於中境界。縁而不了。故名爲
癡。此猶癡使。總相雖同。寛狹有異。癡使則
寛。癡結則狹。癡使之中。有二無明。一者不
共。二者相應。言不共者。於理於事縁而不了。
不與一切煩惱倶起故。名不共。言相應者。除
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闍彰之心。名
爲相應爾。此唯取不共無明。以收癡結。何
故如是。九結之中。要取作意獨立之者。以之
爲結。以獨立者力堅強故。故雜心云。獨立煩
惱。入九結中。言慢結者。方他自高。名之爲
慢。此猶慢使。言疑結者。於正道中。猶預不
決。故名爲疑。此猶疑使。言見結者。身邊邪
見。此之三種顛倒推求故名爲見。此即是其
身見邊見邪見使也。言取結者。戒見二取。取
執境界。故名取結。此猶戒取見取使也。問曰。
何故身邊邪見合爲見結。戒見二取合爲取
結。雜心釋言。以名等故。及事等故。言名等
者。雜心釋言。身邊邪見。是其女名。戒見二
取。是其男名。男女相對故云名等。何故三見
説之爲女。女是内人。身邊邪見。親迷於理。義
在於内。故從所迷就喩名女。何故二取説之
爲男。男是外人。戒見二取。隨他從起。不親
迷理。義在於外。故就喩目説之爲男。名義如
是。言事等者。彼此名是十八使性故云事
等。何者十八。見結之中三界各六。故有十八。
欲界六者。欲界邪見。通迷四諦。即以爲四。身
邊二見。屬迷苦諦。即以爲二。通前説六。欲
界既六。色無色界類亦同然。故有十八。取結
之中。三界各六。亦有十八。欲界六者。欲界
見取。通迷四諦。即以爲四。戒取迷於苦道二
諦。即以爲二。通前説六。欲界既然。色無色界
類亦同爾。故有十八。事等如是。具斯兩義。三
見爲一。二見爲一。若依成實。則不如是。彼
説。十使倶迷四諦。不可説爲名等事等。但以
二取過患重故。別爲取結。云何過重如彼成
實九結品説。戒取之過。難可捨離。世間之人。
多取爲道。不見其過。如内道人取糞掃衣以
爲道等。諸外道人取彼行以爲道等。又此戒
取乖違八正。以有此故。雖有所行。空無所得。
又能令人得二世苦。如持牛戒爲鷄戒等種
種苦行。受現世苦。當墮惡道受後世苦。戒取
如是。見取過者。執著一切虚妄之法。不得眞
實。當知。皆是見取之力。過状如是。以有此
過。説爲取結。不由名等。言慳結者。於己身財。
慳惜不捨。故名爲慳。言嫉結者。忌他勝己
故。名爲嫉。此二猶是十纒之中慳嫉纒也。何
故纒中唯説此二以爲結乎。論自釋言。慳嫉
獨立離於二。故八九結中。自力孤起。不與
他合故。云獨立。問曰。一切諸煩惱中。皆有無
明及睡掉等。云何言獨。釋言。有以。無明睡掉。
一切處有。彼此昏通。言廢不論。除此已外。
不與一切諸使共起。故云獨立。此慳與嫉唯
言不善。非善無記。故云離二。何故唯取獨立
爲結。此如上釋。獨立煩惱。其力堅強。結縛牢
固。故説爲結。又前七結。並是獨立。今爲同
彼。唯取獨立。何故唯取離二煩惱以之爲結。
不善煩惱。其力強盛。結縛牢固。所以偏取。若
如是者。前七結中身邊二見。唯是無記。上二
界中一切煩惱。亦是無記。非不善性。何故名
結。釋言。前七是其使性。使性堅強。假令無記
亦能結縛。故説爲結。餘非使性。勢力輕微要
不善者。方能結縛。不類前七。既在於此。
曰。睡掉何故非結。論自釋言。睡掉二纒諸結
倶起。不名獨立。又通不善穢汚無記。不名離
二。爲是不取。又問。眠纒何故非結。論自釋
言。眠與一切諸使相應。故非獨立。眠通三
性。故非離二。是以不取。無慚無愧。何故非
結。論自釋言。無慚無愧。雖復離二。而不獨
立。是故非結。此無慚愧。唯與欲界不善倶。故
名爲離二。何故悔纒不説爲結。論自釋言。悔
雖獨立。而不離二。所以非結。善不善中。皆
有悔故。忿覆二纒。何故非結。論自釋言。忿覆
雖獨立。而復離二。有人欲令是使性故。所以
不説。忿是嗔性。覆是貪性。如是説者。但立八
纒。地持論中。亦同此説。問曰。六垢何故非
結。論自釋言。急縛煩惱。説之爲纒。輕繋煩
惱。説以爲垢。急縛之中。稍微之者。猶尚不
取。何況輕繋。是故不説。若依成實。則不如
是。彼説云何。慳嫉二纒。是弊煩惱。故説爲
結。更無異義。云何是弊。彼論釋云。以有慳
故。*慳著身財。雖見貧苦。無心濟拔。以有嫉
故。忌他得利。又復沒貪嗔最多罪過。
墮惡道。多由貪嗔。以是過故。貪中出慳。瞋
中分嫉。又慳與嫉。多慳天人。故偏説之。餘
不如是。廢而不説。九結如是。問曰。頗有見相
應法爲愛結。繋非見結繋而得名爲見使使
不。雜心言。有。謂見道中集智已生。滅智未
生。爾時於彼滅道諦下。戒見二取。相應心法
及非心法生住滅等。爲滅道下愛結所繋。以
愛縁於有漏生故。而非見結。滅道諦下所有
邪見。親縁理生。不縁有漏。是故不能結縛此
法。苦集諦下十一遍使。已斷除故復不繋
此。是故不名見結所繋。而爲同時戒見二取。
所使縛故名見使也。良以二取。九結之中非
見結故。不名見結。十使之中。是見使名見
使。九結辨之麁爾
大乘義章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